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精选7篇)
反思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的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特征,培养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经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以及课堂中的的共同讨论、探讨、共享,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与存在的问题,培养了有目的查找资料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
但是对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应适当降低难度,指导他们在地图上获取资料,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与气候类型,并让他们展开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随时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高材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其高级思维能力,能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现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体现综合分析能力。
反思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时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二是该地区的单一商品经济,其中单一商品经济又是难点内容。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置时,不是全盘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发现纬度位置中该抓住哪些纬线,一点拨,学生立马能答出,有三条重要的纬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北回归线、赤道以及南回归线,让后让学生说出处在哪个温度带,再让他们判断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一切顺其自然达到目的。至于海陆位置让学生模仿前面学习大洲的方法去说,让学生能做到活学活用。单一商品经济比较难理解,我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白非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经济贸易上过分依赖某一种原料的出口,在国际贸易种出在不利地位,受人制约,并提出改进这一种落后经济的方法,并联系一些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加深学生映像。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设置的问题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思路是随着老师的问题而改变的,如果老师的思路不清,学生对该课的知识结构也就不明了,就不可能留下深刻映像,所以说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注重技巧,这不仅是为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反思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粗略的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主要从问题的设计中体现,或是在某一个环节进行之前,由好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入口点和思路,然后再由全体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例如,学习地理位置时,提问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然后学生自行读图分析。再如地形的学习,设计两个问题:
(1)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形区。
(2)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
首先,提问好学生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在成果展示的时候,找中等学生指图说出主要地形区,中等偏上的学生据图分析总结地形特点。
根据集体研讨和对网络资源的学习,我觉得分层教学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研究了解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细致的划分。这个过程是分层教学的基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划分。
第二、课堂实施过程。首先认真备课,细致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将内容分层,如:基础知识、理解性型知识、应用性知识。然后对问题进行分层,浅层、深层和拔高层问题,并且由浅入深设计,保证中、下水平的学生完成浅层问题并对深层问题有一定的思考。最后,课堂总结和小测的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不同层次的知识。做到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三,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评价判断,对学生层次的划分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上是我对本次分层教学研讨的反思,由于对分层教学理解有限,经验不足,反思体会不够深刻,今后要继续积累分层教学的经验方法
反思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反思
1教学达到的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特征,培养运用地图获 取知识的能力。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 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通 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经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以及课堂中的的共同讨论、探讨、共享,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与存在的问题,培养了有目的查找资料及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
2为个别化教学应作的调整
关键词:撒哈拉以南非洲,高等教育,财政改革
由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简称为SSA,下同)情况的特殊性(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低、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北部非洲),该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问题是任何进行非洲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最近10多年,由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剧增、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改变了财政资助重点、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不当等原因,SSA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更趋紧张,大学面临窘境:生师比过高、报告厅过于拥挤、教学大楼年久失修、教学设备老化、学生罢课、教师抗议、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下降。面对严峻的形势,SSA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财政改革,试图为高等教育发展寻求一条出路。
一、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财政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形势严峻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机构在社会知识的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知识和应用研究日益被认为是国家人力资本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广大SSA国家来说,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很少,公共资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SSA各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较低,低于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1%,为了在新一轮知识经济的竞争中不至于越落越远,这些国家又有发展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1991年,非洲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为270万,2006年达930万,增加了3倍,年均增长率为16%。然而,财政分配给高教部门的资金只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率仅为6%。在最穷的非洲国家,形势更为严峻。1991年,非洲最穷的27个国家(均在SSA)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为142万。按照目前的招生速度,到2015年,这个数目预计将增加到316万,增长2.2倍,预计需要投入14.2亿美元。然而,这些国家仅能提供8.1亿美元,供需缺口达到6.1亿美元。[1]显然,SSA各国高等教育的财政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形势严峻。
(二)高等教育的年生均公共支出相对较高
尽管生均公共支出在下降,然而,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洲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仍然不低。从绝对数来看,2006年,非洲高等教育的生均公共支出为2,000美元左右,是非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多,尽管这个数量还不到OECD国家的1/5,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但是,如果以生均公共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来衡量的话,非洲生均公共支出与人均GDP中的比例约为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2,OECD国家为0.3。[2]从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区,SSA各国的平均比例也是比较高的。2006年,SSA各国平均为4.2%,仅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低0.1个百分点(为4.3%),比我国2009年数据还高0.6个百分点(为3.6%)。[3]显然,相对于SSA各国的发展水平,其高等教育的生均公共支出是很大的。
(三)资助国外留学支出是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SSA各国,每16名大学生中就有1名在国外学习,而在全球范围内,每50名学生才有1名学生在国外学习,其中有3/4的留学生在西欧和北美(UIS 2006)。[4]由于这些国家的留学费用不菲,资助留学支出就成为非洲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论在小国(如几内亚比绍、吉布提或莱索托)还是大国(如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都是如此。其中,尤以法语国家更为突出,资助留学支出占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高达18%,如塞内加尔为14%(2007),尼日尔为34%(2002),几内亚比绍为70%(2006)。[5]
(四)高等教育支出中国家负担的比例较大
相对于其他地区、其他层次教育财政的投资,非洲高等教育支出中由国家负担的比例较大,而家庭支出的比例较少。一般来说,家庭在非洲高等教育的支出比例中约占25%。不过,具体又因国而异,一些国家(如马里、刚果共和国、乍得)约为10%,而另一些国家(如乌干达、几内亚比绍)为60%。[6]
二、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鉴于财政资金的严重不足,SSA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支持私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于政府的支持,SSA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快。2006年,35个SSA各国中在私立大学就学的学生比例平均为20%,接近于欧洲的水平。其中,贝宁、肯尼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中非、刚果共和国、安哥拉、利比亚、卢旺达、乌干达、布隆迪和佛得角都在平均水平以上,而以佛得角的比例为最高(54%)。[7]以塞内加尔为例,2000年,该国只有34所私立高等学校,2010年增加到146所,有超过25%的学生在私立高校学习。[8]通常,私立高等学校会努力提供不同于公立学校的培训课程以及一些在假期学习的短期应用课程,其费用也具有吸引力。由于这些学校的发展与壮大直接依赖于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因而针对性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比较强。
(二)把部分费用向学生和家庭转移
近年来,一些非洲国家开始通过减少甚至取消学生的奖学金和冻结或减少学生的补贴,让学生承担一部分以前由政府承担的住宿费、生活费、注册费、考试费、学生活动费,甚至学费,把部分费用向学生和家庭转移,这种趋势在西非国家特别明显。例如,2011年,塞内加尔圣路易大学的学生每学期需要缴纳住宿费3,000~4,000西非法郎(约6~8美元,视不同专业而定)、注册费约合30美元(学士)、60美元(硕士)、70美元(博士)。[9]此外,许多国家还开始收取学费(2009年,非洲已至少有26个国家收取学费)。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基于学生在中学的成绩,对少数分数高的学生实行免费或收很少的学费,而对分数较低但仍符合入学标准的学生收取高一些的费用(一般在晚上或暑假来校学习),如加纳、乌干达、坦桑尼亚、安哥拉、肯尼亚等;一种对就业前景很好、竞争力很强的学院的学生收取学费,而在其他院系学习的学生则免费或收很少的学费,如贝宁、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等,布基纳法索的大部分大学生每年仅需缴纳相当于75美元的学费,而那些在最好的学院学习的学生需要缴纳高达2,450美元的学费(不包括住宿费和伙食费);还有一种是采用“推迟交学费政策”,即提供学生贷款,其学费在学生毕业若干年之后偿还。2008年,至少已有13个非洲国家实行这种政策,还有一些国家则正在考虑实行,如布隆迪、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和乌干达等。[10]
(三)允许高等教育机构创收一部分资源资金
由于政府的鼓励,非洲高校自有收入在全部高等教育预算的比例逐步提高。根据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的报告(SARUA,2009),在可以得到数据的13个非洲国家里,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有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28%(而2000年以前为5%~10%),其中,几内亚比绍最高,为75%,其余如乌干达为56%、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21%(2007)、马拉维22%、毛里求斯15%(2007)、贝宁23%(2008)、坦桑尼亚18%(未注明年份的均为2006年)。这些自有收入大部分来源于一些直接面向社会的收费培训、服务、咨询、设施出租等渠道,如贝宁的一所公立大学的职业培训课程收入占其经营预算收入的40%。[11]
(四)寻求国外资金援助
2002年~2006年,SSA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每年收到国际社会的援助款6亿美元。其中,法国是最大的援助国,援助款平均每年达到了3亿美元,其次是德国(0.95亿)、国家发展协会(0.34亿)、比利时(0.25亿)、英国(0.17亿)、挪威(0.16亿)、欧洲委员会(0.11亿)、葡萄牙(0.037亿)、荷兰(0.021亿)。其中,直接援助(指直接给了高等教育机构)年均为1.52亿美元,而间接援助(指给了非洲在国外的留学生)为4.44亿美元(中国的援助以间接援助为主,每年提供的奖学金名额达到了1,200人次)。例如,2002年~2006年,喀麦隆高等教育平均每生每年收到的直接援助款为55美元,而间接援助款为5,382美元,为生均援助最多的国家;其余如马达加斯加分别为36美元,5,026美元(前面数据为直接援助,后面数据为间接援助,下同);塞内加尔为29美元,4,624美元;贝宁为66美元,4,805美元;卢旺达为79美元,4,072美元;尼日利亚为1美元,457美元;南非为23美元,548美元。可见,直接援助远少于间接援助。不过也有少数的例外,如博茨瓦纳分别为40美元,20美元;纳米比亚为103美元,46美元。[12]
除此以外,非洲也在积极寻求国外基金的资助。例如,美国的基金会(福特、卡耐基、洛克菲勒、麦克阿瑟、惠普、梅隆、克雷斯吉)2000年~2008年仅对7个国家(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高等教育就资助了3.54亿美元,成为非洲高等教育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13]
三、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预算分配方法不尽合理
诸多事实表明,以业绩为基础的高等教育预算分配机制要好于以历史等为基础的其他分配机制,因为它有助于提高机构使用资金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能够提供给相关机构改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激励,有助于纠正机构间存在的不平等。因此,世界不少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逐步采用了这种分配机制。[14]然而,在非洲,目前只有南非、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等少数几个国家采用。显然,这不利于非洲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状况的改善。
(二)与高等教育财政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尽合理
非洲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都具有自主和控制混合的特征:一方面,大学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自由;另一方面,政府又控制着决定高等教育机构运转方式和资金供应的关键要素,如预算收入、教师数量和工资水平、学生数量和奖学金的颁发规则等。由于这种管理制度结构僵硬、效率低下、过程冗长,高等教育机构分配、动员、实施资源的能力和有效性受到限制,大学实施有意义的改革受到阻碍。此外,非洲众多高校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少于非学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机构臃肿,各种管理服务机构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些对非洲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构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一些措施缺乏可持续性
一项改革措施要能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政治和财政的可持续性,非洲高等教育的财政改革自然也不例外。[15]一个例子是非洲大学逐步推广的学生贷款制度,由于还款机制设计存在问题以及学生择业情况欠佳等原因,贷款的偿还记录非常糟糕,其财务可持续性存在较大问题。又如非洲法语国家开始在大学收取学费的措施,由于以前没有收取学生学费的传统,该措施的政治可接受性较差,往往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被迫终止。例如,21世纪初,多哥政府提高了学费,然而由于遭到学生的强烈抗议,没过几年(2005年),新一届政府就被迫大幅度地减少了学费(减少幅度达一半以上)。又如,塞内加尔教育部2003年改革了低条件或无条件获得奖学金的制度,开始为大学生奖学金的取得设置条件,然而,由于学生的抗议,2005年也被迫恢复了以前的奖学金制度。[16]
(四)外国高等教育援助的作用存在疑问
如前所述,外国援助者对非洲高等教育援款规模较大。然而,只有不到30%的援助款直接给了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其余给了援助国的大学用以弥补非洲留学生的费用,尽管这可能提高非洲的人力资源水平,但如果留学生学成不回国,则反而导致人才外流。由此,非洲留学生回国的比例成为衡量外国教育援助作用的一个关键。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5年对在法国的外国留学生的调查(该调查选取了10个大学的1,715名外国留学生作为样本,其中包含357名非洲学生),结果表明,只有30%的非洲学生学成回国(东亚学生为45%)。尽管这个调查结果因为其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还值得仔细考虑,然而,非洲留学生回国的低比例还是值得注意的,显然,外国高等教育援助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7]
四、对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反思
如前所述,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反思其经验与教训,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不无启示。
首先,合适的管理安排是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成功的关键。SSA各国的经验与教训表明,要保证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重点是解决改革的政治可行性。如果高等教育界的不同组成部分能够达成一致,如果能够动员额外的资源来支持改革,则这种改革可能取得成功。由于学生和老师是改革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也是最容易动员起来有效地反对改革的主要力量,因此,改革的关键是取得大学学生和老师的支持。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使得它们能够调动多余的私有资金,这可能是一笔相当大的数额;第二、推广基于成绩的预算资金分配机制,相应地,应建立明确的成绩目标、评审制度和问责制度,并且这些须征得相关大学的同意;第三、在采取一项改革措施之前,要事先与相关利益者协商并且应逐步进行,这是很重要的。例如,20世纪90年代,肯尼亚政府在没有经过协商的情况下宣布提高学生的学费,结果引起了巨大的骚乱。后来,教育部改革小组开始给学生和家长派送信件,解释增加学费的原因,这种协商的做法使改革最后获得了通过。又如2005年加纳宣布了一项在10年内逐步增加公立大学学费的计划,结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2011年9月,在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发生了学生抗议活动,一个原因是达喀尔大学的学生认为校方改变制度未向学生解释新制度是如何实施的。[18]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第六章 认识区域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课改实验区
汪春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本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二、认识高原为主的地形、记住常见的地名。
三、理解热带气候与热带作物生长的关系。
四、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后果,以及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五、了解本区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
六、通过科特迪瓦经济发展曲折的讲述,明确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应走的道路。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5.通过学习,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从分析自然景观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学会分析粮食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③从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事例中,认识走独立自主,才是摆脱国家贫困落后面貌的正确出路。④认识我国与非洲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意义。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出现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借此事例进行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区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及分布是重点。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及主要气候的成因为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非洲是世界的第三大洲,它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有许多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北非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 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西亚和北非是阿拉伯世界,属白色人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居民是黑色人种。)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过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有“黑非洲”之称。它与北非相比,在人文地理方面差别很大,在自然环境方面虽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明显的差别。
一、范围、位置和大陆轮廓(板书)
[指导读图] 读课本中的“本区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并对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了解本区在非洲的位置。1.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板书)
[教师讲解] 本区绝大部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但撒哈拉沙漠的南半部也属本区,全区占非洲面积的4/5。
[读图提问]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找出赤道穿过本区的部泣和本区东西所临的海洋。(赤道大体从本区中部穿过,本区绝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本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低。本区西临大四洋,东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2.位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板书)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陆轮廊有什么特点?(本区海岸线比较平直,缺少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海湾、半岛和岛屿。)
[读图] 读本区政区图并在图上找出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和几内亚湾,并明确说出其位置特点。
3.海岸线比较平直(板书)
[阅读] 指定学生朗读第29页“读一谈”中”好望角的得名”一段教材。[教师讲解] 简介好望角在海洋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并举例说明。[指导读图]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
[提问] 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同北非相比有什么区别?(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北非虽也以高原为主,但平均海拔较本区低。)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板书)1.地形以高原为主
[引导读图] 阅读本区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乞力马扎罗山、尼罗河和刚果河。
[教师讲解] 向学生展示乞力马扎罗山的彩色图片,说明其位置是位于东非高原上,是一座死火山,也是非洲的最高峰。并讲解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过渡
本区东部高原上不仅有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而且有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裂谷带。
[读图] 在地形图上找出本区东部高原上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并认真阅读课本中的“东非裂谷带示意图”。2.东非大裂谷(板书)
[教师讲解]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长6000多千米,宽50~80千米,总长度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6。其主要形态特征是两岸悬崖壁立,深陷狭长,谷底湖泊连串,著名的坦噶尼喀湖,其深度仅次于贝加尔湖。展示东非裂谷景观图后,引导学生分析东非裂谷的特点。
[提问]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想一想东非裂谷带未来将会怎样变化?(不要求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东非大裂谷现仍为地壳不稳定的地带,不仅多火山、地震,而且还不断向东西裂开,照此扩张下去,这里将会形成一个海洋。
过渡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大多海拔较高,在其中部有一地势明显降低的盆地就是非洲著名的刚果盆地。3.刚果盆地(板书)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指导读图] 阅读本区地形图,明确果盆地的位置和特点。[教师讲解] 用图分析刚果盆地的成因。
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非洲之最”,完成填图练习一。非洲之最: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
(世界)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 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位于低纬度,赤道从其中部穿过。)
[教师讲解] 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读图] 读《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多少℃以上?本区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温在20℃以上,气温高,炎热地区的面积广大。)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教师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炎热多雨。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板书)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气候特点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同在非洲大陆上,二者的气候有哪些异同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的年平均气温都比较高,都以热带气候为主,但撒哈拉似南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北非以炎热干燥的气候为主,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气候却具有炎热多雨的特点。)
[教帅讲解] 与其他大陆相比,整个非洲气温较高,所以有“热带大陆”之称。但是各地的差异也很大,比如北非以干热气候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湿热气候为主。而且就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地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不同的气候类型。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板书)[读图] 读《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其中哪种气候分布的最广,气候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范围最广。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本区赤道的南北两侧,其他气候带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对称分布。)
[教师讲解] 简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之后指出,从具体气候类型看,本区与西亚和北非不同,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复习旧知识
[教师提问] 大家还记得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吗?(教师帮助学生简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带雨林气候知识。)
[教师讲解] 本区除有较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外,还有分布面积更广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阔的地区,也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3.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板书)
[读图] 读课本“热带草原的湿季和干季”两幅景观图,观察图中稀树、草本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变化。
[学生讨论] 以上两种景观的变化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降水量的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中风从海洋吹来,降水丰富,对动、植物生长有利,也是狮、豹等食肉动物最活跃的季节;干季中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植物枯萎,动物迁走,且容易出现灾荒。[学生练习] 做课本第31页“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讲解] 热带草原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破坏,将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学生阅读] 谈课本第31页“天然动物园”一段,了解本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教师讲解] 本区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四、矿产资源的宝库(板书)
[读图] 读《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了解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特点。[提问] 本区与北非的矿产资源在种类上有什么区别?(北非最突出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磷酸盐矿,与北非相比,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
[教师讲解] 本区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不少矿产占世界重要地位(介绍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几种矿产)。1.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板书)2.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读图] 读矿产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分布地区。[教师总结]用下页表总结
巩固练习
教师总结全课并做练习:①出示本区空白图,上面画出气候类型的界线,学生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②完成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练习。矿产/国家/地位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位于低纬度,赤道从其中部穿过。)
[教师讲解] 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读图] 读《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多少℃以上?本区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温在20℃以上,气温高,炎热地区的面积广大。)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教师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炎热多雨。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板书)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气候特点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同在非洲大陆上,二者的气候有哪些异同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的年平均气温都比较高,都以热带气候为主,但撒哈拉似南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北非以炎热干燥的气候为主,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气候却具有炎热多雨的特点。)
[教帅讲解] 与其他大陆相比,整个非洲气温较高,所以有“热带大陆”之称。但是各地的差异也很大,比如北非以干热气候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湿热气候为主。而且就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地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不同的气候类型。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板书)[读图] 读《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其中哪种气候分布的最广,气候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范围最广。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本区赤道的南北两侧,其他气候带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对称分布。)
[教师讲解] 简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之后指出,从具体气候类型看,本区与西亚和北非不同,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复习旧知识
[教师提问] 大家还记得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吗?(教师帮助学生简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带雨林气候知识。)
[教师讲解] 本区除有较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外,还有分布面积更广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阔的地区,也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3.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板书)
[读图] 读课本“热带草原的湿季和干季”两幅景观图,观察图中稀树、草本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变化。
[学生讨论] 以上两种景观的变化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降水量的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中风从海洋吹来,降水丰富,对动、植物生长有利,也是狮、豹等食肉动物最活跃的季节;干季中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植物枯萎,动物迁走,且容易出现灾荒。[学生练习] 做课本第31页“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讲解] 热带草原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破坏,将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学生阅读] 谈课本第31页“天然动物园”一段,了解本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教师讲解] 本区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四、矿产资源的宝库(板书)
[读图] 读《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了解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特点。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提问] 本区与北非的矿产资源在种类上有什么区别?(北非最突出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磷酸盐矿,与北非相比,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
[教师讲解] 本区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不少矿产占世界重要地位(介绍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几种矿产)。1.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板书)2.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读图] 读矿产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分布地区。[教师总结]用下页表总结
巩固练习
教师总结全课并做练习:①出示本区空白图,上面画出气候类型的界线,学生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②完成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练习。矿产/国家/地位
地理备课吧
(一)知识目标。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
2、了解非洲黑人的自然地理环境。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本区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3.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问题。
(二)教学难点。
1、非洲黑人历史和现状。
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的制约作用。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复习引入:
(1)本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2)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非洲。
(3)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
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4)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区域。
总结:世界上有5.5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晶等方面的艺术才华。我国与非洲黑人有很久的交往,结合书本上的阅读资料完成。黑人真了不起,我们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们,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1.展示课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课本80页)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特点。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参照课本80页)
2、教师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
1、教师小结并过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文字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结合课本图片和内容)
2、教师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干季和湿季,热带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观?结合课本83页,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描述一下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与生活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湿季时再迁徙回来)教师小结: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3、教师过渡: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你收集资料时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
(四)非洲的经济。
1、教师过渡: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前面我们交流了一些,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人侵,出现了怎样的结果?结合课本的标题黑人的故乡完成。(教师小结:欧洲殖民者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把黑人当奴隶运往美洲贩卖,因此非洲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经过努力,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经独立,非洲人民对他们也进行了打击。 (为学习本区经济打下基础)
2、教师提问:上面我们对黑人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古老、美丽、富饶、神奇……)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
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
“平实、朴实、扎实”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潜心会文、情满课堂”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喜欢语文,获得发展”是我所教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彩色的非洲》这节课就是我在教学探索之路上的尝试。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学生互动的场,让他们在互动场中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尽情地进行交流,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感受到非洲的独特风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特点鲜明,仅仅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风光艳丽、色彩鲜明的非洲画卷。我在教学预设时一直提醒自己让大胆放手让学生来学习,我只是引领者,在学生需要点拨时给予帮助,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努力体现这一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五个方面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走进非洲,感受非洲的色彩斑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交流读书收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我抓住文章重点段 “彩色的植物”,在学习时,当学生谈到火炬树时,我请一学生读描写火炬树的语句,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讲到花树时,学生自由朗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花树会对你说些什么?你又会对它说什么?采用朗读、想象、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在充分地读中强化形象,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比读“彩色的食物”这一段时,当一学生用朗读深情传达他对彩色的食物的喜爱后,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读?紧接着出示用红色标出表示食物的词语的语段,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会作者通过强调色彩词,表现非洲色彩斑斓的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堂课在学生对彩色非洲有深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来介绍非洲,让学生在介绍非洲的活动中,既领悟非洲的风情,又明白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堂课的缺憾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学生还比较拘谨,如果我的语言更加具有亲和力的话,学生的积极性肯定能被调动起来。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想象教学、高声朗读、资源整合,确实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反思,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设计了以“读写结合”为特点的这份教案,从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到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方面都有所收获和提高。
上完课后,我发现用视频导入和用图片说明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厌烦课堂,不愿思考的现象非常典型,而有效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我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并给以他们最直观的感受——非洲是彩色的,在理解课文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整堂课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去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尤其是“写作方法”上的指导。从分析课文的总分总结构到学习课文的首尾呼应和过渡句的承上启下,同学们都明白了一篇优秀作文的常规结构可以这样搭建。
我还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性,启发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一定要斟酌词句,做到用词严谨,从而增加语言信服力。我又通过“蝴蝶”与“其他动物”的笔墨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写作要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否则将会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当然,在学之后,我还设计了“写一写”的环节,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尝试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一段“我眼中的学校”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大环节上来说,“走进非洲”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出现了小小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迟迟不答到点上,而我只知道一味地引导,其实,如果这时采用四人讨论,我去个别小组单独指导的方式就会节省不少时间,提高上课效率。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我要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从小细节上来说,“自学生词”还须微调,因为我在上课时忘记了多音字“脉”的字音强调,也忘记了“暇”的字形强调,这一点还需落实。
而因为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出现了赶教案的现象,导致本堂课的“朗读训练”有所欠缺。从我个人来说,还需注意几点:一、在上课时,如果遇到生成与预设不符时,一定不能着急;二、时刻牢记,要从学生的角度提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三、要从语言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避免用命令式的口气,比如说要把“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改成“让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等。下次上课,我一定会注意这些问题,争取上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3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让学生能在通读课文后抓住文章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结构,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既首尾照应,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我在处理本课时主要分两块:
一是通过自由读、浏览、默读来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
二是通过学生分组活动,充分的阅读来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
我回顾课堂上这几个环节处理不妥当:
一、学生抓住彩色的非洲一方面进行品读,说说体会。学生往往是心里有,但表达不出来。不如,就让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出非洲的美,也是展示的一种。
二、字词的处理时间有点长,后面的研读时间和展示时间就有些少了。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4
小组合作学习专项展示活动结束一个星期了,但我对那天的情况却记忆犹新,耿耿于怀。我对班级的展示很是羞愧,很不愿提起这件事,也怕别人提它。总是重新构想着,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有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准备。甚至在梦里,还在思考小组展示的方法,梦到同事们的展示很精彩,自己却总是没找到让学生交流的方法,很难过。我上的是《彩色的非洲》,却给自己留下了灰色的印记。
《彩色的非洲》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与结尾的句子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色彩斑斓”与“多姿多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重复,遣词造句十分讲究。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
在展示之前,我们组曾在一起研讨过。本文交流的重点应该放在:“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交流学习收获。在教研中,我们认为第一个问题很容易,不大需要小组研讨。所以,课堂研讨交流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问题上。但是,怎样利用十五分钟向评委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呢?大家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可我总感觉有点拿捏不住,不知道学生会说成什么样的。
上课前一天晚上,我又认真钻研了一下教材,整理了思路。本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定位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上。因此,小组研讨的问题,应该能够达成以上学习目标。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提示:
请各小组抓住你们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来研读:
1、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2、写出自己的感悟
3、与小组同学交流读书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所画的句子,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喜欢的句子。
我预想,学生在这一环节,能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或语言交流,体会到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感悟出作者在段落中的表达特点,并且真正有话可说。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两个组选择了“植物”一段,两个组选择了“动物”一段,一批小组选择了“日常生活”一段。我听小组交流的`时候,那两个研讨“植物”段落的组,都对表达方法有感悟,书上写得也挺清楚。只是,我觉得丁晗组的交流不很完整,还需要完善。我原想,15分钟,可以交流至少两个组。于是,就请丁晗组先交流。谁知,丁晗一开始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她说,从“花团锦簇”一词中,能够看出非洲的花草树木都是彩色的,很美。这个错误,我得纠正。可是,当丁晗再次交流的时候,又说错了。我着急了,再次帮她纠正。当交流到另一个句子的时候,我就出示了那段话,并让学生感情朗读。不知不觉中,交流时间就结束了。这让我很是尴尬,是没有预设到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难堪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改进呢?
一、提出的问题不明晰,学生无法很有针对性地交流
“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用心读一读;写出自己的感悟”。
这个要求提得太笼统,“写出自己的感悟”,可能让学生有“无从下口”之感,所以交流的时候,没有思路。如果把问题换成:“非洲是个彩色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表达的方法?”或者,“选择小组感兴趣的段落,看看彩色的非洲体现在哪里?从中学到哪些表达方法?”问题明晰了,学生交流时仅仅围绕问题,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了。
二、老师想放手却总是收,让学生不能自主交流
该让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把问题留给其他小组,让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互相碰撞,伙伴间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教师不要总是揽着课堂的大权,不肯真正放手。如果其他同学也没听出错误,教师再提示思考也不晚。
三、教师指导不到位,展示实效欠考虑
小组讨论时,教师虽然也参与了,但缺少真正有效的指导。我看和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但小组怎样展示,我却没有做进一步的询问和指导。只是看到学生书上写的密密麻麻,感觉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小组展示时,能把写出来的说出来,就挺好的。没成想,学生站起来后,竟然根本不理会自己书上写的内容,写好了,却说错了。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另外,我没有体验15分钟到底能做多少事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再请小组展示。我没考虑时间很紧,竟然还想着:先让一个交流时感悟的不是很好的组交流,然后再请另一个好些的组做补充。而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小组,感兴趣的是后面“动物”“日常生活”两段,根本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了。因为老师对时间的漠视,导致连一个小组都没有真正展示完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真的是教师的大失误。
如果重来,我会提前把交流的方式教给小组长,各组采取不同的方式汇报。展示时给外人看时,先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小组交流,然后其他组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专项展示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促使我更深层地思考这轮教学改革,真正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一代。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5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介绍非洲的课文,作者分别从非洲的植物、动物、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等方面来展示非洲的自然文化和异域文化。课前,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非洲的各方面的图片非常多,课文中提到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图片资源。但是作为一篇篇幅很长的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内让学生充分走进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的魅力都显得有些仓促。于是,我紧紧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在学习“彩色的植物”这一段时,我请学细细地读描写植物的语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采用朗读、想象、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在充分地读中强化形象,积累语言。
在比读“彩色的食物”这一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改编的语段:“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有流着殷红的血的牛排,有五光十色的水果沙拉,有像是流动的颜色的各种饮料;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有粉红的木薯,金黄的香蕉,红沙瓤的西瓜,黄中透红的芒果取之不尽。”学生对比课文阅读,体会表达效果,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强调色彩词,表现非洲色彩斑斓的特点,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也有利于学生文章意境的体验。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6
《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全册教材最后一篇课文, 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特点鲜明,仅仅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风光艳丽、色彩鲜明的非洲画卷,课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非洲的风情,写法上也综括了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如首尾照应,总分总的方法,中间过渡句的使用等,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在让学生欣赏优美语句的同时,对这一课的写作方法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具体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本课的教学我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这节课的特点。
2、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位赏读;理解课文内涵。感悟课文中心。
3、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这节课我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精彩语言重点训练,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7
“平实、朴实、扎实”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潜心会文、情满课堂”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喜欢语文,获得发展”是我所教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彩色的非洲》这节课就是我在教学探索之路上的尝试。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学生互动的场,让他们在互动场中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尽情地进行交流,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感受到非洲的独特风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特点鲜明,仅仅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风光艳丽、色彩鲜明的非洲画卷。我在教学预设时一直提醒自己让大胆放手让学生来学习,我只是引领者,在学生需要点拨时给予帮助,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努力体现这一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五个方面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走进非洲,感受非洲的色彩斑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交流读书收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我抓住文章重点段“彩色的植物”,在学习时,当学生谈到火炬树时,我请一学生读描写火炬树的语句,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讲到花树时,学生自由朗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花树会对你说些什么?你又会对它说什么?采用朗读、想象、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在充分地读中强化形象,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比读“彩色的食物”这一段时,当一学生用朗读深情传达他对彩色的食物的喜爱后,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读?紧接着出示用红色标出表示食物的词语的语段,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会作者通过强调色彩词,表现非洲色彩斑斓的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堂课在学生对彩色非洲有深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来
介绍非洲,让学生在介绍非洲的活动中,既领悟非洲的风情,又明白
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
己的语言,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堂课的缺憾之处:
这节课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学生还比较拘谨,如果我的语言更加具有亲和力的话,学生的积极性肯定能被调动起来。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想象教学、高声朗读、资源整合,确实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反思,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8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多处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是学生习作的最佳范文。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1、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本课的教学我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这节课的特点。
2、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位赏读;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思、议、写”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感悟课文中心。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9
彩色的非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收集资料,拓展延伸。
因为所学课文是自读课文,同时又因为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在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到课外书和网络上广泛收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并且提出要结合课文所介绍的内容开展活动。关于非洲动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艺术的图片的要多欣赏,并尽可能的打印下来,对于有特色的介绍,要将文章过目后,能挑选精华抄下来或打印下来。这些工作使得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充实的基础,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为了上好这节课,也反复深入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欣赏非洲的植物、动物、日常生活、艺术等影片或图片,对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可以说这些做法充分地体现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二、学法指导,培养能力。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有效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采用了教、扶、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我教学生学习了三个起总括作用的句子:(1)“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2)“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3)“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研读,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会到了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我带领学生抓住: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叹了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一问题,从整体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然后,我纵观全文设计了下面的问题:⑴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⑵你从内容和语言上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最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学习,并做批注。这一做法体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放开手脚,开拓思维大胆学习,让学生学会兼顾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进行学习,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大声朗读、默读、速读、个别读、引读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还引导学生采用“批注、聆听、查找、思考、述说”等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与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新颍独特的写作方法,并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导入过程中,影片没有按照预想播放成功,课尾也没能欣赏到非洲的音乐和舞蹈,改变了一些教学预设,非常令人遗憾,使课堂教学有所欠缺。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0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介绍非洲的课文,作者分别从非洲的植物、动物、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等方面来展示非洲的自然文化和异域文化。
课前,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非洲的各方面的图片非常多,课文中提到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图片资源。但是作为一篇篇幅很长的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内让学生充分走进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的魅力都显得有些仓促。于是,我紧紧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在学习“植物王国”这一段时,我请学细细地读描写植物的语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采用抓句、想象、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在充分地读中强化形象,积累语言。在比读“动物世界”这一段时,我结合课件中的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们一个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对比课文阅读,体会表达效果,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强调色彩词,表现非洲色彩斑斓的特点,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也有利于学生文章意境的体验。
在本次教学中,我觉得还有不足之处,总是依照个人的观点,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充分地读文,致使很多学生没有真正从自己的“读”中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上的特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更加刻苦地钻研课标、参悟教材,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1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基于这些特点,考虑到农村小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于是,我在本节课中体现以下阅读特点:
1.有疑而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学会质疑。课堂伊始,我和学生聊非洲所认识的非洲,学生们说出了贫穷、落后的一些现象,于是我再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非洲“彩色的”,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农远录像,让学生谈感受,找出中心句,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感受,同时学习作者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接着将课文浓缩成几句话,在自主阅读中让学生完成填空,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2.注意教给方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本总起句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读,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议、写”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
3.自主介绍一处喜欢的风景,积累优美词句。
本文有许多描写风土人情的优美词句,可以培养学生积累词句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增加了“介绍非洲”这一个内容,然后说说理由:“你为什么喜欢?有哪些词句是你喜欢的?”
这样,在说说读读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积累词汇的能力。
最后,在回读文本中,教师进行思想升华的教育。
遗憾总是伴随着课堂。在教学中,也有几处教学细节处理不当:
1.我让学生找课文中其它的过渡句,结果学生花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出来,最终还是教师被动地出示。这样让人觉得是为了生硬地找过渡句而找。不如学生找不出来时就及时出示,稍作讲解。
2.因为理文脉时大量时间的花费,致使后面的语言赏析部分也就不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点匆匆走过场的感觉。而这些都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没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为了完整呈现教学流程而导致的。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2
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也不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也要有重点,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把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堂课在学生交流自己对彩色非洲的认识和了解时,同一层次的教学所花时间太多,没有让学生得到太多的发展。如果,让学生交流1――2个方面,其他几个方面让学生用当导游的形式来介绍非洲,老师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介绍非洲的活动,既领悟非洲的风情,又明白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用学到的方法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处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3
在教学时,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有效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采用了教、扶、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我教学生学习了三个起总括作用的句子:通过研读,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会到了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我带领学生抓住: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叹了“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一问题,从整体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然后,我纵观全文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最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学习,并做批注。这一做法体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放开手脚,开拓思维大胆学习,让学生学会兼顾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进行学习,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大声朗读、默读、速读、个别读、引读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还引导学生采用“批注、聆听、查找、思考、述说”等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与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新颍独特的写作方法,并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4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默读课文,边圈点勾画,边进行批注,边旁批心得体会。用简洁的语言,用简洁的词语。学生们勾出了描写非洲“色彩”的词语:(湛蓝、碧绿、黑白相间、蓝底白花、红绿相间、赤橙黄绿青蓝紫……学生们划出了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主要句子: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动物是彩色的,植物是彩色的,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是彩色的,艺术更是彩色的),划出了概括中心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全文的总结句,还有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学生们在句子段落旁边批出了自己的感悟体会,(如:非洲的景色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迷人的世界,令人神往,艺术的天堂,美的境界,我想长上翅膀飞到非洲看看……描写的淋漓尽致,描写的让人如临其境……)真是自主学习,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课堂因有讨论而生动活泼。因有合作交流而丰富多彩。
自主学习完毕后,我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于是整个鸦雀无声的教室立即沸腾起来了,由小组长带领先说,然后组员补充,然后再把小组里的疑难困惑找出来,准备一会儿一同在班里汇报。组员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人人都有说的份,个个都有表达的机会。小组交流后,小组开始就知识的“一个方面”进行汇报,于是整个教室仍是情绪高昂,一个小组汇报刚完,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补充,在汇报到“非洲的动物是彩色的”“非洲的植物是彩色的”“非洲人的衣食住行也是彩色的”这几部分时,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在底下搜集到的有关方面的资料。当一个小组提出疑问和困惑后,其它小组帮助解决,真是群策群力呀。
以前,我讲这一类型的课,总是在开正课时,先让学生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料一下子都先汇报完,然后再开正课,那样做感觉很单一。这次,专家指导后,我才明白,在一边学课文的同时,一边介绍搜集到的资料,既能掌握书中的知识,又能增加课外的知识,增进对非洲的了解。这样做把知识柔和在了一起,便于学生的消化理解吸收。真是一举两得呀。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我还提出了,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学生一一说出了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的是通过听广播搜集的,有的是通过看电视知道的,有的是通过上网浏览明白的,有的是通过读书看报知道的,有的是在与亲戚朋友的通信中了解到的等等。
整个课堂每人一点,发了言的同学,把机会让给没有发言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时候。学生们交流后还上黑板板书,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倾听能力,辩论能力,操作能力。通过知识的七方面的展示,学生们把这一课掌握的很透彻。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5
《彩色的非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收集资料,拓展延伸。
因为所学课文是自读课文,同时又因为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在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到课外书和网络上广泛收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并且提出要结合课文所介绍的内容开展活动。关于非洲动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艺术的图片的要多欣赏,并尽可能的打印下来,对于有特色的介绍,要将文章过目后,能挑选精华抄下来或打印下来。这些工作使得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充实的基础,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为了上好这节课,也反复深入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欣赏非洲的植物、动物、日常生活、艺术等影片或图片,对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可以说这些做法充分地体现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二、学法指导,培养能力。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有效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采用了教、扶、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我教学生学习了三个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1)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3)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研读,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会到了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接着,我带领学生抓住: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叹了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一问题,从整体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然后,我纵观全文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⑴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⑵你从内容和语言上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最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学习,并做批注。这一做法体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放开手脚,开拓思维大胆学习,让学生学会兼顾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进行学习,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大声朗读、默读、速读、个别读、引读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还引导学生采用批注、聆听、查找、思考、述说等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与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新颍独特的写作方法,并积累了优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