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篇1

历史事件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p.20)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日寇暴行”的教学内容要求(实验稿也是如此要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教学现状如何?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现状?本文尝试解决上述系列问题。

一、“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现状分析

“南京大屠杀”是表现“日寇暴行”的典型历史事件,笔者在一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南京大屠杀”一课后,头脑中留下的是对“日本人”的仇恨。他们仅关注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实(暴行和日本教科书弯曲史实),没有思考“日本人”如此丧心病狂的原因;不能区分施暴主谋(即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和施暴者(即以军国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日军),因此无法明确“南京大屠杀”的真凶到底是谁;未能挖掘产生上述历史表象的思想根源——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由此可以推断,本课的“以史为鉴,避免惨剧重演”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为什么学生对“南京大屠杀”认识都停留在表面呢?不妨从课标、教材和教学等层面作一考察。

“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它言简意赅地指出“侵华日军”(施暴者)凶恶残暴地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施暴主谋)的“侵略本质”决定的。教材、教学落实得如何呢?

查阅各种课标教材,可以发现它们均从背景(日军攻陷南京)、内容(日军灭绝人性地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等方面突出日军的凶恶残暴;通过日军杀人比赛的报道揭示日本军方的“耀扬国威”;交待了日本国内至今存在否定战争罪的现状。显然,教材侧重在历史事实层面,未能透过现象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及其根源。

教学中,“重历史事实,轻揭示本质”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南京大屠杀。

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驳斥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谬论,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归纳日寇暴行,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通过分析日寇暴行的恶果,认识战争反人类的本质。

这一目标对日寇暴行的表现、影响等事实性知识有明确要求,而对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原因则失之空泛。访谈发现,教师也未能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由于教师对“南京大屠杀”蕴含的概念模糊不清,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孤立、表面化处理,致使学生形成“„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表面认识。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事件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在理解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二、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解析

众所周知,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等要素组成。把握历史事件,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即理解蕴含于事件之中的概念和原理。只有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达到史鉴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领会“课标”要求,深入解析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解析 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要求,教学应以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罪行为载体,围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和“军国主义历史观是其思想根源”展开。要使学生认识到:

(1)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是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

(2)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3)日军侵略成性、灭绝人性和当时的日本国民不自觉充当战争工具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侵略本质的集中体现。

(4)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影响是“日本国内至今存在否定战争罪现状”的思想根源。

这里,透过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表现,“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是教学的重点;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产生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内容解析

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通过列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控诉日寇的暴行、亲历侵华战争的日本退役老兵的回忆及目睹惨案发生的外国友人的日记等史料,说明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如山。在此基础上如何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概念和原理?如何对抽象概念进行形象描述?如何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如何由史实到史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概念和原理——从表面到本质

通过分析课标的内容标准,可以发现“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是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极端表现。

军国主义是“将战争及为了战争而加强军事力量放在国民生活中最优先地位,并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从属于它的意识形态和体制”[2](p.9)。具有对外的战争至上(侵略霸权)和对内的军事优先两个基本特征。

日本军国主义除了具有上述世界近代军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垄断资本与封建专制政治结合的“个性”特征。日本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以后,政治上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以军部为支柱的专制体制;经济上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财阀垄断经济的体制。前者对一切民主(包括资本主义民主)都具有天然的排斥性,这就决定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民无限度的残暴及血腥镇压;后者使得后起的垄断资本集团为追逐世界性超额利润,更加依赖军事战争手段,这又决定了日本军国主义更具疯狂的侵略性及战争冒险性。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陷入世界性发展困境,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为了解脱困境,日本天皇和军部必然会走向发动侵华战争的道路。所以以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而日军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

(2)用典型素材外显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抽象概念进行形象描述——从抽象到具体

从分析军国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入手精选史料,是学生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这一抽象概念的基础。

对外侵略霸权的军国主义基本特征决定了日军的侵略成性、灭绝人性。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富国强兵”、“开国进取”的口号下,制定了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的最高国策。日本军国主义要求日本军队“尚武”、“绝对服从”和军事扩张。提倡忠君,为天皇、为国家献身;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全国“绝对服从”天皇,个人“绝对服从”国家。在“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熏陶下,成千上万的“军国少年”、“帝国军人”主动、“英勇”、不加思考地坚决执行上级命令,无论参与侵略战争还是屠杀他国平民。在南京大屠杀中,这支侵略成性、没有个性的日本军队的灭绝人性发挥到极致,严重违反了国际法中的常规战争罪(违反战争法规与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和反人道罪(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和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日军的侵略成性、灭绝人性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典型体现。

对内军事优先的军国主义基本特征促成了日本“全民皆武”的局面。明治时期,天皇就颁布《教育敕谕》,将“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作为“朕之忠良臣民”[3](p.84)的标准,要求国民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武士道精神因此扩展至全体国民。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鼓动国民以维护和寻求民族生存利益为目的,参与推行军事扩张战争日本军国主义造就了日本军队和日本国民的血腥、野蛮。日本国民由百姓沦为自觉的战争炮灰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又一典型体现。

(3)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认清其深层根源——从孤立到系统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灭绝人性、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国民的全民皆武以及如今日本右翼分子的美化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蕴含着相同的思想根源——军国主义历史观。

军国主义历史观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形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和行动方式。

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是对日本与中国和亚洲各国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关于亚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虽经历了“皇国史观”、“大亚细亚史观”、“大东亚战争史观”等时期,但其主要特征一脉相承:

①日本是亚洲民族“万世一系”的主宰,其他国家应无条件地服从日本民族的统治;

②日本民族的生存发展要以邻国主权、权益为“利益线”、“生命线”;

③日本在东方担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日本向亚洲国家的侵略扩张,是亚洲的“解放”。[4] 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使得战争时期的日军会进行杀人比赛以“耀扬国威”;日本国民,以“拯救亚洲国家”的正义盲目投入战争,不自觉地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灰。在战争结束后,虽然日本军国主义早已灭亡,军国主义历史观在事实上已宣告破产,但日本右翼分子至今还在鼓吹“自存自卫”、亚洲“民族解放论”,否认“南京大屠杀”,肯定侵华战争的正确性等,这一切实质为军国主义历史观现实影响的表现。

从孤立到系统是把握概念本质的关键,也是运用历史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中间环节。

(4)运用历史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从史实到史鉴。

由上面的分析得知,军国主义历史观是造成“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根源,所以要加强对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谨防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只有明确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所造成的危害,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必要性,才能深刻认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也才能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惨象的重演。

从史实到史鉴,是实现历史事件学习教育价值的必由之路。

三、“南京大屠杀”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从教学角度看,为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必须选择典型素材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把握南京大屠杀的定义,理解日军灭绝人性和日本国民甘当炮灰的原因,领会“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事件,而且学到“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5](p.68),而且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上述理解,本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1.图片导入

问题1 观察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幅油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油画的画面和标题,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注:反映历史题材的油画是画家对某历史问题的形象再现,故也可作为史料。

2.分析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

问题2 分析下列一组图片和史料,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提示从历史事件的要素角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提示”,既降底了难度,同时实施了概括、表述重要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的教学。

过程概述:首先精选一组图片和史料(或视频),明确相应的要求: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示意图》,特别提醒时间、图例;

(2)播放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提取其中的时间、地点、施暴者;

(3)日本《朝日新闻》关于《日本军队的杀人比赛》报道图片: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4)《池塘中漂浮的尸体》:寓意陆地上的尸体已多得堆放不下;

(5)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的密电中文翻译片段(1938年1月17日自东京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用了极其残暴血腥的手段。抢劫、强奸幼童及其它对平民的残酷暴行,在战争早就停止数星期的区域继续发生”。特别强调对有下划线字词的分析。

然后,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定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对平民及战俘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

3.原因探究

问题3 通过分析下列精选的图片和史料,探究为何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会如此灭绝人性?

从上述“教学内容解析”中精选史料和与之相关的图片。选择的标准:能使学生明确日本军国主义(从定义、特征入手)是造成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凶恶残暴的根本原因;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集中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透过现象概括本质的能力。

问题4关注教材关于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探究为何会发生这一扭曲史实的现象?

设计意图:从思想层面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指明其战时的表现形式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学会运用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分析当今社会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4.课堂小结: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1)概括日本军国主义的定义、特征;

(2)列举侵华日军的其他罪行,如“七三一部队”,以凸显其凶恶残暴;

(3)列举日本发动的其他侵略战争及其暴行,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凸显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成性及凶恶残暴。

(4)日本军国主义影响至今存在,聚焦日本军国主义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中国学生明确日本侵华战争责任,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危害,提高警惕,避免历史重演。

5.课后作业:列举(文字、绘画等形式不限)自己了解的反映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侵略本质的历史事件,并写出简单说明。

设计意图:检测掌握军国主义概念的程度,加深对其本质的认识。

四、结束语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南京景点全接触》是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信息搜集员》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按照“浏览器操作→主页、收藏夹设置→网络搜索→网络下载→网络使用须知和基本道德”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循序渐进,有利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课主要以“南京景点全接触”作为任务载体,介绍使用网络搜索的方法,了解目前主要使用网络搜索有两种:一种是分类目标搜索,另一种是关键词搜索,其中关键词搜索使用较多,也较为方便。本课的教学应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习惯培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初步尝试接触网络,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了IE浏览器的基本方法,会使用网址清单、会主页设置、会使用收藏夹,基于上述已有的知识建构,同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陌生的新鲜事物总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想去探明究竟、但能专注于某项事物的时间却不长的特点,本节课将以一个贯穿始终的情境设置导入教学。学生在本节课的认知结构图。(如图1)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学探究新的知识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学生是南京本地的,所以对南京的景点大多数都是有些许了解,所以本课的设计是深入全面地介绍南京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景点,而不能泛泛而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搜索引擎的功能并能列举出常用的搜索引擎。掌握利用搜索引擎进行分类目录搜索的方法。掌握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方法,学会归纳和选择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了解搜索的方法。学生自主尝试,体验、归纳关键词搜索的技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在网络搜索时快速找到需要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各种搜索方法的作用,养成良好的网络搜索习惯。在自主学习和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进一步感悟南京景点的特色魅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学校设备精良,机房的机位是按照6台电脑一个圆桌进行布置的,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以及分组讨论。机房配备了投影机、磁性黑板、展台、白板,教师有扩音器,学生在教室的任意角落都可以非常清晰地听到老师的话,基本能满足各种多媒体的教学。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在作为青奥志愿者时留下的照片,我穿着统一的青奥志愿者的服装,身后是青奥村著名的南京眼和双子城。(如图2)

图2

师:如何让友人对南京留下美好的印象呢?你们知道南京的哪些美景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出对景点的介绍要具体精确,而不是大概的模糊印象,泛泛而谈。

师:同学们对这个景点了解得不够全面。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好好充实自己,争取做一个出色的小导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选出最出色的两位小导游,跟着老师一起去为青奥服务。

师:今天我们就来全面、深入地接触南京的景点。

设计意图:从教师自身参加活动的真实照片引入,用真实的生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小主人意识,巧妙、自然地引出“网络搜索”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师: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游,失去方向往往是劳而无功的,有很多网站都提供了搜索服务。在同学们的收藏夹里放了几个网站,同学们打开看一下。

学生浏览。

任务一:小试牛刀

师:这些网址你能把它们进行简单分类吗?(PPT展示)

你还知道哪些门户网站呢?(可以参照书本第15、16页)

学生交流。

师:你还知道哪些搜索引擎呢?(可以参照书本第15、16页)

学生填写反馈表。

设计意图:打开收藏夹,浏览网页,复习旧知,延续新知,也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续性、关联性。并且大大缩短本节课输入网址的时间,从而留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在每个任务之后添加了反馈表,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实践运用,探求方法

师:了解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来实战了。(出示PPT)

请学生对照要求完成。

任务二:如法炮制

可以参照书本第15、16页,或者打开微视频学习资源。

学生根据任务提示自主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索到的感兴趣的景点以及搜索的方法。

学生填写反馈表。

师:请同学们将搜索到的符合要求的网站收藏到自己的收藏夹里。

总结:分类搜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快搜索速度。

4.合作探究,总结经验

任务三:智慧密码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也可以打开微视频学习资源任务三,参照微视频的方法完成。

师:这是一个南京的景点,你可以通过哪些关键词来搜索到关于这个景点的介绍呢?(见图3)

学生表述,提炼关键词,教师指导。

学生搜索,教师指导,提炼关键词。

教师演示搜索南京眼景点的方法,关键步骤启发诱导:

◇搜索哪种信息,是网站还是图片,就应在百度页面的选项卡中选择哪一个选项?

◇什么叫关键词?

◇单击“百度搜索”按钮后,如果一页中没有你需要的景点,该怎么办?

多媒体展示关键词设置原则:表述准确、简练。

师:你选择南京的任意景点来进行搜索。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师:请同学们将搜索到的符合要求的网站收藏到自己的收藏夹里,然后填写反馈表。

5.重点深化,提高发展

任务四:头脑风暴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个是什么地方吗?(出示一张秦淮河的图)

师:我提供一组关键词“秦淮河”和“夫子庙秦淮河”作为你搜索的关键词,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践。

师: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不同的关键词结果不一样。

生:我还发现,搜索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搜出来的网站中,有的是一样的。

师: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因为“秦淮河”范围大,而“夫子庙秦淮河”非常具体,指的是夫子庙特有的秦淮河景点。

师:由此可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搜索关键词范围的大小,往往会影响搜索的结果。

学生继续完成。

师:请同学们将搜索到的符合要求的网站收藏到自己的收藏夹里。

学生再次尝试,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关键词的深化处理,通过对比,让学生自我生成单关键词与多关键词之间的区别。

6.比一比

任务五:搜索大比拼

出示几个图进行比赛,看谁搜出的景点最多。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搜索到的符合要求的网站收藏到自己的收藏夹里。

设计意图:出示不同梯度的搜索目标,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搜索并能自主地选择性学习。

7.总结提升

师:通过搜索引擎的帮助,我们都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南京小导游了。说说成为小导游,你应该掌握哪些操作技能?

◇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及其搜索方式。

◇掌握用关键词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师:刚才老师也搜索了一个关键词,叫“青奥宣传片”,我选择的选项卡是视频。

播放青奥宣传片,师生共欣赏。

设计意图:增加了视频搜索及展示,不仅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扩展与提升,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了青奥主人翁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情感目标的诠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7个主教学环节来完成主体教学,每个环节层层递进,任务不断深化。

◇通过5个任务完成任务驱动教学,学生能根据教师设定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学习,完成一个任务的同时也强调不断巩固和复习之前的学习成果,学以致用。

◇本教学使用了合作教学、自学视频教学等手段,学生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将这些教学方法真正落到实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南京环城绿带景观设计分析 篇3

关键词:环城绿带;城市绿地;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152-03

环城绿带是大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绿色植被带将城市包围,是国际上一些大城市为了控制城市无序扩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规划的一类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国内一二线城市正经历着快速的成长过程,面积在不断扩大,人口在迅速增加,而这些城市也相继出现了国际大城市曾经出现的问题,比如热岛效应的加剧,空气质量的下降,绿地面积被房地产蚕食等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城市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城市也对环城绿带进行不断的实践总结,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十年国内将会迎来一个环城绿带的建设高潮。

1 环城绿带的概念及景观设计原则

1.1 环城绿带的概念

环城绿带(Green Belt Around City)是指在城市周围建设的绿色植被带,是城市带状绿地、绿色生态廊道的一种类型,即在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外围,安排较多的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永久性开敞空间。是城市带状绿地的一种具体形态。

1.2 环城绿带景观设计原则

1.2.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人类各项活动的永恒主题,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永恒主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环境、希望拥有碧水蓝天和谐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城市绿化带设计中要求绿地景观具有亲和性、富有人情味、舒适性和文化教育性,能够激起人们亲近的欲望,并要兼顾居民的健身娱乐、社会交际活动场所等。同时还要在设计中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让绿地的服务对象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使绿地景观更好的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通过“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城绿带建设,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空问,才能使城市森林的综合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1.2.2 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建设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来考虑,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利于今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就城市绿化来说,这一原则的重要内涵是在城市生态资源上使保护与发展同步。以绿为主,倡导生态建设;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交融的生态空间,提倡乔木、花草、灌木及地被合理搭配;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生态环境。

1.2.3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城市绿地各子系统之间、城市绿地与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城市环城绿带作为城市绿化建设中的组成部分,规划时就必须从城市市民整体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并结合城市规划综合考虑,优化系统结构。合理布局绿地,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相协调一致,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屏障,以实现城市绿化整体功能的优化和提高。

1.2.4 生态化原则

生态观念的引入为认识和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复杂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城市环城绿带的景观规划中,一定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遵循生态学中共生互利和相克相生的原则,不过分追求多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景观。遵从生态恢复原则,城市环城绿带建设的重点就是遵循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在充分研究地带性植被类型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落结构、种群特征等基础上,针对城市绿地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绿地植被类型,分别选择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种类进行改造,人为加速其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以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5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和城市其发展历史、绿化基础、自然条件都不相同,在各城市对环城绿带的绿地面积、数量、空间格局等绿地指标和空间形态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从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合理配置环城绿带的各类型绿地,做到重点突出、均匀分布,使绿地类型结构、格局和比例要与当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达到绿地景观的整体优化利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确定适宜的绿地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的树种,重视使用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突出地方特色,不盲目模仿移植,不片面追求时尚。

1.2.6 生态经济原则

环城绿带应是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基地,通过发展林业、花果业、旅游业、观光农业、立体水面养殖等,以绿引资,兴绿致富。在绿带中大力推广诸如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木本粮食、木本蔬菜、木本饲料、果树和用材树等市场稀缺、经济前景可观的经济植物,且规划形成适度规模和特色规模;提倡木本化农业和都市型农业,使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成为绿带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与生态旅游结合,在环城绿带中安排适当的旅游项目,顺应城郊旅游发展的趋势;在绿带水、陆、空全面进行生物多样规划,引入经济价值高的生物,使绿带土地和水资源获得最佳叠加效益。

2 南京市环城绿带景观设计特点和策略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地处我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濒江近海。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历史悠久,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称,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1%以上,林木覆盖率2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 m2,位居中国前三甲,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2006年南京颁布了新一轮城市规划大纲,对南京生态绿地系统进行专项规划。将全市绿地系统归纳为形成“一带、 两廊、 三环、 六楔、 十四射” ,其中“三环”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绕城公路环城绿带。尤其是成功申办2014年第二届世界青年奥运会,给南京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最终在2014年初建成了全长37.2 km的环城绿带,如图1所示。

2.1 体现南京城市特色

南京环城绿带紧紧围绕城市,宛如南京的一道绿色城墙,沿途穿越了许多景区。景观设计之初,设计人员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南京的论著,深入南京街头巷尾与市民交流南京的特色,广泛征求寻访市民对南京环城景观的意见,力争从人文底蕴中寻求最佳的“立意”。最终提出了寓意深刻的“龙”和“虎”的设计理念,如图2所示,化用了毛主席当年的诗句“虎距龙盘今胜昔”,不但有形胜更有意长。“龙蟠虎踞”不仅通过绿带本身及其贯穿的一系列山系得以整体体现,而且充分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

2.2 突出青奥盛会元素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Youth Olympic Games, YOG),简称“青年奥运会”或“青奥会”,是一项专为青年人举办的国际赛事,是青年人全球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综合体育赛事。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在南京举办,为办好这一盛会,在世界面前展示南京的风采,南京环城绿带在景观设计上突出了很多的青奥元素,比如吉祥物、青奥会徽、奥运五环等等,如图3所示,体现了绿带景观设计的时代主题性。

2.3 营造城市森林理念

南京环城绿带紧紧结合南京现有的高绿化覆盖率、高林木覆盖率,着力营造“城市森林”的理念目标。整条景观之路以“龙腾出水”开头,中间段利用现有林带打造“虎啸山林”和“二龙戏珠”等景观设计。巧妙地将互通、中分带、路基等公路部件构成一个整体,与景观浑然天成,完美地体现了“龙蟠虎踞”的设计理念。整体景观响应了“绿色金陵”的环境建设目标,突出了“城市森林”设计概念。

2.4 彰显现代人文关怀

南京环城绿带设计规划中注重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一是在景观设计上既尊重自然地貌又着眼于舒适宜人,做到因地制宜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固有格局和美感。刘村互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设计为水体景观,后经过反复讨论和实地勘探,考虑到其东侧地势较高,又采用了挖方路基,最终将方案变更为山地景观,在保证审美格局的同时又便于施工。二是大力打造特色城市公园,吸引人群与绿带景观的互动。沿线布局设立三个城市公园,“博爱青奥”突出南京博爱之都和青奥元素、“科技创新”紧扣时代创新主题、“历史记忆”令人不忘过去,既有时代特色又有历史厚度,很好地彰显了人文关怀,使绿带景观摆脱单纯“为景而景”的尴尬。

3 南京市环城绿带面临的挑战

南京环城绿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达到了设计目的。但是应该注意到环城绿带是个新的事物,除北京外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时间较短,普遍在20年左右,这样短的时间不足以积累足够的建设经验。所以对于环城绿带的建设经验不是很足,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经济发展对环城绿带建设的影响

应当说,环城绿带的出现是城市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才会出现的事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决定了政府对于环城绿带建设的态度,地方政府出于加快经济发展考虑,有意无意地一直在纵容城市的快速扩张,在实践层面很难克制对环城绿带的改变和侵占。

3.2 绿带建设在法律法规上的缺失

环城绿带的建设不但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更需要一套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从基本的法理层面保护环城绿带的建设和保护。目前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南京以及国内其他城市关于环城绿带的法规层次较低、效力较弱,迫切需要加强城市立法,通过立法手段保证环城绿带规划和建设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3.3 环城绿带内的开发模式与后期维护还有待探索

环城绿带建成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加以养护,同时绿带内居民的生活也需要统筹考虑,因此筹集维护资金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绿带养护的不足一来容易导致局部植被不够完善二来使景观出现瑕疵失去设计本意。

目前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后期养护不力在南京环城绿带中已经有所展现,局部区域植物的生长状态没有达到设计预期,甚至有些地段出现树木枯死,显得景观杂乱无章,破坏美感。从环城绿带的可持续性考虑,应当在绿带内适度进行产业开发,比如经济作物种植和旅游项目等,保证与绿带生态功能主旨不冲突同时有利于绿带具备自身造血功能。

3.4 公众对环城绿带建设的理解和参与水平较低

环城绿带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来自社会的支持不可或缺。但是目前南京环城绿带并没有得到南京市民的足够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般市民的需求仍集中 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层次上,那些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往往才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对于环城绿带这种和自身利益并没有直接相关的项目参与度比较低。

上述的几个问题不是南京环城绿带建设中独有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国内规划建设环城绿带城市普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的当下,环城绿带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更好地建设环城绿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卓林,王葆华,申亮.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环城绿带建设思考—以西 安环城绿带建设为例[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

[2] 李绍仁.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2010 (15).

[3] 汪永华.环城绿带理论及基于城市生态恢复的环城绿带规划[J].风景 园林.2005(53).

[4] 张怀振,姜卫兵.环城绿带在欧洲的发展与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5(6).

南京工业大学设计整理 篇4

产品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协调人一产品一环境的关系。产品系统设计是指产品设计需依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人文、技术、环境、经济组成的宏观层面。它主要影响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产品设计的战略层面。其次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研究,主要包括造型、材料、加工等微观层面。它主要影响产品的具体实现,是产品设计的战术层面。宏观层面更多的是从设计战略、设计管理的方面进行探讨;微观层面更多地需要在造型文法、造型语言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设计的基础部分。

产品概念设计与概念产品设计的关系

产品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概念设计围绕设计概念而展开,设计概念则联系着概念设计的方方面面。

所谓概念产品指具备独特的销售主张的产品或是具备独特消费观念的产品。成功的概念产品推广,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更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为各企业所采用。概念产品设计往往抓住产品的概念点——直接向消费者说明了它是什么,与其他有什么不同。概念点必须新颖、独特、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产品的概念点,要好记忆、易传播。并且能代表产品发展趋势,或代表新的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阶段,而概念产品设计则一般面向未来及趋势的设计,两者的指向不同。

产品创新设计是多学科、跨专业的系统工程。产品创新设计的途径概括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产品文化创新设计、产品人本创新设计和产品人机创新设计四个方面。

1)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技术是构成产品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的必要手段,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在产品包含的技术上不断创新,以实现生存和发展。

2)产品的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形式是产品人文价值的综合体现。产品形式无疑需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但产品形式又不能唯实用功能而定。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在产品中巧妙地融入文化艺术元素以实现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主流思想。

3)产品的人本创新设计。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这种趋向可以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使产品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产品人本创新设计,是顺应时代发展,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这是产品实行高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

4)产品的人机创新设计。产品人机创新设计有两个目的。(1)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2)通过研究人的形态与反应特征,仿生设计,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和人本创新设计提供元素。

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关系

可以从产品设计概念的演变来辨明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关系

一、产品设计概念

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工具和用具。产品作为人造物都具备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在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产品设计是人类为抵抗严酷的自然延伸自身生存与生产能力改善生活水平,而对工具与用具进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人类最初造物是为了实用和精神(包括巫术祈祷等)的需要,产品体现朴素的人文价值。随着生产过剩,出现了贸易活动,产品成为商品。人类造物除人文价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经济价值。

包豪斯

包豪斯成立于1919年,三个历史阶段:魏玛时期、德骚时期、柏林时期;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包豪斯主要人物,如:格罗披乌斯、迈耶、米斯等。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引起了人们的厌恶。1750年,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促成了新古典的产生与流行;新古典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文脉主义

文脉主义也被称为“语境相对主义”,最初是伦理学和语言哲学中的一种主张,认为当我们考虑一种道德观点或一个术语的含义时,各种不同的语境都应予以重视,它从根本上反对现代主义对形式遵循功能的设计原则。

折衷主义

在19世纪,一个更为直接和严峻的问题是风格上的折衷主义。所谓折衷主义就是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所以也被称为“集仿主义”;随着生产的商品化,需要用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和刺激市场,于是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情调杂然并存,形成了折衷主义;同时,19世纪的交通已很便利,考古学大为发达,加上摄影术的发明,帮助人们客观上更多地认识和掌握了古代遗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直接对各种式样进行拼凑与模仿。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国第一个由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等社会精英构成的设计组织,1907年成立,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创始人有德国著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休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著名设计师威尔德等人。其宗旨是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提高德国设计水平,设计出优良产品。同盟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在肯定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把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它所确立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为德国和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造物观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简约主义风尚。中国素有重己役物、以简为美的审美思想, 从孔子的“不言物”到现代的艰苦朴素,可谓一脉相承。究其本意,是提倡一种以人为本,自尊自爱,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科学主义精神。产品要想具有精良的外观品质和优良的使用效能, 就必须严格把握工艺流程和人机尺度。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对此早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考工记》中关于工艺与人机方面的论述)。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中国道家学说持“ 天人合一” , 宣扬“ 无为”。这里“天”即是自然, 自然是天地的本性, 人应顺天而行, 丛而“清静无为”,“ 返朴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 而是亲密无间, 互融互通的。这一点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江南园林的造园论)。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关于功能和形式的论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关于这一点已经有了明确的主流论点, 概括的说便是“美善相乐”,“文质彬彬”。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在以往的研究中, 关于中国古代造物文化中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讨论尚不多见, 但是此二者却是客观存在于中国历代的器物文化中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广大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企盼和祝福中, 如吉祥图案、福文化等。它洋溢着真诚质朴、热情欢愉、热爱生活, 积极人世、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一造物精神在历代工艺美术品几都有大量体现。

贝伦斯

设计师贝伦斯是德国“青春风格”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设计受法国新艺术运动影响,设计中常采用富有节奏感的装饰样式。平面设计受日本水印木刻的影响,喜爱荷花、蝴蝶等象征美的自然形象,但后来逐渐趋于抽象的几何形式,标志着德国的新艺术开始走向理性。从20世纪初开始,贝伦斯开始探寻适合大工业机械生产方式的设计道路,认识到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能拥有活力。常采用理性的几何造型来表达设计。在设计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设计作品: 1907年贝伦斯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艺术顾问,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篇5

南京红山创意工厂所在地前身是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南京工程机械厂”。2007年红山创意工厂被列为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都市创意产业园。园区地处南京城北中央门核心地带, 周边交通便利。园区内地势独特, 绿林掩映的小红山、红山森林动物园静卧在园区的东北面。独特的地理风貌, 增加建筑的空间层次感。葱茏的绿色植被, 为创意产业园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红山创意工厂”园区主要对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建设改造。主要功能定位是以:创意、科技产业园、时尚广场集高档餐饮、休闲文化等为一体, 面向国内外具有知名品牌的公司招商, 作为“红山创意工厂”园区的配套设施并对外经营。园区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二、南京红山创意工厂景观要素设计

(一) 道路

红山创意工厂是由工业遗产地改造而成, 园区内大部分道路沿用了历史遗存的道路交通系统和路面外观, 这样做大大节省了园区景观再利用的投资成本。原有的道路行走舒适, 可以减少游人们在行走时对于地面的关注度, 从而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欣赏园区沿途的其他景色, 更多的关注各种创意性的景观细节设计。同时园区在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交通道路系统、满足园区流线组织的基础上, 逐渐开始了多元化的改造, 像红山创意工厂中将道路穿越建筑, 形成短廊道的空间, 将道路变的更加灵活, 道路系统穿梭于建筑空间, 打破空间的封闭性和沉寂性, 时而将游人引入豁然开朗的空间中, 增加了景观空间的趣味性, 常常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除了对道路系统进行多元化改造, 对地面外观的设计也有全新的改造, 红山创意工厂采用了青灰色路面石材铺设主干道、鹅卵石铺设主干道两侧的人行道, 利用地面铺装材质的差异寻找一种对比效果, 还起到了道路功能的提醒作用。

(二) 建筑

建筑外部改造方式所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是在修复原始建筑外观的同时加入现代时尚的装饰元素, 给老旧厂房注入新的活力, 体现创新思维的同时以求新老元素的对比。红山创意工厂内建筑外立面都在原始外墙基础上添加运用了金属装饰线和大面积的铝合金板材构成的字母装饰, 轻巧的金属装饰线起到了装饰外墙的作用, 给原本单调的旧厂房外立面增添了线、面的构成元素, 铝合金板材构成的字母装饰从外观上达到了新旧之间的视觉对比, 还增添了趣味性。这种改造方式以整修和完善为目标, 补足和添加部分外观装饰结构, 它不会否定历史, 也不会制造假古董, 而是将过去和现在完美的结合和交织在一起, 自然的穿插融合, 产生一种全新的风格, 从而使建筑更具有历史时空感。

园区建筑内部空间存在两种置换方式, 一种是内部空间整体置换, 即改造后使用功能的空间需求与原有空间大致相同, 然后将原建筑直接改做它用, 而不需要对原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结构的增减。一般都是将空间跨度较大的单层工业建筑直接改为大型展览区、礼堂、剧场等, 多层的工业建筑则直接改成办公空间或居住空间。这一种类的空间置换大大节省了改造投资成本少, 且改造周期短, 对周边环境影响也比较小,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有符合条件的原始建筑空间和匹配条件的对象空间。另一种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局部的结构改造和再利用, 如局部拆除已有墙体对空间进行整合以便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新的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以便满足建筑内部空间多种功能需求等。

(三) 植物

园区内不少已有的植物都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见证了工业历史的高龄植物。这些植物现在仍然延续着它们的自然生长方式, 这对于创意产业园区节省改造投资成本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特别对于工业遗产地块, 让原有植物自然生长也有利于恢复园区的自然生态景观, 而且在自然状态下, 这些植物都符合其生长规律, 往往会形成更加具有自然野趣的环境。除此之外园区内景观的形式也逐渐开始进行现代的艺术化处理。比如园区东南角的红山景观区, 运用了人工栽种的竹子, 还有园区中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圆形攻门后面栽种的竹子, 都是具有烘托景观特色作用的艺术化处理形式。根据园区景观风格的定位, 选取能够起到烘托主题的植物配置来进行软环境的装饰, 使得景区中既拥有上个世纪工业景观特色的绿化又拥有饱含“设计感”的绿化配置。

(四) 水体

红山创意工厂本身遗留的工业化遗迹太多, 而增添了水体的点缀, 就可令工业化的氛围中多了些许柔美。园区中仍然保留原工业厂区所设计开挖的人工水体, 如入口广场处的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浅水池塘, 体现了对于工业遗产类景观最大程度的保护, 也节省了水体改造的成本。同时园区内也具有全新设计的水体, 增加新的水体景观元素, 为园区亲水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元素。比如在二级交通流线上新设计增加的亲水景观带, 在道路中央, 开造出一条水渠, 形成一条流动的水系, 用钢化玻璃将其封闭, 透过钢化玻璃可看见锦鲤在水渠中游动, 形成了静中有动的视觉效果, 又起到了道路导向作用。

(五) 环境设施

在调查中发现, 红山创意工厂休息设施大多都是在后期增加设置的。原先的工厂性质使得厂区并未提供足够和必须的休息设施。工厂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功能置换之后, 还是意识到新的功能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创意人以及游人的进入或参观, 休息设施必须跟着园区的保护和改造进行增添。大多数的休息设施都位于园区的景点附近以及主要道路周边不影响交通的区域。比如中心广场池塘边设置的木质休息座椅等。服务设施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的设施。如停车棚、果皮箱、电话亭等。服务设施的设计从颜色、造型、材质等方面大都与园区的设计风格相统一。园区的照明设施大部分沿用了工业遗存, 保留着工业时代气息。由于创意产业的特殊性, 广告和媒介成了园区很重要的宣传渠道。红山创意工厂大多数广告设施都是改造后新增加设置的。新设置的广告设施则造型新颖, 色彩鲜明, 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六) 环境小品

红山创意工厂入口广场中的古井, 经过对古井周围的改造, 添加了现代的艺术化设计, 将其改造成了一个亲水景观小品, 形成以旧的景观小品为造型基础并辅以现代的装饰意境, 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另外红山创意工厂还将中国古典元素融入园区景观设计之中, 环境小品也以中国古典元素与之相呼应, 如浮雕的运用等。

三、小结

红山创意工厂是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园之一。园区内景观要素设计关系到整个创意产业园的景观环境和创意氛围。笔者在调查中除了对园区的景观要素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之外, 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园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归纳起来应该具备复合型、多元化、前瞻性等几种形式, 这也是将来在创意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应该努力的方面, 不仅为推动红山创意工厂的景观环境发展, 更为了推动南京地区创意产业园景观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红山创意工厂是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园之一。园区内景观要素设计关系到整个创意产业园的景观环境和创意氛围。对于园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归纳起来应该具备复合型、多元化、前瞻性等几种形式。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篇6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乡土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加强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乡土史教学不仅有利于实践历史新课标的理念,也是历史新课标实施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历史,“乡土史”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在全球化到来的新时代,进行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

南京是名闻遐迩的六朝古都,又是江苏这个经济文化大省的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如何充分挖掘整合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而重大的课题。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中学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局限在教科书中,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乡土史课程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学校虽然也有《可爱的江苏》、《江苏风情》之类的校本教材,但因在中考中没有涉及到乡土历史的内容与要求,很多学校无暇顾及乡土史的教学。另外,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受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的影响,也常常是浅尝辄止,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其育人作用自然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多年来,笔者注重发掘、整合各种支持要素,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努力构筑开放式、交互式的教学系统,在乡土史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历史与乡土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把乡土历史资源的相关内容穿插在教科书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地融入既有的教学环节之中,使二者结合起来。但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花很多精力收集本地历史、民俗、名人、名胜古迹、建制沿革等方面的材料和图片,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在课堂讲解时用多媒体展示,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种穿插渗透讲授乡土课程资源的方式,是比较普遍的形式,实践证明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例如在介绍中国境内远古人类时,除了教材中耳熟能详的元谋人、北京人外,笔者加入了对大约35万年前南京汤山猿人的介绍,一方面印证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作为中国古代大河流域对于古代文明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贴近学生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

又如在介绍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时,结合南京地区的革命传统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南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以及1922年组建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浦口党小组并任组长的王荷泽,让同学们感受到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较高的斗争艺术。

除了课堂教学的穿插介绍,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练习或考题中渗透一些乡土历史内容。考察近年来自主命题考区的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结合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体现乡土情怀的试题经常出现。例如2010年江苏单科卷25题江苏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明孝陵、昆曲两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等等。渗透乡土情怀、体现地方特色是新课标下高考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乡土历史教学

课外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场所,通过对家乡历史文物、遗址、纪念碑馆等场所的参观、考察,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过程,也能增强乡土历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文化价值,滋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比如要了解南京在整个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位于长江路的南京总统府无疑是我们的首选。总统府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100多年里,这里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如今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的南京总统府依旧巍然屹立,用大量珍贵的史料,向我们生动展现着当年那段光辉的历程。徜徉在南京总统府中,时刻都能感受到近代历史的气息。大堂、东西朝房再现了太平天国天朝的昔日辉煌;穿行在大堂西暖阁,耳边似乎还流淌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宣誓词,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还在叙述着先生的革命理想;位于总统办公楼(子超楼)二层的总统办公室,蒋介石写字台上的台历日期定格在1949年4月23日,中国历史在这一天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再如参观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在这里吊唁遇难同胞,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自然激发起奋发图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参观活动是我们开展课外乡土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有效方式。

三、自编校本教材系统讲授

在众多课程资源中,校本课程无疑是最富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也是最接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课程。开设校本课程,利用乡土资源编写校本乡土历史教材,这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师生来讲不算陌生。笔者也与语文、艺术、政治组的几位老师一起从南京地区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知识出发,将公民教育、民主教育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南京地区人文历史和现实生活作为学习和探索的领域,对现有的各种乡土教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富有浓郁特色的校本教材《南京本土文化》,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传承乡土文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进一步拓宽乡土教育的渠道

南京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地方文史工作者、历史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可以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为学生乡土历史的学习提供素材和见解。例如邀请历史专家结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作专题报告讲座,请专业考古人员讲南京当地古迹遗存、考古发掘的新成果等,将是非常生动、精彩的活教材。这样的报告讲座形式,也让学生备感新鲜与亲切,教育效果肯定比单纯的老师说教或阅读死板的教科书好得多。

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也不失为一种经济、便捷、高效的方式。我们以电子网络为平台,着力挖掘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广泛利用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本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还有一些影视作品等,为乡土历史的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五、注意开发后的验证和反馈,建立立体的评价体系

乡土史课程资源在经过开发之后,最终将被学生学习、体验、领悟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效度可以通过卷面测试、实践能力测试以及其它一些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衡量。通过评价,教师获得各种反馈信息,进而对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

历史被人称为“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乡土历史因其独具的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而易于被学生接受。我们要努力探索、发掘出本地区丰富而精彩的乡土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自然延伸,与教科书相得益彰。只有当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有了足够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家乡产生一种“温情与敬意”。

南京大学本科教学实习管理办法 篇7

南字发[2005]107-3号

教学实习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进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本专业基本的研究方法、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为了提高教学实习质量,认真严密地组织教学实习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学校的职责

1、教务处宏观协调全校的教学实习工作,对各院系教学实习提出指导性意见,并负责督促、检查工作。

2、学校设立野外教学实习专项补助经费,凡涉及野外教学实习的院系可于每年3~4月提出申请,逾期不再受理。

二、各院系的职责

1、各院系于每年2月制定本教学实习计划,并填写《南京大学教学实习计划表》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实习计划不得随意变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有关实习接受单位并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备案。

2、各院系要将40%以上的教学经费用于教学实习,每年要做好经费使用预算,并认真管理好经费开支,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不得超标准、超范围开支。非本校实习指导教师,原 则上,讲课费按教授80元/课时、副教授70元/课时、讲师60元/课时支付;教师、学生补

助按学校有关标准执行;学生住宿费不得高于50元/人•天,其它实报实销。

3、各院系按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制教学实习大纲(包括教学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于实习前发给师生,并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备案。同时把实习大纲、计划送达接受实习单位,与接受实习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商量,完善实习计划。

4、认真做好实习地点的选择工作,选择实习场所应注意:

(1)能满足实习大纲的要求;

(2)就地就近,相对稳定;

(3)选择生产较正常、技术管理较先进、对学生教学实习较重视的场所;

(4)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

(5)便于安排师生食宿;

(6)在选择实习地点的同时,各院系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5、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其师生比一般不超过1:20。带队教师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对生产较熟悉、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

6、分散实习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地点由学生自己联系,自我管理实习和生活。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宏观指导和检查考核。必要时,指导教师可前往实习学生较集中的地区进行巡回检查指导。

7、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实习前向学生进行实习动员,讲明实习目的及要求,宣布纪律,进行安全教育,并组织讨论。

8、做好总结工作。实习结束后各院系要召开实习总结会议,听取指导教师的汇报,做好实习总结,并将院系实习总结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

三、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

1、实习前提前到实习地点了解和熟悉情况,根据实习大纲要求拟订实习计划,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2、教学实习过程中,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面向实际。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或作业,并且及时检查和督促。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与安全。重视劳动教育,组织参加一定形式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

4、在实习期间违反纪律或犯有其它错误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者,及时处理直至停止其实习,并向院系报告。

5、定期向实习单位领导汇报实习情况,争取实习单位的指导和帮助。

6、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学生考核和实习总结工作,并将总结报告报所在院系。

四、对学生的要求

1、按实习大纲、实习进度计划的要求和规定,严肃认真地完成任务,重视向实际学习,做好实习笔记,按时完成实习思考题或作业,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好实习报告。

2、实习期间要安排好政治学习和文体活动,并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及民主生活会。

3、尊重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的指导,虚心向他们学习,主动协助实习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帮助实习单位开展技术革新,参加公益劳动等)。

4、加强纪律性,严格遵守如下各项规章制度:

(1)往返实习地点应集体行动。实习结束后,恰遇假期要回家度假者应在出发前提出申请,由班级统一报院系批准。

(2)实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取得证明,经指导教师批准,否则按旷课处理。学生实习期间不得外宿,也不得擅自单人外出活动。

(3)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安全制度、操作规程、保密制度及其它各项规章制度。

(4)爱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注意保持公共卫生。

(5)严禁打架斗殴,违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严重违法者,交当地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五、成绩考核规定

1、学生必须完成实习的全部任务,并提交实习报告(设计),方可参加考核。考核可用口试,也可用笔试,或两者结合进行。

2、分散实习的考核工作须在学生回校后立即进行,考核可采用小型答辩、口试或其它形式,学生必须提交实习报告(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需要实习单位或指导人员的鉴定或证明方可参加考核。

3、实习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对实习中有突出表现者可加用评语。成绩参考下列意见评定:90~100分: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在考核时能比较完满地回答问题,并有某些独到见解。实习中无违法乱纪行为。

80~90分: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在考核时能比较完满地回答问题。实习中无违法乱纪行为。

70~80分: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考核时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实习中无违法乱纪行为。

60~70分:达到实习计划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够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考核时能基本回答主要问题,但有少数错误。实习中无违法乱纪行为。

60分以下:未达到实习计划中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马虎或内容有明显错误。在考核中主要问题不能回答,或有原则性错误。实习有违法乱纪行为。

4、实习不及格者,须重新实习,经费自理。学生在实习期间请假、缺课的时间达到一周或以上者,根据情况令其补足或重新实习。

5、实习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六、附 则

1、本办法适用于所有院系,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篇8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订如下规定。

第一条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文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第二条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原则

1.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体现高级技能型人才基本训练的内容,使选题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

2.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工程实际、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使选题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一定的创新之处。

4.结合预就业岗位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要求

1.一般情况下,工科类学生应以工程设计为主;文科类学生以论文为主,尽可能多地选择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避免把文献综述、资料索引或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作为论文任务布置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应对计算机编程、应用和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外文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3.选题难度和份量要适当,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

4.选题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内容可因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允许自选课题,但应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系主任批准。

5.如果确因题目比较大,而需要由多位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应有明确分工。每个学生要有独立完成的工作内容及相应的要求,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

6.选题需经系主任批准,二级学院汇总盖章后报教务处备案。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7.毕业设计的时间可覆盖一年,即在第五学期时,就可确定选题,以利于学生提前准备和查阅资料,或开展实际性的设计工作。

第三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对该课题内容熟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专业特长的教师承担。如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可聘请该单位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但必须办理审批手续,(与选题一并进行),同时学院还需再另配一名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以保证各环节到位,确保设计(论文)质量。指导教师确定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20人。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

1.选择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文献资料、图书、工具书、实验器材等;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

2.指导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的选择以及审查数据处理、理论或实验分析的结论等。

3.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和尽量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

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所指导的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并写出评语和评分。

5.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评定学生成绩。

第四条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所规定的学分数,方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论文)。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提出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要求,各系进行统筹安排。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拟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和进度计划。

4.独立进行设计(论文)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严肃认真,刻苦钻研,按时完成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经发现,其毕业设计(论文)以不及格计。

5.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接受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参加答辩,其成绩以不及格计。

6.准确绘制设计图纸,认真拟定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做到图画正确清晰,设计合理经济,说明书简明扼要、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计算正确。

第五条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

为更好地领导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二级学院成立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在分管院长统一领导下,由各系具体组织实施。

由各系统一管理和协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选定题目,组织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资料。

2.组织编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提出指导教师名单和分配题目。

4.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和质量,研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本系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审查工作。

第六条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为评阅、资格审查、答辩和综合成绩评定四个环节。

1.评阅。指导老师从专业角度就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

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评阅,并写出评语和评分。

2.资格审查。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经格式审查、系主任批准,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4.答辩。(详见本规定第七条)

5.综合成绩评定。(详见本规定第八条)

第七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每个学生均须逐个参加答辩。各二级学院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公开答辩,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1.答辩前,各二级学院应成立答辩委员会,负责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主任一般由二级学院院长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为5~7名,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对于结合生产或科研任务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聘请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人员参加答辩委员会。各答辩委员会可设立一名秘书(不占答辩成员名额),负责答辩过程的记录、材料整理等事宜。

2.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各系提名,经二级学院审核确定。

3.答辩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本学院学生的答辩评分工作,统一答辩方法、步骤、要求,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统一评分标准,科学严格评定成绩。

4.答辩一般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内进行,时间大约2~3天。各二级学院应将学生答辩的名单、日期安排提前向学生公布,并于答辩前报交教务处备案。

5.答辩前两天,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设计(论文)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写好答辩报告提纲(PPT)。提纲包括:①课题的任务、目的与意义;②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指导文献;③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

6.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提问要考察:①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程度;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等。

7.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成绩和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

第八条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及其标准

1.评定学生设计(论文)成绩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5%-20%之间。凡经过全面考核,确定为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坚持原则,作不及格处理。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要把好关,对优秀和不及格的作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

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一年内可申请补做一次,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指导费。学生补做毕业设计(论文)由原所在二级学院安排,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其间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

2.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评阅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折算为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3.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

(1)学习认真负责,模范遵守纪律,圆满完成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除很好地全部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阅读了较多的自选资料。

(3)论文有独到的见解,富有新意或对某些问题有深刻的分析。

(4)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

(5)论文材料翔实可靠,说服力较强,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进行调查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6)很好地掌握了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论点鲜明,论据确凿,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实用价值。

(7)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文字通顺、准确,行文流畅,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8)答辩能简明扼要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主次分明,思路清晰,能准确流利地回答有关问题。

良好:

(1)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组织纪律较好,较好地完成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除较好地全部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阅读了一定的自选资料。

(3)论文有一定的见解,对某些问题分析较深入。

(4)设计比较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比较准确,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

(5)论文材料丰富,有一定的说服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进行调查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6)较好地掌握了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论点正确,论据可靠,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

(7)论文结构合理,逻辑性较强,文字通顺、准确,达到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8)答辩时能清楚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主次较分明,思路清楚,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中等:

(1)学习态度尚好,遵守组织纪律,基本完成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阅读了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

(3)论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对问题分析不够深入。

(4)设计比较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基本正确,实验数据基本准确,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

(5)论述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进行调查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6)基本掌握了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观点正确,选题有一定的价值,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

(7)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层次比较清楚,文字通顺,基本达到规范化要求。

(8)答辩时能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思路较清楚,基本上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及格:

(1)学习不太认真,组织纪律较差,勉强完成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基本上阅读了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

(3)论文中自己的见解少或拼凑痕迹较明显。

(4)设计勉强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无大错,实验数据基本准确,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较差。

(5)研究能力较弱,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和进行调查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较差。

(6)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观点基本正确。

(7)论文结构中有不合理成分,逻辑性较差,文字基本通顺,勉强达到规范化要求。

(8)答辩时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但不够确切,有些主要问题经提示才能正确回答。

不及格:

(1)学习马虎,纪律涣散,未能完成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未能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

(3)论文中有重大毛病或抄袭现象严重。

(4)设计不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基本错误,实验数据不可靠,独立工作能力和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均差。

(5)缺乏研究能力,工作能力、调查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均差。

(6)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基本观点错误。

(7)论文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文字不通顺,表达不清楚,达不到规范化要求。

(8)答辩时不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或错误较多,经提示仍不能正确回答。

第九条毕业设计(论文)要加强文本化管理。主要内容有

1、毕业设计课题安排表

2、毕业设计任务书

3、毕业设计前期安排表

4、毕业设计后期安排表

5、中期检查情况

6、答辩安排情况

7、学生的最终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

8、论文归档

9、二级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

第十条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及评选

1、二级学院按5%左右比例报送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候选名单参加学院评审

2、在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名单中遴选推荐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第十一条 其他

1、本规定包含团队毕业设计(论文)。

2、本规定从2011年起实施,原规定(要求)终止执行。

上一篇:今天我当家五年级日记600字下一篇:辽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