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规划的内容(推荐6篇)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怎么写?小编为大家带来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欢迎阅读!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一)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支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稳定脱贫。到2020年,全市建设98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每个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通过乡村旅游带动10%贫困人口脱贫。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将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市“十三五”旅游业规划重要内容。支持宜游贫困村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对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和开展旅游扶贫给予规划指导和项目策划,针对贫困户推出一批适合参与经营的旅游小项目。
(二)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大重点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条件。优化重点村乡村公路、慢行道、停车场、标识标牌等交通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加强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每个重点村至少建成一座旅游厕所。
(三)实施旅游产品开发行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对有乡村旅游资源的重点村进行招商开发。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村创建A级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景观名镇(村)、旅游示范村。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旅游人家、特色民宿、汽车营地、帐篷营地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避暑、晒秋、“候鸟村”、养生养老、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推动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和品牌化包装。
(四)实施旅游扶贫增收致富行动。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群众依托景区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农家乐、特色旅游商品。采取“公司+农户”、“农家乐协会+农户”等形式带动创收扶贫。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开展旅游创业就业,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接待服务、出售土特产品、收取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途径实现脱贫。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组织50家旅游企业就近吸纳1000名贫困人口就业。
(五)实施旅游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和旅行商赴贫困地区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六)实施旅游扶贫人才培训行动。把加大人才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分级分类加强对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的培训。每年培训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贫困户)100人次,乡村旅游服务人员300人次。开展教育扶贫助学活动,落实中职免学费政策,支持特困家庭子女进入省旅游学校学习,对大别山特困地区实施送教上门。到2018年,实现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旅游部门牵头、扶贫等相关部门配合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卫生等问题。完善用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式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对新评定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农家乐和旅游新业态项目,按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政策规定给予奖补。各商业银行每年安排1-2个信贷产品支持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扶贫项目。
(三)开展评估考核。建立旅游扶贫观测点,开展旅游扶贫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情况的重要内容,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检查考核。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二)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围绕《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结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形式,以9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重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要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生态人文环境,提升旅游产品,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做到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二、工作目标
(一)近期目标(XX-XX年)
到XX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6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XX年,围绕十大产品体系,建设1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40个重点旅游扶贫镇,3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通过培育一批美誉度高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带动的综合产业区,初步形成旅游扶贫产业格局。
(二)远期目标(XX-2020年)
到2020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8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2020年,建成3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100个重点旅游扶贫镇,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项目)。构建成以核心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支撑、示范点全面发展为坚实基础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行动计划
根据以上目标,每制订当年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推进旅游扶贫落到实处。
三、主要措施
(一)建设旅游大项目带动就业扶贫。着力推进3A级以上景区、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酒店及大型观光农林业等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贫困人口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数,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旅游扶贫目标。
(二)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扶贫。按照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分布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深入开发农村古村古镇旅游资源,按规划、有计划地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景区依托、民俗风情、品牌餐饮、乡村酒店、古村聚落等不同模式,使农民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用好用足生产资源和相关资源,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成为企业经营主体,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通过旅游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能人吸纳或租赁贫困户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资源合作参股,共同建设等形式。由政府规划,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引导、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能人进行开发建设,根据需要吸纳或租赁贫困户的部分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
(四)大力开发和发展旅游商品带动造血扶贫。充分挖掘我市特有的客家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竹木、地矿等资源,采用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如,充分整合赣南脐橙、南安板鸭、大余芋荷、信丰萝卜干、石城莲子、崇义酸枣糕、宁都肉丸、兴国鱼丝、会昌豆腐干等特色旅游食品,包装提升三僚罗盘、石城砚、黄梅(石壶)、藤编等特色手工艺品档次,形成相对统一的品牌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和销售。积极开辟旅游商品电子商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做到网店与实体店销售齐头并进,不断扩大网上购买的比例,提升我市旅游商品流通市场竞争力。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XX年4月底前)
对各县(市、区)特别是11个贫困县的9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调查摸底,按照旅游资源、农业特色、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基础条件等不同情况,列出相应的建设计划,并选择一批具有特色的镇村进行旅游扶贫试点。4月底前将调查摸底表和建设计划报至市旅发委。
(二)试点建设阶段(XX年5月XX年12月)
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结合《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布局,在选出的试点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完善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制定扶贫村发展旅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组织旅游专家入村进行诊断式指导培训;协助培育1-2个特色观光农业项目;扶持1-3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家庭旅馆、A级乡村旅游点、农家餐菜馆、民俗体验馆等);引进一个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成立旅游合作社或帮助村里建立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和队伍;成立农民表演队并培育一台民俗演出;开展村民旅游业务培训和文明礼貌教育;制定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计划,制作发布宣传品或网页,帮助开拓市场;策划一个乡村节庆活动。针对扶贫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扶贫项目,精准施力,因地制宜,确保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三)全面推广阶段(XX年1月2020年11月)
总结前期试点建设取得的成效,制定和实施二期建设计划,把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方法模式向全市推广。
(四)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12月)
对旅游扶贫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旅游扶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验收。
五、政策保障
(一)用地保障政策。将旅游项目列为我市重点发展项目,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予以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用以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承包农户自愿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使用农用地,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鼓励支持经营业主依法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二)金融信贷政策。鼓励经营业主通过银行贷款建设农家旅馆。对评定后的三星级以上农家旅馆,项目建设银行贷款20万元以上且银行贷款利息已经发生的,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市县两级贷款贴息扶持(具体计算办法按实际贷款额及银行利率为准),贴息期从评定年起算,最长不超过三年(项目贷款合同期不足三年的,以贷款合同期限为准)。
(三)对口帮扶政策。凡XX年后新评为且要享受政府奖补的国家3A级以上景区、省级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旅游产品生产加工等企业,安排吸纳贫困人员的就业比例不得低于企业总员工的15%。
(四)奖励支持政策。对新评定的A级景区、A级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品牌,按市里有关政策兑现奖励。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和性质,整合部门的资源、政策、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统筹一致推进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旅发委)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赣市发6号)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的支持帮助,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尽可能争取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
(三)形成推进合力。市县乡三级要积极整合和吸纳社会力量开展旅游扶贫。旅游企业开展“一帮一”对口帮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旅游扶贫志愿者服务,真正把旅游扶贫工作引向深入,形成全行业全社会扶贫氛围,如期实现旅游扶贫工作目标。市旅发委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在全市旅游系统形成扶贫济困的正能量。
(四)狠抓工作落实。市、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每年的旅游扶贫工作行动计划,对工作目标要建立倒排推进工作时间表,落实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目标考核机制,各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要把项目扶贫作为第一要务,在资源利用,企业用工安排上,首先考虑贫困户利益,充分发挥旅游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XX-2018年减少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2020年减少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学校的实践基地”、“社区的活动中心”。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三、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全国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六小工程”和“厕所革命”全覆盖,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到2020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销售产值8000亿元,带动不低于50万户贫困户脱贫;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每年实现旅游商品销售100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西部培训基地,组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动员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到2020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10万人。
四、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各地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微信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旅游扶贫成果,进一步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方参与旅游扶贫,共同分享旅游扶贫成果。
1.1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其中经济和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以及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旅游规划工作的任务是:研究确定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核定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
1.2 国外旅游规划研究动态
规划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但旅游规划的历史并不很长。最早的旅游规划源于欧洲,法国、英国、爱尔兰都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但即使在这些国家,旅游规划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对旅游规划进行研究的文献出现得更晚。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出版的旅游规划著作开始重视游憩与旅游的结合、可持续旅游、旅游与游憩区管理规划等主题。亚洲国家在90年代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文献,如韩国朴成沫、张慧淑于1998年著的《最新观光规划开发论》。目前欧美国家的旅游规划已经趋向完善,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划标准和程序,并出现了专门从事旅游规划的旅游规划师。
1.3 中国旅游规划研究动态
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1)地理专业人员开辟新领域,侧重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阶段。2)城市规划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领域大显身手。利用原有较好的规划规范和硬件技术,以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为主要领域,编制为数不少的以物质规划为主的旅游规划。3)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制定全国或区域性旅游发展战略规划。4)旅游规划大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后,旅游规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适逢科技人员“下海”潮流出现,一时之间旅游规划的编制者从各个学科汇聚于此,促进了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的蓬勃发展。
2 旅游规划的动态性及其核心内容
2.1 旅游规划的动态性
旅游规划工作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资源与市场的调查,特别是通过旅游市场潜在需求以及旅游资源适应性的调查,来组合包装出适宜的旅游产品。市场变化决定了旅游规划过程的动态性与延续性,要求规划人员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动向,不停地接受市场反馈,不断地调整规划内容,不时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并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发对策。旅游规划的动态性通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体现,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旅游产品的构成因素不同,组合推出的旅游产品自然也不同。其次,旅游产品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旅游产品也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扩大、增添新的内容。
2.2 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
2.2.1 旅游规划的内容
1)因斯克普(Inskeep E)说。
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需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种种因素,非常复杂。因斯克普(Inskeep E)认为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下述6个方面的内容:a.旅游吸引物和活动。包括能吸引游客的一切自然、文化资源和与旅游相关的活动;b.住宿设施。包括宾馆、旅社、汽车旅馆、膳宿公寓、野营地以及旅行车营地等;c.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包括旅行社、旅游信息服务、餐馆、旅游纪念品商店、银行、医疗保健、公共安全、邮政服务等;d.交通设施和服务。包括进出旅游区及旅游区内的交通;e.其他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垃圾与污水处理、排水系统以及通风设施等;f.社会因素。包括市场营销法规和促销方案、与旅游业相关的立法和法规、公营和私营、旅游业组织机构、吸引私人投资旅游业的鼓励措施、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计划、提高公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规划以及环境和社会经济规划等。
2)吴必虎1231工作模式。
a.确定一个发展目标:旅游规划的编制作用在于用它来指导、规范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政府对旅游事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以实现规划时段和规划期末的具体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将决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速度,整个规划都要围绕它展开。b.进行两个基本分析:在确定了发展目标之后,应该就怎样实现这些目标提出操作性的方案和行动。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评价即此阶段的两个基本分析。c.设计三个发展板块:在分别对市场和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旅游发展的各种规划方案或政策措施。主要包括3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直接吸引旅游者前来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吸引物,即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第二板块,为前来的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包括交通、引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旅游相关行业、设施和服务。第三板块,旅游区内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规划。d.构建一个支持系统:规划的管理和支持保障措施的落实。规划方案及政策的施行,将会对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带来影响,采取何种政策和措施控制这些影响,即加强规划实效监测和管理。
2.2.2 核心内容
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向旅游客源市场提供符合其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说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旅游产品的规划。在旅游系统中,对于旅游规划师来说,规划客体——旅游目的地是规划中涉及最多、对规划特征体现最为直接的一个子系统。在该子系统中,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又是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因此旅游产品规划应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
3 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的动态特性
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旅游产品规划,根据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地包装组合推出的,它自然也象旅游地一样存在着生命周期现象。任何旅游产品都有其成长的过程,都会经历由推广期、增长期、成熟期、停滞期到连续再推广的过程,如果有什么不同,也仅仅在于各阶段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旅游产品规划之动态性是通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体现的,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旅游产品的构成因素不同,组合推出的旅游产品自然也不同。其次,旅游产品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旅游产品也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扩大、增添新的内容。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由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决定的动态性大致可分为不同的周期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和停止衰落阶段。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动向,不停地接受市场反馈,不断地调整规划内容,不时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并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01-203.
群众、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都要求武陵片区扶贫攻坚要重视发展旅游业,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的产业发展,将旅游业放在首位,提出“以交通通道为纽带,以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着力打造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
武陵山片区的中心湘西地区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按地质地貌条件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一般说能够构成自然旅游景区的地质地貌必须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二:首先要有地史时期形成的岩石基础;第二是构造运动型式。
湘西地区的岩石主要是可溶的碳酸盐岩,占总面积的60.1%,它主要有三个地层:一个是年龄5.1~5.7亿年的寒武系,总厚度2800多米,现已开发有凤凰、张家界天门山等国家级地质公园,古苗河、德夯和猛洞河等省级地质公园;另一个是年龄2.0~2.5亿年的三叠系,总厚度2000多米,现已开发有张家界黄龙洞世界级地质公园,乌龙山、张家界九天洞国家级地质公园;此外还有年龄4.4~5.1亿年的奥陶系,虽然厚度仅500余米,但其中有厚100余米呈紫红色的石灰岩而构成了世间少有的红石林国家级地质公园。
湘西地区的构造运动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但其构造型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寒武纪到三迭纪处于地台发展阶段,构造运动不甚强烈,以平缓的水平和垂直运动为主,使岩层产状比较平缓或稍有倾斜,为后来的构造运动塑造的地貌提供了稳定的力学基础,因而现在在湘西所见岩层,特别是在现已开发的地质公园的岩层大都水平。另一种是地台活化的地洼阶段,新构造运动以上升为主,特别是第四纪260万年以来较强烈。据区域地质资料,第四纪上升幅度一是按喀斯特溶洞的分布,大致可分六层(澧水河谷两岸最高一层海拔1400米左右,以下分别是1000米左右、800米左右、600米左右、400米左右、300米左右),据此地壳上升、稳定相间有5次;如果按侵蚀基准面为海拔300米左右推算,地壳相对上升了1000米左右。
宣传册文案稿
封面:
Logo+三晋古韵文化体验平台
催动三晋古韵新生
重构旅游产业格局
封2-P1: 糖水片
文、旅、商三位一体
政、企、民全面参与
一个纵贯旅游产业、横跨多种经营的联盟式文化体验平台
P2-P3:
山西三晋古韵文化体验平台
隶属于山西和合宸悦物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围绕人类新生活构建文化、创意、教育、农业、旅游、娱乐、餐饮、物流、金融等综合服务新生态平台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技术支持下,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三晋历史沿革,致力于传承、发扬三晋文化,以‘“树立人文精神信仰,引领品质生活理念”为导向,以三晋古韵酒店管理公司为中心,整合旅行社资源,进行文化产品品牌研究,全力打造以三晋古韵文化体验平台为载体的旅游产业联盟,让三晋文化活起来,可以被解读,可以被传播,并以此为基础激活批量商机,重铸晋商辉煌,促进山西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与传播。
P4-P5:
旅游+文化突破产业瓶颈,平台化发展创领财富新机
三晋古韵,整合梳理传统酒店的经营模式及传统定位,结合新型市场空间及机遇,找寻新盈利突破点,进行旅游酒店市场开发及基于酒店的文化体验平台打造,结合政府重点文旅城市发展计划,打造中国首家山西特色文化民俗博物连锁酒店,融合传统古文化、人才培养、特产、非遗、景点、旅行社等多方商业利益重金打造文化旅游连锁酒店标杆。
七大系统优势整合,给精神以榜样,给生活以引导
三晋古韵文化平台致力于通过商业行为,为人类铸就精神文化生活圈,通过真实的体验文化,了解文化,思考文化,文化娱乐,进而发扬、传承和创新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景区景点、旅游公司、山西农特产品、非遗产品、文化讲师、民宿文化体验馆、政府事业单位
P6-P7:
五大版块实现行业服务升级 功能扩充重塑旅游服务体系 文化旅游连锁酒店全省打造 文化讲师重新定义服务标准 产品植入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网络系统重构旅客体验系统
多重创新创造差异化市场价值 重建旅行行程内容,优化服务
重整导游团队,转型文化讲师配套全程服务 增加综合盈利内容
品牌整体塑造及市场宣传有专业保障
建立全新的基于文化内涵和客户体验的旅游标准、提高竞争力 重拾行业星级服务公司标杆
P8-P9:
山西三晋古韵文化体验平台网站展示
P10-P11:
山西三晋古韵文化体验平台流程体系
P12-P13:
旅行社合作——打破传统旅行社服务的趋同性,引导新旅游模式良性循环
改善旅游环境无序竞争的现状,提高服务质量,发掘旅游游客消费本质,不仅仅是观光,更多的是获取知识、了解差异、认知自然甚至兴趣交友,三晋古韵旅行社打破传统旅行社服务的趋同性,通过自建系统定向服务自由行及升级跟团游客户:自有酒店+自有网站+自有文化资源,搭建开放、自主、豪华的本省旅游平台,做到客源筛选、专向服务、客源回流的良性循环系统。
业务内容
地接服务直供:文化讲师团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设计及行程服务 自有酒店
地方文化旅游门户网站
“微旅”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微型体验项目)
针对自由行客户:提供陪同文化讲师,及酒店住宿+微旅,享受文化产品的优惠购政策,客户可多选多体验,打破传统旅游购物体验;
跟团游:自有高端文化酒店住宿,全程优质体验,微旅服务赠送;文化讲师全程讲解,文化深入理解和感受;
核心竞争力
自有文化讲师团队,服务质量可控;
转代理销售为直营销售,服务质量可控,产品及服务体验环节均由集团输出保障; 旅行社拥有自主的获客及信息收集、分析系统,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优势; 基于集团公司文化资源的管理整合,旅行社的形象及服务衍生性更强。
P14-P15:
文旅连锁酒店——行在山水古建群,住在特色文化里
三晋古韵,作为中国首家山西特色文化民俗连锁酒店,在省内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推动及现代旅游市场客群迫切消费需求下,增加了酒店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和新盈利点,优化了行业良性生存的土壤,为投资人提供健康的投资目标。将引领“酒店+”生态链,不断创造和满足日益更新的升级需求,以“创建并引领人类回归自然、绿色、生态、健康、和谐、愉悦的新生活”为理念,始终致力于引导和改善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的事业。
全新理念助力文旅酒店转型突破 设计凸显品牌定位: 以文化特色融入酒店设计,体现与景点的相融、与自然的和谐,凸显地域特色; 网络应用凸显格局:
①为旅游游客搭建交流、交友平台,体现社交价值,为游客圈层文化的交互建立中间桥梁,以社交连接陌生、连接兴趣;
②实现一站式旅游文化产品采购,实行酒店会员优惠及忠诚计划; 服务模式凸显差异:
发展“酒店+体验”产业,增加酒店自营文化特色项目的体验,烹饪、理疗、手工艺„„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为酒店服务增值、为现代旅游体验增值。为游客提供除旅游计划外的馈赠项目,免费+自费.套餐模式推出(旅行首选入住三晋古韵,即可享受酒店自带价值人均599元生活旅游附加项目)。
P16-P17:
创新酒店业态模式,抢占文旅创富先机 群体分类创新 三晋古韵文旅连锁
突出文化、情怀,旅行团跟团游客之选 三晋古韵青创迷你
突出青年、创意,青年背包客之选 三晋古韵高端精选
突出休闲、文化,高端自由行之选平台共享创新
非遗产品、地方特产、名企名优产品均可加盟入驻 社交体验创新 酒店+旅游+社交 消费社区打造
P18-P19: 酒店业务体系 服务系统输出: 线上: 地方文化旅游门户网全新升级输出攻略、酒店查询预订、文化旅游产品预订及复购; 与战略合作品牌旅行社协同进行酒店线上推广及特色宣传、导流; 线下:
自有连锁酒店住宿及加盟民宿店联合布局旅游新宿
增加酒店内文化物品陈列,加强当地旅游文化的输出体验,增加文化物品的客户触点,打破传统旅行“购物店”的低质体验感; 文化讲师全程配备,升级旅游体验; 酒店增值服务:
“微旅”项目——自营旅游套餐制定,发展“酒店+体验”产业,增加酒店自营文化特色项目的体验,烹饪、理疗、手工艺„„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为酒店服务增值、为现代旅游体验增值。为游客提供除旅游计划外的馈赠项目,免费+自费.套餐模式推出
酒店品牌效应
首家跨地域连锁文化旅游高级连锁酒店; 首个旅游门户网独家合作连锁旅游酒店;
首个特产、非遗产品线下植入体验的连锁旅游酒店;
酒店核心竞争力
组织完整的供应链控制能力 战略规划 人才管理
独立信息收集和发布 价值独特性和资源集合性
P20-P21:
文化品牌建设——深挖旅游市场价值,填补文旅传播市场空位
整合省内文化旅游物质及非物质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重组的基础上,开展文化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创意制作、文化服务的集合型业务。
找准省内文化旅游传播公司市场空位,精准细分现代自由行旅游客群市场及升级跟团游目标客群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业价值,为有形的文化产品提供庞大产业链条下的销售路径,为无形的文化财产提供开放的展示平台。
挖掘旅游市场社交价值,通过用户细分了解旅游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及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想客户所想,供客户所需,提供优质出行客户的旅游文化体验平台,畅享沟通、畅享体验、畅享消费。
业务构成: 本土文化旅游门户网 社交APP 品牌产品输出 文艺演出 文化影视出品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以自然和历史文化为背景、根基更加坚固
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再创造能力——资源价值与传播价值的对接 地方自然文化传播的专属平台 文化集合的延展性强
P22-P23: 企业愿景
引导和改善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 传承文化、发扬文化、重塑文化 构筑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的新生态 打造文、旅、商三位一体的平台
笔者拟从日本有关方面兴建旅游相关设施、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开拓旅游市场等方面入手, 对日本农村地区的旅游开发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以期对我国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有所裨益。
1 旅游产品与商品开发
1.1 旅游产品开发
从日本全国旅游开发的情况来看,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禀赋不同以及旅游发展思路不同等原因, 各地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地方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圈中的城市一般侧重建设大型高档旅游设施。像仙台市、冈山市和福冈市等这样的城市比较注重会展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札幌市、水户市和名古屋市等城市则注重高档的艺术文化设施的建设;而大阪市和新潟市等则侧重兴建水族馆等城市型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至于小城市或偏远城市, 它们基本上是利用本地现有的旅游资源或通过发掘有发展潜力的其他类型的资源来发展旅游。有些城市利用已被废弃的矿山遗址 (迹) 进行旅游开发, 增建一些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这种设施大多由矿山公司与当地市、町 (镇) 、村共同进行维护和管理。秋田市鹿角市的尾去泽矿山 (矿区主题公园) 和爱媛县新居滨市的别子铜山 (铜矿主题公园) 可以说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有些地区则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所拥有的水体资源 (如水产丰富的港湾城市) 来发展旅游业, 如钏路市建立了“海鲜馆” (被称为“圣弗兰西斯科的渔夫码头”) , 而函馆市则大力开发港湾区, 兴建了“港湾地区”, 供人们休闲旅游所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山区力图利用现有资源和通过挖掘新的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 以期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振兴当地经济, 从而减缓人口的外流现象或吸引外地人的进驻 (包括投资、落户等) 。有些地区则利用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 (如故事、传说等) 建立了民俗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有些地区则利用森林资源和地势条件 (如山地) 兴建大型滑雪场等体育运动与休闲设施。
还有不少地区利用本地的优势开发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旅游产品。有些农村地区开发了观光农园、果园, 有的则开辟了市民农园、儿童或老年人体验农园, 有的地区则开发了休闲牧业、休闲渔业等休闲旅游类产品, 有些地区还开发了“访问家庭 (VISIT) ”、“家庭逗留 (HOMESTAY) ”等与日本当地居民进行直接交流的修学类旅游产品。此外, 青森县金木镇还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开发了“地吹雪旅游”特种旅游产品, 知床半岛则推出了“极光幻想游”。所谓“极光幻想游”, 就是利用“流冰”现象 (海水结冰、冰封海面的自然现象) 来招揽都市游客。他们利用每年2~3月份冰冻天气在结冰的宇登吕港进行。其做法是:晚上生起烟雾, 然后从高台上向烟雾上投放激光, 以此在空中再现“奥罗拉”, 让游客从港口的堤坝上观赏 (活动免费) 。由于该项活动获得巨大成功, 加上知床半岛因为森繁久弥的歌曲 (“知床旅情”) 有一定的知名度, 因此许多旅行社在制定旅游计划时除安排乘坐流冰观光船———“奥罗拉”号 (以曙光女神命名) 外, 几乎都将宇登吕纳入其旅程之中;有的地区则力图挖掘和复兴民间传统艺能 (如舞蹈、地方音乐等) , 开发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传统手工艺品, 以活跃地区文化和推动当地旅游商品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 游客每到一处, 都可以感受到当地与众不同的特色。不仅在商品生产方面做到了“一村一品”, 而且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都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1.2 旅游商品开发
在日本游玩, 可以看到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商品, 不少地方不仅销售特色旅游商品, 还专门开辟了供游客体验商品制作的体验区, 有师傅向游客演示和传授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技术, 包括编织 (有竹制品、木制品和纱线制品等) 、制伞 (纸伞) 、制陶、雕刻篆刻、织布等。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日本许多地区都非常注重开发特色商品和树立自己的品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发风味小吃 (如咖喱饭和拉面等) 。博多、喜多方和米泽等地都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面食产品。博多的拉面以白嫩、香浓而细长著称, 喜多方则有“拉面镇”之称, 它与米泽等地都因积极销售拉面而提高了该品牌的知名度和本地的知名度;在日本, 还有许多被冠以某种食品名称的地方, 如宇都宫被称为“饺子镇”, 横须贺被称为“咖喱镇”, 神奈川县的三崎被称为“金枪鱼镇”, 而山形县政府力图将本地打造成“荞面镇”; (2) 加强品牌建设。“关刺鲅”、“关鲅鱼”、“城下鲽”、“松板牛”和“萨摩黑豚”早已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品牌和当地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特别是以“日本三大牛”著称的“松阪牛”、“神户牛”和“近江牛”等更是家喻户晓的、同时被当地作为吸引外地游客来本地游玩的拳头产品。
2 旅游市场开发
日本各地政府为振兴地方经济和旅游事业, 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地方政府和旅游组织及有关企业自1995年开始共同举办旅游联合展销会, 向大都市圈的消费者展示本地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魅力和新开发的旅游商品, 在旅游区 (点) 建立特种旅游商品专卖店销售当地特色旅游商品, 在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和旅游中心街区开办免税商店为外国游客购物提供便利, 并由日本旅游事业振兴会牵头, 联合日本贸易促进会和外务省等组织或部门开展对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由于日本在开拓旅游市场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难以一一叙述。笔者在此仅就日本教育部门实施的修学旅游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人认为它的实施对于日本农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修学旅游是日本小学、中学、高等教育的一环, 是文化教育交流的旅游形式。修学旅游是以学习为目的开展的, 因而学生更容易从旅行中学到知识。以历史学习为目的的修学旅行, 主要参观历史遗迹等以增长其历史方面的知识, 这种旅行大多是去古迹较多的京都、奈良和东京等地;以增加对大自然的了解, 或扩大视野、锻炼生存能力等为目的的修学旅游,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到农村去, 其中有较长时间体验农村生活的 (即HOMESTAY———同吃同住同劳动, 包括学耕作、播种、插水稻、收割庄稼或喂养牲畜等) , 也有短暂到农家去专门体验生活的, 还有不少到乡村甚至山区去欣赏大自然风光或进行探险旅游的, 等等。日本采取的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有助于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日本政府考虑到修学旅游需要不少费用, 为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特别是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的负担, 从1959年开始资助修学旅游费用。即公立小学6年级和中学3年级需要保护的儿童学生的修学旅游费 (交通费、住宿费及参观费用) 由市镇村给其保护人员, 国家补贴其中的一半费用。1962年, 补助对象约为36.3万人, 单价是小学生750日元, 中学生1900日元。1970年, 小学补助人员达到131862人, 每生补贴1800日元, 中学生人数达到129918人, 每生补贴5800日元。到1974年, 补贴进一步提高, 小学生每人为3400日元, 中学生每人为10100日元。为使所有儿童学生参加修学旅游, 1976年日本政府预算额达到9.59亿日元。这种措施至今仍在继续执行。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 日本国内出现了要求取消和减少修学旅游资助的声音, 但毕竟没有形成主流和政府文件, 至少作为日本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的修学旅游不可能会被取消。就修学旅游而言, 虽然修学旅游期限和旅游资助金额非常有限, 但对于日本这样国土面积狭小、交通非常发达 (自驾游盛行) 的国家来说还是非常适合的, 对于城市周边的近郊地区和一些稍偏远但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的山区来说, 开发2~3天日程的短途旅游产品是非常受欢迎的。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为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修改了《国民休假法》, 由此形成了很多“二连休”、“三连休” (常有星期一调整为休息日)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农村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3 日本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1 日本方面的举措
3.1.1 采取倾斜政策并通过制定法律文件加以保障, 以推动农村地区旅游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
日本政府为推动农村“过疏”地区 (人口流失严重的农村地区, 尤其是山区古村) 经济的发展,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 如《离岛振兴法》 (1953年) 、《山村振兴法》 (1965年) 、《大雪地带振兴法》 (1963年) 以及《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 (1970年) 。1995年, 为推动农村地区旅游发展, 制定了《农山渔村逗留型余暇活动促进法》 (通称《绿色旅游法》) 。作为制度建设的一环, 日本政府开始对提供农、林、渔业体验的地区和民房住宿体验 (提供住宿服务) 的民间旅馆实行登记制度, 力求以农家民宿为中心将它们加以组合, 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
3.1.2 支持农村地区的“产业 (渔业) 转型”。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沿岸渔业出现了衰退现象。然而, 前去钓鱼和洗海水浴的客人却急剧增加。一些沿岸渔村 (渔家) 由此看到了“商机”, 以此为契机开始转变思想观念, 在休渔期将小型渔船改作游渔船 (钓鱼船) 供垂钓客使用, 由此开始“兼业经营”, 即一面开展捕捞活动, 一面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观光游览船出租、提供民宿 (供客人住宿的旅社) 、销售土特产店, 或租船经营等活动。千叶县、神奈川县、静冈县和兵库县都很重视发展本地休闲渔业, 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休闲旅游目的地, 因而在主要钓鱼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有些县 (省) 、市则提供财政补助, 支持当地渔民成立相关组织 (“高知市观光渔业中心”, 1966年成立, 由当地6家渔协组成;神户市须磨地区则成立了“神户西部渔协须磨垂钓中心”) , 并由这些组织负责开辟钓鱼场, 安排垂钓船, 对船只数量进行登记和配备鱼饵等事务, 以此规范渔业市场秩序。
3.1.3 支持开展农业旅游和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1992年, 为了振兴农村山区经济, 农林水产省开始倡导“绿色旅游”, 将其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1995年颁布《绿色旅游法》 (即《农山渔村逗留型余暇活动促进法》) 。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 各地开始利用现有农业资源, 设计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绿色旅游”由此日益发展起来。2003年11月, 日本召开“生态旅游促进会议”。会议以普及“生态旅游”为宗旨, 要求与会者探讨具体的推进措施。2004年6月, 通过官民合作方式提出了五项具体措施。此后, 一些生态旅游产品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 以及需求的多样化, 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努力从农业资源 (农林牧渔) 中寻找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东西, 如发展观光农业、观光牧业和休闲渔业等。为此, 建立了一些现代观光农园 (农业园区, 包括各种果园) 、市民农园 (农业园区) 。由此不仅使原来那种单纯的果业生产 (包括果园和蔬菜园等) 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了, 而且使单一的市民休假与购物 (购买水果) 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了,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1.4 创造旅游环境, 谋求旅游市场的扩大。
第一、为国民提供旅游时间。日本政府为缩减国民劳动时间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先后于1988年、1991年两次修改《劳动基准法》, 1998年又修改了《国民节假法》, 2001年颁发《<国民节假日法>与<老年人福利法>部分修改法》, 对国民的休假时间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同时调整和缩减国家公务员工作和学校师生在校教学与学习时间, 由此形成了很多便于短途旅游的“二连休”“三连休” (将某些节日调整到星期一, 与双休日一起作为休息日, “星期一”因而有“Happy Monday”之称) , 致使出外旅游的人数激增。第二、为农村旅游地区创造客源市场。日本实施的“修学旅游”, 虽然推行之初主观上不是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推出来的, 但是在客观上推动了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 (包括旅游景区、旅游企业) 兴建无障碍设施的举措, 有助于老年人和身体不健全者 (即“残疾人”) 的出外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无障碍旅游”市场的发展。
3.2 对我们的启示
从我国目前旅游扶贫的情况来看, 虽然像扶贫工作一样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扶贫、产业的扶贫和社会的扶贫, 但总体上来看仍然属于一种“输血性”扶贫 (或着说是“救济式”扶贫) , 不仅旅游扶贫资金的数量非常有限, 而且对其使用范围也有严格的规定, 因此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需要。即便是对贫困与落后地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 也往往局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对个别地区少数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基本上没有系统地考虑这些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全局问题, 缺少对如何进行设计开发旅游商品、如何开拓或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的分析研究。由此不难发现以往旅游扶贫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源, 目前的旅游扶贫模式与以往“输血性”扶贫模式一样, 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为此, 我们必须改变现行旅游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转向以“造血性扶贫模式”为主, 兼顾“输血性”, 并根据实施效果逐步转向“补血性扶贫模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补阙拾遗) ”或“混血型性扶贫模式 (整合来自各方的各种资源, 使之成为混血儿那样功能齐全、相互促进与协调的有机体) ”。在此, 笔者想着重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开展“市场扶贫”。所谓“市场扶贫”, 就是要求政府部门针对某些贫困地区市场过于狭小的状况, 帮助其寻找市场、提供市场或进一步开拓市场。其中包括组织单位到该地旅游, 定点或对口扶贫单位组织本单位职工去旅游 (这就不仅仅是“资金扶贫”了, 同时也是“市场扶贫”) , 通过周边成熟景区带动贫困地区的旅游 (“古村游”“农家乐”、“民俗风情游”等) , 旅行社通过安排相关旅游线路推动游客前往该地旅游等, 各单位还可以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或增长历史知识等为主题,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组织行政人员前往考察学习, 企事业组织也可以组织本单位教职员工到贫困地区购买“红色旅游”、“古村 (镇) 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这种扶贫方式近年来已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 我国的中小学校和高校也可以像日本教育主管部门一样推行“修学旅游”措施, 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内实施, 要求学校领导或在职教师带领学生 (尤其是大城市的学生) 到指定的地区 (可以是定点帮扶地区, 也可以是对口支援地区或其他贫困地区) , 去接受“三农教育” (在农家吃住、干农活、养牲畜、垂钓等) 和大自然的熏陶, 同时要求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的单位将该活动变成中国式的“修学教育”,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适当予以资助, 力求使之形成“中小学生修学旅游市场”,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的发展和野外生存、应急处理等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贫困落后地区旅游与经济的发展。
第二、放宽土地使用限制条件, 解决政策瓶颈问题。这是制约我国旅游扶贫工作难以奏效、贫困地区人口无法“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如前所述, 日本旅游开发之所以如此成功,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开发模式的合理设计和民营资本的介入 (日本政府采取了“土地规制缓和”政策) 。而我国对于农村土地的管理过于死板, 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定地区发展的需要灵活变通 (虽然不少人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 致使需要民间资本进入的地方无法进入, 以至于延误乃至错失发展良机。因此, 需要当地政府与时俱进, 适当加以变通。在我国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著名的“白沟模式”已经为我国贫困地区土地的灵活利用提供了蓝本。白沟镇是河北省高碑店市所辖副县级建制镇, 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 紧邻白洋淀、温泉城、野三坡等旅游胜地, 津保高速、津保公路、津同公路、高雄公路于此交汇。其下仁合庄村南依津保路, 交通便利,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非常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白沟镇政府看到该村地理位置优越, 自2003年起在该村相继规划建设了服装城、五金皮革城、国际箱包城、服饰辅料城, 使之成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商业圈。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服装城整体建设中, 仁合庄是以土地入股的, 由此不但获得了服装城60%的经营收益权, 而且获得了价值3200万元的商品房补偿, 这些商品房每年的租金收益超过200万元。在此基础上, 白沟镇政府又于2005年进行统一规划, 由仁合庄出资建设了服饰辅料城, 其产权全部归仁合庄集体所有 (由此每4个村民可免费分得一套价值40万元的门店, 年租金超过3万元) 。随着各商城招商、启动和良性运营, 租金收益不断攀升, 不仅增强了仁合庄村集体经济实力, 而且确保了失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这种以土地“入股”获得发展机会、获得发展资金和增加居民收入的方式值得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借鉴, 那些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缺乏发展资金尤其是困于土地使用限制的地区, 必须力求放宽土地使用限制条件, 为“招商引资”和“引智”铲除政策瓶颈, 为早日“脱贫致富”铺平道路。
摘要:当前, 我国农村的旅游开发尤其是是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改变思路和突破政策瓶颈, 否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日本农村地区旅游的经验, 尤其是曾经久负盛名的开发模式 (如“菅平方式”、“麻绩方式”、“浪合村方式”、“黑姬方式”和“第三部门方式”) 所展现出来的合作方式与开发效果值得我国借鉴, 对于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开发更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日本,农村旅游开发,旅游扶贫开发,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 日本旅游政策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306) .
[2]总理府编, 观光白皮书[Z].大藏省印书局, 1964—1976;1998.
[3]浅香幸雄, 山村顺次.观光地理学[M]. (日本) 大明堂发行, 1982, (117) .
[4]陈友华.日本观光旅游农业对我国的启示[EB/OL].http://www.xslx.com/htm/szrp/gsmt/2005-11-07-19430.htm.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工作
消除贫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近年来,福建省因地制宜,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新路子,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乡村旅游对扶贫脱贫的重要意义
旅游扶贫是通过扶持发展旅游业,带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见效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不返贫。
对福建省而言,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拥有众多高山峡谷、溪流瀑布、湖泊草甸、茶园竹林和传统村落等多样性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扶贫可以有效地将贫困村的生态资源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坚持将扶贫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完善配套,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福建省积极出台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扶持政策,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1.乡村旅游“百镇千村”(2014—2016年)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2014年,累计申报特色村749个、特色镇115个、特色县8个,推进建设23个休闲集镇、80个特色村。
2.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在原有11个小额信贷创新试点县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政和、明溪、宁化等8个试点县。19个试点县为800多个贫困村的1.5万多农户提供无抵押贷款5亿多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
3.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设立旅游富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山区及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符合《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综合评价指标》文件要求的,每个基地补助不高于30万元;符合《乡村旅游特色镇(村)综合评价指标》文件要求的乡村旅游特色集镇,补助80万元;特色村按三类分类,分别补助不高于50万、30万和20万元。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
4.出台《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在将52个贫困村列入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名单的基础上,在全省22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选取约250个省级旅游扶贫开发重点村,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加快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乡村旅游环境。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为此,福建省结合“美丽乡村”等创建工作,以项目为主要抓手,加大对重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重点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为乡村开展旅游扶贫打好基础。
2015年,福建省从本年度旅游富民专项资金中筹措500万元,并从国家旅游局争取旅游试点村专项补助资金近200万元,专项用于52个国家级扶贫试点村的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宁德市建设99个旅游厕所(新建83座、改扩建16座),总投资2792.1万元。柘荣县投入480万元,拓宽石山村村内旅游主干线绿化和茶园路网硬化;投入480万元,对石山村河道改造提升,建设防洪堤1930米;投入80万元,进行整村房屋立面粉刷;投资67万元,开工修建主村道路灯安装工程;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公厕、景观桥护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抓好特色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产业差异性发展。针对各贫困村旅游资源存在差异的现状,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部门提出“一村一特色,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强调规划先行,并积极组织有资质的旅游规划企业,开展旅游规划公益活动。截至2015年底,共有福建省融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福州博川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华夏武夷旅游规划院等11家规划单位参与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接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
与此同时,各地立足自身旅游资源,聘请旅游规划机构和专家,精心设计旅游规划。如柘荣县石山村委托厦门大学旅游系,编制了《环石山洋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3)》和《柘荣县石山洋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石山村量身打造了一套“世外桃源”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功能定位为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健疗和静心养生。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聘请专业设计院,编制高峰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一心一带三区”(乡村游客服务中心,碧溪峡谷嬉水休闲带,高峰花海休闲娱乐区、大源乡村运动体验区、坪上莲海梯田度假区)。
(四)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助推旅游扶贫工作发展。
1.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机制初见成效。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扶贫村和贫困人口进行识别与分类,组织动员省内5A级景区、五星级饭店、五星级旅游社等大型旅游企业,与旅游扶贫试点村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有10家景区、12家酒店、15家旅行社与3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nlc202309081308
2.整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持续推进。全省秉承“乡村旅游抓产业,产业发展带民富”的原则,积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发挥精品景区辐射作用,带动重点扶贫村脱贫致富。2015年,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乡村旅游点累计接待游客394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其中,中国凤阳锌葡萄园等6个乡村旅游点的增幅超过100%;清新福建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101.31万人次,同比增长9.1%。
从地方情况看,泰宁县从2014年开始,打造以“渔悦水际、鹭嬉南会、花样音山、水趣崇际、耕读李家”为内涵的乡村旅游“五朵金花”专业村建设,带动该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促进当地农村就业。截至2015年底,该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07个,从业人员6351人,其中农民5398人,占总人数的85.0%。
3.精准扶贫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为此,福建省各地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积极探索扶贫投入多元化。一方面,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如三明市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可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额度为男性5万、女性8万、大学生10万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在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内给予全额贴息;符合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条件的乡村旅游企业,可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基准利率的50%由各级财政分别给予贴息。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引入民间资本。如平和县焦路村利用本村村民返乡创业的资金2000多万,成立绳武楼旅游公司,并以荷塘、酒坊等项目为投资标的,以公司投资为主体,吸收村民自愿入股。泰宁县际溪村休闲农业示范点“耕读李家”出台民宿发展奖励政策,开发油炸米酥、地瓜片等,带动村民投资200多万元参与民宿经营、时令果蔬采摘和土特产品销售。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有效提升扶贫软环境。
1.深化闽台乡村旅游交流合作。为推动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和“百镇千村”建设,2014年和2015年,福建省旅游局分别组织全省281名和近500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赴台专题培训。
2.加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人才培训。2015年,组织5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官,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官培训班,接受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培训。
3.注重宣传营销,积极拓展客源。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帮助旅游贫困村提供网络预订与在线销售服务,全省10个智慧旅游试点县(市、区)扎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建设。如漳浦县建成智慧旅游APP系统及旅游网,集合住宿、餐饮、购物等预订支付及电子地图、智能导购等信息化功能。泰宁县以泰宁旅游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订票、订房、购物等多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网上交易。
各地紧扣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消费热点,多渠道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如龙岩市积极宣传推介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统一推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系列乡村旅游活动,通过举办“中国樱花美,漳平最先开”樱花旅游文化节、金秋漳平乡村旅游节、打造“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春耕节、仙师杨梅采摘节、世界客属第二十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等特色节庆活动,培育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市场。2014年,全市累计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62次,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44.25万人次,同比增长37.1%;实现旅游收入43.49亿元,同比增长28.7%。
(六)旅游扶贫效果初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从近年来乡村旅游开展情况看,农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与收益群体,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和就业的主要渠道,精准扶贫效果初显。
据乡村旅游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24万人,其中当年新增就业人数1.38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数98.36万人,拉动农民增收42.36亿元。2014年,全省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4125.21万人次、增长33.7%,实现旅游收入299.90亿元、增长35.9%,显著高于同期国内游客人数、收入增速。2015年1—10月,宁德、南平调查的20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人均旅游收入3364.2元,比2014年全年增加367.6元。
素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峡谷)运动乐园、七彩农场、野趣园等旅游项目,带动200多户村民参与旅游经营,目前在旅游公司直接就业的有160多人,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子。2014年,该村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170元来自于旅游相关产业,占44.3%。长汀县庵杰村以“国家级生态乡”、“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2014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200多万元,有65%的贫困户依靠乡村旅游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三、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调查显示,部分旅游扶贫试点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当地村民旅游收入。如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的景区道路仅能单向通行,停车场规模偏小,难以容纳大型车辆,村内仅有一家农家乐能提供餐饮住宿接待;周宁县礼门乡通往陈峭村的6公里村道路,面小、弯道多、坡度大,阻碍了景区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二)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一方面,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地政府受自身财力限制,对乡村旅游投入有限,造成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如武夷山岚谷乡客溪村,虽被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但缺乏与国家扶贫政策相配套的建设资金,现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缺口达100万元左右;连江县天竹村,虽然制订了2016—2018年乡村旅游规划,也已筹集50万元资金,但仍有180万元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投入以政府扶持为主,融资渠道单一。如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乡村旅游资金以政府部门投资为主,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土地多为租赁,难以获得银行抵押贷款,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重要瓶颈。
nlc202309081308
(三)缺乏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一是部分地方缺乏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在连江县所调查的6个乡村旅游扶贫村中,只有天竹村和山兜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其余尚未开展。二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数贫困村仍停留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层面,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如福鼎市赤溪村的万博华、耕乐园两家旅游公司,分别在九鲤景区的上、下游各自建设户外拓展、漂流项目,游乐项目雷同。
(四)扶贫村村民旅游扶贫参与率较低。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开发多以政府投入、政府管理为主,农民只从土地房屋等资源被征用拆迁时获得收益,从其他渠道受惠不多,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不高。2015年,长汀县刘源村、庵杰村的旅游从业人员分别为56人、81人,分别占村民总数的1.7%、4.3%;宁德、南平的20个扶贫重点村,从事乡村旅游的平均户数比例也仅为12.2%,旅游扶贫参与率较低。
(五)乡村旅游人才紧缺。从调研情况看,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多为当地农民,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培训。如明溪县反映,该县贫困村旅游的管理人员和导游多由村干部兼任,身兼数职,难以面面俱到,古迹修缮人才培养困难,传统技艺传承难;长汀县庵杰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劳动力素质偏低,仅有个别村民担任漂流公司的导游。
(六)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有待提升。目前,部分地方的旅游扶贫项目分布广、规模小,主要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品牌知名度有限。如长汀县刘源村,主要通过国道、高速公路的广告牌和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方式单一,涉及面不广,只能辐射到周边市县。
四、进一步做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建议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品牌宣传、人才培训、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产业。
(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引导、鼓励村民、社会投资者依据规划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
(三)制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科学制订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四)注重培养人才,提升管理水平。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驻村帮扶;组织开展重点村旅游扶贫培训,对农民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五)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大力推进旅游贫困村乡村智慧旅游建设,通过网络平台为贫困村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网络预订与在线销售服务;邀请省内外旅行社,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展览会,做好旅游贫困村的宣传和市场促销,不断提高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 经济地理,2002(3):241—244.
[2]邸明慧等.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县旅游扶贫适宜模式选择[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5):123—126.
[3]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7):558—560.
[4]吴璇欧,高晓峰.浅谈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构建[J].经济发展研究,2014,3(2):245—247.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欣文
【旅游扶贫规划的内容】推荐阅读:
旅游扶贫调研材料07-20
县旅游扶贫工作方案07-06
尉犁县旅游扶贫工作调研报告06-10
六个精准扶贫内容09-10
扶贫村规划07-08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规划09-22
旅游景区的规划和设计09-17
旅游策划与旅游规划11-03
省林业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07-02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