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规”学习心得(通用12篇)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在网络文明管理这一块上存在漏洞。这也使得网络犯法(指行为人应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法的总称)。比如近几年来的网络欺骗,网络谎言的传播,网络的非法监控等等,这些都会伤害网民们的正当权益。建立和完善有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势在必得。同时对网络安全意识的推广和宣传也是非常重要。为了积极响应这次关于展开网络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活动的通知,我们班在2015年4月10日星期五开了一次网络安全主题班会。班会上,我们对相干网络的法规和网络违法的时间展开了讨论。与网络安全法规触及的法律有《刑法》、《侵权责任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一些法律。而且我们国家在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巧取豪夺、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题目做出了解释。这些网络犯法不论是情节严重与否都触犯了《刑法》等法律。还有一点,在看了网络安全相干法规,我觉得在我们国家需要一部完善的专门的有关网络违法犯法的法律。在一些国家中,他们对网络违法犯法的法律建设还是非常完备的,对网络安全违法犯法的打击力度也非常大。就比如英国,早在2000年,英国政府拨款巨资组建政府内部所属的机构,专门负责跟踪、打击网上的金融欺骗、黑客攻击政府和公司网站、散布电脑病毒等犯法行为。而这些负责监管网络安全的机构,在中国也有,但是管理的力度却不及一些发达国家。对此,在前期对加强学生们(特别是我觉得需要重小学阶段开始)的网络安全意识,让他们建立果断维护网络秩序的意识非常重要。在网络安全教育的进程中,不单单是讲讲网络安全知识就够了,还要的就是我们作为学生的积极参与网络安全相干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中来。这样,在我们都建立了网络安全意识,我相信相干的网络犯法也会下降。
1.1 农村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 但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已于2007年上半年初步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贯彻十七大精神,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关注农村“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可以开创农村更加和谐的未来。党和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方面的政策, 也是要为农村培养更多合格的乡村医生, 为基层农村服务。
1.2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合格的乡村医生一方面需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 为当地的农民进行一般医学检查、一般医学处置, 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目前,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手段, 使村级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或部分缺失, 乡村医生的行医行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从法律层面上看, 虽然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乡村医生管理规定》, 但由于乡村医生自身的特殊性, 需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和乡村医生的行医现状, 进一步探讨乡村医生的行医规范。所以建立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网络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这个网络平台的建设, 可以让相对落后的农村通过此平台得到一些必要的信息, 提高乡村医生的法律法规知识, 同时提高业务水平, 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把“大学生村医”纳入医改新方案, 开通村村有“大学生村医”工程, 像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当大学生村官一样, 培养和造就“大学生村医”, 这样可以一举多得。
1.3 “大学生村医”是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
为贯彻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 全面建小康”战略, 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 为加速实现本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村医大学生”是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 于2005年正式启动, 牡丹江医学院也参与其中。作为接受委托的三所高校之一, 借鉴学院多年来“为农村办学、为基层办学”的经验, 积极探索乡村医生的培养模式, 取得可喜成果。2005年到2007年, 全省共招收了1 700多名村医进入高校深造。牡丹江医学院总共招收510名乡村医生入校学习。2008年又招收了97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乡土人才。
1.4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与反馈
针对村医大学生的培养, 在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方面, 笔者在总结“村医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给予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以及考虑到他们回村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等问题后, 决定为他们搭建一个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方面的学习平台, 一方面满足“村医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方面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他们返乡后遇到的关于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方面问题时可以在这里得到帮助。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学到知识, 来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我们, 我们为他们排忧解难, 提供服务。形成“培训—自学—反馈—服务”四位一体的学习服务教学实践模式。我们要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实现为乡医服务的宗旨, 培养出合格的, 符合“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培养目标的“村医大学生”, 使他们真正为农村服务。
2 农村管理与法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可行性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突破口和推动力。2006年以来, 黑龙江通信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百乡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 以县级通信分公司为重点, 推进新农村信息化蓬勃发展:加速网络向乡镇、村屯延伸, 丰富农村信息应用, 建设和规范农村信息服务站, 得到了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通过加大农村地区的光纤传输网络和宽带接入网络的优化及延伸;推出了“幸福农家168”语音信息业务;充分发挥宽带内容应用的优势, 规划设计了包含农情、科普、教育、专家互动、网上交易和娱乐等六大频道的E农网;与黑龙江省农委信息中心合作, 联手打造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推广和规范工作, 截至目前, 全省共建农村信息服务站3 145个, 行政村渗透率达到32.64%, 规范农村信息服务站2 192个, 规范化比例达到70%[2]。
瓶颈已经突破, 鸿沟正在填平。我们相信, 在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方面借助信息化的翅膀, 我省“村医大学生”必将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医规范。
3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网络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农村管理与法规课程是“村医大学生”班的一门必修课, 我们从这门课程入手, 逐渐完善网络平台。这个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用户登录管理、下载中心、专家答疑、“大学生村医”论坛、主要网站的链接、管理中心等内容。
3.1 用户登录管理
包括新用户在线注册模块和用户登录模块。新用户在线注册模块功能是实现新用户在线注册功能。用户通过注册可成为农村管理与法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用户, 可以查阅相关信息、请专家答疑、下载资料等。用户登录模块的功能是验证用户的合法性。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后才可登录, 经过系统数据库的验证, 进入网络平台操作界面。
3.2 下载中心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经过一整轮教学后, 教案和课件已经基本成型, 再进一步完善后便将其上网, 这样便于学生学习使用。“大学生村医”3年在校学习期间, 我们要尽量用生动课件、教案和典型案例来诠释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来源于生活, 对于基本功差, 而接触实际多的“大学生村医”们来讲, 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适用, 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跟已有案例比对、研究, 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这部分也包含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下载。
3.3 专家答疑
“大学生村医”回乡后, 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方面的问题, 在建立网络环境下专家与“大学生村医”对接, 突破地域、时间限制, 及时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当然这还需要我们组成一个强有力的专家组, 作为他们的后盾,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咨询更权威的专家, 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村医”克服困难, 找到解决问题。
3.4 “大学生村医”论坛
我们要开辟一个“大学生村医”论坛, 除了我们教师来帮助“大学生村医”, 外, 我们还要发动“大学生村医”互助。他们都处于相似的环境中, 有些情况都是类似的, 所以很多东西可以相互借鉴, 他们之间可以互帮互助, 互相讨论, 这样很有利于“大学生村医”的共同提高。
3.5 主要网站的链接
在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主要网站的链接部门, 由于“大学生村医”回乡后的实际条件限制, 上网费用高, 工作忙, 网络知识有限, 所以我们把跟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有关的重要网站在平台上做一个链接, 这样便于“大学生村医”浏览相关的网页,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使“大学生村医”能够不断进取, 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3.6 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模块包括密码登录、栏目管理 (包括分类、增删、排序和前台显示等) 和网站管理 (包括提交、审阅、编辑、删除等) 等主要功能, 便于日常维护和管理, 确保安全。
摘要:文章从农村卫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 通过对“村医大学生”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研究, 分析了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指出开发网络学习平台, 可以方便乡医学习, 尽量避免他们今后行医行为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依法行医的好的乡村医生,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关键词:农村管理与法规,网络学习平台,“村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chsi.com.cn/jyzx/200807/20080709/7542709.html 2008.7.9.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档案管理 以法治档 科学发展
1 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档案和档案工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由于文字和文字书写材料的出现,产生了文件,并以此作为人们相互联系、记载事物、表达意志、交流信息的工具。文件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各种情况,是历史的见证,多数文件对于今后的活动具有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所以,当文件在现实活动中使用以后,人们便有意识地加以收藏起来。这种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的各种各样文件就称为档案。档案书写历史、传承历史、记忆历史,不具有再生性,其基本性质是原始性,是历史的真凭实证,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认为,档案是历史研究最应该珍视的直接材料,明确指出:“信史是要从档案中考核出来的”;“史料愈间接愈不可靠”,“坚实的事实只能得之于最下层的史实中”。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做到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
随着高校的发展,历史的沿伸,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就形成了高校的档案。高校的档案不仅记载着学院的昨天,反映了发展的今天,而且为学院明天的利用提供有力保障,是发掘历史、开创未来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是认识把握高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高校的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不能想象,如果学院的发展有活动无记载,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师生员工教学数载没有一点记忆留传后人;股东建校有投资却没有合同协议或有合同协议而随手丢弃;教学、公寓楼盖好了,试验设备运行了,却没有相应的信息作为技术支撑;有课堂教学,没有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毕业了,缺失档案却无记录查证,这样没有健全规范的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学校又怎能谈得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如何能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2 对档案法规的学习理解
由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2008年8月发布的教育部27号令《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分为总则、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档案管理、档案的利用与公布、条件保障、奖励与处罚、附则七章,共四十三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机制,突出了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的内涵建设,明确了11类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指明了新时期高校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是国家为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献。
《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档案工作由高等学校校长领导,分管档案工作的校领导协助校长负责档案工作,要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这说明档案工作虽然效益滞后,但仍是一把手工程。《管理办法》同时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中的个人对其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职务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管理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
3 规范档案管理,为学院科学发展服务
3.1 档案管理以往的不足
今年是我院组建10周年,在学院10年发展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院档案工作的差距和不足。与学院的教学管理相比,档案管理比较薄弱。建院之初,学院工作的重点在扩大招生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由于投入有限,满足日常的教学工作已属不易,往往无暇顾及档案的收集和管理。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档案、教学活动环节中形成的教学档案,以及一些试验室、实训基地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工程设备等档案都分散保管在相关人员的手中。10年间学院领导、教工多有变动,人才流动比较频繁,一些历史档案因人员变动无交接,有的因电脑损坏而丢失,造成了需要保管的材料不齐,需存档的资料流失,致使重大活动原始记录和照片缺失,为评估验收、年鉴编辑、校庆利用等带来困难。也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学院的发展。
《管理办法》强调:“学校各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应当按照归档要求,组织本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人员及时整理档案和立卷。立卷人应当按照纸质文件材料和电子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对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组卷,编制页号或者件号,制作卷内目录,交本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检查合格后向高校档案机构移交。”“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
学院2001年曾任命了各部门的兼职档案人员。几年来,机构调整,人员变化,兼职档案人员未及时明确和交接。实际执行中,学院各部门管理人员定员有限,一般要身兼几职,而归档工作比较繁锁,耗费时间,在其他管理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归档工作、归档时间往往被拖延推后。在负责收集、保管工作中形成的材料时,收集和整理质量达不到要求,不能严格按档案管理的要求规范操作,归档文件缺失签发单、定稿批件或附件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部门干脆把归档工作交由未经培训的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得不到保证。有的主管领导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强调检查不够,部门立卷制度执行不力,影响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实际工作中在档案利用服务时常常为查找缺失的档案资料耗费不少时间精力,档案管理时感被动和无奈,也深感做好档案工作任重道远。
3.2 档案管理发展改进的方向
3.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1)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档案工作的内容、性质及档案利用产生的效用,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实行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
2)领导重视,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加强专兼职档案队伍建设。按照《管理办法》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积极组织学习参观,促进兼职档案人员按章办事,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检查、归档工作,对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使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得以贯彻执行。
3.2.2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当今,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在新的资源观下,档案作为作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也更加受到重视。《管理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学院应加快引进档案管理软件,积极建立档案管理电子化管理平台,以网络的方式加以连接。对于学院重大活动中产生的声像资料,兼职档案人员可通过网络、光盘及时上传档案管理系统。借阅者在授权范围内,足不出户,通过网络便能快捷地查阅一些档案的电子文稿,调阅相关活动的照片,档案资源得以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由计算机完成档案的检索、统计工作,档案管理方式由传统的手工管理逐步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逐步做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归档,为利用者快速、准确、便捷地提供信息,提升档案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学习了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课程后,我的思想意识觉悟得到巨大的提高,对交通安全有了更为深刻到位的理解。学习驾驶机动车,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可急躁,要谨慎冷静。其次,要集中精力,不要走神。第三,要多了解交通法规,做到知法守法,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第四,全身心投入,多加练习,不久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如更换车辆,必须先了解“新车”的车况,知道其“脾气”,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防。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严格自觉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机动车驾驶员最基本的义务,也是保障国家、人民以及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必要行为。
把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牢牢扎根于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奉献社会,实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展现青春和生命的价值。
为保障在以后行车过程中的安全驾驶,提高自身安全驾驶意识,确保自身安全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保证:在今后的行车驾驶中,一定时刻紧记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警示和要求,在思想上牢牢树立安全驾驶的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在作风上坚定贯彻谨慎行车的要求,杜绝一切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杜绝带情绪开车,行车、乘车一定系安全带,不边开车边接打手机,严禁超速行驶、酒后驾车和疲劳驾驶。同时我也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维护好道路交通安全,切实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系别:城市规划设计系
班级:建设4班 姓名:栾亚飞
我对建筑规范的理解和学习。做设计作业时,常常会觉得一定要和老师的设计任务,符合本方案的建筑类型规范的要求,所以建筑规范就成为了设计的一种负担,那很正常。刚学习建筑嘛,不急。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只要外形做得很酷,其它的都不重要。
因为方案出来后,模型做出来一定很酷,那就达到目的。
现在回想这是一种极端无知浮躁的动作,后来慢慢觉得规范的熟悉掌握应该是建筑设计师的最基本的本领。如果这都没有,那设计肯定有问题。
有时老师说的,要求的太多了,我们改做重来,那都是很正常。我总觉得方案的好坏最终决定还是经济,使用者的定位所决定。——涉及到方案定位价值取向的问题,建筑界也由此引出各种流派。因此,在学生阶段注重形态还是功能不是争论和评价的核心所在,关键是你追求的东西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实现,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达到你心中最能接受的。
规范为什么是这样的,背后的出发点和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支撑。规范是很重要,但是规范是死的,是很容易获得的知识,我认为大学的培养不能以规范为重头戏,即便是规范要进入教学,也不应是简单的应用层面。
而应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变动,我喜欢变动的教学和学习奥,所以我在做设计时总会反向思考,个性就是不要来一个很粗糙的老东西,一点新鲜感都没有,那就失去了设计的生命力,那对设计界是很可怕的设计状态。
规范是死的,那你是活的,新规范,新法则那就是人在变化。把握,观察才是最好的设计法则。
---------------------通过本学期对建筑法规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建筑法规的概念范畴、作用、特征以及规范现状,而且对建筑行业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懂得了一些建筑规范,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最明显的感想就是建筑法规很难掌握,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在建筑行业正是建筑法规的作用,约束着建设者的活动,使建筑业文明有序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学好,真正的提高建筑法规方面的意识,增强对建筑法规的重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建筑法规的概念,建筑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制定的,旨在调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之间,在建筑领域中所发生的诸种社会关系中所运用的法律和规范的总称。
它有它的一些相应特征,例如:行政性、经济性、政策性和技术性等特征:
1、以行政管理手段作为调整方法;如授权禁止、许可、计划等词的应用。
2、消耗资源、创造财富
3、有投资意愿、另外依据政府控制经济政策。反映基本建设政策。
4、质量保证、技术性规范、标准。
从上面建筑法规的概念和特征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建筑法规很重要,它管理和约束着建筑业以及建筑市场的各个层次,对建筑师而言既有约束也有指导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建筑师的构思到建筑的实体出现,建筑法规的意识始终贯穿与建筑师的思想之中。
一、建筑法规具有约束性,形成一个“度”来贯穿着建筑领域。
建筑法规在社会中的约束性,是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保证建设活动顺利进行和建筑产品安全可靠,必须建设法规原则:
1.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对工程建设的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一 系列指标的要求。建设法规通过一系列规定对建设工程提出了强制性质量要求,是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并赋予有关政府部门监督和检查的权力。
2.确保工程建设活动符合安全标准
工程建设安全标准是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所作的统一要求。多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就是伤亡率非常高的行业,建筑工地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建设法规通过一系列
规定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安全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并同时赋予有关政府部门监督和检查的建设法规权力。
建筑法规在设计构成中也具有约束性。在我看来,建筑师不能凭借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受建筑法规的约束,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一个“度”。设计师不能超越这个“度”而进行设计,必须严格准守住这个底线。
这个底线可不是没有说法的,它们都是建筑领域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的规范。建筑法规还具有指引性,通过学习,下面的规范性文件就是我们进行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指导,指导着我们设计出适用的作品。
建筑法规是各地政府规定在该地区的建筑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有:(1)确定建筑基地四周的交界线,称“建筑红线”。
(2)建筑的高度、形体和处理与城市市容或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规定。(3)防火和三废处理的要求。
(4)基地上主要道路最小宽度的限定,包括消防道路。(5)最高建筑密度和最少绿化设施的系数定额。
(6)红线上建筑立面及基础处理的规定:建筑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修改要求,以及在红线外建筑施工和堆料允许范围规定。
建筑法规是在各地基本建设招待中必须遵循的依据,以保证建筑质量,保障安全,具有良好卫生环境和市容。
总之,规范指导建筑行为。保护合法建筑行为。处罚违法建筑行为。
二、建筑法规具有指引的作用,指引着我们设计出“坚固、适用、完美”的建筑作品。我就对建筑特别敏感,看着千奇百怪的建筑形态,我总会幻想着自己叼着一根笔,设计着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建筑结构。对我而言总以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有了天分与灵感就足够了,然而学习了建筑法规,才认识到单单的拥有这方面的灵感和天分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来填充自己的思想,里面讲述了很多值得注意和注重的地方,记得老师授课过程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脱离建筑法规的规定进行设计,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犯法行为”,也就是这句话使我牢牢的记住,它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神圣,让我不敢越雷池一步,指引着我在建筑行业里更好更规范的进行设计。
仅仅要掌握绘画技巧,空间感受创意等知识与能力,但不懂得如何选择材料和节省材料、如何确定建筑的进深以及跨度,这些知识的缺乏都会影响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的适用度,也许就是一个摆饰品,仅仅可以供人们参观却不能真正的居住使用。然而建筑规范却为我们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它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数据,这样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将不再是仅仅的“艺术”摆设,而成为一个即坚固、适用又美观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所以想成为建筑师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果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绘图、建筑设计、建筑理论、物理学和法律法规等课程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建筑的法律法规方面,没有它的约束和指引,创作出来的作品将失去最基本的适用原则。
总结: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为实现这个梦想,我必须加强学习建筑法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与空间想象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多读有关建筑的书籍、杂志、报刊,在建筑领域充分的学习。
无规矩不成方圆,政策法规是国家发展的标尺,同样,教育政策法规更是教育发展的标杆。俗话说“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受到很多社会道德的约束,但是,对一个新教师来说,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案例中教师的一些自以为合理的“措施”,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比如让捣乱的学生坐在厕所门口,这像是在惩戒他,但坐厕所门口和不捣乱这两者之间并无科学关联,却可能让当事的孩子受到同学的嘲讽,旁观的学生学会了“看笑话”。这个案例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该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惩戒权。
在许老师的影响下,当天晚上,我就看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个电影讲述了一名患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在经历了学习的挫折,老师的责骂,家长的不理解下,被迫转学。在新学校新美术老师尼克的细心帮助下,重新拾起自信的故事,故事的美好在于“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拥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应该是必须的。但是,怎么做到呢?
尤其当面对每个班八十个学生,如何用适合每个人的方法教育他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不允许悲观思想的,智慧的老师会努力挪开教育路上的绊脚石。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一样的老师看到的学生,也会是不一样的。
一、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创新
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 一般是引发学生兴趣—讲授—对学生考评, 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自主选择权, 实际从学生学习动机源的角度分析, 是对学生求知欲、归属感、自尊的一种亵渎。因此我们应当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可采用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操练式、模拟式等方法精心组织教学。现在备课时, 我所关注的不是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编排问题, 而是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技巧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践, 我觉得分组讨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能够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备课时我会考虑如何将这些材料分成不同的部分, 以便布置给不同的小组。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讨论, 让他们实际练习, 焕发出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姚梅林教授在提到如何让学生学习, 学生有多种动机源, 其中兴趣就是最好的一种。学习兴趣的存在, 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 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作为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专业思想, 培养专业理想。我每在开课之初要先通过大量的事例对专业的概况、未来的前景进行介绍,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了解本专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即将学习专业课程增加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警犬技术事业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及专业情感, 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任务驱动, 实现由学习动力向学习能力的转化
姚梅林教授也提到新的教学模式, 就是引出学生原有的看法→规范观点的引入→对观点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关注最核心的内容, 监控。在此启发下, 我打算利用“任务驱动”把主动学习引入课堂。最主要的是要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上,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讨论式可引出学生原有的看法, 继而将规范观点引入, 同时对学生观点的科学性进行评价, 倡导学生的学术和言论自由, 整个过程中, 把握关注和监控最核心的内容即可, 目的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不可能教授学生需要知道的所有的东西, 但应该使学生具有迁移的能力, 应用所学, 去解决新问题或在新情境中快速地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自我实现价值。
四、加强师生交流, 采取赏识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姚梅林教授提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这曾经是我一度忽视的, 以为这只是小孩子需要的, 但实则每个人都希望被赏识。学生在学习中,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满足了他学习动机源中的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 进而培养与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 激发和调动自身的最大潜能, 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这次培训已过去一年了, 回想起来收获颇丰, 它使我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学, 心中也豁然开朗。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观察世界的角度也不同。我不可能完全准确地理解他们, 但我努力去倾听, 去理解。我发现, 学生实际上学到的内容与我预期的、应该掌握的有时并不一致, 他们对所教授的知识、技能进行了重新组织、加工。我意识到教学不可能是完美的, 每次教学后, 我经常思考下次教学时应该做哪些调整或改变, 比如, 怎样使课程更有趣, 怎样反馈、评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虽然对我是一种挑战, 但也让我感到了教学的乐趣, 也倍增了我投身教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郑应霞.从自我价值理论角度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动机[J].教书育人, 2009, (15) .
[2]Martin V Covington, Karen Manheim Teel.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蓝维, 等.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 2004.
[4]陈桂生.教育原理[M].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高文.学会学习与学习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1) .
[7]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J].林仲敏, 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
[8]龙文庄《.畜禽解剖生理》教学方法探讨[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7, (3) .
【关键词】财经法规 兴趣 情景教学
《财经法规》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尽管教材内容不多,但其知识点以法律法规条文为主,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主要靠记忆为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学中若照本宣科,他们就会感觉像喝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从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财经法规》的兴趣和热情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本人根据从事《财经法规》教学工作的经验,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认为情景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果较明显。
一、《财经法规》情景教学法的实施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一)创设案例情境。大部分学生对课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但是鲜活而精彩的案例却能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授法律责任的时候,老师可以首先用案例创设一个情景,如:“某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公司,2011年12月由于销售不畅,公司亏损已成定局。公司董事长责成财会部经理刘某对会计报表做技术处理,实现当年盈利目标,刘某遵照办理。同学们,他们这种做法对吗?”案例的引入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而且很贴近生活,学习的氛围马上形成了。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同学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董事长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董事长作为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但是他们对于董事长的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以及单位和相关的人员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问题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及时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创设角色情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台上站,学生台下看。这种模式严重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干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角色正从“观众”逐步转变成“演员”。如讲授“代理记账业务范围”时,根据知识点,老师设计了委托人、代理记账机构记账人员、审核人员、财政局工作人员、税务局工作人员等几个角色,并请同学分别扮演委托、记账、审核、到财政局交报表、到税务局交税等工作。惟妙惟肖的表演和生动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相关业务知识,也容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口诀情境。口诀语言精练,想象丰富,贴切、朗朗上口,学生喜爱听,也喜爱传诵。因此,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口诀来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讲银行汇票的绝对记载事项这个知识点时,先采用口诀教学,“出棋出章做表扬,收付金额无所谓。”同学们的情绪被迅速调动起来,纷纷议论猜测口诀的内涵。此时老师适时做出引导:“出棋”的意思是出票日期,“出章”是出票人签章,“做表扬”是表明“银行汇票”的字样,“收付”分别表示收款人名称和付款人名称,“金额”即确定的金额,而“无所谓”表达的是无条件付款的承诺。经老师的点拨,学生们恍然大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银行汇票的七个绝对记载事项牢记于心。
二、《财经法规》情景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情景教学法以创设情境为主导,情境是经老师精心设计的,贴近生活,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增强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情景教学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起辅助、引导作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把学生从以往纯理论说教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积极思维。情景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一的知识点,还在于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创设的情境以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热点为主,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关注社会决策等综合能力都得到锻炼与培养。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通过对情景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打破了以往教师凭一本书、一本教参上课堂的传统模式和观念,要想课堂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要在课后时间搜集大量案例和资料进行筛选。在这种教学方法的驱使下,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得到发展,同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三、《财经法规》情景教学法实施过程的思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完整有序。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重视把情境创设使用在新课的导入中,而忽略了整个过程的连续性。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不仅要在导入中使用情境创设,还应该将其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保证学生的兴趣点从一个自然过渡到另一个。
(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情景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参与程度,对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氛围并能积极参与其中。
(三)创设情境不能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很多老师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有许多好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加选择地大肆使用,导致满堂课都在播放课件。这样做会导致一些弊端,如学生的注意力被色彩鲜艳、形形色色的课件吸引,忽视对知识点的把握,久而久之对课件有了依赖心理,最终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情景教学法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学生教活了,因此,将《财经法规》教学与情景教学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程红怡. 浅谈“情景教学法”. 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5).
毛 毅
按照局纪委的安排,开展以“学习法规,遵纪守法”为主体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县委制定的廉政法律法规,结合党的群众教育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此感受颇深,使自己真正在思想上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深深的认识到,廉洁必须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细节抓起。要带头倡导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真正做到讲党性、重修养、树形象。通过学习我谈几点认识: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不但自己学,还要督促别人学。通过学习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守国家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增强我们基层民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对一个党员来说是很重要和必要的,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可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淘冶人的情操,我们不能以工作忙,没空等理由而不参加集体政治理论学习,这样不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麻痹大意,逐渐丧
送前程,连累家庭、老婆孩子。要知足常乐,俗话说:为人不贪一身轻松。
四、要管住小节,守好自己的情操和品质。现在有的人认为吃喝不算啥,只要不往自己的口袋里装,就不会有事。从很多反腐教育反面教育片和教材来看,许多领导人员走上犯罪道路,正是从“小恩小惠”、小节开始,慢慢放松警惕,一步一步被拖下水,最后成为阶下囚。从这些人的身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教材跟吸取教训,以此为戒。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管住自己的眼、嘴、腿、脑、手,知道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做到“见诱惑心不动,见财物心不痒,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不是我们劳动所得就不要拿,要用健康的体魄、好的心态去干好我们的工作,拿我们该拿的劳动所得,与妻子孩子共享家庭快乐。
在本次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学校组织我们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等教育政策法规。回想自己当学生的时候,那时没有法律的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家长们都认为是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一种方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正式形成,特别是《教师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下面是本次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热爱祖国教育事业,遵纪守法,依法从教
通过本次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法律意识,牢记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贯彻执行教育法规;同时也感受到作为教师,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更要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尊重学生,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另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二、热爱教育工作, 尽业乐教
通过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有力的指导了自己今后的实践。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对待本职工作,我们应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我们应该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工作中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护人格尊严和自尊心,坚决与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作斗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关爱在我们的培育下茁壮成长的小苗,使他们在快乐和幸福中成长!
四、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还应具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学习,不断进取。
近日,蒙牛“诽谤门”风波正在逐渐平息,在这次事件中的受害者伊利,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是幸运者。因为此次“诽谤门”案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以告破,伊利成功讨到清白,而这是以往任何企业和个人在遭遇网络舆论攻击之后都没有发生过的。通过我国网络法规给予的强大支持,伊利最终成为法律的保护对象。
“网络黑社会”的罪与罚
在蒙牛的“诽谤门”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为企业和个人造势的个别网络公关公司,它们被权威媒体、企业和网民称为“网络黑社会”。
作为近两年新兴起的公关行业,据2008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对中国公关服务行业各公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公关首次成为公关行业内各类服务模式中收益增长比例和收益增长趋势的双料冠军,业务产值占整个公关服务市场的比重高达6.3%,年度服务毛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传播顾问、媒体执行、活动管理等传统公关服务手段,成为当年无可争议的“最佳新秀”。
但网络公关产业高速成长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隐患,例如标准化程度低、主要市场增长动力来自于新媒体环境的变革和采购需求的旺盛而非网络公关业务本身专业成熟等。“网络黑社会”为了追求快速累积财富、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不惜采取诸如密集发帖、诋毁和诽谤用户的竞争对手等,来左右网络舆论。2008年5月,万科遭遇“松山湖会议纪要”发帖者的攻击;2009年3月和8月,新东方两次遭遇密集发帖言论攻击;同时娃哈哈、康师傅、王老吉等知名品牌也被拉进了“网络黑社会”攻击的“黑名单”。
从蒙牛的“诽谤门”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黑社会”的造势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击败客户的竞争对手,反而置客户于不义之地,并且危害了网络公关行业的正常秩序,而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消费者。遭到“深海鱼油不如地沟油”诋毁的伊利QQ星儿童成长牛奶,在短短几天之内,各大渠道终端便出现了许多儿童家长退货的情况。甚至不少儿童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狼来了”的故事愚弄了多少人!
但是,“网络黑社会”在近几年所犯下的“原罪”并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愈演愈烈的“打手”行为正是对网络法规的藐视和挑衅。新的即将执行的法律法规让这些网络打手将无法再挑战道德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另外,在民事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谁来挥起惩罚的利剑
既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已经制定,为什么还会出现蒙牛“诽谤门”?由此可以追溯到针对网络的法制体系。
法制体系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或法制系统)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纵向的法制运转系统。如今互联网案件往往得不都解决,更要进一步探讨执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而此项罪名只能由公民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当公民的名誉权遭到网络诽谤时,公民个人的取证能力十分薄弱,“我都不知道这些发帖的水军是谁”就很难让网络诽谤者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根据上述刑法的规定,诸多遭到“网络黑社会”攻击的企业或个人,根本没有能力通过网络取证,没有起诉对象,无法去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则以非刑事案件裁定而不予立案。如此一来,“网络黑社会”必然更加猖狂。如果今天需要法律体系保护的不是互联网上被攻击的伊利,而是一家毫无知名度的小企业,甚至是个人,那么相关部门是否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立案破案,将对个体的保护转变为对整个网络和网民安全的保护,给施暴者惩罚,还受害者清白?
在韩国,韩国信息通信部在2005年7月1日宣布:将从2005年10月份开始在韩国全境实施互联网“实名制”。也就是说,网民要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的留言板上(BBS)“灌水”。韩国推出这一规定旨在通过阻止互联网用户使用假名,打击国内猖獗的网络诽谤现象。
互联网实名制(Real-name Registration)是强制上网者必须以真实姓名登录,并经过身份验证后才可以在各网站发表言论以及使用一些其他互联网提供的服务的一种制度。在“互联网实名制”下,当受害者要指控网络攻击者诽谤或侵犯隐私时,网站有责任公布攻击者的个人信息,例如姓名和地址。如此一来,不管是个人还是“网络黑社会”的诽谤行为必然暴露无遗。
除了加强网络管理机制,有关部门还应该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修订,并赋予网监部门协助自诉当事人调查取证的权力,可以加大对个人和小型企业的保护力度。对于可以进行公诉的案件,要明确界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量化程度,明确诽谤罪和诽谤行为的区别;对于受害者自诉的网络诽谤案,网监部门应积极协助当事人调查取证,以最决的“伊利”速度追究诽谤者的法律责任。
另外,应注意基层的执法权力。2005年,北京瑞星和东方微点因为杀毒软件产品发生竞争。前者为打击后者,向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原处长于兵行贿420万元。于兵则利用手中掌握的网络监管权力,指使下属捏造证据,称后者“违规在互联网上运行多种病毒,严重危害网络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恶意打击,致使后者产品无法上市。其受到的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涉案金额巨大,更因其利用公权介入网络领域的经济
竞争,给新兴高科技行业的执法监管敲响了警钟。
对于涉及新兴技术犯罪的相关案件,可适当借鉴国外有关做法,通过引入专家评审团综合评审意见,作为案件定性相关依据,尽量避免基层执法权力过大,而造成缺乏监督甚至个别执法者恶意决策带来的失误和破坏。
所以,只依靠新闻办或是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无法单独保证企业或个人的网络安全,必须依靠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网络管理和案件审理机制,完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通过法律打造互联网的安全体系和秩序,做到“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
理性看待诽谤与举报
近年,网络诽谤时有发生,网络诽谤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比现实中的侮辱诽谤影响更大,给受害人带来的伤害更大。因为网络这种媒体所拥有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覆盖面,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4.2亿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而目前网民急需面对的情况是:区分清楚什么是诽谤、诬陷,什么是举报。以下两个是通过互联网举报的经典案例:
案例一:2009年11月,全国“扫黄打非”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决定将各自原有的举报中心合并为全国“扫黄打非”办举报中心。仅仅到2010年4月,举报中心已经接到相关举报线索14万多条,查找核实互联网与手机wap(无线应用协议)网站上淫秽色情和不良信息的网站IP地址和网站属地共计13万多条。2010年年初,全国“扫黄打非”办对山西一名举报32个淫秽色情网站的举报人施以万元重奖,引起一轮举报黄色信息的热潮。
案例二:2009年5月7日晚,杭州闹市区发生飙车撞人案,当地多数报纸第二天未做报道。但当晚杭州著名论坛“19楼”发帖《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回帖达到1.4万条,网民对蔑视生命的“富二代”给予了强烈的谴责,激起众怒,飙车案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同样的案件还有2010年10月16日22点左右,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内的“我爸是李刚”醉驾撞人案件。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0年《社会蓝皮书》报告显示:互联网已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互联网孤军深入,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网络上的举报,由传统媒体接手深入采访和评论,提升了可信度,更能引起政府重视;而传统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经互联网的放大,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新老媒体相互借力,推动了社会问题的解决。
曾经,网络诽谤案在多个地区发生,但大多以撤诉或办案机关道歉而不了了之。河南青年王帅诽谤案,发帖遭跨省追捕后,公安机关不仅向王帅赔礼道歉,而且追究了办案人员责任。山东青年段磊诽谤案,段磊起初不仅被公安刑拘,而且还遭逮捕审判,后公安机关以“证据不足”为由撤案,公检法主要负责人向段磊家人公开赔礼道歉。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与鼓励网络举报和网民监督截然相反,当前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往往把不中听的批评视为诽谤和诬陷,不仅删帖、封堵IP地址,甚至动用警力抓捕发帖人,这种做法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容易激起不法分子利用网民的愤怒情绪从中煽风点火制造事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10年11月3日,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召开本年度第五次会议,主题为:维护网络文明,规范网络公关。同时呼吁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对网络公关行为的监督,严厉打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可见我国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分别来自陈墨互动传播机构/北京市北方律师事务所)
人性与法律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二者间的相关性关系也越来越受学界关注[1,2,3,4,5,6,7]。安全人性是人的本性之一,安全法律法规作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间的互为影响关系理应也应是安全人性学与安全法学交叉学科领域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于人性与法律法规的相关性关系,国内外学界已开展较多研究,且研究成果已在人性塑造与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2,3,4,5,6,7]。由于人们对安全人性的关注较晚,因此,目前学界关于安全人性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文献[8,9,10],这些文献对安全人性学学科体系及其相关基础原理与理论等做了一些研究。但在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互为影响关系方面,目前学界还尚未对其开展专门研究,仅有文献[8,9]指出,有必要研究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基础,文献[10]指出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法律法规有共性)的设计应以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为依据。目前,安全人性塑造与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仍缺乏相关理论依据与支撑。
本文基于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以及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影响,并探讨安全人性塑造的安全法律法规对策,以及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依据,从而丰富和完善安全人性塑造与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理论依据。
1 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
1.1 安全人性的内涵
安全人性主要是指人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道德需求和智力需求等方面在安全中的体现[1]。即人的各种需求在涉及到安全的时候,人的本能反应。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是有利于安全的;而有的则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来的是消极的,不利于安全。故安全人性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鉴于此,并基于人性的“X-Y理论”假设,文献[10]提出安全人性的“X-Y理论”假设,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是对安全人性的消极看法,强调的是安全人性的弱点,突出了人对安全的不良认识、思想和行为等。反之,安全人性的“Y理论”则是对安全人性的积极看法,强调的是安全人性的优点,突出人为了个人和组织安全而主动、自控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与依据。文献[8]提出安全人性是由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安全价值取向、工作满意度、好胜心、惰性、疲劳与随意性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由文献[9]可知,安全人性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先天遗传性、后天可塑性、分维性以及复杂性。
1.2 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
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一国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调整社会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同安全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安全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各个主体和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安全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规则,是约束和引导安全人性的规范[2]。
世界各国的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功能是大致相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保安与促安功能、规范与强制功能、评价与指导功能及指引与教育功能[4,11,13,14]。如表1所示。
2 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
2.1 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
基于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功能与相关文献[11,12,14][11,12,14],论述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提醒与刺激功能、约束与说服功能、推动与导向功能、完善与突破功能,如表2所示。
2.2 作用模型的建立及构成要素解析
基于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以及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建立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作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F表示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规约力;G表示安全人性(主要是因消极安全人性引起的)的离心力;(1)、(2)、(3)表示三种不同的运动轨迹。
如果运用类比法和物理学中的有关引力与离心力理论,有鉴于此,建立规约力与离心力的物理表达式,分别如式(1)与式(2)所示。
规约力的物理表达式可表示为:
离心力的物理表达式可表示为:
式(1)与式(2)中:K=cosθ,θ表示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目标与安全人性间的偏离角,则K的取值范围应为(-1,1);Q表示安全法律法规的本身属性(如严格程度与适宜度等);q表示安全人性的本身属性(消极性与积极性,以及改变的难易程度等);R表示两者间的物理距离(物理距离是二者间匹配度的量度,匹配度越高,则物理距离就越小,反之则越大);m表示安全人性的消极性,消极性越强,则m的值就越大;w表示安全人性的抗性(主要与改变安全人性的难易程度有关,这又于人的个性、性格与个人认识能力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就单一个体而言,式(1)与式(2)的基本内涵如下:
式(1)表明,F与K、Q、q成正比,与R2成反比。具体而言,当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目标与安全人性的内在取向越趋于一致,K值越大,规约力就越大;一般而言,安全法律法规的严格程度与适宜度等越强,规约力就越大;群体安全人性的消极成分越少,且越易改变,则规约力就越大;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匹配度越高,则R值就越小,则规约力也就越大。
式(2)表明,G与m、R、w2成正比。具体而言,安全人性的消极性m越强,安全人性的离心力就越大;安全人性的抵抗性越强,则安全人性的离心力就越大;此外,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匹配度越弱,则R值就越大,则离心力也就越大。
2.3 作用模型的内涵解析
在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的实际互为作用关系中,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规约力与离心力存在三种关系,依次为:(1)规约力等于离心力,即F=G,安全人性表现按如图1中的(1)运动轨迹运动;(2)规约力大于离心力,即F>G,安全人性表现按如图1中的(2)运动轨迹运动;(3)规约力小于离心力,F<G,安全人性表现按如图1中的(3)运动轨迹运动。一般而言,安全法律法规的作用对象不是单一个体,而是一个群体。鉴于此,应以群体安全人性为例,论述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人性间的关系,具体解析如下:
1)规约力与离心力平衡(F=G):在安全法律法规与群体安全人性的实际互为作用关系中,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最基本预定目标应是达到安全法律法规与群体安全人性间的规约力与离心力的平衡状态,此时群体的整体安全人性表现处于良好状态,避免了因消极安全人性所导致的不良安全人性表现的出现,即群体安全人性表现按图1中的预计轨迹(1)正常运动,主要突出了安全法律法规对群体安全人性的规约作用。
2)规约力大于离心力(F>G):规约力大于离心力,安全法律法规对群体安全人性表现出高度约束与向导作用,这应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理想目标。此时安全法律法规不仅对群体安全人性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且具有极强的向导作用(即个体安全人性的积极成分趋于增多,且具有积极安全人性的人数也趋于增多),即群体安全人性表现按图1中的预计轨迹(2)发生向心运动。
3)规约力小于离心力(F<G):规约力小于离心力,安全法律法规对群体安全人性失去规约作用,即未达到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最基本预定目标,致使其目标失效。此时群体表现出不良的安全人性表现,背离预计轨迹(1),趋于轨迹(3)发生离心运动。因此,此种情况下安全法律法规在群体安全实际监管中的作用显得甚微。
3 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影响
3.1 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模型构建与解析
人性对法律法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制定的影响也是如此。基于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内涵与相关文献[13,15],构建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如图2所示。
拱形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桥梁和基础部分,且拱形桥的优点在于简单大方,受力可以沿桥面弧线分散,稳定性较强。拱形桥的形状、位置、功用与安全法律法规、积极安全人性和消极安全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类似,故构建“拱桥形”模型用以说明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图2可知,由消极安全人性与积极安全人性分别构成“拱形桥”模型的两个桥墩,安全法律法规构成“拱形桥”模型的桥梁,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该模型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其主要包括两层内涵,具体解析如下:
1)桥墩含义:安全人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积极安全人性与消极安全人性,它们分别构成“拱形桥”模型的两个桥墩,表明积极安全人性与消极安全人性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安全法律法规正是基于积极安全人性与消极安全人性而产生并发挥效用的。这是因为:(1)因安全法律法规的最核心功能是规约人的消极安全人性,所以安全法律法规产生的背景应是人固有的消极安全人性,即规范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10]的那部分个体或群体的不安全认识与行为这一需要催生了安全法律法规。此外,正是因为人具有消极安全人性,这才赋予了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与存在的价值,即重要性与必要性。(2)人除了一些固有的消极安全人性外,还有诸多安全人性优点,安全保障就是主要得益于人的积极安全人性,因此,安全法律法规需体现对人的积极安全人性(即安全人性的“Y理论”假设[10]情况)的肯定、支持、倡导与保护(如人本能的安全需要,即安全健康权利),以引导积极安全人性效用的有效发挥,或促使消极安全人性向积极安全人性的转化。
2)桥梁含义:安全法律法规构成“拱形桥”模型的桥梁,即安全法律法规充当了积极安全人性和消极安全人性间的连接纽带角色,构成了整个“拱形桥”结构,表明安全法律法规实现了积极安全人性和消极安全人性间的平衡。简言之,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应保证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辩证统一性。
3.2 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
基于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建立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显而易见,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可视为是描述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或流程)的一种简便而完整的范式和方法。其具体内涵解释如下:
1)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中按照先后次序所涉及的I、II、III、IV、V 5个关键环节,即该模式把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分解成了安全人性分析、安全人性区分与筛选、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理论依据分析、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和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效果分析5个必要要素,完整阐述了整个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过程,同时也表明这5个要素对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安全人性区分与筛选需以安全人性学与人性学相关知识为指导;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理论依据分析需以安全人性学原理为核心基础,并应借鉴相关人性学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制定需以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通用原则为基准,并应借鉴基于人性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
2)该模式系统梳理与阐述了对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中所涉及的5个关键环节有直接、重要影响的一系列问题(即因子,如图3所示),设计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需注意这13个问题,即要着眼于思考并回答上述13个问题。换言之,这13个问题是设计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和提升安全法律法规有效性的重要突破点。
3)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过程与行为并非是一次性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过程。通过对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测量,并将测定结果反馈至其他各要素,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中的具体内容与手段等,并分析和排除影响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效果的安全人性方面的干扰因素,这是通过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来提升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程序。
3.3 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依据
综上所述,并基于文献[6,8,10],提炼并归纳6条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安全人性学依据,即为安全人本原理、安全人性平衡原理、安全人性双轨原理、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捕捉安全人性弱点原理与追求安全生存优越原理,具体解释见表3。
4 结论
1)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提醒与刺激功能、约束与说服功能、推动与导向功能及完善与突破功能;安全法律法规对安全人性的作用模型表明,安全法律法规是实现安全人性平衡的关键手段。
2)构建的安全人性对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影响的“拱形桥”模型表明,表明安全人性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应保证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辩证统一性;构建的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模式表明,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单向过程中涉及5个关键环节,且每个环节涉及又一系列关键问题,它们是设计和优化基于安全人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模式和提升安全法律法规有效性的重要突破点;此外,基于安全人性制定安全法律法规的过程与行为是一个双向过程。
3)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应以安全人本原理、安全人性平衡原理、安全人性双轨原理、安全人性的“X理论”假设、捕捉安全人性弱点原理与追求安全生存优越原理等6条安全人性学原理为依据。
【“网络安全法规”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教师网络学习学习心得07-05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09-15
2024教师网络学习心得11-09
网络工程师学习心得09-14
网络技术学习心得体会06-29
学习网络营销心得体会07-05
网络安全专题心得体会11-07
网络培训平台学习的心得体会10-01
网络课程学生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0-22
辅导员网络培训班学习成果心得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