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统计分析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税收统计分析(共8篇)

税收统计分析 篇1

吴蔚文

[摘要]税收统计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税收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来研究税收征管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项专业统计。随着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不断深入,税收统计分析工作越来越被各级税务部门所关注,本文从开展税收统计分析服务税收征管工作中进行部分探究,来浅释其发挥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税收统计数据分析、导向作用

随着税务系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税收工作思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组织收入工作重点从任务管理向税源分析,征管精细方面转变,也应用了针对税收业务管理与税源分析、纳税户管理的软件系统,如综合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多元化申报系统等,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税收统计与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重要性也越来越凸现,已成为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对加强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统计分析的导向作用,服务税收征管,成为各级税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税收分析与税源管理的界定

分析,即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税收分析就是以丰富的宏观经济数据、税收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为基础,运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税收工作和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揭示影响税收收入进度的因素,对税收经 1

济关系予以解析,对未来税收发展形势进行预测与推断。它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就是通过一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工具和方法,锁定税收流失的高风险区域,增强税收管理的预见性、针对性,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税收。

税源是经济发展成果在税收上的体现,是税收管理的起点,也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与核心。税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法定的潜在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换角度话说就是努力缩小实征数与法定应征数的差距,减少税收流失的风险。当税收征管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之后,就涉及我们用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去落实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因此,税收分析由围绕收入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转向对税源的分析,转向如何反映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上。税收分析也就是对税收征收管理各个环节的解读和评价。

二、税收分析对税源管理的作用

税收分析贯穿于税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税收收入的征收管理情况,评估税收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从而更好地指导税收工作的开展。

(一)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对税收工作质的规定,它需要以税收分析为基础的量的支持。一方面通过宏观税收经济分析来反映税收征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督促更好地贯彻执行各项经济、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微观税收分析,对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发现存在问题来进一步规范执法,促使依法治税落到实处。

(二)提升了税源预测准确度。当前税收与经济的紧密度、关联性越来越高,对税收预测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国税部门开展税收分析,以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为手段,对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宏观分析以及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指标进行微观分析,反映出税源构成状况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潜力及发展趋势,也实现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工作要求。

(三)完善了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目前国税系统内部的税收数据与税收质量考核体系是一种建立在微观数据信息基础上的内部考核,由于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完整、不对称,使考核结果难免有失公允。而通过税收分析手段,可以把一系列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因素联系起来,把握经济与税收的关联度,掌握税收政策对税收的影响度,较准确地评价税源监控质量和征收成果,间接弥补了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信息缺陷。

三、当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税收分析工作的认识尚不明确。有些基层领导对开展好税收分析提升管理质量没有足够性、重要性的认识,有些职能股室对开展分析存在畏难思想或仍习惯于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对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及征管因素分析不深、不透,部分税收管理员认为开展分析是“纸上谈兵”,分析工作只是上级部门与领导的要求,税收管理凭经验,不调查不分析,闭门造车,好不好到不到位不管,也不寻原因、找对策,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够。

(二)缺乏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从纵向上看,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分析互动机制还不完善,数据重复分析与漏分析现象较多,分析的内容与重点也不明确,造成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浪费;从横向上看,内部各业务部门分析口径不一样,分析方法与手段又不同,造成了同一数据分析的结果不一性质不同,加上又没有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整理、传递制度,分析资料与结果交换渠道不通,制约了税收分析作用效果。另外,税务部门与地方经济管理部门、金融单位的信息交换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重要的经济发展数据因各种原因不能取得,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认识和客观分析,税收分析难以全面、透彻、客观,有效。

(三)数据来源不足,分析方法简单。税收分析作为综合性分析,要掌握大量的、真实的、完整的涉税信息。目前税收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综合征管软件及纳税人报关的税收资料报表,而这些数据中仍有大量的信息缺项、不真、不准,造成分析结果与实际差异较大,而基于这样的数据作出的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还没有较完善的功能齐全的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使税收分析资源不能共享,表现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查询方式单一,分析指标不完善,缺乏筛选比对功能,信息数据应用水平低,无法指导税源管理工作。同时税收分析方法缺乏创新,分析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始终停留在各税种的完成对比上,对行业分析发展态势不明确,对一些重要增减收因素分析不透彻,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象,缺乏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分析内容,分析后提不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对管理决策没有参考价值。

四、加强税收分析促进税源管理的对策

开展税收分析就是要通过宏观看微观、通过客观看主观、通过行业看企业、通过问题看管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和促进税收征管,发挥导向的作用,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高度重视税收分析工作。首先要让大家全面认识到税收分析在税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改变“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分析税源”的思维方式,摒弃税收分析只是为应付上级一时之需,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真正认识到税收分析是提高征管质效,更好地组织收入的重要措施。其次,要加强对税收分析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协调联动机制的作用,内部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建立起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加强与外部经济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良好的数据传送机制,及时、准确获取相关经济指标。再次要重视税收分析队伍的建设,开展对现有

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税收工作需要。

(二)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由收入核算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分工的“信息共享、分工配合、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税收分析运行机制和分析成果反馈机制,加强对解决问题措施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和关注。二是探索建立税收分析工作流程,将税收分析工作按照业务分工的不同细化为税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因素分析、报告整理、分析成果运用等环节,结合各环节业务特点和岗位要求,明确工作规范及数据资料传递的反馈流程。三是建立税收分析报告和分析通报制度,定期召开收入分析的专题会议,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使税收分析工作标准有据可依。

(三)改进税收分析方法。当前要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分析方法,利用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趋势预测等,来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税收征管力度是否到位,税收政策执行是否正确,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特性分析与规律性分析相结合,进度分析与趋势分析相结合,从而实现税收分析由税收进度增减情况等简单的对比分析向宏观税负、增长弹性等分析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并与税收完成情况分析以及税收资金形态分析等有机结合起来,形式多样地采用对比分析法、分组分析法、平均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反映税收和税源状况,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

(四)增强分析成果的应用。税收分析只是一种手段,最终是为组织收入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税收征管服务。目前税收分析的成果应用还不理想,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源管理还没有实现良性互动。因此建立税收分析跟踪问效制度,使其能够真正为日常税收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尤为迫切,一是要结合分析成果,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台账,有效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摸清税源底数,分析潜在税源,保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二是要应用分析成果,看征收管理是否存在漏洞,看是否有其他经济、政策或非即期因素影响税源等,找出造成税收预测与实际征收出入较大的原因;三是通过分析成果,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堵塞征管漏洞,震慑税收违法行为,促进税收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税收统计分析 篇2

关键词:税收遵从成本,纳税遵从,企业逃税模型

一、引言

税收遵从成本又叫纳税成本,指纳税人(或第三人,尤其是企业)为遵从税法或税务机关要求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种费用支出是指除税款及税收所固有的扭曲成本(如工作与闲暇的扭曲,商品消费或生产选择的扭曲)以外的费用,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非劳务成本和税务代理成本)、税收筹划成本、贿赂成本、延迟退税成本、心理成本等。近半世纪以来,税收遵从成本成为国外财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一块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对税收遵从成本的构成、测算、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和对策建议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税收遵从成本的影响效应上,众多研究一致认为,税收遵从成本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纳税人纳税遵从上。西方税收遵从理论认为,作为理性经济人,纳税人会将与纳税相关的成本(主要指缴纳的税款和纳税遵从成本之和)和不遵从成本(主要是罚款)进行比较,从而做出遵从(纳税)或不遵从(逃税)的决定。基于这种认识,国外学者如Alm James(1988)、Hassel dine John(2000)、Chattopadhyay Saumen和Arindam Das-Gupta(2002)、Jenkins et al(2003)等以阿林厄姆和桑德姆建立的逃税模型(A-S模型)为基础加入税收遵从成本因素进行扩展,分析其对纳税人税收遵从决策的影响,其中Chattopadhyay Saumen和Arindam Das-Gupta(2002)将税收遵从成本进一步细分为强制性遵从成本、自愿性遵从成本、税收贿赂成本等,加入A-S模型中进行分析,深化了税收遵从成本对纳税人税收遵从的影响效应的理论研究。[1]

我国对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有限的研究文献中,一些学者也探讨了税收遵从成本与税收遵从的关系,孙玉霞(2007)、许评(2007)、李冬妍(2007)、罗光和萧艳汾(2007)、王娜(2008)、刘东洲(2008)、王红涛和薛桂芝(2008)等在相关研究文献中将税收遵从成本作为影响税收遵从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不适当的税收遵从成本容易使纳税人对税收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可能导致偷、逃税行为。[2]研究的方法多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用A-S模型加入税收遵从成本进行扩展。

由于A-S模型研究的行为主体是个人(家庭),所以上述分析主要考察税收遵从成本对个人纳税人遵从行为的影响。虽然作为纳税主体,企业和个人在涉税行为上具有一致性,个人纳税人的研究结论对企业也是适用的,但企业毕竟是法人主体,在自身的特性和纳税行为的决策上与个人存在着许多不同,如企业的纳税决策过程更复杂;所纳的税种既有间接税又有直接税;企业作为经营者,对风险的偏好不再是厌恶的,风险中性更符合企业的现实;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同的市场环境(竞争或垄断)等对企业的纳税决策影响也不同。面对这些不同,一些学者如Marrelli(1984)、Marrelli和Martina(1988)、Virmani(1989)、Yamada(1990)、Yaniv(1995)、Chen和Chu(2000)、Crocker和Slemrod(2005)等在个人逃税模型的基础上专门对企业纳税人的逃税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范围涉及企业的间接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完全竞争的企业、寡头垄断企业、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企业、两权分离的企业等,得出和个人逃税研究一致的结论,即查获概率与处罚率的提高对逃税有威慑效应,税率的增加将导致企业逃税(不遵从)的增加。那么将税收遵从成本加入企业逃税模型分析对企业税收遵从的影响是否能得出一样的结论呢?而且在我国由于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比较小,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主要以企业为对象,税收遵从成本对企业税收遵从的影响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拟以维尔马尼(Virmani)关于竞争性市场中两权合一的企业间接税的逃税模型为基础,[3]加入税收遵从成本因素分析税收遵从成本对企业税收遵从的影响,并从税制和税收征管、税收环境角度探讨企业税收遵从成本降低之策。

二、税收遵从成本对企业税收遵从度的影响分析

(一)分析过程

假设一个企业处于竞争性市场中,其单位生产成本为C,面临的市场价格为P;企业的销售量为X,以固定的从量税率t征收;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其收入是内生的,随着销售量X的增加而增加;企业通过少报一定比例δ的销售量进行逃税(不遵从),0≤δ≤1,企业向税务机关的申报比例为1-δ;企业逃税是有成本的,少报每单位销售量的隐瞒成本用函数G(δ)表示,它是随着δ递增的凸函数,G(δ)δ为企业的逃税成本;企业是风险中性的;税务机关查获逃税的概率为p,对所逃税额的罚款率为φ;企业的预期税率(逃税后的实际税率)为:

其中1-p-pφ为企业逃税的预期报酬率,设为

Re必须大于零,企业才存在不遵从的动机。这时(1)式可写为:

在上述假设下,企业的期望利润为:

其中G(δ)δ为企业的逃税成本,用E(δ)表示,因此

最大化企业期望利润的一阶条件为:

σEY/σδ=X[E′(δ)+σte/σδ]=0,对于任意的X>0,所以

[E′(δ)+σte/σδ]=0,又由(1)式得知σte/σδ=-(1-p-pφ)t,所以

从以上推导可以作出如下分析:

1.因为E′(δ)=G(δ),由(5)式,可得t=p(t+tφ)+G(δ),左边的t就是每少报单位销量的边际收益MR,右边的p(t+tφ)+G(δ)是边际逃税总成本MC(G(δ)为随δ递增的凸函数)。MR=MC时的δ0就是最优的逃税点(图1)

若考虑税收的遵从成本,假设每单位销售量应纳税款的税收遵从成本为C*,这时左边的逃税的边际收益变为MR=t+C*,MR=MC时的最优少报比例点即逃税点为δ1(图1),δ1>δ0,说明税收遵从成本的加入使企业的税收不遵从度提高了。

2.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意味着市场价格必须等于预期的边际成本,即最优销量时的价格要满足:

该式决定了竞争企业的产出决策。若加入税收的遵从成本,在每单位销售量应纳税款的税收遵从成本为C*时,这时销售价格变为P=C+E(δ)+te+C*,那么为了维持(6)式的最优销量时的价格不变,在生产成本C、逃税成本E(δ)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必须使te降低才能消化增加的税收遵从成本C*,而根据(1)式,由于p、δ、t是外生变量,te的降低只有靠δ的提高,δ的提高则意味着企业税收不遵从程度的增加。因此税收遵从成本C*越大,企业的税收遵从度越低。

3.用(5)式分别对t、p、φ求导,得到:

,因此σδ/σt>0;同理,σδ/σp<0;σδ/σφ<0,说明当税率上升时,少报(税收不遵从)的比例增加,稽查率p和处罚率φ的上升会减少企业少报的比率,企业的税收遵从度会上升。

同样,对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2)

(二)结论说明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税收遵从成本对企业税收遵从度有着反向影响的结论。事实也是如此,税收遵从成本作为纳税人在办理涉税事务中所花费的一种税外负担,其中的货币成本直接影响了企业纳税人的当期收益,而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的增加迫使企业将本来可用于生产经营上的资源与精力耗费在处理税收事务上,从而也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益。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始终左右着它的行为决策,在纳税事务的处理上也是如此,高税收遵从成本易诱发企业的税收不遵从行为。而且根据前景理论,人们在面临损失前景时总是倾向于风险偏好,而且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因此当较高的税收遵从成本使企业纳税人觉得要承受更多的损失时,企业就有更大的概率选择寻求风险,税收遵从度下降。由于税收遵从成本的累退性,对中小型企业影响更明显。与较大企业相比,小规模的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处理他们的纳税义务,时间、资金、人手、能力的限制使得它们对税收遵从成本的轻微变化都显得十分敏感,纳税不遵从行为更易发生。美国国内收入局(IRS)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小企业的税收遵从率只有75%,独资企业和其他类型小公司的税收遵从率只有41%。[4]这种遵从差异和税收遵从成本的累退性有一定关系。英国的经验调查也发现,私人小企业为了使营业额低于起征点或者适用较低的税率档次,他们经常打折销售商品,或者停止销售某些需要履行较为复杂的纳税手续的商品,更为极端的行为就是少报营业额,从而达到简化纳税手续降低遵从成本的目的。对此,Burkhard Strumpel早在1966年的研究中就指出“由隐性的遵从成本带来的额外负担促使纳税人转向寻找逃税、避税的机会,这是一项理性的税收政策所不愿看到的。”[5]因此尽量降低企业的税收遵从成本应成为我国税制、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

已有的研究表明税收征管因素是影响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重要因素,其中税务机关的征管效率、纳税服务体系的完善是两个关键因素。事实上,以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的纳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税收征管措施改革也是国外降低纳税人税收遵从成本的主要做法。我国1997年以来实行了“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模式,大大减少了纳税人办税的繁杂程度,提高了办税效率,降低了纳税成本。但由于各种原因,税收征管效率和纳税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税收征管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1. 探索建立更方便快捷的办税体系。电子化办税手段给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显著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但办税体系仍可以更方便快捷,如为解决纳税申报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税务部门可以逐步整合电子申报系统,为纳税人提供统一的电子申报渠道的入口;推行国税、地税“一卡通”,纳税人可以在申报期内自行进行税款的划缴入库;创造条件使纳税人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电子化方式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减少纳税人无谓的时间付出;税务部门甚至可以借鉴银行ATM的模式,推行“办税超市”服务,使得纳税人随时方便的办税;简化中小企业的纳税申报程序和纳税申报附送资料,如对规模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企业采取简易申报和合并申报的办法,对部分微利及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实行按季申报等延期纳税措施。

2. 加快建立规范的纳税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规范的纳税信息服务体系是税收征管手段现代化的要求,是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物质保障。一个完整的纳税信息服务体系应当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税收公共服务体系、税收征收管理服务体系、面向纳税人的呼叫中心体系。[6]现在已出现的“网上税务局”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纳税信息服务系统,可将其作为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平台,及时优化已有系统功能,避免系统升级滞后于政策变化和频繁升级给企业办税带来的麻烦;加强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所有操作人员只需一次登录就可实施操作;巩固和增强网上办税系统的功能,为纳税人提供多功能、方便、快捷的“智能化”纳税服务,降低企业纳税人的遵从成本。

3. 改进税收管理制度。在增值税管理制度中,尽快实现“四小票”自行网上认证,减少企业认证“四小票”的时间成本;进一步降低甚至取缔不合理的办税费用,如规定软件公司不能每年强行收取增值税相关系统的服务费;“金税工程”配套软硬件设备尽量以接近成本价格提供给纳税人;降低纳税人与发票相关的纳税成本,如在信用条件成熟时开通网上发票系统,淡化纸质发票功能,减少企业发票工本费和领购、开具发票时间。对小企业取消发票定期缴销制度,只要没有发票违法违章现象,准许其用完再领;优化稽查工作流程,合理设计稽查执法环节,减轻纳税人应对检查的负担。

4. 加强国、地税之间的税收征管与服务协作。我国学者讨论最多的是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国税、地税机构分设使企业面临交叉征管、重复检查等问题从而给税收遵从成本带来影响,因此加强国地税间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纳税服务工作,也是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可行对策。

(二)简化税制,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

税制税法的特征已日益成为影响税收遵从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远比征管因素来得深远和广泛,涉及到税制的复杂性、公平性、税制的具体内容规定、税法的稳定性等,其中税制的复杂性又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实际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税制和不断增长的税收遵从成本,简化税制已成为近30年来各国税制改革的中心内容,因此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以简化税制为核心探讨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对策是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根本之策。

1.优化税制结构。从降低税收遵从成本的角度出发,优化税制结构就是要构造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少减免的税制结构。在我国,遵循这一原则,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对策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扩大征税范围,解决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尽可能地使用单一税率或相对简化的多档税率;适当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起征点;减少小企业填报增值税的频率。第二,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税率下降给企业带来更宽松的纳税环境,有利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降低,因此出于对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和税收遵从成本具有累退性的考虑,可考虑再设一档针对中小企业的基本税率(低于25%);对困难较多、利润较少的中小企业,可再制定一档优惠税率,并进一步下调我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率。第三,清理税收优惠。我国税制中税收减免过多也是加重税制复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作为中性税种的增值税,应是减免税的范围越小越规范,越能发挥其作用,但现行增值税的优惠措施规定繁杂,难以操作,增加了企业的遵从成本。

2.尽最大努力保证税法的稳定性。最简单的税制体系在许多方面应始终如一,便于计划,易于普及。[7]作为税制的具体体现形式的税法能否保持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税法需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但更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税制的复杂性,实现税收遵从临时成本的最小化。保持税法的稳定性,一是要求税法具有前瞻性,避免过于频繁的调整;二是要求税收立法层次高,保证连贯性;三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税收立法准备不足,仓促出台,在实施中又不断地修修补补,迟迟不能上升为正式立法的局面;四是要建立考虑税收遵从成本的税收决策机制,评估税法变化对纳税成本的影响。

3.简化、规范税法条文。复杂的税制结构使纳税人很难对税法有一个整体印象及弄清其特定概念的含义,晦涩的用语使得政策很难得以明确表达,加大了纳税人遵从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因此在简化税制的要求下,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等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了税法简化工程。要求税法结构更清晰、更富逻辑感,运用平实的语言及其技术手段,前后一致、定义清晰。[8]我国目前税收遵从成本高的一个原因在于许多税法条文的原则性规定比较多,对现实征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采取通知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法条文的繁琐。因此规范条文用语,尽量形成统一、完整的税收法典,保证税制的明确性也是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措施之一。

(三)优化税收环境,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

税收环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税收遵从行为的规范守法,也影响到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高低,其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务腐败状况和税收代理市场发育的完善情况已被研究证明是影响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主要环境因素,前者会产生一项可避免的税收遵从成本─税收贿赂成本,这项成本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后者则会带来遵从成本中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转化。因此政府如何预防和减少税务腐败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税收代理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对策。

1.防治税务腐败,消除企业税收遵从的贿赂成本。税收腐败对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执法腐败上。在许多关于腐败的著作中,都将政府看作对税收拥有所有权的委托人,应设计一套管理制度约束其代理人的行为。因此从影响税务腐败的因素入手,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创新,使税务腐败的双方当事人(纳税人和税务人员)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的成本支出,是防治税务腐败、消除税收遵从的贿赂成本、优化税收环境的可行之策。

第一,增加税务管理的透明度。信息不对称是腐败产生的前提条件。增加获得信息的渠道,使税务官员处理事物的方法易受到监督是很多国家防治税务腐败的有效对策。因此税务行政信息公开应成为我国防治税务腐败的重要策略,税务行政公开的实现要从两方面入手,一要坚持阳光办税、公开办税,不给以权谋私者可乘之机,纳税人税收遵从的贿赂成本将大大减少。二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通过“机器管人”减少税务人员参与违法行为的机会,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偷逃税行为。第二,建立税务管理人员权利约束制度。将权力与责任适当地下放与划分,能够有助于制约腐败。这种权利制约应始于税收立法阶段,对要出台的税收法规应确保其应有的公正性;在执法阶段,通过税务执法的内部约束制度并借助外部监督,规范税收执法权,约束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减少税务官员寻租机会,降低企业税收遵从贿赂成本的发生机会。第三,加大对税务腐败官员和企业当事人的处罚力度。税务腐败产生的经济学分析表明,查获概率、处罚程度是税务腐败当事双方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监管,提高查获概率,加大惩处力度,也是减少税务腐败,消除企业税收遵从贿赂成本支出的有效措施。

2.完善税务代理制度,节约企业税收遵从时间成本。从税收遵从成本的角度分析,纳税人是否使用税务代理取决于其带来的时间成本、风险成本、心理成本的节约和税收筹划收益的增加是否足以弥补由此产生的税务代理货币成本。在税务代理市场正常健康运行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愿意请税务代理,将繁杂琐碎的纳税活动,如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查验发票、计算税款及税收筹划等,交给专业的代理人,使企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擅长的生产经营上。研究已证明税务代理对降低纳税人特别是小规模企业纳税人的遵从成本有着重要作用。[9]尽管税务代理在我国还是年轻行业,广大纳税人认同度还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的作用。从加快税务代理行业的法制建设、拓宽税务代理范畴、严格税务代理人员准入制度、加强对税务代理行业的监管等方面完善税务代理制度,让企业在纳税途径上有更多的选择,使税收环境更加优化,也是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Chattopadhyayo.Saumen and Arindam Das-Gupta.Com-pliance Costs and Compliance Behaviour of Taxpayers[EB/OL].http://www.planingcommission.nic.in/reports.2002.

[2]孙玉霞.影响纳税人税收遵从决策的因素[J].涉外税务,2007,(9):18-21.

[3]Virmani A.Indirect Tax Evasion and Production Inefficienc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9,(39):223-237.

[4]Duncan Harleyt,Smith Verenda C.State efforts:small business[J].The National Public Accountant,1992,37(2):38-40.

[5]Burkhard Strumpel.The disguised tax burden compliancecosts of German businessmen and professionals[J].Na-tional Tax Journal,1966,19(1):70-79.

[6]李晓红.税务管理方法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3-124.

[7]迈克尔.J.博斯金.美国税制改革前沿[M].李京文,刘树成,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0.

[8]锡德里克.桑德福.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4卷):税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M].许建国,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2-98.

重庆市税收综合情况统计分析 篇3

关键词:税收;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支出;财政收入

1.引言

为了详细了解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各项情况,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税收的影响因素、税收如何影响财政收入、重庆市不同类型企业所缴纳的税类差异。

2.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这里以重庆市的国有税收收入和地税税收收入分别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三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用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它们对两种税收收入的影响情况。

选取的原始数据为从1996年到2014年的国有税收收入、地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的数据。

2.1国有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去掉,只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预算支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设回归模型为:Y1=B0+B1X1+B2X2+u。

其中Y1代表国税税收收入;X1代表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重庆财政预算支出;X1代表商品零售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结果见表1。

由该结果可看出:

可决系数R2值为0.998,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97,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方程显著。F值为3364.187,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以上表格也反映出每个变量的t值和P值都表现为显著,说明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税收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所以正确的模型形式为:Y=-398695.889+724.052X1+0.021X2。

2.2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设地税税收收入模型为:Y2=B0+B1X1+B2X2+B3X3+Ui。

商品零售价指数以及财政预算支出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将地区生产总值与地税税收收入做回归。

设模型为:Y=B0+B1X+ui(其中Y代表重庆地区地税税收收入,x代表地区生产总值。)

其分析结果见表2。

由该结果可知:

可决系数R2值为0.985,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84,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表明方程显著。该表反映出F值为1125.083,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从P值和f值看,地区生产总值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显著。因此,该回归模型的方程和变量均显著。

因此回归方程为:Y=-1388459.269+891.286X。

经济意义表现为: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说来地税税收收入增加891.286万元。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主要是受到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正向影响。

2.3综述

综上可知,国税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财政预算支出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次之,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收入影响非常小。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这两个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很小,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3.税收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由于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影响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分析重庆地区国民税收收入以及地税税收收入两种税收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税收收入对重庆财政收入的影响情况。

以下对各种类型的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相关性,以了解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各种类型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

该表格体现了1996年-2014年间财政收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该结果可以看出每种税收与其它类型的税收相关关系都比较强。其中也可以简单看出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两项税收属于国民税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三项税收同属于地税税收。这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的确存在差异。财政收入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系数比它与增值税、消费税的相关系数更强,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即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更加明显。

4.税收类型与重庆市企业类型关系分析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具有很大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重庆市各个类型企业主要缴纳的哪种类型的地税,即了解缴纳的各类型地税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分布情况,以下对各类型地税收入与企业类型进行分析。

4.1构成情况

4.1.1税收类型构成

由于在数据收集阶段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和屠宰税数据缺失,因此此处不将这两者纳入分析范围。最终确定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这几种。

4.1.2企业类型构成

根据统计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分别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非内资企业(主要有: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以及乡镇企业)的税收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企业类型与税收在结构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采用以上13种类型的税收作分析。

4.2对应分析

根据分析,可得因子平面图如图1(图中数字1~11分别表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

由该因子平面图可知:11种类型的企业之间距离不大,总的来看区别不大,但仍然可以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编号为2、3、4、5、6、8、10、11的样品,即政府从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企业收取的税收主要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其中对样品11(乡镇企业)收取的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第二类:编号为7的样品,即内资企业中的其他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种类主要是耕地占用税。第三类:编号为1和9的样品,即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它们缴纳的税类主要是印花税、资源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

在最后分类结果中可看出车船税和烟叶税没有与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距离较近。由于数据收集阶段车船税和烟叶税的部分数据已经缺失了,因此此处不对这两种类型的税收进行归类。

5.结论

首先,重庆市的税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为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及重庆市财政预算支出。国税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财政预算支出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次之。而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后者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更加明显。最后,由于地税对重庆市财政收入影响显著,便将在各类型地税收入中,不同类型的企业也表现出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为:政府从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企业收取的税收主要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内资企业中的其他企业所缴纳的主要是耕地占用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主要是印花税、资源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

焦化行业税收分析 篇4

焦化行业是产能巨大的流程工业,属于技术、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也是“两高一资”(高消耗、高排放、资源性)企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大,对生态、安全、环境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高。而炼焦行业又是我县的支柱产业,焦化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洗煤、冶炼、煤化工等相关产业崛起,并形成了焦-化-电等多个产业链,在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及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全县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保护焦化行业的发展对持续发展襄汾经济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国家对“两高一资”型企业加强了管理力度,并且大力打压房地产市场,导致焦化企业目前处于煤—焦—铁—钢环节中非常尴尬的地位,下游钢材需求量不旺,上游煤炭价格过高,多数焦化企业都处于保本经营或赔本经营的地步。

就我县而言,目前焦炭生产企业的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焦化企业每年需要交纳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水资源补偿费、河道工程管理费、环境监测费等10余项税费以及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工会经费、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社会保障基金,造成企业负担过重,运营艰难;并且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支柱产业焦化行业的税收要求更加严苛,例如我县的焦化巨头xxxx焦化气源有限公司的待抵扣进项税额已经达到7000余万元,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如果此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着涵养税源,持续发展的思想,我认为目前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的工作是:

一、优化经济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严厉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对于节能环保水平高的骨干焦化企业的地方政策性收费,可按有关规定报批,实行免、减、缓,减轻企业负担。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已纳入国家准入公告的焦化企业和承担兼并重组任务的骨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二、加大焦化企业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和市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和焦炭排污费切块资金,重点扶持骨干企业的煤气综合利用和化产回收加工产业链项目建设。加强银企协调工作,通过政府推动,银企联动,争取使焦化企业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要建立健全焦化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市场营销和技术交流等服务;

三、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度,企业的发展应当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不能以政策压制市场发展,转变目前以 GDP决定一切的思想,减轻企业税收压力,创造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为企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政策扶持。

税收风险分析报告 篇5

税收风险分析报告

本期税收风险分析围绕“涉嫌虚开下游疑点企业、成品油抵扣疑点企业、房地产预收核查疑点企业、兼营免税项目、简易计税项目进项税额分摊疑点”等13个项目开展,基本分析工作思路及指标说明如下:

一、农产品核定扣除试点企业“期初存货”少转出进项税额。

疑点描述:农产品核定扣除试点前后“存货”期末余额大幅减少,涉嫌非正常原因调减期初存货余额,少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异常问题。

指标说明:通过提取试点前后“资产负债表--存货余额”进行比对【棉纺纱加工行业2015年1月份(属期)资产负债表“存货”期末余额较2014年12月份(属期)进行比对;皮革鞣制加工2015年2月份(属期)资产负债表“存货”期末余额较2015年1月份(属期)进行比对】,较试点前期余额大幅减少,最终确定103户疑点数据,其中:棉纺纱加工行业86条、皮革鞣制加工行业17户),涉及减少存货22.03亿元,增值税税额(进项转出)2.86亿元。

核查要点:对涉及企业的在纳入核定扣除试点期初存货余额较上一期减少情况进行核实,分不同情况出来:一是若对外销售的,是否申报销售并及时足额计提销项税额;二是对非正常原因调减期初存货余额,人为缩减进项税额转出计算基数的,一律做进项转出处理。

二、上游企业涉嫌虚开下游企业抵扣疑点

疑点描述:以2016年年初省局下发156户涉嫌黄金虚开纳税人为基础,选择其中存在重大虚开嫌疑、目前状态为注销和非正常的企业,提取其开具给下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明细。同时将提取的疑点发票数据同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系统比对,去除已手工录入异常发票范围数据。

指标说明:经提取、分类、筛选、比对,最终确定5066条疑点发票数据,涉及382户接受发票企业,涉及增值税销售收入25821.57万元,增值税税额4389.66万元。

核查要点:一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值税发票数据应用 防范税收风险的指导意见》(税总发„2015‟122号)文件要求,由发票开具方主管税务机关再次对发票数据进行确认,凡符合税总发„2015‟122号文件要求的,一律将发票信息手工录入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系统;二是受票方主管税务机关,对受票企业涉及发票交易开展核查,查看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是否一致,是否符合现行抵扣政策规定的,凡不符合现行抵扣政策规定的,一律作进项税额转出。经核查,涉嫌虚开发票以及其他需要稽查立案的,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三、成品油抵扣疑点

疑点描述:从电子底账系统中,以“汽油、柴油、燃料油”等货物名称为关键字,提取2016年以来,全省购进成品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信息,从中筛选抵扣金额较大、成品油进项占全部进项比例较大、成品油购进金额占增值税销售收入比例较大、近两年新开业销售收入较大且税负较低的疑点企业。

指标说明:从电子底账系统中,提取了全省2016年购进成品油的8830户企业信息,经分析、筛选,确定265户疑点数据,涉及成品油购进金额63595万元,成品油进项税额10811万元。

核查要点:一是查看企业购进成品油,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是否一致,是否符合现行抵扣政策规定;二是分析企业经营特点,了解购进成品油用途;三是核查企业是否存在购进成品油直接销售且隐瞒销售收入、以成品油冲抵运输费用、将成品油无偿赠送或用于不得抵扣项目的情况。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按规定进行处理。

四、兼营免税项目、简易计税项目进项税额分摊疑点

疑点描述:从2016年所属期9月一般纳税人申报表中,提取即申报有应税收入,也申报有免税收入、简易计税收入,同时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纳税人信息。

指标说明:通过比对纳税人申报免税、简易计税同应税收入的比例,进项税额转出的比例,选取进项税额分摊转出存在疑点的842户纳税人。

核查要点:一是查看企业申报免税收入、简易计税收入,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已在税务机关备案;二是查看企业抵扣的进项税额中,是否有即用于应税,也用于免税、简易计税的项目,且是否按规定进行分摊;三是查看企业在应税免税分摊中,计算是否准确。

五、不动产分期抵扣政策执行疑点

疑点描述:通过金三申报系统,提取截止2016年9月份,企业财务报表中“在建工程”科目中期末余额不为负数的纳税人。同时提取上述纳税人增值税申报表附表2第9栏“本期用于购建不动产的扣税凭证”5-9月合计数、一般纳税人申报表附表2第10栏“本期不动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5-9月合计数、一般纳税人申报表附表5第6列“期末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2016年所属期9月申报表数据)。

指标说明:通过比对,提取2016年5月以来,存在在建工程,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在100万以上,且未申报分期抵扣进项税额的536户纳税人。

核查要点:《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析抵扣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5号)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

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购进货物和设计服务、建筑服务,用于新建不动产,或者用于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并增加不动产原值超过50%的,其进项税额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不动产原值,是指取得不动产时的购臵原价或作价。

上述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购进货物,是指构成不动产实体的材料和设备,包括建筑装饰材料和给排水、采暖、卫生、通风、照明、通讯、煤气、消防、中央空调、电梯、电气、智能化楼宇设备及配套设施。

一是查看企业2016年5月以来,是否购进过不动产,是否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其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是否按规定分期;二是查看企业2016年5月以来,用于在建工程的购进货物和设计服务、建筑服务,是否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否按不动产分期抵扣原则进行分摊。

六、非涉农企业抵扣农副产品发票疑点清册

疑点描述:2016年1-10月(申报期)非涉农企业涉嫌违规抵扣农副产品发票,主要存在所销售产品与购进农产品关联性较小,存在虚抵嫌疑。

指标说明:经过筛选,涉及184条信息抵扣农副产品进项税额26245万元。核查要点: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核实所购农副产品原料是否能够生产所销售产品,原料与产品是否关联?对与所销售产品无关的抵扣农副产品一律做进项转出处理。

七、财产保险公司理赔维修费抵扣

疑点描述:从电子底账系统中,以“维修、修理”等货物名称为关键字,提取2016年以来,全省财产保险公司取得维修费发票抵扣信息。

指标说明:从电子底账系统中,提取了全省2016年财产保险公司取得的车辆维修费发票6929条数据,涉及税款1233万。

核查要点:根据省局要求,保险公司支付的车辆理赔款,该笔款项应支付给投保人,由投保人自行维修。其取得的维修发票应开给投保人。对保险公司取得的车辆维修发票,凡属于理赔款形成的进项发票,一律不得抵扣。

八、进项税额转出为负数

疑点描述:从2016年所属期1月至9月一般纳税人申报表附表二中,提取进项税额转出额为负数的纳税人信息。

指标说明:从税收征管系统中提取2016年以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表附表二中进项税额转出为负数的一般纳税人名单,共269户企业信息,共转出进项税额16666万元。

核查要点:企业进项税额转出为负数意味着增加抵扣,因此应核实企业进项税额转出为负数的原因,及时发现企业违规多抵税款的情况。

九、房地产业预缴增值税疑点

疑点描述:根据资产负债表中5月底到9月底的预收账款的期末余额增加值,测算出增加的预收账款,从而测算出应补缴的税款。

指标说明:经提取、分类、筛选、比对,最终确定1304户房地产企业,测算应补缴增值税税额851652万元。

核查要点:查看2016年4月底与9月底的预收账款,进行二者的比较,测算出增加的预收账款。根据《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正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的规定,以百分之三的征收率进行预缴,根据已经预缴的增值税,测算出应补缴的税款。

十、生物制品经销企业未按规定使用税率

疑点描述:生物制品经销企业没有药品经销许可证或兽药经销许可证不得选择简易征收3%征收,提取申报表信息及备案信息。

指标说明:经提取、分类、筛选、比对,最终确定186户药品经销企业进行生物制品经销备案。

核查要点:一是查看一般纳税人有简易征收收入,开具专票的生物制品经销企业,是否有药品经销许可证或兽药经销许可证,没有的按文件要求不得适用简易征收3%税率并开具专票,该类企业要补缴税款。

十一、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税率错误

疑点描述:提取2016年5月1日以来,我省企业开具的全部5%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指标说明:经提取、分类、筛选、比对,最终确定232条疑点发票数据,涉及53户企业。

核查要点:一是查看5%税率发票是否属错开,有无对应的红字发票;二是对照货物名称,确定货物、服务、劳务正确税率,计算应补缴增值税。

十二、房地产企业只开发票不交税

数据提取:从电子底账系统、金税三期系统提取房地产行业2016年5月以来开具发票“税率为0”以及货物和劳务名称为“已申报缴纳营业税未开票补开票”的发票明细56949条,涉及 391户。

核查要点:一是核对疑点企业补开发票信息;二是查看其补开税额同其在地税已缴纳营业税未开具发票税额是否一致;三是调查是否有应缴纳增值税而开具0税率发票的情况。问题类型: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而应纳税额下降50%以上。

十三、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而应纳税额下降50%以上疑点企业

疑点描述: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而应纳税额下降50%以上的异常问题。

税收统计分析 篇6

2009年度全国税务系统税收科研人员税收研究成果统计表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作者(主编)

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恰当运用税收杠杆,增强股权激励效应

《中国税务报》2009年12月23日 任军、刘安乐、臧莹 2 从OECD国家个人所得税改革趋势看我国税制改革 《税务研究》2009年第1期 卜祥来、夏宏伟 3 税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刍议

《税务研究》2009年第4期 关小虎、崔颖 出口型企业是目前税收帮扶的主要对象 《中国税务报》2009年6月3日 姚君 5 纳税筹划,杜绝违法避税

《中国税务报》2009年11月23日 姚君 6 用纳税服务减轻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

《中国税务报》2009年12月16日 姚君 土地增值税征管中存在的一些政策问题待明确 《中国税务报》2009年6月17日 王京秋、徐媛、李然 浅谈环境税收问题

《中国税务》2009年第10期 李蕊 9 存量房交易税收政策执行依据不够严谨

《中国税务报》2009年5月6日 王庆园 10 应根据纳税人日常涉税行为为评价其纳税诚信度 《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1日 邢 军 11 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

《经济日报》2009年7月6日 邢 军 税源单一是税收存在下行压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税务报》2009年9月16日 沈永奇、武子超、贺媛静

二、天津市国家税务局 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问题和对策 《涉外税务》2009年第3期 刘洪珠、陈 玲 天津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财政》2009年第15期 于兵 3 建筑业税收实行属地管理的探索

《中国财政》2009年第17期

于兵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三、河北省地方税务局 2008年河北省地税系统优秀调研成果 2 大任斯人——中国税史人物评传

四、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新理念、新跨越、新发展 2 煤碳开采行业税收政策研究

五、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研究与探索(2006--2008论文集)

六、辽宁省大连市国家税务局 涉农小产权房的税收征管问题应引起重视

七、上海市国家税务局 税收与GDP周期关系分析 2 企业跨境并购的涉税问题研究

八、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1 税收课题研究文选 风险预警:增强税收管理靶向性 3 税收风险管理:探索征管新机制

九、江苏省地方税务局 税收执法服务标准化问题研究 2 个税改革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借鉴国外经验,强化我国税源管理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年11月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年8月 《税务研究》2009年第7期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6月 《中国税务报》2009年4月22日 《税务研究》2009年第10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3期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年10月 《中国税务报》2009年10月21日《中国税务》2009年第11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中国财经报》2009年6月23日 《涉外税务》2009年第2期

作者(主编)

税收研究中心 李胜良 卢晓中

马爱锋、王久瑾、王婧

李青山 于成斌、雷丁、姚丹

刘新利 金亚萍

省国税局税科所课题组 王迎春、孙亚华等 马伟、杨国梁、杨建中 省地税局课题组 省地税局课题组

陈锡平、朱海云、江鹤鸣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及其借鉴 税务机关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纳税人的权利 6 “绿色税制”也应向体育产业开绿灯 7 新税法执行中的一些“细节”应明确 8 纳税服务也要讲品牌 9 税收执法服务标准化研究 寻求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的新思路 台湾地区非居民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等税收政策及对大陆的启示 基层税务机关防范执法风险的思考 中小企业亟盼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叫好又卖座” 14 建设网上办税服务厅的构想 某外资房地产公司关联交易避税案引发的思考 16 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7 监事津贴收入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转轨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19 发达国家环保税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20 尽快建立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21 由“网购”引起的电子商务征税思考 灌南县反映基层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23 税收政策促进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借鉴和思考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涉外税务》2009年第12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9月23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4月8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12月2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12月16日 《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3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11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9期

罗志军省长批示 2009年9月22日 《税务研究》2009年第2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2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4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5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10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11月18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11月18日 《中国税务》2009年第8期

曹卫星副省长批示 2009年11月9日《中国税务报》2009年12月23日

作者(主编)南京市国际税收研究会

课题组 唐跃、汪义娟等 赵建华、冷强 王俊、汪树强 朱春燕、汪树强

马伟等

赵薇薇、王树民、张海波徐怀庚等 唐春晖、沈潇敏 市地税局课题组 市地税局课题组 王海林、王群、余菁 孟咸华、乔苏平等

毕丽等 华雅琴、张志忠 李凤山、卫建明

王伟 叶晓宇 市地税局课题组 市地税局课题组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作者(主编)24 从税收角度剖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25 地税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设想27 关于环境保护税若干问题的思考 28 开征“物业税”应慎行

十、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网上税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设想 2 关于促使企业合理确定出口货物销售价格的建议

十一、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美国国内收入局战略规划(2009—2013)简介 2 个体“双定户”税收超定额的法律责任应当明确

十二、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税收理论与实践----安徽国税系统税收科研成果2 美国州际税收的分配与协调 3 纳税评估方法与技术 新税法实施后的国内避税问题探析 5 关于税收稽查分级分类管理的若干思考 6 参照家电下乡政策,完善涉农税收优惠 7 构建三位一体的税务户籍管理体制

十三、安徽省地方税务局 个人股权变动中的逃税行为应引起重视

《中国税务报》2009年6月3日 《中国税务》2009年第7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4期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9期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9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龚正副省长批示 2009年5月19日 《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11期

《中国税务报》 2009年10月14 日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9月 《涉外税务》 2009年第6期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 《现代财经》2009年第3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10月14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6月3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11月18日

陈建浦、唐爱国、周立刚

唐晓鹰 许建国 朱向荣、邹鹤 毛祥林、吉秋根 王金武、袁征、罗四平市国税局课题组 金一星、刘颖 陈学智 胡道新 省国税局课题组

周开君 丁建忠等 侯伟等 侯伟 张立旺 曹建华、赵勇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十四、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征管应规范 税收征管模式在《税收征管法》中应有所体现

十五、福建省厦门市国家税务局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进国际税收征管 2 制定税收政策时应该重视纳税服务内涵 3 保护纳税人权利价值取向下的税制改革成就 4 对出口货物“视同内销”政策的探讨

十六、福建省厦门市地方税务局 加强税收协调,推进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十七、江西省国家税务局 当代税收管理创新与发展 2 在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考3 建立基层税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几点思考 4 做强红谷滩新区经济,促进国税收入总量增长 5 应加强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税收管理 6 税法原理与实务 鹰潭市铜产业主导下的经济税收风险调查 8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15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8月19日 《涉外税务》2009年第8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12月2日 《税务研究》2009年第2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8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11月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3月30日《税务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2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4月8日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中国税务》2009年第6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6期

作者(主编)

洪江

邹利红、陈霄、全文

戴黎明 李华泽 陈鹭珍 林颖

厦门市地税局课题组

周广仁 周广仁

曾光辉、吴自立、洪锦平帅盛武、宋婉媚、梁坚

汪跃华、周磊 张进良、吴蔚文 万淑芳

刘伟明、胡文伟、徐丽芳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管、评、查”互动机制运行的实践与思考 10 构建税收征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想 11 浅谈和谐国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12 构建和谐国税的现实选择 转变观念,创新形式,优化纳税服务 14 加强对电力产品增值税的税源管理 15 加强企业注销环节的税收管理 16 核定征收方式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建议

十八、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基于次优理论的汽车排污税研究 2 完善我国生态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出租房屋地方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调查与分析

十九、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发展之税收调控政策研究2 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实践探索 3 美国预约定价协议中采用的转让定价方法及借鉴 4 对加强出口征退税衔接工作的几点建议 5 对构建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的思考 6 我国太阳能产业税收政策探讨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中国税务》2009年第7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8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3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4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5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5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1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1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4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4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1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11期《涉外税务》2009年第6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2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5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4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11期

作者(主编)张小力、肖忠卫

赵水财

胥敏锋

刘胜华、漆斌、胡建东晏韶红 曾逸、李小春 陈金梅、陈刚、朱文兵黄达 陈平路、邓保生 李春根、计敏 程镇平、李丽惠

胡金木 郭吉毅

朱庆民、张德志、朱清朱庆民、王吉武

张德志 市国税局课题组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济南经济的影响 8 增值税政策调整后的管理和应对 9 从实践角度看纳税服务 10 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思考 应对国际贸易变化,规避汇率兑现风险 12 当前组织税收收入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3 税收契约视角下的纳税人权利研究 依据税源预计实现能力科学规划税收任务 关于加强出口征、退税工作衔接的思考 16 营销环节谨防虚开发票风险 17 从生产工艺倒算进项税额

二十、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1 关于开展“应对金融危机,共谋科学发展”主题活动的情况报告 关于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2008年全省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情况的汇报 4 对新时期税务文化建设的探讨 山东省社区地方税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6 关于金融危机对我市地税收入影响分析报告 7 税收伦理研究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作者(主编)《涉外税务》2009年第11期 李伟

《税务研究》2009年第12期 夏宗华、吕文涛

《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宋修广 《税务研究》2009年第9期

黄玉远

《中国税务报》2009年3月22日 王文清、高俊峰、王洪光《中国税务报》2009年9月16日 李刚昌 《税务研究》2009年第10期

王奉炜 《中国税务报》2009年10月14日 李锋 《税务研究》2009年第9期

朱彩婕、王吉武、李朝

《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27日 尹森、刘玉清 《中国税务报》2009年8月31日 刘玉清

姜大明省长批示 2009年4月9日

于希信等 姜大明省长批示 2009年9月24日

于希信等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群批示2009年1月9日 于希信等 《税务研究》2009年第3期

于希信 郭兆信副省长批示 2009年10月16日

于希信等 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批示2009年6月19日 张志明等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年4月

马奎升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深化税收分析,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 税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二

十一、湖北省国家税务局 税收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2 新时期税务基层建设 二

十二、湖南省国家税务局 关联方统借统贷涉税风险分析 2 分税制改革与国、地税机构建设 二

十三、广东省国家税务局 国税、地税互为代收税款利大于弊 二

十四、广东省深圳市地方税务局 深圳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研究 2 做好相应调整和国际磋商避免和消除双重征税 3 对企业进口不作价设备税收流失问题的剖析 二

十五、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1 中国税收专业化管理研究 二

十六、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1 广西地方税源建设分析 2 钦州市地税局规范地方税管理

二十七、重庆市国家税务局 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中国税务》2009年第1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7期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湖北长江出版社 2009年12月 《中国税务报》2009年4月2日《税务研究》2009年第6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10期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3月 《涉外税务》2009年第8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10期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年12月 《税务研究》 2009年第11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6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2期

作者(主编)

宋维刚 宋维刚 刘勇、陶东元 刘勇、陶东元 宋宇

陈懿贇、梁莱歆

黄学铭 及聚声 刘宁静 曾立新

霍 军、蓝常高、刘景荣关礼 李经群 周德志、陈文梅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二十八、四川省国家税务局 关于当前全省国税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幅情况的分析报告 探索推行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 3 税收优惠服务科学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二

十九、贵州省国家税务局 1 税收与民商法 2 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财税政策选择 三

十、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纳税服务体系 2 税收未被解读的密码 3 税道苍黄 4 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及机构设置问题 5 税收评价指数: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6 QFD在税收执法和管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三

十一、甘肃省国家税务局 1 更新理念,创新实践 2 关于“金税工程”三期税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若干思考 推进税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4 浅议税收文化对税收遵从的影响 5 结构性减税对甘肃省经济税收的影响 6 依托信息技术,创新税收管理机制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魏宏副省长批示 2009年5月

《中国税务》2009年第4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9期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年9月 《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2期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税务研究》2009年第6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6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6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9月28日《税务研究》2009年第3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9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10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1期

作者(主编)

张崇明、周定奎、龚兵

罗元义 雷海兰 王东山 刘毓文、涂龙力 雷炳毅 曹钦白 姚轩鸽 袁小平、周蒙 刘合斌 刘合斌 朱俊福 刘若鸿、王应科 赵应堂

贾曼莹、王应科、丁子茜省国税局课题组 刘金良、王应科、冯小明9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有必要延长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期限 三

十二、甘肃省地方税务局 用足用活税收政策,做大地方税收规模 2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干部培训 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

十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1 宁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管理体制及税收利益分配研究 《宁夏税收研究报告》(2007-2008)

十四、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1 税务文化修炼 2 《税收征管法》修订的几个重点问题探析 3 完善同期资料管理,提高反避税水平4 减税政策从长远来看,将为税收增长奠定基础 5 日本税制:困局中寻求“突围” 6 国际避税地:不再安全的税收庇护所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8 瑞银集团税案:瑞士银行百年保密制度的致命打击?

十五、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中国税务报》2009年4月8日 徐守盛省长批示 2009年8月

《中国税务报》2009年12月16日 《税务研究》2009年第4期 自治区陈建国书记、王正伟主席批示 2009年5月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年12月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税务研究》2009年第3 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5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22日 《涉外税务》2009年第9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5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6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0期

作者(主编)

刘 虎

张性忠 廖永凯 陈志健 张捷、祁彦斌、杨道先、蔡玮

张捷、李彦凯 周敏、彭骥鸣 袁森庚 杨贵松、饶戈军

韩晓琴 宋兴义 宋兴义等 宋兴义 宋兴义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新中国税制6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税收大事记(1978——2008)中国税收30年 4 关于中国税制结构优化问题的探讨 5 新中国60年税制建设回眸 6 新中国60年税收大事辑选 7 新中国60年税制建设的简要回顾与展望 8 新中国税收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9 新中国农业税制度的变迁 10 新中国成立60年:五次重大税制改革 11 新中国成立60年:税收立法大事记 12 关于中国税务学会赴台交流的考察报告 13 外国税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4 保障“走出去”企业税收权益 15 中国开征物业税面临的若干问题 16 2008年世界税收形势变动的十大特点 17 全球税收形势变动凸现两大主线 18 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中的税收协调 19 关于修订中国对外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方工作文本的若干思考 20 外国州际税收调查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年

钱冠林副局长批示 2009年8月26日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年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 《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10期 《中国税务》2009年第10期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55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1月16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9月20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9月25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9月25日 解学智副局长批示 2009年12月18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 《中国税务报》2009年4月8日 《中国金融》2009年第12期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7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8月12日 《涉外税务》2009年第12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3月8 日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年7月

作者(主编)

刘佐 刘佐等 刘佐 刘佐 刘佐 刘佐 刘佐 刘佐 刘佐 刘佐 刘佐

靳东升、付树林靳东升、付树林靳东升等 靳东升 靳东升、孙红梅靳东升、孙红梅靳东升、刘馨颖靳东升、魏志梅靳万军、付广军

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美、日、德三国政府间税收收入分配制度及借鉴 22 关于赴葡萄牙和西班牙考察的报告 税收政策可在鼓励出口和就业及消费方面发挥作用 24 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不宜再提高 25 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难点及建议 26 个人所得税模式转换配套条件研究 税收政策应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目标 28 构建主体税种明确和税收负担合理的房地产税制 29 优化税收征管模式,完善税收征管法 30 税收征管模式在征管法中的体现 31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的效应分析

完善个人所得税需在税率和级次设计上用力 33 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 34 税收与国民收入分配

以信息化为依托优化税收征管流程管理

关于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转变的初步分析

关于赴韩国参加第五届中韩税收研讨会的报告 38 关于中法个人所得税研讨会综述的报告 39 关于外国应对金融危机税收政策的情况报告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涉外税务》2009年第11期

张志勇总经济师批示 2009年6月12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2月4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3月4日 《涉外税务》2009年第12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5月27日 《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1日 中国新闻出版社2009年12月 中国新闻出版社2009年11月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56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22日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年8月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年12月 《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15日 解学智副局长批示 2009年5月16日 张志勇总经济师批示 2009年6月11日 张志勇总经济师批示 2009年9月17日 肖捷局长、解学智副局长批示 2009年1月6日、14日

作者(主编)

靳万军、付广军 李本贵、胥玉芹

李本贵 李本贵 张林海 石坚 石坚 石坚 朱广俊 朱广俊 付广军 付广军 付广军 付广军 伦玉君 陈文东

陈文东 陈文东

刘馨颖、孙红梅

陈琍、魏志梅、龚辉文、报送单位和成果名称

关于参加亚洲税收论坛第六次会议的情况汇报 41 税收协调的理论研究

社会化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税收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44 英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

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优化中国中长期税制结构 46 国外应对金融危机的最新税政 47 国外房地产税收政策发展近况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税政策研究”课题研讨会综述49 财税支持力度空前,日本要搞“低碳革命” 50 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五个特点

日本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 52 新中国第一所税务学校诞生前后 53 五十年代税刊记述

税权划分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与日本转让定价制度比较与借鉴

税收特赦——英、美、意等国施行税收特赦计划 57 开辟新税源,英、美、意等国施行税收特赦计划

发表和领导批示情况

解学智副局长批示 2009年5月5日 《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财政研究》2009年第9期 《税务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国财经报》2009年1月13日 《财政研究》2009年第5期 《中国财经报》2009年3月3日 《涉外税务》2009年第8期

解学智副局长批示 2009年12月21日《中国税务报》2009年5月13日 《涉外税务》2009年第7期 《涉外税务》2009年第8期

《中国税务报》2009年10月16日 《中国税务》2009年第10期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年5月 《涉外税务》2009年第12期

解学智副局长批示 2009年12月21日《中国税务报》2009年11月11日

作者(主编)

金融贸易税收经济效用分析 篇7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金融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股市也开始严重的下滑, 严重的抑制了经济增长, 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对此, 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 例如:减税、暂停利息税等, 这样一来, 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 并保持金融市场平稳。下面我们对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研究, 这样能够为金融学与税收学之间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金融体系, 而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债务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 其中债务市场是债务工具交易的市场。从经济效用的角度分析, 税收可以说是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 可以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 对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又因为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资金融通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活动市场, 下面对金融市场的含义进行分析:

(一) 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 金融市场是由金融资产的买卖构成的, 同时, 金融市场本身的形成和发展, 充分发挥了基础性金融资产货币、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自身的职能。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 它一般分为基础性金融资产和衍生性金融资产, 但是, 在实际投资活动中, 投资资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企业投资、也可以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衍生工具、实有资产等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

(二) 金融市场是指以基础性金融资产作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它可以充分反映金融资产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并揭示了金融资金传递的整个过程。

(三) 金融市场包括各种运行机制,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机制, 它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 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 同时, 它是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的基本。

二、金融贸易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 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相互促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须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以此推动经济进步。积极地税收政策促进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促进税收政策的完善, 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良好的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当前主要税收政策就是实行增值税, 就是以企业创造的价值来收税, 这样可以避免多收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增值税的实施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我国经济制度。所以, 我国想要在金融贸易中成为佼佼者, 必须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 以此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 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相互影响

税收政策的改革必然影响着个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必然影响其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从而影响经济结构和金融贸易市场的效益。在金融贸易市场上的税收政策, 影响着人们在金融贸易上的收入, 税收的加大必然使许多人放弃购买股票或者证券, 也必然影响着我国金融贸易市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在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上, 主要对不同产品实行不一样的税收政策, 以此来鼓励或者抑制某些金融市场的发展, 促进其经济结构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所以, 制定合理的金融贸易税收政策, 鼓励金融市场的壮大, 促进金融贸易的不断发展。

三、我国金融贸易税收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不均等

我国的金融市场比较特殊, 由于特区的存在,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在金融贸易上的税收有优惠政策, 这样就出现了税收不均等的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公司所承担的税务标准不同, 特区企业的税率相对于内地企业较低, 从而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另外, 在我国当前的税收政策上, 对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购买的个人进行收税, 而其公司法人股的股利却不实行增税, 这样就严重违背了金融贸易市场上的公平原则, 导致了贫富差距更大。例如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中, 规定个人必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然后在我国的金融贸易相关条例中有表明, 个人在购买企业的证券或者股票时所得的红利、股息也必须缴纳相关的税收, 这样在个人方面就造成了二次增税, 损坏个人的利益, 也表明我国在金融贸易上的税收政策不合理, 只重在考虑企业的利益, 没有考虑个人在金融市场上的所得, 而且这样的条例只会使企业的股东掌握更多的资金, 而没有过多的运用在投资上去, 只会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过低, 从而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的发展, 也使金融贸易市场变得萎缩, 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 交易过程中存在税收缺陷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主要实行的是印花税, 印花税相比其它税种来讲税率较低, 所以在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上的运用较为普遍, 但是, 印花税从某些程度上讲, 还是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征税的范围过窄, 只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二级以上的市场上的个人交易的股票股息和红利实行课征, 在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方面不进行征税, 征税面相对过窄, 导致了一些证券市场交易征税制度不完善, 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税收政策方面的缺陷。另外印花税所征税的税率较低, 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型证券市场的税负, 导致了一些大型证券市场所担待的税负较低, 导致了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贸易市场不和谐。

(三) 没有完善的征管制度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大多数表明了证券市场征管制度的不完善, 对于征管的方式也有待提高。在金融贸易市场上, 多数的证券交易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交易, 纸质的交易较少, 所以这对新时代网络税收征管系统提出了新的难题, 提高网络税收征管系统是推进金融贸易市场有效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股票的风行, 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壮大, 当前的网络税收征管系统已不再适应。另外, 随着黑客、木马的出现, 金融贸易市场的网络安全应该得到重视, 对于一些税收监管漏洞进行弥补, 完善征管制度。

四、促进金融贸易税收的经济效用

(一) 完善相关税收制度

由于我国金融贸易交易市场存在着税收不均等、征税缺陷等问题, 所以加强税收制度的完善是重中之重, 只有公平、公正的税收制度, 才能促进金融贸易税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 为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效益。在完善税收制度方面, 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增值税制度, 将增值税逐渐完善, 适用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个人在进行证券交易的时候,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缴纳相关的税务, 由于增值税的不完善, 导致了许多个人在金融贸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出现重复增税的现象, 对个人利益产生了不公平。其次我国需要实行流转税与所得税的转变, 逐渐转变为以所得税为主, 所得税在我国的居民的生活占有更大的分量, 可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制度的调控作用。实现税制结构的变迁, 调控收入分配与金融市场结构。最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方法, 将印花税逐渐独立成一个单独的税种, 以此来提高印花税的法律效用, 规范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的交易。此外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 避免一些金融贸易企业和股东逃税和漏税, 最后, 提高印花税的税率, 充分考虑中小型证券市场的交易额, 做到公平竞争, 在必要时候, 可以降低中小型金融市场的税率, 提高大型金融贸易市场的税率, 以此来扶持中小型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用这种差别税率不仅可以扶持中小型金融贸易市场, 也可以抑制大型企业和部分股东的利益过分膨胀, 保证金融贸易市场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 完善征管制度, 加强税收部门的监管

我国在进行相关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时, 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条例和加强监管力度, 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为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服务。在我国税收的原则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所以在制定征管制度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金融贸易市场多数在网络上进行, 所以在完善征管制度的时候, 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篡改编码等行为。最后, 税收部门在进行征税时, 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对于不进行征税的个人, 税收部门需要进行耐心讲解, 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金融贸易市场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税收部门以及其他协助部门的帮助与配合, 只有加强税收部门的监管力度, 才能充分保证人民在金融贸易市场上的利益。

五、结语

国内企业并购的税收效应分析 篇8

关键词:企业并购;税收筹划;效应分析

企业并购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实施资产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但是企业并购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有可能形成垄断;企业并购所带来的文化或实施方面的冲突可能使并购活动最终失败;企业并购如果不能形成管理协同效应,最终还会使企业的效率下降等等[1]。企业并购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税收问题尤其重要。以下通过案例来说明国内企业并购中的税收效应问题。

一、背景资料

某公司(C公司),于20×2年承接一项总标的为700亿元的道路施工工程;同时,基于发展的需要,C公司决定收购A、B两家公司,收购后,A公司仍然承担建筑物资的采购和供应,B公司负责混凝土的生产和销售。收购成功后,关于A、B两家公司的组织和管理,出现了以下三种观点:观点一:仍保留A、B两家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观点二:A、B两家合并为一家公司;观点三:注销A、B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使之成为C公司的一个部门。根据以上三种观点,C公司结合即将开始的工程项目,设计出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A公司负责工程物资采购,估计含增值税的总价款为234亿元,A公司购入后,加价10%出售给B公司,加价部分作为A公司的毛利,支付人员工资、管理费用等。B公司购入材料后,加工成混凝土商品,出售给C公司作为基础工程物资,预计混凝土成本为400亿元,向C公司出售价424亿元左右。C公司负责基础工程施工,对发包单位结算。

方案二:A、B两家公司合并为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负责重点工程物资的采购和混凝土生产,估计采购总价格不变(234亿元左右),生产的混凝土以2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C公司。C公司仍然负责工程施工和对外结算。

方案三:取消A、B两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变为C公司下面两个相对独立的经营部门,经营内容和职责不变。

二、案例分析

以上三种方案各有优势,似乎很难取舍。如果根据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比较哪一种方案的税赋最轻,结果可能就不难决策了。

(一)方案一的税赋情况

1、A公司的税赋:A公司以物资购销为主,规模很大,经营环节应交增值税,并且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经营环节与决策相关的主要税种及税赋为:

①订立采购合同应交印花税=234×0.3‰=0.0702亿元;②订立销售合同应交印花税=234×(1+10%)×0.3‰=0.07722亿元;③增值税进项税额=234÷(1+17%)×17%=34亿元,增值税销项税额=234×(1+10%)÷(1+17%)×17%=37.4亿元,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37.4-34=3.4亿元;④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3.4×(7%+3%)=0.34亿元;⑤企业所得税不影响企业决策,本例不做考察。A公司以上税赋合计=3.88742亿元。

2、B公司的税赋:B公司属于生产型企业,经营环节应交增值税,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经营环节与决策相关的主要税种及税赋为:①订立采购合同应交印花税=234×(1+10%)×0.3‰=0.07722亿元;②销售混凝土订立合同印花税=424×0.3‰=0.1272亿元;③出售混凝土应交增值税=424÷(1+6%)×6%=24亿元;④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24×(7%+3%)=2.4亿元;⑤企业所得税与决策无关,不考虑。B公司以上税赋合计=26.60442亿元。

3、C公司的税赋:C公司属于工程施工企业,经营环节应交营业税,税率为3%。经营环节与决策相关的主要税种及税赋为:①订立采购合同印花税=424×0.3‰=0.1272亿元;②订立施工合同印花税=700×0.3‰=0.21亿元;③应交营业税=700×3%=21亿元;④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21×(7%+3%)=2.1亿元;⑤企业所得税与决策无关,不考虑。C公司以上税赋合计=23.4372亿元。

A、B、C三家公司税赋合计=53.92904亿元。

(二)方案二的税赋情况

1、A、B合并为一家公司(AB公司):AB公司为混凝土生产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使用6%征收率,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经营环节与决策相关的主要税种及税赋为:①订立物资采购合同应交印花税=234×0.3‰=0.0702亿元;②向C公司出售混凝土订立合同应交印花税=424×0.3‰=0.1272亿元;③出售混凝土应交增值税=424÷(1+6%)×6%=24亿元;④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費附加=24×(7%+3%)=2.4亿元;⑤企业所得税不影响企业决策,本例不做考察。A公司以上税赋合计=26.5974亿元

2、C公司的性质及税赋不变,与方案一相同,即23.4372亿元。

方案二税赋合计=50.0346亿元。

(三)方案三的税赋情况

1、A、B、C合并为一家公司(ABC公司),税法规定(一):混凝土生产与施工一体化企业,若混凝土生产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生产环节不交增值税。施工企业应交营业税。经营环节与决策相关的主要税种及税赋为:①订立物资采购合同应交印花税=234×0.3‰=0.0702亿元;②订立施工合同应交印花税=700×0.3‰=0.21亿元;③结算工程款应交营业税=700×3%=21亿元;④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21×(7%+3%)=2.1亿元;⑤企业所得税不影响企业决策,本例不予考虑。ABC公司以上税赋合计=0.0702+0.21+21+2.1=23.3802亿元

2、A、B、C合并为一家公司(ABC公司),税法规定(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一体化企业,若混凝土生产不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生产按核定的成本利润率和6%的税率计算应交增值税。施工结算工程款应交营业税。经营环节与决策相关的主要税种及税赋为:①印花税与前面相同,应交印花税=(234+700)×0.3‰=0.2802亿元;②增值税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其中:若工资不高于材料成本的10%,成本利润率为5%。应交增值税=(购入材料成本+生产人员工资)×(1+成本利润率)×6%=(234+234×10%)×(1+5%)×6%=16.1亿元;③结算工程款应交营业税=700×3%=21亿元;④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6.1+21)×(7%+3%)=3.71亿元;⑤企业所得税不影响企业决策,本例不予考虑。ABC公司以上税赋合计=41.0902亿元。

显而易见,若采用方案三(一),即注销B、C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三家合并为一家公司,并且实现混凝土生产在施工现场的目标,则税赋最轻。

三、企业并购税务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一般要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进行筹划

税务筹划一般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进行谋划设计,事先测算企业税务筹划的效果,因而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经济活动中,只有企业交易行为发生后,才可能缴纳流转税;在收益实现或分配后,才缴纳所得税;在财产取得或应税行为发生后,才可能缴纳财产、行为税。

(二)企业并购时组织形式的筹划问题

企业基于扩大生产规模,开拓销售市场,或者稳定供货渠道等原因,往往采用派生性扩张或者收购性扩张来增设分支机构。在实际税务筹划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比较各方面因素后,才能对设立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作出适当的选择[2]。

(三)并购企业整体税赋问题

税务筹划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不仅仅适用一个税种,应该就整体税赋进行综合比较,避免顾此失彼,只关注于减少一种税的税赋,而忽略了其他税赋的增加。

(四)税务筹划风险与收益问题

税务筹划有收益,同时也有风险。一般说来,收益越大,风险越大。各种减轻税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比如税收制度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债务风险等等。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应遵循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综合考虑,全面权衡,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8-120.

[2]盖地.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8-199.

上一篇:宣州教育下一篇:理论学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