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微课(通用8篇)
——走近香菱
探寻悲剧美
x县xx初级中学
王颖姝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地提高,在阅读和写作
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2、细品香菱学诗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感受其精神美。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感受其精神美并从中找到学习语文
的启示。
2、揣摩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探寻作品的悲剧艺术。
【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文,把握主要内容。
2、教师查找资料,制作。
【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文本。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创设氛围。
二、赏析文本,感知香菱精神美。
1、上节我们一起品读了香菱学诗的细节,领会了香菱学诗的精神品质,为她点赞,被她感动……假如让你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
香菱
学诗
生:苦、乐、善、喜、痴……
2、作者曹雪芹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引出“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3、细品香菱的三处笑,更深地把握香菱的美。
我们觉得香菱学诗很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有何依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这个香菱啊,脸上总是挂着一个惯常的表情,是什么?
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往往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着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来揣摩香菱,你又读出了什么?
一个“笑”字,就写尽写全了香菱的好学乐学;简洁而细腻地表现香菱的一
大“诗”好。其笑意笑韵是同中有异,其笑情笑态是多姿多彩。
三、走近人物,了解香菱身世。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命运更为不堪,很快被折磨致死。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高度概括了香菱的身世和命运。
四、迁移拓展,探寻作品悲剧美。
最美的红楼女儿,最悲惨的命运,最美于最惨的强烈反差,使香菱的悲剧性更为突出。美的被毁灭,是悲剧;美的被蹂躏,是大悲剧。香菱是笑着走过她短暂的青春,这个不幸的女孩,作者让她留给我们的是笑,是精神的永恒,同时也有青春娇美的生命被摧残的阵阵心痛……
在《红楼梦》中,应该叹息的,又岂止是香菱一个呢?
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饱受欺凌,终被折磨而死;风流灵巧,性情刚烈的晴雯终被嫉妒含冤而死;孤芳自赏,才情过人的黛玉终因爱情无望泪尽而死;志比天高,不让须眉的探春远嫁他乡,一去不返;擅长丹青,聪明灵秀的惜春遁入空门,永伴青灯……
(在“叹香菱”歌曲声中)出示:香菱走了——香菱们走了——这些《红楼梦》中诗样的女子都走了——都以凄婉的方式走了——?(留给我们读者的又是怎样的思考呢?)
五、布置作业。
浙江诸暨市天马实验小学任建洪:
我们在教学人教版《詹天佑》这篇课文时, 发现与浙教版有些出入。浙教版《詹天佑》 (第十二册第20课) 介绍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 是“打两口直井”, 而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 是“打一口直井”。到底该以哪种说法为准呢?望专家给予答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张立霞:对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两个问题的解释
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 有两个问题比较受广大教师关注。一个是对《少年闰土》一课里“项带银圈”“希罕”“月亮地下”等词语的疑问;另外一个是关于《詹天佑》一课的: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打了几口竖井?
先来谈谈关于《詹天佑》一课的问题。
本册教材正式印制前,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发现《詹天佑》这一课有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对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有打了一口井和两口井这样两种说法。我们想, 这是个史实问题, 来不得半点马虎。
关于“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打了几口竖井”这个问题, 我们曾专门请教过詹天佑纪念馆的专家。纪念馆的专家给我们传真了相关资料, 并耐心地作了解释:八达岭隧道在开凿时曾挖大小二井。大井在隧道中部, 就像教材中所说的那样, “从山顶打一口竖井”;小井比较特别, 它其实不在隧道上, 而是在隧道外。这里引用詹同济 (詹天佑之孙) 的一段话来做一下说明:“小井位置不在洞中, 应为洞口外直井。八达岭山洞康庄一侧洞口外, 有一段深挖路堑 (青龙桥一侧洞口处为陡峻山坡) , 小井当位于康庄一侧洞口外。当洞口外深挖路堑完工后, 作为加快隧道和深路堑开挖措施之小井, 随之自然消失。”詹同济先生所说的“洞”就是隧道。从这段文字中, 我们可以清楚, 小井并不在这段“长一千一百多米”的八达岭隧道上, 而是在隧道外。课文《詹天佑》在讲到八达岭工程时, 并不是讲八达岭这段铁路如何修筑的, 而是专门谈的如何开凿“八达岭隧道”, 所以, “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这一说法是对的。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 我们随后把《詹天佑》这篇课文传真给了詹天佑纪念馆的专家, 请他们审阅, 得到了他们的肯定答复。
问题讨论到这里, 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为什么会有“两口井”这样的说法存在。詹同济曾为詹天佑留下的许多文字材料作注释, 他发现“八达岭山洞……洞内有几座直井, 一时颇有争议。有的书籍中, 绘图示意在八达岭山洞中部并排挖两座直井;而实地考察, 洞内现只有一座直井, 位于洞之中心里程附近。”为弄清楚真相, 他研究了许多史料, 并拜访了参加修筑京张铁路的一些工人的后人。他在詹天佑的三篇文章中找到了关于开凿直井的文字:“上列申报邮传部文中为:‘由山岭打通大小二井。’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山洞’一章内记述:‘八达岭山洞, 因洞身过长, 仅恃两端开凿之法, 费时必久, 故于洞身之中部开辟大井, 与两端同时并进……是井之深为八十四尺, 井径为十尺。’在京张铁路通车典礼上的英文致辞中提到, 在修筑八达岭山洞时, 曾开挖了二井。”
由此, 詹同济推断, 八达岭隧道中只有一座直井, 位于“洞之中心里程附近”, 另有一小井“位置不在洞中, 应为洞口外直井”。他就自己的推断请教了有关专家, “认为上述之断定是符合各项史料和实际情况的”。我们可以据詹同济的研究推测:因詹天佑提到八达岭工程时, 有“打通大小二井”“开挖二井”等说法, 可能有的研究受这样的说法影响, 没有深究其实质, 有的书籍又绘制了并排挖两座直井的示意图, 以致以讹传讹, 有了“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的说法。
顺便说一下, 从全文来讲, “打了几口井”这个问题并不是教学中值得花大力气的问题。课文第一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随后全文从多个方面讲了这么说的原因, 八达岭隧道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学生能读懂这部分内容, 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并能回到全文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即可。铁道工程是复杂的学问, 八达岭隧道到底是怎样开凿的, 其中定然有许多我们无法了解的复杂因素。我们要尊重史实, 不能主观臆断, 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揪着到底是一口井还是两口井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去做离题万里的分析、辩论。网络发达了, 学生查资料方便了, 但哪些资料是课堂上可以采用的, 哪些资料只需要一带而过, 还是要服从于语文教学的真正需要。
借此机会, 我再来谈谈大家较为关注的《少年闰土》一课的问题。
众所周知, 《少年闰土》一课由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而来。《故乡》写于1921年, 用的是当时大力倡导的白话文。但当时白话文初兴, 鲁迅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还保留着古汉语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鲁迅原文的语言特点, 包括前面提到的几个词语, 我们在教材中都将其原貌保留了下来。
其中, “月亮地下”这个词语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有老师认为, 该词是“月亮底下”一词之误, 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原文:“月亮地下, 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整段文字所讲的是有月亮的晚上, 地里传来猹咬瓜的声音, “月亮地下”大致等同于“月亮地里”;如果改为“月亮底下”, 则好像刻意强调“有月亮”这样一个背景, 从整段文字来看是不合情理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词语外, 《少年闰土》一课中还有“素不知道”“无端”“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等词句, 表达上与当下使用的白话文有不同之处。教学这样的课文, 不妨先向学生简单交代一下相关背景知识。这样做,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另一方面, 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以至阅读能力的形成也是有帮助的。
教材中这样的课文虽然不多, 但并不是仅此一篇。如四年级上册编选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 其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也有出入, 但表现力相当强, 只要引导有方, 孩子读起来就会饶有趣味。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作品语言相当有特色, 到了高年级,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 课本之外, 他们也会读到各种各样的读物, 其中自然不乏这样的作品。拿人教材版语文教材的配套读物《同步阅读》来说, 随便翻开高年级的任何一本都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如叶圣陶的《藕与莼菜》 (五年级上册) 、冰心的《和小鸟最相亲爱》 (六年级上册) 、冯亦代的《我的母亲》 (六年级下册) 。语文教材的学习, 根本目的在于阅读能力的形成, 教学中应时刻不忘这一点, 立足于课文又不囿于课文。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背景知识, 可以为他们能够更好地自主读书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ji? y? g b n sh? sh? ku? w?
( ) ( ) ( ) ( )
y? s? l g
( ) 式 严( ) 忧( ) ( )舍
j鵱:( )俏 ( )工
二、选择正确的音或字,打上“√”。(4分)
瞥见(pi pi ) 瘦削(xu xi o) 魁梧(w w∏闾╭ ng q n)
(报 抱)歉 羞(愧 槐) 一如(既 即)往 刻骨(铭 明)心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张:A.陈设、铺排;B.商店开业;C.姓;D.量词。
1.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 )
2.我家附近的马家板鸭店开张了。 ( )
3.过年了,家家张灯结彩。 ( )
4.我们讲故事时不要张冠李戴。 ( )
四、用“静”字组词填空,请不要重复使用。(4分)
1.黄昏的森林里一片昏暗,( )极了。
2.小外孙吵闹了一个下午,吃晚饭时终于( )下来。
3.遇事要沉着( ),不要慌张。
4.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 )的湖面上,美不胜收。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兴高( )烈 怒目圆( ) 十指( )心 泰然( )之
流连( )返 ( )之大吉 心( )肉( ) 自( )自( )
六、按要求写句子。(9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精不诚, 。
,天之道也;诚之者, 。
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
2.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小红学习努力。小红体育锻炼也很积极。
3.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音乐教授。
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4.这篇文章的词汇和句子都很通顺。(修改病句)
5.我为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缩句:
七、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穷人》一课的作者是 国著名作家 。文中表现了桑娜和渔夫 、 、 的品质。
2.林子里 。 ,听起来像 。(选自《唯一的听众》)
3.屋外 ,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 。(选自《穷人》)
4.读了《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你的感受是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3分)
(一)唯一的听众(节选)(8分)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用横线画出“我”刻苦练琴的句子。(1分)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一句既说明了 ,又说明 。(2分)
3.文中多次写到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2分)
4.生活中有许多善意的谎言,带给了人们莫大的鼓舞和信心,请列举一例。(3分)
(二)捐 诚(15分)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人头上戴着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其中的一个,b? y髐 f n shu ( )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鞋来,另一个则彬彬有礼地发问:“姐姐,您是哪国人?喜欢渥太华吗?在你们国家有没有小孩患小儿麻痹?……”一连串的问题把我这个头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擦鞋的异乡人,从近乎狼狈的窘态中摆脱出来。擦完鞋,我问该付多少钱,他们说:“给多少都行。”当我把5加元放到布袋里时,他俩用稚嫩优美的童音微笑着大声说:“非常感谢您!”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
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街上,一个路口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满头银发,身穿老式军装,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勋章、奖章。每人手捧一大束鲜花。匆匆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把钱投进这些老人身旁的白色木箱内,然后向他们深深鞠躬,并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朵花。那些老军人们毫不在意人们捐多少钱,一直不停地向人们低声道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纪念二战中参战的勇士募捐,救济残疾军人和烈士遗孀,每年一次。募捐的人相当踊跃,而且zh? x? j ng r醤( ),气氛庄严。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可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词语。(1分)
2.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②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 ( )
3.文中写了两件事:一是 ;二是 。(2分)
4. 文章最后一句“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只想对他们说声‘谢谢”中的“捧”字换成“递”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2分)
5. “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4分)
九、习作园地。(30分)
六年级语文老师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六年级语文的关系,让六年级语文喷射出缤纷的色彩。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25705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257054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赵丽宏,1951出生,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优雅
惊羡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2、分段朗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成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6)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7、8)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出示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结合观众们的表现,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1)齐读。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五、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
紧张、丧失勇气
镇静、自信、充满勇气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57055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选编意图,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对课文表述的事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少年处在怎样的困境,又是怎样勇于拼搏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文本的空白点读出来。此外,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吗?都看过那些杂技表演?
2.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其实,杂技师一项很复杂的表演,“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教师板书课题)
3.介绍。
4.教师导读:《顶碗少年》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学生自读
1.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失风度
惊心动魄
附和
陶醉
不知所措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填空:这真是一场的杂技表演。
4.把令你感到的句子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三、自学反馈,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新词,正确认读文中的多音字。
喝(hè)彩
屏(bǐng)住气
附和(hè)
结(jiē)实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5.交流:读了课文,你觉得当年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6.教师小结:是呀,这场杂技表演令永生难忘,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描述也去好好感受一番。
四、品析文本,感悟哲理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杂技表演的惊心动魄,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少年的表现。
(2)碗的描写。
(3)观众的反应。
3.教师小结过渡: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呀,然而令永生难忘的仅仅是顶碗少年高超的表演技艺吗?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什么让每每想起心中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呢?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面对失败时的表现进行品析。
(2)教师导言:在亲眼目睹了表演的全过程后,对这场杂技表演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从文中找出来。
(3)指名反馈:“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4)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5)交流: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来什么?
4.了解文章结尾的表达效果。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齐读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教师引导交流:从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感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那么学完这篇课文,你们又获得什么启示呢?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少年的动作(难度很大)
杂技表演
(三次)
对碗的描写(气氛紧张)
(惊心动魄)
观众的反应(扣人心弦)
坚持
失败
成功
#181112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板书设计
访
兰
家兰:甜、媚、俗
访兰的原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
野兰:清爽、纯朴、有灵性
不媚俗,有自己的特色
作业设计
课后2、3题
#18111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板书设计:
访兰
清妙
仙品
清爽
野兰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不俗
敬仰
空谷的幽物
抓住特点
对比
以兰喻人
好看
美
家兰
为被人的欣赏而生长
俗
鄙视
玩赏的盆景
中枢镇阿勒小学 张建明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海鸥老人资料。
五、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二、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难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云南昆明,一位老人和一群海鸥相依相随,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吧。(板书课题,提醒注意“鸥”的笔顺)
二、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做两部分:
一部分(1-12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部分:(13--17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四、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五、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学习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感情。
三、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海鸥老人资料。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整体感知
1.老师讲生活中与小狗的故事感染学生(之后让学生谈感受)。孩子们,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真实故事吧!学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男女生分别读。
撮嘴呼唤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亲昵说话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大声鸣叫
3、读了这两组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两幅画面?其实,这也就是我们课文主要描写的两个场景:(老人关爱海鸥,海鸥为老人送行)(板书:老人 海鸥)
二、品读“老人关爱海鸥”部分
学习老人喂、唤、海鸥部分
(一)学习“唤海鸥”
1.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2.师:这位同学找的是写老人在干什么啊?(板书:唤海鸥)3.自己先学着老人的样子来呼唤呼唤它们的名字吧 a师:谁来学着老人的样子呼唤呼唤? b师:谁来评评他呼唤的怎么样? 3.理解抑扬顿挫 师范读
师:听了老师的呼唤,你琢磨出抑扬顿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吗?指名讲 师:好的很那。声音有高有低,有轻有重,这就叫做抑扬顿挫。师:从老人抑扬顿挫的亲昵的变了调的呼唤声中你听出什么来了?(熟悉 得意)
师:同学们,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老人像对亲人般对待海鸥
(二)学习“喂海鸥”
1.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师:雨果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读表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所包含的意思。你是怎样理解?
①理解“有声有色”。②师范读,生想像画面。③学生相互描述画面。
④请生描述画面,师相机指导。⑤引读:
是呀,悠悠碧水畔,海鸥洁白美丽的身影上下飞舞,和老人相依相随,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清清翠湖边,老人亲昵地呼唤,海鸥欢快地鸣叫,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3.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熟悉默契
a.师:同学们,你还从这段话哪里里感受到他们像亲人像朋友关系密切?(退开一步、很小心地放、饼干丁)
师: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 师:请你读出老人的细心体贴
指名一生讲完就让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该句,齐读该句(彼此很熟悉很有默契)
b.师:正是这份熟悉默契才形成了翠湖边上这道独特的风景。红色出示第三段后几句话
指名生讲 师生合作读:
c.(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d.师:是啊,海鸥随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那在海鸥起起落落的过程中你觉得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呢?(时快时慢)师: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
e.是啊,海鸥需要的时候老人就放的快,海鸥不需要的时候老人就喂的慢,师:这不正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吗?来让我们一起来演奏这首乐谱,注意跟着老师的节奏来哦
师生创设情境合作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师快节奏读,生快节奏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他的脚步, 师慢节奏读,生慢节奏读 f.投影再次出示第三段,齐读整段
师:从表面上看是海鸥随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实际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老人是多么精心地去喂养海鸥啊
请同学们拿好书,我们好好读一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是字字入心啊!
4.从喂养海鸥的路程和时间上去感受
师:那么我们的老人如此精心喂养海鸥仅仅是一天两天吗?哪里知道的? 出示: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a.师:自己来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哪里感受到精心?(20里,每天、只)b.1里500米,步行20余里相当于每天在操场不停歇地走50圈,每天都需要赶6、7个小时却一心只为了——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
c.师:这份情,这份意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讲 指名读 齐读
d.师: 他这样步行是一天两天吗?是一年两年吗?(还从课文哪里看出他不是一天两天这样精心喂养海鸥呢?)
不用出示:“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生说感受)(老人每天必来是怎么做的呢?导到第一句)e.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多少个日子啊„„
引导生想象在冬天怎样的情况老人都是风雨无阻的来喂海鸥 师引读:无论刮风下雨——生读 无论老人身体多么虚弱——生读
师:十多年这位老人不顾路程的遥远、艰辛,一到冬天,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生接读)仅仅只为了(生接读)
f.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对待海鸥就像亲人像朋友,那么用心那么„„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呢?到课文中找找相关句子
5.学习老人的外貌 出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⑴自己来读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个怎样的老人?(勤俭、贫穷)(抓三个“褪色”。)
⑵你真会读书,同学们,褪色的背后还有个小故事呢?自己静下心来看看这份资料
⑶投影出示,补充资料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买饼干、面粉和鸡蛋给海鸥吃的,而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3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他背上那个破破烂烂的布包里,装着他沿途捡的、带回家当燃料的煤渣和树枝,还有一瓶用旧饮料瓶装着的茶水。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连穿得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⑷读了这两段文字,你看到的一位怎样的的老人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好这句话(读出褪色背后的东西来)指名读 齐读
师:这位爱海鸥胜过自己的老人,读 师:这位待海鸥如儿女的老人 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
(一)感受意想不到,朗读体会情感
1.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精心呵护着海鸥们,海鸥,也深深地依恋着老人。可是有一天„„(教师出示老人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简介老人最后的日子)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
3.(课件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抓住“翻习盘旋、连声鸣叫”等词体会,海鸥是在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海鸥们急速扇动着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来。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5.再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课文中读出来吧!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6.配乐读四处“意想不到”。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7.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会对老人说些什么?用
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总结采用了一种学生练笔的方式,避免了老师的说教,也进行了写的训练。] 8.生写话、交流。
9.小结:是的,老人再也不会得意地大叫老沙了,再也不会亲昵地和独脚说话了,再也不会佝偻着身子,风雨无阻来给海鸥们喂食了,无尽的依恋,无尽的不舍,都化作这大声的鸣叫,都化作这白色的旋涡,这是海鸥们的哭泣,是海鸥们为老人举行的一场特殊的葬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海鸥老人!齐读17自然段。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小结全文内容。
2.升华情感:如今,翠湖已成为海鸥们生活的一方乐土,昆明也因为人鸥的和谐被誉为“红嘴鸥”之乡。为了纪念这位老人,昆明人民特意为他塑了一尊像,(课件出示)看:老人手捧鸥食伸向空中,海鸥在他身边蹁跹环绕,多么舒心!我们相信:老人会永远有微笑,海鸥会永远有快乐,人与动物会永远和谐共处!
书 板书设计:
老人 与 海鸥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第二幅画面应该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也将重心倾斜这里。和学生一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初步的朗读交流之后,我比较得意的设计是:伴着哀婉的音乐,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当成海鸥,回忆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点滴,让学生互动,扮演海鸥与老人进行对话,倾吐无尽的思念和牵挂……随后让学生伴着音乐,读课文片段,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最后,再伴着音乐,出示老人喂鸟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让孩子们永远记住这个可敬的老人!
二、反思上课“不足”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中,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不到位。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板书设计:
访兰
清妙 仙品 清爽
野兰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敬仰
空谷的幽物
抓住特点 对比 以兰喻人
好看 美
家兰 为被人的欣赏而生长 俗 鄙视
以下是田科老师的邮件, 征得他的同意, 发表在我的博客上, 抛砖引玉, 希望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都行动起来, 为了我们的孩子, 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 捉拿语文教材中的蛀虫, 给孩子们消毒。
其他各科、如政治教材、历史教材等的第一线教师, 也不妨行动起来, 揭露这些有毒教材的弄虚作假, 害国害民, 危害我们国家的未来。
廖老师:
您好!
昨天晚上收到了网上购的《对抗语文》, 一夜没睡, 细细的品读起来, 很多地方都让人感动 (不是客套, 是发自己内心的看到有人在语文山头振臂高呼, 并看到了如何去做的可行性方案。)
等全部读完之后, 再和您交流我的心得吧。
现在有一事请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 (王克难) 作品, 被改写。现在, 我找不到原作。可是, 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 当年在美国展出时, 每个人在画像前只有3秒的时间, 这3秒里作者观察的作品是那么细致入微, 从整体到局部, 从光线到色彩……
我的问题是, 作为一个作家, 从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观察的如此细致, 可信吗? (附课文)
蒙娜丽莎之约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 队伍像一条长龙, 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群灰鸽飞来, 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地散步, 有的好奇地歪着头看着我们, 可能正猜想我们在做什么。它们猜得到吗?大家正在等着探访那刚从巴黎飞来的世界著名的美丽女子。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 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她, 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 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有朝一日, 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 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我慢慢地上了博物馆门前的台阶, 进了大门, 到了陈列《蒙娜丽莎》的房间外。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 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门口, 终于看到了她。
那幅画不大, 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 整副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 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 更近了, 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 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 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 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 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蒙娜丽莎那紧抿的双唇, 微挑的嘴角, 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 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 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 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 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 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 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 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双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 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 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 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 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之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 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感谢!
田科
2011年12月9日
田科老师, 你好,
很敬佩你这么细心, 这么有责任心。教材里的课文问题多多, 需要像你这样的优秀教师来分辨, 并且与同行、家长及专家分享。我读了附加的课文, 确实是一篇很一般的作品, 文中充满了装腔作势的描写和陈词滥调。我在卢浮宫参观过《蒙娜丽莎》画像, 那是一幅很小的画, 且被玻璃蒙盖, 观众只能是匆忙地“过一下”, 根本无暇细赏。这位不知道哪里的王克难先生, 大概是看的画册, 并且参考了其他人对这幅画的描写和评说。无论如何, 即便是神仙, 三秒钟也不可能有这般细致的观察。但看画册, 或者从网络上下载高清图片细细揣摩, 或许有可能。可这是写“参观记”的, 不是写研究文章。所以, 只能推测, 作者不是神人, 便是撒谎。
谢谢你的工作, 如果你允许, 我想把你的研究心得放在我的博客上, 跟更多人分享。
也希望我们的点滴努力, 唤醒更多有责任心的教师, 大家一起来捉拿“害虫”。
致敬!
祝工作愉快。
廖增湖于上海
2011-12-19
廖老师, 您好!
来信收到了。谢谢您的鼓励。昨晚刚听完收音机里对您的采访。
关于您说在您的BLOG里放上我的看法, 没问题。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清醒。呵呵。
这里是我读完第一遍《对抗语文》的感受。请指教。
叶开先生是我偶然间在网上认识的。和他通过两次电子邮件, 向他求教过几个问题。
在网上, 突然发现了这一本《对抗语文》, 尽快从网上买来, 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读得很粗, 主要是想找到他和乔乔一起读了哪些书, 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给我家孩子买几本书, 和孩子一起睡前读读。
可是读着读着, 自己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了, 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确, 从事语文教学也快20年了, 自己也发现了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问题, 但从没有想过要给孩子们如此“排毒”。一方面也许是和学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考核老师的条例有关, 但更多的是自己还是没有认真反思语文教学, 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基本人性的角度、从一个非物化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在教学中, 我的确不是一个“好老师”。真的不喜欢告诉学生作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格式去写。相反, 我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去读书, 一起去读那些在本地买不到的书。家长也许对我的做法有意见, 但是我是班主任, 又是课任老师, 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的看着孩子们读着一本又一本家长眼里的闲书。
在教学中, 还是没有发动起这些家长, 没有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孩子们从小读这些书的好处。社会环境告诉我:这个世界需要的是考试成绩。
于是, 我也开始动摇起来。在要学生们读“闲书”的同时, 我也慢慢开始随波逐流, 开始向学生要成绩, 开始……
按自己对朋友们的话来说, 我开始堕落了。呵呵……
看完叶开先生的书, 我觉得虽然坚持很难, 但是我依然会坚持下去, 和学生、和我的孩子, 和那些以后我要教的孩子, 以及曾经我教过的孩子们一起, 继续读我们的书, 做我们的项目。哪怕再难!
坚持的路很长, 也会很孤单, 但是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在我前面的路友, 在我身后, 还有好多人在陆续跟随前行者的脚步。
语文, 我来了!……
谢谢您!
祝如意!
田科
2011-12-19
田科老师, 你好,
因为最近一个星期, 每天都有媒体采访, 我还要给报纸写好些紧急的文章, 所以一时忘记回复你的邮件了。望谅!
我拜读了你的文章, 写得很细致, 让我感到还有动力要做更多的具体事情, 来跟更多的教师和家长分享。
你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要向你表示最大的敬意。
谨祝:工作愉快!
叶开于上海
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百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案例进行了尝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2.使学生会交流、会质疑、会借鉴、会合作,从而培养他们收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自学
这一步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时,要求完成几件事:(1)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2)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3)做一二道题试试看,哪里有困难。(4)想想今天学的内容和前面内容有什么联系,写出你的新发现、新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
师先讲明自学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90页上的内容。学生在自学时,可播放一些不干扰自学的钢琴曲。
2.说学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地汇报所学到的内容,有一点说一点,同时也让学生说出新的发现、新的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还要让学生谈谈自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暂时撂置,这一过程大约需要7分钟,说学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学到了什么。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注意每组必须安排一个好的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大约3分钟
第二步:汇报小组上讲台做自学汇报,并进行适当的板演。(小组交流时已经进行分工)
生1:在投篮比赛中,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投中的比率是指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2:我学到了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生2:我学到了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因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用百分数非常简便!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
生3:我学会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
生4:我学会了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
第三步:其他小组同学发表意见:可以评价、补充或者总结。
生1:我发现百分数不能约分。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母固定是100,而分子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小数。
生3:吴易浓同学讲得好,投篮的成绩好,并不是投中的次数多,而是说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比率高。
第四步:让学生质疑问。
3.导学
(1)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并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
(2)百分数概念中提到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3)百分数和分数有何区别?有没有最大和最小的百分数?
(4)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误解和遗漏的东西,这一步则要求教师能针对教材的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看这些问题中学生哪些已经搞懂,哪些还存在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自己再回去看看书,或同学讨论解决。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生生合作探讨。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讨。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
4.帮学
对于部分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要过早解答,而是让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或让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对于全班都不会的,教师则给予点拨指导。
5.检学
这一步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一定量的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既要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创新。练习以多种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般在12分钟左右。
6.评学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五步自主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生1:我认为李欣宇同学在讲百分数的特征时讲的非常清楚、好懂。我以后一定要向她学习,看书时认真总结,这样才能学到东西。
生2:王静伟同学在讲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时,讲的真好!好像老师讲的一样,我们一听就懂了。
生3:我认为我们组几个同学在自学和讨论时都比较认真。
后记:
本节课通过以“六学”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彰显。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得以培养。
【六年级语文上册微课】推荐阅读:
语文六年级上册09-17
六年级语文上册基础07-04
六年级语文试卷上册11-29
六年级语文上册预习12-08
语文六年级上册四字词07-08
六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表10-01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10-13
西师大语文六年级上册10-20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教案11-12
六年级语文上册基础题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