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方案(精选14篇)
2011年7月1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关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本市企业高温季节津贴标准的通知》规定: 企业每年6月至9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季节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执行时间为6月1日至9月30日,共4个月。通知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虽然高温津贴以通知的形式存在,并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但公司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遵守政策法规,积极采取措施,力求改善员工工作状况。在改善的同时,也希望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完善公司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现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高温津贴的的发放标准
1、户外作业:100元/月/人;
2、半户外作业:50元/月/人;
3、其它作业:30元/月/人。
各项目点人员统一发放:毛巾2条,香皂2块,并会定期发放防暑降温药品仁丹2瓶、清凉油、风油精1瓶、大麦茶给领班统一泡水到各项目点。
二、工作现场防暑安排
1、调整工作时间错开高温天气时段,可采取提早一小时上班,推迟一小时下班或其它能错温时段;
2、领班及时关注员工身体状况,如有身体不佳者及时调整,另行安排工作时间;
3、当作业现场出现中暑人员时,应第一时间转移到最近的医院进行观察、治疗;
4、凡在工作作业中出现中暑现象的,项目点负责人需负管理责任,并影响年终奖的发放。
近期内采取如上措施的同时,我们也根据天气变化的实际情况随时对避暑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高温津贴实行与说明
1、符合发放标准人员,高温津贴由行政人事部按月造册发放。
2、标准范围内员工如出现缺勤现象,视其情况减发高温津贴,减发标准为:
——旷工:每月每旷工1天,扣发当月全额高温津贴。
——迟到或早退:以行政人事部的检查统计为准,每月每迟到或早退一次,扣发津贴的50%;每月迟到或早退2次及以上,扣发当月全额高温津贴。
——事假:每月累计事假含3天及以上,不超过5天,扣发当月全额高温津贴。国家规定的婚、丧、产假除外。
四、报送方式
1、各项目点领班根据员工实际工作情况,以考勤附件的形式,如实提供户外作业与半户外作业员工名单,由行政人事部统一按月发放。
2、如有误报或错报,及时报送改正,产生的差额费用,由各项目点负责人自负。
五、附则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的最终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上海XXXXXXX有限公司
行政人事部
近年来, 高温津贴发放一直是入夏后的热点话题, 劳动者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如何享有安全和健康保障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上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 对279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2.6%的受访者认为有关高温津贴的规定落实得不理想, 82.4%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还没有收到高温津贴。受访者中, 34.2%的人在私企工作, 23.4%的人在事业单位工作, 20.8%的人在国企工作。
对于高温津贴发放, 国家已有规定。6月29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应享有用人单位提供的高温津贴。
然而, 调查显示, 72.6%的受访者认为有关高温津贴的规定落实得不理想, 82.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今年没有收到单位发放的高温津贴。具体来说, 各类型企业受访者尚未拿到高温津贴的比例依次为:私企 (90.2%) ;事业单位 (82.5%) ;国企 (67.4%) 。
对于当前高温津贴的发放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 “不发放”排名第一 (68.7%) , 其次是“用饮料等其他防暑物品替代” (32.7%) “不足额发放 (23.2%) 排名第三, “延迟发放” (16.7%) 排名最后。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荣芳指出, 高温补贴的具体标准和规范由地方规定, 由于这样的规范文件本身的法律地位较低, 效力也比较弱, 加上很多劳动标准需要劳动监察机关督促才能执行, 本来成本就较高, 这就会导致比如高温补贴等一些劳动标准执行不到位。
为什么发放高温津贴有明确规定却一直难落实?
“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是高温补贴规定难落实的重要原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理认为《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有一些规定不够明确, 也不够全面。比如该规定适用于企业、事业和个体组织, 这就使得执勤警察、NGO组织、临时工等同样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被忽略。另外, 规定中有关“室外作业”、“高温条件”的界定很模糊, 高温费是按月发放还是按天发放也不明确。
2012年6月,《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伴随法律规定的健全,高温下的劳动者本应该得到更好地保护,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自《办法》实施以来,仍能看到不少“高温津贴”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报道。明明有规定可依,可为什么“高温津贴”却屡屡成为烈日下的“白条”?如何才能真正让“高温津贴”成为“真关怀”,不再是劳动者的“奢侈品”呢?
完善立法,使法律更具可执行性
从立法角度来说,首先,立法部门要不断完善现有立法体系,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要怎么做,该怎么做,更应该明确不这么做的后果。以《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为例,《办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要提供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要提供高温津贴等等,但对于不提供的,仅仅规定了“责令改正”——这样的处罚力度明显太过轻微,处罚力度的不够,很有可能导致大批企业得过且过,不作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立法部门要在制定该怎么做的同时,充分结合《刑法》、《劳动法》、《工伤保险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详细制定出配套的处罚措施,加大规定本身的威慑力。
其次,避免规定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成为“白条”。立法部门在立法时,要明确所制定规定的可操作性,不要让立法成为一种形象工程。对于那些不具有操作性或者操作起来很困难的规定,建议不立或少立,因为这些条款除了占篇幅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从执法层面来说,监督检查机构要充分发挥本身的监督作用,对于那些没有按规定操作的用人单位,责其改正,充分保障劳动者获得“高温津贴”的劳动权益得以实现;在联合执法监督过程中,明确分工和职责,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做好监察工作,保证执行到位。
《办法》中就执法环节也有相关规定: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障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工作时间、工资津贴规定,侵害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责令改正。
建立“立体”监督机制
要使“高温津贴”不再成为“奢侈品”,真正成为一种高温关怀,成为劳动者切实可得的劳动权益,必然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能很好地成为法律规定的补充,形成自己的一套监督机制。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我们一般意义上讲到的社会监督,大都指的是新闻舆论监督,即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监督行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监督舆论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上、道德上力量。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落实“高温津贴”的过程中,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新闻报道,对一些违规行为进行披露,不仅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形成舆论压力;也可以引起执法机关的重视,监督执法。
主动建立诚信形象
作为用人单位,在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要注重对员工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劳动权益。在“高温津贴”保护这一问题上,《办法》主要就是通过明确企业责任来体现的。《办法》第五条至第十四条,分别从劳动卫生条件、劳动安全保护、劳动时间、工作场所、高温应对机制等多个角度加以详细规定。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落实“高温津贴”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确,如果每一个企业都自主自觉地按规定操作,即使没有检查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劳动者获得“高温津贴”这一劳动权益同样应该得到百分之百的实现。可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如此操作。或许是因为外部原因,比如法律规定没有及时广泛地为大家所知晓;再比如执法的松懈,让企业觉得有空子可钻;或许是因为企业本身原因,比如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要扩展而导致资金紧张,员工成本缩水;再比如“不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企业根本就没有发放“高温津贴”的意识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原因,并不能成为拒绝提供高温津贴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企业违规操作的“保护伞”。
企业领导多关心高温下的劳动者,企业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不仅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温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发展企业文化,而且可以增强员工的被认同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业绩和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工会应依法履行职责
工会作为一个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利而存在的。因此,工会要敢于为职工说话,不能沦为企业的附庸和傀儡。
工会应该充分发挥其本身职责和功能,展示其“劳动者娘家人”的地位和作用。工会组织要代表劳动者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者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此外,工会组织还要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工会组织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组织应当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劳动者要勇于维权
劳动者责任,当然不是讲要劳动者自己给自己高温津贴,而是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企业违规未给付“高温津贴”的,要敢于主张,敢于维权。当然,很多劳动者担心会不会被“炒鱿鱼”,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发生,但却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维护自己其他的劳动权益。如果每一个劳动者都忍气吞声,本着“忍一忍就算了”的态度,要实现“高温津贴”的落实,必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毕竟按规则一成不变办事的企业并不普遍,也就是说侵害劳动者某些权益的企业还是必然存在的,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劳动部门自主检查发现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还是需要当事人举报等;社会舆论监督毕竟不是常态,揭发披露也只是一小部分,劳动者一定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工会,也可以通过行政执法部门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高温津贴是对劳动者在特殊劳动环境下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所给予的额外的必要补偿。《通知》规定,为保证炎热夏季高温条件下,各用人单位生产(工作)活动的正常进行,切实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10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工作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高温津贴标准可在每人每月100元-200元之间。实施高温津贴后,企业不得另以货币形式向劳动者支付防暑降温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广西实际情况,两种情况可享受高温津贴。一是高温,即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
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达33℃以下的(不含33℃);二是高湿,因我区气候特点,高温季节常有高湿现象伴随,且持续时间长。因此,也同样适用于享受高温津贴。
《通知》还对环卫一线工人进行了特别规定。环卫一线工作虽按劳动合同制度管理,但绝大多数长期在露天作业,考虑到其工作特殊性,自治区政府决定,实施高温津贴将环卫一线岗位纳入其中。
此外,《通知》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因高温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而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也不能因实施高温津贴而降低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还要加强女工保护,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含33℃)的工作场所作业。
相关阅读:高温津贴的时间
津贴月补省份
江苏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60元,非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30元发放时间:6月-9月共4个月。
浙江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月160元,非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月130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110元发放时间:6月-9月共4个月。
湖南高温作业工人每月160元 发放时间:7月-9月共3个月。
广东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50元,非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00元发放时间:6月-10月共5个月。
北京室外工作者每月不低于120元,室内工作者每月不低于90元发放时间:6月至8月共3个月。
山东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20元;非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80元发放时间:6月-9月共4个月。
江西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补贴120元,其他人员每人每月80元发放时间:7月-9月共3个月。
天津每人每月83.8元发放时间:6月-9月共4个月。
津贴日补省份
重庆日最高气温37℃-40℃的`天气,每人每天按5元至10元标准发放,40℃以上每人每天10元至20元发放时间:5月-9月共5个月。
上海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每人每天不低于10元
发放时间:6月-9月 共4个月。
河南每人每个工作日10元发放时间:6月至8月,共3个月。
湖北每人每天8元,发放时间:7月-9月共3个月。
福建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按5-8元标准发放发放时间:5月-9月共5个月。
陕西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天2.00元;其他工人(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每人每天1.20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每人每天1.00元。
发放时间:7月-9月15日共2.5个月。
甘肃高温津贴每人每月45元 发放时间:7、8、9月。
据报道:近期,兰州最高温度已突破33度,嘉峪关、敦煌的高温也在37度左右。在高温天气下作业的我省劳动者如农民工等却有相当一部分无缘高温津贴,目前执行的也是前制定的标准,即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月45元。但目前,全国已经有14个省、市公布了高温津贴标准,执行月补的8个省市中江苏、浙江和湖南最高,补贴为160元。
这给户外工作者带来很大的考验。根据辽宁省的相关规定,只要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按照规定,高温津贴支付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每年7月、8月、9 月发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表示:高温津贴即日起强制执行,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高温津贴标准的监督检查。
超八成受访劳动者未拿到高温津贴
记者调查走访了沈阳市建筑装修行业、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快递员、办公职员五大行业30位工作人员,了解到仅有5人在今年领取到高温津贴,其余25人均没有领到,发放率仅为16%左右。
昨日,在皇姑区五一商店附近,李师傅背着钢管在施工现场走动,他告诉记者老板并没有发放高温补贴,给个体老板干活时,几乎没有人敢提出来所谓的高温补贴。
快递小哥大多在室外奔波,多数从业人员都表示没有拿到高温津贴。
记者在街头采访了5位一线环卫职工,其中有2位环卫工人说:“今年我们领取到高温补贴了。”其他3位环卫工人说:“这两年我们都是发放一些消暑纳凉的食品,从没有给过高温津贴。”
沈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表示:“我们每年都向各区环卫部门下文要求发放高温津贴,现在已经有部分区开始发放。此外,我们还采取设置专门的防暑降温费,用于定期给一线环卫扫保人员发放绿豆汤、雪糕和消暑食物,另外还会正午高温采取错峰扫保的方式进行保洁。”
在北站公交枢纽站,绝大部分的公交司机都会领取到消暑纳凉的食物,但是大都没领取过高温津贴。
“公交公司会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夏季防暑降温的保障,还在始发、终点站点提供冷饮机、酸梅汤、西瓜、冰块、雪糕。此外,还会在部分中途的站点设置冰水饮水处。如果要是发放高温津贴,这样不能够保障司机人员能够防护高温,变成消暑纳凉的饮品和食物,能够确保司乘人员在高温天气安全行车。”公交公司周队长介绍。
人社部门计划检查用人单位高温补贴发放情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表示:高温津贴即日起强制执行,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高温津贴标准的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支付劳动者高温津贴或违反其他劳动保障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对于不按照标准发放津贴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可将情况反映给企业工会或所在区的工会组织,由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进行协调,协调无果后,将由有关执法部门要求用人单位依法责令改正。
专家:相关部门应监督高温补贴发放
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高温补贴是保健的权益问题。虽说是权益问题,却可以折射出企业责任、企业诚信和企业管理等诸多问题,最为核心的就是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遇到问题时,也存在民不举官不究这样的潜台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没有哪个职工因为这点儿蝇头小利去起刺儿,因为职工与企业相比依然是“弱势群体”,这样的维权不能仰仗职工,应当是相关部门的监督。同时,在不能修改高温补贴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鼓励企业在高温的情况下通过高温补贴进行人文关怀,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给职工高温补贴,应当归属于企业文化,激励职工发挥潜能。
天太热啦 给猴子吃个雪糕吧
给香猪冲冷水澡、给猕猴吃雪糕,火鸡、孔雀吃上西瓜……
随着持续多日30余度的高温天气,中山公园的小动物们惬意地吃着防暑食物度夏。
为避免动物中暑,中山公园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为小朋友和动物避暑开出一个个“凉”方。园方采取了多种防暑解热的方法,让动物安全度夏。猴子、香猪、鸵鸟尽情享受饲养员用水管送来的清凉,火鸡、孔雀、猴子吃上了西瓜,真是让人羡慕。一些动物还拿出了自救本领,骆驼、牦牛脱去了厚厚的毛,换上了薄薄的夏装。
关于我省企业高温季节津贴标准的通知
皖人社发〔2011〕34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会:
为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企业高温季节津贴标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一、企业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及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季节津贴,津贴标准每人每工作日不低于10元。气温以省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为准。
二、企业应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具体条件,建立高温季节津贴制度,并通过平等协商合理确定本单位的高温季节津贴发放条件、范围及具体标准。
三、企业在高温天气期间,应遵守国家、省防治高温职业危害有关规定,根据本单位实际,合理安排职工工作,适当调整高温、露天作业人员的作息时间,增加休息,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或停止高温时段作业,严格控制加班加点,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企业不得因高温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而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不得因增加高温季节津贴而降低劳动者工资。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高温季节津贴。高温季节津贴计入工资总额,在企业成本中列支。
五、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安全监管等部门和工会组织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监管,确保高温季节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温中暑造成的职业危害。
六、本高温季节津贴标准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卫生厅>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总工会> 二○一一年七月四日
相关阅读:高温津贴当发未发最高罚单位两万
公交车司机:每月300元
上午10时,太原市建设路901路公交始发站,几名司机正在办公室吃西瓜、雪糕,等着换班。司机王师傅介绍,如平时任务跑趟完成合格、车保养合格,每月可以发300元的高温津贴,仍然是发6—8月3个月。
环卫工人:原则上每人每月30元
上午10时,省城迎泽大街。环卫工人张师傅告诉记者,他领高温津贴已经有两年了,每年6—8月这3个月,他们每月都能领40元。
太原市环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温津贴原则上每人每月30元,因区财政情况不同,各区有所差异。现在省里有了具体标准,市里将按新标准执行。
农民工:难以领取
在省城新晋祠路一建筑工地,河南农民工王师傅表示,虽然工地上没有发过高温津贴,可“哪敢要呀?老板给就给了,不给也没办法”。
访并州南路、建设南路等工地,农民工或者不知道高温津贴,或者知道却难以领取。一位工地有关人士分析,不少工程多次分包、转包,给高温津贴发放带来难度,因此难以统一通知发放。另一方面,工人流动性大,不少工人自己不会主动索要高温津贴。
不能用实物抵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温津贴必须用货币形式支付,每个月可以随工资一同发放。用人单位可以额外给职工发放绿豆汤等防暑降温物品,但不能折合现金抵充应发的高温津贴。
该负责人还表示,用人单位不得因高温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而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而且,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天气期间,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以增加休息、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加班加点,减少高温时段作业,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
领不到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给劳动者发高温津贴,劳动者该如何维权?省人社厅劳动保障监察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依法向相应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或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接到举报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对用人单位下达改正指令,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于拒不改正的单位,可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处以2000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
省总工会已发出专门通知,开展“关爱职工、平安度夏”维权活动月活动,重点检查高温季节各项津贴标准及相关待遇落实情况。
翻阅相关国家层面的文件,仅能找到1960年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之后是2007年,国家安监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四单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之外就是各省发布的关于防暑降温的文件。比如,上述通知就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温度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在完善防暑措施的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但是,这些文件大多是指导性意见,既不具强制性,也无相应的惩罚机制,导致规定难以切实执行。因此出现了部分企业将高温津贴束之高阁、发放仅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干脆用毛巾、饮料等物品代替高温津贴的发放或者减少发放数额的现象。甚至有些工人,尤其是一些工地上的農民工,连高温津贴是何物都不清楚,更别提主张权益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气温屡创新高,长期在此恶劣环境下从事生产作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将造成严重损害。高温不仅“烤验”着工人的意志力,同样也在“烤验”政府和企业的人文精神。
对于高温津贴,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放到位。一是覆盖范围要到。正式职工能享受到这一津贴,短期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同样也应有此保障。二是要有相应的政府部门行使监督与管理职责。三是出台相应的惩罚性措施,对拒不落实的企业,给予相应经济上、行政上的处罚。四是对因高温天气导致的身体损伤应视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在发放到位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物价的变化,适当提高高温津贴标准。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没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价,而应因地制宜,制定最低发放标准。同时可考虑,对高温津贴不纳入个人所得税的扣减范围。
每年4月1日到10月31日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含35℃)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的,应当向劳动者按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发放高温津贴。
注意:
1、气温以省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为准。
2、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3、高温津贴不包括在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内。用人单位不得因提高高温津贴而扣减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相关内容:
用人单位不发放高温津贴怎么办?
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以及不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33℃以下的情况下作业,没有给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劳动者可以到该局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举报投诉受理中心或拨打举报投诉电话88275979进行举报。
尊敬的公司领导:
近日,随着夏季来临,天气越来越炎热。生产部深加工炒制车间也进入酷热阶段,结合16高温补贴方案(详情见16年方案),炒制车间正常生产工作时,历史环境温度最高峰42.5℃,炒制设备周围温度达到50℃左右。为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为表示公司对员工的体谅和关怀,确保工作有序进行,使员工在酷暑期间能够更好的工作,同时随着新一轮员工的入职,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特向公司申请发放员工高温补贴。
一、人员范围:现场参与花生及南瓜子炒制工作的员工;
二、发放标准:7/8/9三个月,参与炒制车间生产工作的员工每人发放5元/天饮料津贴;即日起凡参与炒制车间工作的员工当天每人每天1瓶盐汽水饮料;
三、执行时间:高温津贴的执行时间为:2017年7月至9月;
四、发放形式:高温津贴随月份工资一并发放。
17高温方案可作为持续性制度,长久制度,高温时间根据实际可分为6~8月或7~9月进行此高温补贴方案实施。
请予以批示!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出租车司机行业属于特殊工作性质的行业,在夏季运营过程中,出租汽车司机可利用车载空调将工作场所温度降至33℃以下,并不符合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高温津贴的法定情形。故法院对程某要求某公司支付其高温津贴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裁定驳回程某的诉讼请求。后程某不服,上诉至二审法院。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不符合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高温津贴的法定情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高温津贴的法律依据
(一)高温津贴属于必须以现金形式发放的工资范畴
在《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国家法律法规就高温津贴的性质并未明确予以界定。地方性的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粤人社函[2009]20号文中对此首先予以界定。该文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其他工作场所高温作业的劳动者发放的高温津贴,是对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特殊劳动消耗的补偿,属于工资范畴;对非高温作业人员普遍发放的类似于防暑降温费性质的高温津贴,应属于职工福利范畴。”通说的高温津贴,应属于前一种情形,是企业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是一项法定义务,属于工资范畴,并且只能是现金支付。北京市《关于做好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明确指出:“高温津贴属于劳动者工资组成部分,应计入企业工资总额。”
新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因此,自2012年6月29日起,高温津贴已被明确地界定为工资范畴。本案中,程某所要求的高温津贴就是除一般工资收入之外的额外补偿,仍属于工资范畴。
(二)高温津贴的发放对象
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规定,能够领取高温津贴者必须是在高温下工作的岗位职工,包括建筑工人、无空调的公交车司机、露天环卫工人等。2012年新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指出,该办法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将以前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田间作业,扩大到存在高温作业的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虽然高温津贴的发放范围作了扩张,但法律法规仍然作出了诸如“高温作业”、“无空调作业”、“露天作业”等限制性规定,强调工作过程中的外界气温条件及人为降温措施的实际效果。所以,是否发放高温津贴还需依据相应的法定条件进行判定。
(三)发放高温津贴的法定情形
新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由此,高温津贴的发放情形主要包括:1.露天工作,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2.非露天工作,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
(四)配备车载空调的出租车不符合发放高温津贴的法定情形
运营出租车配备车载空调是行业的法定要求,结合本案中程某的工作情形可知:第一,程某所从事的出租司机行业属于特殊工作性质的行业,但并不是露天工作;第二,在夏季运营过程中,程某可利用车载空调将工作场所温度降至33℃,故其不应享受高温津贴。而目前北京市内的出租汽车,诸如伊兰特,捷达等众多车型,都配备了空调降温系统,这也使得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夏季乘坐、工作环境都在33℃以下,所以,整个北京市出租车行业也都不符合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高温津贴的法定情形。
二、本案中的利益衡量
(一)劳动关系矛盾就其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矛盾
法律本质上就是对各种利益关系的一种调整,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缺少了利益格局的大体均衡,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其中最为重要的利益分配就是劳动者如何通过劳动平等地获得报酬,此即由劳动法律调整的劳动关系。利益的均衡就是法官裁判的目标,这也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一致的。因此,作为利益衡量的运用者,法官在确定个案利益的保护程度时,他的价值观念必须反映社会价值,应考虑到个案的利益衡平对公共政策、社会舆论乃至经济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本案中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利益均衡
本案中程某所从事的出租车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其现有的运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化模式以及个体化经营加行业管理模式。在公司化运营模式中,又有车辆属于公司和车辆属于个人但挂靠公司运营这两种情形。但其行业运营模式均是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承包运营模式。出租车司机受劳动合同和承包经营合同的双重规制,后者更是触及到了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依据承包经营合同的约定及行业惯例,运营成本尤其是油耗成本是由出租车司机自行承担的,这是双方长期磨合形成的利益格局并由主管行业以运营合同的形式予以固定,每一个新入行的司机对此利益格局是明知的。这里既不存在利益的失衡,也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制,双方的利益大体均衡。
此外,由于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与油价、经济和政策调整紧密相关,为降低出租车司机的运营成本,保障其收入的稳定性,出租车公司已经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司机一定油补。但是,作为出租车管理者的出租车公司,不仅有追求自己收入最大化的利益诉求,还担负着保障司机收入稳定、降低其运营成本的社会责任。如按照北京市相关行业规定中所要求的出租车公司对单班司机给予每月约1400元的油补,对双班司机每人每月给予约700元的油补这一标准,以北京全市有约13万名司机、本案出租车公司有280名司机计算,需要支付的油补总量对公司和整个行业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再额外要求出租车公司给予司机高温津贴,将会导致双方在长期磨合中形成的利益失衡,不仅会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群众正常出行,还会引发社会就业危机等一连串恶性循环。
劳动法的特点是法定条款和条款约定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都是经营者,双方通过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界定各自的权、责、利的边界,搭建起由运营权、车辆、人力成本、油耗等成本组成的经营平台。双方的合作运营既保障了群众对城市交通出行的需求,又实现了各自在合同约定框架下的盈利。如果过于强化一方的利益,如本案中,过于倾斜保护出租车司机的利益要求公司支付高温津贴,将会导致双方在长期磨合中形成的利益失衡。
三、余论
1高温津贴的制定
2012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了具体的高温津贴制度。2什么是高温津贴? 《办法》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包括35℃)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包括33℃)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3哪些人可以领高温津贴? 只要用人单位安排了高温作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的劳动者都可依法享受高温津贴。
露天作业比如交巡警、快递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户外线路检测工人;室内作业如炼钢工人、机械铸造工人等都能享受到高温津贴。
4高温津贴是工资!不是福利!针对不少企业甚至劳动者存在的这一观念误区,人社部门提醒: 高温津贴属于劳动报酬(工资)的组成部分,该发而不发属违法行为,最高面临1万元罚款;未足额发放的,视为拖欠或克扣工资。5气温达37℃以上,下午暂停户外施工
日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当日应当停止户外露天工作;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39℃以下(不含39℃),全天户外露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12时至16时应当暂停户外露天工作;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至37℃以下(不含37℃),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户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6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就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要调整作业岗位。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7孕妇工作环境不能超33℃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女职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工作及温度在33℃以上的作业场所工作。8工作中暑致死视为工伤
劳动者因在高温天气下工作引起中暑,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职业病的,可依法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因中暑死亡或者中暑后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9“清凉饮料”不能抵补贴
除了发放高温补贴,用人单位还应当向从事露天工作和室内高温工作的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清凉饮料,但提供的清凉饮料不能抵扣高温补贴。
按照《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发放高温津贴,并在工资清单中列明具体项目及数额,并应保存高温津贴的发放记录至少2年。
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情况以及高温津贴发放情况,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一、企业在职职工高温津贴发放标准由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12元标准发放调整为每人每天20元标准发放,
二、企业高温津贴支付等有关问题仍按《关于企业高温津贴支付有关问题的通知》吐地劳社字([20XX]122号)要求执行。
三、各县(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用人单位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企业主管部门要督促企业做好高温期间职工的防暑降温工作。工会组织依法对企业高温天气期间采取的劳动保护措施实施监督。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四、调整后的高温津贴标准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执行。
XXX卫生局
XX工会
刘某在一家钢铁厂上班,在合同中,厂方承诺给刘某的工资是1400元每月,可刘某听说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是每个月1500元,逐向公司反映这一情况,得到答复是,刘某每个月有三百元的高温工资,加起来远远超过最低工资标准。
【评 析】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第3条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该规定在第12条更是明确规定,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刘某所在的公司的这一做法显然违反了国家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应当予以纠正。
★ 广东高温津贴标准
★ 广西高温津贴发放标准
★ 深圳高温津贴发放标准
★ 关于公布我省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
★ 四川建筑行业高温津贴发放出现“倒挂”现象
耕农_朱学良
最近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碰到很多单位将高温津贴计入劳动保护费进行核算,也有人混淆了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费的概念,认为高温津贴就是防暑降温费,应计入职工薪酬—福利费核算。针对该问题,个人觉得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费、劳动保护费应区别看待,高温津贴应计入工资总额,防暑降温费应做为职工福利费,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用于保护高温作业职工安全的防暑降温用品(包括饮料)及药品属于劳动保护费支出,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应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首先,我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对职工薪酬的解释来看:(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是指企业按照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等的劳动报酬,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等。其中,企业按照短期奖金计划向职工发放的奖金属于短期薪酬,按照长期奖金计划向职工发放的奖金属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2)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向职工提供的生活困难补助、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 家费、防暑降温费等职工福利支出。
因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和职工福利费是做了明确的区分的,其中防暑降温费做为职工福利费核算。高温津贴是属于企业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需计入工资总额。
其次,我们从财政部下发《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来分析。
2009-11-12财政部下发《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明确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1月4日以国税函[2009]3号下发《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也对应计入职工福利费中职工防暑降温费做出明确规定。该通知中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以上两个通知均对职工防暑降温费做了明确规定,防暑降温费仅限于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再次,2012年6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89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对于在高温环境和高温天气下作业的高温津贴做了相关解释和规定。
《办法》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落实以下高温作业劳动保护措施:
(一)优先采用有利于控制高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温危害。对于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高温危害,应当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二)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保证其设计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和卫生要求,高温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高温日常监测,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四)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高温危害作业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五)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中第三级以上的高温工作场所作业。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和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应当设有座椅,保持通风良好或者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习,并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第十四条 劳动者出现中暑症状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供给防暑降温饮料,并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病情严重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送医疗卫生机构治疗
企业发生的《办法》中上述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中的成本费用应归类为劳动保护费,不属于防暑降温费,也不属于高温津贴,且第十一条中明确“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这就对劳动保护费与高温津贴做了明确的区分,高温津贴和劳动保护费不是一回事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高温津贴不得以劳动保护费支出抵扣。
同时,《办法》第十七条对高温津贴进行了明确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如下: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此条规定已对高温津贴做了说明,高温津贴属于岗位津贴,应纳入工资总额,符合职工薪酬准则中关于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的含义。
2012年6月29日同时,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广东省总工会联合发布《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粤人社发〔2012〕117号),该办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的(以下统称高温作业),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在工资清单中列明具体项目及数额。”
【高温津贴方案】推荐阅读:
关于企业夏季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06-15
关于公布我省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10-14
防高温中暑应急演练方案11-03
津贴07-02
规范津贴补贴发放规定06-22
岗位津贴调研报告10-03
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实施办法10-17
公司地质勘查野外工作津贴管理办法05-29
厦门高温补贴07-23
高温慰问简报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