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推荐14篇)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篇1

如火如荼的语文主题学习已经进行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讨论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特别是一些比较有责任心的老师的声音:“不讲,学生会吗?”“考到了,怎么办?”“低年级的学生,连字都不会认,会自学,会阅读吗?”“老师说一点学生做一点,老师不说学生就不做。”其实这本不该怨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因为长期以来老师们把该学生做的事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肯放、不愿放或者是不敢放。但是不放手学生就永远学不会自己学习,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才是明智之举。不要让孩子们总是莫名其妙地去做语文的智力游戏,而应该把一生中记忆最好的黄金时段,用来阅读、用来背诵最好的母语材料,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不是说有一种爱叫“放手”吗?对于“语文主题学习”来说,有一种阅读方法也叫“放手”?

一、重温“语文主题学习”实践的基本理念  1.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打破原来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阅读教学课堂常规,合理调整课时,实施单元备课,对于教材,要学会取舍、学会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速课堂教学,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 2.实施课内大量阅读。有人曾经说过:“现在的阅读教学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认识到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但把大量阅读放在课外;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上,着眼于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事实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一条重要的理念是:把课外阅读拿来课内学习,实现大量阅读。

 3.《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不要精雕细刻。

二、践行“语文主题学习”的一些实施策略

如何开展“主题学习”,如何把大量的课外阅读搬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在这一段时间的尝试实验中,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对教材,对《丛书》内容要学会取舍、学会放弃,大胆放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大胆放手”绝不是“放纵不管”,必须有方法,有策略。下面谈谈我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的一些主要的实施策略:

1、调整课时安排,营造语文教育的大环境。教师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大语文环境,让课堂教学“提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才能实现厚积薄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2、调整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我们在一学期中,不仅要学完课本知识,还要读完配套的主题学习丛书,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实验一开始,既要与以前的语文教学搞好衔接,又要加快学习节奏。在每个单元中,找出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辐射式阅读。

教学现行语文教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课堂中老师准确把握课文重点,设计最合理的问题,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在课堂上少讲,精讲,充分运用学案,让学生读书与交流并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当前我县开展的课模改革。

3、采取“精读”和“博读”相结合。

“主题学习”的主旨是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在往年开展的“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活动的基础上,主要以课文为中心,向《丛书》或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课堂上围绕单元主题,采取“工笔细描”对范文进行精读和“粗线勾勒”的博读阅读其它课例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的内容。这也就是对教材、对《丛书》的“取舍”问题了。

4、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表扬鼓励阅读积极分子。

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自己是如何阅读的;交流阅读所得;展示学生的阅读笔记并进行生生或师生间的评价;展示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并择优张贴上墙;量化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成员分工负责登记,如课堂汇报次数,学案完成情况,小组交流互动情况等)……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读书之星”,给予一定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三、思考“主题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区别 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篇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一开始,我觉得语文课老师不去讲,学生能明白吗? 一篇课文我们从字、 词、句、内容分析都讲得那样仔细翔实了,有些学生都还是马马虎虎,一知半解,如果真放开了,不知我们的学生能考几分。 再说了, 这简直就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否定, 难道这么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白干了,这样辛苦。可以说,我对这种做法还持怀疑态度。书中说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想、去体会,教师不要死死扣住几个字词,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刨根问底,把很美的一篇文章教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上一周,我们语文组内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学生一次无意中的回答让我似乎明白了让学生去读、去悟是完全可以的。 这次集体备课我上的是《 诺曼底号遇难记》 ,当课文进行到“ 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桑,失魂落魄,船舱里一片混乱,照这样乱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这嘈杂声中,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夫大副的一段对话稳住了局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时,怎样读这一段对话,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和沉着冷静。 举手的学生很多,他们都想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于是我问扮演洛克机械师角色的史××同学,怎样才能读好? 他说这时候机器已经瘫痪了,作为机械师的洛克,他心里一定很难过,所以我要读得沮丧一点,这一点还真提醒了我,说实话,在其他班上课时我还没想到这一点呢。 说得多好啊,我让学生送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回想这节课,就是因为给其他班要上课, 还要照顾到给全县评优课的老师让路, 所以我们班挨到了最后,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熟了课文,读出了文味。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会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刚才的一幕。 这两天的课,我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讲,效果挺不错。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思考 篇3

一、教师亟待转变观念

“语文主题学习”敢于挑战传统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学校在开展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一些学校或老师依然在传统观念与新思想之间摇摆。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裹足不前。新的语文教学方略,是要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说”,转化成学生积极自主地“读”,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获得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由于对新课改提倡的课堂面貌和效益缺乏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许多教师心里没底,认为自己不讲,学生怎么会懂,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即使观念上认同了“语文主题学习”,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所顾虑。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没有得到有效利用。2006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正式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并配套下发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是一套很好的系列读物,经典的篇章对于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升华孩子的人生境界,扩大孩子的阅读视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这套丛书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应用。

3.教师对主题教学课程模式的认识和掌握运用亟待提高。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入研究,提升自身素质,拓展文化底蕴,做学生大阅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领者。

二、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改革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对此,教师必须对课程本身有深层的理解和价值认同。

1.变革语文课堂教学。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精雕细刻,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结果学生还是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日复一日重复琐碎的分析课文、字词训练,让语文这个本应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新课改强调广泛阅读的大语文格局,学生读得多了,慢慢感受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应该在课堂上教给孩子阅读方法,指导孩子进行大量阅读。如何进行大量阅读?我们努力以三分之一的时间教语文课本,以三分之二的时间从事大量阅读。把“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过去,我们习惯于强调课堂——课堂就是完成课本,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学生学得筋疲力尽,学生一学期的读书量局限于一本课本,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学积累,没有泛读作为基础,学生面对教师在精读课中的讲解和引导,很难引起共鸣,教师的旁征博引无异于“对牛弹琴”,所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靠语文教师的“讲”,而主要是靠学生的“读”。课外阅读材料介入语文课堂后,语文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阅读积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变得有滋有味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教”这一方面的特点。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狠抓落实,体现在引导、点拨上,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方式进入了课堂。讲得多,教得多,不代表学生学到的多;教师讲得少了,占用的时间少了,只要引导有方,学生的学习更有保证。老师指导下的课内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大幅度提高,学生感到阅读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课内阅读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更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因而让学生逐步爱上阅读。

2.帮助孩子围绕“语文主题学习”,正确选择阅读书籍。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书籍,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可以成为他们的阅读教材。学生要多接触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经典读物,让孩子采得百花酿甜蜜,从小积累丰富的文学素养,开阔视野,储备积淀,在不断的阅读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孩子正确选择课外读物,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投入到教学中,鼓励、引导教师压缩教材教学时间;我们还要按照“多样的题材、多样的体裁、多样的语言表达风格”这“三个多样”原则选购图书,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同学聚到一起读书,形成浓浓的班级读书氛围;同时,通过开展读书会、评选读书大王等形式,倡导阅读过程中的共同交流;定期开展 “好书漂流”活动,增加阅读多样性。我们还可以从图书选购、亲子阅读等方面引导家长买好书,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家庭读书氛围。

3.改革评价方式。改变教师评价内容和方式,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关注课改的全过程,并发挥期中、期末考试的反思总结功能。改变学生评价内容和方式,从过去单纯考查知识技能,转变为考查学科素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量、背诵量、日常写作等均进入评价范围;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纳入命题范围,发挥评价促进语文课改的功能。同时,广泛发动家长参与,有计划地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语文课改的积极意义,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促进课改的顺利开展。

实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冲击着传统的语文教学,回顾近年来的课改实践,“大语文”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成效显著。“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带来了全新的改变,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师备课无须在精耕细作、咬文嚼字上花费太多时间,而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也改变了学生,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了,课堂上气氛活跃,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回家不是立即拿起遥控器,而是捧起书本津津有味地阅读;还改变了学校。学校教育变得生动活泼,着眼于孩子的长足发展,浓浓的书香充满校园;甚至改变了家长,“语文主题学习”如同一座桥梁,让家长深刻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讲解 篇4

本学期,要求在学完课本内容的同时,还要学完 4本主题学习丛书,可谓 时间紧,任务重,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 “ 一篇带多篇 ” 的教学模式。

1.“ 一篇带多篇 ” ,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利用拓 展阅读的方式,插入一篇或多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

2.课时安排(两周计:在每个单元中确定一篇 “ 精读课文 ” 的方法。“ 精读 课文 ” 用 2课时, “ 阅读课文 ” 占 1课时(计 3课时 , “ 综合练习”1课时, “ 主题 学习” 丛书阅读汇报课 1课时。

3.备课。在备课中穿插设计课本和丛书的教案或学案。二.指导学生阅读

第一步,建立读书笔记本。学生已经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也明白了 “ 不动笔 墨不读书 ” 的道理,建立读书笔记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开始建立读书笔记时, 仍然是自由式的记录,不必要提出太多的要求和规定。

第二步,规范读书笔记。学生一开始做的读书笔记是比较杂乱的,只是记 录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时,老师对如何写读书笔记进行规范指导,让 学生对记录内容进行初步分类,如:精彩语段、知识撷英、名言警句、古典诗 词等,使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查阅和使用。

第三步,写批注,记心得。在充分的积累之后,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写批 注的方法并让学生对所记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或者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好句后适时加上自己的体会或感受,对 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对课文的感受已不再是简单的一句话,因此我经常让学生 就感动的文章写下读后感,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的有效参 与,增强阅读的深度,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作文水平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1.摘记。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记本,在阅读课上做摘抄用。每篇摘记统一规 定形式,内容必须包括文章的类别、题目、作者、内容摘录。内容摘录可以是 篇、段、句、词,也可以是故事梗概。

2.读书笔记。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主要用来记录批注内容和阅读 感受。阅读感受主要包括对人物的评价、感情抒发、疑问阐发、联想和想象、比较阅读个人见解等。阅读感受每篇一般要求 300字以上。

四.开展的主题试验活动

为培养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主题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开展,我们 广泛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与主题学习教学改革相关的活动: 1.举办了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让学生把开展主题学习以后自己的收获、感 悟、方法、建议等写在手抄报上,班内交流,班级间交流,学校展评,择优奖 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读书看报的兴趣,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 入开展。

2.举办了师生读书知识竞赛。从 “ 语文主题学习” 教材、“ 朝阳读书计划 ” 读 物、诗文诵读等篇目中选择相关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共同参加读书知识竞赛, 既推动读书活动与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又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3.组织了作文比赛。根据现在的作文考试形式,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作 文比赛。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或者层层推荐,作文形式灵活多样,或现场作文, 或组织征文。

五.试验取得的成效: 实验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得到了快乐,也使我尝到了阅读教学 的甜蜜,提高了自身素质。我愿意用我的热情、智慧为语文教学的美好未来作 出应有的努力。

“ 主题学习” 是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它必将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但 对于刚刚开始实验的我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挑战。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对主题学习实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充分体验到了阅读教学的特殊魅力。下面将我 一年来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 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只有自己喜欢的, 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 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

曾经很多人慕名而学,但是成就的仅仅只有韩老师自己。看过网上很多关于 韩老师的评论,印象最深的却是平凡扎实两个字。在她的课堂上,我感触最深 得就是语文就是生活,尤其是韩老师将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最为日常所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重要的是 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种尝试有时候是胆量的问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会取 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主题阅读有力地开发了教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得全面。经济时代和网络 时代的到来,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学生越来越不爱读文学作品。教育部门 虽然已给中学生提供了许多 “ 文学作品必读篇目 ” ,但真正去读过的同学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了当今小学 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主题阅读丛书 ” 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借 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的,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书,借助一本书丰富阅读积累。

3、语文主题学习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 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 且让个人的兴趣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蜕变,同时又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 的影响、学习作用,通过交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理解、体会目的,另 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层面上,读可以促进写。主题阅题可以帮 助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大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语言文学的角度 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事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心理、人类

情感、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笔记、缩写、改写和仿写提供丰富的题材,开拓思 维空间,成为学生写作起步的根据地。

以上是我的几点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这几位名师的 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创新地运用主题学习的方法,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付青亮

王坟初中 “语文主题”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语文主题学习培训,听了董董等2位老师的课和潍坊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李宏绯科长的讲话,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规律性特点,创立一种自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尝试、发现、探究、评价和提高,形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并不断探索新的学习领域和研究内容,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新的工具,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我们进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一、“语文主题”学习使学习内容更广博,但它同样需要体现教师的指导过程。

1.优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增大吸收范围。

“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内容不仅面广量多,而且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除生活气息浓的普通文外,更多地选择文学作品,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合,以便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在大范围、丰富的信息量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东西。董老师大量补充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2.“语文主题”学习在阅读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的掌握和精通。

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的“好读书”,是有兴趣,喜欢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课标重点提出的要求。“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而是不过于“解”,因为过于精到的解,会给学生带来理解的难度,而疏于读书和思考。“语文主题”学习在阅读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的掌握和精通。只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收获就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大量地记背经典的语言词句是教学的要旨。它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更不能产生新的死读硬背的教学模式,把书读死。

所以我们提倡在阅读中思考,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的愿望和兴趣,这是“语文主题”学习所体现的着力点,这也是学生由学习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

3.“语文主题”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个性话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语文主题”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通过“语文主题”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的提高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主题”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默读课文还学会了快速阅读文章。同时也让一些平时不喜欢读书的同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读了大量的文章,还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写出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真正做到了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主题”学习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语文主题”学习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主题”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搜集了大量的佳句美片,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写作时他们的兴致很高,写的文章的水平也比较高。更可喜的是原来那些上作文课头痛的学生,也对作文有了兴趣,并且写作水平越来越高了。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规律性特点,创立一种自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尝试、发现、探究、评价和提高,形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并不断探索新的学习领域和研究内容,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新的工具,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我们进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一、“语文主题”学习使学习内容更广博,但它同样需要体现教师的指导过程。

1、优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增大吸收范围。

“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内容不仅面广量多,而且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除生活气息浓的普通文外,更多地选择文学作品,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合,以便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在大范围、丰富的信息量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东西。董老师大量补充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2、“语文主题”学习在阅读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的掌握和精通。

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的“好读书”,是有兴趣,喜欢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课标重点提出的要求。“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而是不过于“解”,因为过于精到的解,会给学生带来理解的难度,而疏于读书和思考。“语文主题”学习在阅读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的掌握和精通。只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收获就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大量地记背经典的语言词句是教学的要旨。它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更不能产生新的死读硬背的教学模式,把书读死。

所以我们提倡在阅读中思考,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的愿望和兴趣,这是“语文主题”学习所体现的着力点,这也是学生由学习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

3、“语文主题”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个性话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语文主题”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通过“语文主题”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的提高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主题”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默读课文还学会了快速阅读文章。同时也让一些平时不喜欢读书的同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读了大量的文章,还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写出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真正做到了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主题”学习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语文主题”学习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主题”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搜集了大量的佳句美片,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写作时他们的兴致很高,写的文章的水平也比较高。更可喜的是原来那些上作文课头痛的学生,也对作文有了兴趣,并且写作水平越来越高了。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篇7

我想,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挖掘,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就要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有责任及时扭转,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阐述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因此,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取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于是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些尝试。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

叶澜教授认为, 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也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 我们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状态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做到眼中有学生。比如在讲《无声的中国》时不能老一味传统地讲背景, 讲《野草》, 讲鲁迅在文中所表现的批判精神, 结果学生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鲁迅是我国文坛的泰斗, 思想深刻复杂, 不同一般。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心理特点, 以便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 找到课文中作家的生命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 找到课文提出的命题和学生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 这样, 才可能做到心灵的交流, 达到“会心”, 而且由“会心”而“回心”, 影响学生心灵的成长。所以, 我在教《无声的中国》这一课文时, 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体会如何通过自己的演讲稿和演讲技巧来征服听众。一节演讲课上下来, 学生兴趣很浓, 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演讲水平得到了提高, 不少学生都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上讲台进行演讲。我想, 这节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原则,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进行的, 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语文的课程改革当然不例外,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也要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现在的中学生写一张请假条不知道格式, 拿到一份说明书却读不懂, 课堂上要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竟无话可讲。这样的学生虽然能考得高分, 但是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 他们是不合格的。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 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记得在教《西安这座城》时, 在简单分析完了课文后, 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假如你作为你家乡这座城市的代表, 要向来访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 你准备怎么说, 请你写一篇稿子。几天过后收获来了, 我专门用一节课请那些写得好的学生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同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语文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 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目前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 连电台电视台里的不少主持人也常常读错字!但这恰好为训练学生辨字正音的明目聪耳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如果引导得法, 学生也就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了生活天地。

三、以“课堂多提问”为手段, 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语文教学一定是平等、开放、主体、互动的教学, 师生要获得彼此的信任和心理安全环境, 在这样的情境下师生双方一定是真诚的、深入的交流和探求, 彼此获得认识、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与提升。这样的课堂必然表现为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 更表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在开放性的交流中, 师生双方互为依存, 互惠共生, 在“对话场”中彼此积极介入, 信息多向传递、交互影响, 不断实现信息能量的放大、增生, 在互动中智慧的分享和碰撞必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兴趣趋向展开教学, 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如对学生持支持的态度, 在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体态用语学生都比较受欢迎, 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期待、信任和鼓舞,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满怀信心地去学习、去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把握学生的需要, 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适度的补充和拓展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 语文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 而是一个浩瀚的、涌动着活力的大海, 而学生就是大海里一条条活泼的游鱼。大海包容生命, 营养生命, 呵护生命, 让每一个生命都自由成长。语文教育就是要促进生命的成长。

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点滴尝试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动手动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08-01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竟增的时代。因此,培养合格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师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我认为在强调学生个性与创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必要的强化训练。只有在有的放矢的训练中,才能形成学生的技能,学生也只有在自主学习的技能形成后才能去张扬个性,才会有所创造。对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整个的学习过程处于一种协和平等状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给学生创建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宽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诱发作用,会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使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与教学活动的交互作用的和谐中获取满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自我发挥主动。

我在教学时无论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文明语言端庄的仪表,教师和蔼的态度,规范的教态,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实现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体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动手动脑 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定会受到很大的抑制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空间里,学生将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负责的主体,其主体意识得以加强。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自学提示: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狐狸特点的句子。2.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句子真实、具体地描写狐狸的特点的。3.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自学提示,把学習任务,全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分析、去理解,做到“主动阅读”“潜心读书”。让学生自我活动起来,自己充分动脑,学会有关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需要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其中求异思维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倾向于教给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千篇一律。而在现实生活与知识范畴中的大多问题并非如此,而是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教给学生一个答案,那么在学生寻找到这一个答案之后,就会停止对其他答案的追求,就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发散求异思维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精彩的描述,想一想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个自然段,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小艇的特点写的更具体,更形象;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因为着一段写了威尼斯的夜景的美丽和宁静;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因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也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这一段,是因为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具体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些答案,各不相同都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获得的,这些不同的答案体现了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促使学生探索求异,并提高升华。

四、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探索新知识又在自主学习和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知,使学生主动探索,而且还可促使学生严谨思考,发散求异,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激发创新思维。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乡下的爷爷受到了这封信,故事的结果将会如何?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学生组织语言口头作文。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有《瞻天佑》一课中,写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开凿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型”线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图画形象的表现出来,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拓宽知识领域。我们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选择与其相应的课外读物指导阅读。还可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童话、寓言故事进行指导,为其今后的学习和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研讨会中的印象

(一)不一样的老师

本次活动近距离的感受到了由韩兴娥,毕英春等几位名师的精彩语文课,真正领略了名师的博学多思,多才多艺,循循善诱;我听后简直就是艺术的享受。同样是语文老师,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二)不一样的学生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在练笔时,出口成章,积累丰富;朗读时,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感情丰富,真是令人赞叹,同样是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行呢?

(三)不一样的课堂

他们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轻松、愉快,在李虹霞老师的课上,四年级孩子们所展示的那种自信和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整个的课堂。这显然不是简单应急性的训练,而必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内化过程。可以看得出,孩子们真的喜欢语文课,喜欢李老师,师生的互动那么的自然,氛围如此的和谐。这恰恰对应的是她所建设的“幸福教室”这一目标。让师生因学习而快乐,因学习而幸福,不愧是幸福的课堂。同样是语文课堂,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做不好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学习中,我第一次领略了于永正老先生的非凡魅力,身为教育家的于永正先生,如今已有七十三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多才多艺,妙语连珠,于老的精神令人钦佩!聆听于老的京剧真可谓人生一大幸事,于老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他的课堂最突出的是朗读示范堪称经典。

(四)不一样的阅读量

他们的学生,一个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一个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真是海量呀!我们的学生也在阅读,为什么不行呢?

从韩兴娥老师地报告中,了解到,他们从低年级就开始实施,自己编教材,适合儿童的特点,比如:

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

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

高年级:《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

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经过此次学习,我再次被语文课的非凡魅力所征服,陶醉在其中的同时,深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二、研讨会后的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立足,不被淘汰。我感觉首先应该改变。

(1)备课方式的转变。就犹如专家所言,备课无需再“怎样讲的精彩”上花时间,而是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老师也必须变成一个读书型教师,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写作。

(3)改变教学方式,从孩子们的学习愿望出发,不去模仿哪一个名师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自己的课堂里和孩子一起实现自己的梦想,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研讨会后的行动。

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还孩子一个生动、鲜活的语文,从讲语文,变成读语文,使自己不再教得累,使孩子不在学的厌。

(一)如何处理教材

要将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的主导的时间,八节语文课,留下二到三节做单元整合,其他时间让学生阅读。

像我们最好的处理教材的方法,我还是最欣赏毕英春老师的1+x的单元主题教学。何谓“1+x”,简单来说,“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平等对话,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是例子,相当于数学中的例题,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他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这些文章,可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孩子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

精读课例的教学目标不要定的太多,面面俱到,而是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我以往的语文课,存在着目标太多,容量太大的问题,总想在40分钟里把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感情朗读,学法指导等等都体现出来,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生怕漏掉哪个知识点,看起来什么都抓到了,也抓到位了,实际学生可能什么都没学会。毕英春单元主题教学,则注重整合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删繁就简,教学目标相对集中,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

例如毕英春老师在执教《他令我们感动》这个单元时,《桥》和《金色的`鱼钩》确立的目标是:

1、结合“环境描写”,“动作语言等人物刻画”的方法,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老汉”和“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

2、领悟“环境描写”、“前后呼应”等表达方法的好处。

基本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直接引入

如,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组课文是围绕那个主题写的?《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部:带着疑问读书。

直奔目标,比如:一位老汉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老汉的动作。

第三部:交流点拨:

与此同时,注重朗读训练。

第四部:以例悟法,依法自学。

比如依法自学,《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的动作语言。

像我们刚开始走语文主题学习这条路,可以用一节课整体来预习一个单元。

步骤如下:

提前让学生预习。

第一步:检查生字。

1、出示本单元的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重点识记疑难字词。

第二步:了解内容,明确主题。

1、运用方法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1、摘录句段法,2、问题回答法,3、题目扩展法,4、感受法,5、几种方法的综合用用。)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尽量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每一刻的主要内容。

3、给单元拟定主题,说明理由。

问:这一单元是围绕那一个主题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1)指名说主题,写在黑板上。

(2)评价主题

第三步:学习每篇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四步:习作指导。

其实归纳起来,就是:单元导读——以文带文——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按以上的步骤操作,我们就可以用2—3节整合一个单元,其余时间让学生阅读。

(二)、如何使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我们学校的四年级已经开始配备了《语文主题学习从书》,那如何使用这套教材呢?前两天我看了看这几本书,每册书以教科书编写的单元主题为大主题也就是本册书的书名,然后又围绕大主题编排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是一个小主题,而且语言优美,字字珠玑,篇篇经典。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别人的做法。

1、把阅读《丛书》的时间完全安排在课内进行,绝不能像过去对待其他课外书一样,让孩子随意去读,放任自流。

2、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大量压缩学习教科书的事间,大约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从书》。

3、还可以采用课文加《丛书》的方法。

每单元确定一篇精读篇目,老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1)经课文读通读熟,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的句段,批注一下自己的感悟心语;

(3)感情朗读体会最深的语段;(4)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5)发现写作特色并模仿练笔。然后运用精读课文上学到的方法阅读《丛书》中的其他文章。对《丛书》中其他文章的学习,我们同样要求学得扎实有效。我们和学生一起选择统和篇目放在课中共同阅读,其余的放在精读课前或精读课后,这样,一文带多文,课本加《丛书》,互相补充,互为融合,互为依托,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如何上好古诗文这种课型。

听了李海梅老师的《如梦令》和韩兴娥老师的《论语中的成语》这两节课,要想上好古诗文的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原文。

(3)体会意境

(4)积累运用

(四)如何让学生学会积累

我们学生现在的积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而且抄下来就算完成任务了,到写作时根本用不上,这不是白费时间吗?通过学习,我感觉人家的积累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积累得让学生背下来。激发他把自己的积累用到写作中。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做法。

让学生学会积累,老师的检查也要到位。可以这样试试。

(1)、每人建立摘抄笔记,从课文中或丛书中摘抄好词、佳句。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积累的美文佳句大胆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每恰当使用一处,给学生奖励一分。

(2)坚持我们的大量背诵经典诗词,实行天天我来背。不要拘泥于小册子。

(3)坚持我们的每天一格言,外加讲一条成语,要求背下。

(4)班级经常举行“美文诗词朗诵会”、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在活动中体验背书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背诵的热情。

(五)如何培养学生写日记。

几节课下来,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师生同步写作。课上共同交流。

在读《人民教育》时,才知道他们的做法是:

(1)师生共同写随笔。

教师随笔以教育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主,适当兼顾对日常生活、社会、人生、自然的观察与评论;学生随笔可以写读书收获、成长经历、学习心得、生活观察等,以学习生活为主。

(2)共写日记。

教师和学生一起天天写日记,记下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师生定期进行日记交流,教师总结讲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日记本上留下自己的感言。这个方式很好的增进了师生感情,使教与学更加和谐。

(3)共记“阅读卡”,共写“周读书小练笔”。

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推行使用“阅读卡”。内容包括:内容梗概、摘录、一句话书评、人物形象赏评、迁移写作训练等栏目,并有字数要求。每周两练笔,即每周一次主题日记、每周一次读后感。

(4)共度一本书。

家长、教师、学生共同读一本书,共写一份稿(读后感)、同讲一个主题。

四、存在的困惑。

语文主题学习,对于好学生而言,这样的形式比较受欢迎,对于拓宽知识面也很有效,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有些生搬硬套,他们跟不上大队伍的步伐。

五、奋斗目标。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篇10

“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内容不仅面广量多,而且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除生活气息浓的普通文外,更多地选择文学作品,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合,以便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在大范围、丰富的信息量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提倡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也是学生由学习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现在个别学生认为,读书已经不再成为需要,而那些必读篇目也成了学生心上的一笔笔债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了当今语文中解决的大问题。“主题阅读丛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的,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书,借助一本书丰富阅读积累。

在中专声乐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篇11

一、老师本身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具备声乐整体教学的概念和意识

中专的学生是一个还未经过有关声乐知识专业指导和训练的群体,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声乐的教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而声乐的教学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的知识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且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需要老师将声乐知识中每一项关联的要素进行整体性的教学,比如在声乐基础教学中,就需要学生们在能够掌握到发音、情感、呼吸等要素的情况下才能将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

(二)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

在声乐的教学中,主要的体现形式就是以声音来表达,然后让听者进行声音上的感受,作为教育者来说,教育者听觉上的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需要具备专业的听觉鉴别能力,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声音是一个抽象的元素,学生们在练习或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准确的鉴别,通过声音的感受判断学生们掌握声乐知识的程度,和自身存在的欠缺之处。

(三)具备挖掘学生自身潜力的能力

声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质和潜力,而一个人虽然具备着潜力,但是如果没有伯乐的点拨,那么这个人的潜力可能就会被永远的埋没下去。声乐的教学也是如此,在中专学生中就会存在着巨大潜力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这种挖掘学生潜力的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学会知难而上的精神,不断的挑战自我,作为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力,不断的激发学生们身上的这种优势,鼓励学生们坚持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声乐知识中的美好。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心得

(一)以学生们为主体,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都需要以学习兴趣为基础,才能让学生们尽情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作为声乐教学也是如此,声乐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状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时刻以学生们为中心进行声乐教学,实现学生们为主体的地位,逐步的培养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

比如在感情投入的这一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以《红梅赞》为题,将课堂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这一曲目中的感情, 然后通过随机检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把曲目演唱或表演出来,再让作为听众的学生们进行评论。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老师给学生们留有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第二就是学生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并加以运用,不但带动了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抽象的声乐知识。

(二)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有计划的互动课堂,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提问当中,有什么创意性的意见或见解可以进行采纳,在课堂中, 老师可以增设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掌握声乐知识的要点。

比如老师让学生们提出他们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后如果能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就可以进行采纳。例如考验学生们声乐知识的创造力,可以以竞赛形式来体现,班级中以小组来划分, 每组都可以自制题目,竞赛的内容以表演或演唱的形式进行,最终以小组进行投票,评判的标准要以作品的新颖和独特性为主,并要包含所学的声乐知识及技能。通过这种互动,不但激发出了学生们的竞争力,还能让学生们在准备比赛节目时激发出创作灵感,从而不断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有利于声乐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利用新媒体丰富学生们的视野

中专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比较稚嫩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所见到的和领悟到的知识范围存在着局限性,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老师进行主观的引导,声乐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的过程,课本中的知识只是狭义范围上的,需要老师利用媒体资源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视野。

在这个社会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音乐这一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元素,古典、流行、等音乐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不同种类的音乐就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老师应该利用媒体资源搜索到不同种类的曲目,要抓住每个音乐中的特点, 展现给学生面前,通过不同种类的音乐不断的丰富中专学生知识的视野,让他们积累到更多的元素,从而激发出声乐的创作灵感。

三、结语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是一种抽象艺术的教学,在中专声乐的教学中,需要声乐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需要具备开发学生自身潜力和专业鉴别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要认识到整体性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中实现以学生们为主体的课堂,不断的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激发出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最大成果。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人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都有了新的要求,声乐教学是一个抽象感十足的艺术学科,在中专声乐教学中,需要教育者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综合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不断的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才能为培养更多的声乐人才而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点滴心得 篇12

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

薛增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方便、使用次数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有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课堂评价的语言要有艺术性。1.教师的语言要有表扬性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的活跃性。激励性评价语言更能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许多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能作出许多精彩的回答,许多有创意的答案,到了高年级,许多教师反映班级学生上课举手不踊跃了,课堂气氛沉闷了,我想这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太吝于赞美学生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外学生上课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笔者在进修英语时,因为基础不好,上课不敢开口,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对我们的回答作出评价,好的说精彩极了(Wonderful),一般的说很好(very good!),就连说的不怎么样的,老师也是一句不坏(Not bad!),大家觉得很受鼓舞,都敢于大胆的在课堂上锻炼口语,我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也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了我的语文课堂中,没有多长时间,发现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了。

2.教师的语言要有建议性。

当然一味的表扬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有点飘飘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发现学生错误时,对他们的回答有给予一定的建议。

记得有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们需要其中的“精彩极了”,我们也要改进“糟糕透了”。比如班级学生在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时,老师可以给予婉转的建议:“你的答案很正确,如果能够完整一些就更完美了。”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回答的瑕疵,而且乐于接受老师的建议,给出更加完美的结果。

在学习一些课文时,老师也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我给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学习陶校长的“每天四问”?学生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众说纷纭,对于学生的回答,首先我表示了肯定,然后我提出是不是咱们可以这样学:自由朗读第二部分,四段之间有什么相似点,从这相似点出发学习陶校长的四问。学生经过斟酌觉得老师的建议不错,纷纷采纳,很快读懂了课文。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这句话,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就一定能营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课堂评价的方式要有多样性。

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固然十分重要。但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他人,既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也可以借助评价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评价优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评价的方式,许多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大部分找别人的缺点,如这个不好,那个不理想等等,这时教师要指出评价既要找缺点,也要多找找别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如评价别人的答案,可以从答案的准确性来评价,也可以从语言的简洁性来发挥。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学生纷纷展示自己朗读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向老师平时评价学生朗读一样来评价自己的同学。经过一番指导,学生的评价意见不再局限于“很好”、“不错”,一位同学说:“郑伟,你的普通话真标准。”有同学说:“朱玲,你读出了瀑布的壮美。但是缺少了一丝赞美的语气。”„„慢慢的,我发现学生会评价了,从一味的找别人的缺点到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了取长补短。

课堂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还可以对自己一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

多样的课堂评价方式使得课堂更明主,更平等,课堂评价体系也会更完善,更具体。

三、评价的形式要不断更新。

追求新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整天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孩子将对此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听到的总是老师一味的夸奖的评价,那么很快就会对这样的评价不感冒。记得孩子上幼儿园时,学生经常带着老师的“奖品”回家,兴奋的跟爸爸妈妈说,“我得到大红花了”,“老师奖给我红苹果了。”„„我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不断更新的“奖品”非常感兴趣,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天性。于是我把这样的评价形式也引进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对于课堂回答问题特别精彩的,我会给他们贴一个苹果,对于读书好的同学,我会在他们的脸上“印”一朵红花,这时我发现,这些学生除了刚开始有些羞涩之后,他们是非常的兴奋,他们是喜欢这样的评价形式的,他们喜欢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评价形式。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篇13

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点滴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我有如下感悟: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第三,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

二、放开双手,教给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已去读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情感。

2、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的方法,也容易掌握事物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4、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表现为自我设计、自我尝试、自我领悟。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可以采取以下活动:

1、体验表演。

2、趣味竞赛。

3、快乐游戏。

4、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14

--------子洲县师家坪创新实验小学李飞老师

在小学语文常规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勤备课,备好课

演戏先排练,上课先备课。术语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日功。可见,备课特别重要。怎么备,备什么?按新课标要求备:备教材,备学生。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任务、目的,备出重点、难点。只有熟悉学生,量体裁衣,才能备出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案。

在备课中,以教材要求的新编体系,采用新的备课方法:分组备,分类备。

具体备每一课:备预习,备重点,备如何突破难点。列出一个个知识点,便于教学;备各个课时授课内容,先备预习状况了解;再备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对难点、重点,更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就《峨眉道上》这课,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从铺路石板之大、数量之多、运送之难;再从铺路时间之长、铺路之辛劳;最后从铺路为方便别人之目的的等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问题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上,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和合作。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学习,从中获得知识将会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使学生自然体会课文中有关句式:“„„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的深刻含义,领悟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样疏导、启发,引进来,再走出去,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有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成功后的喜悦感。总之,备课时应: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择最佳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中去感受、去领悟。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做到学有所乐,乐有所学。再则,备课的关键应抓住一个“新”字,备出新意,备出新方法,备出新思维,才能常教常新,才能使学生如今吃桃,明日吃杏,后日吃梨,常学常新,兴趣盎然。否则,梨子再好,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也会使学生倒胃口的。

二、讲“活”课,能“乐”学

在教学中,开发快乐因素,引导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变得想学、爱学、乐学。怎样才能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的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我以为,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次,我结合课文学习了“情不自禁”这个词语后,让同学们用这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当我叫起一位留级生回答时,他吞吞吐吐说:“老师讲的课真好!”我用鼓励协商的口吻说:“算得上好吗?那你怎么知道我讲得好呢?”他说:“我听了后,不由得想说。”我引导他说:“你的感情不由得表露出来,那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可用怎样一个词来说呢?”他茅塞顿开,爽朗地答道:“听了老师这堂课后,我情不自禁地说,老师讲得真好啊!”我当即给了肯定和表扬。我以为: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把“似懂”教的“真懂”,把“非懂”处全部“教懂”,决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要知道,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他自己也有能力获得新知识,并且,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会领悟到:“我也行”。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决不能简单给予否定。在课堂提问时,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有的教师就急了,便会说:“坐下吧,别耽误时间了。”就这一句话,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后的愉快心理才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就上面所说的那位同学,那节课之后,他在当周的作文中写到:“我第一次得到老师表扬,心里是多么的高兴,我觉得自己并不笨,我有信心,一定要学好„„”我看着他的作文,斟酌着教师的语言、行动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的话语,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勤指导,树典型

较多地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具体说,拿我过去教的四年级两班一百一十六名学生来说,要在部分学生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不难,但要在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中完成好就难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树典型。把好的学生作为典型,给后进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促后进。对差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启发、激励他们。有时采用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对他们讲:童第周上小学时,校长要他留级、退学。经过他的努力,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说:“我并不比别人笨,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我激励他们:“你们并不比别人笨,好好努力,表现一下自我,让同学们瞧瞧,我想你们准行。”想方设法,触发学生求知的动机。

3、鼓励竞争。对两个班集体,我有意设下“圈套”,要“套住”他们,让他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到了甲班夸乙班,到了乙班夸甲班。这样,两个班级就自然“挑战”起来,学习上形成浓厚的竞争气氛。在班级内部组织了各种兴趣小组,开办:比赛台、优秀作文选栏、好人好事上榜等园地,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语言、行动来感化学生,沟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

我以为,还必须明确:“教过”并不等于“教会”,“教会”更不及学生自己“会学”。“教过”每个教师可以办到,上课、下课,周而复始,要“教会”可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一个班,教会几个、十几个不算很难,难的是教会每一个学生;更难的是“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要以满腔的热忱研究他们的学业状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把一颗爱心贴在学生身上,那么就会发现各个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促使他们积极进取,掌握学习新知识,这才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四、勤批改,善诱导

老师的工作辛劳,辅导和批改占了大半时间。我认为:学生的本领,是在作业训练中练出来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练,不断地改——错了——改——改了——再练,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深化。我在批改作业时,采用精批细改得方法。把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归类摘录,然后,具体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在批语中也有窍门。我感触更深的是:一个简单的“好”或“有进步”等,也要针对具体学生,因人批注。批上“好”,可以给学生带来喜悦和求知的欲望,使他更上一层楼;批上“有进步”,对后进生说,也能激励他一步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作文批改,要注重评析,引导思路,激发兴趣。对后进生,决不能冷嘲热讽,另眼看待。否则,会扼杀他们学习积极性。这样说,我们手中的红笔,决不可随意勾划“√”号或“×”号。的确,它能划出一个孩子的锦绣前程,也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灿烂青春。因此,在批语中,语言要富于艺术性和倡导性,我们要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变得快快乐乐地学,充满信心地学,独立自主地学,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

上一篇:校本个人研修计划下一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