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共8篇)
一、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一)课堂教学的导入原则
导入的原则:七个字“准、启、联、形、趣、巧、简”。
“准”:导入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启”:导入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联”: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
“形”: 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趣”: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巧”: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简”: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导入过于繁冗,是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二)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1、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案例】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2、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案例】在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3、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4、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5、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6、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7、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8、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提问是一项古朴的教学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反复地实践着,然而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提问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只有那些掌握了这项技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善问。
(一)提问失败的原因分析
仔细回想本人以前的教学、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以及近一年来对课堂留意观察时发现,有的教师提问的无效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教师一节课提了68个问题之多,其中无效提问占了比较大比例。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无效提问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情况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来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的呢?”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样的提问就成为无效的提问?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在生物教师中较普遍存在,长期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每节课、每章都是雷同的提问,“上节课学习那些内容?”、“这节课有那些主要内容”,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二)何为有效提问,设计有效提问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有效提问是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思有所得并能为教学服务的提问。如何尽量防止无效提问,实现有效提问,追求高效提问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要遵循的原则谈谈个人的看法。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获得新知识而设计的,因此设计的任何一个提问都应有预期的目的,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教师要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应该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注意启发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全体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主轴,承认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提问的问题时,不单是对被提问的同学一个人的了解、检查和促进,应该让全体学生参与和思考,提问一个人或几个人,受益大多数人乃至全体学生,因此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提问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提问更具有效性。
4、适度性原则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仍要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为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5、灵活性原则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提问的灵活性。
6、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原则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在现实中常听到有的老师感叹: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积极回答的很少,要么就是四五个老面孔在举手,在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脸无表情,在静静地等候答案。因此有时候老师也就索性不提问题,有时候是自问自答,更多的时候把提问当作对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的专用武器,从而更导致了问题问下去,无人反应的尴尬局面,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三、课堂学习方法指导技能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
(一)指导学生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自学。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要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
(二)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是实验的重要目的。
(三)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用先密后疏的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因此,记忆就应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错,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学生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比较分析。生物概念之间常有比较突出的联系,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等。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搞清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方法之四是联想记忆法,即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以结构想功能,以功能推结构,这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方法之五是形象记忆法。如:D N A 的双螺旋结构像大雁塔内盘旋而上的楼梯,台阶相当于碱基对,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要让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的效果。
(三)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1)图示法,一 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2)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3)列表法,适用于期中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 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渗透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法指导渗透到各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对比,怎样利用所学规律,怎样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法指导成为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提出明确的学法要求,如:要求学生预习作业书面化,以便督促检查;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编写单元知识提纲等,经过训练,使外来要求逐渐被学生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20世纪3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概率)就增加。这里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为操作不需要特定的激发性刺激),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增强,即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了。他认为在学习中,练习虽然是重要的,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练习本身并不提高速率,它只是为进一步强化提供机会。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和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强化技能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技能,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强化理论,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以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的方式。
2. 强化技能的应用实施
2.1 语言强化
语言强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如表扬、评价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端正,情绪更为高涨,心境更为愉悦的一种技能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刻在关注着教师的语言,尤其关注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敏感的,只有学生感到评价的真诚,才易接受。我有一个学生,平时总是很淘气,作业总是不认真完成。但是在一次上课时他表现特别好,课后作业都认真地完成了。那一次,我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你的作业做得真的很漂亮,我看好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一直这样保持下去,成绩也提高了很多。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自卑,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课堂上应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讲得太精彩了。”“不错,你比刚才进步多了。”“你的说法与众不同。”“你真的很有创造性,连老师也没想到。”……真诚的赞美,细心的呵护会进一步促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使学生的口中不断飞出鲜活的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回答,课堂教学活动因此而精彩。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列举事例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会到被别人认可和肯定的成功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使用自己的语言是强化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增强信心,勇于前进,积极学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卡耐基成功教育的秘诀就在于善于鼓励人,乐于赞赏人,营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氛围。我们应当记住这些金玉良言,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要鼓励、鼓励再鼓励,学生有一点成绩,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鼓励。当然,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对于极少数学生,给他过多的表扬反而会使他骄傲,像这样的学生就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他适当的批评来达到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
2.2 行为强化
行为动作是教师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微小的动作有时都会被学生捕捉到。如果教师利用好教学中的动作,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强化作用。有一次我在上“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上课铃响,我发现一位同学仍未安静下来。于是我用手指着那位同学,然后我用手指向上一勾,故意表情严肃,那个学生看了后很紧张地站了起来。这时,我对全班同学微笑地说,“我并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两个简单的动作,一指以勾,为什么他会站起来了呢?要想了解其中缘由,就要学习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了。”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一方面警示那位同学已经上课不要吵闹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神经调节的兴趣。事实上,动作强化就是通过教师的微笑、点头、摇头、拍手鼓掌等来引起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或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强化了教学效果。
2.3 活动强化
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可以相互影响,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活动达到强化、促进学习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例题,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解答,其余台下解答。通过这样的一种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可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必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抢答、竞赛的形式或者是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身份来讲解某些习题来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活动,比如我在上“DNA的分子结构”时,讲到为什么DNA是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我就设计了两列学生起立,左手抬起握拳,代表磷酸,右手展开水平伸直代表碱基,身体代表脱氧核酸,若这两列学生顺向平行站立,就不可能形成碱基了。此时学生对反向平行就能够透彻理解了。这些活动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件共同的事情来办,积极配合教师,努力学习。
2.4 多方式强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运用变换信息的传递方式或变换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的反应。对同一教学内容、概念、规律等,教师采用不同的强化刺激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在讲“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我首先设计活动强化环节,要求几位同学上黑板画出磷脂分子层的排列,也要求其他同学都在下面画。同时设计语言强化环节,对于画得正确的同学,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那些没有画出来的,我同样也给予他们微笑,耐心地引导,促使其画出正确答案。其次我还设计了动作强化环节,最后大家都完成了这个任务,“真是太棒了,我们!给我们自己点掌声吧!”这样就让整个课堂沉浸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也让他们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学生继续进取的动力和源泉。
3. 强化技能的成效
应用强化技能教学实践的几年来,在教学效果上有良好的体现。强化技能侧重于“激发兴趣,教会学习”,不断给学生鼓励,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方法、成绩和能力都有改善。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亲自动手、动口,注重讨论,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方法的改善、能力的增强,必然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强化学生参与,师生间达到更多的相知,教学安排更具针对性。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尊重,增强了信任和学好的信心,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协同努力的态势。
参考文献
[1]陈祖福.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与教材研究 (京) , 1994 (5) :74-7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守恒, 查啸虎, 周兴国.教育学新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提问技能;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提的问题要精炼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精炼。
1、根据课堂内容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要突出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时应把一节课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当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己的参与下解决了,学生会很有成就感,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例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我就精心的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做出反应吗?学生马上会回忆神经调节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得到分析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能正确的回答出这个问题。②那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③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什么来直接杀灭它们?这时学生会想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学生应该会想到由免疫系统调节。④免疫系统的组成如何?免疫调节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相互讨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内容把握好问题的梯度,便于问题及课堂内容的掌握
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注意启发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采用分解的方法,把一个题分解成若干小题,由易到难,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问题的线索明朗化、具体化,给学生解答此类问题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例如,问:为什么新鲜的叶子呈现绿色?同学们一时找不到解答问题的关键,众说纷纭,但都不对。我就切合时机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叶子的颜色由什么决定?(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有哪些?含量又如何?这些问题按层次依次出现。当学生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的时候,答案自然就出现了。这样把一个看似无从下笔的“难题”,变换一个提法,使问题分解,明朗化,具体化,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产生兴趣,在力争展示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课堂讲解时,要结合讲解的内容提问,做到时机恰当
1、结合教学内容,控制好提问的时机
例如,在讲述内环境PH维持动态平衡时,我会演示实验过程,并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如下: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教师展示实验结果并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实验后回答问题,由此可得出血浆PH处于动态平衡中。教师可继续提问:血浆PH为什么能维持动态平衡呢?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是否也能维持动态平衡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能明确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中。
2、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那这问题就形同虚设了,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再者,如果一个问题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那这个问题还有提的必要吗?须知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所以一定要把握时机,诱发思考,同时在问题提出来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提问达到其应有教学效果。
三、根据提问的难度,选择提问的对象要有针对性
1、教师提问要能面向全体,采用问题来激发与学生的互动,便于全体同学都能掌握教学内容
生物知识的学习常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光合作用内容时,教师和学生围绕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为什么有的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提问时可能会偏向成绩好的学生,而很少顾及成绩差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极可能会打击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一定的难度,还要意识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随时被指定回答的可能,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全体同学都能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
2、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有时提问也要因人而异,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教师提问虽然应面向全体,但也要因人而异,因为学生的能力还是存在差异的。若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的话,学生肯定回答不上来,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还会让这些学生产生畏惧感和挫折感。所以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破除差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作用。教师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会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张开翅膀,自由翱翔。
四、对问题回答的点评要有内容
学生回答提问后,教师要对其点评要有内容,不能空洞。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忽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其实,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老师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及时、恰当的评价往往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更亲近教师,从而会更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恰当、及时的评价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之一。
五、小结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2.熟练掌握课堂教学提问技能与技巧
3.熟练掌握课堂教学板书技能
4.熟练掌握课堂演示技能
5.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变化技能与技巧
6.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反馈技能与技巧
计划学时:6学时
课堂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基础,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国内外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技能应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家因为分类的角度和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并不确定。综合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可以分为“语言表达的技能”、“提问的技能”、“板书的技能”、“演示的技能”、“变化的技能”、“反馈和变化的技能”等6种主要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兴趣、传授知识、复习巩固等教学全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而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教学语言技能是最基本的技能,一个没有熟练教学技能的教师,难以有效组织学生主动的学习。
课堂教学语言主要运用在教学导入、教学讲授、课堂小结和课堂提问四种情境下。本节将讨论前三种情境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课堂提问见本章第二节。
一、教学导入语言的基本要求
教学之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导入的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优秀的教师常常会利用恰当的引导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由兴趣生动机,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教学导入语言不仅表现在每节课的开头,也应用于一节课各段教学的起始。
导入语言的几种方法:“开门见山”式、“承前启后”式、“以问致思”式、“高度概括”式。
(一)教师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和引入讲授的导入语言称为“开门见山”式。这种“三言两语”的导言虽然简单,有时也能起到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二)通过复习旧知识而提出新课题的教学导入语言方式称为“承前启后”式。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之一表现在循序渐近性,这要求教学活动应该持续、连贯的进行。
(三)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题的语言方式称为“以问致思”式。“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以问题开始。由于这类导言常常可以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通过巧布疑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激起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教师用得最多。
(四)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高度概括让学生明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要点及其重要意义的语言导入方式就称为“高度概括”式。这类导言具有突出重点和
强调意义的优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的目的,思维迅速定向,进而较为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二、教学讲授的语言要求
事实证明,教学成败的原因不仅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经验有一定关系,也和缺乏语言技能有相当的关系。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的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和教学性。
(一)语言的科学性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它必须是科学的。生物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具体地体现在正确地引用生物学术语,确切的表达生物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上。
(二)语言的启发性
(三)语言的逻辑性
(四)语言的教学性
三、课堂小结的基本要求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导言不仅发生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发生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开始一样,课堂小结不仅发生在一节课的结束,也发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生物学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常常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巩固,常常重视对学生反复训练,而忽略帮助或指导学生通过小结把书本“读薄”,提炼出精华,这正是很多生物学课“虎头蛇尾”的主要原因。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小结阶段能够做到“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和“回味无穷”的基本要求。
(一)“画龙点睛”式
(二)“回味无穷”式
(三)“首尾呼应”式
(四)“相对完整”式
总之,教学语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除了具有语言共性之外,还具有特定的教育艺术的个性特征,堪称艺术的教学语言肯定需要千锤百炼才能获得。
第二节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教学技能之一。良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多种作用: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能使学生学会构思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增进民主合作的学习气氛;还能使教师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改进教学。
一、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一)生物教学提问一般要经过3个基本步骤;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适当停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指定回答,让学生表达思考结果。在这一系列步骤中,应该注意提问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注意声音的音质、音调和讲话速度的变化,突出问题的关键所要,使学生能迅速理解题意,明确回答所要求的,积极参与思考。
(二)有经验的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常常稍微停顿并环视全班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看我,可能要提问我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没有经验的新教师常常“先提后问”,即先把一个学生叫起来,再提出问题。这种“先提后问”的做法,不仅会使被提问的学生心情紧张
和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使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主体”变成“客体”,不利于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
(三)提问并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的态度应该安详而自然,对被提问的学生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并尽量伴有点头、微笑、皱眉等表情。当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时,教师切忌表现出不耐烦后象要打断回答的表情,而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的目的是拨正、拓宽或深化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和回答聚焦到问题的实质。有时甚至于要“对症下药”,例如,如果学生对有关的旧知识遗忘得太多,可以适当提示;如果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可以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略加拓展等。学生回答正确以后,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也应该及时反馈,尽量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切忌讽刺、挖苦和嘲笑。宽松、鼓励、信任的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必要环境。
二、设计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由于提问运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它是联系师生的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而要使提问真正发挥作用,该重视提问的设计。
(一)设计的问题要言简意赅
(二)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三)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四)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感受之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因此科学教学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科学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感受之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感受之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好实验课,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等。
感受之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才会更高。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技能,大赛,质量
举办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的目的是推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提高中学教师生物实验操作能力, 规范实验操作标准, 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质量, 促进中学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发展。通过举办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 引起了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 迫使广大生物教师去精心准备, 有利于提高中学教师生物实验操作能力, 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质量, 促进中学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下面谈谈笔者在参加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的管理
从参加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情况来看, 都是各学校先选拔出在学校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 通过训练之后参加片区的比赛, 然后选拔优胜者参加全县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的决赛, 这种方式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 在具体操作上我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参加的人数来看, 每次都是只有两组.
要求6·—8人, 人数过于偏少。大家都知道人数越少, 误差就越大, 况且学生本身也有差异, 又是随机抽选, 这样误差就会很大, 这样无疑会影响大赛的准确性, 从而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当然也不是学生越多越好, 学生越多, 工作量就越大, 我觉得学生参加的人数应该在12—15人较好, 将他们分成4·, 虽然工作量只增加了一点点, 然而却增加了课堂气氛, 大大降低了大赛误差, 使大赛结果更加准确, 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生物实验教学技能,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推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2、从参加生物实验教学内容来看, 参赛内容难度不同, 这样会影响大赛的结果。
参赛实验教学内容不同, 实验教学内容难度不一样, 比如,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反应速度;测量胸围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植物细胞;观察种子的结构等实验, 这些实验之间难度不一样, 如果抽到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就比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要简单, 抽到简单的实验, 教师易于教学,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况且有些实验学生做过, 而有的实验学生还没学, 甚至学生连书都没有, 学过的和没学过的怎么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相比呢?这样怎么能反映出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实验教学效果呢?所以针对上述情况, 我觉得参赛内容尽量选择难度系数相差较小的实验, 而且所有的参赛实验最好学生都还没学过, 这样才不是走过长, 讲表演, 相反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增加大赛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举办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的目的性。
鉴于上述情况, 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宣传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力度, 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的管理。使实验教学技能大赛合理化、科学化, 从而推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二、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我们县举办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 (包括初赛和决赛) 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都能按照实验要求去完成教学任务,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认真准备,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注重对探究性实验的指导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大赛看得出参赛教师具备一定生物实验教学技能,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参赛情况来看, 有些教师出现知识性错误多次, 有的书写错误, 有的教学方法有待于改进, 比如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做得太少等等, 从中可以反映出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仍然一些不足, 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生物实验教学不重视, 平时没去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实验;二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五是教师引导与学生操作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三、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的注意事项
要想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我觉得参赛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技能的训练。实验教学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 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才能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平时应该加强自身的训练, 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实验教学技能。2、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要做好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 (1) 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2) 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3) 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4) 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5) 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6) 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四、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举办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大赛可以推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提高中学教师生物实验操作能力, 规范实验操作标准, 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质量, 促进中学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但是只靠这种方式来推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得要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加强实验员配备管理, 提高生物教师素质, 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改进实验教学评价方法等等, 只有做好了这些方方面面的工作, 才能真正搞好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总之, 我们广大中学生物教师要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搞好生物实验教学, 长期的切实认真地坚持搞好生物实验教学, 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 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中学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道平, 《生物教育学》,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青岛, 2000.6, 第138-140页。
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等。[1]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技能之一,涉及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等思维方式,更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那么,高中生物教学应如何对学生进行作出假设的技能训练呢?
一、作出假设概述
1.假设和作出假设
假设:在一定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科学知识(即科学原理)为依据,对自然界或生物学实验中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尚待通过科学实验检验的推测或猜想。[2]
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技能之一,假设的提出,首先,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其次,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第三,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2.作出假设的基本过程
作出假设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假设的出发点和客观依据;第二阶段是假设基本观点的提出;第三阶段是假设具体内容的确定、验证和完善。这三个阶段是彼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引导学生进行作出假设的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步骤如图1所示.
二、作出假设技能训练要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线安排教材内容,展现了科学家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科学思维指导下定义问题,在科学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该教学内容蕴含了作出假设的训练素材。因此,以作出假设的方法步骤为教学线索设计教学,可实现对学生作出假设的技能训练。
1.深入理解问题情境,明确问题的给定,为假设提供客观事实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情境的实质内涵——给定,为假设提供观察和实验依据,即客观事实。
示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问题探讨”,引导学生调查研究和自然观察问题情境——“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明确问题的给定:①单侧光是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②植物的幼嫩部分弯向光源生长的实质是芽的不均匀生长的结果。总结客观事实:植物向光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单侧光导致植物的芽发生了不均匀生长。
2.分析客观事实,抽象归纳本质内涵,形成假设的基本观念
客观事实是一种结果,任何结果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探求导致结果的原因,是揭示结果本质内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实现。
示例: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客观事实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如下问题:单侧光作为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是植物向光生长的直接诱因还是间接诱因呢?为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达尔文以金丝雀虉草胚芽为实验材料,设计并实施四组实验(课本P46)。分析这四组实验结果可知,植物向光生长的本质内涵:①胚芽鞘尖端是单侧光的作用位点,而胚芽鞘尖端以下一段为向光生长的效应位点;②单侧光是植物向光生长的间接诱因。
3.运用已知的知识和原理,进行严谨推理和大胆想象,提出假设的具体内容
(1)以假设的基本观念为依据,结合已知知识原理,进行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设的具体内容
客观事物的本质内涵、规律、原理等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人类可以以此为依据,作为推理的已知判断,运用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未知的事物作出新判断,即作出假设。示例: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再认芽的结构和生长特性等旧知识,引导学生运用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为植物向光生长作出假设。
已知判断:①芽的结构和生长特性;②单侧光是植物发生向光生长的间接诱因;③胚芽鞘尖端是单侧光的作用位点,而胚芽鞘尖端以下一段为向光生长的效应位点。
推理得出新判断:单侧光诱导胚芽鞘尖端产生直接诱因,下传至胚芽鞘尖端以下一段发生作用。
大胆猜想:①单侧光诱导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直接诱因可能是某种可传递的“影响”;②这种“影响”在胚芽的伸长区分布不均匀导致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归纳总结假设的具体内容:单侧光诱导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向胚芽的伸长区不均匀传递,导致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进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通过演绎,运用假设预测新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假设
假设是否正确,除了可以解释已有的客观结果以外,还得能预测新的实验,这是作出假设的必要环节和技能。教师充分收集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运用假设演绎新实验,预测其结果创设训练平台[3]。
示例:假设演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经由不同的介质从胚芽鞘尖端往下部传递的实验。
教师提供不同介质即琼脂片与云母片的相关理化性质等知识背景,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根据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的假设,在胚芽鞘尖端与胚芽伸长区之间分别插入琼脂片、云母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请学生运用假设进行演绎,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具体演绎推理如下。
根据假设,已知判断:①琼脂片和云母片的理化性质;②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产生的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种可传递的物质。
推理得出新判断:在胚芽鞘尖端与其以下部分之间放入可传导介质(琼脂片)和绝缘介质(云母片),在单侧光照射下,前者发生向光弯曲生长,后者不生长不弯曲。
待学生对新实验假说演绎出预测结果之后,教师展示科学家鲍森·詹森所做实验的结果并对学生的预测给予评价,进而检验和强化学生假说演绎技能。
三、作出假设技能训练策略
1.明确作出假设的基本过程,并以其为线索组织教学
作出假设的步骤包括:第一阶段,通过自然观察、调查研究或实验,为作出假设提供大量的客观事实;第二阶段,分析客观事实,抽象概括出其实质内涵,形成假设的基本观念;第三阶段,以假设的基本观念为已知判断,结合已知的知识原理,运用逻辑思维进行严谨的推理、运用非逻辑思维进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设的具体内容,并运用假设演绎解释已有的客观事实和预测新的实验,以验证和完善假设。
2.小组合作学习是作出假设技能训练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新课程强调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作出假设的技能训练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小组成员在已有知识储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各有所长,通过互补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作出假说各阶段的顺利进行。
3.统整课程资源,开展作出假设技能的主题系列训练,是强化和巩固技能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适于作为对学生进行作出假设技能训练的素材,教师应统整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以实施作出假设技能主题系列训练,进而达到强化和巩固学生作出假设的技能。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必修1中,可以以如下5个素材对学生进行作出假设技能的系列训练: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另外,以科学探究技能主题系列训练为线索统整课程资源,对于教师进行系统、合理地安排教学以及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咸峰.科学假说在科学理论形成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10):281-282.
[3]黄丽芬.基于假说—演绎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
内容设计
板书内容构成直接影响板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对板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其达到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对每堂课的板书内容设计,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的设计技巧和学生的适应程度而定,难以作统一的规定。因为即使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对象,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板书内容来。
内容构成
板书一般可分为系统性板书和辅助性板书两种类型。系统性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如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辅助性板书是根据教学需要,将一些重要概念、名词术语或重要的时间、地点及其他需强调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一侧。系统性板书一般写在黑板重要位置上,相对保持时间长些,辅助性板书往往边写边擦。系统性板书内容的构成形式,有内容式板书、强调式板书、设问式板书、序列式板书四种。
1、内容式板书 内容式板书是以全面概括课文内容为主的板书。它便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是板书内容构成的基本形式。
2、强调式板书 强调式板书是以发挥某种强调作用的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可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地突出课文的某一部分或某种思想,增强针对性,以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在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主要板书手段。
3、设问式板书 设问式板书是用问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板书。这种板书,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在课题的难点或重点下边引而不发地划上一个或几个问号,并配上必要的文字提示,以指导学生预习时注意阅读和思考。
4、序列式板书 序列式板书是按文章情节发展的序列构设板书内容的板书。这种板书,能比较清晰地显示故事的轮廓,使学生对文章有完整的印象,并领会其脉络。
设计方法
板书内容设计,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1、内容再现法 内容再现法是浓缩、再现原文内容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逻辑追踪法 根据课文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板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推论法 是层层推理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论证过程。
4、思路展开法 是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联想、假设进一步扩展课文思路的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
注意问题
1、深挖教材,把握重点 板书是学生掌握教材的凭借,巩固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应在十分准确地掌握了教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要力求向更深层次奋力挖掘,使认识达到更高的层次。设计应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紧紧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应抓住以下重点内容:
能引导学生思路发展的内容,如必要的标题、问题的衔接和核心点。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内容。
能引学生产生联想、便于记忆的内容,如对课业结构的提炼等。
总之,备课时应十分注意把握重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难点,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板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2、掌握情况,有的放矢 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板书,必须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然,设计出的板书就不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勉强使用也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3、讲写结合,相得益彰 板书内容设计必须与讲解紧密结合。课堂的板书只是条条框框,它与教师的讲解是纲与目的关系。因此板书的内容不可能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应与讲述内容统盘考虑,对写哪些内容,什么时机写,写在什么位置都应作周密合理地安排,使板书与讲解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4、主辅相随,紧密结合 系统性板书与辅助性板书应紧密结合。系统性板书是板书的主体,辅助性板书为系统性板书奠定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语言准确,启发性强 教师板书的语言要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6、内容完整,条理系统 有些板书虽是在授课过程中不规则地间隔出现的,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的板书,应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内容应完整系统,以便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板书造型
造型,是对一堂课的板书内容进行的布局安排。造型好的板书,不仅可以使板书美观、和谐,产生一种整体感,而且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板术的思想内容。常见的板书造型,有对称型、偏正型、自由型三种。
对称型
对称型是指上下或左右内容文字对称、不偏正的板书造型。这种布局方法常用于以对比或类比的课文,它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两方面内容的比较,使人或物各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突现出来,从而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单轴对称 以一条有形或无形的横线或竖线为对称轴,使板书的内容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
2、双轴对称 以横竖两条成垂直的线条为对称轴,使板书上下左右四个部分的内容都相互对称。
3、综合对称 综合对称造型是将众多的内容和各种符号排列得处处对称。一般用于板书内容较多的课文。这种对称形式是将板书中众多的内容和各种示意符号排列得疏密合理而对称,能给人一种多而不乱,井井有条,处处对称的美感。
4、字数对称 字数相等的板书造型。
5、字距对称 用调整字距的方法使板书对称的造型。
6、外框对称 用加外框的方法使板书对称的造型。偏正型
偏正型是指非对称的板书造型。这种布局安排依课文内容自然成型,显得生动活泼,有自然天成之美,能给人以明显的印象,并便于设计和记录。常见的有张翼型、雁行型、阶梯型、折线型四种。
1、张翼型 犹如飞鸟张开一对翅膀一样形状的板书造型。它的特点在于能条理清楚地综合概括课文内容,或文章结构、或课文重点。
2、雁行型 犹如鸿雁飞翔时排着的行列一样板书造型。
3、阶梯型 为了表现课文一层深过一层的内容,把词句单独提出来,排列得像阶梯一样的板书造型。
4、折线型 即用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顺次首尾相连的若干直线段所组成的线,来体现板书内容的一种造型样式。
自由型
自由型系指板书造型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自由活泼。常见的有辐射型和波浪型两种。这里不再过多的叙述。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进行揣摩、学习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板书好手。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之知识讲解训练(案例分析)
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 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的方式有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一般是把三者结合起来,先开全校的,接着分班座谈.要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拳契机,举办家长会就必须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向家长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我以为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往当家长的家长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喝“独角戏”到教师,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列,成为永远的“缺席审判者”,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决定.可通过以下模式: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开式,家报告会,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如果我是学生家长,我一定要和孩子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自己孩子,想办法和孩子交朋友,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的空间.案例4 :近日有报道称,新学期开学不久,南京市的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很是为自己班上一部分新生“超前”的学习基础发愁,有的孩子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并且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识字最多的竟已过千,大大超出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按理说,学生基础好,教师工作起来也应该更轻松。实则不然,“超前教育”带给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困惑。
【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推荐阅读:
语言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09-14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06-27
初中生物实验技能大赛07-02
生物实验技能检测卷09-22
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的进化例说09-10
发育生物学教学与研究10-30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11-19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
优化课堂提问,促进生物学教学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