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合作(共8篇)
有效利用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摘要:出口退税政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手段,在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了包括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的一系列经济复苏计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出口退税的理论基础入手,回顾了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探讨了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出口退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对外贸易;促进;发展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加入WTO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自由空间相对缩小,在一定范围内出口退税可以成为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通过对外需的调节而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这样出口退税政策就可以被看做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在鼓励外贸出口、优化经济结构、促
进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发展时期(1949—1957);停滞时期(1957—1978);初步恢复时期(1978—1983);形成时期(1983—1994);建立与调整时期(1994至今)。
1994年中国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随之出口退税政策进入建立与调整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也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当年依据国际惯例,中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对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17%和13%的政策;对从小规模的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6%的政策。出口退税和零税率政策执行不久,由于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少征多退、出口骗税和中央财政出口退税财力不足等问题,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先后两次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即由原来的17%和13%下调到9%、6%、3%,综合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个百分点。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外贸进出口遇到困难,其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为了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1999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提高一些大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6%和3%提高到17%、15%和13%,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个百分点。2007年,为了进一步抑
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连续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冲击。
从前几次调整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如1995年7月1日,中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急剧降为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39。1999年7月1日,中国将出口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为6.95。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手段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服务是目前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也
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影响,这对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地震。为尽量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上调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政策。
(一)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从2008年下半年起,已经连续六次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是2008年6月13日、8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2009年1月1日、4月1日。相关统计显示,出口退税率提高后,中国实际办理的出口退税明显增加,不仅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部分调高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还表现出跌势趋缓的积极现象。
(二)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积极作用
1.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据了解,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即可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76亿元人民币的退税额。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和11月,国家先后将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很快纺织工业产品出口形势就得到好转,2009年1月在工业出口下降了17.6%的情况下,纺织工业出口却能基本与2008年持平,仅下降0.2%。此次将纺织品、服装的退税率提高到16%,对于相关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将带来实质性利好影响。
2.配合产业调整规划,提振企业信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
指出,可能是受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2008年12月实现小幅加快增长。11月出口同比下滑3.8%的纺织纱线、纤维和相关产品,12月出口同比增长0.4%,服装及衣着附件和鞋类出口12月份分别同比增长10.9%和23.6%,较11月4.8%和21.8%的同比增速有所上扬。200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为了配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在之前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里就已经提出了通过增加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关税的办法来减轻负担。因此,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中国主动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困难,恢复出口企业信心。
(三)出口退税上调的局限
1.出口退税率上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进出口形势。退税率上调对出口来说只是一个短期利好,并不能彻底改变外贸形势,因为中国进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大幅缩减,企业出口订单锐减。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迅速调整产品出口方向,将出口方向从欧美日转向南美等国家,有的企业也确实已经重新拿到订单、开工生产,似乎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每次出口退税上调后,很快就会收到外商提出降低产品报价的要求,导致企业并没有真正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政府补贴了外商,使得提高出口退税率实际效果有限。
2.出口退税率再上调的空间已非常小。目前中国的增值税税率
为17%,按照国际贸易组织有关公平贸易政策出口产品零关税的内容,企业出口退税率最高可至17%,一些企业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希望将出口退税率一次调整到位,甚至有些行业可望与国际接轨,实现零税率。但是在经历了近一年连续六次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大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继续上调空间都非常有限。
3.出口退税率上调可能使贸易出口摩擦抬头。国际贸易对一国进出口政策十分敏感,由于出口退税率的上调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加强,影响了一些国家国产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可能造成贸易摩擦抬头。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了解到,2009年1月末,印度财政部保障措施局,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平滑辊和铝箔产品,发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利害关系方在2月27日前向该局表明立场。2月份又传出消息,加拿大对从中国进口的铝挤压材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终裁,认为中国铝挤压材行业不属市场导向行业,并裁定高额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日前加拿大、印度等国已经开始向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为使中国尽快走出出口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困境,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上应该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一)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
中国加入WTO后,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到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浪潮中去,我们在享受世贸成员权力的同时,也将不可推卸地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WTO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税收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定主义原则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税法中的一条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立法级次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和执法效率,也使税法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有悖于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在中国经济已驶上高速发展道路并已融入国际大循环的今天,这样的税收法律级次着实让人感到有点落伍。不仅退税资金长期不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即使是日常的退税管理各个地区也自成体系,出现了大量的外部不规行为,使出口退税管理失去了统一性和规范性,也使中国出口退税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扭曲,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由于这种管理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出口骗税的屡屡发生。出口退税是促进对外贸易的财政手段,而外贸出口又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将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快出口退税的立法步伐,在加快中国税收基本法的进程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程序法的 立法工作,创造良好的退税外部环境,使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将是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加入WTO后认真、严格贯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迫切需要。
(二)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消费地课税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也鼓励各国通过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办法实现自由贸易,并且强调各成员方不得将出口退税视为出口补贴。当然,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对出口商品退还已征的国内商品税,但是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全部退还。这就给各国处理出口商品已征的国内商品税留下了较大自由决定的空间,即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退税的程度,如全部退还或部分退还,甚至还可以不退还。税收政策的目的是追求国家福利的最大化,最优出口退税理论就是研究在不违背经过国际协调的国内商品税课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多大程度的出口退税能够实现国家福利的最大化。
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倒数,其经济学含义在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低,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出口征税引起的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反应越差,那么其需求数量变化就小,越利于出口国将出口征税转嫁给国外,这样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高(最优出口退税率越低)。反之,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低(最优出口退税率越高)。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本国对出口
商品征收出口税无法使外国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出口征税只能使本国的福利减少,此时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应为零(最优出口退税率为国内商品税征税率)。
从中国出口产品的性质上看,很多出口产品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弹性比较大,只有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甚至占有垄断地位,需求弹性很小。根据最优出口退税理论,考虑行政管理和实践的可行性,确定中国出口退税程度的基本思路应是:大多数产品实行完全退税政策;对少数国外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如工艺品、土特产品和稀有矿产品等实行不完全退税或不退税政策。
参考文献:
(一) 中德经贸关系持续升温
多年来, 中国一直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而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11年, 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793.3亿美元, 同比增长16.1%。其中, 德国对中国出口899.3亿美元, 同比增长26.6%;自中国进口894.0亿美元, 同比增长7.1%;德中贸易顺差为5.2亿美元, 而2010年同期为逆差。中国为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近年来, 随着中德政治关系的升温, 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也随之广泛展开。
2006年5月, 中德双方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文件, 涉及技术、财政、通信、能源、文化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众多领域。2011年, 中德政府磋商在德成功举行, 双方签署了近20个合作文件, 开展的合作项目十分广泛, 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能效等领域的合作, 会谈达成的双边合同金额超过150亿美元, 为中德合作之最。2012年2月, 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五次访华, 旨在进一步充实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内容, 推动中德在更深领域、更高层次的经贸合作取得顺利进展。
(二) 欧债危机促使中德加强经贸合作
欧债危机使德国的出口遭受重创, 经济增速放缓, 以默克尔为首的执政联盟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 故力求推动对华经贸, 将打开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其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中德关系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从产业互补性来看, 中国的金融、保险和通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而这些新兴服务业恰是德国的优势产业。从竞争力指标来看, 德国服务业开放度和市场占有率均优于中国。因此, 中国可借合作机会向其学习, 扩大两国服务贸易规模, 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和更庞大的市场, 促进德国向中国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支持。
(三) 中德经济互补性强, 服务贸易合作前景广阔
德国是中国在欧盟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技术来源国, 德国的高新科技正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所缺少的, 而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因此将德国的技术与中国的生产能力相结合可促进两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 中德经贸关系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变得更加紧密。一方面, 德国因债务危机导致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面临困境, 有技术却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和中国企业实力的提升, 中国企业有走出去的需求和愿望日益增强, 德国的技术市场一直就是中国期待合作的领域, 技术贸易将会成为中德贸易合作的重点。
二、中德服务贸易合作进程及特点
(一) 中德服务贸易合作进程
1.教育合作
中德建交之后加强了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包括学生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联合、校际合作等形式。据统计, 截至2010年底, 中国在德留学生已达到29616人, 在华德国留学生有4800多人。
在高等教育领域, 2002年中德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 这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签署的首个此类协定;在合作办学领域, 南京大学和德国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共同投资建立的中德法学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成为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在职业教育领域, 德国是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合作伙伴。1994年, 中德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 十几年来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已建成中德职教实体项目32个, 主要分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服务机构, 中德在该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观念的改变。德国“双元制”的职教模式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服务性;在语言教育领域, 中德已合作成立并投入运行11所孔子学院, 德国很多教育机构也在华开展了德语教育工作。中德教育合作将继续以政府支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以中德教育服务的合作框架为依托, 促进两国教育合作不断提升到新层次和新高度。
2.文化合作
文化交流合作是增强国家间相互理解的重要方式, 中德十分重视文化领域的合作。2005年11月, 中德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 促使中德双方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文化交流。
中德在艺术和音乐领域的文化交流合作十分活跃, 两国艺术家通过访问演出和展览会等形式相互传播了彼此的文化。2001年, 中国作为第三届柏林“亚太周”主宾国在德国举办为期两周的“中国文化节”活动, 在德国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2009年, 中国应邀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 这是中国出版业迄今为止在国外举办的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化交流活动。2011年4月, 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 在北京共同举办大型主题展览《启蒙的艺术》, 这是德国三大博物馆首次在欧洲以外联合办展。2012年, 中国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 在德国不同城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3.金融合作
长期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与德国联邦银行一直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在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2002年, 两国央行签署《关于中央银行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 德国央行每年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5~6期涉及多个业务领域的培训项目。中国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4年与德国联邦金融监管署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框架下, 两国金融监管机构在人员培训、信息交流、技术合作、跨境监管和及时预警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为维护双方互设机构的合法稳健运营、市场稳定和风险防范、跨境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监管机构将在投资安全、养老与医疗保险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德方技术合作和经验分享, 通过学习和借鉴不断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
截至2011年4月, 共有13家德国银行在华设立法人银行、分行、批发分行和代表处, 而中国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均已在德国设立分行, 农业银行在德国设立了代表处。
(二) 中德服务贸易合作的特点
1.互补性强
德国科技发达, 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实力雄厚, 而中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且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势显著, 中德双方拥有众多合作机会和坚实的合作基础。
2.领域广
中德在服务贸易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合作越来越多, 不仅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领域的合作快速增长, 而且在金融和投资等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快速展开。
3.层次深化
目前, 中国已经基本兑现了加入WTO时承诺的服务业开放标准, 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和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 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 德国在资金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行业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 这有利于中德在现有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 扩大合作规模。
三、加强中德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中国应坚持渐进式开放服务业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受制于起步晚、水平低的因素,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还不高, 尤其在金融和保险等新兴服务业领域, 外国跨国公司涉足比较少。鉴于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服务业开放程度已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对中国来说, 开放不能一蹴而就, 当前中国的服务贸易还处于成长阶段,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 并没有足以保护自身产业健康顺利发展的能力, 因此实行渐进式的开放政策成为开放中国服务市场的明智选择。在渐进式开放过程中, 必须首先结合中国服务贸易当前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在既符合国际规则又能保证服务业充足发展空间的前提下, 分行业、分地区开放, 由东向西、由强到弱地开放。
(二) 加快推进中德服务贸易合作升级
虽然德国主张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但欧盟作为统一大市场并未真正承认, 德国作为欧盟的龙头国家, 应采取更具影响力的行动促成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这有利于中国与德国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合作。同时, 中方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规范和完善服务贸易投资环境, 使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便利、充满活力, 积极推进双边贸易服务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为双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振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国政府应鼓励扩大对德国高科技企业的投资, 德国也应放宽对华在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创新产业、金融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新兴技术出口限制, 这有利于双边贸易实现平衡、持续增长。
(三) 拓宽服务贸易合作领域, 全方位深化服务贸易合作
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 德国应坚定信心继续扩大对华服务贸易合作:一是拓宽服务贸易合作领域。德国在高端制造业十分强势, 高端制造业延伸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包含工业设计、市场调研、软件开发等领域, 这些都是中德未来加深合作的重要领域。二是我国应抓住德国服务业转移的服务外包机遇。当前服务转移已经成为削减成本的重要手段, 德国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移, 中国应把握这一有力契机,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研发能力、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三是加强人文文化和信息交流。德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了解不够, 偏见较深, 只看到中国经济进步, 而不承认这种进步是背后政治社会制度的支撑。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 进行合作时多涉及文化因素, 中国与德国应搭建更高级别的文化交流平台, 促使双边人文文化的相互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喜林.全面推动“走出去”战略加速实施[J].国际经济合作.2005 (3) :4.
[2]陈锋.中德关系30年[J].德国研究, 2002 (3) :20-28.
[3]王铁山, 冯宗宪.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9) .
近年来,随着朝鲜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同朝鲜一般商品贸易逐步增加,中国企业对朝投资也呈持续发展态势。
在互补中促贸易增长
2001年以来,中朝两国贸易的发展虽然也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001年贸易额只有7.4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了15.8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五年时间两国贸易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而且在中国对朝鲜出口增加(已经由2001年的5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8亿美元,年均增长21.1%)的同时,中国从朝鲜的进口也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亿多美元。增长了近两倍)(表1)。两国贸易的迅速扩大,最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两国都注重经济发展,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如近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朝鲜经济增长也在2%以上。经济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货物资源,同时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另外,两国地理位置相邻,运输便利(特别是某些鲜活产品的运输),有利于农副产品贸易的发展。
经济互补性强
中朝贸易的迅速发展,与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有密切关系。中国对朝鲜的出口主要是五大类商品,即矿产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机电音像没备及零部件、贱金属和纺织原料及制品,占对朝出口总额的55%以上。从朝鲜进口的主要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贱金属、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木及木制品,占从朝进口总额的75%以上。中国的矿物燃料和工业制成品是朝鲜所需要的,而朝鲜的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钢铁和矿物燃料在中国的市场上也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变化
几年来,中国对朝鲜出口的原料性产品虽然也有增长,但是制成品增长更加迅速,如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部件对朝出口已经从2001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3亿美元,钢铁出口也从O.4亿美元增加到0.8亿美元。这表明,随着朝鲜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制成品和钢铁等的需求扩大。
从朝鲜的进口增长加速
中国从朝鲜进口增长也很快,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活动物及产品、贱金属、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木及木制品。2005年这五大类产品占从朝鲜进口总额的96%,其中活动物及动物产品、贱金属和矿产品三项为最多商品,占进口总额的78%以上(表3)。预计,随着中朝两国经济合作的逐步扩大,中国从朝鲜的进口还将不断增加,从而改变同前的出口多进口少的现状,两国贸易将向着均衡扩大的方向发展。
经丹东海关进出朝鲜的贸易最多
中国辽宁省的丹东市与朝鲜一江之隔,同朝鲜的经贸关系也最为密切。根据丹东海关统计,2005年经该关与朝鲜的进出口贸易额达8.4亿美元,占中国与朝鲜贸易总额的53.2%。可见,中国同朝鲜贸易的一半以上是通过这里进行的。通过丹东海关,从朝进口的主要是服装及其附属品(占进口总额的31.8%)和水产品等,对朝出口主要是石油(占总出口的30.2%)、机电设备及部件和农产品等。
进入朝鲜正当时
几年前,中国企业虽然也到朝鲜进行投资合作,但是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是服务行业,如餐馆、百货、娱乐项目等。
近年来,随着朝鲜改革政策的深化和经济的逐步恢复,中国企业不仅到朝鲜投资增多,而且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投资规模也趋于大型化。
投资领域拓宽
近年来,已有一些中国企业在扩大对朝鲜制造业的投资,诸如大安友谊玻璃厂、南京熊猫集团的计算机、沈阳五金的车用机油、北京朝华友联的建筑材料等已落户朝鲜。此外,钢铁企业也在探讨如何开发朝鲜茂山铁矿项目,扩大农业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黄海油田项目等也在探讨中。
投资规模趋于大型化
由于投资向朝鲜的制造业和资源性项目转移,所以投资规模也逐步扩大。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项目也已经出现,如大安友谊玻璃厂项目,投资金额达1.92亿元人民币。
根据日本《朝日新闻》的报道,到2005年2月底,已经有120家中国企业在朝鲜投资,截至2004年的投资额达13.6亿人民币。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到朝鲜投资的中国企业有八家,中方投资额899.88万美元,在朝进行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合同八份,新签合同金额5371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939万美元。
到朝鲜投资的三类商人
中国到朝鲜投资的人员较多,但主要由三部分人构成。前两部分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商人和辽宁的朝鲜族商人。他们与当地人的语言、民族相同,容易融入朝鲜社会,便于进行商务合作。据统计,到2004年,吉林在朝鲜的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主要是烟草、制衣和贸易企业等。第三部分是温州商人,他们是凭借敏感的商业头脑和勇敢的团队精神到朝鲜经商的。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承包平壤第一百货商店10年的老板就是温州人曾昌飚。朝鲜已被温州人视为资金的寻梦地。近几年来,到朝鲜寻找投资机会的香港商人也有所增加,他们主要投资变通运输和贸易等领域。
朝鲜市场的优势
目前朝鲜的改革实际上也在朝着建设市场经济方向迈进,而且朝鲜特别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对发展中朝经贸关系十分有利。另外,朝鲜劳动力成本低,一般工人月工资只相当于120元人民币,在那里投资有利于降低成本,商品竞争力会增强。中朝两国地理位置邻近,中国商品可以更便捷地从东北地区直接进入朝鲜市场,做到朝发夕至。朝鲜市场日用消费品短缺,需大量从周边国家进口,而朝鲜改革开放的时间不民,外部对其了解不多,外国企业和商品尚不敢轻易进入其市场。另外,朝鲜政府也希望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中国商品进入其市场。
目前,朝鲜有3000万人口,在海外还有500万侨民,每年有大量的外汇汇入其国内,潜在购买力不可小视。特别是近年来又涌现出一批高端消费人群。他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以平壤为例,一是侨眷,一般家庭中60~70%是侨眷,以中国、日本和东南亚为主;二是涉外生意人员,主要是同国外做生意的人员和从事旅游工作的涉外人员;三是因公长期驻在朝鲜的外国人。
市场风险不可低估
与朝鲜企业进行经贸活动和在其国内经商,风险也不可低估。如朝鲜的外部环境严峻,目前仍受到美国的制裁,六方会谈的前途难以预测等。朝鲜国内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不稳定、法律不健全问题;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后,未开通移动通讯业务致使联系不便;货物积压、拖欠债务严重、信用不好、汇率兑换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在与朝鲜企业进行经贸活动时引起注意,否则将遭受损失。
乙方:
按照《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合同条例》的规定,结合装饰工程施工规则基本具体情况,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工程概况:
1、施工范围:甲方的所承接工程之
2、施工方式:乙方包工
二、甲方工作及责任
(1)、开工前 天,向乙方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进场时间。
并于开工时办理施工所涉及的各种申请、批件等手续。
(2)甲方负责对本工程进行不定期巡检、联检并指派质量员负责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处理及处罚权。
(3)、甲方有权对乙方发出质量、工期、现场文明等方面整改要求,并限定整改日期及整改标准。
乙方应根据整改日期及整改标准及时整改。
(4)、若乙方因自身原因给甲方造成严重名誉损失和经济损失,甲方有权开除乙方并没收乙方所有工程款项(包括质保金及未结算工程款)。
(5)、甲方所承接工程应优先安排跟甲方签订合同的施工人员
三、乙方工作及责任:
(1)、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设计交底及施工图纸等。
(2)、乙方须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开工前项目组成员、工具及设计方案的熟悉。
(3)、乙方须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防火安全规范、环境保护规定、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工艺流程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进行施工,做好各项质量检查。
竣工前2-3天通知甲方预计完工时间,并参加竣工验收、结算。
(4)、乙方需对甲方现场提出的问题按质量、工期、现场文明等整改的要求,在限定的日期内完成,否则甲方有权按照施工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并由乙方承担所发生的损失。
(5)、乙方必须对甲方及业主方进厂材料进行维护,不得随意浪费及损坏,否则予以赔偿及罚款。
(7)、乙方人员必须出具个人身份证以作备案。
(8)、乙方的所有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服从甲方监督、检查、领导及甲方在工程中对乙方代表及工人提出的问题及工艺要求,若乙方借故推辞不落实,甲方有权对乙方按施工管理规定处罚。
直至解除合同,解除合同后甲方不再支付该工程的工程款。
(10)、乙方须遵守物业部门管理规定,做好施工现场保卫和垃圾清运,必须做到每日清扫现场。
现场发现没有及时清理卫生的,将被处罚金。
(11)、乙方未经甲方同意及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改动与工程无关的设备,否则后果自负。
(14)、乙方不得无故终止合同,否则将被没收所有工程未付、未结款项及保证金、保修款、并追究法律责任。
(15) 、乙方有责任对所承包工程的质量、进度、材料、现场文明等方面按公司规定执行并监督检查,办理验收、变更、结算手续,并负责协调设计及客户。
(16)、乙方必须服从公司统一管理,严禁借公司之便承接为本公司所施工内业主的装修业务,否则将被没收所有工程未付、未结款项及保证金、保修款。
(17)、因乙方原因(在处理业主关系、质量、工期、施工文明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业主不验收及尾款不能收回,由乙方负责并不结算尾款。
(18)、乙方应优先安排甲方所承接工程的施工。
四、合同价款及结算的约定
(1)、乙方结算工资按双方达成一致的价格进行结算 (见附表)
(2)、施工期间甲方应按时发放乙方生活费,以及发放不超过所施工工程量等价值工资的60%的工资,但需提前通知甲方。
工程完工、客户交付尾款后,乙方可要求甲方1星期内结算所有该项目的工资。
(3)因乙方原因(在处理业主关系、质量、工期、施工文明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业主不验收及尾款不能收回,由乙方承担尾款。
五、工程质量及验收成品保护的约定
(1)、乙方须严格按公司规定及施工图设计说明中规定的材料做法、工艺标准施工。
(2)、乙方须按甲方规定并协助甲方邀请业主对其主管工程进行验收。
(3)、乙方施工前应对施工图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甲方,凡因误解图纸或因施工质量问题返工,所发生的费用全部由乙方承担。
(4)、工程完工提前2天通知甲方,由甲方工程部组织该工程的竣工预验收,对存在问题出具整改单,项目组应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毕,再通知甲方工程部复验,复验合格后由监理通知业主验收。
(1)、乙方在自进入施工现场至竣工验收前,负责对施工项目成品、半成品保护,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禁硬磕、硬碰。
(5)、乙方要组织合理的施工工序,易损、易划伤的项目尽可能安排靠近竣工日,在施工中须对易损、易划伤的物品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
(6)、对业主自购的物品须当面清点,妥善保存,禁止到处乱扔。
(7)、乙方须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有问题的材料应及时同时通知甲方,否则后果由乙方负责。
(8)、由于乙方责任所造成的成品损坏,一切责任由乙方承担。
六、工期及保修期的约定:
(1)、保修期内,乙方负责维修非人为损坏的装饰工程,费用自理。
(2)、保修期过后一年内,乙方应派人按成本费维修。
(3)、项目组在接到甲方工程部维修通知后4小时内必须与客户电话联络,24小时必须到现场检查,48小时之内施工人员到位,对于水、电维修必须在4小时之内到达。
否则甲方有权安排第三方人员进场,一切费用按实际发生的两倍计算并由乙方承担。
七、关于材料供应及相关合作事项的约定
(1)甲方负责施工现场的`材料供应及现场的材料管理。
乙方有全要求甲方材料员材料按质按量及时到位。
八、关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约定
(1)、甲方在进场后须为工程配置有效灭火器及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2)、乙方在施工中须严格遵守《建筑安装技术规程》、《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操作规程》,违反操作规程、消防条例和防火设计规范,导致发生安全或火灾事故,乙方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5)、乙方须安全文明施工(必须上工伤保险及意外伤害险),对乙方在施工中出现的一切因公、因私人身伤亡事故,以及对第三方造成的伤亡,均由乙方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及损失,甲方一概不负任何责任。
(6)、乙方必须做到每日下班关水阀、断电,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否则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7)乙方负责施工现场的各种标志、铭牌及现场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
九、关于施工过程及竣工资料整理的约定
现场施工管理以乙方项目组为主进行管理,工地的所有竣工资料由乙方进行整理装订甲方的人员进行配合。
十、关于违约责任及纠纷处理的约定
(1)、乙方不得无故终止合同,否则将被没收所有工程未付、未结款项及保证金、保修款、并追究法律责任。
工期规定
(2)、因乙方责任不能按期开工或中途停工影响工期,工期不顺延。
造成一切后果由乙方负责。
(3)、凡工期变更,乙方必须征求甲方同意后方可进行,如因延期导致尾款不回来及其他危害一切后果由乙方承担并不结算尾款。
十一、附则
1、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合同双方签字认可,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履行完毕后自动终止。
3、合同履行完毕如乙方不在续签,乙方须提前6个月告知甲方,否则,造成甲方的损失由乙方负责。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联系电话 : 联系电话:
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摘要: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极具不平等性,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致使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而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绿色壁垒,促进出口贸易,是我国贸易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绿色壁垒的涵义,分析了绿色壁垒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空前开放,加上一些贸易条约、协定和贸易组织的影响,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起不到较好作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隐蔽的、灵活多变的非关税壁垒贸易措施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绿色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如制定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二、产生背景。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 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由于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三、绿色壁垒特征。
(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
(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
四、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性,有关国家可根据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或是国际经济面临的突发性事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二)、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
一些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才能进口,但这些规定无疑会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禁止中国将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输往美国,他们认为未经薰蒸处理的木质包装会将天牛带到美国危害森林。许多国家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也有要求,如法国要求进口商品包装的说明文字必须是法文。所谓的绿色标签规定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颁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三)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所以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极其苛刻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该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这些技术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难达到,或者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早在1990年美国就利用绿色技术标准与墨西哥产生过贸易纠纷:当年10月,美国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下令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实上,美国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能成立的话,那么任何国家就都能随便找一个理由、立一个法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口,国际贸易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绿色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幌子。
(四)、绿色卫生检验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的卫生检验,一些国家借口卫生检验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些国家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检验标准也越来越严,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国家的商品进入。比如早期对于农副产品主要是检验六六
六、滴滴涕的残留,现在则要求检验放射性污染、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且残留物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花生及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验,对化妆品进行铅、砷等元素检验,对玩具、陶瓷制品进行铅、汞含量检验,对肉类进行荷尔蒙技术检验,等等。这几年国际上又发现鸡肉中残留二恶英,再加上疯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国都加强了对进口肉类的检验,甚至禁止进口病源国的肉类。
(五)、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保护资源和环境,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于是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这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则会以此为名对其征收反补贴税。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环境成本提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环境贸易制裁。
环境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保、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
五、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出口份额约占80%,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现已从环保立法阶段转向了环保执法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二)、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国际上针对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等提出了环境方面的规范,而这些贸易为我国外贸中比重较大的出口贸易,若发达国家对这些类的产品进口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产生的环境贸易壁垒,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影响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要求其过程为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资金,环保技术落后,为了达到进口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支付相关费用,还需对产品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做大幅度的调整,这势必将增加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而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抵制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案例甚多,这样便形成了只有发达国家存在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区,使我国无法介入。
(五)、实例。
1、包装行业。
2006年1月开始执行的“环境包装制品的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这条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包装行业冲击很大。我国的一次性餐具因没有“绿色标准”而被禁止出口欧美市场,许多商品出口欧美还要支付高额的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等。
2、家电行业。
国际贸易中我国家电产品进口关税被削减,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外品牌在质量上的优势添补了价格上的差异,从而对我国家电产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上海2006年8月份小家电出口欧盟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欧盟实施《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指令》后,上海小家电出口量降低到当年的最低水平。又如欧盟实施的《生态设计指令》的技术壁垒,进而对电气电子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利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突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也将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构成较大的影响。
3、纺织服装工业。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该行业受惠较大,但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据案例了解,因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而被处以罚款或被迫回销等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就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这些规定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技术性的环境贸易壁垒。
4、农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也是农业,我国农产品出口现存问题很多,主要是国内动植物疫情、农畜药残留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涉及到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40多项,其中涉及出口问题的有17项,80%的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后,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因该项检测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制度涵盖了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以及54 782个限量标准。而各项标准大约是现行全部规定的3-5倍,且限量指标更为严格。这份名单涵盖了大部分我国的输日农产品。
5、化学工业。
国际贸易中对化学工业中的化学产品与医药产品的出口有较严格的规定,此类产品的出口主要受到对危险化学品分类管理、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对进口新化学品的管理、对农药的管理、对合成洗涤剂的管理等规定的影响。例如美国在很早就开始限制和禁止中草药的进口,进口药品到美国必须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而我国国内单项品种能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的生产厂家仅有20多个企业,直接影响了该行业产品出口。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中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因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其中方可解决;二是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考虑到来自环境与生态资源的支持与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在于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只有良好的贸易和环境政策才可促使环境资源有效的配置,使环境与贸易互惠互利。
六、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以上几点看来,绿色壁垒一般都是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它还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人为引导消费者对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或生产消费过程不“绿色”的进口产品产生抵触心理,设置进口障碍。尽管绿色壁垒与贸易自由化相冲突,但是其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国内法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单纯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还应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甚至消费过程进行监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另外要坚决贯彻“污染补偿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谁污染谁买单,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严格遵守公约,并使国内立法与相关公约互相呼应。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作为WTO成员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或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这就要求我国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我国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改变我国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三)、建立环境标志制度,构筑绿色环境标准。
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而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既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又可以为我国增加相关收入。同时,我国还要用相关法律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以确立其权威性、可靠性,构筑绿色保障体系,保护国内绿色产业。
(四)、开发绿色产品,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危害小或无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产品。我国企业必须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态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并要结合国情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来确定绿色产品的“绿度”,不可盲目追求绿色而使商品成本过高失去市场。
七、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加强教师合作 促进学生合作
作者/崔德丽
摘 要: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班主任有责任与班级任课教师一道以自身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作出表率。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班级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师表形象;思想教育;学习习惯;教学方法
一、师表形象共同树立
一个班上的教师如果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相互不买账,各自为政,一定会影响教师群体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严重的是产生内耗,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班级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表形象。
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当务之急就是及时收集、掌握本班所有任课教师的情况,包括教学特色、过去的成果及其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在与新班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逐一进行介绍,对教师的主要优点予以热情的赞扬,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同班的教师也需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抓住机会向学生推介,形成一个共同展示教师良好形象的局面。
几位教师可能会在同一个班上任好几年的课,任何时候、任何场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不能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方式损害同事的师表形象。教师在一切有学生的场合都应该注意做到相互尊重、彼此赞赏,为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长此以往,教师的形象自会高大起来。
平时,师表形象建设更要加强计划性,教师共同创造机会广泛接近学生、相互通报学生的情况,在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正确、公平、公正地处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类矛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思想教育全面渗透
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眼下,班级授课制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班级德育工作目标不仅需要班主任来落实的,而且同样需要同班教师的大力合作,班主任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联系任课教师共同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需共同根据课程标准,尽早确定不同时段的德育目标和经常性的德育目标,力求条分缕析。各学科教师在制订学期学科教学计划时,宜将班级德育工作的目标编进学科教育计划,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也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将思想教育予以有机的渗透。
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与学生在各种场合的交往中,任课教师都要随时随地留意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功乐趣,增强前进的信心。都来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善待他人和自己。
遇上学校组织大型活动的时候,班主任热情邀请同班的教师与学生一道,集思广益,共同将活动开展好,共同享受合作的成果,这样通过教师身体力行,让学生看到合作的必要,体会合作的意义,自然也将“合作”的思想教育渗透在大型活动之中。
三、学习习惯共同培养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愈发重要。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班主任把学生必须养成的好习惯进行归纳,动员各学科教师都来培养、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培养良好习惯的工作划分到具体的时段,让全班任课教师在同时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同样的学习习惯进行强化训练,使之固定下来。比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各科教师都在一个学期内将阅读习惯的培养程序,强化方法予以掌握,坚持不懈地督促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一旦强化练习形成了够高效阅读的习惯,学习效果一定达到师生所希望的目标。再如,培养课前准备学习用具的习惯,上课前,每位教师都来盯学生的准备情况,不出三个月,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养成。再如,及时更正错误的习惯,不管哪个教师若在课堂上及时督促学生结合学习内容查找错误所在,独立思考、及时改错的习惯也一定形成。
任课教师同步调、循序渐进地在其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一个又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习效果随之好起来。
四、教学方法相互借鉴
我们遇到过学生偏科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教师没有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可以说,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如果希望实现学生的各科齐头并进,那么就得团结教师顺应新课程的呼唤:做综合型的教师。引领大家博采众长,在向同科教师学习借鉴的同时,积极向同班任课教师学习,将不同学科教师好的教学方法、策略整合到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运用。
当班主任的,可以带头邀请班上任课教师听自己的课,用专门的时间说自己的课,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展示给同事,让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
班主任也可组织同班老师同时听班上某一教学效果好的老师的课,共同见证学生的课堂反应,揣摩有效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一同总结提炼先进的教学方法,寻找师生相互适应的教学模式。
班主任坚持与一个班的教师加强合作,共同树立起良好的师表形象、共同渗透思想教育、一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假以时日,具有合作精神的班级教师,必将培养出运用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的班级学生。
一、创设合作氛围, 乐于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合作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 创造条件, 创设合作氛围,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乐于合作。
1. 利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具有合作精神、宣传和睦共处的课文。《手拉手》描绘了“大雁排队飞, 小鱼成群游, 我们手拉手, 大家都是好朋友”的一幅让人向往而感动的画面。《山羊过桥》让学生学会了与人相处应谦逊有礼、彼此相让。《动物的互惠互助》说明了动物间合作的重要性, 蜜獾和导蜜鸟合作吃蜜, 娇小的千鸟为鳄鱼清理口腔的同时也美餐了一顿。《鸟的天堂》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树为鸟儿遮风挡雨, 鸟儿为树欢歌笑语, 它们彼此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刘连满不顾个人安危, 忍着巨大的疼痛, 让队友们一个个踩着自己的双肩往上爬。《大江保卫战》中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默契合作、精诚团结, 铸造了一道钢铁长城, 抵挡住了洪水, 保卫了家园。这些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意境和思想启迪于一体, 文中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分享成功的合作氛围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好教材。
2. 发挥教师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的引路人。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凭借良好的修养,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亲切的话语、一段充满感情的朗读、一个富有思考性的提问等, 都在引导学生。如“你们读得真棒, 合作力量大!”“这次表演太出色了,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你愿意帮助他吗?”“你们几个一起来试试好吗?”这些富有人情味的话语, 为学生营造了合作氛围, 能激活学生内心潜在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乐于合作。
二、丰富合作形式, 学会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学习契机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有了丰富的合作形式, 学生才便于学会合作, 才能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我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 让学生在集体智慧的交融中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合作精神在认识和情感上也有了突破和提升。
1.“同位”合作。
“同位”合作是培养合作精神、进行合作教育最简单易行的教学形式。“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通过合作交流, “你”和“我”的思想就会多起来。“同位”在相互合作中, 会得到及时的启发、赞美和帮助。如“同位”在相互有感情地朗读《荷花》这一课时, 一方会得到另一方的赞美:“你读得真好, 我好像看到了许多白荷花。”一方也会得到及时而恳切的指正:“最后两句读得声音有些大了, 这样读会把小鱼惊跑的。”开心大笑后, “同位”又开始了共同的合作学习。“同位”合作, 增强了个体与个体的交流, 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示了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 从而实现“互补”。
2. 小组合作。
小组活动时, 我让前后排学生四人组成一组。在合作中, 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还要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负责。这样的座位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这种整体互相形成的合作能力更具生命力。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自选形式, 读、说、画、演都可以。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里, 合作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有的小组在“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基础上, 创作了“接天莲叶如绿盘, 映日荷花似雪白”的诗句;有的小组分角色合作表演, 再现了荷花翩翩起舞, 小鱼、蜻蜓亲密交谈的课文情境;有的围绕“我明明在看荷花, 怎么又变成了荷花”展开小组讨论, 交流各自的体会。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师生合作。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可以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在学生合作时, 教师应适当地指导和帮助, 或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教学《恐龙》时, 我积极倾听各个小组代表的发言, 对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这一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再如教学《蒲公英》时, 我扮演太阳公公时手握一把降落伞, 对蒲公英万般叮嘱。这种民主性的互动合作, 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三、拓展合作渠道, 善于合作
随着语文课堂的延伸, 学生走出课堂, 参与各种各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拓宽了渠道。从课内到课外,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 交流形式由“单项交流”向“多项交流”转变, 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发展, 在乐于合作、学会合作的基础上善于合作。
1. 参与调查。
如学习《访问环保专家博士》后, 我让学生走向社会, 调查身边的水污染情况。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彼此对现实的关注和自己独特的见解。
2. 制作编发。
如学习《鸟语》一文, 我让学生自主合作, 录制鸟语录音, 制作各种鸟儿的幻灯片, 印发爱鸟宣传单。学生在宣传爱鸟思想的同时, 也尝到了成功合作的快乐, 提高了各自的合作能力。学生还自由组合编发班级《语文报》, 每周一份, 每次我都设立“最佳合作奖”来奖励创意独特的小组。学生在活动中, 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还认识到“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的重要性。
此外, 我还组织了劳动实践、语文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每一项语文活动, 都着眼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以下略为TTIP)的谈判,已于三个月前在华盛顿拉开了序幕。这标志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启动,美国和欧盟会由此得到可观的收益。
我们可以预见五个关键的结果:
第一,它将创造更多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这将利好于双方的商业、就业和经济增长。
第二,它会导致亚洲国家和其他国家利益的贸易转移。
第三,美国和欧盟减少非关税壁垒的能力,可能带动进一步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根据经合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服务贸易已经占据全球贸易的近50%。
第四,TTIP 和TTP的实现可能有助于重新启动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贸易自由化。 TTIP开发的解决方案,有可能为更广泛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经验。
第五,TTIP的实现有可能会带来跨大西洋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这将增加在欧洲本土内部的竞争,这将给那些国家基础设施不足、具有强大的政府官僚作风和创新能力差的国家带来打击。
对于中国来说,有人预测,在TTIP达成一致以后,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欧洲都将变得更加活跃:首先,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是一个很好的避免负面的贸易转移效应的一个方式。其次,积极的输出效果与TTIP在美国和欧盟的实施,加强了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完全整合市场在当地生产的吸引力。
然而,潜在的问题是,随着TTIP的实现,很多新的国际性标准即将登台,这也就迫使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向这些新的标准调整。中国的跨国公司越早越积极的参与到美国和欧盟核心——新兴产业,就越能尽快适应和达到新的标准。
中国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大型的跨大西洋市场,这将分别刺激市场的整合和并购。那些已经活跃在美国或欧盟市场的中国的跨国公司肯定会在扩大跨大西洋市场的问题上占有优势。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一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逐渐扶持创新型公司,并引以鼓励科研和开发,为具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TTIP协议将有一个减少非关税壁垒的过渡期,所以,这也给了中国企业5到10年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未来的市场。
在数字经济与互联网经济中,电信、互联网及软件市场将在2020年以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事实上,电信和互联网法规的原则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不同,意味着欠发达的市场一体化并不能被消费者和商业界完全利用。创建一个跨大西洋的政策合作框架应该被提上日程。(支点杂志2013年10月刊)
(翻译及整理:于楠)
【贸易合作】推荐阅读:
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情况的工作汇报09-28
论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09-19
贸易地理论文05-25
贸易新闻05-26
论传统贸易05-29
环境贸易论文06-09
贸易实务06-28
中印贸易论文07-03
贸易真实案例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