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共12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1

触动心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六十六团一中

孙美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新课文,是继《为人民服务》后的第二篇议论文。小学生对于议论文还是比较陌生,我还记得,在上完《为人民服务》这课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议论文真难呀!” 与《为人民服务》相比,这篇课文显得浅显易懂些。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论证观点的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在创设情境导入时,我向学生提出几个小问题:你都知道哪些科学家?你最敬佩的科学家是谁?说出你敬佩的理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引出课题,并且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为人民服务》是如何找到论点?又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让他们也自己尝试找到本课的论点,对课文进行梳理。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对议论文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拨动学生心弦。

深入学习课文时,我原打算让学生通过学习三个事例,从中解答“科学家在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问题?“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和“他们又是怎样从‘问号’找到‘真理’的?”但想到这些问题都能在课文中轻易找到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不浓,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即使学生读懂了事例明白了道理,但对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的体会也只会浮于表层,不够深刻。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尝试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是对三个事例进行逐一的讲解,而是将三个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仔细读一读三个事例并关注文字描述的每个细节,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科学家们是从什么现象中发现真理的?这都是些怎样的事?”“他们又是怎么发现的?”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抓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等重点词品悟其中的科学精神。并且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表格。这样的学习过程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要找到真理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这样感悟可以更好地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对课文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此时,再次引出课文第二自然段作小结。

课外拓展是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列举了许多科学家通过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经过锲而不舍、追根求源的精神最终获取真理的事例,这一过程的交流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从众多科学家具体而又真实的事例中感受到了知识的获取是要靠不断的探索才能得到的。拓展的过程完善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了解了更多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是一次触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2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相信!

师:没有疑问吗?

生: (摇头) 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 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 (众笑) 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疑问, 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 可能是———

生:歪理, 谬论。

师:对啊!所以, 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

师: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发现真理的第一步了!看课文, 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其含义的?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理解吗?

生: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 (众笑)

师:看来, 你们都成习惯了, 要想有问题都很难。“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从西边落下。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 从东边落下。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 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 困了要吃饭。

师: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就是习以为常, 见怪不怪。它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 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 专门掌管建设工程, 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卸任时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歌伎劝酒, 并歌舞助兴, 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的诗, 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生: (恍然大悟) 哦!

师:不问不知道, 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指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指经过不断探索, 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指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 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 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 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 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读) 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问号呢?九十九个不行吗?一百零一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一百个问号, 而是说很多问号, 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 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师:对!“一百个”不是实指, 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 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句话是一个真理呢?请默读课文, 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 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 (读黑板上的概括) 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花的变色,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 (众笑) 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 (学生快速修改) 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 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 连忙叫醒儿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问题的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对一连串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 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 再写反复试验, 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再想一想, 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 经过, 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 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 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 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 一个字都没有写。为什么?

生: (迷茫, 师指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 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 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 就能看出功夫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 就体现不出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 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 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 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 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了。

师:一个是偶然的, 两个叫什么?

生:无独有偶!

师:对!只有一个事例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 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作者说完三个事例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洗澡水的漩涡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的人, 追根求源的人, 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是发现, 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是本来就有的, 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是指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 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能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 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

师:经过事例论证, 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在科学史上, ……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一段告诉你, “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科学并不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 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 也说明发现真理其实不太难。

师:并不难!往下读!

生:“当然,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这一段告诉你, 发现真理容易吗?

生:不容易。“见微知著……不是凭空产生的”, 就是说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说明发现真理要付出努力。

生:“只能给”就是指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 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难, 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 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 你听了会———

生: (接) 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生:觉得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师:说并不难, 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 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说并不易, 是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不要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 也不易, 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 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三个事例———

生: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花的变色,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 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

生:有准备的人, 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 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阅读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 善于发问, 勇于探索, 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 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只教不懂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后感

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如此, 一篇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要教的东西就很有限。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

课前, 我常常会翻阅学生的课本, 查看他们的预习状况。这一次, 我发现许多学生将词语的意思, 语段的含义, 乃至文章的结构、写法等都一一作了标注。细问才知道, 学生手头都有一本《课文详解》, 内容之详尽较之教师用的《教学参考》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多信息的时候, 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 那应该是教师的智慧, 从文本中看到学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东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初次教学议论文, 必然要涉及所谓论点、论据、结论等常识, 而这些学生已经通过课外资料读懂了。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努力让学生熟悉的文本变得陌生起来, 让学生在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鲜的东西来, 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于是, 我在课堂上有了以下四问:

一问:你信吗?

对于课题的含义, 学生早已领会。但是读完课题, 我问学生: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学生都说“相信”;再问, 学生还是说“相信”。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信”, 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顺从、听话的“良民”, 而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公民”, 也与本文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相背离。如果学生读了这篇课文, 只是懂了这样一个“真理”, 却未能产生一个怀疑的问题, 未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离真正的教育“真理”越来越远,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或是悲哀。在课尾, 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证的“真理”:一百个问号中, 最重要的是第一问!这是一个需要学生用事实来论证的判断。

教学, 不是将学生心中所有的“?”变成了“!”, 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 找到自己的“!”。我想, 这才是需要教给孩子的对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相对于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来说, 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 似乎更为重要!

二问:你了解吗?

当讲到“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时候, 学生通过了解课外资料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然而学生对于该词的出典, 未必就有追根求源的深入学习。如果教学停留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 必然失去教学的魅力。当我问学生是否知道该词的来历时, 学生从未想过一个成语还有什么来历, 所以凝神静听。我联系刘禹锡的诗句, 给学生讲述了“司空见惯”的故事, 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而这, 比理解词句的意思显得更有意义。

对于语文知识, 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 所谓“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然而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 达到“语识”的层面, 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在课堂上才可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三问:你比较过吗?

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 学生一读就懂。然而, 却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 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 是需要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 学生才会关注的。教学中, 我提了一连串的问题, 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 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从中, 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 发现了不同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 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对文中的事例、表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这有别于散文等感受性阅读。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 如果错位, 就会陷入阅读的困境。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方式, 才能让学生越读越聪明。

四问: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 粗粗看来, 也没觉得什么。但细细推敲, 就发现大有文章:前一段说科学发现并不难, 后一段却说科学发现并不易。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现是不容易的, 结尾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这就有了矛盾。而发现这样的矛盾, 就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理解力, 必须从更加抽象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只有教师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 学生才可能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阅读方式。科学发现并不难, 是激发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 是告诉人们探究科学需要有准备的头脑, 要独立思考, 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其实, 这并不矛盾, 是一种辩证法。如此教学, 学生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阅读就能进入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3

师: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文章有些不一样。课文的题目就很明确地提出了课文的观点,那就是一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呢?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概括地说说。

生:课文一共举了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遇到盐酸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很明确地就在第6自然段中说到了。(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这篇文章很显著的特点。在三个事例中你们对哪个事例最感兴趣?为什么?

生:我对第三个事例最感兴趣。因为我们睡觉的时候是无法感受自己有什么动作的,所以这个地方提出的特别的生理现象我感觉非常有趣。

生:我对第一个事例最感兴趣。因为我们洗澡的时候,放掉洗澡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一位工程系的教授却发现了这个现象,得出了“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

师:有人对第二个事例感兴趣吗?

生:我对第二个事例感兴趣是因为有人竟然利用这一点制造出了石蕊试纸。

【点评】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开头提出论点;用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准确地把握特点,并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学之中,体现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什么,又要感悟文章怎么写。通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脉络,这也是读中学写的有效训练。

师: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个事例——洗澡水中的漩涡。(指名读)要求:边听边想,边想边画,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感受?为什么?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句话:“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从这里,我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的坚持不懈,为了解决疑问,他反复地实验和研究,没有想过中途放弃。

师:在这句话当中,除了抓“反复”之外,你还会抓哪个词?

生:紧紧抓住。

师:为什么?

生:我从“紧紧”这个词看出,谢皮罗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一直想把这个问题解决。

师:很普通的一个现象,但被谢皮罗注意到了,并且“紧紧抓住”不放。据资料记载,谢皮罗教授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他先做了一个蝶形的盘子,然后在里面灌上水,当他每次把碟盖下的筛子拿去的时候,他总会发现,碟子中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研究和实验,大家猜测他用了多长时间?

生:几十年。

师:几十年不过分。当他发现这个现象的时候是在20世纪40年代,但他发表论文的时候,却是1962年。至少二十年呀,二十年的时间在反反复复地实验,反反复复地研究。

【点评】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隐含的深刻内容。材料的有效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又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谢皮罗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形象在孩子心中高大起来。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让你有了很深的感受?

生:“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我对“敏锐”感受很深,谢皮罗教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养,如果用我们刚才学过的四个词语中的一个词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本领?

生:见微知著。

生:文中写“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后面又写“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说明他的眼睛注意到了我们常人没有看到的事情,这也是导致他得出这个结论引起各地人们兴趣的主要原因。

师:太精彩了,掌声送给他。这种现象最早发现的是谢皮罗教授,所以这种现象就叫——

生:(齐)漩涡现象。

师:这是我们今天给它起的新名词,但是当时人们为了记住谢皮罗教授,人们称这种现象是“谢皮罗现象”。经过了二十年的实验和研究,他才在1962年发表论文,他认为什么?我们一起往下读。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第一个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科学家必备的一种本领,那就是——

生:(齐读板书)见微知著。

师:同时,他又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

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师:从普通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漫长的等待,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这是这一段的主要构段方式。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构段方式,那么,在自学课文的第二个事例和第三个事例的时候,我们就会学得很轻松了。

【点评】让学生自主学习是阅读教学的理念之一,自然段的整体回归为实现这一理念做了铺垫。构段方式的揭示、精神领域的提升无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空间,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同构共生。

(本课教学实录由范晶晶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乔炜节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反思 篇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我的设计思路是:先读题,初步理解课题,引入新课。其间,还通过题中“诞”字的书写复习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然后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引出本文四个重点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再学习重点句,重点分析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帮助学生弄懂“?”“!”在文中的含义。

再通过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解课题。最后以读促悟,通过读课文二、六、七、八段中一些对课题作解释、归结的话,透彻理解作者的观点。在讲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读文,紧紧抓住本文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观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5

广州市天河区长湴小学汪欢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十二册第20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追根求源、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3.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在读中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议论文比较陌生,对于议论文的写法更是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与议论文的写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名言交流,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许多有关质疑的名言,是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发言)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信你会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和词语掌握情况。

生字注音,词语认读,解释“无独有偶”和“打破沙锅问到底”。

(白板上学生书写生字,再使用漫游功能将书写的内容移上,既方便学生书写,又方便全班同学交流订正,对于错误的地方用橡皮擦掉,再用醒目的颜色补上,既避免了黑板书写的凌乱,又增强了记忆效果,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遮屏效果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累词语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弄清道理

1、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哪些句子讲述了其中的道理,画下来。

2、指名读句子。

3、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原因,你会选哪几个词语?

4、作者只讲述道理了吗?(板书:举事例)作者讲述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前预习我们每个人填写了这样的表格,下面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表格,互相评价补充,待会儿请同学们再来汇报。

5、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表格。

6、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台下的同学进行评议。

(将PPT课件与电子白板完美的结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及时地在白板上圈点,使教学节奏紧凑,更具时效性。运用电子白板的黑板页的功能,在上面板书课题,使教学更方面轻松。)

四、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你认为作者举的这三个事例把作者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吗?让我们再认真研读这三个故事,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去寻找答案。勾画出故事中能体现这些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这几方面的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以下三点可根据学生所答相机调整)

(1)品读“见微知著”

重点句品读: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区别敏锐和敏感,体会用词的准确)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指导朗读)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品读“追根求源”

重点句品读: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系„„

师:这一连串的疑问说明他们善于——用文中的一个词:追根求源,或者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一个微小的细节,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时,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疑惑、激动„„)咱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生齐读)

(3)品读“锲而不舍”

重点句品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

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更需要什么精神?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件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写法上:都是先写发

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3、这三个故事都清楚地告诉我们真理的获得需要我们具有见微知著的本领,追根求源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仅这三个故事中的科学家如此,(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怎么将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回顾板书)能不能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什么?大家想想,当科学家找到了真理会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感叹号“!”,它仅仅是一个符号吗?不是,他更饱含着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会激动地、骄傲、兴奋、自豪地对世人说——(齐读课题),你能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了吗?

(将PPT课件与电子白板完美的结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及时地在白板上圈点,使教学节奏紧凑,更具时效性。运用电子白板的黑板页的功能,在上面板书课题,使教学更方面轻松)

五、课外阅读,搜集资料

在科学发展史上,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6

师:议论文就用自己的观点做题目。这才叫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观点读一下,注意突出“真理”和“问号”这两个词。

二、学习新课。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叶永烈用了几个论据。(关注3个人物

师:来,你说,第一个人物是谁?)

1:美国……谢皮罗教授。师:他是不是姓谢啊?生:是!(过了一会。)不是!

2:波义耳!

3:奥地利医生。

师:奥地利医生是谁啊?我去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师:弗洛伊德这个人可了不起了,他是研究梦的伟大的科学家。梦是我们最神奇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周公解梦。人家说那时迷信,也有科学根据。因为这个梦太神奇了,是不是啊?醒来就没有了!人为什么要做梦?这个梦,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弗洛伊德啊,就对梦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有一本书,叫《梦的解析》。你们长大了去读,现在可能还读不懂。我对这课文把他的名字删掉了,实在有点不够意思。用个奥地利医生,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师:请同学们细细的读一下这3个故事,他分别为这个论点提供了什么有利证据?

生:谢皮罗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研究。终于到出了结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不会有漩涡。

师:他把谢皮罗的这个故事概括了一下。他从洗澡水的漩涡

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和地球的……

生(齐):自转有关!

师:然后我们再来看波义耳。来,你说。

生: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

师:他从紫罗兰的变色,因而发明了?

生(齐):石蕊试纸!

师:地球自转我们都知道的。那石蕊试纸呢?

生(齐):不知道。

师:是一张纸,把他放入水里就能测出酸碱度。

师:现在就叫PH试纸。在PH试纸之前叫石蕊试纸。

师:我们再来看弗洛伊德。来,你说!

生:根据眼珠的……

师:根据眼珠的转动什么呢?

生:得出他正在做梦。

师:就是眼球转动和做梦有关。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证据,这三个证据怎么就证明了这3个观点的?你说。

生1:因为这个问题是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肯定需要很多的问题。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真理。而课文中也反复强调,他们是经过反顾实验研究之后才找到的真理。

三、指导读文。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没有问号,没有听到你们的问号。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洗澡水的旋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你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仔细读文,看一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都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

二、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Xǐzǎojīxièlǐngyùméiguùnì shí zhēn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表示经常见到,不足为奇。()

(2)经过多次考虑,还是没有想明白,形容难以琢磨,不好寻求答案。()

(3)形容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事情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

(4)虽然罕见,但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配对儿。()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并给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5、作者分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

点。

6、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

(2)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二、拓展阅读

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

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总

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一种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的多远,隔的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他门。有了这笔亲情储蓄,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储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刻苦勉励,日积月累不断地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地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的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将“学识”、“亲情”、“友情”三个词依次填入②③④段的空格里。

②③④

2、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3、揣摩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代替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任何带功利性的支情储蓄,不仅得不到,而且。

4、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更新”知识则

强调。

5、用单竖线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6、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

出一点并简要表述你的理由。(50字以内)

还可以储蓄,因为。

三、相关链接

叶永烈,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并对叶永烈作了两次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励科普创作,这项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1979年3月4日)由于方毅同志的关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8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叶永烈先生写的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体现的是第五单元科学精神,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文章结构清晰: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而且重点部分非常清晰,通过三个具体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同时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精神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生

我的学生家都在农村,他们收集资料,开阔视野的途径很单一,只有电视、报纸,平时看课外书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学习这一单元需要我和他们做一些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作出合理解释。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共同了解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美丽人格,感受到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两课都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的,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体会。在课外材料方面,虽然孩子们知道爱迪生、爱因斯坦、邓稼先,但对于他们从事的科学事业了解并不多,也说不清,不过却深感神奇,而今天这篇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倒不难理解,难的是这三件事证明了什么,真理是怎样得到的,仿写应选择什么样的事例。而且我相信他们定会对地球自转,石蕊试纸感兴趣。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对这一单元的理解认识;根据文本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思路;根据《课标》中对阅读的要求;根据课后作业的提示,我把本次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为: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能了解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即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通过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能体会到任何真理的习得都要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此外,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难句的意思,学习作者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讲应该是一个小难点。

四、说思路

我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然后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三个事例的具体写法,并仿写,从而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最后回顾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即议论文的基本形式。

五、说过程

这节课从谈话导入开始:教师问:同学们有过刨根问底的经历吗?学生自由畅谈,当学生谈过他们的经历后我适时引导:无论幼稚还是可笑,总之你们发现了问题并寻根究底了,这个过程就是值得回忆的,还有许多科学问题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这一导入激起了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引出今天的话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接下来进入下一环节:研读文本,体会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因此浏览后孩子能够概括出三个事例分别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一)、自由朗读,感受三个事例的相同点,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在回顾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直奔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也就是运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这部分(课文的2——6自然段)。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因为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这里让学生自学时自由选择读的形式,自主选择交流形式进行学习结果的汇报。

三个事例在内容上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三个事例在写法上都是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即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到了结论。当学生汇报到这里时,教师引导可以给每段分为几层,学生自然知道是三层,而且会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个科学家得到真理的过程,这同时也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自读自悟,体会三个事例的含义。相同点体会清楚了,接着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交流从三个事例中得到的感受: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发?这一追问目的就是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谈出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们也能体会出作者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课文中提到的“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朗读在理解之后也是非常必要的,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之后引读这几段话:洗澡这件普通的事情,谢皮罗教授却注意到:„„紫罗兰花瓣遇酸变成红色,这一现象„„睡觉时眼珠会动,这一正常现象却让一名奥地利医生„„

这段引读加深了孩子们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理解,同时也让孩子们深入地认识到得到真理的过程离不开一连串的问和不断地探索,从而使比较枯燥的议论文在朗读感悟方面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点读的乐趣。

(三)、拓展实验,激起学习兴趣。接下来,我转换话题,问孩子们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想知道的。学生提出地球自转,石蕊试纸的问题,我会适时向他们解释。并且将准备好的石蕊试纸及酸碱展示给孩子们,指导其简单演示,让孩子们从神奇的实验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语文课堂做科学实验,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这一独特体验会深埋在学生心中,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激发起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也有所发现,有所研究的兴趣。

(四)、互动解疑,感受文章的表达方法。解决了孩子的问题,我会让孩子们帮我解疑:出示难句:第二自然段,第六自然段,这一互动环节表面看是学生帮我解疑,实质上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感悟句子的意思。

接着追问:如果第二部分独立成篇的话应怎样划分结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总-分-总的结构,第二自然段总的概括,第六自然段是三个事例的总结,课文运用这三个具体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再问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说了解的事例,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

(五)、学习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进行仿写。之后教师继续问学生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没有太大不同,这样是否啰嗦。学生理解体会出这样写一方面证明观点,另一方面知道真理习得的过程都需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写不啰嗦,反而更加突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写作方法——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下一个小环节就是仿写了:出示要求,指导仿写,评价仿写。虽说这是难点,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生会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只要所选事例合适就可以了。

最后,回顾全文,体会议论文的一般形式。作者先提出观点,最后重申、总结观点,中间大部分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形式,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一般形式。这也正体现了课标指出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在谈感受后结束。

六、说效果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 篇9

读完这篇文章,它告诉我锲而不舍的道理,时时萦绕于心。这篇课文使我知道了文章是紧紧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至理名言,这篇文章主要举例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和奥地利医生发现睡觉的时候眼珠转与做梦有关,这些人从平常的事当中,发现了秘密,并且去钻研,最后发现了真理,这些科学家令我敬佩。

只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也就会发现生活的秘密。、我记得我去朋友家拜访,她家还养了一只小狗。有一次,我想带狗出去玩,可怎么也找不到它,于是伙同哥哥一起去找,最后在草丛中找到了它,我们悄悄地走上去,啊!他在吃草!我差点喊了出来,但是我们不露声色,趴在草丛中,观察着狗的一举一动,狗吃完草没多久,就全吐了出来,但吐出来的不再是干净的草了,而是贴了一层粘稠的白泡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查阅了不会说话的老师---书,才知道了狗吃草是为了排毒。我还知道蚂蚁搬家和蜻蜓低飞都是要下雨的现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 篇10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方向转的,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让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叫密夫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返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阱和海岸起源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了,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岸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有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从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真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11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但是,有谁会对这个现象追根求源,不断发问,直到将它搞清楚为止呢?就像是那个掉落的苹果。假如当时被苹果砸中的人是你,你可能就只抱怨一声:“唉,真倒霉。”就算了。但是牛顿就问了:“为什么这个苹果不往左掉,不往右掉,也不往上飞,唯独往下掉呢?”带着这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异曲同工。小时候的爱迪生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发问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读后感《作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有一次爱迪生看到了一只母鸡在孵蛋,便问:”妈妈,为什么母鸡天天坐在那里不动呢?“妈妈告诉他:“母鸡在孵蛋呢!”爱迪生便想:如果母鸡可以孵蛋。那我也一定可以!于是他真的去“孵”蛋了!但爱迪生之后的成就,和他这种好问的精神密不可分。

谢皮罗放洗澡水产生了“?”,研究出了洗澡水漩涡的转动规律;波义耳对紫罗兰遇酸变色产生了“?”,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看见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产生了“?”,得出了“眼珠转动时,人是在做梦”的结论……这些都在说明:问,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见到许多细小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都可能蕴含着科学道理!所以,见到不懂的事情一定要问,不停地问。在不停的“?”中探索真相。问,问,问!从幼稚走向成熟!问,问。问!从无知到有知!问,问,问!发现一个新世界!

问,问,问!不停地问,直到把“?”拉直变成“!”,我们就找到了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1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1

片段: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身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同学默读考虑。)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同学边读课文边考虑。)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同学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时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同学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同学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干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上一篇:宿管劳保部2014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机动车驾驶员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