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作答(精选9篇)
浙江政法干警考试资料:逻辑填空:专家教您语境分析来解题|计算阴影面积用特值法|申论热点:2013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文章写作类试题是要求考生在给定字数范围内,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并全面阐述和论证自己观点的一类题型。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写一篇文章。什么是一篇好的文章呢,作答要求是什么,它的评判标准是怎样的?专家为各位考生一一罗列。
1.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就是论点要与现实相结合,论据要贴近现实。文章最忌假、大、空,虚无缥缈的套路型文章在申论考试中绝不可能得到高分。论点的提出要以现实为依据,针对具体问题有感而发;论据要从材料中概括,要从经验中总结,指向现实问题。
2.观点明确
观点明确,就是论点的表达明白而确定,不能模棱两可,是一就是
一、是二就是二,没有第二种解释;表述方式不含混、不模糊、不绕弯兜圈子,直来直去,斩钉截铁,给人以明白无误、没有歧义的印象,迅速理解立论者的主要观点。
3.条理清楚
条理清楚,是指文章要脉络清晰,层次简单。第一要“顺理成章”,以理为纲,遵循事物的原理,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组织安排全文的段落语句,使文章合于事理、合于自然,给人以“理所当然”的流畅感觉;第二要简化层次,1000字左右的文章如果分成十几个段落,阅卷者在几十秒的阅卷过程中难免一头雾水,得分自然可想而知。
4.分析具体
分析具体,是指根据不同事物的个性特点而对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反对将已有理论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客观情况对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进行精准的分析,从而把握具体问题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5.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指文章的论点全面,论据丰富,论证充分。内容是文章的“血肉”,内容充实的文章就像一个血肉饱满的人,让人读来精神一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全面,内涵有延展性;材料丰富,既有给定资料提供的内容,又有自身积累的素材,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6.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是指申论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主体部分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尾得出结论缺一不可。申论文章虽小,但必须“五脏俱全”。结构是文章的“筋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难以支撑整个文章的写作目的。但是结构完整不等于各部分结构相同,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还是必要的。
7.语言规范、简洁、流畅、生动
语言规范要从两个层次来把握:一是语言须庄重。考场作文,无论答案书写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用语规范、措辞严谨、风格庄重,代官方立言,要力避俗词俗语,切忌空套废话;二是语言须严谨。写议论文语言要严谨平实,逻辑合理,句与句、词与词之间联系紧密,井然有序。
语言简洁是指用最少的话和最清楚的方式表达观点,用语言简意明,风格简洁明快,绝不拖泥带水。
语言流畅,指的是语言表达要做到语感流畅,要让人读起来感到通顺、自然。除了要符合语法规则,选用词语、结构句子、修辞方法要适当而贴切,还应追求一定的节奏性、音乐性,通过语言的运用,营造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形成音乐感,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一般。
语言生动,是近年来申论考试的新要求,也是在规范、流畅的基础上对文章语言表达提出的更高要求。使用丰富的语言词汇,适当引用大众口语、俗语和时尚热词,适当引用和自创文采斐然、琅琅上口的句子;使用恰当的比喻、反诘、感叹等修辞方式,使用排比整齐、富有气魄的句式,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隐藏在资料内容中的陷阱
大家知道, 申论作答的原则是, 除了最后一道题大作文外, 一般情况下都要紧扣资料作答, 才能得高分。 因此, 大多数考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底线, 根本不敢 “越雷池一步”。 也正是因为如此, 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往往在给定资料中设置陷阱, 故意在给定的资料中省去与答案非常密切的关键部分, 让那些粗心的考生在不经意间错失分数。 对这种情况, 考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稍有不慎, 就会全盘皆输, 千万不能大意, 应该慎之又慎。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题:“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住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参考给定资料,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 (20分) 要求: (1) 准确全面, 切实可行; (2) 条理清楚, 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阅读完题目及要求后, 我们知道, 这道题要求考生:针对具体问题, 提出具体建议。仔细研读给定资料, 我们会发现资料中存在四个“具体问题”:一是污染源的搬迁问题, 体现的是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治标不治本;二是环境治理问题, 只是从“景观治理”的角度出发, 没有因地制宜, 没有在治理环境的同时发展当地经济;三是政府及政府官员盲目追求GDP值的数量, 而没有考虑其质量, 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四是当地老百姓环保意识淡薄。对资料中出现的这四个问题, 考生只要找准了, 一般来说, 都能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 并一一加以解决, 问题不大。问题是, 这四个问题一一加以解决之后, “W市建设宜住城市”的根本问题或主要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呢?如果考生再回过头来冷静、仔细地思考一下, 就会立即发现:解决这四个问题的具体建议很容易, 也很简单。但是, 解决了这四个问题, 并不能解决“W市建设宜住城市”的根本问题。这就说明, 这个答案还是不够完善, 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因为“整治环境、建设宜住城市”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这是每一位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较强处理问题能力的考生都必须想到的。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一具体建议, 是所有具体建议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点。尽管资料中没有出现, 但是考生必须想到, 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点。因此, 该答案必须加上这么一点建议:“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当然, 考生作答的时候,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顺带地扩展延伸一下:“对那些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同时, 政府出台优惠鼓励政策, 积极支持、引导环保企业, 大力发展环保产品。”像这样的答案要点, 考生一般都想不到, 在考试中丢分。事实上, 很多考生错失了回答的机会, 都没有回答。
二、隐藏在题干表述中的馅阱
隐藏在题干表述中的陷阱, 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圈子陷阱”, 即牵着考生“故意绕圈子”, 在绕来绕去中“绕”得考生晕头转向, 于不知不觉中“马失前蹄”, 落入圈套。另一种是“模糊”陷阱, 即出题者有意在题干表述中制造一些似是而非、 模糊不清的乱象, 让考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从而“上当受骗”。
隐藏在题干表述中的 “圈子陷阱”, 例如, 2010 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某市政部门准备起草一份推进公用事业改革的方案, 请结合给定资料, 指出该方案应明确解决哪些问题。 (20分) 要求:1.准确全面, 条理清楚, 有针对性;2. 表达简明扼要, 不超过400 字。 ”很多考生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 写成了一篇方案, 一篇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方案, 并在该方案里, 具体回答了市政公用事业存在哪些问题, 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失败的, 是错误的。考生在答题前根本没有看清看懂题目, 没有理解题目的要求, 也就是说, 这类考生被题目的语言表述“忽悠”了, 掉进了题干表述中的“陷阱”里, 根本原因是这类考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有所欠缺, 没有准确把握题目的 “核心实质”。其实, 这道题目的意思很明显, 是说 “我国的市政公用事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事实, 完全不用考生去考虑。 “某市政部门准备起草一份推进公用事业改革的方案”, 这是要求考生以某市政部门的身份来考虑问题。 真正要注意的是:“请结合给定资料, 指出该方案应明确解决哪些问题”。问题就出在这里! 要指出问题———该方案中应明确解决的问题, 而该方案是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 且公用事业改革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质就是找出市政公用事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找问题。非常简单明了的一道题目, 可是在命题者手里却变成了如此复杂, 如此周折, 让考生伤透脑筋。其中的奥妙是出题者很巧妙地设置了陷阱: 牵着考生的鼻子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 以致考生在绕来绕去中失去耐性, 失去判断, 失去理智, 以此达到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 心理能力等目的。因此, 在作答这类题时一定小心谨慎, 千万不要大意。
隐藏在题干表述中的另一陷阱:“模糊陷阱”。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 我们先比较两道题目。 一是2012 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媒体报道, 概括H区爆发狂犬病疫情以及‘屠狗’行动的前前后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20 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3.不超过400字。 ”二是2012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地市级) 第三题:“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 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20分) 要求: (1) 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 (2) 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 不超过400字。”这两道题, 乍看没有什么区别, 但仔细比较还是有较大区别, 那就是:湖南试卷没有“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字样, 而国考试卷则有“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字样。那么, 在做这两道题的时候就应该有所区别:湖南试卷这道题的答案, 应属于简答题, 只要回答两个部分, 即先回答“问题”, 然后对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而国考试卷则不一样, 有了“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这一句话, 就意味着必须写成一篇文章, 即一篇 “关于解决T市市民出行问题的建议”或“建议书”, 必须按照建议或建议书的格式、 写法来写。 然而, 在实际考试过程中, 我们的大部分考生从来不注意这些细节,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律按照简答题来做。
三、隐藏在题目要求中的陷阱
今日部分地区公务员考试已经逼近,相信各位考生通过连日的备战复习已经对申论有所认识和了解,部分同学或许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申论做答思路,但是通过近期中公教育辅导专家对学员的调查了解,绝大多数同学在申论作答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作答质量并不高,那么在剩下的这几天时间里,到底应该注意些哪些方面才能让自己的复习事半功倍、顺利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中公教育在此总结了学员复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了突破技巧,希望能够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也预祝各位考生取得理想的成绩!问题一:阅读材料不精准,审题不够仔细
众所周知,给定资料是我们申论试题所占篇幅最大的一部分,材料的阅读是申论作答的基础,试题是我们阅读理解材料的指针,但是部分同学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短时间内提取的作答要点不够精准,往往造成提炼出的要点不够全面,有的同学甚至在审题的时候已经审偏了,就更谈不上“作答准确”了。
【突破技巧】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阅读材料也是要一定的技巧的,不同的材料所应用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第一,信息分类法。信息分类法是对材料所蕴含的信息按性质进行分类,看是属于问题描述类的、问题分析类的还是政策表述类的,从而正确区分材料的类别和作用,建立对材料的总体认识的方法,通过认定材料是讲什么的,包含哪些信息进而明确材料对应哪些问题,这是最直观而快速的阅读方法。第二,词汇提示法。词汇提示法是借助词汇提示,把握材料中的关键和重要信息,从而认识材料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说,全世界新增加了1亿缺粮人口。再比如:广东的成功也是中国的成功。然而,广东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这里的“说”和“然而”都属于重要的标志性词汇,从这些词汇的前后语句中,往往都能发现重要的观点或结论,这些都是我们作答要点所在。第三,节奏阅读法。有些材料需要我们细读,有些材料则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我们的考试时间有限,比如一些数据型的材料我们采用跳读法即可,数据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据本身所要表达的观点或要描述的事实,我们只需看材料的前一句和后一句;再比如一些案例型的材料我们可以采用快读法,我们只需要着重去看该案例的主体、主体的处境、采取的措施、产生的结果以及由此得到的推论。第四,题文对照法。我们可以边看题边阅读材料,这样我们的阅读会更加有针对性,也更方便我们提炼对作答最有价值的部分。第五,点画圈注法。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标记出对于作答有关键作用的部分,这样不仅节省考试时间,也更能帮助我们找准答题点,保证不会遗漏要点。【公务员考试申论如何阅读材料】 问题二:归纳概括高度不够,对材料的的归纳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描述
之所以说高度是归纳概括类试题的一项根本要求,其依据来源于“归纳概括”的本质。简单说来,“归纳概括”就是要提炼出若干事物的共同特质,而后再用凝练准确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较小范围的认识上升到较大范围的认识、从较低层次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的认识的过程。而这个上升的过程,则正体现出了高度所在。而中公教育专家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仅仅限于对一些材料实物的简单描述,并没有答出“归纳概括”的本质所在,显然是得不了高分的。
【突破技巧】第一,深入腠里,揭示实质。要从对问题本质的把握上,从体制机制的深度上将材料涉及的问题连根拔起,这就彰显了答题者深刻的理性思维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对深度的挖掘正是这一招的关键所在。第二,提升层次,拔高结论。对材料内容或问题的概括一定要言简意赅,我们可以先用一句总括性的语言来作为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天机,简明直接地点明问题所在,也能使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即能把握住我们的答题要点所在。随后再点缀上一些较为具体的表现,使答案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这招的高处就在于跳出了丛山峻岭中,识得了庐山真面目。也即把层次由一些琐碎的表象提升到了全局,结论定的高,且定的准。
问题三:没有准确把握住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分析问题时脱离材料,观点不明确
综合分析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能否根据所掌握的有关理论知识给予综合、归纳,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很多考生作答思路很混乱,对问题的判断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也没有一个正常的逻辑顺序贯穿于整个答案当中。虽然有的考生答的要点很全,但是没有清晰的作答思路和合理的作答顺序,阅卷老师在阅卷过程中也就找不到答案的要点所在,不知其所云,所以给出的分数仍然不高。
【突破技巧】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考生要能根据材料和题目的要求,引申出自己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或观点。第一,注重联系实际,材料归纳出来后,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依据做出分析。第二,结合理论分析问题时,要尽可能全面一些。材料涉及几个点,答题时就要将这几个点答全,每个点不需要展开太多,但要把基本要点说到。解答材料题时,尤其要注意层次和逻辑,不要自相矛盾,在答案中最好把观点一一罗列出来,便于阅卷教师找到要点。
问题四:提出的对策针对性不强,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对策拟制是公务员考试申论测查的重点之一。它要求考生不仅要具备从材料中发现并形成对策的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处理公文的实践能力。很多考生对对策拟制束手无策,感觉无从下手。有的考生在考前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背景,这反而引起考生作答时脱离材料,对策很漂亮,但没有和给定材料相结合的地方,毫无针对性;有的考生能大概列举出几条对策,但是对策的内容却很抽象,不够具体,这样的作答不深刻,不具备可行性,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突破技巧】其实,对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或者有一定的来源,直接从来源中提取对策;或者有合理的依据,通过对依据的观点或做法进行引申、演绎形成对策。因此,考生的备考并非无的放矢,还是有章可循的。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如下技巧:第一,明确给定角色。申论写作的重要特点就是命题者预先都给了应试者一个确定的公务员角色。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这个虚拟身份,即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职位上提出方案,一定要从政府立场出发,利用政府的引导、鼓励、支持、监管等手段提出对策。第二,明确方案的针对性。也就是要针对问题提出方案,是指应试者所提对策方案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对策方案应该与所给定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另一方面对策方案要紧紧围绕前面概括材料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切中要害。第三,明确方案的可操作性。对于任何政府部门而言,对任何社会问题的一个对策方案,不管它有多完善,如果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那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其一,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主体,即制定出来的方案由谁去执行。也就是说:“问题”要有明确的“归口”,对策方案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部门去处理与落实。其二,对策要有明确执行步骤,即制定出来的对策方案怎样执行。也就是说,对策方案不能只是大的原则,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而是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步骤、方法,要能够付诸实施。其三,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时效,即制定出来的对策方案何时实施,也就是说,对策方案要认真考虑其时效性,它不是遥遥无期的许诺,而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其四,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的条件,即制定出来的对策方案在什么条件下实施。也就是说,对策方案的提出必须充分考虑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如果提出的对策方案在现实中不具备实施的主观条件,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问题五:议论文写作没有思路,总论点不突出,上下文逻辑连续性不强,思维混乱
申论的文章写作可谓是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重头戏,也是大多数考生谈之色变的问题,部分考生因为从材料中提炼不出有用的信息,写作更是没有头绪,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总论点来支撑整篇文章,结果导致总论点与材料主题脱节,写作的要点也是零零散散,不是偏题就是结构混乱,这样是很难拿到高分的。
【突破技巧】申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务员思维,特别是对于占据“半壁江山”的大作文而言,表面上看似乎考查的是考生的写作能力,实际上我们回归到公务员考试大纲本身,就会看到所谓申论,“主要通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可见,“文字表达能力”只是申论考查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在于文字表达的“骨架”,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申论思维”。
那么申论写作思维也就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到的经典思路,即“三步走”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一步,是什么—提出问题,概述材料,引出论点。抓住给定材料所揭示的本质问题,针对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步,为什么—分析问题,分析原因。即为什么论点是正确的,阐明论点所以正确的根据;第三步,怎么办—解决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即怎么样解决论点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在阐述“为什么”时,应找出一个或几个理由,说明论点的正确性。在阐述每个理由时,应采取讲道理、摆事实相结合的方式,即先讲道理,然后从所给材料中或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所讲道理的正确性。那么有了这三步做支撑,我们的议论文看起来才会论点突出,结构完整。
从历年申论考试来看,申论不容易拿到高分,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掌握作答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只“凭感觉作答”。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总结申论作答五大关键点,帮助考生更加准确地作答申论试题。
一、需按流程来作答
考生准确作答申论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申论作答的一般流程。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申论的作答流程分四步来完成。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方向
这里所谓的“题”,指的是申论的“作答要求”或“申论要求”。只有审清题意,严格按照申论要求作答,才能避免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情况发生。审题时要重点注意四个方面:作答范围、作答任务、作答身份、作答条件。
第二步——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在申论考试中,要点就是存在于给定资料中有助于答题的重要信息。审清题目后,考生需要按照阅读材料的步骤和技巧,把握材料内容,提炼作答要点。
第三步——按照逻辑,加工要点
申论作答的逻辑,也叫申论作答的结构要求。通过提炼所得到的重要信息,还只是缺乏关联性的单个采分点,考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其进行排列、整合,使答案更加富有条理性,满足申论作答的结构要求。
第四步——注意字迹,书写答案
最后考生只需按照自己整合好的答案内容,规范整洁地作答于答题纸上即可。
二、到材料中找答案
到材料中找答案,顾名思义,是指考生在作答申论试题时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材料,而应当依据给定资料提炼要点。
(一)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答案
适用题型: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问题、概括部分内容。
在归纳概括题的这几种题型中,答案要点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不需要我们进行改编和引申。考生只需要读懂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答案的要点。
(二)从材料中分析提炼出答案
适用题型:词句理解阐释题、综合分析类试题、提出对策类试题、贯彻执行类试题。在这几种题型中,考查考生更高层次的能力,所以在这些题型中,一部分答案要点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来,一部分答案要点还需要考生进行适当的引申发挥。但是这种引申发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进行适度推断或阐释。
因此,这些题型的答案要点还是不能脱离给定材料。
三、务必抓住采分点
虽然申论试题均为主观题,但是除了最后一道文章写作题之外,其他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提出对策四大类题型,一般都根据阅卷领导小组制定的标准答案按点给分。这个点,就是采分点。
(一)采分点的个数
一般而言,采分点的个数不会少于5个。以2011国家公务员省级申论考试第一大题第一小题为例,题目要求“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分值为10分,此题采分点有6个,每个采分点的分值从1分到3分不等。
由此可见,申论的采分点都是非常多的,而且是按照分值来安排采分点的。一般而言,10分的题目采分点在5个左右,15分以上的题目采分点一般在5~10个左右,但也不排除个别题目有10个以上采分点。大多数考生申论分数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前面几道题回答不够全面,采分点不全或者基本没有采分点。
因此,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有踩点意识,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写要点,宁多勿缺。
(二)采分点的要求
采分点有两大要求:一是采分点要来源于材料,二是采分点要言简意赅。
采分点都是有关键词的,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题目中已经给出的关键词或字眼,或者只需要稍加整理即可。这与“到材料中找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采分点基本上直接来自于给定材料,即使不能直接从给定材料中得出,也能通过理解和分析给定材料,间接得出答案的采分点。
采分点的个数一般不会少于5个,而申论前面几道题作答字数大多在200~400字左右,每个采分点的字数大约在15~40个字左右。用15~40个字表达一个要点或一层意思,这就要求考生的采分点一定要言简意赅,尽量用几个关键词将采分点表达出来,不能出现过多描述性或数字性的词语,也不能照搬材料大段原文,以节省篇幅书写其他采分点,避免因字数受限而导致遗漏采分点的情况。
四、结构要求要重视
结构,即采分点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申论的答案要点之间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申论的答案需要按照一定的结构来排列。这种结构所占分值并不固定,从5分到15分不等。
一般来说,申论作答包括三种常用结构:并列结构、总分结构和顺序结构。
(一)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就是将答案要点依次列举,主要适用于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的题目,在要求中一般没有“有条理或条理清楚”的限制条件。表述形式一般为“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
(二)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或者总分总结构)也是申论作答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适用于各个要点之间分属不同层次,且层次间没有先后顺序的题目。表述形式一般为一句话点明作答的整体方向,然后就各个部分分别论述。
【示例】“给定资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这一观点得出的主要依据。(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2010•918联考•辽宁等省•第二题)
【分析】 本题要求“条理清晰”,就是说答案要有清晰的结构,因此结构也是该题阅卷的重要得分点。本题的标准答案框架为:
该问题可以从这次整合的目的、政策和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整合目的看,一是„„二是„„三是„„
从整合政策看,一是„„二是„„三是„„
从整合效果看,一是„„二是„„三是„„
因此说,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
只有按照这个结构作答的,才能得到5分的结构分。
(三)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与总分结构的相同点是各个答案要点分属不同的层次,不同点是层次间有先后顺序之分。顺序结构中的顺序在申论作答中大致有三种形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按照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和按照工作流程顺序。
1.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
答案要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来排列,主要适用于概括主要内容、书写情况反映等题型。
2.按照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逻辑顺序,我们在认识这些事物的时候,思维也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因此,我们在作答申论的时候,也要遵从这些逻辑顺序。一般而言,常见的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目的——理由——打算、背景与内涵——重要性与必要性——重要举措、目的——政策——效果等。考生要实际分析,根据题干、给定材料和要求确定作答的合理结构,切不可直接套用万能模式。
3.按照工作流程顺序
申论考试作为选拔公务员的一门考试,必然会涉及到政府部门的一些具体工作,而政府的工作都是有一定流程顺序的。考生在作答申论题目时,也要按照政府工作的一般流程来安排结构。
五、重视语言风格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语言风格在部分试题中是得分的关键之一。申论作答的语言只要严肃认真,不说大白话即可。但在部分试题中也会对语言风格作出限制,这些限制条件一般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作答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任务的特殊性。
【示例】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20分)
要求:
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
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
3.不超过400字。(2010•425联考•江苏等省•第二题)
【分析】本题设定的作答身份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对象是“当地居民”,且要求中“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直接要求了语言的风格。因此,此题只能写成“柔性”宣传色彩的节水倡议、节水观念教育、节水政策宣传、节水常识介绍等文本样式,凡是写成“硬性”命令、规定、惩罚措施的,一律只记5分,不再记要点分。
杨翔
在申论应试中,概括给定资料是考试的第一个而且非常重要的答题环节。这一环节把
握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答卷的成绩。因为考生所概括出来的点,不仅仅是对给定资料阅读的整体的把握,而且更是下面作答分析题和提出对策、建议的所指向的针对点,更是最后对大
作文进行论证的基础之点。所以我们说,概括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是申论答题的关键步骤。
那么,什么是概括呢?这里的概,是梗概、大概等意思;这里的括,是浓缩、总括、囊
括等等。所谓概括,就是找到材料中的某类事件,进行“括”归纳、总结,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件的“概”表述出来
在申论应试中,概括是决定整篇考试基调的起评点。同时,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国家公务
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不断地提高这种对资料的概括
能力。
一、考查概括的起因
1、概括是申论应试的第一道测试题,而其一直贯穿着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决定着考生
整体得分情况。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提出对策能力、进行论证能力的排序
上,综合概括能力是测试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
2、概括是公务员必备的一种能力。在我国党政机关中,公务员每天的实际工作中,他们
都要处理大量的各类文件、资料和信息,这就需要公务员去整理,去归纳,去提炼,将有意
义的、有价值的东西筛选出来,并将重要的文件、资料和信息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上
报给有关领导或进行存档。
二、概括试题的标准要求
概括资料,说到底是要抓住资料的实质。
1、概括的资料必须理顺逻辑。要对资料进行概括,首先要把给定的资料搞清楚。申论的给定资料都是稍做加工的“半成品”,而且段与段之间看似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考
生们要能够将该提炼的提炼,使文章重新成为一个成品,从而理清资料的层次、段落,突出
资料的内容、要点。
2、概括的角度必须符合材料主题。对于一个申论资料来说,其考查问题的角度绝不止
一个,考生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但是,申论的主题只会有一个,考生们在提炼
改口的主题时候,都要先找到主题,在主题的框框内,进行概括,才能够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3、概括的方法必须多元化。一般来说,对资料进行概括,有很多方法。比如,直接
提取原文语句对资料内容进行概括的“提取要点法”;又比如通过主体的不同,用“主体区
分法”合并同类项。但是,考生们要清楚,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关键看它是否符合材料的特殊性。
4、概括的内容必须全面。由于申论试卷给定资料的杂乱无章法,考生们很容易有
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这就非常容易造成丢掉得分点。这就要求考生们,要充分利用上课
中所学的,将段落分层次。利用关联词,甚至重要的标点符号,将意思滤清。
5、概括的文字必须简明、准确。文字表达也是考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概括
题通常要求的字数并不多,但是却要求考生回答全面。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多材料中带有明显
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适当的转化,同时对一些名词进行适当的解释,对繁荣的内容进行浓缩。
首先要认识了解选择题的组成。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 要求学生从备选的选项中选取适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按照答题要求选项的多少, 可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按照题干形式的不同, 可分为文字式、图表式、漫画式等。
其次掌握必要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无论哪种选择题, 作答时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两个关注、三个审查、四个排除”的解题技巧。
“一个原则”就是“先审题干, 后审选项 (可比作枝丫) , 干枝相连, 以枝求干”。它是解答选择题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先审题干, 明白题干的意思要求, 才能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否则只好胡乱猜测。
“两个关注”即一要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 如“前提、基础、根本、中心、核心、关键、基本、原则”等, 抓着了这些关键词, 解题的正确率就能提高。例如2011年玉林市中考的一道选择题:
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制度是 ()
A.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确答案是C。但有些考生没有关注“基本”这个关键词, 而错选B这个答案。
二要关注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选项, 这些字眼包括“都、一切、唯一、任何、所有、彻底”等。一般情况下, 这些带有绝对性的字眼的选项, 往往因为观点过于绝对或片面, 可以排除。例如:2012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报告中指出, 今年年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国家这样做 () 。这道选择题的备选项中就有一个是:国家这样做将彻底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不能选这个选项的原因是“彻底解决”过于绝对。
“三个审查”即一是审题干。弄清题意, 明确题干要求,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如果是材料文字式的题干, 就要抓中心词、关键词, 概括题意。例如2008年玉林市中考题“目前, 免耕马铃薯种植技术正受到广西各地农民的普遍欢迎, 这种种植技术不用翻耕土地, 不用深埋种植, 采收简单, 种出来的马铃薯平均每亩增产三成左右, 质量上乘。”这道题的题干的关键词是“技术”“增产”, 联系所学的知识, 概括题干的意思就是“科技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创新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题干要求是:材料说明优质高效农业, 就必须 () 。因为抓着了题干的关键词, 明白了题干的意思要求, 很容易从备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即“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如果是漫画式的选择题则要特别仔细观察漫画的每一部分, 特别是标题、人物对话、动作表情, 进而获取有效信息并正确理解。例如2010年山西中考题:漫画标题是《学步》, 画中两个男孩中的大男孩还不会走路, 仍坐在学步车里, 另一个小男孩已经自由走路, 大男孩却指着小男孩说, 他已经跌了十几个跟斗。根据漫画的标题、人物对话, 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大男孩怕摔跤不会自己走路, 小男孩不怕跌跟斗终于学会了走路。联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得出漫画的寓意:只有不怕挫折、自立自强, 我们才能尽快成长。这样我们很快就能从备选项中找到正确答案。
如果是图表式的选择题, 看懂图表是关键。图表一般由标题、数据、注释三部分组成, 因此看图表就是从这三方面着手。首先看标题, 明确图表的主要内容;其次看数据, 通过“上下左右”对比全面分析数据;最后看注释综合分析图表。例如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以上的地区, 为老龄化地区。下图反映了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7%以上, 并逐年在提高。注意的是比例而不是人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二是审选项。根据“以干求枝”原则, 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是审题干与选项的关系。 (1) 分析选项与题干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存在必然联系就选, 不存在必然联系就不选。 (2) 分析题干与选项是否有直接联系, 有就选, 间接联系则不选。 (3) 分析选项与题干要求是否相互, 相互则选, 不相互则不选。例如2009年柳州中考题: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官员通过网络与人民群众进行近距离、交互式沟通。许多群众就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向各级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这说明 () 。通过审题我们知道这是关于建议权的问题, 而其中“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选项明显与题干的要求没有直接联系。2010年梧州市中考题:“有时候, 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 我们也需要感动;有时候, 我们铭记感动;有时候, 我们也可以做到感动身边的人。”《感动中国》被媒体评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开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 。其中一个选项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此选项的表述是“政治保证”, 明显与题干要求的“精神文明”不符。
作者考试申论备考:培养申论作答的思维模式,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申论的本质是对机关工作事务的模拟,以文字的形式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
这些能力相对应的题型有归纳概括题、提出对策题、综合分析题、贯彻执行题和
文章写作题。针对上面所提到的内容,下面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能给广大
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考生在做申论时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对取得高分弥足重要,因此专家建议
考生在备考申论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仔细审题——明确考官命题意图。考官的命题意图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对于答案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来说都至关重要。考生在考前,要复习每一种题型的分类以及答题思路,做到在做题时能够准确地判断题型,明确具体的答题思路。
学会认真审题,仔细作答要求,确定命题人意图和题型,并确定答题的思路和方
法。建议考生多琢磨真题,通过审题初步确定答题思路。
二、关注热点——学会分析。考生可以通过一些网站诸如人民网和新华网以
及期刊诸如半月谈和了望杂志来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注意分析社会问
题,也就是分析问题的背景、本质、表现、影响、原因以及对策。申论思维是命
题人围绕特定问题编排材料的内在逻辑,也是设置题目的内在逻辑。所以专家提
醒,考生在关注社会热点时,要从申论思维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背景、本质、表
现、影响、原因以及对策。考生要把握命题人的命题特点,学会用申论的思维模
式关注热点,这个对申论的备考是极为重要的。
三、做真题——勤动笔多练习。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申论备考的过程
中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平时动笔太少,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另外,大多数的考生虽然已经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学历,但是由于平时动笔
少,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问题。考生的答案常常错
漏百出,在语言表达层面常会出现错别字、搭配不当等各种问题。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就是拿到一个题目时,仅仅满足于知道题目的答
题思路和答案来源,而忽视了对语言的组织。了解了答题思路,找到了答题要点,最终要落脚于将答案以考官喜闻乐见的方式书写出来,在书写答案的过程中要特
别注意做到卷面工整,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家建议考生在考前除了要
多思考以外,还要多动笔去写,然后把自己的答案跟参考答案相对照,总结正反
申论的作答不仅需要清晰的思路,恰当的案例,更需要打造文采亮点。而打造文采亮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使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恰当地使用可以使文采大增,分数迅速提高。以下中公教育专家就为大家列举几种类型的名言集锦:
一、爱国篇
1、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清·陈璧)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2、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明·海瑞)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3、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5、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二、治国篇
1、天下为公。(孙中山)
2、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列子·说符》)
3、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列子·说符》)
4、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三、安危篇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释: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释: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
3、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释:浚,开浚,疏通。
5、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释: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
四、诚信篇
本文转自忻州中公网。————————————————————————————-百度文库
1、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2、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4、诚信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和善与神一样。(毕达哥拉斯)
5、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洪都拉斯)
五、道德修身篇
1、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刘基)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2、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觏)释: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3、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淮南子·人间训》)释: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4、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清·唐甄)释: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释: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六、谦虚篇
1、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
2、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德国·保罗)
3、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巴甫洛夫)
4、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斯大林)
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以上中公专家列举的名言对于提升大家的申论或面试作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希望考生们能够不断积累,打造更多亮点,让自己的作答“熠熠生辉”!忻州中公
省考申论考试过程中,考生常常对一种题型存在畏难情绪,这种题型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综合分析。近几年综合分析的考察的综合分析难度在加大,越来越难以把握答案要点且材料或者题干理解起来变得更有难度,这是一种命题的方向。但是我们很多学员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常常无从下手。因此,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类综合分析题目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审题是前提。
在作答综合分析类题目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审清楚题目,题目当中既包含题干当中的作答对象、范围、问数,也包含作答要求中的字数、其它要求。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作答对象与作答范围。比如,我们2017年省题目当:结合资料 3、4,谈谈你对企业发展速度的认识。要求:分析透彻,表达准确,不超过 150 字。通过阅读题干明确出是评论型综合分析:(1)题干中的作答对象主要是对企业发展速度的认识,作答起来似乎难度并不大,我们能够从中把握到关键词——企业发展速度(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材料中可能会涉及企业发展速度快或者慢,以及进一步带来的结果等)(2)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3、4;(3)字数主要是不超过150字(字数较少一共6行,所以选择要点上要慎重、精简);(4)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表达尽可能准确,用材料中的关键字词。
(二)找点是基础。
我们要想将这一题目作答好主要是我们要去材料中将与作答对象有关系的答案要点去材料中进行获取,将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回归综合分析作答的本质,即归纳概括加一点逻辑。那么下面我们可以回到我们的给定材料来看看我们的材料在讲述什么。给定资料3一共有两段,第一段主要讲述企业发展需要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理念让企业强大;第二段主要通过举例讲述企业发展注重速度但遭遇挫折及其原因。给定资料4主要继续举例讲述
企业死守模式放弃快速转型也会导致失败;以及举例告诉我们要发展要脚踏实地、降速为跳跃发展做准备。
(三)加工是关键
在整理答案要点过程中我们需要把以上杂乱无章的答案要点进行进一步从的逻辑梳理,先亮明观点,再分析,再得出结论;我们可以把通过材料得出企业快速发展确实需要速度,但是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这样的观点放在答案的第一部分;并且我们可以把企业注重速度的积极影响以及过度注重速度带来的影响。可以放在一起作为我们分析的内容;并且企业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作为我们的结尾部分。按照这样的逻辑将我们的答案进一步梳理即可。
(四)书写是保障
在书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卷面、逻辑。此题的答案:企业发展需要速度,但也不能一味追求速度。企业发展需要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理念。但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会使企业遭受挫折。同时,企业死守模式放弃快速转型也会导致失败。因此,企业发展既要重视速度,抢抓发展机遇,也要脚踏实地,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为跳跃发展做好准备。
【申论作答】推荐阅读:
申论综合分析作答流程07-19
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格式常见问题06-17
公务员考试申论概括归纳题目三大作答方法07-06
观看一句誓言一生作答特别节目心得以及感想07-10
申论写作技巧:申论写作语言的特点07-05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06-12
申论工作方案07-11
申论文章写作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