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论文(推荐12篇)
[摘要]在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践中,运用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生物化学 创新性思维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由于其内容十分庞杂、繁多复杂、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反映难度大,比较吃力,加之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使该课程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采用课堂讲授、实验验证、作业布置、答疑解惑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讲授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如果一味地采用平铺直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感到疲劳,在课堂上缺乏创新性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积极探索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先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2]。PBL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去获得与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增强表达及分析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和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益方式。我们将此法应用于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有“问题讨论式”、“提问答疑式”、“演讲答辩式”等多种形式。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采用了问题讨论式。例如:在“蛋白质的共价结构”这一章中,蛋白质通论一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蛋白质中氮含量的计算以及凯氏定氮法。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课时首先介绍蛋白质中氮的平均含量为16%,可利用公式: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16%,即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6.25算出某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然后再介绍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方法甚至仪器装置、注意事项等内容。这种方式虽然完成了教学过程,但学生感觉平淡无味,只是被动地记住了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式。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一改往日的模式,首先在课前提出了在我国甘肃等地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请学生们分析为什么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会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这种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缺陷,应如何避免。然后指定几位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课前查阅了许多资料,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三聚氰胺的结构特点,而且掌握了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造成结石产生的原理及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这一事件深刻地认识到食品污染给患者带来的巨大危害,更加感受到甄别与检测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讲授“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这一节内容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肥胖症患者,为了控制体重,应该怎么办?和尚、尼姑长期吃素菜不吃荤菜,这种饮食方式真的健康吗?为什么?人们常说:“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午餐要吃得像平民饱,晚餐要吃得像乞丐”,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请予以分析,并阐述依据。通过课后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们不但牢牢掌握了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况,而且从机理上了解了合理搭配膳食结构,保持均衡营养、增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讨论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乐趣,树立了学生科学养生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只有健康地生活和健康地工作,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并积极投身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化学其它知识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体会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则对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保证作用[3]。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去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加之现行考核方法亦多以知识的再现为主,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思维的惰性,甚至导致思维的僵化枯竭。PBL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传统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通过讨论式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会从各个角度、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动力与氛围。这无疑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问题讨论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以及创新性能力,增强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理论内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教学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勤于思考、刻苦学习、积极钻研的学习热情。此外,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用该法组织教学。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而生搬硬套,只能落入形式主义的讨论局面。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甚至还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至于如何更好地将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更强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牛勃,解军,张悦红,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9(2):140~143.
[2]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l(12):235~236.
1 立足新医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
为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教育体系[2], 我教研室认真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合理设置课程, 以整体教学更适应医学基础教育的延续性为立足点, 消除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弊端, 适当简化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过程, 有选择地扩展专业知识, 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临床知识。如“糖代谢血糖”一节, 首先明确血糖的含义, 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入手, 探讨血糖升高、降低的调节机制;并引入糖尿病病例分析, 启发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理论探寻临床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发病机理, 学会解释胰岛素的降糖机制;围绕中医临床特色, 引入中医对“消渴”的病机认识和治疗原则, 适时穿插健康教育, 教育学生注重合理均衡的膳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能力。再如, 介绍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时, 引入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洛伐他汀类药物 (是一种竞争性抑制剂) , 可以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 A还原酶的活性, 而由于这种酶的活性具有昼夜周期性改变, 在午夜催化合成胆固醇的含量最多, 因此选择在晚上服药的降脂效果最佳, 这也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基础和“择时用药”的用药原则。通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化学理论在临床工作中就像一把钥匙, 能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医学思维体系, 能应用所学理论揭示生命活动现象和病理变化规律, 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
2 紧密联系实践, 渗透基本临床医学技能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整个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临床医学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在实验安排上, 选择临床医学上常用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临床上血清蛋白质的分离, 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 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PCR技术等, 并结合本教研室生物化学科研课题, 围绕专业特色开设开放性实验, 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在实验考核上, 我教研室建立形成性实验量化考核体系[3], 以动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思维、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外, 可择机安排学生参加临床诊断或见习活动, 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及时将所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渗透临床医学基本技能, 使学生认识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 在临床诊断中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和与患者愉快的交流、沟通是提高诊断率的必要步骤,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以利于将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 适应专业教学要求
教师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不少生物化学教师毕业于生物化学、化学甚至药学专业, 他们的生物化学和化学知识专业性与系统性较强, 而医学临床知识普遍匮乏, 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拓展, 授课时往往对医学专业性知识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容易造成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割裂, 无法认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可以从多渠道入手, 首先, 教师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 关注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医学知识;其次, 通过与临床课程教师帮带互助、师承培训等方式讨教医学方面的知识;再次, 可以通过校内外学术交流、专题讲座、视频网络学习, 安排非医学专业教师到医学院进修培训等[4], 普及生物化学教师的相关医学知识, 更好地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的过渡。
4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渗透临床医学专业知识
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渗透式教学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基础上, 综合运用启发式、实验式、参观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并以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依托的一种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方法, 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 并能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5,6]。如学习“胆色素代谢与黄疸”一节, 采用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黄疸临床案例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 探讨胆色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并及时运用所学知识, 鉴别临床黄疸的类型;再如学习“嘌呤核苷酸代谢”一节时, 引导学生解释痛风患者为什么在吃了海产品后会加重病情;还有如何运用尿素合成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探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 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不是一门空洞的学科, 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并最终服务于临床。通过这些临床医学知识的渗透, 学生逐渐体会到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感到学而有趣, 学而有用, 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 渗透式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医学知识渗透不能生搬硬套, 要以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7]。渗透式医学教育着眼点不在于给学生以明确的、系统的知识, 而在于“润物细无声”, 通过一点一滴的医学渗透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并通过临床实践技能渗透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有利于其及时融入医学理念, 形成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毋生平.论医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 5 (5) :665-666.
[2]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28 (4) :60-62.
[3]朱洁, 汪远金, 宋睿, 等.生物化学实验形成性量化考核体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 :26-27.
[4]刘蔚.浅谈卫校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医学知识的渗透[J].科学咨询, 2010 (16) :115.
[5]池霞, 郭锡熔, 童梅玲.渗透式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4) :640-641.
[6]郑康.渗透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8 (4) :60-62.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64-01
体验式教学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动手、调查等实践领悟而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生物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改变了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认真听讲,抄要点即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知识,发展思维,在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探究”中体验
课程与教学论指出: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问题一探究”的体验,重点是引导发现,由于学生要亲自发现事物的规律,他们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兴奋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首先要提出问题,把假设、验证的过程交给学生去探究,教师宏观调控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主动地发现和领悟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如在进行《血管》一课的教学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多的行不行?
(2)观察鱼的其它部位行不行?
(3)用死鱼行不行?应该怎样保证鱼在观察中不死亡?
(4)通过观察你找到了几种血管?
(5)比较你观察到的几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抽丝剥茧,层层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提供探究展示的机会,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
二、认知——归纳中体验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式思维方法,能开发智力,拓宽思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整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认知过程,教师利用典型的例子,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这是对“个”的认识;再根据对“个”的了解,推论分析整个“类”的特征,上升到“类”的认识;通过对“类”的认识再上升为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首先需在教材的基础上,预先加工成以教材为参考,以课标为依据的教学知识体系,使其符合传授知识、教授方法、训练思维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再加工,采用分类、排列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无序中找出有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把握知识。
如《生物分类》的教学,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根据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了这个表,对生物的分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从中归纳出许多生物分类的信息:生物分类最大的等级是“界”,每个界都包括门、纲、目、科、属、种六个等级,并且依次从大到小,最小的等级是种,它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等级越大,包括的生物越多,反之,则越少。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体验
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验证,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为目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用心观察、搜集记录、整理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体验,,从而获得种种发现,为自己学过的知识找到确凿的验证,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能够应用在生活中的目的。
如进行《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教学时,我首先明确探究的问题: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先天行为还是学习行为,然后让学生制定自己的探索计划,要求学生到田野去,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对菜青虫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课外实践活动往往需要逐步发生和逐步观察的过程,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立即得出结论,但在学生的一步步观察体验中,心存悬念,其乐无穷,却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提倡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合作,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充满合作的氛围中,去探索获得知识。可以分小组开展合作性探究活动,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家庭住址分组,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或小组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这充分说明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积极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生物的乐趣。
“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不仅要用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诉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中学生物课堂上的体验式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作用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实践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与体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中进行学习。
2.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3.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感受,包容缺点,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激活相关经验,让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联想进行体验。
学生只有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原先积累的知识,形成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才有可能印进自己的头脑。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八年级下册)一节中“基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学生曾经在七年级上册接触过一些,因此在讲解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知识。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联想,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教师再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学生通过对学过知识的联想体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现象和经验发生联想进行体验。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生活经验往往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知识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生物现象中作联想性投射,通过体验由此及彼,解释现象,获得新知。
如:在学习“眼与视觉”时,为了说明人的瞳孔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能调节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联想体验——我们看电影刚进电影院时,会感到一片漆黑,可是过一会就会感到渐渐亮起来。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时又感到阳光分外眩目,眼睛不由自主地要闭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立刻对这一生活的经验发生联想,在想像体验的过程中对这一现象表示深有同感,然后通过观察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图片,推理得出结论:人的瞳孔调节原理与猫的相同,在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以防止过多的光线进入眼内,从而保护眼球内部结构;在黑暗环境中,瞳孔放大,以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使我们能看清暗处的物体。由于体验来自于平凡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感,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因此,通过此途径获得的新知识将深刻而持久。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2 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提出探究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物体要想在天空中飞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与物理有很大的关系,而学生初二刚开设物理课,因此兴趣颇浓,踊跃发言,归纳出三点:①要克服地球的引力;②要克服空气的阻力;③要有动力。教师趁热打铁,鸟类能在空中飞行也应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呢?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开始了分组活动,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并制定出探究的计划。
2.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对游戏情境的体验中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初
一、初二的学生依然保存着童趣,他们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学习,渴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创设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愉悦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体验中获取新知识。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彩色的吹塑纸作为背景,模拟动物生存的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代表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学生则作为“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学生津津有味地投入到游戏中,发现与背景色颜色相近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从而体验到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设计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去体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动手活动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观察、触摸乃至操作活的生物体,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观看录像片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丰富、鲜明而深刻得多。动手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亲自动手的观察、实验、制作、探究等活动,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制作好一片临时装片,自己操作显微镜在视野中清晰地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旋转前进的草履虫时;经过一段时间悉心地照 料,培养的小麦种子萌发了,扦插的植物成活时,其喜悦之情是难以自禁的。学生这种对动手活动本身的兴趣又会迁移到有关知识上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1.小制作活动。如:在学习完细胞的结构后,开展一个模拟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透明塑料小盒、清洁小型的保鲜袋、线、果脯等材料,教师提供琼脂和水煮成溶胶状并保温。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制作方案,利用塑料小盒做细胞壁,塑料袋做细胞膜,琼脂做细胞质,果脯做细胞核,注入水的塑料袋做液泡,绿色的果脯(青梅、橄榄)或绿色糖块做叶绿体,每个人都饶有兴趣地进行操作,成功地制作出了动、植物细胞模型。对于制作过程中符合卫生、清洁要求的,去掉细胞壁、细胞膜便可以食用了。学生在制作与品尝的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体会到细胞是立体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探究活动。如:在认识鸟卵卵壳和的结构特点时,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1)利用提供的器材(纸托、木板、重物,如砖等)设计实验,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卵壳确实能承受一定的重力,对卵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2)利用提供的材料(新鲜鸡蛋、空的注射器、针头、装有温水的烧杯)设计实验,验证卵壳上气孔的存在。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了两种验证的方法:①利用注射器向鸡蛋内注入空气,使蛋内气压增大,蛋清透过气孔冒出;②把鸡蛋放在温水中,蛋壳上会出现气泡。学生对两个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体验一方面能使学生达成知识性目标,卵壳上气孔可以透气,确保了卵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另一方面使学生达成了能力与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
3.观察活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中,对于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设计5个连续的观察活动:(1)观察小烧杯中用醋酸溶解掉了蛋壳的卵,推测卵壳膜的作用;(2)打开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思考气室、卵黄、卵白、系带的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鸟卵适应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买来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吗?”、“如何辨别受精的鸡蛋与未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鸡蛋究竟是怎样孵出小鸡的?”教师继续提供 4 实验观察(3)用照蛋器照出受精的鸡蛋,让学生观察。通过体验,学生直观地发现受精的鸡蛋胚盘明显增大;(4)观察“活珠子”,即发育14天的鸡蛋,认同受精的鸡卵是“活”的;(5)提供从网上下载的关于鸡卵21天胚胎发育的图文资料,学生了解了鸡卵的发育全过程,并体验到生命的奇妙。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统一,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参考文献:
[1] 毕克勤《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教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2] 张丽红《生物学教学中的体验教学.中小学电教》,2008(3)[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3年11期
课程是教学的中心,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开始。一般而言,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和专业两类,素描、色彩等是基础,人体工程学、效果图、材料等是专业主干课程。一般而言,室内设计课程内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体验式教学方法要贯穿于课程的体系之中,如此在实际的课堂中才能真正落地。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就KTV进行设计的教学,首先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相关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等;其次,不能单纯的在获得初步的知识后就进行实际的设计,在KTV包厢的设计上,一定要注重体验,一是要多调研,充分了解和分析市面上的KTV设计的方案等,找出特色和不足;二是要多体验,要作为一名消费者在包厢中,如何去合理进行空间的布局,材料的应用和色彩的搭配等等,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3.2利用实物激发学生兴趣
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要注重体验两字。没有体验,就没有效果;没有体验,就没有设计的源泉。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用具的选择,即学生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象去体验,而不是凭空去想象。在这个学习目标下,实物教学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实物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相关物象,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室内设计石膏板吊顶中,学生可能还没有接触过石膏板,这时,教师在实验室直接制作石膏板,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很快就能获得教学效果。在石膏板的触摸中、拼接中,枯燥的知识活化了,抽象变为具象,形象生动的呈现,一下子就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感,为学生设计积累经验和素材。
3.3充分加强实训和校企合作
说到底,体验式教学仅仅停留在学校、局限于课堂是不够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限,课堂体验式教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要真正达到体验性效果,不能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而是要有长期的体验式实践基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是学校人才培养有这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学生去实践操作,两者供需的契合,能够给体验式课堂较大的舞台和有效的物质支持。在企业,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的项目操作,而且能够有接触了解整个公司或者行业的整个销售流程和管理体系。同时,在一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行业专家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较快获得专业的素养。尤其是在与消费者对接方面,能够第一时间指导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这些体验式活动,都将利用学生去调动和应用自身储备的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设计的素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育缺失的学生主动性培养,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等。可以说,体验式教学与室内设计高度契合,不过在目前的高职教育环境中,还未能形成普遍共识,体验式教学理论和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是需要今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付英,孟延红马臣.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抛锚式教学,阐述如何有效地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发现抛锚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
二、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刘和珍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她?请在文中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来。
2.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了解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吗?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两个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一个“真实宏观情境”的“锚”。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学难点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收集信息、确定完成任务的子目标、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等。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在这里,恰当的视角是作者展开故事与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这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在学习中,可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锚”去收集材料,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后者)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乡》一文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它与回忆中的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关系构成的呢?怎样概括自己对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呢?“故乡”与鲁迅心目中的“祖国”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与大多数思想内容丰富的作品一样,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使学生认真地读鲁迅作品,懂得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2版
关键词:中学化学,提问式教学
以往中学教育出于单位时间讲述更多知识的目的性要求, 往往倾向于灌输式教育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中, 教师多采取讲解的方法把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但是, 这样的模式中, 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需要帮助的客体。多少学生分心出神, 教师没有关注;多少学生听不懂, 教师没有调查。教师容易沉醉在自我世界之中。而事实上, “讲—听”教学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 “讲—讲”的模式相比前者有着更多的自由度, 特别是提示式教学符合学生潜意识上的需求。这样的潜意识包含了学生对抗厌听厌学、渴望得到肯定等多种心理诉求。在实际操作中, 提问式教学的策略也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本文试以笔者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为例, 抛砖引玉, 乐俟共鸣。
一、注意提问的时间与对象
提问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上, 尤其要注意转换角色,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习效果。如夏日的午后上课, 学生是最无精打采的, 效果也是最差的。这是合理的较多的提问, 可以适当为学生提神。另外, 有的教师的提问总是面向几个“优等生”, 对其他学生则无暇顾及, 久而久之, “优等生”会盲目骄傲自满, 而“中等生”则可能不服气, “差等生”更是容易滋生悲观嫉妒等情绪。所以提问应尽量兼顾全体学生, 同时还可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并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注意提问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 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好适当的知识点、能力点设疑提问, 使学生从有疑问到无疑问。提问的内容既要结合教材, 也要注意问法。例如“对不对?”“是不是?”“会不会?”此类的问题经常会充斥在课堂上, 而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是效果很差的。
化学是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用化学原理解释。所以设计一些情境式问题, 可以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 结合生活中的干冰人工降雨、地窖油灯测氧等等实例提问, 都比纯粹的术语提问效果来得好。实际教学中, 在进行提问设计时, 肯定会有一些未及考虑的因素发生, 这时教师还可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的情况, 当场设计一些提问, 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杂乱的, 往往以“点”而呈现。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知识由“点”串成“线”, 由“线”连接成“面”, 从而结成立体的知识之“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还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 课堂提问还应注意具有启发性, 提问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一般来说, 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 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逐步突破难点, 避免一下子把教室弄得鸦雀无声。
三、注意提问后的反馈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积极个性品质, 多鼓励表扬, 少批评压制。教师问题提出后, 要留给学生思索时间, 以期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也要注意互动, 对于学生回答不全面的问题, 教师要“借题发挥”;对于学生回答啰唆的问题。教师要“画龙点睛”;对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要适当“点拔”。另外, 一个问题可以提问多个同学, 让其他的同学对答案进行判断是正确还是不够准确, 提请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再进行纠正。还要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同时适时鼓励多位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谈谈自己的思路。“唇枪舌剑”不仅对发言者本身有好处,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使一些“开小差”的学生思绪回到课堂积极思考, 使原来已经思考的学生思路开阔都是有好处的。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 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具体评价时, 教师的评价语言切忌单调、重复, 比如“很好”、“错误”、“正确”等, 这样的语言往往是效果较差的。很多时候,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应停留在问题答案的本身, 因为这样不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引导,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也无助于师生间情感的培养。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提问后, 当学生不会回答或者是回答错误时, 往往就急急打断, 提问下一位同学, 或者咄咄逼问。这种做法违背了提问的本意。
总之, 合理运用提问式教学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有益, 而且对于注意力的集中、学习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人际交往水平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灌输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 授课时灵活变通, 注意方法策略并不断自我总结完善, 还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 力争让探究性的课堂充满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田瑞琳.浅谈化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8.5
[2]白静珠, 陈刚.浅谈攻占化学课堂主阵地的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1.1
[3]王广扬.新课改下再说化学提问[J].华章, 2011 (16)
关键词:夸张 生物教学法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二十多年前,我曾读到描写某人眼窝深的打油诗,至今仍记忆犹新: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曾流到腮。几回拭泪深无底,留却汪汪两道泉。相信读到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笔者认为,夸张法教学是对教师教学魅力的展示,能够体现施教者的幽默、机智,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疑难的问题兴趣化,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素养的目的。温总理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在毕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授业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本领,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杰出人才;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解疑释惑。解疑释惑要有方法,要摆脱那些生硬的、死板的、教条的方法,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耐心的、细致的方法。夸张法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也能使学生形成长久的记忆。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夸张:
一、课堂导入的夸张
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是不需要多说的。设置一个或多个具有悬疑、夸张的问题会使同学们整堂课都处在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之下,有破解谜底的冲动。
案例1.《动物的激素调节作用》一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据说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故后当地曾出现了“超级老鼠”:个头像小猪大。这是由强辐射所引发的变异。那么,在自然情况下我们能否用其他方法培育出“迷你青蛙”和“超级蝌蚪”呢?通过引导分析、自主探究等方法的应用,学生会得到“通过控制动物的激素,可以使动物的体形发生显著变化”的结论。
案例2.《性别决定的应用》一节,既是整体遗传学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引言中我用了以下的导入夸张:70年前,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先生练就了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从眼前飞过一只果蝇,他能辨别出这只果蝇的公与母(性别)。相信你听到也很奇怪。原来,摩尔根并不是直接观察果蝇的生殖器,而是观察和性别相连锁的果蝇的眼色,从而判断出果蝇的性别。
二、举例夸张
把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加以适当的修饰,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其成为强烈的信号刺激,以便快速地建立“条件反射”,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
如《克隆动物》一节中,我有意把《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说成是研究动物的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的,他在《西游记》中描述的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嚼碎就能变成千万个小猴是和克隆动物相同的。同时,《西游记》中的妖怪可以理解成现在的转基因动物!在这样夸张的事例下,学生们每每看到动物克隆时就会快速地和孙悟空相联系,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比死记硬某个概念要节省很多时间,而且会久久不忘。
三、逻辑夸张
不可否认,有些同学易钻牛角尖。我认为,说服或引导他们的较好方法是从学生的错误认知出发,经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到一个夸张的错误结论,就会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案例3.人从25℃的环境条件下进入到5℃的环境中,产热量
(增加/减少),散热量(增加/减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八成同学会选择“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错误)的答案。可以做以下夸张。推理: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基本不变——结果人持续升温——人变成烤红薯了。学生哄堂大笑。
案例4.2008年广东卷I,具有细胞壁的选项是()
A.花粉B.红细胞
C.胰岛A细胞 D.流感病毒
正确选项应为A,但也有较少数同学漫不经心地选C:胰岛A细胞。我在讲评时运用了这样一个逻辑: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胰岛A细胞却是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你是“植物人”。既偷换了一个概念,又经过适当夸张,相信能够使同学们形成长久记忆。
四、关于夸张教学的反思
1.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夸张,能够形成强烈的刺激,从而形成牢固记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夸张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要尊重客观现实,不可随意夸张。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一节中针对公众所担心的内容可以适当夸张:某人如果转入了多种有利基因——此人就是“超人”,对生存有利——可能会威胁其他人的生存。
3.对于教师需刻意强调而学生又比较模糊的一些问题最好进行适当夸张。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中,有一个问题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让人难以理解:环境能否引起生物的适应于环境的变异?很多同学从经验出发,认为环境能引起定向变异:如滥用抗生素会使病菌抗药性增强,多施农药能使害虫抗药性增强等。这些观点恰与现代生物理论相悖。一般的事例难以说服同学们,可以如此夸张:宇航员进入太空或其他星球时由于“环境能引起生物适应环境的定向变异”,宇航员就不需要穿防护服,就可以变成“太空人”或“火星人”、“月球人”等。结论很显然是荒谬的,能够引起大家的反思,激起探究的欲望。
摘要:实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针对实际例子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能力。本文在分析实例式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以“磁盘驱动读取系统”为例探讨了实例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效果。
Abstract: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 practical,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It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existing knowledge,through independent study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example,so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course,this paper takes “disk drive to read the system”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teaching.关键词:实例式教学法;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automatic control theory;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3-0176-03
0 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科类电气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①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课时有限:课时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消化,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对整个课程知识系统有总体上的把握;
②公式推导较多,容易使学生乏味: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繁琐的数学计算以及系统分析过程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觉得非常抽象,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慢慢就会减弱;
③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的板书教学手段,单
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实践,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应用实例教学贯穿法,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例式教学法
实例式教学法是以贯穿整个学期的综合实例为中心,逐步将新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案例的完善,学习的知识点也融入到案例中,这样就将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该方法与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习题作业+计算机仿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采用的是“知识点的讲解+应用实例分析+综合设计讨论”模式,把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贯穿讲解上,并注意应用到实际中。实施过程分析
这里以分析“磁盘驱动读取系统”为例,探讨该系统的建模、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校正控制的教学设计。
3.1 系统建模
磁盘可以方便有效地储存信息,其快速便捷、大容量和高可靠性使它在图书、电脑行业中广泛使用。考察图1所示的磁盘驱动器结构示意图,可以发现,磁盘驱动器读取装置的目标是要将磁头准确定位,以便正确读取磁盘磁道上的信息。永磁直流电机和读写手臂是磁盘驱动读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磁头安装在与手臂相连的簧片上,实时读取磁盘上各点的磁通量,提取出存储的信息。弹性金属制成的簧片保证磁头以小于100nm的间隙悬浮于磁盘之上。磁盘驱动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将磁头准确定位在指定的磁道上。
至此,可以给出系统的初步配置结构,如图2所示。该闭环系统利用电机驱动磁头臂到达预期的位置。
针对这个系统,本节首先要确定被控对象、传感器和控制器,然后建立被控对象G(s)和传感器的模型。在读取磁盘上预存的索引磁道时,磁头将生成偏差信号。用电枢控制式直流电机模型作为永磁直流电机的模型,其传递函数可表示为G(s)=,这是一种近似模型,但已经有足够的精确度。同时,假定磁头足够精确,如图3所示,传感器环节的传递函数为H(s)=1。此外,我们还假定簧片是完全刚性的,不会出现明显的弯曲。
利用方框图等效化简规则容易得到:
利用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一些典型参数,将这些参数代入G(s)可以得到二阶近似模型:
3.2 时域分析
这一部分讨论该实例磁盘驱动器对干扰和参数变化的响应特性,当调整放大器增益Ka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考虑图2给出的闭环系统,该系统的控制器是一个可调增益放大器。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利用劳斯判据易知,当Ka>0时,系统稳定。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R(s)=1/s时,计算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稳态误差。当反馈回路H(s)=1时,可以得到跟踪误差: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美术教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81-01
人类文明艺术种类繁多,美术作为其中之一,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了作者的深刻体验之后得以诞生的。从融合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新世纪各种各样的艺术新潮流,无不是各民族人民在各不相同的审美观下于生活实践之中通过体验所进行的创作,最终孕育出精神文明的结晶。由于美术是情感体验和创作的产物,其体验式学习的分类也是百家争鸣。尽管目前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经验还不够充足,但是在初中的美术教学中利用体验式学习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开展体验式学习的初步工作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其心理特点、知识修养、美术学习和审美经验都有独特的个性,据此,初中美术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运用应以学生的审美认知、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三方面来着手准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是实践的起始点,初中生的审美认知以小学的审美认知体验为基础,在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对于形象的认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从主观表现向客观依赖的转化,致使审美认知呈现出单一化的表现趋势。虽然拥有着独特魅力并且丰富多彩的美术出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中受到的教育水平各不相同,可能会出现审美无感的情况,所以审美认知对于体验教学来说应该以其丰富多彩的特点为主体。各种艺术美,从自然美到形象造型艺术美,出现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在体验式学习中对审美的认知。另外,结合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审美和技能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今的美术学习中,重要的是对人生审美性文化学习的实际体验,是当今培养一位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美术品质。
二、开展体验式学习的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地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来帮初中生获取更加有内容深意的情感体验。优秀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拥有生动逼真的场景性,丰富的启发性和多姿多彩的特点。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初中生掌握好美术知识,还可以丰富他们获取情感体验的渠道。比如在初中的美术课程《水》中,内容提到了对于水的形态美的感受。美术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第一,准备清晰的雨水声、溪流声、瀑布声和海浪声等不同特点的音频资料,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同时还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各位同学对自己的体验进行阐述之后,教师对水的形态美进行总结,之后再让学生对《十二水图》进行深刻的研究欣赏,对其中四幅水图中表现过的水的形态特征、文本信息和线条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上述两个作品表现出不同条件下水的各自特征,将水的本质进行提炼,继而做出程序化的处理以及表现手法,这样可以帮助构成更加和谐的画面。另外要注意在不同的课堂上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不尽相同。良好的教学情境体验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初中生在美术方面的共鸣,加强初中生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体验式学习的优化升级
升级体验式学习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视觉体验,而视觉体验又分成三个点,第一,目标是从几何图形的点线面到其展开的不同组合;第二,目标是以自然彩和艺术彩色的组合为基础,让学生在体验色彩和造型在各种情景下的变化,产生各自不一样的心理反应,对美术中的各种关系产生新的认识;其次是行动体验,它结合了美术传统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行动体验,通过对美术不同画种的技能训练,体验到各种技能动作的正误,最终导致的画面上各异的语言。美术技能怎样和审美认知相结合,才可以形成美感帮助对美术的学习认知。最后是创新体验,这种体验旨在培养初中生对他人美术作品的再设计意识和能力。创新体验的目的并不看重最终作品的情况,而是为了学习和使用创新方法,最终得到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但是仅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造成的情感和生活的真实体验并不是直接的,与真正经历了挫折和苦难的人生体验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美术作品的主角是经历过这一切的,或者是作者所经历的,这些都会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对于经验尚浅的初中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坎坷的事情。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化学;初中
小学与初中的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制教学的组成部分,小学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启蒙的初级阶段,而初中阶段则是对学生的相应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阶段,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以便于更好地应对与未来的发展。因此初中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学科的认知和探索能力,而化学学科的引入,由于化学学科的属性决定着这门学科属于探索类的学科,能够加强学生对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对比和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化学的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学习。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法,简单地来讲,就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专业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干擾着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原本对化学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丧失兴趣,阻碍着整体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在提出有效的对策之前,应先将存在于教学中的问题明确化,才能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有效的对策对症下药。
1.教育模式局限性
化学这门学科从本身的属性来说,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学科,在教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然而,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应对繁杂的考试,教师在课堂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面授讲解为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较为单调和枯燥的,而且教师为了赶进度,大多数实验也以口述的形式代为解决,使得学生在理解方面形成障碍。
2.学生存在被动性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一阶段的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而课堂学习是比较紧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功利性目的较强,倾向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进行主动地探索学习,致使课堂学习效率较为低下。
3.实验课程不理想
在初中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化学这门学科是由实验课与理论课所共同组成的,每学期、每年级都要设置一定的实验课,实验课是对理论课的有效补充,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然而初中实验课的相关设施不够齐全,相关实验液体和物品不足,设施陈旧和破损,部分实验物品过期,对实验课的质量和安全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二、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对策
教师在组织体验式教学法时,要把握住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与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筛选探究问题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化学课的教学中,顾名思义,就是要加强探究的过程,那么,如何做好探究的这个过程呢?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探究问题做到精心筛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地域特点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而哪些问题适合探究教学呢?就是在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应科学领域的概念、规律和理论,可以让学生做出独立理论,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适合做出概括的内容,那些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就可以从问题堆中删除。建立有效的探究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体验式教学
2.发挥学校作用,最大化促进实验课开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的支持力度,实验室的开发以及具备的实验器材和材料都是学校方面所提供的,老师的教学都是按照学校指定的,如果学校不给予大力支持,单凭教师的努力是徒劳的。因此,学校要给学生多创造上实验课的机会,完善实验设施和教材,退一步而言,如果学校真的无能为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课,至少也要保证教师上课的实验教材集全。
3.合作模式下体验实验来培养学生能力
在化学实验课中,由于材料和设备的紧缺,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最大化利用实验资源,而且也能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也能借鉴他人的想法,根据自己的思路框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研究,是否自己的想法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这样更有助于我们个人想法的完整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还有利于体验式性学习的开展,体验性学习可以通过整个小组从调查、分析研究到明确分工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促进相关能力的发展。
在化学教学过程的不断探讨中,体验式教学是相对而言最佳的选择,初中生对于枯燥的学习生活而感到无力时,上化学实验课能解除学生上课的疲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积极进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斜阳秋.我国中学化学实验及其教学要求变迁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Prezi是一款在线演示软件, 与传统线性演示软件PPT不同, 它采用用户缩放界面ZUI (Zooming or ZoomableUser Interface) 技术, 如同一张无限大的“画布”, 非线性地、流动性地展示演示内容。演示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文本、图像、视频等对象按照自己喜欢的路径嵌入其中, 并且可以选择需要平移、聚焦、放大或旋转的元素的数量和次序, 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讲故事”体验。
专业版Prezi是需要付费的, 而笔者在这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桌面版Prezi4.6.0。桌面版Prezi只有30天的免费试用期, 如果想永久使用, 则需要付费升级到专业版Prezi。此外,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Prezi都是英文版的, 因此, 需要用户有简单的英文基础。在使用该软件时,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下载除软件本身携带的模板之外的其它用户上传的Prezi作品作为模板进行编辑, 也能支持10人同时在线对同一Prezi作品进行编辑, 这也是Prezi作为新型演示软件的一大亮点。
二、Prezi的功能
11.选选择择模板
Prezi为用户提供了多达57种不同主题类型的模板 (包括3D类型) , 如:“Explain a Topic”、“Different Pointsof View”、“Zoom into Categories”等 (如图1) 。除此之外, 用户还可以通过“Blank”自行设计模板以供使用。
2.主界面
相对于PPT, Prezi的主界面相对简单易懂, 极易入手。笔者认为对于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 使用最多的主要包括“File”、“Frames&Arrows”、“Insert”、“Template”、“Edit Path”、“Undo”、“Present”。“File”主要是用于打开、新建、储存作品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菜单栏下有名为“Export Protable Prezi”的选项, 以便携式输出, 方便在一台没有 安装Prezi软件的电 脑上进行 正常播放 ;“Frames&Arrows”主要用于添加步序框 (包括括号框、圆框、矩形框、透明框) 、箭头及横线;“Insert”可以插入各种素材, 如图片、视频、几何图表, 甚至PPT,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菜单;“Template”是用于字体选择, 笔者使用的这款Prezi4.6.0是没有中文字体的, 而对于更高版本的Prezi已经嵌入了中文字体, 方便国内教育工作者使用;“EditPath”用于编辑播放路径次序;“Undo”相当于PPT中的撤销;“Present”则相当于播放功能。
3.其他功能
位置调整控件:通过“小房子”使内容恢复到整体布局状态, 下面两个按钮则可以对放大或缩小进行微调 (如图2) 。
任意插入一个步序框 (如括号框) 后, 点击括号框框边, 会出现如图3所示界面:通过选择蓝色边框进行360°旋转, 调整框内内容的方向;通过选择“小手”, 可以任意方向拖动;通过“+”或“-”对括号框进行放大或缩小;“Zoom to Frame”是对框内内容进行聚焦呈现;“Delete”则表示删除括号框及相关内容。
三、Prezi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使用Prezi软件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进行设计和教学。之所以选择本节内容, 基于以下两点:首先, 本节内容简单量少, 适合Prezi软件演示;其次,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前者通过4个并列关系的实例说明生物生命活动的基础, 后者通过体现递进关系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让师生体验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可见, 两部分内容逻辑联系紧密, 且每部分内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又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正好适合空间联系与逻辑关系演示上具备极大优势的Prezi软件的风格。
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Prezi设计
基于教材提供的4个实例是并列关系, 笔者选择Prezi软件模板库 (Templates) 中的“Explain a Topic”作为模板 (如图1所示, 因有4个实例, 所以, 笔者添加了一个Topic) 。在Topic、Topic1……conclusion 6栏中分别嵌入素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文本、草履虫运动和分裂视频、人的生殖与发育图像及视频、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像及艾滋病致病过程图像、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文本。成果如图4所示。正如图4各部分关系所示, 学生能立刻直观地明白4个实例的作用并轻松形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正确认识。同时, 在介绍完这部分知识之后, 教师又可以预先设置路径返回图4界面, 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其正确认识。
2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Prezi设计
教材并未直接呈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概念, 而是以“一只龟”为例, 通过研究它的各层次关系, 继而得出生命系统以细胞为最基本系统, 层层相依、紧密相连, 且各有特定组成、结构和功能。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整体”到“局部”的, 而该部分知识特别事例“一只龟”逻辑关系严密、整体与局部特色鲜明, 这恰恰符合Prezi作为演示软件的优点之一——能够先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 使其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在对框架中每一组成部分逐一展开, 详细阐述。成果如图5 (本图中只呈现了一整体“生命系统的层次”和三部分:“心肌细胞”、“种群”、“生态系统”) 所示。教师先用Prezi呈现框架的整体结构, 采用缩小功能将次级内容暂时“隐藏”;当需要对次级内容进行讲解时, 可再利用放大功能将隐藏的信息展现出来。同样地, 教师在讲解完本部分内容后, 又可以返回路径, 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四、结束语
Prezi从2007年面世至今, 尽管弥补了PPT演示软件的一些不足, 但由于种种原因, Prezi在国内仍属于新兴产品, 普及率并不高,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 至今仍鲜有成果展现。笔者之所以撰写这篇论文, 就是希望广大基础教育的同行能够了解Prezi, 熟悉Prezi, 并最后能够使用Prezi开展教学。当然, 笔者在使用过程中, 也发现了Prezi的种种不足, 如中文字体、图形、表格单一。因此, 在使用Prezi进行教学的时候, 为了让呈现的内容更加美观形象, 笔者借助PPT、Photoshop、会声会影等软件进行辅助编辑。
【探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论文】推荐阅读:
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2-07
情感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11-14
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06-25
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探讨论文09-13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9-26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10-25
新课程下生物教学模式探讨论文10-31
解题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11-20
新课程化学教学课程评价对象探讨论文06-13
发现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