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思维(共10篇)
[作者] 山西 杨益民
[内容]
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斯在其《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够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它“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富有吸引力的线条”。波状线是一种曲线,如果把文章的思路以线作比,那么很显然,《拿来主义》属于曲线,它的论辩力量和艺术魅力与其文思的曲线美互为依存。请看:
本文标题“拿来主义”即点明了文章的“论题”,但是行文却未用立论文的常见思路,而以驳论开篇,从“闭关主义”政策的破产谈到代之而起的“送去主义”的某些做法,从行文思路上来了一个逆转。当读者正意欲探究“送去主义”之弊时,作者却又将此按下不表,反调转笔锋以破题:“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行文至此,如果即展开正面论述,详细论述自己主张“拿来主义”的理由,然后再论“送去主义”的弊端,也属常见的思路。然而此时作者笔锋又一转,避开了“拿来主义”,重新回到开篇提出的“送去主义”的分析论述上,先肯定“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接着又分析“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后果,从而才提出了论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照一般人的思路,行文至此就该集中笔力论证“拿来主义”的主张了,然而,鲁迅先生却不然,此时,他又搁下“拿来主义”的话题,而转换笔势对“送来”这一问题进行举例分析,指出了其实质。
承此,明确指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而,作者并没有顺着这一笔势一贯而下,而是又从侧面落笔,用设譬的方法,分析了“三种错误的态度:孱头、昏蛋、废物’,这三种分别指代了怯弱的逃避主义、“左”倾的虚无主义和右倾的投降主义。前两者不去占有,后者有所占有,但三者都不挑选有价值的东西,则是相同的。所以,作者大声疾呼:“‘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至此,作者才回转笔锋开始正面直接论述“他占有,挑眩”。
经过这一番反复迂回的铺垫蓄势,并再次设喻,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东西,它有一定营养,所以要吸收;以鸦片比喻有毒有害但却又有某种用处的东西,所以要合理使用;以“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无用的东西,是糟粕;而姨太太则是腐朽堕落的东西。至此,我们不仅清楚了作者主张“拿来主义”,而且明确了其内涵。
经过这样层层铺垫,反复迂回,不断蓄势,使读者欲知究竟之情急不可待,此时转入正面的分析论述,正如江河横溢之势,一泻千里,不可遏抑,既在文意上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又在文脉上一气贯通,气韵流畅,同时又在读者的心里激发起了阅读的兴趣、探求的欲望和思考的冲动,真可谓曲致诱人,笔墨飘香。
文章经过这样一波三折,张弛相间的分析论证,文章的关键之一:“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揭示;同时,也对“拿来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生动深刻而又巧妙的界定:“拿来”不是“送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笔走龙蛇,腾挪跌宕,使行文灵活多变,摇曳多姿,在曲折盘旋之中蕴含着巨大的论辩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极致。
那么,如何将本文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特色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既快捷又深入地领悟体味掌握呢?
如果说本文的思路是曲线状的,那么我们不妨用直线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意蕴,感受文章的思辨的艺术美。
把“直线”,借用至此,即指读者不受作者思路的限制,以最简洁的思维历程和最短的思维距离直达作品内蕴的最深层次,以期从根本上把握作品的全貌及其内涵。
就本文而言,直线思维有两种形式:
其一,洞幽发微,找关键词。讲读本文,新课伊始就让学生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且要求学生依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中的“所以”,在上文寻找与之相呼应的“因为”或者“因为”应该放置的确切方位。学生经过阅读、思考、讨论,能得出“因为”的位置应在开头的正确答案。而且,经过分析梳理,可以基本上把握行文的如下思路:“因为实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要实行拿来主义’。”
此题看似简单,但不细读课文不行。不运用脑髓深思不行,比如文章第六段中“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这句话中的“因为”就很有迷惑性,有的学生就这样归纳梳理:“因为是别人送来的,自然要符合送者的目的,送者就会把一些不好的、甚至完全有害的东西送来,这对我们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不能再让别人送来,而要自己拿来。”这个分析似乎也顺理成章,颇有道理。但是若再深入再全面地一分析就会认识到:对我们有害的`不仅是“送来”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后果同样是十分有害的,而且,这些也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原因。所以,“因为”应该加在开头,经过这个训练,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同时也明确了文章具体内容的因果关系,把握了文章破与立的意图,体味到了行文曲折有致的气韵之美,也感受到了逻辑推理的思辨力度,学生在阅读当中学会了阅读,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真是一箭数雕,由此可见,施教之妙存乎一心,引导得法则必然是事半而功倍。
其二,中心爆破,直奔重点。这种思路的大概过程如下: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明确“论题”、“论点”定义及其区别―――论题即谈论的话题,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是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其范围比论点要大。论点则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某个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态度;在表现形式上是一个明确完整的判断;它的范围比论题小但却比论题具体明确。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标题乃文章的“论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当学生指出论点在第五自然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后,则趁势发问:“作者是如何论证论点的呢?”依照议论文的一般思路要回答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本文紧承论点的提出,回答了什么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提出论点后,作者并未转入正面论述,而是先区别了‘送来’与‘拿来’的不同,接着强调拿来的关键在于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反面着笔,分析批判了几种错误态度和做法,承此才转入了正面的分析论证。其次让学生明确作者紧承论点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明白了以上问题,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问:“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呢?”而这正是学生思维活跃之际,正处在欲知究竟的急切之中,如果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此时此刻正是“启”与“发”的最佳时机。因而,此时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分析第一部分,则会自然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等都不行,所以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这种思路的意义是:跳出了文章本身先因后果的思维框架和模式,先分析“果”再探讨“因”,这样既保证了重点(拿来主义),又化解了难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使全文泾渭分明,主次显豁,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就抓住了要领,可以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阿甘正传》广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归功于其影片揭示的深刻社会寓意、文化内涵之外,它获得成功的更重要因素是人物台词对白的设计。因此,本文从人物话语进行挖掘,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人物语言的特点加以分析,去体会该影片在塑造人物时话语的独特魅力,揭示阿甘近乎于痴的语言和直线思维给他带来了谁都意料不到的精彩结局。
一、阿甘话语的语用特点
在电影对白中,阿甘的说话速度明显慢于其他人,并喜欢重复对方话语中的某个单词或短语。除此之外,他在理解对方说话时也常常“慢半拍”。比如:
Man:It was a bullet, wasn’t it?
Forrest:A bullet?
Man:That jumped up and bit you.
Forrest:Oh yes, sir.
第一次谈到子弹的问题时阿甘并没有理解对方的问题,所以反问了一句,经对方提示后才明白过来,由此可以看出,阿甘在理解他人说话时的速度较慢。在某些时候,阿甘甚至不能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思。比如:
Bubba:My given name is Benjamin Buford Blue.People call me Bubba.
Forrest:My name is Forrest Gump.People call me Forrest Gump.
从上例可以看出,按照常人思维,布巴在自我介绍时首先说明了自己的全名,然后又告诉阿甘他的昵称,可惜阿甘并没有理解布巴告诉他Bubba是为了方便称呼,因为平时不可能将那一连串的Benjamin Buford Blue全都叫齐。于是他直接简单地套用了一下布巴的句法结构,把自己的全名重复了两遍。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从常人思维角度讲,阿甘在理解别人话语的时候的确存在着障碍,但这种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他的可爱,毕竟没人会和他较真。
二、对白的隐喻性和非隐喻性
“人类的语言是隐喻性的,人类的思维是通过隐喻概念形成的,人类的行动是受隐喻性的思维方式影响的”,隐喻是通过潜台词来表现的。有人说,潜台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个“潜”字。隐喻性话语往往表现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动机,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人物话语充满了神秘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阿甘的语言运用是非隐喻性的,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实,我们理解那些较为抽象的经验,如事件、行为、感觉、认知等,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样,我们才能把抽象的经验视为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推理。如“脑子简直要生锈了”“她很受伤”,这样的说法就是靠把脑子看做一部机器,人的感情是很脆弱的这样一些隐喻得以理解的。对于阿甘来说,他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脑子既然不是铁又怎么会生锈,她说她受伤了却为何没有流血等这样的语用方式。
1、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
这句话是阿甘母亲告诉阿甘的人生哲学。外国的巧克力,每一盒里都有着不同口味的巧克力,除非真正剥开,否则你永远都不知道拿的是什么样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语言“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实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能把握的就只有现在,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把充满未知的人生比作巧克力,这样的比喻浅显易懂,阿甘很自然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他也是这样做的。除了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外,他做事情没有刻意,没有功利心,有的只是顺其自然,去下意识地去倾听自己的心意,以及别人的心意。所以,他成功的做到了。
2、He has a daddy named Forrest too?
当阿甘兴奋地去见珍妮,意外地发现珍妮已经做了妈妈,在谈论“这个孩子是谁的”时两人是这样对话的:
Jenny:His name is Forrest.
Forrest:A name like me.
Jenny:A name after his father.
Forrest:He has a daddy named Forest too?
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因此,father, mother就是定指的,而非泛指,比如我们不能说“我有一个父亲”,这是在我们的语言体系和理解中的逻辑思维习惯。阿甘却使用了a father,听上去就像小Forrest有好几个父亲一样。这并不是阿甘刻意为之,他不可能也说不出这种具有言外之意的话,他确实是无法理解珍妮语言中的隐喻。她忽略了阿甘的理解力,珍妮最后只好说“你就是他父亲”,阿甘这时才惊呆了。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7.
[2]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3.7.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把匀加速直线运动逆过来看,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把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看,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末速度为零,则应用逆向思维就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所有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就可以应用了。使用要注意:要使逆过来后的运动与逆过来前的运动位移、速度、时间严格对应,它们具有对称性的规律。必须保证逆过来前后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均要相同。
例1.飞机着陆后以6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其着陆速度为60m/s,求:(1)它着陆后12s内滑行的距离。(2)静止前4s内飞机滑行的距离。
分析: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在跑道上滑行等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必须先判定运动物体所经历的实际滑行时间。滑行时间为:t0=(数值)。判断物体是否停下来,再求其他量。
解:由题意可知:a=-6m/s2 v0=60m/s求:s和s′
(1)飞机着陆后到停止所用时间t为:t===10s,由此可知:飞机在12s内不是始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它在后2s内是静止的。故它着陆后12s内滑行的距离为:s=v0t+at2=60×10m-×6×102m=600m-300m=300m或s==m=300m。
本题中飞机后来的速度为0,停下来。像这种情况可以把飞机的减速过程看成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飞机经10s停下来所滑行的距离等于把飞机看成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0s滑行的距离:s=at2=×6×102m=300m。
(2)静止前4s内飞机滑行的距离
仍然把飞机的减速过程看成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则静止前4s内飞机滑行的距离为:s′=at′2=×6×42m=48m。
可见用这种逆向思维方法解题,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
例2.一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它在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解:本题若按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思路去解,未知物理量较多,很难求解,不好下手。但用逆向思维方法分析:把把汽车的运动当作是初速度为v0=0,加速度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开始运动1s通过的位移是多少?就很简单了:s=at2=×2×12m=1m。
例3.子弹恰能穿过三块同样厚的木板,设子弹在木板里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则(1)子弹依次穿过三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2)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之比为:。
解:用逆向思维方法分析,逆着看,把子弹的运动看作是反方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同位移所用的时间比为:1:-1:-:…:-;。通过连续相同位移的速度比为:1:::…:。则本题答案为:子弹依次穿过三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1;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之比为:::。注意:顺序的严格对应对称规律,千万别写反了。
例4.列车进站前关闭汽阀。匀减速地滑行300m时,其速度减为关闭汽阀时的一半。以后又运动20s恰好停于站台旁。求:(1)列车关闭汽阀后滑行的总距离是多少米?(2)列车运动中最后10s的位移是多少米?
解:(1)列车减速运动的过程可视为沿其反方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始末速度的平均值。所以知道列车关闭汽阀后运动的总时间为:2×20s=40s。且后20s运动的位移与前20s运动的位移之比为:1∶3。故列车关闭汽阀后滑行的总距离是300m+100m=400m。
(2)由上一问知火车最后20s滑行的位移为100m。把此20s等分,由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知在这两段时间内火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故最后10s火车通过的位移为:×100m=25m。
例5.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若此物体在最初5s和最后5s经过的路程之比为11∶5。则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少时间?
解:此题若按常规思维方式求解,应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方程,这样必须要考虑总时间t比前后两个5s之和10s是大还是小的问题:计算起来很复杂。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将物体的运动情况倒过来看,即物体的运动看作是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将会简便得多。设:加速度为a;最后5s时间为t1,最后5s时间内的位移为s1;最初5s时间为t2,最初5s时间内的位移为s2此物体一共运动的时间为t。则有:s1=at12(1) s2=at2-a(t-t2)2 (2) (1)、(2)联立可解得t=8s。
例6.一列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车头出站台时的速度为1m/s,车尾出站台时的速度为7m/s。则车身的中部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多少?
解:本题应该根据逆向思维方法通过转换研究对象来求解。由站台不动,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转换为火车静止不动,站台从车头向车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等于火车加速度。设火车的加速度为a,火车的长度为L,火车头出站台时的速度为v1=1m/s,车尾出站台时的速度为v2=7m/s,车身的中部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vL/2。则有:vL2-v12=2aL/2=aL(1) v22-v2L/2=2aL/2=aL(2) (1)、(2)联立可解得vL/2=5m/s。
例7.一物体由斜面底端滑到顶端恰好靜止,历时2s,那么它从斜面中点恰好到顶端所用时间为多少?
解:本题若按物体沿斜面向上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求解难度较大。但若用逆向思维法来思考就显得非常方便;这是因为可以把它看作是由斜面顶端向下的一个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同时位移所用的时间比为:1∶-1∶-∶…∶-。设CB段用时间为t,则BA段用时间为(-1)t则有:t+(-1)t=2s解得:t=s。
练习:
1.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s停止。则它在停车前1s内、2s内、3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
解:逆着看,把汽车的运动看成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答案为:1∶4∶9
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4s停止。若在第1s内的位移是14m,则最后1s内的位移与4s内的位移各是多少?
解:本题逆向处理非常方便。把物体的运动看成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运动的特点可知: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物体发生的位移之比为:1∶3∶5∶7∶…故物体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4s内的位移之比为:14∶10∶6∶2。最后1s内的位移是2m,4s内的位移为32m。
3.一观察者站在列车第一节车厢的前端。列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节车厢驶过他身边所用的时间为t0。设每节车厢长度相等,不计车厢之间的距离,求第16节车厢驶过他身边所用的时间。
快速点定位、直线插补指令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机加工基础实训车间 【教学内容】快速点定位、直线插补指令 【授课类型】理实一体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快速点定位G00和直线插补G01指令。
能力目标:掌握快速点定位G00和直线插补G01指令的书写格式、参数含义、注意事项;巩固数控车床设备操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讲授法、理实一体教学法
【教学重点】G00、G01指令的书写格式、参数含义、注意事项及编程 【教学难点】G00、G01指令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任务单、工艺卡片、程序清单、产品检测表、测评表各6份。【教学时间分配】
1、复习引入 提出任务(10分钟)
2、分组讨论(40分钟)
3、决策任务 知识讲解(40分钟)
4、完成任务 总结测评(85分钟)
5、作业布置 打扫卫生(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编程基础知识 引入:
1、快速定位指令G00和直线插补指令G01的书写格式及参数含义
2、快速定位指令G00和直线插补指令G01注意事项
3、分析上图需要加工的内容,填写工艺卡片
4、建立编程坐标系,确定各点坐标,编写精加工程序
二、分组讨论
将该班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6个同学,展开讨论,完成任务。
三、决策任务,知识讲解
(一)决策任务
由一个小组的同学代表讲解任务
(二)知识讲解
教师先点评该小组同学完成的任务,再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1、快速定位指令G00和直线插补指令G01的书写格式及参数
含义。
快速点位指令G00 格式:G00 X(U)Z(W)
直线插补指令G01 格式:G01 X(U)Z(W)F 参数含义:G00:快速点位指令 G01:直线插补指令 X、Z:绝对坐标值 U、W:增量坐标值 F:进给速度
2、快速定位指令G00和直线插补指令G01的注意事项
(1)快速点位指令后面不跟进给速度,它的进给速度由机床出厂就设置好的。在车削工件时不能用这一指令。
(2)直线插补指令后面必须跟进给速度,否则系统无法识别,会报警。
(3)G00、G01指令都是模态指令
弧角度大于180°时R为负。
3、分析需要加工的内容,填写工艺卡片
4、建立编程坐标系,确定各点坐标,编写精加工程序
四、完成任务、总结测评
(一)完成任务
学生上数控机床操作,装夹刀具和工件、输入程序、检验程序、加工零件。
(二)总结测评
学生对本次任务进行总结,检测零件尺寸是否合格并对本次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测评。
五、作业布置,打扫卫生
作业:
1、复习巩固快速定位指令G00和直线插补指令G01
先说第一个人。
他叫张朝南,乡村教师,朴实敦厚,典型的山里汉子。他有太多的事迹可以让那一方人永远记住他,为了二十几个学生能顺利上学读书,他变卖了所有的家当,住在学校里,苦苦地支撑着几个村唯一的小学。作为一个极贫困偏远山区的民办教师,他的工资不仅少得可怜,而且被长年拖欠着,他甚至连家都没成。每年涨山洪的季节,他都要亲自去接送各村的学生,在危险地段,他更是背着学生趟过河水。他的事迹上过报纸,可除了得到一点虚名外,对于他,对于他的学校,没有带来丝毫的改变。
直到暴发那场最大的泥石流。那一次,张朝南在生死边缘走了无数次,救下了二十一名学生,却终有一个孩子被泥石流吞噬了生命。他自责自怨,无法面对那如花的生命在面前殒落。他觉得对不起教师这个称号,他连一个孩子稚嫩的生命都保护不了。那次灾难之后,他便放弃了教师的职业,成了无数普通山里人的一员。
再讲讲第二个人。
此人叫凌厉。人如其名,他在那个圈子里绝对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人物。他是一个保镖,花高价雇他的人极其放心。他的身手,十个经过专业训练的大汉也不是对手,他冷酷无情,毫不心慈手软。在一场地下商业纷争中,他和雇主面对几十个人,在谈崩了的情况下,他能将雇主安然带回,身后是放倒了一地的打手。这一事件,已成了保镖界的传奇与神话。
像凌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注定是充满着传奇和神话的。虽然他也曾有过太多次生死悬于一线的时刻,可他却把这些当成了一种刺激,那几年之中他到底当保镖赚到多少钱,没人有计算得清。不过再美的神话也有落幕的时候,他终因遇人不淑,在拼死保护一个大毒贩时,被警方生擒。神话终结之处,是萧萧的铁窗生涯。
还剩下最后一个人。
这是一个地位尊崇的企业家,叫封平,年近半百开始创业,在短短几年内将一个小门面发展成大集团公司,让许多业内人士和记者惊为天人。是的,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现实之中,他能在几年之中迅速崛起,非是天才不能如此。年过六旬的封平事业如日中天,不过他却很低调,丝毫没有大富豪的派头和霸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竟然是单身,不知是丧失了亲人还是终身未娶。只是听人说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小女孩的照片,这也让人们凭添了许多猜想。
然而,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封平一夜之间出卖了集团中自己所有的股份,甚至,那些天文数字的财产他全都捐了出去。这种做法,在国内是尽够惊世骇俗的了。有人说,他孤身一人,挣那么多钱也没人分享,自然捐了。可不管怎样,封平做到了,而且一下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连那些为挖新闻无孔不入的记者也寻不到他的.踪迹,就像他从未曾出现过辉煌过。
张朝南,凌厉,封平,三个人,三种人生,仿佛来自三个不同的时空,他们却震撼了太多的人。我是在一个青年教育中心听到关于这三个人的事,当时,一个老者正在给台下数百名问题青年讲课,讲的就是这三个人。那些问题青年,都是游走于法律边缘的人,太多的人因为这一堂课而悬崖勒马。因为,每个人曾经的梦都是纤尘不染的吧。
现在,接着把这三个人的故事讲完。
直线的斜率的常规应用有:①求倾斜角;②求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③讨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除了常规应用, 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已知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求斜率的范围
例1 已知直线l过点P (-1, 2) 且与以A (-2, -3) , B (3, 0) 为端点的线段相交, 求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解析 如图所示.
直线PA的斜率
直线PB的斜率
当直线l绕着点P由PA旋转到与y轴平行的位置PC时, 它的斜率的变化范围是[5, +∞) ;当直线l绕着点P由PC旋转到PB位置时, 它的斜率的变化范围是
∴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说明 显然直线l绕着点P由PA旋转到与y轴平行的位置PC时, 倾斜角的变化范围是由锐角到
2.直线方向向量中的斜率
例2 (2008年广东汕头模拟) 已知直线l的方向向量与向量a= (1, 2) 垂直, 且直线l过点A (1, 1) , 则直线l的方程为 ( ) .
A.x-2y-1=0 B.2x+y-3=0
C.x+2y+1=0 D.x+2y-3=0
解析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b= (1, k) , 则由a·b=1+2k=0, 得
说明 直线的方向向量中含直线的斜率k, b= (1, k) 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特别的假设方式, 例如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为c= (3, 4) 时, 应根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运算公式得
3.直线斜率的存在性问题
例3 已知点M (3, 1) , 直线ax-y+4=0及圆 (x-1) 2+ (y-2) 2=4.
(1) 求过M (3, 1) 的圆的切线方程.
(2) 若直线ax-y+4=0与圆相切, 求a的值.
解析 (1) 圆心C (1, 2) , 半径r=2.
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 由圆心C (1, 2) 到直线x=3的距离d=3-1=2=r知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 设直线方程为y-1=k (x-3) , 即kx-y+1-3k=0.由题意知
∴切线方程为
故过M (3, 1)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x=3或3x-4y-5=0.
(2) 由题意知
说明 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 直线没有点斜式方程, 属于特殊情况, 解题时往往容易遗漏.其实, 到角、夹角公式的运用也有这种情况, 此时应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4.两直线位置关系中的斜率
例4 已知直线l:2x-3y+1=0, 求直线m:3x-2y-6=0关于直线l对称的直线m′的方程.
解析 在直线m上取一点, 如M (2, 0) , 则M (2, 0)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必在m′上.设对称点为M′ (a, b) , 则 (注:斜率中点法)
设m与l的交点为N, 则由又∵m′经过点N (4, 3) ,
∴由两点式, 得m′的方程为9x-46y+102=0.
说明 直线l的斜率
5.线性规划中的直线斜率
例5若实数x, y的满足取值范围是 () .
A. (0, 2) B. (0, 2]
C. (2, +∞) D.[2, +∞)
解析 画可行域 (如图) .
由得A (1, 2) .
说明 本题解题关键是把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Photoshop 动画制作
1.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长久以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有增无减,在教育中的投入越来越多,比如多媒体设施。其实,多媒体早已走进课堂,以高中物理授课为例,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为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来形象性与趣味性[1]。
2.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之一[2],授课中,学生需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概念。
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可视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直观上理解概念,授课效果非常理想。虽然了解多媒体的好处,但不少教师苦于不会动画制作。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但要找到符合要求的动画并不容易。
3.Photoshop动画制作
教师们十分熟悉Photoshop,但提及动画,却很陌生。下文将详细介绍Photoshop的动画制作步骤。
3.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3]。匀速直线运动是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因此,动画制作从匀速直线运动开始。
(1)运行Photoshop,新建文件,对其命名。新建后,“图层窗口”[4]中默认有一名为“背景”的图层。
(2)点击“图层窗口”下端右数第二个按键—“创建新图层”[4]—新建图层。默认情况下,该图层名为“图层1”。
(3)若界面上无标尺显示,选择“功能菜单→视图→标尺”[4]显示标尺。这是为了使后续操作位移方面有量化的依据。
(4)按ALT键的同时滚动滑轮,将图像编辑窗口中的画布[4]放大至合适的尺寸。
(5)在“图层1”上安置或画一个模型,如图1,小鱼刚好介于刻度0与1之间:
(6)选择“功能菜单→窗口→动画”,打开动画编辑窗口[4],默认情况下,会有一个帧。
(7)拖动“图层1”至“创建新图层”按键处复制一个新图层,该图层默认名为“图层1副本”。右击新建图层,选择“图层属性”修改名称,如“图层1.1”。
(8)点击“图层1.1”前的小眼睛图案,将图层设置为不可见。
(9)点击“动画编辑窗口”下端右数第三个按键—“复制所选帧”—新建一个帧。
(10)将“图层1”设置为不可见,“图层1.1”设置为可见。
(11)选择“工具盒”中的“移动工具”[4],按方向键,将画布上的小鱼移动至合适位置,如鱼头位于标尺1.1处。如图2:
(12)拖动一个不可见的图层(如图层1)至“创建新图层”按键处;修改新建图层名称,如“图层1.2”;再拖动“图层1.2”至“图层窗口”顶端。
(13)在动画编辑器上,点击“复制所选帧”按键;将“图层1.2”设置为可见,除“背景”图层可见外,其余图层均设置为不可见;最后移动小鱼至鱼头位于标尺1.2处。
(14)重复步骤12与13,直至小鱼移动的位移满足要求。
以上匀速直线运动的动画制作,基于假设:鱼长为1,速度为1/s,每秒位移为1。为让人眼感觉流畅,因此在每段位移1中加入9帧,实际上,帧数越多动画越流畅。
3.2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动画制作,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制作几乎一样,只需考虑每秒位移的区别。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公式3-1):
v■=v■+at(公式3-1)
若假定a=1、v■=1,则下一秒速度为v■=2,那么,在动画制作时,小鱼匀速从标尺1移动至标尺2时,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鱼移动至标尺3,即动画制作的步骤13处,对小鱼的移动位置进行修改即可。
参考文献:
[1]石娜娜.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4.
[2]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整理版[E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GHkmGDia9MqabYsKf3C4idU5BKe86vjGnfQs1
NuQNKjQUTGV_BPqxrxKOLs-whjYeuMrQo_tPxN71jNFG4gMR
UvyThvj-ywnU6kH1vvSbS
[3]高中物理必修——知识大集合[EL].http://mt.sohu.com/20150717/n416940106.shtml.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款全轮驱动的Scion tC,更是将它的改装潜力挖掘到了极致。
提起NEED FOR SPEED,估计大家都知道这是《极品飞车》这款游戏,这款游戏在世界车迷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敢说里面的每个作品都玩过,但是很多人都会玩过当中的某几个作品。
游戏总是虚拟的,不过瘾。不过,如今开发了《极品飞车》游戏的EA团队,已开发出1100hp(820kW)的Scion tC现实生活中的版本,并将作为EA集团下的NFS车队征战各项赛事的一件宝器。
这辆疯狂的赛车是在Scion tC基础上改装而成的,负责这辆Scion tC赛车改装的,是著名的直线加速车手Chris Rado,之前他曾为改装杂志打造了一辆899hp的直线加速赛车,并成为该杂志的封面故事。Chris Rado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共在各类直线加速赛事中取得过60次胜利,他目前参加NHRA、NSCRA、PSCA、Full Throttle等专业赛事。
因此,这辆赛车改装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辆专为美国各类直线加速赛事而设计的赛车。从极为夸张的外观造型和空力套件,不难想见此车的实力有多惊人。它的发动机最大功率比起普通民用版的Scion tC要高出900多hp,同时采用了4轮驱动模式而不是原车的前驱模式。为了确保它在赛道上的稳定性,该车前后都安装了大面积的定风翼,以获得巨大的下压力。
追及相遇问题是常见的相关分析问题.
追及和相遇问题实质是研究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关系,所应用的规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此类问题应注意:(1)特别注意明确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根据相关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的依据;(2)追及、相遇问题常常涉及临界状态的分析,其中找出临界条件(速度相等是物体恰能追上或恰不能相碰、或间距最大或最小的临界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例1在平直道路上,甲汽车以速度v匀速行驶.当甲车司机发现前方距离为d处的乙汽车时,立即以大小为a1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与此同时,乙车司机也发现了甲,立即从静止开始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沿甲运动的方向匀加速运动,则()
(A)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减小
(B)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增大
(C)若,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
(D)若,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
点拨:(1)两车距离的变化决定于两车速度大小的比较,可以画出两车运动的v—t图象帮助分析;(2)画出两车恰好不相撞的图示,根据图示列出两车为保证不相撞需要满足的运动参量间的关系即可顺利解题.
解析:如果没有发生相撞,则二者速度相等前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两车距离不断减小;速度相等后甲车速度将小于乙车速度,两车间距逐渐增大,据此可知选项(A)、(B)错误.设经时间t甲车速度为v甲、乙车速度为v乙,由运动学公式有
在此过程中甲、乙两车完成的位移分别为s甲、s乙,由运动学公式有
为使两车不相撞需要同时满足
联立①~⑥解得,所以选项(C)错误、(D)正确.
点评:通过运动图象分析物体运动情况或追及相遇问题具有简洁直观的特点,考生必须要养成通过图象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应用图象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应用运动图象时要特别注意:(1)首先应看清图象性质,即题目给出的是速度图象还是位移图象;(2)要理解图象的截距、斜率、面积、交点、拐点的物理含义并结合题意深入挖掘隐含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二、多体过程问题
水滴等时间间隔下落、杂技演员一手抛接多个小球、多个小球沿斜面等时间间隔释放等情景具备如下共同特征:
①单个物体经历的过程相同;
②物体先后释放的时间间隔相同.
对于多过程问题要认真分析物体经历的每个运动阶段所满足的运动关系,并特别注意运动阶段的衔接参量的设定与计算.
例2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2009年8月15日,全国开始了“集中整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这是因为一般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比正常时慢了0.1~0.5s,易发生交通事故.图1是《驾驶员守则》中的安全距离(图1)和部分安全距离(表1).
请根据表1回答下列问题:(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2)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请计算出表格中A的数据;
(3)如果路面情况相同,车在刹车后所受阻力恒定,g=10 m/s2,请计算出刹车后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和表格中B、C的数据;
(4)假设在同样的路面上,一名饮了少量酒的驾驶员驾车以72 km/h速度行驶,在距离一学校门前50 m处发现有一队学生在斑马线上横过马路,他的反应时间比正常时慢了0.2 s,会发生交通事故吗?
点拨:(1)本题属于多过程问题,综合考查静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需要准确分析出物体在每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2)认真观察表中数据,找出规律.
解析:(1)在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车辆保持匀速行驶,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可得反应时间为
(2)在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位移公式s=vt可知反应距离与车速成正比,据此易得车速为80 km/h时反应距离为A=v't=20 m.
(3)设刹车后汽车所受阻力f与车重mg的比值为μ,刹车后对车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μmg=ma,可得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μg①
当车速为v=40 km/h时,刹车距离为x=10 m,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
02-v2=2(-a)x②
联立①②代入数据解得
当车速为v'=60 km/h时,设刹车距离为x',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
02-v'2=2(-a)x'④
联立③④代入数据解得
x'=22.5 m⑤即表中B=22.5 m
通过表1中数据可知: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所以表中C=A+40 m=60 m.
(4)根据题意,该车车速为v0=72 km/h=20 m/s,反应时间为t0=0.9 s+0.2 s=1.1 s,所以该车反应距离为s0=v0·t0=22 m.
设其刹车距离为x0,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解得x0=32.4.
所以该车停车距离L0=s0+x0=54.4 m>50 m,可知会发生交通事故.
答案:(1)0.9 s (2)20 (3)22.560 (4)会发生交通事故
点评:(1)在运动问题的分析中,对物理过程和情景的分析非常重要,这往往需要通过画出运动的示意图帮助建立空间图景,如本题中、运动示意图就非常必要;(2)要注意运动中间量的设定和利用.
三、动力学综合问题
传送带问题是最常见的动力学综合问题.对此类问题的分析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涉及传送带的运动问题中加速度是对地加速度,而速度一定要分清楚是对地的还是对传送带的,在运动学公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中出现的运动参量必须都是对地的.
(2)把物体轻放(指物体对地初速为零)到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后,到物体和传送带获得共同速度的时间内物体的对地位移等于传送带传动位移的二分之一.
(3)对倾斜传送带问题一定要注意受力分析和转折点的确定,例如物体速度和传送带速度相等时刻就是物体和传送带间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
例3如图2所示,倾角θ=37°的传送带上,上、下两端相距s=7 m.当传送带以v=4 m/s的恒定速率逆时针转动时,将一个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25的物M轻放于A端,试分析:(g取10 m/s2)
(1)M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2)若传送带顺时针转动,则M从A端运动到B端的时间又是多少?
解析:(1)由于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所以M轻放于A端后受到传送带沿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由于mgsinθ>μmgcosθ,所以M将沿斜面下滑,设下滑的加速度设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设M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的时间为t1,由运动学公式有
由①②联立代入数据解得
(2)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设M初始下滑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解得a2=8 m/s2
由于M加速到传送带的速度v=4 m/s时M对地发生的位移,此后M将继续加速下滑,设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设M滑到B端时的速度为v1,由运动学公式有
设前一段加速滑下时间为t1,后一段加速滑下时间为t2,由运动学公式有
所以M从A到B的总时间为t=t1+t2=1.5 s.
答案:(1) s (2)1.5 s
夏
璇
各位老师:
大家好,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
我说课的内容是《篮球—直线运球》,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程序、教学特色、课的预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和接力跑游戏,均选自省编中学《体育与保健》教材第一册内容。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中学篮球教材由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部分组成,基本技术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比重较大。初中阶段重点是学习各种基本动作,尤其是在初一教材里基本技术动作所占的比重最为主要。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教材,是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因此,将本课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的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初中的接力跑教材分迎面接力跑,圆圈接力跑和接力区交接棒的接力跑,本课利用篮球和呼拉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力跑游戏的重点定为提高学生的快速跑能力和灵敏素质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和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2)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课目标。
2、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速度中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2)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爱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
(2)95%以上的学生对情感目标的接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球时抬头看向行进方向,通过用手拍按球的前后左右侧来控制球的落点与行进方向。
难点:手、脚、肩、躯干协调配合发力
四、学情分析
经过多年的教学及训练,我发现,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在课堂上表现为活泼好动,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由于身体发展的因素,力量性不强,可塑性大,好胜心强,勇于克服困难,喜欢对抗运动和参与活动性的游戏。因此,我积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练习学生的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选择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在练习中去思考,去发展他们的体能与智力。
五、教法与学法
1、本课以“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作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用设疑法、启发法、讲解法、示范法、游戏法,以发挥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愉快、轻松、活泼地进行教学,力求体现“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特色,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学法:采用分组练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等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场地与器材
篮球场一块,篮球40个,标志盘30个,标志桶8个
七、教学流程设计
在课的结构上,从“身心协同”的基础观点出发,依据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育心强体、磁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的三段结构。
1、在准备部分,收心热身、愉悦心身阶段,用我省金强篮球队在CBA联赛中的优异表现引入教学主题,通过开口螺旋形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成闭口螺旋形跑至站位做球性练习,通过球性练习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的活动,而且与要学的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平各异,最后一个球性练习为自由创想展示练习,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这部分用时为7分钟。
2、基本部分,首先,运用各种变化的原地运球练习,改进提高原地运球技术动作及控制球的能力,在运球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前方的良好习惯,重点强调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脚部动作,为主教材教学做铺垫。在学生情绪已活跃的基础上学习新教材,进入直线运球教学,我用启发性的语言和直观对比,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球的反弹角度与手按拍有直接关系”等道理,并运用不同信号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直线运球练习,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直线运球追逐,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对比探索、激发兴趣达到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目标。练习中我突出要求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错、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和谐互助的精神。在这阶段中,我还注重在练习队形图形上进行变化,一方面充分利用篮球场原有的线路,另一方面克服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感。这部分用时18分钟。
在接力跑游戏的按排上我设计了一组以支持的奥运精神为主题、益智健体的接力游戏。在场地的布置上,我用奥运会五环营造团结友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运用游戏竞赛法,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并在每一次竞赛间隙都设计一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的问题让负队学生回答,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给负队一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取胜利和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强身健体、体验成功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这部分用时12分钟。
3、结束部分,围着五环放松,后运用“笑与不笑”游戏,以达到稳定情绪、恢复心身的目的。最后进行小结,对本课的练习效果进行讲评,对学生的成绩给于肯定和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从而结束本课教学。
八、教学效果预计
【直线思维】推荐阅读:
证明直线平行07-13
直线投影教案09-13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07-01
直线平面平行判定性质10-10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07-19
直线参数方程教学设计07-24
射线直线和角教案10-21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案10-10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反思06-10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