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精选9篇)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1

为进一步贯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试行)》(京教基[2007]16 号附件8)精神,有效落实《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就加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包括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四部分内容。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实践性原则: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特别关注实践过程的充分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应成为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是完整的生活世界,是各学段学生文化课学习与非智力品质发展的综合表现与应用,应切合该学段学生综合发展水平。同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强调其主题性,主题的确定应充分考虑时代性、生活性、真实性。

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应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充分体现开放性。

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与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综合实践实施应根据学生活动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程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3-6年级的学生认识发展上呈现出具体性和形象性,社会性发展上具有协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等特点。这个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学生直接感受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主,并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的选择机会。保 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小学3-6年级的学段目标:

1、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责任的态度;

2、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发展人际交往,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养成合作的品质,融入集体;

4、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初步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发展探索问题的初步能力;

5、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安排和统筹考虑,从经费保障、课程建 设、资源开发等方面予以支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师资情况、资源情况的调研,指导学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通过对“学校年度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查,专项视导、综合督导等形式,及时掌握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督促学校按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研部门配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及研讨活动,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此项 工作。

学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并以必要的经费为保障,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在师资配备、资源统筹、课程实施、目标落实等方面严格管理。

(二)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

各小学校要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要求开齐、开足所规定的课时。劳动技术教育在3-6年级为110课时,信 息技术教育在3-6年级为70课时,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在3-6年级为140学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弹性课时制,由学校集中安排或分散使用。在内容安排上可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

学年初,学校要制定“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通盘考虑、整体安排。学校干部要指导教师做好 各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计划,以“周”为单位落实综合实践的活动内容,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做到专时专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落实。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教研部门要引导学校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原则,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掌握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方法,按照课程要求规范、有效地开展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 技能,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优秀课例、典型经验及时向全区传播、推广。

(四)开发利用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各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比较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 系。要积极发挥学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鼓励和帮助教师不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发挥市、区“中小学生社会大 课堂资源”(见附表)的作用,每所学校确立1-2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满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五)探索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深入学校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情况,结合“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施,参照“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监控平台”提供的数据,对学校进行有效评价。

学校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情况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 作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通过检查学期活动计划、系列活动方案设计情况,考察活动准备情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参照“北京市中小学生 社会大课堂管理监控平台”提供的数据,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体现激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办法和小学生质量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小论文、专题报告、实践日志,以及电子书 刊、网页、网站等多种形式,并通过活动积累和收获成果,展示主体发展过程。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可通过记录卡、档案袋等进行认定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纳入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德育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2

关键词:练摊,四真主义,课程实施,路径

“练摊”, 本意为“摆地摊儿”, 指投入较少资金的个体商户的买卖行为。本文中的“练摊”指基于其开放与实践的特性,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达到促进学生适应社会, 感受其成长历程的目的。实践证明, “练摊”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接地气”的实施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走过了13个年头, 然而时至今日, 课程的实施现状究竟如何呢?为此, 笔者于2014年对全区137个班级做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75.9%的被调查班级其综合实践课时被其他学科占用, 这表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同虚设, 常态实施成空中楼阁;由于教材开发出现短板, 师资配备比较紧缺, 目标定位不准, 学科异化及边缘化现象明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松散, 在组织教学的方法指导上, 缺乏统筹兼顾的意识, 导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常被忽略。

基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笔者在整合校外资源、开发校本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练摊”的过程中, 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四真主义”, 即真开放、真合作、真实践、真体验的价值意义所在。即“摊”之开放资源有助于“练”生之眼界, “摊”之缜密筹划有助于“练”生之智慧, “摊”之实景体验有助于“练”生之心境。

一、课内与课外相对接———促进课程实施的真开放

初期的“练摊”主题活动结合学校的开放性活动“双语贸易节”, 组织学生开展“闲置商品交易”, 奉献爱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 经过调研, 把活动的眼光延伸到校外, 决定用“练摊”的形式对接社会生活。

(一) 空间开放

在“练摊”实践中, 课堂中分析实践情境, 在开放、充满挑战的空间中进行真实的商品贸易, 规模大的摊位有横架立体摆设, 规模小的摆在塑料布上。作为学生参与的社会体验活动, 立足自己的小空间, 放眼看到人生活动的大空间。

(二) 形式开放

“练摊”这种形式的开放性明显:一是活动地点在校外———大街边;二是活动的对象是路人;三是活动的物品需要自己选择和采购;四是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地域的特定位置考虑, 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积累经验, 形成共识, 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三) 时间开放

“练摊”的实践活动时间是国庆七天假期中的某几天晚上, 实施的是体验性活动, 时间是学生课外的自主活动时间, 有活动的主动性, 客观情况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如果准备不充分, 可以自主地调整活动开展的时间, 便于活动更有时效性。

二、个体到团队相对弈———促进课程实施的真合作

活动实践要讲究效率, 对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规划, 在主观上有统筹的意识, 微观上要注重细节, 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 人尽其用, 这是保证活动高效的必备条件。

(一) 组团对弈———从个体特长到团队司职

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除需要队员的团结以外, 还要人尽其才, 分工明确。在“练摊”主课题确定后, 小组成员充分尊重组员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组员的特长, 各尽所能。“练摊”的集体合作分工, 实践时间的确定及方案的规划与落实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在尊重大家意见的基础上, 有条不紊地挖掘大家的特质, 使活动的成效更明显。

(二) 策划对弈———从实地考察到方案制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光有好的主题是不够的, 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合理的、科学的, 具有可行性的方案。“练摊”主题的实施, 抓住“宣传效应”和“进货渠道”设计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并有挑战性的方案。所购商品有组员从批发市场购入的小商品, 有从网上购入的时尚商品, 还有从家里或亲戚朋友家“要”来的闲置新物品。

(三) 实效对弈———从预期期望到实际效能

每次活动的开展, 实施者心中都有预定的期望, 目标达成度是对活动有效性的很好说明。学生对前期的实施进行统计和反思, 群策群力, 以销售的数据统计, 现场采访, 调查了解为基础召开研讨会, 为下一次活动购进的商品种类、样式、价位进行调整和改进, 选择最能适合“练摊”的明星商品, 最能进入同学眼帘的商品。作为教师, 在活动中起到帮助、保障等支持作用, 真正的活动展开是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人尽其能。

三、形式与内容相对应———促进课程实施的真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有适合的环境, 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一) 实境开发———从模仿随流, 到形成自我活动模式

“练摊”需要的地段是学生在经过几次实地考察、询问摊主才形成的认知。教师要做到适时、适度和适当的指导, 对陌生的活动形式先从模仿阶段实施, 逐步形成自己的活动模式, 活动的实践性不是盲目的, 要有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 实际操作———从感性随意, 到促进理性思辨能力的提升

在“练摊”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观望的心态很明显, 用他人销售的商品对比自己没有销售的商品, 产生一种逐流的心态, 调查促进学生理性的思考。

(三) 实时成长———从自我中心, 到建立实践活动同盟

只有实践了, 才有发言权。有了学生拍摄的实践的图片、实物的展示、写好的作文, 再带入到课堂进行课例分析, 从有规划到具体实践, 再由实践联系理论, 把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进行分析、研讨, 如制定十佳询问技巧、五步记录式问卷调查等活动策略, 与创业大学生建立活动同盟等, 学生观察得越丰富, 了解得越细致, 课堂教学的内容就越充实。

四、课程与学生相对味———促进课程实施的真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中提到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 具有问题意识, 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课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抓住活动中的瞬间情境, 感受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赋予我们的真切体验。

(一) 由自主, 及自励, 入自发

确定“练摊”的课题前, 学生充满了好奇心, 低价购买了夜市货真价实的商品, 学生在本次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已衍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

【镜头一】一位儒雅的老人看见学生在练摊, 连声赞叹:“现在来体验这样生活的孩子少了, 我来买两件。”

“这种形式好, 我家孩子宅得很, 也让他来锻炼锻炼。”一位在银行上班的阿姨说道。

“小孩子卖的东西肯定便宜, 我来挑一件。”

……

看着自己的商品变成了钱币, 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感受着人们的鼓励和欣赏。一个学生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对于大家的赏识和鼓励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

(二) 由感动, 及感染, 入感恩

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在人流如梭的夜市中, 面对不同的顾客, 学生感受到书本上难以体会的“案例”。

【镜头二】一次练摊时, 一位穿着蓝色夹克, 脸色黝黑的小伙子驻足在摊位前欲言又止, 小尹采访他后才得知, 原来, 他由于学习不认真, 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他到砖厂搬过砖, 在鱼塘里挖过泥, 吃过太多的苦, 他希望今天看到的景象不是他经历的再现, 让大家一定要勤奋、努力。

一种莫名的触动感染着大家, 书本上的育人故事, 能有现实感触这么深刻吗?别林斯基说过“创造人的是自然, 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三) 由发觉, 及察知, 入生长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3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样,实践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只有这样,实践活动才具有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实践。

1、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同伴们讨论与合作。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2、以学科内容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实施与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形式、内容、评价等都要做周到细致的考虑。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使学生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乐中学习。同时,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活动前,教师要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以过程评价为主,确保实践扎实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与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素质和塑造完善的人格。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4

四合庄小学丁超

2007.

3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实验研究目标

在三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学期围绕“美化校园”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绿化。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实验研究内容

(一)课程特征

1、通过“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知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在校内外分别设绿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搞各类调查活动,做到校内外紧密结合,强调语文,数学,自然,美术,劳动等学间的渗透与整合。

运用调查,研究,观察,积累等各种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实际栽种,规划设计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学期“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方面来开展:

1、专题研究:本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在老师帮助下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校园绿化的研究专题。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到花圃内进行实地的调查和行动研究,小组合作。

2、操作实践:

春天来临了,调查适合野外栽种的花木,买花种在校内,外,花圃里栽种,定期养护。

2、学生小组合作,并在美术老师指导下为绿地进行花圃设计,选出一两套较好的花圃设计图,按图纸进行实地花圃种植。

3、植树节前后,组织一次植树活动。

4、在各合作小组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盆花栽种比赛。

5、进行市场热销花木调查,调查热销花木名称,热销原因,养护方法,写出调查报告。

(三)课程实施

1、课时:

每周二课时,安排在周四下午第一、二节。

2、课型:

⑴方案设计型——学生在学习了简单园艺知识及美术图案知识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花圃设计,校园绿化总体规划设计等,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自主设计和民主交流。

⑵知识普及型——鼓励学生上网,到图书馆吸取有关知识,教师也可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学生,要注重学生对普及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和运用。

⑶实践活动型——组织参观访问,实际练习栽种花草,进行花圃养护等活动。要关注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

⑷专题研讨型——进行校内绿化情况的专题研讨,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而民主的讨论。

⑸成果交流型——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成功过程的经验和失败过程的教训,是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学生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⑹论文答辩型——要提倡让学生组成“专家组”,对学生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提问和答辩,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思辩能力和自信心理是让学生经历“答辩”过程的最终目的。

3、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研究小组,校长为实验研究组负责人。三年级班主任及综合实践课老师、自然、劳动、音乐,美术、科技、体育组成课题小组成员。

(四)课程评价:

该课程评价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三部分组成。

重点在评价学生在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意识、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思维、方法。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评价方式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可运用“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档案袋收集资料如下:

(1)学生成果:标本,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图,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等。

(2)获奖证书:

(3)各种评价:应以学生的自评为主,应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对教师的评价应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组成。

三、实验研究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1、三月

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学生到花卉种植基地参观。

老师上一节花圃设计指导课。

做好组织工作。

2、四月

学生画花圃设计图。

学生种植盆花。

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优秀花圃设计图评比。

开展一次花卉种植比赛。

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确定课题。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5

课程实施指南

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摘要

第一节课程内涵

第二节课程目标

第三节课程内容

第四节课程实施

第五节课程评价

第二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课程目标分解

第三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课程内容举例

第四章课程实施策略及典型教学案例

第一节课程实施策略

第二节典型教学案例

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课程。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设臵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方案中提出,至今也不过8年时间,和其 1

它具有几十年开设历史的学科课程相比,在实施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难免缺少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差异显著。从课程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不像学科课程那样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从教学组织方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不像学科课程那样受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从学习方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不像学科课程那样注重学习过程的统一性和结论的一致性。

于是,习惯了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们一时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的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了学科课程的延伸,成了学科课程的第二课堂;有的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当成“知识”教给学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了又一门学科课程;有的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校传统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使活动领域窄化,过程陷于随意;而更多的教师则是停留观望,缺乏对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这些问题自然与学校对该课程的研究与实施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但也应该追问教育部门的责任。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臵、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由此可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应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指导。因此,为深化我市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我们在深入一线,调查了解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编写了《潍坊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下面简称《指南》)。

《指南》从贴近一线教师教学需要出发,着重回答教师在课程认识和实施层面的困惑和问题。共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下面简称《纲要》)摘要。重点摘录了《纲要》中关于课程内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项内容中的精华,这是每一位教师认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课程目标分解。虽然《纲要》中对课程目标作了界定,但那是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应于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目标。为使每位教师找准课程实施的方向,并使课程在不同年级之间自然衔接,《指南》以《纲要》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为依据,联系我市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心理的实际,结合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对课程目标作了更为具体、细致的分解,即分年级界定课程目标。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课程内容举例。虽然《纲要》对课程内容作了宏观阐释,但是没有具体内容,即没有教材,具体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开发。这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教学——有教材为依托的教师来说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为帮助教师成功迈出自主开发课程内容的第一步,《指南》分年级提供了部分课程内

容示例,每个年级分为上、下学期,各提供10个示例。这些示例,既针对相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体现我市的地域特色,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作为课程活动主题,但其作用主要还在于以例促思,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发出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策略及典型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类、体验类课程,教师在组织、实施该课程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教学策略与学科课程有着显著差异。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怎样提高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是教师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指南》在该部分中,首先分阶段(五个阶段)提出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策略,然后,从一线教师提交的众多实践案例中推荐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直观认识课程实施策略,以方便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6

闽侯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闽侯县实验小学,位于闽侯县县城,现有学生2986名,教师142人,教师中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57人,省、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19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校有标准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室和各学科专用教室、禁毒室、图书楼、桃李园,特别是最近开辟了生产劳动实践区和等待增设的军事实践区、制作实践教室等,教学硬件软件设备都有利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为此,我们制定闽侯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性教育四大领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小学阶段教育目标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利用当今工农业科学技术,渗透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体现实践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贴近小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项目,以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接触自然、社会的各种实践中,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中积累资料,开拓视野,丰富经验。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2、在各种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中,提高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力所能及的劳动服务能力,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萌发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等良好个性品质。

4、在浅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观察、记录、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五、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每周按国家规定3个课时(微机一课时,劳动一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一个课时)和每周两节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除了保证学校每周安排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各学科教学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注意开发早会课和节假日等课外时间。

(二)实施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 陈 辉(课程总策划、协调、管理等工作)

副组长: 薛 强(负责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的运作,配合校长进行各项策划、评估和协调工作)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成员:叶晓燕、汤雪玲、陈峰、庄颖、程惠珍、程锦华(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检查监督落实相关课程实施情况)、程文乾(负责设备、工具购买,农具的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后勤保障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小组:

各班主任(负责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制定和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科研工作)

综合实践课程的课任老师(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好相关的记录)体育、音乐、美术组及课外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辅导相关课程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三)实施策略

1、基本模式

确定项目(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2、工作流程:

各班级(按学科)或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讨论选择活动项目(主题),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指导活动,期末有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展示活动成果。

3、实施措施

(1)班级综合实践活动:

时间:三、四、五、六年级按班级课程表安排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劳动技术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注意事项:任课教师要编写教案,并根据教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2)各学科综合性学习课

时间:由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进度自行安排综合性学习时间。

注意事项:学科教案中必须有综合性学习教案。(3)校级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时间:每周三下午二、三两节

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见课外兴趣小组安排(4)各制作实践区活动:

地点:制作实践区的五个教室分置在教学楼一至五层的最西边教室。实践项目:

①手工制作室:布艺、纸艺、纸浆画、贴画、刺绣等。②茶艺室: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茶道经典。

③陶艺室:配置陶艺制作台等,让学生动手制作陶艺作品。④科技模型制作室:主要以“三小”、“三模”为主的实践操作活动。⑤厨艺生活吧:学习简单的烹饪技术和生活技巧。指导教师:每个教室设专职人员,负责课程开发和授课等 时间安排:课程融入班级课外活动轮流表中。把原班级课外活动轮流表中流于形式的、意义不大的、重复的项目进行整合,加入五室课程。

注意事项:上课时班主任负责带学生到教室,维持纪律,配合辅助专职人员授课。课后把学生送回班级或回家。

(5)社会公德教育区

地点:禁毒室:学术报告厅、军事体验区:

实践项目:了解毒品的危害,进行相关教育;观看科教片,或集中听辅导报告等;体验军事生活的乐趣,增强体能,培养勇敢、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等精神,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性格。(待研究)

指导教师:禁毒室讲解员、个别班主任、法制辅导员 时间安排:结合各科综合性学习及传统节庆活动。(6)生产劳动实践区(种植养殖园)地点:后操场各班种植园

实践项目: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知识性学习了解,了解传统农业,认识简单的劳动工具,学会简单种植技能,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指导教师:各班班主任

时间安排:各年段长每天有序安排本年段班级部分学生到种植园实践活动

具体实施措施:

①每班分一小块地,有一份经费(主要用于购种、购肥料等)。②聘请农技员或有经验的教师、后勤人员作实地指导和管理。③种植养殖物:简单易种的农作物、蔬菜、花卉及常见的小动物等。④每班选出种植的作物,安排一课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种植。管理可如卫生区一样,班主任安排学生管理,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可利用早操、课间、活动课等时间进行。班主任要深入田间活动,与学生一起种植,一起管理。

⑤设立成果展示区(实物或图片),分享种植成果。

⑥在对校园植物种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一些评选活动,如学生科普小论文评比、教师论文、课题评比、作文竞赛、绘画比赛等。

⑦每学期举行一、二次以分享自己劳动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如烹饪大赛、蔬菜带回家、免费品尝学校的午餐等,让学生体验丰收的喜悦,同时把快乐带回家。

⑧学校每学期举行一、二次以科普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内容的主题班队活动,由班主任负责。

⑨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种植小能手”和“科普小专家”。⑩学校每学期评选若干个学校基地建设先进班级和若干名基地建设管理先进教师。

(7)文艺实践区(图书楼)

二层图书阅读,三四楼艺术区(科学、音乐、美术、舞蹈专用教室)(8)休闲娱乐区(桃李园)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学生课间休闲娱乐,班级课外活动内容之一。

六、课程评价

适当的评价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有效杠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属发展性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

(一)对学生的评价

由家长、学生、教师三部分组成,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实践,直到满意为止。主要评价内容为:

1、活动过程材料:活动方案、记录卡、反思卡、实验观察记录、上课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

2、各类活动成果:手工、劳科技作品、调查报告、体验日记、专题活动方案、获奖证书等。

(二)对教师的评价

由学生评价、教师自评、行政评价三部分组成。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活动项目选择,活动方案设计(教材),活动过程组织与指导,活动效果反思总结。

(三)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应侧重考察课程实施之后,学生素质的有效提高和对学校素质的全面实施的有效促进。

(四)设立评价反馈“意见箱”

收集来自学生、学生协作小组以及班集体的反馈意见,课程实施小组负责整理意见,及时在小组内交流,并对专职及指导老师提出相关建议。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首先是儿童的课程,理应具有“儿童味”“活动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真正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全面回归,让儿童过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简单、真实、富有童趣的研究性学习生活。

一、研究主题筛选——观照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观照的领域,要涵盖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1. 聚焦学校生活

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因此,依托学校生活生成研究主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如我校是一所传统的艺术特色学校,尤其是学校的“民乐社团”在深圳独树一帜,近80%的学生参与了民乐的学习。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筛选活动主题的时候,把关注的视野放在了民乐上,产生了不少主题,如《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知多少》《二胡经典名曲背后的故事》《琵琶演奏技巧的历史演变》等。这些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民乐知识,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创建。

2. 关注社会生活

儿童看社会,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洞悉和认识社会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一次课题筛选中,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深圳将于2011年8月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汇聚这里,到时我们该如何向世界展示深圳,如何把深圳最好的一面留给世界?于是同学们开始关注深圳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大批直击现实问题的课题也就应运而生了:《深圳道路交通堵塞成因调查研究》《交通违规行为的治理》《我看深圳城市的摊贩乱摆卖现象》《乞丐与城市文明》等。这些选题尖锐而辛辣,展示了孩子们的独特视角。

3. 留心自然生活

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季节变化来开发相关的活动主题,如:春天来了,可设计《相聚春天》,引导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去搜集春天的故事;秋天到了,可以设计《走进秋天》,引导学生寻找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收获的快乐;冬天来临,可引导学生把握这一季节的奇妙现象,设计《冬天真奇妙》《动物冬眠》《大雁南飞》等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结合环境保护开发相关的活动主题,如《人类健康的杀手——汽车尾气》《鸟类的家园——红树林》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活动计划设计——展示儿童灵动的个性和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上。”这里的手指除了指劳动,还指儿童的动手设计活动。在研究主题产生以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制订探究计划,制作详尽的活动方案、活动路线图等,充分展示他们灵动的个性和智慧。

1. 淡化师本意识

很多时候,教师都认为研究是很高深的智力活动,总想包办代替,尤其是计划的设计,总是担心儿童有思维局限性,考虑问题不周全,影响研究活动的开展,于是把本应由孩子们做的事拿来自己做,让孩子们失去了一次展示自我个性和智慧的机会。研究性学习是儿童自己的课程,对活动计划的设计和制订就应该由儿童自己来完成。教师要淡化头脑中固有的师本意识,转变自我角色,相信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实践机会。

2. 了解儿童意愿

淡化师本意识,并不是对计划的制订放任不管,而是要当好引导者和指导者,了解孩子的意愿,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与要求,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开阔思路,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如我们在开展《健康从“齿”开始》这一课题研究的时候,就组织了一个讨论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包括探究的目的、范围、方法、条件、时间、进程以及预期结果等等,孩子们的想法多种多样,兴趣点各不相同。对孩子们意愿的了解,为有效制订活动计划提供了保证。

3. 鼓励主体参与

只有参与了计划制订的人,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切忌将计划安排少数人去完成,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计划的设计和讨论中,让计划凝聚全体同学的智慧。比如我们在开展《寻找深圳的春天》研究活动的时候,把学生分为六个组:气象组、服装组、田野组、树木组、花草组和小动物组,让这些组的同学分别写出计划,并且对各组的计划进行评价,这样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又增强了孩子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活动实施——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研究生活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儿童的研究活动应该充满儿童的情趣,充盈儿童的生活气息。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不是在做单纯的研究,而是在体味童年、感受童年,过富有儿童情趣的研究生活。

1. 展示儿童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它要依赖儿童的经验,要追随儿童的经验。因此,要把研究性学习当做一个舞台,既要展示孩子们在生活中独立发现和总结的直接经验,又要展示他们从课堂和文本中学来的间接经验。通过展示,让他们的认知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综合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如我们开展了《中国人“过生日”》的主题研究活动,在小组汇报的时候,一个来自农村的同学汇报了他亲身经历的过生日的经过,为大家描述了自己过生日“吃面线和红鸡蛋”的具体情形,讲述了吃面线和红鸡蛋的由来,还现场进行了表演。这位同学的讲解和表演,不仅充满了童趣,而且展示了地方民俗的特有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发挥儿童创造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对学生智慧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们开展过《走进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活动,指导教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进入茶园农家采风,通过采访老艺人,收集采茶歌,学习茶道艺术,开展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展,全面收集挖掘茶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对茶文化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在做成果汇报的时候,教师要求各组同学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汇报,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把一首采茶歌改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用上了流行音乐的元素,配上了节奏感很强的打击乐,进行了现场演绎,效果非常好。这种自由的、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既是儿童自然天性的流露,也是儿童智慧的表现。

四、活动评价——保留儿童鲜活的生命本色

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儿童的研究要有适合儿童的标准,要体现对儿童生命本色的尊重,保留儿童的缺憾美。

1. 放低评价标准

在活动评价中,教师要把标准放低,这样才会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才会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表现。

如何放低标准?首先是要重过程、轻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的成果和价值不应成为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而重在考量学生的参与态度、行动能力、体验感受以及个性化的个人收获。其次是淡化量化评定,设置分层评价标准。如我们在评价中设置了“达标要求”“良好要求”“优秀要求”等三个等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2. 接纳儿童缺憾

世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儿童。即便是接近完美,也总在离完美之间保留了一定距离,这就是缺憾。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也充满了缺憾。如:有时对条件估计不足,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研究方法不正确,得出来的结论不科学;组织安排不合理,活动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常常伴随着学生,甚至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课程。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以其新思想、新理念、新形式进入课堂。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不畅,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有认真分析其现状并加强反思,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使其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书面多、操作少,接受被动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固有课程模式的影响,一方面,许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层面的本质与定位把握不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性尚未清楚,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依然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大量时间用于师生的交流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和建构作用,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偏少,整个主导思想呈现了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受应试观念和社会、家长的影响,采用的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数、英才是“主业”,把语、数、英分数看成是自己的唯一成绩,因而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性学习上,认为课堂上听听课,看看课本就差不多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潜在的探究价值。

二是课内多、课外少,空间局限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资源包含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只有通过拓展发掘、有效整合校内外活动资源,才能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存空间。但是当前,许多学校、教师对社会教育资源估计不足,认识不清,困于现实安全因素的影响,出于学生人身安全因素的顾虑,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范围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将活动局限在学校课堂内,活动中呈现过多的是预设式教学,缺乏学生的深度实践,假合作、假自主、假体验现象较为明显。

三是讲解多、指导少,实施表面化。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与体验,要求教师突破时空的限制,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把学生置身于更加多元的活动环境,创设更多、更广的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确定主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的策略与方向;切实带领学生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等。但有时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给问题、给思路、给方法,过多地“包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而,课堂上出现了“讲得多,导得少”的过度“指导”现象,使学生在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是制度多、落实少,课程边缘化。当前许多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有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在素质教育评估、质量检测等方面也对综合实践活动划定了专项考核或评估的指标要求。然而,有些基层学校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实施的过程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常是流于形式。

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认识有偏差。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当前,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常有举办大型的通识培训和业务提升培训,但是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概念、地位作用、实施条件和环境缺乏理性认识,对新课程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二是内驱力不够。经笔者调查发现,在课堂中,一线教师需要的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革新,更为迫切的是期望得到操作层面的具体帮助。但往往事与愿违,培训与实践效果之间出入较大,削弱了教师的内驱力,有的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应付课程改革任务。三是社会环境不够。究竟该怎样取得社会有关部门和家长的支持配合,如何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出管理权限,进一步争取学生家长和校外辅导员的协同指导,以营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舆论氛围亟待加强。

其次,专业缺引领。一是知识结构欠缺。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但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主要为专兼职,且兼职居多。许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培训,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之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性指导的缺失,使得学校教师无法重构专业知识体系。二是开发课程能力弱。由于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国家、省颁课程体制,使得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主客观上造成课程开发不力。而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面对这一门无教材、无模式、无任何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新兴课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零开发、假开发、乱开发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创新能力不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为本质的特点是“生成性”,面对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在课程规划、实施指导上出现明显的不足,存在诸多盲点。

最后,系统待完善。一是管理机制不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其管理权限自然而然地落在学校,使学校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但一些学校领导、教师的管理理念、课程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与指导纲要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教研机制不全。当前,由于全国各地尚未普遍构建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队伍网络和区域教研协同体系,许多县域的“教研机构、中心教研组、学校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三级教研平台”也缺失,甚至面临空白,而导致基层学校无法建立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三是评价体制不全。由于当前许多基层学校尚未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手段,使学校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方法上钻研不深,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家庭、社会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活动开展的积极性。

三、对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建议

为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教师应树立大课程观,更加注重学生活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施展机会和空间。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将会越来越多,能力将会得到长足的锻炼和提高。

1.改变教师角色,做学生实践活动的引领者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学生的亲历实践,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扮演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朋友和导师角色。教师既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也要成为学生发展的激励者;既要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要成为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邹开煌教授多次强调,方案设计是前提,是载体。因此,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新的身份融入活动中去,应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活动方案,做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也不一定要做硬性划一的活动程序、学习方式和具体的活动内容,甚至,对于已经设计好的活动主题,也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重点落实好如何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分解主题、制订计划方案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序、高效地展开。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往往伴随着问题的不断生成。学生总会碰到书本上没有出现过的问题,经历课堂上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这时教师应充当“牵引者”“重组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准确把握活动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重组活动中出现的信息资源,对有价值的问题紧抓不放,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教学,促进新的有效生成。学生在经历了探索和实践后,必然已有所收获。此时教师应充当“指引者”角色,指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将活动成果展示给大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强化制度保证,做学生实践活动的保障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是有效推进课程常态的重要保证。郭元祥教授多次提出:“建立并完善地方和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用课程制度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文明和程序文明。”因此,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管理的主体,负有规划、实施、指导和评价的职责;只有健全的学校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首先,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省颁课程计划安排课时,并建立相关的检查制度和评估制度强化过程落实,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确保其不被学科课程挤占、挪用。其次,针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之现状,应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相关待遇,确保其得到类似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和评价,并认同专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和相关业绩,优先考虑指导教师的各类政策待遇并予以倾斜。最后,学校要立足校本,挖掘地方和学校特色,盘活地域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指导预案和学生活动方案,突出活动过程,淡化活动结果,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倾向的产生。

3.尊重学生个性,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激励者

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发挥个人天赋,挖掘个人潜能。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基于以上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帮助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使其个性得以张扬。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活动开始阶段,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出现、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学生迫于应付,有些学生甚至中途放弃,出现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状况发生,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活动氛围,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要素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与对话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并给其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4.实施资源开发,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拓展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当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校外,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其一,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资源包”,让学生认识到“资源包”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支撑与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鼓励学生大胆超越、取舍、自主建构。其二,要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有效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得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重组与提升,并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的相互作用中提高学生,发展学生。其三,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搭建活动探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学生走向生活、参与活动开辟新的领域。其四,教师可依托学校特色,使隐蔽课程与外显课程相结合。如图书馆、实验室、电脑室等,甚至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可用资源,抓住学校优势,从学校的具体特色出发,立足学生发展要求,建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资源。

5.重视家校沟通,做学生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其所具有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必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活动拓展指导能力,构建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活动都涉及课后学生的调查研究,单是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挖掘家长专长,为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尽义务、尽职责、尽全力指导学生。因此,实施家校沟通,让家长明白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家长们若能扮演好“催化剂”角色,定能助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只有正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呈现的诸多不足,理性地分析阻碍课程常态实施、有效实施的主要成因,进一步整合社会、学校、教师的指导力量,才能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稳步实施,助其健康发展。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 篇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制订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选择实验的课程内容时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1)指定领域

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

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④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2)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其余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③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④与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或现代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⑤与学校队活动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此外,还有学校组织的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

4、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以弹性课时原则,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增长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我校集中课时是这样的:三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劳动技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一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中年级目标(3-4年级)

①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②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③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④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高年级目标(56年级)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①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②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①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②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③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从某项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作品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以下提供几种参考的项目:

(1)反映基本过程的内容。如:有关课题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计划和修改稿(最基本的是课题的研究方案或开题报告、各阶段计划等)、研究工作(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映过程的照片、研究大事记等。

(2)反映基本成果的内容。如:对课题解决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或实验数据。最有收获的案例,某些关键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思路)及策略、阶段性总结、个人心得体验等。

(3)反映最佳成果的内容。例如:小组或个人研究的成果、文学作品、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等。小组或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最佳问题解答方案、最好的实验记录、小组中写得最好的计划或总结材料等等。

2、协商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最终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级。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就学校或教师所给出的几项指标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2)小组互评

参加小组互评的同学真实客观地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的重点来进行。

(3)教师评价

按照要求与项目,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学生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评价为主。

(4)、家长评价通过家长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家长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结果分析来搜集信息。以研究性学习为例,问卷调查:在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研究学习一段时后和结束后,分别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多次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并做出分析。行为观察:评价者根据研究课题制定的目标,按照规定的观察计划,用感官或借助有关的辅助工具,对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成果分析:对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

4、目标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最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在各阶段的分目标,不断地将现实的情况与目标相比,并不断改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以使现实情况不断逼近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影响评价的功能。因此,不拘泥于阶段目标,在必要的时候,游离于具体的目标之外,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操作流程(假设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每月的活动一般分四次进行。)

1、活动准备阶段: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

一般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决定,主题下的小课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2、活动实施阶段:每个主题活动实践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第1周):

(1)确定活动的主题或活动的项目;

(2)商量、制定活动的方案;

(3)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第二步(第2周):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阶段:每个主题活动总结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第3周):

(1)调查成果整理、统计;

(2)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步(第4周):

(1)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评价。

(3)整理和收集活动的资料和成果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1、健全组织,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合作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任副组长。将各年级的课任老师为小组成员。

2、切实制订好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同年级的合作小组可以制订相同的活动方案。

3、抓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管理,收集和保存好学生的活动过程性资料,这些资料作为教师五认真查阅的资料。

上一篇:实战案例——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下一篇:大学物理ii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