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精选11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篇1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 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 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

“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篇2

一、立足课堂教学, 开设美德课程, 进行学科渗透

1.传统美德走进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美德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 能够使美德教育系统化。我校在自编教材《中华寓言故事》的基础上, 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 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 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 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 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 题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供1~5年级学生使用, 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与此同时, 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 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 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 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 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课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即通过各学科教学, 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不仅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更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和丰富体验的过程。

教科书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 为此, 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不忘对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挖掘,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ɑoe”时, 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春天到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她看到春天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大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的歌咏比赛做准备呢, 看她张大嘴巴 (ɑɑɑ) 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她要演唱的歌曲正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 高兴得欢呼起来‘ooo’, 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 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 学生们聆听、模仿、展示, 不仅掌握了“ɑoe”的音和形, 也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 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拓展美德资源, 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 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创设美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建优质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美德教育氛围,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美育、规范和成长、体验和分享相融合, 发挥潜在教育功能, 走内涵发展之路, 寓教育于方寸之间。

教师层面:作为管理者, 我们坚信, 任何人都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 也都有收获成功人生的可能, 但是工作的质量往往来源于面对工作时的态度, 推诿、拖拉、寻找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们希望“不找任何借口”成为大家面对事业时的严肃态度, 成为全体教师做人成事的准则。因此, “工作中拒绝任何借口”成了我校教师自觉遵行的行为文化, 每一名教师力争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生层面: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 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 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增强民族自豪感;将《论语》作为校本教材中文字凝练的智慧导语, 让学生理解“君子”与“美德”的深刻内涵。

六个楼层的整体设计, 寓美德故事图片与文字于一体, 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 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 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2.让学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围, 涵养品质。

为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学校文化氛围, 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美德栏目, 宣讲传统美德文化主旨及相关内容, 让学生对美德教育入脑入心。同时, 针对学生因分布楼层和行走路线所限而无法全面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布置的情况, 学校组成文化氛围宣讲小组 (由学生担任宣讲员) , 以班为单位组织专题参观活动, 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分解美德教育目标, 细化规范训练点

1.以“着力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抓手细化文明礼仪, 强化落实。

美德成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 本着“小、实、活”的原则, 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的《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 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在教育手段上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采集和再现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 以讨论、座谈、反馈的形式, 情理结合, 学生按具体要求去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学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训练, 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文明班集体。

规范以点: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 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 分周训练实施, 定期检查反馈, 并以每周填写“笑脸卡”的形式记录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通过《朝阳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案》《朝阳小学行为规范训练细则》、校园“笑脸卡工程”等, 将一条条规范立体化、形象化, 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让规范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 内化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主动自觉地遵守一日常规, 学校秩序良好。

2.开设礼仪讲坛, 举手投足间传承文明。

我们立足校情, 依据《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的要点, 编写了《朝阳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系列校本教材, 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中的“礼仪与我同在, 文明与我同行”栏目, 开设礼仪讲坛。在落实措施上, 以年级集会的方式上大课, 开展礼仪要点的专题讨论, 通过抽测、观察、知识竞赛、擂台赛、表演赛、问卷调查等方式, 保证知、情、意、行等环节的统一, 让责任与文明同在, 理解与行动并行。

四、活动引领, 制度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内容组成, 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 并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学生发展的联系,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开展“童话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中约有70%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大多家境困难, 父母多为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 无暇照顾孩子, 亦无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 我们开设了电影课, 让童话、美德故事走进课堂, 走到学生身边, 实现美德教育立体化、日常化, 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华勤学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等动画片、木偶剧, 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传统美德, 懂得敬老孝亲、自立自强。

(2) 在校园广播中开辟“心灵品读”栏目, 通过分享励志成功的哲理故事, 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塑造美好心灵, 并把哲理故事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其道德行为找到了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3)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组织敬师会、表彰大会, 国庆节组织书画摄影展, 清明节举办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六一期间, 除举办传统的庆祝活动外, 还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老师”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结合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举办“传统美德伴我行”手抄报比赛、“中华美德代代传”故事大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小小校园导游员”美德宣讲活动等。学生们还在科技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艰辛, 感受科技的魅力;社区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践行公益精神, 感受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成为美德扎根在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2.学校、班集体制度形成规范。

学校加强德育制度建设,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小学生守则》《文明班集体评比条例》《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的基础上, 开展常规教育和日常评比活动, 促进美德教育目标的落实, 达到让全体学生知晓规范、执行规范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目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 篇3

缇萦救父

公元前167年,山东临淄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就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是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可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们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了一个办法,把肉刑改为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就这样,缇萦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件具有进步意义的大事,而缇萦救父可以说是引发此次改革的导火索。小姑娘缇萦的勇敢和仁孝也传遍四方。

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购书信息

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图书发行总公司

地址:济南市纬一路321号

邮编:250001

网址:http://www.sjs.com.cn

电话:0531—82092661

联系人:牛元涛

电子邮箱:faxing@sjs.com.cn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4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心应容九州。远大的理想是人前进的动力,惟有立志方能立身。在志向这一精神动力的推动下,人们才能披荆斩棘,自强不息,奋进不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愈挫愈勇,到达自己光辉的顶点;才能用自己的真与诚、勤与奋、血与汗浇灌出灿烂的理想之花。反之一个人如果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只会追名逐利,为个人的蝇头小利而奔忙,那他就难以找到人生的坐标,最终庸庸碌碌度过一生。

我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以毛泽东少年立志的事迹为榜样,同时学习身边励志成才的先进事迹,树立崇高的理想,把祖国与人民的利益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选 篇5

有一次,天气干燥,有一只白色的大海龟在池中慢慢地移动。陆生的父亲看见了,非常高兴的说“这是很难尝得到的珍奇异味,今天晚上家里要请客,何不把它杀了煮来让客人吃呢?”陆生说“这只大白龟,生长在池塘里,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杀了不祥,还是饶了它的命吧!况且,家里面已经有很多请客的好食物了!”父亲听了陆生的话,便答应他!于是,陆生就叫仆人把大白龟放回池中,大白龟进入池中时,还回头看看陆生,表现出很感谢的样子。

陆生后来背上生了一个瘤,早晚都会喊痛,非常的严重。有一天半夜,忽然看见一位身穿白衣的美女敲他的门,进了他的房里,走到他的床前说“你生了这个瘤,我真 是非常担忧。”于是,用手摸他的伤口,陆生突然觉得不痛了,美女又从口袋里拿出一粒黑药丸,让他吞下,一时之间,他的瘤就不见了。陆生马上从床上跪到地 下,叩头感谢说“我这个没办法治愈的瘤,承蒙您像神仙般的将我治好,我希望能拜在您的门下,恭听您的教诲。”美女却说“不必道谢了,我们彼此都应该互相帮 忙才对,再说,我也不配当你的老师,不过,不久之后,你将会娶到一个妻子,她会帮助你,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说完之后,美女就离开了。临走前,美女留下 了一首诗,诗中的意思,就是表明来报恩的,陆生这才明白,原来美女就是自己以前放生所救的那只大白龟化身来救治他。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感 篇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起我们就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是那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教会我们走路,教会我们说话……他们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我非常感谢你们,我长大了要好好报答你们,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我们更应该感恩父母。

上学了,是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技能,是老师让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是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老师就是天使,就是大树,就是海洋!感恩老师!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是那无私奉献的春蚕,就是那默默燃烧的红烛!感恩老师!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篇7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 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从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处世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立志高远, 知耻自重, 谦虚向学, 躬行实践, 注重人格等;家庭生活美德:有勤俭持家、劳动致富, 孝敬父母、慈爱子女, 夫义妇顺、相敬如宾, 兄友弟恭、妯娌和睦, 亲善邻里、注重家教等;职业生活美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勤业精业、精益求精, 诚信为本、义重于利, 艰苦创业、利用厚生等;公共生活美德:有尊老爱幼, 扶危济困, 见义勇为, 贵和乐群, 严已宽人, 团结友爱等;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的美德:主要有忧国忧民、情系故土, 公忠体国、精忠报国, 抗暴御侮、坚持正义,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民族和睦、协和万邦等。其中,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 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 集中表征着中国道德文明的精华和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 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 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 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之语, 他为国事日夜操劳, 最终耗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 中国屡遭外敌入侵, 国破则家亡, 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 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 “为国分忧, 为民解难”, “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 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 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 如女娲补天, 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先民在洪荒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 与自然斗争, 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上经》中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 (自然) 的运行刚强劲健, 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 永不自满, 努力向上, 绝不停止。孔子“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 孟子“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 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作《龟虽寿》, 其中有:“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己”的名句, 更是凸显出了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 擦干了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体, 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3. 推崇仁爱, 崇尚和谐, 爱好和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推崇“仁爱”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 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 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 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 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 强调要“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 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 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 提出了“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的思想, 强调社会和谐, 讲求和谐相处, 倡导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 和衷共济, 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 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4. 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诚信即诚实信用, 表现在职业生活中就是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 言必信, 行必果,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敢于并善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孔子提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的思想, 并认为“民无信不立”,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 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 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 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 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 则百姓毁谤, 社稷不守;处官不信, 则少不畏长, 贵贱相轻;赏罚不信, 则民易犯法, 不可使令;交友不信, 则离散郁怨, 不能相亲;百工不信, 则器械苦伪, 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 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 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 取信于人。

5. 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 在义利关系上, 主张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 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 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 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 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 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 慈惠以教;为人子者, 孝悌以肃”的说法, 儒家《大学》有“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 儒家伦理道德认为, 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 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 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 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道德,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 而重利者则是小人,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 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 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1.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 反映了我们民族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生理财、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和思维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可以说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价值共同性,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局限, 上升到普遍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层次, 成为凝聚各阶层和各民族意志和愿望的道德粘合剂, 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 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 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 2000多年中, 在各朝代, 许多民族曾建立过独立政权, 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 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 而且之后又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2000多年中, 中国统一的时间约占2/3, 分裂时间占1/3, 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区域的国家, 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凝聚力紧密相关的, 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 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正因如此, 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 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 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 直到取得胜利;每当内乱出现之时, 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 捐弃前嫌, 团结一致, 变分为合, 转乱为治。

2. 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 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 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 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 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 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 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民族素质, 有利于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具体成员, 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成为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或精神纽带, 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不断前进, 坚持与内部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以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 百折不挠, 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屡创辉煌。

3. 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在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孕育下, 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公而忘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以我血荐轩辕”,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形成了一种为国家, 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当今世界突出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嬗变的时期, 在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腐朽东西影响下, 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 自私自利, 见利忘义, 损公肥私, 坑蒙拐骗, 尔虞我诈, 不守秩序, 恶性竞争等不良道德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荣辱观, 是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道德遗产, 它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88年1月,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2500年,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厚德载物”宽厚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等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德, 把传统美德寓于现代德育之中, 在学校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内化为学生实践, 让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 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 2007 (12) .

[2]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中华美德故事之评剧专场 篇8

本次演出的评剧专场包含了《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长霞》四出戏。演出用真实的情感和优秀的表演展现了孔融谦让、尊老爱幼,人民心中永远的解放军雷锋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掏粪工人李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公安局长任长霞秉公断案、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优秀传统美德。

评剧专场在地方戏曲系、舞美系、排演场、信息中心、舞美队等多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得以精彩呈现。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以评剧和舞蹈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既秉承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又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被更多人熟知,让传统文化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

在《孔融让梨》中饰演孔融的王维是中专评剧11班的学生,今年只有13岁。王维虽然是位女孩子,但她扮相英俊,嗓音清澈,形象天真可爱,把孔融尊老爱幼的美德真实地表现出来。在剧中饰演孔融兄弟、舞蹈演员的都是来自中专河北梆子、曲剧、评剧13班的小同学。

王维(饰演孔融):我今年13岁,饰演4岁的小孩有一些难度。在舞台上,动作和表情都要更夸张、更儿童化。最初背台词的时候感觉挺难的,老师带着我们反复排练,慢慢就掌握了。

我出生在唐山,爷爷、爸爸、妈妈都是专业评剧演员,从小我就非常喜欢评剧。以前学习的《花为媒》中,张五可是16岁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孔融这个角色跟以前塑造的形象不一样,他是个小朋友。老师会提示我,想想4岁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要可爱一点。入了戏,我觉得自己就是天真无邪的小孔融,动作和神态都能自然流露出来。

雷锋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习近平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雷锋曾担任某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此剧就是讲述了雷锋耐心地给孩子们作辅导,以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护送大娘走了几十里山路归家的点滴事迹,以此来纪念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

片头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瞬间把观众朋友们带进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年代。饰演雷锋的盖学泉是评剧大三班的学生,在各类评剧大赛中屡获殊荣,是观众朋友们非常喜爱的青年演员。

盖学泉(饰演雷锋):雷锋这个人物其实挺不好演的,这个英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固定了。平时,我们演老戏比较多一些,其中有许多程式化的东西。刚开始排《雷锋》的时候,站在舞台上会不自然,老想起范儿,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因此,首先把肢体语言的问题解决了,然后深入雷锋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复观看关于雷锋的电影、照片,去捕捉他的面部表情。

有人认为评剧就是话剧加唱,并非如此,现代戏要把人物跟程式化的内容结合得特别到位、统一。有一段戏表现雷锋背着小孩护送大娘回家,风雨交加,行走夜路。我们就必须用程式来表现艰难,比如,抢背、翻身、摔叉、跪搓等。这些技巧动作比较考验演员的功力。现代手法跟戏曲特点相结合,这就是我们评剧现代戏的优点,该放下来的时候就完全接近生活,但程式的东西还是不能丢。

评剧更贴近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大家熟知的人物对我们来说更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高思佳(饰演大娘):我的行当是老旦,我饰演一个老太太,在暴雨如注的夜晚,带着外孙女去看她生病的女儿。我在我们班是年龄最小的,19周岁,但演的角色都是最老的,年龄跨度大。刚开始,我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一定困难,毕竟在学校学习老戏多一些,一时还转变不过来。老师和导演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去观察老年人走路的方式、说话的语气。在大家的不断磨合下,我渐渐掌握了要领。

《一杯茶》讲述的是在旧社会受尽欺辱的掏粪工人李祥,解放后,一心一意地做好掏粪工作,为千家万户服务,并鼓励自己的儿子小刚中学毕业后也继承了自己的事业。而毕业后正等待分配工作的女青年艾琴却看不起掏粪工人,嫌脏怕臭。恰巧她也被分配到清洁队,心中十分懊丧。这天,李祥来到她家掏粪,拿出自己随身带的水碗喝水,被心情糟糕的艾琴看到,以为是用她家的碗,便将碗打翻在地。这让李祥十分伤心。李祥向她回忆了旧社会掏粪工人所受的苦,并向她介绍说身旁做掏粪工人的青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在李祥父子的帮助教育下,艾琴终于转变了思想,愉快地到清洁队报到。

在《一杯茶》中饰演掏粪工人李祥的张洪祥同样也是评剧大三班学生,张洪祥在高职评剧毕业汇报演出中参演的《包公赔情》中出色的表现,给观众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所扮演的李祥是一位掏粪工人,从人物造型到人物性格都与《包公赔情》中的包拯有很大的不同,张洪祥朴实的表现非常“接地气”,一副好嗓子让观众大呼过瘾。

张洪祥(饰演李祥):当时听说要排《一杯茶》的时候,我心里就开始紧张了。这部戏由魏荣元先生首演,我师父李惟铨老师复排,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排了。我总是担心自己塑造的人物不像,因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根本就没见过掏粪工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从网上找了一些时传祥的图片,观察他的形象。从唱来说,《一杯茶》的唱段是魏派的经典段子,难度很大,我反复观看老师当年的录像,不断练习。最初排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压力非常大。白天在课上老师耐心地为我讲解、示范,晚上排练场没人的时候我就提着桶、拿着勺找感觉。

王欢(饰演艾琴):我饰演的是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被分配去做一名清洁工,她特别嫌弃这份工作。要演出她的年轻不懂事,关键是突出从嫌弃到敬佩的转变。对我来讲,毕竟与所饰演的角色年龄相差不大,比较好把握。进入人物内心后,所要表现的情绪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了。

有着“警界女神警”美誉的任长霞出任登封市公安局长。到任伊始,整顿警风,严肃警纪,从赵大娘的冤案入手,展开打黑除恶、执法为民的艰苦工作。

任长霞抓捕了陈多爪牙凶手汪大鹏,打动了赵大娘。继而设置控申室,发动群众,控诉举证。刚毅坚强的任长霞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对陈多一伙穷追猛打。任长霞大爱齐天,收养了汪大鹏的幼小孤儿。汪大鹏感恩揭发陈多,罄数其罪。狗急跳墙的陈多绑架了任长霞的小叔子。任长霞将计就计,抓住打入陈多老巢营救人质的机会,调动优势兵力,将陈多涉黑犯罪团伙一网打尽,把一方朗朗的晴天还给了登封百姓。长霞的精神似嵩山明月,辉满人间。

在《长霞》中饰演任长霞的卞灵玉嗓音甜美,舞台上的她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威严,在得知任长霞突遇车祸身亡后,演员们深情的演唱催人泪下。

卞灵玉(饰演任长霞):我的行当是青衣,为了演这出戏,我把一头长发剪掉了。任长霞这个人物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她干练、果敢、坚强,巾帼不让须眉。最初我怎么也抓不住人物的感觉,她的身份是局长,一身正气,行为谈吐沉稳而大气。这个范儿让我思考了很久,导演对我帮助也很大,最后出来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地方戏曲系主任马惠民谈评剧专场

这4出戏大中专混搭,特别是地方戏曲系评剧大专班,这几个学生非常优秀,在全国的比赛中获过大奖,在青年演员当中小有名气。

《一杯茶》和《长霞》这两部戏是有基础的。《一杯茶》是中国评剧院著名老艺术家魏荣元的代表作之一,以劳动模范时传祥为原型改变而成。上世纪50年代,这出戏轰动一时,特别是在唱腔音乐方面比较完整,有些唱段传唱至今,脍炙人口。《长霞》的编剧是我们学校的刘侗院长,2004年排演后大受欢迎,得到了戏迷和专家的一致认可。

雷锋的故事是永恒的,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从点滴做起,助人为乐,这便是中国美德的传承。我们有义务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了解雷锋的事迹,向雷锋学习。

从300个中华美德故事中,我们之所以选择《孔融让梨》,一方面是因为它广为人知;另一方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谦让的美德正在流失。这个故事对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为了圆满地完成任务,地方戏曲系统一作了部署,集中5个专业的力量,以评剧为主,将梆子、曲剧融合到一起。我们发扬“一棵菜”精神,团结合作,整个演出形式是用评剧的唱腔音乐来完成,集中了整个地方戏曲系的力量。

排练当中涌现了好多感人的事件。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演职人员晚上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中华美德故事的创作中。特别是演小孔融的王维同学,高烧40℃,还在坚持排练、演出。

从剧本确定到最后公演历时很短,但案头工作做得很到位。从文明办到文化局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感觉采用评剧来表现中华美德故事非常理想。让学生来演儿童戏,用儿童戏教育儿童,效果比预期还要好。

此外,我们还勇于创新,在舞美方面尝试了新手法。采用LED灯等现代化手段,一景多用、虚实结合、灵活多变。高科技手段成为评剧舞台上的一大亮点,我们学院堪称典范。

虽然评剧形成的时间没有昆曲和京剧那么长,只有百年历史,但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建国后,新文艺工作者注入,以现代戏为主,排演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我个人认为,在各个剧种中,评剧表现现代戏是比较突出和成功的,得心应手。《夺印》《向阳商店》《刘巧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千万不要忘记》《金沙江畔》……都是经典之作。

中华美德故事评剧专场公演后,相当轰动,座无虚席。目前,我们还在作进一步的加工整理。接下来,民族艺术进校园、星火工程、百姓周末大舞台等活动,我们都要陆陆续续推进。

我对评剧的发展充满信心,评剧从民间走来,唱腔音乐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反映现实题材比较有优势。我们少儿戏剧场只要上演评剧,无论是折子戏还是中华美德故事,观众反响都非常热烈,场场爆满,足以看出大家对这个剧种的热爱程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 篇9

德言开经。辄先祓濯。束带振襟。危坐苦学。

【原文】

唐萧德言、字文行。明左氏春秋。太宗时。历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晚节学愈苦。每开经。辄祓濯。束带危坐。妻子谏曰。老人何自苦。曰。对先圣之言。何复惮劳。诏以经授晋王。封武阳县侯。卒年九十七。

归有光曰。广东陈元诚。平生未尝读书。一朝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夫儒家经书。本是修淑身心。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百世师。经书所在。古圣贤嘉言懿行所在也。可不敬欤。

【白话解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篇10

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是:“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结交朋友的尺度和标准。的确,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很正直的朋友。”可见,有几个“有德之朋”非常重要。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的身边有几个好的朋友,他们的好习惯就会影响到自已,使自己的坏习惯慢慢消失,而且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马克思跟恩格斯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所以他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是一对“有德之朋”,所以他们之间才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事业。

相反,整天围在一群“无义之友”中,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一些坏习惯就会像传染病一样到处传播,自己也会被传染,一些小偷成群结队的去偷东西,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篇11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55-01

近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社会问题日益突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党中央反复强调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使之融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就成为必然。

一、中华美德的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重德”的传统。总结中国传统道德,有许多道德范畴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即发端于中华传统道德范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春秋前期,一些贵族学者已经谈到一些道德规范,如仁、礼、惠、忠之类。后来孔子加以发展,提出以“仁”为最高规范的,包括“三大德”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内容涵盖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新时期并赋予了传统美德新的内涵:“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义;爱国是传统美德的核心;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是基本内容;自强不息的民族魂是落脚点。

二、中华美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国际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道德的考验。第一,实用主义热。实用主义的独特风格主要在于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获得功利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在相当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为实用主义的流行提供了现实的思想基础。第二,科学主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在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又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成果,使广大青年看到了科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在开拓了大学生视野,活跃了思维同时也让部分人对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缺乏应有的热情。不少大学生对西方现代化的物质文化消费、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感兴趣,过分的追求物质文化享乐,过于关心自我,淡化集体,不讲奉献。

(二)市场经济中价值观念的困惑。

价值目标是一个人的总的意向和最高目的,它总是贯穿于人的全部社会实践之中,体现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不同的思想道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因而在社会变动时期,过去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系统与新出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相适应的观念发生了不相协调的碰撞,从而在人们中便产生了困惑。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混乱的思想道德观念,又使一些人对于“如何为人处世”深感迷惘和困惑,在道德价值取向上陷入矛盾和两难之中。他们内心原有的朴素的道德正义感,由于得不到环境的积极的认同而感到失落、压抑。长此以往,就极有可能由困惑而走向对道德的叛逆。这种现实已在社会生活中滋生。

(三)高校对中华美德教育在继承中创新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目前,有些人认为,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化的实际联系不起来,或很少有联系。这种看法不妥,“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实际上中华传统美德从未间断过“现代化”的流动过程。毋庸置疑在现代,中华传统美德要接受现时代的挑战,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弘扬。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三、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发挥“两课”的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培养其形成正确价值观。

“两课”教学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可通过自身的学识和魅力引领和促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高校中的传播。也可以通过找各门教学课程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针对性地把传统美德内容分解贯穿到高校的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美德教育理论,创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观念创新是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前提。学生是美德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对学生内在自觉与自律意识的培养,让其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受到美德教育。传统的学生美德教育工作模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权威式的灌输型。这是一种以辅导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这种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而坚持“以人为本”才是做好大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教育观念。

(三)通过实践教育,提高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工作实效性。

通过实践教育,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美德教育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正是由于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亲身接触、感知和体验中华传统美德。使之前对中华美德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育的渠道是对理论教育渠道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一种新的中华美德教育形式。各高校可以与单位、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共建的“中华美德教育活动”学生亲自去认知、体验、践行、去实现中华美德的“内化”进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有意识的从身边点滴做起,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自己锤炼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艳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道德建设新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

[2]陈福生/迟建华.中华美德教育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

[3]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韩增新[D] 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上一篇:从政道德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毕业简单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