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通用8篇)

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 篇1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中介作为一种工具已被引入了生产、交换和消费中,人类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物流配送是完成电子商务完整交易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最终保证。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面临的配送问题,具体列举了当前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策略和观点。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中心 问题

对策伴随着21世纪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迅速蔓延,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物流是电子商务的支点和基础,更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关键所在。伴随着整个物流过程的配送活动,是实现电子商务功能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而物流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配送中心系统能否良好地运行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概念

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 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 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本质区别, 就在于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交易, 目的在于减少信息社会的商业中间环节, 缩短周期, 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与传统商务方式相比, 电子商务具有高效性、方便性、安全性、集成性、快捷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1.2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的概念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是指, 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 针对社会需求, 严格地、守信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 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 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 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这一新型物流配送能使商品流通较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 使货畅其流, 物尽其用, 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又刺激了社会需求, 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 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配送的冲击和影响

1.1、给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了深刻的革命。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1.2、网络对物流配送的实施控制代替了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程序。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时间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新型的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候,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

1.3、物流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对物流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个时间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会变得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几秒钟内传到有关环节。

1.4、网络系统的介入,简化了物流配送过程。传统物流配送整个环节极为烦琐,在网络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里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在网络支持下的成组技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更加淋漓尽致地被使用,物流配送周期会缩短,其组织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以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网络上的营业推广可以使用户购物和交易过程变得更有效率、费用更低;可以提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物流配送业的普及和发展,行业竞争的范围和残酷性大大增加,信息的掌握、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其易得性,使得用传统的方法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和数量会越来越少;网络的介入,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多数员工的工作动力。在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中,大量的人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人是机器、数字和报表的奴隶,劳动的辛苦是普遍存在的。在网络化管理的新型物流配送企业,这些机械的工作都会交给计算机和网络,而留给人们的是能够给人以激励、挑战的工作。人类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综上所述,推行信息化配送制,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业是我国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势在必行。

二、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的地位和特征

2.1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地位

电子商务的主体是商务, 商务的核心是商品交易, 这必然涉及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货币的支付, 相关信息的传递, 商品实体的转移。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这四部分都与传统情况不同。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信息交换)、商流(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资金流的问题, 而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 即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才标志着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因此, 作为整个交易的最后一个过程, 物流配送执行结果的好坏将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整个电子商务过程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物流的实现,整个商务过程就等于失败。

2.2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特征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定位在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 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 对整个物流和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 按照用户订货要求, 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工作, 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物流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物流配送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信息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 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配送发运的现代化水平。②现代化。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使用条码、语音、射频、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自动跟踪等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 提高配送的反应速度, 缩短配送时间, 为销售提供服务。③自动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中的运送规格标准、仓储货、货箱排列装卸、搬运等均按照自动化标准作业, 并按照最佳配送路线配送商品。④社会化。很多传统的物流配送中心往往是某企业为给本企业或本系统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建立起来的, 有些物流配送中心虽然也有为社会服务的, 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打破以前物流配送的各项功能分别从属于社会各单位、各部门, 条块分割, 导致物流配送功能弱化, 系统不完整等局面, 遵循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加快了物流配送活动的社会化进程。⑤合理化。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 将物流配送各个环节合理地相互衔接, 相互适应, 形成最佳的结构、流程和运行机制,既能够充分发挥各环节的效率, 又能使物流配送整体的效率充分发挥, 实现了物流配送的合理化。在电子商务下, 物流配送合理化是物流配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特征。⑥虚拟性。基于

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特征, 企业可以在网络上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活动进行现实虚拟, 生成各种环境, 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等, 使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配送活动的图像, 而且还可以进行配送的操作演示,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使企业有效地对配送活动进行实时监控, 保证配送环节的合理衔接, 提高配送效率。这一特征是传统物流配送无法比拟的。

三、当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3.1配送成本偏高

电子商务企业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太高,成为制约企业开展物流配送服务的主要原因。尽管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相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配送体系和仓库,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综合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3.2 商品仓储费用高

尽管电子商务免除了店面成本,但是商品的仓储费用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相比较电子商务其它方面的资金投入,商品仓储的费用支出显得有点无可奈何。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想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技术更新和市场开发上,而把商品仓储等传统业务交由其它公司去完成;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仓储业的发展跟不上步伐,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从而使得电子商务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与物力去开拓本身并不内行的仓储业务,增加电子商务商品的成本。

3.3配送渠道不完善

现在电子商务企业对商品的配送渠道主要有:①自己建立配送网络,组建配送队伍,独立完成配送业务。但是建立一个社会化的配送网络投资相当巨大,如果每个公司都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整个配送网络,不仅很困难,而且没有规模效应,可能得不偿失。②电子商务企业与其它的配送公司签订配送协议,交给他人完成配送业务。由于电子商务企业与这些独立的配送公司在信息沟通上、账务交易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配送操作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的脱节,出现配送不及时,给客户送错货,忘记送货或者无法送货等让商家与客户皆不满意的现象。③ 采取网上购物,网下就近商店付款取货的形式。这种形式,增加了商店的店面成本,而且不能实现“送货到家”,由此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和本质内涵,因而得不到推广。

3.4客户服务无差异

一般商品和关键商品、一般客户和关键客户均不区分对待,无法做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还打击了关键客户的积极性,使关键客户毫无优越感而言。这种无差异的服务方式使得物流配送失去了本该有的战略意义。

3.5信息化程度低

电子商务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是物流配送体系的信息化却远远落后,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实现网上作业,他们的信息主要还是依赖纸质的书面材料,信息相对滞后、失真,大大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也影响了物流配送企业的形象,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6政府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特别是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货运、存储等层面上。因此,人们在对电子商务重视的同时,却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高,限制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的发挥。

3.7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

不配套、管理手段落后、物流技术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和货物包装等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配送中心的管理、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也都亟需解决,加之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也不健全,严重影响物流配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从而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9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

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我国的在物流方面的起步较晚,所以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物流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3.10与物流配送相关的制度、政策法规及物流管理体制尚未完善

任何经济活动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来制约和引导, 在我国,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制度方面还几乎空白, 在这种法律制度和政策法规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之下, 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也形成物流设施不合理的布局状态, 同时降低了物流系统运作的效率。

四、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发展策略 4.1建立电子商务下的新型配送中心

新型物流配送中心作为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和运作结构,其管理水平要求其达到科学和现代化。通过合理的科学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确保物流配送中心基本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从而保障相关企业和用户整体效益的实现。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必须配备数量合理、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组织能力、结构合理的决策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以确保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的高效运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科学的决策模型,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采用现代化的配送设施和配送网络,将会逐渐形成社会化大流通的格局

4.2建立现代化信息网络

物流企业要投资于现代网络技术,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定位系统(GPS)、有效的顾客反应(ECR)等的应用,使物流配送朝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增强与电子商务的衔接,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畅通无阻。

4.3正确地选择物流配送模式, 以改善配送效果、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和效益 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实践中, 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为解决物流配送的问题, 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配送渠道和设施, 依靠自己的能力搞配送;二是委托专业物流配送机构完成商品配送;三是与百货商店、连锁店、邮政快递等原有配送网络搞联合、协作, 共同完成物流配送。第一种方式适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 但这种方式不宜作为国内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种方式将电子商务配送与传统物流一体化, 有利于集中使用物流资源, 优化物流配送网络, 应提倡和鼓励。此种方式可进一步向供应链管理发展, 但应解决传统企业信息化程度低、配送渠道和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笔者认为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可进一步向独立第三方物流发展, 但应解决好目前矛盾比较集中的商品配送价格等问题。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设施力量比较雄厚, 地里位置比较好, 有一定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 有遍布全国的物流渠道和物流网络, 适应性强, 能根据客观经济需要, 转变思想提高物流水平, 完成物流配送各项任务。所以选择该模式, 可以实现高效率、高收益的物流配送 4.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 首先, 应加强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道路建设、仓库建筑、场站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于物流配送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其次, 建立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 以有效弥补交通等其他条件的不足, 优化配送流程, 选择低成本的运输方式或路径实现配送, 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

4.6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关系

电子商务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优的物流配送方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客户的信赖,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关系。供应链连接着上、下游企业,其最终任务就是支持物流从原始供应商,经过多个生产、运输环节到达最终顾客。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可以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的库存量、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增加物流服务水平。Amazon公司之所以能够有效地与全球各地的出版商建立紧密的联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订购并获得所需的书本,正是得益于良好的供应链关系。

4.7组建物流联盟

对于供应链中其他成员,可以利用原有的物流资源,承担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拥有完整流通渠道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比ISP、ICP 或因特网站更加方便。制造企业的物流设施普遍比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设施先进,这些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物流网络和设施支持电子商务业务。对这些企业来讲,比投资更为重要的是物流系统的设计和物流资源的合理规划。而批发商和零售商应该比制造商更具有组织物流的优势,因为它们的主业就是流通。另外,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物流网络上的优势,在达到一定规模后,随着其业务沿着主营业务向供应链上游或下游延伸,第三方物流企业转而进入网上购物的经营,有着相当的经营优势。因此,组建物流联盟最合理发挥生产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的自身优势的一条捷径,在生产企业已有的物流设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物

4.7发挥政府对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进行支持和帮助,针对当前我国物流产业管理分散的现状,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从管理部门入手,建立统一管理全国物流的机构或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构,由其承担组织协调职能,组织各部门为统一归口管理物流业创造条件。其次政府要确立物流业发展的总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并引导企业共同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统一进行物流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物流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水平,建立科学分布的物流基础设施,改变当前物流业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我国物流实体网络,为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最后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强在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方面的投资建设,从而保障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顺畅,形成全社会的电子化物流配送系统。

4.8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关键是建立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中心,建立物流中心的途径主要有自建、改建、联建和代建四种,目前企业普遍采用联建和代建两种,不过联建企业可以利用原有的储存运输设备,减少投资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益,代建物流中心又称为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委托供应商或配送中心代其完成物流服务的运行方式,从而企业可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求得节约和高效。

4.9广泛开展物流培训与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经营管理技术人才 在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方面,首先在政府教育部门要引起重视,着重建立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层次互补的人才培训体系。其次加快高校的物流教育工程,政府教育部门应该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各种形式推动物流人才的培养,最后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开办物流职业教育或培训班等。此外,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还要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并加紧建立和推广物流标准化体系,这两点也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网上交易, 都必须涉及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等这几种基本“流”, 而作为整个交易的最后一个过程, 物流和配送执行结果的好坏将对电子交易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结合具体实际, 建立和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实现物流配送的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 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伟 基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分析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08)2. 张薇 浅析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物流技术 2008(06)3. 刘红红 浅析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商场现代化 2008(09)4. 眭素芳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5. 林海华 林海英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探讨 物流科技 2010(03)6. 谭思琪 洪节华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研究 科技信息 2008(12)

7. 于洪杰 构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8. 张志强 浅谈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科技信息 2009(04)

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 篇2

关键词:《荀子》,出土文献,荀学

几千年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并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思想,不是所谓的“孔孟之道”,也不是常说的“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而是荀子之学。战国至秦汉,荀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司马迁把荀子和孟子一同看成是孔子之学在战国逆境中的复兴者和光大者,刘向也把荀子看成是儒家经、传的主要传人。但自汉代刘向校理群书,编定《荀子》为32篇之数后,《荀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脱、讹、窜、衍现象十分严重。唐人杨倞作《荀子注》,是较早关注《荀子》一书的。杨注虽博采古今史料,为荀学研究奠基之作,但因时代原因,并未带动《荀子》一书成为显学。清代荀学成就蔚为大观,共有25种整理著作,王先谦作《荀子集解》,集其大成。进入20世纪,荀学和其他诸子之学一道开始了复兴,有多部研究著作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大陆学者在海内外至少新出版了荀学研究专著100多部,发表的荀学研究专题论文至少有1000余篇,值得重视。但由于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学术界对荀学的性质和定位,仍然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与荀子所处年代接近的简帛文献的出土,为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从马王堆帛书《五行》到郭店简《五行》《穷达以时》,再到阜阳汉简《儒家者言》、定县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和上博简《中弓》,这些佚文献的发现,展示了从荀子学术思想的形成到两汉经学化之间的过渡阶段的学术面貌,还有睡虎地秦简《成相》篇、郭店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等与荀子“礼乐”思想有关的文献,使我们丰富了对荀学的认识。

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体现了当时学者众多、学术著作丰硕、学术思想活跃的时代风气,《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都体现了在思想上对百家学说的总结趋势,尤以荀子对天下学术的批评最为系统。值得关注的是,荀子不仅在《非十二子》《解蔽》等篇中对道、法、墨、农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总结,对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也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尤其对子思、孟轲,更是言语铿锵。在《荀子·非十二子》中写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认为思、孟之儒上不知先王之统,下流毒后学、混淆视听,究其源流,全在于子思、孟轲造出了一个“五行”说上。可能此说在当时十分风行,不必细述。到底这个“五行说”说了些什么,荀子并未细言,而只斥之为“无类”、“无说”、“无解”。碰巧的是,在流传下来的孟子书,以及相传为子思的书《中庸》《缁衣》等上,也找不到直接论述“五行说”的文字,使得我们对荀子学术批评哲学内涵的理解缺乏资料基础。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出土了帛书《五行》。帛书《五行》存5400余字,有经有传,但无篇题,围绕聪、圣、义、明、智、仁、礼、乐等道德规范进行论述和解释。[1]在体例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了若干儒学命题和基本原理,可看作“经”文。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命题和原理进行论述和解释,是本文之“传”文。[2]这篇《五行》,学者们普遍认为就是荀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说。值得庆幸的是,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也有一篇《五行》。楚简《五行》首尾完整,原有篇题,其内容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之“经”部大体相同,但个别文句或段落的先后次序不同,文字多寡和用字也有所差异。从内容上看,这两篇《五行》是失传已久的关于思孟“五行”理论的重要文献无疑。被荀子指斥的思孟学派重现于世,为荀学研究提供了新知,解决了一些长久悬而未决的疑难。

帛书《五行》篇的特别之处在于“经”和“说”俱全,这为我们了解早期儒家的经典阐释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经典的阐释是中国学术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种思想载体。这些阐释中有的说理清晰、文字训诂准确、历史事件描述完整,对原文是一种提升,如传解《春秋》经的《春秋左氏传》等;同时也有一些没有流传下来的平庸解说。帛书《五行》的“经”文说理清楚;而“说”文虽然逐句解说,但可以说是一篇平庸之作,没有什么新见,所以没能禁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传世文献不见此书,因为机缘巧合,葬于墓中,才得重现天日。我们可以大胆设想,荀子在楚地应见过竹书《五行》篇,其在《非十二子》中的学术批评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篇。《五行》篇应本来无“说”,如郭店竹简所示;帛书所见的“说”,可能是后来思孟学派的某位弟子为了回敬荀子的批评缀上去的。

身为儒家,却对儒家的旗帜性人物子思、孟子大力批判,荀子的这一做法,在后世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学者甚至据此主张将荀子逐出儒家营垒。其实,荀子此举,正是出于尊孔隆礼的需要,以此来凸显其所体认的儒家理想人格。荀子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的。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思、孟之儒有所不同。在荀子看来,诸子学说中,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认为只有孔子学说才完整地体现了“道”的精神。可以说,荀子的学术批评,对秦以后儒学的发展起了一定厘清方向的作用。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正值社会将由“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走向统一的阶段。荀子之前,思想界存在着一股势力强大的“非乐”论思潮,墨家、道家、法家几乎都对先王的“乐教”传统及儒家的“乐教”理论持批判甚至否定态度。《乐论》篇可以说就是通过对墨子的批判组织起来的,是针对以墨子为代表的“非乐”思潮阐发的。他充分肯定了音乐的情感特征,认为“乐”源于情,《乐论》开篇就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此前,孔孟虽重“礼乐”,但对“乐”的起源所论甚少。荀子还肯定了音乐在塑造人性与陶冶品格过程中的作用,这又与他的“人性”论密切相关。在他看来,人的“性”与“情”是天然生成的,充满本能欲望,故而是“恶”的。对此,如果像墨子那样强制禁欲,是行不通的。对于墨家的“非乐”主张,荀子批评为“蔽于用而不知文”,他认为“乐”能转化人的情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音乐作为“道”的体现,借其“明道”教化作用,可以疏导、制约和规范人的性情,使人的情感和言行都符合礼义。由于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渲泄,又不致违背礼义,得到寓善之乐熏陶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合乎道德,久而久之,性情、品格得以提升、净化,进而会在更大的范围内移风易俗,也就是荀子所说的“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荀子在音乐社会作用的考察中,正视了音乐作用于社会时能产生正与负两种不同的社会效果,不同的乐会产生“乐欲”与“乐道”两种不同的作用。如果乐只是顺应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忽视“道”的节制与引导,这样的乐便是奸声邪音,其结果是“郑卫之音,使人心淫”。荀子的“乐教”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等儒家的“乐教”传统,另一方面又将墨、法、道诸家言论加以批判综合,从而形成一个儒家“乐教”新流派。

就先秦儒家的“乐教”传承体系来说,《礼记·乐记》和1993年出土的郭店简《性自命出》、上博购藏简《性情论》,都与荀子的“乐教”思想关系密切。《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有许多相同的内容,学术史上有它们是某篇抄袭某篇的质疑。古人著书,没有今天的著作权意识,只是广采资料,这两篇文章谁吸收了谁更多的思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篇文章为中国礼乐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郭店简《性自命出》和上博简《性情论》是荀子之前的儒家后学“乐教”文献,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学者们多认为是同一文献的不同抄本。虽然两篇简文中没有“性恶”的观点,但其论礼乐之教尤重谈“性”,并有强烈的尚“情”倾向,其主旨思想与《荀子·乐论》是一致的。[3]将两篇简文与《乐论》对比来看,二者又有很大区别:在文字上,简文质朴自然,《乐论》则论证严谨,辞彩丰富,在文字上有较多的修饰;在内容上,简文论乐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出发,认为“乐”的作用主要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较少政治色彩;《乐论》虽也谈到了诗乐对于修养个人身心的价值,但更多把“乐”的作用归于治国之道上了。可见,《荀子·乐论》是更有分量更有系统的论述“乐教”之作,在理论成就上高于《性自命出》和《性情论》。

书于“竹帛”的“乐教”思想与世俗音乐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先秦典籍中,唯一完整保存了民间音乐形式的就是《荀子·成相》这篇近似现代快板书的长诗。“相”是先秦时期的一种乐器,是用来敲击的,“成相”就是用“相”伴奏演唱的一种讲唱文学。但两千多年来,人们只见过《荀子·成相篇》《艺文类聚》中收录的淮南王《成相》篇只存残简数字;《汉书·艺文志》所载“《成相杂辞》十一篇”也早已亡佚,因而“成相”这种文体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可喜的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大批竹简中,在《为吏之道》一篇中有韵文八首,其格式、用韵竟与《荀子·成相篇》相似。“韵文八首”的抄写时间上限为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下限应为秦始皇统一之前。秦简《成相》篇本是《为吏之道》的一部分,是用于培训官吏的手册,提出了为民表率、政令明确、量能任人等为政主张。秦简《成相》篇的出现证明了《荀子·成相》篇是对民间艺术学习的结果,其目的是借民间艺术形式生动活泼的特点宣传伦理教化。[4]考校荀子生平及著述可知,荀子曾入楚,先为兰陵令,后更“废居兰陵”,长期浸淫于楚文化的氛围中。因此,荀子熟悉并借用“成相”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说唱形式宣传“乐教”思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整理、改动,保持了它的新鲜和生动,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但就文本而言,出土文献具有不完善的特征。这使得我们在利用出土文献时,难以把握文本的准确的、整体的思想,使其利用价值大打折扣。[5]以出土文献研究荀学也要注意这一点。现今与《荀子》直接相关的出土文献尚未出现,现有资料只能当作考辨荀学源流的一些侧面佐证,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出土文献从地下现身,能为荀学研究提供更直接的资料证明。

参考文献

[1]马王堆汉墓帛书(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代序》[M].济南:齐鲁书社,1980.

[3]刘冬颖.出土文献与先秦时期的楚地儒家传〈诗〉[J].文学遗产,2009(2).

[4]刘冬颖.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说唱艺术:成相[N].社会科学报,2009-01-25.

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 粮食物流 问题与对策 文献综述

一、引言

物流是指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运动过程,或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物流管理,就是寻求物流系统各要素活动之间最佳的组合方式,从而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化与合理化。而粮食物流则是指;粮食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全过程中的与粮食商品相关的一切实物贸易和商业服务活动。本文围绕粮食物流的问题与对策这一主题,分析研究了国内学者们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

二、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综述

程黔分析指出,制约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障碍有以下几点:首先在粮食物流建设方面仅注意到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环节,而没注意到其他相关环节;其次,传统粮食运输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下,网络体系与电子商务体系需完善;再次,缺乏统一协调,专业人才匮乏。在总结出以上几点问题后,作者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一,要加强对粮食物流的认识;第二,要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管理水平;第三,加快粮食物流建设,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第四,大力引进人才。总的来说,这里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粮食流通的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并相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文章并未对粮食企业方面给出改进意见,微观上未能作深入的探讨。

胡非凡借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经验,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粮食物流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这一观点从制度的角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合理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的保障。

王国丰鲜明的提出了粮食物流存在技术缺陷、制度缺陷以及粮食企业方面的不足,指出要对粮食企业的多元化与规模化、专业化进行大力发展。郭成、孙东升对中国粮食物流业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有关探讨,指出中国原粮主要以包装方式储运流通,产区和销区之间中转能力不匹配,物流成本较高,并且粮食运输不畅,水运比例偏低,运输工具专业化程度不高,损失率大,另外中国市场有体制障碍,资源被分割,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难以发挥。面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要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业,而要实现粮食现代化物流业,需要在实现散装化、网络化、系统化与信息化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政策与法规,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加强人才培养。

张国云、张大东、刘兴景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加拿大、英国两国的粮食物流体系,得出了几点启示:(1)提倡借鉴英国高校的粮食中转港口经验和加拿大政府编制发展规划力度,构建合理、高校的粮食物流体系;(2)利用政府、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控管理,保证粮食物流的有序发展;(3)推进粮食物流的“四散化”水平;(4)加大粮食仓储和加工业等的建设力度;(5)建立完善的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总结以上,文章较为强调粮食物流体系的健全操作,这是基于国外相关经验得出。

王常伟、吴志华对比美国嘉吉公司的物流,分析得出我国的粮食物流大体存在如下症结:即在制度上的政府为主导,体系上的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粮食企业一体化发展,结构上的市场导向不明显以及对水路运输方式上的利用不足,这些都是美国嘉吉公司做的相对较好的地方,反观之也就是我国粮食物流业做的不好的地方,因而从这些角度加以改进,才可能使我国粮食物流业发展更完善。

何蒲明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研究,提出了要利用粮食期货市场推动粮食现代化物流的发展的观点。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发展时间较短,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还有很多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的不足,但这并不影响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对粮食物流业的重要的影响能力,因此,在制定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做到二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尽快实现粮食物流又好又快的发展。

高鐵生指出中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分布过散,而当下粮食市场交易方式不断演化,需要发展一种新的粮食物流配送服务。文章从粮食市场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粮食物流问题所在,并在对策中着重强调政府在粮食物流的建设与调控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文章强调了粮食物流方面的国际合作,即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帮助完善我国粮食物流体系。这点在以上文献中是未曾涉及的。

王常伟分析了物联网对物流运作与物流供应链两个方面的影响,指出物联网的成功运用将提升我国粮食物流运作水平,为物流主体带来效益,也为国家进行粮食调控提供条件,但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管理上与运作上的问题。在技术上我国的粮食物流业可以采取自主研发或是与国外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合作等方式,采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提升我国粮食物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实现粮食物流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各个学者对我国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看法不一,但以下几点是共同的观点:

(一)我国粮食物流业科技水平低,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健全的网络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尚不完善等,导致了粮食物流的成本高,效率低下。

(二)政府对粮食物流业的宏观控制上效率不高,即没有形成横向上的能够进行资源统一协调利用的大型粮食物流主体,又没有形成纵向上的统筹整个粮食供应链的大型粮食企业,整个粮食物流体系的一体化不完整,从而导致粮食物流业发展不健全。

(三)我国粮食运输形式落后,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及公路运输,缺乏对水路的有效利用,从而导致粮食物流的成本高,四散化率不高,货损大。

(四)缺乏对粮食物流人才的专业性培养,粮食物流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针对以上四点问题,并综合国内学者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由政府投资建立粮食物流公共品建设,鼓励粮食物流业与国际企业合资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努力提高粮食物流业的科技水平与相关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二)政府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倡导粮食企业多元化发展,进行粮食企业的资源重组,形成横向与纵向上的一体化建设。

(三)提高对水路沿线的仓储设备建设,对粮食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运送方式上慎重选择,尽量降低损失。

(四)对从事粮食物流业的员工进行一系列专业培训,并在各类高校设立相关专业以培养骨干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认识上突破难关。

参考文献:

[1]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慧秋,李忠旭.粮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程黔.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7):20-21.

[4]胡非凡.国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粮食流通及仓储,2006(7):15.

[5]王国丰.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粮油学报,2006(5):139-140.

[6]郭成,孙东升.新时期粮食物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6(2):30-32.

[7]张国云,张大东,刘兴景. 加、英两国的粮食物流与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5):58-59.

[8]王常伟,吴志华.从嘉吉公司看我国粮食物流的症结[J].粮食流通及仓储,2008(2):12-13.

[9]何蒲明.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9(2):19-20.

[10]高铁生.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6):148-149.

[11]王常伟.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粮食流通及仓储,2010(8):13-14.

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 篇4

摘要:目前,企业界以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本文则对这一问题的国内研究进展状况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此外,本文也结合当前的实际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当前的研究视角较为偏面等,对当前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面的研究的不足,提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也逐渐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较量。选好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供应链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和供应链竞争力的强弱。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合作伙伴选择成为了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关于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首篇研究文献也在1994年发表于《商业经济研究》。进入21世纪后,国内关于合作伙伴选择的定量研究文献大量涌现,遗传算法、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可拓层次分析法、逼近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博弈分析、数据挖掘理论、粗集理论等在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综述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其不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分类

目前,国内所有的这方面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研究

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前提就是建立一个评判好的合作伙伴的标准,从而,就需要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Dickson开始系统地究供应商评价问题。他整理出23项评价供应商的准则,随后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23项评价供应商的准则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上世纪90年代初,Weber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文献统计的基础上。他选择了从1967年到1990年出现的文献74篇,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Dickson提出的23种评价供应商的准则,Weber也对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我国学者尹继云(2004)采用目标一系统分析法对供应链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进行界定,得出指标体系的目标基层

因素:核心业务能力/核心竞争力、供应链运作能力以及限定因素三个一级指标。并结合企业所处供应链的具体位置设置了二三级评价指标的界定;韩杰、赵庆祯(2006)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指出在排除指标间的相关性后,得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体系研究

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的研究,目前已经较为丰富,较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成本分析方法、数据挖掘理论及粗集理论等等。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实用但很基础的分析方法,在应用时往往结合其他方法一起应用,进而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作出评价。例如,王彦梅、李松(2006)就综合了AHP和模糊评判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进行评价。他们指出,这种法通过AHP方法确定各目标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判,既体现决策者的主观意向,又反映了客观的信息,为确定供应链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种综合评价为一法。并且,他们还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利学性和可行性。但由于AHP和模糊评判都有着各自的缺点,苏仕宾,杨茂盛(2005)结合了较前沿的可拓学知识,利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他们指出,在应用AHP时,构造判断矩阵所用的1-9整数标度法没有考虑人为判断的模糊性,而用模糊评价法又失去了精确性。而可拓理论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一些这方面的不足,使分析的结果更加贴进实际。他们还通过例证,证明了可拓层次分析法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精度。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利用了遗传算子,数据挖掘等分析方法,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关于供应链不同成员对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

前面所述的各种方法都是用于下游供应链对上游的选择,尤其是下游供应链对供应商的选择。目前,这样的研究占据了供应链合作伙伴研究的绝大部分。此外,还有的文献,从总体上谈了供应链成员的选择和优化问题,如,李军(2007)从博弈论的角度去看待供应链的风险及其成员选择时的注意事项。而站在上游供应链的视角,去考虑选择与什么样的下游供应商合作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当然,目前,也有学者从较为务实的角度,谈了如何在选择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时使

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尽管从长期看来,这种企业短期获得较高利润而未使整条供应链的总体成本的策略,不能使企业所处的供应链取得最有效的运作和最强的竞争力。但这种研究对企业短期内取得较好的利润,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方面的研究,如杜义飞,李仕明(2008)指出,在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中,制造商通过决定产品的批发价格最优化自身的利润分配;在销售商主导的供应链中,销售商通过决定批量折扣率达到对产品批发价格的控制,为销售商带来更人的利润。制造商和销售商在各自主导供应链的利润分配均大于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时的利润平均分配。从而,供应链成员可通过其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润。浦徐进,唐建荣(2008)分析了制造商在面对占有零售商时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他们应用Hotelling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在保证通过占优零售商的销售树立自身产品品牌的同时,如何选择最优的零售渠道组合策略的问题,得到了一系列有用的结论。

(四)结合具体行业进行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学者们在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很关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理论与具体行业结合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很多。如,徐晓燕(2002)在已有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的总结和合作伙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型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具有易量化、可包含随机性指标以及能表示分层指标体系问关联的特点;王要武,郑宝才(2004)结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讨论了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制定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详细的标准体系,同时给出了各指标的量化方法,从而为各种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杜德权,范丰秋等人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房地产行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进行了研究;苏菊宁,陈菊红(2006)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供应链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刘召云,孙世民,王继永(2007)从优质猪肉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养猪场和超市的要求入手,论述了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合作伙伴选择的目标与内容、标准与原则和流程与步骤等问题;马晓平(2007)提出了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供应链伙伴选择过程,重点研究了伙伴选择方法,给出了伙伴选

择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采用遗传算法求解的方法。

(五)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为了使各种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能快速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有些学者探讨了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集成系统的研究。余福茂,王富忠,沈祖志等(2006)研究了使用Agent方式构建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推理系统;雷萍(2007)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意在建立更加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同时它可以较好地保证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供应链企业的决策者对合作伙伴关系做出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三、研究评述

当前,学者们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在现代评价方法的应用方面,成果十分丰富。但学者们为了追求研究的深入,往往在应用各种现代评价方法时未能考虑合作各方的信用、信任及法律约束等因素。此外,学者们的研究往往是站在对供应商选择的视角,很少涉及反向的选择,即供应商如何选择采购方,等等。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化,这系列的问题会逐步引起学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尹继云.供应链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界定[J].中国市场,2004(6).

[2]韩杰、赵庆祯.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3).

[3]王彦梅、李松.基于AHP和模糊评判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J].企业经济,2006(1).

[4]苏仕宾,杨茂盛.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动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J].物流技术,2005(11).

[5]李军.供应链成员竞合博弈分析.中国市场,2007(28).

[6]杜义飞,李仕明.制造商与销售商双向选择与利益分配[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5).

[7]浦徐进,唐建荣.制造商面对占有零售商时的零售渠道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

(7).

[8]徐晓燕.制造型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及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2(4).

[9]王要武,郑宝才.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的研究[J].科学管理,2004(4).

[10]苏菊宁,陈菊红.供应链物流合作伙伴选择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J].运筹与管理,2006(3).

[11]刘召云,孙世民,王继永.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07(11).

[12]马晓平.基于遗传算法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J].中国农机化,2007(2).

[13]余福茂,王富忠,沈祖志.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的智能推理系统[J].商业研究.2006(11).

网络营销物流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篇5

姓名:艾里木别克。阿德列提

专业:市场营销

学号:20080505403

论文题目:论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 指导教师:库尔班江老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营销发展的一个全新模式。网络营销打破了传统的企业营销和运作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提出新的网络营销对策,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尤其是物流这一关键环节,为了保证网络营销得以顺利实施,需要在物流管理与控制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进。本论文对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从各方面论述和探讨企业网络营销和和企业物流的关系、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网络营销企业物流物流策略

一. 前言

这篇论文讲述了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关键环节,实体性产品的物流问题,解析了怎样才能使得物流服务的高效化、快捷化、规范化将决定着企业网络营销活动最终的绩效。首先,叙述了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所谓网络营销是与现代市场变革、市场竞争以及营销观念的演进密切相关的网络市

场营销可被解释为借助于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而之后就重点讲述了有关网络营销的物流策略。解析了网络营销物流小额略概念,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及物流策略与网络营销的关系与作用。最后说明了企业在网络营销物流策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了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的发展趋向及优化探讨。

二. 对已掌握文献的分析

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我参考20多篇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对自己论文的写作有了初步的规划,并了解了什么是企业网络营销,什么是企业物流及物流策略。了解了他们的特征。对于现代网络营销及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得知了物流策略在网络营销中及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网络营销物流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根据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总体的内容来看,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 企业网络营销与物流策略概念的叙述。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换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对照传统营销无论是从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看,,还是从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机会看,或者是从满足了更多的消费者个人偏好看,网络营销都比前者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网络营销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与之相关的物流策略方面,物流的职能就是把企业的产品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最快的速度送达客户手中。在网络营销这方面,物流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需求不同的运

输、包装、仓储等环节与其相适应。一个产品策略、生产规划必须与库存控制进行有效的协调。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也会影响物流是否顺畅,如价格的优惠可能会增加订货量.物流体系的仓储、运输必须及时跟进,才保证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顺畅进行。而网络促销促销对物流的影响,要求物流部门和营销部门之间建立便于信息快速传递的信息系统,沟通和协调促销活动的规模、库存、运输和顾客服务的环节。为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需要一系列的物流策略的支持。

二. 网络经济环境下物流策略对企业网络营销的作用。网络营销是利用internet技术提供的各种方便,高效的手段,按照现代营销理论中“一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宗旨,以较低成本、较高的效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商务活动进行管理,如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安排、销售策略决策、售后服务、客户反馈等。以期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盈利,即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外延。而这些网上营销活动则需要先进的物流系统的支持。通过与网络营销相匹配的物流策略的执行,开展一对一营销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网络营销目标。

三. 网络营销物流策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基本营销目的是一致的。当前,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网上市场调查、网络消费者分析、网络营销策略、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在这些网络营销活动,需要与之相配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而在现代物流的主流体系中存在的困难,也是物流系统试图

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实体物流配送的完善问题,尔这个问题则需要一个先进的、执行效率高的物流策略去解决。

三. 总结

根据已查阅的文献资料可以得知,我国网络营销与企业物流管理者两个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网络化时代,原有的传统概念已经开始向网络化和信息化转变。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网络营销必将成为传统营销最主要的手段,而这方面加重了对发展滞后的中国物流业的负担,也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需要一个系统的物流策略的支持,在原有的企业物流管理基础下,应继续发展物流业务,根据我国企业现状,从发达国家吸取经验并与之进行战略合作和交流,实施有力的国家支持政策,从而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提高我国企业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实现我国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让我国企业得到整体性提高,走向全世界。

四. 文献查阅的方法与结果

我所参考的文献是通过以下途径得到:

一. 新疆大学电子图书馆的途径查到以下电子文献

1.安茜、李卫顺 中国物资流通 从外企在中国的物流策略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000年第五期

2.陈月媚中国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1年11月

3.王玉珍兰州商学院学报对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策略的探讨2003年2月

4.辛曼玉新课程研究关于高职院校开设网络营销专业的思考2011年11月

5.向玉冰、安雪娇、李玉东现代物流关于我国企业物流发展出路的探讨2011年8月

6.李东光中国物流与采购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企业物流策略研究2010年第14期

7.李会太、张文杰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基于市场营销的物流管理2000年11月

8.秦陇一工业技术经济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2003年第1期

9.王萍、刘良元黑龙江对外经贸浅议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管理2007年 第2期

10.刘庆广商品储运与养护外企的物流策略对我国物流业的启示2003年8月

11.吕小东企业改革管理网络经济下的物流策略2006年 第2期

12.吴东霞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网络营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

13.黄世婕、陈璐薇、吴旻丽物流科技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探讨第29 卷总第134

14.徐晓红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策略及其优化2006年

12月

二. 互网络文献资料下载到的资料

1.张铎中国物流年鉴电子商务与物流2004年

2.中国学术期刊网探析网络营销中物流管理新需求

3.程国权中国物流年鉴物流信息系统技术2006年

4.黄福华经贸导刊中小企业的六大物流策略2001年第六期

5.杨亚珍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科技回顾与展望 2005年

三. 高等学校教学用材及书刊

1.张宽海、帅青红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商务概论2005年6月 第1版

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篇6

文献综述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 Internet 的不断普及,使得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的。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可以创造不受时空限制的的多元化学习环境,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实现网络教学的重要方面。依托现代教学理论,利用软件设计技术,建立辅助教学的网站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是达到资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针对某一门课程开发一个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教学方式仍是单一课堂讲授为主,变化也仅是课件代替了板书,其缺点是缺少课堂互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理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同其他课程相比,《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概念多而且复杂,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程序的编写比较困难,算法的思想难于建立。仅凭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往往难于完全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更不用说灵活运用进行编程了。为提高《数据结构》的教学效果,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开发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网站的构想并付诸实施。

ASP和ASP.NET是WEB开发领域比较流行的动态WEB开发技术。ASP是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即活动服务器页面,是一个WEB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利用它可以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 X元件建立和执行动态的、互动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ASP.NET并不是ASP的简单升级,而是全新一代的动态网页实现系统,它是微软发展的新体系结构.NET的一部分,是ASP和.NET技术的结合。ASP.NET提供基于组件、事件驱动的可编程网络表单,大大简化了编程,还可以用于建立网络服务。

我们从一些具体方面对ASP和ASP.NET进行比较。

一、开发语言不同。ASP的开发仅限于non-type脚本,且使用的是VBS/JS这样的脚本语言混合HTML来编程,而那些脚本语言属于弱类型面向结构的编程语言,因此在使用ASP和WEB唐家代码时容易出现代码杂乱。而ASP.NET本身就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具有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此类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切特性,因此它不仅摆脱了ASP使用脚本语言编程的缺点,而且,ASP.NET允许用户使用strongly-type编程语言

河北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和.NETFramework开发。

二、开发方式不同。ASP是一种把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混合在一起的开发方式,后期维护起来会比较困难;而ASP.NET则是一种把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以不同文件分离开来的开发方式,复用性和维护性得到有效提高。

三、运行机制不同。ASP是解释解释运行的编程框架,执行效率相对比较低;而ASP.NET则是编译框架,程序所运行的是服务器上已经编译好的公共语言,效率方面会相对比较高。

ASP.NET和ASP最大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功能的增强,而在于编程思维的转换。下面,就从语言方面和功能方面来分别参数传统ASP产生的问题:

在语言方面。首先,ASP的代码逻辑混乱,难于管理。由于传统ASP是吧HTML内容和ASP WEB页面的源代码紧密的集成在一起。因为没有分离代码和HTML的内容,所以很难看清代码的逻辑关系。而且随着程序复杂性增加,使得代码的管理十分困难,甚至超出一个程序员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次,代码的可重用性差。由于是面向结构的编程方式,并且混合HTML,所以可能页面原型修改一点,整个程序都需要修改,更别提代码重用了。再者,弱类型造成潜在的出错可能。ASP的开发仅局限于non-type脚本,且使用的VBS/JS这样弱类型面向结构,而非面向对象的编程脚本语言与HTML语言混合编排的,因此在使用ASP给Web添加代码时容易出现代码杂乱。尽管弱数据类型的编程语言使用起来方便一些,但相对于它所造成的出错几率是远远得不偿失的。

在功能方面。首先,安全性差。ASP是微软(Microsoft)所开发的一种后台脚本语言,它的语法可以像SSI(Server Side Include)那样把后台脚本代码内嵌到HTML页面中。虽然ASP简单易用,但是它自身安全性较差。目前在微软的.NET战略中新推出的ASP.NET借鉴了Java技术的优点,使用C#语言作为ASP.NET的推荐语言,同时改进了以前ASP的安全性差等缺点。其次,缺乏完善的纠错/调试功能。而且,功能弱。一些底层操作只能通过组件来完成。

微软推出的ASP.NET,是全新一代的动态网页实现系统,是微软发展的新体系结构.NET的一部分,是ASP和.NET技术的结合。此外,还可用ASP.NET建立网络服务。ASP.NET摆脱了以前ASP使用脚本语言编程的缺点,理论上可以使用任何编程语言包括C++,VB,JS等。当然,最合适的编程语言还是MS为.NETFrmaework专门推出的C#。首先它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所以它具有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切特性,比如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等。封装性使得代码逻辑清晰,易于管理,并且应用到ASP.NET上就可以使业务逻辑和HTML页面分离;继承性和多态性使得代码的可重用性大大提高,你可以通过继承已有的对象最大限

河北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度保护你以前的投资,并且C#和C++、Java一样提供了完善的调试/纠错体系。一个全新技术诞生的时候,总是充满困难的。

通常对于一个新技术,总会听到好与坏两方面意见。从传统ASP到ASP.NET的转变,它便利的功能弥补了ASP的不足。然而,ASP.NET并不是Web应用技术的终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还会向更新更好的发展方向前进。

谭浩强的《ASP的动态网页设计》一书中在谈到ASP.NET的工作原理时讲到:我们可以吧ASP.NET页面看层一般的HTML页面,当安装.NET时,本地IIS Web服务器自动被配置成.ASPX文件,且用ASP.NET模块aspnet_isapi.dll文件来处理。ASP.NET 模块分析ASPX文件内容并将文件内容分解成单独命令以建立代码的整体结构。完成此工作后,ASP.NET模块将各命令放置到预定义的类定义中。然后使用这个类定义一个特殊的ASP.NET对象Page。该对象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生成HTML流,这些HTML流可以返回到IIS,再从IIS返回到客户。简言之,在用户请求IIS服务器提供一个页面时,IIS服务器就根据页面上的文本、HTML和代码建立该页面。

在网站的建设与实现过程中,HTML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在张金霞的《HTML网页设计手册》一书中见到HTML语言是制作网页的基础语言。本书由最基本的HTML语法开始讲解网页设计的基础技术,详细介绍了各种网页制作的标记;最后以应用最广泛的Dreamweaver为例,介绍网页设计的方法。在讲解中配有大量范例,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制作网页。

现在不论是做软件还是做网站,后台数据库对于它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王珊,萨师煊的《数据库系统概论》加强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讲解,特别是SQL的内容紧跟标准的发展。而后讲到的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还更新了数据库安全性的部分内容;加深了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的内容;讲解了应用开发所需的ODBC、JDBC等概念和方法。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查阅网站建设的相关资料、文献等,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看法,对其中的问题也有了大致的解决方法,并且也有了初步的规划。这对我接下来项目的实际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我的技术水平还不扎实。也不太到位,对本篇论文的很多问题还没有深刻的了解,难免文章中存在一些不妥的地方,希望老师给予宝贵意见,谢谢老师。

河北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金霞.HTML网页设计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Java Web整合开发实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 徐国平,JSP网络开发实务.北京:电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 Tomcat与Java Web开发技术详解(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7] 王剑南.Java面向对象B/S后台开发精粹.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 周颢.网络编程语言JSP实例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 洪丹丹.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安全Web架构研宄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

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 篇7

一、关于国家审计公告基本理论的研究

李伟和施家芳 (2004) 、张大敏和黄约 (2004) 、刘明辉和常丽 (2005) 、张立民和轰新军 (2006) 等对国家审计公告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李伟、施家芳 (2004) 认为审计公告制度, 是指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公开, 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使审计査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和落实的一项制度。在此基础上, 张大敏和黄约 (2004) 认为公告主体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张立民、聂新军 (2006) 强调了审计结果公开的方式还应包括依申请公开。上述学者对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界定大致相同, 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本文认为, 国家审计公告是指政府或者国家审计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主动公开或依申请人的要求而公开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对査处问题的整改结果, 同时, 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积极反馈, 审计机关利用反馈结果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的过程。

廖洪、王芳 (2002) 提出国家审计公告的内容可以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不能报喜不报忧。谢荣、宋夏云 (2006) 认为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公告内容至少应包含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范围、相关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审计机关的责任、审计所依据的职业规范、此次审计的整体性的结论以及对于该审计单位的改进建议等。许家林、申慧慧 (2006) 提出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由公告审计结果、公告审计处理意见和公告后续审计构成;孙阴 (2008) 指出从公告类型上应增加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结果的公告, 从框架上应增加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目的、依据与审计单位的反馈。

上述学者对国家审计公告的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指出公告的内容应明晰、客观、完整、及时、一分为二, 为完善公告内容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有益借鉴。

二、关于审计公告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宋常、周长信、赵魏清、陈茜 (2010) 提出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重要性及清晰性等六个方面质量特征构成。胡志勇 (2006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论证了审计公告制度是提髙审计效果的重要措施, 并通过实证分析, 认为在现有体制下, 推行审计公告制度比加大处理处罚力度对提高审计效果更具有重大意义。有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因素研究, 宋常、胡家俊、陈宋生 (2006) 实证结果表明, 违纪金额与地区经济、应缴金额与违纪金额及地区经济、已缴金额与应缴金额及地区经济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聂新军、张立民 (2009) 在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设计问卷对广东、江西两省地方政府审计机关进行专项调查, 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地方政府审计公告与审计专业人才短缺正相关, 发达地区比内陆地区更愿意公告审计结果。韦德洪、覃智勇、唐松庆 (2010) 实证研究表明, 对财政资金运行安全起保障作用最大的是审计案件处理率, 其次是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釆用率, 最差的是问题金额处理率。

三、关于国家审计公告对国家治理影响方面的研究

吕婧 (2009) 以《中国审计年鉴》和所有地方审计机关的官方门户网站上公布的2002年至2007年审计公告为样本, 实证研究表明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数对整改资金比率的影响显著。黄溶冰、王跃堂 (2010) 认为, 我国省级审计机关近年来查实了许多违法违纪问题, 审计质量在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重效力轻效果, 重“抵御"轻“预防”, 审计结果公告的综合效果没有得以很好发挥, 以及因揭露和预防效果不佳导致的“屡审屡犯”等问题。蒲丹琳、王善平 (2011) 研究得出在审计后期, 媒体可以跟踪监督审计建议有没有落实及提高审计整改的效果。郑小荣 (2012) 研究表明, 审计结果公告质量特征对于公告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审计结果公告质量特征水平与其重要性负相关、审计机关公告行为具有明显的策略性特征。徐钦英 (2012) 、聂萍和徐钦英 (2012) 回归结果表明, 审计结果的执行效果会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而且司法机关对违规人员的处理能够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齐秀清 (2012) 研究表明, 公众、人大和政府作为政府审计的三大需求方, 其需求对政府审计控制效果有促进作用。审计执行效力、经济处罚效力和信息披露效力越大, 政府审计控制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对国家审计公告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 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审计公告的基本理论、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对国家治理影响等诸多内容。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理论, 为研究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绩效及影响因素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基础问题的深入剖析, 不少研究存在重复化、表面化以及零碎化现象, 从而难以发挥出对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实践的指导作用。从研究方法来看规范研究多, 实证研究少。实证研究也仅从某一单一指标反映国家审计公告的作用, 这说明理论界对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不够深入。

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教育 心灵的自由 情感的渗透 环境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思想,因而教育应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心灵的声音,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关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探讨,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主张教师应热爱学生,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自此之后,教育界对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但都一致主张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国外自古希腊时代开始,许多教育学家都一再强调教育要立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当前关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见解,主要有:教育是心灵的自由、心灵的对话;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及孩子需求的满足;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等,现综述如下。

一、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自由是与约束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教育是一种心靈的自由,主要指教育要求把人还给他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持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1.教育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唤醒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梦想,真正的教育应培养的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样的人摆脱了外在的人与物的依赖性,真正获得了独立、自由,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地安排个人的生活,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不断设置“空白”与填充“空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意志,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独立、自尊的人格力量。”要注重唤醒孩子的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孩子的生命感、价值感,“使孩子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让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唤醒孩子的自由精神,孩子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驰骋,才会拥有强大的创造力量,才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2.教育是一种自由体验的过程

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事实,感悟人生。“通过体验,人的一切外在现实主体化、内在化,成为人内心生活的有机成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生命进入新的状态、新的境界。”教育正是在这种自由体验的过程中来激发人的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终极目的,这种自由体验强调的是教育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亲“心”体验,注重多元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丰富生活,才可以填补心灵的空缺。这种自由体验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应该走向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真性情,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乐趣,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对归于自然作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教育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之规律造就自然天性充分发展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然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促进儿童自然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自由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还可以指体验艺术、体验生活,艺术具有一定的美感,身处艺术氛围中,可以使人乐而忘忧、身心舒畅,没有艺术,生活便黯然失色;没有生活,艺术便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而,在艺术、生活中进行自由体验可以放飞心灵、驰骋梦想,因为“艺术作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就是一种心灵的震动,一种摇撼。它推动欣赏者向善、向美、想象、向往创造。”“生活体验属正常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必要的部分。如果缺乏体验,他的人生经验必将会是单调和肤浅,空虚和无聊。”教育过程中进行艺术、生活体验,可以激发人对生命的热爱,可以使人心性高昂、积极进取。

二、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交往中进行情感的渗透,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教育要达到目的,离不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增殖,赫尔巴特对此有较多的论述,他说:“交际不时地要求表达其自身的力量……它不仅丰富着对别人的感情而产生的同情,而且使自己的感情在别人心中增殖起来,以使这种感情强有力地、纯洁地反馈给我们自己。”通过情感的沟通,可以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实现人格对人格的深层影响。

教育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耕耘、创造的过程,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用爱来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爱的怀抱中健康地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育的确是心灵的艺术—我看王君、李迪之争》一文中说:“教育,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走进孩子的心灵才是教育的真谛,要教给孩子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和精神世界,在师生、生生之间系起情感的纽带,爱孩子,就要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无私的关怀,在爱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孩子成才。“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所有的人成为天才,但它能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力的生灵”,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用浓浓的爱去呵护孩子,因为我们的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是浇灌幼苗成长的甘露,“教师,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父母爱我们那般去爱所教学生,学生才会爱上如此大仁、大爱的教师”,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在爱与被爱中,促进彼此心灵的共同成长。

三、教育需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生存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为对话创建和谐的环境,是培养人的现实源泉。持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的观点主要有:

1. 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良好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自然而然会受到班集体信念、情感、意志等的影响,平等、自由、和谐的班级氛围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觀,帮助他们快速成才。让学生“在班里尽主人翁的义务,让他们体会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道理,别人满意自己也很满意这是很快乐的,这种人情美会使他们感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热爱的东西。”在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孩子会不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能力上的发展。

2. 用优秀的文化影响学生

文化的熏陶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优秀的文化能够直入心灵的最深处,帮助学生在这种无声的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发展。陈爽老师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一文中,明确地论述了怎样用优秀的文化去影响学生的问题,他认为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学生可通过“引见优秀的人”、“推荐优秀的书籍”、“营造有质量的文化阵地”、“提出集体成长的座右铭”四种途径来达到目的,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享受学习中的乐趣。

3. 家庭环境影响学生的成长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作风及教养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他说:“少年的任何行为都是同周围环境,特别是同家庭和家长的道德基础密切联系着的。少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长的品德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痕迹。”家庭学习氛围浓厚,会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家庭作风民主,孩子自然会受到尊重;家庭关系和睦,孩子会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会更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持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的观点挖掘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通的活动;持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的观点,看到了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无穷的力量;持教育需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的观点,看到了外在因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上三个观点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教育与心灵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教育应关注孩子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但由于教育思想是动态发展的,是不断演变的,因而,对于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的观点,笔者更乐于从人性的角度、创新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因为只有以人性、创新为基础的教育,才能达到培养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目的,才能实现人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肖爱英.教育,心灵的唤醒[J].江西教育,2008(10)

[3]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6]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7]李镇西.教育的确是心灵的艺术—我看王君、李迪之争[J].河南教育,2012(12):15—18

[8]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9]赵丽琴.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J].探索,2014(5):18

[10]陈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J].基础教育,2009(8)

[11]陈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J].基础教育,2009(8)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学生作文700字下一篇:总账会计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