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节支”实施方案建议(通用10篇)
为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活动,进一步强化业务水平及改善经营状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1.加强勤俭节约,降低办公管理费用。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确保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之下,节约办公经费。
(1)充分利用网络工具,降低纸张的使用率,打印设备耗材由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以达到严格控制印刷数量,降低办公消耗的目的。
(2)加强差旅管理。对外业出差由办公室派专人,对差旅费用、后勤、车辆统一管理,建立出差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出差费用支出。
(3)加强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节水、节电、节话费活动,减少浪费及不必要的支出。
2.加强教育。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活动,让广大科室人员认清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加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开展业务,拓展市场,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岗位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1)放开思路,出现有的业主以外,加强与其他业主的联系,积极拓展市场。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树立品牌意识,树立企业团队对外形象,增强业主对我们的信任。
一、加快行政效能建设步伐。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这是各级政府的事情, 所以必须持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把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主要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逐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可行性, 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行为法制化、程序化;建立农民增收的政绩考核体系, 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 形成稳定的农民增收政绩考核机制;建立政府诚信体系, 打造诚信政府等。
二、发展农村知识型经济。
创建学习型农村, 打造知识型农民, 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建立以农业远程教育和县、乡、村各类农民培训为主的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为主的技术示范体系, 建立农业研究会、专业科研组织、农民科技小组为主的新技术研究推广体系。以此举措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优化农村社会环境。
优化法制环境, 以良好稳定的法制环境让农民安心增收;优化生态环境, 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微生物农业等可持续发展农业, 在农村提倡绿色生产方式, 形成低收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全面建设生态型农村社会;优化消费环境, 提倡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的良好风尚, 以良好的村风和民风催化农民增收。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 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保障建设,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要求。要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援助体系, 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 尽快建立以农民个人缴费, 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解除农村养老之忧。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 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的结果,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通过推进农村非农化, 特别是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将一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业中去。要以小城镇为依托,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通过农村城镇化, 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县城和中心城市转移。要建立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调节体系,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适量有序流动。要采取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 组织农民向海外劳务市场转移。同时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 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 促进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 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六、实施农业营销工程。
要使农民增收, 必须从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入手, 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去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 尽快构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继续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主体, 以集贸市场为支撑, 以要素市场为辅助的贯通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管理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四是发展订单农业。要认真研究总结一些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 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依法规范农业订单。五是鼓励发展以经济人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积极探索产销直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网上交易等新的营销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促进生产与市场及时挂钩, 实现最佳利润。
七、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关键词 稳粮增收;农业大县;主要问题;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84
岳池县因盛产水稻而享有“银岳池”之美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全省现代畜牧业深化提升县和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该县在农业稳粮增收上逐渐显露出问题。本文以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为主线,研究了稳粮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1 岳池县基本县情及农业基本情况
岳池县地处四川省东部丘陵区,2015年底,幅员面积1 457 km2,耕地面积4.83万hm2(田3.93万hm2、土0.9万hm2),全县总人口118.03万,其中农业人口103.8万人,有劳动力59.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 470元,是四川省的丘陵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岳池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豌豆、葫豆和油菜。
2 岳池县在促进农业稳粮增收工作中作出的努力
一是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52.55万t,自2007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蔬菜总产达到72.76万t,新植柑橘0.07万hm2、葡萄、草莓等小水果0.03万hm2,新建中药材0.112万hm2,建成万亩现代农业产业标准示范区4个、0.287万hm2。二是整体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69家、家庭农场40个、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1家、种植大户212户,建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三是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2015年完成55个蔬菜和食用菌产品省级专项监测,抽取农产品样本6 340个,合格率100%。
3 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弱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存在水利设施配套不够、耕地平整度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村级公路及生产便道配套不够等问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1]。岳池县全县有40%左右的耕地基础设施老化,水土流失面积为1.33万hm2左右,占土地面积的28%,有2.67万hm2中低产田土需要改造,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现象仍然存在。
3.2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但规范运行的少,土地流转机制尚需引导规范,现代农业经营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尚需探索完善[2]。农业主导产业大而不强,重生产轻深加工、农产品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观光休闲带动农业增收的农业拓展功能尚需加强,以市场带动生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4 对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的工作建议
4.1 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稳粮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区“五小水利”、田间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建设[3]。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4.2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为农业稳粮增收提供人才基础
加快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
4.3 着力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农业稳粮增收筑牢制度基础
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4]。二是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4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为农业稳粮增收厚植发展基础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5]。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5 结语
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有针对性的在发展策略、投入力度等方面不断改进,令稳粮增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背景下更具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张涛,孙秀艳,等.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川省的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12):11-16.
[2]韩长赋.提质增效转方式 稳粮增收可持续 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农村工作通讯,2016(1):10-19.
[3]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 调结构”扎实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5(1):86-105.
[4]张红宇,孙涛,孙秀艳,等.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川省的调研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5(10):3-7.
[5]刘芳菊.云阳县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2,6(6):69-72.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就业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促进个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劳动力。同时,营造有利于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严格兑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依法管理,支持鼓励和引导优势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构筑新的发展优势。积极培育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成长型企业。搞好资本经营,加快发展集团化、现代化和资本结构多元化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流向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提高效益
在对市场需求状况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努力改善农产品内在质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压缩、调减失去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调优种养品种,调高品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发挥区域、资源、科技、市场和人才优势,贯彻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先的原则,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各种林果、药材和特色野味生产,江河沿岸重点发展各种特种水产养殖,城镇郊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和反季、无公害果蔬生产。在具体品种上,引导农民瞄准市场变化,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集中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一以贯之,狠抓不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
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四、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生产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并使这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进而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使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广大农民,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具有经营规模大、购销网络多、市场信息灵的优势,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协助农民引进优质品种,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积极收购本地优质产品,搞好加工,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宣传和促销手段,提高优质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有条件的企业可积极与农业、种子等部门建成共同利益的经济联合体,并采取“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搞好协作,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村服务社,搞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制订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研究政策,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认真研究制订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立农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优化组合和使用;农业结构调整中税收的调整;各级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加大对农业投入;金融部门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及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优质服务;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控减不合理的农民负担。按照“民有、民办、民管”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创立能人领头、股份合作、以销农副产品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展各种中介代理组织,把生产和流通有机衔接起来,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六、坚持科技兴农,拓展增收渠道
积极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县所、县校、县院合作,搞好开发,增加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树立典型,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发展。实施良
种工程,引进优良品种,改良现有品种质量,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结合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
七、搞好农村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 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提
高认识,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市人民支持农业发展和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
社会中形成“人人关心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优农强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要明确目标,从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努力将农业做优,争取实现“五化”:实施农业集聚化,提
高市场定位,加快聚集农业的优势竞争力;实施农业优势化,改善区域布局,加快营
造农业优势产业带;实施农业优质化,提升生产目标,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实
施农业企业化,创新微观组织,努力使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工业化,拓展产业领
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
产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主导产品,走“特色+规模”的效益之路,形成优势品牌,防止一哄而上。其次,继续落实“三给”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能带动农户进
入市场的农业企业给予资金、信贷、税费、技术等方面的优惠,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
起点较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的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四)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
识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的专业农
户,全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
教育,加大对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三是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快
农作物新品种、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步伐,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和监管,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
妇女劳动力是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每个家庭致富奔小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城市下岗失业妇女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实现增收致富,既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妇联组织面前的历史性课题和现实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结合《铁岭市妇女创业计划》的实施,于去年底组成五个调查组分赴各县(市)区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调查了全市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现状和手工制品产业的形成过程、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了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提出以开发手工制品产业为突破口,吸纳更多妇女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1.我市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现状
(1)城市下岗失业妇女现状
我市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中女性占半数以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凡具备条件的下岗失业妇女逐步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一些妇女特别是4050妇女仍然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群体妇女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无技能,家里又有老人孩子走不开,就成了尚未就业人员中的困难群体。10月,铁岭市妇联与铁岭市劳动就业局、铁岭市人事局共同举办了妇女就业专场洽谈会,61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821个。从供求状况对比看,18-30岁年龄组的用人需求最大,其次用人需求集中在31-44岁年龄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大学文化的用人需求最大。而2800名求职妇女中4050妇女少数应聘,多数落聘。这些妇女十分渴望有活干、有钱赚。
(2)农村妇女现状
铁岭是农业大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和剩余妇女劳动力是妇联引领妇女创业的着眼点和重点。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指出:“农村劳动力中妇女占65%以上,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农事生产一线的占半数以上。近些年,农村又出现了“男工女耕”,即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干农活、操持家务、伺奉老人孩子的分工状态。男劳动力除了春秋两季农活外,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土地上和家庭中的是妇女劳动力和尚未出嫁的女青年(部分独生女孩的家庭不愿也不放女孩外出打工)。由于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真正用在土地上的时间并不多,存在大量剩余时间,这样,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剩余就不是一个一个的单人剩余,而是一段一段时间上的季节上的大批妇女劳动力剩余。这些妇女劳动力渴求的是既能照顾家庭、老人和孩子,洗衣做饭,又能在家里或距家特别近的地方从事能够灵活支配时间的活计,以增加收入。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吸纳劳动力能力差,目前还不能为大龄下岗妇女和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更多、更为符合个人要求的就业岗位。缺少适合个性化要求的就业岗位和已婚妇女不能远离家庭参加生产的现状,使城市大龄下岗妇女和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很难找到称心的就业岗位。
20初,铁岭市委发出“全民创业”的号召,辽宁省妇女八大也号召妇女“做创业的女性”。为了响应号召,铁岭市妇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铁岭市妇女创业计划》,从促进城市下岗妇女再就业和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剩余妇女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统筹城乡,提出了促进方向和发展目标。在妇女创业计划跟踪落实中,各级妇联组织感到,为了使城市和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参与到创业的行列中来,必须开发一些适合妇女特点和所能从事的就业项目,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工制品目前采取的是来料加工和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这一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对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要求都不是很高,而且劳动强度不大、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灵活自由,是一个吸纳就业人数较多、资金设备投入较少、风险相对较小、适合各个年龄段妇女就业的产业,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非常受妇女欢迎。如果开发好这一产业,必将形成一个新的就业增长点和妇女增收致富的增长点,解决大量剩余妇女劳动力就业。
2.手工制品产业的形成过程及运行状况
我市手工制品产业起步早,分布广,经历了由自发组织、妇联推动、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目前走势良好。
从80年代开始,铁岭县就出现以绢花生产为主要项目的手工制品业。当时横道乡几名妇女农闲在家自发组织起来制作绢花,挣些零钱补充家用,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妇女都参与进来,形成了绢花生产制作点。由几人、几十人到几百人,发展到全县万余人从事这项生产。调兵山市从90年代初开始自发组织绢花生产、手工绣花和袜子编织,从自产自销到来料加工,人员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西丰县陶然乡居仁村1991年开始生产干花,由家庭手工作坊发展成干花厂,企业现拥有厂房8间,女工21名,生产加工几十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沈阳、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昌图县四和镇和毛家店镇的藤编筐篓也有多年的历史。
各级妇联组织发现以妇女为主体的手工制品项目后,承担起组织、协调、宣传、培训等任务,推动了手工制品产业的发展。铁岭县妇联20在省妇联的帮助下,组织6个乡镇的妇女搞毛织品加工,参与人数最多时达千人。横道乡20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成北方花艺有限公司,以绢花生产为主,吸收当地劳动力百余人,该公司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产品除在沈阳五爱市场设立专门销售网点外,还外销到许多国家,生产绢花的妇女户均年收入达4000元左右。乡党委和乡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每年表彰劳动模范都把“花娘”纳入表彰之列。目前全县范围内一支以村妇女主任参加的3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已经形成。铁岭县阿吉镇乌巴海村妇女主任崔维芹,发动全村参加绢花生产,并传授生产技术,现在全村每天40多人参加绢花生产,每天每人挣10元钱左右,农闲时全村有100多人从事绢花生产,成为这个村子的致富项目。魏家村赵恒敏从沈阳引进手工串彩灯项目,全村200多人参加生产,每天每人能挣10多元钱。清河区妇联在东兴社区和崇源社区成立了下岗妇女手工编织培训基地,自培训基地成立以来共举办大型培训班28次,培训学员1800名,每个社区都有技术员,随时免费包教技术,共有10个经纪人负责产品的外销。清河区妇联崔主席与龙之升制衣有限公司、铁岭外经贸局、沈阳大东区妇联联系,积极帮助外销产品。开原市王淑云、张明夫妇开始钩编帽子,在市场上销售。开原市妇联发现后,把他们作为带头人,对邻近五个乡镇的妇女进行了手工编织培训,设立手工编织点,帮助他们组织人员大批量生产,又跑大连、沈阳、省外贸等组织活源、寻找市场,现在已带动300人固定从事手工编织行业。开原下肥地乡妇联年接管了由于管理不善、濒临倒闭的企业--富来维手工艺品加工厂,加工玻璃工艺品,带动200多人就业,女工月收入达3、4百元。调兵山市调兵沟社区居民黄静,2003年4月到阜新市宏洋绢花厂学习绢花制作工艺,回来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利用闲置教室办起了小型加工厂,2003年底,在市妇联的推荐下,黄静参加了省妇联举办的“手工制品带头人经验交流会”,加入了省手工艺品商会,通过这一有利契机,黄静开阔了眼界,并签下了织毛袜子、制作多层绢花、手工绣花、手工编织等来料加工业务,现已带动本社区和其他10个社区、3个村的400多名妇女姐妹从事手工制作业务。调兵山市马华的华茗针织有限责任公司在妇联和外经委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已取得自营出口权,今年出口额预计500万美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手工制品产业在开原、清河、调兵山和铁岭县四个区域已见雏形。开原市21个乡镇,272个村,有5个乡12个村搞起了手工编织。开原市庆云堡镇老虎头村有20多户搞草袋、草绳编织。开原市妇联就业服务中心下设2个编织点,常年组织妇女搞手工制品来料加工。铁岭县有7000多人从事绢花加工,号称“万名花娘工程”,由过去的十几个绢花点发展到现在30多个。清河区有500多名下岗失业妇女和1000多名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从事手工编织行业,创品种80多个,花样200多种,实现了订单加工,产品供不应求。调兵山市巫术街26个社区都有手工制品加工点。调兵山市小明镇招商引资企业----盛英绢花有限公司下设2个加工点,辐射1000多名加工绢花的妇女,该公司已经取得自营出口权。西丰县有6个社区有人从事手工制品行业,种类有钩编拖鞋、手工毛衣和手工艺品等,都内销到沈阳、开原、辽源及本县。其它县(市)区还有一些散户加工点和从事手工制品的人员,这些人员已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具有固定销售收入。至于没有固定收入、有钩编织绣手艺的妇女不计其数。
3.我市手工制品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手工制品产业适合女性心灵手巧的特点,是一个比较贴近妇女实际、深受妇女欢迎、具有可操作性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群体项目。
妇女群众的渴求,为手工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从事手工制品产业的妇女都是想致富没门路,没项目,外出打工没条件,或单亲家庭和残疾妇女,基本上属妇女中的弱势群体。妇女们说:“如果在家搞手工艺品制作,既不耽误做家务,又能增加一些收入,只要每个月能挣上二、三百元,干上三、五个月,过年的零花钱也出来了。”通过召开座谈会,妇女干部及群众对手工编织这个行业基本上是认可的,她们非常愿意从事手工制品这项无投入风险、无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开原市有58万人口,其中妇女成年劳动力约1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现有近2万农村妇女和近千名下岗妇女渴望从事手工编织行业。广大妇女从事手工编织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前不久,开发区妇联举办了一次手工编织培训班,那天刚好下过雨雪,道路十分泥泞,本以为这次培训不会有多少人参加了,但没想到能够容纳400人的会场竟座无虚席,实际到会500多人,更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妇女的鞋子裤子都已湿透,但她们却说:“感谢妇联为我们寻找致富门路、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哪怕是一个月挣100块钱也愿意干,只要不呆着!”广大妇女的需求、企盼,是发展手工制品产业的先决条件。
妇联组织孜孜以求,为手工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服务。各级妇联组织急党委和政府之所急、想妇女之所需、行妇联之所能,把发展手工制品产业看作是为下岗职工、农村妇女姐妹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工作来抓,认识高,行动快,不怕千辛万苦,积极帮助妇女找活源,建基地。市妇联组织基层妇联和带头人赴广州参加广交会,到锦州参加展洽会,责成专人负责开发手工制品产业,筹备手工制品大奖赛,筹建手工制品商会。昌图、西丰、开发区等妇联领导同市妇联领导一道利用周日休息时间跑沈阳,考察项目,联系业务,并与调兵山、鞍山、海城联络,为妇女寻找活源。昌图四面城妇联主席担当起带头人的担子,组织妇女开始了手工编织。开原市妇联在妇女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动妇女从事手工制品行业,并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培训。目前全市8个县市区妇联全都行动起来。妇联想干事、干成事的决心让广大妇女动心,妇联的信誉让广大妇女放心,妇联周到的服务让广大妇女贴心,妇联的参与正在促进手工制品产业组织服务体系的形成。
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增强了妇女发展手工制品产业的信心。发展手工制品产业不仅安置了下岗妇女就业,带动了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增收致富,还促进了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净化了民风,促进了社会稳定,不仅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也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认可。铁岭市委主管妇联工作的领导在开发手工制品产业意见上亲自签署意见,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支持。铁岭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帮助妇联研究开发手工制品产业的措施和政策,并予以资金支持。开发区组织手工编织培训班时,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亲自到会讲话。昌图县委副书记辛颖在听取村妇代会主任汇报后感慨地说:“昌图振兴之日就是妇女起来之时!”只言片语着实让创业妇女深受鼓舞,从事手工制品行业信心倍增。
客观分析市场,发展手工制品产业柳暗花明。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也充斥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手工制品等家庭来料加工业,是对现代机器工业的有效补充,作为劳动力密集型的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份额。中国发展手工制品产业不仅有资源优势更有劳动力优势,手工制品特别是一些返朴归真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在欧美市场,一些小工艺品、各种节日小礼品大多数都出自中国,这些都为发展手工制品产业提供了机会,创造了市场发展空间。我市从事手工制品行业有基础,有资源,成功经验与失败经验兼而有之,如果能够认真总结,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够把手工制品产业发展起来,前景乐观!
二、存在问题
我市手工制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1.我市开发手工制品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仍处于自由发展和妇联初级组织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很难形成自己的.产业特点和规模,形不成行业整体优势,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与市场对接不上。
2.没有形成自己的出口创汇规模企业和企业群,龙头企业作用不明显,一些零星的出口创汇企业“散兵作战”,导致市场开拓不够,活源不足,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一些企业小本经营,没有能力在产品广告与产品推销上进行投入。国外市场不敢闯,国内市场闯不进,拿不到第一手定单,只能到国内一些大企业中寻找一些二手、三手加工定单,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制约了手工制品产业的发展。
3. 手工制品企业、基地得不到资金、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新产品开发利用不够,尤其是缺乏依托当地资源开发的手工制品项目,如柳编、草编、玉米皮编等,产品设计研发不够,产品种类少,花样品种更新不快。
4.没有形成一支经纪人队伍。缺少手工制品行业带头人和手工制品基地。
5.一方面活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自发设计生产的手工制品找不到市场。
三、几点建议
手工制品产业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加工简单、容易掌握,特别适合擅长编、织、钩、缝、绣的妇女就业和创业,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必将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和家庭经济增长点,以此带来的促进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的。目前愿意从事手工编织行业的妇女众多,如果组织引导好这一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和解决城市下岗妇女实现再就业。辽宁省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发手工制品产业三年安置10万城乡妇女就业的工作目标,在我市开发手工制品产业符合市委提出的全民创业的要求,因此,大力开发手工制品产业,吸纳更多妇女劳动力就业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1.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将手工制品开发做为妇女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项目予以培植
一要建立机制。由各级政府建立扶持、开发妇女手工制品产业的协调组织,组织成员单位研究市场开发和我市资源的利用,落实部门责任,在措施办法、资金投入和督促指导等方面给予保证。二要提供政策服务。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劳动保障、外经外贸、商业、农委、科委和民政等部门,在市场开发、税收、投融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和创业培训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妇女手工制品生产企业优先办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简化登记注册手续;适当放宽手工制品公司的注册资本限制条件,使其享受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政策;适当放宽手工制品妇女从业者的《再就业优惠证》发放条件;对符合财税[]208号和财税[2003]192号规定的手工制品企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三要给予资金扶持。利用项目贷款和再就业循环金扶持下岗妇女创业带头人,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手工制品的下岗失业妇女提供小额信贷担保支持,对下岗失业妇女创办的小型手工制品企业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导,并以小额信贷等形式提供启动资金。
2.创造条件解决关键问题,扩大手工制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销路
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商业企业销售手工制品打开绿色通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长期稳固的供销关系。各级经贸部门要帮助妇女手工制品企业在广交会、沈交会等国际性的商品交易会上争取展位,创造更多的商机。商业和外经外贸部门要选择有利时机举办手工制品展销会或新产品推介会,扩大影响,让手工制品企业得到更多的订单。工商部门要培育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业务渠道、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为发展手工制品产业牵线搭桥,与市场对接。
3.建议成立铁岭市妇女手工制品商会,充分发挥商会的协调和管理功能
妇联组织要牵头发起成立妇女手工制品商会,强化手工制品行业自身发展意识,集聚智慧和挖掘潜能,共同促进行业发展。妇女手工制品商会要抓住进出口经营权放开的机遇,进一步帮助符合条件的手工制品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扩大出口。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中外手工制品的技术合作交流,为会员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要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企业及妇女创业带头人的共同要求,依法为会员协调与政府各行政单位间的关系,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会员企业解决难题。
4.整合手工制品市场,完善产品的研制、开发
产品无销路、活源短缺是制约手工制品产业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是产品无特色品牌,不能自己打入国际国内市场。要突破瓶颈必须迅速提高我市手工制品的设计和生产水平,培育和开发新的手工制品品牌。要挖掘传统的手工制品项目,推陈出新。铁岭妇女中有许多能工巧匠,擅长编、织、钩、缝、绣。这次调研中,我们在开原市结识了家住开原镇的骆春花,此人擅长传统的民间工艺梭织技术,用丝光线织成的套裙十分精美。银州区610厂居民李敏擅长钩编设计,设计出的杯垫、花盘垫、古董垫、高档座垫等达60多种。昌图县四面城镇常桂莲的绳编兜子让每个见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要把这些技术力量集合起来,开发适销对路特别是那些能够利用本地资源的新产品。如昌图大四乡有200多亩柳条明年进入成熟期,如何利用需要研究。要将全市零散的妇女编织点进行网络化整合,实现大企业、小企业、个体作坊联动发展,为其提供产品、信息、技术、培训等多方面服务,形成铁岭的特色品牌和规模效应。
5.加强培训,发挥带头人作用,搞好基地建设
要积极协调劳动、农业、教育、财政等部门配合开展妇女手工制品培训活动,为她们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力量,通过培训提高妇女手工制品制作技术能力。如,借助“阳光工程”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手工制品业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业带头人,通过这些妇女创业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让更多妇女参与到手工制品行业中来。各级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要成为开发手工制品产业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借助招商引资和政府投入及相关部门联手扶持等有关条件,加强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基地,扶持一批女企业家和对外出口企业,形成产业链条,把手工制品企业做大做强,开辟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1 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从我国多年来农民经济收入结构来看, 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产品收入、外出务工等经济来源。然而近年来, 农产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 原因是从事种植生产劳动强度大却往往收入微薄, 而农民到城市务工却可以相对赚取更多酬劳。因而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 导致农民中务农的人数不断减少, 大量的土地被闲置。许多学者认为, 农村城镇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而加快发展城镇化速度是有效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1,2]。
1.1 城镇化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 同时每年还在继续增加, 只有通过发展城镇化, 才能使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 农民才能实实在在提高收入。
城市需要大量的服务行业人员, 比如饭店需要服务员、家庭需要家政人员、建筑工地需要建筑工人、城市的清洁需要清洁工等。城市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这些岗位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 发展城镇化可以有效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丰富农民经济收入来源, 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1.2 城镇化可以节约土地, 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农村城镇化过程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 用于农业发展, 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首先, 城镇化使得大量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 进入城市生活居住, 改变农村一家一个小院的生活方式, 进入城市集中的楼房居住, 从而节约出大量的耕地。其次, 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都优于农村, 这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城市集中居住形式与农村传统居住形式相比可以节省将近80%的土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用于规模化农业生产,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促进农民增收[3,4,5]。
1.3 城镇化发展可提高农产品的需求度
城镇化发展促使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居住, 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会刺激城市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提高。老百姓的吃、穿、用、住等各方面需求水平也会提高, 特别是饮食需求会大量增加。城市农产品数量和种类需求的增加也间接给农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其次, 根据经济学原理, 当产品供大于求时, 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而当产品供不应求时, 产品的价格就会升高[6]。当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原有的农产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农产品的价格也会有一定的上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1.4 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从我国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城镇化发展促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例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 原来城市的近郊, 现在都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甚至有的地区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这样的发展过程, 使得原来的农村居民, 逐渐变为城市居民, 同时享受到城市的各种便利条件和设施。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农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 会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 从而有利于农民找到更好的工作, 社会也会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2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2.1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充分吸收劳动力
城镇化的发展会增加许多就业岗位。比如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 第三产业更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会促使大量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 使务农农民大量减少。同时城镇化的大范围推进也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也有利于使农民的收入增加速度与国民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农业人口来填补劳力的匮乏, 既可促进农民增收, 又可促进第二、三产业高速发展, 因而不断提高城市化率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7,8]。
2.2 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虽然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 这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 就是一个由户口引起的综合问题。只有对当前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让农民不管在何地, 都能够享受到与在家乡一样的待遇, 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福利,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那么农民才能够安心地在城市工作。此外, 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对聘用农民务工人员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 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水平, 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
2.3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
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有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 然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进入城市就业的范围比较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转移。研究表明,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受教育水平越高, 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越强, 对城镇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因此,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教育, 开展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为农民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提供平台, 提高城镇化发展的效率。政府应加大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 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 扩大农民就业面, 加速农民向城市的转移[9,10]。
2.4 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道路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 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各地需根据实际发展水平与区域特点确立合理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 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发挥区域优势,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健康协调发展[11,12]。
参考文献
[1]曾健民.发达国家农民增收政策及效果评价[J].经济纵横, 2002 (7) :41-43.
[2]廖丹清, 郭慧伶.城市化对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11) :79-81.
[3]郭非凡.加速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11) :147-150.
[4]李宏岳.城镇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 2011 (4) :60-61.
[5]朱照阳.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8) :11, 52.
[6]林锋峰, 魏远竹, 谢志忠.福建省城市化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1) :118-121.
[7]彭腾.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13-15.
[8]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2) :45-50.
[9]范力勇, 赵美夫, 吴明.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土地供应有关问题的探讨与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16) :289-290.
[10]赵玉红.促进辽宁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 2012 (6) :105-106.
[11]李扬扬.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4) :85-86.
目标任务
今年全乡农民增收目标是:计划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10%,以确保实际增长7%以上。各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各自的增收目标。要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上,在扎实抓好灾后农业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在优化提升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非农产业、引导鼓励就业创业上下功夫,紧紧抓住短、平、快的农民增收项目,全力以赴实施农民增收项目。
1、粮食生产
立足稳粮保供给、抗灾夺丰收,积极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强化技术指导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户到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农民增收456万元。
(1)稳定水稻播种面积52859亩,生产稻谷1930万公斤,努力提高其优质品率,实现每100公斤价格上涨20元,预计增收386万元;
(2)扩大甘薯、大豆、玉米等旱杂粮播种面积500亩,预计增收40万元;
(3)发展再生稻1000亩,增收稻谷15万公斤,预计增收30万元。
2、经济作物生产
调整品种结构,合理优化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经济作物的优质率和商品率,力争今年经济作物(除烟叶外)实现农民增收96万元。
(1)茶叶:强化茶园管理,增加投入,加快标准化茶园建设,推广制茶新技术、新工艺,更新改造加工机械和茶叶冷藏技术设备,提高秋茶精制比例,促进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提升。扶持津源茶场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水茜茶叶知名度。力争270亩增产茶园亩增毛茶10斤,预计增收20万元。
(2)蔬菜:以千农农业为依托,发展订单蔬菜。一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节大棚蔬菜5000平方米,预计增收10万元;二是引导农民利用冬闲田扩种蔬菜300亩,预计增收15万元;三是新增朝天椒种植220亩,预计增收35万元。
(3)食用菌:利用食用菌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种植竹荪30亩,预计增收16万元。
(4)烟叶:因面积压缩3500亩,加上洪灾影响,今年烟叶收入比去年减少约800万元。
3、畜牧水产养殖
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畜禽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不断提高农民养殖业收入。重点抓好生猪和禽类补栏扩养,确保灾后畜禽渔业生产,力争今年畜牧水产业实现农民增收110万元。
(1)畜牧业: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加快培育规模大户,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面开展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年内新增出栏生猪1190头、肉牛329头、羊530头、禽类9200羽,预计增收91万元。
(2)水产业:加大商品鱼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在补养秋片的同时,扩大投饵喂养,并积极组织渔药、消毒药品等物资的供应,切实做好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降低养殖污染和鱼病的发生率,力争新增产量3.55万斤,预计增收19万元。
4、林业生产
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种植,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实施效益高、特色明显的短平快生产项目。重点抓好毛竹、油茶等生产,力争今年林业实现农民增收96万元。
(1)竹业:重点抓好竹山管理,实施除草抚育,保持林地土壤疏松,合理施肥,及时补充竹林营养,促进竹林恢复生长,增加笋竹产量。力争年产春笋12万公斤、冬笋10万公斤、毛竹22万株,今年笋竹市场行情看好,按笋类平均每公斤价格上涨1元、毛竹平均每株价格上涨2元计算,预计增收66万元。
(2)油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逐步推广油茶生产机具(械)作业,提高油茶产质量,全乡油茶4000亩,平均亩产7.5公斤茶油,今年按每公斤价格上涨10元计算,预计增收30万元。
5、农村服务业
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拓展农民非农收入渠道,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力争今年农村服务业实现农民增收50万元。
充分利用水茜乡今年公路建设、土地整理、烟基建设、灾后重建、水利、人饮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的有利时机,有序引导农民发展建筑业、运输业和餐饮业,参与商贸流通、营销、服务等行业,增加非农收入。预计建筑业增收20万元,运输业增收20万元,商饮服务业增收10万元。
6、劳务输出
把扩大农民就业创业作为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提高工资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力争今年实现农民就业增收1000万元。
(1)加大培训力度:整合温暖工程、阳光工程等惠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力争年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新增转移就业1680人。
(2)引导就地就近就业:抓住当前扩大农村内需的有利时机,在把握政策机遇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一是突出各级确定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二是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突出灾毁耕地、公路、水利设施修复和农村住房重建,鼓励有技术的农民承建重建项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引导农民利用冬闲季节外出打季节性短工,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7、扶贫开发到户工程
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增收致富能力,力争今年实现农民灾后政策性补助增收100万元。
(1)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利用资金捆绑管理、干部驻村任职、单位挂钩帮扶的有效办法,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加大灾后重建家园力度:积极争取灾后民政救济、房屋保险理赔、集中重建补助等政策性补助,加大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好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完成今年60人造福工程搬迁任务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追加的.造福工程搬迁指标,把石寮村因灾倒房户、严重危房户和地灾点整体搬迁户等30户,实施集中重建全部列入造福工程。通过造福工程的实施,带动沙石料、土石方、木材、砖瓦等建材产业发展,扩大建房用工,增加贫困农民工资性收入。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各部门要尽快制定本单位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责任制,明确工作进度,把增收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工作指导到村到户。建立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协调机制,把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作为衡量各村和各有关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形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2、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
确保农民应得的各类补贴和项目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政府惠民补贴资金推行“一折通”国库直接支付,切实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一是给农民的补贴资金,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发放给农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挪用、冒领、套取,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强家惠农专项资金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挪用、克扣,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3、整合帮扶资源资金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驻村任职干部资源,做到扶贫帮困与培育亮点相结合,发挥选派干部对农村经济的推进作用,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渠道。
4、强化督查考核
各村各部门要围绕增收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乡党委、政府将定期不定期对农民增收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并进行通报,以促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确保全年农民增收目标顺利实现。
5、落实好“五大战役”部署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方案》、县委《关于切实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决定》精神,加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特制定全县今后5年(2008—2012)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全县上下要坚持“一片一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三品: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优品牌,两化:产业化、高效化),西片重点发展棉花、蜜瓜、葡萄、设施蔬菜产业,积极发展林果业、牛羊育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郊特色经济;东片重点发展蜜瓜、番茄、酒花、甘草等特色产业,农牧结合、以草定畜,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牛羊产业;南片以畜牧业为主,加快养殖方式转型,重点发展肉牛产业;移民片区以优先做大劳务产业为主,一次性导入新兴产业。使全县农业形成“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加速农民增收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外延型向内涵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收目标是,在2007年的基础上,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调整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5万亩,扶持推广“万元田”1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劳务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经过五年的努力,各大片区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新培育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2-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到90%以上,培育农业优质品牌5个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以上。力争到2012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0元以上(不含新建移民乡),新建移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10项重点任务
1、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坚持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示范推广的基础上,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万亩连片为调整方向,大力实施“251”种植增收计划,调整退出亩收入千元以下的低效田,大力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扶持推广“万元田”,力争户均发展1亩“万元田”。要采取高产栽培、立体种植、品种改良和间作套种等措施,把蜜瓜、甘草、番茄、酒花、葡萄、枸杞培育成新兴主导产业。棉花产业要以主攻单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为重点,采取膜下滴灌等节水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种植面积控制在18万亩以内,亩产皮棉每年新增5公斤以上;蜜瓜产业要以扩大面积、优化品质、打造品牌为重点,尽快实现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亩均效益突破3000元的“双三”目标;葡萄产业以酿酒为重点,建立试验基地和示范园区,引导扩大种植规模;番茄、酒花、甘草产业要以建龙头、抓订单、增效益为重点,加速扩张产业规模,尽快形成区域化种植的大格局。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牢牢把握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农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以推动养殖方式转型为重要途径,按照“小群体汇集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走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健康型畜牧业发展道路。在巩固“1881”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推广“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1户饲养20只基础母羊或4头基础母牛,一年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特别是南片乡镇要积极争取草畜产业扶持项目,建好养殖小区,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在肉牛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力争户均推广一个“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要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大力普及暖棚舍饲精养、快速育肥、秸秆青贮氨化、微贮脱毒等技术,加快畜牧业特色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步伐。要积极引导畜牧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促使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推动全县养殖业向“一村一品”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和应急处置机制,设立畜牧防疫专项资金,加强以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检疫监督工作,提高防疫效果。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50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万头和55万只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以上。
实施“农民万元增收计划”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是实现广大群众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探索农村新的领导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实施“农民万元增收计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农民万元增收计划”作为“三村四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重点,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广大群众的意志,强化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集中民智,群策群力,推动全乡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发展道路。
X乡“农民万元增收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市、区要求,为确保用3—5年的时间,全乡农民经济总收入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5000元以上“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现结合X实际,提出X乡“农民万元增收计划”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X乡位于X中心城区以东5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2005年年末总人口42886人,其中农业人口4177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4%;耕地面积24633亩,其中水田22267亩,旱地2366 亩;农村劳动力21728个,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有8509人,占39%,外出劳动力6940人,占32.9%,从事第二产业的3780人,占17%,从事第三产业2296人,占10.6%,乡村企业劳动力203人,占0.9%;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元,其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收入15567万元,占总收入的50%,第二产业7437万元,占总收入的24%,第三产业7901万元,占总收入的26%。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76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1:1,第一产业经济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逐步向二、三产业倾斜。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X乡距X中心城区5公里,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便利,随着曲靖市“双百”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金江沿线的开发建设,X乡独特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现显。
2、劳动力资源丰富。全乡2005年有农村劳动力21728个,户均可转移劳动力1.6人,为发展第二、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基础建设扎实。XXX“三江并流”,水利资源丰富;曲鸡路、沾潦路、曲龙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牛街、鸡街、平江街三大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扎实,大部分村委会都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绿化。
4、产业支撑有力。农业方面积极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培育了大龙花卉基地和锦苑丽泰两个鲜切花基地,花卉种植面积达515亩。奶牛、家禽、水产、建筑建材产业化初具雏形,全乡有各类农牧协会7个,种养殖大户127户。铸造、建材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并引进了预制构件厂、闽南pVC管建材厂、免烧砖厂等一批有活力的企业,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假日旅游休闲经济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制约因素
1、土地资源制约。一方面,X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村0.79亩,最少的只有0.39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另一方面,大部分土地都属于基本农田保护用地,建设用地少,制约着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2、集体经济薄弱。全乡10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专项合同承包费,加之税费改革后,收入几乎无法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投入集体公益事业的能力严重不足。
3、环境污染严重。X农业生产主要依赖的潇湘江、南盘江受到曲靖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农产品品质逐年下降,4000余亩养殖水面的安全受到威胁,已经发生多起污水进入鱼塘致鱼死亡事件。
4、发展思路滞后。少数村组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办法不多。群众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一个目标”(用3—5年时间达到全乡农民人均经济总收入万元以上、人均经济纯收入5000元以上),开发“两大园区”(金江生态园区和东沿高效农业园区),实施“三大工程”(“三培育”、“三培养”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坚持“四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仔猪和生猪产量、稳定水生蔬菜和水果产量、稳定水产品生产),突出“五抓”(抓家禽养殖、奶牛养殖、花卉种植、旱地蔬菜、休闲经济),强化“六项投入”,促进全乡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五、具体措施
(一)开发两大园区,优化产业布局。
围绕三大集镇(牛街、平江街、鸡街),打造金江生态园区和东沿高效农业园区两大园区,金江生态园区以金江路为中心,二、三产业发展为主,重点实施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东沿高效农业园区,依托城市需求,服务市民餐桌,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优质、绿色、无公害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牛奶、鲜花、蔬菜、瓜果、水产品、肉、蛋、禽城郊高效农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壮大。
1、金江生态园区,重点以小城镇建设为发展目标,做好余家屯五组、牛街一、三组农户征地拆迁和新村安置工作,为金江路二期工程开发打牢基础。完成金江生态园的总体规划,启动牛街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庄家圩工业园区建设,做好余家圩、庄家圩村委会新村中心总体规划,启动冯家圩村民小组整村搬迁,抓好诺特汽车配件厂、麒麟禽蛋公司、豆制品厂、庄家圩免烧砖厂、闽南建材城等在建项目的建设和生产经营,加快以牛街、余家屯、平江街为重点的金江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活镇”的工作思路,筑巢引凤,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建筑建材业和商饮服务业,把金江生态园区建设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支撑点。围绕鸡街集镇建设,进一步开发利用朗目山风景旅游区,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龙头,做大做强旅游休闲经济,大力发展商饮服务业。
2、东沿高效农业园区。以锦苑丽泰、三牛乳业、鸭子牛奶、茂源鸭子养殖鸭苗孵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余家圩、四圩、小坝圩、新发、鸡街、大龙、新圩、庄家圩等8个村委会重点发展奶牛、生猪、仔猪、家禽养殖、蔬菜、优质大米、鲜切花产业,围绕绿色、生态、高效的目标,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建立高效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园区。
(二)实施“三大工程”,增强增收活力。
1、实施“三培育”工程,奠定增收基础。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利用小区建设带动奶牛、獭兔、花卉、家禽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利用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养殖大户。发挥鸭子牛奶公司和三牛乳业两家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建立新发、小坝圩奶牛养殖小区,培育养殖数量在50头以上的农户;利用四圩茂源种鸭养殖孵化基地,培育鸭子养殖大户;利用方圆珍禽养殖场的带动,发展农户进行珍禽养殖,壮大珍禽特色养殖规模;利用锦苑丽泰的带动,培育花卉种植大户。另一方面是利用现有养殖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在家禽养殖规模的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禽蛋、禽肉深加工企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升农产品价值,走品牌生产的路子。企业与种养殖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使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集约化,有效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风险。二是培育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培育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从生产、销售、经营等方面全方位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群众增收。在现有的花卉、奶牛、养鸡、养鸭、仔猪营销、蔬菜、科技七个专业协会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协会指导生产的作用,加强协会在信息、销售等方面的作用。结合獭兔养殖、养鹅等项目的兴起,成立养鹅协会和獭兔养殖协会,健全完善协会运作体系,逐步引导成立相应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联合生产、联合发展的路子,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新型农民。结合“两校进村”,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群英计划和农村科普教育等形式,加强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升劳动力素质。
2、实施“三培养”工程,强化增收保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高领导方法和执政能力,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坚持“三培养”(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工程,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重点是增强农村党员的创业致富能力,增强村组干部驾驭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农村党员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作用,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一是要切实做好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价值和就业上岗的竞争力。二是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劳动力外出务工。三是做好外出劳动力维权工作,帮助他们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四是围绕区域内转移与区域外转移相结合、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思路做好引导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乡60%以上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6600万元,不断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五是整合土地资源,适度规模经营。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把外出劳动力经营的土地资源通过承包、入股等形式集中起来,交由有技术、有资金的少数人统一经营,既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又能解决外出劳动力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项目优势。
(三)坚持“四稳”,提高产品品质。
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采用间作、套种、农业机械、生物等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复种指数,发展高效种植模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0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900万公斤以上。
2、稳定仔猪和生猪产量。仔猪出栏稳定在15万头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50000头以上。同时,充分发挥我乡农作物秸秆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村组发展仔猪和生猪养殖小区,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快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保障体系,为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稳定水生蔬菜和水果产量。在水生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30万公斤、产值稳定在60万元以上的基础
【“增收节支”实施方案建议】推荐阅读:
增收节支活动实施方案10-09
增收节支岗位方案范文11-20
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10-31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调研报告11-14
节支降耗总结06-22
节支降耗管理制度12-12
节支降耗项目管理办法10-04
关于加强银行内部节支降耗管理的探讨12-04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07-05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