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之我见(共13篇)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要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安排和表述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力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注重人文性、针对性、实效性;体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形式上要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思维过程,强调综合性,体现探究学习。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个人实践对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课教学开展的前提。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当前本课程教学目标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方。可是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教师开展的活动形式五花八门,各种活动形式轮番上阵,追求表面的热闹,实质性的内容却很少。究其原因,课堂活动的设计、实践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为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活动课教学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可操作性强 在活动教学中,如果采用同一手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甚至放弃学习。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或看录像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上“抵制不良诱惑如网络游戏”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网络问题进行辩论;在上“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时,可让学生查找人和动物的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在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讲授课、辩论课、讨论课、演讲课等课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像、图片等,而这些教学形式在活动课中又交替使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动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离开了它,任何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展开。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同时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教学也就名存实亡了。既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象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初中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方案很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活动组织调控方面的问题。如在有的班级,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秩序就会乱。因此,为了确保活动课能有效地实践,老师要发挥好 “主导”作用,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课的组织和调控,注意把握好活动的火候,对活动局面进行有效的调控。尽管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但这并不妨碍在活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相反,教师的重要作用依旧不容忽视,这也是活动课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活动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学生的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活动实施的引导者,是不断探索的学习者和课程研究者,同时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多样思维方式来观察事物。在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用微笑代替严厉与冷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需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在以往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造成枯燥乏味,现通过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知识,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精神很强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国情时事教育,向学生传达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养成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增长知识面扩大视野。
1 教学中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 使我们醒悟。醒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 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 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不但发生变化, 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 如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新的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我们思想政治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至今在许多人的思想中都还有思想政治教学无非是念条条, 画框框。其实不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思想政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简单说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就是怎样做人的教育, 更多的是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的教学更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往和心灵上的沟通。身教重于言教, 你每天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你就得先树立你自己远大的理想;你是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爱, 充满激情, 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老师, 学生才能从你身上找到他们做人的标准。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 走进新角色。
2 教学中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 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 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无数成功经验都证明, 一旦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教学观念上讲, 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 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 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 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 更不用说“进入角色”, 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 学生则会厌学, 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进了死胡同。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教师的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 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 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主要起激励, 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必须围绕学生转, 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能用自己的目光去发现,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政治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 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3 教学中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 启发的方法, 手脑并用的方法, 教学合一的方法, 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教师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必须的基本技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教学, 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因此新课程下, 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 还课堂于学生,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积极探讨, 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吸引心、眼;妙用漫画, 寓教于乐;模拟表演, 身临其境;开拓视野, 延伸课堂等。教学中更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其方法有: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 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兴趣。启发式教学要做到“启”而有“发”, 收到效果, 就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 发表意见的余地;可利用音像直观启发等。在教学中, 还要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一方面, 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另一方面, 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 不惟师是从, 不把某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尽管教师在单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水平等方面超过了学生, 但在人格、人性和人权方面,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但应是平等的朋友, 而且还应该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同志。
4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打破传统教法
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和教材的“炒作”, 形成了学生围着教师转, 教师围着书本转的局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扼杀了,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与此相反, 新课程教学却旨在诱导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 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 促进学生扬长避短, 使学生既得到全面发展, 又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此目的的, 因此, 政治课要能吸引学生, 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就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 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能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 可有效扩大知识面, 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 优化教学过程。此外学生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即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公德意识,规范、指引其行动。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成为学生自主的、能动的活动。教学过程也就是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也必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社会性发展,克服传统教育教学只注重知识化传授的倾向。在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高尚的思想品德上下工夫,力争培养一代具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人。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思维特点、思维方法及思维能力。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有所收获。
三、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通过不断设疑把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教师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想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并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播放VCD让学生欣赏一幅生动画面,并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那空前的改革举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五、营造民主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因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强调“感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选择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真实思想情感的流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感情,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信任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与众不同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尊重和保护。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特别是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有道理时,教师要放下架子,高度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关爱学生,体谅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训练会做的学生,要全面照顾。大多数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弃他们,不能埋怨学生答不出教师所期待的答案,而是耐心启发、积极诱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动脑、学会创造,让学生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对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加以暗示架设桥梁,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探究者”、“胜利者”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多一份自信。
黄俊琦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不应该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之地,而应该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主战场,学生展示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师生平等参与的“创新、互动、开放”的有效课堂。
一、创新课堂模式,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并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快乐,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主动的、积极的。
1.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知、领悟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明理导行。众所周知,通常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而在体验式课堂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和谐一致,领悟做人道理,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例如:在讲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中“保护环境”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垃圾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垃圾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总结道:“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受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教学论文 )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其他同学也纷纷议论开来。于是我因势利导,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保护环境从爱护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开始吧,这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
2.探究式课堂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活动教学,能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尴尬现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积极求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开展辩论教学活动。在探究式的课堂中引入辩论形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课堂成为一扇新打开的窗户,使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灵动的心。“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美国在台湾究竟想干什么”……等等主题辩论,一方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活动中,他们收获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完成了一个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尝试课堂小品表演。行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课堂小品表演正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让学生置身于人为创设的特定环境中去探究社会与生活,它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的创新需要教师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意在灵活生成的过程中结合课前充分的预设,巧妙引导和点拨,善于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创造性思维的快乐,逐步养成爱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然,在课堂创新中,如何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如何处理“教须新法”和“教无定法”的关系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搭建互动平台,构筑“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充斥的是教师这个“主角”的“台词”,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了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谈不上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构建有效的互动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搭建互动平台,构筑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讲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之后,根据学生的智能情况,我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宣读自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理解,同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及思考的初步答案进行讲解供其他组员思考。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品质、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在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的思辨中,出现了不同乃至相反的认识结果。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学校整洁;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的家园到处是垃圾,苍蝇满天飞;有的学生说:我家住在板材厂、塑料厂附近,空气污染严重;有的学生说我家住在公路旁边,噪音污染严重……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不轻易插话、表态,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使思维热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争论的焦点和疑难问题,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加以延伸和拓展,促成课堂的高潮和亮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学生思维高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经常性有效性的互动,真正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使学生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打造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开放的、有活力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这个小课堂,还应着眼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结合,在实践体验中把书本上的道理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开放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采访、宣传、参观等,使学生求知的途径不断由学校向家庭、社区延伸,既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视野,又较好地实现了“知行统一”。
例如,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密切相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学完《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后,我以《保护环境我为先》为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采用观察记录、取样检测、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认识和建议。经过调查,有的小组发现白色污染严重,提出应取消塑料袋的使用,建议买菜用篮子;有的小组看到河道污染严重,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小组发现一些工厂三废污染严重,提出应加强法律力度,严惩污染企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每个人都自觉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实践证明,开放的课堂能使思想品德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快乐,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师生相互尊重、共同创造教育奇迹的乐土;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新奇的发现;应是高效的驱动器,能飞快地处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课堂,也是我们期待构建的理想课堂。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
如何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活动课教学,创造性地上好活动课,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探讨的课题.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具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极具针对性、形式多样、创新意识强等特点.作为发展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知识的获得,还是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而多样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
作 者:王磊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西山驿中学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活动课 教学
摘 要: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课来说,这个开始不是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算起,而应该是从准备这一节课开始,教师对一节课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决定这一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下面就活动式教学准备策略谈一下看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活动式;教材
一、充分备课标,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是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必须认真研读的,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把握知识的三维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课标就是教师上课的指路灯,只有看准了指路灯的方向,我们才有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备课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打牢了,那么在构建知识框架的时候我们才能放心,否则这个地基打不牢,那么这个房子设计得再漂亮也是于事无补的。
二、充分挖掘教材,教材资源取舍得当
大家都知道,再好吃的东西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因为每个人的口味是不同的,那么对于一节课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再好的教材资源,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拿来,因为它不一定适合你的课堂,不一定适合你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一课时,教材中有一段材料是介绍刘国梁和孔令辉是如何对待竞争与合作的,我认为利用这段材料说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很有说服力,但是这段材料有些过时了,于是我把这段材料换作了中国另外两名乒乓球选手张科峰和王浩,经过修改后的材料,更有时代气息,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时,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不是很合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有一类诱惑是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而教材在安排这些诱惑时是按照毒品、赌博、不良信息和邪教的诱惑这样的顺序安排的,于是我按照黄赌毒与邪教的顺序重新安排了学习的顺序,这样思路更加清晰一些,以免给学生造成比较混乱的感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很多,如果教师都要讲到,学生都要学到,课堂的时间往往就不够用,那么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我认为对教材中的内容,我们要学会“舍”,只有懂得舍,才会有得,如果什么都舍不得,往往贪多嚼不烂。“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古人治学的一句要诀。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本课的重难点选择一部分教材内容,让学生来分析透,通过分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力,这样做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充分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等,教师的教学才会有依据,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他们掌握的知识的丰富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到,你所讲的东西,学生是否了解,你所举的例子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我们教师充分地了解了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才能讲到学生的心里去,才能对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的指导,而不至于造成学生想听的教师没讲清楚,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还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的现象。
四、充分备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目前,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它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学懂知识,而且是很积极主动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找到一种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形式,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如果真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目前,大多数教师喜欢把活动融入教师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种形式来渗透课堂活动,这种课堂活动形式很符合教材编写的特点,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材料设计的问题深度不够、层次感不强和问题设计太宽泛的问题,所以就容易出现学生不用研讨,在教材中直接能找到答案的现象,那么这样的研讨就失去了价值,只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花架子研讨了。另外,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太过宽泛了,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答。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注意有一定的深度,但又不能太宽泛,要让学生经过研讨学习能够得出结论,这样这种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我们所使用的是三段式课堂活动形式,即课前的预习、课上的展示及课后的检测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渗透在每一个课堂活动的环节之中。课前的预习,需要学生在小组内研讨;课上的展示环节,更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且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完成习题的讲解即展示环节,在整节课上学生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说这种课堂活动形式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一、追求和谐互动的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出现, 更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展开。因此教师要克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变严肃为活泼, 学生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主宰课堂, 轻松学习, 体验快乐, 培养能力。例如, 在初二政治课中, 公民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两个主要的内容, 在课堂上我采用开辩论的方式, 设置了“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哪个更重要”的辩论题, 把学生分成两组, 正方观点是“享受权利更重要”, 反方观点是“履行义务更重要”。学生为了准备辩论比赛, 事先搜集整理, 做好充分准备, 许多学生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二) 激发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现行新教材内容注重体现培养学生兴趣, 在课本内容中插入漫画、名言、图片、资料卡等, 都是为了增强品德课内容的趣味性。图文并茂既使课文内容贴近现实, 又使课文内容易学、易懂、易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最终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在课堂上, 我发现, 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 他们便会全情投入, 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政治, 达到学习的自主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 在讲《孝敬父母》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节活动课, 让学生以朗诵、小品、歌曲等形式来描述母爱。我先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在班上交流: (1) 描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朗诵以父母不惜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为主, 强化“爱”的情感体验。 (2) 寻找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3) 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 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歌曲等, 如《妈妈的吻》。 (5) 用小品的形式展现自己与母亲的亲情或冲突。结果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 他们体会到父母伟大无私的爱, 学会对父母的感激。从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感受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提倡合作探究。
(三) 开展小组互助合作, 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在合作中提升自我, 在合作中完成学业。在课堂教学中, 我把一半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合作学习, 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 讲九年级《关注经济发展》时, 我先学生仔细看书, 吃透教材, 再让学生查找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 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调查, 各组学生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 确立主题, 并经行讨论交流, 最终写成调查报告。期间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激活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教学内容“活”
教师除熟透课本知识外, 还应参阅大量课外相关资料, 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中, 既要讲书本知识, 又要联系实际;既要讲过去, 又要说现在和将来;既要谈国内时事, 又要述国外形势, 增强课堂教学的容量。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时,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 书本上有什么讲什么, 平铺直叙地上完整课, 学生都没什么印象, 感觉课本内容离他们很遥远。我改成让学生自己查资料, 去社会采访, 参与社会实践, 然后分小组归纳总结, 再在课堂上讨论总结。如此一来, 课堂就生动形象起来, 知识也变得活泼可爱起来, 学生也兴致高昂起来。
(二) 课堂教学要“活”
课堂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要学会精讲, 学生可以理解的不要多讲, 学生能自己理解的就要让学生自己思考, 不能越俎代庖,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学会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例如讲《相亲相爱一家人》时, 由于学生熟悉家庭成员, 我没有过多地阐述, 只让学生在家里和父母沟通, 这样增进了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情, 克服了学生的一些逆反心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学生表现要“活”
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奖励、表扬、小组竞争的方式, 让学生的思想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注意力一直在课堂上。这个“活”不仅指脑活, 还有手活、嘴活, 听说读写并用。例如, 找一些政治知识“绕口令”“演讲”等能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题目, 让学生在兴趣中训练了自己的口才, 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很重要,就如一个好故事,往往从开头就引人入胜;就如一部好电影,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就吸引住了观众。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何有一个好的开始呢?
1. 问题导入
常语道:“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解于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学习“孝敬父母”这一课,教师在开课时说:“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家的英语单词是family,这个单词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呢?”通过一句话,教师就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议论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中央频道公益广告《Family》片段,让学生在“家是什么?”“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样的疑问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连串的课堂活动过程:自主思考形成独立见解;互动交流增进认识;博采众长完善答案。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时政导入
时政导入就是把教学相关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而且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如在讲授新课“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国”时采用新的时政材料——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又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让学生观看新闻片段“广州地铁车厢里老伯与青年互殴”视频,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看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并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学习教材。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深刻的知识。
3. 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喜欢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尊重是交往的前提”;通过“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努力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通过讲述焦裕禄、钟南山、任长霞的事迹,让学生学习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
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材深入浅出,还可以增加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内容,加深记忆。
4. 游戏导入
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概念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滚雪球”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认识新伙伴的乐趣,“叉手”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习惯的力量,课堂伊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
二、恰当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式方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对教师来说,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教师有效地运用的适当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注重选取新颖的教学案例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时政新闻每天更新,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不断关注时政、更新知识,注重选取新颖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加切合实际,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如在讲述“世界和平与发展”时,向学生展示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的视频和图片材料,让学生在关注国际时政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既充实了课堂知识,扩宽学生的政治视野,又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造性地整合和使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授;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减省或补充。如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节中,一位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整合,删减了“找问题”活动和“我的学习习惯”活动,增补了“寻找榜样”活动和“读故事,悟道理”活动。通过在同班同学中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谈谈他(她)有哪些学习习惯。通过读小故事,感悟良好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师对教材创造性地整合,新颖的课堂环节让学生耳目一新,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 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在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借助照片、图片、挂图等;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如在讲述“民族团结”时,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钓鱼岛资料,通过学习钓鱼岛的地理位置、战略价值、资源,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中国民间保钓行动等知识,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深刻地理解“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
如播放“精彩的生命”视频,通过镜头下美丽神奇的生命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从而由衷的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通过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回家看看》、《念亲恩》,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感恩父母。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每接新一届初一学生,调查后都发现,学生普遍怕作文,无话可说,不知怎么写,老师辅导半天,学生仍如入云雾。究其原因,学生缺乏生活储备,脑中没有多少货;有的小学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作文的高标准,使学生望而生畏,写作文一开始就没有信心。再者,小学升初中,为了应付考试,不少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走“捷径”,背范文,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使刚刚能写点文字的学生又陷入泥沼。所以,升入中学后,学生仍然不知怎么写作文,怕写作文,对作文敬而远之。
为了搞好初中作文教学,我认为,初中作文教学一开始要起点低,步子小,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大致可以这样做:
一、生活储备
一是通过书本进行储备。每周拿出一两节课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休息日或放寒暑假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全部是阅读。读名著,读老师推荐的报刊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吸收知识,储备生活。
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也可以进行生活储备。
二、欲擒故纵
学生怕作文,就要先打消其怕的心理,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能放开胆子,随心所欲的写自己愿意写、喜欢写的作文。
初一的第一学期,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专门布置学生有话可说而又喜欢写的作文题,如《你认识我吗》《瞧我这一家》《童年趣事》《我对你说》等等。每次作文辅导,都给学生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发牢骚、说怪话、诉苦也行,但要说真话说实话,我手写我心。每次作文讲评,都表扬那些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不批评任何学生;作文的分数也可以打得高些,一般的打八十多分,好点的打九十多分,每一次尽可能找出一篇好的给打满分。
这样,从一开始就打消学生的种种顾虑,让其敢说心里话,敢讲真话,解决了写作文的源泉问题。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丰富的世界,只因长期受到外界压抑,不被发掘,又如丰富的宝藏被埋没于地下一样。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逐一排除外界压抑,把宝藏挖出来,重见天日。所以,一开始学生写作文,不能将写作技巧,好文章的种种标准,更不能一味用思想性强调写作文标准。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是非辨别能力还不是多强的,有些本来是真善美的东西,你一强调思想性,他就不敢写;再说学生对于写作技巧只是个死的概念,根本不理解,你讲写作技巧,他就会削足适履,茫然失措。这样势必堵塞学生的写作文的源泉。所以,为了搞好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想写、喜欢
写,为下一步打下基础。
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学生想写作文,能够放开胆子写,是写作文的良好前提。要想将作文水平提高一步,达到会写、写好,还要有一个过程,可以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因势利导。
首先,来一点仿写、改写。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许多名家写文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明白这一点后,就干放开胆子模仿而不感到羞耻了。
将《木兰诗》、《孙权劝学》、《石壕吏》、《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典名篇改写成记叙文;根据《最后一课》写一篇《第一堂德语课》,写第二天小弗郎士第二天上第一堂德语课的情形;仿照《中国石拱桥》中有关赵州桥的说明,介绍我们这儿京杭大运河上的大吴桥;老师讲一个《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梗概,学生试着写一篇丰富而有形象的故事;给《变色龙》、《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续,等等。这样做,简单而又易行,学生感到不难,又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所以很感兴趣。
其次,把作文标准分成若干项。如分成:①格式是否工整,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别字有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是否清楚,有几处明显错误,⑥中心是否突出,⑦选材是否得当、是否新颖,⑧结构是否完整,首尾能否呼应,⑨语言是否通顺、流畅,⑩立意是否深刻。
前面五项,是作文的基本要求,称为基本功。第二学期重点抓这些,每两次作文,提一项要求,凡是做到的,一律的高分,并口头表扬;凡是没做到的,就当面指导他怎么做,责令其重写,重新打分,成绩算好的一次。
后五项,要求稍微高一些,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以后的几学期,逐项突破。每段时间提出一项要求,讲评时,表扬做得较好的;如果有些项,学生一时做的不好,老师就要写下水作文,讲评时宣读下水作文,给学生一个范例。
这样,一开始并不希望学生掌握多少写作知识,写出多高水平的作文,而是把作文要求分解成许多条,每次只提一点要求,老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走。慢慢的学生作文也就规范化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一点点足了,即使原先写作水平很差的学生,经过两三个学期的引导和训练,也能写出像样的作文了。
四、创造佳机,激发兴趣。在进行以上两步走的同时,老师尽可能创造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写作的境界中去,用兴趣诱导学生写作文。作文选题尽可能选题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实际 如《我班的能人》、《我喜欢唱的歌》、《我喜欢吃的菜(饭)》、《我喜欢的歌星》、《我讨厌——》等,学生喜闻乐见,顺手拈来,写作起来顺手,自然兴趣很高。
2、结合民间风俗,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出文题。
如《包饺子》、《贴春联》是春节后常写的;《话说元宵》、《那盏花灯真漂亮》又是元宵节题材;端午节到了又写粽子,中秋节写月饼。
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我班和一班举行拔河比赛,我班输了,但输得不服气,因为一班后面有别的班级学生帮忙。赛后我班学生一个个气哼哼,纷纷指责一班赢得不光彩。我这个当老师的充分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以《我们输得不服》、《一班赢得不光彩》等为题写作文。作文很快交上来,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有时,我还结合体育活动,写《实心球怎样扔得远》、《怎样训练立定跳远》、《跳绳的好处》等。虽然有的显得很幼稚,但也闪烁着学生的天真、学生的智
3、通过写日记,让学生学生在日记中什么都可以写,随心所欲。老师只自己看,不给任课老师看,不给家长看;讲评时只是泛泛表扬一些同学,不宣读日记内容,绝对为学生保密。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周边的世界,多思考身边的生活,多解剖自己,不要动不动就感情用事。用日记随时记下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脚印,也记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辛酸的泪水。老师经常提醒学生,改写什么日记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人才的好坏与多少,关键取决于学 校的教育。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往往把共产主义的道德观、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强调,忽视了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认知特点。使得这种终极目标式的教育因失去现实的土壤,而表现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难以收到应有成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关乎其对未来的理性认识,也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可以使他们对祖国的未来进行反哺报答,提升学生的民族感情。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那么,学校应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呢?对此问题想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树立价值教育观念。德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它承担着引导个体生命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重任。小学生活德育必须树立价值教育的观念,注重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无疑,教师应该成为学校价值教育的引领者。“生活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场景,赋予他们追寻和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同时,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也为价值的选择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时代,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恪守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
其二,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为学”的目的是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而这种做人就是指对自身人品、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可见,古人对道德的认识已非常深刻了。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浮华社会氛围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清净自身,贡献社会,知恩图报,是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诸多事实证明,德育确实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育负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审美、心理、交往、活动,生活以及个性发展等多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根本,对于学校而言,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课的教育和学习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对其设置不同的教育意境,对学生实施说服教育,讲述一些有关道德的实事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讲述道德事迹的有利性,形成学生对道德追求的渴望,进而产生对道德实践的欲望。这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祖国未来的情感欲。思想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每个学校都应开设相关的思想理论课程,在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可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其三,模拟示范可以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积极性,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有了德育作为基础,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乃至团结协作才有
存在的价值和根基。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和实施德育教育纲要,坚持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把内在的德性、外在的伦理、现实的政治贯穿为一体,全方位地塑造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品德。因此,对于初级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
说,对其实施道德示范演示是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经常以多媒体的方式放映一些有关道德的事迹,在视觉的接收下,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体验道德的伟大魅力。还有如在校园里,有人随地扔了垃圾,老师就应告诉他随地扔垃圾是不合环保理念的行为,讲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小事也是对学生道德观的考验,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惭形秽,因而在以后的日常行为中会随时注意到自己不当的行为,进而进行自我改正和自我行为的调整。老师还应当在讲述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注重对道德情感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以及注重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还有在学校中,教师还应注重视展览参观对学生道德的感染性。如对有关道德图片的展示,可以加强学生心理道德感的升华,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与自己生活学习相关的情节,注重自我道德行为的调节,进而加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故此,模拟示范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该注重此种演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对其全面素质的一种考验,也是自我修养全面提高的标志之一。
其四,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对自我适应性的考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注重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这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密切联系,还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相联系。通过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使道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可以促发学生对生活的有效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的同时,不容忽视地要讲环境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想象这种理论所联系的实际是什么。这样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良好环境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也就贯融于其中了。环境的溶剂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德育修养的有效途径。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引发学生对道德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实践性。其五,对小学生活德育内容的思考源于生活。德育的主题和素材来源于学生当下真切的生活。诚信、勇敢、善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规范不应该成为抽象的道德知识,这些道德品质原本就是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此外,“教师在时间十分有限的学校教育阶段,把所有的具体美德逐一传授给儿童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的重点与其放在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具体美德的养成上,不如放在一般的道德精神的培养上”。雨果曾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我们的德育并不是要培养“圣人”,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和道德的价值,最终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导入授课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7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过:“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新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靠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推行、去完善。分析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教学及其成因,其目的就是要让思想品德教师意识到无效教学的危害性,进而探讨无效教学的纠正方法,让各位同仁自觉地、有意识地、尽量地追求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尽早摆脱课堂教学的低效率,进而步入“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高效低耗”的良性循环佳境。
一、教师在课前预习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学生在课前有所感知和品味,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生活世界关系密切的人和事,更加需要他们课前进行初步的调查和了解,为他们即将开始的新课做好一切的经验和知识的准备。例如在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跨越代沟》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探究并感悟什么是“代沟”以及“代沟”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等途径查阅并获取相关的信息。可是,我们中有80%的教师,课前没有布置相关的预习活动,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滔滔不绝,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全然没有吸引力。
调查结果表明,预习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一环,而预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比如在让学生预习“代沟”的内容时,教师务必要学生明白“代沟”这一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讲到父母的亲情这个部分时,作为教师就要让学生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事先买几十个鸡蛋发给学生,让他们保管一个星期,从学校到家里如影随形,时刻不离开自己的身体。到上《走近父母》这节课之前收回,让各组组长检查鸡蛋的完好率。像这样的预习题,既能让学生感受为人父母的不易,又能给予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教师在课堂导入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的艺术,一个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花很多的心思,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将那些与本课有关系的话题,寓于一个富有哲理的生活主题之中,以达到开启学生智力,追求寸水养池鱼的教学效果。可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喜欢单刀直入,从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特别是由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常常让学生从背诵一些概念,方法单一,课堂从一开始就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一些教师在事例的引用上,不求创新,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
我们从最新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板着脸孔上课。通过分析我们得知,教师板着脸,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学生作业做不好;其二,测验结果不理想。有些教师甚至会用一些刻薄的话责骂和挖苦学生,让学生上课伊始就产生了恐惧感,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据调查表明,87%的学生表示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由老师小结,这对学习有利”。学生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和谐的教学互动。有部分学生会建议,“教师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多让我们思考”,“对于难一些的问题,希望给一点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以上足以说明,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在从属和被动的状态。教学本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种信息的交流过程,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应提出让学生思维兴奋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教师提问时,句子应完整而富有逻辑,避免出现语言表达不明确,交流不到位的现象。如果语言表达不清楚,学生会感到教师的问题零碎不全、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而“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仔细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知识能力水平等,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一、教师在课前预习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众所周知, 思想品德课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学生在课前有所感知和品味, 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生活世界关系密切的人和事, 更加需要他们课前进行初步的调查和了解, 为他们即将开始的新课做好一切的经验和知识的准备。例如在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跨越代沟》时,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 探究并感悟什么是“代沟”以及“代沟”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等途径查阅并获取相关的信息。可是, 我们中有80%的教师, 课前没有布置相关的预习活动,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滔滔不绝, 自己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课堂全然没有吸引力。
调查结果表明, 预习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一环, 而预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比如在让学生预习“代沟”的内容时, 教师务必要学生明白“代沟”这一名词的内涵与外延, 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讲到父母的亲情这个部分时, 作为教师就要让学生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课前,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事先买几十个鸡蛋发给学生, 让他们保管一个星期, 从学校到家里如影随形, 时刻不离开自己的身体。到上《走近父母》这节课之前收回, 让各组组长检查鸡蛋的完好率。像这样的预习题, 既能让学生感受为人父母的不易, 又能给予学生的心理体验, 使学生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教师在课堂导入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一个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往往会花很多的心思,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将那些与本课有关系的话题, 寓于一个富有哲理的生活主题之中, 以达到开启学生智力, 追求寸水养池鱼的教学效果。可是,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喜欢单刀直入, 从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特别是由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 常常让学生从背诵一些概念, 方法单一, 课堂从一开始就变得死气沉沉, 毫无生气。一些教师在事例的引用上, 不求创新, 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
我们从最新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板着脸孔上课。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教师板着脸, 其原因不外有二, 其一, 学生作业做不好;其二, 测验结果不理想。有些教师甚至会用一些刻薄的话责骂和挖苦学生, 让学生上课伊始就产生了恐惧感, 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据调查表明, 87%的学生表示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50%的学生认为“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讨论, 再由老师小结, 这对学习有利”。学生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和谐的教学互动。有部分学生会建议, “教师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 多让我们思考”, “对于难一些的问题, 希望给一点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以上足以说明,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以教师为中心, 使学生处在从属和被动的状态。教学本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种信息的交流过程, 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 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林文利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基于以上学习心得,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
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譬如在新任教初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一开始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语文课语文课,那么你心目中的语文是怎样的呢?在学生思考之后,我就有感情地背诵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语文是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是那名城古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静谧的菏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然后告诉学生“我的语文是晨起衣衫窸窣的轻盈,是午后荫下蝉鸣的欢快,是月下独酌咂舌的充实,是床头灯下阅读的惬意,是冥思遐想的闲适,是静静聆听的享受,是击打键盘的快感,是擦亮火柴的袅袅思绪,它是指间的舞蹈,嘴角的抿笑,发丝在风中飘扬的旷达。我的语文平凡到穿越生命的历程,却让你不知不觉。”这样,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对语文的重新认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初中的语文生活;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散步》一文,可让学生撷取记忆里的温馨花絮与同学共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风筝》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绍,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
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0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0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当然,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我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之我见】推荐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9-1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常规范文07-17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论文09-24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15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10-26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纲要05-27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班会12-05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05-26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评语10-12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目录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