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心得体会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录像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

录像课心得体会 篇1

——听课心的

胡集小学

董保华 今天我听了一节全国优秀教师的录像课,课的内容是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执教老师在教学时,努力营造一种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谐调互动、共同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一点感想:

执教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罚点球”入手,教师提出“如果你是主教练该以怎样的标准选参加比赛的队员呢?”引发学生思考,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交流中认识到标准不同选择球员就不同,最后教师引导应该通过比较“进球率”从而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百分数意义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学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她)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不但学习了数学知识,又了解了生活。

录像课心得体会 篇2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师生们的错误表现。教师们用优美且准确的语言提问,孩子们用流畅而正确的语句答复,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听课者对此羡慕不已。但是这种“一个回合”式的问答、明显经过修饰的词汇、百分百正确率的答案,总让笔者产生诸多疑惑:真实的课堂是这样的吗?课堂错误就是教师需要“回避”的内容吗?教学失误就是录像课的“瑕疵”吗?请听,当学生大声惊呼“亲嘴鱼!”全班同学哄然大笑的时候,这位老师却显得很从容:“这多么有趣啊!这条鱼为什么要亲嘴?”老师向小朋友们提问。“可能,她在和妈妈告别吧!”“可能,她在吹泡泡。”小朋友们议论纷纷。“不对的!”一个孩子喊了起来。“我看过的,鱼儿打招呼,就是相互之间亲嘴的!”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答案。“鱼儿有特别的表达方式,那么,你们还能画出其他的鱼儿吗?”老师建议。“我要画一条摆尾鱼!”“我要画一条舞蹈鱼。”……从中可见,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先是定了一个基调———“有趣”,然后让孩子去想象鱼儿为什么要“亲嘴”,它还有哪些交流方式?让孩子去体会鱼儿的行为方式,并用自己的想象去美化这种方式。孩子们由哄堂大笑变成了审美演绎,这难道不是教师智慧引导的结果吗?由此可见,课堂无法回避“错误”,“答疑解惑”是教学的主要行为,真正的教育智慧都是从““错误”的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些“闲暇”时间的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们都在“赶”:赶时间、赶内容、赶进度;摄像镜头都在“闪”:闪老师、闪学生、闪课件。整节录像课具有快节奏、大容量、多表演的特点。这样的录像课的确好看,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睛,适合成人的节奏,并使评委产生教学流畅、内容精彩、效果突出的判断。但是,我们平时课堂上孩子们的思考需要凝神静思的“闲暇”时间,孩子们的错误需要反复纠正和训练的“闲暇”时间,教师倾听和判断需要从容应对的“闲暇”时间,教师演示时的“构思”需要临场决断的“闲暇”时间……这些虽然是“虚”镜头,有时需要从一些细微表象中才能“看懂”意义,有时画面会显得单调和苍白,但是它能够反映师生的思维深度,看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能体现课堂的节奏变化。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份“平淡”的美丽。追求“高大上”成为一种潮流:教学信息化手段追求高档化,教学内容追求大容量,教学行为追求“上品味”。这样的录像课给人带来如此判断:教学工具先进,教学材料丰富,教学目标高远……而忽视了如此现实:过多的教学活动会压缩孩子的思考空间,丰富的教具会迷乱孩子的耳目,过多的教学内容会分散教学的重点,过远的教学目标会让很多孩子望而却步……其实,教学中的“繁花似锦”固然是一种美,“平淡天真”也是另一种美。

由此可见,录像课不妨留些“残缺美”:说话孩子气,课堂有错误,时间留空白,教学尚简练,等等,它们是构成录像课教学美感的重要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录像课不妨是一堂“家常课”。它不需要太多的修饰,要知道素颜朝天、平淡天真、风流自然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记得笔者在一次录像课后问拍摄者效果如何,对方显得较为犹豫,“说实话,那只是一节家常课”。听了这话我却很高兴,对,我要的就是家常课。在上课学生中,有一位脑瘫儿童,平时作业常是画几根简单的线条,和儿童涂鸦没有什么两样。有位孩子特别调皮,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兴奋得躺倒在地。当然,还有一些学生特别内向,在课堂上经常不举手。有的老师建议我,拍录像课挑选活跃的学生,像演剧本一样把双方的“台词”准备好。但是我想,如果我是那些被挑剩下的学生,心里面会怎么想。这种建立在个别同学痛苦基础之上的课堂还能算是好课吗?这样的奖状你还能拿得安心吗?最后,我们全班同学都“上镜”了。虽然在全班作业展示时有一张纸是空白,虽然课堂有点“闹”,但是孩子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话语是有感而发的。整节课展现了一种质朴的、充满童真的美。最后,这节课获得了省一等奖。所以,当我看到课堂中二十几位淡妆轻施的“高颜值”儿童,看到每只小手都笔直举起,每个问答都正确流畅,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再看看,孩子们紧张的表情,超出孩子“绘画发展阶段”的作业……我感到这是一节表演课,而不是“家常课”。因为它没有找到“家”———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孩子身上,也没有体现“常”———可以经常实施,反映学习常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真实课”。有的老师认为,录像课与真实的课堂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剪切、连接、重拍等多种手段,提升录像课的观赏效果;可以通过课前辅导、设置“台词”,或者提前完成作业等形式,显示突出的教学效果。所以,他们会通过设置多种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拍摄手段,将原本不可能在40 分钟完成的内容压缩在录像课中。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一场视听盛宴,一个又一个美轮美奂的画面让观众目不暇接,一段又一段变化的情节让听者不及掩耳……殊不知,这些美丽可能就是一种幻像,根本无法在现实世界实现。录像课之所以要真实,是因为它是为现实课堂服务的,否则只能起到副作用,把录像课当成“敲门砖”,而本末倒置了。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生本课”。也许有些老师会说,如果将摄像镜头对准学生,会暴露一些学习问题,毕竟孩子是难以自控的,会出现一些“旁逸行为”。但是如果一味回避学生,不但不能保证课堂的完美,反而显露出了教学的缺损。记得有一位老师讲过,一次拍录像课的“前奏”,成就了他的一节课。在拍摄前十几分钟,这些学生纷纷表示“罢课”,理由是电化教室太过狭小,无法容纳整班学生。“要么全上,要么不上。”孩子们向老师摊牌。最后他们赢了,在教室里添了十来个凳子。当然,画面效果不好了,但是孩子们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孩子们以自己的表现上了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并获得全国一等奖。由此说明,让孩子真正拥有课堂,是能够上好每一节课的。相反缺少孩子的课堂,永远是不会完整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缺陷课”。有的上课老师恨不得整节课都处于“高潮”中,他们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表现”:活动此起彼伏,噱头层出不穷,“包袱”层层叠加……其实,有时适度的“残缺”能令课堂生机盎然。记得笔者在看第一届全国录像课比赛作品时,刚开始觉得其中一堂获奖课实在不怎么样。画面模糊,音效较差,再加上光线昏暗,师生穿着朴素,很难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老师出示的作品都是一些田间地头的东西,甚至连锅盖、簸箕、筛子都上场了。但是上到后来,一些评委被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就用这些极其普通的农家作物,做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动物。他们黑黑的小脸露出了白白的牙齿,亮黝黝的眼珠闪烁着快乐的光芒。虽然他们做的狐狸、山猪还缺胳膊少腿,却显得质朴而纯真。专家们点评道,虽然这节课录制水平不高,但是它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孩子们用精彩的表现和杰出的作品打动了大家,是一节具有示范意义的录像课。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课堂有高潮必有低点,有精彩必有平淡,有华丽必有朴素……如此才符合生命的规律,才符合自然的节奏。

录像课不妨留点“残缺美” 篇3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师生们的错误表现。教师们用优美且准确的语言提问,孩子们用流畅而正确的语句答复,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听课者对此羡慕不已。但是这种“一个回合”式的问答、明显经过修饰的词汇、百分百正确率的答案,总让笔者产生诸多疑惑:真实的课堂是这样的吗?课堂错误就是教师需要“回避”的内容吗?教学失误就是录像课的“瑕疵”吗?请听,当学生大声惊呼“亲嘴鱼!”全班同学哄然大笑的时候,这位老师却显得很从容:“这多么有趣啊!这条鱼为什么要亲嘴?”老师向小朋友们提问。“可能,她在和妈妈告别吧!”“可能,她在吹泡泡。”小朋友们议论纷纷。“不对的!”一个孩子喊了起来。“我看过的,鱼儿打招呼,就是相互之间亲嘴的!”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答案。“鱼儿有特别的表达方式,那么,你们还能画出其他的鱼儿吗?”老师建议。“我要画一条摆尾鱼!”“我要画一条舞蹈鱼。”……从中可见,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先是定了一个基调——“有趣”,然后让孩子去想象鱼儿为什么要“亲嘴”,它还有哪些交流方式?让孩子去体会鱼儿的行为方式,并用自己的想象去美化这种方式。孩子们由哄堂大笑变成了审美演绎,这难道不是教师智慧引导的结果吗?由此可见,课堂无法回避“错误”,“答疑解惑”是教学的主要行为,真正的教育智慧都是从“错误”的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些“闲暇”时间的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们都在“赶”:赶时间、赶内容、赶进度;摄像镜头都在“闪”:闪老师、闪学生、闪课件。整节录像课具有快节奏、大容量、多表演的特点。这样的录像课的确好看,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睛,适合成人的节奏,并使评委产生教学流畅、内容精彩、效果突出的判断。但是,我们平时课堂上孩子们的思考需要凝神静思的“闲暇”时间,孩子们的错误需要反复纠正和训练的“闲暇”时间,教师倾听和判断需要从容应对的“闲暇”时间,教师演示时的“构思”需要临场决断的“闲暇”时间……这些虽然是“虚”镜头,有时需要从一些细微表象中才能“看懂”意义,有时画面会显得单调和苍白,但是它能够反映师生的思维深度,看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能体现课堂的节奏变化。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份“平淡”的美丽。追求“高大上”成为一种潮流:教学信息化手段追求高档化,教学内容追求大容量,教学行为追求“上品味”。这样的录像课给人带来如此判断:教学工具先进,教学材料丰富,教学目标高远……而忽视了如此现实:过多的教学活动会压缩孩子的思考空间,丰富的教具会迷乱孩子的耳目,过多的教学内容会分散教学的重点,过远的教学目标会让很多孩子望而却步……其实,教学中的“繁花似锦”固然是一种美,“平淡天真”也是另一种美。

由此可见,录像课不妨留些“残缺美”:说话孩子气,课堂有错误,时间留空白,教学尚简练,等等,它们是构成录像课教学美感的重要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录像课不妨是一堂“家常课”。它不需要太多的修饰,要知道素颜朝天、平淡天真、风流自然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记得笔者在一次录像课后问拍摄者效果如何,对方显得较为犹豫,“说实话,那只是一节家常课”。听了这话我却很高兴,对,我要的就是家常课。在上课学生中,有一位脑瘫儿童,平时作业常是画几根简单的线条,和儿童涂鸦没有什么两样。有位孩子特别调皮,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兴奋得躺倒在地。当然,还有一些学生特别内向,在课堂上经常不举手。有的老师建议我,拍录像课挑选活跃的学生,像演剧本一样把双方的“台词”准备好。但是我想,如果我是那些被挑剩下的学生,心里面会怎么想。这种建立在个别同学痛苦基础之上的课堂还能算是好课吗?这样的奖状你还能拿得安心吗?最后,我们全班同学都“上镜”了。虽然在全班作业展示时有一张纸是空白,虽然课堂有点“闹”,但是孩子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话语是有感而发的。整节课展现了一种质朴的、充满童真的美。最后,这节课获得了省一等奖。所以,当我看到课堂中二十几位淡妆轻施的“高颜值”儿童,看到每只小手都笔直举起,每个问答都正确流畅,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再看看,孩子们紧张的表情,超出孩子“绘画发展阶段”的作业……我感到这是一节表演课,而不是“家常课”。因为它没有找到“家”——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孩子身上,也没有体现“常”——可以经常实施,反映学习常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真实课”。有的老师认为,录像课与真实的课堂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剪切、连接、重拍等多种手段,提升录像课的观赏效果;可以通过课前辅导、设置“台词”,或者提前完成作业等形式,显示突出的教学效果。所以,他们会通过设置多种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拍摄手段,将原本不可能在40分钟完成的内容压缩在录像课中。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一场视听盛宴,一个又一个美轮美奂的画面让观众目不暇接,一段又一段变化的情节让听者不及掩耳……殊不知,这些美丽可能就是一种幻像,根本无法在现实世界实现。录像课之所以要真实,是因为它是为现实课堂服务的,否则只能起到副作用,把录像课当成“敲门砖”,而本末倒置了。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生本课”。也许有些老师会说,如果将摄像镜头对准学生,会暴露一些学习问题,毕竟孩子是难以自控的,会出现一些“旁逸行为”。但是如果一味回避学生,不但不能保证课堂的完美,反而显露出了教学的缺损。记得有一位老师讲过,一次拍录像课的“前奏”,成就了他的一节课。在拍摄前十几分钟,这些学生纷纷表示“罢课”,理由是电化教室太过狭小,无法容纳整班学生。“要么全上,要么不上。”孩子们向老师摊牌。最后他们赢了,在教室里添了十来个凳子。当然,画面效果不好了,但是孩子们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孩子们以自己的表现上了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并获得全国一等奖。由此说明,让孩子真正拥有课堂,是能够上好每一节课的。相反缺少孩子的课堂,永远是不会完整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缺陷课”。有的上课老师恨不得整节课都处于“高潮”中,他们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表现”:活动此起彼伏,噱头层出不穷,“包袱”层层叠加……其实,有时适度的“残缺”能令课堂生机盎然。记得笔者在看第一届全国录像课比赛作品时,刚开始觉得其中一堂获奖课实在不怎么样。画面模糊,音效较差,再加上光线昏暗,师生穿着朴素,很难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老师出示的作品都是一些田间地头的东西,甚至连锅盖、簸箕、筛子都上场了。但是上到后来,一些评委被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就用这些极其普通的农家作物,做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动物。他们黑黑的小脸露出了白白的牙齿,亮黝黝的眼珠闪烁着快乐的光芒。虽然他们做的狐狸、山猪还缺胳膊少腿,却显得质朴而纯真。专家们点评道,虽然这节课录制水平不高,但是它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孩子们用精彩的表现和杰出的作品打动了大家,是一节具有示范意义的录像课。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课堂有高潮必有低点,有精彩必有平淡,有华丽必有朴素……如此才符合生命的规律,才符合自然的节奏。

由此,我要说,不妨让录像课留些“残缺美”。虽然残缺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但是它是构成完美不可或缺的部分。

音乐录像课总结 篇4

《音乐鉴赏》课程学习总结

灵魂中的音乐

—音乐鉴赏学习心得 音乐欣赏使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属于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我很喜欢周杰伦曾说过一句话——“喜欢音乐的孩子都是善良的孩子。”一直很喜欢音乐,特别是轻音乐。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般都会找个安静的地方,擦上耳机静静的享受音乐带给自己心灵上的安抚。因为自己从中学起就一直接触舞台剧,所以对背景音乐接触也比较的多,慢慢也就喜欢上了沉浸在背景音乐衬托下的舞台上。这学期有幸在选选修课的时候“抢”到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北京的教授在讲解这门课时语言幽默风趣,很有吸引力,每次观看视频学习时自己会被他的行为举止深深影响到,慢慢也就跟着老师的节奏深入视频课堂中去。经过这么久的学习后,相对于之前对音乐的浅显认识,现在对音乐有了较深的了解。

在学习“音乐鉴赏”课程的时候,曾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大学音乐鉴赏》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讲诉古典主义音乐那一节。例如:《第五交响曲(命运)》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表达

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思想。本曲可谓交响曲之冠,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稍快的行板,双主题变奏曲。第一注意抒情、安详、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宽广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英雄的信心和勇气;第三乐章决战前夕各种力量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来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潮流了。于是辉煌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第九交响曲(合唱)》终乐章《欢乐颂》,该曲以德国席勒的《欢乐颂》为核心,体现的同样是贝多芬的“从黑暗到光明”的典型思想,由四个乐章构成,该构思广阔,思想深刻。正如罗兰所说:贝多芬自己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了所有的人们。欢乐颂的主题由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淳朴地奏出之后,经过变奏,音乐的气势变的浩大而果敢有力。第二部分从极速的引子开始,尔后出现人声。“啊!朋友,别再唱这些调子,让我们唱更愉快、更快乐的歌吧。”由男中音演唱的宣叙调打开了通向欢乐的大门。

从小到大在自己的身边一直有人歌颂“梁祝”,荧屏上随处可见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断的翻拍;话剧、舞台剧“梁祝”也多次在各个高校的舞台上上演。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梁祝》赏析那一节课对我也是很有吸引力。“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实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毋庸置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挥不去的影子,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老师给我们播放《梁祝》的时候,只感觉心随弦在拨动,爱与誓言在交汇。《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乐曲三部门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部门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分别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最后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睛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故事。

我身边有几个喜欢rap的朋友。所以特地还了解了一下摇滚乐。摇滚乐是由“节奏布鲁斯”发展而来。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代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美国派》是摇滚音乐历史上一首划时代的作品,它于1971年登上了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在2001年美国20世纪最佳歌曲评选活动中,《美国派》名列摇滚音乐第1名,同时在全部最佳歌曲中名列第5位,甚至在我国,这首歌近年来受到了不少歌迷的喜爱。而在我国,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却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

在学习“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我还自己具体了解了一下中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典型也有所了解了。《同桌的你》取材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词作注重文化内涵,旋律上口,而它作为校园民谣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浓缩了学生们对人生的感受。作者用吟诵般的音调表达了淡淡的怀旧情思;《烛光里的妈妈》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很负盛名的通俗歌曲,歌词形象鲜明,对妈妈的描写生动感人。构思新颖,对妈妈的描写不是直叙,而是透过烛光去看妈妈。前部分使用了呼唤性的音调、变化重复和长短句的结合。从第五句开始旋律上升发展出现了全曲的高调。进入结束句时已不再是妈妈形象的描写,而是表达了女儿对妈妈的一颗赤心之心;《爱的奉献》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歌曲,曲调委婉、动听,将人们对爱的感受、向往通过优美深沉的旋律呈现给人们,愿人间充满爱,愿人人拥有爱、奉献爱。这首歌速度稍慢、口语化、亲切细致,完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同一首歌》的歌词用诗的语言倾诉了人们对和平友谊的渴望,表达了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抒情风格的音乐圣洁而优美,歌中的童声合唱渲染了一个纯洁的向往:把同样的渴望和欢乐汇成“同一首歌”。通过这些日子的接触“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愈发对这门课很喜欢。无论是网络视频中老师的讲课方式还是自己阅读有关音乐鉴赏的书籍或者更是音乐本身。通过这多半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的了解更深一步,也了解了不同音乐的发展史。不管是古代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甚至是汇总外艺术歌曲。经过老师的详细介绍,在我了解一首歌或者一首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之后再去听每一首歌,感觉真的很不

一样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就什么也不懂,一味的追求流行音乐,一味的听自己认为“好听”的歌曲,以及于忽略了很多经典音乐的内涵美。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也学到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我相信,通过我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的学习,在以后对音乐的聆听中,会更加懂得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灵魂,认真感受每一首歌曲内在的自然美,认真感悟每首美妙动听的音乐。篇二:音乐公开课小结

音乐公开课小结

1、音乐公开课小结

上周幼儿园组织了全体教师开展音乐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音阶课:《小老鼠上楼梯》,主要让宝贝们通过小老鼠上楼梯的故事,感受音阶高低、快慢的变化,并大胆用肢体动作表现,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张老师上了一节歌唱活动课:《王老先生》,这首歌曲十分生动活泼,孩子们都特别喜欢。

通过这次音乐公开课,真的感觉孩子变懂事了很多,大部分宝贝都能够很好的遵守上课常规,都十分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真的很不错!继续加油哦!

2、音乐公开课小结

阳光五月,全市音乐公开课在市四中举行,我有幸聆听了10多节市级优质课。确实收获颇多,但鉴于自己表达总结能力有限,下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

第一,公开课也要有自我

每一个学校推出的公开课代表着本校的音乐教育水平,为了上好这一次公开课,教研员和教师们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上课、反复修改。老师的压力确实很大,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好像迷失了自我,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感到束手无策,只是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缺乏创新和课堂生成。

第二,公开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我觉得在本次的公开课上,有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呈两极分化,有的过于注重学科综合,有的仍是填鸭式教学法,但也有几节非常成功的课,如表演课《理发师》、不管是老师的自身素质还是关注学生方面都比别的老师高一个层次。整个课堂环节丝丝相扣,由浅入深,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兴趣盎然,听课的老师也听得津津有味,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第三,公开课不是教师风采展示课

公开课不仅仅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展示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传达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

可我们老师过多地关注了自己在课堂上本身风采的展示,而忽略了公开课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堂课,是他们生命发展中的一部分,学生本身应该得到发展,得到成长,而不是来配合老师或者配合别的孩子学习的。

我们经常考虑如何把课堂展示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以至于在课堂中,学生的困惑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得到进步或者发展,教师就因为赶时间而匆匆去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如何设想、如何调控、如何操作。而缺少的是学生如何学习,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学生学得是否快乐。其实,一堂不完整的公开课并不见得是不成功的课。我觉得,如果你关注了学生,把公开课当做是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地方,能以一个平常的

心态对待公开课。那么,这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课。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体会,仅供各位老师参考,如有不当指出,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3、音乐公开课小结 相比于欣赏教学活动,唱歌教学活动 就显得稚嫩了些,主要的问题有下这些:

1、关于教师的基本功问题:

教师的唱、弹功夫是音乐活动的根本,因此教师必须对歌曲非常熟悉,做到张口就来,而不是在唱时还需去想歌词、想节奏;而弹要做到不但能边弹边唱,而且还能眼光离开琴谱,关注到幼儿的学习,这个对教师的考验是很大的,所以教师必须练到眼睛能离开琴键弹琴为止,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幼儿身上。如果琴谱是在不同的页码上,教师要事先把谱复印在同一张纸上,以省去翻页带来的麻烦。另外,如果老师有走调的情况,建议不用清唱,可以借助轻声的钢琴伴奏来弥补,抑或用多媒体手段。

2、关于教具的问题

这次,老师们都做了较为精致的教具,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老师们的标准在提高。但在使用时要考虑它的价值,如《小狗抬花轿》活动中老虎手拿扇子坐在幼儿用手搭成的轿子上,还要表演摇扇子的动作。我觉得这个动作幼儿可能会因重心不稳而带来安全隐患。

在分发人手一件的学具时,要考虑怎样又快又有序。如小一班,把落叶胸饰事先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幼儿使用时可以自由地拿取贴上,减少时间的浪费,而且又有序,值得借鉴。

3、关于环节的设计问题

唱歌教学的重点是唱歌,不是语言活动,也不是表演活动,这个是教师要记住的。因此教师要创设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幼儿始终徜徉在音乐的熏陶中。在组织活动时要把主要

时间放在唱歌教学上。徐卓娅教授曾经说过,幼儿对音乐表象要留下印象,必须重复音乐6遍左右,才能让幼儿学唱。因此,教师要避免只倾听

一、两遍音乐后就开口让幼儿一遍遍地枯燥地学唱。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倾听音乐,当幼儿的头脑中有了音乐的表象时再学唱,幼儿就能较轻松地学习。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歌词的理解,避免到最后幼儿都没能明白唱的是什么的现象。

还有表演也是一样,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表演也是为唱歌服务的。当幼儿对歌曲还不熟练时就让幼儿表演,幼儿只能是根本不管音乐的瞎玩,音乐成了背景,只留下教师一人的“独唱”和“你们怎么都没有声音啊”的责问!

4、关于教师的语言问题

音乐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炼,避免无效的多讲。有时候一遍遍地讲解还不如教师准确、清晰地范唱。因为唱歌是声音的艺术,光讲是讲不清楚的。教师规范地示范演唱是幼儿模仿最好的依据。

4、音乐公开课小结 说实话,上好一节公开课确实很难,因为我比较喜欢音乐,所以这一次我依然选择了音乐活动小班韵律活动《可爱的猫咪》,上课成功与否,选课题是关键,当然公开课课题的选择有别于平时上课。

上完小班韵律活动《可爱的猫咪》后,我整理思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我选择了小班韵律活动《可爱的猫咪》作为公开课的课题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这一首舞蹈旋律活泼有趣,小班小朋友喜欢参加由教师发起的各种韵律舞蹈等活动,也喜欢自发地随歌曲舞蹈,小猫咪是小朋友熟悉并喜爱的动物,并从中体验了这个活动的乐趣;想通过这个活动,运用游戏化和情绪化,并用游戏导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促进幼儿歌舞活动的兴趣、情感、技能、自我表现等要素的发展。

在整个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自然学得轻松。让幼儿感到心里没有压力,如教师的微笑、激励性的语言等。其次,在活动中我还考虑到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活动中,平衡点把握得还不错,而且在活动中还体现了幼儿的相互影响,也就是集体建构。比如,幼儿在学习扭胯时,一个小朋友的尾巴在跳舞,瞧多漂亮呀,启发影响了其它的幼儿,幼儿在这样的带动下,其实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活动从舞蹈的角度看,幼儿学会了能表现小猫基本动作;从音乐的角度看,幼儿获

得了对音乐色彩、情感的体验;从动作技能上看,幼儿学会了能表现猫的动作;从社会性的角度看,幼儿获得了与同伴合作创编动作的经验。这就是韵律活动。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运用示范法:老师边有表情念歌词,边请幼儿欣赏舞蹈。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动作,因此我采用示范法能感染幼儿参与模仿。运用集体学习法:幼儿模仿动作。模仿学习是为后面大胆地表现歌曲服务的。因此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有能力进行自我发挥。运用情境表演法:其中让幼儿去捉老鼠,进一步巩固猫跳步的动作。孩子们兴趣很高,积极参与。

课后反思我的这堂课,发现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本次活动虽然突出了“音乐表达与表现功能”,为了让幼儿真正走进音乐,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师幼共同扮演角色,沉浸在角色中。活动中“尾巴”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尾巴帮助理解抽象动作(如:扭跨等)通过游戏化的解说,帮助幼儿理解了动作的含义及掌握的幅度,从中积累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更形象优美肢体动作,来吸引了幼儿的眼球,还需要进一步锻炼。

再比如:教师不敢放手,让幼儿按部就班跟着教师预设的活动流程走,活动中我一直和孩子一起跳,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教师总是不放心幼儿是否能独自表演。

总之,我觉得开公开课时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和好的精神状态,有人说开一次公开课就像被扒层皮。这能说明一个问题,公开课对锻炼和提升老师的业务能力大有好处。一节好的公开课需要教师不断地精心打磨,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专业成长吧。

5、音乐公开课小结

截止到4月12号音乐组的公开课已全部结束,下面对我们音乐组本次公开课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表现的突出特点:

1、在这次公开课活动中,本组教师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这次活动中。每位教师都 篇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2012-2013第一学期)

锡林浩特六中艺术教研室音乐组 王一石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对高中音乐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教学,使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高中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和教学特点,我将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胆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对乐曲及相关新知识的主动获得和检验,进行音乐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有了很多感受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想教给学生很多内容,觉得必须用很多语言才能将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等等讲述清楚,结果我说了很多,学生听进去的却很少,最后根本总结不出学习重点。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这主要是我的教育理念还处于教师是以教为主的旧理念、旧思想。通过对新教学改革理念的学习,我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授课为主,转为学生本位,按照学生所喜欢的手段方式进行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就迈出了教学成功的第

一步。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呢?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改变上来就介绍作者、作品、创作背景的传统流程,换位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通过阅读书本自主学习、归纳总结视频与书本的知识,即减少了枯燥的讲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转换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总结知识,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实践证明,转变师生教学模式后,学生更爱主动参与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教师也不用死记硬背生硬的概念,学生反而记得更多,学的更深。

二、改变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会学生欣赏书本里的音乐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方法的学习,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鉴赏音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提升个人艺术审美品位,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拥有良好的音乐鉴赏素质打下基础。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着重强调对音乐欣赏方法的培养,从音乐要素出发,每节课都将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运用到音

乐鉴赏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赏析作品先从分析形式要素开始的音乐鉴赏习惯。在本课中,对和声、织体、曲式等比较复杂的形式要素知识进行新授。采用了分声部演奏主题的对比聆听和比较形象的线条动画来展示音乐声部扩展、发展的步骤与过程,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这些复杂、枯燥的音乐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枯燥绕口的概念。学生掌握赏析音乐的步骤和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更广阔的音乐鉴赏空间。

三、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克服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重点、难点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放慢、有重点、有感情的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用心倾听,积极参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

以上三点是我在本次学习后的一些反思。经过这次学习,意识到要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教学新理念。掌握各项文件、精神和最新理念。还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音乐教师。

篇四:音乐总结

音乐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音乐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团结一心,工作中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来开展,努力开发拓展型音乐课堂教学以及开展多元化文化综合型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创造性、开放性地学习音乐以及发展个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尝试,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一.组织组内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制订学期计划

开学初,组织全校四名音乐老师进行学习,共同探讨。全体成员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根据本学期本册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与知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及教材的应用性制定了计划。并且确定了本学期的教研重点为“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

二.认真进行集体备课,优化课堂

每周一定期进行一次组内集体备课,每个音乐教师做到认真分析教材,分课时备课,突出重难点及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各年级段的特点,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要做到让学生们期待,喜欢音乐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弹奏简单又好听的发声练习曲,让学生跟着唱,使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回到课堂中。我们的音乐课应是内容丰富、充满情趣的,教师要做到语言优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歌曲的内容,让他们充分活跃起来。在注重歌唱教学的同时,突出欣赏教学。由于受生活经历、文化素质、欣赏情趣、艺术修养的制约,因此教学时要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感悟的过程,体会思想情感,从音乐中悟出道理,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兴趣,并能够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在整个课堂音乐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三.组织学生开展特长展示活动。

在这一学期中,音乐教研组在音乐活动方面的重点工作是,学生特长才艺展。其宗旨是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为学校艺术舞台提供更好的人才后备资源,同时让有才艺特长的学生得到展现,让有个性的学生得到张扬,让学校充满艺术教育氛围。本次活动先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组织富有个性的班级音乐会,选拔有特长才艺的学生。再参加校“我的才艺秀秀秀”才艺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学生素质充分得到体现。通过比赛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存在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1、教研活动按计划开展的不够及时,积极主动性不够。今后我会积极主动按计划开展

活动。

2、组内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今后还需努力学习。

3、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够。今后我们将会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坚持培养。

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我们音乐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将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也使我校的音乐教学工作上一新台阶。

小学音乐课改总结 2010-01-21 09:16:0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深刻感到《音乐标准》中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理念的表述,课程总目标的建立:以及要求从“感知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四个领域构建教学内容和标准,是强调了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表明了突破传统上以(学科知识)教材为中心的旧格局,上升到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

发点,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重视教学理念的渗透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的齐唱,对唱,领唱、小组唱、听录音机中的对歌曲不同处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围绕“听”(听觉的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这个音乐教学中心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学生就会有了学习歌曲的欲望。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创造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比以前爱上音乐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教师既是出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教师不是全才,更不是完人,学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师这下,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公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总以为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表现的意识,对成功的体验,没有年龄小的学生强,孰不知,只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时间,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放手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配合,达到了让学生兴趣音乐先让其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二、课改存在的问题

培养时间短,对课改理念不透彻,无法将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存在教师对课改缺乏热情、主动;

三、音乐教师的反思:

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音乐教育教学优势,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特征。音乐教学的人文特征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是:在音乐要素的探知、音响感受以及歌唱、奏乐等表演活动中发现音乐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谐、优美、欢快、激昂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美术学习不可替代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根据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尽量向学生传递优美、生动和多样式的音乐,如a老师的奏乐、歌唱、表演、语言都要力求准确、优美;b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考虑不好听,不好唱的音乐不要强调学生听和唱,或者学生会远离音乐课堂;c不要为了综合而削弱音乐丢失了音乐的个性的特质。

2、“综合”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课堂上和综合;二是课程的综合。音乐课堂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主线的音乐间以及相关文化间的综合,要自然、生动。总之,主和次要明确。而课程上的综合应该是分别由不同艺术学科的形成单独切入教学,构成的艺术综合课程。不要片面的把“综合”理解为在一堂课内多门艺术的拼凑和叠加。

音乐课堂不应该只关注音乐教学舞蹈、戏剧、电影也应适当的、有计划的进入音乐课堂,拓展我们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审美品位。

3、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新理念,有的学科包括音乐教师实话这一理念后,提出质疑。我个人的看法是:”合作学习对于音乐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一直存在于音乐课堂中,关键是合作质量和效果。音乐课堂教学切实离不开合作(全班、小组)。那么,我们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理论和方法,使之科学地运用音乐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与质量。

4、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多元多样,不应该还是沿用传统习惯和教学模式,既:纯粹地围绕一个音乐作品以歌唱、欣赏为主的教学,或者是歌曲和欣赏综合的教学。应该建立更多样的教学模式,如,主题下的音乐要素体验与探索的综合音乐感教学(节奏、旋律、力度、音色)如,民族基本舞步、歌曲创作、打击乐器等的教学。努力拓宽教学内容和模式,让学生感受更丰富的艺术文化获得更生动而多样的艺术养分

音乐教研组工作总结

作者:袁治林 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682 更新时间:2012-7-2

一、教研组基本情况介绍

我们音乐教研组是一支朝气蓬勃、团结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年轻集体。现有9位专职教师,20余位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均是小学高级教师,均专科以上学历。其中一名绍兴市教坛新秀,一名越城区教研大组成员。平均年龄31岁。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是我们始终如一的目标。

二、本学期教研组开展情况

(一)团队常规管理毫不放松。

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集中的精力投身到团队基础建设工作之中。从打击乐器的查漏补缺到乐器的添置,从制定招投标计划到钢琴调音,从专业教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到学科调研计划的制定落实等等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二)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有效促进研修,提高素质,我组采用“自我研习+同伴互助”的校本培训模式。

自我研习强调教师的个人反思。我们组全体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增长教师思考力和感悟力。

同伴互助即把个体的研究引向集体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教研组的基本组织形式。我们的同伴互助分为日常性和定期性两种:

(1)随堂课探讨,教师结对,问题会诊等是教师群体同伴互助的日常行为。(2)定期性的同伴互助包括公开课探讨、教学沙龙、理论专题学习、同构异课等方式。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典型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特别是每个月中下旬,我们音乐教研组都会举行 “校区联动,同课异构”音乐教学研讨活动或者其他主题教研活动。这学期,金华敏、薛沈、汤丽、陈薇等所有音乐专职老师分别以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向大家展示了校级教研课的精彩课堂。活动中,授课教师们充分展示了深厚的教学素养、领先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后,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互动评课交流。篇五:音乐观摩课总结

音乐观摩课总结

2009年泰安市中学音乐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于11月30日在泰山学院附中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历时三天本次活动各县市都推选了优秀选手参赛,可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让我受益非浅,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上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这是上课的最基本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为本节课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定好教学目标,就得设计出新颖的科学的教案,目的是怎么样让学生开心的学,教师开心的教,这是最关键的,这是决定课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如:舞动的青春《青春舞曲》这一课,一开始师自跳了一段舞蹈,让学生猜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经过学生纷纷讨论后得出结论:“维族舞蹈”。师接着说让我们一起到的新疆走走吧,学生带着好奇心一起随老师进入新课,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了那里的风土人情通过视听,同学们愉快地学会了歌曲,并且老师领着学生一块学习了维族的舞蹈,把舞蹈加入到了歌曲中,最后又让同学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教师在巧妙的设计中一步步走进音乐,学生一次次的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师生在一次次的音乐感受中获得新体验相信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热爱音乐,更加愿意创造音乐。

三、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一个就是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如语言组织能力,感染力,领导力,教学基本功都是很重要的,如附中严萌萌的探索芭蕾舞的奥秘《天鹅湖》:一开始,她讲了一个非常感人

中,就是关于《天鹅湖》的故事情节,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再加上一幅幅芭蕾舞动作的切换,以及动听的音乐背景。使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无不为之振奋。后来又通过线条,画面,舞蹈等不同方面来分析音乐,探讨芭蕾舞,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围棋录像课教案4 篇5

第四课

连接

片段1:

老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每次上课前都要静坐;每次围棋课都有一个小故事。小朋友们都静坐好了吗?老师又要开始讲故事了。

片段2

故事配音

片段3:

刚才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能分心。接下来大家一定要专心听老师讲新的围棋知识呦!

请小朋友们看棋盘上的图形(黑白各一组),大家想一想黑棋是几个棋块?(稍顿)老师:是两个棋块,你想对了吗?请再仔细观察一下白棋是几个棋块?(稍顿)老师:是一个棋块,你想对了吗?这些棋块就像战场上的士兵一样,棋块大的是大块头兵,棋块小的是小块头兵,我们来比一比它们谁的力气大?这个小块头黑士兵有四口气,而这个大块头白士兵有八口气。大块头兵力气大,打起仗来很凶猛,更容易获胜,小块头兵力气小,打仗不给力,很可能失败。所以,下棋要想办法把小块头兵变成大块头兵。

那么,怎样可以把这两个小块头黑士兵变成一个大块头士兵呢?有的小朋友告诉老师把其中一颗棋子移动位置到这里,看,这样就变成一个棋块了,这样做对吗?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已经规定好了“落子不动”,这样做就犯规了。那该怎样做呢?我们必须让另一个棋子来帮忙,把它放到这里,你们看现在黑棋就成了一个棋块,就像一个大块头兵了。这种通过加上一颗棋子,把原来的两个棋块变成一个棋块的方法叫做“连”(板书),就是连接的意思,也叫粘,就像在两个物体之间涂上了胶水,就把它们粘在一起了一样。这是黑棋连接以后的形状,黑棋连接后,气会变得比较多,就不容易被吃掉了。黑棋如果忘了连接,被白棋抢到了这里,黑棋就有可能连不上了。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图形,你有办法把他们变成一个棋块吗?

片段4

习题图以及答案。

片段5

老师:小朋友们都会了吗?是不是觉得很简单呢?老师再给你们摆一个新图形,你还能把他们连成一个棋块吗?我们也请一颗黑子来帮忙,把它放在这里,好像还是两个棋块,再试试放在这里,看起来仍然是两个棋块。再来试试这里呢,黑棋现在看起来是三块棋,没有连上,但从实际效果来讲,这是连接的形状。为什么呢?白棋不来搞破坏,黑棋当然没有危险,可是如果白棋来进攻,黑棋总有办法保护自己。你们看,如果白棋走1位,黑棋走2位,白棋如果走2位,黑棋走1位,黑棋总能够连接起来变成一个大棋块。黑棋的这个形状叫尖(板书),尖在对方周围没有子的情况下,是连接的形状。

还有一些图形和“尖”一样,表面看起来不是一个棋块,但实际效果和一个棋块没有区别。我们一起认识两个。这个图形叫“双”(板书),黑棋现在是两块棋,没有连上,同样的,从实际效果来讲,这是连接的形状。如果白棋走1位,黑棋走2位,白棋如果走2位,黑棋走1位,黑棋总能够连接起来,双的形状一般情况下也是连接的形状。

黑棋的这个形状叫虎口(板书),虎口是很危险的地方,白棋不小心落进黑老虎口里,黑老虎会把嘴巴合上,白棋就被吃进老虎肚子里去了。所以白棋不敢在1位下子,黑棋的三颗子就不能被分开了,所以,虎口的形状一般情况下也是连接的形状。

尖、双、虎口的形状你们都记住了吗?它们都是表面看起来不是一个棋块,可实际效果就是一个棋块。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把下面的图形变成一个棋块吧。

片段6

《拱桥》录像课教案及反思 篇6

--------拱桥

教学目标:

1、欣赏古今外各种各样的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桥的造型、结构美,了解桥的不同功能;并在了解桥梁的名称、类别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观察、表现兴趣,体会到艺术就在生活中间。

2、学习用泥塑的方法来表现拱桥的外形特征。

3、通过制作拱桥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桥的造型、结构特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座拱桥。教学难点:

泥塑桥面的支撑。桥的造型富有独创性。教学准备:

歌曲《七彩桥》磁带,陶泥及制作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赵州桥导入本课内容,进一步启发学生谈谈生活中见到的不同种类的桥及桥的作用)

二、新授

1、欣赏书中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桥的结构,了解桥的不同功能。(板书:桥身、桥墩、护栏)

连体桥(桥身与桥墩一体的桥)简单:小桥、拱桥(古朴)分体桥(有桥面和桥墩组成)复杂:斜拉桥、悬臂桥(现代)

3、教师示范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制作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学生交流泥塑拱桥制作的方法。

5、教师小结

(强调桥要有厚度;拱桥可以有单孔、多孔;有搓、捏、挖、揉、团、压等方法)

6、师生交流制作的重点、难点。

三、学生练习

作业:用泥塑的方法小组合作制作一座拱桥。(播放歌曲《七彩桥》)

四、教师巡视辅导

1、谈话引导,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用陶泥、彩泥及辅助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3、俯下身子,在制作方法上给与学生有效地语言及操作引导。

4、提醒学生手工制作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谈话引导学生在桥的周围添加一些小的物象,增强画面的生活气息。

五、作品评析

1、造型

2、用的制作方法

3、是否有创造性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对桥有了哪些认识?看着同学们制作了这么多心中的桥,老师也想再建造一座桥。不过,它需要和同学们共同来建造,谁愿意?

(师生、生生手拉手一起搭建一座“桥”)我希望,这样一座桥,连着你、我、他和大家,让我们之间没有距离,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相通!”

录像课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录像设备,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

一、引言

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已发展到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育为教学模式的新时代, 经历了多年传统的“黑板+粉笔+板擦”的教学模式, 及当前仍占多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所采用的“计算机+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近年又兴起了用于教学、会议、培训演示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前两种教学模式仅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递, 即使是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亦只是借助于多媒体将教材内容搬到了电子屏幕上, 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主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当中。而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工具, 与传统多媒体不同的是, 其本身携带教学所需的资源库, 不仅能够更加全面而多样地展现各种教学资源, 同时, 具有编辑、呈现、录像、回放等多种功能, 通过对不同功能的组合与搭配提高和加强了学习人员各感官对教学资源的获取能力, 为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互结合。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校投入使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及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录播教室正在为提高教学质量、传播教学成果、展示教师课堂教学及发扬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录像课的重要性及其所具有的应用价值, 从我校录播教室录像设备的组成概况、教学设计与应用等方面探讨与此有关的问题。

二、录播教室录像设备的组成概况

我校录播教室目前使用的录像设备为奥威亚AVA全自动录播系统, 其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如表1, 由各设备构成的录播系统如图1, 其导播平台如图2, 我校录播教室现场设备示意如图3。

三、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录像课的教学设计

(一) 电电子子白板的功能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合

由图3 可见交互白板的硬件是一个具有正常黑板尺寸的电子感应白板, 它集合了当前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音视频等技术, 可以安装在各类实验室和电教教室, 当与其软件操作系统组合后可大大加强这类基础设施的教学功能与教学效果, 从而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和多样性。我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投入使用为我校师生在教学、会议、培训演示、成果评审等方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一节课中只是一种工具, 所以, 需要使用者通过学习去了解电子白板的功能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合, 从中寻找其在一节录像课中的整合点、适合点和应用点, 其中包括[1]:电子白板本身不同功能的组合搭配, 如拖拉、书写、放大、图片插入旋转、保存、屏幕、录制、遮蔽等; 不同功能与第三方软件或平台的组合, 如:Flash、Power Point、几何画板、实物展台等;不同功能与所选用的教育信息资源的组合, 如:文本、图片、视音频等。

了解和熟练掌握电子白板不同功能的选择与组合以及有关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与组合, 无论对做好电子白板录像课的教学设计, 还是应用都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二) 以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电子白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如何以技术的手段合理利用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体现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教学设计目标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 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应易于理解和记忆, 可以被准确地传递与接收。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 学生能够主动地去了解、熟悉和掌握教学大纲等对知识面的要求,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一节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录像课中, 由于电子白板的特性, 教师及工作人员在拍摄中一旦遇到问题 (如光线、声音、互动等) 就会急于着手去解决, 但是, 电子白板终归只是一种教学工具, 其用途是服务于教学, 因此, 录像课拍摄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展示拍摄的技术或展示白板设备所具有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应从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过程来重点考虑拍摄的效果, 以达到拍摄录像课的预期目的。

四、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录像课的应用

(一) 教教师师和摄制人员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和摄制人员课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软件的熟悉、PPT的设计与制作、课件播放链接是否顺畅、录播设备的使用, 录制前课堂氛围的调动, 录像时的有关人员的合作与配合等方面, 有关方面的工作与知识在录制前要有充分准备。

(二) 以教育的视角寻求教学设计中白板技术的合理应用及有关人员的相互配合

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互动的性质, 有些内容是即时生成或较快的互动节奏, 因此, 摄制人员要了解并主动去学习和研究, 紧跟课堂教学的节奏, 不要错过有价值稍纵即逝的拍摄画面。

执教教师应根据学科教学目标、不同课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同年龄段与不同学习能力的教学对象, 在教学媒体选择时设计相应的教案与方法, 并根据电子白板的应用与特点, 对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整合, 充分发挥其各环节的功能, 使录像课的课件易懂、易学、易于掌握、经得起质询和便于交流推广。

为取得较好的摄制效果, 执教教师和有关专家要主动与摄制人员进行交流、磋商, 提出要求, 并听取摄制人员对课堂录制的要求, 共同制订出可行或最佳的录制方案。

(三) 提高电子白板录像课拍摄效果的若干要求

11.拍摄环境

应当选择较为安静, 光线柔和均匀的教室, 如果环境嘈杂应当关闭门窗, 如果阳光直接照射进教室, 应当拉上窗帘, 以室内日光灯作为照明。

22.发言声音的录制

教师采用领夹式的无线话筒或开启教师吊麦来解决, 学生由教室上方各区域所悬挂话筒来拾取附近一组学生送入调音台的声音, 同时, 白板前亦有话筒, 可录制学生在白板前的讲话。声音的获取对于一节录像课是至关重要的, 一节高质量的录播课, 不仅要控制好摄像机, 还要根据学生回答的音量、表现和位置及时调整, 选择使用或关闭吊麦, 因此, 发言者的声音一定要清晰, 才可能获取高质量的录音效果。

33.对教师服装的拍摄要求

教师的服装要与课件的背景色有明显区别, 例如:白背景色可选择深色衣服, 摄像机的自动光圈会适当扩大以提高脸部亮度;深背景色应选择中性色衣服, 可避免脸部过亮并可将教师与课件区分开来;根据我国的电视制式 (PAL制) 教师应避免穿细条纹和小点子的衣服。

44.教师的站位

作为教师, 上课时避免走到教室角落或边缘, 防止“丢人”的现象产生;不讲课件内容时不要站在白板前或避免长时间站在白板前, 避免影响拍摄效果;要配合摄像来使用白板, 尽量不用身体挡住白板上正在讲解的内容, 尽量不要背对着摄像机, 要有镜头感。作为拍摄者, 应适时变换景别, 减少白板在画面中所占比例, 保证教师面部曝光正确, 当白板上的内容是重点时, 可将教师放在画面的边缘, 当教师是教学的重点时, 应改变构图, 尽量减少画面中白板的比例, 增加教师在画面中的比例。

55.学生的工作

一堂好的录像课学生的精神风貌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录制前要尽量舒缓录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情绪,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学生起立时, 会有特写镜头, 站起要迅速有力;表现大方, 发言的声音洪亮。

66.对课件外观的拍摄要求

为使课件外观更符合拍摄的要求, 建议规范课件制作:字号要大, 建议使用32 号字以上;背景要干净, 这样能使内容更加突出;字色要与背景色有足够的反差, 使字能够突出 (以电视效果为准) ;课件的上下左右边缘都要留下一些空白, 不能太满, 以保证课件的内容都要在电视监视器的有效范围内 (监视器画面有5%的区域不能在普通电视上呈现) [2]。

五、结束语

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新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 教育教学交流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趋势, 录播教室已经成为传播教学成果、展示教师课堂教学及发扬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展示平台。通过其录制所保留下的课堂实录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为师生留下了重要的交流、培训和学习的资源。教师应尽快熟悉学校现有的新设备与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录播教室这一交互平台, 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协作、教师的培训与教研等方面进入省内或国内教育系统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管良梁, 电子白板录像课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PPT.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9SXAw I6wr QGe Kj1b A-97y R-Wgontc Ne Ta UFa Lpf22KAono L024it2e Yy AY-2gdms7z AQSd ZFo D7YCxa6ud TCrvx KYY52Ol Tsr ZNXgau C, 2014 (05) .

上一篇:市全会报告下一篇:介绍中国优秀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