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问题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政治学概论问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问题 篇1

所谓南海问题是指南海周边的刘国期房,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南海争端的关键是主权归属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发现了石油的蕴藏,70年代以后,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山群岛附近部分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并提出主权要求。事实上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 海权的意义:

狭义:通过各种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

广义:包括与维持国家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海洋经济、即生产和航运殖民地等。

南海争端的意义:

政治意义: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完整的国家主权有:领土领海领空

经济意义:原油储藏,资源丰富

军事战略意义:海洋运输路线重要。南海海岸线漫长,可供攻击目标众多,面临多个国家,随时可能形成军事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有企图把中国封锁在一个岛链环绕的封闭大圈里,由此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南海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依托,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战略运输通道,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是中国安全的战略屏障。

维护举措:

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拥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

树立新的海洋观,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海路并重

实施南海经济开发的战略计划,以经济性为应对他国侵占我海权的经济行为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格局: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

国际政治格局: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单位。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单单极格局。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货量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

着决定性的影响。

(3)多极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

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两极多元格局。由两迹象多级,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向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范围内各种国民经济类型和经济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或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状态。

(1)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2)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3)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

展的趋势。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统一订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际秩序:国家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规范和原则。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国际行为主体: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1国家行为主体

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

2非国家行为主体

非国家行为主体: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人们对国际行为主体的人是扩大的体现:

第一,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

第二,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

第三,由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政治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第四,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三、国际行为主体的发展

1国家间政治与国家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主体

跨国整治作为国际政治总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国际政治或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上形成,并随着国际政治的不断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3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跨国政治主要不是有主权国家直接从事的,而是由各种非国家的实体即跨国行为主体所进行的对外活动;跨国政治不是在一国范围内,也不仅仅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而是在多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活动;跨国政治不仅包括狭义的政治活动,还包括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的活动。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具备的三大要素

(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3)拥有国家主权。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

二、国家主权及其发展

主权: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基本属性之一。

国家主权:一锅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1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

(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2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

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轨迹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1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2国家的行为能力: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题发挥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3国家行为主体的分类

(1)超级大国,不仅是地理和人口上的超级大国,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国力上领先于世界

其他国家,广泛参与全球性的国际事务,并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关系体系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拥有最强的过激行为能力的极少数国家。

(2)大国,则是指那些在综合国力上虽具有强大的实力,但不处于世界的首要地位,对

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本地区的范围之内的国家,因此也成为地区性大国。

(3)中等国家是指在综合国力尚处于世界的一般水平,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涉及周边邻国。

(4)弱小国家则是指那些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在国际影响上都较微不足道的国家。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2. 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3.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世界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殖民体系的崩溃而转变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

2..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过激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直接动力,耳且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其实在的物质内容。

2.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家利益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经济的、政治的、战略的等等。最根本的是经济利益,不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1.君主——王朝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

现代国际体系是一种主权——民族国家体系。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最主要标志,国家利益成为国家行为主体从事对外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和最基本动因。

两种意义上国家利益也并不是彼此割裂的第一、政治国家和民族国家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们不论作为一种政治噶年,还是作

为一种客观是在,都是同时存在、彼此联系、互为条件的。

第二、两种国家利益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而在诸多方面是共通和重合的。

政治国家的利益的核心内容:

(1)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

(2)作为统治者所治之政治实体的存在和秩序

2.国家主权、国家理由和国家荣誉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民族国家利益和政治国家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都是国家主权。所谓主权,是指统治者或国家的最高权力,它具有最高性、普遍性、种机型和自主性等特征。

3.国家利益的内涵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第一、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是指特定国家的利益,是为特定国家服务的。

第二、国家利益是特定国家内“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利益,这就使他同阶级利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相区别。

第三、国家利益是有其物质内容的,即人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这是各个国家

存在的基础和目的。

第四、国家利益所反映的共同利益,并不是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利益、各种因素的“综合”或抽象,是各种单

个利益中的共同性利益。

4.国家利益的构成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作用

1.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

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和理性的重要工具

三、国家利益的特性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一个国家、民族内阁中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综合,是各种

利益中的共同利益,是这些共同利益的抽象。

(2)国家利益的具体性:第一、国家利益从各种具体利益抽象而出,其基础是具体的。

第二、抽象而出的共同利益代表和反映了各种具体利益的要求,因而它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具体性。第三、国家利益的内容也是具体的。第四、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

也是具体的。第五、国家利益的实现途径也是具体的,也要通过国家的具体行为和具体的对外政策以及特定的对外目标的达成反映出来。

2.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国家利益的客观性

(2)国家利益的主观性:国家利益作为一个具有多重特性的概念,其概念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

第一、国家利益判断的主观性。

第二、国家利益表现形式的主观性。

第三、国家利益实现的主观性。

第四、国家利益解释上的主观性。

3.国家利益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1)国家利益的民族性

国家利益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国家利益具有全民性、超阶级性的特征。

(2)国家利益的阶级性。

国家利益的具体性和主观性,又决定了国家利益必须通过特定阶级统治下的国家和政府的具体行为来实现。

造成国家利益民族性和阶级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国家利益全民性和阶级性的两重特性是由国家本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其次,在民族国家履行其职能,特别是确定、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的时候,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再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利益的两重性。

总之,国家利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具有全民性和阶级性的双重特性。

第五章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1. 外交方式:各国政府通过其驻外使节货政府官员的谈判和协商来调整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 经济方式: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

行为或相互关系。

3. 军事方式:通过对外实施暴力货威胁实用暴力来支持货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 文化方式: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以

向该国政府施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第二节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一、国际冲突的内涵

国际冲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地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国际冲突的前提和条件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和目标的不一直是国际冲突的内在前提和基本条件。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别,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战略、重点方向、基本目标,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别,因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国际冲突的实质

国际冲突是一种以对抗性或地对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相互作用形式,是过激行为主体之

间有意识的对抗性活动。

3.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的联系和区别

竞争与冲突是国际相互作用中最一般的两种有紧密联系的形式。国际竞争是指个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获争胜。

联系:首先,冲突和竞争是互相包容的。其次,冲突和竞争是相互转化的。再次,竞争和冲突往往是彼此交织的。

国际政治学概论问题 篇2

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简称:LBL) 不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布劳恩(Barrows)于1969 年应用于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学中。其理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范畴,其教学理念是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

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与他人的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现状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大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和外交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内容是国际体系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观察分析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的能力,进而为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本科一年级学生。考虑到从高中到大学的知识衔接,新生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等因素,故而“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个人讲授与知识灌输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方法。

从当前“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现状看,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学生对国际政治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自主探索,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提不起精神,教师也感到教学乏味,授课效果不佳。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如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在诸多学科教学中现已广泛采用的、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PBL教学方法,为“国际政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新途径。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完全可以做到,课堂讲授与随机提问结合起来,也可以把设置问题与课堂讨论结合起来,也可以将合作探讨问题与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结合起来。教师也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与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的分析。

如果把PBL教学方法很好地运用到“国际政治学概论”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做到“教学相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新角度等也可促使教师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使其最终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

三、PBL教学法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下面以《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陈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四章“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教学为例,浅谈PBL教学方法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有关“国家利益”的理论是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学界普遍认为,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影响各国对外行为最根本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几乎所有国际政治学理论著作都会涉及“国家利益”问题。陈岳的《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就有关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问题设置了三个议题,即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的内涵、作用和特点。很显然,仅仅通过这三个方面很难透彻地把握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理论。为此,作为辅助理解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的内容,在“国家利益及其内涵”之下设置了“君主———王朝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理由和国家利益”等内容,讲述了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与国家利益同国家主权、国家理由、国家荣誉的关系。最后对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作了如下界定:“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依据这一概念,分析特定时期某个国家国家利益时,学生依然难以准确把握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理论”教学中实际上学生感到最难的是国家利益的生成机理、国家利益的层次和优先次序、国家利益的认知与判断等问题。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国家利益的作用和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上述难点,透彻地了解和掌握国家利益理论,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和三个案例。其一,国家利益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二,国家利益是“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步”综合性的“好处= 利益”,那么它都包括那些“好处”?有层次,有轻重缓急吗?其三,某种“利益= 好处”是不是“国家利益”是由谁来认知和判断的?其四,一国“国家利益”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结合上述四个问题,笔者向三组学生(每一组约15个人) 具体布置了三个具体分析案例,中国抗日战争、“朝核问题”和“克里米亚问题”,用国家利益理论分析上述案例中相关国家各自的国家利益及其认知过程,上述国家采取的具体行动以及上述行动所折射出的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博弈结果。经一周的准备之后,各组首先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之后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课堂辩论。学生对国家利益是否具有阶级性?不同层次的国家利益中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应该是什么?国家利益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以及国家利益是否受到约束和限制等问题结合案例展开了热烈讨论。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纵观学生的汇报发言和辩论,尽管他们的发言不够全面、甚至是片面的,但总体上已触及到了核心问题。虽然在辩论中也出现了偏离研究主题的现象,但在教师的及时提示和纠正之下也很快回到了讨论的主题。最后,教师对上述学生的课堂汇报和辩论作了点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给予了肯定,并结合整个讨论环节,对国家利益的作用、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通过上述学习和辩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当代民族主权国家体系之下国家利益的认知和最终确认是需要过程的,并通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最终获得确认。但有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标榜的未必是真正的国家利益,阶级利益并不等同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分成次,分轻重缓急的。国家利益可划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国家荣誉等,其中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利益。国家利益根据轻重缓急可分为重要利益、次要利益;当前利益、长远利益等。不仅如此,一国在某一问题上的国家利益还受到地缘、时间、空间、国际环境及相关其他国家利益的制约等。

从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通过问题导向性的PBL教学,克服了过去教师单方面讲解理论,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理论、知识的弊端,使理论导向性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国际政治学概论”的学习热情。

四、反思

PBL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但在“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境。

其一,教学任务与授课课时之间的矛盾。“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安排的课时是72 (72×40 分=2880分)学时,而陈岳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教材共7 章加导论和结束语大概相当于8 章的内容,每章平均学时为9学时,但采用PBL教学之后,《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一节内容就耗时达4 学时。如果每个章节都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就很难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一学期72 学时的课堂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次数不宜过多。教师只能根据教材内容,一学期安排两三次PBL教学即可。

其二,课程性质、要求与师生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国际政治学概论”是理论导向性的课程,逻辑性、思辨性很强,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些刚刚步入大学校门、尚不知大学学习为何物的高中毕业生,在当下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无论是知识面,还是视野都比较狭窄,无论是对国际关系史的基础知识,还是对当下国际热点问题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加上他们刚刚在高考压力下解放出来,在远离父母、没有教师督促的“无人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大学环境里,除了“玩儿”,对学习根本提不起精神,甚至很多人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厌烦情绪。因此,重新调动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读书热情存在诸多困难。

另外,PBL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透彻地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花很大的力气阅读相关材料熟悉案例,并结合案例精心设计相关问题,这对那些初涉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是一种不小的自我挑战。此外,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讨论掌控能力等也是考验。一旦出现偏差,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杂谈”和“闲聊”,而这恰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最喜欢和“最擅长”的。

总之,无论是LBL教学法、还是PBL教学法,毕竟都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内核和值得推崇的一面。因而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只要能让学生听明白、看明白、学明白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王道”。

摘要:文章从PBL教学法的内涵出发,结合“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现状,提出了将PBL教学法运用于“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的策略,并分析了其应用中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PBL教学法,“国际政治学概论”,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7.

[2]皱俊,张芳.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郑振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问题初探[J].广西教育,2013,(9).

国际政治中的基本法律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国际法;行为体;价值

一、国际法中的行为主体

一般来说,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法人甚至个人等等。

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相互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都具有国家主权豁免。国家之间的身份和地位是平等的。对国家的承认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方式。对国家的承认一般是不能逆转的,但是对新政府的承认就意味着对此前旧政府承认的撤销。

国际组织分为两种形式: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它是按照政府间的协议成立的;非政府间组织,一般成立与活动的依据是相关国家的国内法。

二、法治与法制

法律代表着公正与自由,这个世界只有相对的公正与自由,没有绝对的公正与自由。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当发生社会冲突时,评判法律责任,进行法律制裁。国际政治社会具有无政府的特性,这是理论界大部分学者认可的。在现实国际社会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法律思维和行为规范,即国际法。如果对国家的行为不加以限制,则会造成一定的混乱甚至战争。

在国际法中,一直都存在着法治与法制的争论。法制,其关键是法律和制度及其实施。法制强调秩序,正当性不一定存在。法治,最先开始在德国使用,简而言之是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法治的关键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法治理论中蕴含了对社会生活调整的正当性,它不支持专制,与民主思想紧密相关。法治社会成立的条件是:保障人别权利,限制滥用公共权力;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明确权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法律赋予社会成员广泛的权利。

法制不同于法治,区别在于法治的目的是权力的制约,在权利与权力之间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而法制的目的是符合大國意志的秩序。

三、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一直有紧密的联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国际政治中的古典现实主义学派强调,个人社会的道德是不可以应用于国际社会的。同时,国际法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存在有限性,在一些空白和模糊地带,道德发挥着作用。法学界实证主义认为国际法与道德不存在联系,应当严格区分。具体的划分,应该从社会实效和制定机关的权威性。非实证主义认为国际法存在于国际法之中。公平公正的国际法是法律,不公平的国际法不是法。

法与道德的关系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存在的争论

1.两者是否存在根本的不同:学界存在两种观点,即“恶法”非法与“恶法”也是应该遵守的规则。

2.两者内涵的不同:一般来说,近代以前由于民族国家的概念正在形成,国际法的概念还很薄弱,有时甚至国际法就是贵族之间的约定俗成。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后,国际法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完善。近现代国际法逐渐认为法律就是只蒋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的界限逐渐明晰。国家行为的调整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到的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3.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道德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是统治阶级或者贵族之间的约定俗成就是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而现在,国际法在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法的作用日渐成为国际社会的通识。

四、国际法的渊源和特征

一般认为,国际条约、国际行为习惯和法律原则等等都是国际法律渊源的范畴。其中,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构成要件,原则上只有主权国家才可以缔结,受到承认。需要明确的是,国际条约的达成必须是国家的真实意思表达,受到胁迫等行为签订的条约是非法的。

五、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法是调整国际行为体的规范。

2.国际法具有普遍有效性。不论是参与缔结的国际行为体,还是缔结条款明确的内容,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且超越国内法的效力。

3.国际法的强制性和程序性。一般而言,国际法是受到缔结国际行为体承认和保护的,尤其是国家行为体依靠合法的暴力维持其存在的合法性。这种合法的暴力并不是随意性似的,它是依靠一定的法定程序。这里的程序法是指,国际法的产生、运行、修改、废止等等都必须以一定的程序。国际实体法和国际程序法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4.国际法具有可诉性。国际法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具有被任何行为体(包括公民和法人等等)在规定的机构(法院活着仲裁机构)中通过冲突解决程序(尤其是诉讼程序)运用保护行为体自身合法权利的可能性。

六、国际法的作用

一般认为国际法具有两个作用:

规范作用,即对行为体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将法律作为标准对他者的行为合法与否进行评判作用、警示作用和示范作用、主体预测相互之间的行为作用、对违法者加以处分或者制裁的作用。

社会作用,管理作用,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

七、国际法的价值

1.秩序的价值。国际法律的首要的目标是确保秩序的建立,秩序是自由,平等、效率等其他价值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说秩序是法的基础,同时秩序还要受到自由、正义的影响。

2.自由的价值。自由是国际法律的根本价值,也是国际法律的最高目标。自由是衡量法律是不是“真正的法律”的参考标志;国际法必须体现自由,同时保障自由。

3.正义的价值。从实体法的角度讲,正义有平等、公正等等多种表现形态。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之一,是衡量法律是“良法”或是“恶法”的标准之一。正义的标准问题也极大的推动了法律的进化。

国际礼仪概论答案 篇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涉外交往中,当穿着单排两粒扣西装上衣时,应当只系()衣扣。A.只系中间的

B.只系上边的

C.只系下边的

D.全部系

2.面对上级和下级、长辈和晚辈、嘉宾和主人,应先介绍谁()。A.上级 晚辈 嘉宾 B.上级 长辈 嘉宾 C.下级 晚辈 主人 D.上级 晚辈 主人

3.宴会是一种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可在早、中、晚进行,并以()档次最高。A.早宴 B.午宴 C.晚宴 D.欢迎宴

4.与外国人通电话,倘若自己是受话人,最好在电话铃响()次左右就应接听。A.2次左右 B.3次左右 C.4次左右 D.5次左右 5.中国菜肴品种繁多,风味各异,民间有()之说。

A.“南咸、北甜、东酸、西辣” B.“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C.“南辣、北酸、东甜、西咸” D.“南酸、北辣、东咸、西甜”

6.在正式的外事访问中,介绍者一般应为东道主一方的()。A.组织人员 B.礼宾人员 C.参与人员 D.陪同人员

7.依据国际惯例,欢迎外国元首到访 鸣放礼炮()。A.23响 B.21响 C.19响 D.17响

8.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A.得体而应景 B.庄重保守 C.时尚个性 D.舒适自然

9.5、涉外就餐时餐巾的使用有一定的讲究,如在用餐期间暂时离开一会儿,应将餐巾放在自己所坐位置的()。A.桌子上 B.餐具下 C.椅面上 D.椅背上

10.电话是国际交往中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与外国人通话时时间应不超过()分钟。A.3分钟 B.4分钟 C.5分钟 D.6分钟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在馈赠礼仪中,赠送外国友人礼品要()。A.突出礼品的纪念性 B.体现礼品的民族性 C.明确礼品的针对性 D.重视礼品的差异性 2.下列哪些菜肴不宜宴请外国友人()。

A.触犯个人禁忌的菜肴 B.触犯民族禁忌的菜肴 C.触犯宗教禁忌的菜肴

D.本国的传统的菜肴 3.在涉外交谈中应掌握的有关礼仪规范()。A.交谈的态度

B.称呼的使用

C.内容的选择

D.电话的常规

4.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就餐方式有()。A.使用筷子 B.使用刀叉 C.使用右手 D.使用汤匙 5.目前,在谈判时,我国所采用的位次排列方法有()。

A.相对式 B.主席式 C.自由式 D.圆桌式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迎宾礼仪的核心之点是通过给予来宾以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礼遇,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之意。()A.错误 B.正确

2.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而应景”。()A.错误 B.正确

3.日常礼仪包括:衣的礼仪、食的礼仪、住的礼仪、行的礼仪、访的礼仪、购的礼仪、小费礼仪等几个方面。()A.错误 B.正确

4.在国外,进行礼节性拜访时,尤其是初次登门拜访,时间应控制在一刻钟或半小时之内,在正常情况下也不宜超过两小时。()A.错误 B.正确

5.与外国人因公通话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上班时间。()A.错误 B.正确

6.在社交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A.错误 B.正确

7.按照国际惯例,在接待外国来访者,应为之举办专门专门的宴会。在外宾抵达之后所举行的宴会,称作欢迎宴会。()A.错误 B.正确

8.在涉外交往中,当穿着双排扣西装上衣时,衣扣应系中间的。()A.错误 B.正确

9.在休闲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最忌正正规规。()A.错误 B.正确

10.交谊舞会,又称交际舞会。它是指以社交为主要目的而举办的舞会。在国际交往中,它一向被视为高雅而重要的社交联谊活动形式之一。()A.错误 B.正确

2011春《国际礼仪概论》形考作业2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A.得体而应景 B.庄重保守 C.时尚个性 D.舒适自然

2.一般情况下,礼节性拜访,尤其是初次登门拜访,时间应控制在()。

A.15钟之内

B.15钟至半小时之内 C.半小时之外 D.一小时

3.与外国人因私通话的时间最好选择在()。

A.上班之前 B.下班之后 C.节假日 D.上班时间

4.乘坐由主人亲自驾驶的双排五座轿车时,其尊位应是()。A.后排左座 B.后排右座 C.副驾驶座 D.后排中座 5.电话是国际交往中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与外国人通话时时间应不超过()分钟。A.3分钟 B.4分钟 C.5分钟 D.6分钟

6.宴会是一种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可在早、中、晚进行,并以()档次最高。A.早宴 B.午宴 C.晚宴 D.欢迎宴

7.在涉外交往中,当穿着单排两粒扣西装上衣时,应当只系()衣扣。A.只系中间的

B.只系上边的

C.只系下边的

D.全部系

8.握手的时间最佳应掌握在()之间,并且以稍微用力为宜。A.三至五秒钟 B.五到七秒钟 C.五到十秒钟 D.十秒以上

9.依据国际惯例,欢迎外国元首到访 鸣放礼炮()。A.23响 B.21响 C.19响 D.17响

10.面对上级和下级、长辈和晚辈、嘉宾和主人,应先介绍谁()。A.上级 晚辈 嘉宾 B.上级 长辈 嘉宾 C.下级 晚辈 主人 D.上级 晚辈 主人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在涉外交谈中应掌握的有关礼仪规范()。A.交谈的态度

B.称呼的使用

C.内容的选择

D.电话的常规

2.迎宾礼仪大体上分为()等几大主要部分。A.迎宾前的礼仪准备 B.迎宾时的礼仪操作 C.迎宾的接待计划 D.发出规格对等邀请

3.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就餐方式有()。A.使用筷子 B.使用刀叉 C.使用右手 D.使用汤匙

4.在馈赠礼仪中,赠送外国友人礼品要()。A.突出礼品的纪念性 B.体现礼品的民族性 C.明确礼品的针对性 D.重视礼品的差异性

5.根据国际交往惯例,涉外人员所接触具体场合,大体上可以分为().A.公务场合 B.社交场合 C.休闲场合 D.交谈场合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国外,消费者在享受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时,须付给对方一定金额的小费。据说小费最初出现于18世纪的英国。()A.错误 B.正确

2.按照国际惯例,在接待外国来访者,应为之举办专门专门的宴会。在外宾抵达之后所举行的宴会,称作欢迎宴会。()A.错误 B.正确

3.在国外搭乘出租车时,一般应当按照车费的15% 付给出租车司机小费。()A.错误 B.正确

4.在普通的社交活动里,介绍者通常应当是女主人。()A.错误 B.正确

5.与外国人因公通话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上班时间。()A.错误 B.正确

6.迎宾礼仪的核心之点是通过给予来宾以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礼遇,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之意。()A.错误 B.正确

7.在公务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重点突出“时尚个性”的风格。()A.错误 B.正确

8.在休闲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最忌正正规规。()A.错误 B.正确

9.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而应景”。()A.错误 B.正确

自考《政治学概论》试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

【选项】

A、亚里士多德

B、凯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2、【题干】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

【选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题干】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

【选项】

A、《共和六论》

B、《君主论》

C、《社会契约论》

D、《政治学》

4、【题干】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

【选项】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5、【题干】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

【选项】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

C、暴力

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6、【题干】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

【选项】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自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7、【题干】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 )。

【选项】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利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8、【题干】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是( )。

【选项】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9、【题干】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起始于以下哪位政治家推行的新政( )。

【选项】

A、丘吉尔

B、罗斯福

C、斯大林

D、华盛顿

10、【题干】现在的欧盟属于以下哪种国家结构形式( )。

【选项】

A、联邦制

B、地方分权制

C、邦联制

D、中央集权制

11、【题干】三权分立不包括以下哪种权力( )。

【选项】

A、行政权

B、联盟权

C、司法权

D、立法权

12、【题干】下列各国议会,实行一院制的国家是( )。

【选项】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新西兰

13、【题干】政党的本质属性是( )。

【选项】

A、民族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民主性

14、【题干】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 )。

【选项】

A、法国

B、德国

C、俄国

D、英国

15、【题干】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是( )。

【选项】

A、《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B、《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C、《传统社会的消失》

D、《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

16、【题干】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是( )。

【选项】

A、国家机构

B、社会公共机构

C、政党

D、政治团体

17、【题干】认为政治发展史“现代化的政治后果”的是( )。

【选项】

A、达尔

B、派伊

C、亨廷顿

D、阿尔蒙德

18、【题干】解决民族**,核心是实现( )。

【选项】

A、民族同化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繁荣

D、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9、【题干】指出“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前提就是在政治方面进行双重改革”的是( )。

【选项】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0、【题干】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 )。

【选项】

A、国家

B、政党

C、垄断组织

D、民族共同体

二、多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 )。

【选项】

A、中国政治

B、行政管理

C、公共政策

D、政治思想史

E、比较政治

2、【题干】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权力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 )。

【选项】

A、****国

B、民主国

C、贵族国

D、暴民国

E、君主国

3、【题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是( )。

【选项】

A、欧文

B、莫尔

C、康帕内拉

D、傅立叶

E、圣西门

4、【题干】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来看,法西斯国家普遍具有以下哪些传统?( )

【选项】

A、国家至上主义

B、国家崇拜

C、民主至上主义

D、民族优越

E、沙文主义

5、【题干】国家形式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

【选项】

A、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国家的结构形式

C、行政区域

D、政治体制

E、宗教制度

6、【题干】****君主政体的特点是( )。

【选项】

A、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

B、君主的权力收一定程度的限制

C、君主拥有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

D、君主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E、君主对议会负责

7、【题干】议会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其职权包括( )。

【选项】

A、任免权

B、立法权

C、财政权

D、决定权

E、监督权

8、【题干】政治团体的作用有( )。

【选项】

A、组织功能

B、参政功能

C、立法功能

D、民主监督功能

E、教育功能

9、【题干】马克思主义认为,区分不同政治文化的标准主要是( )。

【选项】

A、组织方式

B、经济基础

C、执政党

D、阶级性质

政治学概论大题1 篇6

1、简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2、论述题:学习政治学与培养公民素质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3、简述国家职能的基本内容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

依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政治职能的弱化,社会职能的扩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职能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论述)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3)国家是个机器。

5、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简答)(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6、简述龚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特点(简答)(1)从19世纪未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也随之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也随之从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2)在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3)垄断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必然走向反动。所谓反动,是指它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7、试评述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理论。(论述)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福利国家是的最初尝试是从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开始的。从国家活动方面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的“自由放任主义”变为“计划主义”;“由不干涉主义”变为“干涉主义”。从国家推行的政策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的不负责“援助”居民的社会生活,变为承担保障与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

福利国家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只是改良现有制度的一种权宜办法。当代的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代的产物。

福利国家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国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结合的国家。(简答)

马克思主义从民主的本质出发,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是由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民主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民主是指居民与政权的关系;

(2)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3)民主指国家活动的原则。

民主的这三个方面的含义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和各项公民权利的民主。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9、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简答)

(1)人民民主专政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民族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2)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基础的的性质和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发广泛性; 展而变化。

(3)人民民主专政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

17、简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形式;(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4)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作制。

民的社会生活。

1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简答)

(2)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式出现重大变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及相关国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如下特征:(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视民族冲突问题进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一步复杂化。

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18、简述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族政策。

(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19、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建设的指导思想。

照国家总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

11、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简答)

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加全国的政治生活。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20、试述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征.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与阶级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

问题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

联系:1,民族是有不同的阶级组成的,民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所采取的方式。族都是有阶级的民族。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政体表征阶级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相比较而言,借机问题处于主导地位,民族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具有从属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着主张在关系,一定的固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多民族的国家内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政体必须适合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坚持把党性放在民族性质上,反对民族主义。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它是压迫民政体与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和多

族的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民族在样性的特征。

四个特征方面的差别即民族的差异性,并不

1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能产生民族压迫,民族压迫根源在于剥削制治理形式。(简答)

度,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铲除了剥削,才人民代表大会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能根除民族压迫。

正体形式,这是因为实行基层政权机关直接选区别: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阶级举产生,其他各级权力机关间接选举产生的制是以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取得报酬度。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民族则面的各级因素。并逐步实现由代表机关转变为是以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国家权力机关。

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四项特征来区别而形成13、论述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的两大特色。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

范围不同。民族问题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导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盾问题,核心是民族平等和团结问题;而阶居区行的,通过自治机关待命自治权来实现,级问题则是各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充分尊重和保障利益要求而产生的斗争与合作问题,核心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体现通过阶级斗争获得权力问题。3,当一个民了中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族为了民族独立和平等,反抗外来侵略时,的原则。

这是的主要矛盾就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特别行政区制度包括:一个国家即

族矛盾,从而使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

21、论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解决主义;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总统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居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工人阶级与各民族其他

14、简述三权分立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简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答)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是民族平等和民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族联合。(1)马克思主义国解决民族问权力,它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题的基本原则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民各自独立行使,形成鼎立之势,而又互相制约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和平衡。

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2)马克思主

15、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有哪义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根据是些。(简答)

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趋向。(3)马克思主义国解决民族问题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压迫民族(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22、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影响。

(3)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压力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政治术与分工责任制。

语,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性利益团体,(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即政治团体。压力集团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结构和过程。垄断阶级通地方两个积极性

过政党和压力集团影响立法、行政、司法活动,16、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政党、压力集团、国家机构及三者(简答)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新的政治结构模式。社会政治总问题就是社会革命和国家政权

23、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国家政权的关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解决民族问题心;2,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3,不断加强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总问题和解和改善党的领导。

24、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2)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革命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的成败和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治乱兴衰。的关系。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1

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外在方式。可见,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二者的关系是极其密切和相辅相成的。

25、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努力维持能使政治体系有效运转的社会环境,以保障政治体系的稳定。);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将政治社会化定义为通过社会的政治教育方式,是政治文化个性化的过程);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26、论述题:如何坚持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

义方向。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

向,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原则: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27、简述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从量变之变规律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政治发展同样受到量变质变规律的制约。政治发展性质的改变是属于质变过程,是政治发展的“质”的飞跃。而政治发展的质变又是政治发展量变的积累和政治能量的爆发。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就体现为政治改革。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相互联结的过程。

28、如何理解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需要我们首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

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保证人民民主;需要通过政治改革,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29、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

内容。

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具体包括:1,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的权威;3,实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0、简述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联系: 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和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特殊情势下,一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成败得失甚至会影响国内政治发展的方向、进程,影响国内政治的兴衰荣辱,乃至引发国内政治的根本性变革或逆转。

区别: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31、简述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

动、配置、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32、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国际政治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朝鲜“发射卫星”的国际政治学 篇7

背景音乐:

朝美高级对话和“2.29”协议

2012年2月21日,朝鲜外务省第一副相金桂冠率团乘朝班机飞抵北京。第二天,新任美国国务院对朝政策特别代表戴维斯住进了北京一家饭店。2月23日开始,朝美代表在朝鲜驻华使馆和美国驻华使馆轮流举行会谈。一天结束,又延长半天。

被称作“朝美高级对话”的这种朝美接触,已经是第三次。第一次于2011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由金桂冠和戴维斯的前任博思沃斯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与会。第二次是同年10月在日内瓦进行,与会者未变。有消息说,第三次对话选在北京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一方接受另一方在北京举行的主张,但坚持在使馆轮留举行,以便保密。根据双方商定,这次对话本应在2011年12月22日举行,因金正日去世而改期。

2月24日中午“高级对话”结束后,戴维斯在酒店举行记者招待会,称双方进行了深刻有用的对话,但拒绝透露具体细节。他表示,他将把会谈记录带回华盛顿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估。

五天以后,在2月29日北京时间21时58分,朝鲜和美国同时发布消息,介绍第三轮朝美高级对话结果。双方介绍的核心内容是相同的,即朝鲜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铀浓缩活动,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重返朝鲜对其核活动进行监督,美国同意向朝提供24万吨营养食品。

但是,双方发布的消息也有明显的差异。

1. 双方在表述共识内容时,对关键问题的先后次序做了不同的排列。美国公布消息时,把它最看重的朝鲜承诺放在最前边,自己的承诺居后,而朝鲜公布消息,其次序正相反。双方政治意图不言而喻。

2. 关于暂停核动作的承诺,朝方为之加了三个前提,分别是:说明性的“应美国要求”;导向性的“为维护朝美高级会谈的积极气氛”;条件性的“在进行有效的会谈期间”。而美国方面为之加的定语带有规定性,即“为改善对话氛围,展示弃核承诺”,没有“有效会谈期间”一类的时间和条件的规定。

3. 关于朝方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重返朝鲜后的工作,朝方的表述是“对暂停铀浓缩活动进行监督”,美方表述是“核实并监督宁边铀浓缩活动的中止,确认五兆瓦反应堆及相关设施去功能化”。

4. 朝方消息中有“朝美双方再次确认……在签订和平协定之前,停战协定是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基石”一语,美国方面却根本没有提及“和平协定”。这个差异不可小看。显然,朝鲜意图是以“和平协定”阻止美国对其核设施可能的打击,巩固其“核国”地位,而美国坚持“不排除任何选择”,拒绝和平协定约束。

5. 朝鲜公布的消息称,“如果重启六方会谈,将首先讨论解除对朝制裁和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美国方面显然不会接受改变六方会谈宗旨和议题的主张,所以在其发布的消息中对此无涉及。

这些差异反应了双方要求的本质对立和博弈,但是,在这一消息公布之后,国内外都有人为之欢呼雀跃,认为半岛缓和大局已成,然而不久后事态的发展就使理想主义者陷入了困惑。

宣布射星:一石激起千层浪

朝美“2.29”共识发布两周后,即3月16日,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发表声明称,朝鲜将于4月12日至16日之间,择时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从朝鲜平安北道铁山郡的西海卫星发射场,向南发射一颗地球观测卫星“光明星3号”。这位发言人宣称,卫星发射能让朝鲜和平利用空间资源的技术迈上新台阶,将极大地鼓舞朝鲜民众,建设更为繁荣昌盛的国家。

据朝鲜宣布,这是其第三次发射卫星。1998年8月31日,朝鲜曾宣布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光明星1号”。2009年4月5日,朝鲜宣布已成功把其“光明星2号”通讯卫星送入轨道,并称这颗卫星一直在太空唱歌,歌颂伟大领袖。但是,美日英等国家都没有发现这颗卫星。因此,后者坚持认为朝鲜实际上试射的是远程导弹,并且试射失败,发射物坠落海中。

这次朝鲜发布“射星”消息的当天,美日韩立即做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

由于朝鲜这次发射活动使用的是弹道导弹技术,故美国坚持认为朝鲜是在发射“卫星”的幌子下进行远程导弹试射。因此,美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对朝鲜的发射进行谴责,称此举是“严重挑衅行为”。她说,朝鲜的发射行为“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与不久前朝美高级对话中朝方做的承诺相悖,并且违背安理会第1718号和1874号决议,称美国将同伙伴国家密切磋商下一步举措。

与此同时,韩国也指称朝鲜发射计划是“严重挑衅”,违背安理会禁止其一切运用弹道导弹技术发射活动的决议。日本政府在谴责朝鲜的同时,决定成立情报联络室收集有关情报,并开始讨论是否部署拦截系统等应对措施。

朝鲜不理睬美日韩警告。次日,朝方称它已按国际规定向国际民间航空组织等通报相关信息,并说将邀请外国专家和记者现场观看卫星发射。

就在卫星问题吵得沸沸扬扬之时,3月26日至27日,在首尔举行了第二次核安全会议。朝鲜于3月21日发表公告称,如果核峰会谈及“根本不存在的朝鲜核问题”,朝鲜将视之为“宣战”。

3月23日,日本防卫大臣下令,筹备部署卫星拦截系统。3月24日,朝鲜将其弹道导弹主体部分运抵西海发射场。3月25日,韩国国防部也在准备朝鲜发射物脱轨时予以拦截。3月27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誓言“永不放弃卫星发射”。3月30日,日本防卫大臣向其自卫队下达命令,日反导系统进入拦截状态,日本“雾岛”号宙斯舰等离港驶向战区,“爱国者-3”拦截导弹在多处部署就位,构成陆海空“三位一体”拦截态势。与此同时,美军的移动式雷达在夏威夷上岗。4月5日,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发表讲话,称“如果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侵犯朝鲜领空和领海之丝毫,或对朝鲜的卫星发射体残骸实施拦截和回收,朝鲜就立即以毫不留情的毁灭性打击予以严厉惩罚”。朝鲜半岛火药味骤浓。

美日韩的反应朝鲜是事先料到的,但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应在朝鲜看来多少有些意外。

其实,早在去年12月15日,朝鲜就已将其卫星发射计划告知了美国,但对中国却守口如瓶。这样,今年2月23日中国与朝鲜商讨向其提供巨额援助事务时,对即将引起轩然大波的朝鲜发射卫星一事并不知情。因此,朝鲜宣布其发射计划后,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公开指责中国对朝鲜的行为提供了援助,负有责任。3月16日朝鲜公布其卫星计划当天,中国副外长张志军罕见地召见朝鲜驻华大使,用外交语言表述就是,表达中国对卫星一事的“关切和忧虑”。胡锦涛主席出席核峰会时同李明博总统会谈,据报道,胡主席表示,中方多次同朝方进行沟通,敦促朝放弃“卫星发射”计划,努力改善民生。

俄罗斯在朝鲜核和导弹问题上一向态度明确,表述直白。这次朝鲜公布发射卫星的计划后,俄外交部立即表示“严重关切”。俄方表示,俄不否认朝和平开发太空的权利,但安理会决议要求平壤停止一切使用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射,“该决议是根据联合国宪章通过的,对所有成员都有强制力”。3月26日梅德韦杰夫出席核峰会时表示,“朝鲜发射行为违反联合国决议,导致朝鲜半岛局势不稳。朝鲜发射导弹之前,应先改善民生”。4月4日,俄明确拒绝朝鲜邀请,称不会派专家赴朝观察发射情况。4月10日,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表示,如果朝鲜卫星偏离轨道并落入俄境,俄防空和反导系统也准备摧毁它。

执着追求:袖里各有乾坤

朝鲜誓言发射,美、日、韩再加俄国誓言拦截。两列火车相向急驰,互不退让。

朝鲜坚持发射卫星,据分析,其动因是:

1. 为金日成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造势。这是朝鲜公开宣布的,也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其意图是通过展示其在“宇宙技术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颂扬已故领袖的丰功伟绩,巩固新领袖的至高地位和权威,凝聚民心,强化体制。故发射时间刻意选在4月15日金日成生日前后。东方人习俗,逢百大庆,而且今年是朝鲜宣布的“打开强盛大国之门”之年,有充分理由需要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动作,给人们一个惊奇。

2. 发展和完善其远程导弹技术。这次发射卫星,使用的是弹道导弹技术。这种技术既可送卫星上天,也可把核弹头投向目标。故美、日、韩坚称是试射远程导弹。因为,朝鲜业已进行两次核试验,并已宣布自己是“核国家”。去年12月,美国核科学家著文称朝鲜在核武小型化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而远程导弹虽试射三次(两次发射“卫星”,一次明言导弹试射)均有问题,核武器远程投送能力不足已是其整个核计划的短板。它急需通过试射提高这方面的技术和能力。

3. 更深用意在于操控大国关系走向。“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给了朝鲜最宝贵的启示:由于中、美在半岛的利益追求和政策取向存在差异,只要这里发生对抗事件,中美就被迫选边。

美、日、韩誓言拦截,并非恐吓。一旦朝鲜发射物脱轨犯境,他们必定出手,因为这也是一箭多雕的事:由于事关国家主权和尊严,他们必须向国民有个交代;借此难得的良机对其导弹拦截系统实战练兵,同时借机布兵排阵、调整部署,加强其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利战略布局;还有就是为朝鲜新领导人“立规矩”。

而这一事件再次把中国置于两难之境。是否应邀派人前往发射现场观察?若其发射物侵犯中国主权,是否拦截和抗议?在安理会对此事的讨论中持何态度?朝鲜如有后续对抗举动,甚至高调推动新一次核试验,中国是否调整对朝援助甚至对朝政策?读至此,可能有人会产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

其妙莫名:一个无言的结局

4月13日,星期五,朝鲜在当地时间7时39分点火把“光明星3号”送上了天。不过,很遗憾,坠海,失败了。卫星发射后不久,美日韩即发布了发射失败的消息。四个多小时以后,朝鲜正式发布消息承认失败。

关于何以发射失败,坊间有多种传闻和推测。有人说,朝鲜空间技术水平本不及格,这个结果在预料之中。有人说,因财力所限,火箭使用了俄罗斯弃置的材料。还有人认为,是技术准备屈从了政治决定。另外一种说法是轨道出偏,自行引爆。更出奇的说法是,这原本就是朝美间的一笔交易,朝鲜试射导弹,美国借此加强在东亚的军事部署,各得其所,等等。

不管上述猜测哪个更符合事实,对朝鲜来说,原本希望通过射星为领袖诞辰庆祝活动助兴,不意有此结果,扫兴是必然的。轰轰烈烈炒了一个月,相互威胁、叫板,事情竟以这种方式戛然而止。不过,细想起来,这个结果可能是有关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是一个共同的解脱。

首先,对朝鲜来说,可解释为虽败犹荣。虽然不意失败,但这次失败的试射所获得的数据,对今后必有大用。何况,朝鲜完全可以自豪地宣布,它顶着各种“敌对势力”的反对和鼓噪,以“超强硬对强硬”的姿态,按“主体”要求,毅然发射,在政治上和外交上还是获得了伟大胜利。至于发射失败,那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各大国不都有技术不成熟的过程吗!退一步来讲,假如火箭没有自行爆炸,而是继续向前飞行,万一脱轨犯境,遭美日韩拦截,朝鲜是咬碎牙齿咽下肚呢,还是如其事先宣布的那样,对敌宣战,用霹雳手段扫荡对方呢?如果选择前者,政治损失之巨难以承受;如果选择后者,朝鲜虽然自称是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2009年朝军大员告凤凰台主播卢琛语),但要想战胜美日韩三国联军,可能并没有100%的把握。

其次,对美日韩来说,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结局。火箭在犯境之前四分五裂,美日韩虽然失去了对其导弹拦截系统进行一次难得的实战检验的机会,但通过这次对抗,他们初步达到为刚刚起航的金正恩“定规矩”的目的,亦算一笔重大收益。假如火箭继续前飞犯境,美日韩若未拦截或未能成功拦截,那就不仅在世人面前丢人现眼,而且将会在国内引起政治地震,有人会为此失去政治生命。若果然成功进行了拦截,朝鲜有可能予以强烈回击,那就可能会有一大批人血洒疆场了。所以,还是让事态停留在沙盘演兵为好。

其实,朝鲜发射失败,更重大的意义可能在于,它推迟了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于朝鲜半岛。君记否,去年1月11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时曾对记者说,再有五年的时间朝鲜的洲际导弹将会威胁到美国本土,其意是留给美国和平谈判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时间仅有五年。此后不久,即2月中旬,美军战略司令部制定并出台了武力打击朝鲜的“作战计划8010—08”。该计划表示将动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对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摧毁性打击。假如朝鲜这次射星成功,其射程达到理论值,美国必认为朝鲜获得威胁美国本土能力的时间已大大提前,其“作战计划8010—08”有可能提前实施。

曲终人未散:且听下回分解

朝鲜卫星发射失败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耐人寻味,预示未来。

4月13日当天,朝鲜第12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修改宪法,设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职,定此职为朝鲜“最高领导人”,推举金正恩就任此职。这次会议批准国防支出占总预算的15.8%。4月15日,朝鲜举行盛大阅兵式,展示武器装备34种880余项,其中包括直径2米、长18米新型远程弹道导弹。

4月16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发表广播演说,称朝鲜这次发射卫星耗资约8.5亿美元,相当于250万吨玉米的价值,足以弥补朝鲜六年的粮食缺口。

4月16日,安理会一致通过一项“主席声明”,强烈谴责朝鲜违反安理会决议发射行为,决定“调整”对朝制裁措施。安理会还就另一项至关重要的事项达成协议,即如果朝鲜继续发射导弹或进行核试验,安理会将采取“相应行动”。4月17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谴责安理会主席声明,称朝将继续发射实用卫星,并不再受朝美“2.29协议”约束。

4月17日,韩国海上搜寻朝鲜发射物的工作宣告结束。韩方宣称未发现和打捞上任何残骸。没有人会相信十艘先进舰艇在仅数十米深的浅海作业多日,竟一无所获。但朝鲜显然没有如其事先宣布的那样,称这种打捞是宣战,也没有动用霹雳手段严惩之。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认识:

1. 朝鲜将继续甚至强化其先军政治和有核道路。

2. 相对于以前,这次无论是对安理会声明,还是对美日韩拦截打捞举动,朝鲜都表现出一种空前的克制态度,其原因就是有关大国在重大问题上态度明确,合作充分。

朝鲜发射失败后,人们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朝鲜会不会进行下一次核试验。因为不久前韩国方面公布了朝鲜核试验场新动向,并称2009年朝鲜就是4月发卫星,5月进行第二次核爆,这次还可能循此旧径。在这些人眼里,朝鲜的核武器似乎是握在手里的石子,可随意随时扔出去。这未免太儿戏了。核试验是一项一般人玩不起的高消费游戏。据测算,朝鲜手里顶多有40公斤武器级钚,可做6~8枚核弹,试一次,少一个,“随便”不起。当然,朝鲜已经多次宣布自己已是“堂堂核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弃核”。金正日去世后,朝鲜已宣布“拥核”是其三大革命遗产之一,永不放弃。今年1月5日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表公告,进一步明示,“企图以援助换取我们弃核的想法,是绝对愚蠢的错误”。既然朝鲜坚定不移地走有核道路,那么它进行新一次核试就是必然的。因为仅仅两次核试,是远远不能使其核武成军的。

但是,朝鲜何时进行核试,不取决于是否受到外来“刺激”,而取决于其技术准备是否成熟。一旦技术条件成熟,作为一项策略,它当然要力求营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这里本末不可倒置。

4月17日,美国太平洋军司令塞缪尔·洛克利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美国可能对朝鲜核试验基地进行精确打击。他说,美方希望朝鲜新领导班子遵守国际规范;若朝再次挑衅,美韩将给以有力回击。

朝鲜前任领导人生前就制定了旨在做“永久核大国”的“C计划”。这个计划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核计划,拥有核武器;二是开展广泛外交特别大国外交,迫使它们学会并习惯于同有核的朝鲜打交道,最终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核国地位。由此看来,朝美高级对话及“2.29协议”是这个“C计划”的一部分,发射卫星也是这个“C计划”的一部分,再次进行核试验,还是这个“C计划”的一部分。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的起伏动荡,朝美之间协议的立废,朝鲜同其他国家的对抗与合作,交恶与友善,皆统一于这个“C计划”。这就是观察半岛问题的一把钥匙。

上一篇:正在修补的绿色——绿色家园,环保先锋下一篇:民间神话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