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1

我市经济较为活跃,轻工产品尤其发达,以公路为基础,铁路、港口为远程辐射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物流发展的滞后性与我市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提升我市物流总体水平,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我市物流市场发展进行调查,现综合如下。

一、物流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一)企业实力普遍偏弱,缺乏骨干的运输企业

全市根据交通部资质评定要求,只有二家货运企业勉强达到三级标准,尚未有符合标准的一、二级企业。据统计全市货运经营业户平均拥有货运车辆不足20辆,仓储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我市道路运输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集约化程度低。运力结构不合理。代表现代化运输的工具,集装箱运输车辆只占营业性载货汽车的0.6%,重型汽车只占3%,其它绝大多数为档次低的普通载货车辆。

(二)货运业发展极不均衡

从事集装箱运输,危险品运输,大件货运等专业运输企业寥寥无几,货运业发展大部分集中在货运服务业上,联托运业成了货运市场的主力军。另外,联托运业之间长期的压价恶性竞争,严重冲击货运市场,使货运市场低运价进一步恶化,使我市货运企业举步维艰,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市货运市场健康发展,更是阻碍了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三)综合运输体系衔接不畅

道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状态,在基础设施、仓储等宏观规划上缺乏密切的合作与衔接;在微观经营活动中顾及部门利益,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互为补充的优势,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物流效率。而现代的综合运输体系是降低运输成本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是现代物流的关键环节。

(四)企业普遍对物流认识不足

大部分企业家仍停留在思辩“什么是物流”和“什么是物流企业”,面对 1

迅速变化的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如何向现代化的管理过渡仍然困扰企业,技术含量低,集约化程度低的经营依然广泛存在,致使许多企业无暇顾及“第三利润源泉”的发掘。

二、加快物流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发展现代物流地位

不能只把传统的运输业看成物流,物流已成为一个城市实力的标志,城市竞争力的标志,物流与城市交通运输、城市污染的必然联系也已经清晰可见。北京、上海在建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已引入了绿色物流的概念,深圳更是把物流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还有大连、广州等城市在发展物流上都有上佳的表现,已培育出如海尔物流,中远物流等一批大型的物流企业,虽然我市已把发展物流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但在战略高度上仍没有把发展现代物流列为阳江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实加快阳江经济发展,必然要有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现代物流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

(三)制订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

现代物流发展不是孤立的,他是以社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物流的发展战略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因此制订物流发展规划要以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根据,同时又要结合当前国际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如集成化物流,网络化物流,智能化物流等等。

(四)加大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

以政府力量带动物流发展,我市的物流发展,一方面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另一方面又缺乏强大实力的“领头羊”——物流企业,因此,要使现代物流浮出水面,政府必须先成为“领头羊”,加大物流中心的建设,来带动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整合全市工业园区,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里规划好仓储基地,以实现企业发展向零库存转变,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更多实力强大的结点。

(五)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不仅吸纳和使用着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其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现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2

1 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可行途径

1.1 深入发展物业经济是村级集体收入不断提高的主要来源

深入发展物业经济首先要加强对原有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经营管理, 要通过深化改革, 使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提高收益率,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加快富民工业园区和标准化厂房等物业设施建设, 筑巢引凤, 有效增加稳定性收入。三茅街道中华村大村建设后, 在市委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 千方百计化解原有4个老厂区的债务, 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 盘活了存量资产, 同时新建了7000㎡标准化厂房, 增加增量资产。先后引进了12家企业落户, 村级经济由原来不足5000万元发展到今年底有望突破6亿元, 预计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可达100万元, 实现了由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蜕变。

1.2 积极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是提高村级集体收入的必要补充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也是村级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人多地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因村制宜, 坚持走“小中见特、特中见优、优中见大”的路子。2010~2012年全市重点扶植的15个秧草生产基地和沿江开发的特种水产养殖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为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必要补充。八桥镇八桥村近20hm2秧草生产基地, 今年每667m2净收益3000元, 再加上秧草收获后的秋熟生产, 全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20多万元。八桥镇红光村利用3.33hm2低凹地种植水生植物红菱并套养泥鳅, 每667m2净收益达5000元, 村集体增收25万元。三茅街道兴阳村利用江堤内废地改造了池塘养殖泥鳅, 通过一年的试验, 每667m2收入近2万元, 面积由开始的1.33hm2扩大到6.67hm2, 除去土地流转、养殖成本等费用, 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15万元左右。

1.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添村级经济发展动力

近几年来, 我市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不断强化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在用地指标、资金安排、税费奖补、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 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0~2012年市财政连续3年补贴村级标准化厂房建设, 面积达11.47㎡, 金额1143.23万元。八桥镇永胜村新建标准化厂房6000㎡, 市、镇两级财政补贴200万元, 给予政策性奖补。该村通过厂房出租, 仅发包及上交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

1.4 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 为提高村级集体收入开辟新的渠道

近几年来, 扬中市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区位资源优势, 参与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经营开发, 不断开辟增加村集体收入新的渠道。地处城区和集镇的村 (社区) 千方百计拓展三产服务, 成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新的亮点。三茅街道大众村利用地处城边且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利用社会资金合作创办了大众家具城, 仅此一项每年为村增加收入20万元。地处沿江近20个村建起集观光、垂钓、餐饮三位一体的沿江农业园, 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三茅街道兴阳村成立劳务服务公司, 承接省级渔文化科技园的整个服务, 努力增加村级收入。新坝镇双新村, 以资产资本化, 资本股份化为方向, 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 与村骨干企业华鹏集团开展合作, 共同分享企业财富增长的蛋糕, 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利、村级增收”的同步增长, 村级稳定性收入突破200万元。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缺少清晰的思路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 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 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领谁致富, 集体经济无关紧要。有些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 束手无策, 怨天尤人, 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 “老办法不能用, 新办法不会用”,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

2.2 村级集体收入发展不平衡, 部分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2012年全市74个行政村 (社区) , 还有21个稳定性收入不足50万元, 甚至少的只有10多万元。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部分村依托传统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村办企业, 村级收入不断增加, 蛋糕越做越大。而少数村原来基础较差, 又无区位优势, 脱贫致富步伐慢, 与先进村的差距逐渐扩大。

2.3 财政转移支付有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在农村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处理等公益性社会管理服务方面, 村和社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上级补贴资金远远不够。在享受财政补贴资金方面, 市级财政资金到位, 镇 (区、街道) 的配套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到位。

2.4 村级经济发展受用地指标瓶颈的制约比较突出

建标准化厂房需三证齐全才能享受财政补贴, 获得优惠政策的扶持门槛比较高。部分群众支持村级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有一些村在盘活老厂区的资产, 新建标准化厂房时, 部分农户对用地补贴要价过高, 阻力较大, 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3.1 选准村级领导班子,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增强村级综合实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靠最基层的行政村来落实。行政村是国家稳固的基石, 行政村面临日益繁重的村级事务和社会各种矛盾的化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最重要的是要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好, 关键是要有一个事业心强, 有经济头脑, 有经营能力的支部书记。要培养配备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带头人, 就能创新举措、攻坚克难, 实现村级经济新的跨越。各部门要全力以赴帮助化解村级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主动给基层排忧解难, 为基层创造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宽松环境。

3.2 坚持重点倾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工业规划区建标准化厂房, 要解决其用地指标, 减免办证的有关费用, 提高补贴标准。对人口已经达到5000人左右且稳定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 垃圾处理和河道管护费等的补贴标准要提高。通过区别对待, 重点倾斜,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以利于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促进平衡发展。

3.3 继续实行经济薄弱村的挂钩扶持

几年来, 我市重点开展的脱贫致富主题活动的实践证明, 实行领导、部门和企业“三挂钩”帮扶措施是帮助经济薄弱村引人引资、扶志扶资,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的好形式。要不断总结经验, 继续坚持挂钩帮扶, 从而使这些经济薄弱村感到有领导关心、有部门支持、有企业资助, 形成合力, 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也有利于部门有限的资金向少数经济薄弱村集中倾斜, 使他们早日走上强村富民之路。

3.4 创新发展理念, 优化发展途径

经济薄弱村自身要因地制宜, 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 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在发展业态上, 由物业经济向多元发展转变;在发展模式上, 由单打独斗向联合发展转变;在发展动力上, 由资源依赖向转型提升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家彪, 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求知, 2005, 11.

[2]朱新山,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 2009, 12.

[3]汪光华,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J].学习月刊, 2010, 02.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措施

一、引言

渔具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自1981年全国第一支钓鱼竿在我市生产问世至今,经过三十多年时间,渔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已具备了较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渔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渔具及配套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渔具企业30家,总资产7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5倍,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亿元,利润5.9亿元,出口额达4.3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支。主要产品有鱼竿、渔线轮、渔具配件三大类两万多个花色品种,1000多个系列、近2万个规格。基本形成了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贸易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支撑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像光威集团、环球渔具、佳赛体育用品、隆力富渔具、宝飞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渔具名牌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现已建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碳纤维关键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话语权。

(三)产品质量品牌优势明显。渔具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个,打造出以“光威”、“环球”、“宝飞龙”等为代表一批知名渔具品牌。有近1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占有率较高,2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威海渔具产业自有品牌少,国外OEM生产比例大,虽然消费者对威海渔具认可度较高,但威海渔具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不够。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市自有品牌仅宝飞龙尚有一定知名度;国内市场,虽然“中国钓具之都”称号对整体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渔具品牌仍不多,与广东、浙江、山西等地渔具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经销商、消费者认知度也不够高。许多企业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科技投入较少,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附加值低。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小而散现象突出。我市渔具产业虽然有30多年发展历史,但小而散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合力,缺少行业自律,企业不良竞争现象突出。趋同化现象明显,产品性能、外观配置甚至营销模式等相互模仿严重。部分产业链条较短,不能形成“产、销、用”一条龙发展,以点带面集群式发展还不完善。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除少数重点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进行技术改造意识不强,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招聚人才吸引力薄弱,随着新材料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发展主要措施

(一)突出区域优势,搞好产业布局。依托环翠区、临港区,通过行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按照抓大扶小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业配套体系,形成较合理渔具产业布局,实现科学、有序、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高精并重。

(二)推进两化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改造路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避免一般产能扩张,围绕技术创新开发出新花色、新品种,积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積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同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整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健康消费。一是加强渔具普及与宣传,积极开展“家庭钓鱼比赛”进社区活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让广大消费者认知并接受推广产品。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广健康新理念,通过建立钓鱼大赛、钓鱼嘉年华等活动,带动渔具生产和销售。三是充分发挥光威、环球已有品牌优势,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中国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建设,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带动我市整个渔具产业发展壮大。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4

农贸市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农产品种植群众利益,也关系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是一项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一直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关心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城市管理的难点。近期,市政协由一名副主席带队,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我市城区现有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12处,共分两大类,一类是专业规划的农贸市场8处,包括威海东路农副产品市场(月湖商城管理局管理)、水沟头农贸市场(水集二村管理)、瑞尔农贸市场(水集二村管理)、重庆路副食品市场(水集二村管理)、豪帝市场(水集一村管理)、北庄冠西菜市场(水集街道北庄村管理)、莱西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市场发展局管理)、南龙湾庄农贸市场(经济开发区南龙湾庄村管理)。另一类是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4处,包括沙岭市场(自发形成)、月湖早市(市场发展局管理)、威海路夜市(市场发展局管理)、长岛路市场(水集二村管理)。目前威海东路农副产品市场、豪帝市场、北庄冠西菜市场3处市场处于闲置状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市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农贸市场的属性和定位不明确。

各级各部门能充分认识到农贸市场对于保障民生、协调城乡、解决就业、食品安全、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但在农贸市场本身的定性定位上,即能否列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上态度不明确;在农贸市场本身资产归属,是归政府,还是归社会;在监管方式上,是由政府直接管,还是间接管;在监管范围上,是大包大揽,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问题上,始终没有理清头绪、明确思路、确定路径。由于社会层面对农贸市场认识和定位不足,导致我市城区农贸市场存在多渠道投资、多头粗放管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整体水平较低等问题。

二是城区农贸市场分布不合理。

目前城区正常运营的农贸市场共9处。其中水沟头农贸市场、月湖早市、威海路夜市、瑞尔农贸市场、沙岭市场、莱西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长岛路市场、南龙湾庄农贸市场8处分布在上海路以南的老城区。上海路以北的北部新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仅有重庆路1处副食品市场,且市场内部容量很小,无法满足北部新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由于缺乏市场,导致部分路段出现摊点群。从城区居民分布、供求平衡以及城市管理等角度来看,市场分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是现有市场不符合现代经营要求。

由于市场建设时间较早或者为自发形成,建设标准较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加上缺乏规范管理,规定标准执行不到位,导致市场在软硬件两方面都存在缺陷,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划行规市和功能分区不规范,商品摆放杂乱;市场内环境卫生脏乱差,保洁不到位,垃圾做不到随产随清;店外经营、冒市经营和占道经营情况比较严重;无公厕或公厕标准不达标;活禽售卖、宰杀无相对独立的区域;熟食加工售卖店面证照不全,防蝇、防鼠、防尘设施不完善,工作人员未按要求着装;乱拉电线,不按规范使用液化气,堵塞消防通道等。

四是农贸市场场地范围界定执行不严。

老城区农贸市场多为露天或棚顶式结构、通道式摊位格局,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措施不到位,摊贩不愿意入驻,市民不愿意前往购物,导致一方面市场内场地大量闲置甚至整个市场无法正常运营;另一方面月湖早市南北入口、沙岭市场北入口、水沟头农贸市场沿滨河路两侧出现“冒市”现象以及长岛路摊点逐步向北蔓延和沙岭市场摊点向南蔓延问题。由于北部新区市场分布不足,再加上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济南路、杭州北路、香港路、长岛北路等路段摊点成群,形成自发的马路市场,既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下步对策与建议

由于多年来我市在城区农贸市场建设方面欠账较大、现有市场基础设施较差、市场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和提升管理水平任重而道远。

(一)明确功能定位,强化政府主导。

农贸市场是指用于销售蔬菜、瓜果、水产品、禽蛋、肉类及其制品、粮油及其制品、豆制品、熟食、调味品、土特产等各类农产品和食品的以零售经营为主的固定场所。农贸市场作为商品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终端,保障着居民最基本的食品需求,直接连接千家万户。因此,必须将农贸市场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将其定性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必须由政府主导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青岛市2016年将15处农贸市场公益性改造列入市办实事,并根据《青岛市公益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新建、改造、扩建公益性农贸市场进行补贴。胶州市2015年、2016年每年财政投入2000万元用于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我市在目前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借鉴青岛、胶州做法,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率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管理难度最大的部分市场进行改造,如月湖早市、莱西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水沟头农贸市场等。月湖早市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市场,为满足周边居住的市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基本形成天天市,但由于临近月湖小学和居民聚集区,对学校和周围市民的学习、生活形成了严重的干扰,因此应当把月湖农贸市场规划建设作为首批要解决的问题。建议由市政府投资,将已处于闲置状态的威海东路农副产品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月湖停车场设立交易区域,对临近月湖停车场的荷塘西街北段早市摊位进行规范提升,同时对在原家家悦超市设立农贸超市进行可行性研究,争取在此区域形成一个统一管理的“超市+农贸市场”格局,以方便市民购物,提升我市农贸市场环境和经营档次。

(二)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综合整治力度。

城阳区2016年上半年调整了农贸市场监管职责,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接收全区市场管理职责;胶州市2016年下半年确定由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全市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借鉴外地做法,我市应理顺现有管理体制,明确将全市农贸市场、早夜市及便民摊点群总体统筹到市市场发展局主管,从规划、建设、验收以至日常管理一管到底,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税务、规划、环保、卫生防疫、畜牧、综合行政执法、市政环卫、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协助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各职能部门在市市场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标准管理,对农贸市场进行有效的督导和考核,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形成管理合力,使城区农贸市场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要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对冒市、马路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沙岭市场北入口、水沟头农贸市场沿滨河路两侧出现的冒市现象,长岛路市场向北蔓延和沙岭市场向南蔓延的摊点,杭州北路、济南路等路段新形成的摊点群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治,防止形成新的马路市场。

(三)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

按照“科学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一是尽快理顺老城区的农贸市场秩序,大力整顿现有农贸市场的功能布局、管理责任和经营环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由市场主办单位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和提档升级。对自发形成、无管理单位的沙岭市场,要界定市场范围,确定市场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切实加强管理。二是在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在城区适宜区域规划设置临时性市场,从经营时间、区域进行限定,实行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城区市民购物、季节性摊点增加以及农民进城贩卖农副产品等问题。同时在北部新区探索实行政府购买、租赁商业网点等形式规划布置农副产品超市,作为农贸市场的重要补充,以解决占路摊点分流和规范管理问题。三是积极编制好新城区的市场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切实实行市场规划与城建规划同步制订、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管控。由于北部新区缺少综合性农贸市场,已经极大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建议在北部新区上海路以北、香港路和沙岭河公园之间空地建设一处高标准农贸市场;在长岛北路周边建设一处农贸市场或农副产品超市,分流马路摊点,满足市民需求。四是加大规划实施力度。要将农贸市场或农副产品超市作为新建小区的公益配套建设纳入城市控制性详规,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对不按规划建设的,要迅速叫停;对于确需变更市场用途的,必须严格核准审批,并做到变一补一。

关于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 篇5

为了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20xx年,市政府将《**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列为立法调研项目。由此,市发改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环保局、市经委等部门派人组成了调研组,赴宁波、深圳、大连等副省级城市对其循环经济发展及立法情况进行调研;同时,通过网上查询、电话沟通等多渠道对贵阳、厦门、沈阳等城市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在对有关城市循环经济立法工作经验进行归纳、汇总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法律、法规等出台情况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在辽宁省、贵州省贵阳市开展了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在广西贵港、山东鲁北、内蒙包头等地针对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开展了六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20xx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生态工业理念引入工业门类齐全、经济综合性强的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在华东、华北、西南和东北等十多个城市广泛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批准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五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使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xx年国家确定了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轻工等七个重点行业为第一批试点行业。目前正在开展以重化工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重化工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领域和农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四个层面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准备工作。20xx年国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xx]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22号)等文件。20xx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循环经济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我国近几年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20xx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使清洁生产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20xx年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共同开始起草国家循环经济法。20xx年8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循环经济法》的出台将指日可待。

(二)部分城市循环经济法规规章政策等出台情况

国内的一些城市先后制定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对循环经济工作做了明确部署,并出台了一些循环经济相关法规规章及政策,对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6

4月29日,市政协副主席杨丘远、周继安率社会法制委员会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中介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直相关单位关于我市中介组织发展和管理情况的通报,与中介组织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中介组织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介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下,我市中介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发展步伐较快。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中介组织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中介组织发展步伐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各类中介机构已超100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

二是从业领域较广。目前,我市中介组织涉及提供公正性、代理性和信息技术服务性三大类,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公司、招投标代理公司、代理记账公司、旅游中介、房产中介、培训中介、婚庆中介、广告传媒、图审设计、人才交流中心、产权交易所、公证处、价格所、检测所、职介所、婚介所和金融保险、典当担保、行业协会以及外地中介组织在天长的代理机构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机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服务方式的中介组织体系,有效地服务了市场经济活动。

三是作用日趋明显。市场经济发展中诞生出来的众多中介组织,已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企业设立、抵押、改制、结算、清算、纠纷等环节发挥着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服务于市场和社会,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保证了市场运行秩序,提高了经济效率。

四是管理较为规范。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我市相关主管部门能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中介组织自身也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业务,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我市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中介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市中介组织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中介组织规模偏小,难以做强做大。我市出台了多项激励企业发展措施,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和后劲,但尚未出台关于加快中介组织(特别是公证性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税务事务所、造价事务所、监理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以及环评事务所、认证事务所)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办公用地、评价奖励、税收返还等),对中介组织缺乏总体发展规划。目前,中介组织包括经改制的律师所、税务所、会计所等都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业绩不大、资产拥有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征,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中介组织的更高需求。另外,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环境评估、质量认证、可行研究、会展机构、拍卖公司等中介组织在我市尚未注册成立,不利于我市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监督管理有待加强,影响规范发展。一方面,我市还没有制定具体的中介组织管理办法,对中介组织准入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现有的一些监管措施不力,监管手段不够,如民间高利贷问题、个人代记账乱象和其他黄牛执业等无证照经营现象较严重,影响我市税收入库、服务质量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有少数部门出台执业程序和规定,致使收费名目繁多等,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秩序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

三是行业自律不足,中介组织社会形象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和行业自律,导致相当一部分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有的(如民间借贷、个人记账、房产中介等)经营主体不规范,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现象严重;有的无序竞争,同类市场中介机构之间不是以质量求存、以信誉求发展,而是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如相互压价、虚假性公正报告),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中介组织资质较低。目前,我市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有待提高,特别是有行业注册资格、执业资格或高级职称的偏少。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执业质量不高,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资质较低,导致知名度不高、品牌不响,在一些项目服务方面难有竞争力。

三、关于加快我市中介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中介组织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市中介组织健康规范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培育扶持,鼓励加快发展。

组织建设上,建议由市发改委或法制办牵头成立中介组织服务机构,统领我市中介组织发展,制定我市中介组织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由市工商联牵头成立中介组织联合会,代行政府部分行政职能和行使行业协会的自律职能,作为政府与中介组织发展的纽带,促进中介组织自律发展,增进会员联系,协调各方关系,协助政府管理。

场地场所上,建议市政府在南市区和经济开发区之间选择一处办公用地,打造中介服务业集聚区,吸引符合规模条件(从业人员30人以上或营业收入400万元以上)的本地中介组织和资质较高的外地中介组织总部落户,自行建造办公大楼,并自开工起5年内返还全部企业所得税;建设中介服务中心,按照功能定位以合理价格出售或出租给中介组织办公,并自购臵起5年内、租赁起3年内返还50%企业所得税。

资金扶持上,建议市政府设立入会中介组织发展专项扶持基金,额度为入会中介组织上年各项入库税金(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10%,由中介服务机构商中介组织联合会用于中介组织扶优成长和扶强做大的考评奖励、资质升级、质量认证等;制定入会中介组织税收增长返还政策,当年各项入库税金(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比上年增长的就其增长额50%返还,用于中介组织自身发展。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增强中介组织做大做强的信心,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规范发展。

证照管理上,建议加大许可项目年检审查清理力度,防止许可项目不清、超许可范围、许可过期的情形发生;加大辖区地段巡查处罚力度,杜绝出现监管盲区、无证照经营、无许可经营的情况存在。

执业规范上,建议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中介组织能做的事应由中介组织去做,防止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部门应将精力放在监督和管理上、放在规范和发展上,以解决管理缺失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中介组织依法执业、风险责任和违法后果的宣传,加大检查和处罚虚假鉴证、商业贿赂、压价竞争等不当执业行为,必要时政府可以成立信息质量复核部门,通过监管中介组织的执业行为,促进中介组织规范执业。

协调机制上,中介组织管理机构和联合会要树立服务意识、协调意识,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促进长效协同管理机制的形成。建议加大政策完善制定力度,制定发展规划、质量监控制度、评比检查制度、风险赔偿制度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大政策调控落实力度,协调处理意见纠纷、考评奖惩等。

(三)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健康发展。

内部管理上,建议中介组织抓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保障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尽快出台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章程、议事规则与岗位职责、制度规范与职业道德、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等四级体系的内控制度,做到让社会放心、让政府满意、让客户高兴,保证中介组织持续发展;中介组织要积极联合做大升级做强,增强整体竞争力,有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上,建议凡符合条件的中介组织可自愿申请加入中介组织联合会,通过明确职能界限,制定中介行业自律规范和奖惩规则,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及业务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诚实意识;做好市场准入备案,保障会员优先权益,对违法违规操作的机构和人员给予公开曝光,对扰乱市场秩序的中介组织和人员列入黑名

单,对提供虚假鉴证报告、证明材料和证言或因违法被吊销执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终身禁入。通过中介市场清理,达到有序发展、健康发展、规范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助推快速发展。

宣传工作上,建议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关于加快中介组织发展工作的会议,加强中介组织对社会的贡献、对政府的作用和加快发展政策方面的宣传,达到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放下包袱、研究策略,为加快中介组织发展服务;开展优秀中介组织和优秀人员表彰活动,增强示范效应,提高全市中介组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建立中介组织诚信网站和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分级管理体制,分类公布中介组织相关信息及不良记录,实现工商、司法、业务主管和行业自律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7

按照县委的组织安排,于1月2日—28日分别到全县15个乡镇的企业,就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县乡镇企业局给予了积极配合。我们听首先听取了各乡镇分管副乡长的介绍,先后深入到15个乡镇6家企业调查了解。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五年前的6月1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南斯拉夫客人时热情洋溢地赞扬,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在这之后的10多年里,县委、县政府通过不断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乡镇企业的认识,不断加强对发展乡镇企业工作的领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规定和扶持政策,使我县乡镇企业与全国乡镇企业一样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在调研活动中一致认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各部门和乡镇企业职工的努力,全县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八五”期间,全县乡镇企业开始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质量、素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始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1996年完成营业收入达到8465万元,年均增幅60.6%;工业产值(不变价)4586亿元,年均增幅44.7%;实交税金3786万元,年均增幅57.89%;从业人员1.6万人,年均增幅12.54%。1996年10月29日,江泽民主席签发了第76号主席令,颁布了旨在促进、引导、保护、规范乡镇企业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第一次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乡镇企业地位,使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九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继续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工作不动摇,坚持发展与提高、速度与效益并重,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发展乡镇企业的扶持政策和考核力度,全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2000年完成营业收入4054万元,年均增长33.29%;工业产值(不变价)8697万元,比1999年增长3.14%;实现税金5236万元(新口径),比1999年增长7.08%;从业人员2.730万人(新口径),比

1999年增长6.56%,发放职工工资3769万元,相当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125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56%。乡镇企业交纳的税金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县财政收入的62.7%和工业产值的54%。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县乡镇企业仍然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营业收入增加值完成了1。09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4.2%;工业产值(不变价)完成了

1.201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3.7%;实交税金8933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11.0%;从业人员3.60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4.9%,比2000年增长了8.2%,均高于全市、全省发展水平。

我县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进一步地证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单一生产经营的格局,使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了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地方税收,活跃了城乡市场,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安置了下岗职工,改善了人民生活,为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全市乡镇企业已由“八五”高速增长转变为“十一五”和今后的持续稳步增长,特别是经过二次创业,已由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向个私经济和民营企业方向发展,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零星分散的经营向小城镇和园区集中联片发展,由粗放经营向科技密集型集约化和特色产业的方向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县乡镇企业发展又一次面临着新的的挑战与机遇。然而,目前我县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已不能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和农业、农村的发展的要求,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幅下降,出口交货值增幅下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减缓,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少。原来多年存在和遗留下来的整体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融资、用地难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扰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从2002年1月1日起,国家财政和国家计委正式行文取消收集乡镇企业管理费。这将影响到15个乡镇的100多名用管理费发工资的乡镇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稳定,影响到乡镇企业发展的正常运行。

2、镇企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二产业科技含量低,优势产业不突出,缺乏竞争力,且稳中有降;三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多。

3、乡镇企业深化改革步伐缓慢。改革手续繁琐、政策不配套、改革成本高等一系列影响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重点、难点,有待于进一步地突破和给于解决。

4、近年来我县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发展迅速,非公经济占乡镇企业总量的80%以上,已成为县、乡二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服务的主要对象。目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我县乡镇企业抓住了“八五”、“九五”、“十五”、的发展机遇,并为“十一五”期间,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十二五”以后,要使乡镇企业继续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再创新绩,我认为,必须着力解决好我县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给以更多的支持。

1、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农村,农业是基础,乡镇企业是支柱。这是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县的基本县情。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三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农村现代化道路”。1998年4月,江泽民主席在江苏考察乡镇企业时指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开始处于低增长时期,一些传统财源支柱对财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2001年全县总体财政仅比2000年增长了2.9%,而我县乡镇企业发展仍然保持了较强的活力和生机,2001年实交税金比2000年增长了11%,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已成为县区财政的主要支柱和新的财政收入增长。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据统计,占全国人口75%的农民消费只占全国消费的45%。农民人均消费206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42元,二者之比为1:3.7,即农民人均消费只

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27.3%。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的问题,说到底就要给农民就业找出路,给农民收入找来源,给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找方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只要存在“三农”问题就必须把发展乡镇企业放在战略地位继续给以高度重视。

2、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就必须妥善解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市场对初级农产品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一个重要地途径就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和增值,不断拓展新的消费领域。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围绕我市粮、菜、畜、果、四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合理聚集。支持乡镇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我县分布广泛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的运作下重新组合,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好地作用。这就要求我县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抓住机遇,认真贯彻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我市“十一五”计划要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地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认真做好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使我县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再创新绩。

3、要努力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更好地环境

(1)在机构改革中,要继续加强和稳定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坚决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稳定机构,稳定政策,稳定干部”。确保县委、县府发展乡镇企业的各项措施和扶持政策能够落实到基层。建议在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乡镇企业办公室的建设,发挥乡镇企业办公室在乡镇管理宏观经济工作的作用。各乡镇应根据乡镇企业发展水平,明确3——5名人员为乡镇企业办公室人员并纳入编制,其工资和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2)着力抓好我县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四个重点:一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围绕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一批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千家万户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大舞台。二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大内引外联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建材、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纸制品、塑料制品、服

装加工、环保产品、精细化工等行业,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和提高其经济效益。四是围绕小城镇建设,优化乡镇企业布局,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并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来支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我县乡镇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冀政发(2008123号《关于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意见》,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明晰企业产权为核心,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放手让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探索和选择企业改制的形式、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对我县乡镇企业改制中的难点、重点,建议县府组织市属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和认真“会诊”,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支持、分类指导、总结经验、逐步规范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制并举。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注重实效,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乡镇企业的改革和二次创业。

(4)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在地县机构改革中,要保持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对稳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和《河北省乡镇企业条例》,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县乡镇集体企业均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今后我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为乡镇推进企业民营化,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做好服务工作。建议县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有关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参照外地经验在乡镇企业局的基础上组建“中小企业管理局”,减少行政交叉管理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发挥“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的宏观职能。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8

张民义

最近,我与部分驻宝省政协委员,先后深入眉县、扶风、岐山和凤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市旅游局和县上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基本情况,共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调研情况如下:

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0%和27%,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县(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加力推进。市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上编制完成了《宝鸡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勾画了蓝图。扶风县把文化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连续三年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岐山县在出台的《周公庙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将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打造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名片、全国知名的周易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凤县先后聘请10多家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规划权威机构,编制全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2、项目带动,突破发展。市、县政府将项目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40多个,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等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截止10月底,全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合同引资90多亿元;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在建、续建和完成旅游项目61个,总投资114亿元。法门寺文化景区一期工程、中华礼乐城、中华石鼓园等一批旅游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并对外开放。结合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石鼓山—茵香河区域旅游核心区开发进展顺利。扶风县今年确定并实施了投资6亿元的十大旅游项目,西府古镇、中华民俗风情一条街、宝塔美阳旅游小镇、南宫民俗园4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眉县全面启动了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林泉雨居游客中心、太白明天展示馆等五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工作,并投资2000多万元对部分景点和宾馆饭店进行包装改造,使景区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3、注重促销,扩大宣传。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比较重视旅游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上做了大量工作。精心制作了《游宝鸡》旅游指南和《炎帝故里.宝鸡》旅游画册,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宣传我市文化旅游产品;

抓住西安举办世园会的机遇,在100辆客流量大、受众面广的世园会专线旅游接待车上设置车体广告,全面推介我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我市旅游资源禀赋,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眉县采取重大节庆宣传、与媒体联手宣传和走出去宣传促销的办法,大力推介太白山旅游品牌,使国内外游客对太白山的知晓度明显提升。岐山县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响周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国文化三大品牌,利用多种媒体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增强了景区的文化感染力和游客吸引力。凤县着力打造推介“水韵江南、七彩凤县”品牌,使其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中国最美小城”。

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宝鸡拥有 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从我市纵向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开发建设,一些新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对调整全市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横向比,我市的旅游产品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导性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购物功能不足;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规模普遍不大,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较低;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高速

公路“十字”骨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从全市情况看,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市县财政不够充裕,政府对旅游的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金融单位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不佳,民间资本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率仍然较低。

对策和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对提升地方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用巨大。针对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着眼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省政府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宝鸡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要将宝鸡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这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带动、建设精品”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制定适合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尽快制定、完善各景区景点的整体开发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在旅游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托宝鸡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和延安黄帝陵、天水伏羲庙、大底湾遗址等资源,建设中华民族远古文化长廊;依托宝鸡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院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天水及其附近礼县大堡子山遗

址等资源,建设周秦文化长廊;依托宝鸡法门寺、龙门洞、金台观和西安楼观台、天水玉泉观、麦积山等资源,建设宗教文化长廊;依托秦岭北麓的茵香河、天台山、太白山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规划形成后,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力求使规划凸显宝鸡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努力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

2、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精心打造精品工程。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地貌特殊,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条件优越。要在加大财政对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和“让小利,得大利”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大招商、招大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保障。要把推进旅游产品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精、细、美上再下功夫。一是要着力建设名景。宝鸡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精品不多,应该确立几个最具宝鸡特色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全国有影响的“名景”。要突出抓好法门寺、太白山、周公庙、钓鱼台、五丈原、吴山、金台观、龙门洞、关山草原、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景区建设,突显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精心包装景点,提升景区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宝鸡观光旅游;二是要倾力打造名品。结合我市的旅游特点、地方风情、材料资源,研究开发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如可用钛材、泥塑制造炎帝、周公图像和法门珍宝等,也可将手工布、剪纸、皮影、刺绣、社火脸谱等制作和销售引入旅游景区,为旅游产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民间工艺,增强互动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消费,买到称心如意、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三是要注重开发名吃。宝鸡的地方小吃独具特色,如岐山臊子面、农家醋、文王锅盔、凤翔金钱肉、豆花泡馍,扶风鹿糕馍、“一口香”等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小吃风味的基础上,像扶风关中风情园、岐山西岐民俗村那样,进一步挖掘宝鸡的饮食文化,开发出既有宝鸡特色,又受游客喜爱,还便于携带的系列小吃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9

市科协党组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和建立科技推广新网络三大主体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成效与特点

一是走出了以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粮为基础的优势产业板块突破发展的新路子。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存栏奶牛18.2万头、肉牛16.2万头、猪80.4万头、羊50.2万只、家禽77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6.6万吨、28.2万吨和3.32万吨,畜牧业产值31.3亿元;果品总面积达到134.4万亩,其中苹果83.6万亩,猕猴桃37.2万亩,时令杂果13.6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169.23万吨,较去年增产2.22%,实现了连续八年丰收。

二是构建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产业规模、以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经营、以科技示范园区提升产业水平的发展现代农业新平台。止目前,全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32个,全市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37个;市、县科协组织命名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7个,农村科普带头人579人。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多个,其中市级136个、省级24个、国家级5个,实现年销售收入71.69亿元。与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的亮点。

三是形成了以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乡土人才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新网络。目前,建立健全了宝鸡、杨凌、西农三方咨询会商制度,全市62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村一品示范村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培训农民100.28万人次,培养乡土人才l万余名。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320个,发展稳定用户23.4万户,有力地提升了农民增收能力,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困难与问题

虽然我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这些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定较快发展,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要农产品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三是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更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约农业集约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四是土地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土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科技水平差异大,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大规模、统筹化经营举步维艰,极大地制约了我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据统计,全市土地流转只有10.5万亩,仅占总承包地面积的2.4﹪。

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把水源工程与“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二是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整合土地整理、一村一品、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和资金,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三是抓好水源林建设。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加大对水源林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土壤肥力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四是加强灌区配套渠系建设。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实现设施设备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排标准,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2、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一是抓畜牧产业。以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以建设千头、万头奶牛场和百万头生猪大县为抓手,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生猪生产,做强做大畜牧产业;二是抓林果产业。抓好渭北塬区100万亩苹果和秦岭北麓60万亩猕猴桃、西部北部山区百万亩核桃、花椒产业带建设,在规模发展、优化布局、提质优果上迈出新步伐。三是抓蔬菜产业。以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10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四是抓优质粮产业。大力推广优质良种、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走粮食生产优质化、专用化之路。

3、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开展产业开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创新研究,为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良种、良法、收储、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支撑。二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农业机械化为重点,加强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和农机新技术推广运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育一批懂科学、会管理的复合式农民。四是发挥农技协及科普示范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机构。二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平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产业带动载体,发挥其对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5、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创新机制,重点抓好宣传、管理和运行、监督和评估、规划和投入机制建设,确保生态农业建设顺利实施。二是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技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四是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运用工程,推广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继续抓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沼气池四大工程建设,增强农业生态屏障保护能力。

上一篇:与世博同行初二作文下一篇:年度目标责任落实情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