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共10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没有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词汇及句子,正是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大好时机。
一、我校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较缺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每天读书或经常读书的习惯,不少学生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家长往往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只关心孩子的书面作业。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弹钢琴、绘画等特长培养,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堪重负,当然就没心情也没时间读课外书。
2.阅读的功利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不少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是玩电脑、看电视,参与课外阅读是为了消磨时间或为了考出好成绩。这样的阅读明显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遏制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3.课外阅读的涉及范围较狭隘: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有一种思维怪圈,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书籍或学习辅导书,形成了优秀作文书、学习辅导书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这使得学生课外阅读时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籍。部分学生偏激的认为看课外书那就是为了提高目前的学习成绩,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对自我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因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涉及面普遍狭隘的怪现象。
4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未养成:据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往往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好像走马观花一般,读得不是很认真。他们在读书时不做读书笔记,即便是个别学生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之类,没有从较深层次去思考、去感受原著,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应而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造成了阅读效率的低下,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习惯可能随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
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也可以很简单的说,阅读习惯主要就是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自我实现的途径的习惯。
1.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内心喜欢阅读。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为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内容,使学生个个参与、人人锻炼,使学生的智慧受到启迪,能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在以色列,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便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上一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它。这种传统仪式意味深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懂得书本是甜的,日后要爱不释手。这说明,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也要去制造一些"蜜",比如开展文学名著(片)欣赏、赛诗会、读书论坛、演讲台等丰富多彩(避免枯燥)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
2.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仰慕名人、伟人的特点,经常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科学家的故事。帮助孩子们认识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榜样,如班上有一批学习习惯好、课外阅读量大、收获也大、成绩也优秀的同学,教师可以发动这些同学帮助学困生阅读,这样就形成“手拉手”的良好读书氛围。
3.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要具备课外读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要让学生想读书、会读书,这才算是真正地培养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常见的阅读方法有:(1)精读与略读。要想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当遇到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需精读。(2)浏览与跳读。浏览即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读全书还是章节。跳读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的内容跳过去。(3)读、摘、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摘记下来,并将它们吟咏,甚至背下来。(4)读、写、批、补、注。极具个性化,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去选择,教师不可强作规定,只要能做到心无旁骛,读有所获就好。
4.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和创造的发源地。常见的笔记方法如下:①眉批笔记。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③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小学低段学生阅读的目标, 指明了小学低段课外阅读的方向和目标。家长应该顺应心理特点让孩子喜欢上书, 同时用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1. 顺应心理特点, 让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 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 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对印刷美观、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 如动物画册、彩图科等。而有的家长错误地将孩子理解为“小大人”, 认为他们应该看一些有“深度”的书籍。因此, 家长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挑选, 尽量让他们喜欢上这些书。可以为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看的益智游戏类的书籍, 诸如《猫和老鼠》、《喜羊羊与灰太狼》等, 这些书和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结合, 里面包含了走迷宫、找不同、寻宝等方面的内容, 这样, 孩子们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利用各种方法, 激发孩子看书的兴趣。
(1) 游戏法。利用孩子经常玩的游戏激发阅读兴趣。喜欢玩游戏和活动是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家长只要留意孩子玩的游戏并顺势进行引导, 就可以有效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 有的孩子很喜欢玩一种叫“三国杀”的游戏, 从中知道了张飞、关羽、刘备等人, 知道了魏、蜀、吴, 但是他们很想知道三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 对此, 家长就可以利用孩子对这些人物的好奇心理, 引导他们看《三国演义》。
(2) 悬疑法。在读书时, 留下悬念给孩子。在为孩子阅读精彩文章时, 家长可有意留下悬念, 不告知结局, 这样, 孩子们就会急切地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而慢慢学会主动看书。如有位家长给孩子讲了《木偶奇遇记》中的一段故事。故事的大致意思是有个人想把匹诺曹带到一个不用上学、有吃有喝的地方, 匹诺曹很矛盾, 最后还是去了……家长就问:去了这个地方之后匹诺曹会怎么样呢?孩子一听马上就来了兴趣, 心里想怎么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究竟是怎样的呢?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阅读《木偶奇遇记》的迫切愿望。
(3) 以听促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 在这样的“拥抱”下, 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 热情高涨了, 慢慢的, 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家长可以把要孩子看的书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 如曾经有位家长给孩子讲了《我是霸王龙》这个故事, 孩子觉得很好听, 后来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后, 就要求买回家看。此时, 家长故意显得极不情愿, 并告诉孩子, 买回去的书要自己看, 结果孩子回家后真的很认真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4) 电视辅助法。喜欢看动画片是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 只要家长抓住机会, 因势利导, 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 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动画片往往会对孩子的阅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 中央电视台播出《美猴王》后, 孩子非常感兴趣。为此, 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故事, 引导他去看《西游记》。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主要是指阅读材料的内容和阅读内容的表现方式, 根据阅读内容的类型, 可以把阅读材料分为童话类和科普类等。阅读内容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纯图画的、绘本形式的、拼音的和纯文字的表现形式。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材料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着自己的合适的阅读材料。在小学低段应尽量为孩子选择绘本和带拼音的材料,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 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一般说来, 从上小学开始, 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 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 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 那注定不会长久。”因此, 在为孩子挑选图书时, 一定要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 这样才能慢慢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 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合适的材料。
针对不同个体选择不同书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同样, 在阅读方面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喜欢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 如《大科学系列》;有些孩子喜欢看一些漫画类的书籍, 绝大部分小学低段的孩子都是喜欢看童话类或故事类的书籍的。因此, 家长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要针对其个体的爱好选择阅读的材料。当然, 有的家长会担心因此而造成阅读的片面性。同样地, 加德纳教授认为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孩子的优势智能带动其劣势智能的发展, 即在阅读上, 家长要利用孩子的阅读优点, 引导他们在阅读喜欢材料的基础上阅读其他书籍, 在这个引导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智慧和方法。
3. 加强引导, 选择经典材料。
小学低段的孩子比较适合读童话 (故事) 类有拼音标注的书籍。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著, 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叶圣陶童话》、《伊索寓言》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充满童趣的书籍, 如《宝葫芦的秘密》、《小熊维尼》、《绿野仙踪》等。一年级的孩子更多地应该选择绘本,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教诲、有批判、有鞭挞、有唾弃、有颂扬、有歌唱, 让心灵一片空白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这样的文化营养里。因此, 尽管《三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比较难以理解, 但也应成为孩子们阅读的对象。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鼓励孩子多看些科普类的书籍, 如《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有适量的阅读书籍。孩子能否经常接触到书与其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家长在家里要为孩子准备适量的书籍, 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 都可以先买来, 以为孩子的阅读做好准备。
第二, 将书放在合适的位置。为了方便孩子阅读, 家长应该将孩子阅读的书放在合适的位置。书放的位置会影响到孩子阅读的次数, 越是不方便拿的书, 孩子看的次数就越少, 因此, 家长应该将书放在孩子能拿到、容易拿的地方。比如, 可以放在孩子容易见到的地方、书架的最下层, 也可以放在床头柜上, 这样, 孩子每天都会接触书, 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第三, 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家长要爱读书和有读书的习惯, 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 才能给孩子读书做出榜样, 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当然, 家长不一定要读孩子的书, 也可以读自己的书, 其目的是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另外, 要与孩子共读, 亲子共读也是家长读书的表现, 实践证明, 亲子共读不仅可以培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还能了解孩子的阅读水平并给予指导, 从而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总之, 家长可以用自己爱读书的行为潜移默地影响孩子。
小学低段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 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困难和疑惑, 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研究者共同解决。
摘要: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智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能力和课外知识的储备影响着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的保证, 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孩子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家庭氛围的营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低段学生,课外阅读,家长
参考文献
[1]朱桂金.由“小人书”走进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09, (34) .
[2]荀以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1, (17) .
[3]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谢学宏.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取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
【关键词】一年级 课外阅读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2-03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这些名言警句向我们一一阐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明确提出了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书报、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语文学习方式的一种。笔者在120名学生中调查发现,90%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初步具备了阅读行为,但由于识字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重任,往往落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身上。不少教育专家、同行,在关于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相关课题上做过不少研究,收获了不少成果,笔者就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小学一年级新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总结了有延续性、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下面,结合学生初启阅读大门阶段、具备拼读能力阶段和具备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笔者从学生学情、教师策略、家庭策略三个方面试做论述。
一、初启阅读大门阶段(入学第一个月)
(一)分析学生学情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其形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告别了幼儿园,一年级新生在新学期带着懵懂兴奋的心情踏入小学校门,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求知好奇的需求欲成为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引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然而,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要能够自由地阅读课外书,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分学生拿起书本,往往只是在看图猜故事,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
(二)实行“强制阅读”规范行为
阅读作为一种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必然会受到一定阅读动机的激发、维持和指向。阅读动机分为四个维度: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社会动机和自我效能动机。从课外阅读动机来看,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是由好奇、投入等重要原因所激发,外部动机是指由外在的刺激而引发。前面提到,一年级新生还没有形成阅读文字的能力,他们的阅读动机主要靠外部刺激去引发,可塑性非常强,绝大部分具有顺从他人的行为特征。入学初,教师对新生进行“强制阅读”训练,这是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一种行动策略。教师应如何“强制”学生进行阅读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提出“五要”读书法,其中对于时间的要求是“天天读”。入学初,教师要求每个学生为班级图书角捐赠三到五本图书,供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解决书源的问题。每天,学生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自行到图书角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然后开始晨读。由于学生们认字并不多,笔者只要求他们会看图猜故事即可。在课堂上,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空闲时间里,也要阅读书籍,真正做到“天天读、时时读”。这个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能静心安坐,做到读书时不闲聊,不做别的事情,专心阅读15分钟(时间长了他们也坐不住),至于看什么书、怎样看,教师不做具体要求,而是重在养成学生时时看书的阅读习惯。教师也要身先垂范,和学生一起静心读书,以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绝大部分新生都能够初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营造浓郁家庭氛围,言传身教
父母可以促进儿童发展成就动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保持对儿童较高的成就期望,并细心地评价他们的成就;二是介入儿童阅读成长的行为之中去。在阅读活动中,父母介入的一种方式是在家中为儿童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入学初期,教师要和家长做好思想沟通工作,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儿童设立家庭图书角,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和氛围。图书角具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书目最好挑选以拼音为主,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图书,如绘本等。父母介入的另一种方式是读书给孩子听。入学初的第一个月,笔者要求家长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一个绘本故事,在读的过程尽量激发孩子与父母进行更多的口语交流。父母介入阅读活动,就是告诉孩子: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亲子间愉快的相互交往,激励儿童更多地去进行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最为关键的时间点,教师与家长要不怕繁琐,坚持不懈地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具备拼读能力阶段(入学第二、第三个月)
(一)学生学情分析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月的强制阅读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早、午、晚按时阅读的习惯。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拼音的学习,初步具备拼读汉语拼音的能力,能够逐步独立阅读拼音读本。
(二)“同伴合作共读”策略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集合了人的动机、认知、情感、社会的众多因素。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如果只是对其采取强制阅读措施,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容易使学生失去最初的新鲜感,产生敷衍阅读的行为。如笔者曾发现个别阅读困难的学生只是坐在位置上干耗时间,完全没有用心地阅读。再者,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提到: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后,产生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认为群体中的每一员都有归属集体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关心与照顾。因此,同伴交往的需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具有维持阅读行为的功能。基于这一观点,结合本阶段学生的学情,笔者提出“同伴合作共读”的策略: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天两人轮流朗读带拼音的书籍。如第一天学生A读书给同桌B听,并把自己的疑问或者感受告訴同桌B,B根据书的内容和A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后,B可以对A的读书态度、读书效果进行模糊评价(如评星级),如“同桌A读书态度不够认真”等,B把A的读书情况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对A进行辅导教育。第二天,两人交换读书任务。这样相互督促,避免学生读书时出现“人在心不在”或“有口无心”的问题。由于学生读书容易出现漏字、跳行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逐字逐行指读的方法,而对于个别阅读困难的学生,教师最好能手把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学会自己阅读书本。这样的阅读活动,满足了学生建立相互交往关系、融入团体的感情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渐渐养成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学会“怎样去读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拼音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活跃读书思维。
(三)家庭“亲子共读”的策略
家长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进行亲子共读,要求孩子读书给父母听,并请家长填写《家庭读书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日期、阅读书目、具体页码、阅读时间、问题和感悟、阅读评价(评星级)等内容。教师要定期检查《家庭读书记录表》,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实践证明,家庭亲子共读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成效。
三、具备自主阅读能力阶段(入学第四个月到学期结束)
(一)学生学情分析
随着语文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其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与沉淀,学生开阔了眼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促使他们的阅读愿望比入学初期更为强烈。此时,学生对阅读的广度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更有趣的阅读材料。
(二)教师加強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读什么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阅读动机取向所决定。教师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持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在前两个学习阶段,教师着重从读书时间、读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到了第三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便可以顺势而导,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目去读,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会有意思。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读物相对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动机,教师可以推荐难易适中、内容健康的书目供学生或家长选择,如童话故事、探险小说、绘本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选择在学生之间传阅度较高的书籍,与全班学生共读,讨论该书的优缺点,教会学生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推荐相关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观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作品后,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绘画版《西游记》,再与学生讨论影视、网络作品和书籍作品的优势与劣势,比较碎片化阅读和整篇(本)阅读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读整本书。
(三)家庭拓宽阅读渠道
来自学校同伴和家庭的书籍往往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除学校的图书馆外,笔者提倡家长在假日带孩子到图书馆借书、看书,与孩子分享阅读的乐趣,图书馆的物理环境、人文氛围,以及父母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态度,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样的阅读活动,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范围,增大了阅读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四)学校创建阅读平台
群体动力学理论对个体阅读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除了学生学情、教师和家庭因素外,学校自身也要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开展一系列阅读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利用团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笔者所在的市、区、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月”活动,如讲故事大王比赛、课本剧表演、古诗词背诵比赛、知识竞赛、诵读比赛等。学校班级也经常进行“好书推荐”主题班会,每班每周设立一节在学校图书馆进行的阅读课。每一年,学校定期举办“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笔者积极发动学生参与读书活动,学生们也因此取得一些成绩,如笔者所教授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学校“书香班级”,一些家庭和学生被评为市级“书香家庭”和区级“书香少年”,笔者本人也被评为区级“十佳读书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极大地激发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外,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是写句子、写话训练中,笔者经常表扬那些善于积累课外知识的学生,激发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成就感。由实践可知,竞争、激励、成绩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了学生被关注的需求,唤起学生阅读兴趣,持久引发阅读动机。在此基础上,同伴、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不断在学生心里发酵,“我要(像他们一样)成为知识丰富、明白事理的人”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促使学生持续进行课外阅读,完成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心路历程。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山有路,而学海无涯,学生进行阅读远航的路还很长,教师要沉下心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尺河小学朱明霞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大纲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以阅读的习惯训练难度大,费时多。
2、小学《课程标准》更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3、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阅读要求也明确表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有了如此明确的要求,更加突显阅读的重要。
二、存在问题
1、学生的阅读态度不端正,一味的应付老师、家长的作业。根本原因是学生不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老师的也有来自于家长和学生自身的。
3、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效率很低,对于阅读材料的内容的理解,也仅限于表面的,不能深入其中的实质。
4、学生阅读材料的来源多来自于教师提供的,和课本上的内容,学生自身的课外阅读量很少。
三、解决方案的内容与实施要点:
(一)、家长方面:
1、在不少的家长中,尤其在农村家长给孩子在阅读上的投入太少。他们给孩子买的书籍很少,甚至有为数很多的家长根本没有给学生买过课外书。他们往往舍得给孩子花钱买零食吃,而不舍得给孩子买书。无“书“又何谈来的”读“?
2、家长对学生的阅读不重视。家长重视的是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更是认为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太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不知没有学生的大量阅读的功底,学生考试分数如何能提高?
3、家长没有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的习惯。学生写完家庭作业后看电视,这似乎是许多家庭中一个千古不变的环节。在我们农村中也很少有家长能陪着学生看看书、读读报。
4、家长应营造阅读氛围,将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提倡快乐阅读。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的诱发,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久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有激发想象,拓展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事实证明:学生只在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二)、老师方面:
努力做到四个转变:
1、教师让学生读转变为学生自己要读。
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时,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的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的确,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通地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来课外阅读,二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三是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以验。有了鲜活、加工、提炼,作文时心里就踏实了。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在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第一次转变,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学生自己读变为学生自己爱读。
从学生自己读变为学生自己爱读,指的是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从“自己读”的决心、愿望,提高到“自己热爱读书”的境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产生乐于接触并力求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子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当然,质疑阅读,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进行阅读,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一个大范围的质疑比较阅读: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鼓励学生多疑、善问,正是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口。
其次,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借鉴广东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将阅读教学设计为导读、仿读、自读三个层次。其中的自读课则学生来主持,学生阅读的劲头可大了。
此外,教会学生上网阅读,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网上的文章时效性强,只要将鼠标一点,学生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向学生介绍值得他们上的网站。如全景中文、木子书屋、榕树下等网站,同学们原有的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得到最大的满足。
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法宝。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当然,老师对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要加以补充、归纳。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微笑、积极的鼓励和真诚的点拨,加上流畅的语言,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从学生“爱读”转变到学生“会读”。
从“爱读”出发,通过阅读实践达到“会读,”的境界,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笔记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以及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教会学生积累式阅读,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懒惰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从学生“会读”转变为学生能“读懂”。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目的还是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益,实现从自身的会读到自己能读懂的根本性的转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好例子,凭这个好例子能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并不少,但读完后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是十分重要的。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实现了阅读过程中的“四个转变”,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方面
学校的阅览室里的书是有,但真正为学生开放的没有许多,我想我们的学校如果能定期给学生一些看书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几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学生的阅读的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现在不少学校所设的“超市式”的开放式阅读方法,相信一定会对学生的阅读面的拓展的所帮助。
(四)、社会方面:
我走访了我市几家书店仔细调查了书的价格,一本普通的书价格基本在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不等,精装版价钱则几乎要翻倍。学生是消费者,购买能力有限。所以据我调查,在学生课外书籍的三种来源中买书的仅占20%,其余借书的占45%,租书占30%。书价过高,以致于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社会各界应积极营造学生读书的公益设施,多搞一点,有利于学生课个阅读的公益活动,为学生的阅读打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在阅读时我们经常会说:“要仔仔细细的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时达到这种“仔仔细细”的境界,需要下一番功夫。我觉的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习惯。
(1)、预测猜想的习惯。猜想事情的发展、猜想作者会使用怎样的方法去描写等,在自己的猜想和作者相悖的时候要下功夫细读。学生养成这种猜读习惯,就能克服那种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的读书毛病。久而久之,定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敢于提出“为什么”并学会努力的自己解答这个“为什么”。边读边问,边问边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养成了这种设疑自答的习惯,就必能有所悟所得。
(3)、对比辨析的习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凡是经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事物,便记忆深刻,养成对比辨析的习惯,阅读中对文章的取材角度、写作方法、语言风格及知识体系方面自学对照、比较、有助于理解、记忆书文的内容,还有助于博采众长,明辨优劣,开拓视野。
复旧纵联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内容有许多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阅读时要学会复旧纵联,使新旧知识成为索链,掌握其规律,举一反三,促进智力发展。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要配备适合自己用的工具书,阅读时如有需要,随时翻查。当然,如果一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就去查字典、词典,也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影响阅读的效果,甚至影响阅读的乐趣。我们既要有查阅工具书的意识,也要善于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生字词或问题。这方面老师的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所引导。
(5)、正确的用眼卫生及阅读姿态的习惯。小学生的自制力偏弱,虽已有注意用眼卫生及保持正确姿势的意识。但对于看书时做到一心一意的习惯则相对差一些,有部分学生在看书时喜欢进行其他活动,吃东西或看电视。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注意用眼卫生,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正确的阅读姿势是:全身放松,两肩平正,肘弯放开,腰背伸直,双手握住或按住书的两侧,两脚分开平放在地上,胸与桌边保持一拳的距离,眼和书要保持一尺距离。注意不要在光线太暗或过强的地方阅读,不要在乘车或走路时阅读,也不要躺在床上阅读。阅读半小时左右,最好稍事休息,眺望远方或欣赏周围绿色景物,以消除眼睛疲劳。
三、预期效果
一、在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热爱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索。而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首先,以奖促趣。在班级中制定一套阅读奖励方案,每天的阅读目标,每周的阅读目标,都按学生的个人能力来拟定,达到目标的都给予奖励,要求不益过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自己去阅读的愿望。
其次以赛激趣,竞赛能激起学生们的表现欲,能体现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每周要排一节课的时间,采用相互交流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把课外阅读获取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活动讲述出来,评一评谁的阅读量大,阅读面广,阅读效果好。评出每周之星,并给与精神鼓励。这样不管是才成绩好的还是稍差的学生,都有机会体会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日趋浓厚。
二、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首先,从各方面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一个家庭里有没有、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家长应该为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良好的条件,当孩子还小时,就应该在数的海洋里受到熏陶。可以从童话故事中对读书产生初步兴趣如:“《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以及图文并茂的《唐诗三百首》等,在家里为孩子提供读书平台,有独立的阅读空间并且作好读书时间安排,在孩子阅读时不可用电视、电脑、游戏机等来影响到孩子,在双休日可多陪孩子逛书店,淘淘自己喜欢的书籍,在孩子的节日里送些书当做礼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父母的影响,会逐步对阅读产生兴趣。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提高要求,以赏识的态度鼓励他,大部分家长也许能做到一时,很难做到长久,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贵在坚持贵有一颗坚持的心。万事开头难,把头起好,走下去就会见到曙光。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家读书氛围好。
其次,家长共同参与城外孩子读书的伙伴
说十次,不如做一次,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在家里,父母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和伙伴。我认识一位母亲,她在着方面做得非常棒,每个周末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作为孩子和她的阅读时间,在家里摆上一张桌子,孩子和妈妈就拿着
自己喜欢的书各自看起来,读后还互相交流。事实证明这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的孩子学业非常顺利,一直很优秀。这不能说不与母亲的做法有关,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小时来哪怕只读三四页,一个月也可以读上百页了,一年下来就读几部书,那么不可思议!一定不要忘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求您的孩子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但只要每天静下心来十到二十分钟,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治情操、造就品格。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标准中说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课外阅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想读书、想识字的愿望,激发读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日常教学中发动一切力量,利用一年级儿童强烈的从众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驶向读书的轨道,首先应该创设读书的大环境:1、不断不断更新班内的图书角的图书,利用午读时间进行阅读。2、是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要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自己首先能够倒背如流;3、常读书给学生听。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少,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而且,让他们读书很容易疲倦,因此应该提倡教师读书给学生听,这样做,不仅可以延续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去阅读。
二、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低年级的孩子在入学之后,语言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把自己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此时,他们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对于课本以外的读物很感兴趣,若有充足的读物供他们阅读,将能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1.根据年龄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漫画等。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鸭》等等。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要求推荐脍炙人口的小文章。例如教学完“四季”这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春天在哪里》《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秋姑娘的信》、《冬爷爷的礼物》等短文,以此来作为课文补充,丰富学生的积累。
3.结合重大的节日推荐书籍。比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革命烈士的小故事(可以听别人讲,也可以自己找书来读)。国庆节指导学生读各种描写祖国的小诗歌,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选择读物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同时做稍微的指点,避免放自流,克服“偏食”的现象。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强化课外阅读。
设计活泼的阅读活动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的是活动和游戏,为使这种课外阅读的风气持续下去,应该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从而强化课外阅读。
1.故事汇读。 定期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或教师讲,或学生讲,大家在乐中读,在读中学,在讲中练,不知不觉中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智力得到开发,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朗诵比赛。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让孩子们把本月的课外阅读中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总之,无论开展哪种形式的竞赛,我都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竞赛的准备,促使他们在读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邮箱: ljyzq666@163.com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育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学识渊博, 在教学过程中能让课堂充满情趣, 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要紧扣文章主题, 加强对文章的意境的渲染,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脉动, 品味语言独特的美, 不可为美而美, 脱离学生的生活。
其次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 年龄不同, 心理特征不同, 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 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每个新学期开学的时候, 可以建立自己班级的QQ群, 可以制订年度阅读计划, 在群中、班级中及时公布适合本年级学段阅读的读书目录, 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购买或是借阅这些书籍, 要求家长陪同孩子阅读同一本书。例如《哈利波特》、《卖火柴的小女孩》、《狼外婆》、《鲁冰花》等, 读后还组织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 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 对课内文章的阅读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来。例如, 学完《丑小鸭》一文, 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 读读安徒生爷爷的其他童话;学完了《草船借箭》一文, 组织一个“三国小故事”的讨论会, 推荐学生去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这样, 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这样认真思考, 一定会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有所裨益。
其实阅读教学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 这就要求各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 如果生物老师讲到蝴蝶时, 告诉同学们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当讲到《爬山虎》这篇课文时, 老师不妨告诉学生, 要想详细了解爬山虎的有关资料,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仔细观察一下灯下的爬山虎是如何捕捉猎物的, 学生一定也会兴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
现代生活节奏极快,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如何让学生把关注点放到阅读上呢?以下几种做法可以一试:
1. 树立典型。
孩子的模仿性强,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 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 鼓励他们热爱书籍, 认真地阅读书籍,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获得体验。平时, 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 这种名人产生的“蝴蝶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 从我做起。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教师作文是孩子最大的模仿对象, 首先要为孩子身先垂范, 要孩子“给我读”变成“跟我读”, 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给他们带来深深地震撼。阅读时, 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投入和欢乐之情, 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体会到文本的乐趣, 从而激发其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3. 适时鼓励。
生活中或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抓住阅读点、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树立阅读典型, 例如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对某一人物做出客观评论时,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其次要进行读法指导, 使学生学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要以课内带课外的方法来进行。不过课外阅读书籍的题材丰富, 种类千差万别, 再加上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 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 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 要注重运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来进行指导。
1.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小学一到六年级要根据年级不同, 分别提出不同要求。例如低年级以摘抄词句、仿句为重点;中高年级侧重于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和写读后感, 注重读与写相结合,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清朝有个维新人物叫曾国藩的, 他曾指出自己的读书之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 就是要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 在小学阶段, 一般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 一句一句地理解,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 做上记号, 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 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 常常一目几行, 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 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 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 一般以精读为主,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 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 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加强仿写训练。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 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 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 还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4. 利用零碎时间坚持阅读。
每周两节读书课是远远不够的, 时间上要善于抓零取碎, 方能积少成多。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往往人民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 其中以阅读的习惯训练难度最大,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
WENJIAOZILIAO
文教学中, 通过想方设法增加阅读时间,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午、课外活动、星期天每天广泛涉猎, 大量阅读, 做到每天至少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 节假日、星期天每天至少读三小时书。其实可以给学生算了一笔账, 以一小时读5000字计算, 一本10万字的书, 20天就可以读完, 再加上假期, 只要坚持不懈, 收获将会是巨大的。
5. 以活动为抓手, 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1) 每节语文课前, 举行课前演讲。学生将平日读到的精彩篇章或段落推荐给同学, 或脱稿, 或有感情地朗诵提前准备好的诗词歌赋都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收效明显。
(2) 定期举办“追寻伟人的足迹”、“他 (她) 是我最崇拜的人”等主题活动, 要求学生每人将一句你认为最有意义的名人名言介绍给全班同学, 同时简要介绍这位名人的事迹, 或者讲述这位伟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如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及他的事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伟人不向命运低头, 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既陶冶了学生情操, 又推动了学生阅读名人传记风气的形成。
(3) 不定期组织学生对当时热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如:“钓鱼岛事件的背后”、“‘中国小康之我见”、“中国梦”、“正能量”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熟悉和了解, 迫使学生广泛阅读报纸杂志, 甚至把自己流连在电视动画片中的时间也挤出来留意新闻报道, 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读书读报看新闻的习惯。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只要持之以恒, 做生活中、教学中的有心人, 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 有的放矢, 加强指导,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1.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阅读兴趣是促进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宜采取以下策略:
1.1创设良好语言环境。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又是对学生的语言样本。笔者身处农村,众多学生从小生活在方言区里,普通话讲得不正确、不流利,常常夹带方言语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注意使用语言的规范性。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准确,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运用语言时,要有童趣、有激情、有感染力,使学生由喜爱教师的语言,到喜爱教师教的语文课,再到喜欢学语文,并一直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言,尽快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情境上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渴望阅读,期待阅读。同时,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导言”和“結语”,更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还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
1.2音乐渲染气氛。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教师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一致的乐曲。教学开始时营造气氛,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也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角色表演展示。在那些描写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的课文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既熟悉了角色和课文内容,又在展示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由入境而入情,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体验。《小母鸡种稻子》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涉及稻子及种稻子的过程,对于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学习本文时,我设计一个分角色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小鸡、小鸭、小猫、和小猪”,再由各组推荐一个同学,合作表演,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有了兴趣后,还要有读书的习惯
第一、习惯需要外力的作用才能形成。我们要对学生诱导,严格要求。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于“决定-强化-行为”,由于人的惰性,只有强化改变,才能形成自觉行动。这其中,强化改变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培养,需要外力,放任自由是不能养成良好习惯的。
第二、习惯是反复训练才形成的。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既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能一下子统统养成。只有区分主次、难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培养能力的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有条不紊的进行。反复实践,这种实践在开始阶段必须用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由教师按要求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然后逐步发展到课外;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这种行为就变成良好的习惯了。
第三、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时,学生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外力必须通过学生本身努力才能起作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作用,使他们产生情感认同,自行确立标准,自我增强,自我监控,从而顺利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3.学生有了“读”的习惯后,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还要会“读”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言或作者,编著的前言,知道全面的梗概是好习惯。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天日,而且真能看完,是好习惯。有了不解之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是好习惯。自觉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好习惯往往和好方法是相联的,有了读书的好方法,才会有读书的高效率。
总之、好的习惯终身受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阅读技巧和能力,更应该培养技巧和能力之外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用。这才能达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才和今天的素质教育相吻合。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6月版);
[2]《走进新课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辽源市东丰县永合小学迟宝忠
一、课题的提出
1、课标要求:
《课程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
2、我校学生阅读情况
我校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根本达不到上述要求。目前,我校的语文教学处在耗时低效的状态,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原因在哪里?学生的阅读量太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因素。学生的阅读量小,除目前小学语文没有完善的课外阅读材料这一外在因素,老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较差和课外阅读指导能力缺乏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阅读兴趣得不到激发,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试图从中年级开始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指导,逐步向高年级过度,通过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提高我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
阅读的概念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指导中年级农村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教给学生课
外阅读的方法策略,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课外阅读,为到高年级的持续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辽源市东丰县永合小学3、4年级学生
四、研究目标
1.使小学生初步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2.激发学生阅读的原生性动力,感受阅读的乐趣;
3.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欣赏式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摘抄好词佳句。能书写读书心得,随感。
4.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活动模式;
5.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五、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的研究。
2、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研究。
3、亲子阅读和班级阅读的尝试研究。
4、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策略的研究。
5、学校课程调整以适应阅读现状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情感领域的丰富表现,带着强烈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文化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以镜陶情、以情感人,以健康、优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贯彻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参与机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阅读。
3.创造性原则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的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阅读教学的先进理念已容纳了创新意思的培养和发展,并依据阅读教学的理论,科学而又有情味地组织教学,使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和开发。
4.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不只着限于成果,要注意过程,特别是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八、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其中最典型的有:
1、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中国台湾也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儿童文学的阅读。
2、国内许多学校也开始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设计的课外阅读目标,是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识字量、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来制定的。南昌市珠市小学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内容。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根据各地课外阅读的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归纳为:推荐读物、读书方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和读书笔记辅导等。
九、成果预期
我们期待“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能取得以下成果:
1、建立中年级阅读指导课常规。
2、建立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的模式。
3、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论文在县市级获奖。
4、学生喜欢阅读,学生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增加,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并能将阅读所得运用于学习中,使减轻语文学习负担成为现实。
5、建立教师阅读指导教学视频资源库和内部发行教师阅读教学指导论文集。
十、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人员人均年龄在30岁左右,其中有市级骨干教师、市县级优秀论文获奖者、县级教学能手等。所有人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
(二)、资料准备
我校有多媒体教室、电教室各一间;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有校园图书室,收藏了多样的的课外阅读类书籍,这些将是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准备的最大保障。
(三)、经费保障
我校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成立科研组,由中心学校教科室组织牵头,教学校长主持,学校给予本课题研究正规活动经费保障。
十一、课题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2011、3-2011、7)立项起步,成立课题组,制定计划。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11、7-2012、7)全面开展研究,课外阅读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二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七、预期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10-23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小学课外阅读课程背景12-16
小学二年级课外阅读练习06-10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12-11
小学低段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方案06-16
小学生如何阅读课外书籍10-04
小学各年级课外阅读推荐篇目11-12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汇总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