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一)(教学论文)(精选9篇)
(一)
一、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身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教育部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项内容,也是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门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它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学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以做调查、做课题、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将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2.为什么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可能是许多人特别是部分教师和相关的教研人员最可能提出、也是最想搞清楚的问题。这其实是因为现行教育理想和现实结果的差距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非常清晰地描绘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来设计课程的,可为什么有许多中小学生走上我们设计的课程之旅而没有实现这种理想呢?我们培养出来的许多人为什么会远离作为课程起点和归宿的教育理想呢?我们培养出来的许多毕业生为什么会是高分低能的呢?这是因为我们把课程局限于“知识”范围,而没有纳入更大的“机会”范围。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对学生智力改变帮助并不大,通常所说的“发展智力”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们没有办法将一个弱智儿童发展成正常人的智力水平,我们的课程能做的只能是传递知识与提供机会。我们的教材大多传递“what-knowledge(什么-知识)”,而欠关注“how-knowledge(如何-知识)”、“why-knowledge(为什么-知识)”、“who-knowledge(谁-知识)”,而恰恰是后面三类知识与能力关系更密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很少,而机会与能力是成正比的。
我们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世界”、“历史世界”,而较少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个人世界”,以致儿童体验不到学习对他们个人的现实意义。儿童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大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与“现在的我”没有多大关系,对“我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一句话,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处。这样的课程怎么能够让意志力本来还需要培养的儿童喜欢呢?结果就是越来越厌学、恐学。学生到学校上学,我们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而是把学习简化为“读书”。读谁的书?读学科专家精心编写的教科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学习本来是每一个人特别是学生的生活或者说生存方式,既要“学”,又要“习”,然而现在不仅重“学”轻“习”,而且已经把“学”简单化为读几本要考试的书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上述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于教育或课程,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课程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做点什么。如我们能不能提供一门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的课程?能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能不能设置一门兴趣驱动的、关注个人生活的课程等等。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焦点就是集中在上述这些问题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只是其中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
至于为什么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独立的一门综合课程,其理由如下:首先,“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案例研究只是课程的一个要素,往往受制于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考试,因此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是有限的。需要单独设置一门课程,突出这门课的新的发展意义,如合作精神、冒险意识、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其次,基于学科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的局限性还在于:课题往往是教师的或教材的,因而学生的兴趣大减;教师大都知道问题的答案,而难以改变自己的角色;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基本上属验证性的,而难以创新;让教师指导一班学生的课题研究,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或技术上,都是不现实的。最后,对于学科课程特别是学术性学科课程的教材而言,其知识呈现的方式不适合采用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新课程在倡导每门学科都要努力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设置一门独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①它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方案中,它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一起构成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它是每所学校都有责任与义务提供给每一位高中生的课程,也是每一位高中生都必须要参与学习的一门课程。②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尽管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的课程,但它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必修课程又是不一样的。其他必修课程都有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研究性学习只有《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说明了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a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b它是一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所以充分体现生成性和适应性,是一门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③它是与其它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那些学科课程的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与各门分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并列的综合课程,它不是从属或依附于某一学科的“研究性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在价值、地位、组织与实施方式上都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
4.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六大目标特别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三)研究性学习方法和课程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中构建课程。它以活动为主题,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流程一般为:组织辅导报告,布置动员→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小组选举组长,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程论证→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通过课题研究方案评审→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价→答辩会、年级报告会→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这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程则是一类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性。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①如果说各学术性课程是“专家或教师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课程;②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分科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综合的”课程;③如果说各门学科是“知识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生活的”课程;④如果说各门学科课程的目标是“预设的”,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生成的”;⑤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关注过去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关注现在的”课程;⑥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合作的”课程,只有这样,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归纳起来,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区别。本质区别是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另外,它还有个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性质,那就是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它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但它又与其它必修课如语文、外语、数学等不一样,其它必修课都有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而研究性学习就只有《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育部,20)可以作为纲领性文件,这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逐步走向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 追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不断提高人才的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多数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有效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 不利于越来越强调个性的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我国的教育已经开始觉醒了新的自由意识, 并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在最近几年, 翻转课堂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途径。翻转课堂从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入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个性化理念的有效贯彻。
一、翻转课堂及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分析
翻转课堂是指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课下观看视频、师生课堂答疑交流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翻转课堂将知识的讲授放在了课下来完成, 而将知识的内化放在了课堂上来完成, 是对传统课堂形式的根本性颠覆。[1]学生在课下通过移动终端下载教师放在公共网络区域的教授视频, 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该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观看视频的速度、次数、方式等。该模式中, 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有效转变,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 在课堂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观看的视频提出疑问, 通过讨论、交流, 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 充当了辅导者、环境设计者, 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主要是依照学生个性特征, 运用多种灵活学习方式, 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一种学习理念。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背景下, 教师可以提供更加符合学生心理特质以及喜好的资源, 并采用灵活多变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不断促进学习的高效率化。信息技术不断推动发展个性化学习, 使其从智能导视系统向适应性超媒体系统前进, 如今已经发展为适应性学习系统。如今所提倡的适应性学习系统是个性化学习理念的重要体现。[2]国外对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识别学习风格、构建学习系统两个方向, 重点是对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化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 选择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序列。
二、个性化理念与翻转课堂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有效构建出一种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式, [3]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1) 课前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 并做好课前练习; (2) 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少量测评, 师生之间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最终进行总结并反馈。将个性化理念与翻转课堂有效融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网络上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网易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内容以及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必须经过教师的有效整合, 整合为更加符合本班学生个性特质的教学内容, 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翻转课堂中所使用的授课视频必须控制其长度, 不宜过长, 也避免太短, 过长易引发视觉疲劳, 过短不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因此, 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依赖于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 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准备活动。
另外,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教学视频, 来达到对讲授视频的良好把握, 但是要注意对视频质量的把握。教师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出长度约为15 分钟的视频, 同时可以调整进度,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观看条件, 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前准备中, 必须注意在教授视频旁边放置可扩展知识的超链接, 为学生提供进行知识与记忆的迁移平台。同时, 教师应该布置少量难度适中的练习题, 引导学生对教授视频重难点的把握, 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观, 同时也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提供了机会。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必须抓好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通过班级群组的建立, 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提供有效交流平台。
教师在准备好学习资源后, 利用打包技术将其上传到班群中, 可以让学生自由下载, 进行自主学习。另外, 及时利用群公告将导学方案发布。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资料后, 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计划进行自由安排, 同时可以利用播放进度调整学习方式, 对难点及重点进行重复学习。学生在完成教学视频的观看后, 可以利用习题训练不断促进知识的记忆以及迁移, 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选择合适的习题, 来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
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 可以通过QQ与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交流。有相同学习爱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小组的组建, 来进行学习和进一步探讨。在交流互动过程中, 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画笔、白板等多种功能, 为学生解决问题以及相互沟通提供了便捷性, 有助于学生获得对课堂的归属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 翻转课堂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资源及学习进度, 从而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理念。
2. 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在情境中, 通过交流互动活动, 由意义建构而得的。[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知识的内化放到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内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情境的有效创设, 进而获得协作探究, 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知识的促进与内化。
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设置的社会性软件, 一般为QQ软件, 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将其整合为课堂探究活动的主题内容, 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没有整合处理的问题, 通过与师生的探讨, 实现问题的解决。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教师必须将其作为教学依据, 应该不断参考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 对知识点以及重点进行划分, 设计出能够反映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探究任务, 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课堂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组成任务小组, 通过小组学习, 达到小组以及个人的最大化学习成果。小组活动需要学生积极交流互动, 利用协作学习, 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小组通过协作学习, 形成小组的总结性成果。教师在课堂中, 要采用随机抽点的方式, 提问学生对小组成果进行呈现。学生在呈现各小组的成果时, 可以采用跨组交流, 实现对内容的继续深化以及对知识的补充, 进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必须对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梳理教学内容, 进而实现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课堂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习成果进行个性化评价, 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的评价对象为学生的习题、作业、表现以及笔记等, 教师必须在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及时实现战略调整, 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完善。总结性评价主要有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期中考核评价, 另一种是期末考核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总的评价, 是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依据。
3. 课后反思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 课后反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吸收, 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建构。教师也应该在此环节中进行反思, 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总结, 形成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 为下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学生可以在QQ空间的日志中, 将自己的反思进行记录, 对自己的知识建构进行促进,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相互学习, 促进学生的同步提高。
三、个性化理念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挑战
1.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现个性化的翻转课堂, 必须有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但当前形势并不理想, 主要是缺少学习行为追踪和内容推荐功能, 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 讨论区功能也很弱, 影响合作学习的实现。所以, 建筑智能化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尤为重要。
2. 教学内容的思考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 翻转类模式适合科学课程。不同的知识内容的课程是否适合翻转教学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具有强大的逻辑合理性, 需要很多相关早期研究的课程知识的学习内容, 更适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模式?对于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内容, 不应该强行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后学习困惑的情况下放弃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导致失去使用翻转的目的和意义。此外, 课前学习视频的长度和复杂混合程度、难度也应该注意, 太简单了还是太复杂了, 都会影响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热情。
3.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根据个性化学习理念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 就可以快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资源。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可以进行测量, 并进而指导调整资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合作, 有效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 可以通过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 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组织结构,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 将个性化理念与其进行深度融合, 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吴洪艳.个性化学习理念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8) :46-52.
[2]余燕芳.基于移动学习的O2O翻转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10) .
[3]程艳静.基于Moodle的翻转课堂在《Photoshop CS3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关键词:综合实践;组织活动;评价
要想使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一定要有成熟的组织管理,确定相关人员、设备、资金到位,学校必须统筹规划,真正做到学校在组织层面上、制度保障上为综合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一、活动前的组织管理
1.课题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为中心,建立综合性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否规范,是否有效,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交流中成长,参与中得到体验,个性得到张扬,首先还是要看课题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讲课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使学生通过研究过达到丰富体验、完备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还要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活动方案的管理
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始,老师通常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教师必须引导研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团队成员必须遵循良、中、低搭配的原则,每个组必须有一个领导者,以促进团队的不断前进,这样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还可以克服和忽略学生能力较弱的现象,组织开展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互相学习到一起进步。该小组完成的研究计划主要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老师只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教师控制研究指导元素,如方向、方法和质量,以便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包括研究的问题、活动时间、地点、步骤等,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辅导,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多种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学生收集和掌握参考材料,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对收集资料进行分类。具体的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处理、分析。当然,教师只是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然后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找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努力达到自身练习的最大限度,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学生犯错误,在学生犯错误时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更能强化学生对某件事的认识,牢记其中的教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取决于学生真正的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计划,并帮助他们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对第一次写的研究记录进行指导,及时进行活动记录,从中总结个人经验,为日后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活动能正常进行,同时老师的引导也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监控。活动结束后,老师经过认真分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向小组活动展示他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让学生心中形成这样的意识,无论做任何事情,集体智慧远远大于个体,使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如果学生共同学习,那么他们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互相帮助的合作行为,教师应给予正面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合作的喜悦。团队合作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的引导。
三、活动总结阶段的管理
结题总结与成果展示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展示学生探究潜能、达到资源共享的学习形式,更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科学严谨精神的重要一课。在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后,教师必须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展示和总结学生的活动成果。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共同讨论的方式逐步形成结论。
活动的评价应贯彻于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使学生认识到参加活动的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能更好地认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会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更要把自己对学生的帮助和鼓励与学生积极探索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民主评价的方法: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也应在指导的过程中吸收新的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新关系。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给予学生活动必要和足够的指导。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促进下一个活动的进步和成功。
从学生方面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了他们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初步形成了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发现和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师方面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能够把研究性学习理念自觉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循环结束后,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在课程的落实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课题实验主要依托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研究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课程设定管理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思考”“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真正动手、动脑尝试失败与成功,追求学生本性的回归,尊重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的一个小时时间,是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遵循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的原则,打破原班级上课的常态,采取分班走读的形式开展活动。
2.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着力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有效指导。我校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相应的活动指导任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都是在无教材中施教,这就迫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彰显自己的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去研究任教内容,去探索教育的艺术。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教师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达到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①活动前的指导;②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③活动总结阶段的指导。
3.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课题进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从研究主题的确定、探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汇报都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型,指导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和侧重。老师从学科课堂教学的“台前”走到了“幕后”,把学习和实践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尝试、体验,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21世纪新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他们成为这门学科真正的探路者和开发者,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也使一批教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在科研的路上成长、成熟,成就自己。
通过近八年的实验研究,在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是能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常态课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得毫无生气,学校应从教育战略的角度出发,承担起课程实施主体的管理任务,从学校、社区、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完善管理。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将研究性学习看成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的环节。学校应当加强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专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对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行督导检查,并经常组织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介绍和成果展览,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精神激励和技术支持。但有些问题不是靠学校单薄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同时要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闫旭峰.让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这部分主要包括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数数和数的组成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读数和写数则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才能更好地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学生学好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而数位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于是如何在理解数位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便成了这部分内容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教学数数时可分成两个步骤: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小棒)来弄清100以内数的顺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练习抽象地数数.教学数的组成同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知道两位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教学读法和写法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这样不仅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教学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时,要注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找出新旧知识的临界点,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教学时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可演示实物,让学生直观感知算理,然后通过练习来增加体验,掌握算理.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和现有学科教学的管理组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保证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学校首先要考虑调整、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组织管理系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 组织管理系统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以来,学校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时,感到它和现有的学科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流程、组织实施、管理评价、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关于学校意外事故防范和处理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一些行为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少校长、老师忧心忡忡,非常担心。这种担忧,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成为整个课程实施中首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整个课程流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结题展示,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学中的这一定义界说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课程和教学,则完全由每一门课程组织实施本身固有的特征所决定。上面所举的种种不同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相结合全过程跟踪管理为主。原来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那套常规管理,如果原封不动地用于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显得无能为力,很不适应,设立新的课程管理规范迫在眉睫。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1、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多种教育力量,监控和评价课程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在学校层面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课程管理的一个不同点。研究性学习虽然作为国家课程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但是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外,这门课程没有大纲、没有教材,其组织实施主要靠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此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校开发建设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这一任务单靠教研组、教导处很难承担,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领导小组来组织和开展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由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同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参加。
2、教导处、科研处、政教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聘请和组织校内外专家的讲座,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年级组。
学校现行管理的组织机构一般分教学、德育和科研三条线,各自呈单线垂直管理格局。各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责,各自对自己的上级行政负责,横向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校内以教导处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一门具体课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围绕着现实世界各种真实的问题而展开,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习知识,但目的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一课程目标已经远远超出知识、智育和智能训练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必然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3、年级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它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本年级的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并检查督促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年级组则更多地直接介入课程教学的管理,如规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进度,组织各种辅导报告,安排指导教师等,这是年级组工作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等。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带领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除了要了解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后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预定的目标以外,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每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并给学生许多方法论和学习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不讲,就不是教学”的传统观念,将关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当然的组成部分。
5、学生课题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安排小组人员分工,真实记录每次活动情况,主持小组活动和组内评价,及时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等。
带着疑问和思考, 结合我国软件企业的现状, 可以看到, 中国企业与软件强国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例如在世界软件企业排名前100位中, 我国的企业数量还只是凤毛麟角。本文结合CMMI模型的要求, 重新审视CMMI在中国的实施现状, 提出了企业在CMMI实施过程中的六大误区, 并进一步探讨应该如何实施CMMI, 让中国的软件企业真正强大起来。
1 CMMI的理解和定位:CMMI不等于一套可直接使用的方法学和模板
毫无疑问, 对于软件企业而言, CMMI是一套提供了包含产品和服务开发以及最佳实践的模型, 通过合理运用CM M I提供的指引可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过程改进。但是, CMMI并不等于一套可以直接生搬硬套的标准。对于CM M I-DEV模型的22个过程域, 每个过程域都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和一些最佳实践, 具体到一个特定企业, 需要根据该企业的商业目标和自身情况, 来确定采取哪些方法和行动来达成CMMI模型提出的实践要求。例如, 对于组织过程定义 (OPD) 过程域的特定实践SP1.1要求企业建立和维护组织标准过程, 对于大公司来说一套标准过程可能会涉及更多人员的参与, 对于某些过程的审核可能会更正式, 而对于小公司来说更加强调这套流程简洁高效, 能充分利用手上仅有的资源来完成所有工作。所以在制定组织的标准过程时, 应该着力于如何理解模型, 并结合公司的自身情况来编写, 而不是直接套用模型里面提供的方法和实践。
2 CMMI与其他体系:CMMI并不是万能的
对于软件行业而言, 实施过程改进, 除了CMMI之外, 还有ISO9001、MSF、IPD、敏捷方法等。需要认识到, CM M I模型的实施核心焦点主要是软件工程的过程和管理层面, 而不是软件的开发技术层面。另外, CMMI模型指明了企业应该做什么 (what) 而不是怎么做 (how) , 它着重强调的是开发软件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但是对于项目立项前期的调研以及项目验收后的软件维护等过程, CMMI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引。所以, 在使用CMMI模型实施过程改进时, 我们不妨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过程改进, 取其精华, 使公司可以从更加广阔的领域, 例如财务, 人力资源, 技术实现等方面全面推进过程改进工作。
3 CMMI规范与公司其他规范并存: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标准
近年来, 国内掀起了CMMI评估热潮,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鼓励软件行业进行CM M I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评估认证工作, 旨在提高我国软件企业开发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建立信心, 鼓励企业与世界接轨。但是, 有些企业只是追求形式上的规范, 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制定CMMI的相关标准和文档体系, 并在仅有的几个项目中推行CMMI模型。结果评估完成后, 还是保留公司原有的规定和做法, 把CMMI模型放到一边。例如, 对于软件规模的估算, 还是采用原来的拍脑袋方法, 对于策划部分仅仅参照合同中规定的验收时间, 而没有对项目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活动进行详细策划。结果是, 规范有了, 公司的开发管理水平还是维持原样。如果制定出来的标准都没有去执行, 又怎能期望过程改进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呢?
4 CMMI等级越高越好
从CMMI模型的阶段式划分方法来看, CMMI可分为五级。第一级是初始级, 第二级是已管理级, 第三级是已定义级, 第四级是定量管理级, 第五级称为优化级。从等级1到等级5, 实施的内容逐渐增加, 同时等级越高表明企业的过程能力成熟度越高。于是, 有些企业会很主观地认为, CM M I等级越高越好, 所以企业应该以更高的等级为目标, 评估过了3级接下来就是4级, 5级, 而完全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公司的情况。事实上, 组织需要达到哪个级别的等级应该与企业的规模、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客户类型、产品类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如果组织规模过小, 却要求达成较高的成熟度等级, 往往会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 即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又没有达成预期效果。
5 片面要求流程大而全
有些企业觉得, 既然实施CMMI, 就要把所有过程域的内容规范化、文档化, 每个过程尽可能大而全, 并将这些规范应用到公司的所有项目当中。这样做不但影响了软件开发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例如, 对于非关键的小问题, 本来可以立刻解决, 却设计了复杂的流程进行评审;对于一些小型项目, 只有1-2个月的开发周期, 却要求产出大量的文档等等。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从公司的整体规划和目标着手去提炼关键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项目要有相应的裁剪和替代活动。
6 把大公司的文档体系当作自己的文档体系
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时间, 往往是参照一些大公司的流程, 小做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体系;甚至有些企业直接挪用体系, 这样做的效果肯定不好。有时, 我们或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 某公司领导跟下面的人员说:“我们要一套比较好的模板, 然后找几个人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 公司的规模、组织架构、人员配置, 技术水平, 企业文化等千差万别, 面对的客户也各有不同, 又怎能保证其他公司的流程会适合本公司呢。所以在编制公司文件体系时, 我们要预留一段比较充分的时间来编制体系文档。例如, 有些企业是按照产品线来进行管理的, 有些企业是按照地理区域来划分工作的, 那么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就不太可能一样了。同样, 有些组织考虑使用RUP开发方法, 这时候你就要考虑把CMMI和RUP开发方法融合起来, 而不是单纯地选择执行某一个体系。
针对上述提出来的六大误区, 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CMMI实施:
第一, 需要准确理解CMMI模型的真意, 用好CMM模型, 把它当成过程改进的一个好工具, 而非一种具体的方法和生硬的教条。对于CMMI-DEV模型, 其中的22个过程域可分为项目管理、工程开发、过程管理以及支持类等四大部分, 可从组织层面和项目层面对内容进行划分。对于各个过程域, 需要充分理解每个过程域的要求, 同时也要看到各个过程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与组织的具体活动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推进过程改进。举个例子, 对于项目策划过程域里面提到的估算部分, 要求在项目中使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规模、工作量和成本等参数进行估算。相应的, 在度量和分析过程域指明, 需要根据度量目标在项目各阶段进行度量项的数据收集。在项目监督和控制过程域, 要求对相关的参数进行监控。而在集成项目管理过程域, 对于关键的项目参数, 除了定期监控并采取纠偏措施外, 还需要设定预警阀值, 在项目重要参数有偏离正常范围的倾向时, 就应该对现状进行分析, 采取一定措施来防止问题的发生或者减低问题的影响程度。在企业具体实施时, 可以把上述提到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
第二, 要根据公司的目标来实施CMMI, 切忌把所有精力花在雕琢精美流程上, 而没有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 订立行动的优先等级来实施对于公司来说关键的一些过程域。例如, 对于中小型技术创新企业, 首要目标就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研发出质量、技术、成本等方面有竞争力的产品。简单来说, 就是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并占据一席之地。对于上述目标, 我们需要针对企业自身情况, 分析目前公司的不足, 并进一步把这些不足之处定位到各个过程域的实践当中。若能准确定位问题, 便可以花最少时间和精力来达到最大的改进效果。同样, 如果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公司的目标很可能除了关注研发产品外, 还会考虑到企业在各区域的市场占有份额以及企业影响力等。
第三, 公司整体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多个因素, 如人、过程、技术等。除了优化过程之外, 也要提升团队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特别是对于团队建设部分, 在CMMI DEV1.3版本中, 分别在组织过程定义过程域 (OPD) 的特定实践SP1.7和集成项目管理过程域 (IPM) 的特定实践SP1.6中, 明确规定了对团队建设的组建和维护。另外, 对于在软件开发采用的技术和工具部分, CMMI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所以, 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 选择好适合公司发展的技术和工具。
第四, 通过CMMI评估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一年都针对公司现有的流程进行差距分析, 并进一步优化, 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公司不足的地方, 不断积累经验进行过程改进。我们可以在今年重点关注项目的开发环节, 例如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部分, 通过努力尽量减少后期开发阶段进行需求变更的次数;在另一年里, 我们可以着重检查公司的项目管理能力, 例如在项目监控过程中如何尽早发现问题, 或者在风险管理领域中如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将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通过每一年对CM M I模型的理解和深化, 通过每一年的总结和反省, 组织必将变得越来越好, 也越来越有竞争力。
总而言之, 对于软件企业而言, 软件研发和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挑战性的工程。如何运用好CMMI模型, 对其进行合理定位, 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同样的金科玉律, 同样的孙子兵法, 对于不同人而言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此, 也希望大家有兴趣的话, 可以多多研读CMMI模型,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领悟到CMMI模型的精髓所在。
摘要:本文结合CMMI模型的要求, 重新审视CMMI在中国的实施现状, 指出企业在CMMI实施过程中的六大误区, 并进一步探讨正确实施CMMI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中国软件企业的认证程序, 推动软件行业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CMMI,实施,六大误区,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Ken Keller, Brian Mack.Maturity Profile Reports March 2013.
[2]李华北, 刘小茵, 郑丹丹等.过程改进基本原理及CMMI实施[M].中国标准出版社.
文昌市田家炳中学云大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乡镇中学实施高中语文课改,我认为这是一条漫漫曲折的蜀道,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可比攀天。它来得急,来得猛,让人无法招架;理念的更新,内容的增加,让人望而却步;人力财力的不足,基础设施的薄弱,让乡镇学校捉襟见肘,“拔剑四顾心茫然”。当然,任何一种改革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碰撞,出现诸多矛盾。面对问题,如何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去剖析、去解决,这是摆在众多高一语文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事情。
乡镇中学语文实施课改面临的问题
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好奇的世界,新课改对广大的教师来说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与挑战。她新奇而刺激,同时又使得人茫然若失。因为它“新”,要顺利地实施,就好象摸着石头过河。无章可循,无船可搭。尤其是乡镇中学,底气不足,力量单薄,要实施课改肯定难度很大,遭遇问题多多;
一.生源的严重不足及质量低劣会直接影响语文课改的顺利实施
随着市县重点中学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乡镇中学办学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表现为生源不足。乡镇中学初三学生经过中考后,优秀生被选拔进入重点中学,一部分学生进入中专学校,一部分学生辍学在家,剩下的进入本乡镇高中。再加上市县高中的扩招,乡镇高中所剩学生少之又少,勉勉强强凑合四个班,有的才招两个班,这样小的班额,要真真正正落实课改精神,我认为太难。另外筛选后剩下的这些高中生,质量普遍低下。不会读书,不会表达,不会操作,不会配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直是异想天开。“过程与方法”抛弃了,“情感、态度、价值”忽略了,在这种情况下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矛盾不解决,最后必然会回归老路。
二、师资力量薄弱,课改成效甚微
高中实施课改,课程结构变化很大,由过去的单一的必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加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5个模块,选修课程包含5个系列,16个模块。乡镇高中教师对于必修课程已觉得负担过重,难以消化,更何况又增加了选修课程的16个模块。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可以自主选择4个模块学习取得学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选择。问题是,学生选择了那么多门学科由谁教?乡镇高一科任老师一般只有两个,两个老师觉得承担不了这样超负荷的教学。另外,老师不是神人,在短短的时间里也不可能精通16个模块的教学,第一,能力有限;第二,精力有限;第三,时间有限。再说,选修课第一次在实验区铺开,没有资料可索,没有经验可谈,没有同行相助,势单力薄,要完成一两个模块的教学已经是难上加难了,更何况是面对连自己都不理解的其他模块呢。师资力量的单
薄,决定了课改成效的微茫。
三、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家长对课改的可行性产生怀疑 一位老师说得好:“只要高考仍继续搞,那么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于家长及学校来说,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对教师能力的充分肯定。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榜上有名,光耀门楣?哪一间学校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提高可信度。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乡镇中学的家长们必然对新课改产生怀疑,新课改要求教师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都动起来,课堂上每天闹哄哄的,热闹非凡,家长们就会误认为教师教学不负责任,让学生放任自流;叫学生到镇上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挖坡马体验与动物的交流,就会被家长误认为是教师教孩子干坏事;学生考试考砸了,实施课改的老师就会被家长骂个狗血喷头!在家长的心目中,课堂教学应教给学生知识而不能把时间放在“游戏”上,家长的不理解,势必会影响课改的顺利实施。
乡镇中学语文实施课改的几点建议
作为新生事物,语文课改的事实必然会暴露许多问题,面对重重困难,该如何应对?如果回过头走老路,那么我们就会压抑了一代人健康的个性发展。“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面对课改的绊路石,该如何搬走?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开设具有乡镇特色的课堂教学。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实施课改不可
能使用得上现代教学手段,因而,只能开发本地资源,灵活运用。俗话说得好:“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广大的农村,为乡镇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使用得当,将是一笔可贵的教育资源,例如《必修一·表达交流》中的“亲近自然”部分,我们可以带学生游览风景优美的农村风光,让他们在亲近自然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又如教《荷塘月色》时,可以选择有月光的晚上,让学生感受月光的美,结合自己的心情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线索。教《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播放琼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段,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悲情,在教《包身工》时,也可以带学生到建筑工地或者工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只要我们多长几双慧眼,多注意身边的事物,多挖掘乡村的教育矿藏,课改的实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了。
二、量体裁衣,发挥教师“刀尖子”作用
课程内容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乡镇高中的课改。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势单力薄的乡镇高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那么教师就会被重负压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施课改?我认为重点中学的做法可以借鉴,先由教师开出菜单,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菜单中选,最后综合。乡镇高一尽管只有两个语文教师,但是同样可以这样操作,先量体再裁衣,估计自己的实力能开设哪些模块,然后两位教师再分工合作,宁愿少且精,也不要多而俗,连自己都觉得糊里糊涂的模块,也拿来教学生,这样既害苦了自己又耽误了学生。可见,发挥教师的“刀尖子”作用在选修课上非常重要。
三、努力创设乐学情境,提高乡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乡镇高中的学生起点低,基础差,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无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儋州洋浦中学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沉闷的课堂,面对着一双双疲惫的眼睛,该怎么办?先调动情绪,可聊天、可听歌、可辩论,可表演……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轻松;接着循序渐进,开展知识竞赛,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再接着写写日记或读书笔记,由少到多,从悬念小说到名著,到古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海洋的无限魅力。学生由我不想学,发展到我自己要学、想学,这就是课改给学生带来的激情与活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劲头足了,成绩提高了,家长的脸上笑容有了,乡镇高中语文实施课改的阻力也就小了。
任何一种改革,它往往都是挑战与机遇同在,矛盾与发展共存。出现问题,该如何处理?是望而却步,还是勇往直前?只要我们的广大实验者用理性的头脑多思考,在实践中求发展,头上的浓雾总会消散净尽,我坚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课改一定会阔步前进,语文素养的甘露一定会撒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一、课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态度、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同时,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生源素质低,学生的家教水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馈乏。
2.课堂教学的形式僵化、教条,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3.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的实效性。
4.大班化的教学让教师无法顾及各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5.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对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学习习惯不够科学有效。
针对上述存在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隐藏在性格特征背后的学习风格,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次教学,实现个别化教学,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有效性。具体目标分为:
1、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法。
2、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让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实现三维目标。
4、结合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培养的学习习惯。
5、让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实行多元评价方式。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学校学生学习风格的类型。
2、学生学习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
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风格的特征。
4、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习惯的特征。
5、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采取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6、针对不同学生学习风格采取的学法指导的研究。
7、结合学生学习风格所采取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组织、实施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培养一批观念新、素质高、应变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五、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xx级初一年(1)、(2)学生
2、研究科目:数学、生物
六、组织机构:
组 长:杨xx
副组长:吴xx
成 员:张xx、黄xx、黄xx、李xx、吴xx
七、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的组织、实施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关键词:软件工程,代码质量,编程模型
在软件开发中,代码质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面向产品的编程模型是开发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能够提高代码的质量。创建这样的编程模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编写编程模型文档,二是贯彻实施编程模型包含的规则。因为编程模型每隔一段时间就应更新一次,所以文档更新和规则实施这两个步骤需要不断地重复。
1 面向产品的编程模型的探讨
1.1 概念
这里不准备谈某种编程语言的编程模型[1],着重探讨跟产品有直接关联的编程模型。为讨论方便,以下将“面向产品的编程模型”简称为“编程模型”。
编程模型(即编程模型文档)积累所有程序员的智慧[2],介绍技术实践,解释编程规则,传达好的方法,从而让程序员应用它们将问题转化为健壮和高效代码和数据结构。
编程模型就像建筑规范,两者都是描述如何解决特定的问题,即通过介绍“如何做”来指导程序员,但是前者还需要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为解决所有的问题而给出全部的“如何做”是不可能的,所以关键是提供有关根本原则的知识。
编程模型不应是关于软件架构或工作流程的文档。以盖房子作为比喻,架构文档会定义浴室应位于房子哪里,流程文档关心的是安装工人的工作流程和目标,建筑规范讲的是怎样将排水管跟浴缸连接才不致污水四处流。
就象不同种类的建筑物有不同的建筑规范一样,编程模型也是“定制的”,即与软件产品挂钩的。它会因为软件架构、运行环境、开发思想和技术创新等因素而产生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公司内部,不同产品的开发部门或者同一产品的不同模块的开发团队,也有可能存在不统一的编程模型。需要仔细考虑需要多少个编程模型,以及若多于一个时,每个所覆盖的范围。
1.2 重要性
让一个系统平稳地长期运行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承载网络的通信设备,这类有严格停机及维护时间要求的产品,客户对每一次停机会重重抱怨。在设计和编码过程中,程序员要经常地查阅收集到的经验和知识,避免已知的缺陷,防止新的问题。编程模型就是所收集的经验和知识的汇总。每个程序员都有他们自己的编程模型,所需要做的是,使所有程序员思想一致,统一实施关键的部分。
编程模型所关注的和解决的是在软件中的系统性的影响全局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就是今天正在试图修补的错误。你也许发现并解决了在代码中看起来很小的错误,但是其他人很可能不知不觉地在他们的代码中植入同样的错误。当好心的程序员继续重复植入同样的错误,那错的就不是程序员而是编程方法。让编程模型为人熟知并文档化就会帮助阻止错误重复发生。
程序员并不总是清楚产品特有的编程方法。对新加入的程序员来说,他们初期的学习曲线通常是陡峭的。即使对有经验的程序员来说,当他们进入到新的领域时同样如此。因此,编程模型文档是最好的学习助手。
注意,客户和竞争者不应该得到这份文档,否则产品的背光面将完全暴露。
1.3 规则的类型
在编程方法中,一些规则是外在的而另一些却是内置的。例如,若选用C语言编程,那么数组的越界检查是外在的规则[3](越界写数组单元将会破坏数据,导致难以定位的错误)。相反,在一些语言中,它是内置的规则,即编译器会自动加上越界检查的代码。
规则影响程序员的日常工作,因而编程模型就是要捕捉规则以及它们背后的智慧。编程模型结合不同的潜在问题(例如数据被异常覆盖)来解释外在的和内置的规则。例如,编程模型强调增强软件健壮性的设计的关键方面或关键规则,这些关键知识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积累。
优秀的程序员总是想明白编程模型的所有规则,因为这样做能让人明白整个设计理论体系不一致或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对编程模型的任何细小的改变,即增加或修订某些规则,有时候也会减少许多日常编码的问题,使整个团队受益。
2 创建编程模型的关键步骤
知识已经存在于程序员们的大脑中。下面的任务是去会见SME(Subject Matter Expert,有关领域的专家),收集他们的智慧,在文档中记录并解释。
2.1 确定编写编程模型文档的三要素
(1)读者定位首先要确定谁是读者:是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序员,是对产品有多年经验的程序员,还是所有人?然后,才可以挑选SME,确定使用的语言风格及解释的程度。例如,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文档的文字会非常正式和谨慎,并充满大量的信息,但它很可能成为程序员治疗失眠的良药。
(2)内容范围可以是某个特定软件设计领域或者某些特定的用户群的软件。编程模型应是应用性非常强的指南,按照要解决的问题来组织。编程模型不是软件架构或工作流程文档,也不是烹饪手册或用户指南。应该考虑编程模型文档解决的问题是否就是读者关心的问题。
(3)组织内容和写作风格程序员是聪明的但又是忙碌和没有耐心的,他们很快就会对长长的规则列表感到不耐烦,所以需要仔细地组织内容。
以下是将规则列表变成“可读的散文”的一些想法:
•想一想怎样口头解释这些内容,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在纸上组织它们。
•根据问题和解决方案来组织。
•使用例子和图表。
•讲述案例,记录对问题的思考过程。
•如果其它文档有答案,那么直接索引到那份文档就足够了,不要再去解释一遍。
最好用日常与同事讨论问题时的表达风格来写作,而且要坦白、直接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糟糕的设计,要尽可能详细而精确地说明怎样做才是好的,怎样做不好。
2.2 招募参与的人员
主要有三类角色:SME、技术文档写手和主编。SME只需要花有限时间来接受“采访”和参加审查。然而,其他人却要长期作战,所以要预先争取他们的主管的支持并安排好他们的工作时间。
(1)SME SME了解某些领域的软件代码或问题的细节。他们不需要知道哪些应该或哪些不应该写进编程模型。最好的SME能够以专题来分享他的智慧。通常,对好的SME的最低要求是能够流畅地讲述软件中的弱点。对同一个专题,往往要请教多个SME。
除非知道有多少个SME在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上,写上为编程模型作贡献(其实让他们的经理鼓励设定这样的目标也是一个好办法,至少他们可以因为这样的贡献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否则需要寻找志愿者。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网来找到合适的SME,或者招募志愿者。使SME乐意提供帮助的办法是,让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和影响力。
(2)技术文档写手这些写手需要高度技巧地将SME的知识和软件中无止境的纷繁难懂之处,转换成有用的和易读的文档。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既有一定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也要对产品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优先考虑的应是团队中逻辑思维能力强并且设计文档写得好的程序员。其实,平日就应鼓励程序员不但写好的代码也要写好文档。当然,也可能从公司外面雇佣专业写手,但是他们往往很难理解所谈论的专题并捕捉住重要的细节,除非SME给他们重申重点和反复解释。
(3)主编主编是领导者,要定义编程模型的内容,在SME和写手之间居中调停,参与各色各样纠缠在一起的任务。主要的任务包括:
•决定编程模型文档的范围。
•决定写作的风格并找到合适的写手。
•寻找并面试SME。
•将SME的信息整理成文档。
•提供专题的提纲并向写手解释。
•向每个人重复解释编程模型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召集SME开技术审查会。
•当写手困惑时,判断和核对SME的知识和意见。
•判断素材是否属于编程模型范畴。若不是,即使是好的素材,也要放弃。
•保证写作风格、文字的表达方式、内容能被读者接受。
•安排文档的发布,例如,建立一个关于产品的编程模型的Wiki网站。
主编的人选是知识全面但不必了解全部细节的SME,并且要认识很多有经验的程序员。
如果预计工作量较大,可以考虑作为项目来运作,增加一个项目经理来分担管理非技术性的事务。
2.3 提取知识和规则
建议跟SME一对一地谈话,组织小组式的头脑风暴会议,或者SME认为最好的方法。
在沟通中,首先需要向他们解释什么是编程模型,其次解释编程模型能够用什么途径来描绘他们的软件:
•如果他们的软件是为其它软件提供服务的,编程模型可以是一本应用指南。
•编程模型可以向其他程序员展示他们的软件如何与其它软件交互的。
•编程模型可以讨论从他们的软件中归纳出来的通用问题,使更多的人从中找到部分或全部的解决方案。
然后,用下面的问题诱导他们去谈论软件的特定知识和规则:
•它为什么存在?
•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它有什么弱点?
•你会怎样决定是否需要它?
•用什么标准来做出选择?比如,怎样挑选队列数据结构的类型?
•关于它,一般的程序员需要了解什么?
•它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为了跟它共存,即使不是它的用户也要做些什么?
•怎样才能利用好它?
•后续的开发将会怎样改变编程模型?
•它曾经在什么时候在客户现场停机?
•你要避免做什么?
•它的典型缺陷是什么?
•有没有它被滥用的案例?
•有没有惨痛教训?(每一个案例通常会暴露出某个重要的规则没有执行)
•误解是怎样导致问题的?
•有什么使它变得与众不同?
•有没有关于其他程序员的令人气恼的事情?
•它有什么关键的假设?
•它有什么隐藏的限制规定?
•使用规则是什么?
•这些规则怎样被实施?
•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则,那么会有什么后果?
•关于这个专题,有什么好的文档?
有些问题看起来是冗余的,然而,它们目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激发思考。
2.4 归纳和裁剪知识和规则
将从SME那里收集来的信息提取要点并做成规则列表,并向SME确认这份表包含了所有的规则。如果不是,继续收集漏掉的信息。除此之外,还应该整理出足够的背景内容去论证每个规则。如果缺乏细节,还得找回SME。
主编要考虑是否将得到的每一条知识都包含在编程模型里。编程模型需要保持简洁,只包含阐述规则的信息。当难以决定什么内容该留下来时,一个有效的过滤条件是:这些内容必须是解释规则背后的推理。可以通过增加索引条目的办法来保留那些帮助读者理解的信息。例如,一般不要在编程模型文档中描述任何命令的语法,除非有关的知识对理解某些规则是重要的。相反,应该描述跟这些命令有关的问题,并通过索引告诉读者哪里可以找到命令的语法。
2.5 编写文档和审阅
写作流程就是写出一个版本、审阅、修改并生成下一个版本,再审阅,再修改并生成下一个版本,如此重复直至审阅通过(一般不可能只重复两、三次)。
作为SME和写手的领导人,主编应推动写作流程,例如:
•制定统一的解释和回答问题的模版和范例,从而促进术语和写作风格的一致性。
•协调解决SME反馈中的冲突。
•亲自或邀请别人帮助写手做后勤方面的事务。
SME审查技术准确性是绝对必须的。另外,SME也会提供关于风格、规划和内容的建议,但是,不能期望SME总是记得什么是好的编程模型。尤其当他们发现技术错误的时候,他们会在很多方面提供想法,但仅有很少的反馈是与编程模型有关的。因此,必须过滤它们,决定哪些该加入,哪些只是做个索引。
如果让多个SME同时审查,他们通常会激烈地争吵。如果辩论争持不下,就必须由主编仲裁。主编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比如,亲自读代码)去确定谁是对的。如果还不能确定,主编将各种意见包含进来,从每一个观点定义问题和解答,解释对每一个观点的假设和推论。应该相信读者能够根据自己遇到的情形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辩论并不意味着有人是错的,决定谁对谁错也不重要。不同的人会认为问题的某些部分是最重要的,并会为这些重要的部分想出优化过的解决方法。这里的诀窍是,从每个明显有分歧的观点中找到真相。
有些重要问题目前没有好的解答,那么可以记录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目前的解答的缺点。
另外,设立某些规则的理由也可能因时间太久而被遗忘,这些也应该被记录下来。
3 贯彻实施编程模型方法
编程模型可以看作是设计规则的集合以及相关的逻辑推理,所以实施编程模型实际就是让人人遵守相同的规则。然而,几乎没有程序员喜欢经常被告诉应该怎样做。
一方面,告诉程序员规则存在的理由,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如果程序员不明白这些理由,他们会将“正确的规则”用在错误的地方。因此,编程模型(文档)不仅仅收集规则,而且记录相关的推理以及在总体架构下为什么这些规则是重要的。只有这样做程序员才能在真实的场景中自己判断在什么时候应用这些规则。当制定新规则或理顺不一致的已有规则时,这一点尤其重要。
另一方面,依照对程序员的方便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可以选择以下的实施办法:
(1)让规则成为编译器的一部分,即使规则变为“内置的”(程序员会觉得这种编程语言就是这样的了)。然而,这个办法只能用于很少的规则,常用的办法是定义所有人都要使用的编译器选项:用一个脚本程序将编译器命令封装起来,在脚本程序中打开需要的编译器选项,并要求程序员运行脚本程序而不是编译器命令本身。
(2)将规则封装在操作系统中,或者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扩展功能加入规则。这也能使规则对程序员透明,但技术要求高。
(3)购买(或自己开发)能帮助人们贯彻或检查规则的工具。如果有能帮助人们正确地做事的工具,就不用再三重申那些约束性的规则。例如,市场上可以找到很智能的静态代码检查工具,它们可以帮助程序员发现很隐蔽的错误。
(4)将规则嵌入到一些关键的提供基本服务和操作的程序中。例如,在用户误操作时,一个预先设计好的通用服务程序将会帮助程序员简单而友好地处理用户的误操作,即只需要在代码中调用该服务程序。这样可以避免常见的坏习惯——仅仅扔下一个错误记录和返回错误代号就结束处理流程。
(5)将规则嵌入到软件开发环境中。例如,在Clear Case之上开发用户界面并将相关规则加入(比如没有经过代码审查的代码不能提交)。
(6)为规则加入测试代码并让测试代码仅仅在“测试模式”下运行。这主要针对不适宜在编译或运行时强制约束的规则。简单的例子是,加入断言(Assertion)去检查某些关键数据结构是否被破坏或包含非法值,当然,这些断言应在编译正式发布的软件时是被排除的。
(7)将规则加到代码审查(Code Inspection)的项目清单(Checklist)中[4]。其实,代码审查越来越受重视(它的一个好处就是在工作流程上保证利用资深程序员的能力和经验来控制代码的质量),而项目清单保证代码审查的质量(保证审查的内容完全和一致)。
4 编程模型纲要
4.1 编程语言的使用
这里将解释所使用的编程语言的规则背后的“为什么”。这里不是说明怎样用这种语言去编程,而是使用它时应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开发产品所用到的特性。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
(1)怎样使代码容易读懂?
(2)哪些数据需要隐藏以及怎样隐藏?
(3)怎样有效地重用代码?例如,在C/C++或其它语言中,可以使用“include”将代码片断包含到新的模块里。但是,这个方法有显著的好处也有明显的弊端,应有所限制。
(4)定义模块间的接口。
(5)有哪些操作可能会引起问题?这些问题会有什么后果?怎样避免?
(6)有哪些语言功能不允许使用或限制使用?例如,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些特性不适宜使用。
4.2 内存的使用和数据结构的使用
这里将解释内存管理的规则并探讨怎样创建有效而健壮的数据结构。
由于应用程序的要求以及编程的效率和一致性,往往需要在编程语言的内存管理函数库之上再创建一套管理机制[5]。
创建大尺寸的或有巨量拷贝的数据结构需要很谨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怎样声明、分配和释放它们?(很多人认为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比较好)
(2)怎样访问它们?怎样索引它们?
(3)在多进程/线程环境中,需要用到什么互斥访问保护机制?
(4)怎样让数据结构具有扩展性?(应考虑以后增加域的可能性)
4.3 模块设计
这里将探讨怎样创建新的模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
(1)模块的类型和模板。
(2)模块的关系。
(3)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
(4)特殊的设计要求(例如,关于可以运行时加载的模块的要求)。
4.4 在多进程/线程环境中的考虑
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关于不同的进程/线程类型的创建和调度,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和同步。
4.5 初始化和重新启动
这里将描述系统初始化时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此外,需要定义不同级别的重启动,明确何种系统错误应使用什么级别的重启动,还有在每种重启动中应该怎样做。
4.6 事件报告和操作测量
这里将规范本系统的事件报告日志和操作测量以及相关的代码编写。
4.7 错误处理
这里将主要规范如何使用本系统的错误处理软件(或代码库)。通常,错误处理软件会根据错误的严重性分级处理。
4.8 代码优化
这里将讨论如何优化代码来提高系统的效率。例如,依据90-10原理(90%的CPU的时间是在运行10%的代码),应重点优化哪个10%的代码?如何用数学方法分析算法?如何在好的编程风格和效率之间达到平衡?
4.9 用户界面
这里将规范用户界面的编写,提供用户友好的范例。
4.1 0 软件交付
这里讨论与软件打包、安装、升级、打补丁等有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编程规则和范例。
5 结束语
随着产品提供的功能越来越多,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多的人会参与维护和设计。然而,扩展或修改的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需要花越来越多的人力和时间去验证和清除意外地引入的错误。编程模型作为程序员之间进行协调的机制,能够帮助改变这样的趋势:
(1)程序员将从编程模型中了解到各种关键问题从而避免掉入陷阱,并且因为看到各种方法和实践,会被引导编写规范的代码。
(2)编程模型记录下当前最受欢迎的开发实践。在以后的开发中,即使SME都离开了,他们的思想会继续指导新加入的成员并帮助新的SME成熟。
综上所述,为了保持或提高代码质量,需要将面向产品的编程模型纳入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Programming Model-Wikipedia[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gramming_model
[2]Wisdom-Wikipedia[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Wisdom
[3]McConnell S天奥译.代码大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4]曾福萍,钟德明,张虹.一种软件代码审查方法的研究[C].第7届国际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宇航学会等主办),2007.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一)(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11-12
以教材为依托 实施研究性学习11-02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06-25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26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09-06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06-18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论文09-27
生物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