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群关系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干群关系(共8篇)

农村干群关系 篇1

作者:贾向东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来源日期:2004-8-1 本站发布时间:2004-8-2 阅读量:1219次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干群关系紧张就是突出问题之一。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群众对干部有戒心、看不惯,对干部工作作风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对群众不服从管理又很气愤,说群众“不听话”,埋怨群众素质低,不好领导。这一矛盾反映到工作中,就是干部与群众经常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久而久之,干群双方在思想上就形成了隔阂,产生对立情绪,造成群众与村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形成工作上严重的对立局面,有些群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干部不信任,不但不服从领导,而且怀疑干部不廉洁,到处上访告状,他们不惜花钱,不怕路途遥远,赶乡镇,跑县城,到市里,甚至赴省、进京上访,状告村干部。据有关统计,目前因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的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七成以上,特别是村民集体访的批次明显增加。可以说,农村干群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思考之一,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村级选举不规范是直接诱因。

村委会直接选举,确实给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选举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也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村级选举工作的不规范就是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是“贿选”现象普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许多村庄都出现了不少富人,富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参与竞选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竞选者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经济资源往往是他们竞选村干部的手段之一,不少人不是依靠科学完善的治村方案获得村民的信任,而是通过给钱送物的经济手段争取村民的支持,这些人一旦当选,他们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为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着想,所以干群关系不和谐成为其先天性的特征。二是农村宗族派性干扰选举已成痼疾。由于受传统封建意识和农村各种矛盾的影响,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宗族、派性观念仍然比较严重。在村级选举中更是暴露无遗,村干部的位置成为宗族派性代表人物争夺政治、经济权力的目标,因而就出现了各种宗族、利益派别之间明争暗斗,他们互相拆台,互拉选票,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贿选和大户操纵选举等问题。在这样紧张氛围中由某一派别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调和的。如,有一个村内分两大派,两派为了各自利益明争暗斗。在两派里党员各占一半,支部召开党员会这派参加,另一派就不参加,很难超过半数开成会议,即使在勉强召开的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上,也很难形成决议。三是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换届选举等关键时机又诱发新的干群矛盾。一些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有的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几任班子留下的提留尾欠、宅基地纠纷及其它矛盾意见,由于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积重难返,又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有一个村就是因199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至今群众上访不断,干群矛盾激化,省市区党委、政府为解决矛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问题还未彻底得到解决。所以说,把好农村选举关是确保农村稳定、干群关系和谐的基础,从当前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诸多条件限制看,如果没有各级党组织的严格把关,很难保证所选出的村干部都能达到农村工作需要的素质要求。

思考之二,干群关系紧张,关键在干部自身。

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现实存在的;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工作失误造成的。我们剖析了几个干群关系紧张的重点村,感觉问题的关键还在干部自身。一是对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一些乡镇党委对村干部布置工作、交任务多,谈心教育、教方法少,还有的乡镇领导对村干部宠着,护着,认为有点小毛病算不了啥,渐渐地使这些村干部趾高气扬、作风霸道、违法施政、胡作非为。群众对这样的村干部意见很大。据统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村书记因干群矛盾不可调和而被迫辞职,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村干部因违纪受到党纪处理。二是农村干部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农村干部素质比较高,能胜任工作。但也有少数农村干部素质还比较低,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宗旨观念淡薄,不为民办事,对工作敷衍了事,一门心思忙于自己家里的事情,甚至有的打牌赌博,东游西逛,无所事事。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始终得不到解决。有的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独断专行,作风不民主,遇事不同其它村两委成员商量,村内重大事情不召开党员或群众代表会议研究,都是自己说了算。还有的村干部不坚持原则,违法施政。为了小集体或少数人利益,乱批滥建,乱砍乱伐,乱收费用,在换届选举和发展党员等项工作中不坚持标准,不坚持法定程序。据调查,在农村上访案件中,反映村干部违法施政的占多数。有的村干部私心较重,办事不公,为政不廉,想方设法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在建房、计划生育、各业承包等方面为亲戚朋友大开方便之门。有的村干部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观念陈旧,经济不熟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不能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很好的服务。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民群众对这些村干部失去了信心,甚至激化了矛盾,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局面。某县在一次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全县500多个村有107名村党支部书记因自身素质不高而落选,被党员和群众“罢了官”。思考之三,干群关系紧张是农民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强烈反差的集中表现。

这些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主要责任固然在基层干部,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物质上的逐步富裕,他们的民主愿望、民主要求和民主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不少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全局观念淡漠,他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与自身素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特别是随着村委会组织法深入贯彻实施,农民强烈的民主参政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之间的反差尤为突出,以至于参与村务管理时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就上访告状。有的群众研究法律,学习政策,不是为自觉地遵法守法,而是只愿享受政策法规给予的权利,不想履行应尽的义务。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或受到损失时,就对村干部不满意,心存怨恨,事事与村干部做对,影响了村务工作顺利开展。有的群众在建房、批二胎生育指标等项工作中稍不如愿,就把帐记在村干部的头上,设法挑村干部毛病,去上访告状。近年来,每年都出现一些农民的无理上访事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随着村主任的直选,农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应该说法律赋予每个农民的民主权利是非常神圣的,但一些群众对此却不珍惜,不会正确运用。加之一些村的党组织软弱无力,对选举工作的领导、指导不够,给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有的甚至把一些村霸、痞子选进了村委会班子,有的群众真假难辩,不能正确行使权利,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另外,一些地方群众不注意学习,对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觉悟不高,很难同村干部保持一致,甚至处处与干部对立,也影响了干群关系。

(作者系中共唐山市路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邮编:063000 地址:中共唐山市路南区委组织部

农村干群关系 篇2

关键词:新形势,党群干群关系,路径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迫切需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手段, 切实加以解决。

一、当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近年来, 衢江区坚持“一切为了发展, 发展为了民生”, 致力于民生投入, 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为民办实事工程, 形成了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上的距离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⑴行政村规模调整带来的影响。行政村规模调整后, 村域面积成倍扩大, 村民数量成倍增加, 村级实务不断加重, 而村干部职数基本不变, 再加上村干部多为先富起来的人, 平时既要忙于经营自己的产业, 又要兼顾村干部的职业, 出现了联系难到户、管理难到边、服务难到位的“三难”现象。不少群众反映, “以前是区里的干部难见到, 现在是支部书记、村主任都不太见得到了”。同时, 并村也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大幅增加、且分布分散, 又因组织设置、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等没有及时调整跟上, 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缺少有效的组织, 群众有怨言。

⑵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影响。税费改革后, 乡镇 (街道、办事处) 的工作职能、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乡镇干部跑企业、跑部门的实践多了, 进村入户的时间少了。村干部也不再直接组织生产、分配资源, 与群众直接碰面、拉家常少了。另外, 国家的惠农惠民资金基本实行“一卡通”, 群众实惠增加了、取钱省事了, 干部工作也方便了, 但干群之间的距离却在不经意间拉大了。

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不少农民埋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之中, 平时忙于打工赚钱, 要是没有什么利益上的矛盾纠纷很少会去找乡村干部, 干部在工作时间也很难碰到他们。乡村干部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在转变, 联系群众用手机, 进村入户用汽车, 许多乡镇干部又住在城里, “走读”现象普遍, 来匆匆去匆匆, 讲的是速度与效率, 自然与群众促膝谈心、沟通交流没了时间, 更别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

2. 思想上的隔阂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⑴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顺畅。在实际操作中, 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很好地“落地”,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少数村干部说了算的情况时有发生, 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不彻底, “公开栏”没有成为“连心桥”, 反倒成为与群众的“隔心墙”, 农民群众反响强烈。

⑵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简单粗暴。当前, 群众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及时跟进, 有些方面还有下滑的趋势。就年轻干部而言, 从校门直接跨入机关, 文化素质高了, 但对农村情况不熟悉, 群众观念不够强, 做群众工作更是缺乏方法和经验, 不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和群众愿意听的话, 与群众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一些老干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习惯用老手势、老套路, 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 长此以往, 必然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⑶群众对党的期望值在升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 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生活理念也在转变提升, 因而对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要共同致富、保障利益;社会上要物质富裕、满足需求;政治上要参政议政、保障权利;民生上要不断改善、共享成果;但我们的一些工作仍与农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有差距, 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在正确引导、疏导的同时不断改进工作。

3. 利益上的冲突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最主要的是利益矛盾。群众维护自身利益越来越直接化、表面化, 而有些政策制定的不科学、干部办事的不依法, 导致党群干群的利益矛盾呈现出复杂化、扩大化的趋势 (1) 。

⑴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引发冲突。一些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 总在短时间内做点看得见的业绩来, 不从实际出发, 不顾群众反对, 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侵害了群众利益, 损害了群众感情。有的乡镇班子对一个地方发展缺少长远考虑, 盲目搞投资、上项目, 出现了“一任政绩换来几任包袱”的现象;一些村集体有收益后, 本可以再投资壮大集体经济或实施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却宁愿倾其所有建造富丽堂皇的村办公楼, 结果大楼起来了, 民心却丢了。

⑵干部与群众争利引发冲突。当前村级与民争利的现象较为突出, 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村干部队伍就是为个人利益而来, 他们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 千方百计为自己或亲属谋私利。如村级工程建设、集体房屋出租、山林承包等方面, 规避招投标, 搞暗箱操作, 违规发包给“意中人“, 群众没有参与的机会不说, 也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同样在宅基地指标分配上, 许多有实际建房需求的群众苦于分不到指标, 而一部分人“城里有房、村里有房”的村干部却通过运作拿到了建房指标, 引发群众强烈不满。

⑶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引发冲突。当前涉及群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事情越来越多, 对乡村两级协调和调节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地方出台的政策不周全、不科学,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些群众过分看重个人利益, 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推进和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工作中, 借机向政府施压, 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有的甚至煽动一批人搞无理上访、越级访, 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

二、新形势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措施

新形势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 从事关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抓起, 以改善民生争取民心, 以发扬民主顺畅民心, 以优良作风赢得民心, 以关爱群众感召民心。今年以来, 衢江区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为切入点, 着力实现五大转变:

1. 注重教育引导, 促进党员干部执政意识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地位, 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⑴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衢江区立足区情实际, 紧扣“四风”和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着力解决精神懈怠、不思进取, 推诿扯皮、不负责任, 遇难则退、不敢担当, 敷衍塞责、不肯出力, 高高在上、不接地气, 工作懈怠、不守纪律等问题, 从活动一开始就要求带着问题抓学习、带着问题找问题、带着问题搞剖析, 从小事做起, 从具体事情抓起, 从现在改起, 凡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危害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努力把活动打造成民心工程。

⑵认真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安排各类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主题班次, 开展领导干部适岗能力培训, 开设“人文大讲堂”、“理论大讲堂”、“经济大讲堂”, 增强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知实情的能力、团结带领群众抓落实的能力、化解矛盾保稳定的能力。

⑶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成立区委报告团、村干部报告团、外来流动党员报告团、老干部报告团等宣讲队伍, 开展党的大政方针、政治理论宣讲。在本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衢江党建”栏目, 报道各类先进事迹和人物典型, 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良好风尚。

2. 改进工作作风, 促进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由“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大力弘扬“肯做事、敢担责、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风气, 喊响“凭作风吃饭、凭实干吃饭”。

⑴健全工作责任机制。实施“乡镇 (街道、办事处) +主体+责任领导, 职能局办+分管领导, 重大事项、群体性实践和特殊群体+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四大责任机制。同时, 在区级层面建立区领导联系乡镇 (街道、办事处) 制度和分片交流汇报制度;在乡镇级层面推行班子成员包村制度和值班住勤制度, 增强抓工作的刚性和效率。

⑵推进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 扎实开展“进村联企入户”大走访活动, 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包括区级领导、教师和医生在内的1万余名机关工作人员分别与老村干部、老党员、困难户、复员军人、经济“双带户”等7万余名基层群众联系结对, 确保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⑶强化干部考核机制。实施实绩 (评议) 考查、年度考察和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三考合一”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 进一步完善部门乡镇干部、村主职干部绩效考核办法, 以考核考出压力, 考出动力, 考出落实力。

3. 推进基层民主, 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由“干部治”向“民主治”转变

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保障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权利。

⑴规范村两委议事和管理制度。深入实施村级重大事务“三上三下”议决事制度, 推广实行《村务简报二十条》, 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农村“三资”管理、村级小额工程管理等制度。

⑵健全民情协商沟通机制。落实民主恳谈、民主听证会, 在集镇探索建立电子“民意墙”, 面向群众征集部门单位职能、服务指南和党组织建设、党员发挥作用等反面的意见建议, 通过电子屏幕及时公布并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⑶建立群众评价机制。重点抓好村干部“双述双评”、党员“三亮三比三评”等活动, 由群众来评议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实绩、现实表现。

4. 夯实基层基础, 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目标, 不断强化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制度、活动、队伍和保障建设。

⑴探索多元化的党组织设置。按照特色产业、民生服务、转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以及比较稳定地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 把党的组织延伸到农村各个层面、每个角落。

⑵培育示范型的党员队伍。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111”班长工程、党员干部“百千万”工程和村干部“四不”公开承诺、创业承诺。积极打通农村党员“进出口”通道, 推行发展党员分色预警、党员队伍设岗定责亮化考核、党员警示等制度。

⑶完善常态化的服务措施。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建设, 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 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设微博、设立公开的电子邮箱和手机信箱、衢江党建官方微信, 努力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5.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巩固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成果, 着力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⑴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坚持把源头预防、化解矛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前瞻性、源头性工作, 致力构筑“点线面”结合的调解体系, 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⑵拓宽群众利益表达诉求通道。深化“民情沟通日”和落实领导干部下访、约访、接访和包案调处信访制度。推行“工作日坐诊、双休日出诊、不定期会诊”的信访工作“三诊”法。

⑶深化“平安衢江”建设。推行乡镇防范网格化、社区防范物业化、农村防范自治化、场所防范保安化、重点部位技防化, 实现社会治安的同步动态管理。

⑷深化流动人口外警协管、外乡干部协同、外来人口协助“三外”服务管理模式。全力推进外来建设者服务中心、新衢江人创业园建设。

注释

11张存生.现阶段党群关系和谐化的思考[N].内蒙古电大学刊, 1672-3473 (2011) 01-0030-04.

如何改进干群关系 篇3

制度化管理,就是用制度和规章治理学校。在管理上体现了一种民主精神,同时,好的制度也让管理者更轻松。

学校通过教师的参与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制度,形成大家都能遵守的公共规则。校长管理学校,必须依照这些规则,做到人人平等。凡是和教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均要让所有教师参与讨论,并通过投票表达民意。几年来,不只一次,学校班子的提案被教师否决了,尽管结果令人不是很满意,但我却满意这种权力方式和制约机制。只有这样公平、公正、公开的校园环境,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奋斗。

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而又宽松的人文环境

在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前提下,还必须实施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本”。这就是改进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第一,校长应多与人沟通,沟通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增进了解、取得信任的交际活动。良好的沟通也是一种感情投资,这种感情投资就是在交往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在人情世故上多了一份关心和相助。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需要真情流露,这是建立在真诚表达无欲无求的基础之上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能起到融洽感情、消除误会、避免冲突、促进合作的作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使团队更具有凝聚力。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够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教师之间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有效的沟通还能及时掌握教师、学校、学生的信息。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并能及时改进。所以校长应当常常与教师在一起,与学生在一起,只有深入到教师、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才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走进教师、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理解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他们,并获得他们的接受。

第二,校长应当诚实守信,人的品行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就是人们交往中的规则,就是对人要诚实,交往要讲信用。所以诚信之道当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小事情上做好,让诚信成为你的生活习惯和日常准则,同时诚信之道也要讲原则、辨真伪,为自己留有安全的距离。对人对己实事求是,不说假话、空话,只有给别人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从别人那里换得一颗真诚的心。校长的言行代表着学校,应言必行,行必果。只有做个诚实可靠的人,做个让人信赖的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别人才更愿意与你成为朋友。

第三,校长应当提高服务意识,珍惜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一无是处的人成为朋友。乐于助人等于乐于助己,雪中送炭的温暖充满校园。校长应当为师生服务。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为教师的工作生活提供后勤服务。例如帮助他们学习,提供学习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家里的一些困难、矛盾等;逢年过节发条短信;慰问生活困难的教职工,走访退休教师等等。

第四,校长应当心胸宽广,有一颗宽容的心。校长应当要像爱自己那样来爱学校、爱全体师生。这样就要求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善待他人也就等于善待自己,宽容别人也就等于提升自己。“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2010年暑期学习班上,我在作讲座,一名年老的教师突然站起来说:学校对他不公平,并且对我进行人格攻击。这时我当着全体教师的面沉着地说服他,有什么会后去说,并没有争吵,还是继续讲座。会后找到他与他交谈。原来他听错了别人的话,其实并没有这回事。然后他主动承认错误。全校教师也都知道他是无理取闹,我原谅了他。后来他见到我态度非常好,工作也很努力,并带动该校的工作也好转了,所以与你争吵的人,随便向人发脾气显然是不对的,此时如果抱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去面对任何突发的事件,那么自然便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校长要与“敌人”成为朋友,让别扭的人不再别扭。这是改进干群关系的艺术再现。

三、以身作则,做好师生的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以身作则,则是改进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力量源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力量源泉的作用,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当校长12年来,我常对班子成员说:“当干部就意味着多干活。教师在看着我们,不能懈怠。如果不能做表率,怎么能说服教师敬业奉献呢?”因此,我校所有班子成员都承担毕业班统考科目的教学,我也对毕业班进行蹲点,时常下班与学生谈心,处理突发事件,参与教研会、班会……虽然辛苦,但是心里踏实,很快乐。

要求教师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我希望教师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交朋友。我也经常把学生请到办公室聊天。有时孩子们遇到烦心事或无法解决的困难,也会主动找到我或给我写纸条请求帮助,我总是第一时间为他们排忧解难。由于和孩子们接触多了,也有了感情,在毕业前夕,不少毕业生邀请我和他们合影,以作留念,每当此时,我总觉得很幸福,因为我希望成为孩子们不害怕的校长。

有了率先垂范的行为,就更能够理直气壮地引导教师了。我曾发现学校有少数教师面对学生的热情问好却没有反应。于是,我在教师会上严肃地说:“如果你热情地给人打招呼,而人家毫无表情,你做何感想?我希望从明天起,我们也能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个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资源,都是课程。我刚来学校时,升旗仪式上站得最端正的是学生,而一些教师却散漫随便。如今,学校处处盛开文明礼貌之花,师生之间无比和谐融洽。■

干群关系2 篇4

总的来看,当前干群关系喜忧参半。大部分群众认为,农村干部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得力的,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是尽力的,兴办了一批诸如抗御旱涝灾害、架电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但是,由于近几年旱涝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下调,农民收入减少,群众普通反映农民负担重,有的干部作风不扎实、粗暴,形式主义严重,生活没有得到更大的改善。部分村组干部也反映,现在农村干部难当、工作难做,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干群关系不好处理,干部当得憋气,群众还有怨气。具体表现在干部?quot;八怕“、群众有”十怨“。

干部有”八怕“:一是怕收款。农村税费难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济条件好的村相对好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村,难度就更大了。二是怕风险。凡是牵扯到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触及群众眼前利益的事,村组干部就担心ε隆<扰氯褐谒枷氩煌?工作难做,任务完不成:又怕技术服务跟不上,市场价格变化,影响群众收入的增长。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群众不认识,思想有顾虑,什么事情都得村组干部带头,因此干部既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又有担风险的压力。三是怕派工。不论是大型建设,还是小型工程,都要群众投义务工,村干部总是跑断腿,磨破嘴,好话说尽,方法用完,结果是群众不愿干。对不出工者,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管理办法。四是怕检查。上面频繁的检查、达标,弄得基层疲于应付,有时不得不搞点虚假,村组干部说:整天不是这检查,就是那参观;不是这带头,就是那率先;不是这现场,就是那示范。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得罪群众。五是怕冤屈。既怕因工作尽了力.但不能达到领导要求,领导批评责难,吃力不讨好,又担心群众不理解。明明一心为公,却偏说你这不行那不行,好象还沾了多大便宜;还怕家庭埋怨。成天在外东奔西跑,家庭顾不了,孩子管不了,挣的工资还少。六是怕报复。农村干部难免会因收款、派工、计划生育等事情得罪一些人,特别是在那些治安状况较差、宗教房头把持一方、流氓恶势力猖獗的地方,干部利益没有保障,有时庄稼被毁、牲畜被偷,甚至人身伤害之类的打击报复常有发生。村干部对此有畏惧心理。七是怕”下台“。农村干部职位不大,待遇不高,但在位时还是有脸面的人物,一旦不干了,自认为”羊子掉了角比狗还难看“,地位没有了,生活上无着落,面子上不好过。八是怕出事。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旦出事,人心惶惶,干部既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又要披挂上阵,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忙个不亦乐乎。

群众有”十怨“:一怨税费不合理。群众一方面认为税费负担过重,如雷坪乡白果亚村八十年代初人口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该村自然条件差,搬迁户逐年增多,到今年初仅剩470人,过去的”农业四税“没有减少,全部平摊在留下的群众身上,农民人均负担额增加了近3倍。另一方面对收费项目多、标准滥、交费没受益有怨言。除”三提五统“外,还有农业开发基金、畜防费、人防费、人工降雨费、报刊费以及教育集资、公路集资、架电集资等不一而足。二怨用工不公平。主要是出工数量多,公用工使用的范围广,以及出工不为本村或本组干事的多,群众不愿意。三怨决策不民主。村里的大、小事有时不经过群众讨论,就作出了决策,群众不了解,或者会上说了,群众未听清,弄不懂。四怨服务不到位。在农业生产和技术指导上,群众认为服务不到位,不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五怨帐目不公开。干部老认为群众开会不愿参加,财务公布了又不看;群众老觉得财务不清,产生怀疑,担心自己的血汗钱用的不是地方。六怨政策不宣传。一方面站在个人立场上看问题,对党的政策产生误解一方面对村组干部产生怀疑,认为党的政策规定得好,到了下边走了样。七怨社会不安定。打架斗欧、小偷小摸、扯皮闹拌事件在农村较多,出门不放心,睡觉不安心,缺乏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八怨风气不健康。群众对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对人情往来、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感到既无法摆脱,又难以承受。九怨干部不干净。少数村干部吃喝贪占,既影响了干部形象,又使群众厌恶。十怨规划不明确。部分群众认为村级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没有具体目标和规划,盲目发展,盲目建设。

二、问题的症结

原因之一:农衬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退出保护价,生猪、禽蛋价格一路低迷,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迷茫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以至税费负担比例过高,相对负担较重,引发各种矛盾,如群众不愿交提留,不愿出工,甚至怨村干部,怨上级政府等。

原因之二: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抓得不够。农村干部队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村工作的成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来,全县521个村进行了村民直选,但由于群众素质跟不上民主进程、宗教派性干扰选举以及部分竞选者小恩小惠、乱许愿拉选票,导致新当选的少数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低、领导能力差、工作方法简单,没有找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结合点,对党的方针政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少数乡镇对村干部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培养,干得好就干,稍不如意就换,有的上级当着群众的面骂干部,伤了自尊心。部分村的经济待遇方面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工作上缺乏有力的支持,学习教育上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农村干部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工作难以大胆放手,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原因之三: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够。长期以来,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用于农村脱贫致富上,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农民的教育,集中学习少,开会少,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够,使部分群众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思想觉悟不高。如有个老党员把”三个代表“理解为人大代表、党代表和妇女代表。

原因之四:依法治村的力度不够。农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个别村的干部为收提留,与群众拳脚相见。群众的法制观念、领导观念也淡薄了,因私利而不上交国家集体税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农村的民主法制状况令人堪忧。

三、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当前农村干部怕、群众怨的问题,化解干群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真正使干部顺手,群众称心,干群关系融洽,仅仅靠农村干部群众自身和某些政策方面的改变还难以达到,只有多方努力,多级配合,多法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农业科技、道德法规、先进典型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干部群众各方面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只要素质提高了,各种矛盾也就容易解决。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应当把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选拔和培养一支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农村干部队伍;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和培养,配齐两委班子,建立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农村支部,配套完善村民代表会组织。

{三}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农村干部行为。要建立实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使农村干部能够严格按制度办事,按法律办事,充分发扬民主。村干部要以深入细致、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说服群众,打动群众,管理群众,如抓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培养致富明白人等,用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赢得群众的信赖、理解和支持。

{四}关心、支持农村干部。各级组织要大力关心和支持农村干部开展工作,要为农村干部撑腰壮胆,对于报复村干部、干扰阻挠村干部正常工作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生活上要关心照顾农村干部,采取财政拨一点、村里提一点、积累拿一点的办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解决村干部正常退休后的工资待遇,使其老有所养,无后顾之扰。在政治上对成绩突出的村级干部,可优先考虑提拔任用。

{五}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效益高的农产品,拓展增收渠道,提供致富信息,使群众真正富裕起来。

{六}保持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山区农村干部既难选又难当,稳定更困难,因而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能今天作出了差错就换人,明于群众反映点问题就撤职,甚至经

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 篇5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干群关系,自觉坚持群众路线,一直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大力提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纵观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鱼水情深、骨肉相连的和谐干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干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但一些领导干部却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作风漂浮,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使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还有些领导干部处事不公、吃拿卡要,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淡薄,使群众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也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和党的形象。

搞好干群关系,需要对客观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干、群双方要有坚韧的作风与坚定的信念。无论在哪个时代,任何一个体系中,总是有一些人,因个人原因、心态问题等,对管理造成障碍,损害干群关系的发展。虽然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却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但从客观上分析,造成这部分人这样的心态,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因此而给其彻底的否定。而这样的状况,恰恰是干部搞好干群关系的切入点。领导干部需要提高处理这种危机的能力,不回避矛盾,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搞好干群关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与导向。《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其大意是秉承谦和平易之心去做人做事。特别是带队伍,首要的是把队伍的作风建设搞好。而一个小组实体,强调令行禁止,那么要求管理员与公司、总部的指示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在走群众路线的同时,静心修德,做好表率与带头作用。怕的不应该是组员群众的意见,而是不敢正视与面对这些意见。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定稿) 篇6

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保证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首要就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一是面上和谐,点上复杂。从大方向上看,群众对我们党是衷心拥护、高度信赖的,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融洽、和谐的。但是从微观来看,在局部地方、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冲突的情况,人民群众对一些具体问题、政策措施、干部个体等方面,则较多地存在不理解、不信任、不融洽等现象。二是中央获肯定,基层有杂音。人民群众对中央制定的诸如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惠民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对这些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却存在“中央政策好,中间有截留,基层多走样”的不满和忧虑,甚至一些群众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合理或及时解决,出现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跨区域串联上访等,个别地方因处理不当还发生冲突。

(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诉求畅通机制与群众诉求愿望间产生不协调发展态势。干群-1-

沟通机制还不够完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沟通不畅,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干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容易产生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政策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当群众的诉求在规范的、合法的渠道长期得不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时,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二是少数干部腐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群众,它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比如:涉及千家万户的教育乱收费;医生收红包,开单提成,药价虚高;个别党政干部的索贿受贿,吃拿卡要;一些单位公款吃喝名目繁多,请送现象严重等等,都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虽然不正之风和腐败只是极少数现象,但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一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怨恨。

(三)正确分析党群干群存在问题的原因。

1.认识存在偏差,距离疏远情感。“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长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手机汽车越换越高档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这句顺口溜,虽然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干群关系。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2.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3.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

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二、新时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

1.创新观念

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做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切实把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办实、办成、办好。一要打造零障碍沟通平台。我们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

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二要构建零角度服务理念。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三要创设零距离组织体系。要借助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2.服务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必须以解

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当前事关群众住房难、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常抓不懈。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住房、道路、水电、环境等基础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开展就业培训。一方面要依托市场需求,对富余劳动力和广大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全面提升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自主择业、自己创业、二次创业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三是实行结对帮扶。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与困难群众结对子活动,党员定期联系看望贫困户,帮其所需,扶其所急,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党员干部扶贫帮困,对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意义非常重大。四是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积极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3.科学发展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是主线。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有助于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一要统筹区域发展。要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合理进行区域经济分工,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支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要协调城乡发展。要遏制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臵,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协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兼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进步。

4.健全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党和

人民群众联系交流的渠道,保证党和政府能够全面联系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各方面群众的思想情绪和利益需求,把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群众,把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打折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党群干群的理解和信任。二是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机制,把两极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建立监督机

制。建立起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领导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网络格局,完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三监督”体系,畅通群众诉求,对于干部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从严追究责任,给群众满意的回答。

5.改变作风

高度重视干部的作风建设,把它当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真正懂得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的道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走出办公室,走向生产一线,与群众和谐相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农村干群关系 篇7

本文的数据材料来源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次调查在安徽省怀宁县进行,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8份,有效问卷270份。本次调查还对部分党员干部、普通农民群众和其他身份人员进行了访谈,共计40人次。

一、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稳步实施和推进了一系列农村改革, “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呈现出以下现状和特点。

1.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总体和谐,但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此次调查中,25%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地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很好,47%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好。在访谈中,多数受访者也表达出了当前党群干群关系较之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案例1,男,63岁,普通群众,“现在党群干群关系还不错,比以前好多了,现在干部也不上门收费了,国家都是发钱给老百姓”。

但在党群干群关系总体呈和谐态势的同时,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却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日常交流依然较少。当回答“您所在地方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情况”时,4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偶尔”,另有2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很少”,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仅有1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经常”。

2.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良好,但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如何必然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如何。本次调查显示,有69%的受访者对当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现状表示满意。在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时,63% 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的普通党员会向当地党组织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可见,党组织在党员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较强。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活动开展较少、群众服务的能力不强等问题。仅有18%的普通党员表示所在党支部经常开展活动,24%的受访党员选择了“偶尔开展”,而选择“不开展”和“不清楚”的高达58%。有4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遇到困难时会首先寻求家人帮助,22%的被调查者会首先向同事或邻居求助,而选择“领导干部”和“党组织”的之和仅为19%。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在群众的支持网络中并未占据重要位置。

3.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可能性依然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较好”,17%的受访者认为“很好”。在群众的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高达74%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干部会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稳住群众情绪,想办法缓解矛盾”。

但是,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调查显示,基层干部侵犯群众权利和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与干部争吵、甚至上访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由于受多种障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以利益为核心,以 “制度—党员干部—群众”为轴向的障碍体系。

1.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是导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经济因素是一切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莫过于自身的实际利益。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群众的各类民生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一方面群众对党员干部寄予了改善民生的强烈期待,另一方面群众又极有可能因利益期待得不到实现而对党员干部心生不满。案例2,男,58岁,普通农民,“现在百姓主要反映两个问题,一是自来水(安全饮水项目)指标太少,很多人家都没装上;二是3.5米宽的村村通道路太窄了,春节时出行不方便”。

2.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群众民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是导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关键原因。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还不健全,集中体现在干部选拔机制、群众参政议政机制和干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上。在干部选拔机制上,一方面, 乡镇干部选拔任用主要来源于上级的任命而不是基层群众的选举,这就导致了乡镇干部容易养成“唯上不唯下”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村干部选举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群众意志。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群众并不能用好自身的选举权。在调查中,多位受访者都表达出了“选来选去不还是那几个人”的无奈。在群众参政议政机制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能力,农民参政议政的渠道还并不畅通。在干部监督机制上,对于干部的监督,存在着群众监督意识不强和监督作用较小的问题。

3.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实、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需要,是导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 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党员干部能力不强, 缺乏解决农村工作实际问题的本领;有的党员干部自律意识不强,工作和生活作风不正,图享受、讲排场的心理有所抬头;有的党员干部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感,成为当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诱因。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干部高高在上,很少主动与群众交流沟通”、 “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积极”、“大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是最容易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三大因素。

4.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是导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党群干群关系是党员干部和群众双向互动而形成的,在引起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中, 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也客观存在。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 尤其是作为劳动力输出的地区,青年人口大多外出务工,农村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法制观念不强,因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容易在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上引起误解,引发干群矛盾。

三、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一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依法依规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要积极推进劳务经济。既要组织农民有序流动;又要创造条件, 吸引、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农民的民生保障工作。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一要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选人用人上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民意的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突出考察官德、实绩、作风和廉洁等方面。二要进一步健全群众参政议政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群干群联系机制。党员干部要多入户走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3.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要在加强思想建设中筑牢防线。通过组织参加各种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二要在加强能力建设中提高本领。要针对农村地区的新变化、新特点,设置课题、强化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三要在加强作风建设中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四要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中推动科学发展。党组织要经常开展与党员干部贴的近、受群众欢迎的活动,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4.加强群众工作,为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一要不断创新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具体政策出台后,镇村党员干部要集中宣讲、入户讲解等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耐心、细致地宣传,真正让群众理解和执行政策。扎实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二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等简单明了、直观有效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基层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加强对群众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帮助群众培育理性平和、 积极向上的心态。

摘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现状的研究,并对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若干建议。

密切干群关系的四定律初探 篇8

关键词:干群关系;定律;初探

群众与干部是两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干群关系始终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群关系这对矛盾中,抓住了干部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密切干群关系的定律,就抓住了事物的实质和关键。为此,笔者就四个定律作一初步探索:

一、群众离不开干部,干部更离不开群众

“两个离不开”,体现的是优良传统。我党在执政前,党的干部客观上不能离开群众,主观上也不敢离开群众,把密切联系群众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因为惟有群众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惟有党群众才能翻身解放当主人。现在执政了,尽管地位、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群众路线仍然是我党的法宝。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两个离不开”体现了辩证的思想,印证了如今社会上的俗语: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对干部就会有亲情;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有多亲;干部对群众爱得深,群众就对干部有多深;干部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就把干部举得多高。“两个离不开”体现的是鱼水关系。干部离不开群众、群众离不开干部,形象地表达了干群的鱼水关系。“两个离不开”体现的是干部政绩。干部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出令群众满意的成绩,群众就会感到离不开你。做任何工作,干部需要群众支持、理解、爱戴;群众需要干部教育、引导、帮助。作为干部,能让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群众对你的最大褒奖,也是你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是你取得的最大政绩。能否当离不开群众、群众离不开的干部,是判断一个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实不实、政绩优不优的试金石。人们希望离不开群众、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越来越多。

二、要群众听话,干部首先要像话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群众的代表,来之于群众,根植于群众,依靠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从事物发展变化上分析:干群关系密切从理论上说是不成问题的。这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都得到了证明。今天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如此突出,究其原因是客观现实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干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肩负的任务和责任、服务的对象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出现了某些干部的“不像话”和某些群众的“不听话”现象。应当承认群众的“不听话”往往有其客观的原因:有其自身觉悟的原因、有思维方法的原因、有文化差异的原因等。但是,更多的是某些干部不适应时代的变化,脱离群众,作风漂浮,群众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和满足。因此,所谓一些群众的“不听话”,首先源于少数干部的“不像话”,是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服务宗旨淡薄所造成的。从矛盾主要方面上分析:当前“不听话”与“不像话”已经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导火索,对这个问题不能小觎。当前,各级干部要紧密结合开展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克服存在的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注重领导的满意度、不考虑群众的信任度的现象,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忧共乐,为建立既“听话”又“像话”的新型和谐干群关系作出努力。

三、要群众不越访,干部必须勤下访

在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顯期,上访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又是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凡涉及利益、纠纷、矛盾、难题等群众以上访、越访等形式表达自身的诉求,无可厚非。要把上访、越访率降下来,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干部要扑下身子,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办公室“越访”为干部下基层“寻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基层。离一线、离实际越近,离基层、离群众、离实践、离真理也就越近。有人说,交通便捷了,干部到基层反而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反而难了;文化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反而弱了。其原因之一,有的干部没有“身入”。除了要“身入”,还要“心入”。有的干部下基层心不在焉,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城里谈一谈,新闻媒体报一报。这样既体察不到真实民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使群众失望,伤害群众的感情,损害干部的形象,甚至有可能增加上访的数量。因此,在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的多发凸现期,就要到矛盾最复杂的地方去,到工作最推不开的地方去,到“上访户”最多的地方去,与干部群众一道,一件一件加以剖析、解决。

四、要群众少跑腿,干部就要多跑腿

上一篇:大学生劳动关系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情景剧策划方案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