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精选13篇)
一、布局与设备
(一)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与产科病房、母婴室邻近。
(二)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三)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消毒。
(四)每张产床占地面积不少于16m2。
(五)设置隔离产房,用于患传染病产妇的待产和分娩,感染和非感染产妇分室管理。
(六)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张产床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七)配备清洁隔离衣、帽、口罩、鞋,以备入室之用。
二、人员管理
(一)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体检,接受预防接种。当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应停止工作,接受系统的抗感染治疗后经预防保健科检查、医务科鉴定同意后方能恢复工作。
(二)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预防感染的理念,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有血液、体液暴露危险时戴防护面罩、穿防水围裙和防护鞋。
(三)进出产房应进行洗手和/或手消毒及更衣、换鞋,离开产房要更换外出衣和鞋子。
(四)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在以下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戴手套操作后,脱下手套立即洗手。诊治特殊感染病人时做好个人防护。
(五)接生或助产前按手术人员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戴口罩和帽子、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接生时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六)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七)职业暴露防护:诊疗护理工作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我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三、环境要求
(一)空气质量要求
1、空气持续消毒机消毒
2、空气持续消毒机滤网:每周清洗一次。
(二)物体表面清洁及消毒要求
1、每天湿拭拖地2次,物体表面如监护仪面板、电话听筒、鼠标、键盘、门把手、病历夹、桌面等每天用清水抹洗2次,被体液、血液污染时随时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2、每台分娩后应湿式擦试地面及产床周围的各种物体表面,有明显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3、室内鞋每天清洗消毒一次,遇污染时随时更换。
4、空调机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窗帘每月清洗一次。
5、禁止在产房内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被服。
四、医疗用品的管理
(一)无菌物品专柜放置,按灭菌日期有序排放,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二)接触患者的所有诊疗用品均应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三)用过的各类无菌包及时送供应室清洗灭菌。
(四)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应一人一用一换,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明确感染性物质污染的织物应分开收集、标识明确。新生儿包被、衣物均高压灭菌。
(五)体温表一人一用,用后用流动水冲净,再浸泡于75%酒精内,冷开水冲净后用无菌纱布擦干,放入消毒容器内备用。每日更换酒精一次。
(六)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每天使用前后用5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有明显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
(七)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用后立即消毒。
(八)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九)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
五、隔离产房感染管理
(一)用于有传染性疾病产妇的隔离待产、隔离分娩。
(二)穿隔离衣入室,一用一换。
(三)室内物品专用。
(四)必要时戴双层橡胶手套。
(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六)一切物品放在病人室内处理,分泌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2000mg/L
溶液混合搅拌,浸泡30分钟后倒入厕所。
(七)一次性用品及胎盘用后分别放入室内双层医疗垃圾容器内,并注明“隔离”;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六、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1 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科学规范管理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建立职责明确的三级管理体系。一级管理:产房主任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医院感染科的主任为负责人, 负责评估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性, 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三级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 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行政领导工作。
2 落实规章制度, 建立监督机制
健全核心制度, 规范操作规程, 制定全面细致的质量考核标准, 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控制产房医院感染, 由医院感染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产房主任、监控员每月组织1次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 及时整改, 确保产房各项工作到位,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3 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3.1 产房的环境
产房应相对独立, 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同室相邻近, 便于管理;产房内宽敞明亮, 空气流通, 陈设简单实用, 室内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 表面光滑, 便于清洁和消毒;布局合理, 标志明确,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洗手间应临近分娩室, 水龙头采用非手触摸式。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 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助产人员按外科刷手法刷手;每间分娩室面积不少于20 m2, 并且均为单人分娩室。
3.2 产房的清洁
日常清洁工作中湿式清扫, 产房内产床及物体表面湿式擦拭, 地面清水拖地, 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或消毒剂擦拭。清洁用具专室专用, 标识清楚, 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3.3 消毒、灭菌
3.3.1 产房所用器械的消毒灭菌
器械的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凡是与分娩有关的器械、医疗用品必须灭菌。对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 专柜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间, 无菌包如打开后未使用, 须重新灭菌, 无菌镊子一用一消毒, 清洗后每日集中高压灭菌。产包一经打开, 大于4 h视为污染, 须重新灭菌, 助产用器械与处理脐带的器械分开使用, 严禁用侧切剪刀处理脐带, 冲洗会阴用便器一用一消毒, 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一切用品, 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3.3.2 产房空气消毒
保持空气清新, 每日通风2次, 每次30 min, 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的消毒, 以保证有人的情况下能进行空气的消毒, 并做到正确使用空气消毒机。
3.4 手卫生
手卫生作为医院感染控制中最简单而又十分重要的环节正在全世界引起广泛重视[1]。医务人员的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 产房医护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 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 极易引起医院感染。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直接造成的感染约占医院感染的30%, 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措施, 产房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5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 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产房专用衣裤, 戴口罩、帽子, 换拖鞋, 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规程[2];无菌物品存放符合要求。
3.6 隔离技术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 应在隔离室待产、分娩, 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 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 密闭运送, 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7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惟一手段。每月由监控员对空气、物表等采样送检,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监控。
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明确职责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培训, 明确产房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每月组织1次医院感染知识学习, 提高其理论技术水平, 增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做好产房的感染管理, 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脓疱病, 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等医院感染的发生, 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负担。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与医护工作密切相关, 贯穿于医护活动的全过程, 所以, 产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是感染管理者, 都应该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履行自己的职责。
5 产房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产房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应加强防护。建立全面防护措施, 普及防护知识, 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提高自我防护、主动防护的意识, 自觉安全操作,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黎, 朱世俊, 郭燕红, 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4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39-01
[摘要]目的:探讨产房的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方法: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并严格实施。结果:通过对产房的合理布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使产房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结论:只有加强了产房感染管理,才能保证产科质量达标,保障母婴安全。
[关键词]产房;医院感染;监控措施
为了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产房组织管理,产房的建筑布局,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消毒监测,标准预防,人员培训等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探讨产房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
1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首先医院成立了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办公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网络分工明确,个司其职。妇产科负责人把预防和控制感染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制度了医院感染管理、日常清洁消毒、消毒隔离、职业防医疗服务管理制度、职业暴露时处理流程措施,手卫生规范、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医院环节卫生学监测制度,并按制度贯彻执行。严把医院感染质量控制關,每月对产房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不定期对产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效果,无菌物品的保存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产房布局设施合理化
产房的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染间,卫生间。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1出人人员管理: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人管理制度。
3.2助产人员的管理: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带口罩,帽子。接产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产房,每年对妇产科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助产人员不得有任何传染病。
3.3隔离孕产妇管理:凡患有或可拟有传染疾病,如HbsAg阳性及肝功能异常等产妇,均安置于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分娩室分娩,并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接生[3]。
4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
器械应彻底清洁,不留血及污垢,异物。采用消毒——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存放,无菌物品打开后未使用应重新消毒,产包打开后4小时即视为已污染,须重新灭菌。产床使用后更换床上一切物品,并使用消毒液擦试床单位,氧气湿化瓶、输出管每次用后及浸泡消毒,冲洗会阴的容器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用品使用应注意产品生产日期,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均不可以使用[4]。
5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产房根据卫生部颁发《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垃圾放于黄色防渗漏的塑料袋内,隔离产妇使用后的物品及胎盘用双层黄色包装物盛装,并及时密封,由医疗废物收集专职人员每日收集,并登记,交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统一处理。
6规范助产人员洗手
注意手卫生,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比空气传播更危险[1,2],因此。刷手间张贴洗手图,严格按照外科刷手法,科室监控员及护士长和院感办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
7环境卫生学监测
每月由科室监控员对产房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物品进行采样送检,院感办专职人员抽查的方式进行监控。采样结果若超标,必须分析原因,定期整改。
8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不但更新知识,特别对产房工作人员经常灌输医院感染新知识和新观念,宣传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在医院环境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各种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增多,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医院感染能明显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日,延误康复时间,给个人、家庭、医院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产房作为医院的Ⅱ类环境,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成为产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房护理人员必须正确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严格履行医院感染的管理规范,认真执行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现将产房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简述如下。
1、建立二级监控体系
在医院感染科的领导下,建立职责明确的二级护理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护理部主任,为医院感染科的负责人,负责评估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与产房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制度有: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参观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3、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1)产房的环境
①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②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并对各区域内的物品放置有具体的要求,做到洁、污分开,从区域划分上让医护人员强化医院感染意识。③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与清毒。(2)产房的清洁 日常清洁工作:
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内桌面、地面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须用产房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标记,每次用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治疗活动后的清洁工作:
每次治疗活动后产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扫,并用消毒液拖地。(3)消毒、灭菌
①产房所用器械的消毒灭菌
对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多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如某些金属锐器必须使用化学消毒剂灭菌时,应定时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定期做细菌培养,以确保消毒效果。②产房空气消毒
紫外线灯管消毒法:每天定时照射1h;每次治疗活动后照射1h,应注意红外线消毒的适宜湿度为20℃~40℃,适宜温度为40%~60%,红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1~2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
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将过氧乙酸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h。(4)洗手对手的消毒
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产房护理人员在进入或离开产房前、处理污染物品后、护理特殊感染产妇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均应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在洗手后进行手的消毒。(5)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①严格无菌观念,保持慎独精神
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产房专用衣裤、戴口罩、帽子、换鞋,必须严格无菌观念,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②无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无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周消毒、更换2次,并记录。
③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必须规范:如无菌持物钳的应用、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取无菌溶液法等。(6)隔离技术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在隔离室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常用的隔离技术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和无菌手术衣;戴手套等。(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产房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产房空气消毒效果监测;②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③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④医疗物品消毒效果监测;⑤测;⑥消毒液的监测。
(8)产房污物的处理
①将医用垃圾装入黄色塑料袋,密闭运送,采用焚烧处理。使用的污物袋坚韧耐用,不漏水。②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进行初步消毒后送供应室集中毁形处理。4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明确产房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对产科所有护理人员加强医院感染学的教育,每月组织1次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提高其理论技术水平,增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做好产房的感染管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脓疱病等医院感染的发生,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负担。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跟护理工作密切相关,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产房作为医院Ⅱ类环境,产科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是感染管理者,都应该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履行自己的职责。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一、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人物流向符合要求。
二、分设生理、隔离待产室、产房;急诊产房按感染产妇对待。
三、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及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
四、一次性用品与高压蒸汽灭菌物品按有效期长短分别从里到外分柜放置。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五、产前应做HbsAg、抗-HCV、抗-HIV等检测。阳性者及急诊产妇在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产房接生。
六、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诊疗器械必须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供应,科室不得有自备包。
七、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八、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并到感染控制科进行登记。
九、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检测不合格要有追溯记录
十、医疗废物规范放置,专人收集处理。一般胎盘应归产妇所有,特殊感染的或产妇不要的双包双扎按医疗废物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工作。隔离待产室、产房终末消毒制度
一、病人所使用过一次性物品及胎盘装入黄色塑料袋由专人收集处理。
二、床单、被罩、枕套放入双层黄色黄色塑料袋内交由洗衣房按感染性物品处理。棉被、床褥、枕芯暴晒6小时,遇血液、体液污染时交洗衣房消毒拆洗。
三、操作台、器械台、婴儿处置台、婴儿磅秤、产床、地面及墙壁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如上述遇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液应大于血液、体液的面积),再用清水拖洗干净。
五、使用后的拖把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六、执行终末消毒处理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穿防护衣。
七、隔离产房动态消毒机消毒2小时,接生后随时消毒2小时,隔离待产室紫外线照射1小时,并做记录。
胎盘的处理:1.不存在携带传染病可能性因素的胎盘,产妇可自行处置。
2.自愿放弃或者捐献本人胎盘,由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处置。3有关医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由助产技术服务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抗-HIV、抗-HCV、HbsAg等阳性或特殊感染孕妇安排在隔离待产室、隔离分娩室;急诊孕妇按感染对待;分娩结束后须对房间实施终末消毒。胎盘按医疗废物处置。
医院感染爆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用病人和医务人员使用的一种预防,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用相应的隔离措施。特点: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空气隔离,接触隔离,微粒隔离。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区域间标识明确,符合功能流程。
二、医务人员进入产房应更衣换鞋,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生前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刷手及手消毒制度,手刷一人一用一灭菌。接生前应按要求消毒产妇会阴。接生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分设生理、病理产房、待产室。产房应定时通风换气,分娩前后用动态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产妇出产房后进行终末消毒。
四、保持室内清洁,用5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物表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拖把分区使用,每日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两次。遇污染时及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覆盖并清除。用后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每周彻底消毒一次。
五、一般诊疗用品如体温表、听诊器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流动水冲洗,干燥备用。消毒液定期更换,保证有效浓度。
六、遇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杆菌、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的病人污染的器具应采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流动水冲洗,干燥备用。
七、产妇所用物品及器械应严格按照要求处理。一般产妇用后的器械,在处置室冲去血迹后交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确诊、疑似感染及急诊产妇用后的器械尚需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交消毒供应中心处理。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1、若发生皮肤、粘膜的职业暴露后,应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
4、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上报感控科和预防保健科,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5、医务人员应及时留取暴露者和患者血样进行血源性疾病监测,以便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适的预防用药,并定期追踪。
6、感染源为特殊病人者,应立即上报,并严格处理.医疗废物泄漏处理:发生医疗废物的泄漏时,应及时对泄漏物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将含氯消毒液直接倾倒在污染区域,由外围向中心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6步洗手法:⑴掌心对掌心搓擦;⑵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⑶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⑷两手互搓,互搓指背;⑸拇指在掌心中转到搓擦;⑹指尖在掌心中摩擦。医务人员手的采样方法: 一般6小时内送检,在0—4度条件下,不得超过24小时。采样时间:一般要求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护理活动前进行采样。
采用面积、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试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平方)空气采样及检查方法:
采样时间:一般应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前采样。采样高度:应设在距地面(垂直)80—150厘米高度范围内。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时,可在一条对角线上去3个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时,可设东、西、南、北、中五个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米。外科刷手标准
准备:
1、衣帽整齐,戴口罩
2、用物准备:无菌手刷、无菌擦毛巾、抗菌皂液、外科手消毒液 操作流程:
1、充分暴露上肢至上臂下1/3
2、修剪指甲,用适量清洁剂和流动水初步洗手至上臂下1/3,冲净皂液
3、取无菌手刷
4、取适量清洁剂于洗手刷毛面上
5、按三节段(双手交替)刷手。顺序:指尖、指间、手掌、手背、腕部(环形);前臂(螺旋性);肘部、上臂下1/3(螺旋性)。时间3分钟
6、刷毕将手刷弃于水池内
7、冲洗时指尖向上,肘部置于最低位,不得反流
8、抓取无菌巾中心部位,擦干双手后将无菌巾对折呈三角形,底边置于腕部,角部向下,已另一手拉对角向上顺势移动至上臂下1/3,擦去水迹,不得会擦;擦对侧时,将毛巾翻转,方法相同
9、将擦毛巾弃于固定容器内
10、消毒上臂:取适量外科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上臂下1/3,再取适量外科手消毒液揉搓双手,待药液自行挥发至干燥。揉搓时间不能少于2~6分钟 全程:
1、操作有序,手刷规范、用力恰当
2、刷洗原则:先指后掌,先掌后背侧,并注意指尖、指缘下、大拇指内侧、尺侧及皮肤褶皱处的刷洗
3、冲洗原则:先手、后前臂、再上臂,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产时会阴冲洗
目的:保持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无菌,避免经阴道逆行感染。用于接生前、内诊前、剥膜、人工破膜、阴道手术操作等。
用物准备:盛38~40℃温水和肥皂水,冲洗碗,无菌接生巾,垫巾,污水桶。操作方法:
1.向产妇解释目的,嘱产妇仰卧位,将大腿屈曲分开,充分暴露。2.将产妇腰下的衣服向下拉,以免冲洗时浸湿。
3.用肥皂水先擦洗阴阜、左右腹股沟、左右大腿内侧上1/3处,再擦洗会阴体、两侧臀部,擦洗时稍用力,然后弃掉棉球。
4.再用肥皂水按顺序擦洗尿道口→阴道口→小阴唇→大阴唇→会阴体,稍用力,最后擦洗肛门,弃掉镊子。
5.用温水由外至内冲洗肥皂液(冲洗时测水温)6.再按3、4、5程序重复一遍。
7.消毒外阴一遍,擦洗顺→序为尿道口→阴道口→小阴唇→大阴唇→阴阜,换碘伏原液棉球擦洗腹股沟→大腿内侧上1/3处→会阴体→肛门,不要超出温水清洁范围,弃镊。8.撤去臀下垫巾,垫好无菌接生巾。注意事项:
1.消毒原则应当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2.操作过程中注意遮挡和保暖产妇,水温为39~41℃。3所有冲洗用品均为灭菌物品,每日更换一次,并注明开启时间和日期,严格无菌操作。4.冲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产程进展,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医务人员安全防护制度
1.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1)手卫生。(2)戴手套。(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5)正确处理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2.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1)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2)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中,医务人员除需戴手套和外科口罩外,还应戴防护眼镜。当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有污染操作者身体的可能时,还应穿上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服。(3)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若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透的利器盒内。抽血时最好使用真空采血器及碟形采血针。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手卫生管理规范
1.手卫生遵循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 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流动水洗手。b)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洗手方法: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每步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尤其应注意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做到彻底清洗。
(1)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相应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
(2)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每月一次,应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4.外科手消毒:(1)遵循原则:a)先洗手,后消毒。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洗手方法与要求:a)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b)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 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c)流动水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d)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3)外科手消毒方法:a)冲洗手消毒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6分钟,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b)免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4)注意事项:a)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b)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c)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它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d)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清洁双手。e)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1、若发生皮肤、粘膜的职业暴露后,应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
4、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上报感控科和预防保健科,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5、医务人员应及时留取暴露者和患者血样进行血源性疾病监测,以便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适的预防用药,并定期追踪。
(一)布局流程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二)环境管理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
2.产房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
3.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
5.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7.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8.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一定期清洗,保持清洁。9.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10.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管理
1.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2.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日刷洗一次。
3.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4.待产人员进入产房更衣、换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5.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四)工作质量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二)无菌技术 1.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
2.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助产包内备断脐专用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依次排列,专柜放置。
6.无菌包、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4小时;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小时更换1次。
(三)消毒、灭菌
1.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2.婴儿脐带结扎用品需灭菌。
3.碘伏、酒精一经打开,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4.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使用。
5.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湿化液用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6.剃毛刀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四)隔离技术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佩带防护用品。
2.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平车专用,用后消毒。4.脏被服应有容器固定存放且不在产房内清点,隔离病人被单、衣物分开处置。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展医院感染检查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从医院感染组织管理,院内感染各项监测,重点部门(如手术室、口腔科、治疗室、检验科等),重点科室高危因素,院感病例报告和处置,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手卫生,消毒隔离流程,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管理等方面,认真开展自查工作,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组织成员 组长:周建忠
副组长:何渠、卢雪梅
成员:各科主任、护士长、组长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消毒器的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医院各重点部门感染控制制度、措施、工作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处置流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检查标准等),并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以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定期和不定期下科室督促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由于领导重视,各级职责明确,运转良好,建院以来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
三、加强对重点科室的院感管理工作:
1、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对重点科室的管理监督,做到“三区”“三分开”“三通道”,保证物品从污到洁(按照回收——分类——清洗 ——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流程进行处理);空气从洁到污的原则。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分开:污染回收物与净物放置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未灭菌与灭菌物品分开。三通道:污物通道,无菌物品通道,工作人员通道不交叉。
2、医院无压力蒸汽灭菌设备,与成都市锦欣精神病医院签订外包消毒合同,并有双向签字登记。坚持在无菌包外使用指示胶带、无菌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和日常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
3、医院感染监测得到有效落实,有完善的监测制度,各科室按要求定期监测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工作人员手、无菌物品中的细菌数,院感科对重点部门重点科室随机抽查,保障了医院环境质量。
四﹑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工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设立手术室、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及工作流程,清洁消毒流程。
2﹑治疗处置病人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病床采用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一桌一抹布一消毒,病人出院后床单位按终末消毒处理。
3﹑治疗室无菌物品与一次性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开启后记录开启时间,每日紫外线消毒空气,时间有累计,监测有记录,每季度做空气细菌培养1次。
五、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防控意识:
制定了院感培训计划,抓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对新上岗医护人员、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院内感染、手卫生、传染病流行防控知识培训及考核。六、一次性物品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会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使用后处理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2﹑凡购入医院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三证”齐全,有消毒灭菌标志,生产日期,失效期,产品包装符合要求。
3﹑药库存有一次性物品和消毒药械的“三证”,并建立登记账册,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处。
4﹑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采取毁形、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措施,并有记录可查。
八、医疗废物管理:
1 制定严格的科室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与安全。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定了产房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相关制度:《产房管理工作制度》《产房消毒隔离制度》《产房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接生用品的灭菌和消毒制度》《产房用药后观察制度》《隔离产房的消毒处理制度》以及医疗设备、空调、床单被套等消毒隔离制度, 同时制定了产房保洁监控措施。
2 建立、建全一套系统的质量监测管理组织是搞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保障
能够有效地监督、检查、指导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并使人人了解、人人重视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健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一名副院长直接领导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院感部门, 临床科室科主任和护士长以及重点科室为委员。各科室成立院感质控小组, 实行目标管理、职责分明、分工明确, 有组织、有计划, 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 院感科人员每周对全院各科室实行质控检查1次。另外, 专人负责产房的清洁、消毒、灭菌、质控等日常工作。
3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产房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点部门之一, 需要人人参与, 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科内每月组织大家学习有关院内感染管理的各种文件及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内所有医护人员要求做到掌握洗手步骤, 消毒隔离知识、无菌操作原则、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及科室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相关制度。每周、每月接受院感人员进行检查和空气培养和细菌培养的监测。重视对科室的空气消毒, 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并进行照射时间的累计登记。每半年用紫外线强度仪测定其照射强度, 不达标准则更换新灯管;适当增加房间内紫外线灯管的数量, 并调整安装位置, 使照射尽可能有效、均匀;每月做1次消毒前后的空气细菌培养, 进行自我监控。
4 产房的清洁消毒
4.1 产房的清洁
保持产房清洁卫生是消毒隔离的前提, 是预防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产房保持通风良好, 每天开窗换气2次或3次。产房内各种物体表面保持清洁, 每日擦拭2次或3次。产床每天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 地面湿式清扫2次或3次, 拖把、抹布分区使用、分区放置, 并有明显标记。当地面有血迹污染时, 采用有效氯1 000 mg/L~2 000 mg/L消毒液拖地面和墙壁[1], 每周五彻底大清扫1次。空调装置、消毒机的内外面无沉积灰尘, 每周擦拭1次。使用空调的季节视气候状况增加开窗次数与延长通风时间。
4.2 产房的消毒
每日定时用臭氧机消毒2 h并有记录。平时在每名产妇分娩结束后进行清洁扫除, 再用臭氧机空气消毒2 h。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监测, 空气中细菌总数<157 cfu/m3~280 cfu/m3。
5 严格无菌操作, 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对入室人员加强管理及培训, 以减少细菌传播机会。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必须穿戴产房专用帽子、口罩、鞋和工作服, 不得随意在产房内走动。对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严禁入内。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检查产妇后要洗手, 接产和手术时常规刷手、泡手,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做到用物一人一套一消毒, 一切用物用后均按消毒-清洁-灭菌程序进行处理。如妊娠合并传染性疾病、特殊感染的产妇, 必须在隔离产房内接生, 防止交叉感染, 用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使用后焚烧炉焚烧。
产房的器械物品管理:产房的器械直接与产妇的皮肤、黏膜、组织器官接触, 器械无菌直接关系到产妇的安危, 常备不同类别的器械, 包括缝针、刀片、剪刀、布类等, 均高压灭菌, 每日无菌物品灭菌率达100%。各种物品放置规范, 无菌物品放于无菌盘内, 无菌包放于无菌柜内, 标签清晰、指示卡及3M指示胶带变色无缺失, 灭菌日期使用前认真检查, 持物钳用干罐, 4 h更换1次。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产房医疗废物严格按条例要求进行分类放置, 用后的各种污染的敷料等物品要分别放入污物桶的袋子内, 不可随地乱抛。每日专人负责送入暂存处。污物桶每日清理干净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洗刷干净。科室登记本准确记录分类物重量、名称, 并实行双签字, 护士长每周抽查2次, 院感办每周检查1次, 发现1例重扣科室当月奖金以及当事人奖金。
通过上述一系列管理措施具体落实, 使护理人员深深体会到, 只有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章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产房,院内感染,预防
参考文献
1.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⑴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功能分区应当包括: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区;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区标志明确,设专用通道,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避免交叉污染。
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的标准
⑵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⑶手术部的物品应分别采取有效的净化流程,各通道应符合功能流程。⑷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部清洁工作应在每天手术结束后。
⑸各级手术间应设置感应式自动推拉门,并设有自动延时关闭设置,室内温度宜22—25℃,湿度以40c-60%为宜。手术间的门,除物品及人员通过时均应关闭。
2.人员管理
⑴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⑵进入手术部清洁区内的人员应当更换手术部专用的产尘少的工作服。手术人员不能戴首饰、耳饰、擦亮甲油或戴假指甲,不允许有自己的衣服外露。外出人员及时更换鞋、衣。
⑶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刷手方法和消毒剂详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⑷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⑸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人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⑹参观人员应佩戴标识,由专人领至指定位置。人数控制在2-4人。⑺手术室工作人员患有上呼吸道疾病或皮肤病(如痈、疖)时一律不准进人手术间。
⑻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部,必须更衣、戴帽、换鞋,接送病人采用双车法。3.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⑴手术室实施标准预防并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接触、空气、飞沫的隔离预防措施。非触摸式洗手设施,严格手卫生管理。洗手刷或海绵块、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⑵手术间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尘、无血迹。私人物品或书报一律不准携入,严禁在手术间内做敷料。因抢救借出的物品,一律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放回原处。
⑶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血液、体液的污染扩散,一旦污染,立即实施控制措施。⑶术后污染的器具应送消毒供应中心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处理后备用。
⑷手术中对病人做好手术护理记录,若发生清洁切口感染情况,协同相关科室及医院感染控制科分析感染原因,及时纠正。
⑸接送病人手术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要防水、防渗,一人一换。
⑹手术室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的擦拭高度为2.0-2.5m。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⑺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⑻手术室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根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周期性更换,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
⑼手术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和敷料等用品应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①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无菌,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区域。
②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③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装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④获准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⑤进人手术室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⑥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器械清洗、消毒相关知识。
⑦连台手术需重新按照外科手术刷手法刷手后再进行下一台的手术。⑧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⑨术后的废弃物管理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4.备注
其他管理要求参考《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 附 Ⅰ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术前
(1)已知具有感染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
(2)感染性手术应安排在感染性手术专用手术间内实施,条件受限时则应安排在当日最后—台。
(3)患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手术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实施转运。
(4)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遵循相应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若为甲类传染病患者,手术人员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应加穿抗湿的防护服;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手术人员应戴呼吸防护面具(如N95口罩),若可能发生体液暴露,应穿抗湿防护服和鞋套,戴防护面罩。2.术中
(1)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外出,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
(2)术中应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3)严禁参观手术。3.术后
(l)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手术用的物品、仪器等进行单独终末消毒。(2)传染病人的体液、洗液必须经消毒处理后废弃。
(3)手术中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手术间外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注明感染性标志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4)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集中处理。(5)普通手术间: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卸防护用品。4.环境清洁
(1)空气:普通手术间动态空气净化器应继续开启至少30分钟。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相应隔离标准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拭各种物体表面,再次擦拭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保留30分钟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⑶地面:无明显污染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当天手术完毕后,应对手术间进行及时的清洁消毒处理。
附 Ⅱ
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物品(1)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2)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废弃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到污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直接倒人下水道(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或者消毒后倒人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3)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集中处理。
(4)手术床单位:立即拆卸床单、被套等织物,置于抗湿污物袋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洁消毒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后再清洁消毒。
(5)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6)常用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没有明显污染时,清洁消毒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
2.地面
无明显污染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
3.人员
(1)手术人员应在手术间脱掉手套、手术衣,非接台手术人员洗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接台手术人员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2)接台麻醉师和巡回护士等应重新洗手,根据需要戴手套。
(3)口罩:手术人员应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一次性使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口罩潮湿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4.空气
普通手术室: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5.清洁用具
(1)不同区域的清洁用具专区专用,用后专池或专室清洗、消毒、晾干。(2)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一清洗,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拭两个不同的医疗表面。
(3)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宜超过20m2,清洁过程中应随时清洗拖布或更换清洁的拖布,不得一把拖布连续擦拭两个不同的手术间。
(3)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全旗现有苏木乡镇卫生院39所,嘎查村卫生室519个。苏木乡镇卫生院有在职人员10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占91%。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大学学历42人,占 5.84 %,大专学历264人,占36.72%,中专316人,占43.95%,无学历97人,占13.49%。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0人,占1.39%,中级职称190人,占26.43%,初级职称491人,占68.29%,无职称28人,占
3.89%;有执业医师339人,占46.73%,执业助理医师121人,占16.83%,执业护士94人,占13.07%。全盟有乡村医生817人。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是以中专学历为主,大部分卫生技术人员毕业于锡盟卫校,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语言蒙语授课,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多为第二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文化水平不一,加之规范的培训基地和高水平的师资相对缺乏,接受培训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卫生院在管理上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苏木乡镇卫生院受经营效益限制,承担进修培训费用支出能力有限,进修培训人员比例低、频次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旗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很少。随着基层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相继退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造成基层卫生人才出现断层。
(一)预防与控制
1.各部门要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2.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4)使用的消毒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3.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5.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6.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7.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8.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二)医院感染监测 1.医院感染管理处应主动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医院感染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并于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进行总结评述,向医院领导报告,并反馈给临床科室。
2.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漏报率应低于20%。
3.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进行化学检测,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检测。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6.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及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对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者签名,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包括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强度不得低于100uw/cm²,使用中灯管强度不得低于70uw/cm²,应每半年监测一次。
7.各种灭菌后的内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等必须每月进行抽检,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8.空气监测,层流手术间的菌落数应<100cfu/m ³,手术室无菌区(层流手术间除外)、普通手术间、供应室无菌区的菌落数应<200cfu/m ³,其他区域的菌落数应<500cfu/m ³。
9.物体表面监测,重点科室的重点区域菌落数应<5cfu/m ³,其他科室的其他区域菌落数应<10cfu/m ³。
10.手术前手的监测为无细菌生长,其他普通无菌操作前手的监测菌落数应<5cfu/m ³。
(三)医院感染报告与控制,1.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2.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并同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处应于12小时内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于24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
4.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处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病原因,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6.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医师负责于诊断后24小时内,从院内网上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四)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熟悉医院感染诊断、预防原则、报告程序。
(二)衣帽整洁,不戴戒指、耳环,注意个人卫生,不得穿工作服离院外出。
(三)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在以下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戴手套操作后,脱下手套立即洗手。
(四)工作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中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五)做好病人的卫生宣教,利用宣传栏、发放资料、座谈会及结合病例等形式进行宣教消毒隔离知识。
二、患者要求
(一)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二)传染病人不能和普通病人住在一个病室,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
(三)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互串病室及外出,病人食品、物品不混用。
三、环境要求
(一)病房要定时通风换气,每日2次,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二)治疗室、换药室的物表每天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地面应湿式清扫,被体液、血液污染时随时用1000mg/L-20xx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三)病人的衣服、被套、床单、枕套不得带有血、尿、便痕迹,每周更换1-2次,并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点布类。
(四)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巾一用;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五)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六)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传染病人所用的物品必须消毒处理,不经消毒不准带出,不能给他人使用。
四、各类物品管理
(一)注射、输液实行一人一针一管,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溶解不同药物应使用不同注射器。
(二)无菌容器、持物钳干燥使用,每4小时更换一次。
(三)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2次。无菌包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无菌物品必须放置在无菌物品保存专柜内,分类按日期顺序存放,标记清楚,有效期内使用。有专人每天检查,过期物品需重新灭菌。
(七)氧气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每天更换,湿化瓶用后送消毒供应室中心消毒处理。
(八)换药用过的弯盘、治疗碗等用后保湿,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
(九)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锐器放入利器盒内。被传染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十)传染性引流液、体液、血液等标本用有效氯1000mg/L-20xx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排入下水道。
(十一)治疗室、病室、办公室、卫生间等拖把、抹布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悬挂晾干。
五、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每季对使用中消毒液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三)各项监测结果认真记录、存档,定期进行分析。
六、医院感染病例报告
(一)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送感染管理科。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各项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杜绝因感染造成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如下奖惩规定:
一、科室必须认真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每月医院感染管理综合质量考核得分达到97分以上(含97分),给予科室奖20元。
1、每月院感综合质量考核得分达不到97分的,每降低1分,扣除科室奖金20元(其中科室负责人10元,责任人10元)。
2、在诊断或治疗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规则,每发现一次,扣除科室奖金20元(其中科室负责人10元,责任人10元)。
3、使用或储存中的灭菌物品超过有效期,每发现一次,扣除科室奖金20元(其中科室负责人10元,责任人10元)。
4、对需要灭菌的物品,不按要求定期灭菌,弄虚作假,每发现一次,扣除科室奖金20元(其中科室负责人10元,责任人10元)。
5、每月对各科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空气、物表、手卫生一项不合格扣除科室奖金20元(其中科室负责人10元,责任人10元)。
6、科室每漏报一例院感病例,扣除科室主管医生奖金20元。
7、对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中途更换抗生素,病历无记录,每发现一次,扣除科室医生奖金20元。
8、对发生医院感染隐瞒不报的,每发现一例,扣除科室医生20元。
二、全年无上述情况的科室给予年终奖300元。因消毒隔离不严,情节严重的,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例在3例以上(含3例),扣除科室奖金300元。
1、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护理部和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医院感染护理控制工作进行全面控制。
2、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3、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部门对护理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护理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指导工勤人员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卫生和消毒隔离知识,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4、创造条件保证病区工作人员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技术操作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护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5、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重点环节、重点流程进行重点监控,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施目标性监控。
6、对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指导实施。
7、遵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确保医疗废物安全管理。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文】推荐阅读:
母猪产房管理要点06-30
产科产房工作制度07-02
产房护理工作制度11-07
产房护理的风险与管理护士护理论文01-05
医院感染制度01-20
血库医院感染管理06-16
控制医院感染制度12-02
医院感染科室管理01-12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03-23
医院感染管理负责制度02-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