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基础知识(精选8篇)
唐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顶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是绝句的珍品。边塞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孟浩然,王维则成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王维工音律、善诗画,宋代苏轼曾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岑参和高适则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中国豪放派浪漫主义诗人的高峰,世称“诗仙”。杜甫,字子美,别称杜工部,世称“诗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高峰。
后人评论: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中唐时期的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余为柳宗元和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擅写寓言体散文的柳宗元并称“韩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领导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名篇《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流传。
贾岛和孟郊是“苦吟诗人”,时称“郊寒岛瘦”。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材,教材编写,《文学散步》
文学理论课程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或是大二的上学期开设。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然而目前该课程却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学生不愿学,上课常常做着跟课程无关的事情,教材成了摆设;而教师也不愿教,往往觉得很难把教材中的理论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下面,笔者就以《文学散步》和《文学理论基础》两本教材为例,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文学散步》由台湾学者龚鹏程所著。这本教材的编写方式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见的文学理论教材,它别开生面,令人眼前一亮,原来文学理论教材可以这样写。教材取名“散步”,仿宗白华《美学散步》而成。温儒敏给予该书很高的评价,称该书“突破了一般‘概论’的藩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分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并指出了该书的独特之处,即“摆脱了一般文学概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采取的不是高头讲章,而是问题探讨,从读者关心又有趣的一个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学的知识系统。”由此可见,该书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此类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如:何谓作品?何谓文学?为什么替文学下个定义是不可能的?文学果真需要科学来撑腰吗?何谓欣赏?美在何处?为什么要欣赏文学作品?如何培养美感能力?文学知识的性质究竟如何?与其他知识的关系究竟如何?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问题如何解决?文学现实或传达了什么意义?文学史的编写是否可能?为什么哲学著作可以变成文学作品?等等。在书中虽然这些问题都是以作者的口吻提出的,但事实上都是文学理论学习者或研究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作者完全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思考文学的基本问题,并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答案。
全书分为十九章,前四章就“欣赏文学作品”作了不同层面的解读,五、六、七三章主要探讨“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八、九、十、十一四章分别论述了“文学的形式”“文学的意义”相关问题,十二、十三两章对“文学的功能”进行思考,随后的六章就文学“与社会、与真实、与道德、与历史、与哲学”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由此可见,该教材关注的不是文学的本质、定义、起源而是文学的语言特质、文学的欣赏、功能和意义,谈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学与社会、道德、历史、哲学的关系。而且认为创作方法、文体及文体流变、文艺思潮等这些内容应该交给文学史去处理才是,“那些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之流派兴衰云云,亦不该混入其中,当交由批评史叙说。”在此,亦可以看出,作者严格区分了文学概论教材和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教材,换而言之,文学概论教材的主体内容应是文学内在的知识论规律和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虽然在讲到某一理论问题的时候,会涉及到它的发展演变史,但这也不过起的是辅助作用。
由南帆等学者所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特色的三本教材之一,它“在继承了《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开放性的文化研究视野的基本上,对大量的文学事实、文学经验进行了新的概括”。
按编者在《后记》中所言的“对文学理论的了解需要循序渐进”的观念,该教材将文学理论的讲解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文学是什么;第二,如何研究文学。这样也就构成了全书的结构模式。全书共由四部分二十四章组成,其中,上编第一部分是“文学的构成”,讨论的是文学本身的诸多要素,属于文学的内部研究;第二部分是“文学与文化”,将文学置于与历史、宗教、民族、地域、道德、性别等文化关系背景中去考察,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下编第一部分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主要考证了文学史上重要文学思潮的流变过程;第二部分是“批评与阐释”,主要涉及文学批评的内容。这种处理不同于传统文论教材五大块(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和发展论)的框架模式,而是各部分主旨明确,脉络清晰,“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读者打破常式,以新的角度和思路看待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同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理论,进而也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正如上文所说,文学理论教材反映的是文学理论的建设成果。相比现实的文学发展状况,文学理论教材往往稍显滞后性。所以当我们打开很多文学理论教材时,会发现里面的观点和例子都很陈旧,不能将新的文学问题、文学现象纳入其中,这样就很难吸引学生。不过,也不是说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新问题都应被写入理论教材,那么,面对众多新兴文学现象,究竟哪些可以成为文学基本问题而被纳入文学理论教材呢?这就给教材编写者们提出了一大挑战,即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关注文学的转型,将文学热点问题纳入文学理论教材中去考察。现如今,传播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纸质文本到了如今的电子文本,传统文学也面临着网络文学前所未有的挑战。再比如像“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边缘化”“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以为都应当成为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可喜的是,已经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所行动。由南帆等编写的教材中就设专章来讨论此类问题:如第八章论述了“传播媒介”,第十四章论述“文学与性别”以及第十六章论述了“文学史与大众文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这样的教材可谓是与时俱进,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关注现实文学发展中的新问题,并有所思考,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这些问题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和困惑的,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
上文提到的“传播媒介”“性别”“大众文学”等都属于文化语境中的内容,也是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南帆提出了“关系主义”的理论研究范式,“即认为文学必须置于多重文化关系网络之中加以研究,文学性质、典型性格、文学理论史之上的一些著名概念包括文学经典问题都必须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得到多重解释,而不是力图将结论还原到某一种单一的‘本质’。”的确,在教材中,他们很好地贯彻了这一范式,如在第二部分“文学与文化”中,将文学置于复杂的文化关系网络中进行考察。这种范式还说明了另外两个特征:跨文化研究、反本质主义。跨文化研究是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它是对自律文论的反驳,也是对旧的中国式文学与政治关联之理论范式的突破”。这可谓是本教材的最大特色,也体现了南帆等人作为当代文艺理论学人的学术敏锐视角。另外,教材也没有专章来论述“文学是什么”这样的本质问题,而是认为本质主义是形而上的,无法阐释活的文学,它抛弃了具体,忽视了历史,提出“对文学与本质的考察远不如对文学与历史的考察重要。”“总之,要回到具体、回到历史也就是考察多重因果关系交织之间的文学,而不是期待找到一把独一无二的钥匙打开文学之门。”
以上是对两本教材编写特点的一个主要梳理。两本教材写于不同的时代和语境:《文学散步》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而《文学理论基础》写于21世纪的大陆。两本教材对待中西文论的观点也不一样。《文学散步》提到的文学例证、文学经验大多是中国本土的。黎湘萍在《跋:“狐狸”文论》中谈到了该书在当时的贡献:“第一,它是台湾中文系年轻学人中最有意识地运用中外美学方法来讨论‘文学内在’的‘知识论规律’与‘方法学基础’问题的,这对向来重视传统经学的台湾中文系不啻是一大跃进;第二,它是最具生命意识的文论。他有意识地吸纳了中国哲学(特别是新儒学)中强调生命和心性的思想,由此而上接中国传统的精神史,是他的文论虽然看似具有非本质主义的特性,实际上却奠定在生命美学的基础上,而在表层上,则是回归文学本身最基本的语言层面进行分析。”再就《文学理论基础》而言,正因为跨文化研究是其特点,它也就特别重视西方文论,视西方文论语境为圭臬,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资源。
虽然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没有固定模式,但彼此仍是可以借鉴学习的。比如,《文学散步》就值得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们借鉴,倒不是说也要学它那种“散步”的方式,而是说像它那样要有问题意识,重视中西文论的融合而不致中国文论“失语”,要有相当的价值取向及生命关怀。
如今的文学理论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如何把一本正经的枯燥深奥的理论讲得有趣“好玩”是对教材编写者的一大挑战。在笔者看来,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既要突出教材的理论性也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以及事例的选择。教材编写者们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就是让教材利于教学。不能把理论架空,就理论谈理论,谈到最后只能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应当理论结合实践,要有具体可操作性。虽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是反过去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首先,就文学理论来讲,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经验、文学现象的总结概括,它要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其次,要清楚它的使用对象,它面对的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是文学领域的初学者,而不是一般的学术研究者。本质主义也好,反本质主义也罢,它都应当从中外文学经典、中外文论资源中总结出具有相对普遍性和完备的理论框架、基本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学生进入文学领域、解决文学问题提供理论的支持。当然,也可以把最新的理论成果适当的纳入教材中去,使教材与时俱进,而不至于出现一本教材用几代人的现象,或是用所学理论无法解释新的文学现象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龚鹏程.文学散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2]胡友峰.跨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书写困境[J].当代文坛,2012,(06).
[3]张玲.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教材的一种考察——以体例框架的建构为中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关键词:文学想象 文学教育 立场 评估框架 不间断评估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教改视域下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实际中的运用,课题编号:Y201432323
一、引言
朱迪思·朗格(Judith Langer)是国际知名的文学教育专家,其以想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教育理论之一。朱迪思现任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特聘教授,是阿尔巴尼教育研究协会创始人兼主任、国家英语学习与学业成就研究中心主任。以想象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对全美中小学文学课堂实践的影响逐渐扩大。笔者借其到中国浙江大学做讲座之际,就朗格教授近期要在国内出版的《想象文学》以及《想象知识》两本著作中的观点进行了访谈。以下是访谈实录。下文中笔者简称“王”和“李”,朱迪思·朗格教授简称“朱”。
王:郎格教授您好,在您两本书中均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想象构建。我们觉得它是对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您能简要介绍下什么是想象构建(envisionment building)吗?
朱:好的,想象的构建对国家的未来,甚至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来说都很重要。过去,理解被视为一种块状的、单一的增长过程,我反对在文学课堂过于强调阅读技能、信息性内容而偏离文学教育本质。我认为理解的发展受新旧观念交互影响,呈现螺旋状的变化趋势。“想象”一词特指个体某一时刻对事物的理解状态。想象包括个体在某一时刻对某一事物理解或不理解的部分,它随着阅读过程中新的证据或观念的出现而不断变化发展,同时,个体的思考、写作、讨论与分享等行为也是促成想象改变的原因。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新的想象不断产生,先前的想象或被保留,或遭摈弃,一种想象代表着个体在某一时刻的全部理解,它是个体与文本、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李:您还提到了一个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时采用的立场(stance),该词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您能详细的给我们解析一下吗?
朱:想象构建的过程就是意义的生成过程,由于理解是一种解释行为,读者在面对不同阐释时有不同的选择,我称之为“立场”(stance)。在该语境中,“立场”就是指我们看待事物的不同维度。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时刻所处的立场也会有所变化。我在我的书中分成了五种立场,五种立场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它们可能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出现某种程度的反复。在每一种想象构建的立场中,个体与阅读内容的关系各不相同。
王:的确,想象构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我想知道在美国的中学教学中,哪种教学更加普遍?是信息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您提到的以想象构建为主的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朱: 实施过程中确实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你沒有整个大的环境来支持它,就会遭到来个各方的质疑。例如学生将不会将其看成他们认为正确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或者家长也会说“你怎么在做那个?你应该做这个。”因此,它需要时间和共同努力,当你努力推行新的以构建想象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你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大范围的努力来改变每个人当前认为的正确的方式。这对于工作、未来、思考方式以及新的时代的发展都太重要了。它是一种随着时间的重构,并且事实是已经有过随着时间正在发生的重构,或许这是思考它的恰当的方式。
李:关于对学生的评估,我之前认为在这种想象构建的课堂中,评估学生或者给学生打分会显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但是在读了您的书后,从您的书中我们了解到,可以采用评估框架(Rubrics)和不间断评估法(On-going assessment)方法,您能再细谈一下这两种方法,以及您在评估时,是如何在主观与客观中间获得平衡的吗?
朱: 在我看来,使用评估框架(Rubrics简称“R”)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客观,因为你评估的过程中是在使用数据。而且你在使用这种评价方式的时候,也要教会学生去使用。而且,学生也会知道他们是R的一部分,他们知道什么是R,例如当他们完成一篇论文或者口头陈述的时候,他们可以基于R来评价自己,或者在计划写论文之前也可以使用。明白自己如何获得高分。这样就会慢慢内化,你会通过R看到学生们如何在进步,在提高。
不间断评估(On-going assessment)属于一种互动型评估,其评估目标是生成性的,在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要求师生的共同参与。它关注学生们曾经和当前的思考,可能的行为或者未来可能进行的尝试。同时,它也关注特定情境中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以此考察特定背景中的某一因素是否对学生的思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间断评估应以促进教学为目的,反映师生教学、学习、反思的变化,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反馈机制。
王:经过您的进一步解释我们就比较清楚这两种评估方法了。 另外,您知道我们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我们的学生们在中学和小学的教育中,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可能就是中国的现状。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他们思考,我喜欢合作式学习,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我们同样在课堂上进行很多讨论。但困难在于,有时学生会问我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果。因此,我也很好奇美国的老师是否也曾遇到这种挑战?
nlc202309021713
朱:问题的关键是你的测试目标是什么?如果你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这种新的构建想象的教学方式当然会显得不是非常有效。但是,如果考试是测试学生的观点,他们的理解,不同观点的对比,那么他们无疑会做得更好。教学和测试应当是一致的。文学想象教学方式的实施在美国实际上也用了好多年,也经历过很多的质疑和困惑。这种观点的碰撞非常正常,问题是我们将何去何从,在一些杂志中也有提到想象构建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教学方式,是很大突破。在文学课堂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阅读,更关注他们对于作品的阐释。但是教师必须明白这些,否则,他们就自我削弱了正在做的努力,所以老师们应该更加相信他们正在做的,他们要更加自信,他们要知道他们的学生正在学习非常有益的方式,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且我觉得他们还要知道如何有效的处理预期考试的方法。给学生时间,当他们看到成效后,他们就会改变,一开始他们是缺少這种教学元素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教学生两年之后,这种教学方式确实会让他们受益匪浅,确实我们真的应该给予他们也给予自己更多的自信和支持。
李:是的,您在书中也提到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在平时的测试中表现得非常好。那么如何在重视想象力构建的课堂中应对一些统一的常规考试、入学考试,如SAT等?
朱:我来举个例子。比如他们不只是在背诵,其实他们是在做更深层的学习。你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判定局势,如何过渡到考试预期他们做出的成果。你的文学课堂让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会反思,那么考试对于他们就不难。但是,你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
王: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文学想象的构建和技能的培养之间是不是会有矛盾,构建想象的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在应对就业问题上会不会有困难?
朱:就业市场确实很重要,如果你说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是对的。我认为文学想象的方式下的文学阅读就应对就业市场很有帮助,并且我认为社会上应该有更多的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现在让想象构建这一概念、文学思考概念和文学想象能力在学校里继续得以发展及其重要。我认为学校里学生的文学思考可以得以传授并持续使用的地方主要就是在语言课堂上,例如中文课上、英文课上,无论什么语言课上,你都可以发展学生的文学想象能力。尽管有时你可能想做一些其他种类的阅读,如果孩子够年龄,你还希望女生们读一些关于女权主义的阅读,但重点是常用的正规的那个是我正在说的文学阅读以及其他学科,如果你读过《想象知识》,你知道它可以让学生们的行为会变得更优雅,它让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它增加了学生们理解结构的丰富性,它使学生对课程中所有概念的结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李:好的,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及您的独到见解和详细解释!
参考文献
[1] Judith Langer.Envisioning Knowledge:Building Literacy i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M].The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1.
[2] Judith Langer.Envisioning Literature: Literary Understanding and Literature Instruction[M]. Second Edition. The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1.
[3] Howard Gardner. 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M]. Harw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09(3).
[4] 李正栓,李迎新.美国高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4(6):14-20.
(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主要作品是《感遇诗》三十八首。其《登幽州台歌》用直接抒怀的方式倾吐怀才不遇的感情。
(2)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有《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3)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
(4)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有《凉州词》、《登颧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5)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等,集结为《孟襄阳集》。
(6)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有《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7)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8)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9)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宣州谢I楼栈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0)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其作品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首创记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11)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12)孟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
(13)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14)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15)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有《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16)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童区寄》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位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17)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18)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故号杜樊川。主要作品有《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19)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有《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西效作一百韵》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0)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有《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六、宋代文学
(1)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属豪放派。
(2)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3)晏殊,字同叔,谥元献。主要作品有《浣溪沙》、《蝶恋花》等,著有《珠玉词》、《曼元献遗文》。尤擅小令,风调闲雅,气象富贵。
(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5)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6)曾巩,字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7)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集为《王临川集》,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8)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谥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璧”之一。
(9)沈括,字存中,晚年居梦溪园。主要作品有《梦溪笔谈》。《采草药》、《雁荡山》、《活板》出于此。
(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他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 “韩潮苏海”。
(11)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栾城集》。
(1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1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钗头凤》等。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14)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越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1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16)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7)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岳飞今存词仅三首,他的《满江红》词表现了热烈的爱国感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
4、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7、线索,指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
12、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描写和叙述。
1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14、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15、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16、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事理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18、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19、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20、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
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
24、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2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服务的。
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
27、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性散文。
29、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
30、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
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石壕吏》
32、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33、民歌体诗是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敕勒歌》。
34、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高尔基写的《海燕》。
35、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二、古典名著题集萃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
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9、《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心理征服,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周瑜;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张飞。
20、《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21、“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三国演义》;关羽。
22、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3、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4、《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
晁盖:晁天王;陆云龙:公孙胜;吴用:智多星;阮小二:立地太岁;
阮小五:短命三郎;阮小七:活阎罗;刘塘:赤发鬼;白胜:白日暑。
25、“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
《水浒传》林冲:逆来顺受;陆骞:阴险狡诈出卖朋友。
26、《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鲁智深:性格粗犷,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27、《水浒传》中写出林冲性格中忍辱含诟,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28、《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哪两位首领的称谓?
宋江、卢俊义。
29、《水浒传》中宋江率军战胜方腊以后,在回师途中鲁智深坐化、林冲、杨志、杨雄、时迁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全身退隐。由李俊带头,在太湖小结义。
30、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轰轰烈烈,全书的高潮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的低潮部分是魂聚蓼儿洼。
31、《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_元妃省亲_,最有趣的情节是_刘姥姥进大观园_,最凄惨的情节是_黛玉焚稿__
32、《红楼梦》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都有谁?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33、《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_,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_晴雯_,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_鸳鸯_。
34、《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_贾宝玉_;_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_。
35、《红楼梦》中“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哪一位?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林黛玉_;_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36、世界名著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出自哪国的哪位作家的什么作品?吝啬鬼的姓名各是什么?法国巴乐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英国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法国莫里哀《吝啬鬼》阿巴贡;俄国果戈里《死魂灵》泼留希金。
37、《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著名小家_笛福__。_鲁滨逊_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形象。他出身不好,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冒险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很好地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富于冒险、充满野心、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和一种斗志。
3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煮酒论英雄
39、“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40、请用下列两部古典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题目。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②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4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请你再写出这部小说中其他英雄及其故事的名称(例:武松打虎)林冲风雪山神庙、宋江三打祝家庄。
4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答: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43、《水浒》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⑴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中你最熟悉的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或林冲风雪山神庙或宋江三打祝家庄
⑵请写出《水浒》中你最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的特征:如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
44、完成下列题目:
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⑵“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他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景阳岗打虎
⑶《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故事的名字):大闹天宫。
⑷《三国演义》中蜀军的军师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个人物是《水浒传》中的吴用。
⑸“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的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⑹诸葛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的名称。
答:挥泪斩马谡借东风。
⑺《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再写出一个有关他的故事的名字:温酒斩华雄。
三、我国古典文学之最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4、《离骚》是我国第一首优秀的长篇抒情诗,作者是战国时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5、《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6、《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作者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7、《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罗贯中。
8、《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施耐庵。
9、《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10、《梦溪笔谈》是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11、《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1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
13、《红楼梦》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14、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品收在《楚辞》里
15、李清照是我国第一个女词人,作品收在《李清照集》里。
16、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17杜甫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杜工部集》里。
18、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里。
四、作家作品并称
1、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2、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风骚:《诗经》和《楚辞》。
10、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1、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2、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14、六艺:六种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15、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五、文学常识补充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诗作以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
3、[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李白号称“诗仙”,其诗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号称“诗圣”,其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称(因明代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
7、[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作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8、[元曲四大家]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
9、《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著。全书491篇。
10、《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它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传说资料编写而成的。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共24卷,240则。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情节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备“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创作而成。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其中有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吴用、杨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
《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情节有孙悟空的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等内容,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化险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经,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故事为线索,主人公是神猴孙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红楼梦》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全书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2、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3、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4、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5、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一、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教师必须与班主任教师及其他各科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良好的协作关系, 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展开教学。同时, 初中思想品德还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而教学的时空就不能局限于学校时间及教室, 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于追求理论化, 课堂教学有过于追求形式化的倾向, 课堂缺乏互动与交流, 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的策略
1.拓展文学内容教学, 化抽象为具体。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有直接以“文化”、“风俗”等为主体的章节, 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可以通过直观展示文学内容, 激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及见闻记忆, 拓展文学内容教学, 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元文化“地球村”》就是以多元文化为切入点, 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增进学生开展友好交流的能力与意愿。在课堂教学中, 我以多组文化常识与故事来介绍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谐的文化乐章、开放的胸怀、搭建文化桥梁等内容,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立足课本选取的文学内容, 集中攻克难点。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已经就教学重点或难点提供了很多的补充说明材料, 这些材料有大部分也是文学故事, 本身具有典型性、情景性、启发性等特点, 多以思考题题型出现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文学知识, 有教师认为有时间就讲, 没时间就不讲, 这就错过了集中攻克教学难点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该充分立足课本选取的文学内容, 因为这些文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典型性、启示性、深刻性文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精心分析推敲文学内容, 把文学内容、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文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从文学内容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在解答思考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宽思维空间, 找准材料所反映的文学内容在历史中的纵横联系, 充分发挥文学内容应有的作用, 培养学生政治思维能力, 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如果仅为阅读性质的文学内容, 教师就要结合所学, 引导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中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自助分析解决问题。
经过阅读特定历史时期的纪实文学材料, 师生讨论后, 再收听《邓小平1978年出访日本》的纪实节目, 使学生逐渐加深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因素的理解。
3.精心补充文学内容, 紧贴学生实际。由于篇幅等原因,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配有文学内容及思考题的, 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难以通过单一的理论阐述等方式进行解释, 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无从思考, 所以需要教师巧妙拈取文学内容, 娓娓道来, 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文学知识的内容, 并精心搜集补充文学内容来充实教材, 化解教学难点,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在进行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义务》一课教学时, 为了化解理论解释的晦涩, 向学生们展示了“义”、“务”最早造词的含义, 在古语中“义”由“羊”与“我”组成, “我”是兵器, 又表仪仗, “羊”表祭牲。在古语中“务”十分形象, 可以看出是人在努力的样子, 表示要致力于某事, 义务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有秩序地努力致力于某事, 随着教学的进行我让学生们去思考自身在家庭中、在班级里、在社会上个人为了维护社会应有的秩序人伦要做怎么样的努力……将义务这一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身心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当然, 思想品德课毕竟不是语文课, 传统文化的运用一般只要大致能把握其内涵和思想意境, 体会出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结合点, 或者用来理解疑点难点, 或者用来增加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与通俗性, 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要立足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反映学生生活实际, 才能达到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教学的效果。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堂因势利导、因材取义地进行跨学科文学知识应用教学策略, 能够拉近学生与思想品德教材的距离, 也能够有助于化解教材当中的疑难点;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 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文学知识的内涵, 增长学生的见识, 可以说, 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进行教学, 于思想品德教学与文学知识教学都是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文学知识,跨学科
参考文献
[1]顾之芸.从近年中考实践看初中政治课的改革[J].青海师专学报, 2008, (4) .
[2]王秀娟.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7) .
[3]边景珠.上好初中政治课的几个注意点[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3) .
[4]杨波.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进程解析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8) .
[5]程宏永.新课程下改善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S2) .
[6]吴明沧.初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初探[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 (5) .
季羡林先生说:婆罗门在印度古代是知识的掌握者,乃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可在印度古典戏剧中,少数婆罗门却受到极端嘲弄污蔑,被安排成剧中的丑角。在印度古典剧中,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梵文只准国王、帝师(当然都是婆罗门)和其他高级男士们说,妇女等低级人物只能说俗语。可是,每个剧中都不可或缺的丑角竟是婆罗门,他们插科打诨出尽洋相,他们只准说俗语,不许说梵文,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有很多嘲笑婆罗门的地方。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在酒楼上》、《孤独者》,叶圣陶专门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校长》、《饭》,沈从文的《八骏图》,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记》,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净是知识分子。再早还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专门嘲笑“腐儒”——落魄知识分子。“五四”新文学以后,怀旧伤感临窗悲秋、自艾自怜自赏自惜,同时又真诚地剖露自己的弱点,成为作家的基本倾向。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深入自剖了想听歌妓唱歌又受到道德自律的灰色矛盾;鲁迅的《一件小事》“压出袍子下的那个小”;林徽音的《窗子以外》想要理解劳动者而不能;巴金则自责自怨承认,成为文学家乃人生一大失败……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从五十年代初期的曹禺话剧《明朗的天》,到“文革”影片《决裂》,知识分子被模式化为犹豫动摇一身毛病,必须通过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在接受工农再教育的前提下,获得为社会认可的身份与价值。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骂一通。王朔之所以将突破口选中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当时有一句时髦顺口溜——“防火防盗防作家”,作家居然与“火”“盗”为伍。
本人孤陋,不太知道新一代作家的好人好事,只知道老一辈作家的一些好人好事。一九八五年,《沈从文文集》有九千多元稿费,当时还身居“窄而霉斋”的沈从文,自一九四九年后第一次收到如此大额稿费,他掏出数百元补齐一万元,捐给湘西家乡山区办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研究市场经济的吴敬琏先生只领取微薄薪金,却为别人提供成为百万富翁的理念与计划。在走向知识经济的今天,尤其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节节高升的当口,何以文学还老盯住知识分子的小毛小病,而故意忽略知识分子的好人好事,或曰为什么文学的兴奋点仍然停留在知识分子身上,知识分子依然成为嘲笑对象,甚至还是知识分子自我嘲笑的对象,这里实在颇富意蕴。
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外文学净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近年专意于知识分子研究,这方面稍积心得,试析一二:
其一,知识分子本身的微妙的社会身份。知识分子身居四民之首,有能力參与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行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的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枪打出头鸟”,社会舆论总是集中于那些将出未出的冒尖者。至于那些已经占据社会高位者,公众舆论已有定评,不会再形成“可讨论”的卖点。而不上不下的奋斗者,一则尚无定评,二则难免失败,“可讨论”处甚多,容易激起人们关注的兴趣。如最早的苏秦败归故里,“妻不下,嫂不为炊”,岂不是作家们最感兴趣的“艺术细节”?所谓社会审美焦点,便如此这般形成了。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其二,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式。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的社会心理定式。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位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式。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他们可都是些啃过洋面包喝过洋墨水的新式人才哩!
若从世界范围内来考察,即从左翼文学发祥渊源与轨迹角度,放大工农身上的优点与知识分子身上的缺点,早在二十世纪初即已形成某种审美潮流。十九世纪前期,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还仅仅表现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尤其进入二十世纪,这种同情便衍化为对工农的讴歌与知识分子的忏悔。如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九一一)以细腻动情的笔法刻画了一位忠于技艺的制鞋匠——“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经常断炊……慢性饥饿……”高尔基的《母亲》(一九○六)等作品是对工农的讴歌。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一八六二)则强调知识分子与民众的隔离,认定巴扎罗夫的内在矛盾只能归于死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八六一)、托尔斯泰的《复活》(一八九九)则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工农的忏悔。契诃夫的《套中人》(一八九八),那位中学古希腊语教员别里柯夫不仅是官方制度的维护者、告密的小人,而且像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鲜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政治上俄国则出现了贵族青年的民粹派,响亮地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自然,“民粹派”不仅仅是一则政治运动,更深远的是代表着一种价值明确的美学方向。
既然提出“到民间去”,那么在题材处理与价值认定上便必然偏向“民间”,仰抬工农贬抑知识分子势必成为某种“逻辑起点”。否则何以体现“到民间去”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更何况在中国又有着一强调便会“矫枉过正”的光荣传统。在这种思维定式与价值轨道之下,鲁迅塑造的“阿Q”,明明就是一个无业农民,偏偏有那么多人那么起劲地论证其阶级成分并非属于农民阶级,而是……
其三,作家取材向度的限制。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如此这般,作家也不会舍近求远舍熟就生。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便是自我。
至于嘲笑尊者,对中国社会来说,则有重大忌讳,即我们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出现这种越格式嘲弄。东方社会注重礼制,等级分明,将调侃的目光向上瞟望,总有那么一点不自在。因此,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嘲笑之矛几乎无一对准尊者。无论唐宋传奇、元明杂剧、四大名著等等,你都很难找出对尊者的攻击,除了历史上已有定评的权奸坏阉。在虚设的被嘲人物中,则总是“眼睛向下”,甚至还形成了某种“行当”的硬性规定。至于印度文学艺术中为何越格嘲笑婆罗门,倒是十分有趣的美学现象。
在各种艺术活动中,过于严肃总是一大忌讳,作家们在写作中总是不约而同地需要一些搞笑的幽默作料。于是,到自己最熟悉的矿脉下镐挖掘,也就成了作家们十分自然的“取材向度”。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其四,从审美背景上。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式,以过去否定现实。“三代文武”,标榜至今。只是谁也没有见过这“三代文武”。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一九一○年,十七岁的顾颉刚报考江苏存古学校,试题出于《尧典》,顾颉刚在卷中痛驳郑玄的注,发榜不取,领卷出来,上批四字“斥郑说,谬”。仅此一件小事可看出中国社会习惯于向后看,尤其是社会发生剧烈转变的时刻,这种审美倾向就表现得尤其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也是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实质为从乡村寻找文化根源,只能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一九八三),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即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强烈的价值支撑,觅得自己的内涵,即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式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岔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这里,还有一个十分隐蔽的美学丛结:只有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而无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当社会處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如《药》中的新派人物夏瑜,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了“新”意,再回过头去嘲笑旧式人物,好像也没了多大意思。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似乎天生只有“九斤老太”嘲笑“七斤”的社会土壤,没有“七斤”胜利后鄙夷“九斤老太”的周边氛围。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再加上知识分子严格的自检自省,也能获得相当的道德崇高,为作品带来某种“浩然之气”,如此这般,数股力量综合起来,就拧成了所谓的美学丛结。
【文学基础知识】推荐阅读:
语文文学常识的基础06-11
文学知识宝库09-08
文学文化常识知识07-19
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07-10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07-08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07-09
高一语文学必修四考试知识点09-23
2024中级导游员《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大纲(试行)05-24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06-29
唐朝文学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