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的教研总结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语言的教研总结(共11篇)

幼儿园语言的教研总结 篇1

依照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我园圆满完成了学期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以往相比搞出了特色,获得了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活动日趋规范

1、规范体现在计划的制定上。根据我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园本情况,在开学初就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教研计划,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组织,为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基础。、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体系上。本学期,在教研组织体系中更加明确了各层的职责,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做到了“分工不分家”。

3、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准备与整理上。为了使资料能够分类管理、整齐有序,学期初,教研组就将“教研活动记录表”进行了修改,并且给每位组员发放了“听课记录表”。及时公布、宣读教研计划,并且提前一到两周布置教研任务,以便每位教师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活动过后,及时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

二、教研活动时间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大家都能准时参加,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能够提前请假,所以教研活动较以往在时间上得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故而增强了教研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教研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了教师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

三、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本学期我们沿用原来的有效经验,采用了主题研讨、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公开观摩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组员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在教研内容的设计上,既有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内容,又有解决教育困惑的内容,还有培养教师专业技能、交流彼此经验的内容等等,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听、说、思、写的能力。

四、教研有突破,效果有新高

1、教师的教研热情空前高涨。教研活动的开展增进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彼此间的感情,整个幼儿园的气氛更加的和谐,教研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激起了教师们工作的热情。

2、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跨越式前进,如:观察的敏捷度与深度、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升撰写的能力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围绕“体育活动”“幼儿的常规培养”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我们得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经验,如:如何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体育活动在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等。

五、教研活动的反思与不足

有总结和反思便能实现再提高,在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尚存众多的不足:

1、由于轮流值班的缘故,使得部分教师未能全程参与,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实为一种损失。

2、活动中虽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缺少在实践中的反复论证。

幼儿园语言的教研总结 篇2

一、旗人子弟钻研语言,悉心以报养士之恩

罗常培1899年生于北京。作为正黄旗旗人,其社会地位在清末依然非同一般。他七岁就入私塾读书,九岁入读京师公立小学堂。在小学堂,罗常培与老舍同班,两人关系很不错。在老舍后来所创作的《歪毛儿》中,主人公“歪毛儿”的原型就是罗常培。[1]12他小时候与其他旗人小孩不太一样,喜欢扎两根长辫。清政府倒台后,罗常培并没有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在求学之路上前行。1913年,他顺利考入北京第三中学,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家学速记。两年后,罗常培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专攻中国文学。父亲病故后,为补贴家用,罗常培每周都会到国会打三天零工。由于小时候打好了良好的英语、蒙语基础,大一时,他就对钱玄同教授的文字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刘师培教授的中古文学也令罗常培倾倒。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罗常培对传统文学的偏好奠定了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终身研究方向。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新旧文学在各个层次、各个平台上发生了激烈的论战。罗常培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这场论战中。几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发表于《新青年》的几篇文章以及蔡元培写给林纾的几封信,思想上逐渐从传统文学走向革新理念,对于蔡元培等人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也十分赞成。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罗常培原本想出国深造,但无奈限于经济条件的不足而不得不放弃,只能继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攻读。期间,罗常培经常跟随哲学大师梁漱溟到各地讲学,培养了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罗常培从哲学系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后执教于南开中学、北京第一中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1928年,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傅斯年被招募至南京中央研究院,他对罗常培的语言文学素养历来十分欣赏,于是也将罗常培一起带至南京。在中央研究院,罗常培成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期间撰写并发表了《唐五代西北方言》、《国音字母演进史》等学术专著以及《中国方言研究小史》、《中原音韵声类考》等学术论文,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1934年,罗常培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执教于中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舍己耕人的精神不仅坚守教师岗位,而且还在极其危险的时局中撰写了《临川音系》等高质量的语言学学术专著。在白吉庵所写的《罗常培传略》中,有一段罗常培自己的回忆自述:“若能在民族存亡之际、身处危城之中,仍能写成几本拙书,已是无愧于国家多年养士之恩。往后若是我的脖子被架在敌人的刀斧上,我也可以含笑九泉了。”[2]40由于抗日战事趋于险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迅速迁校至湖南长沙,共同组建一所临时大学。北京大学时任校长蒋梦麟通电全校:“经济、国文两系亟需人,深盼莘、廉二位即往长沙。”电文中的“莘”指的就是罗常培,足见他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的地位。接到电报后,罗常培与魏建功、罗庸、郑天挺等人一起取道天津南下湖南。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出于安全考虑,刚在长沙复课的临时大学决心继续西迁,至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刚成立时,整个昆明城都提供不了充足的校舍,中文系与法学院不得不继续搬迁至蒙自。罗常培在生活艰难、条件恶劣的蒙自坚持教研了一个学期,到第二个学期开学时,又随两个院系搬回昆明市区。1940年,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因身体抱恙而辞任,经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请罗常培接替朱自清的职位。

二、课堂教学深得人心,治学精神与人共勉

在西南联大,罗常培开设有少数民族语言学、语音学概要、古音学研究、比较语音学、声韵学等、现代方言、藏语语言调查、训诂学等十多门课程,几乎每一门课都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课,不仅中文系学生喜欢听,很多来自少数民族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也经常来中文系蹭他的这门课听,其中也有维吾尔族学员。原本语言学就是一门重理论的学问,少数民族语言学更是深涩难懂,但罗常培以其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广博的少数民族语言知识,再加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授,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一点儿都感觉不到乏味。罗常培授课深入浅出,具有十分清晰的条理和逻辑,教授比较枯燥的少数民族语言音标时,他着重培养学生的听音、记音、辨音等基本能力,并且将语言应用融会贯通至音标课程中来。

据罗常培的学生熊朝隽说:“罗老师的课条理清楚,例证信手拈来、随口即出。对于比较特异的少数民族语言现象,罗老师经常一讲就是几节课,使艰涩的语言在活跃的课堂中焕发出学术魅力,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理解。”[3]165罗常培不仅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作为系主任还担负着引领学术研究和教学方向的重任。有一次,有位年轻的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语言学课堂上读错了字,罗常培得知情况后,对这位教师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他读错或写错字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除了会本民族的语言外,他对少数民族语言学这门学科的认识还多有不足,于是决定对这位教师进行改聘处理,让他教授他所熟悉的课程。这件事也提醒了中文系的其他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负责、对自己的课堂负责、对自己的学生负责,首先就要专攻自己的术业。

著名国学研究者胡适曾在北京大学提出并推广他的一套治学精神,即“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罗常培继承了胡适的这一治学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创造性提出“有几分材料才说几分话”的治学主张,并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共勉。所以,无论是少数民族语言学著作,还是其他的语言学著作,罗常培总是在其著作中以事实说话,撰写不二之论。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评价罗常培时说:“罗教授令人敬仰、受人怀念,一是由于他授课水平高,二是由于他所讲内容从科学上来说十分精准。”罗常培自己也常说:“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乃至个性都是有限的,但一定要将有限的东西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无限的价值。”罗常培就是这样以严谨、诚实、道德、谦虚、友爱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三、关心民族语言、古文献的出版

20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罗常培先生也支持出版中国清代官修的以清文鉴命名的辞书《五体清文鉴》。《五体清文鉴》是由满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汉文5种文字、词汇对照的分类词汇集。该书收词包括的回文是察合台文,是现今维吾尔语的前身,是在《御制四体清文鉴》基础上增加维吾尔语而成。回文原文下有满文对音,因为书面语察合台语与口语维吾尔语分歧较大,使用满文模糊地记录了当时新疆东部地区的维吾尔语发音,语音方面有维吾尔语哈密、吐鲁番发音的特点。《五体清文鉴》里的维吾尔语词汇可以说是18、19世纪维吾尔词汇的标本。通过《五体清文鉴》里的维吾尔语词汇的研究,可以描写出清朝时期维吾尔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五体清文鉴》出版到目前为止回文词汇的研究有了相当不错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试行斯拉夫化的维吾尔文与拉丁化的维吾尔文。当时的专家、知识分子也知道罗常培先生论文里的部分内容涉及现代维吾尔语。如:ser-sar(狮子)、baktra(葡萄)、buksuk(苜蓿)、chaj(柘枝)、jam(站)、babgha(八哥)、murr(没药)、hulbah(胡卢巴)、zumunrud(祖母绿)[4]、chaa(茶)等词即是回文(察合台文)里的也是现代维吾尔语中的外来词。还有些部分例子涉及突厥、回鹘语。如:Serbi(师比)、kwaklak(带),sanggun-sanggum(桑昆)、tabghach(桃花石)[4]。罗常培先生阐述“胡葱”一词时就说:“Kashgar的onion。”[4]有趣的是Kashgar是现在的“喀什噶尔”。所以有关维吾尔语和文字的问题上也向他请教。

但是,罗常培先生不支持现行维吾尔文的拉丁化、斯拉夫化,不支持现行维吾尔文的正字法的随意改动。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语委会讨论斯拉夫化的维吾尔文与拉丁化的维吾尔文方案以后向罗常培先生派遣了一名维吾尔族学者征求意见。罗常培先生知识渊博,本来知道现行维吾尔文是拼音文字,是从《五体清文鉴》回文(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的。向他做报告的这位维吾尔族学者名叫伊敏·图尔顺。罗常培先生谦虚谨慎地倾听这位维吾尔族学者的报告和三种文字方案,然后指着回文就说:“这么好的拼音文字,比起斯拉夫文、拉丁文有何罪啊!”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罗常培.北京俗曲百种摘韵[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3]罗常培.罗常培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幼儿园语言的教研总结 篇3

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互相支撑、比翼齐飞的特色型大学。建校50年来,学校从一所“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国际型大学,成为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

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北语人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科研活动与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以高规格的国际化学科平台推动中华文化的弘扬,以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汇通东西方文明的精髓;另一方面,学校以对外汉语教学、国际化的学生结构为学术土壤,在汉语国际教育及相关领域,开展了融汇中外语言、文化的学术研究。

科学研究的鲜明特色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学校的科学研究走出了一条立足特色、教研互动、绩效为先的发展道路。建校50年来,学校始终以努力为汉语国际教育“出理论、出标准、出模式、出教材、出人才、出技术”为目标,整合各个方面的教学、科研力量,巩固和保持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对外汉语基础理论研究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和论文,应用研究推出了系列教学法、教学模式和教材。学校还成立了“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集中精力研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应用问题,破解“汉语难学”的瓶颈问题。建校50来,学校通过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窗口,打开了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传播技术研发等丰富广泛的科研领域。《中国教育报》2009年刊发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显示,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2009年整体绩效评价得分在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中位居第七,在北京地区部属高校排序中名列第四。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学术复兴的大背景下,学校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涌现出了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盛成,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王还、钟锓、吕必松、方立、赵金铭,著名翻译家袁树仁、傅惟慈、李振中、王得杏等。先后有50多位教师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优秀人才库,有40多位教师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文学、文化等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学校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富有特色的科研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学校先后设立了语言研究所、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国家百所人文社科基地)、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学校与国家语委合作建立研究中心1个(国家语言资源与监测研究中心)、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汉办研究基地1个(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北京市语委研究中心1个(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跨境合作研究中心1个(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阿拉伯研究中心)、国家公务员局认证中心1个(考试安全研究中心)。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和跨文化研究、语言测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语言信息处理和语料库建设等相关领域取得了深受学界认可的学术研究成绩。

科学研究内涵发展、成果丰硕

随着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近年来,学校的科研项目、成果和学术交流等发展均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学校语言学在“2010年我国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统计”中发表论文数排名第2,论文被引次数排名第5。

1.科研立项稳步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意识增强

学校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校级研究项目发展,使之成为由博士启动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团队项目、规划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等构成的适合不同研究水平、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研究方式的项目资助体系,呈现出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特点。“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批准校级项目147项,批准经费427.83万元,立项数比“十五”期间增加71项。经过校级项目的“孵化”,学校近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160项,项目类别达到30种,立项总数比“十五”期间增加了85项,其中纵向项目增加33项,横向项目增加52项。

2.科研成果丰硕,科研影响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校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2,293项。其中,学术专著97部、编著或教材257部、工具书或参考书21部、译著(文)70部(篇)、论文1,840篇(其中1,392篇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音像或软件7项、古籍整理著作1部、研究或咨询报告20篇,取得专利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这些获奖成果有原创性的重大学术成果,如《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汉语方言地图集》等;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果,如《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关系》等;有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如《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等。获奖类别多,中青年学者生力军作用凸显,50岁以下获奖学者占到65%。

3.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对话学术大师

“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对话学术大师”是学校倡导学术活动走高端路线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学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共59次,共有213名学校专家受邀赴外讲学,邀请533名专家来校讲学。其中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一是第八届生成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邀请到乔姆斯基作主题演讲,乔姆斯基是美国“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100名公共知识分子评选中排名第一的学者,也是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20世纪全世界前10位最伟大科学家中目前唯一的在世者。此前乔姆斯基教授不仅没来过中国,甚至没到过亚洲,此次访华之旅被认为是,继罗素和杜威访问中国之后最重量级的世界著名学者的访问和演讲活动。二是汉语拼音教学国际研讨会。这是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召开的研讨会,也是《汉语拼音方案》发布50年后首次召开的教学国际研讨会。三是第七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该讲习班是全国语言学界最高层次讲习班,被列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四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该讨论会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年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五是2009年召开的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两岸四地群贤共同宣扬了以《春秋》三传为代表的经学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爱国、修身、明德等价值理念。六是第16届中译法研讨会。该研讨会为各界学者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词汇的外文表达方式提供了平台。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升科研国际水平

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是提升学校科研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学校有160人赴海外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研修,并多次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主题演讲。同时,学校同荷兰蒂尔堡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金泽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都建立了实质的科研合作,其中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在儿童语言方面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在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展出;与荷兰蒂尔堡大学巴比伦多文化社会研究中心签订协议,就“全球化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当代社会语言文化”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就“面向蒙古学生的汉语教学”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就多元文化视野下如何进行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开展合作项目;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的合作研究项目获得欧盟评审立项,这是欧盟研究项目第一次允许有非欧盟成员国机构参加。

5.创新科研管理工作,培育科研增长点

学校积极探索创新科研管理工作,培育科研增长点。“十一五”期间,一是推动科研二级管理,推进自主学术交流。学校投入院系学术交流专项经费,鼓励各院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学术活动,对学校科研活动形成了有益补充。二是实施科研成果奖励,促进成果质量提升。共1,322项成果获得了学校的科研成果奖励。三是资助学术著作出版,展示学校学术水平。学校共资助出版学术著作32部,其中有两部著作获得省部级奖项。四是开设系列品牌讲座,服务广大师生。学校共开设相关系列品牌15个,举办讲座532场,惠及广大师生。

学校现已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单位、“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同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推进“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工作的开展。此外,还将学术带头人推荐进入各级学术评价共同体,共有265人次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的评审和结项鉴定等,这些都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学校有着强大的语言学人才队伍,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在汉语国际教育的传统优势基础上,立足特色的科学研究,在继续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核心基地的基础上,将学校打造成为国家的语言学教育中心、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战略研发中心,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想库、资源库和人才库。

幼儿园语言教研组教研计划 篇4

小班幼儿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萌芽时期,如果从这时帮助幼儿逐步培养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及能力,为幼儿打造循序渐进地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将为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研究的目标:

1、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以故事为载体,探索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二、研究成员:朱凤娟 阮丽诗 吕品品 鲍 妍 魏丽莲

三、研究措施:

1、思行并进,优化园本课程下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以故事教学研究为载体,帮助教师学习正确分析教材、解读教材、并跟据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2)开展案例分析、说课、现场诊断和参与讨论等不同形式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困惑问题;

3)一课多上,关注教师的个体成长。在促进教研组井然有序发展的同时,关注教师个体的发展,利用一课多上的方式,一方面实现教研组优质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能让被带教的老师得到最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4)教研组长保证每周进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现场进行诊断,并采取跟踪调整现状的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设计、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

5)教研组长要从教学现场研讨上、教育理论上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组员一起更好地互动,一起成长,为培养新的骨干教师打下基础。

2、整合资源,多种渠道并行推进帮助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1)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教师队伍中的资源优势,实抓培养和检查,提升师徒带教的质量,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全组教师围绕课例展开教学反思等自培活动。

3)采用“互动参与”、“头脑风暴”、“中心发言”等多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激发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让每位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敢说、会说、能说。

四、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初步确定为半年,共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1―3周)

成立教研组,总体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第4―18周)

开展研究,积累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第19―20周)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

1、我们将以论文形式完成,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快速提高,优化幼儿智能结构,使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独立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语言组教研总结 篇5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心酸,现在这里做简单的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在下学期的工作中能够取长补短。

一、语言组组况分析

本学期语言组一共有10名成员,而且语言组的老师都是配班老师,担任的是五大领域中的健康、科学、社会、语言、阅读识字等课程。这十位老师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是老师们的学习劲头还是很不错的,这个学期教研活动是每两周一次,大部分老师都能准时参加教研活动。虽然我们语言组的老师没有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但是在工作中都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老师,来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二、教研情况

为了搞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语言组也组织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1、所教科目的通课活动,老师们把所教科目提前熟悉,说一说上课流程,成员之间相互提一些好的建议,让老师做到上课胸有成竹,流程清晰,从而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2、优质课观摩,所有老师一起观看语言优质课视频,做好记录,看完后对优质课进行讨论,大部分老师都能发现优质课中不同的优点,从而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3、家长观摩活动提前说课。家长观摩活动是我们幼儿园一直都比较重要的活动,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老师们在观摩课前一个半月上交了观摩课教案,可见老师们也是比较重视我们的活动。为了让我们的课做得更好,我们提前进行了观摩课说课,每一位老师都将上课流程大致讲了一遍,一些不是很合适的地方我们也集思广益,给出了更好一点的建议,一些不太适合的课,也都提前换课。为了让我们的观摩课上的更好,我们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语言组观摩课试课活动,这期间,上课的老师们大部分都认真准备,听课的老师也都能够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将上课过程中的优缺点及时反应给上课老师。

4、绘本故事演绎。经典绘本阅读是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可以从各个方面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等等。虽然绘本阅读不是语言组所教的课程,但对于我们来说,也至关重要。在绘本故事演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老师并不是不会讲,都有一定的语言天赋,只是有点放不开,感情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让老师们能够多锻炼自己。

本组的老师大部分都能够按时完成教案及活动评析,每月两篇的教育随笔及观察记录也都能按时上交,希望这些都能够继续保持。

三、教研工作中的不足

其实回顾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

1、学习性不是很强。本身语言组都是配班老师,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所以需要还是需要多多学习,而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并没有多大程度的表现出学习性,老师们的教育教学也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2、语言组组内听课组织不够,尤其是组长,没有做到每个月听每一位老师的课。

3、教研活动目标性不强,有时候教研只是单纯的安排工作而已。

4、及个别的成员不太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足,我也思考过,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我,这个学期刚刚担任教研组长,对语言组教研还不是太熟悉,所以具体需要做什么也不是很明确,结果就导致了这样的情况: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每两周一次一起坐到一起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应该是让每个老师都能够学到一些不同的知识,关于教学上的也好,关于孩子的也好,或者是让教研活动来解决我们在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等等,而不是今天该教研了,我来了,结束了,我走了,什么效果都没有。

关于怎样教研,我也是在一步一步的摸索和学习当中,对于下学期的教研工作,也有一个初步的计划。首先是需要制定一个教研制度,明确教研目标,让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在教研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然后就是每个月开展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比如课例分享,一起来学习一些优秀课例的教学方法;而分享课例的目标是学以致用,我们也会开展组内听评课活动。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6

进一步规范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强化教师的规范用语用字的意识,从制度上保证本园语言文字工作的扎实开展;将教师、幼儿使用普通话情况作为每日行政查班以及教师每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好适时记录,每周反馈,落实奖惩。

2.抓实管理,创实效。

本年度,我园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培训与和活动经费的保证;通讯员、教学骨干老师及各班班长为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负责抓好双推宣传及监督等日常工作,在园内形成自上而下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通过积极宣传教育,层层落实责任,随时自查自纠,来促进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开展。

3.丰富环境,造氛围。

(1)继续深入开展小百灵故事电台。

本学期,继续发挥幼儿园小广播的作用,开展小百灵故事电台,特别建立了百灵鸟家长志愿团队,邀请家长们一起利用每周三离园前十五分钟,轮流到小电台讲故事,使新幼的家长、孩子通过听、说、练,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

(2)继续广泛开展故事大王巡讲团活动。

承接上学期的形式,本年坚持每周一次大、中班评选出的故事大王两名,到各班进行故事时光的巡讲活动,促进幼儿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3)创设有特色班级语言活动区。

要求各个班级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语言活动区角,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活动材料,如:早期阅读图书,故事图片,录音机、磁带、故事表演道具等等,让孩子们在与操作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4)创设语言文字宣传专栏。

充分发挥幼儿园宣传橱窗的作用,创设语言文字宣传专栏,坚持每学期出两次专刊。将专栏划分三个版块,分别对教师、幼儿、家长三类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重点的用语用字宣传教育。

(5)抓好信息上传。

信息员及时记录幼儿园里的推普信息,并用文字与照片的形式及时更新到幼儿园网络平台。

幼儿园语言的教研总结 篇7

本学期,我们大班组组织了园本教研活动,重点研究的是语言领域,首先我们对《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等进行了参与式研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确定了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如何开展大班语言讲述活动”。我们采用了一课多上的方式,组织实施了语言讲述活动《心情预报》和《小动物找工作》。目的就在于我们的教师能够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通过两次的教研活动,我们发现“一课多上”的形式很好。“一课多上”是指教研组对同一活动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活动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课多上”有效的调动了每位老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突出了研讨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合作性、互动性和实效型,它使我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感受到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们是以语言讲述活动《心情预报》为主题开展的,这一次活动是由吴丽帅老师、龚湘钰老师和龙玲老师来主教活动的,做到了新老搭配。通过观摩我们的三堂活动,我们发现吴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对孩子激励性的话语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龚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做得很好,在活动中能要求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孩子们的口语得到了发展。但是这两堂活动都局限在晴天和雨天来表示心情,没有很好的发散幼儿的思维。而龙老师的活动就选择了让孩子用不同的天气表示不同的心情,给了孩子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不过三堂活动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讲述活动的目标,没能给每位幼儿都有说的机会。于是我们在展示活动时,就加入了一个分组选择动物来播报动物心情的环节。这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未能达到原本设定的目标,由于教师在前一部分重复性的提问,引导性的语言不够精练,就导致了后面孩子自由语言表达的时间不够。

因此我们又立即组织了教师继续学习语言讲述活动的目标,并对第一次教研活动进行了小结:

1、语言活动中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应加强自身的普通话学习。

2、引导性语言应更精练,提问不需重复。

3、活动中没有必要重复孩子的回答。

4、应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语言讲述活动中来。

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就对第一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围绕语言讲述活动《小动物找工作》进行开展。这一次活动是由罗娟老师、程姣老师和酉新林老师组织教学的,每位教师都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以及孩子的兴趣及能力,适当地调整了故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活动内容更加适合自己的班级孩子。在活动中他们都利用了多媒体、情景、图片等教学形式,运用了集体表达、个体表达、分组表达等形式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教师们都是非常认真的对待本次活动的。

在我们的共同参与观摩、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程姣老师的活动是从“工作”入手,孩子们都比较陌生,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一开始回答问题的比较少,教师出示图片后,孩子们才慢慢地理解动物特性与人类职业的相关性,但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就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好机会。罗娟老师的活动是从动物的本领开始的,孩子们一下子就有了说的欲望,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动物自己特有的本领找工作,孩子们兴趣也比较高,能积极发言。并且突出了一个重点就是用“因为……所以”组成完整的语句表达。酉新林老师的活动就利用了非常形象的课件形式,而且提问是层层深入,让孩子们一步步理解了动物特性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集合了三堂活动中的好的部分,并对第一次活动发现的问题做了一些改进,就在罗老师的活动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开头孩子到“森林王国”的情景,并将最后一个环节改为游

戏“职业介绍所”,让孩子们自由分组说说动物的本领以及可以找的合适的工作,这样就让孩子们的口语得到更多的发展。

在展示过后,老师们对本次活动提出了各种建议,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也会从中汲取教训,做进一步的反思。通过第二次的活动,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1、场景布置,教具的使用是否有效,是否影响孩子讲述的内容?

2、如何在语言活动中更有效的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3、教师对幼儿观察图片顺序的指导是否会导致幼儿讲述的条理性?

幼儿园的教师教研活动总结 篇8

1、开展读书活动

幼儿园为老师订阅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报刊杂志,及时提供新《纲要》精神相应的各种书籍,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让每位教师认真阅读,要求教师每月至少摘记两篇。通过这一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有关幼儿教育书籍,丰富幼儿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本学期,我园利用外出开会、学习的机会购买各种书籍,存放阅览室供教师借阅;教师们相互介绍好书,让有益的书籍净化心灵,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增添美好的色彩。

2、托幼教育衔接研讨活动

托班的宝宝离开托儿所,升入小班学习。但到了幼儿园以后,换了新环境,新的老师,孩子哭闹,情绪不稳定,幼儿园的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在班上行为习惯较差等等方面的问题。小班年段老师邀请托儿所的老师参加开展了本次研讨活动,为托儿所的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做好衔接。

x月26日晚上,托儿所的老师和我园小班年段的老师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大家围绕:

(1)幼儿的行为习惯

(2)幼儿的动手能力

(3)幼儿一日活动的常规教育三方面进行研讨。大家根据实践经验出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对老师们今后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开展教育活动,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幼儿园大班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3月18日,大班年段教师针对“幼小衔接”教研组进行了专题研讨,对本学期全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进行布置。以大班为试点班,从心理准备入手,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衔接中的断层问题,为孩子们打下基础,做好小学学习的各种准备。

4、课题《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研讨和学习

我园围绕课题开展一系列有关的研讨、学习。本学期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学习有关理论,研究课题设计,成立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全园开展两次的课题专题学习使老师对课题如何开展和实施有了初步的认识。各年段围绕课题开展研讨活动为下学期更好的实施和开展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小班段开展《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研讨;中班段开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研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学习》研讨;大班段本学期送走毕业生将又迎来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她们开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研讨》开展研讨。

幼儿园教研总结 篇9

一学期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学期我们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成立了科学活动小组,开展了系列的科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与反思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大家的辛勤付出,幼儿家长的支持。我们完成了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以专题研讨为切入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评课、说课的能力

坚持园本教研立足本园、以人为本、以研为实,倡导教育反思,全园各个班级形成同伴合作,团队引领的保教队伍,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创造空间,让教师乐于教,兴于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教研活动立足本园发展,结合我园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我们开展了充满研究、真诚交流的园本教研活动,使教师通过各项活动真实的体验和深度反思、学习、交流和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每个教师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各个班级教师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学期科学教育活动的专题计划,学期教育计划,学期班级管理计划,在日常月、周计划中做到有目的实施教育计划,以专题研讨为切入点。这学期我们使用“多元整合”新教材,教师们围绕新的教育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材教法,大胆尝试和研究新教材的教育目标。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教育内容,刚开始教师们的反响比较大,不知怎么确立教育目标,如何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问题摆在每个教师的面前。我们根据教师的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每月把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不懂的地方,把问题带到教师沙龙活动中集体研讨,组织教师大家互相交流,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学期中期要求教师结合新教材的教育内容,以科学活动为主题,开展新教材的研讨课,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查阅学习资料,组织教师集体进行说课、议课活动确定教育目标、方式方法、与教师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们更好地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

有效发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幼儿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集体智慧才能解决。在开展“做中学” 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们选择的教育内容都是贴近幼儿生活和具有探究价值的教育体裁。如:小班设计“吹泡泡”、“会退颜色的纸”、中班:“学做莎拉、橙汁饮料”、“会变的颜色”、“神奇的管道”、“有趣的分离”,大班设计“有趣的风、水”、“认识弹性的物品”等这些教育内容都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教师们确定教育内容后,围绕“做中学”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幼儿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幼儿参与活动的空间、材料等,在“做中学“的活动中让幼儿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用分组活动方式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并记录信息,进行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寻找适宜的验证信息结果。这学期大、中、小几个班级的幼儿通过科学“做中学”的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幼儿园教研总结 篇10

一、日常工作重点:

本学期我们将自主游戏放为重点,其中个别化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和讲评作为日常研讨的重点,通过理论梳理、经验总结,实践研讨,共同梳理了个别化学习中教师的观察、指导介入时机和讲评内容及策略。

二、课题重点:

以“来自火线的孩子”区级立项课题的实施为载体,继续进一步对积累培养幼儿在小型器械、自主游戏类活动中动作发展和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我们的工作历程:

(一)学习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我们中班教研组一直利用两周一次的小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指南》、《纲要》活动教材。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也能及时地把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传达给组内其他成员做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让组内成员及时了解教改前沿的一些信息。我们每位教师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到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并且积极撰写有质量的方案和课题案例。

2、互相学习,有效提高教研质量

(1)关注备课促教学。

由于本组都为年轻教师,所在集体备课环节中为不同特色的教师预设了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的老师都愿意参与进来,能说、会说。比如面对教师们在制定中班下学期幼儿美术活动出现困惑时,我们通过集体讨论,理论参考,发挥组员的共同智慧,最后制定了下学期幼儿美术活动的教学进度,为老师们备课提供了基本的方案。

(2)关注观摩促研讨

本学期我们组继续制定主题实施计划,认真实施新教材修订版的活动内容,以《课程》等教参为依据,结合班级孩子学习特点和发展目标,有选择性的创设了个别化学习的材料。

此外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第一阶段我们共同确定了中班下学期课题研究内容,将“小型器械和自主游戏”作为本学期实践研究重点;其次结合专题研讨,我们陆续开展了有关幼儿在课题活动中的资料收集。期间,在每次前将研讨问题提前与组员交流,鼓励教师收集一些与研讨专题相关的资料,然后在研讨活动中结合案例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交流,通过分享提炼精华,弥补理论方面的不足,从而使每位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同时结合老师们的教研活动的实践情况,在小组研讨中积极进行反思和梳理,最终梳理出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操作经验,便于教师们进行一个借鉴和运用。最后在6月中,我们将专题研讨的进程进行交流和阶段小结。

四、实践活动:

(一)一研活动发现问题:

在一研中我们发现以往的体育教学方案中多关注对孩子运动技能和情感的关注,如何打破传统将培养幼儿在运动中的自护能力渗透在教学目标和实践环节中,对于老师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于是我们在一研中集思广益,通过分析中班孩子的运动特点和兴趣,并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将这一目标较灵活的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二)二研活动弥补问题:

通过以集体备课、滚动实践的方式进行“一课多研”活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单一的自护教育并不能融合在整个运动教学中,它只能是渗透式的进入运动教学环节,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现场指导,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而每一次观摩研讨我们都选择一个主要评论点,让教师有目的的去观摩活动和思考关于幼儿运动中自我保护能力等问题。

五、带领组员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一)我们组内人员年轻充满朝气、教研氛围良好。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教师指导和评价的理论知识,为教师们在个别化学习中的指导和评价指明了方向。

(二)积极开展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本学期我们结合“六一儿童节”家园共育举办了“风铃声声传欢乐”和“童话剧专场”,中班组教师多数为年轻教师,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教师们发挥各自特长,结合班级孩子特点,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的精彩节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时各班还利用了家长资源将活动过程全程拍照、摄像作为日后参考的资料,是一大亮点。

六、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1、首先作为教研组长的我在自身素质和教研能力,以及对教研活动的调控能力都还需狠下功夫。

2、在研究的基础上,教研的形式、各项内容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问题研究的深入程度还不够,大部分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3、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的层次性、挑战性有一定的提高,但内容涉及的范围不够广,对主题中的学习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幼儿园语言的教研总结 篇11

第二,让数学从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展开。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马路上鳞次栉比的建筑物……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好教材。我们平时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各种物体所处的位置、距离远近、房屋的造型,等等。诸如此类利用幼儿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对幼儿进行分类、排序、认识形体和空间测量等数学知识的感知,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从中吸取数学的经验,同时还可以运用已获得的相关知识解释未知的世界。

第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育室内环境。在数学角里,我们和幼儿一起共同收集了各种材料,如小棒、钮扣、小磁铁、玻璃球、牙签、豆子、树叶……幼儿可以随意地对各种数学材料进行数数、加减运算、进行图形的比较、分类、拼搭,或者自制各种数学学具。在娃娃超市里,我们引导幼儿将带来的一些形状、颜色不一样的废旧饮料罐头、瓶子或各种食品、药品盒之类的东西,根据形状、颜色、大小、品种、用途的不同分类、排列。自然角里,当孩子们发现不同植物相继发芽时,为了了解小苗的生长速度,他们学会了用不同工具进行实物测量,并把每次测量的数据用各种统计的方式记录下来。

实践证明,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幼儿数学教学资源,实现数学教学向生活的回归,不仅有助于解决数学教育内容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水平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更利于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从中更好地积累和发展数学经验。

本学期,我们通过业务学习和讨论,确定由宋燕茜老师进行公开教学活动。经过宋老师的精心选择,我们小组最后确定了中班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

活动目标是:

1、学习5以内的序数,理解序数的方向性,会从不同的方向识别物体的排列次序。

2、正确使用序词表达物体的排列次序,激发对序数的兴趣。通过三次不同层次的观摩和研讨,让这节数学活动更加贴近幼儿,效果更佳。

上一篇:1.1元旦的祝福说说下一篇:机电科副科长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