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展教学案例研究
现将教学案例产生及研究的过程作概括性描述和介绍。
一、发现典型,选择可供研究的对象
物设优秀教师,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教学案例,是这项研究的首要环节。这里的优秀主要表现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是指能给广大教师以启示,回答什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
在选择研究的对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的经验一般不会尽善尽美,也不大可能是现成拿来就直接可用的。因而需要做好挖掘工作,发现蕴涵在优秀教师教学中那些体现素质教育的“闪光点”,抓住有价值的因素加以提炼、升华。
二、摸底调查,确定优秀教学案例
确定对面上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案例是紧接着的工作,需要深入细致的调查。主要的方法有:(一)现场观察
1、参加教师备课活动。在了解教学设计的形成时,重在看设计项目有否增减。比如,以往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方法、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现在有否增加诸如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材的作用分析以及对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等等。
2、深入课堂听课。首先要把握的是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是否一致。如教学设计中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那么在课堂上就要仔细考察教师是否能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其次考察课堂教学有什么特色,是否有创新的因素。比如,有的教师能将良好的个性因素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情感的传递,热情肯定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鼓励学生“插嘴”,等等。最后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活动是否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学生是否在掌握了应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掌握了学习方法等。
(二)访谈调查
1、向教师调查,主要了解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设计的目的、意义、依据及整个过程。
2、向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体验和收获,可以问学生诸如“你喜欢上这一类课吗?”、“这节课与其他内容课有什么不同?”等问题,从中了解优秀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理解案例事实加强沟通的主要方法是深度访谈,以便与优秀教师形成共识。首先是将不解的内容向教师提问,以提高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是进一步挖掘。因为优秀教师潜在的观念、经验往往需要通过与其沟通,才能挖掘出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备课组、教研组及全校性教学研讨会等广泛收集大量材料。
四、分析材料,解释案例事实整理和加工事实材料,为教师提供围绕某一堂“课”的研究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思想、教案、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后记等分析和解释。最终为教师提供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样式。
下面介绍两种分析思维方式:(一)整体性分析
所谓整体性分析是指既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显行为(如教育方法和教研手段),又关注教师内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是怎样的一节课”的分析
主要着眼于就教学活动具体运作方面进行描述和诠释。比如从以下反映的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表明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1)导向:通过启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2)导学: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尝试练习,并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明确提出行为要求;(3)导律:运用以知导入新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规律;(4)导标:在训练中引导学生自我操作,自我体会知识和能力要求,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又从以下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四个方面,表明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是(1)联想的主体,(2)自学探讨的主体,(3)总结规律的主体,(4)体验演示的主体。
2、“这种课是怎样产生的”分析 1)教学思想分析
主要抓住教师的教育观念展开,尤其是对学生观和教学观进行深入的探讨。学生观方面: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的只是如何完成事先安排认知任务,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对象。在教学观方面:比如,教学不只是传播知识与经验的“特殊认识活动”,而应当是促进学生主动和谐与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整体性质发展要求的活力。
(2)教学技术环节的分析
关于不同环节,通常以完成教材规定的“认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熟悉教材标准和要求(有时是考试标准与考试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其出发点是完成教材的学科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课前活动、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反馈评估。其教学目标来自于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体验、感悟和探究,获得解决的需要。
关于同一环节的不同内容,比如,教学评价,以“认知任务为中心”的评价,大多以教学任务实现而终止。未充分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宽学生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二)个性特征的分析
所谓个性特征分析是关注教师教学活动本身的课堂教学创新特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因素。如:禁用批评--不急于评论学生提出主意的优劣;自由奔放--以新奇的、意外的、完全矛盾的因素引起学生的主意,激发智慧的火花;追求数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主意的数量越多,期间好的主意产生的可能性越大;综合改进--创造机会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自己与他人的主意,进而提出新的意念等。
五、反馈、修正、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案例初步完成之后,需要向被研究者进行反馈,同时听取优秀教师的意见,并对取得的初步成果再作修改,形成最终的成果。
一、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开展
对于基本概念比较集中的内容, 让学生自学。课本应该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 了解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现行数学教材, 语言精练、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表达规范, 注重启发性, 让学生亲自去阅读理解, 并借助于教材上的练习题, 检测自学的成效, 其意义远远超过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本身。特别是北师大版教材, 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 趣味性强, 很适合学生自学。虽然学生的原有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有很大差异, 一部分学生不能全部读懂, 但有老师适时指导, 读懂并不困难。当然, 可以事先设计几道思考题, 作为“导读”, “读”后集体交流, 这是“兵教兵”的过程, 有利于全体同学“读懂”教材, 掌握重点。———重过程。
二、在验证推广中开展
一般的, 老师在讲乘法公式时都是介绍公式, 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 公式的来由、公式的合理化解释很少讲。我就公式的几何意义上的解释做了一节课的时间,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课似乎落实不够, 从a×a、a×b到a× (b+c) 、 (a+b) × (c+d) 、 (a+b) × (a-b) 以及 (a+b) 的平方, 学生拾级而上, 用面积逐一地进行了验证, 这里潜藏着创造发明的机会, 学生去发明一个计算公式已经成为可能。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 这一节课, 目标不是定位在公式的应用, 而是定位在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定位在一种素质化的发展性的目标。这是一种今后生活也许用得着的有用的东西, 不是说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吗?这就是———验证也是一种研究。
三、在观察发现猜想中开展
例如, 对于“轴对称”这一节课时, 我首先是让学生“观察与欣赏”。借助于实物投影仪,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 (有中外建筑, 包括“东方明珠塔”、蝴蝶、花边等) , 指出这些不同类型物体画面的共同的结构特征, 引出主题“对称”, 追问:飞机为什么要左右对称呢?“东方明珠塔”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学生的回答道出了“对称”体现出的物体的力度和占空间位置的均衡的特征, 揭示了“对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老师再轻轻一“点”:人类渴望安定, 追求和谐, “均衡”也是人类自身的需要, 是人类从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交通、建筑、装璜、娱乐、艺术等各个领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轴对称”, 显然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而且有趣的课题。这样从“观察”出发, 仅用3~4分钟,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观察兴趣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接下来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呢?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老师的画图技能?我在一张夹有双面复写纸的白纸上画了一笔, 你们看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在学生都睁大眼睛, 全力观察的过程中, 我打开白纸, 抽去复写纸, 白纸上呈现出一个心的形象, 学生惊叹地叫起来:“一颗心”。对!一颗我们大家皆有的爱心!这颗“心”是怎么画出来的?它的特征是什么, 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为轴对称图形下个定义吗?看看书上是怎么定义的?其中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你能不看书, 准确叙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吗?你们想不想、能不能在一分钟内创作一幅是“轴对称图形”的画面?我事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 内夹双面复写纸, 学生十分兴奋, 动足脑筋, 作一次创作, 接下来我又利用一分钟在投影仪上当场展示学生许多张很有创意和画图技巧的画面, 这样学生不但在观察、总结、阅读、作画中深深理解、牢固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能力。
四、在“练”中开展
在“分式方程”这一节课, 先出了一些含有分数系数的整式方程, 然后将分母中的数字换成表示数的单个字母, 再换成代数式, 学生还就是将这些方程解出来了 (不知不觉地) 。直到产生增根, 甚至无解的分式方程, 老师与学生做了讨论,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 再次回顾方程同解原理, 找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根本差别, 由此得出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像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自学, 找出问题的根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 加深了对方程同解原理的理解, 更掌握了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让儿童静听”,知识的获取成了教学的最终目的。相比之下,“做中学”下的教学方式认为: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而不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获取上,更重要的是将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运用,变“纯粹的灌输”为“重知识的实践”。
但即便如此,“做中学”思想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往深处想,“做中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动手方面的能力,通过操作实际体验,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量上的获得。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结合于现有的教学之中,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主要是指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活动。在我们看来,在教学中要想有一定的成效,教学就应该本着“教”服务“学”,“学”促进“教”,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上的事半功倍。教师应实行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共建者,真正适应新课标下的教与学。
(二)“做中学”中教师的角色
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相比,“做中学”中的教师不是知识的掌权者,也不是刻板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具体来说,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他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不但要有渊博的熟练的知识,而且要有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巧。这样才能有效地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简言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身上,一切以学生为本。
陶行知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就是把教育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教学合一》)从陶行知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责任:“教学做合一”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无目的地受教科书的拘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引领学生真真正正地学习。教师的身份要从一个教材的执行者转换成课程的开发者,做实践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做学生学习中的激励者。教师的任务性质也发生改变,从设计能够让学生动手做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有效的材料到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探索铺路搭桥,再到及时疏导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产生的畏惧心理,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被信任感。
(三)“做中学”中学生的角色
1. “受教育者”一说,给我们的误解。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受传统的灌输教育的影响,我们早已不可避免地给了学生“受教育者”这一称谓,导致一些错误信息:首先,“受教育者”这一称谓意味着将客体的角色强加给了学生,使学生和老师对立起来;其次,受教育者成了学习的听众,缺乏了交流、合作、分享、探究、体验等教学形态,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课程完全地交由教师掌控,学生只是教师整个课程安排的一个受众对象。因此,如何给“做中学”学生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变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角色不能局限于对“受教育者”概念的认识上,而是要对它进行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加以表述。
2. 学生在“做中学”中的角色。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拥有其有效性。这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学习的目标。“做中学”中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知识的领会者” “知识的所有者”。作为“做中学”中的学生首先要能够从外界获得相应的知识,这是“做中学”的前提;接着就是领会所学知识,进而将所学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是“做中学”的关键一步;最后,也是最能够检验“做中学”的一点,经过自己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即知识的运用和实践。
因此,相比传统的“接收器”式的学生角色,“做中学”中的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学生更能够体会知识的价值,学习的快乐。
(四)“做中学”中教材所起的作用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满足的前提下学习。更具体地说,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会受教材的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本好的教材尤为重要。
而从教师方面来说,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都知道,教师要“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往往可以给教师更多想法和思路,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引导者。杜威曾提过:“如果承认教材的自然的发展进程,就总是从包含着‘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这是杜威对教材与“做中学”思想的深刻的阐述。
《教材及教学法通论》一书中提到,在教材编著的过程中,要常从各中小学教科书及补充读物中选择适宜的教材,以应本地区社会及儿童的特殊的需要。具体的,要根据以下标准来编著教材:1.教材在生活中应用次数较多而且常见;2.在紧要关头需要时的知识(如防空知识、防震知识);3.社会所认为适当而优良的知识;4.永久性的教材内容;5.较深奥、不易由生活中无意地自主地习得的教材。由此可见,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从生活中引介而来的教材更能够带动教师和学生的激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对于课堂教学,人们已经慢慢地走出了传统的“坐中学”教育思想的局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广泛普及教育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质量问题,每个孩子能够学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展成才,便是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根本。“做中学”结合于目前我国教育仍较为普遍的“坐中学”教学中,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不免为途径之一也不失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
教育教学管理包括哪九个方面的工作?
答:教育教学管理包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和完善评价制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抓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等九个方面的工作。
怎样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答: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停课或提前结束授课。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五、六年级不得超过6小时,其它年级应适当减少;初中不得超过7小时。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为10 小时,初中为9 小时。节假日严禁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怎样规范教学工作?
答:学校要加强教与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对备课(预习)、上课(听课)、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辅导(复习)、布置批改作业(作业)、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教学改进(学习改进)、成绩考核等方面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加强检查指导和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特别要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质量分析的基本要求;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学生作业负担适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初中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除外语课和壮语教学外,学校要以规范的普通话为教学语言。
怎样落实教学工作检查?
答:要采取自查、互查、领导检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进度、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加强师生双向交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要落实听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15节,年级组、学科组组长以上每学期至少听课20 节,小学校长每学期听课至少25 节,初中校长每学期听课至少20 节。教师和领导听课、评课均要有记录。
怎样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答: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学校教育科研计划,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处和教研组的作用,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改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怎样改进和完善评价制度?
答: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班级、学生的名次和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和谐环境,鼓励全体师生走向成功。
怎样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答: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由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团队组织、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优化德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怎样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答:学校要与所在社区建立联系,聘请校外教育辅导员,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遵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可建立家长委员会,使其了解学校的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集中反映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怎样抓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经营理念、用人理念、管理制度、企业宗旨、管理模式、执行模式类、工作大环境及福利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左右着公司员工的思想,影响着各层级员工的决策,外显为员工的行为,直接决定公司的业绩,因此目前但凡有一点眼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总结了一批鼓舞人心的标语口号,印制一批精美的宣传册,搞了几次大型的文娱活动,出版了几本刊物,自以为文化工作做得不错,大家一定会非常认可公司的文化,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与业绩一定有一个大的提高。但事情并未向公司领导预期有方向发展,员工依旧还是以前的员工,思想还是以前的思想,公司的文化氛围并未真正建立,倒是相关领导唉声叹气,创业时的激情、宽容、敬业、发展等令人难忘的一切都已经逝去。为什么会是这种状况呢?
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文化建设者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将工作目标定得太高,直接导致相关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当然达不到预期有效果。笔者认为要全面、扎实地开展企业文化工作,必须研究企业文化和公司的现状,让企业文化在矛盾中前进,在碰撞中提高,让公司的一些行为成长为行为文化,让公司一些个人化的思想逐渐沉淀为公司的文化导向,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一、企业文化宣讲的形式一定要循序渐进。
针对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宣讲方式,如果是新员工哪怕是我们对照企业文化手册照本宣科,只要我们突出重点,效果也会不错,因为第一印象总是最深刻的。但随着新员工们工作时间的增加,对公司了解的增加,我们必须在他们加盟公司2-3个月时进行一次更深刻、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执行目前的理念,对我们的工作会有什么好处,对新员工入职必须做固定的文化培训。针对在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我们进行的文化培训的侧重点又要有所不同,主要是对照公司的文化标准,如企业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基本法等,在一起讨论公司当前发生的事情与现象,在争论中对符合文化导向的进行表扬,对与文化导向背道而驰的进行批判,保证我们的思想保持相对的一致性,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有一个较好的文化导向和文化氛围。
二、树立企业文化的标杆。
公司的老员工永远是新员工学习的榜样,公司在各个行业的标兵也会是员工不断学习的榜样,标杆定律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员工思想比较混乱的时候。如对那些能够践行企业文化精神的员工进行提拔或给予特别的待遇;又如明确我们在行业或全国范围内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榜样,对照标杆找差距、定目标、拿措施、抓落实;再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对较容易影响员工的故事进行提炼,作为一种行为的标杆进行广泛的宣传等等,只要我们做好各个层面的标标杆工作,我们一定能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激励型导向的文化氛围。
三、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必须在时空上全面有序表现。
公司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及人才观、工作观、服务观和CI等核心部分必须在公司的各个场所、各个时间段、各个工作重点中都能得到良好的表现。企业文化外化的最重要部分—公司CI的应用必须及时、合理、有序;企业文化的价值观部分必须在显眼的地方有展示;企业文化的工作必须分解到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将文化工作提高到相当的高度,用文化来引导工作,在工作中体现文化;企业文化必须针对到每个人、每个人群、每个部门、每个团体,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考核量表与工作行为评价表,每个月、半年、都必须进行考核,各单位的文化工作的不同完成度直接决定本单位的工作绩效层次。四、一定要有一个员工信息交流的载体。
企业文化就是要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能够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什么?但有些单位采取的措施就是由各个部门指定一个人定期进行书面汇报本部门的员工思想状态,往往都流于形式。做得好一点的就是设立意见箱、内部刊物、BBS、员工论坛、沟通会、座谈会、总经理见面会等。其实信息交流载体一方面要有信息来源的渠道,另一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员工信息处理、反馈的渠道形成一个信息流的闭环,这样才能让信息在互动中提升公司的文化境界。
五、必须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行为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纯粹的思想性的东西,是一种工作行为的最终判别标准,但并不具有操作性,因为他强调了文化的结果,并未追究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文化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将我们想要的结果,细化到我们的工作行为中去,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文化性的分解,将价值观转化为员工个人行动准则和公司员工共同的行为标准。如公司倡导开放,那么一个公司的文员如何才能体现开放呢?我们必须给他一个具体的行为标准,如文员的岗位文化工作之开放的标准就是:接听电话要如何,接等客人应注意哪些,工作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对同事的不同意见应持有何种态度等,让任何一个人来到此岗位都一目了然,并且在工作中这样做,我们的文化工作就一定能体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对外有一个统一的形象。
六、企业文化必须由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全面负责。
企业文化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人力资源的途径来实现的,如员工有效激励的手段、良好沟通环境的构造、员工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全面建设、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与规划、员工福利的调控等企业文化的工作无一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力支持,离开了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的企业文化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要有效地开展企业文化工作,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这两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好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来全面负责、统筹协调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真正做到员工的心坎上,让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成长。
七、公司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必须要有企业文化的主题。
如果纯粹地为活动而活动,其效果充其量也就是让大家开心一下而已,如果在各项活动中融进公司文化的主题,让大家在活动中理解我们的思想,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如组织讨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演讲、组织讨论公司哲学的学习与讨论、组织员工针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进行以沟通技巧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都能在活动中弘扬公司的文化,让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
八、必须树立起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就是一个文化建设的最好表现,当我们说起那些著名的公司时我们往往是嫉妒不已,因为我们还不是这个优秀公司的一员,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公司的评价时会特别兴奋,因为我们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们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就是我们员工自豪感的最大来源,是公司建设。这主要来源于我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我们履行的社会义务以及对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公司员工对公司良好的口碑评价与推介,我们必须具有相当的重视与行动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
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建议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企业“一把手”担任组长,成员由各部门经理组成;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组长由企业一名副总经理担任,秘书由企业专职文化人员担任,成员由各部门指定人员组成。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以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就要制定企业文化理念宣贯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二)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和党工团的作用
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企业文化通常体现企业创办人及其后继者所提倡的文化和经营思想。因此,在企业文化理念宣贯落地过程,企业的领导要带头践行企业文化理念,为员工当好表率。其次,国有企业都有齐备的党的系统、工会系统和团的系统,党组织在企业文化的宣传、培训与教育中要起到带头作用。只有党工团齐抓共管,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搞好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
(三)将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制度,通过制度推进企业文化理念落地
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秀文化的体现,必然是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中。在推进企业文化理念宣贯落地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文化理念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政策和程序,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形成规范化、人性化的约束机制,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制度就是企业文化理念传播的载体之一,而且通过将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化可以加快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四)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传播载体,注重企业文化活动
企业文化理念传播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微博、微信)平台、企业网站、内部刊物等载体,将已经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等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干部员工,及时让员工了解,取得员工的支持。同时,企业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主题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让员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建立企业文化培训机制,定期对全员开展培训
要把企业文化培训摆上日程,实行全员学习,并通过制度固化,有效解决企业文化理念领导知道的多、员工知道的少的现象。要在完成日常企业文化培训计划外,根据企业文化宣贯实际需要,开发出企业文化宣贯系列培训项目。邀请外部企业文化方面的专家或公司主要领导通过深度分析,延伸讲解,让企业文化在全员中入脑入心。
(六)注重全员参与,扩大认同基础
企业文化理念宣贯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涉及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每个一角落。企业文化理念宣贯需要全员参与,因为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是关系到企业文化理念宣贯和落地效果的重要方面。为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建议在企业文化活动中能够给员工一些利益,如发些小礼品,这些细节可以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七)以文化故事促进企业文化理念宣贯
当你走进一间窗明几净、氛围文明礼貌的教室时,你能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能在教室追跑,大声喧哗随便吵闹吗?不能。这些不良现象都会悄悄退避,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我认为,新课程环境下,班级文化建设应从环境建设和人文建设两方面去实践。
一、环境建设,让班级焕发生命力。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惧黑。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班主任要下大力气抓好班级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幸福乐园。
1、精心布置教室,使之焕发生命活力。开学前,教室布置应整洁美观、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使孩子们尽快地喜欢这个班级。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感知的情景中,造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滋润他们的心田,熏陶他们的心灵,让学生踏入教室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愉悦感,成为他们顽强拼搏、健康成长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2、增设展示栏,反映学生生活和特长的园地。如“绘画作品展”、“优秀作业栏”、“今天我最棒”等栏目,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让他们有一种竞争和挑战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不断的得到发展,心理素质不断的得到锻炼,同时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地受到自我激励和对比激励,最终实现现有水平的超越。
3、创设兴趣小组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及家长主要学习学科知识、技能、技巧,出现了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技巧及拓展知识面的能力,所以,创设各种兴趣活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
二、人文建设,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教育的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且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班级,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
1、创立件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在班主任接班后都应及时和学生商讨、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良好班集体的必要前提。比如,在我们班里,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反省自己、发展自己。
2、培养自我意识,张扬学生个性。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了这一属性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建构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沉重的期望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未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然后拓宽学生的视野,承认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在班级这一舞台上创造性地学习、生活。
3、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是师生经过不懈努力想达到的最理想的班集体形式。、班风的作用是巨大的。事实证明,班风越良好,就越能激促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在我们的班级里,我不随意地批评某一个同学,每一件事情我都力求调查清楚,正确地批评、表扬,树榜样;让学生参与班风评比,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错”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师生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班风。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 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 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 也可用于课堂教学, 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学习资料.
在新课程背景下,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 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 用具有双向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此, 必须做好三个转变, 即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更多地考虑“学什么”;由注重“读懂”转到同时注重“会读”;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学案设计应包含两部分, 既要设计学生用的学习方案, 还要设计好教师用的学案版本, 它是前者的具体和细化.在编制学案时要有步骤、有层次地从知识到能力, 从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引导强化和加深,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达到学案教学的最佳课堂效果.
所以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 参照各方面信息, 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
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教师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要吃透教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 针对概念课、公式课、习题课等的不同特点科学安排学案的内容和容量, 选择适当的讲法, 强化学法指导, 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培养学生转化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如:提问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 可让基础稍差点的学生先答, 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补充, 最后由优等生或教师进一步完整、归纳.
2. 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 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注重学生参与, 让学生参与学案的编纂和完成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 给予人人参与的机会, 树立参与课堂的意识, 养成参与交流的自信和习惯, 激发人人参与的积极性, 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给学生例如, 在学案中可以设计加入“模块小结”“我的收获”“我的补充和看法”等项目,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 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学案加以补充和完善.
3. 充分组织教学素材
立足于课本, 同时教师也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外的教学材料, 科学设计, 并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有所见, 有所思, 有所得.学案教学的目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 安排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按照手中学案的各环节自主地学习, 结合高中数学知识比较系统、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的特点, 教师的讲授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在必要的时候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针对难点适当点拨, 在必要的时候对方法进行总结.
4. 学案编写要有层次性
最大限度地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认知水平, 在编写学案时有目的地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内容, 尤其是巩固练习的习题处理成有序的、难度递进的、分层次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每名学生都获得所需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目的.例如, 给学生配备的练习题可以分组进行, 逐次提升难度,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己总结、自己提升的阶梯.
5. 思想与方法的融合
数学课堂对学生而言, 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所以在学案设计时就要立足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学案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 是学生接触数学王国, 提高数学修养的一座桥梁.教师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相关数学常识、数学发展史、著名数学家等进行穿插介绍, 使“数学”这一名词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数学情操, 提高数学修养.例如, 在学习三角的有关知识时, 可以向同学们穿插介绍一部分阿拉伯的数学家, 像创立了系统的三角学术语, 如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阿尔·巴塔尼等.
除此之外, 在学案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教学情景的创设、教法学法的应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问题, 从多方面对学案进行创新.例如, 在导入数列有关知识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仪器向学生播放近期热播的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与数字密码相关的部分片段, 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列在生活中的存在性、应用性和数学的奥妙, 再进一步引出数列知识.
关键词:运用;结合;组织;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66-01
小学体育教学,许多老师都感觉到棘手,周而复始的就是做操、练习操正步,队列训练等。周而复始进行这样“预订”的教学,学生倍感枯燥。其实,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要多进行游戏式的体育教学,将教学活动寓于游戏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加强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动作技术技能的形成。
一、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体育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用科学有趣的方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形式,根据主体教材的任务,适当的运用带有竞赛性的游戏配合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促进动作技术技能的形成,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如:上三年级的30-40米加速跑练习,过去一味强调重复练习,时间长了,学生就厌烦了,对体育课提不起精神。我就利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将全班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进行综合练习比赛:黄河长江,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做,而且积极性很高,还增强了运用负荷的练习密度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又如投掷教材中,我利用旧报纸揉成团投远,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性都非常的高,我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告诉他们想投远,就得跟我学标准动作,完成这堂课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投掷基本动作。因此说,游戏是搞好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游戏要与主教材有机结合
游戏与主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游戏是为课的任务服务的,因此,在选材上不能只凭热情和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技能、素质、生理等特点,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游戏与主教材的运用。如主教材是耐力跑,游戏是迎面接力跑,虽然也搭配了游戏,但从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上,这样安排远远超过了学生的实际生理负担,不仅没有达到动作技术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相反还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所以教材的搭配,既要生动活泼又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的体育教材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它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这一教材单纯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的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更是使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类教材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跑步是孩子喜欢的项目,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毫无变化,孩子也会很快失去兴趣。在教学中加一些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邮递员送信”、“抓尾巴”、“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等,这样孩子们就会自发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玩着、奔跑着,欢笑着。
三、游戏的讲解与组织
大家知道在体育课堂上,每当教师宣布进行游戏项目时,学生的热情会马上高涨起来,并积极响应,如何能使学生更深一层进入状态,教师就要从讲解的内容出发,讲解内容包括:游戏的名称、目的、方法、规则和结果。其中,应特别讲清楚游戏的方法和规则。讲解时的语言简明扼明,生动而又形象,使游戏者一听就能明白,并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讲解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有所区别。一个游戏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组织和领导有直接关系,在游戏中,教师应观察游戏者的行动,掌握进程,控制局面。教师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补充说明,加以诱导,使游戏正确顺利的进行。对违纪范规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教师还要善于观察游戏者情绪及活动量,运用增减比赛次数,扩缩场地距离等办法来调整游戏的活动量。游戏时裁判通常由教师担任,也可由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生担任,但教师要全面观察游戏全过程,保证游戏在公正、准确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四、游戏的结束与总结
一般情况下,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效果都不好,应在规定时间或次数后结束,当学生比较满足,尚有余兴时结束游戏是最适当的时机。游戏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并指出各队在遵守纪律、执行规范、运用技术和战术以及发挥集体力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表扬好生,批评差生,鼓励弱生,使学生们通过体育游戏受到教育,学得知识提高技能。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固有的教学环境,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入社会。教师要让学生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教师节来临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我心目中的老师”的语文实践活动;到烈士陵园参观,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并让学生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主题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学校安全教育周,学生可以通过手抄报宣传安全知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学校的活动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因势利导,搭建活动平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在每次活动前,我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集相关信息、请教家长等形式,储备相关的资料。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情绪高昂。
大部分语文实践活动应采取比赛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一起策划、组合和研究,公平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能集思广益,组员们个个思维活跃敏捷,始终兴趣盎然,台上台下互动交流,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在友好而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完成了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规则》这一单元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调查学校或生活当中的规则,写成小型的调查报告,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搜集生活当中违反规则的资料,再通过办手抄报或以“规划,使我们的生活更和谐”为主题开展一次中队活动课,宣传和发动全校、全社会遵守规则。这样的活动形式既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又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距离,创造了许多锻炼学生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三、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和实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学会了合作、分享,而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激活各科学习的兴趣,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教学《雪》这一单元课文时,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首先,在下雪时,我把学生们带到了白雪覆盖的田地上,学生们到了这样的环境中,一下子欢呼雀跃起来,有的唱,有的跳,快乐得手舞足蹈。此时,他们的精神和思维完全处于兴奋、放松的状态,没有丝毫的拘束感。于是,我让学生跟我看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木和村庄;在雪地上走一走,看留下的脚印;听一听“吱呀吱呀”的声音;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有了对雪景的亲身体验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热烈,朗读得有声有色。没想到,学习语文还有如此的乐趣!
四、因人而异,展示自我舞台
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观察、走访、查阅,自主寻求答案。这种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改正。老师应将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展示成果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整理自己的学习方法。
【怎样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推荐阅读:
《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读后感10-25
开展小学特色化阅读教学的研究05-25
谈谈怎样搞好调查研究10-31
开展校本德育课题研究06-06
如何开展校本课题研究10-31
对农村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问题研究09-13
我怎样长大教学设计07-05
怎样让田径教学变得生动09-12
《怎样加快溶解》的教学反思11-06
怎样写小说教学设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