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精选8篇)
「内容摘要」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与此同时,在西方,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特色的餐饮文化,其中最著名的菜点要属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等。本文讲述的就是中西方餐饮文化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
「关键词」
餐饮
中西方
礼仪
文化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主要受地域、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餐饮特点、用餐礼仪、烹饪方法、餐具选择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首先,就餐饮特点而言。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形成了鲁菜、苏菜、川菜、粤菜这四大菜系。其中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鲁菜风味浓在于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调和得其风味咸鲜适口、清香、脆、嫩,汤精味醇,自成一格,适应性强;苏菜在选料方面,注重选料广泛,营养调配,分档
用料,因料施艺,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工艺方面注重烹饪火工。刀法多变,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醇正适中。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灿脱骨而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显其味;川菜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重视蒸释,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是其特点。酸、甜、麻、辣香、油重、浓、注重调味,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荣誉;粤菜的品种繁多,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
而西方最著名的菜品主要是以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最为著名。意大利菜为西餐之母。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烩、红焖等居多;法国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几乎包括了西菜所有的近20种烹调方法。一般常用的烤、煎、烩、焗、铁扒、焖、蒸等。法国菜的口味偏于清淡,色泽偏竽原色、素色,追求高雅的格调;德国菜在口味上较重,材料上则较偏好猪肉、牛肉、肝脏类、香料、鱼类、家禽及蔬菜等;调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调上较常使用煮、炖或烩的方式;在烹调方面上,美国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煮、蒸、烤、铁扒等。美式的食物作法都很简单,而且口味也不错。
由此可以看出: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
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因此,总的说来,中餐更注重食品间的“渗透”,即味道的搭配和匀称;相比而言,西餐更注重食品的“齐全”,即保证营养的搭配和匀称。
其次是烹饪方式的差异。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再者,用餐礼仪上的差距是中西方餐饮差距最重要的体现。在中国无论是家
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在西方去饭店吃饭一般都要事先预约,在预约时,有几点要特别注意说清楚,首先要说明人数和时间,其次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到达,是基本的礼貌,有急事时要提前通知取消定位一定要道歉。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高档西餐厅吃饭,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整洁;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女士化妆要稍重因为餐厅内的光线较暗,如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点酒都应请女士来品尝和决定。一般西餐厅的营业时间为中午11点半至下午、晚上6点半后开始晚餐,如果客人早到了可以先在酒吧喝点酒然后再进入主餐厅;就坐后可以不急于点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服务生,他们一般都非常乐意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若他们不是很清楚会问询餐厅经理或主厨;就餐时间太早,中午11点或下午5点半就到了西餐厅、匆匆吃完就走、在餐桌上大谈生意、衣着不讲究、主菜吃的太慢影响下
一道菜,或只点开胃菜不点主菜和甜点都是不礼貌的。
而在中国对于赴宴时的着装要求没有西方那样细致、只要衣着得体、大方、正式即可。但是由于近些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也会要求男士穿西装、女士穿礼服出席。中国的用餐礼仪更注重的是在餐桌上的表现。开始用餐,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饭粒,要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抹去,不要用舌头去舔。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
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在吃饭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
目前, 餐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现在去餐厅消费的顾客不仅仅是吃饭, 而是通过餐饮消费获得一种享受, 而这种享受是要全方位的, 既要令消费者感到新奇刺激, 又要使消费者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心理的安全感和愉悦感。消费者的这一餐饮消费心理的变化要求餐饮业去寻求自身经营的特色, 而从文化的角度去寻求差异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捷径。要做得恰如其分, 让顾客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留连忘返, 基于文化差异的餐饮创新应从确定文化主题, 选择恰当店名, 进行店面装修设计, 菜品创新及餐饮服务, 人员培训等方面去探讨。
一、创新餐饮店的经营主题, 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店名及店面装修设计
餐厅经营主题的确定实际上为餐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确定了餐厅经营的范围。餐饮中的主题应当是富有文化内涵的商业卖点, 蕴涵丰富的主题文化特色。主题的本质是文化。化的雅和俗, 文化的新和旧, 文化的中和西, 与主题的吸引力和产品的价格毫无关联, 关键在于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和对口性。寻找文化, 挖掘文化, 设计文化, 制作文化产品和服务, 应是餐饮经营者最重要、最具体、最花心思和精力的大事。文化选点成功, 就等于主题经营成功了一半。从餐厅的主题上进行创新, 无疑会进一步突出餐饮店的特色, 为以后的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乒乓主题文化餐厅、儒家文化餐厅、巴蜀文化餐厅、山洞主题餐厅等等。目前, 生意比较好的北京主题餐厅禅酷餐厅、火车餐厅、盲人餐厅、渡船餐厅、朝阳餐厅等, 都以鲜明的主题持续稳定地发展。这些主题餐厅更像是一些“四不像”的店, 它既有餐厅的“型”, 又有文化的“核”, 还有娱乐的“流”, 餐饮的“度”。这种“四不像”现象往往就是业态创新的标志。
餐厅的店名体现的是企业的文化内涵, 具有文化美名的餐厅是让消费者认识并接受的第一步, 店名可以体现当地地域文化, 展现当地的风情风味, 如峨眉、湘江、山城、淮扬春、夜上海、棒槌岛、五羊城等;店名也可以是由餐饮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 如爆肚冯、贾三汤包、谭家菜、仿膳、烧鹅仔等。
众所周知, 良好的餐饮环境可增进饮食的情趣, 消费者到餐厅吃饭.不单要用嘴吃, 还要用眼看, 用耳听、用鼻子闻.色、香、味、美俱佳才能使消费者觉得享受。除此之外, 还有“文化特色”才能让消费者一餐之后终生难忘。营造一种良好的、健康的文化环境, 实现大意境之美是餐饮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 店面装修设计时要始终围绕文化这个主旋律, 在创新过程中要突出文化主体, 始终把体现文化特色作为主要方向, 布置适宜的进餐环境、应时的绿色植物, 设置符合餐厅风格的灯具。从古到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的审美趣味和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店面装修设计时要顺应时代要求, 突出文化主体, 为消费者营造风格独特、健康文明的就餐环境, 这样才会深得人心, 吸引广大消费者, 产生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如德国南部有个餐馆叫“巴纳餐馆”, 坐落在城市郊区的半山上。门头就是一个大石窟, 里面是宽大的石洞。石桌石椅石凳, 洁白柔软的羊羔皮、棕色的熊皮随意地铺在石凳上。壁炉里松木在火苗中发出劈劈叭叭的声响。洞壁上是鹿角、皮子、刀具等饰物。这个山洞餐馆里透出的浓厚山大王气息。受这种山洞文化、山匪气息的影响, 很多消费者进入餐厅后放下身段, 开始大杯喝酒、大口吃肉。
二、在菜品开发方面, 菜品设计要最大限度地突出主题、突出风味
文化的差异性是菜品设计的灵魂,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 灿烂的饮食文化.我们有八大菜系, 数不清的地方风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 菜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开始是川, 鲁, 粤、苏“四大菜系”, 后加入湘、闽、浙, 皖等菜系, 演变为“八大菜系”, 后又加入京、沪, 成为“十大菜系”。“黔菜”, “渝菜”、“龙江菜”, “吉菜”、“辽菜”的诞生, 还有擅长面食的“晋菜”、唐风秦腔的“秦菜”、大缸煨汤的“赣菜”, 丝路余韵的“陇菜”、五味调和的“豫菜”, 一下子演变为“新十大菜系”。现在, 各省区都在建立自己的“菜系”, 出现了30多个菜系。省下有市、市下有县, 即使是一县之内, 也是十里不同俗。于是, 同一菜系之内, 还要以东西南北、正宗分支, 官方民间等不断细分下去。如此一来, 菜系对餐饮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弱化。因此, 靠一个菜系做火一家餐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后来兴起的迷宗菜、江湖菜等实际上是一个融汇了多菜系的综合概念, 更难成派系。因此在寻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菜品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比如说要开一家土家苗乡风味特色餐厅, 就要突出这一地方风味, 在进行菜品设计的时候就要“最大限度地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乡土菜的关键是原料的乡土性, 土家菜必须是土家族居住地的原料, 象柏杨豆干, 板桥党参, 景阳鸡, 风头姜、红参等就是独具地区餐饮文化特色的食材, 再加上对土家苗乡烹饪原料口味的适当改良, 就可以开发出土家渣椒系列, 腊香系列、苗家酸汤系列、珍菌野菜系列等风味特色菜肴。这些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菜品一经推出必会吸引到大量的餐饮消费者。
三、在菜品服务方面, 服务艺术要从文化特色入手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餐饮企业想要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对已有的服务进行创新发展。餐饮服务内涵不仅只是限于服务行业、服务技能, 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创新来完善和补充服务艺术, 进行服务艺术的创新。服务艺术创新是餐饮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创新不仅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实惠、美食, 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而且还能给餐饮店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文化为基础进行的服务艺术的创新可以是服务语言的灵活运用。如河北邯郸有家叫金狮麟的餐馆, 位置并不显著, 门面也不豪华, 装修也属一般, 但名声在外, 去过的顾客无一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核心特色就是服务:服务周到、细致, 超乎顾客的想像力。这里的服务员温温和和、不急不燥、随机应变, 个个都能说出一套套大不相同的敬酒词, 敬酒词恰到好处, 既不生硬, 还很上口, 让顾客一听就心花怒放。服务员能够掌握几百套敬酒词, 能够随时根据不同情况脱口而出。当客人的筷子不小心碰到了地上, 服务员会马上说:“您看, 您来到我们店里筷子都高兴得往地上跳了!”遇到情况服务员该如何用恰到好处的吉祥话应对, 在金狮麟有上百种不同的应对语言。
要使服务艺术具有文化的内涵和属性, 就必须有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服务者。因此, 进行这一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抓好服务培训的创新。将文化修养的提高做为餐饮培训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培训形式上除采用过去的集中培训, 更多的是采用“一对一, 老带新”, 员工对新员工要手把手地教, 现场学, 天天练, 直到能单独看台为止。同时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倡导全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总结、自我创新, 然后再将成功的经验推而广之。
总之, 餐饮的文化性已渗透到经营方方面面, 从餐厅的设计布局、装饰到菜品的色、香、味、形、器, 无一不是文化的结合体。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将文化牢牢地渗透在餐饮的方方面面, 通过色、香、味的统一, 促进人们的食欲, 满足人的生理快感, 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实现器具的变化美与美食和谐统一, 才能为餐饮经营开辟新的思路, 才会深得人心, 吸引广大消费者。这已成为餐饮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它已成为餐饮经营中突出个性特色的重要内容。故而, 以文化为基础的餐饮创新之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职业餐饮网:餐饮创新8大案例2011年02月24日http://www.canyin168.com/glyy/cygl/glct/201102/27744_3.html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西方;了解;交流
前言
吃饭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它的习惯性与不间断性而言它就是超越了文化和民族、语言的,在中西方人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的餐饮文化是明显有差别的。由于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并具有其独特性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在分析了解中西方在餐饮文化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性差别的方式是有深层根源的,我们迫切希望这样的研究对世界餐饮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能起到一定的知道个借鉴意义,仅供参老。
1.食材处理方法的不同
在食材方面的处理,中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对吃的东西异常看重,“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便是一个很好的写照。中国人将“吃”发挥的淋漓尽致,吃法更加源远流长,中国对于烹饪方法更是多达十几种。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讲究色香味俱全,但是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味。美味的产生主要体现食物的本味,在于调和,用加热以后的熟味,在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配合调料的产生调和之味,彼此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达到互相补充,互助渗透的调和美。所以说,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髓。菜品的“形”“色”不过都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味”才是内在的东西,我们虽讲究内外兼修,但是更重内在,不刻意追求外表的修饰,将菜肴的味道充分体现,不乱追求其他的地方,这就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而西方大大不同于西方,对于饮食方面更加体现一个理性的观念。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搭配,并且最主要的是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注重营养的搭配,讲究一天中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等等。保证每天的所需,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强吃下去,只因为有营养。这种饮食观念是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2.饮食内容的差异
饮食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内容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在任何一个时期,人们的餐饮生活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决定了当时能够获得的食物资源和种类,而且最终也将饮食文化体系的不断变化。
从“食”的内容来看,中国历年来都是农立国,农业经济发展早,影响着人们的食物结构。主食和副食都有明确的之分,主食主要以谷类为主,副食主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因此,中国人的饮食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清淡的,像蛋白质、脂肪、糖的摄入都不重视,所以,中国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西方属于一种农牧混合型结构,气候适宜草木的生长,适合牲畜的生长,所以畜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方人的饮食内容以肉类、奶类为主,他们没有主食和副食之分,注重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的摄取,重视原生态,蔬菜以生吃为主。伴随着科学饮食观念的不断加强,西方人逐步认识到他们的这种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所以也开始转向以植物蔬菜为主的清淡型饮食,并且逐步接受熟吃。
3.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在饮食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各个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通常都采用圆桌,这就从整个外观上给人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大家的中心,这样它不仅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也作为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我们中华民族讲究相互敬酒,相互之间让菜、劝菜,这样在小小的餐桌上,美好的事物面前,都体现了我们作为古国的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但是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餐饮方式,这样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注重卫生的嫌疑之处,不过它确实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以和为本这个范畴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没被改革。在西式饮宴上,尽管他们十分注重食品和酒的质量,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作为陪衬的。西式宴会的主要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不断交谈,最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用舞蹈来比喻宴会的交谊性,那么我们中式宴席就好比是一场集体舞,大家共同欢乐,而西式宴会就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局限于两人的交流。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比较明显,不同的是中式宴更多地体现在全席人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少部分人之间的交谊。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都比较看重,对待餐饮也是一样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自助餐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按照口味不同,各取所需,也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可以自由走动,这种方式更加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互相组合,也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但各吃各的这种吃法,虽然互不相扰,能够让每人都吃好,却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食品处理方法、内容、方式等方面,中西方饮食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都可以追溯到文化上,从文化中找到根源。几千年来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促成了二者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在全球化态势下,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出现互补与兼容。饮食文化的交流已充当起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在全球经济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着其他任何一种非语言行为都无法承担的作用,这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也在悄然改变着全世界。分析与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是为了解这一现象,更是为了在分析其差异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探讨如何发掘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合理而有效地利用饮食文化,带动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 “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B: Thank you.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
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书目(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题目: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实习单 位 校内指导教师 企业指导教师
****年**月**日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摘要
在传统的观念中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的基础,而饮食作为人民生存的首要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饮食结构、观念、方式等因为地区不同,受到环境、风俗、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在烹调方式、餐饮礼仪、饮食习惯上都会有所区别。其中区别最大的就是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面的差异,本文通过探析中西方不同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烹调手法、饮食礼仪等方面来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这些饮食差异的分析来总结涉外上午活动中应该注重的饮食方面的问题,为更好的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
饮食文化
商务活动
I 装订线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目 录 引言......................................................................................................................................................1 2 不同的饮食观念...............................................................................................................................2 2.1 饮食结构......................................................................................................................................2 2.2 饮食观念......................................................................................................................................2 2.3 不同的烹饪方法..........................................................................................................................2 3.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4 4.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5 5.涉外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6 6.总结...................................................................................................................................................7 致 谢........................................................................................................................................................8 参考文献.................................................................................................................................................9
II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1.引言
饮食作为全世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项目,由于文化、地域、饮食结构的不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往往反应的是这个国家地区的特点。所以对于中西方饮食文化而言,不同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烹饪方式都影响着饮食文化。不同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方在进行交流时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跨越文化的沟壑,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2.不同的饮食文化
2.1饮食结构
中国作为具有着优秀饮食文化的传统国家,在饮食结构上中国还是以传统的饮食风俗为主,这一风俗就是以种植为主的五谷杂粮成为中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大米、白面、小米、高粱米之类的植物类成为中国饮食中主食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中国人会蔬菜和少量的肉类作为辅助的菜品,这一主一辅成为中国的主要餐饮形式。由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导致,现在中国的饮食结构还是以熟食为主,由中国的餐饮结构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主食和辅食都是以“熟”的方式,而非“生”的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西方国家则是与中国的饮食结构不同,由于西方国家在历史中的多数为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他们多数以打猎、捕鱼为主要的获取食物来源的渠道,所以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影响着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他们的饮食结果多数是以肉类作为主要的获取热量和体力的来源,以种植类的蔬菜和谷物作为辅助的食物来源,所以这一不同的饮食结构造成了中西方饮食结构上的差异。
2.2饮食观念
除了饮食结构的不同,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风味偏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饮食的的追求是一种“感性”的追求。在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需要注重的就是失误的味道、在不毁坏食物原本的味道的基础上,加以各种中国传统的调味料,让食物和调味料在支座的过程中加以融合,提升食物的口感,另外中国在饮食观念上注重影响的均衡,荤素的搭配让中国的饮食观念更加的健康,多变。而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的追求就是食物的外在,西餐作为西方食物的主要制作方式,往往知识注重外在而非内在,西方国家对于菜品的原料、搭配、不断的推陈出现,所以西餐往往因为独特的外形和不断创新的食物搭配受到西方国家的喜爱,但是实际上在口感方面可以说是每个地方的西餐都是一个口味,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观念是注重对口感的掌握,而西方国家则是注重对食物外形的不断创新,不断挑战对食品的搭配。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饮食观念上存在的本质性区别。
2.3不同的烹饪方法
中国对饮食的观念不单单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正常需要,而且对饮食的一种美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感、欣赏、享受的过程,中国的烹饪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丽宝库,中国的烹饪方式非常的多样化,在制作中他可以出现炒、炸、焖、爆、煎、烩、蒸、煮、烤、拌等多种方式,并且由于地方的差异,中国在烹饪菜肴方面还有这广为人知的八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浙菜、徽菜、湘菜、闽菜。这八大菜系让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师傅手中就能出现各种风味。这些具有特色的烹饪方式让世界都了解了中国在烹饪方面的造诣,这也突出了中国人对烹饪的热情,对食物口感的追求,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榆次相对的西方国家的烹饪手法就相对来说的建档很多,由于西餐的菜肴多数都是以冷盘为主,食物的制作工艺也不是很繁琐,主要的烹饪方式就是烤、煎、炸、烧、焖。西方国家在烹饪的过程中主要的是讲究对菜品的用量和制作时间的掌握。他们在对食物烹饪的过程中注重的是食物营养的流失,通过西方国家的烹饪方式避免食物中原来的营养元素的损失。所以西方国家的烹饪方式是尽量的减少对食物营养的损害,而不是追求食物色香味的口感。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3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
中西方除了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之外,在饮食的理解和方式中也存在这很大的差异,中国在饮食礼仪上讲究的一种合家团聚的氛围,所以在中国的宴席聚会中随处可见的就是以方桌和圆桌分布的宴会场地。这些宴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就餐氛围,另外圆桌能够更好的在宴会中让大家进行沟通,并且在中国的饮食礼仪方面,圆桌能够更好的为客人提供菜品的介绍,表达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美德,在中国的宴会中餐桌上的礼仪主要表现在互相之间礼让、尊重,能够通过餐桌礼仪更好的相互了解。西方国家的宴会方式主要就是以自助餐的形式来进行,在宴会上食品和酒只是宴会上的陪衬,西方宴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来促进互相之间的友谊。而宴会上的自助餐的形式能够更好的让互相之间促进了解,更好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共识。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4.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还有着不同对象的差异,由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并没有西方国家人员那么高大,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除了地域的差异之外,还因为中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身体素质。对于中国人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的饮食就是以谷物和蔬菜作为主要获取营养、能量的来源,一些肉类则是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才会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所以在中国的饮食中数次啊和谷物作为主要的主食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食。所以这些植物的额营养也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饮食结构过于“素淡”。西方国家主要的饮食就是动物的肉类,他们在正常的生活中肉类作为必不可上的菜单成为西方国家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国家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认为蔬菜是用来充饥的,而肉类才是用来获取能量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中肉类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由于西方国家对时间的把握比较精确所以他们不会话费较长的时间在食物的制作上,对于食物西方国家更加依赖罐头、快餐等一类的速食产品。由于对食物饮食上的不同让中西方国家人们在体质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5.涉外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作为接待方,我们要详细的了解客人的房宿习惯、以及对食物的禁忌,由于商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与外商进行交谈时,需要避免触及到对方的风俗新馆和禁忌,才能与外商进行更好的交流。所以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5.1宗教方面的禁忌
对于伊斯兰的人来说他们在饮食中禁食猪、狗、猫、马、驴等动物的肉,并且他们不吃内脏,而且对于酒喝海鲜一类的食物也有一定的禁忌,所以在宴会时需要主办注意这些方面的安排。
5.2颜色的禁忌
比利时人和埃及人认为蓝色是会给人带来不幸的一种颜色。巴西人则认为棕黄色是凶丧之色。埃及人也忌讳黄色。埃塞俄比亚人亦如此。马来西亚人和阿拉伯人也忌讳黄色。日本人不喜欢绿色。埃及人视绿色为恶魔。英国人也厌恶绿色。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都讨厌墨绿。
5.3花卉的禁忌
法国人、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忌讳送菊花(尤其是黄菊花)。菊花是用来悼念死者的,也是会给人带来厄运之花;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把菊花看成一种妖花。而德国人和荷兰人对菊花却情有独钟。日本人给病人送花时不能送带有带根的花卉。日本人还忌讳荷花,认为是死亡和不幸的象征。但泰国人却喜欢荷花。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结 论
所以在进行商务活动中需要根据中西方对餐饮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一定的安排,避免出现对外商国家风俗习惯的冒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需要人们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尊重西方国家的礼仪规范,通过跨越文化的交流来解决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首先中西方电视广告传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上的表现。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直到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奠基着我们思想深处遵循崇尚的道德底线。也正是由于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内心,因此中国人自古就有着一种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
在塑造广告的过程中,中国的设计师往往不自觉地走上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总是给人留下凝重正式的整体印象。而西方人向来崇尚自由、个性,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奔放,所以他们的广告往往幽默、风趣,给人带来轻松随和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内敛型文化,重国、重家、重情。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重群体、轻个体”。中国广告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群体、团队。做饮料广告常是一群人争着唱着喝饮料,做食品广告常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感叹,做洗衣粉广告则是洗衣服的人排成长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集体的力量、关注众生的利益有关,也与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
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西方人不以国界为念,四处求学,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史上经常发生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现象,不同国家在战争、贸易竞争中交往,文化在冲突中融合,因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强调人性、个性的文化特征,影响到西方广告,塑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凸现个人价值等目标成为了西方广告文化。
西方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原因,讲究的是幽默,风趣和个性的张扬。他们崇尚解放思想和跳跃式的思维。所以在他们的广告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澳洲啤酒的一则广告则充分运用了西方的宗教文化,描绘了两个不同教派的人群气势汹汹地向对方阵营挺进,最后竟然绘成了一副巨人喝啤酒地图画,黄色派人的涌进正像啤酒一样“流入”红色人群所组成的巨人嘴中。气势宏伟,创意新颖。再看美国的百威啤酒,则选取一批蚂蚁作为广告的主角,赋予蚂蚁这种动物以人化,以一种夸张、幽默的风格来表现啤酒这一真正的主角。
广告创作是人脑力劳动的结果。广告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也造就了广告上的差异。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文化是传神的,重写意;西方文化是科学的,重写实。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西方文化注重写实,逻辑关联和理性思考,这与中国文化的写意,感性迥异;西方广告更注重画面的铺陈,很少使用过多的描述性语言。它常常在一系列画面后通过一句简洁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语点睛。
不少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讲英语和讲汉语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讲英语的人思维呈直线形,一篇文章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而汉语中文章的展开多数呈螺旋型,主题往往不是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广告中。
另外,在广告创意路径上,两者更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电视广告中多为一种直叙式表白,通过反复述说推销产品,可以说是一种从抽象到抽象的直线型创意路径。比如中国某保健品电视广告就是运用反复诉说的方式,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直接将该产品与中国人过节重视送礼的风俗“捆绑”起来强行灌输给受众。就是说中国广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直截了当地宣传产品功能,总喜欢把一切都说白说透,因而广告表现得非常平淡和直白,不能给受众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电视广告更富有故事性、情节性和原创性。西方电视广告在表现方式上多为故事型广告和情节型广告,可谓从抽象到形象的弧线型创意路径。西方某语言学校的电视广告就颇有特色:在一间小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缸,里面悠然自在地游着一条金鱼。突然,一只硕大的猫破门而入,朝金鱼走了过来。广告音乐从舒缓变为紧张,鱼缸里的金鱼慌张地游动着。正当猫准备扑向鱼缸的时候,金鱼发出严厉的“汪汪”声,猫闻声而逃。电视画面中亮出字幕:“学一门外语非常重要”、“XX语言学校”。西方有很多广告,都是充分利用文字、图像、语言、动作等各种符号系统来帮助受众快速准确地解码。广告内容一般不点明点透,留下足够的空间供你去体味想象。
从这种路径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的电视广告往往并非以“画面”为主,而是以“解说”为广告重点,通过解说告诉消费者该产品或品牌的特点,它更侧重于“声音”在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观众往往不用看电视画面,只需要“听”就能知道广告的意思。而西方的电视广告讲究情节性,甚至戏剧性冲突,画面与声音结合得非常紧密。一般来说,不看画面“听”不懂电视广告的意思。
虽然说中国的广告也是正在发展中,但却绝对不乏好的作品。只不过是我们现在整体的广告水平不高,很多人依然摆脱不了某些束缚。
不过,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这早已是全世界广告人的共识。我们不能离开中国而谈中国。四川人有句俗话:不管黑猫黄猫,捉着耗子就是好猫。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一条真理:评判什么是优秀的广告创意,归根结底应该看广告主是否通过广告能抓住消费者的心从而使企业最终赢利。“农夫山泉有点甜”和“百年润发”未入戛纳评委的法眼,但前者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后者也曾经奠定了在国内洗发水市场的一席之地。一个广告是否成功,更重要的是看它对受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中国是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它有着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并不能盲目地去学习国外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丢掉了自己本身的精髓。
关键词:茶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手法,内在关系
自古以来, 中西方在茶文化上就具有很大的差异, 而近现代以来出现的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 也因为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茶文化和英语教学手法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产生的, 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教学手法是根植于西方文化产生的, 所以,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和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的差异本质上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这种差异具有很多关联性。我们将先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入手, 探寻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手法差异的内在关系。
中西方都有自己的茶文化, 并且各自都很有特色, 也是各自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西方, 人均茶消费量非常大, 并且还拥有了优雅的英式红茶文化, 开创了英式下午茶的生活方式。中西方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 所以衍生出来的茶文化也有很多差异, 从品茶方式、饮茶的礼仪到茶道精神, 中西方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茶文化。与此同时,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沟通的桥梁, 其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从近代开始, 就试图学习英语, 期望通过英语的学习, 能够更加便捷地和西方人交流沟通, 能够了解、学习西方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 英语更是作为中国学生最主要的三门基础学科, 受到的重视可见一斑。不过, 西方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 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 由教师为主导, 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中国的英语教学则是以课堂为中心, 将考试作为目的, 是一种灌输性的教学。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的差异本质上也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主要包括教育价值观的不同、教学目的不同以及教学角度的不同。茶文化的差异和英语教学手法的差异, 这两种看似不沾边的差异其实具有很多内在的相似性。
1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带来的茶文化和英语教学手法差异
中国历来讲究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在茶文化上也可见一斑。中国的饮茶方式分为“清饮”和“混饮”, “清饮”是不在茶之中添加任何别的配料, 品尝茶本身味道和清香, 冲泡方式为开水清泡。在中国, 茶的“清饮”方式占据着超过九成的人群, 这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无关系, 人们都追求和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到自然当中, 这种茶的“清饮”方式就是能让人以最好的方式“品尝”自然的味道。另一种品茶方式为“混饮”, 这种方式多集中在少数民族中, 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在茶中加入糖、奶、桂圆、红枣等物, 调制出自己喜爱的茶饮品,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有些相似, 不过这也是由于少数民族对于中国道家思想的了解较少造成的。
在西方, 一直传承至今的“个人主义”思想始终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西方人在生活中追求精致, 希望生活的方式、节奏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喜欢的状态进行下去。西方人最开始是饮用绿茶, 但后来大多数人都爱喝营养有别的红茶。这是因为绿茶性寒, 而红茶则性暖, 西方很多地区都比较阴冷, 气候的原因决定了当地人的习惯, 于是西方人则偏爱喝红茶。在品红茶时, 西方人喜爱加入牛奶和糖, 以便去除茶的苦涩味道, 西方人还在茶中加入蜂蜜、肉桂、黄油等他们喜爱的东西, 创造了很多种口味, 让红茶变成受人们喜爱的饮品。此外, 西方人还对茶进行了改造和升级, 使得冲泡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这种潜藏在饮茶方式中的“个人主义”思想是西方人生活主旋律。
于此同此,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也带来了英语教学手法的差异, 这种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带来的英语教学手法的核心差异就是教育价值观不同, 而由于观念的差异, 会演变出很多教学手法细节上的差异。在英语教学手法上, 西方主要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将学生的“个人”作为一切教学的中心。西方英语教学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个性, 将学生培养成各不相同的个性, 按学生自身的情况开发学生自身的特点, 教学手法丰富多样, 强调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注重素质教育而不是考试成绩。而中国的教育在于所有人的统一性和相似性, 往往形式和教学手法都过于单一, 多为特定的模式, 试图将学生都培养成相同的模式,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2 中国的“非理性”思维与西方的“理性”思维带来的茶文化和英语教学手法差异
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民族差异性, 在西方, 人们认为只有通过逻辑推理, 遵循正确的逻辑步骤才能找到真理。中国人受到传统佛教思想的影响, 并不认同理性和逻辑能找到真理, 中国人相信静默、沉思、等待之后, 真理会自己找上门来。这种“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差异也带来中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教学手法的差异。
西方人相信喝茶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同时饮茶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所以很多西方人对茶则比较依赖, 喝茶的风气也比较浓厚, 他们每天至少要喝四五次茶。早上起来会喝一杯早茶, 目的是为了清醒大脑面对一天的开始, 中午则以茶配上点心, 而吃午餐的时候则会来一杯奶茶, 下午五点钟左右就是他们著名的下午茶时间了, 大家一边喝茶一边交流工作, 晚上入睡前还不忘再喝一杯。而中国人喜爱“静”, 认为喝茶是一种安静的行为, 用于陶冶情操, 缓解心情, 中国的茶道精神不是用来娱乐和消遣的, 更多的是用来修习一种心灵的感受, 中国人将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 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中国的“非理性”思维与西方的“理性”思维给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带来诸多差异。中国的英语教学的非理性思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的上, 本质上英语的学习是为了加强中西方的交流, 但是在中国已经将英语变成学科, 以考试为目的, 统一化的模式, 以课堂为单位, 安排固定的老师固定的方式, 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强调应试教育和记忆模仿, 老师讲得多,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在课堂上通常都是老师将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 学生做笔记并学习, 老师试图用反复的练习来强化知识点。虽然这种方式也能够让学生记住许多知识点, 但学生由于思考过少不能够融会贯通,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 其实根本上是和语言的功能背道而驰。在西方, 英语教学主要是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 以启发学生为目的, 是一种启发式教育。西方英语教学手法多种多样, 课堂生动有趣, 老师讲的时间少, 留给学生的时间多, 课堂上学生经常自由讨论,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中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教学手法的交融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和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的差异本质上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这种差异是各国文化的差异历经千年的发展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没有好坏之分, 各有优缺点, 只有取长补短, 相互融合, 完善与改进,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手法差异各有各的优缺点, 西方茶文化轻松愉悦, 便于人们接受和喜爱, 但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的意味则是西方茶文化所没有的, 中国人喜爱在品茶的过程中陶冶性情, 不仅是在品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通过茶的苦涩品味出人生的甘甜。不过, 中国茶文化应该学习西方茶文化的轻松愉悦的精神, 将茶文化更多的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西方英语教学的手法也各有优缺点, 中国英语教学虽然形式过于单一, 但是效率很高, 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很多的知识点, 强化学生的记忆。应试教育也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而西方的英语教学手法虽然对学生各方面都有锻炼但效率不高, 学生学习起来进度较慢, 记忆不深刻, 知识储备量不够。中国的英语教学手法应该吸取西方教学模式, 在自身的模式中多注重对学生思维培养, 更新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 将传统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手法转变为教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模式, 实现人才个性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 在教学手法上要灵活多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一个民族, 无论是茶文化差异还是语言教学手法差异, 都是文化差异经过长时间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学习, 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 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 让自己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燕, 汪洋.浅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商标汉英翻译[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0:185+235.
[2]庄红玲, 阙紫江.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J].外语教育, 2005, 00:160-164.
[3]唐利芹, 梁秀娟.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2:108-110.
[4]马丽研.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体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08:74-75.
[5]王朝容.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 2011, 13:268-269.
[6]李媚.从文化选择性论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D].东北林业大学, 2009.
【摘要】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并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能够让人们增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差异敏感性。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 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它注重对信息、内容以及艺术的表达。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曾指出:“我们所说的翻译,就是在译语中使用最贴切的对等词汇将语言和文体描绘出来。”多年来,功能等值、对等、传神等标准已经被翻译界的人士列为翻译实践中的通用规范。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并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能够让人们增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对文化差异敏感性,进而帮助改善人们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文化障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通常我们将一个民族所归属的地质条件和生活领域统称为生存环境,由于语言来自于生活,所以生存环境是影响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主要因素。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与英文中的“east wind”,因为中国东面紧邻大海,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东风有春天、温暖之意,而英国面临的是大西洋,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东风则意味着寒冷。为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别地域之间的差异,以免由于语境上的误区造成读者的误解。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其共同特性,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例如,汉语言中会存在许多的故事,“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等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而“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寓言。但是英国的许多典故中涉及的人或者事物都是源于英国的文学宝库,莎士比亚的一系列作品一直广为流传。另外,由于受到西方的圣经、罗马神话等影响,许多典故都源于希腊神话。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往往导致中西方国家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汉语言中,“狗”被视为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因此与狗相关的一系列语言都包含贬低的意思,例如“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视为忠诚、勇敢的象征,并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类,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时)”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民族心理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褒贬含义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字面意思翻译,不能通过分析习俗差异来展开翻译,将导致翻译出的内容不切实际,甚至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从而造成交际过程出现障碍。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中最主要的就是佛教和道教,而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人类在语言上表现出了不同。如,在与佛教有关的习语中有“五体投地”、“借花献佛”等,而西方与神、上帝有关的词汇包括“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过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则分析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之后,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既保留了文章的宗教色彩,也充分体现了刘姥姥的宗教信仰。而对于英美的读者而言,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God disposes”则更容易被接受。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的表达是受思维控制的,由于各民族的思考方法有所差异,就导致了每个民族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倾向都有所不同。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手段,翻译本身将受到思维方式的限制。中国人表达事物时习惯由因到果,从大到小,先后有序来进行阐述;而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却和中国人相反: 由小到大,先结果后原因。例如,表格中填写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8号。翻译成英语应该是:No.8,Ping Leyuan,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接翻译成China,Beijing,Chaoyang District,Ping Leyuan,no.8西方人就不能理解。因此,翻译工作者只有了解了中西方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别,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中西方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差异,他们都与翻译工作息息相关。为此,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文化和翻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的过程不单纯是在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不在于对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而在于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语言活动负迁移。互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克服文化障碍的过程,而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中往往包含一系列社会范畴的内容,包括社会现象以及历史现象等。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在翻译之前先了解各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会帮助翻译者轻松跨越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翻译出更贴切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代芬.浅析中外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甄嬛传》英文译本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287-287,295.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推荐阅读:
论中西餐饮文化差异03-07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06-29
中西方文化电影差异09-16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02-24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06-28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10-29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02-21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12-08
浅论中西文化的差异01-06
王琛--中西文化差异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