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陋室铭(共10篇)
《陋室铭》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陋室铭》赏析
“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陋室铭》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全文字数不足100,却显得意蕴幽远,诗情盎然,读之令人玩味难以释卷。
作者刘禹锡,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宫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的自明。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这篇铭文在写法上也独具巧思:
首先,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其次,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再次,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和初二上学期的学习, 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 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 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 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册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 (重点篇目八篇) , 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 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使其获得成就感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材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编排在河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 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 (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有谈人生道义的《鱼, 我所欲也》, 有谈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问题的《舜发于畎亩之中》, 以及写学习感受的两首诗《观书有感》和《论诗》。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重音。感受古今中外名人的人格魅力, 注重自身人格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本文属于托物言志的名篇, 它立意鲜明, 格调高雅, 句式整齐, 对仗工巧, 骈散结合, 音韵和谐, 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 久为传诵。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古人的君子之风。文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 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四、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篇幅短小, 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因而应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因此应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即:
1.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 正音、释词, 理解全文内容, 在多形式诵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志趣的。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教师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 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 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 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 便多方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 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 他又令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南门调至北门, 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 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情景, 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 又和书丞商量, 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 连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 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 立在门前, 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 哑口无言。
(二)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1. 与作者相识。
学生口头介绍搜集到的刘禹锡个人资料, 互相补充, 教师出示课件适当补充完善。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 (772-842) , 唐代诗人, 哲学家。字梦得, 号宾客, 洛阳人。有“诗豪”之美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 多次被贬。有《刘宾客集》, 我们学过他的诗《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本篇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任上写的。
2.解题。
学生口头介绍搜集到的文体资料, 教师出示课件适当补充。
“铭”, 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形式短小, 文字简洁、押韵, 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 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 朗读背诵, 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示范, 背诵全文,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 请学生给老师挑刺 (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 , 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 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注意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馨调名灵
丝竹劳形白丁鸿儒
2.听录音, 学生小声跟读并划出朗读节奏和韵脚。读后交流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学生反复朗读。
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 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感受“铭”这种文体特有的语言美, 而且句式的特色也很明显, 大量运用了对偶句, 读来朗朗上口。 (结合幻灯片体会)
4. 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 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
(这个环节用10分钟, 因为课前学生已经预习, 因此学生可以自己解决, 能按要求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还可读出“铭”这种文体特有的语言美。教师可结合幻灯片适时点拨。)
(四) 学生翻译, 互助合作。
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 要求学生一对一, 一人读一人译, 互相帮助指正, 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背过实词意义。在此基础上, 翻译下面重点句子:
(1)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探究一: (1) 刘禹锡所居之室可能是一种什么状况? (学生发挥想象加以描绘) (限时4分钟)
(2) 题为“陋室”, 读完课文后, 你认为他的居室到底陋不陋?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 (各抒己见)
【陋室不陋“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
探究二: (3) 文章开头先写“山、水”, 有何作用?属什么写法? (先品读, 再讨论) (限时5分钟)
【以山、水作类比, 引出陋室, 点明文章主旨。用了以虚陈实的写法】
(4)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说明作者的品德高尚, 不是鄙野粗俗之人, 而是有着高雅情操的人。请找出文中具体体现“唯吾德馨”的语句。 (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
【直接表现: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交往风雅—“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板书:环境幽雅、交往风雅、情趣高雅)
间接表现:用仙、龙、诸葛庐、子云亭类比】
探究三: (5) 文中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是何目的? (自己思考后同桌讨论交流) (限时6分钟)
【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 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6) 参照注释, 想一想“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 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紧扣“唯吾德馨”】
探究四: (7)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认识。 (限时3分钟)
【乐观、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8) 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你对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独特感受?
【本文作者不仅仅写陋室, 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 因此本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
(六) 思维拓展。
试着给自己的教室、宿舍或家取一个雅致的名字。 (各抒己见)
(七) 归纳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学了本文之后, 在做人方面、内容上或写作上, 大家有何收获?
1. 学生总结。
甲:无论在何时, 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 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乙:本文句式整齐、精美, 读来朗朗上口。还运用了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 很好的突出“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和高洁的情操。
丙: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加上类比、对偶、反问等修辞的运用, 都值得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借鉴。
2. 教师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 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 课堂检测。
(1、2题课上必做, 限时4分钟;3、4题课下选做)
1. 按原文填空:
(1) 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_______, _______。
(2) 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3) 描写室中高雅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1)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 请写出本文中的两个骈句和一个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3. 阅读下面两篇学生习作, 比较其高下优劣 (内容、思想、心态方面) :
甲《教室铭》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斯是教室, 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 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 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 无复习之劳形。自习说闲话, 讲课不愿听。心里说, 混张文凭。
乙《雏凤鸣》
事不畏难, 拼搏则赢。心不畏劳, 思索则灵。吾乃笨鸟, 常自警醒。书中有真味, 求学撮其精。谈笑增风彩, 登攀长豪情。尚须广涉猎, 多品评。无分数之压力, 无题海之劳形。雏凤展翅鸣, 长天风雨晴。放眼看, 前程万里。
4. 写一句自我激励、鞭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仿写一篇“铭文”抒发自己的志向。 (书面作业)
(九) 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 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字的美感;领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和诱导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喜欢住在豪华房子里穿着华美衣服的品行恶劣的人,还是喜欢住在简陋屋子里过着清淡生活的品德高尚的人?
生: 喜欢身居陋室而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知道吗?你的选择竟然与一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看看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趣和高尚节操。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3.提问学生朗读,注意感情。
4.学生齐声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
师: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生:陋室不陋。
师:“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生:“德馨”。
师:在文章里,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生:“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话。
师:同学们看看陋室的环境怎么样?到这里来的人多吗?
生:环境清幽;来的人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师: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生:“鸿儒”。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朋友都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
生:显现自己“德馨”。
师:和朋友在一起都做些什么呢?
生:“调素琴,阅金经”。
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生:高雅。
师:作者明明在夸赞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生: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师: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生: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师: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有远大抱负的人。
师:全文结尾照应了文中哪一句?
生:“惟吾德馨”。
师:此文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从山和水写起?
(教师借此问题讲解类比的写法)
师小结: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师: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刘禹锡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师点拨:结合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谪的背景)
师: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我们来了解一下“铭”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一生读)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小结: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及写作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增加知识储备。
师:理解课文后,让我们怀着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课文。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材料:“《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请大家看材料,思考:①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②应该怎样看待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
(学生回答)
师: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也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师:请你借鉴《陋室铭》和《教室铭》的写法写一篇仿作,要求为自己所仿写的内容拟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仿写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押韵;主题要明确,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不错,我确实一直在尝试新的模式。只是作公开课是第一次“特色突出”。
学校这学期要求实行三段六环教学模式,最开始我是极其痛苦的。因为我已经“裸备”教案一年了。
所谓“裸备”,就是先“裸看”课文几遍,一直看到有自己的上课思路,再着手备课。这中间不看教参和辅导资料。备完课再结合教参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和流程。
这样坚持的好处是:明明是老熟的文章,硬是能读出新意。如果必须说坏处,那就是我和学生碰撞出的答案不太“标准”。
三段六环有模式,配合有教参和习题。对于新手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但我这学期实践的在“板块式教学中”用活动和训练推动学生学习,势必要受到“伤害”。
反复思考中,我决定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自学”“讨论”“释疑”中,用活动来训练,从而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得到“语文读写”的训练。尤其是在所有学生都参入这一块,我极有耐心地“示范”,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训练中有所提高。
今天的公开课《陋室铭》,我就践行了这一理念。
由于心有“预设”,有对“课本”的通透掌握,在学生的知识架构没有我预测那样水准时,我仍能不慌不忙领着他们完成教学活动。
每节课的铃声响起,总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惬意。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平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刘禹锡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 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 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 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 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 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三.完成课后作业,:
1、做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一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 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通过对山水的描述, 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 陋室的孤陋与否, 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 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 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 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 他们抚琴研经, 生活从容, 远离庸俗, 远离公门, 既像得道隐士, 又像凡夫俗子, 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 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 通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描写, 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 体现了“陋室不陋, 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 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 从不与白丁做伴, 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 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 最后引孔子话作结, 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 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 引入主题, 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 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 深处着笔, 大费周折, 极度渲染, 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 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 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 见贤思齐, 终生践行, 处变不惊, 处危不屈, 坚守节操, 荣辱从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 引出自己的陋室, 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 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 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 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 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 “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 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 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 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 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 趣之雅, 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 本身并无过分之处, 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 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 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 又是“兴”, 言山、水引出陋室, 言仙、龙引出德馨, 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 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 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刘禹锡祖籍河南洛阳,出生于浙江嘉兴。也许是得益于中原文明和江南文化的双重润泽,他自小就聪慧过人,出口成章,且素怀鸿鹄之志。命运之神,似乎对他也格外垂青。从19岁开始游学帝都长安,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跟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才短短三年就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一路平步青云踏上了仕途。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刘禹锡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十九年,即被封监察御史,官居三品。然而,正像古圣先贤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命运之神不可能让刘禹锡一生都这么顺畅安乐,飞黄腾达。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刘禹锡也不由分说地被革职,并一股脑儿被贬往和州(今安徽和县)。虽然,跟同时代的韩愈先生一样,刘禹锡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但他毕竟曾是中央大员,如今即使遭贬来地方任副职,按规定也应住在州衙门里,该拥有三间三厦的房子。可惜,“德艺双馨”的刘禹锡,在和州受管的策知事偏偏是个势利小人,对刘禹锡甚是藐视,且百般刁难。
策知事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外,茅屋三间,面江而居。虽身居茅屋,但面对浩浩长江,刘禹锡非但没半点抱怨,反而诗兴大发,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每天,他一边观赏大江风光,排遣心中的郁闷,一边悠闲地看书写作,修炼青云之志。策知事见状,心里极不是滋味,遂将刘禹锡从城南门外搬迁到城北郊野,住房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想:看你这厮还乐呵不乐呵?哼!住房虽然小了,离城更远了,也无法观赏江景了,但这儿有条德胜河,河水潺潺,岸边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别有一番乡情野趣。刘禹锡很是满足,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策知事得知后,气更不打一处来。他心想:你刘禹锡不是喜欢大江小河吗?老子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连风景都看不着!于是,他又把刘禹锡折腾到一处更荒凉的地方,住房也缩减到了一小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一椅。不料,刘禹锡住进后,环顾四壁,竟不嫌其寒酸、简陋,反而,笑逐颜开,谈笑风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之际,他研墨挥毫,提笔写下了81字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恐怕那位势利狗官策知事到死都没活明白,自己的小肚雞肠“三迁”刘禹锡,非但没把他逼出个好歹,反而逼出了他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成就了他的万世美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2.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3.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一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附:板书设计
山 水
喻
陋室
设喻引题
仙 龙
喻
德馨
陋
环境清幽(景)
高洁傲岸
室
陋室不陋
铭
古贤自喻
托物言志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反问点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座右铭和古代铭文图片导入。新课讲授: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居住的。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课文分析
1.播放范读视频。自由诵读几遍把握好文章情感后,请几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
相对?
回答:人。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正反
虚实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教学课件陋室铭】推荐阅读:
陋室铭教学反思11-23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11-04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09-10
《陋室铭》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07-09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10-04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阅读教学简爱教学10-05
教学反思:教学方式12-20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06-08
字母教学教学设计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