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送别诗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共7篇)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 篇1

题解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我们在这里就不做分析。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艺术特色

① 情景相融,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

② 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

③ 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就把历史和现实,自己和别人,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典故,强烈表述了诗人对世事蹉跎的感慨。

④ 细节描写,诗歌中最能打动人心莫过于那些让人动情的一举一动,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怎能为之流泪?如果没有“更尽一杯酒”,我们的心怎么能为之震撼呢?在“送别诗”中这种平实的不露神色的描写通常能让我们痛彻心扉。阅读方法探究

其实把握了“送别诗”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手法,我们只要“按葫芦画瓢”就行,在阅读时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就可以很快把握这首诗。

① 诗歌中送别的对象,对象不同,情感就不一样。

② 诗歌中提示的语句,提示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思想指向。③ 诗歌中情感的词语,是一首诗的核心,一首诗都会围绕这个核心。

④ 诗歌中写景的内容,是探究诗人情感最好的突破口。阅读实例举隅

2008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题目解析其实这首词的新丽要解析,首先要知道新丽是什么意思,新就是新颖,新奇,丽就是华丽绮丽,前者是从构思、手法来说,后者是从用语遣词来说,所以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所谓“新丽”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从构思中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情感基调很轻松甚至有写调侃的味道,从手法上用拟人把春拟为人可以和朋友一样送,并且可以和春住很奇特,还有想象也是很奇特,把山水等自然景观和人融在一起写,让我们不知道诗人是在送人呢还是送景,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很有意蕴;从用语上来看,语句对仗工整,特别是横聚千万等词句让人读后别开生面。2009年渭南市质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漫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①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析: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比较标准的送别诗,作者先写别时,写了别时的情景,劳歌唱完朋友解行舟,此时看到的红叶青山和急流之水,很显然作者在这里写红叶青山是为了反衬离别时的哀情,也就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后面写的别后之景,诗人用漫天风雨下西楼这种景来写自己朋友走后内心的悲伤,后面的景是用以景来写情。

答案:①抒发作者的送别之愁情。②是用反衬的手法,并不是不协调,景色越美,越能衬托离别的难堪,是典型的乐景衬哀情。阅读练习

①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② 阅读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言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 ①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风景秀丽。杜二甫,即杜甫②徂徕,山名;③李白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杜甫写诗怀念他。①海色明徂徕中明字有何妙处?

②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但感情基调明显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③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没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题:两首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李白诗中的愁事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来统领全诗,王昌龄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来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②明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徂徕山色主动来映照徂徕山,把山写活了,显得很有生气勃勃。第一首诗感情豪放乐观豁达,秋波句明净秀丽,抒发作者大观之情,飞蓬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深厚的感情,又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感情豪迈。第二首诗感情沉郁凄凉,凉风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上一层悲凉的气氛,文章句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无端被流放的同情。③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高考复习送别诗教学设计

龙连英 班级:湛江市语文1班 学校:遂溪三中 发布时间: 2011-12-10 19:40:49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课时安排:两课时 前置作业:

整理学过的送别诗并思考归纳:

1、送别诗的写作背景

2、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

3、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

4、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5、常用艺术手法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多情伤离别”,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离愁别恨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

二、体验高考(2010江苏、天津、江西卷)

送 魏 二 唐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考查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考点解析:

1、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内容、情感、手法

三、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个体品味体验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回忆学过的送别诗。(多媒体显示)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 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归纳整理送别诗相关的知识:

1、送别诗的写作背景: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2、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①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②”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③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

3、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

(1)、依依不舍的留念(感情基调: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感情基调:旷达刚健,乐观向上)(3)、坦陈心志的告白

4、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1)空间:长亭、灞陵、南浦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2)时间:黄昏、月夜、清晨、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3)景物:明月、夕阳、秋、杨柳、柳絮、杨花、春草流水、孤舟

5、常用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四、迁移训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景物诗还是送别诗? 篇2

关键词:岑参 景物诗 好奇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景诗还是送别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写景诗和送别诗属于不同的题材,对这首诗歌的题材归类具有重要意义,归类不同,诗的主旨就不一样。一般认为这首诗是送别诗,细味之,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属于景物诗。也有学人认为这首诗题材上两者兼具,这更是混淆主旨。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写景与送别的关系,更本质地说,就是对当时作者心态的把握不太准确。

好奇的心态使景物描写处于主导地位。好奇是对某种对象具有关注、欣赏和探索的心理特点。杜甫《渼陂行》“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可见岑参具有好奇的个性,且喜欢奇异的美景,并对其探个究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前八句写奇妙雪景和奇特寒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第二部分,由写景过渡到送别;最后八句是写雪中送别。前两部分无疑是写景,那么第三部分主体是写景还是送别呢?笔者认为还是以写景为主。由于诗人具有好奇的个性,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不是送别这件事情,而是送别时的景象,并对这种种景象充满欣赏和探究的心理。具体地说,其一,诗人不是关注离别时的情,而是关注离别时的景。其二、对离别时的种种景象充满欣赏探究的心理。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离别前的招待,不仅有酒,还弹奏胡琴琵琶吹羌笛。这种招待方式只有边塞才有,充满着异域风情。这一异域情调才是诗人所关注欣赏的对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本指送别时出辕门,可以想见,诗人好奇地四处张望,惊诧于纷纷的暮雪和强风中红旗被冻住不能飞扬的奇异景象。黄昏时分的送别,一般都是离情盈盈,不能自已地伤心惆怅,况且是在远离故土的边塞。尤其是在纷纷的暮雪中,更易产生压抑而又温馨的思乡之情。然而诗人不是向内地思乡,而是向外地打望欣赏探究:那纷纷暮雪的沉重感,那强劲的北风中红旗竟然被冻住了的酷寒的威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接着从轮台东门送武判官归京,离开的时候漫天都是雪,天山的路也被雪覆盖了,到处都是白皑皑的一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武判官他们很快就消失在山路里,唯有雪上留下马蹄的印记。这一“空”字包含着些许惆怅和冥想,好像他们在人间消失了一样。总之,从好奇的心理来看,诗人关注、欣赏和探究的是离别时的种种景象,而不是离别时的情思。这就决定了第三部分具有很强的景物意识,而不是离别之情。所以这部分起主导地位的是景物,离别只是写景的一个叙事结构而已。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联的后一句才是这联的重心。这首诗第三部分每联前一句都是点明离别的事情,后句都是写景。可见,诗人也是以写景为重点。

不仅如此,从题目来看,“白雪歌”放在“送武判官归京”前面,且在“白雪”后冠以“歌”字,即说明这首诗是歌咏白雪的,“送武判官归京”只是表明歌咏白雪的场合或者情景。

综上所述,从第三部分送别的雪景、句式结构和题名来看,这首诗就是一首歌咏白雪的写景诗。即使在离别这样忧愁之时仍然对西北边塞的雪景充满着好奇,那真是“岑参兄弟皆好奇”啊!

那么这首诗中引起诗人好奇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从客观上来说,西北边塞边地苦寒、士卒劳苦,雪更加强了将士们的艰苦的感觉。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岑参一点艰苦的意味也没有。从其好奇的眼睛看来,这里充满着新奇浪漫的情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强劲,连坚韧的白草也吹折了;于是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雪漫天。一个“即”字透露了诗人好奇的心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寒冷才会下雪,但诗人并未感到大漠的寒冷与荒凉,反而把这塞北的寒风看作江南的春风。被雪覆盖凝结的千树万树成了江南白花盛开的梨树。寒冷干涩的塞外雪花在诗人的眼中变得那么皎洁、鲜润、明艳、飞动。所以塞外的酷寒恶劣环境却如诗人家乡江南一样美丽,哪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觉呢?即使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种酷寒也并没有给人产生怨苦的感觉,而是南方人对西北边塞严寒的心理征服,即旁观者新奇的全新体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千里冰封的辽阔大地、阴云惨淡的天空,虽然透露了些许离别的忧愁,但是我们知道诗人关注的不是离别的心理体验,而是离别时的种种景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别时饮酒的豪爽,西北边地异域乐器所奏音乐的异国风情。这在内地几乎是没有的场面。同样是新奇而热闹。“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第一部分对雪花与酷寒的玩赏心态来看,纷纷暮雪显得那么温馨,犹如梨花的飘落。寒风抖动着的红旗,一瞬间就凝固了。漫漫洁白的天地一片猩红凝固在天际,犹如诗人火热的心在塞北暮色的严寒中坚定、闪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路上的雪就像洁白的地毯,好让武判官他们离别时不染一点纤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在洁白的大地上,一忽儿离人们就不见了,好像他们在人间消失走到天上一般。诗人该遥想着,京都亦如天上宫阙那么遥远而神秘,承载着诗人无限的憧憬。总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联诗应该奠定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塞北成了诗人的家乡江南,雪花成了家乡春天的梨花。雪天的塞北在诗人眼里显得那么新奇浪漫,连离别也变得轻松而富于激情。

在苦寒的塞北边地,艰难的戍边生活为什么变得那么轻松、新奇、浪漫呢?客观现实与诗歌意境反差的形成在于诗人有一颗火热豪迈的诗化心灵。这种心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立功边塞的抱负。岑参的曾祖父、伯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尽管父亲只做过两任州刺史,宰相家族的遗传因子一定会在青年岑参的内心鼓起强烈的梦想。直抵卿相是士人最大的愿望。所以,虽然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但自幼就博览群书。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仕途道路之艰辛,可想而知。于是天宝八载(749),他毅然弃官从戌,首度出塞,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京,与高适、杜甫唱和。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岑参《送郭乂杂言》曰:“功名须及早,岁月莫须掷。”《银山碛西馆》言:“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就表明了弃官从戌的原因。当时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将领就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甚至获得封侯。王昌龄的《闺怨》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少妇何止是一人呢?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写了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告别了长安的妻子,在通向西域的漫漫大路上,忽然遇上一个老相识请他捎信回家时的情景。即使思恋亲人,诗人仍然义无反顾地奔向远在天涯的边塞。从戌觅封侯在当时是读书人普遍的心理,岑参第一次进入据守新疆的高仙芝幕府,第二次进入封常清的幕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在封常清幕府中写的。诗中洋溢着的奇情异彩就是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理所辐射的。《唐才子传》载:“至德中,裴休、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未及大用而谢世,岂不伤哉。”岑参仅官至嘉州刺史,“未及大用而谢世”,当时及后世人都为之惋惜感伤。

其次,洒脱豪迈个性中的忠君爱国之心。弃官从戌的目的是希望被重用。但在绝域之地,环境的恶劣和思乡之情往往联系在一起。《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安西馆中思长安》:“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大漠绝域,人烟几无,奔走忙碌,寂寞劳苦,归期如梦,自然思恋亲人,以致幻想缩天之术与亲人相会。甚至因环境的恶劣与思乡的强烈而产生悔恨的念头,如《日没贺延碛作》:“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但这是一时之念。然而边功未立,抱负未成。《北庭作》:“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如何贪念亲人呢?《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言:“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从本质上说,诗人立功边塞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并非仅为个人的功名利禄。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送人赴安西》:“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特别是国家处在危难之际,更是如此。《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其二言:“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抚剑伤世路,哀歌泣良图。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安史之乱之际,岑参已到新朝廷凤翔处,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为不能拯救国家而悔恨。但是“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可见其忠君爱国之心。功业与忠义相交融是盛唐士人时代精神的体现。

再次,豪迈心态下的好奇心理。正因为盛唐士人感激忠义、建功立业的愿望强烈,形成了豪迈洒脱的个性。他们对离别之事亦不以为意,反而对异域风光充满好奇。不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此,其时其它的一些送别诗亦是如此。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虽然题有送别,却关注欣赏探究热海奇异景象。又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亦是对天山雪的奇异景象的描绘。又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同样是对火山云充满兴致的描绘。然而,岑参这样的诗作只是此期边塞生活的独创。当落魄蜀地的时候,这种豪迈洒脱的心态没有了,送别诗中的景物也就隶属于情感,不再有豪迈的个性和好奇的心理相融合形成的送别的景物诗了。

综上所述,岑参的这首诗是一首景物诗,其中的送别内容只是写景的描述结构。建功立业与感激忠义相交融所激起的洒脱豪迈的个性赋予了盛唐诗人新奇、浪漫的诗化心态。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 篇3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田园

1。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节日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风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送别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2。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思乡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爱国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马 上 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描写春天的诗两首: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描写夏天的诗两首:.《夏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描写秋天的诗两首: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四、描写冬天的诗两首: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送别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边塞诗两首: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七、思乡诗两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静夜思》李 白

送别诗——《送别》 篇4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送别》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另一说6-761年)[1],字摩诘(mó jié) ,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

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送别》简介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送别诗鉴赏 篇5

一、送别诗中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

(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 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酒

(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3、唱歌(唱歌饯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二)时间意象:

4、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5、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6、“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三)空间意象:

7、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8、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参考答案:渺茫春江与一片征帆形成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征帆的渺小,由此引发作者对征帆日暮之时找不到停泊处所的担心,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关心担忧之情。前三句写景,饱含感情,末句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将依依惜别的哀伤之情上升到顶点。方法:(抓意象——绘图景——析手法——悟感情)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例: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哀景衬壮情(析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日暮黄昏,黄云千里,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苍凉悲壮 之景。

三、四两句转到作者对友人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的赠语(抓意象,绘图景),体现了诗人自信豪迈、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的情谊和劝勉鼓励之情。(悟感情)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情感具体分类: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情深意长的勉励,劝慰中带着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情感6:表明朋友间的友谊深厚。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7: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常包含个人的身世之感。

送席大

孟浩然

惜尔怀其宝,迷邦倦客游。江山历全楚,河洛越成周。道路疲千里,乡园老一丘。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

三、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 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酒抒情,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四、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五、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六、鉴赏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七、实战演练:

分析鉴赏以下几首诗,看看这些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一)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

(二)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五)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李白的送别诗 篇6

送二季之江东

[唐]李白

初发强中作,题诗与惠连。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

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

送纪秀才游越

[唐]李白

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唐]李白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唐]李白

吾家青萍剑,操割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唐]李白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唐]李白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赠僧朝美

[唐]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赠易秀才

[唐]李白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

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

送别诗专题讲解 篇7

一、导入: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二、文题(送、赠、别等)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

三、表现要点:

(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它们常常表现:

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

(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达自己志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特征(意象):

(一)地点类

1、长亭、短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密联系。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是常见。

送别诗 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最早见此意象。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南浦”便经常见于送别诗中,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有时也写作“别浦”,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ǎ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均写离别。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送别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

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5、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西楼:闺怨之情。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

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江楼”,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绪。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二)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三)植物类:

1、杨柳:暗寓离别、留恋、伤感。

作为诗中的意象,“杨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诗写战后幸存的征人,归途中抚今追昔的感慨。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至唐代,折柳送客之风盛行。因此,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逐渐增多。这是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送别诗 往往折柳相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惜别、“依依不舍”之情。而行旅之人见到柳就会引起起缕缕离愁,生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因此说,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浮萍、飞蓬:孤寂的游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

3、草、芳草、青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暗喻离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4、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5、丁香:花蕾结而不绽,诗词中多以喻愁思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qiáo《感恩多》)“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四)动物类:

1、杜鹃/鹧鸪/秋蝉

2、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猿猴

(五)乐器类(吹)笛、(吹)箫、(吹)笙/画角(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六)景观类

1、残阳/残月/明月/秋月

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3、(细)雨/朝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水/江水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季节天气时间类:

1、阴天/破晓/晨/晓风/黄昏/夕阳/夜/

2、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西风/落叶,败荷。

(八)人造物象类

1、酒/美酒/浊酒:离别、愁绪。美酒与文人很早以来就联系在一起。友人分离,常以酒饯别,所以,酒也是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船/(兰)舟/帆

3、(青)灯/烛/蜡/炬

五、写作手法: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抵不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开头多描写久别的境况,有的还捎带点明时间。有的则全然融情入景,只字不提离别的感受),怀友时则较多的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凭空描述,但情韵悠长。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一)、抒情方式上:

1、借景抒情

为间接抒情中最常见的一种。(具体解释见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驿馆、旅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草熏:草香。薰,香气。征辔:征人手中的缰索。辔:马缰,即以代表马。③迢迢:绵长貌。④盈盈粉泪:泪水满眼的样子;盈盈喻指美人,古诗:“盈盈楼上女”。⑤平芜:俯视远方,野草平碧。芜:丛生的草。⑥行人:此指心上人。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是用来说明一首诗词“整体创意”方面的常用术语。它和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均属于“间接抒情”的方式。

此语多用于“写景”诗中,指的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景象描写”(多是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情绪。“景象”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这些物象的性质与作者的情感相近或相反。即:

A、景情一致,情景交融。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B、景情相反,以乐景写(衬)哀情。“以乐景写哀,其境更哀。” 王国维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如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②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三四句为正衬: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④⑤⑥

上一篇:乡镇一事一议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上学期学生会宣传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