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修订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法修订

建筑法修订 篇1

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石秀诗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说明时介绍说,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煤矿企业必须为煤矿井下作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两条规定是在建立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前,为及时救治和补偿因工作发生意外伤害的煤矿和建筑施工企业职工而作出的专门规定。

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要求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社会保险法将于今年7月1日施行,经对相关法律进行清理,为保持法律之间的协调衔接,避免出现煤矿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同时参加两项保障内容相同的强制保险的情况,需要对煤炭法、建筑法的上述规定进行相应的修改。根据决定草案,煤炭法第四十四条拟修改为:“煤矿企业在保证职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可以为井下作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建筑法第四十八条拟修改为:“建筑施工企业在保证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可以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石秀诗作说明时表示,这样修改,既明确煤矿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履行工伤保险的法定义务,又将意外伤害保险改为自愿参加,使其成为工伤保险的补充,以提高对这两类职工的保障水平。

建筑法修订 篇2

《陕西省建筑节能条例》自2007年颁布实施以来, 在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 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具体要求。自国务院2008年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至今, 先后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法规标准及规范, 对建筑节能的内容有了新的诠释, 要求提升建筑品质, 转变建设模式,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陕西省《条例》修订内容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和制度安排, 并结合陕西省实际对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

增加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内容。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比建筑节能的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修订草案》增加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规定, 明确标准执行范围和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等各方主体的责任。细化了可再生能源利用、装配式建筑设计、雨水回收利用和中水回用设施、在具备条件的建筑物屋顶和墙面实施立体绿化等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要求, 明确城镇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建筑法修订 篇3

【摘 要】根据原教材“房屋建筑学”使用情况、存在问题、修订基础,提出新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修订方案及创新程度,以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关键词】高职 房屋建筑 教材 修订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61-02

随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提速,建筑业迎来新机遇。为实现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发展,应打造精品教材,服务现代建筑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本文试根据原教材“房屋建筑学”的使用情况、存在问题、修订基础等,提出新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修订方案及创新程度,以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一、教材修订背景

(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教材改革势不可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加强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强教材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二)打造精品教材,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缩影,是一门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是所有建筑行业人员都应该掌握的专业入门课程。课程地位显要,其对应的教材要打造成为《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所要求的“反映产业技术升级,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修订教材、精品教材,能够引领建筑行业人员顺利进入专业的门槛,并为学习建筑设计及施工打下一定的基础,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教材改革抓住了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带来的机遇,抓住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核心,同时吸收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成果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使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与城镇化建设和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城镇化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本教材修订抓住了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带来的机遇,抓住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核心,使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与全国城镇化建设和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城镇化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二、原教材概况

(一)基本情况。具体见表1。

获奖情况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广西教育厅2011年5月授予)

(二)使用学校。“房屋建筑学”教材在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中使用,主要有: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等13多所学校。

(三)使用专业。“房屋建筑学”教材用于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土建类和水利类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

(四)使用效果。“房屋建筑学”教材2007年2月第1版到2012年6月第4次印刷共发行使用近15000册,在北京、甘肃、河南、山东、陕西、浙江、江苏、江西、广西、深圳、湖南、河北、湖北、四川、广东等新华书店销售,在全国高职高专中13多所院校中使用6年,各院校反响很大,反映该教材效果好。教材指导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反映当代建筑科学技术、文化的新成就,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符合学生身心和学习特点。该教材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力求与水利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体现新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该教材结构完整,深度适宜,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便于组织教学。叙述流畅,符号、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页面设计新颖,图形、表格布局合理,印刷装订规范。教材各项建设水平均达到全国水利水电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示范教材的要求,在本土木建和水利类领域教材建设中起到较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教材修订理由

(一)原教材存在不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的不断变化,各高职院校无不在寻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房屋建筑学”教材第一版难免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有必要修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二)修订教材“创新”程度高。表现在:

1.形式创新。修订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呈现形式,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音像制品、通用主题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配套教材。推进教材建设立体化。

2.教育创新。“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教材修订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先进性和前瞻性;体现“双证书”制度;建立规定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实训教学机制。以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素质教育、学生个性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修订基础扎实。表现在:

1.教材建设初见成效。教材自2007年2月出版以来印刷4次共发行使用近2万册,供全国高职高专中13多所院校中使用7年,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曾获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房屋建筑学”课程还作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院级精品课程,经过建设,在课程相应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录像、教学电子课件、课程教学文本、试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本项目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素材。

2.组织支持力度大。“房屋建筑学”教材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全国水利水电高职教研会和中国高职教研会水利行业协作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全国水利水电高职教研会对教材修订给予大力支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更新机制比较健全。

主编所在学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院校,学院鼓励教师在骨干建设期2012~2014年内多出特色教材、精品教材。修订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将作为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课程教材,计划与核心课程的教材同步建设,资金和时间保障方面与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一举解决。骨干建设已经为本教材修订搭建了平台。

3.编写团队实力强。以执教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抓手,在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指导下,聘请行业大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编,组成一支产教结合、素质优良、跨区域、跨学校联合编写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团队。

团队成员均是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在建筑工程领域内均有深入的研究,团结协作,默契配合,来自区内外,来自学校和企业,能够校企合作,及时有效的收集相关信息,促进本教材修订开展。是一支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教材编写团队,工作基础非常扎实。

四、教材修订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原则和工作目标,打造“房屋建筑学”为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与精品教材,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建设,推动全国及区域城镇化发展。

(二)主要思路。保持第一版“力求与水利水电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体现新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注重实用为主”的特点,在尊重原书主体内容的基础上,作必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添加案例导入和实训项目为手段,形成理论、设计计算、实训一体化教材”,产教结合、体现标准。推行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修订后的教材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以立体化形式呈现的教材。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房屋建筑学”教材修订后改名为“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将“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建设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吸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努力做到课程教学资源库与企业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密切结合;突出课程资源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既照顾当前的学生知识掌握,又兼顾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学生探索知识、自主学习的便捷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包括:施工图纸、图片;课程设计、实训;生产和教学视频;工程案例;精品教材;习题试题库等六大方面。最终呈现的立体教材包括精品教材和配套光盘。

(四)教材修订手段。教材编审团队跟踪调查教材的使用情况、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课程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最新成果,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资金方面,国家骨干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中特色教材专项资金作保障,保障教材修订工作顺利开展。人力方面,联合区内外高职高专院校作者,分工如下:主编负责教材修订总策划、总协调、统稿;主审负责教材修订理论研究和指导;副主编负责教材使用的跟踪分析、统稿;参编负责CAI课件创作等。

最终形成纸质教材,配套含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验实训指导、试题库、实景照片等栏目的CAI课件光盘。通过教学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较为完善的教学解决方案,以满足教学需要。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凌卫宁(1967-),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

建筑法修订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和加强建筑工程规划监督管理,确保建筑工程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 本市中心城区及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域内建筑工程的规划监督检查及竣工规划核实管理。

本市中心城区及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直管区以外的各区(市)县的建筑工程规划监督检查及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术语含义)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规划监督管理 , 是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工程,进行的以 ± 0.00 检查、规划抽查检查、竣工规划核实 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区域内建筑工程的规划监督管理。

第五条(建设单位或个人义务)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依据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建设工程施工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规划条件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向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承诺书》。

第二章规划监督检查

第六条(启动规划监督检查流程)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启动规划监督检查流程,并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和《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承诺书》扫描后以附件的形式上传至规划政务电子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

第七条(± 0.00 检测要求和内容)建筑工程施工至± 0.00 阶段时,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提前 2 个工作日 委托并通知 测绘单位进行± 0.00 检测。

测绘单位依据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测绘技术规范等对建筑工程的平面尺寸、建筑间距及建筑退距等进行现场实测,并出具《建设工程± 0.00 检测报告书》。

第八条(± 0.00 检测成果移交)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将测绘单位出具的《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在 2 个工作日内报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 0.00 检查的依据。第九条(± 0.00 检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项目± 0.00 检测报告书》核查建筑工程的平面尺寸、间距及退让距离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到施工现场对建筑工程± 0.00 阶段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配合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的平面尺寸、间距等进行监督检查,填写《建筑工程± 0.00检查规划监督检查表》的相关内容,并将检查数据和相关材料录入信息系统。

若发现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应在 2 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或个人发出《责令期限改正通知书》,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责令限期改正;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

建设单位或个人整改完毕后,应在 2 个工作日内通知测绘单位对建筑工程重新进行± 0.00 检测,检测结果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复核批准,发出《复工通知书》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十条(规划抽查检查)建筑工程施工至主体结构封顶前,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若发现建筑工程涉嫌违法建设的,应当委托并通知测绘单位进行主体断水前检测。

测绘单位依据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测绘技术规范等对建筑工程的建筑高度、建筑层数、阳台出挑、装饰构架等进行现场实测,并出具《建设工程主体断水前检测报告书》。

测绘单位应将《建设工程主体断水前检测报告书》在 1 个工作日内报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规划抽查检查的依据。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主体断水前检测报告书》到施工现场核验建筑工程的建筑高度、建筑层数、阳台出挑、装饰构架等实施清楚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填写《建筑工程主体断水前规划监督检查表》的相关内容,并 将抽查数据和相关材料录入信息系统。

抽查巡查中发现建设单位或个人未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进行建设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 2 个工作日内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责令限期改正;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

经整改符合规划要求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复工通知书》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三章 竣工规划核实

第十一条(竣工规划核实申请)建筑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照建筑工程并联竣工验收的要求申请竣工规划核实。

第十三条(竣工规划核实条件)申请竣工规划核实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已按照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及 其附图、附件 规定的内容建设竣工 ;

(二)施工场地清理完毕,临时施工用房、围墙等建(构)筑物已拆除。

第十四条(申请竣工规划核实报送材料)申请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成都市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申请表》;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

(三)房屋竣工规划测绘图及建筑工程规划测绘成果报告书各 1 套;

(四)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 电子及纸质文件各 1 套;

(五)建设档案资料审核意见书;

(六)市管重要区域内的建筑项目,须提供竣工实测三维模型电子文件。

第十四条(竣工规划核实依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 其附图、附件,对建筑工程是否符合规划予以核实。

第十五条(公示制度)建设单位或个人在申请办理竣工规划核实手续时,应将项目(不含共建配套、成产性工业项目)的规划许可及建设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 7 日,必要时应登报公告;建设单位或个人应负责将公示内容告知相关利害关系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竣工规划核实内容)建筑工程的竣工规划核实内容如下:

(一)建筑面积。建筑工程的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非住宅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建筑面积等;

(二)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物管用房、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门卫室等建设项目配套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农贸市场、公厕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预留市政设施点位的实施情况;

基底面积、总绿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规划指标;

(三)周边关系。建筑工程的建筑平面尺寸、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及临规划道路、河道、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围墙等;

(四)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法定规划、技术规定等 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竣工规划核实时限、程序及结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后的

规定时限内完成竣工规划核实工作。竣工规划核实工作为办理规划核实和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市管重要区域内、市管重要区域外信用等级低的建筑项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图件核验、现场勘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市管重要区域外(信用等级低的除外)建筑项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图件核查方式进行核实,核发《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函复意见书》。

经核实符合规划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将项目的规划许可及建设情况予以公示及公证,完成公示及公证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不符合规划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照《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函复意见书》予以整改,整改完成后将项目的规划许可及建设情况予以公示及公证 , 完成公示及公证后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公示时间和整改时间不计入规定的竣工规划核实时限。

共建配套项目和生产性工业项目可不予现场核验和规划核实公示,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图件核查方式进行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不符合规划的,核发《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函复意见书》;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后,应将竣工规划核实数据和相关材料录入信息系统。第十八条(不予核实合格的情形)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在进行竣工规划核实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经依法处理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一)未经规划批准擅自改变建筑立面、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的;

(二)未经规划批准擅自改变建筑平面尺寸、建筑退界、建筑间距等平面布局的;

(三)未经规划批准擅自增加规划条件规定的容积率的;

(四)未经规划批准擅自 改变配套设施的建筑性质、缩减建设规模的 ;

第十九条(误差、变化处理)建筑工程竣工后,其建设符合规划条件以及有关设计规范、技术规定要求,但与规划许可要求不完全一致,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

(一)在总平面布局、建筑层数不变的前提下,建筑平面尺寸、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界与规划许可不一致,但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

(二)物管用房、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用房、公厕、垃圾房、门卫室等配套设施按照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建设竣工,实际建筑面积小于规划许可面积 但符合规划条件的;

(三)地面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规划许可停车位数量的前提下,涉及位置调整经公示无异议的;

(四)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的实际建筑面积大于等于规划许可建筑面积的。

第二十条(分期竣工规划核实)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竣工规划核实时,对于一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循“一次申请”的原则;确需 分期竣工规划核实的,应 满足下列条件:

(一)建设用地被规划道路、高压线、河道等分割或者被用地性质分界线分割的;

(二)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单体建筑已按照 审定 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建设竣工;

(三)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的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 等配套设施已按照 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建设竣工;

(四)规划许可要求的物管用房不在分期竣工规划核实范围内的,应提供符合标准的临时物管用房;

(五)建成区与施工区已设置安全隔离设施;

(六)建设单位或个人已将申请分期竣工规划核实的理由、分期规划实施情况、安全隔离设施的设置等相关内容予以登报公告、现场公示,公示无异议的。

第二十一条(信用管理)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筑工程 ± 0.00 检查、规划抽查检查、竣工规划核实时,应当将建设单位、测绘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规划信用信息 纳入城乡规划信用信息管理。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对其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建设单位或个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合格证》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撤消,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依法对建筑工程进行规划监督管理,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解释)本办法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建筑法修订 篇5

一、新课标修订要点:

(一)《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起开始实验。2011年修订工作完成。2011年年底正式发布。

1、课程性质方面的修订

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课程基本理念的修订

基本理念突出了英语学科的特点,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修订后的英语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3、修订后的英语课程基本理念

○ 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4、课程目标的修订

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保持《标准》总体结构和目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具体目标要求,以更好地反映全国广大地区的教学实际书评和未来发展需求。

5、课程强调的能力

修订稿仍然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6、课程实施的修订

提高《课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7、修订后的教学建议

○ 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 注重语言实践,培养运用能力;

○ 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 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调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渠道; ○ 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要求。

8、其他方面的修订

○ 将音标写入课标,让学生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五级)○ 增加了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

○ 单独列出了义务教育阶段1600个词汇和小学阶段400个左右的核心词汇; ○ 删除了词汇表中的词性和中文释义。

(二)分级目标的特点解读

1、语言技能目标解读

包括二级语言技能目标(听)、二级语言技能目标(说)、二级语言技能目标(读)和二级语言技能相互解读举例。

2、语言知识技能解读

包括语言知识目标、词汇知识目标、语法知识目标的解读

(三)分级目标中关键术语解读

1、“知道”、“了解”和“理解”

2、“正确”“恰当”和“适当”

3、“学习”和“学会”

二、修订教材教学要点:

1、增强祖国意思,进行渗透式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对原教材板块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原有独立的、且内容单向的文化板块融入必学板块

2、关注学生,增强教材设计的儿童亲和力 从儿童视觉美学角度对所有主线人物与版式设计做了全新设计。

3、调整内容,平缓难度,微调弹性板块

根据课标有关词汇的要求,调整并削减总词量与语法项目;着重修订对话,突出核心教学内容;调整弹性板块到检测板块之后;三上至六上的学习单元有12页减至10页,复习单元由6页减至4页。六下只有一个复习单元,共12页。

4、强调语言体系,引导小学生发展自然拼读的能力

○ 三年级: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及五个元音字母的短音; ○ 四——五:不同元音及辅音字母常见组合的发音; ○ 六年级:重音、连读、升降调等方面的内容。

5、重视技能发展过程,优化读写设计。

○ 关于阅读:三年级强化字母、单词的认读;四年级注重阅读组句、小短文;○ 五——六年级每册教材围绕一条故事线展开趣味阅读。

我国宪法修订历史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还不具备制宪的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在总结胜利成果和确立国家制度方面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大陆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民族在平等和友爱互助的基础上团结了起来;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被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已经开始;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颁布后,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普选,选出了基层代表5669万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这就为召开全国人大、制订宪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现实也迫切要求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当时,我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确定了以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任务。这就需要有一部根本大法来确定国家的领导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这一艰巨任务的完成。1952年12月2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43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于1953年召开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并开始进行起草选举法和宪法草案等准备工作。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全面筹备制宪工作。同年底,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杭州,着手起草宪法。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广泛参阅了中外宪法文件特别是苏联等民主国家的宪法文件,数易其稿,宪法草案初稿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从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组织了8000多人和15亿多人对草案初稿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后,形成了提交第一次全国人大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20日,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是贯穿1954年宪法的基本精神。由于受过渡时期历史条件的局限,1954年宪法还不具备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确定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它的制定与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事业走上了新的里程。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基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三次修改五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在近半个世纪中,曾被三次修改五次修正。

11975年的第一次修改

1954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我国逐步地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左”的错误,从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错误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这条错误的路线在中共“九大”、“十大”上得到了肯定。“左”的错误的影响,使庄严的宪法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4年,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2年。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到1965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基本上做到按期举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1963年先后进行了五次选举,也基本上做到了按时选举。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连续10年没有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也10多年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受到极大的损害。为了适应“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需要,从1970年开始,我国着手对宪法进行修改。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全国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同时提出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同年8~9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专门讨论了修改宪法的问题,就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基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1975年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决定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主持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讨论,1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的宪法,是在那种很不正常的条件下制定出来的。这个宪法对于很多需要认真规定的东西,都过于草率。因此可以说是一部有严重缺点和问题的社会主义宪法。

2.1978年的第二次修改和1979年、1980年两次局部的修正

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宪法做出进一步修改。这就有了1978年对宪法的再一次修改。1978年宪法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组成的修改宪法委员会起草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主持了这次宪法的修改。在起草过程中,反复征求了党内外广大群众的意见,宪法修改草案在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上讨论通过后,提请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78年3月5日正式公布。

3.1982年的第三次修改

1978年以后的几年,是我国处于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情况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现实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修改。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任主任委员,宋庆龄、彭真任副主任委员,主持修改宪法。决定成立以胡乔木为秘书长的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宪法的修改起草工作。1982年2月,宪法修改委员会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修改后,于1982年11月23日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这一宪法修改草案。

4.对1982年宪法的三次修正

建筑法修订 篇7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内规”)是一部指导、规范装修设计中合理使用各种装修材料的设计规范,自颁布以来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中以及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验收内装修工程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和依据。但是由于该规范编写于1995年,随着材料科学及装修设计的不断进步,该规范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当前内装修工程的实际需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际并结合在“内规”修订中的一些经验,对当前该规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其亟待完善的若干方面,并提出若干建议。

1 当前“内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与其他涉及材料的消防技术标准间的不统一

在目前各类消防技术规范的总则中常见的用语:“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内规”第1.0.5条也有类似的规定。显然,当该规范与其他涉及材料的消防技术规范标准之间的要求出现不一致时,设计人员很难执行。

(1)“内规”第2.0.3条规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由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确定”。而该附录A的分级判定标准与我国GB 8624-2006《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的相关规定差别较大。根据当前公安部的有关文件规定,按GB 8624检测分级A1、A2类材料均可作为A类材料使用,其中A1类材料的判定依据基本与原附录A一致,但A2的判定依据就相差很多。A2类产品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难燃性很高且有低毒性的材料。这样,在一些特殊场所中如何正确选择内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就容易出现问题,如A2类材料应用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等疏散要求极高的场所的适用性问题。

(2)“内规”第2.0.1条将装修材料按使用部位和功能分为顶棚、墙面、地面、隔断装修材料、固定家具、装饰织物和其他装饰材料七类,其中其他装饰材料指“楼梯扶手、挂镜线、踢脚板、窗帘盒、暖气罩等”。据此,“内规”是不包括电线套管和管道、墙体保温材料的。但是与该规范配套使用的《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按材料种类将装修材料分为纺织织物、木质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他材料等五类,其中高分子合成材料中有电线套管、复合材料中有保温材料。就建设工程本身而言,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施工和验收等应围绕设计要求而展开。当两本规范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即设计中对电线套管、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没有要求,在施工、验收时又提出了相关要求,则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人员难以确定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3)“内规”第1.0.3条要求内装修设计应“积极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但是,如何选择燃烧时不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规范没有明确说明。GB 20286-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对公共场所的阻燃制品及组件的毒性有了具体要求,如将该要求作为“内规”第1.0.3条的补充,从目前情况看,似乎法律依据不足。

1.2 部分建筑场所分类过于简单、不科学

“内规”将厂房各部位装修材料的选择简单地划分为甲乙类厂房和有明火的丁类厂房丙类厂房无明火的丁类厂房和戊类厂房三个大的类别。这种划分法在20世纪90年代是非常有效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空间、机械化、流水化的联合生产工艺流程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厂房内,现代厂房的生产工艺及环境要求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制造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洁净厂房越建越多。既有微电子产业的洁净车间,也有医药产业和航天工业的洁净厂房,还有汽车和金属工业的喷涂车间。在这些洁净厂房中,由不同工段组成一个或多个车间,每个工段的火灾危险性不同,既有甲、乙类的也有丙类及丙类以下的。各工段之间有的采用了防火分隔,有的之间仅采用一条无分隔物的过道进行空间位置上的分隔。按照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1.2条的相关规定,当一座厂房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且满足该条文的规定时,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可按较小的部分确定。这样,对于甲、乙类的区域也按照丙类的要求确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显然是不适宜的。从“内规”第3.1节民用建筑的一般规定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当装修区域属于该建筑中价值较高或危险等级较高或安全疏散要求较高的场所,该区域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要求也高。因此,亟需对工业建筑装修场所的分类进行细化。

(2)在“内规”第3.3.1条高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分类中将高层医院并入了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商住楼的范围内,也将其分为一类建筑和二类建筑。这也是不妥当的。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0.1条对高层民用建筑的分类,所有高层医院均为一类高层建筑。而且目前高层医院除裙房外,上部楼层多为病房楼,楼内均设有集中空气调节系统,每层吊顶内均有氧气管等助燃气体管道,楼层中一些用房(如护士配药间、药库、手术室等)还有易燃易爆液体等,不比高级旅馆的火灾危险性低,其中病人的疏散能力远不及旅馆内旅客的能力强。因此,建议将医院归入高级旅馆一类中,对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严格控制。

1.3 一般规定中对娱乐场所易燃材料的控制较宽泛

对娱乐场所,除了3.1.18条规定的场所外,其他场所顶棚和墙面均可以使用不超过10%的聚氨酯类泡沫塑料。如果这些场所同时装有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果聚氨酯类泡沫塑料经阻燃处理达到B1级,那么,其墙面和地面均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这类产品。根据目前的情况,规范显然是要求过低了,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而且,《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也没有相关规定。因此,规范修改势在必行。鉴于目前国内此类产品防火性能的局限性对于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论处于哪类建筑,哪一楼层,均应严格规定一律不得采用多孔或泡沫状塑料,以避免类似福建长乐酒吧等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的其他场所,也应限制使用的面积和部位。

1.4 对特殊区域常用装修材料、施工工艺未作明确规定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消防科技发展很快,一些新的消防设施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储烟仓等。储烟仓是一种在排烟空间的建筑顶部由垂壁、梁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在机械排烟系统中经常使用。根据其功能需求,储烟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那么当顶棚兼作储烟仓使用时,就不应该使用A2级材料了。

此外,出于节能及吸音的需要,目前在一些办公场所、研发实验室的吊顶中经常使用一种吸音顶棚,该顶棚的构造从下至上为:3~5 mm的穿孔铝板,1层黑色的PE阻燃薄膜,20~25 mm的1层经阻燃处理的吸音棉,这种多层复合材料如何界定其燃烧性能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导致目前这种顶棚的施工方法多种多样,质量无法控制。还有一种目前在公共娱乐场所使用较多的装修材料是玻璃,为追求新颖、奇特的装修效果,公共娱乐场所的顶棚及墙面大量使用浮法镜面玻璃。这种玻璃由于材料自身特点,无法独立安装,而是需要通过基层材料进行固定。从目前使用的基层材料来看,多以三夹板、五夹板、细木工板等木质材料为主,而且两者之间的材料比约为1∶1。大量使用镜面玻璃就等于实际使用了大量的木质装修材料,如果这些木质材料未经过防火处理或防火处理不到位,无疑增加了场所的火灾负荷。尤其严重的是,当火场温度达到450℃左右玻璃就会炸裂,此时暴露在火焰面前的就是木质基层,必然加速火灾的蔓延,极易导致火势扩大;同时,玻璃的炸裂还会影响人员疏散,即使不炸裂,当玻璃位于疏散走道的墙面时也会对人员疏散产生误导。因此,对这些经常使用的特殊材料及部件亟需在规范中予以规范、明确。

1.5 缺少仓库内装修及建筑内布展材料使用规定

近年来,物流业及展览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国内发展很快,尤其是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将对展览业产生深远影响。一些价值较高的电子仓库和药品、化妆品及化工品仓库都采用了恒温仓库,这些仓库与普通仓库不同,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装修,而1995年“内规”编制时未考虑到这种情况的产生,没有对仓库的内装修材料进行规定,导致目前在消防监督管理中存在盲区。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展览行业,由于没有对布展材料的明确规定,导致目前在布展中材料使用较乱,火灾隐患较多。因此亟需根据当前装修工程的建设现状对“内规”进行修订。

2 对“内规”修订所提的相关建议

2009年5月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二十六条规定,“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人员密集场所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不燃、难燃材料”。这从法律上规定了装修材料的选用原则,因此在当前装修行业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亟需从技术规范上对装修材料的选择及施工予以明确规定,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施工及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予以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对此,笔者就“内规”修订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2.1 正确处理“内规”与其他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

就“内规”及《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等几部国家标准的作用来看,《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是一部指导大家如何对建筑材料进行燃烧性能分级的标准,它应是“内规”应用的基础。“内规”是一部指导大家如何正确选择装饰、装修材料的规范,它应该在《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已确定材料燃烧性能级别的基础上,指导大家如何选材,如何对多层材料的燃烧性能进行定义、区别等;《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是一部指导大家如何施工、验收的规范,它应以“内规”为基础,在“内规”的基础上指导大家采用正确的施工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因此,“内规”与《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内容应严格对应,不应有大的区别。此外,《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应是一部对装修材料进行消防监督管理的标准,它是建立了上述规范的基础上的管理要求,而不应作为上述规范内容不完善时的补充依据。

2.2 细化厂房装修部位的分类

根据目前厂房内的实际使用状况,笔者从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及人员密集度对厂房的装修部位进行了分类,并对相关部位的装修材料进行了初步定义。见表1。

2.3 绝热节能保温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准确使用

上海“11.15”胶州路高层居民住宅火灾再次敲响警钟:应严格控制聚氨酯类泡沫塑料等绝热节能保温材料的使用。目前除2009年建设部和公安部颁布的《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粗框架的规定外,具体在实际工程中操作性并不强。无论是外墙内保温还是内墙外保温,建筑管理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规定选用符合防火阻燃性能较强的建筑节能材料,从选材开始,严格控制易燃烧及发烟量大的节能材料,提倡选用氧指数高的保温材料,如酚酸树脂泡沫。特别是控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节能保温材料的选用,如世博园区项目、奥运场馆项目。人员密集场所,如大型商场市场、超高层建筑等,体量大,发生火灾损失大,发生火灾易造成群死群伤建筑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建筑等,在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上宜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笔者建议,绝热节能材料应进行阻燃和防火处理。

建筑节能选用保温材料均应进行过阻燃处理的材料,随着阻燃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添加阻燃剂是有效防阻火灾蔓延的既简便又经济的方法。在绝热节能材料外层另加一层防火涂材使之耐火等级进一步的提高,也可采用浸渍的阻燃法,将绝热节能材料浸于阻燃剂中,待干燥后用于建筑中,可有效减慢火灾蔓延速度。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抑烟技术。

2.4 增加对仓库、布展以及特殊区域常用装修材料、施工工艺的规定

建议在“内规”修订中增加仓库、布展以及上述常用特殊材料及部件材料的燃烧性能要求。如对仓库可以按其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对布展,应根据区域及展台的情况分别予以规定;对吊顶兼作储烟仓的顶棚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即A1级材料);对公共娱乐场所使用玻璃应有限制,并控制其基层材料的燃烧性能。此外,对多层复合材料应建议整体材料进行相应的燃烧性能测试,以保证正确使用。对公共场所使用的A2级、B1级及B2级材料的燃烧毒性也应有具体的标准,方便工程人员正确选材。

3 结语

“内规”是内装修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依据,该规范的全面完善是保证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质量的基本,也是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科学监督管理的基石。而规范的修订也应以十几年来工程发展的实际为标准,因此,正确规范建筑内部装修材料是防止火灾发生、蔓延和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选材、正确施工,才能在保证建筑物的消防安全,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霍然,袁宏永.性能化建筑防火分析与设计[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李引擎.建筑防火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刑法修订的取舍之道 篇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这是1997年中国大规模修订刑法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改,也是新刑法颁布以来首次提出减少死刑。

本次刑法修正案明确取消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盗窃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同时规定,对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此一修订引起民众广泛关注。此次减少死刑罪名,首要原因也许是适应国际法。中国已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要求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且只适用于最严重的犯罪。而中国现有《刑法》的刑罚条款共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相较之下过多。同时,在现实中,有些死刑罪名较少适用或基本未曾适用过,也完全可以取消,改为更为合理的有期徒刑。

这样的变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的法律向着更为人道主义的方向演进。古代中国刑法的传统整体架构是由法家奠定的,当时的法律就是刑律。法家相信人性本恶,每个人随时准备为非作歹,相互伤害。政府必须制定严刑峻法,并且最为严厉地执行,才有可能震慑民众,维持基本社会秩序。这样,法家设计的刑律体系就设定了诸多严酷刑罚,包括肉刑、及众多死刑罪名。

这种刑治观念在现代之初就遭遇严重冲击。清末制定新式法律,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清理刑律中的各种肉刑,减少死刑适用范围。

不过,网民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网民几乎一边倒地反对这样的修订。其理由主要是,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因而需要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人们相信,死刑具有威慑力,废除死刑就是纵容犯罪。

这样的信念正是法家的传统信念,但这样的信念其实并不能成立。《盐铁论》中就记载汉代贤良文学反对严刑峻罚的理据:“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而不能张,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网,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

翻译成现代话语,这段话意思就是:法律,尤其是刑法,只不过是实现优良治理的工具之一。而且,它不是主要的工具,主要的工具是社会健全的道德伦理,和合理的政治、经济、司法等制度安排。假如社会成员普遍具有基本道德意识,假如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设计较为合理,社会贫富差距不大,那么,整个社会的犯罪自然就会较少。相反,如果制度不合理,道德伦理秩序崩溃,则犯罪率必然会比较高。但这个时候,社会基础已经溃烂,动用严刑峻法同样无济于事。按照儒家的构想,要重建优良的社会秩序,需要回到道德建设、制度改进上。

海外有不少经验研究也已经证明,死刑不仅无助于减少犯罪,在特定情况下,反而可能导致犯罪分子更加残忍,并在第一次犯下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罪之后,破罐子破摔,连续犯罪。因此,减少死刑名目,并不会纵容犯罪,不会对社会秩序构成负面影响。不过,《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也提出“法者,缘人情而制”。中国当下的民情并不能接受全面废除死刑,因而,不是废除死刑,而是逐渐减少死刑适用范围,就是一个可取的进路。

但立法者在取舍之间,也应当高度审慎。比如,在审议刑法修正案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委员说,“从国际上看,大多数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犯罪和贪污贿赂罪犯一般都没有死刑”。这一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民众之所以这些年来强烈反对减少死刑罪名,就是因为担心,在众多死刑没有废除的时候,先行废除针对巨额贪污、受贿等官员犯罪行为的死刑,从而事实上把弱势群体置于法律的不公平地位。

立法者应当理解民众的这种担心。如果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目前披露出来的官员之严重贪污受贿行为,已经不属于一般的经济犯罪,而带有滥用权力、严重侵害公共秩序的性质。对这样的行径,不可陡然废除死刑。

上一篇:一年级《上下》说课稿下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