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物流系统论文(共10篇)
随着物流水平的提高,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越发显得重要,货物运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当今物流工业先进性的标志,目前,国内运输信息化管理方法单一,大多数物流运营公司仅能提供实时的定位跟踪与查询服务,不能获得运载工具上的货物信息,无法及时发现货物装卸过程的失误,特别是危险品的运输,一旦出错,后果不堪想象。
本文设计了一种物流货物运输管理系统以解决这类问题。该系统基于GPRS、GPS和RFID(无线射频技术),采用单片机串口时分复用方式控制各功能模块,将采集的信息在运载工具上实时显示,并通过无线传输发送到远程终端。这样,不仅实现了对运载工具的定位,而且可以有效管理其装载的货物,达到及时发现错误,及时处理的目的,提高了货物运输管理中的效率,减少了时间成本。
硬件系统结构
功能模块
系统采用三个功能模块:RFID模块,GPS模块和GPRS模块。
RFID模块采用的是WJ公司的MPR6000,工作频率为UHF902~928MHz,支持EPCClass0、Class1和Class0 协议。
贴在箱内各货物上的电子标签(Tag)写入了货物的基本信息和编号,RFID模块与Tag之间可每几微秒通信一次,实时了解运载工具上的货物信息、以及运输途中货物装卸或出入库等情况,以便对货物进行智能管理。
2合1模块TRIZIUM-GPS采用Telit公司GPS和GPRS产品。
该模块支持4800、9600、38400、57600bps等常见波特率,并集成了GPRS和GPS两个模块,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联合工作,并且两模块都各自有两对UART口(UART0和UART1)。在联合工作模式下,GPRS模块的UART1和GPS模块的UART0对接,使用AT 命令,GPS模块采集的定位信息就可以传输到GPRS模块的UART接口上,然后通过GPRS的UART0口传输到MCU。
GPS的目的在于采集定位信息,用于对运载工具进行实时定位,以便实时跟踪、优化调度,
GPRS模块的目的就是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远程监控终端。
系统模型
MUC采用AT89S51单片机,功耗低,具有4KB在线可编程Flash存储器,片内WDT能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个功能模块共同由单片机控制,内置于运载工具内。
运行流程主要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终端处理及反馈。单片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用于与3个功能模块和远程监控中心的通信。数据采集包括GPS模块和RFID模块的数据,通过串口传入单片机进行预处理,显示在LCD上,同时通过GPRS模块发送到远程监控中心,进行终端处理分析。远程监控中心也可以通过GPRS传输命令,向单片机发出提示、警告或获取其他实时信息。
电路设计单片机系统
电路原理图,3个功能模块受1块51单片机控制,模块与单片机之间采用异步串行通行模式。虽然各功能模块提供了许多控制线,但为了简化接口设计,均采用两线(TXD、RXD)连接。模块之间通信的控制通过软件来实现,采用软件实现控制具有使用灵活的特点,避免了过多的硬件信号的检测。
AT89S51单片机只有一对串口,这样,如何解决单片机串口的复用问题是整个硬件的重点之一。本系统用单片机的P3.0、P3.1、P3.2 三个管脚来分别控制三个功能模块的RXD。串口通信的起始位处于“space”状态,只有当某控制管脚为低电平时,对应的模块才能享有使用串口的权力,达到串口时分复用的目的。
LCD显示模块采用OCMJ4×8,它是128×64点阵液晶模块。该模块内含GB231216×16点阵国际一级简体汉字和 ASCII8×8(半高)及8×16(全高)点英文字库,用户输入区位码或ASCII码即可实现文本显示。
键盘控制器HD7279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运载工具上“人机对话”的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采集所需信息,并显示在车载LCD上,这样就可在货物装卸过程中获得当前状况,方便管理。
为了扩展MCU的外部ROM和RAM,单片机外接16k的E2PROMAT28C16和COMS静态RAMIDT6116。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物流仓储有效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1]。传统的物流仓储管理已经不适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伴随着无线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简称RFID) 技术的出现、发展、成熟和广泛应用, 高效、智能、快捷的物流仓储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大大节约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产生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系统特点
本系统中, 物流仓库管理与RFID相结合, 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 改进物流仓储管理, 提升效率及价值;提高物品出入库过程中的识别率, 可不开箱检查, 并同时识别多个物品, 提高出入库效率;缩减盘点周期, 提高数据实时性, 实时动态掌握库存情况, 实现对库存物品的可视化管理;大大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 并加快配送的速度, 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可以精确掌握物资情况, 优化合理库存;具备物品运输、物流配送、货物追溯等功能, 真正实现物流仓储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大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R FID技术概述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于货品的识别、跟踪、定位及仓储管理[2]。RFID系统通常由读写器、电子标签、天线及计算机控制端组成, RFID系统工作原理如图一所示。
3 R FID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优越性
在物流仓储管理方面采用射频识别技术, 只需要在货物的外包装上安装电子标签, 在仓储运输检查站或中转设置阅读器, 就可以实现资产的收货、入库、盘点、配装、出库、运输各个环节的可视化管理。在运输过程中, 阅读器将电子标签的信息通过卫星或电话线传输到运输部门的数据库, 电子标签每通过一个检查站, 数据库的数据就得到更新, 当电子标签到达终点时, 数据库关闭。与此同时, 货主可以根据权限, 访问在途可视化网页, 了解货物的具体位置, 这对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 系统设计
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智能管理系统是一个集物品收货管理、储位管理、物品出入库管理、物品盘点管理、运输、物流配送、货物追溯等功能于一身的完整系统, 实现了整个物流仓储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提高了物流效率[3]。该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二所示。
4.1 仓储子系统
入库时, 在成品包装车间, 先将RFID电子标签贴在产品上, 成批装箱后贴上箱标, 需打托盘的也可在打完托盘后贴上托盘标;包装好的产品由装卸工具经由RFID阅读器与天线组成的通道进行入库, RFID设备自动获取入库数量并记录于系统, 如贴有托盘标的, 每托盘货物信息通过进货口读写器写入托盘标, 同时形成订单数据关联, 通过计算机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算出库位 (或人工在一开始对该批入库指定库位) , 通过网络系统将存货指令发到仓库客户端 (或叉车车载系统) , 叉车员按照要求存放到相应库位。入库完成后, 系统更新库存资料, 并标注各批次货物的库位信息。
出库时, 物流部门的发货人根据销售要求的发货单生成出库单:即根据出库优先级 (比如生产日期靠前的优先出库) 向仓库查询出库货物存储仓位及库存状态, 如有客户指定批号则按指定批号查询, 并生成出库货物提货仓位及相应托盘所属货物和装货车辆。领货人携出库单至仓库管理员, 仓管员核对信息安排叉车司机执行对应产品出库。叉车提货经过出口闸, 出口闸RFID阅读器读取托盘上的托盘标获取出库信息, 并核实出货产品与出库单中列出产品批号与库位是否正确。出库完毕后, 仓储终端提示出库详细供管理员确认, 并自动更新资料到数据库[4]。
4.2 运输子系统
根据建立的全国重点区域物流仓库及重要中转站的电子地图, 通过GPS技术和GIS技术确定最佳的货物运输方式及运输路线, 并通过安装在货车上的车载式RFID读写器通过GPRS无线网络传输传送回信息中心物流管理软件平台上, 实现对运货车的实时追踪。
4.3 配送子系统
物流配送是按照客户的要求, 将货物在指定的时间内安全送达指定地点, 交付客户的服务活动[5]。安装了RFID系统之后, 通过各类数据终端采集器及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 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归类分拣、拆装、分送, 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
4.4 货物追溯子系统
采用RFID技术之后, 货物的进销存及运输、配送等环节, 都进行不间断的信息采集, 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问题, 便可以追根溯源, 很快的找到问题环节与原因, 便于及时处理,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6]。安装了RFID系统之后, 货物通过安装在其上的电子标签主动的向RFID发送信息, 供RFID读写器读取。一旦RFID读写器读取不到货物电子标签发送的信息, 就表明货物有可能丢失或者其电子标签损毁, 就可以马上采取相关补救措施以减少损失。
4.5 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
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性与安全性, 提供合理的、确保系统安全的工具。系统管理主要完成系统运行参数的校正、维护, 完成权限分配、数据表单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同时具有完备的登录程序 (用户名和口令) 。不同的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 由系统管理员进行设置。系统中还提供了一键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进一步保证了业务数据的安全性与连续性。实践表明, 通过对仓储信息的数据分析和监控, 进行实时反馈, 实现物流、信息流的同步, 能够有效的解决仓库物品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5 结束语
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智能管理系统成功解决了现代物流行业中因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存在的诸如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等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简化了管理流程、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管理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艳斐.基于RFID技术智能仓库系统的实现方案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05) :60-61.
[2]李立强, 申振, 廖国琼, 等.基于RFID的智能货架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01) :130-131.
[3]张洋洋, 陈进.基于RFID的离散制造车间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2 (01) :54-58.
[4]瞿德智.基于RFID技术的数字化仓储管理应用探索[J].轻工科技, 2013, (09) :98-100.
[5]刘魏.解析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 2013, 22 (14) :37-38.
关键词:RFID技术;RFID标准;物流配送;电子标签;XML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59-02
Logistic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again RFID
Huo Wenjin
(China Telecom Corporation Ningxia,Yinchuan750004,China)
Abstrac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as a new type o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ts unique advantage of gaining the favor of business, to improv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tool for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RFID-based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visualization solutions for the enterprise in its logistic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provides a number of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ogram, and thus change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improve enterpris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Keywords: RFID Technology;RFID Standard;Logistics Distribution;Electronic Tags;XML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高级形式,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近年来,RFID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RFID在物流配送管理中的应用得到空前应用,效果日益彰显,成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本文选择RFID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通过研究RFID技术原理、标准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探讨在我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特别是配送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指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完善对策。
一、RFID的基本概念
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是一种名叫“无线射频识别”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的物体或人员的自动识别。RFID在商品上置入特制的微芯片,称为RFID标签(RFID Tags)。可以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的物理对象,是物流管理、追踪等领域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等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RFID系统
(一)RFID技术的特点
RFID的基本特点是电子标签和阅读器是不需要直接接触的,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空间磁场或电磁场耦合来实现的。RFID作为一种新的非接触性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数据可加密、存储量大和存储数据可以更换等优点,并且由于该技术难被仿冒、侵入,具备较高的安全防护能力,还应用于真伪识别领域。
(二)RFID在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研发的重要性
物流配送中心成为国内连锁零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信息系统作为辅助连锁零售商物流运作的核心系统直接影响到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RFID技术在配送管理系统上的应用,对物流信息的高效处理将能显著地提高配送中心的物流操作效率,从而提升连锁零售企业整体物流处理水平。
二、系统实现
RFID配送管理系统的实现既要符合系统设计的各项要求,如架构设计、集成设计、XML处理等,又要结合连锁零售商业务经营的需要,如分布式管理的特性,因此实现过程需要关注如何使用合适的平台和数据库管理机制来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如何实现编码的简洁和高可重用性等问题。
(一)物流配送中心RFID配送管理系统设计
物流配送中心RFID配送管理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物流配送中心RFID配送管理系统由5个子系统组成。
图2物流配送中心RFIO自动识别信息系统组成
本文物流配送中心RFID配送管理系统将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具体设计如下:
1.进货、出货、盘点、异动数据管理等子系统采用两层C/S的“胖客户机-瘦服务器”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原因就在于这三个子系统都涉及到电子标签数据的大量传输与逐一鉴别,物流配送中心数据库采取集中控制管理方式。进货子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进货子系统结构示意图
2.信息查询子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如图4所示。信息查询子系统除支持物流配送中心内部信息的查询需求外,主要涉及异地实体与物流配送中心系统的广泛交互,采用BS/结构,在外实体提供身份信息与查询要求经过网络传至RFID配送管理系统后,由系统业务逻辑处理模块与数。数据库管理系统交互后再将结果通过网络回传至查询者,采用这种“视图表现-逻辑处理-数据库管理”模式有助于控制系统外主体的行为,保证各层次模块的独立性及安全性,方便查询子系统的功能扩展与维护。
图4 信息查询子系统结构示意图
(二)电子标签可变数据读写的解决方案
电子标签是与产品相关数据的有效载体,在电子标签中应当存有以往供应商送货单的完全信息,RFID配送管理系统功能执行时先获取电子标签中各数据块所代表的意义、数据块的位置和长度等信息,然后才根据需要读取电子标签中数据或向电子标签的特定位置写入数据。
使用了关系模式与XML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解决预防电子标签中数据格式改变的问题,XML可以准确地表述各种复杂的数据结构,XML还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柔性和平台无关性,可以方便地在XML文件中添加所需要的元素,以文本文件形式存在的XML文件独立于各操作系统,只要操作系统能够处理文本文件即可获取XML文件内容。
首先,通过对应每一个特定功能建立XML文件,文件中存储该功能所能读取或写入的电子标签各,数据的意义、该数据在电子标签中对应的位置和数据长度,这个文件就是对应功能的信息过滤标准定义,各功能对应的信息过滤标准XML文件的类型定义(DTD):
//functionID为对应的功能编号
//对应电子标签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块
//数据块的意义
//数据块在电子标签中的起始位置
//数据块在电子标签中的长度
创建各个功能对应的过滤标准XML文件后,则需要在数据库中另外建立一个关系表维护特定功能与过滤标准XML文件路径的对应关系。图5显示了某一功能获取过滤标准的过程,图中的“信息过滤标准数据表”以RFID系统中某项功能(如进货读取标签数据功能等)的编号为主键,在“过滤标准位置”字段中存入信息过滤标准XML文件的路径值。当RFID某功能需要读取或写入电子标签数据时必须先从“信息过滤标准数据表”中获取相应XML文件的位置(步骤①),然后RFID系统访问该文件获取过滤标准(步骤②)。
图5RFID系统特定功能获取电子标签数据过滤标准的过程
(三)RFID系统与条形码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条形码信息系统功能,物流配送中心自动识别信息系统需要复用条形码系统的部分数据库表和部分功能,这就涉及到RFID系统与条形码系统的集成问题。选择COBRA技术完成基于RFID系统与现有条形码系统的集成明显具有优势,容易解决不同平台下开发的RFID系统与现有条形码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
基于条形码系统功能复用的业务集成设计主要涉及RFID系统集成需求的分析、已有系统需复用功能及相应接口的确定。在了解业务集成需求后,业务集成设计开始转入对条形码系统进行功能调查,以确定能满足业务集成要求的现有系统可复用功能。
RFID系统需要的复用功能需要为每个复用功能在现有条形码系统上封装一个API接口,利用CORBA创建一个包装,自定义的特定API接口或者称为包含现有系统特定功能的外壳,外壳的一端可向RFID系统提供可调用的接口。物流配送中心RFID系统与条形码系统业务集成后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图6 配送中心RFID系统与条形码系统业务集成示意图
三、结论
本文讨论了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详细分析了物流配送中心RFID技术应用对系统的特殊需求,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可读写电子标签的优势,提出了使用XML技术电子标签可变数据读写的解决方案,在分析RFID配送管理系统和条形码系统各自的特点后,本文选择OCRBA技术完成了RFID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与条形码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文章详细展现了物流配送中心RFID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研发的过程,对于促进RFDI技术在物流配送行业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强,丁鹏,盛焕烨.物流配送系统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6,147-150
[2]刘艳梅,张轮,董德存.CORBA、DCOM和Java/RMI技术比较.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5,7:52-53
[3]Matjaz B.Juric.J2EEE编程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54-381
[4]潘丽君,王精业,徐享忠.XML在数据管理上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27:204
[5]邵婷,王坚,张浩.基于Java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3,4:10
[6]Rebecca Angeles. RFID Technologies: Supply-Chain Applic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 gement,2005,22 (1),Pp.51~65
[7]Anon Source. RFID brings advantages of speed and information[J].EI Packaging Magazine,2005,v8(nl):16
[8]Fu Tingbin. Chance analysis to RFID technology in supply chain[C]. Proe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 Handling,2005
[9]Rob Glidden.Cameron Bockorick elt Design of Ultra-Low-Cost UHF RFID Tags for Supply Chain Applications[J].IEEE Commun icati ons Magazine,August2004
(2015学年—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专 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班 级:13网管2班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
2015年12月26日
目录
引 言.......................................................................3 1.系统工作原理...............................................................3 2.系统构成...................................................................4 3ETC系统的类型..............................................................5 4系统工作流程...............................................................6 5结 语......................................................................7 6参考文献...................................................................7 第2页
基于RFID的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设计
基于RFID的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设计
摘要:该系统车主只要在车窗上安装感应卡并预存费用,通过收费站时便不用人工缴费,也无须停车,费用将从卡中自动扣除。这种收费系统每车收费耗时不到两秒,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是人工收费通道的5到10倍。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
关键词:ETC电子收费系统停车收费
引 言
不停车收费技术特别适于在高速公路或交通繁忙的桥隧环境下采用。实施不停车收费,可以允许车辆高速通过,故可大大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公路收费走向电子化,可降低收费管理的成本,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营运效益;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收费口的噪声水平和废气排放。由于通行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可以缩小收费站的规模,节约基建费用和管理费用。另外,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于城市来说,就不仅仅是一项先进的收费技术,它还是一种通过经济杠杆进行交通流调节的切实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对于交通繁忙的大桥、隧道,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避免月票制度和人工收费的众多弱点,有效提高这些市政设施的资金回收能力。
1.系统工作原理
ETC系统是利用微波(或红外或射频)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象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软件(包括管理)所组成的先进系统,以实现车辆无需停车既可自动收取道路通行费用。目前,大多数ETC系统均采用微波技术。
不停车收费系统通过路边车道设备控制系统的信号发射与接收装置(称为路边读写设备,简称RSE),识别车辆上设备(称为车载器,简称OBU)内特有编码,判别车型,计算通行费用,并自动从车辆用户的专用帐户中扣除通行费。对使用ETC车道的未安装车载器或车载器无效的车辆,则视作违章车辆,实施图象抓拍和识别,会同交警部门事后处理。
第3页
基于RFID的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设计
图一:系统工作原理图
2.系统构成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可分为前台和后台系统:(1)前台系统
包括三种核心设备:车辆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简称AVI)、车辆自动分类系统(Automatic Vehicle Classification简称AVC)和录像实施系统(Video Enforcement System简称VES)。车辆自动识别系统采用无线调频设备(Ra-dio Frequency)识别用户的身份标识卡(TAG)及其有效性;车辆自动分类系统借助传感器组的信息确定车辆的收费类别;录像实施系统利用高速图像处理设备自动俘获违章车辆的车牌号码。核心设备与其他控制设备共同组成不停车系统的车道控制器。
① AVI AVI分为两大类:激光设备与无线电调频设备。激光设备采用条码技术,扫描贴于车辆前端的条码,获取用户的身份标识(ID),缺点是易受环境条件、距离位置、条码安装与完整性等因素的影响。无线电调频设备采用无线波来识别贴于车辆前端的用户身份标识卡来识别用户身份,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其中,无线频率(RF)常用的频率是5.8GHz。TAG分为只读TAG、可读写TAG、多功能TAG(带蜂鸣器、无线电信息收发等)三大类。
② AVC AVC系统根据车辆的物理特性来确定车辆的收费类别。AVC的物理特性依据包括∶车辆的体积、重量、装载人数、车轴或车轮的数目、车辆的用途等等。AVC与一系列的车道传感器相连,传感器的信号提交事务处理系统后,由车辆分类单元判定收费类型。AVC设备包括∶前置线圈、感应踏板、发射光塔、扫描仪和高速摄像等设备。
③ VES VES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自动获取非法车辆的车牌号码。VES摄录方式包括照片、录像带和数字影像等等。VES利用模糊识别技术,借助光学字符识别设备实现非法用户的车牌号码识别。VES过程包括∶感应触发、图像俘获、图像识别、图像储存、图像处理和图像删除等等。关键技术: API编程技术(控制外部设备,包括通信卡、DI/DO卡和声卡);单片机编程技术;快速查询算法;模糊识别;通信控制和图像处理。
第4页
基于RFID的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设计
2)后台系统
收费系统的后台系统工作任务主要为向客户发售车载标识卡,并做标识卡的初始化;接受客户补交金额和查询;接收前台收费数据文件;交易和结算;向前台和客户发送补交金额的黑名单指令和信息;存储、管理抓拍图像等。
它主要包括如下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道路运营管理系统、结算中心管理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管理系统、银行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财务结算性质的计算机网络,网络通过各个终端的工作,将数据文件迅速可靠地传送,利用专用软件正确地完成全部工作。
3ETC系统的类型
ETC系统可分为收费站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和自由流不停车收费系统。(1)收费站不停车收费系统
收费站不停车收费一般采取混合收费方式,既有不停车收费车道,又保留半自动收费车道。其主要特征为: ① 与半自动收费车道并列设置。在收费车道中,根据使用情况开设部分ETC专用收费车道;② 车辆通过收费车道的车速较低,通常为30km/h一50km/h,通过率为600辆/h一1000辆/h;③ 在车道出口端设置自动栏杆,以防无卡车辆通过。
图二:收费站ETC通道
收费车道入口设置不停车收费车道标志和信号灯。由于车辆密度不大,天线并不连续工作,无车辆通过时,天线处于休眠状态。在天线辐射区外的车道,埋设一个环行线圈,当车辆进入线圈工作区时,线圈发出信号,激活天线进入工作状态。车辆进入通信区,通过微波天线,车载标识卡响应天线的询问信息,将客户身份与车型代码上传给车道天线,由天线转送给车道控制机进行核查,如为有效合法卡,车道放行,信号灯变绿,如果进一步交换信息,读写数据,可继续通信,直到收费过程结束,如果进入车道的车辆为非法无效卡车,或是无标识卡的车辆,第5页
基于RFID的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设计
车道控制机将根据天线传送的信息,指令自动栏杆关闭,拦截非法车辆,并发出声光警报,现场人员将对其进行处理。车道控制机将收集到的数据上传至后台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清算等,并将需要发布的结果下传车道。
这种方式适用于不停车收费用户在所有缴费用户中并非多数的情况。(2)自由流不停车收费系统
自由流不停车收费系统在道路主线上每隔一定里程设置一个横跨道路上空的龙门架,架上安装不停车收费设备,实施分段开放式不停车收费。车辆无须减速,以正常行驶速度完成收费工作。其主要特征为: ① 无收费岛、亭之类设施;② 进入收费点时无须减速,车辆继续高速行驶;③ 需要建立一套高精度逃费取证处理系统,现场抓拍捕捉车辆逃费证据,以便于以后依法处理,目前大多采用高速、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对车辆牌照进行抓拍;④ 在收费点附近,需建造一条与主线平行的普通收费车道,以便对非法无效卡车或无标识卡的车辆收费;⑤ 车道天线控制器能控制多部天线并行工作,与多辆车载标识卡同时通信。
此系统主要优点为减少收费站建设投资,车速高,无行车延误,车辆通行能力接近2000辆/h。但设备投资大,技术上实现难度也较大,特别是如何防止和遏制逃费车辆是关键技术。这种方式适用于不停车收费用户在所有缴费用户中已成为大多数的情况。
4系统工作流程
高速公路收费的特点是不仅要按照车型分类标准收费,而且按照入出口的距离标准进行收费。各种类型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收费过程基本相同,其原理是在车辆上安装一种标识卡,在ETC收费车道上安装有车载标识卡的读写设备,当车辆进入ETC收费车道时,标识卡以微波通信方式与该车道的天线进行双向数据交换,从卡上读取车牌照号、车型等数据,如需要也可向车载标识卡上写入信息,系统根据读取的信息,识别车辆合法与否,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收费金额,并从其账户上扣除相应金额,记录交易数据,控制车道外部设备等
第6页
基于RFID的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设计
图三:ETC车辆标识卡
具体流程为:(1)后台系统初始化车载标识卡,将车牌照号、车型、收费率等数据写入标识卡,并发放给客户,建立有关客户档案;(2)车辆进入ETC收费车道,感应天线激活线圈,进而激活微波天线,读取标识卡上的信息,并传送给车道控制机进行核查;(3)如为合法车辆,则进行收费交易,依据后台系统完成清算,通行灯将会变绿,显示收费额和余额,车辆通过,记录数据;(4)如为非法车辆,车道控制机触发报警信号,同时控制自动栏杆下落,关闭车道,车道摄像机进行图像抓拍,车辆进行人为处理。
5结 语
不停车收费系统使用方便,减少尾气的排放,杜绝了收费工作中的贪污作弊现象,为今后的智能车辆公路管理系统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6参考文献
一、RFID仓库管理应用背景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实现高效、精准的仓库管理、提升仓库管理水平,将是未来每一个物流公司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RFID仓库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为物流公司在仓库管理方面的需求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服务与保障。
二、RFID仓库管理在物流仓储当中的关键价值
物流公司的仓库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对于仓库中货物调动的精确性和及时性要求非常的高而RFID仓库管理恰恰在这两点上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仓库管理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管理。在传统的仓库管理中,进行以上操作时一般是由人员手工填写或录入电脑系统中,手续繁杂、且错录率较高。同时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使得仓库管理人员对于仓库实际信息不能及时掌握,仓库的动态调节更加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人员劳动效率低下,仓库使用率不高等一系列诸多问题,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长距射频产品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
RFID仓库管理系统利用RFID 多标签同时识读、技术非可视性阅读等特性,首先为入库的商品添加RFID电子标签,当有货物调动需求时候,透过RFID读写器可以对仓库里各类放置了RFID标签的货物实现一次性的较远距离的精准读取,同时将信息传输至RFID仓库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通过简单操作便可实现货物查询、调动、数据统计、货物空间调整等一系列工作,从而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RFID仓库管理在物流行业中的前景
依据天津小蜜蜂洞察实验室近些年来在物流行业的观察,更多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对于方案本身更多关注的是成本方面的问题,以及投入回报比例等问题。实际上,这与RFID仓库管理技术目前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关系:RFID技术在仓库管理方面的应用在中国还处于一个初期阶段,很多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对于这项技术的认知程度还不算太高,对于一个新兴的领域,更多的人还是处于观望态度,或者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其实这种认识很是不全面的。RFID仓库管理在基础投入方面略高于传统的仓库管理,但是它所带来的高效、准确、高速远距离移动识别、可以在恶劣环境下运行等特性是传统仓库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一家物流企业如果在仓库管理方面多投入这一部分基础性建设,对企业自身所带来的竞争力和效益将是无法衡量的。
RFID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相关数据的技术手段,它在使用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优势。物流行业应用这一技术的时间相对久远,已经有的历史。但是,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将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仓储领域才处于萌芽间断,所以对于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和研究,对于RFID技术进一步应用于这一行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整个物流仓储行业的工作效率。
1RFID技术概述
RFID技术就是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实现的,远距离数据传递的技术手段。使用RFID技术,不需要设备之间进行实际的接触,就能够实现数据的传递,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众多领域。RFID技术系统的构成部分分为三个,其中应用软件系统可以由单一软件和多个软件两种方式构成,主要进行的是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阅读器是一个与应用软件系统相连接的设备;而电子标签就是那些数据携带的对象。应用软件经过对阅读器提供的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对企业有利的决策依据和意见,整个的过程就是RFID技术的应用过程。
2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设计
传统的物流仓储管理中,没有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具体的管理技术,因此常常出现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不严谨的现象,对于出库、在库、入库的统计不明晰的问题。RFID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仓储管理中的管理水平,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对于RFID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仓储管理的每一个方面,我们分别可以从入库、在库、出库三个方面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库存的多少来优化管理仓储问题。RFID的仓库管理系统框架见图1.
2.1入库过程管理系统设计
2.1.1装配设计
对于物资的.具体的品名、批次以及规格等各种信息均可以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脑系统,然后通过系统的运作产生相应的条形码,之后再对这些条形码进行归类处理,并且给予每一类一种合理的包装。RFID标签内的信息就包括了每一类的物资信息、种类、品名和具体的数量等等的内容,再由电脑计算机通过相关的软件系统的运行将这些产品的路径和运输信息逐步生成,最后形成调度表,从而按照上面形成的信息进行具体的运输和管理。
2.1.2运输设计
在运输过程中,同样可以应用到RFID技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技术,在运输开始前就将运输内容的信息传输到企业的RFID系统当中,同时同步到服务器中,运输活动开始之后就可以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双重定位跟踪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及时制定遇急措施,更好的保证运输的安全性。
2.1.3进库设计
进库是仓储活动的重要一环,在装配之初已经把各信息输入到RFID软件系统中,所以入库信息的传达要早于货物的到达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就可以即时的对仓储系统进行调整,仓内货物的合理规划和放置可以有效的节约入库的时间。仓管人员在运输车到达后可以通过RFID标签的扫描最终确定信息一致后方可将货物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位置即可。
2.1.4验货设计
在物资入库时,还要对所入库的物资进行最后的核验,这时有两种不同的RFID阅读器可供使用,分别是固定式和手持移动式标签阅读器。阅读器对每一个产品的信息进行阅读后与之前的信息进行对比,确认信息的准备无误之后就将这些物资收入仓储。之后,通过打印入库清单完成整个RFID软件系统的工作内容,最终实现科学化仓储管理,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降低企业应用于仓储系统中的成本,同时为后续的在库和出库统计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2在库过程管理系统设计
①库存控制指标的设定。合理的库存指标就是指库存量既可以满足日常的需求,又不至于库存过多而导致不必要的成本积压,在盘存的业务中主要就是确定库存的上限和下限。
②管理库存的数量。对库存的数量进行实时的监控,当库存数量不在上下限之间时就要及时的报告,实现高低储存报警和补货及时告知。
③盘点记录。就是对实际的库存数量和库存的记录数量、位置等进行对比和比较,确保信息的一致性,方便入库、出库。RFID系统针对盘点有自己的系统设置,通过阅读器对仓储的物资进行快速的盘点,上传数据,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结果分析原因。
④货物信息的及时查阅。这个内容主要是提供对于货物缩放位置和储存数量等信息的查找工作。在以往的仓储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及时更新等原因,很难实现货物信息的及时掌握,无法了解仓库货物的实际情况和数量,从而很容易产生损耗和浪费,也容易引起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时产生的延迟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引进RFID系统之后,整个仓储的系统均有了及时的信息更新和沟通,客户发出需求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及时的对于所缺少的货物进行补充和管理,防止出现调配不齐的问题。RFID系统的使用大大的提升了企业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企业因为库存和仓储中的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扩大其利润空间。而且由于系统本身具有自主分析的功能,所以可以及时的对缺少的货物提出补货提醒,管理系统的人员可以及时的补货,使得仓储设备得到最优化使用。
2.3出库过程管理系统设计
当前人们主要关注的就是出库的质量和供应的时间,以及信息的及时和准确。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引入RFID系统后,仓储产品出库的流程就有了一些改变和提升,分别为:一是备货,当客户提交相关的需求信息之后,企业就可以在自己的RFID系统中及时的了解到具体的需求状况,并且马上备货,RFID系统对于所需要的货物的具体情况,如位置,数量,是否充足等信息提供给仓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根据具体的情况开始进行定位和配货,确定好待出库的物资,等待出库。二是取货,当确定好待出货物资,并且了解物资的具体情况之后,就要根据实际的需求,确定采用哪种器械来取货。物资在出库的过程中也要通过阅读器进行相关数据的确认,确认无误后出库。三是出货,在货物出仓前,RFID系统后台会通过相关软件的计算,进行不同运输工具的对比和安排,最终确定一组最适合的工具和运输方式与合理的运输路线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划,最后在这一切都确认无误之后进行出库。出库后就开始应用前面讲到的技术手段,对货物的运输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管,确保货物在安全的环境中到达指定位置。
3结语
这一技术引入仓储管理系统中,实现了仓储系统的自主管理和更新,使的仓储管理的效率提升,为仓储管理实现高效、快捷、低人工、低能耗提供了可能,是现代仓储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子侠。RFID技术的应用与现代物流[J].商业研究,,(6):131-156.
[2]刘克胜,董学杰,吴柳滨。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3,(5):93.
1 农产品冷链物流概念
农产品冷链物流泛指水果、蔬菜、肉类等物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冷链物流需要综合考虑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个要素,并协调好各要素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生鲜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保值增值。冷链所适用的食品范围包括蔬菜、肉类、水产品、奶制品和速冻食品等。
2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具有三大特点
①建设投资大,系统庞大复杂。由于农产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生鲜农产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②时效性强。由于易腐、生鲜农产品的时效性强,要求冷链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更快速的运作效率,以控制损耗。
③高成本性。为了确保生鲜果蔬等在流通各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必须安装温控设备,使用冷藏车或低温仓库,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等。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
3 RFID技术原理
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一种高级形式,被称为21世纪十大重要技术项目之一,RFID技术是利用无线射频技术以非接触双向通讯方式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其工作方式是在对物体非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的双向通信,实现对基础数据进行读取和自动采集,并可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其特点是快速、准确、安全。在阅读器有效范围内,读取标签数据时不需对准目标,识别码唯一,难以仿造,RFID标签内能储存较多数据,并可重复读写。工作时,一次能同时读取多个标签的识别码和数据,并能全天候作业,即使有一定程度的污物或在物体高速运动的情况下也能对物体进行识别和解读,作用范围可以达到十几米。
典型的RFID系统一般由射频电子标签Tag、读写器、天线及应用系统几部分构成。由于RFID技术可提供不断更新的实时数据流,因此,RFID射频识别常用于移动车辆的自动识别和自动查验、电子门票和车辆的无障碍通行、特殊资格证件管理、商品防伪、供应链管理、商品盘点、特种设备管理查验、资产跟踪和生产过程控制。RFID技术在物流活动中更加重要的作用是体现在对物流信息进行集成,使物流活动的互相联系的环节紧密连接,从而达到物流活动的增值,使物流活动能够快速、准确、安全、低成本、高质量地进行,帮助企业减少物流作业人员和合理使用物流资源。
和传统条形码标签相比,RFID标签是“活的”,主动式高频RFID电子标签不但具有储存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主动发送信息的能力,更绝妙的是标签和标签之间还能“对话交流”。区别于一般RFID标签,使用RFID温度感应标签可采集感温装置传递出来的即刻环境温湿度数据。
4 RFID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中应用的优越性
结合RFID和现代传感技术的RFID感温标签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中的应用,能够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物资身份识别的同时又能对其所处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和记录,实时地判断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环境温度是否超出允许范围,实现品质全过程可追溯。
4.1 跟踪冷链物流,增加生鲜农产品冷链管理的透明度
RFID技术的核心是标签上的EPC(产品电子代码),由于EPC提供对物理对象的唯一标识,所以利用EPC可以实现农产品在整个冷链上货物的物流跟踪,而且RFID感温标签还可以提供温度的监控,保证了冷链物流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应用RFID技术后,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开始,它在供应链上的整个流动过程都会被及时、准确地跟踪,做到透明化。
4.2 简化作业流程,提高生鲜食品物流效率
生鲜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决定对其操作应尽量简化,缩短操作时间。因此在生鲜农产品托盘上和包装箱上贴上RFID标签,在配送中心出/入口处安装阅读器,无需人工操作,且可以满足叉车将货物进行出/入仓库移动操作时的信息扫描要求,而且可以远距离动态的一次性识别多个标签。这样大大节省了出/入库的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另外,在顾客最后付款的时候,只需推着选好的农产品通过RFID阅读器,就可以直接在电脑屏幕看到自己所消费的金额,这样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也提高了零售商的工作效率。
4.3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市场销售机会
RFID应用于生鲜农产品库存管理,可以减少人工审核工作,却能保证储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降低管理成本。对于零售商来讲,当自动补货系统显示需要补货,就可以立即向上游企业订货,通过切实可行的RFID解决方案和RFID技术保证所需农产品安全、准时到达,这样就不会出现短货和缺货现象,也提高了自身的顾客服务质量,增加了销售机会,提高了收入。
4.4 RFID技术是解决冷链物流信息集成的最好手段
RFID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与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存储大量数据,并具有一定的智能,难以伪造。
5 RFID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
冷链物流不但对时间长短的限制很高,而且对于恒定的温、湿度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如何保证冷链物流运输的标准化运作,实现温度在整个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记录与跟踪、温度设备的控制和商品验收的检测,是冷链物流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利用RFID技术在冷链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RFID电子标签技术可以统筹考虑供应链各个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录入、数据存储、数据统计/分析、界面集成、模式切换等功能衔接,将冷库的仓储管理、交易、收费结算和物流配送与冷库的自动控制与安全监控结合在一起,再考虑冷库的远程管理维护以及互联网数据交换需求(着眼于冷链行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形成一套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
5.1 RFID电子标签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
在农产品基地流通加工生产环节应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不同种类农产品的识别与跟踪,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
5.2 RFID电子标签在冷链运输环节中应用
5.2.1 运用RFID技术对司机授权,运输农产品
①为每位司机配置一个无源电子标签,标签内相应数据记录为:司机姓名、年龄、照片、所属部门等;在物流车辆车头配置一个有源标签,标签内相应信息为:车牌号、所属车队等。
②当司机被领导授权运输货物时,司机领取相应车辆钥匙,进入车辆时,在车辆上的PDA上刷自己的无源电子标签,PDA通过GPRS将数据传递给系统终端,终端将显示信息如:司机姓名、年龄、照片、所属部门、车牌号、何时进入车辆、是否被领导授权等。
5.2.2 运用RFID技术对运输过程中农产品进行温、湿度监控
①在装有农产品的托盘或包装箱放入冷链车之前,温湿度标签会被安装到物流车内,待装运出发后,开始持续记录物品所处环境的温湿度。RFID标签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数据。
②当农产品在严格的控温条件下,被转移入冷藏车后,包装上的RFID感温标签同样定时采集车中的储藏温湿度,车内安装有同车载GPS相联的RFID读取装置,定时读取的数据通过GPS卫星传输到中间件服务器中。如果物流车里的温度靠近预先设定的温度极限值,系统则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方式报警,提醒司机调整物流车冷库的温度。该系统也可以配置GPRS模块,通过GPRS技术,冷链物流中心可以通过PDA对物流车的温度进行监控,得出曲线或图表进行分析。
③当货物到达目的地,司机能即时凭警报信号检查温度出现异常的箱子。而系统亦会自动制作温度趋势图,使能准确地知道在什么时间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产品送达客户时,能通过PDA查看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某时刻温度的实时值超出极限值范围,客户可以选择不收货,司机不交货。
④企业及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如PC、手机、PDA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分析和下达指令等作业。
5.3 RFID电子标签在冷链配送中心存储环节的应用
在农产品冷冻、冷藏仓库里,射频技术最广泛的使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出库、入库、移库、盘库等操作。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在库存盘点时降低人力。RFID技术可以让商品的登记自动化,盘点时不需要人工的检查或扫瞄条码,更加快速准确,并且减少了损耗。
①入库、出库及移库的操作:
当贴有RFID标签的货物进出仓库时,出人口处的读写器将自动识读标签,不需人工扫描。根据得到的信息,管理系统会自动更新存货清单,实现自动操作。结合库管人员的手持终端设备与电脑及货物RFID标签的数据交互,可以实现货物与库位的精确对应,从而实现完整的出入库和移库控制。
②库存盘点:
盘点库存时不需进行人工检查或扫描条形码,因此库存盘点时的工作量和不必要损耗的大大减少,而且通过RFID技术的跟踪操作,使得确定货物的位置更为精确具体。
③整合人员进出库控制:
系统将整合相关人员使用的RFID标签,在实现出入库控制的同时,还可实现与货件进出库时间相互比对等功能。
④实时监控货物温度变化:
将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定时写入RFID标签的芯片中,当RFID标签接到RFID读写器天线信号时,将RFID芯片内的温度数据上传给RFID读写器,交由后端系统处理。此系统可实时监控仓储货物的温度变化,实现实时监视、预警管理。
由RFID系统实现数据录入的自动化,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同时还可以对冷库库存实现动态实时的控制。在冷库仓储环节全面应用RFID技术,RFID系统的软硬件可以和库存管理和自动控制实现集成,顺畅的实现数据识别、数据采集、数据交换及存储,保证了仓储环节对整个冷链的支撑。
5.4 RFID电子标签技术在配送/分销环节中的应用
在配送环节,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如果到达冷链配送中心的所有农产品都贴有RFID电子标签,在进入冷链配送中心时,托盘通过一个阅读器,读取托盘上所有货箱上的RFID电子标签内容。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然后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
5.5 RFID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超市冷柜销售环节中的应用
RFID电子标签可以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现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同时,智能标签能对某些时效性强的商品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商店还能利用RFID电子系统在付款台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从而取代人工收款。
①配送中心的冷藏车准时到达超市指定的交货点,把货卸下。超市的工作人员用手持式的RFID阅读器一次性读取所有货物信息,确认农产品信息与订货单上一致性。如果信息一致,则更新零售商的销售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超市工作人员马上将农产品推进超市,上架销售。冷冻农产品及时上架,保证超市不会出现“缺货”、“断货”的现象,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零售商的销售需求。
②超市在摆放冷冻农产品的冷冻柜上方安装一个RFID阅读器,该阅读器的读取范围可以辐射到整个冷冻食品摆放的区域。这个冷冻柜就能利用阅读器对每件农产品包装上的RFID标签内信息的获取,来自动识别新添的农产品。同时冷冻柜上的RFID阅读器可以实时读取冷冻柜的温度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超市管理中心,保证冷冻柜的温度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以保证生鲜食品的新鲜度。
③顾客从冷冻柜拿走一定数量的农产品,RFID阅读器能自动获取被取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地向超市的自动补货系统发出信息;冷冻农产品的外包装上都贴有RFID标签,当顾客将购物车推过装有RFID阅读器的门时,阅读器可以一次性辨认出购物车中的农产品种类、数量、金额等信息,电脑显示屏会显示该顾客消费总金额,然后顾客付款离开;当顾客消费完毕离开,超市的销售系统立即自动更新,将所销售的农产品信息以及销售额全部记录下来。
6 结语
随着物流业进一步开放,物流产业投资额将进一步增加,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也将相应加大,将给RFID技术应用带来更多机会。就目前而言,RFID冷链物流应用已经没有技术障碍,而成本仍是主要瓶颈。运输距离越长和周转次数越多的冷链系统,RFID的应用需求也在相应增加。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通过Internet的远程监控、远程管理和Internet的电子供应链实现,能够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业务衔接,网络访问者可以共享供应链上的信息。随着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的提高,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施亮,傅泽田,张领先.基于RFID技术的肉牛养殖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01).
[2]刘静.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甘肃科技,2006,(11).
[3]基于ZIGBEE技术的药品冷链物流系统[J].慧聪食品工业网,2011/11/5/11:31 http://info.food.hc360.com/2010/11/051131400191.shtml.
摘 要:提出了一种基于Linux和RFID的物流园区车辆管理平台,可提高车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解决物流园区之间因为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一致,彼此间很难通信,无法联动和协同的难题。平台采用C/S结构和Web Service技术,充分利用开源社区的优秀、成熟的软件,在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的同时显著地降低了物流园区的总体运营成本。
关键词:RFID;Linux;车辆管理平台;C/S;Web Service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引言
车辆管理是物流园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很多物流园区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立了相应的园区综合信息平台,这使得车辆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车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物流园区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一致,彼此间很难通信,无法联动和协同[1]。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走向成熟的一种自动识别方式。它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无接触识别、阅读距离远、识别速度快、可识别移动物体、穿透性强、环境适应力强可以在任何恶劣的条件下工作[2]。针对物流园区车辆管理存在的难题,结合RFID技术的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inux和RFID的物流园区车辆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设计。
2 平台设计
2.1 物理架构
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物流信息管理服务器集中存储了所有业务数据,为注册用户提供登陆、鉴权、数据上传、信息查询等各项服务。客户机使用平台分配的账号通过专用客户端程序登陆物流信息管理服务器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读卡器和客户机之间不直接进行交互,而是通过一个数据转换器来完成数据的交换。数据转换器由物流园区部署,实现对具体型号读卡器的操作和平台定义的RFID数据接口。
2.2 逻辑架构
平台采用了“软件即服务”的设计理念,即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物流园区通过注册成为平台的租户,使用平台的客户端软件登陆服务器进行业务操作。为了给多个物流园区企业提供服务,平台的逻辑架构分为应用服务层和基础服务层,在数据存储上采用了数据库共享模式。
应用服务层集中了车辆管理的核心业务,主要实现用户管理、登陆、车辆管理、数据查询。基础服务层对应用服务层提供业务支撑,主要包括Web Service 调用和服务接口、数据库访问、LDAP认证和事务管理等。
多租户平台在数据存储上一般有三种方式:1)租户使用独立数据库;2)共享数据库表独立;3)共享数据库和表[4]。本平台采用了第三种方式,即所有租户使用相同的数据库和表设计。不同租户的表数据通过平台分配的企业ID进行区分。
2.3 模块设计
物流园区车辆管理平台旨在建立一个数据统一、维护统一、用户统一、安全可靠、易于扩展的信息平台。基于C/S结构和Web Service技术、充分利用开源社区优秀、成熟的软件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与B/S结构相比,C/S结构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客户端程序只负责数据采集和与用户进行交互,不存储业务数据,所有的业务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数据安全可靠,用户无需部署服务器,省去繁琐的维护工作。Web Service技术具有开放性、平台独立性、松耦合性和可复用性等优点[3],因而在企业级应用中得到非常广泛的使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开源社区已经形成了从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从工具链到函数库的庞大的生态系统。借助高水平的开源软件不但可以构建稳定、高性能的系统,还可以显著地减少企业的开支。因此本平台大量使用了开源软件,比如使用GTK开发图形界面,以PostgreSQL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openLDAP进行高效、灵活的身份认证,基于gSOAP和Axis2快速构建Web Service应用框架。
如图2所示,在功能设计上平台包含用户登录、RFID数据接口、系统管理和车辆信息管理四大模块。
(1)用户登录
当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通过调用服务器的Web Service接口进行用户认证。如果通过认证,服务器会为用户生成一个令牌。用户在后续的操作中需要在报文中加入令牌信息,服务器端在处理请求时,会首先检查令牌的有效性,只有通过有效性检查的请求才会被分发到相应的业务模块进行处理。
(2)RFID数据接口
由于每个物流公司都会有自己的RFID设备,这些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商,因此传输的数据格式和协议会有所不同。为了支持多种设备,需要一种机制来屏蔽这类设备的异构性,不会因为设备的不同而在使用上有所限制。解决的方法是:定义一个数据接口,平台客户端程序启动一个后台服务进程用来接收数据;物流园区部署包含RFID中间件的数据转换器。RFID中间件实现了对具体型号读卡器的操作和平台的RFID数据接口,并且统一使用网络的方式与客户机进行数据通讯。当RFID读卡器采集到车辆数据时,将数据提交到数据转化器,按照数据接口的格式要求对数据进行封装,通过网络发送给客户端程序的后台服务器进程进行处理。
(3)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本地读卡器管理和参数设置三个子模块。用户管理子模块可进行用户增加、删除、信息变更和权限设置等操作。在权限分配上使用的是用户/角色模型,亦即某个角色被赋予了若干权限,用户被赋予一个或若干角色。当用户属于某个角色,就意味着该用户拥有相关的所有权限。
本地读卡器管理子模块用于管理读卡器的配置列表。配置列表的一个表项用来标识一个通道,包含了读卡器IP地址、端口号、天线号、进出方向等配置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该子模块添加、删除和修改配置表项。
(4)车辆信息管模块
车辆信息管理包含了车辆卡发放、发卡记录查询、车辆基本信息查询、车辆进出口信息上传和车辆历史信息查询,是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部分。
1)车辆卡发放。用户填写好车辆的相关信息并由物流园区管理软件上传到相应的物流信息管理服务器中,服务器把接收的车辆信息存入数据库并且根据特定的算法生成一个唯一的ID号返回给客户端。
2)发卡记录查询。用户根据车辆的车牌号或者ID号查询相应车辆的发卡记录,发卡记录包括发卡时间、RFID识别卡号、车牌号等信息。
3)车辆基本信息查询。用户可根据车辆的车牌号或ID号进行查询 。
4)车辆状态信息上传。当从RFID数据接口接收到读卡数据时,首先搜索读卡器配置列表,根据读卡数据中的IP地址、端口号和天线号等信息进行匹配操作。结合接收到的卡号信息和匹配成功的配置表项内容生成车辆状态信息,上传至服务器。
5)车辆历史信息查询。查询车辆在各地物流园区的进出记录,可以选择根据ID号或者车牌号来进行查询,返回的结果为一个按时间排序的车辆进出记录列表。
4 结束语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Linux和RFID的物流园区车辆管理平台采用C/S结构和Web Service技术,旨在实现对物流园区的车辆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总体运营成本。对于该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一套演示系统,经过调试运行,表明该平台满足了之前所设想的应用需求,并且运行良好。
参考文献:
[1]史国栋.基于SOA的物流园区业务系统整合平台研究与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09.
[2]杨志千.基于有源RFID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杨明,周国祥.基于Web Service的现代物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1):29-34.
3.3.1系统工程原则
配送中心的工作包含收验货、搬运、贮存、装卸、分拣、配货、送货、信息处理和与供应商、连锁商场等店铺的连接,如何使它们之间均衡、调和运转,对于基于电子商务下的城市物流配送功能的实现极为首要。因而,对于配送中心系统的构建应依据系统工程的原则,做好配送量的分析以及预测,知足配送流程的公道化。[4]
3.3.2价值工程原则
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配送流动的及时性以及服务优质化等方面的请求愈来愈高。在知足商务服务高质量的同时,又必需斟酌物流本钱的最小化。特别是配送中心的建造,无论是从企业个体仍是从社会资源的公道应用角度来看,这都是1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必需对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钻研,并对于多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以求最大的企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3.3知足工艺、装备、管理科学化的原则
为了使配送中心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加速商品流转,实现电子商务的
配送功能,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配送中心应广泛采取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公道地选择、使用各种先进的物流机械化、自动化装备。
3.3.4知足配送流动柔性化的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配送中心系统的构建时,请求所构建的配送中心依据消费者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做到系统内的装备、工艺管理科学、公道,而且灵便、多样,知足配送流动的柔性化请求。
3.3.5可延续发展的原则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
设计方案
系统版本:R2.0(Cover Title 2)文档编号:CHI-PT-NJBL-A2
南京北路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2010年6月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目
录 2 3 系统概述...............................................................................................................3 系统原理与组成...................................................................................................3 系统功能与特点...................................................................................................6
3.1 3.2 系统功能...........................................................................................................6 系统的特点.......................................................................................................7 系统技术指标.......................................................................................................9
4.1 系统指标及主要设备参数................................................................................9
4.1.1 4.1.2 4.1.3 系统指标........................................................................................................9 识别分站........................................................................................................9 识别卡..........................................................................................................10 5 结束语.................................................................................................................10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概述
城市公共客运系统基本上还是采用“定点发车、两头卡点”的手工作业的调度方式,调度人员无法实时了解运营车辆情况,难以及时有效地采取调度措施。公交车辆调度处于“看不见、听不着”现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公交车辆的行车速度下降、行车间隔不均衡,且时常出现“串车”、“大间隔”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交客运的服务质量。再就是等车公众不能及时了解所等班车的运行情况,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等到所乘班车。利用将RFID技术、电子地图和无线网络技术建设公交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信息;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显示。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进出的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实施该系统可有效提高公交车的管理水平,对采集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掌握车辆运用规律,杜绝车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从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调度的管理水平。
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并进行实时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的管理。RFID技术作为交通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在交通调度管理系统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系统原理与组成
射频识别技术,英文全称为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为 RFID),是指相关的无线电技术在自动设备识别(AEI)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该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的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以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车辆、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完整的 RFID 系统由识别卡(Transponder 或 Tag)、基站式识别器(Reader)以及后台应用系统构成。在有关车辆识别的应用中所采用的是远距离RFID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目标车辆上配置RFID识别卡,识别卡发出的含有唯一识别码的射频信号在监测范围内被基站式识别器采集,通过电脑或内嵌系统的分析,即可准确判断车辆的身份、经过的地点和时间
RFID技术的无线识别功能运用到公交车辆的跟踪上,可以采集道路交通中公交车辆位置信息,也可有效的获取交通流量等其他交通数据。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是由信息采集网络(识别基站、LED或液晶显示屏、识别卡)以及指挥中心组成。信息采集网络是由策略性分布在公交交通系统中重要交通监测部位的信息采集点构成的监测网络。每个信息采集点安装一个识别基站。这些识别基站安装在现有的交通附属设施上(比如红绿灯、路灯、车站、路牌、交通标志及指示牌等等)以减少施工成本。各采集点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讯网与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其中的数据通讯网可以是有线通讯网、无线专用网,也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的GSM网或GPRS互联网平台实现。识别卡作为识别装置安装在入网公交车辆上,每张识别卡具有唯一性的电子识别特征(识别码),以满足识别的要求。
网络结构如下图:
系统的原理是由安装在已知地点的识别基站通过无线读取数据的方式对经过该地点的车辆所配备的识别装置进行识别,由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识别基站构成数据采集网络,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实现对运动中的公交车辆进行识别定位。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上图是公交车通过站台时的过程,识别基站的天线覆盖范围在100-300米,基本能覆盖整个站台,公交车在通过站台时,装在公交车顶部的识别卡将公交车的识别卡将公交车的车辆身份信息和到站时间,无线发送到识别基站,识别基站利用移动通信的GSM网或GPRS互联网平台,将车辆信息发送至每条线路的调度室,市级行政机关的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各调度室信息的收集来监控市内公交线路的整体运营质量。通过对公交车辆的识别定位和数据网络的传送,在站台的led屏或液晶屏可以向乘客实时显示该条公交线路的运行情况以及下一趟车离到站的情况,使乘客有更多的“知情权”,等车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识别器及通讯单元除站台外,也可以安装在现有的交通附属设施上(比如红绿灯、路灯、车站、路牌、交通标志及指示牌等等,当采集点的分布达到一定的密度时,采集网络可以有效的覆盖一定区域内的交通道路。通过对持卡车辆在不同时刻通过不同采集点的数据的分析,就可以掌握车辆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和最近位置。
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接受信息采集网络采集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时也管理有关的数据库并运行应用软件,担负相应的指挥、通讯的任务。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获得车辆平均速度、交通流速等其他有关交通信息,为智能化交通管理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的规划提供参考。公交车的特点是站点和行驶线路基本固定,远距离RFID识别技术恰好可以利用公交的这一特性布设监测网络。而目前城市中一个公交站点往往同时为几条线路共用,因此,安装在一个站点的识别基站可以为几条线路服务,这就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功能与特点
系统功能
RFID应用在公交管理系统中实现的功能和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不停车远距离自动识别,实时定点采集公交车辆进出站的时间,站台LED 显示牌及时显示到站信息,同时对车辆的调度、流量统计、车辆考勤、任务考核、以及维修保养期提示、车辆维修记录、审验记录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 站点信息显示
通过对公交车辆的识别定位和数据网络的传送,可以通过站台的LED屏或液晶电视向乘客实时显示该条公交线路的运行情况以及下一趟车离到站的情况,使乘客有更多的“知情权”,等车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及时发布通知和广告信息。
公交调度管理
可实现实时监控掌握整条线路所有在途车辆的运营情况,并及时迅速地针对不同的突发状况作出反应,从而保证了公交服务的稳定性。当公交车辆遇到堵车情况时,调度管理中心可通过联网电脑及时得知情况,并通过网络定位迅速判断出车辆所在的路段,在尽可能短的反应时间内,将相关路况信息提供给之后会经过该路段的其他车次,还可及时采取相应的调度措施。体现这一优势的基本点在于,通过远程跟踪保证调度方及时得知公交线路的运营情况,获得比较充足的反应时间来应对突发状况,从而更好地解决危机,实现公交车辆的跟踪监控管理,并塑造良好的城市公交服务形象。
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数据积累,线路调度管理部门可获得一组可靠的参考数据,通过数据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以及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的客流基本情况,从而实现合理化配置发车数量与间隔等各种因素,保障市民的出行方便,同时减少了公交公司的运营成本及员工的劳动成本两方面的支出,带来尽可能大的整体收益。 公交车辆养护
通过对每辆车在一阶段内行驶的路程长度和平均速度的统计,管理者能够合理安排行驶路程过长的车辆进行维修保养,使交通工具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利用。
车辆考勤管理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在目前的车队考勤管理中,常见的实施办法是让车辆驾驶员或者票务人员在某中途站下车到中途考勤点打卡以记录车辆到达该站点的时间。这样的办法不但因为手工采集数据汇总、分析效率低,而且因为是在途中考勤,一定程度上耽误了车辆正常行驶,也产生一些安全隐患。
当携带车载标签的车辆经过设有RFID识别设备的站点,车辆上车载标签发送每一辆车辆对应的唯一的识别码。车站上的识别设备将自动记录下此表示车辆唯一号码的识别码和此刻的具体时间,通过数据网络发送到相应的计算机,有此计算机将这些保存至相应的数据库中。
系统将按照上述原理自动对每辆公交车辆进行经过相应站点的时间考勤,并且能够统计出车辆每天的运行情况。这样,当天的考勤情况可以帮助车队管理者及时了解整条线路的运营情况,调度车辆来提供高质量整条线路乘运服务。而一段时间的历史数据积累有可以帮助管理者方便地对驾驶员进行绩效考评。通过都识数据此套系统来进行考勤管理,避免了人为的误差,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准确率。
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此例应用中,车队仅在需要考勤的站点上才设置RFID识别设备,例如起始站、终点站和途中个别特定的站点,相对起前述应用一提到的需要在所有站点都架设识别设备的跟踪系统,本方案的成本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因此本方案与应用一所述方案原理类似,但所需投入资源不同,应用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案。 公共交通规划分析
通过对各个线路的数据收集,城市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便拥有了真正的可视化监督管理工具,并且直观、真实、可靠,能够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促使其加大力度进行维护和改善。无论是当天实时的交通信息,还是一个阶段积累后所获得的历史数据,都可成为城市各条线路运营质量评估的参考依据与评价标准,对于运营状况不佳的,可及时加以整改,调整线路或停止运行;对交通不方便的路段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或整修道路。此外,综合各条线路的运营状况,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整体评估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为公共交通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与改善提供思路。
3.2 系统的特点
与现有的其它公交智能交通技术实施方案相比,远距离RFID技术的方案具有其独到之处: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与地埋线圈相比:
感应式地埋线圈最主要的缺点在于只能采集交通流量信息而不能对具体车辆进行识别跟踪,因此应用范围有限。而RFID技术恰恰弥补了地埋线圈的这一缺点。
与卫星定位相比:
GPS卫星定位虽然可以识别车辆,各地也进行了一些试点运行,但存在着GPS车载设备价格较贵,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另外,交通是经济的动脉,如果交通系统过度依赖GPS技术,一旦瘫痪则难以恢复到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必将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GPS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商用GPS系统的卫星信号源为国外控制,我国自主的高性能的GPS系统实现尚待时日。一旦因为政治或经济冲突的原因失去信号来源,国内的GPS应用系统将面临瘫痪的危险。远程RPID公交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不依靠卫星信号,采用RFID技术,完全不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从而保障了系统运行的长期稳定可靠。
当然,RFID技术在灵活性方面不及GPS,但足以满足公交在固定线路、固定站点特点之下的行业需求。 低成本:
与GPS需要昂贵的车载设备相比,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可以将主要的识别及通讯设备由车载移至固定的地面数据采集点。因为采集点的数量远少于需要定位服务的车辆数量,所以所需的交通信息采集网络的投资要远小于为众多车辆安装GPS设备的投资。
在实现同等功能的情况下,RFID电子标识卡安装在每辆公交车辆,成本明显低于GPS车载设备。而且车辆跟踪平台建成时,由于经过同一站点的多条线路可以复用一个站台设备,那么整体实施RFID系统(车载标签+站点信号接收器)的成本也将低于GPS系统(车载设备+基站)。此外,RFID系统实施后,也可以为其他社会车辆提供增值服务,具有可观的潜在附加经济效益。 扩展性好:
从横向来看,基于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能和其它ITS(智能交通系统)系统有机整合,为其它系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实现不停车收费、闯红灯拍照、车速监控等功能。从纵向来看,作为标准的ITS系统,能为架构在RFID基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础上的其它软件提供完备的接口。进一步的深度信息挖掘,将给整体的ITS 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识别卡功耗低,使用寿命长
识别卡2.4GHZ芯片,一体化的电路设计,功耗仅1mw,识别卡采用可更换电池,单个电池可持续工作三年以上,电池用完后,自动告警,更换电池即可。
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抗干扰能力强,系统运作基本不受外界自然环境干,读卡时间仅为0.01ms/32bits,用独特的数据处理技术,准确快速的识别卡,有效的解决了同频干扰问题,解决了同一时间卡量太多,读卡器数据冲突造成错读、漏读识别卡而导致的考勤定位不精确和人员统计不准确的问题。 安装方便:
识别基站通过无线网连接,基站体积小,只需提供外接电源即可工作,识别卡一颗干电池可工作3年,只需安装在公交车顶部即可,无需取电。
4.1
4.1.1 系统技术指标
系统指标及主要设备参数
系统指标
最大系统容量:2000台识别分站 最多识别卡数量:20000个以上 漏读率:百万分之一
识别分站有效接收距离:不小于200m(最大300m)被测目标最大移动速度不大于80km/hr 无线工作频率:2.4GHz 传输误码率:≤10-6
4.1.2 识别分站
电源功率 小于10w 无线工作频率 2.4GHz
远程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调制方式 工作温度
GFSK-40℃-85℃
环境湿度 ≤95%
数据上传 GPRS、CDMA、3G等无线移动网
4.1.3 识别卡
发射功率 小于 1mw 工作频率 2.4GHz 调制方式 GFSK 防爆型式 本安 工作温度-40℃-85℃ 环境湿度 ≤95%
电池工作时间 3.6伏锂离子干电池工作3年以上 结束语
【基于rfid物流系统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RFID物品防盗系统的设计方式的论文03-03
基于rfid仓储管理系统11-27
浅谈基于.NET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09-23
基于web的采购系统01-16
基于Matpower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06-28
基于硬盘安装方式的LINUX系统安装03-14
基于PSAT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仿真03-04
基于利益博弈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