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校本教材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画校本教材(精选8篇)

国画校本教材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五指执笔法”。

2、对坐姿的培养、学习悬腕的书写方法。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主题】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 【活动准备】:毛笔、颜料 【活动步骤】 1.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

要想把画画美观,“五指执笔法”是十分重要的。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正确的握笔方法是: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

记住我是怎么写的了吗?来试试。(师生重复书写时的要点)咱们写一个试试,来!(师一笔一笔板演,学生看后再书写,教师巡视)谁写得最棒,到前面来。

三颗星标准:大小合适、方正、有运笔 2.同桌互相纠正,示范。

要想把字写漂亮,还要有正确的坐姿。你们边看边体会老师是如何写字的。

练二三寸大楷字无须站立,坐着写就行了;二则坐着省力又利于凝神聚气,注意力容易集中。1.手腕要悬空。

2.头部稍低,肩平,双脚平放。

3.左手的肘和手掌平放在桌上,要撑开,并与右手保持基本对称。4.练习手腕运笔 手腕做圆周运动 5.谁来做个示范?

(展示,评议,教师印奖章)【活动反思】

大部分同学的拿毛笔的方法已经掌握了,只是有少部分同学还是不会拿,坐姿方面同学们都能坐得端正,学国画的用墨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2,“墨分五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方法】 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新授: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

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笔法:中锋,侧锋、逆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活动小结】:

毛笔的中锋不要画的太细,要画的平稳。侧锋注意水分的掌握,太湿就会涨,太干又晦涩笔。要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慢慢体会和发现。

学国画的用墨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

2、“墨分五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新授: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2,方法:工笔、写意。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三.小结:讲评。

国画的用笔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藏锋和露锋的概念

认识中国毛笔的特点。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藏锋和露锋

一、观察“三”,三个的起笔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的三条横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知道。第二条横比较短,第三条横比较长。

师:对!那么“三”的这三条横在起笔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和第二条横的起笔是尖的,第三条横的起笔是圆的。

师:是啊,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种起笔方式。

二、揭示藏锋和露锋的概念。

师:你们知道怎么才能使你写出来的横的起笔是尖的吗?

生:我觉得毛笔的笔头是尖的,写出来的自然是尖的。

师:是啊,这样的笔锋我们把它叫做“露锋”,是笔锋外露的用笔,一般用于笔画的起笔处。用露锋写出来的笔画常是尖笔或是方笔,显得锋芒毕露,神采飞扬。

师:还有一种笔锋叫做“藏锋”,它的写法是让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把笔锋藏起来。用藏锋写出来的笔画显得浑厚。就像“三”的第三横那样。

师:(拿出钢笔)你们看,钢笔的笔头是尖的,把笔尖露在外面起笔的叫做“露锋”,把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的叫做“藏锋”。

生:用钢笔练习一下,加深印象。

三、指导书写藏锋和露锋。

1、学生书空。

2、学生指名书空、集体书空、同桌互相书空,纠正错误。

师:总之,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欲下先上,欲右先左”。

国画的用笔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藏锋和露锋的概念

认识中国毛笔的特点。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指导认识米字格,并学会画米字格。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米字格,你知道它和田字格有什么不同吗?

生:米字格里有四条线,而田字格中只有两条线。

生:田字格中有横中线和竖中线,这两条线把田字格分为了四格,而米字格比田字格多了两条斜线,并且把米字格分为了八个部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

师:让我们来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着画一画米字格。

师:先在空格中打两条斜线,再过交点打横竖两条线。

(学生练习画米字格。)

五、学习在米字格里面描写“三”的轮廓。

师:你们知道在描写“三”的轮廓时要注意哪些吗?

生:我知道:四条边线要对齐。

生:我还知道对齐之后不能再移动。

师:你们真聪明,是啊,的确要注意这两点:四条边线要对齐,对齐之后不再移动。师:下面就让我们试着描摹一下。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描好了的同学来说说自己写的怎么样?

生:我描的还可以,就是第三横有些斜了,还需要改改。

生:我觉得只要认真描,一定会描得很好。我描得就很好。

„„

师: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同桌互相点评一下。(学生互相点评)

师:看着同学们认真的样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描摹得很好,为写好这个字打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六、下课。

国画《樱桃》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樱桃的知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知识,用写意国画表现樱桃。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重点】

中国画表现樱桃的写意画法

【活动难点】

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樱桃的外形特点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1、复习导入

2、欣赏樱桃

3、交流

(1)、樱桃的生物性。(2)、樱桃造型特点。(3)、樱桃色彩特点。

4、探究画法

(1)、学生读画,交流画法,总结写意国画的特点。(2)、教师示范。(3)、学生尝试画樱桃。

(4)、出示学生作品,分析比较画面的布局构图。

5、学生练习

作业:创作一幅樱桃的写意国画。

要求:要有写意国画小品的品味。画樱桃要注意大小,形态的变化。

6、展示评价

国画《樱桃》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樱桃的知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知识,用写意国画表现樱桃。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的情感。【活动重点】

中国画表现樱桃的写意画法 【活动难点】

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樱桃的外形特点

【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一、小组汇报学习成果(1)、樱桃的生物性。(2)、樱桃造型特点。(3)、樱桃色彩特点。

二、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1)学生互评:(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国画《西瓜和葡萄》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活动重点】

认识宣纸、颜料等特殊用品并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绘画。

【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国画欣赏图片,范例、墨等工具 【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欣赏水墨画,认识画画工具

1、出示国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对新的绘画方式的兴趣)

2、出示绘画工具,引导学生了解

理解宣纸与白纸的不同(质地)请学生进行比较

指导国画需要特殊的颜料-----墨汁,并了解墨汁的深浅变化(水稀释)正确的是用毛笔,知道细的地方用笔尖画,粗的地方用笔身画

3、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国画的魅力

二、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画西瓜

《西瓜和葡萄》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活动重点】

认识宣纸、颜料等特殊用品并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绘画。【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国画欣赏图片,范例、墨等工具 【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画西瓜和葡萄时,应该先画什么部分?引导学生先画占纸面积大的地方,最后画零小的部分)

引导学生看清教师是怎样运用毛笔和墨汁的?(注意水与颜料的搭配)提问:水多会怎么样?如果水少了会怎么样?

画叶子用笔的什么部位画?最后画叶梗的时候,应用笔的什么部位画?

三、学生作画,教师知道,知道学生拿笔和用墨的方式。注意画面的布局,及绘画时的先后顺序。

四、学生互相欣赏作品。

五、延伸:活动区中进行练习

国画《丝瓜》

【活 动目 标】:

1、体验在绘画过程中所感受的快乐。

2、通过对比欣赏,感受作品中对不同季节的丝瓜的不同水墨表现效果。

3、乐意并能正确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水墨画创作。【活 动准 备】:

1、学生认识、观察过丝瓜的经验。

2、教师准备教学挂图《丝瓜》、毛笔、宣纸、小木桶、墨汁、国画颜料等。【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丝瓜。

你们见国丝瓜吗?是什么时候见到的?那丝瓜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中的图一,引导学生欣赏。

你们看画上有什么?丝瓜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它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看到这样的丝瓜,你有什么感觉。

3、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中的图二,引导学生欣赏。

你们看这副画上面有什么?和刚才我们看的那幅画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什么季节的丝瓜?为什么。

4、教师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水墨画的创作。

如果要你们来画丝瓜,你会画什么时候的丝瓜?周围还会画些什么呢?

5、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学生相互交流作品。

国画《枇杷》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活动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国画《枇杷》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活动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步骤四:题字钤印。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

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国画《萝卜》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技巧特点,认识大画家齐白石,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萝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活动准备】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空白生宣纸1张,课件。

【活动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蔬菜画的技巧。

【活动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国画大师。今天,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大师的画。

2、媒体展示:

(1)《柿子》:用的是什么笔法?有什么特点?

(2)《平生所欲》:画的是什么?画家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3)《蜻蜓飞舞》: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画法,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4)《鲤鱼》:画家用了什么墨色表现了鲤鱼的鱼鳞?你认为什么地方画的最好?

3、看了这么多的画,你觉得这位画家的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生:是一位技术高明的画家。

5、出示〈虾〉:这位画家是谁呢?(齐白石)

6、你觉得齐白石画的题材都取自于哪些方面?

7、生:都是一些花鸟鱼虫和蔬菜水果,都来自生活与大自然。

8、师:从齐白石的画中,你能发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9、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

10、师: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大师的足迹,一起来学习萝卜的画法。

11、出示课题:画萝卜

国画《萝卜》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技巧特点,认识大画家齐白石,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萝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活动准备】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空白生宣纸1张,课件。

【活动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蔬菜画的技巧。

【活动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讲授新课

1、出示萝卜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萝卜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再看看叶有什么不同?颜色又有什么不同?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

3、生答,师小结: 外形:中锋(淡墨),身体:侧锋(淡墨+花青)叶子:中锋(藤黄+花青)根须:小笔中锋

4、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构图有前后,以自已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形: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②画体:侧锋从左右两边画,画出萝卜的体积感;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理解齐白石大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含义。

六、课后小结:

学生对齐白石大师以及他的代表作品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在中国画的欣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好,能够用正确的笔法和墨色画出生动的萝卜图,并能将先前学过的辣椒、樱桃等结合画在一起,使画面更为丰富。

不足之处为,一些学生在构图上与老师一模一样,少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用笔的方法还不够熟练,有待提高。

自由创作

【活动目标】

一.参照范画,临摹其笔墨技法,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中国画;

二.使学生认识画、诗、书,即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 【活动重点、难点】

运笔、用水、用墨的方法;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

【活动过程】

国画校本教材 篇2

1 技工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技工院校作为职教重要的一支, 实施校本教材开发是很有必要的。

1) 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的要求, 开发校本教材势在必行。校本教材要能满足学生职业的要求, 自编的校本教材就是要体现教材在实施校本课程中, 怎样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办学方针服务。

2) 就学校而言, 开发校本教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形成技工院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深化课改,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建设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实施校本教材的开发, 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而自编校本教材的灵活、自主性极大地突出了学校自身的特色。

3) 对教师而言, 编写校本教材, 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教学思想方法的驾驭能力。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组成, 本身很具有工学结合的特点, 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为一体, 学会从实际出发来编写, 不仅会“教”, 还能会“编”, 这样更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良好发展。

2 技工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路径

说校本教材开发, 还得先说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 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以及课程改革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此段引自“百度文库”) 。大致涉及两种情况: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二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生源情况等因素, 对国家或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比如科目增减、内容整合或根据“实用、够用”原则进行删减等) , 此处主体虽仍为国家, 但学校、老师不同程度地在使用过程中参与了课程开发。而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 它实际上的开发也应该有如下程序。

首先, 学校汇总需要评估, 资源分析情况。根据社会、学生发展需要, 理清办学思路, 提炼核心理念。确定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校本教材开发的总思路, 设计开发校本教材。

其次, 成立学校校本教材专家评审组。评审组要制定相应的校本教材建设章程、制度;对教材的开发, 专家组听取学校或老师对开发教材的分析和评估, 并对学校总体校本教材建设进行初步审议。

再次, 学校根据校本教材专家评审组的意见, 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确定校本教材的开发。

最后, 学校专业老师或骨干教师接校本教材编写任务后, 先制定教材的撰写方案 (课程、课标、体例等) ;由个人或小组团队对校本教材进行具体的开发或撰写。

3 关于本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重庆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第三批建设单位。创建一年多来, 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校本教材的开发还较为滞后, 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学校教材开发现状

学校现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汽车制造与检修;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技术应用。其教材开发情况如下表。

以上为学校示范建设计划开发教材, 部分样书已成形, 少量尚在进行编写中。

3.2 学校教材的开发方式

1) 自主开发:主编、副主编、参编均为学校的在职教师, 行业专家参与指导, 企业专家参与审稿。

2) 联合开发:与同类学校合作开发, 根据条件承担主编或副主编相应编写任务。

3) 参与开发:通过出版社搭桥, 与其他高职院校、规划教材合作, 参与编写。

3.3 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依据是以学生发展需求或特点, 资源条件, 办学理念和建设思路来开发的。从前面所形成的成果来看, 学校在教材开发中, 存在如下问题。

1) 学校在建设之初, 教材的编著、订立只是就现有的教学计划制定, 没有改革以来,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的开发思路, 课程 (教材) 开发显得理论知识化。

2) 校本教材建设没有建立较完善的系统开发路径, 教材的成书过程各自为阵, 编写队伍的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 质量得不到保障。

3) 自主开发的教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较少, 开发类型较局限, 不太适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材, 只为出教材而编教材。

3.4 对本校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

1) 校本教材建设团队。建立开发校本教材的组织机构——成立校本教材专家评审小组, 组织致力于校本教材建设的长期工作, 随时扣紧课程改革与时代要求;组建编著团队, “双师”结合, 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

2) 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施。

(1) 注重构建 (规划) 校本教材开发的方案, 其实施方案必须是符合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2) 注重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结合技工院校的特点, 校本教材开发可根据技工学校的学生特点, 一般教材选定一个知识领域, 根据不同的知识板块划分成不同的内容专题, 开成一个个活动模式, 若干个活动模块组合起来构成课程内容体系。如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内容组织思路 (板块设计) 。

(3) 注重校本教材的类型开发:根据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 注重分类开发, 如理论知识类课程和实践活动类课程;校外引入——将其他学校或单位开发的课程项目引入自己学校进行改造, 以此作为自己的校本课程;改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 如旧版三字经改成《新编三字经》;创编——按照我们自己的阅读指导理念重新设计体例, 选择文本, 确定指导要点, 形成新的设计体例;还有隐性课程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开展 (虽有目标、有计划, 但却不一定有教材等) 。

(4) 注重校本教材的呈现形式:项目式课本、手册式实训指导教材、案例式讲义、工作页式的“任务书”、电子网课式教材等等。

(5) 注重校本教材突出学校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 是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建设, 因此, 教材要突出地方经济和学校特色, 要根据学校的资源优势、办学核心价值理念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的校本教材。

(6) 注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摘要: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技工院校的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路径作了简略阐述。同时结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建设情况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本教材,开发

参考文献

[1]郭晓晶.校本教材建设经验分享PPT.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王旭.校本教材管理实务PPT.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国画校本教材 篇3

为了便于我们整体了解3个版本中国画部分编排情况的概括,笔者将这3个版本中所有的国画内容进行汇总,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见下表一)。

整体一看,就会发现3个版本对国画内容的编写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我们从教材编写的四个维度——整个小学教材中国画部分的容量及其年段分布、题材内容的选取、国画在美术新课标四个学习领域分布和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表一:

一、编写特点

1.国画部分的容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3个版本教材对国画学习内容皆有安排,但容量有一定差异。浙美版教材中涉及国画内容共14课,从二年级开始到六年级都有,五年级最多,占6课;人教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5课,其中四年级未安排;岭南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10课,其中五年级未安排。总体来看,各版本都用比较多的课题和版面增加了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容量。各版本教学内容安排主要集中于高段,二年级最少。教材的编写依据之一——新课标国画起始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二学段。人教版和岭南版严格执行也从三年级开始。浙美版破例从二年级开始,原因可能是考虑到水墨造型游戏比较适合低段学生,因为新课标中“造型游戏”这一学习形式一般都放在第一学段。目前国内权威的儿童国画教学专家没有统一意见,普遍认为学生不管哪个年级开始接触国画都可以,关键是教学方法上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2.国画在各领域的分布

美术新课标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相对划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除了“设计·应用”,3个版本教材中国画内容在其他三个领域均有分布。浙美版“造型·表现”安排8课,“综合·探索”安排2课,“欣赏·评述”安排4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欣赏·评述”主要指专题欣赏,区别于随堂欣赏。在整个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国画名家名作欣赏。一种是“随堂欣赏”——根据课题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几位名家作品进行随机的欣赏活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国画作品欣赏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专题欣赏”——围绕一位国画名家或一个主题开展比较全面深入的专题欣赏活动。人教版“欣赏·评述”安排1课,“造型·表现”安排4课,“综合·探索”未安排。岭南版“造型·表现”安排9课,“综合·探索”安排1课。

总体来说,三个版本将国画内容比较集中在“造型·表现”领域,其次为“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最少,“设计·应用”未安排。各版本学习领域的分布并不均衡。

3.国画表现题材的选取

现行国画教学题材内容的选取一般有3种:国画名家名作欣赏题材(简称“名作题材”),如浙美版第10册的专题欣赏《中国传世名作》;国画技法表现题材(简称“技法题材”),如人教版第10册《学画山水画》学习传统国画山水技法;综合课中的国画表现新探索(简称“综合题材”),如浙美版第10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为主题综合各学习领域用工艺、国画、表演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表现探索。3个版本中浙美版“名作题材”共3课,占浙美版所有14课中的21.4%;“技法题材”共9课,占64.3%;“综合题材”共2课,占14.3%。人教版“名作题材”共1课,占人教版所有6课中的16.7%;“技法题材”共5课,占83.3%;“综合题材”未安排。岭南版“综合题材”共1课,占10.0%;“技法题材”共9课,占90.0%;“名作题材”未安排。

总体来说,国画艺术特点介绍和国画技法学习“技法题材”是每个版本都非常重视的,其次是“名作题材”,对国画名作欣赏也受到编者的重视。岭南版和浙美版还从国画综合表现角度选取题材,引导学生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国画艺术。

4.国画编写的呈现方式

美术教材的版面呈现不外乎两种——“图”和“文”。 经过对3个版本版面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教材中涉及国画内容的“图”的呈现方式主要有4种:国画名家介绍图、名作选择、学生范作、技法步骤图示;“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5种:课题、背景知识、问题提示、技法说明、作业要求等。除去每个版本都必备和类似的课题、技法说明、作业要求这3项,我们只需对剩下的6项——名家介绍、名作、技法步骤图示、学生范作、背景知识、问题提示进行比较分析。浙美版共14课中介绍名家的图片有5处,分别是齐白石、黄宾虹、丰子恺、林风眠、潘天寿,选用的国画名作共54张,技法步骤图示52处,学生范作27张,背景知识31处,问题提示26处;人教版名家介绍未呈现,国画名作22张,学生范作22张,技法步骤图示11处,背景知识8处,问题提示未呈现;岭南版也没有名家介绍,国画名作15张,学生范作21张,技法步骤图示16处,背景知识21处,问题提示10处。

总体上说,3个版本都非常重视国画作品欣赏,平均为30张;学生范作数量也不在少数,平均有23张;国画技法的演示和背景知识介绍也非常详细,平均各有26和20处。这是由国画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3个版本对名家的介绍是有很大差异的,浙美版5位,其他两个版本一位也没有——试问: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小学阶段需认识3位国画名家的任务如何达成?其次,人教版对教材版面中问题的设计也很不重视。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其学习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开放性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很有帮助,而人教版更多的是现成的知识点介绍。

二、对改进现今小学国画教学的启示

一线教师研究教材不是为了修订教材(毕竟现在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而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教材,从而用好教材。各个版本教材的编写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教学实践知道优缺点所在,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序列建构意识

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适当处理好原有教材基础上,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序列。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教材的学段编排设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课程学段标准”。

序列设计中要注意保证学生一定的学习总量,并且均衡分布各年段的分量。只有这样的序列建构才能帮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涯中,对国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重视名家名作欣赏

一件作品承载了一切——包括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表现特点,以及依托的文化背景、时代面貌、审美取向等等我们能想到的和艺术有关的一切。同样,新课标所要落实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也要通过作品这一途径去渗透。学生在一件优秀的国画作品上可以看到形式之美,读到文化密码,感悟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学生是通过作品知道国画艺术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寓意的。3个版本呈现了大量的国画优秀作品,而且有些作品是几个版本都推崇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的画最多,总数为19张,平均达6张之多。说明这些画家作品是学界公认的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作品,也给我们小学阶段名作欣赏指明了方向。

但是,我们也看到人教版和岭南版只介绍作品不重视艺术家,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缺位情况,主要是观念的问题,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教育者认为作品比作者重要,小学阶段只要欣赏作品,无需了解艺术家。其实不了解艺术家哪能理解作品的内涵?作品欣赏和名家介绍是可以兼顾的,可以在小学高段适当安排几次专题欣赏课,专门介绍一位国画家及其作品。就如浙美版五年级《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一课那样,先安排一课时的专题欣赏,全面介绍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再安排一个课时国画蔬果技法学习。

3.适应学生现代生活新意义

3个版本国画内容主要分布在“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没有涉及,编者更多关注国画作品欣赏和技法练习。学习领域分布的不均衡,反映的是国画这一古老艺术如何适应现代发展的问题。假如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是把图画教学当作掌上所玩之物,不去理解其在民间存在的状态和文化价值,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会产生片面性效果的。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创新和远见。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试问:国画艺术离学生的生活真的很远吗?其实并不远。生活中学生处处看到国画的身影。比如妈妈新买的衣服上有水墨画花朵;家里用的饭碗上是工笔画的鱼。古老的国画艺术只是化作新的形式应用在现代生活中。现在有些优秀设计师还将国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元素融合在日用品、服装、环境艺术等设计中,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所利用,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和创新教学,让国画在学生现代生活中产生新的意义。只有这样,国画艺术才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国画校本教材 篇4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

实践与探索

——以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为例

张明

摘要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亦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灵魂。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本文主要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探讨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主要包括思想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校设施与资源以及校本课程成果等问题。笔者认为,在现代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学习是有时限的,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校开展小学国画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创新思维 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章 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

杨向东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它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素养的英文的表述是“Attainment”,亦可以翻译为“造诣”或“能力的获得”。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与探究,我们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也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1]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因此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有其自身特征。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而这些特性的产生在与巧妙地发挥了人脑思维的潜能,特别是与右半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校本课程开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章 国画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学校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新的教学大纲中有“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情感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健康成长、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百年来,中国的美术教育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比较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以及整个课程体系也是借鉴西方的。长期如此,一些弊端慢慢显现。最近从国家层面提出“核心素养”教育这一理念,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这里,我们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来形容就是“技进于道”——过去的“技”(即学科本体的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每一门类美术内容都自成体系。但是其和外围却是分裂的;现在的“道”是指将各种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用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洞察问题、解决问题。再延伸点来讲,我们通常讲“智慧”二字,其中人并不是有了知识技能就有了智慧。所谓的真正的“智慧”更多是人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一种应对性策略。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围绕“技”的层面进行教学,而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后的教学需要进入到“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去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它们。[2]这也就是作者所倡导的现代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

学校美术教育对学校学生的思维的开发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从小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感,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国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纵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国画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都不多,而且大部分是零散不成体系的。作者在小学开展多年的校本国画教学研究,结合当前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中国画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更大的创新,就有必要积极实践和探索开发小学国画校本课程。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章 国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中国水墨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从学生时期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情感,对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儿童教育家坂光彦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学生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我们所探索的学生国画教学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用传统国画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创新意识,创作才能和高尚情操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使学生能更加认同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国画知识欣赏水平和创作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和对美的感悟、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地自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探索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中学生水墨画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总结出学校学生国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新模式,出一套国画教学的校本教材。三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四章 国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校本课程要传导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化(美国)、终身化(法国)、个性化(德国)、大众化(中国)理念已成潮流,势不可挡。我们的美术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努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德国鲍葛生更进一步指出:“真正公平的教育不是都受一样的教育,而是在相同的学习机会里充分发挥其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教育是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产业;教育应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应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必须为国家培养创新技术增长点„„特别是现在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也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很显然,传导这些先进的科学理念对于构建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多么重要。国画校本课的课程价值应该体现在:

(一)提高美术素养。

(二)传承国画历史文化。

(三)激发审美情感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详见《标准》第1-4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路径。依据上面提到的杨向东对素养概念的解释,有这么几个关键要素需要去注意:一是问题情境,二是知识与技能。其间,谈到知识与技能就涉及选择的问题。学生怎样选择和获取知识与技能?怎样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会涉及另外一些方面,即是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方法、过程„„学生反复这样做,有了量变积累,慢慢地就会积淀成素养,知识与技能会在其中变成整体素养的一种“局部”,就不再是“全部”了。我们通过国画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挖掘适合当代学生心理的水墨教学策略;探讨和研究出一套水墨画教学方式方法。在开展教学时,我们更多结合了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其他内容,在国画教学中融入了古诗等众多元素,使教学更具生活化特色,使学生的国画创新和创作能力得到培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线。我们学习中国画,并非仅指某一方面,某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精髓,否则就容易犯“一叶障目”的错误,更容易陷入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中国画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前辈们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后代景仰与效仿的楷模,并形成各自表现与操作程式,固然是后人学习中国画的一条途径。但在基础教育中,对六到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按照传统的国画教学形式来教育,不仅难度大而且要求高,很难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思维水平。针对当代小学生的中国画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思维水平以及当代社会实际出发,教师开发小学国画校本课程中在教学形式选择上应注重直观性、创新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除了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学生大胆创作,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之外,还应该包括教师改革和创新国画教学形式的选择。创新而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他们身边的事物为主,综合多种教育资源,校本课程采取适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的形式围绕水墨游戏、彩墨趣味、国画写生、国画创意绘画和国画欣赏等模块分层级由低到高螺旋形渐进式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美术核心素养。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五章 国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第一节 水墨游戏教学 第一小节 水墨游戏教学的原则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成才的起点和动力,也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兴趣,选择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或者现象作为他们的学习内容。低年段学生从早期的水墨游戏中认识和了解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和宣纸的特性,感受这些工具所带来的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用笔和用墨的基础知识。水墨游戏,是一场认识水墨、探究水墨、欣赏水墨、表现水墨、感悟水墨的游戏,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受,通过学生间互相交流,了解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基本特点,认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等,这一阶段学生练习以水和墨为主要材质,感受纯粹的水墨浓淡和粗细线条在生宣纸上形成的特殊效果。同时淡化传统国画教学中以教师的演示为主的技法传授,让学生在真实的自我体验中愉快、主动地认识中国画,初步掌握中国画的基础知识与技法并通过水墨实践获得对中国画的真实体验与感悟。评价中教师的作用侧重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说出他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小节 水墨游戏教学的课例

一、点线面的水墨游戏

通过点线面不同的组合和交织表现孩子们心中的大自然例如开发的课题有《瘦个与小胖》、《会跳舞的线条》、《黑白格子布》、《下雨了》、《下雪了》、《黑龙探海》等等。

在《瘦个与小胖》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尝试墨与水的多少对墨色影响体验:(1)用笔蘸墨(不加水)在宣纸上画点(2)蘸一点水,再画点(3)再蘸水再画点?试一试观察画面,请学生互相说说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这样的点做大小疏密的变化。《会跳舞的线条》在线的游戏中体会笔墨的轻重缓急表现的墨色浓淡干湿。课堂上引导学生说:跳舞的线变壮了(侧锋画线)、跳舞的线条玩花样(画曲线)、跳舞的翻跟斗(画折线)、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跳舞的打滚(画螺旋线)„„把水墨画的基本技法以趣味性的语言和游戏式的示范来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探索欲。

通过《黑白格子布》课堂让学生了解水墨的浓淡以及侧缝用笔;《下雨了》一课先用墨平铺快干时再用水破墨;《下雪了》用撒盐法让学生体验水墨的肌理效果;《黑龙探海》探索大笔先沾水再沾墨然后再画,一直画到笔干为止,体会水——墨——画的趣味;通过几节课的练习,发现有些学生入门很快,而有些同学完全是按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练习,同学所创作的作品,虽不能表现得很熟练,但大部分的作品都表现的很大胆。课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说,他们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中找到许多常人难以发现的美的形象。

图1-1《墨舞》作者 张想懿 六岁

二、活动体验的水墨游戏

学生在点线面的游戏玩乐中很快就掌握了国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已经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活动游戏,尝试用他们已经学到的水墨知识进行组织运用表现他们自己参与和体验过的活动,如春游、秋游、放风筝、体育比赛等等。开发出了《最快乐的周末》、《我的动物朋友》、《拔河比赛》、《最美的花朵》、《第一次冒险行动》等课题。

图1-2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小节 水墨游戏教学的反思

通过水墨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笔墨工具,了解笔墨意趣,培养对水墨活动的兴趣。水墨画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首先要学会的是材料的基本用法,例如毛笔的笔锋,水、墨、宣纸的运用。恰恰是因为对于刚接触水墨充满着好奇和神秘的学生来说我们更有机会去引导和教育。有位画家曾说,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绘画和玩的关系。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是我们课堂的完美理想境界。

我们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美术教学以示范、临摹为主的方式,全方位地解放学生,授之以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这种作品的创作欲望也很强烈。学生充分感受水墨游戏的快乐和墨迹变化呈现的美感,让他们在自由的水墨空间中愉快地散步。从学生作画的现场表现和完成作品的效果来看,他们有激情、有思考、有实验、有乐趣、有创新、有收获。体现了本课设计的人文性、合理性、实效性。

当然在国画教学中需要必要的教学环境,课堂上教师还要强调纪律和卫生问题,这也是老师需要注意引导和培养的,教会小朋友整理学习用品,这是好习惯,也是一种能力。

第二节 彩墨趣味教学

第一小节 彩墨趣味教学的原则

彩墨趣味教学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和宣纸的特性,体验彩墨画的乐趣,重点强调一个“趣”字,并在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技法练习,引导学生尝试用笔、用水、用色、用墨画出各种不同的笔墨效果,体验笔墨乐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带领学生根据现象去发现,根据问题去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开放式的彩墨游戏中体验、感受国画色彩和水墨变化,了解学习彩墨的表现方法,感受彩墨画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墨的浓淡干湿、墨色的融合交错、运笔的轻重缓急产生了丰富的画面效果。例如开发的教学设计有《彩墨飞舞》、《彩墨游戏》、《巨鸟》、《城市的夜晚》、《彩墨脸谱》、等。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小节 彩墨趣味教学的设计

一、《彩墨飞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彩墨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艺术大师的经典艺术作品,了解艺术表现的丰富性。

3、在充分的艺术实践中,利用墨与彩的调配变化,合理运用点、线、面等造型的元素,大胆在宣纸上或其他材料上进行彩墨的组合,形成美的画面。培养孩子的彩墨表现力。

4、充分感受彩墨画的乐趣,激发孩子热爱民间艺术的浓厚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孩子在游戏中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特殊变化,进行大胆表现。难点:合理运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使画面具有美感和情趣。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检查学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2)复习旧知;上半学期我们玩了一堂彩墨游戏课,大家还记得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

(3)师:今天,我们再来玩一玩彩墨游戏。(板书课题)

2、尝试、探索、感知。

(1)学生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尝试作画。(2)说一说,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要点:水分的多少和用笔的变化。

(3)说一说,在画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的方法。

(4)师:想不到一张薄薄的宣纸能产生出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好玩极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们玩的游戏吧!

3、欣赏、深化认知。

(1)出示张桂铭的《觅》。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及画题。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想想这幅画上表达的内容。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师小结: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出示学生范作,欣赏、研究、讨论都用了哪些特别的技法。

4、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并指导。(2)展示自己的作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3)学生自评、互评。

5、课堂总结。

二、《彩墨游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在游戏中了解中国画工具的特性和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墨技巧。

2、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墨与彩的调配变化,合理运用、组织点、线、面,感悟新发现,尝试新方法,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

(二)教学方法

感受笔墨——发现现象——分析探究——创造表现——欣赏评述

(三)教学准备

教学示范作品、欣赏图片、国画颜料、大小毛笔和排刷、彩色水笔墨水和墨汁、调色盒、喷壶、笔洗等。

(四)教学过程:

1、感受与发现

(1)欣赏范作,感受与了解国画工具。

(2)教师示范创作国画《江南》。

①用大排刷画一些大块面(方形、三角形)

②用淡墨拖出弯曲的面、毛笔勾画细线和彩色的小块面

③用毛笔点、滴和洒的方式画一些点

④最后用喷壶喷洒彩色小点烘托画面

(3)引导发现——点、线、块的组合,导入课题。

2、尝试与探索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1)游戏激趣,感受笔墨:

让各小组学员分别尝试用墨画点、线、块;用色画点、线、块。然后各小组组长分别展评本组的作品,并和其他小组交流方法与感受。(2)对比欣赏,分析探究:

活动一:欣赏吴冠中作品《吴家作坊》和《彩迹》(见图2-1)

图2-1 思考讨论:这两幅作品中分别表现了什么形状和颜色的点?它们是怎样表现的?有那些不同的效果?给人怎样的感觉?

感受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尝试表现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点,并简要介绍毛笔的不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感受墨色(颜色)的干湿浓淡与水的联系。

活动二: 欣赏吴冠中水墨作品《春如线》、《狮子林》(见图2-2)

图2-2 思考讨论:这两幅作品中的线又分别给你什么不同感觉?(疏与密)

感受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表现不同的线,并指导学生感受运笔的技巧与线的联系。

3、创造与表现

(1)欣赏:吴冠中的《忆江南》和一组学生的彩墨作品,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趣味组合。(见图2-3)

(见图2-3)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作业:尝试运用不同的颜色和墨,在宣纸上试一试,看看能画出什么样的画?头一次画不好,还可以多试几次,从中体会彩墨游戏的乐趣。(3)要求:选好主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课后拓展:

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彩墨游戏的方法在扇子、纸盘、手绢、手袋、桌布、礼品盒等材料上进行装饰表现。学生习作见图2-4和图2-5。

(图2-4)

第三小节 彩墨趣味教学反思

学生性格天真,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构图到用色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创作作品,要承认学生个性基础上所形成作品的差异,再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意水墨为主体的基础上创作形式多样性的作品。儿童的这种心理正好符合水墨画的特点。学生以前已接触过一些水墨游戏课了,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彩色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国画颜料与水和墨的融合,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可以大做文章,在让学生得到一个彩墨的体验,并能够悟出点什么来。重点是鼓励学生大胆用笔用色,综合运用技法,敢于表现,并适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学习技法、运用技法。让学生在笔墨游戏中发现基本技法,重点强调在彩墨游戏中感受乐趣,在实践中尝试和运用基本的简单技法。比如有的同学因为不熟悉笔墨的运用以及调水的多少,导致第一张宣纸完全湿掉,画得不成样子,这时我们更是需要很好地鼓励他们,用心地完成第二张,而不是去质问他。让他觉得绘画是件快乐的事!创作与分享是课堂的精彩之处,教师要抓住出彩的作品请作者或其他同学一起评说赏析对他们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图2-5)

第三节 国画写生教学

第一小节 国画写生教学的原则

《论画》中指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写生是美术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又可分为直接写生法和间接写生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逐步开始尝试由钢笔线描写生过渡到用毛笔对比较简单并熟悉的物象进行写生,另一方面我们把学生自己钢笔写生的内容抽出一些写生对象的局部或者全部,加以整合进行国画创作,创作的形式、材料和技法可以综合运用。

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特别追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不似之似、意境的审美特征,注重笔墨和意境寓意,甚至突破时空限制。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造型原则,毛笔工具更将线条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就有了想象的原型,学生的创造想象也就有了源头。写生不仅让儿童感到自然的美,更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美的灵感注人到他们的绘画中。同样一件事物,通过观察写生,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画的画就丰富多彩。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人物,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父母、亲友、小伙伴都是极好的写生素材。这样在绘画活动中,逐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写生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更是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第二小节 国画写生教学设计

一、《写意荷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荷花的写意画法,使学生了解国画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体会和感受国画的笔墨情趣,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突出美术特色,渗透人格、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绘画艺术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特点。理解和感受国画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泼墨法与破墨法的技法

2、教学难点:墨色浓淡的把握以及用笔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示范画、写意画用具。

2、学生准备:生宣纸、一得阁墨汁、毛笔、画毡等。

(四)教学方法:图片欣赏与示范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开始上课,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在这多彩的世界里因为有花而显得更美丽,甚至一些古人也特爱花,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更喜爱一种花,虽生在污泥中,却是洁净无比。我们用出“出污泥而不染”这几个字来赞美它,它就是荷花。出示课题(中国写意画-荷花)同学们喜欢荷花吗?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荷花?你对荷花的了解。(学生从荷花的结构讲解)亭亭玉立的娇艳的花朵,硕大的荷叶等我也很喜欢荷花,所以我搜集了一些图片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2)课件欣赏图片,娇艳的粉红色的桃形荷花花瓣,围绕在绿色莲房的周围;(3)“你能结合这些图片吟诵一些诗句吗?”;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溪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深入教学,体验技法;

(1)“同学们喜欢何种状态下的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很多诗人都赞美了荷花,“我们很多画家也都有自;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画家的荷花作品:

①齐白石的画:这是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荷花,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生:有很娇艳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的粉红色的桃形荷花花瓣,围绕在绿色莲房的周围,迎风开放。一片片碧绿、茁壮的荷叶,敞开着宽阔的叶面。

②张大千的画:张大千非常喜爱画荷花,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因此而选择了荷花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画中的中、侧锋用笔的变化。

③另外还有徐渭、潘天寿刘海粟等画家的荷花作品。题材多样,各具风格。(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体会荷的叶子、花等笔墨是如何运用的。)④欣赏小朋友的画,一起说说你的感受(颜色艳丽,充满活力)

(3)通过欣赏荷花的图片和作品,你能说一下荷花由几部分构成吗?(荷叶,荷花,荷梗)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花瓣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荷叶什么形状?(4)下面老师演示绘画步骤:同学们要认真看 ①淡墨侧峰画荷叶,②重墨中锋勾画叶脉。③曙红点花瓣,④胭脂勾画花纹。

3、作业:请同学们用中国写意的画法

4、作业展评

5、总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荷花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收获,这种收获有精神上的,也有技法上的,使我们对荷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水墨的方法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荷花,希望今后大家能多用这种中国特有的绘画方式描绘我们身边美好的生活。努力去做一个有像“荷”一样高洁品格的人。

二、《水果写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2、尝试采用中国画干湿、浓淡的画法,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难点:如何用浓、淡、于、湿表现物象的特征,以及画面的构图。

(三)学习材料

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水果等。

(四)教学活动: l、欣赏、分析

(1)展示老师带来的水果。

(2)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

提出问题: 这几幅作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有哪些是不同的?(2)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中国画的方法来画水果。出示课题:画水果。

2、引入新课

(1)、请已经有基础的学生尝试表现用国画的方法表现水果。(了解学情)老师提出问题并讲评:(2)、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演示,师生互动:教师边示范画一种水果的方法边带领学生温故知新。A、用笔:中锋、侧锋。

B、用色:浓、淡、干、湿。(看草莓、葡萄等水果的步骤,研究其画法)请学生初次探究,然后老师点评。

学习同色的分色画法,强调干湿、浓淡的把握。介绍控制笔中水分的小窍门。

3、笔墨魔术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验证,自己解决本课难点。(1)教师变魔术,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分墨玄机。(2)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亲自试一试,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阶段小结: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请学生赏评,并找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4)请学生看书和课件欣赏其他美术作品,突出讲解构图。(5)教师示范写生一组水果静物。

4、学生作业(老师指导)作业要求:根据老师示范,学生尝试创作。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5、交流、总结

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总结本课重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画国画。

(图3-1)

三、国画写生教学反思

(一)突出示范作用。

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国画写生课中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示范是为了明确方法,是为了以后学生的再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示范到什么程度,老师要十分明白分寸,不能把课堂变成老师炫耀技法的课堂,重点是学生的体验

(二)创新表现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在教学生画动物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些花,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形状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形状的中间;或者先用清水画一个小圈,然后用干墨画在圈的边缘。这种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个别优秀的学生还利用已学过的方法进行尝试。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三)改变学习形式和写生工具。

除了尝试让学生用水墨工具在学校在教室直接对物写生,如:《青菜》这一课,我们可以直接把青菜、辣椒组合起来,教师可以简单地示范,再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记忆绘画自己曾经看到过的,表现印象深刻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带出校园直接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创作。在写生工具上我们也可以适当的革新,可以用购买或者自制的册页,也可以用专用的国画卡纸。既方便携带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作品见图3-2

(图3-2)

第四节 创意国画教学

第一小节 创意国画教学设计原则

艾纳斯指出:“任何一种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都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告诉学生究竟是他好还是她好的解释才正确“。所以在水墨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继承与创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水墨画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发展和创新为根本,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创作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的人文素养,使美术教学更加有效。

自古以来,中国画便有着非常良好的创新传统,纵观中国画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创新画法层出不穷,各种新派理论汗牛充栋,各门新颖画派争奇斗艳,历代名家巨擘灿若星辰,中国画坛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的盛大景象。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都有好处。我们所遵循的学校美术教学理念是美术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而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所以在小学国画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水墨、毛笔、油画棒、彩色水笔、水粉颜料等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将接触到一种从未有过体验,表达出来的作品也将别有一番情趣。如果选用吸墨效果较好的宣纸,更容易体会和感悟宣纸的渗透和渲染效果。

第二小节 创意国画教学设计

从一段记忆、一个问题、一点思考、一种方向、一个案例传达出儿童水墨画的传承与创新在于趣味相投、人画合一。国画创意绘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线描创意绘画作品,其次来源于学生的写生作品,再次是充分的综合各位学生作品或者进行重新的组合。

一、《动物的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新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国画艺术表现的方法及魅力。学习用国画形式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进行表现。

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如何抓住动物脸部特征以及水墨的控制并且尝试使用新方法表现动物的皮毛。

(三)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二)欣赏、感悟、畅想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1、游戏考验,比一比大家的观察力,欣赏一段影片。

说说你们记住短片里都有什么了吗?快速动手,择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种动物,说出它的形象特征。

出示动物脸的特征课件图片,认真观察动物的脸,其实在美术中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今天来学习用中国画的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

出示课题——《动物的脸》

2、欣赏中国画作品(课件:画家体现的各种国画作品其中有黄永玉的猫头鹰):看看这些作品里是如何体现的形形色色的动物的脸,思考:中国画作品在笔墨有什么特点? 学习用墨(焦、浓、重、淡、清)的方法

小结:看来画家之所以画的作品形象、生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抓住动物的特征。

(三)体验、表现、创新

1、师示范画狮子和猫头鹰,讲解国画技法: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讨论。见图4-1.2、学生欣赏了解、反复观察特征在画动物的脸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观察动物脸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尝试用国画的形式大胆地进行表现,尝试使用新方法表现动物的皮毛。练习作画。

3、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用笔及墨色的运用。学生仔细观察、完成作业。

(四)展示、交流、评价

自评:你最满意的地方是构图、颜色、笔墨的运用。互评:给他的作品说说优缺点。师评:对学生的大胆绘画进行鼓励。

(五)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国画方式体现了的动物的脸,其实对于动物的脸还有很多体现形式,体现出的作品也是千姿百态,课件欣赏:用其他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二、《大树变变变》教学设计

图4-1

(一)教学背景和教学方法:在我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树是一个主要的课题之一,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树叶,写生树干以及表现树皮的纹理等等,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发现树木的生长、形状等特点。在学生当前的年龄层次对树木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是二年级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和表现还不熟悉。对于学习中国画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我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综合水墨的方式去大胆想象表现出树的创意图像。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幻灯片,笔,墨,宣纸等。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感受中国水墨的笔墨情趣。(2)在体验中树立自信心,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3)激发对自然的关爱。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树木图片作为导入并引发思考。认识自然界中树木的不同美感。(2)讨论、欣赏树的变形。

(3)学习运用水墨工具创造出自己对树木的创意想象作品。

3、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水墨工具完成对树木的创意想象作品。

(2)提高学生对传统水墨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感受树木所传递出来的美感并运用它进行联想。

2、让学生玩水墨的方式去完成对树木的创意想象作品。

(五)教学难点: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1、水墨的方式去完成对树木的创意想象作品。

2、学生在体验中能大胆想象。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展示谜语(学生读谜语)

春天披绿装,夏至好乘凉,秋天黄衣裳,冬季挂雪霜。(谜底:大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各种大树)。

师:提问:这些大树长的有啥不一样?你能根据树的形状想象出别的动物或者其他事物的样子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

师:我们今天就来表现《大树变变变》

出示课题:《大树变变变》

2、讲授新课:

(1)师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大树,谁知道大树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课件出示 大树的结构图,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2)欣赏老师的大树变变变草图。(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作品,为什么。)(3)教师示范画水墨线条的表现。

(4)布置作业:运用水墨工具完成对树木的创意想象作品。(鼓励学生大胆用笔,注意用墨要有干湿浓淡变化,有感情的表现不同姿态的树木。播放音乐。培养学生的创作表现能力,播放音乐营造轻松的氛围。)

3、学生创作,教师辅导。(提醒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4、作业讲评

展评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培养表达能力,锻炼交际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作品见图4-2

5、课后拓展:表现树林里的故事

图4-2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小节 创意国画教学设计反思

一般的国画教学都以讲解技法,临摹写生为主, 程式化的教学再加上技法难以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兴趣渐失,创作的作品也很少有创意和韵味。为了能将这节课上成学生喜欢,让他们感到快乐的课,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例如在《动物的脸》一课中,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世界》的片头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利用猜谜游戏,使学生有意了解不同动物的脸部特征„„通过种种手段,变枯燥的技法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经过讨论和观察,学生对一般动物的脸部特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总结出了用笔、用色的规律。考虑到学生对技法步骤不甚了解的情况,老师在黑板上进行了演示。尝试用油画棒、食盐、洗衣粉等多种材料运用点染、泼彩和洒水等多种方法进行创作。学生们经过不断地尝试实验,在欣赏、观察,动手、动脑中体验了学画中国画的乐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现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足之处:若是能再多给学生创造些动手实践的机会,画出更多动物的脸,学生对中国画的技法认识就会更深刻一些;如果再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自主探究与互助学习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更有益处。

创意国画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对老师和学生要求很高,要求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敏捷,要有发散性思维,一幅好的创意画,要有好的联想,灵感,也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所以在课堂上四十分钟,要让学生画出一幅好的创意画,非常有难度,教师的启发就显得格外重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创作方法,我在一开始也很纠结,最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巧妙的图形,让他们分析巧妙在哪里?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很会分析,能做到活学活用。为了更好的启迪学生思维,我设计了超级变变变游戏环节,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联想设计,创作奇妙图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习作见图4-3。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图4-3 第五节 国画欣赏教学 第一小节 国画欣赏教学原则

中国画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课业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画作表现的材料、形式、内容与作者的身世、时代背景以及主题,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学习形式,了解作品表现的特点,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找到与之共鸣之处。这是小学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对所有美术欣赏课的大体要求。国画的欣赏不是规定在那一阶段的学生,他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要选用合适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循序渐进的欣赏和理解中国优秀的国画艺术作品。欣赏中也包含有探究,而不是人云亦云。

在现实中小学美术的欣赏课经常得不到重视,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在每一个阶段的国画课中都认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中国历代名画给学生讲解其中的故事和来历以及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欣赏教师自己的国画作品和全国其他学生的优秀国画作品。这样的积累中,学生的眼界也宽了,心境也高了。

第二小节 国画欣赏教学设计

国画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有中国历代传世名画;中国近代国画作品;教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师自己的作品;优秀学生作品等。例《中国山水画欣赏》教学设计

一、先让学生看利用多媒体图片结合轻松音乐来导入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课题,了解画家创作激情。

二、带着问题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画。

1、什么是中国画

2、中国画有那些类型?

3、你了解中国山水画有多少?

三、讲授国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四、了解中国画是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五、中国画有那些类型?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六、中国山水画,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北竞辉,达到高峰。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第三小节 国画欣赏教学反思

一、学会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神韵

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明显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通过欣赏教学,能够让学生根据中国画的特点学会简单的甄别。比如,在人教版第五册第十课《童年》一课中,教材安排了中国画作品《翻身奴隶的儿女》和《端阳婴戏图》、年画作品《欢天喜地》、油画作品《战斗中成长》、摄影作品《金色童年》等。

二、注意拓宽中国画的欣赏视野

除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国画欣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进行多样化类别欣赏。例如专题欣赏,教学可选择各种专题,如《中国花鸟画欣赏》《中国山水画欣赏》等。采用专题欣赏的形式可以选择较多的作品,但要有重点,使重点分析和一般欣赏相结合,着重欣赏中国画中不同风格作品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加认识到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第六章 国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反思

2011年作者主持了科技局立项南山区卓越课堂文化小课题《加强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并已经结题,推广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在国画教学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及丰富的资料。通过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对传统精神进行有效的把握和继承,使之与儿童生活题材相结合,创造出有现代意蕴的童趣作品,确立一套小学生国画教学的目标体系,建构一套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国画教材,探索有利于小学生国画学习的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学生创作的国画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他们自己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学生在自我实践中体会到中国画的韵味,也更加了解和喜欢中国画,愿意用水墨进行做画,表现生活与情感体验。学生还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构建。其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和价值观,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形成中国画教学特色校园。

当然,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逐步展开,逐步推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还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交流,使广大的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能够理解和支持,才能加强小学生对中国画这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从而感受水墨情韵,体验水墨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引用于《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 ——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刊载于《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年01期

足球校本教材 篇5

富源街道第四小学

目录

1、足球教学简介……………………………

2、足球专业术语……………………………

3、常识篇……………………………………

4、技术篇……………………………………

5、战术篇……………………………………

6、教学篇……………………………………

7、规则篇……………………………………

8、场地与器材………………………………

9、裁判法介绍………………………………

1、足球教学简介

学校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以足球活动为特色,以足球训练为“龙头”,抓普及、促提高、求发展,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在组织足球教学活动时,根据足球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把学生划分为启蒙型、诱导型、发展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并对足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教学中,我们采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来注入式、被动式的知识技能传授,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向转入。在教师点拨、质疑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富于创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模仿能力,个性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从而掌握足球基本的练习方法,并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依据新课程标准,开发以足球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育教研组坚持单元集体备课制度,系统学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了适合于我校特点的足球校本教材,占整个课时数的9-10%。内容主要包括足球基本技术、我校日常的足球教学活动、足球基本规则,充分反映了我校体育足球教学特色。

其宗旨是通过足球教学与活动,凸现炼身中的玩,以趣味性足球游戏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各种足球技术,在参与中育人、促智、追美,达到身心健康,从而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2、足球专业术语

足球技术,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采取的合理动作的总称。它是由特定的动作结构所构成,并使其贯穿于整个足球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运动方式。足球技 3 术是由技术动作和技术能力两方面组成。技术动作是指运动员在完成某一个技术时,所采用的动作方法;技术能力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技术的合理、准确以及娴熟的程度。技术动作是技术能力的前提,只有掌握了技术动作,才能使技术运用达到全面、准确、快速、合理、娴熟的程度。

足球技术可分为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两大类:

1、无球技术:起动、原地起动、活动中起动、跑、快速跑、冲刺跑、曲线跑、折线跑、侧身跑、插肩跑、后退跑、急停、正面急停、转身急停、假动作、无球假动作

有球技术

踢球——脚背正面 脚背内侧 脚背外侧 脚内侧 脚尖 脚跟

停球——脚内侧 脚底 脚背正面 脚背外侧 胸部 腹部 大腿 头部 抢截球——正面抢球 合理冲撞抢球 侧后铲球 断截球 运球——脚背正面 脚背内侧 脚背外侧 脚内侧

假动作——有球假动作、掷界外球、原地掷掷界外球、助跑掷掷界外球 守门员技术——准备姿势 移动、选位、接球、扑接球、拳击球、托球、掷球、踢球。

2、队员人数与比赛时间

(1)队员人数场上队员不得多于11人,也不得少于;(2)比赛时间全场比赛90分钟,上下半时各45分;

3.裁判员。每场比赛应有一名裁判员、两名助理裁判员以及一名第四官员执行裁判任务。

4、比赛开始、计胜方法及死球

(1)比赛开始 比赛开始前以投币的方式选择开球或场地。开球时,双方站在各自的半场内,裁判员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半场,待球滚动一周后比赛方为开始。

(2)计胜方法 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横梁下越过球门线,即为攻方胜一球,进球多者为胜。

(3)死球 凡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过边线或端线(包括球门线),或是裁判员鸣哨停止比赛时,比赛成死球。

5、越位

(1)越位位置 在对方半场内,攻方队员先于球,而防守队员不足两人时,该队员处在越位位置。

(2)判罚越位 裁判员认为处在越位位置的队员与其同队队员踢或触及球的刹那,正在干扰比赛、干扰对方或企图从越位位置获得利益时,应判罚越位。

(3)不判罚越位 当队员仅仅处在越位位置;直接接得球门球、角球、界外球时不判罚越位。

6、任意球——任意球分为直接任意球和间接任意球两种。直接任意球可以直接射门得分;间接任意球不可以直接射门得分。踢罚任意球时,防守一方距球至少9.15米。

7、罚球点球 踢罚点球时,除主踢队员和对方守门员外,其他队员均应站在罚球区和罚球弧外。守门员在对方球未踢出前,应站在球门线上,不得离开此线。主踢队员应将球向前踢出。

8、掷界外球 当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出边线时,应由对方队员在球出界处掷界外球恢复比赛。如不按照规定掷球,应交由对方掷球。

9、球门球 攻方队员踢或触球,使球的整体越出对方端线,则由防守一方踢罚球门球恢复比赛,踢罚球门球时,应直接踢出罚球区,否则应重新踢罚。

10、角球 防守一方踢或触球,使球的整体从本方端线越出时,应由对方队员踢罚角球恢复比赛。

3、常识篇

1、古代足球运动的萌芽与发展

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2、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足球运动逐步从欧美传入世界各国,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发达的国家更为盛行。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皇后大街弗里马森旅馆成立了世界第一个足球协会——英格兰足球协会。英格兰足球协会的诞生,标志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而,人们公认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兰足球协会成立之日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3、第一届FIFA世界杯,足球传奇的开始

1928年5月26日,国际足联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1929年5月18日,在巴塞罗那召开的会议上,乌拉圭被投票选举为首届FIFA世界杯赛的主办国。

4、比赛开始:成人的足球比赛是在一块长90-120米的场地上进行。小学生是用成人比赛场地的一半进行。

场地:比赛场地以中线分为本队球门、本队半场和对方球门、对方半场。比赛开始前,裁判员将双方队长召集在一起,用掷硬币的方式来选定开球或场地。

规则:投币。裁判员用拇指将硬币弹起,由双方队长猜上面还是下面。猜中者有权先挑选开球或场地。也可以用划拳的方式决定。

比赛中的换人:根据大会的要求,从登记的替补队员中一个队可以换3人(退场的运动员不得再次参加比赛)。队员替换时,必须通知裁判员。裁判员发出同意信号后,运动员从中线退出场外,同时,替补队员在同一地点进入场内。

比赛结束:当比赛终了的哨声响后,双方运动员分别排列在中线,相互致意。下列情况为延误时间:队员受伤出场时、队员替换、球踢出场外。在上下半场因上述情况而耽误的时间,可以在比赛到时后延长。

4、技术篇

1、踢球

脚内侧踢球:脚内侧踢球是足球传球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它可以保 证传球的正确方向。支撑脚的脚尖要正对踢球的方向。用足内侧触球,把球推击出去。踢球后,踝关节保持固定,向出脚方向摆动。

2、运球

运球:当不能把球传给同伴时,自己一人控制球称为运球。

(1)用脚内侧运球:用脚内侧部位向前推球,身体中心始终要落在支撑脚上。

(2)用脚背外侧运球:借助于脚背外侧,向前推拨球。运球的速度比脚内侧运球要快一些。

3、传球

用脚和头部将球输送给同伴,称为传球。传球时要认真观察对方和同伴在场上的位置。传球后立即跑至同伴易传出球的位置准备接球。通过传球接近对方球

门,寻找射门机会。

4、接球

接球是指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将高空球或地滚球一次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1)接反弹球:脚和地面呈三角形,在球弹起的瞬间,把球接住。脚内侧接球:正对来球,脚内侧向前迎出,当触球的一瞬间,迅速后引,将求接住。

8(2)大腿接球:主要用于膝以上腰部高度的来球,大腿呈水平状态,在触球一瞬间迅速下引。

(3)胸部接球:当来球在胸部高度时,使用胸部接球。在胸部触球的瞬间,上体稍后仰,以缓冲球的力量。

(4)脚掌接球:用脚掌轻轻推压球。对于反弹球,要在球反弹的一瞬间,推压球。

5、头顶球

头顶球是指遇到不能用脚踢的高空球,可用头部顶球的方法来进

行传球或射门。顶球时眼睛要盯住来球,用前额触球。上体稍后仰,然后借助与身体的反弹力量来顶球。

(1)原地头顶球:

站立头顶球多用于附近没有对方队员防守时。顶球时,收下巴

颏,颈部保持一定的肌肉紧张度,上体稍后仰,然后借助于身体的反弹力量将球顶出。

(2)跳起头顶球:在与对方争抢高空球和门前射门时 经常运用。跳起的同时,收下巴颏,上体后仰,身体升到最高点时,借助于身体的反弹力量将球顶出。

5、战术篇

足球基本战术 在足球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根据主、客观实际,正确安排阵容,分配力量及所采取的个人行动和集体配合总称为足球战术。足球战术 9 可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两大类,其中每一类又都包含着个人战术和集体战术。

一、足球战术

1.进攻战术

基础战术 个人技术的合理应用 摆脱 跑位 二三人的局部进攻配合 边路进攻战术

全局性战术 中路进攻战术 定位球进攻战术 2.比赛阵型——选位与盯人

基础战术 局部防守中的保护 补位 斜线防守 围抢

3.防守战术 人盯人防守 区域盯人防守 混合型防守 全局性战术 全队防守 制造越位 定位球防守战术

二、比赛阵型:比赛阵型是指比赛时,场上队员的基本位置排列,是球队攻守力量搭配和职责分工的形式。比赛阵型是比赛战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队员能在全队的进攻和防守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一个球队所采用的比赛阵型主要应根据本队队员的特长和与赛队的特点来选择。每个场上队员应在明确个人基本位置和主要位置职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技能,机动灵活地采取行动。

1.“WM”阵型。2.“四前锋”阵型 3.“四二四”阵型

4.全攻全守型

二、进攻战术 1.全队进攻战术原则

(1)制造“宽度”原则 即进攻者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场地的宽度,使防 守一方被迫扩大横向防守的面积,从而制造出便于利用的进攻空间。(2)传切“渗透”原则 即在采用横向拉开防守后,应迅速采用渗透防 守的纵向传球,以形成直接射门的机会或为射门创造有利的形势。(3)“机动灵活”原则 当进攻至对方罚球区及附近危险区域时,防守一方一定会采取紧逼盯人、保护补位等密集的防守措施,阻碍进攻和射门。此时进攻者必须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有球和无球活动,创造性地利用技、战术的突然变化,巧妙地利用个人渗透和所熟悉的几套战术套路,拉出空档,达到形成射门的目的。

(4)“快速攻击”原则 即在防守中一旦抢得球,要利用对手由攻转守、回撤和重新组织防守的间隙,以最快的速度攻击对方球门。进攻速度越快,越容易抓住可乘之机,争取获得突破与射门的时间与空间。“快攻”中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快,“快攻”的最大威力在于全队的统一

行动,以便同时制造多个进攻点,实施多点攻击,令对手防不胜防。2.个人进攻战术与原则

(1)传球 传球是集体配合的基础,是完成战术配合、创造射门时机的主要手段。比赛中,当控球者同时可以向几个同伴队员传球时,11 应将传给威胁最大的队员。传球前应注意观察、隐蔽自己的传球意图,应及时、准确地传球给向前跑、向空档跑和威胁最大的队员。在向空档传球时,传球的力量、速度、角度应与同伴的跑动相结合。在向前方空档传球时,应注意发挥接应队员的跑动速度,力求把握人到球到的原则。

(2)摆脱与跑位 摆脱常常作为跑位的前奏而与跑位联为一体。所谓摆脱就是指进攻队员为了避开防守队员的紧逼盯人而采取的各种有目的的身体行动。摆脱的方式有突然起动、冲刺跑、急停、变速、变向、假动作等。跑位是指无球队员在进攻中为自己或为同伴创造传接球、突破或射门的机会而实施的战术行动。它是指跑向有利的位置与空档。

(3)二、三人局部进攻战术 :二人局部进攻战术 ① 斜(横)传直插二打一 ② 斜(横)传斜插二打一 ③ 踢墙式二打一 ④ 回传反切式二打一 ⑤ 交叉掩护式二打一

——三人局部进攻战术 :三人进攻配合比二人配合进攻面更广、更加富有变化。三人进攻配合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下列两种:一种是一名队员利用自己跑向空档而牵制一名防守队员,另外两名进攻队员利用基础战术二打一或传切配合越过其他防守队员。这种配合称作第二空

档打法。另外一种是三名队员通过传球配合进行一次间接二打一或经过数次连续二打一配合以越过防守队员。

——集体进攻战术

(1)中边路进攻战术 边路进攻一般是指在罚球区线以外两侧区域的进攻。它多是通过边锋或交叉到边路地区的中锋、前卫或插上的后卫,通过传球配合或运球过人的方法突破对方防线,多以快速下底传中、切底回扣传中,由中路跟进包抄或射门,边路队员也可以运球内切后射门。

(2)中路进攻战术 中路进攻是指在对方半场中间区域的进攻。它多是通过中锋、内切的边锋或从中路插上的后卫,通过运球过人或传切配合的方法,把进攻推向对方罚球区附近,以远射、运球过人、突破或通过传接配合对对方球门实施的攻击。

(3)快速反击战术 快速反击是指在防守中获得球的一方,以最快的速度将球输送给处于有利位置的中前场队员,使他们在对方尚未组织好严密的防守之前,获得良好的进攻机会。

三、防守战术

1.全队防守战术原则

(1)延缓原则 丢球后迅速由攻转守的瞬间,是夺回控球权的最好时机。全队应协同作战,立即逼抢持球人和相邻的对手,压缩空间,形成紧密的衔接与保护,使对手无法向前传球或快速带球向前推进。特别要阻止对方发动快速反击,以利于其他同伴迅速调整防守,从而赢得时间,退守到位,形成以多防少的有利局面;(2)平衡原则在延缓对手进攻速度的同时,其他队员;(3)控制原则在 13 对方向罚球区组织进攻时,每个防守;(4)收缩原则在罚球区附近危险区域防守时,要组织;

2.个人防守战术与原则;

(1)选位选位一般是指由攻转守后的防守队员根据自。

(2)平衡原则 在延缓对手进攻速度的同时,其他队员要迅速地调整位置,根据战术的布置,在局部地区或中、后场,形成攻守人数的平衡,可采取盯人防守,使对方在发动进攻阶段就不占有人数上的优势。而且是盯人防守还是区域防守,都应做到对位防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攻守人数的平衡和以多防少,起到稳固防守的目的。

(3)控制原则 在对方向罚球区组织进攻时,每个防守队员都要选好位置,紧盯自己的对手,不让对手在有利的位置接球射门或传球,特别要盯紧无球队员、卡好位置,使他们无法很好地切入得球。在守门员出击和扑救时,要加强保护。

(4)收缩原则 在罚球区附近危险区域防守时,要组织好整体防守,每个队员应担负起分工防守的职责。异侧边后卫应向中路收缩,在盯住对手的前提下,应缩小与中卫的间隙,便于相互保护与补位。“自由中卫”也要妥善地选好位置。随时注意保护与补位,以有效地破坏和控制对手的进攻。

2.个人防守战术与原则

(1)选位 选位一般是指由攻转守后的防守队员根据自己的位置职责和当时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防守位置。一般应选位于进攻者与本方球门中点的连线上,并应保持适宜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备提供保护和有效补位的基本条件。

14(2)盯人的基本含义是防守者通过各种方法,紧紧跟随并看防对手,以达到严密控制和干扰对手所采取的技术和战术行动。盯人有紧逼盯人和松动盯人两种形式。紧逼盯人一般是应用于罚球区附近或接近球的队员方面,松动盯人一般是应用于离球较远的队员方面。

(3)抢截 所谓抢截是指防守者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争抢动作,主动地向持球者发动进攻,把球抢过来、破坏掉或把持求者的传球断下来。它与其它防守手段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主动性和攻击性。常见的抢截形式有:在对手接球前断截球,在对手接球的刹那间抢断球,在对手接球后抢截球。

(4)补位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的有效性,都是由整体力量所决定的,需要场上全体队员高度的协作与配合。在防守体系中,队员间的相互补位、补防是必不可少的。补位又可分为补位和补空档。

3.集体防守战术

(1)人盯人防守 人盯人防守是指除自由人外,其他每个队员都有固定防守对象的防守形式。自由人的任务负责指挥和补位。采用这种防守时,要求队员要有极强的个人作战能力,并能根据场上情况进行机动、灵活的及时补位,同时对队员的体能素质也有极高的要求。

(2)区域盯人防守 每一防守队员占据一定的活动区域。当对手进入该区域时,对其实施严密盯防,控制其一切有效活动。

(3)混合型防守 混合型防守是人盯人防守结合区域盯人防守的一种防守形式。对防守重点区域、对方重点人物进行重点设防。

15(4)全队防守 全队防守要求防守时发挥全队的力量,努力延缓对手的进攻,尽快回防到位,注意保持防守队型与层次,采用紧逼盯人,在罚球区附近30米范围内严密设防。

(5)制造越位 制造越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防守战术。防守一方利用越位规则对进攻一方进行限制,故意造成进攻队员处于越位位置,形成越位犯规。采用这种战术时,必须谨慎,同时要求防守队员必须十分默契,动作协调一致。

五、定位球战术 定位球战术包括:任意球、角球、球门球、掷界外球、以及中圈开球等战术。

1、任意球战术(1)任意球进攻战术

① 直接射门 在罚球区附近获得直接任意球罚球时,由脚法好的队员直接进行射门。

② 配合射门 配合射门的目的是为了避开人墙,创造最佳射门。配合射门时,应注意减少配合的环节,传球次数不能多;注意运用假动作迷惑对手;注意配合应力求准确、巧妙和及时。

(2)任意球防守战术 无论是防守直接任意球或间接任意球,靠近罚球地点的队员均应对球实施控制(注意不要用手或脚去接触球,而只是站在球前,防止和干扰对手快速发球),前锋、前卫队员则应迅速回防,组织搭建“人墙”要快。一般“人墙”由2-6名队员组成,若射门角度较大,则组“墙”人员要多,反之,组“墙”人员可少。搭建的“人墙”应首先封堵距球门较近的一侧,守门员站在远端一侧。“人墙”应听从守门员的指挥,其他队员应注意盯人与区域防守。一般情况下,有 16 身高、头球好的队员应盯防对方空中争顶能力强的队员,中锋注意盯防对方插上的盯人中卫或拖后中卫,其他防守队员可采用人盯人战术并在“人墙”的后侧进行保护。安排一名速度快且运球突破能力强的队员在中前场,准备打快速反击。

(3)角球战术

①角球进攻战术 角球进攻战术可分为短角球战术和长角球战术两种。角球进攻常用的方式:直接利用弧线球技术攻击球门;将球踢向威胁区域,由进攻同伴跟进包抄直接射门;将球踢向威胁区域,进攻同伴进行摆渡,由第三、第四人实施攻击。

②角球防守战术 站位和盯人是角球防守中的重要环节。防守中,防守一方队员应注意占领门前危险区域(前、后门柱、点球点附近、罚球弧附近),并注意明确分工,盯防对手及核心箭头人物。防守时,应尽可能将对手向外挤靠,站在既能观察到对手与球,又能抢先触及到球的位置。

6、教学篇

一、指导思想

小足球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两个球类项目,通过小足球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培养足球兴趣和对健康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

低段:采用游戏的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小足球集体性、趣味性强的特点,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术和技能,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中段:在学生学习低段的基础上,采用游戏和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和互相协作的意识。

高段:在加强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趣味性比赛,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使学生初步了解足球基本规则和简单的战术配合。

三、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游戏的形式熟悉球性,练习基本动作,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教学比赛中可适当降低比赛规则,以增强学生对足球、兴趣。

7、规则篇

1、比赛场:

线的宽度12厘米以下,端线必须同球门柱的宽度相同。

2、服装:

比赛双方必须穿不同颜色的运动服。守门员的服装必须区别于其他队员和裁判员的服装颜色。

3、比赛进行的的方法和规则:一个队由11名队员组成。但是,如有7人以上的话即可参加正式的比赛。一个队一名守门员,除次以外的队员称为场上队员。可以准备5名替换队员,替换名额为3人。只要双方协商认可,可以换到5人。

4、比赛开始前: 填写上场队员和替补队员的名单交给裁判员。裁判员召集双方队长,用投币方式选择场区或开球权。

比赛开始:

两队分别站在中线两侧,向裁判员和对方表示敬意。然后回到各自的位置上。选择开球的一方,将放在开球点的球踢入对方场内,即为比赛开始。开球时,运动员必须站在本方的半场内。防守一方的队必须距球7米(成人是9.15米)以上。开球后的队员在其他队员(同伴或对方)触球之前,不得在踢球。开球队员直接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算胜一球。

5、比赛的方法:

场上队员以及自己一方放的守门员出罚球区时,均不得用手或手臂运球或触球。守门员在自己一方的罚球区内,可以用手或手臂触球。但是,不得持球走四步以上,踢出的球在其他队员触球之前,不得再次用手触球。

6、合理冲撞:

运动员可以使用肩来干扰对方的比赛(合理冲撞)可以从斜前方到斜后方对持球队员进行冲撞。但不得不从正面和背后冲撞。使用手或手臂触球为犯规,但手臂放于体侧被动触球时不算犯规。

7、越位:在对方半场内,较球更接近对方的球门线,此间没有对方防守队员或只有一名防守队员,则该队员处于越位的位置。只是处于越位位置可以不判,但在越位位置上得球或干扰对方的防守,即判越位。越位的规定,是指后方队员将球传给正处于越位位置上的同伴的瞬间,并不是指同伴队员接球后是否处于越位位置之时。一旦越位,由对方在越位地点罚间接任意球。

8、比赛进行和死球

比赛进行:比赛继续进行当中叫做比赛进行。遇下列情况时,比赛继续进行球碰到裁判员身上球撞在球门框、球门柱、角旗上弹回场内时。即使犯规,根据有利与无利原则,可以不判,继续比赛。死球比赛暂时终止时叫死球。遇下列情况时,比赛暂停。球在地上或空中出球门线或边线到场外时。裁判员宣布比赛终止。

9、射门和得分:

球的整体从两门柱中间、横木下面越过球门线外沿的垂直面,即为进球。同伴将球误踢入本队球门,判对方进球。射门是指用除手和手臂以外的身体部位将球攻入球门。进球后,比赛重新开始,由被攻入球的一方开球。死球后的重新开始球出界时为界外球,比赛中断。根据球出界的方式,来决定重新开始的方式。

①掷界外球比赛重新开始

球出边线,由最后触球队员的对方掷界外球,比赛重新年开始。将球掷入场内的瞬间,再次进入比赛状态。掷界外球时,两脚的位置不对,则由对方掷界外球。

②发球门球,比赛重新开始。

将球由地面或空中踢或触出对方端线时,由对方踢球门球恢复比赛。踢球门球时,当球直接踢出罚球区比赛恢复。比赛恢复前,对方队员不得进入本方罚球区。在罚球区内守门员球后,如果将球方在地上,不得用手触球。踢球门球可以直接射入对方球门得分。

③踢角球 防守队员触球使球出本方球门线,则由进攻一方在角球区踢角球,比赛重新开始。进攻队员将球方在角球区内踢入场内,即比赛恢复。在比赛恢复前,对方队员必须距球7米以上(成人是9.15米)。踢角球可以直接射入对方球门而得分。

④坠球,恢复比赛。

当队员受重伤或球损坏时,裁判员宣布比赛暂时中断。然后,通过坠球恢复比赛。通过坠球恢复比赛时,应在暂停比赛时球所在的地点,由裁判员坠球;犯规时,比赛被迫中断,恢复比赛的方法依犯规的种类;防守一方在自己的球门内踢任意球时,可以在球门的任;除罚球队员和防守方的守门员外,其他队员在比赛恢复;门员,在踢球之前,必须站在球门柱之间的球门线上;替换队员和决定胜负。

10、队员替换:

在登记替换的运动员当中,允许替换3名队员。但经双方协调也可替换到5名队员。被替换退场的队员,不得再次入场参加比赛。其他队员都可与守门员互换位置。

11、违反规则和罚则

比赛中遇下列违反规则和不正当行为,给予警告(黄牌)和退场(红牌)的惩罚。犯规与不正当行为

(1)队员违犯下列9项之一时,应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踢罚直接任意球: ① 踢或企图踢对方队员; ② 绊摔对方队员;③ 跳向对方队员;④ 猛烈地或带有危险性地冲撞对方队员;⑤ 除对方正在阻挡外,从背后冲撞对方队员; 21 ⑥ 打或企图打对方队员,或向对方吐唾沫; ⑦ 拉扯对方队员;⑧ 推对方队员;⑨ 手触球。

(2)队员违犯下列任何一项者,应判由对方在犯规地点踢罚间接任意球① 裁判员认为其动作危险者; ② 非合理性冲撞者;③ 阻挡对方队员者;④ 冲撞守门员者;⑤ 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违例者。

(3)队员有下列情况者,应被黄牌警告: ① 比赛开始后,未经裁判员允许,擅自进场或离场者; ② 队员持续性违反规则者; ③ 队员用言语或行动对裁判员的判罚表示不满者; ④ 有不正当行为者。

(4)队员有下列情况者,应被罚令出场: ① 有恶劣行为或严重犯规者; ② 用污言秽语进行辱骂者; ③ 经警告后仍坚持不正当行为者。

8、场地与器材

场地与器材

1、场地 比赛场地为长方形。长90-120米,宽45-90米(正式比赛场地长100-110米,宽64-75米)。包括四线、三区、两点、一圈、一弧。

① 四线:边线、端线、中线、球门线。② 三区:罚球区、球门区、角球区。③ 两点:点球点、中点。④ 一圈:中圈。⑤ 一弧:罚球弧。

2、球门 球门两门柱内侧相距7。32米,横梁下沿距地面2。44米,立柱与横梁的宽与直径为12厘米。

3、球 球的圆周为68-71厘米,重量为396-453克,充气后的压力为0。6-1。2个大气压。

4、角旗与中线旗 角旗插在边线与端线的交点的外沿处,中线旗可插在场地两侧正对中线外1米处。角旗与中线旗的高度不得低于1。50米。

9、裁判法介绍

1.介绍对角线裁判制

2.介绍裁判员鸣笛、手势和助理裁判员旗示

(1)裁判员必须鸣哨的5种情况:① 比赛开始;② 比赛结束; ③ 胜一球;④ 罚球点球;⑤ 令比赛停止。

(2)裁判员手势 ① 直接任意球————单臂侧平举指示罚球方向;② 间接任意球————单臂上举伸掌;③ 球门球————单臂前平举指球门区;④ 角球————单臂斜上举指角球区;⑤ 继续比赛————两臂侧平举向前挥动。

校本教材教案 篇6

炸子市街小学——马淑云 Unit 1 Li Ming Comes to Canada

一、General goals for unit 1 Levels 7 and 8 in the learning English program tell a story.Li Ming comes to Canada to learn English.He stays with Jenny’s family and experiences Canadian schooling , food and culture.He also teaches Jenny’s family about Chinese culture.In this unit , Li Ming arrives in Canada and learns , along with your students , vocabulary for common household objects , rooms and tasks.二、Specific goal for unit 1

1、Mastery vocabulary Students can read , write , 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Adjectives : clean dirty Nouns for rooms and furniture : bathroom bathtub dishes kitchen living room refrigerator room shower sink stove toilet Possessive pronouns : mine yours Standard question : What time is it ? It’s.Transitive verbs : cook dry make wash

2、Oral vocabulary Students can 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Common phrases : Let’s help(name)(verb)(noun)

What would you like for(breakfast lunch supper)I would like(food)

3、They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more extra words.三、Important point : 1 and 2 Difficult point : Master the pronunciation of nouns for rooms and furniture and ask and answer the important sentences.四、Class time : Eight classes.课后小结:本课是一个复习,巩固,让学生适应长假的课时,所以在本课的讲解中,我由浅入深.先由问候语入手,逐步延伸到“What time is it ?”句型.学生掌握良好.有的个别的学生对“suitcases”的单复数的概念还有点模糊,有待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Unit 2

一、General goals for Unit 2 In this unit , Li Ming goes to school with Danny and Jenny.He meets their classmates and takes part in some lessons.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Li Ming , your students master a wide range of new vocabulary.二、Specific goals for Unit 2

1、Mastery vocabulary Students can read , write , 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Adjectives : dry wet Adverbs of frequency : always , usually , sometimes , never.Irregular plural nouns ending in es :(for example : boxes , classes , dresses , dishes , buses)Nouns :(school , context)bus driver , bus stop , school bus Nouns for shapes : circle , line , shape , square , triangle Nouns for clothing : boots , umbrella Proper nouns and capital letters.2、Oral vocabulary : Students can 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Common phrases : What’s the temperature today ? It’s degrees.三、Important point : 1 and 2 Difficult point : They can use the words of part 1 and part 2.四、Class tome : Eight times General goals of Unit 3 In this unit , Li Ming experiences winter in Canada.He and your students learn vocabulary to describe winter and the other seasons.This Unit also covers outdoor winter recreation and clothing and a variety of common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Ⅰ、Students can read、write、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Nouns for winter clothes : mittens(mitts)scarf Nouns about seasons : winter spring summer fall ice rain snow sun wind Standard phrases : put on take off Standard question : Why ? Because.Verbs : learn teach think skate ski Ⅱ、Oral vocabulary : Students can 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Common phrases : go backwards , go forwards , turn around Exclamation : What a day!Ⅲ、Important point : Ⅰ

Difficult point : Ⅱ

Ⅳ、Class time : eight classes.第四单元 Unit 4 Christmas

一、General goals for Unit 4 In this unit , Li Ming spends Christmas with Danny , Jenny and Jenny’s family.This unit teaches some of the traditions and standard vocabulary for Christmas.Which is a holiday central to North American culture.二、Specific goals for Unit 4

1、Mastery vocabulary.Students can read , write , 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Adjectives : special Adverbs of time : yesterday , today tomorrow Future tense with “ going to ”

Nouns(Christmas context): card , Christmas tree , holiday , lights , Santa , something , song , star , thing , toys.Verbs : bring , give invite , open.2、Oral vocabulary Students can say and aurally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vocabulary : Common phrases : Merry Christmas!, have fun together , put up(lights , Christmas tree), This is for you ,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Christmas ? I would like.3、They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more extra words.三、Important point : 1 and 2 Difficult point : 1 and 2

校本教材开发的行动研究 篇7

一、明确理念

教材的开发首先要明确理念, 这样才有助于确定校本教材开发的方向, 凝聚教育合力, 形成学校特色。在此, 理念是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其中, 教育哲学体现教育的时代精神, 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的整体认识和看法。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的新理念, 它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 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 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具体地讲, 明确理念的方法包括:第一, 概念化。部分学校办学思想含糊笼统, 对此, 笔者认为应该用概念加以界定, 使之明确。第二, 总结法。如果学校办学理念多而散, 应予以总结, 使之系统化、特色化。第三, 提升法。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经验阶段, 在实践中, 应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论层次, 以利于统领整体办学方略。第四, 创立法。当学校已有的办学观念陈旧或还没有形成办学理念, 应根据教育的时代精神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创立理念。总之, 理念应有宏观统领、中观具体、微观可行的特点,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指导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如, 哈尔滨市第五中学在近20年来, 一直以“为了人一生的幸福, 发掘每个生命的潜能”为办学理念, 形成了“自信、尊重、合作、创造”的校风, “博学、关爱、启智、协作”的教风和“勤学、善问、体验、感悟”的学风。学校以“品德高尚、学习合格、特长突出”为篮球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对篮球特色办学模式进行探索, 从初始阶段开办篮球特长班到中期“篮球效应”的显现, 到学校篮球教育特色的逐渐形成, 再到形成激励全校师生前进的篮球精神, 进而形成了以“体育为舟、载德促智”为标志的学校文化氛围, 推动了学校特长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分析需求

校本教材开发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其中, 学生需求是教育的内部需求,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外部需求, 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 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 有利于“因材开发”。校本教材开发并非“闭门造车”, 应当考虑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 考察地区乃至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 以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教材, 只有这样, 校本教材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如, 笔者在研究“哈尔滨市第五中学校本教材开发”的课题时,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一些篮球基点校的校本教研情况和篮球校本教材开发的需求进行了分析。问卷调查共涉及到10个学校, 研究结果表明:有3所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 1所学校以课内外活动的方式开展校本课程;在其他6所学校中, 有3所学校表示从未想过要开发篮球校本教材, 还有2所学校的教材开发正在运作中。部分问卷情况如下:

问题一:为什么没有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多数学校认为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如资金紧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教师能力欠缺、场地器材不足、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领导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大、开发课程有困难等。

问题二:是否想过将本校的校本教材 (课程) 进行推广?

对于该问题, 多数学校表示, “本校的校本教材 (课程) 并不成熟”;也有学校表示没有能力推广;还有一所学校认为, “没有权利决定此事”。

问题三:篮球教材应具有哪些特点?

对于篮球校本教材的特点, 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及人生教育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

问题四:是否会借鉴其他学校开发的篮球校本教材?

有3所学校认为, “如果适合本校情况可以拿来使用”;有5所学校认为, “会将其他学校的校本教材作为参考资料, 但不会全盘拿来使用”;还有3所学校认为, “仅供借鉴, 本校有实力自己开发自己的教材。”而且, 没有学校表示, “不会考虑用校本教材, 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就可以了。”

问题五: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哪些方面问题是较难处理的?

半数学校认为, 关于“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问题较难处理。

三、评估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要落到实处, 就必须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1.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 其应处于不断地交流和更新中, 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过程。

2. 能力资源。

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些能力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其中,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养、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其中, 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 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常由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构成。

3. 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支持, 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此外, 除了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评估外, 还要对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评估, 以期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

四、发挥优势

当学校有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 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还需进行优势评价。学校优势包括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

1. 管理优势。

该优势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风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应先由师生提供反馈意见, 由学校领导进行初评, 然后由学校管理专家进行终评;评价目的是分析学校管理的优势与不足, 以期通过学校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 突出管理优势。

2. 教师优势。

该优势表现为教师的专长和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根据教师的专长, 可决定他们能有效地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开发的技能技巧, 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

3. 学生优势。

关于校本教材编写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校本教材 微生物学 编写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86-02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大势所趋。与之相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也应重新编写。国家课程教材是以全国所有的某学段学习者都应达到的基本素质为标准而设计的,难以满足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素质教育之所需,在此情形下,各职业学校有必要编写校本,以适应学校的需要。本文试以《微生物学》教材编写为例,从编写校本教材的必要性、导向、内容选择以及避免校本教材的过度“文本化”等方面对校本教材编写进行思考,以对职业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有所裨益,使编写出来的教材符合大纲要求、贴近学校实际、适应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

一、编写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是要把知识人才体系改为岗位能力人才体系,把学科体系改为工作过程体系,否则,教学就不能适应学生实际和企业实际,就没有职教特色和质量。而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来完成的。教材有如跑道,有明确的方向和范围,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朝着终点奋勇跑去,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达到终点取得胜利。教材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够用。如果方向跑偏了,跑的范围变大或缩小了,那么,就会影响到达的时间和效果。就算教师教得再好,学生学得也很努力,结果却不是很好: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宽泛,但在工作中无从下手,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没有适合的教材。不可否认,国家提供的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是好教材,但它未必适合本校学生。因此,有必要编写适合本校学生所用的校本教材,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编写校本教材的导向

为了找准方向和范围,教师应深入企业,展开充分的调研,明确企业中相关的职业岗位,了解企业的最新先进技术信息和发展前景。教师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精心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广西南宁技师学院为例,为了编写校本教材《微生物学》,学校特意安排授课教师到区内多家校企合作药厂进行参观调研,请药厂专家给教师讲解有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调研,教师掌握了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在制药岗位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校本教材编写后,教学实践和效果表明,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具备了从事制药和微生物检测的工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编写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内容选取是关键。职业教育的校本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的需要为前提,使得理论的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趋于一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立足“校本”来选择教材内容

在“学科本位”的影响下,编写教材时容易出现只强调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追求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实用性、缺乏岗位性。学生按照这样的教材学完这门课程后,虽然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但对所学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究竟有何用处知之甚少。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打破学科体系,从学科体系变为工作体系,把知识逻辑变为实践逻辑。要实现这一目标,校本教材是基础也是关键。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从“为教材而编写”变为“为岗位而编写”。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基于学校的实际,要综合考虑学生自发的个体需要和素质发展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等因素,实现内容的地域化和校本化。以《微生物学》教材编写为例。该教材是供制药专业用,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制药工人,所以,在编写的时候,除编写有关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特别加入《微生物与药物变质》这一章的内容,详细阐述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进入非无菌洁净室的生产人员净化程序和进入无菌洁净室的生产人员净化程序以及操作人员对设备清洗时应遵循的原则。这些内容可以把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就业的岗位操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把知识逻辑变为实践逻辑,达到增强岗位认识、积累岗位经验和提升岗位能力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选择教材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比较缺乏有关青春期的卫生知识,对性知识也是懵懵懂懂,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编写有关方面的知识。例如,在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内容中,就把它们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一一列举出来。又如,在常见致病性病毒中,在介绍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础上增加目前全球都存在的艾滋病毒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打消学生在青春期中的疑虑,使学生能更专注于学习,毕业后走向社会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四、避免校本教材的过度“文本化”

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低,他们不愿意接受知识积累式的学习方法,不愿意面对长篇大论式的教材。为适应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尽量避免过度“文本化”,应在语言文字风格和教材的版式设计上有所创新。

(一)实现教材语言风格的多变性

教材如同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也是有表情和富有情感的,所以教材的语言文字风格要活泼多变。在整体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亲和力的基础上,根据内容与教育目标的特点,或严肃庄重、或机智幽默、或风趣诙谐、或和蔼可亲、或循循善诱、或华丽流畅、或妙语连珠。给学生一种同很多老师对话的感觉,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感染力,读来引人入胜。

(二)增强教材版式设计的多样性

在编写校本教材时,以新颖活泼、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版式把学生带入微生物学的知识海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设与内容紧密相扣的插图,不仅使学生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在各章节之间穿插一些栏目或小版块,比如“小资料”、“背景资料”、“观察思考”、“问题提示”等版块,在这些丰富翔实的资料和问题的引领下,使学生知道微生物学当前发展的趋势、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编写《消毒与灭菌》时,先提出了“为什么在医院、药厂会闻到消毒水的味道?医生在做手术时总戴着口罩和帽子?药厂的一些工人也和医生一样总戴着口罩和帽子?”再往下编写有关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完本章节后,疑问解决了,以后到药厂工作也不会不洗手不戴帽子不换衣服不按规程来操作了。编写《流行性感冒病毒》时,先用诙谐语言描述了患流感时的症状——咳嗽、打喷嚏(如感冒病毒的最终目的是上呼吸道粘膜的细胞里,那是它生活的故乡,但这些细胞外涂着这么一层粘液,病毒还没到目的地,就被粘在这粘液里,然后又被你搓鼻涕一搓了之,那该有多窝火!好了,现在你能理解造物主为什么在你感冒时让你一把鼻涕一把泪……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述说),然后提出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接下来才编写流感病毒的特性、流感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学生学过之后知道流感并不可怕,流感可预防但也可传染给别人,为了自己和别人,应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对人打喷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素质。

总之,校本教材的编写在整体上应注意体现中职特色、地方特色及校本特色;在教育目标上兼顾知识性和实践性;在内容选取上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在语言文字风格上或简单明了、或生动活泼、或和蔼可亲;在版式设计上既新颖活泼又形式多样。

【参考文献】

[1]王冬,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校本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2]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3]李红.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4]潘翔,徐国庆,戴士宏.职业教育怎样推进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02-02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B24)

【作者简介】陈  潇(1972-),女,广西隆安人,广西南宁技师学院医药化工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医药基础化学。

上一篇: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教案下一篇:演讲的热点话题的精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