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分类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学科的分类(通用8篇)

生物学科的分类 篇1

数字:包括代数学、几何学、运筹学、泛函分析、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拓朴学等。逻辑学:包括逻辑的运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包括宇宙学和宇宙起源学、天星学、射电天文学、太阳系学等。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包括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地学、空间科学等。

物理学:包括声学、电磁学、电子学、核物理学等。

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核化学、物理化学等。

生命科学:包括动物学、自然人类学、生物化学、生物数学、生物测量学、生态学、遗传学等。

工学包括地矿、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等21个学科类,共有79个本科专业。

理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力学、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统计学等16个学科类,共有31个本科专业。

经济学只有经济学1个学科类,4个本科专业。

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等5个学科类,共有18个本科专业。

教育学包括教育学、体育学等2个学科类,共有9个本科专业。

法学包括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公安学等5个学科类,共有12个本科专业。

历史学只有历史学1个学科类,5个本科专业。

农学包括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动物生产、动物医学、水产等7个学科类,共有16个本科专业。

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等4个学科类,共有66个本科专业。

医学包括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口腔医学、中医学、法医学、护理学、药学等8个学科类,共有16个本科专业。

哲学只有哲学1个学科类,3个本科专业。本书的社会科学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7个学科的统称,也就是每年高考中的文科。

自然科学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的统称,也就是每年高考中的理科。自然科学(理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本身。

生物学科的分类 篇2

第一、从学科研究对象区分, 经济史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类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另一类是以经济史学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概论 (简称“经济史论”) 。

经济史学 (习惯上简称“经济史”) 这个大类中又可区分为两个小类。一类以研究经济生活演变过程为对象, 着重揭示它是怎样演变和引起这种变化的具体因素。在分析方法与叙述方法中, 主要使用叙述方法;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结合上, 主要遵循历史逻辑。其论著一般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 按时序叙述经济生活 (或其中的某个方面) 变迁的情况与变迁的环境、原因 (包括必然的因素与偶然的因素) , 从史实中概括出就事而论的结论 (论从史出) 。总之, 它们以时间为经, 以史实叙述或具体 (时间、地点、表现、数量等等) 为特征。另一类是在前一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经济生活演变过程进行理论的分析、概括与抽象, 着重揭示它为什么这么演变及其运行机制与规律。在分析方法与叙述方法中, 主要使用分析方法;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结合上, 主要遵循理论逻辑。其论著一般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 按照理论逻辑的框架, 运用经济学范畴和历史学范畴, 分析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各种因素的内在 (本质) 联系, 或概括出特定空间 (国家或地区) 、特定时间经济生活演变的特点, 或抽象出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学范畴与理论。总之, 它们以理论分析和抽象 (舍弃了对经济生活演变过程的具体叙述和那些偶然的因素) 为特征。此类可称为经济史通论。

经济史学概论研究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理论、历史、学派、相邻学科、分期标准、研究者素质 (研究主体) 等等。具体地说, 严中平的《经济史研究方法十讲》、吴承明的《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中的经济史论部分, 就是属于经济史学概论的。

这样, 经济史学科分类的第一、二个层次是:经济史学科。

经济史学概论以经济史学为对象, 它不是经济史学科的主体。在经济史学的两个部分中, 经济史是经济史通论的基础, 是经济史学的主体, 也是经济史学科的主体。下面讨论的, 主要是有关这个主体部分的方法。

第二、按经济史的内容区分, 经济史可以分成许多个类型。

经济史的内容包含时间、空间、经济生活三个要素。以时间言, 可以按绝对年代区分, 如某年 (1842~1948年, 1953年) 、某个世纪 (15世纪, 18~19世纪) ;可以按相对年代区分, 如古代、近代、现代;可以按朝代分, 如唐代、宋代;以空间言, 可以按地域区分, 如世界、欧洲、中国、广东省、无锡县、长江流域, 城市、农村。对经济史内容的分类来说, "经济生活"这个要素极为重要, 也最为复杂。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历史。因而可以从许多方面 (角度) 对经济生活和经济史进行分类, 在每一类中又可以多层次分类。譬如:

1.可以按产业分为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等。其中的每种产业又可以分为若干行业, 其中的每一个行业又可分为若干小行业。

2.可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类。生产力中可以按要素分为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力等。其中, 每种要素又可分为若干种, 如生产工具既可以按制造原料细分, 又可以按使用领域细分。每一类工具又分为若干种。每一类每一种均可有史。一部好的历史和一部好的织机史, 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史上许多争论不休的难题。

生产关系中可以按经济形态、经济成分、所有制等等分类。其中的每一项中又可区分成若干类, 类下还可以分。

3.可以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再生产过程分类。每一类中又包含多个层次的类别。

与上述一、二、三分类标准并列的, 还有多种, 诸如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经济手段、经济范畴等等。以经济范畴言, 它是反映经济生活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按照经济范畴来看, 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所反映的经济生活都有自己的历史。诸如:市场有市场史, 货币有货币史, 利率有利率史, 物价有物价史, 如此等等。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 有些社会现象, 它们的本身并非经济生活, 却与经济生活及其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如人口、生态环境等等。于是有生态经济史、人口经济史等等。

不仅不同层次上的经济史会有范围大小的区别, 而且同一层次上的经济史也会有范围大小的不同。有的属于宏观, 如国民经济史;有的属于微观, 如工厂史, 公司史等经济组织史。这样, 经济史又可分为宏观经济史和微观经济史。

这样, 按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区分, 经济史的类别虽不是无法计量的, 却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经济生活仅是经济史内容三个要素之一。它和其他两个要素 (时间、空间) 组合出来的经济史类别, 又是这个"很大的数目"的若干倍。

种类如此繁多, 内含如此复杂的经济史问题, 是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的。常言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不同的经济史问题, 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要弄清楚中国第一个私人办的工厂出现于何年何地这样的问题, 要用考证办法, 而且仅仅用考证的方法就可以解决。当研究经济史通论中的问题 (诸如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以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 时, 就无须用考证方法, 而必须用抽象方法。就不同的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而言, 说“史 (此处“史”专指经济史下同) 无定法”, 是有道理的。

当我们说“史无定法”时, 绝不是说经济史学没有自身的一定研究方法。其实, 方法问题对经济史的研究太重要了。我们说对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 并不否定这些不同方法中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 有的 (最高层次的) 可能是一个 (如唯物辩证法) , 有的 (低一个层次的或再低一个层次的) 可能是几个 (如吴承明所举经济计量学方法, 发展经济学方法, 区域史方法, 社会学方法, 系统论方法) 。无论是一个还是几个, 都说明经济史经济是有一定方法的。此外, 经济史研究不仅要遵循本学科特有的方法, 还要遵循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譬如, 无论研究什么样的经济史问题, 都要经过选题、收集资料、分辨资料的真伪、从分析资料中弄清研究对象变动的时序等步骤。这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程序也是经济史研究中的“定法”。可见, 既要讲“史无定法”, 还要讲“史有定法”, 而且首先要讲“史有定法”, 这才是辩证的, 对学科发展有益的。

第三、从经济史学的产生与学科的属性看, 有经济学科的经济史与历史学科的经济史。

历史学和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分离出了各自的经济史。从而, 经济史在产生过程中就出现了两种经济史:作为历史学中专门史之一的经济史和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的经济史。从另一个角度, 即把经济史作为统一物看, 它是由两个“妈妈”生的。它在以后的发展中始终脱离不了这个母胎的斑痕。

经济史学的这个胎记, 直到现在, 仍明显地表现在学科的设置上。在中国、美国等国家里, 经济系 (院、所) 中有经济史课程、课题、教学或研究机构, 培养经济史硕士、博士;历史系 (院、所) 中也有经济史课程、课题、教学或研究机构, 培养经济史硕士、博士。于是, 经济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 既有历史系 (院、所) 培养, 获历史学学位的, 也有经济系 (院、所) 培养, 获经济学学位的。他们攻读的课程不同, 师从的学者各异, 研究的课题从属于、服务于不同学科。这样, 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和优势。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不同的人, 在研究工作中各自扬长避短, 沿着自己的思维路线展开探索,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乃是当然之事。例如, 从历史学 (系、所) 出身的, 史学理论与历史知识基础好,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进程, 知道一些典章制度的变迁, 懂得历史文献和史实考证的重要性与方法。他们把经济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研究经济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所以他们多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 喜欢从引起社会 (结构、事件) 变化的原因角度选题, 善于用顺时序、考证、联系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等方法, 侧重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经济变迁的社会原因的社会后果。这是他们之所长。从经济学 (系、所) 出身的, 经济理论与部门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可以了解经济的整体结构与运行机制, 学了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和计算技术, 这使他们在研究问题时, 喜欢研究国民经济整体或其中某个部分的变化 (如供求关系变化、市场发育程度、部门经济史等等) , 即从宏观经济角度选题, 善于从计量上说明经济的发展状况, 设计某种模型, 从经济理论上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后果, 抽象出经济学理论观点。一般地说, 他们不愿意也不擅长对具体的典章制度进行考证。

经济史学的上述历史与现实状况, 使经济史研究者或具历史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或具经济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并不排除兼有历史学与经济学两个学科长处的学者存在, 这使他们在研究工作中, 选题各有侧重。即使研究同一个问题, 视角与方法也不尽相同, 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往往也不一样。就这种情况而言, 经济史学界中存在两大学派, 即历史学中的经济史学派与经济学中的经济史学派。

人们常常把经济史学称为“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 当然无可非议。但就上述情况而言, 不如称它为“跨学科的学科”更为贴切。跨学科是经济史学的一大特点与优点。这个特点和优点, 使它在研究方法上有两个学科而不只是一个学科的方法。因而它在方法上比某些学科丰富多样。这个特点要求经济史工作者不能只用历史学科或经济学科中某一学科的方法, 更不能用其中一个学科的方法去代替、排斥另一个学科的方法, 不能为经济史研究设计一种只适宜一种学科的方法。相反, 它要求在两个学科的经济史之间交流研究方法, 并在交流中融合为一种经济史学方法。据报道, 美国经济学科的经济史工作者与历史学科的经济史工作者定期举行会议, 交流研究方法, 这值得仿效。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两种经济史专业杂志的编辑部, 应承担起组织这种交流的重任, 既组织面对面的讨论, 也组织笔谈, 各抒己见。

或问:对于经济史学来说, 历史学的方法与经济学的方法孰轻孰重?一般地说, 二者都很重要, 因为缺一不可。如果能将其融合为一, 那就不存在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 这个问题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1.研究某问题该用何种方法, 即历史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的具体运用问题。因为研究的对象不同, 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有些问题 (如某种经济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等) , 仅用历史学的方法 (如考证等等) 即可解决, 无须用经济学方法。有些问题 (如经济史通论中的问题等等) , 仅用经济学方法即可解决, 无须用历史学的方法。从整个经济史学科来说, 这类单用一个学科的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 只占少数, 且非学科中的主体部分。就学科中绝大多数的和主体部分的问题来说, 是要兼用历史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 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结合的具体方式因研究的问题而有差别。然而, 研究的都是经济史这个基本共同点, 又规定了这种结合方式的基本方面。经济史学研究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人们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故经济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 其内容是经济的。经济史学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 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过程为主要任务的经济史而言, 必须采用经济的历史学方式;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的规律而言, 必须采用历史的经济学方法。如果就经济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重视经济生活演变过程, 而是通过分析这个过程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的规律, 而揭示经济规律必须用经济学方法这个角度而言, 在经济学方法与历史学方法结合的模式中, 经济学方法是其主要的一面。

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吗 篇3

关键词:分类观;科学观念;化学观念;基本观念;观念泛化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0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人问: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吗?稍稍留心了一下,发现持有或者沿用“分类观是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之一)”这个观点的作者不在少数。与此有关的一种现象是:“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建构分类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要以分类观为指导;在“盐的水解”教学中要讲分类观,有机化合物的教学更是要突出分类观……分类观的教育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思考之后,觉得有必要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兹略述如下,以就教于读者诸君。

1 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吗

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观念,它应该是对该学科基本问题的抽象的、概括的和总结性的认识与见解[1]。弄清化学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于确定分类观是不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是很关键的。

化学的基本问题应该贯穿于化学的全部历史,对于化学具有基本的性质。从这个认识出发,张嘉同教授研究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发现组成问题、结构问题和反应问题是影响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形成和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确定它们是化学科学的基本问题。唐有祺院士和王夔院士在他们主编的《化学与社会》一书中把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分别作为“第11章 化学与哲学”全部3节的标题,表明他们持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看法[2,3,4]。

有人认为,化学科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及其转化”,这种说法不能说是错的,但似失于笼统,不能使人得到要领。实际上,不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就不能深入地认识物质的化学反应,也就不能解决“物质及其转化”问题了,把基本问题具体地说清楚实在是有必要的。

有人认为,学科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学科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常表现为学生能自觉地从学科视角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学科观念中,对学生发展和公民生活最基础、最基本的观念就是化学基本观念。把学科观念以及学科基本观念的认识主体限定于学生,把学科限定为跟物质有关的学科,把态度列入观念范畴,似都不太合理。

相形之下,分类对于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跟上述组成、结构和反应3个问题是不可比的。例如,分类在人们认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特别是有机化合物)以及化学键、化学反应等等的过程中都得到应用,受到重视。但是分类在这些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跟研究对象有关的事实材料或信息等进行梳理以便于检索、记忆,并不能保证达到深入的认识。例如,1789年,拉瓦锡把“简单物质”分为“属于整个自然界的简单物质(包括光、热素、氧、氮、氢5种)”、“可氧化与可酸化的简单非金属物质”(共6种)、“可氧化与可酸化的金属物质”(共17种)以及“可酸化简单土质物质”(共5种)[5]4类。这种分类主要是以性质特点为依据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对化学的发展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到了19世纪,化学家们开始注意原子量对元素性质和分类的影响,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案,一步步地向真理逼近,终于在19世纪后半期由迈尔(J.L.Meyer,1830~1895,德)和门捷列夫(Д.И.Менделеев,1834~1907,俄)提出各自的周期表,直接导致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进入20世纪后,人们了解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才真正理解了元素周期律。这段历史表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不是纯粹的分类的产物,科学的元素概念和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对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关键作用是分类方法无法比拟的。再如,近代化学家早就把氧化物、酸、碱、盐等作为复合物(化合物)的主要类型[6],他们对化合物如此分类是基本正确的,然而这也没有对化学科学发展起到很突出的推动作用。

总之,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看,分类观都不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

2 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独有的观念吗

分类绝非化学学科特有,各门学科都有分类问题。就分类的重要性而言,在有些学科中还超过了化学。例如,在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植物和动物,但是往往难以区分它们,难以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博物学家经常任意地指定分类的标准,甚至有把全部家养动物或者全部水生动物武断地归并在一起的混乱现象,造成了近代首次生物信息危机。面对这种情况,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瑞典)一边蒐集生物材料,一边对材料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和比较。他注意从各种生物的形态和习性中找出其共同点,把它们归类区分,又注意找出各类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固有秩序。终于在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对动、植物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分类。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继续发展他的分类系统,在历时6年后,于1753年又完成了《植物种志》一书,奠定了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基础。《自然系统》在多次再版过程中不断地大量增补和修订,在1758年刊行的第10版由最初的14页扩展为1384页的巨著。书中鉴定并命名了数以万计的动、植物物种,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林奈也因这一伟绩获得了“植物学之王”和“近代生物分类学之父”的美誉。

在林奈之前,生物学研究一直处于蒐集和累积材料的阶段。众多生物学家所作的工作只是将成千上万种动、植物一种种地搜集,而后杂乱无章地堆积。林奈以此为基础,开始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没有林奈的分类工作,就没有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林奈为生物界确立秩序,使人们对生物的认识有了可依循的规律,所以有人夸张地把他与牛顿相提并论,说牛顿确立了天体的秩序而林奈则确立了生物的秩序。

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林奈原先是坚定的物种不变论者。晚年时,在大量事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物种是时间的产儿”,反映了人类认识由物种不变论到物种可变论再到进化论的发展趋势。林奈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对由地理大发现所导致的近代首次生物信息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他的分类法没有反映物种自然进化的亲缘关系,属于人为分类法,但在应用上非常方便,所以很快便被广为采用,一直延续到19世纪。其后终因不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情况,才被自然分类法所取代[7,8,9]。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建立的生物自然分类系统,曾经成功地预言了“始祖鸟”等许多应当存在而在当时尚未发现的各分类阶元之间缺失的中间类型,使得根据生物分类系统寻找某种生物成为直至当今的生物学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分类工作为基础的。这些事实凸显了分类对于生物学的特别意义。

实际上,分类不仅存在于科学之中。在其他领域,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常常要进行分类,这表明分类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关的例子俯拾皆是,完全不需笔者赘述。

由此看来,我们不但不能说“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独有)的观念”,就是说“分类观是科学(独有)的观念”也是大有问题的。

3 什么才是分类观

通常所说的“分类”有多种含义:可能是指分类方法或者分类操作、分类结果,也可能是指分类观念、分类思想、分类策略等。这意味着“分类”不仅仅就是分类观,要注意对其所指进行甄别,避免把“分类”都改称为“分类观”,造成观念泛化。

有人认为,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分门别类地研究物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分类只有在研究对象的种类较多时才有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的对象种类不多,因而不需要分类。这样,怎么能认定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呢?至于是不是要限定于“对物质进行分类”、限定于物质科学,就不需要说了。

对种类繁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然后逐一展开研究,特别是选择代表性物质,研究各类物质的通性以及重要物质的个性(特殊性质)相结合,这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化学应对物质种类繁多的有效策略,也是化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重视和掌握化学研究中这种重要方法。但是,这里的“分类”属于方法、策略层次,毋需上升为分类观。此外,还应注意分类多用于对象数量较多、不能枚举的复杂情况;对只有少数几个或者可以枚举的对象只需进行一般的划分或区分,若作分类则有滥用之嫌。

什么才是分类观?按照观念的一般界定,可以把分类观界定为对以“分类是什么”为核心的有关问题的抽象的、概括的和总结性的认识与见解。所谓化学分类观则是对化学学科中分类问题的抽象的、概括的和总结性的认识与见解,其中包括对化学学科中分类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等问题的抽象的、概括的和总结性的认识与见解。分类观主要由下列部分组成:

3.1 分类本体观

回答“分类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是: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进行的划分,是系统地总结和掌握已经识别的各种事物的思维方法。划分是分类的基础,是把事物(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从而揭示和分解母项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分类跟划分的根本性差别在于:分类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作为划分标准,其余的一般划分则是以能起区分作用的表观属性作为划分标准。

科学分类跟日常分类有所不同。科学分类是按照一定方法、遵循一定规则进行的;日常分类多为一般划分,没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则,还常常隐藏着逻辑错误。

3.2 分类方法观

回答“怎样进行分类”问题。具体地说,科学分类通常以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或关系作为标准,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事物作不同的分类。但是,在同一次分类中必须采用相同的标准。也就是说,科学分类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在进行科学分类时,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恰当地选择反映事物比较深刻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标准。

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发现,因此分类是以比较为前提的。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同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的类,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为了做出恰当的分类,除了需要搜集和积累必要的信息或材料,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准之外,还需要遵守分类的规则:(1)各子项之和跟被划分的母项正好相等,不能发生分类过宽或过窄的逻辑错误;(2)每一次分类必须根据同一标准进行,不能发生子项重叠或缺漏的逻辑错误;(3)多级分类必须按照一定层次逐级进行,不能出现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实际分类时,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需要通过辩证思维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

3.3 分类价值观

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分类,分类有何意义”问题。主要内容是:

分类涉及事物众多信息的存取,可以为有关的检索提供方便。

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事物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的研究创造条件。涉及大量事物(或材料、信息)的研究和其他活动都离不开分类。

分类能够反映事物内部的联系和规律性,因而具有科学的预见性,能够成为寻找或认识某一具体事物的认知向导。

3.4 分类认识观

从认识论角度阐述分类知识的主干内容、特点、本质、类型、形成、发展等问题。例如:

分类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方式。

从依据现象分类到依据本质分类,从不太深刻的本质分类到比较深刻的本质分类,是分类逐步深化、发展的过程。

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属于本质分类,常称为自然分类。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属于现象分类;现象分类常常会把本质不同的事物归属于同一类别,把本质相同的事物归属于不同类别,有很强的人为性质,所以也被称为人为分类。

科学中的分类应该是自然分类。现象分类有时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等等。

由此看来,分类观应该归属于方法观。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以及有机化合物等知识的教学中虽然涉及到分类问题,或可作一些分类观渗透,但不宜把分类观教育列为教学任务,不需要也不适宜明讲、大讲分类观。分类观教育比较适宜在具有绪言、综述、概论等性质的课上进行,特别是在具有总结性的单元小结、总结、回顾、复习一类的课上进行,要坚持初期以渗透、积累为主,而且要“润物细无声”,不要随便贴“分类观教育”的标签,不必大声嚷嚷“我在进行分类观教育了”,后期才适时、适当地总结、上升、升华。

4 总结:需要注意的几点

上面讨论了跟分类观有关的几个问题,实际上,守恒观、平衡观、模型观、仪器观等也有类似的情况,需要注意。

我们应该举一反三,注意下列几点[10]:

(1)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观念,防止把观念跟方法、策略、智力操作以及有关结果等混淆起来,稍稍沾一点边就上纲为观念,致使外延错乱;要力戒生造观念(例如定量观等),致使观念泛化。

(2)分清观念层次,避免归属不当,发生层次穿越(例如把科学本质观、守恒观、平衡观等归属于化学学科观念)。

(3)弄清学科基本问题,不随意扩编基本观念。

(4)重点抓好基本观念教育,有重有轻,不一味贪多。

(5)遵循观念养成规律,力求“功到自然成”,力戒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吴敏.为什么要关注科学观念[J].化学教学,2014,(4):3~6,13.

[2]张嘉同.化学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103~106,35~42.

[3]唐有祺,王夔主编.化学与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27.

[4][10]吴俊明,吴敏.化学课程中的科学观念教育[J].化学教学,2014,(5):3.

[5][6][法]安托万-洛朗拉瓦锡著.任定成译.化学基础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04~105.

[7]林德宏著.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7:136~137.

[8][法]让泰奥多里德著.生物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6~47.

生物说课稿:《生物的分类》 篇4

(I)教科书分析

1,本部分生物分类分类的现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级在下一章第13章生物家族分类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部分,也是整本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复杂的各种生物特征 学习,也是对生物学的整理和归纳。学习这一部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整个生物学的整体情况,并学习科学分类方法。2,聚焦,难以确定在本课中,各类生物的特点已经在前面研究过,学生应该能够(比较)良好的理解和应用。并且新课程标准将具体内容的标准作为试图基于某些特征的生物学分类,因此本课的重点和如何使学生掌握意识形态方法的分类。3,班级安排由于课程涵盖范围广泛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尝试对基本方法进行分类,因此本节将分为三个小时。第一个教训是试图对科学进行分类和分类。第二课是分类动物,第三课是植物。这一课主要是关于第二课。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②知道的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的

2,靶向能力: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分类。②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动物情感。(如何实现)a,使用学生前面的动物知识知识,以及第87页的表练习的书,让学生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为鱼,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以及各种类型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增强学生的意识。B,通过存在脊柱的简单特征,使学生最初尝试根据动物的特点排序。通过填写表格并拖动图片,并告诉脊椎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学习遵循动物分类的特点。通过对生物标本室中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学生根据动物的特点亲自体验。C,通过将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合作探究能力。D,通过生物标本室在各种动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动物情感。(用b点介绍:同时??和??)(3)教学重点,困难在本课中,让学生掌握意识形态方法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使真正的方式学习思维的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是使用多媒体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动物分类,活动很有趣,但要求学生告诉拖动的原因(也就是说,主要特点);第二个是在教室外,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非常令人兴奋,但对脊椎动物(也基于主要特点)。这种2种活动,学生都很高兴参与,在个人经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思维方法的分类。

(4)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思维,我大胆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使用教室教室新模型。我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标本资源的手段,使用观察方法,理论,实践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学生可以放松和快乐的氛围,主动探索地方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反映学生为主,教师主导探索教学理念的主动性。

(五)人和鱼的学习方法,比给人和钓鱼,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各种方式,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开展学生与自学之间的协作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型。

(Vi)教学计划(带课堂教学结构过程设计表)

1,情况进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a。治疗:本课通过玩各种动物图片,导致动物分类内容。介绍(组织学生观看和说出自己的名字)b。优点:学生更熟悉动物的开始,通过美丽的画面,突然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激励学生学习好奇心和渴望让学生上课的学习探索大气。而对于课堂教学已经奠定了轻松,和谐的语调。

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区别(这部分需要5分钟)a。治疗:引进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椎,他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问:你知道这些动物在图片上,这是脊椎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介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结束。)邀请:你愿意帮助这些动物分类吗? B.优点:从浅到深,通过脊柱的简单特征,使学生最初尝试根据动物的特点分类,学生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理解。拖动过程,也使教室活泼生动,更好吸引学生。

3,脊椎动物的分类(本部分需15分钟)a。治疗: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介绍的一些特点,它们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组。然后问:您可以按照第87页的这些提示移动这些椎骨 它分为五类?哪五个类别?什么是动物?演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填写第87页,并得出结论。)邀请:你愿意帮助这些动物分类吗?什么是鱼?为什么?(组织学生拖动鱼的图片,并告诉鱼的主要特点)。同样的方式,组织学生拖动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说主要特点。演示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开发学生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教导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主要的脊椎动物群。拖动图片很有趣,但也要求给出理由,这使得学生都很高兴参与,而且更好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调查。n 4,将生物样本室中的脊椎动物分组(这部分需要16分钟)a。处理:要求:生物标本室脊椎动物标本捣乱,可以根据这些动物的特点重新分类,然后突出显示注意事项进入标本室。介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的分工。然后去样本室,观察样本,记录。)B.优点:学生理论与实践,个人经验根据生物分类的特点。这种在课堂外,使学生和动物密切联系活动,既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为学生爱动物,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换分类结果(本部分需要5分钟)a。治疗:组织1?2组通信分类结果,其他组增加或更正。显示b。优点:测试学生的实际效果,让学生享受练习的快乐。

6,难以解决(这部分需要2分钟)a。治疗:问题:鸭嘴兽,蝙蝠,白海豚,穿山甲,海龟属于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优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类脊椎动物,学习抓住东西的主要特点。

(vii)总结以上是本节对教材和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解的生物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思路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容易掌握基本的分类方法。全班,生动活泼,学生从开始到结束的兴奋状态,成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过程设计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况介绍

玩各种动物图片。你知道这些动物吗?观看并说出它的名字。由学生更熟悉动物的开始,通过美丽的画面,突然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激励学生学习好奇心和渴望让学生上课,探索大气。

第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告诉:科学家根据动物的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怀疑:你知道这些动物在图片上,这是脊椎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邀请:你愿意帮助这些动物分类吗?讨论,分析和得出结论。A:脊椎动物有啄木鸟的老虎,金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无脊椎动物有草 昆虫,螃蟹,珊瑚,贻贝,蚯蚓,蜗牛。将这些动物的图片拖入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从浅到深,通过脊柱的简单特征,使学生最初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排序,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理解。拖动过程,使教室活泼活泼,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脊椎动物的分类

描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它们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组。你能根据第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为五个类别?哪五个类别?什么是动物?邀请:你愿意帮助这些动物分类吗?什么是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为什么?讨论,分析,填写87页的表格并得出结论。答:脊椎动物可分为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拖动图片,分类脊椎动物,并说出分类的基础(主要特点):红色的鱼属于鱼,它住在水中,与鳃呼吸。青蛙是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与鳃呼吸,成人在陆地上呼吸肺。蜥蜴是爬行动物,它是没有羽毛的表面,有鳞片或a。啄木鸟,大山雀是鸟,他们是羽毛,卵子。老虎,松鼠,属于哺乳动物的金色猴子,他们的身体是毛,生殖,母乳喂养。通过填写表格,开发学生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教导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主要的脊椎动物群。拖动图片很有趣,但也要求给出理由,这使得学生都很高兴参与,而且更好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调查。

四,脊椎动物在生物样本房分类中的分类

要求:前段时间,我们的学生在清洁生物标本室,偶然在脊椎动物标本内乱了起来。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点重新分类吗?强调标本进入房间注意:1,大量标本,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2,试样不能接触,只能观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至样品室,观察样品,记录。使学生理论与现实,经验根据生物 分类的特点。这种在课堂外,使学生和动物密切联系活动,既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为学生爱动物,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V.分类结果的表达和交换

注释。组摘要。与交流。补充和更正。测试学生的实际结果,让学生享受练习的乐趣。

六,难以分析

《生物的分类》教案示例 篇5

2.列举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为何可以在超市很容易买到想要的商品导入新课:生物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问: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呢?

答:因为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太多,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多种多样的生物,所以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问:那么现存的生物究竟有多少呢?

答:课件展示。课本标注关键词“现存至少400万种”。

问: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答: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异来加以区分”、“同来加以合并”

问: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时,是根据生物体的哪些特征的“异”来加以区分,哪些特征的.“同”来加以合并的呢?

课件展示图片,通过观察图片找异同,总结归纳生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学生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三.分类的等级

总结后提问:如何再细分?

以动物为例再细分,引出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生活动:30秒按等级顺序记忆7个分类单位。抽测记忆结果。

课件展示,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等级

四.种的概念

问: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答:种。

问:为什么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呢?

课件展示。种的概念和特点。标注关键词:“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分布”、“同种生物”、“有性生殖”、“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通过马和驴交配生下骡来说明种的概念。举例:狮虎兽等

五.分类等级的特点

课件展示图片,问:狗和狼的相同点多,还是狗和猫的相同点多?

答:狗和狼的相同点多。

总结规律: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六.课外阅读

林奈和双名法

七.总结回顾知识点

初中生物学科的地位和生物教学 篇6

——边疆农村生物教学地位和教学

【摘要】: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生物学科在我国是初中学校的眼中一直是“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我们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呢?我们在生物教学方面又应该如何运用.?如何才能提高生物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让学生更好的学好生物呢? 【关键词】:初中生物 地位 课堂 教学 副科 学习教学工作

一、生物学科的地位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人类来说,生物的确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生物。生物学太重要了,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上个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和突破已经使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了青春。随着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基础,更为物理、化学、信息科学、材料与工程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生物科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又是怎样一种地位呢?

我们将英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一比较便可得出结论。众所周知,英语从六、七十年代的学而不考,到按一定比例进入考试成绩,发展为现在的中考120分,生物确不参与中考。这样在学校师生眼中它就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副科,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要花费时间,学生就认为可学可不学,考试前应付一下就可以,考好考差一个样。而英语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初学科的龙头老大,甚至在大学里它也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专业,哪怕你是中文专业的。而在自然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科学、日益呈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物科学,几十年来仍然是原地“一二一”。与高高在上的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比起来,它只是一个小老弟!我国现行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中,生物学的“副科”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人为造成的。解决这个地位间题,是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中首要的问

关于生物这样的学科,我们教育界给它付予的名字很多,象其他不受重视的学科一样,从最开始的豆芽科、到副科、现在又有一个新名字叫非基础学科。说白了,就是中考科目里没它。我们的教育历来存在学科歧视,我们也高喊“科教兴国”,一面体现出国人强烈的实用主义。科学算什么,考起重点高中才要紧!是啊,英语120分,生物0分,孰轻孰重,你还不明白?在国人狂热的学习英语气氛中,耗费了多少人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人学了几年英语的作用是什么?你看国人在教牙牙学语 的幼儿的时候,都是教他“bye、bye”而不是“再见”这就是明证。多少人今后会用、一定要用?笔者是在90年代读的初中,到大学毕业学了9年英语,而今搞教育,也不觉得非它不可,几乎不用。而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要学到不读书,有些还要考什么等级证书等等。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多人学起来都很困难,天天记天天被都不一定学好,真正学好的也没几个,学了有用的和用得上的又有几个。有人会说,我们要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当然就要学习它的语言。以为学了它的语言我们的科技水平就提高了。果真如此吗?那么一向瞧不起美式英语的英国科技水平是不是就该是世界第一了,因为他们才是英语的老祖宗。在这方面我们为什么不学学日本,用专业人士对国外科技图书资料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译,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有目共睹,与美国关系更铁,也没有日本人象中国人那样狂热的学习英语。笔者无意贬低英语的作用,但我们的确应该正确对待生物这们学科。这样的感触不仅仅生物这个学科有,我们学校的其它几个“副科”教师也有同感,有些教师在写课堂总结时这样写到:这些日子,我的心情很郁闷。上课的几个班级,课堂纪律太差了,根本没办法组织教学,说话的、看书的、做语数外作业的,五花八门,怎么说都不听,根本不把我这个副科老师的话当一回事。唉,现在只要一站到教室门外,心就发虚,腿就发软。上这样的课真是折磨人啊!谁让咱是“副科”老师呢?甚至家长也拿我无所谓。”找来几位所谓的“副科”老师闲谈,发现他们的确很苦闷,也一心上进,希望和主科老师一样的受到尊重。难怪经常发出这样的感触:教“副科”真难,做“副科老师”尴尬。的确,主科老师有辅导、有升学压力,无论时间上、身体上、精神上都比“副科”老师承担的更多责任,看到课后、星期天、节假日那些副科老师的悠闲,心里上也是那么不平衡!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也在盼望着“解放”的那天,甚至有的毕业班老师戏虐:想减肥吗?请带毕业班吧!

万事万物万人都一样,围城内的想跳出去,围城外的想钻进来.很多时候我们当事人看到的都是对方的荣耀的一面,而他们阴霾的一面却视而不见。

得和失是一把双刃剑,心态很重要。一些“副科”老师不满足于现状,改了行,带上了主科,成绩大多数都比专业的好,这足以说明,副科的老师并不是低能儿。付出就有一定回报。在好多领导中不也一样有“副科”老师吗?真正有能耐的人在任何岗位上都会发光的。“地”永远敞开它的怀抱,“位”是自己攀登坐上去的!唯有自己才是地位的提升者。踏实走好每一步,为自己创造精彩吧!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举科学的旗帜,到现在“科技兴国”响彻云霄。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却把科学扼杀在死板的课堂上,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在纸上做实验,死记硬背这怎样强化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让我们的国人一起转变我们的旧观念吧!我们的教育者们、教师们、家长们、我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来转变我们教育的现状吧。

教育、考试政策的制定者们、教育的决策者们,面对迅猛发展的生物科学,基础教育指挥棒是不是也该有所转变。愿我们的国人实用主义真正的实用一些。

二、怎样教好初中《生物》

在我们边疆农村中学像生物这样的副科可以说历来没有得到重视过,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想学,等升入高中需要学的时候基础就很差,所以高考时候综合科就很差,从现在的教学体制和高考的重视程度来看,副科应该引起我们的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在新课改中《生物课程标准》呈现了三项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其目标指向是进一步深化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生物学科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地位,使生物学科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的基础和素养,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

1、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根本不想学习,在学校只是来混时间,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在太困难,只能做到照顾大多数,其本质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生物学科教学改革应以此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下功夫,在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上下功夫,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教学目标的定位既要恰当,又要体现多元化,即为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真正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所得,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等等,为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及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以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载体,强化活动课程,落实科学教育的措施,教学中注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如指导学生对校园的树木进行识别、分类和挂牌,制作动物、植物标本等等,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无公害蔬菜基地、污水处理厂等科普教育基地,以此教育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要倡导探究式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力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生悼念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广大生物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课题《生物课程标准》把“什么是”、“为什么”两问题说清楚了,怎样才能搞好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要组织全体生物学教师积极参加通式培训,以便让每位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弄清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者的背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从而明确自己该如何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去,切实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1、用实践学习生物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 侧重于逻辑思维;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笔者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只要有条件做的实验我们尽量做,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在教学中,笔者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2、研究性学习生物学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1)、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学生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新课程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究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

3、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

虽然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但我们的情况却相当令人担忧,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何谈学习兴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能从学生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开始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的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对每一届学生,初一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在讲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有所保留,每个故事都以问题结束。(2)、重视实验的作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时再紧张的情况下,我也会尽量让学生多动手。(3)、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4)、结合时事,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节课时,一位学生提到了他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两极冰川在不断融化的新闻。很多学生都知道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引起的。我问了一句:如何才能阻止这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生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想了很多的假设。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等的答案都一一冒出来了。最令大家捧腹的要数一位男同学的答案了:全球每个地方都放一些氢氧化钠,甚至可以用飞机喷一些到空中(我们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他的“创造性”答案使这个题目的议论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4、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2)、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进行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思维就会很清楚。

5、生物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生物学实验的复习,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复习水分代谢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复习中如有条件可再做此实验,并研究、分析问题。

6、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熟。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

7、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8、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的分类 篇7

一、常见微生物简介

1. 酵母菌

酵母菌, 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酵母属, 单细胞真核生物, 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少数营寄生生活, 最适生长pH4.5~5.0, 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目前, 主要用于酒精发酵和面包生产。

2. 乳酸菌

乳酸菌, 厚壁菌门、乳杆菌目、乳杆菌属。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异养厌氧型, 耐酸, 最适pH5.5~5.8, 甚至更低。乳酸菌有200多种, 绝大部分都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 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等处, 科学家已证实肠内乳酸菌与健康长寿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目前主要用于生产泡菜、酸奶以及奶牛生产中大量需求的青贮饲料。

3. 破伤风芽孢杆菌

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菌体细长呈杆状, 无荚膜, 周身鞭毛, 能运动, 严格厌氧, 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7.0~7.5。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引发破伤风病的病原体, 可通过粪便污染土壤。破伤风芽孢杆菌没有侵袭力, 只在污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 一般不侵入血液, 它对人和动物机体的危害主要由强烈的外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素) 所造成。

4. 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原核生物, 在弱碱性环境中适宜生长, 繁殖慢, 光照可显著抑制其生长, 专性自养需氧, 只有极少数兼性自养, 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但对化学能的利用效率都很低。

5. 肺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 原核生物, 有荚膜或无, 异养兼性厌氧型。肺炎双球菌经常寄居在正常人鼻咽腔中, 一般不致病, 但有的菌种不仅是肺炎的病原体, 还能引发细菌性脑膜炎、中耳炎等多种疾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通过著名的小鼠体内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进一步对肺炎双球菌的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实验, 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是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短杆菌, 异养需氧或兼性需氧型。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主要和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 主要寄生于大肠内, 正常成人平均每天从粪便中排出1011到1013个大肠杆菌, 除某些菌型能引起腹泻外, 一般不致病, 却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供人体利用。

7. 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 简称为Bt, 长杆状, 异养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芽孢形成时, 细胞内同时形成一种称作δ-内毒素的、菱形或近正方形的蛋白质结晶体, 因为它与芽孢相伴而生, 人们叫它伴孢晶体 (ICP) , ICP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鳞翅目 (如棉铃虫、蛾、蝶) 、双翅目 (如蝇、蚊) 和鞘翅目 (甲虫) 昆虫, 使它们发生肠穿孔等致死症状, 目前公认它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生物灭虫勇士。1981年, 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编码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揭开了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序幕, 成功培育了多种转基因抗虫植物。

8. 根瘤菌

根瘤菌, 杆状, 有鞭毛和荚膜, 无芽孢, 需氧。能从豆科植物根毛侵入根内形成根瘤, 并在根瘤内成为分枝的形态多样的细胞, 称为类菌体, 此时不能繁殖, 却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9. 蓝藻

蓝藻又叫蓝细菌, 单细胞原核生物, 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 属于自养型生物。

1 0. 硫细菌

硫细菌, 自养型原核生物, 能利用可溶或溶解的硫化物, 从中获得能量, 且把低价硫化物氧化为硫, 再将硫氧化为硫酸盐的细菌, 可用于细菌浸矿。

1 1. 草履虫

草履虫, 单细胞原生动物, 形似草鞋底, 属于原核生物。它以细菌为食, 可净化污水。

1 2. 蘑菇

蘑菇, 属于真菌界, 真核生物, 营腐生生活, 种类非常多, 味道鲜美,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 热量低, 抗氧化。

二、分类

1. 按细胞结构分

原核生物:乳酸菌、破伤风芽孢杆菌、硝化细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苏云金杆菌、根瘤菌、蓝藻、硫细菌。

真核生物:酵母菌、蘑菇、草履虫。

2. 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 (自养型) :硝化细菌、蓝藻、硫细菌。

消费者 (异养型) :草履虫、根瘤菌、破伤风芽孢杆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苏云金杆菌。

分解者 (异养型) :酵母菌、蘑菇、乳酸菌。

摘要:介绍人教版出现的12种微生物的特征、作用及分类。

关键词:真菌,细菌,分类

参考文献

[1]张孝勤.高中生物知识结构教学初探.课程.教材.教法.1987 (11) .

前生物学科教育的沉思 篇8

关键词 生物学科 生命气息 生活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学科模式化。使知识失去灵动 学科化的过程是将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化、心理化的过程,本来中学学科是揭示人文和自然基本现象和内在规律的学科体系,理应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灵动。‘就拿中学生物学来说,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以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应该是一门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学科,但是现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传授的是一种呆板的、僵化的“模型”。也许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肢解生命、解剖机体是必经的过程和必须使用的手段,但是生物学的学科化过程仍然是一个肢解生命、冷冻生命的过程,这是万万不应该的。现在的生物学教学让学生接受的还是一个一个器官、一块一块组织、一枚一枚细胞凝固的结构知识,就连细胞方面的知识仍然停留在支离破碎的、被分解割裂开来的层次上。我们过分习惯于模式化的知识学习,从而使学科内容失去了生命的本来面貌和鲜活特征,我们对生命结构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变得静止、机械,以至于我们一提到细胞,学生就联想到教材中那幅毫无动感和生机的模式图。生命在学生的思想中已经失去了灵动的感觉,被一堆死尸般的标本和一本点线组成的插图所替代。如果说科学化的研究过程需要解剖的研究手法,但是学科化的过程不应让学生远离生命的本来面貌,应该也必须回溯生命的本源、追求生命的本真。“有活的,不能只看死的;有死的,不能只看假的;就是看假的,也应该看动感的”,这应该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因此笔者提出“动态生物学”的视角,主张生物学教学中需要树立“生命的动态观”,“动态生物学”倡导让知识“动起来”、思维“活”起来的教育追求。

为了让课堂中的知识“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我们需要在知识呈现、方法改进和资源开发上下功夫。首先,应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用自然美景和盎然生机浸润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观察自然的形态和组成,体察自然的发生和过程,感悟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无不体现鲜活的生命特征——草长莺飞、鱼游兽走、蛙鸣虫唱……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世界,这更是一个启迪益智的世界。第二,让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既要开放实验室,又要开放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思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三,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动画手段、实景录像和Flash等软件制作的课件都能较好地表达生命的动态现象和过程,让学生就是在教室内看到的也是鲜活而真实的生命现象。第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流淌智慧,让学生来到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天地,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启发,审视科学现象和寻找科学规律,既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得到空前激发,又让学生们的智慧在频繁的撞击和摩擦中呈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五彩缤纷的智慧光芒刺破了未知的夜空’,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兴奋和光明,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知识流动、思维生长和情感澎湃的场域,在学生的脑海中科学变得鲜活而生动、知识变得灵动而丰满。”

2 教学文本化,使教学远离生活

教学的本真形式是人际交往,教学本来就是一段师生携手走过岁月的生活历程,所以课堂中呈现的应该是一幅师生合作共进的生活图景。可是在教育体制化的今天,在我们为升学率而劳碌的过程中,可能许多赋予这幅图景以生机的细节或机遇被我们忽略或舍弃了。因此,重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文化应该且必须成为我们的追求。教学生活是先前生活和经验的延伸、充实和拓展,也是未来生活的基础、铺垫和根基,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后有背景的依托、前有前景的寄托,学生和教师都是如此。带着先前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生活的渴望,能动地参与和进入教学生活就成为师生不断成长的基石。生活一方面是课程和教学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是赋予生命以价值和意义的过程。“生存”和“生活”虽然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但是“生存”仅仅是生命的延续,而“生活”却是富有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动物在它的生命活动中形成它的“生存世界”,人类则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笔者在许多教师培训场合多次重复的一句话是:“课程因生活而生动,生活因课程而精彩!”我们要将课程变成一溪流水,让它既要流过生活,又要成为生活的源头。哪怕我们在呈现一个古老的经典,也应该让它像刚出水的鱼儿一样鲜活。笔者曾经在执教高中生物学“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时,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了如下的一些设计:以“人类在热切地寻找着地球外的生灵,为什么把星球上有没有水作为研究的前提?”和“你看过‘AD钙奶’的广告吗?你了解它的成分和功效吗?”这两个问题作为导言,导入新授内容;以“种子入库前和播种前分别进行了哪些处理?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处理?”、“抗寒和抗旱农作物品种细胞中含水量和水分子存在形式有什么特点?”等与科技、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到附近超市,调查与无机盐有关的保健食品的成分和功效”和“搜集与无机盐有关的食品广告用语”等作业,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走进生活”的原则,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效地激发了主体、激活了课堂;秉持了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发展观,采取“激发→引导→建构”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再比如,2005年新年伊始的第一节课,为了激活高三课堂,让课堂进发生活的热情和快乐,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堂作业:“请利用生物学专业名词,为你的学习同伴或老师写一段新春祝福的话。”接着我把自己送给全班同学的新年祝福写在黑板上:“充满智慧的你:经基因探针检测,你的身体中多了一段幸福基因,已于新年第一天被启动子激活,并遇增强子作用。由于缺少终止密码,注定你一生转录幸福,翻译快乐!”顿时学生们热情高涨、激情飞扬,整个课堂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最后笔者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新春祝福写在黑板上,一颗颗滚烫的心在相互碰撞,其中一些精彩的话语在校园中传颂了很久很久,甚至陪伴他们一辈子。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生活多一点关注,对教学的意义多一点追问,在平淡和平凡中多一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新课程倡导的生命碰撞、生机勃发乃至诗意交融、人性高扬的课堂就会更多地呈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质量,而且会使我们自己获得成长的喜悦。也许我们的理想和憧憬常常受到现实的一些禁锢和挤压,但是心中梦想突围、期待人本的火种不能泯灭;也许我们的言行中常常带着一些无奈和沉重,但是我们追求无悔和无怨的承诺不能放弃。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架设了生活的阶梯,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教育的窗口,那会给师生的心灵带来无数次美丽的悸动,那就会获得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行走教学人生的智慧。教育的事情首先得是教师办!我们不能期待别人奉送一个让我们漫步的春天,我们自己首先要呵护好手中的那一粒萌生春天的种子。

3 教育技术化。使技术奴役生命

另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关键问题是,现在的教育或多或少地被教育技术所控制,不是人掌握技术,而是技术奴役人。现代教育在提高科学品质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却失却了许多传统教育的精华,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育过程被标准化、格式化、程序化,一切都被现代技术预先设计着,教育被一种预设好的系统程序高效地控制着、推动着,没有出乎意外的惊奇,没有情感世界的波澜,没有了思想生长的时空。一些年轻教师离开了多媒体课件就不会上课,课件控制课堂的现象非常严重。电脑关闭了,黑板空白了,学生的头脑中也是白茫茫的一片。甚至一些学校和个人设计和利用计算机软件来书写学生的学期评价和学年评语,这种通过简单的几个指标将学生等级化的做法,完全丧失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和教育多元化的追求,也难以体现教育评价的多元性、发展性和过程性。一句话,现在的教育被现代技术统整得不留一丝缝隙,让人窒息、让人喘不过气来,教育远离了生命的从容和梦想,教育失去了抚慰独特、孱弱生命个体的温情。新课程改革本来应该是教育的一次回归和一种正途,但是又被屈从于应试体制的教师们所操纵的这种教学模式、那种教学策略所俘获,僵化的教条和机械的规范,使课堂还是少了许多生命的闲情逸趣,少了许多温情陪伴和人性关照。现在学校和教师都在聚精会神地聚焦课堂,埋头潜心研究有效性教学,但是生物学课堂中弥漫着升学竞争的硝烟,有效性教学成为应试的工具,这不得不让我们忧虑和概叹。苹果之父斯蒂夫·乔布斯说过,人生中有许多东西是一种科学永远无法捕捉的充满美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的微妙;德国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西门子也曾掷地有声地讲:“绝不为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这两句名言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中学生物教育的箴言。

4 评价标准化,使教育忽视特长

由于教育评价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生命的差异性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法则面前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底气。加上反思性教学的肆意曲解和推波助澜,师生们簇拥着来到这仅有的一支标杆前寻找自己的不足和欠缺,然后怀着一种“痛改前非”的虔诚之心踏上痛苦的修正之路。这种标准化的教育评价,对生命的差异性视而不见,“一刀切”切去了无数人的特长、潜质和自豪,因为每个人的心中充满差距感和自责感。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差距感将很多人引上一条也许毫无建树的、没有归途的漫漫征程,因为人的很多不足是无法弥补的,因而注定了这个漫漫征程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注定了漫漫征程中学生的负罪感越来越重、自信心越来越少、成功感越来越远。让我们再来重温威廉·贝纳德在《哈佛家训》中所讲的一则寓言吧。兔子是奔跑冠军,但是不会游泳。大家都认为“不会游泳”是兔子的弱点,久而久之,兔子的父母和兔子本人也认为必须要学会游泳。于是兔子耗尽了毕生精力去学游泳,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人们再也明白不过了:兔子没有必要学游泳,因为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只要给它一块辽阔的草地,就能展现它生命的魅力。因此对兔子来说,草地就是幸福的天堂,而游泳池则是痛苦的地狱。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似乎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默契:努力地改正缺点就能使人生走向完美。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和学校教育中的老师都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有缺点的孩子身上和改正孩子的缺点上,力求减少孩子们的过失、减少发生过错的孩子。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在放大镜下用敏锐的目光寻找孩子们的错误,哪怕是孩子们的一句话、一次作业、一次考试。然后挖空心思地教育孩子:“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改正一道错题比做对十道题更重要”等等,这样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缺点上,而对自身的或他人的宝贵优势视如草芥,更不会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人人都顽强地坚持这样的想法:一个人改正缺点就会更好,每个人都在改正缺点就会使社会进步。其实不然,对于社会来说,发挥一个人的特长远比改正一个人的缺点要重要得多,因为大家都不去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去专注于改正自身的不足,只能是人人变得平庸、社会变得平庸,更何况,人的不少欠缺和不足不是说想弥补就能弥补的。现在再想想生物学课堂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可能会使我们对学生的闪失和不足产生新的想法——生物学教学太专注于学生的缺点了,而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尊重和彰显得十分有限。一个整日里生活在对自身不足不断自责之中的人,哪里会有激情洋溢和神采飞扬?

5 教育功利化。使教学漠视生命

现在的中学学科教育并未真正摆脱“把人沦为一种应试的工具”的困境,因此教育远离了崇高和诗意,远离了教育的本性和使命。就连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也并未体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这不能不说是中学学科教育的一种重大缺憾。中学学科教育仍然在功利化、工具化的怪圈中徘徊,“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成为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的“指南针”,就连教学研究活动都是围绕“考试说明”组织展开。我们把教学变成一种机械、单调的训练,我们把教学变成了简单、乏味的知识灌输,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置之度外,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抛之九霄云外。没日没夜的反复操练和不断教导,什么理想呀、人生呀,什么友情呀、亲情呀,都在中考、高考的挤压下,流放到教育的视野之外。即便是组织一些所谓的德育活动,也都是服务于中考、高考的一种“煽情”和“忽悠”,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中已经部分沦陷——成为一种应试的附庸和点缀教育的“风雅”。

教育应该是构筑未来的一项社会工程,但是现今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引领社会、教化人性的地位;教育应该是具有相当自立自尊精神的灵魂工程,但是现在的教育已经迷失自我,成为工具化、功利化的侍从。当前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学过程的公式化、程序化和机械化,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化、格式化和终极化,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我们不能将生命的个性特长和内心需求置之度外。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的人,其中独立是创新的前提,因为言听计从、亦步亦趋的教育只能培植随从和模仿秀,不能培养主人翁和创新者,因此教育本身首先要具备独立思想。没有相对独立精神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傅斯年之所以把台湾大学办成孤岛上的北大,不仅仅是他的才干,更重要的是他完全继承了北大的传统,保持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尊严,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大学精神而一往无前、毫不退缩的勇气,而我们现今的教育中“傅斯年”仿佛已经缺席很久了。

上一篇:初中生物高效课堂下一篇:新闻稿及通讯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