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穿刺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2先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再决定穿刺的部位和穿刺的方向,动脉穿刺点一般在吻合口上3~4cm,根据血管充盈情况决定顺血流方向还是逆血流方向穿刺。静脉端应顺血流方向穿刺。穿刺两点应相距5~10cm。
1.3如果肢体水肿,可用手压局部待血管暴露,如果血管扩张不好,可用止血带扎紧肢体近心端,等血管充盈后再作穿刺。初次使用时,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应立即松开压脉带,并用无菌纱布轻压穿刺点,防止渗血、血肿发生。
1.4穿刺针一般选用16号不锈钢硅化穿刺针。
2血管穿刺
2.1暴露病人扩张静脉部位,采用碘酒、酒精消毒,距吻合口3~5cm处作动脉穿刺,引出血液,然后选近心端顺血流方向作静脉穿刺,使血液进入体内。
2.2穿刺针与皮肤呈15度角,待针斜面刺入皮下后要求马上穿入血管,针在皮下隧道很短,约占针的1/3,针的其余部分穿入血管内。
2.3血管穿刺顺序是,先穿刺血管的近心端,再穿动脉端,因为动脉穿刺失败后血管局部必须加压,造成近心端血管不能充盈,再穿刺血管非常困难。
2.4穿刺一次未成功,未穿破血管,可在原穿刺点再穿刺,若已穿破,应立即拔出并加压止血。避免穿刺针反复进退,否则易引起针眼渗血,所以要求操作人员操作熟练,穿刺准备充分。
2.5为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可在血管上作轮换穿刺,也可在原针眼重复穿刺。定点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疼痛轻。对于消瘦衰竭、皮肤弹性差的病人使用定点穿刺要慎重,因皮下组织少可引起针眼渗血。
2.6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与血流量有显著的关系。一般要求血流量在150ml/min,如果达不到则要找原因,最常见的是穿刺位置不当、针尖斜面方向不好或病人本身的血容量不足造成。若是血管本身扩张不好致血流量不够,可在两穿刺点之间用小纱布团压迫血管,以此增加血流量。
3治疗结束后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3.1由于动脉化血管内压力高,透析结束拔针后如果处理不好而发生血肿将影响到下一次透析穿刺和内瘘寿命。穿刺针拔出后,将一块2cm×3cm大小的纱布团在针眼处按压15~20min,并用胶布将两侧皮肤往中间拉紧,达到止血的目的,然后用纱布条或绷带绕纱布团一圈并打一活结。30min后适当松开长纱布条或绷带,12h后可酌情去掉小纱布团。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法,护理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管狭窄和血管瘤的形成[1], 而熟练、正确的穿刺可以减少并发症, 维持内瘘通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法有区域法、绳梯法和扣眼穿刺法3种[2], 绳梯法对血管长度要求很高, 目前国内多采用的穿刺方法是区域法。传统的穿刺法行血液透析引起的内瘘并发症发生较早、发生率较高, 只有更好地保护病人的血管通路, 才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感染的发生及动脉瘤的形成, 从而保证患者的透析质量。现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钝针扣眼法穿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在我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 例, 其中男性37 例, 女性23 例; 年龄25 ~ 59 岁, 平均41. 2 岁;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4 例, 高血压肾病17 例, 糖尿病肾病14 例, 多囊肾3例, 狼疮肾炎2 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由1 名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 两组均采用大连JMS17G穿刺针进行穿刺。
1.2.1钝针扣眼法穿刺组
首先评估穿刺处皮肤无破损, 动静脉内瘘通畅。使用0.2%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 采用大连JMS17G穿刺针进行穿刺, 严格遵照三同原则, 即同一穿刺点、同一角度、同一深度的“三同”[3]穿刺8~12次, 促进隧道形成。形成固定的皮下隧道后及时改用钝针从扣眼穿刺, 钝针为艾贝尔广东百合16 G穿刺针。消毒皮肤时用无菌镊子去除上一次穿刺后产生的结痂, 再次消毒穿刺部位, 以扣眼为中心碘伏消毒范围为10 cm。动脉穿刺点距离内瘘吻合口5 cm以上, 动静脉穿刺点相距5 cm, 先穿刺静脉, 使用3点固定法 (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在穿刺点近端血管固定和充盈血管, 右手的中指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 , 针尖朝上与皮肤成20~25度进针。进入血管见回血后放低角度, 将钝针从扣眼处轻轻捻入固定的窦道内。将针梗全部送入隧道内, 针眼处覆盖创可贴, 3道3 M胶带固定内瘘针。
1.2.2区域法穿刺组
选择动静脉穿刺区域, 评估穿刺处皮肤无破损, 动静脉内瘘通畅, 呈蜂窝状穿刺, 采用大连JMS17G穿刺针, 使用0.2%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 选择离吻合口5 cm以上的内瘘作为动脉端的穿刺点, 静脉端可选择外周的浅静脉穿刺作为回路, 穿刺后的固定方法与钝针扣眼法穿刺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1 年内血管血栓发生率、动脉瘤形成率、感染发生率。
1. 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长期血管通路 ( 动静脉内瘘) 的保护需要提高穿刺技术, 选择恰当的穿刺方式。美国肾病基金会血管通路临床指南[4]明确推荐扣眼法穿刺法, 并认为它是目前防止内瘘血管瘤形成的最有效的方法。当病人接受同一穿刺点、同一角度、同一深度的“三同”穿刺8~12次后就会形成固定的皮下隧道, 即“扣眼”。此后, 应及时将普通的内瘘针更改为钝针, 用钝针进行扣眼穿刺不仅可以防止血管瘤和血管血栓的形成, 还能减轻患者穿刺疼痛[5], 并可明显减少穿刺点渗血[6]和感染的发生率, 且能明显提高血液透析病人的内瘘使用寿命。钝针扣眼法穿刺在操作前期由临床经验丰富、穿刺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执行, 并且固定一人, 采用“三同”法穿刺。后期操作方法较为简单, 因为此时隧道已经形成, 通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 临床护士都能掌握操作技能。
例
注: 括号内为所占百分比
普通内瘘穿刺针锋利的针头会割伤或使隧道变大, 会出现穿刺点针头周围出血不止, 钝针的结构特点是椭圆形的针尖, 针的边缘不具有切割锋面, 因而在进针过程中不会割伤隧道, 明显减少穿刺点渗血, 但在穿刺前一定要去除上一次穿刺后产生的结痂。钝针扣眼法穿刺能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保证了透析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文瑾, 刘必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1 (6) :720-724.
[2]林惠风.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4-108.
[3]BALL L K.Improving arteriovenous fistula cannulation skills[J].Nephrol Nurs J, 2005, 32 (6) :611-617.
[4]NKF-K/DOQI.Clinical practice quidelines for vascular access:update July 2006[J].Am J Kidney Dis, 2006, 48 (Suppl1) :S187-S277.
[5]王文娟, 吴春燕.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2) :180-181.
【关键词】循证护理; 内瘘穿刺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58-01
循证护理( EBN) 是20 世纪90 年代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建立的[ 1] 。它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是指护士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 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 将三者完美结合, 制定出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 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2]。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血液透析是否充分的前提條件。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疗法中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动静脉内瘘穿刺的一次成功,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证充分透析并完成治疗计划,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强护患关系。我科于2014 年1 月—2014年7 月期间, 应用循证护理原则针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且人性化的穿刺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5 0例透析患者中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32例;自体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内瘘6例;自体肱动脉-贵要静脉内瘘8例;自体肱动脉-腋静脉内瘘3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1例。患者年龄25-78岁,每周透析3次,每次4-4.5小时,患者神志清楚, 均能配合治疗。
1. 2 循证护理方法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为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均从事血液透析护理工作多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由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心理、环境、皮肤、血管、耐受度等各方面的评估, 根据个体差异实施内瘘穿刺。
1. 2. 1 制订穿刺方案
循证护理是整体护理的延伸和完善。护士根据循证护理的3 个要素, 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 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帮助个体制订具体的穿刺方案。
1. 2. 2 寻找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新的内瘘血管壁薄而脆、易损伤、撕裂发生血肿。未成熟的内瘘血管扩张不充分,穿刺难度大。血流量不足,拔针按压要求较高、易形成血肿。(2)已成熟内瘘血管壁较厚且硬, 血流压力大,穿刺不当容易形成血肿、穿刺点渗血、瘘管狭窄、血栓形成、甚至瘘管失功等严重后果。(3)老年患者尤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加上内瘘手术、穿 刺等因素可导致动脉内膜受损、硬化,其血管常表现出细、 滑、脆、弹性差的特点。穿刺时止血带扎的时间久、紧、 未绷紧皮肤、穿刺角度过大均可导致穿刺失败。根据以上问题从以下几点确定预防方案及护理措施:穿刺前的内瘘评估;穿刺的部位及准备;穿刺方式和方法;固定和拔针。
1. 2. 3 根据问题进行系统文献检索, 寻找实证并付诸实践
穿刺前的评估: 穿刺前内瘘评估是实施穿刺的重要环节, 是穿刺成功的关键。穿刺前的评估分为视诊、触诊和听诊三步。仔细观察血管情况、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破溃、出血、皮下淤血;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触摸血管走向、内瘘震颤、有无肿块、硬结;用听诊器听诊血管杂音的强弱,判断有无内瘘狭窄及栓塞。
穿刺的部位及准备: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部位规范消毒,消毒范围大于15厘米,根据血流情况选择穿刺针的型号(16号、17号),用4%-5%的肝素盐水预冲穿刺针,预防针头阻塞,提高穿刺率。动脉穿刺点距离瘘吻合口5cm以上, 静脉穿刺点要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10cm以上,因动静脉穿刺点>10cm可降低再循环血量,提高透析效果[ 3]。内瘘的使用要有计划,一般从内瘘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 阶梯式或纽扣式的穿刺,然后再回到远心端,如此反复。 不要轻易在吻合口附近或定点穿刺。
穿刺方式和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管条件选择不 同的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穿刺时一定要沉着冷静,有自信心。选准穿刺点,进针要轻、快、准、稳。穿刺前先用食指指腹仔细探明血管走向、深浅及管壁厚度,消毒皮肤,扎止血带松紧度应根据内瘘压力而定;左手拇指压住内瘘血管,并向后绷紧皮肤,使其固定。对于初次使用的内瘘,最好在术后6-8周使用,因过早使用容易导致血管纤维化,使官腔狭窄,缩短使用寿命[4]。对于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血管弹性差、管壁硬、易滑动、易穿破以及高位瘘止血困难者采用皮下移行穿刺法,即操作者左手将进针部位皮肤向下绷紧,右手持针由血管旁开0.5cm, 针头与皮肤成20°刺入,从侧壁进入皮下再移行至血管以增加对皮下组 织及中枢神经的保护防止穿刺针滑脱。对皮肤弹性好肌紧张度高的年轻患者,采用直刺法即针头与皮肤成30°~ 40°在血管上方进针,增大进针压强减少对皮肤及血管壁的损伤。
固定和拔针:采用向下交叉法,第一条胶布横向固定针翼,同时将针翼弓背抬高或根据情况予棉签头或纱布垫高,第二条胶布蝶形交叉固定,第三条胶布平行第一条胶布固定,第四条胶布将内瘘穿刺针尾部固定于皮肤处;血透结束拔针方向与进针方向一致,等穿刺针完全拔出后迅速压迫,忌边拔针边压迫,这样容易损伤血管壁,还容易将微血栓留在血管腔内,按压力量适中。
2 循证护理效果
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对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内瘘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大大减少了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其中出现内瘘狭窄1例,内瘘栓塞2例,通过积极处理3例内瘘均恢复功能,
3 体会
循证护理具有科学的护理研究成果和可靠真实的实践证据, 循证护理的核心是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本文通过对50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科学管理, 增强护士查阅文献的主动性以及应用证据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循证护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把好护理质量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循证护理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 刘鸣. 21 世纪的临床医学, 循证医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胡雁, 杨英华. 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4) : 265.
[3]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64.
[4]刘扶友,彭佑铭,季龙振.现代透析疗法[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75.
(一)评估和观察要素:
1.评估患儿年龄、意识及配合程度。2.评估双侧股静脉搏动情况。3.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素点
1.协助患儿大小便或更换尿布。2.暴露穿刺部位,用尿布遮盖会阴肛门。
3.患儿取仰卧位,用小枕垫高穿刺侧腹股沟,使穿刺侧髋部外展45°角,下肢弯曲90°角呈蛙状。
4.消毒穿刺处及皮肤操作者左手示指触摸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5cm处垂直刺入,然后缓慢上提针头,边上提边回抽,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血液。
5.抽血后拔出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内,穿刺用敷贴压迫5分钟。
(三)指导要点:
1.告之家长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2.穿刺侧肢体勿剧烈活动,以免出血。(四)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技术,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避免同侧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2.有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患儿禁用此法,以免引起内出血。
3.如抽出鲜红血液,提示刺入动脉,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分钟以上,直至无出血。
正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上治疗疾病与补充液体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护理操作,它具有血管刺激性小;液体外渗少,不易脱出血管;利于危重患者抢救,护理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总结出一些经验,穿刺前认真准备,正确选择血管,遵循保护血管的原则,尽量选择上肢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对血管的总体要求是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首选前臂掌侧静脉,婴幼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等较粗直的血管;外周循环不良、大面积烧伤病人宜选择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长期卧床及老年病人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应选择粗大静脉输入。
关键词:护士 静脉穿刺成功率 心理状况 影响因素
静脉穿刺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患者接受治疗的有效途径,也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一项重要手段[1]。患者无论是输血或输液,还是抽血检验都离不开静脉穿刺,尤其是在重危抢救的关键时刻,穿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但以往人们总认为这项操作无非是手法、技巧和熟练程度的问题,其实这种看法不全面,它忽视了操作过程中护士的心理因素,然而这正是具有千差万别波动最大的一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穿刺的成功与否。护士作为社会的一员,不断地受着社会的作用,而作为有机体,也常常受到疾病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护士心理状态往往因此而失衡。如果这种失衡表现在静脉穿刺时,就有可能造成静脉穿刺的失败,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失去抢救生命的良机。因此,作为一名护士,欲减少或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广大护理人员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现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影响护士心理状态而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如下: 1 影响是静脉穿刺的几种外因[3,4]
1.1环境因素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以干扰人的信息,如喧哗、喧闹、围观者、放器皿、开关门窗及脚步声等噪声或有人在护士旁边议论一些带有刺激性的事情,包括室内灯光、空气等都对护士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安静舒适的环境、明亮和谐的光线,可以安定和保持护士的心理平衡,使护士顺利地完成静脉穿刺。
1.2 患者因素 患者是领导或是护士熟悉的人,患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心理的刺激源,有的患者情绪差就乱指责护士,有的患者过分挑剔,从护士到静脉穿刺针的号码,甚至于选哪里的静脉都要由自己指定等。譬如就小儿而言,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呵护和关爱,来到医院就变成对医护人员医疗和操作技术的苛刻要求和百般挑[5]剔,尤其是当一针穿刺未成功时,面对家属的质疑,要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解自我表现,避免多余思维信息干扰[6],这些都能形成一种与护士心理很不协调甚至不和睦的气氛,起到暗示、压抑的实际效应。适应性较差的护士就会因此而出现思想顾虑、惭愧、紧张、自卑、慌乱或注意重心偏移,使充分考虑静脉穿刺的方法和认真观察静脉穿刺能力出现暂缺,导致盲目进针,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体质、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静脉的粗细、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护士必须仔细观察、不断总结才能掌握,对有穿刺难度的浅静脉,穿刺前适当延长扎止血带的时间,使用血管显露方法,充分暴露血管,静脉穿刺时放慢穿刺速度,将会提高穿刺成功率[7],穿刺时若不因人而异,失误必然在所难免。
1.3 质量因素 物品的优劣也会给护士造成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针头带钩、针尖钝平;止血带松弛缺乏弹性;注射器活塞不严实;输液管漏气、调节器不紧等常用的物品质量差或年久老化问题都会给穿刺的成败带来影响,所以护士在穿刺前必须仔细检查所需物品,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1.4条件因素 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往往引起静脉炎、血管壁硬化,弹性减低或消失,由于静脉血管在药液输入后引起局部组织反应,药物刺激发生血管痉挛,进[8]针不易成功而失败。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静脉扩张充盈暴露。穿刺时充分暴露静脉,也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机械性[9]损伤。增大输液管道的负压,使管道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压力,穿刺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即迅速流进针管内,穿刺易成功[10,11]。2 影响护士静脉穿刺的几种内因[12]
2.1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个性心理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它包括兴趣与爱好、能力与素质、气质与性格等。个性的积极水平和倾向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如果护士遇事取决于情景而不是个体的积极趋向目标,那么护士在操作时若遇到随机情况特别是在紧张抢救或上级考核、当众表演时,就会情绪紧张,心慌意乱,甚至平时容易的静脉穿刺也会屡次失败。也有的护士个性积极水平和倾向性取决于患者对自己的态度,信任、赞赏等都会起到强化作用,反之就会因此而弱化。那么,护士外显行为优势必然随之波动。因此作为一名护士,要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必须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2.2心理因素
2.2.1认知 认知与评价客观存在的角度、方式、经验有关。作为护士不论患者的静脉粗细、深浅和有无弹性都有一个认真观察、认知的过程。例如:年老偏瘦的患者,静脉看起来明显,容易穿刺,但它的特点是滑、脆,如果护士只看到表象,不掌握其实质,就难做到一针见血。因此,作为护士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各种不同年龄、性别、体型和不同疾病的患者静脉特点,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1.2情绪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并影响着认识活动的进行。情绪常在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如某些需要得到满足了,就能产生肯定的态度即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即消极的情绪。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护士穿刺的成功率。例如:有位静脉穿刺技术比较过硬的护士,一次在操作前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结果十多个静脉穿刺几乎都是二针或三针才成功,可见一些无意识的变化,其潜在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护士必须掌握情绪变化的心理过程,注意稳定自身的情绪变化,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3 身体素质 护士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24 h三班制必然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在经期前心理状态极不稳定,情绪起伏较大,易忧郁、焦虑、应激能力下降等,这些都将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4 职业素质 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感情,做到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一视同仁,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5 心理素质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除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方法外,操作者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稳重自信,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13]。研究对策
4.1具备良好的综合文化修养及业务能力 作一个新时代合格的护士长,不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同时要拓宽知识面,学习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学习护理政策与法规、外语、计算机、人际沟通与交往,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和理念,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善于学习掌握应用于临床的一系列新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法及新设备、[14] 新技术的应用,并带领护士加强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4.2热爱护理工作,热爱患者是培养护士情商的基本前提 护理工作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平凡辛苦。如果没有对护理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是很难胜任护理工作的。所以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渗透到工作中,对护理工作保持高昂的激情,对患者充满同情和爱心,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15]。
4.3护理人员的情商教育培养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 素质教育与情商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素质教育中重视情商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教育经验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应该重视“三基”、“三严”的培训,而且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情感、意志、动机和人格等重要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采取多种继续教育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情商已成当务之急,在实践中,护士应把所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环境的熏陶转化为自己的性格、气质。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使这些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护理人员把握自己情绪的能力,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耐受力、应变力也会随之提高,在遇到不顺心、烦恼的事时,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逆向思维,以愉悦的心态去面对。心境能平稳地保持愉快水平,这是高情[16]商的表现,是护士必备的心理品质。
4.4穿刺前准备(1)首先应该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目的,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合作,营造平和的气氛。(2)检查输液器质量是否合格,要做到四看:看使用说明书,看包装是否破溃,看针尖是否锋利,看套管是否完整。(3)稳定情绪,调整好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排除周围环境的干扰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4)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通常宜选择走向笔直粗大的四肢表浅静脉[17] 小结
护士在医疗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其服务对象是人,是患了疾病需要护理照顾的人要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加强基础护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理论学习,开展技术比武,通过护理查房、病案讨论、操作训练等方式,帮助护士熟悉和掌握专科护理方法,更好地为住站对象服务。要经常组织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鼓励护士业余时间多浏览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护士来说,除了有专门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使护理工作做得更出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52例, 纳入标准: (1) 使用端侧吻合AVF; (2) AVF通畅性良好, 透析时血流量达230ml/min以上, 透析过程中未出现因内瘘问题导致的抽吸现象; (3) 规律透析3次/周, 一般情况尚可; (4) 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患者有严重的心肺疾病; (2) 合并恶性肿瘤; (3) 依从性差; (4) 绳梯式和扣眼式穿刺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顺穿组 (向心穿刺) 与反穿组 (离心穿刺) , 每组26例。顺穿组:男15例, 女11例;年龄22~78岁, 平均 (51.2±12.7) 岁;透析时间5个月至7年。AVF使用时间<5年12例 (46.2%) , 5~7年14例 (53.8%) 。原发病:肾小球肾炎3例 (11.5%) , 糖尿病7例 (26.9%) , 高血压病8例 (30.8%) , 原发性肾病5例 (19.2%) , 其他3例 (11.5%) 。反穿组:男1 4例, 女1 2例;年龄2 0~7 5岁, 平均 (4 9.2±11.2) 岁;透析时间3个月至8年;AVF使用时间<5年13例 (50.0%) , 5~8年13例 (50.0%) ;原发病:肾小球肾炎4例 (15.4%) , 糖尿病6例 (23.1%) , 高血压病8例 (30.8%) , 原发性肾病6例 (23.1%) , 其他2例 (7.7%) 。两组在性别、年龄、透析时间等方面接近。
1.2穿刺方法
常规消毒患者穿刺部位皮肤, 操作者一手固定患者皮肤及血管, 另一只手持16G穿刺针采用阶梯式穿刺方法。所有患者静脉端均在非AVF静脉血管上进行向心穿刺, 并进行“区域式”穿刺。其中顺穿组患者AVF动脉端采用向心方向穿刺, 动静脉穿刺时针尖斜面与皮肤呈20~4 0°进针, 进入血管见回血后缓慢平行进针, 然后用无菌敷贴覆盖, 医用胶布固定穿刺针;推入血管且穿刺点距离静脉回路穿刺点>5cm, 每次动静脉穿刺需更换穿刺点, 且每个穿刺点之间的距离>2cm。反穿组患者AVF动脉端采用离心方向穿刺, 要求穿刺点距离内瘘吻合口>3cm, 具体穿刺方法同顺穿组。
1.3 观察指标
(1) 透析效率:测定透析前后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水平、计算清除率。 (2) 穿刺成功率:指每次透析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3)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动脉或静脉穿刺后于透析结束前出现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 (4) 皮下血肿发生率:动脉或静脉穿刺时出现皮下淤血的发生率。 (5)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指1年内发生内瘘阻塞、假性血管瘤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透析效率比较 (表1)
顺穿组与反穿组患者的BUN清除率与Scr清除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穿刺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1年内发生内瘘阻塞、假性血管瘤、血管狭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目前AVF是一种维持性血液透析最理想通路, 其不仅具有感染率低、使用时间长等优点, 而且还具有生活方便的特点, 所以保护A VF有利于提高患者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2]。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是保护AVF的关键。在内瘘启用早期, 静脉充盈较差, 管壁较薄, 而反穿时穿刺点在瘘口附近, 由于内瘘吻合部位在前臂腕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 手腕部位的头静脉虽然较粗, 但很滑不易固定, 穿刺成功率低[3], 同时穿刺点在内瘘血管壁处产生一个与血流方向相反的小活瓣膜, 在每次透析结束拔针时压迫止血困难, 可能造成局部血肿[4]。顺穿选择肘正中的头静脉或贵要静脉, 血管较表浅易见, 相对较固定, 穿刺成功率高, 不易形成血肿[5]。本研究结果也证实顺穿组与反穿组患者的BUN清除率与Scr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组患者透析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顺穿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反穿组, 且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及皮下血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反穿组, 说明对于内瘘启用早期顺穿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 这可能与血流及穿刺形成的活瓣膜有关。
反穿时由于穿刺针尖斜面与血流方向相对, 在血管内血流向穿刺针尖斜面方向形成冲击力, 长期的冲击力, 易形成动脉瘤, 动脉瘤程度严重可导致动静脉穿刺点间内瘘下沉或动脉瘤内形成血栓, 使血流减少或血管闭塞。而顺穿时, 穿刺点均匀分布在血管上, 使整条血管均轻度扩张, 不易产生动脉瘤或血栓[6]。本研究结果显示顺穿组的内瘘阻塞、假性血管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反穿组。但顺穿时, 内瘘吻合口是整个内瘘最狭窄处, 穿刺点已远离吻合口, 透析时滚轴泵的负压抽吸力可能导致血管壁凹陷[7];同时越向心的内瘘, 内径越大, 需较多的血容量充盈, 对吻合口也产生一定的抽吸力;长此以往, 吻合口端的血管无法扩张, 静脉难以动脉化, 而不断的穿刺透析导致血管纤维增生, 最终导致内瘘管腔变窄[8]。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顺穿时血管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反穿;顺穿组1年内发生内瘘阻塞、假性血管瘤等均显著低于反穿组, 提示顺穿能够明显延长内瘘的使用, 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顺穿在操作上不仅简便、省力, 而且还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降低穿刺点渗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降低内瘘阻塞及假性血管瘤发生率, 但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方向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该院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患者52例,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顺穿组 (向心穿刺) 和反穿组 (离心穿刺) , 每组26例, 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及1年内假性动脉瘤、内瘘阻塞及内瘘狭窄发生率, 皮下血肿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点皮肤瘢痕形成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尿素氮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穿组与反穿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5%、89.6%,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分别为4.4%、14.8%, 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5%、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顺穿组1年内的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反穿组, 但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反穿组。结论 顺穿在操作上不仅简便、省力, 还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避免穿刺点渗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降低内瘘阻塞、假性血管瘤发生率, 但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
关键词: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离心穿刺,向心穿刺
参考文献
[1]朱伟萍.向心性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观察[J].天津护理, 2010, 18 (6) :314.
[2]朱亚梅, 吕小林, 王蓉花, 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1) :53.
[3]王雪梅, 张元震.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15) :1136.
[4]严贺, 金凤兰, 童辉, 等.两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和患者疼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 :24.
[5]王文娟, 吴春燕, 应迎娟, 等.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2) :180.
[6]吕程, 晋丽君, 蒋恩生, 等.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6 (2) :154.
[7]戴琳峰, 唐莹, 邬碧波, 等.两种血管穿刺法对透析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8) :30.
关键词 婴幼儿 静脉输液 穿刺技术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急诊就诊的婴幼儿100例行头皮等静脉穿刺输液,男45例,女55例,年龄2个月~2岁。
结果
100例婴幼儿头皮及手足等部位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绝大多数达到了“一针见血”的效果。
讨论
输液前的思想准备及物品准备:①穿刺前排除畏难情绪,耐心细致地寻找血管,不可盲目下针。操作的动作要轻,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并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②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药物液体量的多少及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小儿静脉输液常用的部位:①头皮静脉:额静脉、颞静脉及其属支、耳后静脉、耳背静脉、枕静脉。头皮静脉易固定,小儿平卧、侧卧或自由卧位均可,病儿既舒适又可避免受凉。穿刺方向沿血管朝上、下、左、右、前、后对流速均无影响,以操作顺手为宜。常用额静脉及其属支、颞静脉及其属支。耳后耳背及枕静脉也为临床使用。但使用耳后、耳背、枕部静脉一定要把好固定关。②小儿手背部、足部、腹部等处小静脉也是常用的穿刺部位。对于长期输液、体质较差及衰竭的患儿由于长期多处穿刺,血管大量破坏,加之有些抗生素对血管壁的刺激使血管弹性下降,给继续输液带来很大困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患儿的腹部皮肤上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在熟悉头皮静脉分布走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采用指摸去进行静脉穿刺,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鉴别动静脉:①重危、休克及重度脱水的患儿,清楚可见的是动脉,隐约可见与头皮相似的是静脉。动脉回血块,血色是鲜红的,静脉回血慢,血色是暗红的。②若误入动脉,推药阻力大,局部可迅速出现树枝样苍白一片,有反应的患儿有尖叫或出现痛苦貌,拔出针头后出血不止或局部有瘀血现象,针眼压迫时间应长一些。③患儿体质好,病情较轻,可用血管的搏动来判断动静脉。出现搏动的为动脉,没有搏动的即为静脉。然后进一步测定静脉的弹性是否良好,可用手指在血管上划一下,如弹性好血液可迅速推开,即回流,可继续使用此静脉。如弹性不好,局部可出现凹陷或苍白,不能使用。
穿刺的角度:小儿常用静脉管腔直径小,针头与血管的角度稍大就能把血管穿透,又因其静脉大多数非常表浅,紧贴于真皮下,所以针头穿过皮肤即转为平刺,手持针尾尽量压低减少其角度,同时不使针尖挑起,针尖刺入皮肤动作要快,角度要大,皮肤要绷紧,可减轻疼痛,最后将针头慢而准确地刺入血管腔内,直至有通畅感觉。
回血的判断:①小儿静脉纤细,要穿刺的血管用肉眼看时有时要比手上拿的针头还要细,刺入的针尖的斜面要紧贴在血管内壁,挤捏针头远端软管即可见回血。②休克的患儿,大量血液潴留在毛细血管里,周围的小血管出现空虚,失水患儿的血流量减少等,都可能抽不出回血来。作为一名操作熟练的基层护士,应有能力凭着自己手上的感觉来鉴别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如确认已进入血管(针头穿入表皮层可感觉组织松了许多,刺入血管时又有一种失去阻力的前方空虚感)即使抽无回血也可先推入少许液体。如局部皮肤不肿不硬即穿刺成功。这时再抽回血大部分患儿可见少量回血(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
针头的固定:静脉输液的成功与针头的固定有很大的关系,必须根据点滴的速度调整方向,针尾的衬垫根据情况而定,在胶布还未贴上前,手指始终不能移动,穿刺发际以上的部位应剃发,一方面做到消毒无菌,一方面好固定。针头固定好后,按其塑料管自然方向盘绕一圈用胶布固定可起缓冲作用,不易脱出。
输液中流速减慢或不滴的原因及处理:针头斜面翘起,紧贴于血管壁,堵塞针头,塑料管弯曲,回血时间较长血凝固,肢体的姿势等都是输液常见的流速减慢或不滴的原因。处理如下:①针头斜面紧贴于血管壁,可放衬垫,调整针头方向或肢体位置。②细小血块堵塞针头,抽取配置好的肝素液将细小血栓推开。一是细小血管流向越来越大的静脉,二是细小血块也可在肝素纖维蛋白等抗凝物质作用下迅速溶解。最近又有新的说法,认为把凝块推入血管,终有造成血栓的危险性,还是重新穿刺好。我们视凝块的大小而定,两种方法兼用。③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球(棉棒)立即压住针眼,局部不要揉擦以防漏血发生皮下血肿或紫癜,保护血管,提高小血管的作用率。
【关键词】 静脉穿刺;皮下淤血
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原因很多,而皮下淤血的发生主要与静脉穿刺及穿刺后拔针按压的方法有关,为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一概述。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月共做静脉穿刺960人次,其中男性患者390人次,女性患者570人次。发生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淤血的72人次,其中男性30人次,女性42人次,发生率为7.5%,淤血形成后经过对症治疗与精心护理后均恢复正常。对易产生外渗性药物引起的局部肿胀,及时发现,早期处理,也均恢复正常。
皮下淤血发生的原因
2.1 穿刺造成皮下淤血
(1)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输液使血管壁增厚、管腔变小、变硬,又因皮肤皱褶多、血管脆性大、弹性差,容易滚动,穿刺时易破坏出现隆起。(2)水肿的患者:由于水肿的患者血管受肿胀组织的挤压,且位置较深,很难看到或触摸到,穿刺难度大,易造成穿破血管壁引起淤血。(3)持续高热脱水的患者:由于高热脱水的患者血管变瘪,直接穿刺也有一定困难,也易造成血管穿破引起的皮下淤血。(4)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失血性休克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壁脆性弱,易造成血管破裂而引起皮下淤血。(5)高热谵妄、躁动、抽搐的患者:行静脉穿刺后,由于此类患者不合作,经常活动穿刺部位,针尖易穿破血管造成皮下淤血。(6)穿刺技术不过关。“拉锯式”的穿刺静脉,造成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漏出,同时也易穿破皮下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7)穿刺针头不锐利。针头带钩或钝平,穿刺时对静脉壁的损伤较大,致使血管壁不能将针梗紧密包围,血液从针梗与静脉壁之间的缝隙漏出,另外拔针时带钩的针头易划破血管壁及皮下毛细血管,造成出血致皮下淤血。
2.2 拔针后处理不当引起的皮下淤血
【中图分类号】R4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30-0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是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操作技术。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延误危重病儿抢救时机。因此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至关重要,现将成功穿刺的技巧总结如下:
1输液前的准备
1.1护理人员的准备:操作者要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集中精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提前将输液器排好气、撕好输液贴和胶布、准备好消毒液、无菌棉签、止血带,穿刺针头要放在穿刺者便于拿取的地方,便于操作,减少按压患儿头部的时间。穿刺前做好准备工作能减少患儿哭闹,还能为穿刺成功争取时机。
1.2 患儿的准备:患儿大多对医院的环境陌生,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身体上的不适,情绪表现的比较烦躁,所以给患儿输液前,要有耐心,多给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针对一岁以内的婴儿不能有效的沟通,操作者一定要技术熟练快速结束穿刺,可减少婴儿哭闹烦躁的情绪;对于一岁以上的大童穿刺成功后也可给予成功配合的奖励。
1.3指导、引导家长配合治疗 :首先做好家长和陪同人员的思想工作,一人操作时家长尽量配合,可将小儿平躺在操作台上,头下垫一小枕,抬高头部,家长双手两肘压住患儿四肢,上身前倾压住小孩大部分身体,不让小孩扭动,对较听话的小孩,则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其配合操作。
2 输液中穿刺的配合与穿刺技巧
患儿家属在患儿一侧,将患儿头部在枕头上放稳,操作者正對患儿头顶部,选择好患儿的血管,剃去周围的头发,用安尔碘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其周围,再次检查空气是否排尽,且用少量液体湿润针头,起润滑减少穿刺阻力的作用。操作者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开固定血管穿刺点两端,进针角度宜小,先进入皮肤,再平行前进刺入血管固定。如果是针头向上翘,就在针梗部位垫一干棉球再粘胶布,而且在针梗下用胶布交叉固定。当患儿哭闹时,因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静脉血管会有1次短暂充盈过程,这时应巧妙地抓住时机,顺利完成穿刺。
3特殊患儿的头皮静脉穿刺技巧
3.1营养不良的消瘦儿:此型病人皮下脂肪少、肌肉松弛,静脉血管虽然暴露好,但易滑动,穿刺时一定要左手绷紧局部皮肤,使静脉不滑动,另一手以20度进针潜行0.2—0.3cm时再刺静脉,切勿用力过猛。
3.2 肥胖型:由于脂肪丰富,血管较深,暴露不明显,但静脉相对固定,沿静脉解剖方向,以30度角缓慢探索进针,有突破感时即可见到回血。
3.3水肿型:可沿静脉走行的位置,以拇指压迫局部约3cm,使组织液挤到周围组织内,静脉暴露后,快速直接刺入静脉。
3.3脱水型:由于失水,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导致静脉塌陷,重者伴有肢体厥冷。进针前可用按摩或热敷等方法促使血管暴露,进针时宜缓慢,这类病人由于血管充盈差,进针后不一定见回血,但针尖进入血管后有“落空感”。如无回血,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或推入少量液体, 若畅通无阻,皮肤表面无隆起,无变色现象,且点滴顺利时,证实穿刺成功。
3.4 出血倾向型:这些患儿由于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的脆性增加,血液凝固功能很差,穿刺时宜选用较小的头皮针,在靠近静脉血管处的皮下进针。
4 输液中的配合
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针头部位,再将输液管固定在耳后,避免影响患儿视线和由于患儿好动,血管细等原因而将液体外渗,如果是出汗较多的患儿,胶布不容易固定,而且有时即使当时固定好,由于出汗,胶布不粘,也会导致液体外渗,可以用较窄的绷带在针头上沿头固定一周,这样安全可靠。还有就是要告诉家属,看管好小儿的手,不要将针头拔出,穿刺的部位不要碰到枕头或大人身上等,不然也会造成液体外渗。
5输液后需要注意问题
5.1输液完毕拔针时,在无头发处先将最后一条胶布撕断,然后逐层撕开胶布, 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沿进针方向竖行按压住进皮肤和进血管的两个针眼,并指导家长按压时间5分钟左右,这样可防止因按压方法不正确和时间不够而导致皮下淤血,同时保护了血管。
6讨 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功,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责任心,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增强自信心,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才的成长及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82.
【动静脉穿刺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深静脉穿刺技术06-06
骨髓穿刺定位研究07-14
执业医师操作技能——胸腔穿刺术10-04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09-25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05-28
静脉采血的流程09-08
下肢静脉曲张09-13
2.静脉采血操作--流程07-11
静脉输液新技术10-06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常规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