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法律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管理法律(精选8篇)

财务管理法律 篇1

公司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交换频繁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法律部门,它的法律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 是处理公司法律纠纷吗?是管理公司经济合同吗?在对待公司的法律部门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一,公司的法律人员认为公司的法务被边缘化,只是进行合同管理、工商管理、纠纷的处理。第二,公司的管理者认为公司的法律部门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只会踩刹车,不懂得加油们,使公司商业机会不能实现或受到干扰。有的管理者认为法律部门是公司非一线部门,一个类似后勤保障部门,一个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部门。管理者就会认为,法律部门不能与他们创造利润的思想竞合起来,法律部门是公司一个合同签字的最后时刻,才会得知某项业务部门。以上者两种倾向都不能全面的说明公司法律部门的作用。

公司法律部门的主要职责:

(1)协助企业领导人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

(2)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

(3)管理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4)参与企业的合并、分立、破产、投资、租赁、资产转让、招投标及进行公司改制等涉及企业权益的重要经济活动,处理有关法律事务;(5)办理企业工商登记以及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等有关法律事务;

(6)接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代理企业的诉讼和非诉讼活动;(7)在境外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向董事会推荐企业法律顾问担任董事会秘书;

(8)配合企业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9)开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法律咨询;(10)负责企业外聘律师的选择、联络及相关工作;(11)办理企业领导人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

以上可以看出公司的法律部门的主要职责应当对公司进行合规管理即公司的管理者的职责,是公司行为规范的法律指南针,其次才是法律救济职责。

管理职能:对公司法律风险管控,包括决策的合法性分析、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规性监控即监督公司在反腐倡廉方面的问题。

法律救济:代理诉讼,仲裁,复议,调解。

实现公司法律部门的职能取决于公司对法律部门的定位。公司的法律部门不仅承担着律师的职能,而且扮演者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在提出法律意见时,不仅仅要评估法律上的风险,更会考虑公司的战略、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及市场的变化等等,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当业务部门遇到难题,他们应当咨询法律部门,法律部门绝对不能用“不行”来答复,既是时有问题的项目,也应该考虑是不是有其他解决方案,也要反复的研究,再回答行与不行。公司的业务部门应对法律部门重视和尊敬,因为法律部门能使他们放心的在前面冲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及时他们脚下有地雷,也是他们知道地雷在那里,如何避开。

例如诺基亚西子门公司,公司的法务部门加入董事会,公司内部流程的制定、监控员工的行为是法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公司几乎所有的决定、策略在出台前都要得到法律部门的认可,没有法务部门的认可,公司的老总不会在文件上签字,这份文件盖不上公司的章。在诺基亚西子门公司,公司的法务部门被视为对公司的业务由增值的、且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部门,公司的法务部门所提供的支持不仅仅是法律的支持,也包括战略的和运营方面的咨询,公司法务部门是在法律和业务的交叉提供抉择支持。

西子门公司对法务部门的定位,满足了公司快速扩张的需要。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法务部门的定位起很大作用。

公司法务部门最重要的作用是管理职能,此管理职能和其他诸如技术、人力、财务管理职能不同,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管理职能。现代公司管理最重要的理论就是风险管控理论。公司的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前两种风险分别以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为特征,而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因此,建立法律风险控制体系是现代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风险管理由来已久,近来更是成为管理学的热点,风险管理应用到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公司的法律事务管理涉及到公司管理成的各个环节,一个公司的战略、人力资源、财务、原材料及产品的营销,没有一个不涉及法律风险问题的。在我国的大量的公司的法务工作并没得到公司管理层的重视,甚至被边缘化。简单的认为,公司法律部门就是管理合同及处理法律事务,甚至把法律部门当作合同管理科。把公司法律部门作为公司重要的管理部门,在公司设专门的法律机构,公司的法律机构应列席公司的办公会议,应向公司的最高机构负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复杂,做为市场主体的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迅速增加,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法律风险也迅速增加。法律风险管理和控制对于公司的经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资委已明确把法律风险列为公司面临的五大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之一,要求加强公司法律风险建设,把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当前公司法制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的任务。能否合理的、有效的控制公司在决策、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做到依法决策、经营,又能保证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是衡量公司决策、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司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按照公司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从公司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着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司的法律风险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实现新的目标保驾护航。

公司法律风险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要求和公司法律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总体的目标应是,针对不断化的内外部环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系统的识别、分析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为公司的科学决策、依法经营 提供法律保障。以制度、流程建设为重点,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对公司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是一系列制度、流程、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其整体思路是运用科学工具的方法,全面客观的识别和分析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统筹制订风险管理措施并根据措施要求建立或完善制度、流程,从而构成一个可以协调运做的有机体,即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在央企影响力和政府导向的作用下,风险管理将引起国内公司 的普遍重视,而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法制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法律风险管理也必将成为公司 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风险管理涉及到公司经营的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公司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关注政策动向和司法环境,不仅是国内的,还包括国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二是广泛研究公司 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案例,包括重视并能有效识别、评估、防范法律风险管理而取得重大效益的案例,以及忽视法律风险管理、缺乏管理程序系统而致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例;三是加强合同管理,从合同的谈判、签订、履行、审批、管理、纠纷解决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充分提高工作效能,确保公司 对合同目的的实现具备合理预期,使公司在缔约、履约以及纠纷解决过程中保持法律优势,最大幅度地降低合同风险;四是加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关注公司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掌握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法律上能对知识产权进行慎重考量,同时对侵犯本公司知识产权的行为应当建立侵权调查及法律追究程序机制;五是综合考查与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人员,以便做到规范管理和有效授权,加强对员工法律意识及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将法律风险管控能力纳入管理层的绩效考核范畴。

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规程,其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二)进行风险评估;

(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四)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具体如下,在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收集上

在法律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方面,公司应广泛收集国内外公司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公司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本公司相关的以下信息:

(一)国内外与本公司 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二)影响公司 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三)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四)本公司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五)本公司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六)公司 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

公司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上,公司应对收集的法律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风险辨识是指查找公司 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公司 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风险分析应包括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公司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制定风险分析战略,风险管理策略,指公司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

公司应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即公司 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公司应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以及各风险在风险坐标图上的位置,进一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明确风险管理成本的资金预算和控制风险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应对措施等总体安排。公司 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

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公司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损失事件管理等)。

制定公司法律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要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公司制定法律风险内控措施,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六)建立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公司 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公司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公司 决策层主导、公司 总法律顾问牵头、公司 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完善公司 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七)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法律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公司应以重大法律风险、重大法律事件为重点,对法律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法律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公司应建立贯穿于整个法律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法律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公司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定期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应及时报送公司法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公司法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法律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法律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公司高管人员。

通过实施法律风险管理,大力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对于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及违反道德诚信准则的行为,公司应严肃查处,使公司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公司竞争力,促进公司稳步快速发展。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郭恩华

财务管理法律 篇2

法律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

法律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打官司”的概念, 而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设立、终止过程中的法律

从企业创设开始, 如何为投资者设计内部组织框架, 通过起草协议、章程等, 协调、平衡不同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关系;企业终止时的清算、注销等法律事务。

2.企业领导重大决策过程中的法律

包括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确定, 重大经济合同的签订, 企业的改制、重组、集团化、上市融资等等, 涉及企业法、投资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

3.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

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需要逐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如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劳动人事的管理、经济合同的管理、财务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等, 使公司的治理结构日趋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将涉及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保护, 经营模式选择等,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相关的法律问题。

4.解决各种经济、民事纠纷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除经济、民事纠纷涉及的有关经济、民事法律问题外, 还有关于仲裁、诉讼、执行等程序性法律问题。这些工作没有一件不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 法律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 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法律管理助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通过企业的实践, 大量的事实说明, 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法律意识越强, 企业的法律管理工作做得越好, 越可以避免许多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企业也必然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反之, 企业越忽视法律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法律意识越淡薄, 企业的管理将难以走向更高的层面, 甚至会出现企业管理的混乱。这样, 就会使企业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 经济损失就会越大。这些年来,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法治单位”创建活动、落实国资委法制工作三年规划, 建立完备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合同法律管理, 减少合同法律纠纷损失;加强企业重大决策法律把关, 防止发生重大决策失误;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 加强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保护, 使法律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融合。实践证明:法律管理并不会给企业增加多少成本, 只会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给企业创造价值和带来效益。

法律管理游离于企业经营管理之外的现象

现在仍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法律意识淡薄, 在管理制度和机制设计上, 没有将法制工作考虑进去, 法律部门仍然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只是遇到法律诉讼案件后, 才不得不去安排法律部门牵头处理;还有一些企业在签署重大项目协议的最后一刻, 才想起送到法律部门审核一下;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从事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时, 事前不经法律审核把关, 到面临重大损失时才想到法律部门。

上述现象表明, 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四个薄弱环节:一是法律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法律管理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性, 企业法律管理工作不自觉、不主动;二是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重大投资决策、重大经营活动或企业改制等, 前期工作仍缺少法律工作人员的参与。有的单位虽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或聘请了法律顾问, 但在对其使用上仍局限于事后补救, 以处理企业法律纠纷为主, 企业法律工作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一些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不够, 或因法律意识淡薄不自觉地违法经营, 或认为只要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就可以不顾法律约束;四是少数企业的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没有让法律部门参与前期审核, 未能使法律管理工作全面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使法律审核成为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一环。这对企业的稳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法律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没有不涉及法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日益完善, 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

1.企业经营不能脱离法律轨道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否则为非法经营。

在现代法制社会,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来实现, 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主体, 必然也在国家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之列, 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

2.企业必须知法守法

参与市场经济的企业必须知法守法, 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 各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 主要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企业不知法, 不懂法, 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因违法而受到法律制裁, 或在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也往往会由于不懂法而失去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而知法守法的企业, 则完全可以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使之免受任何不法侵害。

3.企业经济合同是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中的延伸

企业的经营目标, 主要依靠各个经济合同的正常履行来实现, 而各个经济合同的谈判、签订、履行和纠纷的处理, 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签订经济合同, 对企业来说如同立法一样重要。所以,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如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或没有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参与, 经济合同签订不好, 企业的经济目标往往就难以顺利实现。

法律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企业任何的经营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束缚和评判, 任何的经营行为都具有法律意义, 也就是说都属于法律行为。法律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非常广泛, 主要体现在:

1.法律管理的预防作用

企业的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律顾问, 通过参与重大决策为企业领导提供法律意见;审查经济合同和有关法律事务文书、制定规章制度、解答经营管理活动中和企业职工的法律咨询等工作, 全面参与企业管理活动, 使企业依法进行各项工作, 防止出现违法行为和各种法律漏洞, 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纠纷, 避免经济损失, 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法律管理的保障作用

法律管理的保障范围很广, 一切企业经营活动都应当得到法律的保障。由企业的法律顾问将运用系统的法律风险分析, 对企业的法律风险和容易引起法律争议的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评估, 据此提出法律风险诊断报告及排除风险的治理方案, 治理企业法律环境,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 保障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3.法律管理的宣传教育作用

在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同时, 围绕社会、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企业管理薄弱环节, 突出重点内容, 把握重点时机, 及时开展有的放矢的“法律六进”、依法治理、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专项活动, 宣传有关法律常识, 切实增强企业广大职工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法治观念, 使企业职工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运用法律武器, 依法维护企业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切实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也使职工得到依靠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实惠。

4.法律管理的挽救作用

在企业发生法律纠纷或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企业法律顾问通过代理企业进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 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避免或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这已为大量的企业实践所证实。

5.法律管理的监督作用

法律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篇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国家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中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往往是凭借自身的技术或市场专业优势而迅速发展起来。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往往欠缺,仅凭过去成功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悟性,很难让企业持续发展,最终难逃夭折的命运。

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惑,如何有效管理企业最为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管理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如果离开管理就算你有伟大的理想、领先的技术、充足的资金,企业仍然难以做大做强,因为当企业人数增加到100人以上时,如何让员工团结在一起,完成高效率的工作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忠慧的律师在为大量企业家服务的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家在业务创新方面非常活跃,但普遍缺乏管理创新。企业靠产品与技术虽然赚了不少钱,但管理工作并不到位:企业没有系统而有效的管理方法,只是靠传统的管理方法组织生产;没有靠制度去留人与用人,而只是靠高薪留人、情感留人;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没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没有认真地研究管理,只在就事论事地处理事务。

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家在外不断添置新设备,引进新项目,回到公司发现员工没有积极性,项目没人接手,设备没人操作管理,市场没有开发,管理也没有跟上,所有工作都集中到了老板一个人的头上。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企业的管理却没有创新,几乎所有的企业至今仍然在使用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传统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对新时代的员工起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制约作用,已经严重影响地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家和创业者虽然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都在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参加各式各样的总裁管理培训班,通过商学院MBA学习管理,但这些都很有限。因为当前的工商管理理论与方法均来自于西方国家,很多理念与方法不一定适用在中国企业,很多企业家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聘请职业经理人去管理企业,最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体系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家长式、家族式的管理也不能有效地管理企业,我们的企业家处在一个充满创新与竞争的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留给每个企业的机会与时间都不会太多,管理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迅速发展的瓶颈。

法律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法律管理方法是忠慧律师在为众多中小企业服务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地深入研究,针对中国企业发展问题提出的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与方法。法律管理的提出就是要解决当前我们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企业发展的瓶颈,真正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法律管理将在企业运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法律服务已经很难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今天的社会,法律已经渗透于经济活动的每个领域,只有真正熟悉管理、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法律管理专家,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避免法律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法律管理方法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用法律的手段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如果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的本质其实就是管理。法律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的治理,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手段。法律管理方法的核心是保持企业运曹风险与效率的平衡。

法律管理从企业发展的三个层面帮助企业实现高速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核心动力。首先,法律管理能在企业决策层面,帮助企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即通过法律、管理、产业政策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帮助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方向时,进行决策分析与风险管理评估,让企业能够做正确的事,在发展方向上不出问题,“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为乱”此为法律管理之道;其次,法律管理在企业执行层面帮助企业落实各项工作,保证企业能够正确高效地做事。“干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细节的落实与执行来实现目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没有好的执行与实施,再好的战略与方案都是空谈。仅仅提供咨询与法律意见并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法律管理的专业性,要求我们必须落实每一步的实施,真正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为大于细,图难于易”此乃法律管理之行。最后,法律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外部的市场竞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保证自身的业务运曹无懈可击,同时对于竞争对手的任何失误与错误都能够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从而迅速形成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法律管理将是未来中国优秀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外部环境变化决定了企业家必然选择法律管理作为企业自身的管理方法与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未来国家的法治建设都将依此顶层设计展开,依法治国已经是国家的根本,企业运曹必须强化法律管理力量,以适应外部社会与法律环境的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导致企业遭受重创。

企业内部主要有股东、高管、员工这三大类主体组成一个法人组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所有参与人员的利益协调越来越复杂,靠个人权威和影响力已经很难摆平。特别是员工层面,在当代年轻人中,为生存而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员工起诉企业的事情已经非常普遍,现代企业人与人之司的关系已经由过去的情感和权威演变为法律关系。彼此尊重,在法律关系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内部各项管理的落实与执行都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否则最终给企业带来的就是一系列的败诉与权益损失。

法律事务管理办法 篇4

一.总则

为规范公司法律事务工作,做到依法治理企业,特制定本办法。

二.管理体制

公司要在行政部门设立法务室;或直属总经理领导,作为总经理在法律方面的参谋和助手。

公司视情况可设立专职律师或聘请兼了律师,亦可聘请律师事务所为公司法律咨询机构。

三.法务管理原则

公司依法治理企业,以法律、法规、制度管理公司。

公司法务部门从法律角度为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和手段提供法律依据。发挥监督职能,防止公司生产、计划、物资、供销、运输、财务、劳工、纳税、融资等方面偏离国家法律轨道。

公司建立律师审查制。凡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决定、文本和合同,均须由律师事先审核,并出具法律意见或见证书。

法律顾问可对其职责履行负有连带责任。

四.法务管理

公司应制定普及法律知识的规划,由法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公司全员法律知识培训教育。

公司法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公司法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解答员工提出的法律问题。

公司法务部门应与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及时掌握法律信息支态,为公司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公司为法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为法律诉讼提供专项工作经费。

五.法律顾问人员

按国家规定,法律顾问须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合格后在国家主管部门注册。

法务人员须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不进行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活动,保守企业秘密。

法务人员自觉更新知识,了解相关法律信息,以较高专业水平,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对法务人员作过失、不力行为,公司按处罚规则予以处罚。严重的通报主管部门取消其执业资格,或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

物业管理法律制度 篇5

四、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共5题,3分/题,共15分。正确选A,错误选B。)1.物业管理是物管公司对小区物业的管理。()2.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意可以拒绝交物管费。()

3.物业公司的收费及如何使用,都应当公示,保护业主的知情权。()4.物业公司无权随便制定规则,物业公司只是负责管理工作。()5.业主委员会不可以与物业公司解除合同。()

二、选择题(共5题,3分/题,共15分)

1.《物业管理条例》中物业管理通常的理解有:():

A、管理:服务B、管理是公共事物的管理 C、管理,强调业主自治下面业主一种自主管理里面的委托管理。

2.物业管理矛盾的核心在于利益的不平衡,这里的利益不平衡指:()A、是物业管理者和业主的利益不平衡B、第二是业主之间的利益不平衡C、物业公司之间的利益不平衡。

3.物业公司存在的管理服务问题主要有哪些情形:()A、基本业务不到位 B、安全保护不到位 C、物业公司员工素质低 4.业主在接受物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业主不遵守业主公约 B、拖欠物管费 5.物业管理冲突的解决方法有:()A、协商解决 B、民事赔偿 C、仲裁 D、诉讼

三、案例分析(共3题,第一题20分,后两题25分/题,共70分)案例一

上海市西苏州路的天鼎花园占地面积14976平方米,由上海天鼎置业公司开发建造,赛福莱公司受开发商委托对该小区进行前期物业管理。在天鼎公司所发给小区业主的手册中,明确物业管理范围包括道路等,物业管理费主要包括管理、1 服务人员的工资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小区公用设施维修及保养费和绿化管理费,未涉及地面停车费管理内容。该小区建成交付使用后,地面停车位约在40个,以后渐渐发展到近100个左右。2004年8月,天鼎花园小区业主大会依法成立,赛福莱公司提出终止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遂在2004年11月底结束了在天鼎花园的物业管理事务。同日,小区业委会提出要求移交相关资料及财产,包括本案争议的地面停车费。2004年12月8日,赛福莱公司回函对公益性收费收、支进行了说明,其中地面停车费结算后收益为零。小区业委会对此结算提出异议,在多次协商无效的情况下,于2006年5月25日,起诉至上海静安区法院。

小区业委会认为,小区前期物业管理由赛福莱公司向开发商承接,实际由宏冠公司实施。按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小区地面停车位属全体业主所有,其收益也属全体业主。现小区业主大会依法成立,但两被告公司却拒绝移交2001年7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收取的小区地面停车费,还认为所谓停放车辆的看管人员工资,已有小区业主按月缴纳的物业管理费中作提取支付,不应劳务再发生费用。现要求判令返还上述停车费14.1万余元及利息1万余元。法庭上,赛福莱公司承认在管理小区物业期间,收取过上述金额的停车费,但收取的地面停车费全部用于了支付车辆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缴纳法定税费,并无余额。被告还提供与开发商签订的《协议书》,来证明上述费用支付的情况。宏冠公司辩称,公司与天鼎花园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存在合同关系,虽然小区物业管理实际由本公司的人员具体实施,但对外均以赛福莱公司名义,物业管理费及地面停车费均有赛福莱公司收取,不认可诉请。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

1、本案中小区业委会是否具备诉讼的主体资格?

2、本案中物业公司赛福莱公司是否应该返还收取的全部停车费?

3、本案中开发公司是否与物业公司一起应承担返还停车费法律责任?

案例二

孙先生购买了宣武区某小区的一处房屋。2001年8月13日,孙先生按照规定与某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了供暖协议书,由物业公司为其供暖,每供暖季每建筑平方米30元。2005年9月,孙先生将房屋内的暖气片全部拆除,并通知了某 2 物业公司,物业得知后未置可否,也没有要求孙先生恢复暖气片。由于孙先生拆除暖气片后不再向某物业公司交纳供暖费,物业公司将孙先生起诉到了法院,要求其支付2005年至2006年度供暖费1930.5元。孙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这个小区从1999年起每个供暖季暖气的温度就不高,为此小区内的其他业主曾经就供暖温度问题起诉过物业公司,每年冬季孙先生都靠空调进行取暖。后来孙先生经过与某物业公司协商,拆除了房屋内的暖气片,物业当时答应,可以免除孙先生的部分取暖费。所以,孙先生不同意向物业公司全额支付供暖费。根据上述案例分析

1、本案中孙先生拆除暖气片的行为合法吗?

2、物业公司在孙先生拆除的行为中有过错吗?

3、本案中孙先生应全额支付供暖费?

案例三

2004年12月,李女士与北京华清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商品房购买卖合同》,购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枫华景园某单元101号和102号两套房屋。2005年6月上旬,李女士办理了入住手续。几天后,李女士与华清物业公司签订《房屋装饰装修协议书》,双方在该协议第五条中约定:“乙方(李女士)和丙方(装修公司)同意装修方案经甲方(华清物业公司)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甲方审批后的方案进行施工;对欲增加或变更的施工项目,同意按照原申请手续再次向甲方进行报审”。6月15日,李女士向华清物业公司提交装饰装修申请书,该申请书中墙体拆改一项中李女士填写为拆轻体墙,经华清物业公司批准后李女士开始装修施工。6月28日,李女士向华清物业公司提交了申请书,申请书中载明:“我系某单元101号和102号业主,现想将两户中间一道打通,以便后来正常生活。打通我家尽量做到不太影响楼层的结构,万一我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业主负责任,与其他部门无关。”在此申请书上,有华清物业公司经理刘先生的批复,内容为:“物业公司已对业主的改造想法进行了解,但需设计做出方案,并保证对结构不产生影响”。2005年7月初,李女士家住房开始装修,期间将两户之间的承重墙拆改成长约4米,高约1.9米的哑口,使两户的客厅相 通。物业公司发现后立即口头通知其停止施工,要求其将拆改的承重墙恢复原状。但李女士没有听从物业公司的通知,而是继续拆改承重墙。无奈,华清物业公司暂停了101号和102号的水电供应。到了7月底,李女士自备发电设备继续进行墙体拆改工程。华清物业公司将李女士的行为向海淀区建委上报,海淀区建委到小区制止其行为,李女士却闭门不见。7月28日,华清物业公司通过传真向李女士发出了停止拆改的书面函件。万般无奈的物业公司还曾打110报警。后来,两套住房之间的承重墙被全部拆除。华清物业公司认为,李女士的行为已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违反了业主临时公约、装修协议的规定,给其他业主造成安会隐患。向法院起诉要求李女士将两套房屋之间的承重墙恢复原状,并由专业机构对其加固工程进行评定。

根据上诉案例分析

1、物业公司在业主违法装修的情形下是否有权制止违法行为?

2、本案中李女士的擅自改变房屋承重结构的行为是否违法?

3、对李女士的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附:答案及理论分析

一、判断题

1.A 2.B 3.A 4.A 5.B

以上答案参见 第十六讲

物业管理的讲义内容

二、选择题

1.A、B、C

2.A、B 3.A、B、C 4.A、B 5.A、B、C、D 以上答案参见 第十六讲

物业管理的讲义内容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业主委员会是整体业主的代表,没有哪部法律直接规定业主委员会可以作为原告去告物业公司,但是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既然可以当被告,肯定是可 以当原告了。根据天鼎花园小区前期物业管理的约定,地面停车管理并不在上述约定的物业管理范围内,按上述物业管理服务所须管理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而天鼎花园小区内的停车管理客观存在,必然产生相应的管理成本。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小区内公益收益应归全体业主所有。所谓的收益应是收入扣除必要的管理成本,所以小区业委会要求全额返还地面停车费收入,没有依据;而赛福莱公司辩称停车费已全部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支付税收,缺乏相应的证据法院也不予采信。而宏冠公司与天鼎花园小区物业管理不存在法律上的合同关系,事实上也没有收取过小区地面停车费。酌情剔除管理小区地面停车成本,要求赛福莱公司返还天鼎花园小区业主委员会部分地面停车费费用。

案例二

供暖单位是社会公用企业,供热义务不仅基于合同的约定,而且基于有关行政规章和政策,同时供热在技术上系整体供热,供热单位必须履行供热合同,以保证整体供暖。孙先生拆除暖气片的行为有可能对整体供暖造成影响,其行为不妥。某物业公司在知道孙先生拆除暖气片的行为后未进行制止,就其物业管理职责具有过错,故某物业公司要求孙先生全额给付供暖费,理由不足。据此,法院判决孙先生酌情给付某物业公供暖费1351元。

案例三

法律事务工作管理办法 篇6

法律事务工作管理办法

2015年X月X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 法律事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2 第三章 总部法务处职责...............................................3 第四章 法律法规识别、收集、监控工作.................................4 第五章 授权委托书管理...............................................4 第六章 法律咨询服务.................................................6 第七章 法律纠纷案件管理.............................................7 第八章 外聘律师管理................................................10 第九章 经营资质管理................................................13 第十章 法律事务检查和汇报..........................................13 第十一章 法律工作人员的管理........................................13 第十二章 奖惩......................................................13 第十三章 附则......................................................1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法律事务工作,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提高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以下简称“《上市规则》”)等监管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

法律事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授权委托管理、法律咨询服务、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法律事务的监管和检查、外聘律师管理、法律事务检查汇报、经营资质管理和法律工作人员管理等,涉及合同管理的内容请参见公司合同管理相关制度。

第四条 法律事务工作应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 坚持依法管理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公司利益;

 坚持一级法人的原则,下属单位处理法律事务必须取得授权,总部法务处对全公司的法律事务有最终决定权;

 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公司下属单位依法从事法律事务,承担法律责任;

 以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中法律控制为主、事后法律补救为辅。

第二章

第五条

法律事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总部法务处是公司法律事务的归口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并负责管理、指导、监督下属单位的法律事务工作。

第六条 下属单位根据本单位法律事务工作的需要可以设置法律事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未设立法律事务机构的单位,可以由本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代行法律事务职责,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法律事务工作。

第七条 下属单位根据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律师事务所律师作为公司常年法律顾问,受托负责相关法律事务工作。

第三章

第八条

总部法务处职责

总部法务处履行下列职责:

 协助公司领导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循香港证券监管机构有关规则,对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公司权益;

 参与起草、审核公司重要规章制度;

 组织协调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审核合同,跟踪合同的进展情况,建立合同台账;

 参与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投融资、担保、租赁、产权转让、招投标及重组、公司上市等重大经济活动,组织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 办理各类授权委托书;

 办理工商登记以及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保护、公证、鉴证等有关法律事务,做好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 会同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提供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法律咨询;

 接受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参加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和听证等活动;

 负责为相关业务选聘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并对其工作进行

监督和评价;

 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香港证券监管机构相关规则的变化,并就有关变化和单位领导、员工进行沟通;

 对下属单位法律事务工作的指导、检查;  办理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

公司总部各部门和下属各单位应增强法律观念,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对其承办事项直接负责,并分别承担相应的后果。

第四章

法律法规识别、收集、监控工作

公司及下属单位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应该在各自工作中,及时获取与本部门工作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并及时向公司及下属单位法律事务机构(或法律事务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息。

公司及下属单位法律事务机构(或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应通过各国或地区的法律网站、香港联交所网站、法律法规书刊、经营业务活动过程等途径,以获取、识别、收集、监控与公司及下属单位经营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政策等,包括刑事、民事、经济、交易规则等相关法律规章资料,并对重要的、与公司业务及员工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归类、分析,形成法律法规清单及时上报公司领导、下发公司各部门。

法律事务机构应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新增、修订、废止等信息,定期更新法律法规清单并在公司内发布。

总部法务处应当每半年针对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最新变化对下属单位进行适当培训。

第五章

授权委托书管理

总部法务处是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授权委托书的归口管理部门。凡是以公司的名义对外签署的一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协议第九条

第十条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

及有关文件,必须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或经法定代表人签发授权书才能对外签署。

授权书原则上必须按照公司制定的授权书格式,填写具体的授权内容和授权范围。

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申请办理授权书,其授权内容和授权范围必须明确、具体。被授权人一般不得超过二人,授权书上必须明确授权有效期限。

授权书中的被授权人只能是与公司总部或下属单位有劳动关系的有关人员,不得授权给公司总部或下属单位以外的人员。

公司总部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申请办理授权委托书的,需向总部法务处提出授权委托申请并附合同文本,由总部法务处编写《授权委托书》,经总部法务处负责人审核、主管领导审批后,提交公司总部或下属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署授权委托书。

凡是以公司名义办理涉及对外投资、参加股东会或董事会、转让股权、资产、办理资产抵押登记、办理公证、开立银行帐号等事宜而需要办理授权书的,由公司总部相关部门和法律部门会签并报公司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以公司名义对外签署的具有重大影响或金额较大的合同、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原则上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各相关部门应当认真执行公司有关授权的规定,对未按本办法规定的所有人员,相关部门负责人有权不予执行,并有责任及时向总部法务处反映。

授权人、被授权人在授权有效期内离职、被解聘或变动工作的,授权自其离职、被解聘或变动工作被批准之日起终止。总部法务处在授权人、被授权人办理离职手续时检查其授权委托情况,并及时收回授权委托书。必要时,将授权终止的情况通知公司主要的往来单位。

办理完授权书但未使用或所授权办理的事项没有达成一致而不需要授权书时,被授权人应及时将授权书退回法律部门。

第二十四条 总部法务处于每年年末组织公司整体授权工作检查,对被授权业务的合规性和授权审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编制授权工作检查报告,经总部法务处负责人审核后,提交主管领导审阅。

第二十五条 公司总部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可根据审批授权制度的实际情况,向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 第三十条

第三十一条 总部法务处反馈执行情况。总部法务处根据公司总部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对审批授权制度的反馈意见,每年对公司现有的审批授权制度进行复核,对需要调整的部分,提交总经理审批;涉及主管领导以上高管人员审批权限的,需取得董事会的批准。

每月底,由总部法务处将当月授权书清理后连同有关业务资料移交总部行政部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第六章 法律咨询服务

本办法所称法律咨询服务,是指法律顾问为公司提供的法律咨询。公司总部法务处负责与公司法律顾问沟通,由公司法律顾问为总部相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下属各单位法律事务机构根据需要协助本单位有关部门处理相关法律问题。总部法务处及下属各单位法律事务机构应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严谨、高效地为业务部门提供法律服务。

总部法务处(或公司法律顾问)及下属各单位法律事务机构向本单位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可以采取口头形式,也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但对重要法律问题,应出具由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批的书面法律意见书。

公司总部法务处(或公司法律顾问)及下属单位的法律事务机构应根据本单位的需要,直接或间接参与重大项目、合同、协议的起草、谈判、审查和签约工作。进行上述工作时,总部法务处及下属单位的法律事务机构应与本单位有关业务部门相互配合,从法律角度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对相关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防范意见。

下属单位对确需公司总部研究、处理或协助的重要法律事项,应以书面形式报总部法务处进行请示。在紧急情况下,可由相关部

门负责人向总部法务处负责人或公司主管领导口头请示或报告。事后应补报书面文件,上级单位应以书面形式答复。

第七章 法律纠纷案件管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纠纷,是指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与其他法人、组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九条 织和个人等相对人之间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的事项,包括经济、行政或民事纠纷事项。

对于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总部法务处为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联系公司法律顾,由法律顾问进行指导,总部法务处负责对法律纠纷案件进行跟进和监督,总部各部门及下属单位予以配合。

法律纠纷案件的知情人员须对案件所涉及的公司秘密承担保密义务。

对于公司总部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纠纷案件,由总部法务处联系公司法律顾问,由法律顾问负责处理,总部各部门应予全力配合。总部认为需向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法律手段解决纠纷,或收到国内外相关司法机构送达或委托送达的法律文书时(非经总部法务处同意不得签收),应在收到法律文书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文件(包括应诉通知书、起诉书以及有关合同、协议和情况说明等资料)整理后及时提交总部法务处。

总部法律事务处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联系法律顾问,由法律顾问提出处理意见,在会签总部相关部门后,报总部主管领导审批。

对于下属单位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纠纷案件,原则上由涉案单位主办,总部法务处给予指导、协助,并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进行监督;对于重大、疑难法律纠纷案件,下属单位需及时上报总部法务处,经总部领导讨论若需聘用律师,按照外聘律师的相关规定办理。

下属单位主办的法律纠纷案件,应在接到(发出)有关法律文书后一周内报公司总部法务处备案;对于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在备

案的同时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基本案情,包括案由、当事人、涉案金额、主要事实、争议焦点等;

(二)处理措施及效果;

(三)案件结果的分析和预测;

(四)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等。

对于出现引发或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的事件,公司总部各部门及下属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向总部法务处书面报告相关情况并提供与此有关的书面资料。

未经公司(总部法务处)许可,任何人不得与对方当事人、法院(仲裁委)进行接触或自行对外提供任何材料。

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应指定一名领导负责具体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并选派一名了解纠纷情况的人员配合总部法务处承办人员的工作,如实介绍法律纠纷的全部情况,收集、整理并提供全部材料;如果隐瞒法律纠纷的关键情况或拒不提供或丢失与该法律纠纷有关的关键材料,总部相关部门及下属单位应承担由此造成的法律后果,有关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法律纠纷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对原处理方案需要做出调整的,公司总部法务处应于发生变化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按原审批程序向总部领导提交报告,批准后执行;下属单位将审定后的调整方案及时通报总部法务处。

公司总部法务处及下属单位在处理法律纠纷案件时,需要委托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按照外聘律师的相关规定办理。总部法务处负责外聘律师的协调工作。

已经法院判决、仲裁庭裁决的案件,公司总部法务处负责人负责提交案件审结报告,经总部相关部门会签后报分管涉案部门领导。对于已胜诉待执行的法律纠纷案件,总部涉案部门应与总部法务处各派一名代理人负责办理(或协助律师办理)申请执行法院判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六条

决或仲裁庭裁决事宜。

第四十七条 案件执行过程中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的,应按照本办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程序办理。

第四十八条 案件执行完毕时,总部法务处负责提交结案报告,经公司总部相第四十九条 第五十条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三条 第五十四条 关部门会签后报分管涉案部门领导。

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或案件,应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总部法务处。

下属单位需公司总部协助解决法律纠纷时,应在产生纠纷后10日内将纠纷具体情况、处理建议和有关请求书面报告总部法务处。

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或标的额巨大的法律纠纷或案件,总部法务处应会同相关部门或单位共同商定解决方案,方案经总部法务处负责人审核后,提交主管领导审批。

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终结后,属于典型案例的,由总部法务处负责编写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其中重大案件的法律文件(包括起诉书、答辩状、判决书、裁定书、裁决书等)由总部法务处整理后移交行政部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公司建立法律纠纷案件统计评价制度。总部各涉案部门或下属单位应于每结束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向总部法务处报送法律纠纷案件处理情况的统计评价报告;总部法务处汇总分析后,应于二十个工作日内向总部主管领导提交汇总分析报告。备案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 基本案情,包括案由、当事人各方、涉案金额、主要事实陈述、争议焦点等;

 处理措施和效果;

 案件结果分析预测(如适用);  总部法务处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对直接责任者追究

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 由于领导失察或个人的失职、渎职或其他的违法行为导致法律纠纷并给各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

 由于有关单位或个人未能妥善保管保存有关证据造成重大损失的;

 纠纷发生后,有关单位未及时报告,造成超过诉讼时效或法律规定的有关期限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

 在纠纷发生后,有关单位擅自处理或隐瞒不报的;  发现有关人员与对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司利益的;  有其他严重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

第八章

外聘律师管理

本办法所称外聘律师,是指与公司总部及下属子公司签订法律服务协议,提供诉讼和非诉讼有偿法律服务的境内外律师事务所及其承办律师。该有偿法律服务包括常年法律顾问、诉讼仲裁案件代理、项目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

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聘请律师事务所作为常年法律顾问,协助办理法律事务工作,或就单项事务外聘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受聘律师事务所、律师应具备国家规定的执业资格,相关人员已取得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并符合公司工作要求的标准。

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因项目需要外聘专业律师的,需提交书面申请,经本单位负责人及主管领导审批后,提请总部法务处选聘,共同拟定选聘方案,并根据选聘方案开展选聘工作,并就选聘结果报请总部法务处负责人审核、公司主管领导审批。选聘应优先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采取邀请招标等方式。总部法务处选聘专业律师应征求项目承办部门意见。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七条 第五十八条 第五十九条 确定外聘律师应综合考虑以下条件:

第六十条

第六十一条 第六十二条 第六十三条

(一)基本条件:律师事务所的信誉良好、业绩突出、管理规范、无违反职业道德纪录;

(二)专业条件:具有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业务经历、经验,能够满足具体业务的特殊需求;

(三)主要合伙人的条件: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业内知名度、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社会活动能力;

(四)承办律师的条件: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五)曾经与公司有过合作的律所和律师,应参考对其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

下属单位未就有关事项申请聘用外部律师,但总部法务处认为应该聘用外部律师的,可以建议其按本办法启动选聘程序。

外聘律师的法律服务费用由相关聘用单位与律所协商确定,可采取总额包干、计件收费、计时收费等计费方式,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法律服务事项的具体内容、预计工作量、业务复杂程度;

(二)律所的规模、行业或地区的排名;

(三)承办律师的知名度、经验和能力;

(四)相关单位的支付能力;

(五)市场平均收费标准。

签订法律服务协议的具体条款由相关聘用单位与拟聘律所商谈,经总部法务处审核后,由相关聘用单位负责与律所签订相关法律服务协议。相关聘用单位应将法律服务协议报总部法务处备案。

公司外聘律师的服务工作,由总部法务处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聘用单位也可以直接与外聘律师就相关服务事项进行联系和交流,但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总部法务处。

第六十四条 总部法务处和相关聘用单位应随时跟踪、记录外聘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情况,该记录将作为对外聘律师进行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六十五条 外聘律师应按季度或按总部法务处的要求,定期向公司汇报法律第六十六条 第六十七条 第六十八条 第六十九条 第七十条

服务工作情况,内容包括相关事项办理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法律提示或管理建议等。涉及专项法律服务的,在专项法律服务结束时还应提交总结报告。涉及常年法律顾问服务的,应提交季度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

外聘律师出具的重要法律文书应经公司审核。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变更或解除法律服务协议:

(一)法律服务协议约定的变更解除事由出现;

(二)受聘律师因故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三)受聘律师不能胜任工作或执业资格发生变化;

(四)受聘律师滥用权利或超越授权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活动;

(五)受聘律师违反法律或职业道德损害公司利益;

(六)工作质量、效率较差,不符合公司要求的;

(七)公司依法或依法律服务协议有权变更或解除的其他情形。重新选聘程序按本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外聘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公司应依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追究其赔偿责任。

在专项法律服务或常年法律顾问服务结束后,总部法务处及相关聘用单位均应对外聘律师进行评价,由总部法务处统一存档,作为下次选聘律师的依据之一。

总部法务处每年一季度对上外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向总部主管领导汇报。

第七十一条 有关部门对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审核意见、法律意见等,应认真研究、及时沟通、合理采纳。

第九章 经营资质管理

第七十二条 下属单位经营资质管理部门取得相关医药经营资质后,及时归档,第七十三条 第七十四条

第七十五条 第七十六条 第七十七条

并上报总部行政部备案。每年,下属单位经营资质管理部门应检查医药经营资质的有效性,至少在经营资质到期前半年时,进行相关经营资质更新。

第十章 法律事务检查和汇报

总部法务处每年对公司总部及下属单位法律事务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合同管理、授权委托书管理、法律服务、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外聘律师管理等工作,并于检查后编制检查报告,经总部法务处负责人审核后,提交主管领导审阅。

总部法务处每年对内重要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情况、特殊调查和诉讼事项的进展情况等进行汇总,并编制书面报告,经总部法务处负责人、主管领导审核后,提交董事会审阅。

第十一章 法律工作人员的管理

公司在选聘法律工作人员时,应优先选择熟悉公司法律事务、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总部法务处逐步建立、健全对公司专职、兼职法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聘管理制度,以促进公司法律工作人员队伍的成长。

下属各单位聘任法律事务机构负责人,应报公司总部法务处备案。第十二章

奖惩

第七十八条 公司总部及下属各单位对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防范企业法律风险、避免或挽回企业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负责法律事务工作的部门和专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依照公司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七十九条 负责法律事务工作的部门或专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第八十条

第八十一条 第八十二条

等过失,给本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依照公司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三章

附则

本办法由总部法务处负责解释。

如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香港证券监管机构有关规则发生变化,或公司其他规章制度发生变化并对本办法有影响的,公司将对本办法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改。

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篇7

1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起源及发展

1.1 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完善法律风险管理

2006年6月,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对合同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等进行了系统描述, 并将企业法律风险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律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的管理起到支撑作用, 把好法律风险这一关对企业风险控制具有统领全局的意义。2008年6月,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随后《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配套指引相继出台, 明确指出企业应围绕总体经营目标, 全面识别、系统分析生产经营中与实现经营目标相关的风险, 科学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1.2 企业目标战略实现要求企业完善法律风险管理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于1882年成立法律部以来,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领域合理配置资源, 但市场竞争也将更加充分和空前激烈。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正在逐步融合, 市场竞争规则越来越规范和透明。尤其近年来,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多。企业需要提高认识, 注重防范潜在的金融、市场、地域文化等风险, 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有效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合理控制风险, 将法律风险管理前移, 实现“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的全面转换, 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

2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2.1 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包括自然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等, 许多风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存在交叉和重叠, 往往可能会相互转化。法律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的联系最为密切, 关联度最高。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对企业历史数据的研究为基础, 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掌握企业法律风险全局, 确定重点, 集中力量应对。通过实现企业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管理的有机整合, 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2.2 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原则

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其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都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多年来的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使企业逐渐认识到, 发生在企业内部不同管理部门, 不同业务领域或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的风险, 相互此消彼长, 如果企业仅从某个部门、某项业务、某个环节角度去考虑风险, 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乃至贻误风险管理时机。而企业自身更熟悉本企业的经营情况, 更了解风险状况, 因此,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组织的特点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2.3 全员、全过程实施原则

员工是管理的根本。由于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 法律风险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顾问、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等外部资源, 更要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 要企业全员参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和落实工作, 包括企业的法务部门 (或人员) 、各岗位员工分工负责。注重发挥企业内部资源, 将完整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嵌入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业务流程, 乃至各个岗位结合起来, 以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2.4 管理流程规范化规则

企业实施任何行为都需要遵守法律规定, 法律是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依据。法律风险管理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流程, 将相应的法律风险管理要求嵌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使其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实现流程管理。从整个企业运行出发, 在充分诊断业务流程各环节, 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及评估法律风险的基础上, 以法律为依据, 用市场经营的法则, 着眼于建立一套统一、完整、清晰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和应对机制, 实现法律风险防控与企业管理完全对接, 满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化要求。

2.5 持续改进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动态发展的, 随着内外部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 风险种类、性质和表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应实时跟踪法律风险环境的变化, 通过及时监督检查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 确保应对计划的有效执行, 并根据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方法, 对下一周期的法律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改进和调整, 企业进入下一个法律风险管理循环, 对随时产生、发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控制及效果测评, 形成一个动态的法律风险管理和体系, 使得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成为一个可持续运转的闭环。

2.6“预防第一”原则

当前,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企业一项基本的战略性的管理方式, 就是将企业法律工作重心前移, 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 把法律风险防范作为企业一项常规性的管理工作, 融入企业和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对企业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计划性和时效性。通过定期法律风险体检, 依据严格的法律风险检验流程和规范, 对企业法律风险环境和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做出客观、准确评判, 并提出相应预防、改善措施, 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达到清除企业各类法律风险隐患的目的。

3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普法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律风险管理培训, 进一步强化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提高法律风险管理能力。牢固树立“依法、合规、公平、诚信”的理念, 使“依法经营、合规经营”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一是通过多种形式法制宣传、开展关键岗位人员法律知识培训, 以及普法教育进基层、进车间等途径积极组织学法遵法、依法办事, 推动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在各部门、各单位成立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联络组, 通过各环节法律风险管理情况汇报与沟通, 建立贯穿上下级、各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渠道, 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 形成信息“传递、研判、核实、分析、反馈”闭环机制。三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明确工作流程, 并逐步推进制度和标准进车间、入班组、到岗位, 建立健全制度执行、检查、评价、反馈、考核、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执行刚性。

3.2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御能力。企业通过对内控机制的整合, 将法律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向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延伸, 嵌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科技管理、国际业务、生产运营等业务流程, 突出重点, 进一步优化业务管控流程, 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完整链条, 全面提高法律风险事前、事中、事后防御能力, 有效地消除和化解风险, 全面提升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流程, 将相应的法律风险管理要求嵌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将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将法律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的完全融合, 实现流程管理。

3.3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行为, 有效控制法律风险也是企业的战略资源,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保障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中应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等因素。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当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确立管理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法律风险种类和法律风险可承受范围。针对企业不同经营周期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 对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进行适时调整, 使风险管理切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 符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 最终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思想和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3.4 加快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创新

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治企要求, 以制度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 将法律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 研究法律风险成因, 尽早识别和消除法律风险根源, 提前预防。根据风险级别, 从制度规范建设入手, 将所有的经营管理都纳入法律风险控制体系中, 以各岗位职责为突破口, 着眼于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 突出重点, 优化法律风险控制的制度流程, 实施绩效考核和动态监控、评价, 随着企业法律环境和经营发展战略的不断变化, 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也相应适时调整、实时更新。不断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对法律风险实施持续、系统、动态的防控, 实现从单纯防范法律风险向防范管理风险的转变, 促进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升级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志宏, 党存红.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视阈 篇8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内涵

法制的核心含义就是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用正当的程序限制公权力的滥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法制化其内涵和法制的核心含义是一致的,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内涵是有健全、合理、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管理者能以法制的理念按照严格的程序合理行使管理权,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处于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良性状态。具体包含以下几层涵义:一是“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1]“二是用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制度调整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使学生管理工作从‘任性’逐步走向‘理性’,做到已制定的‘良法’得到普遍的实现”;[2]三是严格遵循程序正义原则,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实施管理规定,确保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权力滥用的侵害;最后是对权力有相应的监督和对权利的救济途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非法制化现状

1.管理者理念滞后,不适应法制化管理的要求

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能和法制的要求与时俱进,缺乏基本的权利观念,对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不能够正确对待,“人治”思想、家长作风盛行,这在客观上也限制了高校学生管理规则的完善和该项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也是建构法制化的管理模式中所必须克服的。

2.高校学生管理规则的不尽合理

第一, 实体管理规则的缺失、混乱和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合法权利保护的不力和规则的空白,即使是在现有的规则中,也主要是义务性条款,而对学生相关权利的享有和行使也鲜有提起。其次是规则的混乱,学校的很多规章制度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下位法”背离“上位法”现象严重。学校在强调贯彻自己的管理规范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先违法,结果对学生的权利也造成更大的危害。最后是规则的滞后和模糊。关于学生管理的规则很多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尤其是立法技术上的不科学,使得规则在语言表述上含糊不清,过于笼统,不具备操作性。

第二,程序规则的空白和滥用。在法制的领域,我国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和偏见,这在高校学生管理规则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现有的关于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很少有关于程序的规定,即使是对退学、开除等事关学生受教育这一宪法性权利的处分上也是一片空白。再加上高校管理自身存在的随意化和主观化,使学生权利的维护更处于尴尬的境地。

第三,权利救济途径的模糊和堵塞。国外有句著名的法律谚语:“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这对于任何的规则来说都是通行的原则。学生权利救济的途径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申诉,二是行政复议,三是行政诉讼。”[3]毋庸讳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些救济途径本身的事实还存在一定的制度和现实障碍,更何况鲜有或者根本就没有成文的规定呢。其结果学生在认为自身权利受到损害时很难找到一个让自己去争辩去平衡的方式,最终可能引发一些不好的后果,也损害了高校管理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

3.学生人格权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对学生人格权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第二是侵犯学生的名誉权,第三是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第四是侵犯学生的姓名权。”[4]以上问题绝非危言耸听,从一些具体的报道和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实质:学校学生中毒事件、高校建筑安全设施的缺失和不合理对学生生命权是一个较大的侵害或者隐患,至于在女生宿舍楼安装摄像头、“四博士炒导师”等典型事件中折射出来的对学生人格权的侵犯都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途径的建构

1.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学生权利本位的管理思想

首先是从主体的角度,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者所不可缺少的,大学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实质性的进展,必须走法制化之路。在现实的管理工作和规则的制定中,树立学生权利本位的观念,对学生权利采取尊重、保护和鼓励的态度,并把这一思想切实贯彻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其次从客体的角度,充分培育学生的权利意识,鼓励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组织的自治功能。一个发达的社会离不开发达的民间自治组织,一个法制化管理的学校同样也离不开发达的学生自治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并进行适时地指导,以培育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等权利意识为契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后是客观、全面地认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学校与学生有不同的关系,学校一贯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所以,学校在制定规则时给学生太多的义务。而从学生的角度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转为既坚持公益性又有产业性的教育实体。学生享有自主决定报考学校及专业类别、花钱买教育缴费上学、接受高质量的服务和受教育的权利。“学生报到注册取得学籍即表明作出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缴费上学的承诺。学校接收学生入学,表明学校按要约邀请——招生简章上说明履行自己的要约,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使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双方依合同约定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如违反合同,学生不履行遵守校纪校规的义务,则学校按法律、法规规定及合同约定行使权利给学生以处分,学生承担违约责任。反之,学校不履行义务,构成违约,则学生行使权利,如请求权、诉权甚至使用诉讼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学校应承担违约责任。”[5]可以看到,无论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类似服务合同的民事关系,学生始终处于弱者的地位。所以,管理者必须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心态和立场。

2.构建完善的管理规范体系

第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科学、完善的实体规范。在新规则的制定中,必须注意立法技术的科学性,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自身的效力层级制定规范。在立法的语言上,要采取可操作性的语言,合理限制自由裁量权。同时,避免法规的道德化倾向,用法律的语言来代替道德化的说教,避免规则的虚置。在具体的制定中,要以学生权利本位为指导,正确对待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合理分配权利和义务。

第二,制定严格的程序,实现程序正义。正如那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当得以实现,而且应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强调程序正义,制定严格的程序来规范和限制管理权的行使,在我国这样一个程序观念缺乏的国家意义尤为重大。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语境下,程序正义的内涵主要是保证同学的知情权和详细地说明理由。要求事关学生利益的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通知学生,并对作出决定的原因和根据作出详细地说明。

第三,制定相关的救济途径,为保护学生权利设定坚强的防线。“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便无权利。”根据法制的这一核心内涵,高校在学生管理规定中不仅应该载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还要提供权利实现的途径和渠道,尤其是在权利受到不当侵害时的救济渠道。从目前理论和实践来看,学生管理救济的途径主要是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学校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切实可行的救济途径,确保学生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第四,适应法制的要求,确立高校听证制度。高校听证是最近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本是救济途径的一种,但鉴于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还是分开来说。2001年底,北师大开始尝试“听证会制度”,成为国内首家启动这一民主制度的高校。华东政法学院也积极尝试听证制度,至今,先后就学生违纪处分事件召开了5次听证会,其中4次驳回了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原判”,并出台了《听证暂行规则》。[5]这也开启了高校听证的序幕。听证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听证的程序上主要是确定合适的听证主持人、恰当的听证参加人,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听证的效力,树立听证的权威。在听证的内容上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笼统说学校在关于学校规则的制定以及和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奖惩等事项上应该举行听证,并形成相应的惯例。

第五,建立畅通的反映渠道,及时反馈相关管理意见。很多问题的酿成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意见反映渠道的堵塞和缺失。在呼唤高校管理法制化的今天,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意见和建议的反应机制,及时洞察学生生活和日常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听取学生及其他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采取合适的措施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避免由于言论的堵塞而酿成恶果。

3.尊重学生人格,切实保护学生人格权

目前我国的法律中,对人格权的保护有宪法、民法和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但都语焉不详,过于零散、抽象、模糊,并且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可操作性,对学生人格权的保护远未合格。高校在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建构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并进行制度创新,通过遵循完善的法律、严格的程序,采取听证等新的制度,充分保护学生的人格权。

参考文献:

[1]张泉.沿着法治化方向改进高校学生管理[J].教育研究,2005(3):215-216.

[2]周德荣.论高校学生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5):104-107.

[3]张学亮,王学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2005(3):109-110.

[4]张学亮,任广志.高校管理与学生人格权保护[J].石大宪政评论,zxl2006.blogchina.com.

上一篇:高一开学周记400字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安全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