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帮教措施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良行为帮教措施(精选8篇)

不良行为帮教措施 篇1

靳利平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我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礼仪习惯、一、不良行为: 1打人、骂人、说脏话,行为举动不文明。2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3不遵守纪律,随便。4自制力不强,不能受委屈。5虚伪,不诚信。

6无爱心,对任何人都很冷漠。7不团结集体。8 欺负比自己弱的人。9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10喜欢背后说人坏话。11经不起挫折,不够勇敢。12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德。13自以为是。

14无集体荣誉感,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15随地吐痰,乱仍杂物。16偏食、挑食、喜欢买零食。

17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作息无计划,无规律。18在家里乱扔东西。19不吃早餐。

20自己会做的事偏要别人做。太迷电视。20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21讨厌学习,作业马虎、应付、拖拉。

22上课不发言,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

23不完成口头作业(如,背诵)。24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

二、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1、自觉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金钥匙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认知认得形成一种长久而持续的行为。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好的行为。学校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反复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可通过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等方式说明其重要性,改变其行为,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复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最终使多数学生会接受这一观点的,于是就具备了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

2、榜样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指路灯

首先,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学高人师,身正为范,在思想上,要明白自己的作用,因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要立于不败之地,给学生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

3、制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我们每学期都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等,但有的效果并不明显,关键是日常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没跟上。在制度约束方面,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增强日常检查的自觉性,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这一方面,德育处承担主要的责任,值周队负责日常检查和督促。

4、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石

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的反复实践。有些习惯必须在群体性的活动中才有可能养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通过举办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去塑造自己。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普通话比赛、口算比赛、运动会、学法交流会、元旦联欢会、各项工作发奖会。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活动者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

5、强制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手段

不良行为帮教措施 篇2

行为习惯是指人在特定环境下重复作用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它是人在后天所养成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是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语言习惯差

1. 滥用网络流行语

不少小学生在学校与同伴同学交流沟通玩耍时,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比如,我操、我靠等,在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大多数小学生互相交流时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和家长交谈也会使用,甚至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评论其他同学的回答时,也喜欢把自己在网上所了解到的网络流行语用入其中。影响到周围同学的语言表达习惯。

2. 不能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当老师提问时,有些同学回答问题会使用方言;课余时间,同学相互交流时,经常使用方言。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外交流时,学生不能规范使用普通话,逐渐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

(二)卫生习惯差

1. 随手扔垃圾

在校园的公共场所,如运动场、校园走廊、楼梯等地方,部分小学生随手扔垃圾,不把垃圾放入垃圾桶、垃圾池等应该放的地方的现象经常发生,他们经常无视一些文明习惯的标语,以自己的习惯随便乱扔垃圾,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2. 教室卫生脏、乱、差

在教室里,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打扫教室,保持教室卫生干净、整洁,甚至有时连值日生都做不到。如小学生教室里面的黑板脏了,老师的讲桌灰了,讲台边有纸屑了,出现这些情况时,没有学生主动会去擦干净黑板、讲桌,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放入垃圾桶或垃圾池。另外,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走道、卫生角、图书角等一些公共的场所,经常有垃圾,不干净、不整洁。

(三)学习习惯差

1. 课前不预习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会清楚的交代学生回家后应该预习的内容,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回家后不预习老师布置的内容,等老师检查时,他们总是编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预习找借口。如学生会说因为看电视、玩电脑而忘记了预习,因为写其他老师的作业忘记预习,有的甚至说,不感兴趣不想预习等借口。

2. 课堂学习不认真

当老师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老师的提问不认真对待,答非所问,总会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比如在课堂上玩橡皮泥,看漫画书,看小说,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讲小话等。他们对待学习马马虎虎,不把老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放在眼里,总是做一些无关课堂的事情。

3. 课后作业不认真对待

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布置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尽管教师课堂上把课后复习、作业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认真对待,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以致于教师在讲新课提问前面所学过的内容时,学生不能准确、流利的回答,而老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许多学生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清秀,总是乱涂乱画。

4. 学习缺乏计划性

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既要参加家长给自己报的各种培训班,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甚至还必须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他们不得不盲目的忙于学习,对学习没有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不能按要求完成各科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1. 禁止学生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

(1)学校明确规定,同学、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各班班主任作为监督员,如果发现有学生不遵守规定,一定要给予教育并告知网络流行语的危害。(2)学生与家长交谈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学校要通过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作为监督员,督促自己的孩子文明用语,并且学校要定期对家长进行走访调查,时刻掌握学生的语言习惯。

2. 要求全校师生必须讲普通话

(1)要求教师上课使用规范的普通话;(2)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做到准确无误的使用普通话。只有全校师生都讲普通话,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学校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

1. 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之下,一定要对所制定的制度进行落实。

如举行文明卫生习惯讲座,在学校的公共场所粘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拥有文明卫生习惯的标语,并在各个公共场所设置班级监督员,监督员需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再针对相应的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2. 采取卫生保持的措施。

班主任必须安排班级的卫生委员每天组织和监督值日生打扫好自己班的教室和所管理清洁区域的卫生,并随时保持整洁。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卫生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地方,要对相应负责的班级扣除班级考核分,使班主任和学生重视保持学校环境的整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1. 读好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应多读家长和教师推荐的一些好书,从思想上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自己的重要,对不良学习习惯有自制的意识,才能从行动上去落实如何做可以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制定并完成计划

家长和老师应指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给自己列出当天的计划清单,并严格按照计划去完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又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发现兴趣

(1)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并促进其兴趣发展为特长;(2)在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他们受益无穷,以上所提出的措施将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参考。

摘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入手,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措施

参考文献

[1]赵中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55个故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1.

[2]孙颖.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教研视点,2012(10):7.

不良行为帮教措施 篇3

【关键词】不良生活行为;身体健康;危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23-01

1.不良生活行为

1.1 行为是指人类对自己的行为有明显的目的性与意志性,行为与人类健康紧密结合。

1.2 生活行为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民族习惯,文化素质,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环境因素,人口以及家庭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和习惯。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基本要求是有利于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康行为。

1.3不良的生活行为是人类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身体健康带来直接或着间接的危害,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一组行为。不良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范围十分广泛如有吸烟,酗酒,吸毒,性生活紊乱,赌博,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饮食,滥用药品,不及时就医等。根据医学材料报告,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致病病因素中占60%。可见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身体健康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就是没有疾病(无病,无伤,无残)。人类在实际生活当中总结了近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对健康的认识产生了飞跃进步,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都必须达到完美状态的要求,因此身体健康的定义就说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上,神经上,社会适应能力上完美的状态。但是已经发达国家身体健康的阐述是定义上的 “适应”内容换上“创造”。健康的内容包括一是躯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良好,四是道德健康等。

3.危害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宽,而身体健康危害因素也不断增加。威胁人群健康的多发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传染病等疾病均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密切相关。不良生活行为,对身体健康最危害是不利于身体健康之外还有经济造成损失,时间浪费,对身体影响正常发育,心里痛苦,因此不良生活行为会对造成很大不良的影响。以上不良生活行为具体的危害如下:

3.1吸烟的危害:吸烟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多项医学科研成果证实了吸烟是身体健康的大敌。它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有些人突然遇到失恋,伤心,快乐,喜爱,幸福,喷怒,惊慌,恐惧,委屈,坏疑等事情后,控制不住安慰自己吸烟,这个时候,一氧化碳使人经常处于低血氧状态,尼古丁的最大危害是使吸烟者产生同可卡因,海洛因,吗啡一样的依赖性,以致成瘾,可损害支气管粘膜,导致发炎和感染;还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血管狭窄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加重心脏负担;焦油可粘附于咽部和支气管内壁,诱发异常细胞形成肺癌。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年龄越小,吸烟史越长,吸入越深,烟草中尼古丁含量越多,则患病死亡率越高,而戒烟可使患病率下降。妇女吸烟可使减少受孕机会,孕期吸烟可使围生期死亡率增加,低体重儿比列高,先天畸形。此外吸烟周边被别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很严重,可见吸烟是一种既害已损人的行为。因此WHO明确指出了“控制吸烟,比任何预防性的药物更能改善人们的健康和延长人的寿命”。

3.2酗酒的危害:过量饮酒即酗酒。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酒一直是以缓解心理刺激和精神紧张的饮料,酒精在肝脏分解代谢,约90%被氧化成乙醛(中间代谢产物),其毒性为乙醇的数十倍。由于酗酒所致健康损害有酒精中毒,酒隐综合征,酒精性肝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性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影响生育及后代健康,酗酒同时大量吸烟有协同致癌作用。此外还社会问题有车祸(根据交通事故80%的来源为酒后开车所致),犯罪,斗殴(被拘留和判刑者有60%与酗酒有关),家庭不和等。

3.3吸毒的危害:吸毒狭义称为药隐。指长期反复使用某种易成瘾的非法毒品的不良行为。吸毒者损害自身的心身健康,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盗窃,凶杀,由于我国静注毒品者比率升高 ,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机会。

3.4性生活紊乱的危害:性生活紊乱可造成性病的传播;性传播性疾病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危害极大,其中艾滋病的危害最大。

3.5赌博的危害:赌博对健康有很大损失之外影响生产,工作,学习,增加犯罪率机会,家庭悲剧,败坏社会风气,抑郁,酗酒,性问题及自杀有密切关系,甚至导致犯罪等。

3.6缺乏体育锻炼的危害:久坐不锻炼身体可引起骨骼系统疾病。驾驶汽车与乘坐飞机不系安全带等行为可引起车祸。

3.7不合理饮食的危害:经常饮食高盐,高糖,高脂,少纤维素饮食,不良进食习惯等行为可引起肥胖症,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早衰,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3.8滥用药品的危害:也就是药物的依赖

3.9不及时就诊:求医时隐瞒病情,恐惧,自暴自弃,求神拜佛),

4.预防措施:广泛提倡健康生活行为,加强宣传力度。健康生活行为指是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行为有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广泛提倡健康生活行为人人有责,共同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严格进行法制教育,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大力宣傳爱国卫生教育,禁止不良生活行为,提高全民的自我身体健康的保护意识。

4.1广泛宣传教育基本健康的生活行为:保持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充分的休息与适量睡眠,限盐,限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戒毒,讲究卫生,讲科学,不迷言,生病及时就医,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积极参加健康有益文体活动等。

4.2广泛宣传保健行为: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服务,以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行为。如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发现患病后及时咨询,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

4.3广泛宣传预警健康行为:指预防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驶汽车与乘坐飞机使用安全带,发生车祸,火灾,地震,洪水等意外事故后能自救和他救等。

4.4广泛宣传避免有害环境行为:指主动地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避开实际生活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如:努力整改污染的环境,采取各类措施减轻环境中的污染因素。

4.5戒除不良的嗜好:指主动地克服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有吸烟,酗酒,吸毒,赌博与滥用药品。认识酗酒的危害,禁绝吸毒,加强道德健康教育,广泛开展性知识及性病防治健康教育

不良行为学生帮教工作总结3 篇4

2013—2014第二学期 七年级(2)班

我基本对班中后进生的情况很了解,后进生的形成有个人、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因素,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始终围绕以下几方面工作进行:

一、注意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要抓住有利时机。当学生有奋进的欲望时,你能及时鼓励,在学生身置迷途,你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地给以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以语重心长劝告,抓住这些机会,从情感上就建立起与“差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经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陈国聪同学体质较差,常生病,也有时请假及课堂上常睡觉,学习上跟不上,但我看出他其实也想学好来,努力去完成作业,不懂的就请教别人。尽管他老是考不合格,但我并不埋怨他,找时间跟他谈心,鼓励他,还在班上表扬他好学,奖点小礼物给他。现在他的语文能达标了。

二、以行导之。

在感化“差生”的工作中,班主任的实际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在一些情况下,老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不如自己的一个实际行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好。这就是常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做到。如果班主任对学生提出某些要求而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要求便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十分重视以“行”导之,以自己的高度组织纪律观念去感染“差生”,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动,在这种情况取得显著成效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使“差生”最终能够形成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有个同学很不讲卫生,我常在其桌下发现纸巾,纸屑,以致影响班容。我不但天天检查她的座位下,而且几次帮她打扫,现在她桌下少见有杂物了。

三、以关怀感化。

“差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他们的外表是一副对犯错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风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班主任的神圣天职,就是在别人对“差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仍然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善于发现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才能,给予明确、肯定和扶植,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或做好其他事的能力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几乎连他们自己都估量不到的成绩来。这时,“差生”所感受到的进步和喜悦,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再激励因素。这种幸福是无以伦比的,它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做出更大的成绩。闭万灿同学课堂纪律很差,上课不但自己不听讲,还老是干扰别人,老师越批评他他越不当一回事,还跟你对着干,我观察后发现他这人受软不受硬,关怀对他来说更有效,于是我不断找他聊,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聊,不久他发现我并不是针对他,而且是关心他,他也不讨厌我了,上课时还很积极回答我的问题,字体书写端正多了,成绩有较大进步。

四、放正“敏感”点。

在感化“差生”的教育中,如果把“敏感点”放在“问题”上,对“差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视如“泰山”,而对“差生”的闪光点,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眼睛盯在消极的方面,经常采用批评、处分等高压办法作为教育手段,就会把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生管得死气沉沉,呆头呆脑,甚至产生“对着干”的严重对立情绪,这种消极制裁的方法所带来的教育必然是较差的。相反,如果把“敏感点”放在成绩上,善于捕捉“差生”被掩盖得不明显的闪光点,积极地进行正面激励,调动潜在能力,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就能促人奋起,催人上进,使“差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班主任在工作中,应通过诚恳的交谈,处理好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心平气和地等待他们觉醒,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感情帖近了,感化教育也就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的感化教育要求班主任放正“敏感点”,善于发现“差生”的长处,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五、转化。班主任工作是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感化教育的基础上,“差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此时,班主任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一)、“失”中取得“得”。

作为班主任,应该通过高人一筹的辩证思考,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每个人自己身上,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自己是什么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尤其是“差生”去发现当时周围出现的一些积极因素闪光的东西。接下来,班主任还要用动情的语言,精辟入理的分析,去思考,主动地帮助“差生”解决问题。“差生”就会在一次次令人不快的“失”的事件中锻炼得越发成熟。从“失”中索取了“得”。

(二)、磨练意志。

转化后进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必须重视优秀道德行为的训练,即磨练他们的意志。如果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掌握,而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是不行的。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心理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进行优秀道德行为的训练,真正实现转化的目的。

转化“差生”一定要有决心、恒心,还要倾注入真情,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必定有收获的。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原来一些爱打架的后进生也不再打架了,成绩落后的同学也赶上来了,他们上进心增强了。成绩是有一定,但还不是理想状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行为不良学生帮教工作总结

2014—2015第一学期 七年级(2)班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不良学生问题,不良学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不良学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不良学生,不一定明天还是不良学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不良学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不良学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不良学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现在就本学度的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以真诚和信任动其心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不良学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不良学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众所周知,不良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其看似一切都无所谓的表面下其实是蕴藏着一颗火一样的心,老师的每一句评价的话都容易使其激动。所以,只要老师平时多花点时间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去关心和爱护他们,用真诚和信任让他们感悟到老师的期待,这样一来,就会使他们重点希望之火,并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不良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优势,或是体育,或是美术,或是音乐,等等。此时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别吝惜“好话”,这样更能够使不良学生重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更大勇气和信心。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不良学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不良学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厚爱不良学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教师不应该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不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不良学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三.以优生带不良学生,优差共进

教师不管怎样关心学生的学习,毕竟不可能总在其身边随时辅导,及时纠正。因此为了能使后进生真正达到进步的目的,学生间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要求教师在座位编排调动时,总把较差的学生安排与较好的学生坐在一起。也许有人问:这样一来难道不会影响优生吗?不会!因为在安排时,教师会跟优生说,是因为他学习成绩好,所以请他帮助辅导同学。这对优生就有一个压力和动力的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而对于不良学生来说则效果更是明显。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不良学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

生都各自是 3 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然而,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生,又有不良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教师,是千万不能因为不良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的。因为不良学生虽不多,但处理得不好的话,却对班级的建设消极影响极大。基于此,这一学我校把它当成一个重点来抓,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还缺乏自觉性。

2、个别学生有吸烟的现象。

3、一些学生放学后没及时回家,在校内及校外逗留。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将不断加大教育和管理的力度,和家长联系,取得家

不良行为帮教措施 篇5

为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供应商诚实守信、保证产品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管理细则》,对在招投标活动、合同履约、设备全寿命周期中存在违法违规、弄虚作假行为以及出现重大质量、履约、服务等问题的供应商,视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

一、处理措施主要包括:暂停中标资格和取消中标资格两类。

暂停中标资格是指在部分物资品类招标采购中,对供应商处以暂停中标资格2至6个月的处理措施。部分物资品类是指发生不良行为所涉及的物资品类。取消中标资格是指在所有物资品类招标采购中,对供应商处以取消中标资格1至3年,或永久取消供应商中标资格的处理措施。

上述处理措施涵盖所有投标截止时间在被处理期限内的招标采购项目。暂停中标资格、取消中标资格的处理决定由国家电网公司及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做出,并在各自管辖范围内执行。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中标资格2个月:

1.产品运行十年(含)内因质量原因发生故障,导致五至八级人身、电网、设备、信息系统事件,造成一定影响的;

2.在公司产品质量抽检中主要技术参数不合格的;

3.生产或试验装备存在缺陷,或超过检定周期仍然使用,对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或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合同技术条件进行质量工艺控制的;

4.在设备仓储、运输等过程中,因供应商保护措施不完善,造成设备损伤或给设备质量带来隐患的;

5.因供应商原因延期交货或项目里程碑延期,被1个业主单位投诉的; 6.施工安装调试现场供应商服务人员到位不及时、技术指导不到位,或售后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不良,被业主单位投诉的;

7.供应商不积极配合电网反事故措施整改或信息安全隐患整改的; 8.不配合业主单位的质量监督工作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中标资格4个月:

1.产品运行十年(含)内因质量原因发生故障,导致五至八级人身、电网、设备、信息系统事件,造成严重影响的;

2.在公司产品质量抽检中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情节严重的; 3.因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终止合同的;

4.因供应商原因延期交货或项目里程碑延期,被2个及以上业主单位投诉的,或对工程建设造成重大影响的;

5.违规转包、分包合同货物情节较轻的; 6.有第二条规定的行为被处理后整改不合格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中标资格6个月:

1.产品运行十年(含)内因质量原因,两个月内重复发生五、六级设备事件的; 2.资质业绩信息发生实质性变化未及时做出说明,对中标结果公平性造成影响的;

3.因供应商责任,其产品被公司认定为家族性缺陷的;

4.未经业主同意擅自更换合同约定或投标文件承诺的原材料、组部件的; 5.存在质量、履约等问题拒不整改的; 6.被国家质检单位通报产品质量不合格的。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中标资格1年:

1.故意修改招标文件明确列明的技术参数并进行响应的; 2.不按招投标文件签订合同的;

3.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或不按合同约定履行,擅自变更或者终止合同的; 4.违规转包、分包合同货物情节严重的;

5.拒绝业主单位监督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逃避监督的; 6.因供应商原因造成四级人身、电网、设备事件的。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中标资格2年: 1.在招标采购活动中提供虚假信息或证明文件的;

2.捏造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材料,对招标人或其他供应商进行诋毁或恶意投诉的; 3.向业主单位提供虚假试验报告的;

4.降低产品设计标准、偷工减料,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材料、组部件以次充好的;

5.因供应商原因造成三级人身、电网、设备事件的。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中标资格3年:

1.向招标人或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或通过中介机构或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

2.在投标过程中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 3.3年内在检察机关有行贿犯罪信息记录的; 4.在经营活动中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 5.因供应商原因造成二级人身、电网、设备事件的。

八、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永久取消其在公司系统的中标资格: 1.因供应商原因造成一级人身、电网、设备事件的;

帮教措施 篇6

针对后进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日常行为偏常情况,对后进学生的帮教与转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项工作如果抓得不好,往往会牵制学校教导处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学校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后进生帮教制度。

(1)、学期初确定名单和帮教措施,责任到人。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在学期初了解学习困难生与行为偏常生的学习与行为情况,借助家庭、学校进行全面地调查与分析,之后制定具体的帮教计划,并上报教导处备案。

(2)召开后进生的家长会议,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帮教计划,并配合教师共同进行。

(3)班主任与学科教师每月做好帮教记录,进行帮教跟踪。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其真实的思想状况,使帮教与帮心同步进行。同时,要加强平时的帮教,不能有问题的时候就帮助教育,没有问题的时候就不帮助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

(4)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结对活动,借助班级与同伴的力量影响学习困难生与行偏生,促使其一起进步。

试述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篇7

行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且很难界定的概念。广泛意义上的行为既包括了外显行为, 也包括了内隐意识历程。外显行为诸如画画、跳舞等, 内隐行为诸如焦虑、恐惧等。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大多数行为不是天生的, 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儿童通过良好的学习, 获得了各种知识技能, 形成了良好的品行, 建立了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 也有部分儿童在不利条件影响下, 进行了不正当学习, 形成了不良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技术的功能就在于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技术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 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讲, 行为的改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没有到有, 指某些良好行为的建立或塑造;一种是不良行为的矫正, 即将个体的行为从不良改变为良好。

二、儿童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1) 由遭遇到不公正对待后的消极反抗所导致。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认为由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差、教师评价不公平等原因, 都容易使儿童因遭受挫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2) 由后天不恰当的模仿学习所形成。在常见的儿童不良行为中, 有许多就是由同伴压力造成的, 如抽烟、酗酒、打群架、逃学、撒谎等行为。对有些儿童来说, 最初他们其实并不想从事这样的活动, 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但在同伴们的引诱、劝说甚至是言语相激之下, 于是有很多儿童就可能以自己的屈服来换取友谊的维持和延续, 于是同伴压力占据上风, 取得胜利, 不良行为得以形成, 不断巩固。3) 由父母和教师不正当的强化所造成。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 但由于家庭、学校的教育的缺陷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儿童表现出一定的不良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还会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积极想办法予以消除。下面是运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进行的行为矫正。

(一) 消退法

这是指在一定情景中, 行为产生以前被强化的反应, 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 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的发生率会降低。消退法实施的步骤简单方便。因此, 它可较广泛地运用于家庭日常生活中, 用以消退儿童某些不良行为, 尤其是在有些孩子有非分要求、无理取闹和放纵任性时。在实施消退法前, 首先, 必须明确要消退的行为是什么。其次, 在问题行为出现之后, 要严格执行不予关注的原则。孩子很多过分举动的目的是想引起成人的注意, 无论以任何形式去回应都相当于强化了该过分举动。因此, 家长切不可因一时“心软”或是无意识而去和孩子搭话。否则, 由于得到偶然的强化, 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仅无法消退, 反而会“变本加厉”。不良行为一般都很难通过一次消退就会停止发生, 通常需要经过几次, 发生的频率才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退, 因此家长在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使用的尺度。

实施消退法时必须注意:1) 坚持一致性;2) 关注“消失爆发”现象。因此, 有时候家长必须“狠心”, 一定要严格执行“不予关注”的原则。举例:涛涛每次跟妈妈去公园都要坐碰碰车。如果不坐, 就要赖在地上大哭不肯起来, 妈妈没办法只得满足他的要求。可以看出, 涛涛把大哭和赖在地上当成武器, 治得妈妈没办法。他哭闹行为的强化物就是妈妈给他买票坐碰碰车。后经专家建议, 处理办法是:在他哭闹赖在地上时, 明确告诉他即使哭闹也不会给他坐碰碰车, 带他走, 他若不走, 大人不予理睬, 可先慢慢往家走。几次后, 涛涛的这个坏毛病就改掉了。这种采取不理他的方法, 在心理学上称为消退。当个体的任何一个行为一连发生多次, 都未能带来满意的结果, 无法获得想要的强化物, 其行为发生强度会逐渐减弱, 最后等于零, 不再发生。一般来讲情况轻微、不太严重时用消退法来处理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若情况严重时效果可能不明显, 那就要用下面的间歇强化法了。

(二) 间歇强化法

间歇强化法, 具体指个体在特定时间内不良行为次数减少时, 就给予强化, 终至不良行为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减少到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儿童无法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但当我们成人发现时, 往往已有一定的时间了。不良的行为已经比较牢固的体现在孩子的身上, 想立即予以消除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应采取渐次递减的方法逐步削弱不良的行为, 才能见效。举例:某小区里有一个球场, 每当午休时便有一群小学生在踢足球。吵闹声使得住在周边的人都无法午睡。偶尔有人喊他们两声, 那群小孩反而吵闹声越大。一天, 赵叔叔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比赛, 喊得最响者得溜溜球一个。”小孩们争相大叫, 胜者果然得奖。第二天赵叔叔又说:“今天赢的人发贴纸一张。”小孩们不太满意, 叫声疏而弱。第三天, 赵叔叔又说“今天奖品为花生一粒。”小孩们一听, 纷纷说:“不叫了, 真没意思, 回家写作业了。”

(三) 惩罚法

又称厌恶法, 指儿童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一种厌恶刺激, 以促使不良行为减少。惩罚的类型有三种:体罚, 谴责和隔离, 当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时, 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 以阻止或削弱其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惩罚法只能部分地减少或抑制不良行为, 不能使之完全消除。全面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需要其他行为矫正方法的辅助和教育的配合, 加之此法缺点多, 疗效不持久, 容易引起幼儿反感, 不宜作为首选。但也有大量事实表明, 在矫正儿童不良行为中, 如能恰当地运用惩罚也能起到极好的教育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 问题行为表现为一个慢性的过程, 需要多层面的、复杂的、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的干预, 需要长期地进行。在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 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使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同时, 有研究者发现, 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环境 (如社区环境质量、经济结构、居住条件等) 、父母因素 (父母个性特点、抚养行为) 和儿童自身的社会心理因素 (气质、性别等) 、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等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干预中要综合考虑自身、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 可以将家长、老师及同伴作为强化资源, 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

儿童行为矫正, 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而没有最好的方法。家长、教师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用最科学的方法引导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孩子早日步入正常的轨道, 以健康的身体、心理、行为去充分享受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的童年。

摘要:人的大多数行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儿童在不利条件的影响下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这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还会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本文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及如何消除不良行为方式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儿童,不良行为,行为矫正

参考文献

[1]吕静.儿童行为矫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2]林文正.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幼儿常见不良行为的矫正 篇8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周围环境、接触对象等因素影响,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自私。现代家庭中,一名孩子身边至少围着六七位长辈照顾他的生活学习,这种“长多幼少”的家庭结构,若家长的教育方式稍有偏差,会导致孩子形成以我为主、唯我独尊的心理,极易产生自私行为。因此,家长平时应多带孩子到小朋友当中去,多让孩子与人交往,培养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宽容,体会小朋友之间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

说谎。幼儿撒谎往往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事,他们会试图采用抵赖的方法回避可能面临的后果,从而表明自己是一个没有做错事的好孩子。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和老师应当采取温和的态度,引导孩子认识到做错事只是因为孩子不小心或某些过失造成的,只要勇敢承认并改正了,大家会原谅的,要告诉孩子撒谎是一种故意欺骗的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大家都不喜欢。另外,每当孩子有过失时,家长和老师不能过分指责,否则会造成孩子因怕被惩罚而再次撒谎的现象。

攻击。绝大多数幼儿通常都会在口头上或行为上欺侮比自己弱小或自己不喜欢的孩子,这种“暴力”倾向的形成,往往是由于父母或教师对孩子过分训斥、体罚造成的。如果孩子开始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加以制止。制止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应以教育引导为主,切忌以“暴”治暴,不能因此而体罚、指责、训斥孩子。父母或老师动不动对孩子发脾气、骂人或动手打孩子,导致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退缩。孩子胆小、孤僻,不愿去集体场合甚至拒绝上幼儿园,主要是因为孩子适应性差,难以融入新环境。其实孩子的好奇心要比成人强得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父母和老师应充分发挥孩子的这一特性,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体验新生活、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为防止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在教育矫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教会孩子道德判断方法。平时我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日常生活习惯时,往往只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行为,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比如父母和老师要及时地赞扬和肯定孩子“好”和“善”的方面,否定和批评“不好”或“不对”之处,从小培养和塑造孩子养成良好的是非判断标准,从而奠定孩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基础。

2. 要培养孩子的荣辱意识。要培养孩子养成基本的荣辱意识,告诉孩子做好事是光荣的,会受到更多人的赞扬和尊重;如果做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生活环境等坏事是可耻的,会遭到大家反对甚至法律惩罚的。

3. 要给孩子树立良好形象。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因此,父母和老师要注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当好模范,在待人接物时坚持与孩子保持同一个道德评判标准,禁止孩子说的话自己首先不说,不允许孩子干的事自己首先不干。

上一篇:药理学课程建设方案下一篇:理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