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1

【摘要】:素质教育是承认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特点的教育。素质教育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全面性的教育评价活动。

【关键词】:综合评价 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 小学生 个性差异 评价方法 培养能力 因材施教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核心,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系是枢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那么如何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呢?

一、注重评价的客观性。

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充满激励的氛围,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成长,不断进取,成为永不气馁的人才。从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应试”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的 封闭式教学,不仅舒服了学生的手脚,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采用这样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感到书本上所学来的知识是那么的苍

白无力,很难适应极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被教师接纳,如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没有生长的沃土。为此,在实验初始,我们应该先取之于民,让每位教师就学校实验方案提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方案,在运行中,教师提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用汉字记载有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就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可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起督促指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这也是这一实验能够得以迅速完善、羽翼丰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精神风貌均有明显改变。后进的学生在迅速转变。但在运行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到需要完善的地方:如长期加分学生会不会麻木不仁,会不会失去兴趣。家长的观念转变等,在家长会上我们要对全过程评价进行宣传,因为有一些家长还是滔滔不绝的大谈学习分数,不理解

习惯的培养,采取一些非常强硬的手段逼孩子学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索。

三、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把优异成绩给予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的只是凤毛麟角,把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而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说,不要吝啬表现,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赏赐,而是真诚的送一份赞许,这里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可够到,有的跳脚才能够到,有的需要踩高凳子。教师分层鼓励就是在教给学生跳脚,搬矮凳子,换高凳子,坚持每个学生都得分,获得小红花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既重视了课堂的评价,使学生总处于“我能行”的积极状态中学习,又能在期末时对学习状态给予科学的评价,始终让学生处于喜悦的竞争状态中。

四、注重评价的科学性

新的《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重视学生对认知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等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如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发言的次数,声音的洪亮程度、作业书写情况等都可以加以评价,使学生由某一点的肯定评价循序渐进走向全面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在不断肯定中学习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进步就是100分。

五、注重评价的“人文”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素质教育的紧抓不放,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系统了,越来越公平了。不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体现了人文性,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现在我校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也就不再简单的拿成绩来衡量学生了,而是看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的表现,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这也是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素质手册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唯有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矫正,才能实现根本性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尤其是班级里面后进生的各方面表现,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但是“尊重”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自主”也不等于完全拒绝有益的忠告与帮助,所以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应该适当作出引导,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明确方向,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与自我提高。

六、注重评价的广泛性。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2

怎样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的人才, 使我们事业“永久”、国家兴旺呢?

现在的孩子们头脑灵活, 他们不缺少奇思妙想, 如何对他们的创新发现、创新意识给予肯定, 使他们的创新激情永久呢?

一、评价要及时

打破界限, 不管何时何地, 不管是不是自己所任的学科, 只要发现我们的弟子有创新, 都要给予肯定, 不能让“火花”一闪即逝, 我们要当催化剂, 要推波助澜, 设法帮他们得到结果。同时把活动情况及时公开并放入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中。

曾有段时间, 学生们习惯用涂改液涂改书本上的错题, 卷面看起来很难看, 而涂改液对学生健康还不利。忽然有一天, 我发现有几个同学不用涂改液了, 而是用透明胶带先在错的地方粘一下, 再在上面写, 效果不错。当时我就问是谁发现的此法?大家告诉我是王旭阳受到民警用胶带取指纹的启发而想出来的。我马上对王旭阳进行表扬并做了记录, 把结果装入他的成长记录袋中。后来此法在全校推广, 就连老师们填各种表格时也采用此法。

二、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对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予公开肯定

我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虽已有十个年头了, 但还是有许多人包括家长、学生对我们评价的公平性提出质疑, 而创新能力的不确定性更大, 所以对它的正确评价就更难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评价平台对学生进行公开公正的评价。

首先, 充分利用班级公开栏消除学生的质疑。

在班级公开栏里, 我们可以单独创设一个专栏记录同学们的创新成果。

如:某时某地张三对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提出什么新方法;某时某地王五巧妙地利用什么帮我们解决某个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

其次, 充分利用校讯通和QQ空间等电子平台, 消除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质疑。

通过校讯通及时对学生的创新表现发给家长, 发到我们的QQ空间里, 让更多的人了解。

利用校讯通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时孩子们也得到了更多地肯定, 他们的思想会更活跃, 创新欲望也会更强。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3

初中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教人知识,让孩子具有知识技能,更要育人品德,让孩子学会做人,具有爱心和个性;教育不但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孩子们的未来。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发展状况,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现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

1.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与其对应的评价要素及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

2.关于评价标准的使用说明

(1)道德品质方面。凡有违法犯罪或经常性违犯校规、校纪并受到学校处分尚未撤销的,此项直接记D等,其他按表所列12项评价标准考量能达到80%以上(即能达到10项及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即达到8项及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即达到7项及以上)的记C等,余下记D等。

(2)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分别按每方面设定的评价标准项数,能达到80%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的记C等,其余记D等。但对D等级的评价特别是公民素养方面,仅限于个别学生,且能给出明确解释。

(3)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等级均在B等以上且有4项为A等的定为优秀;等级均在C等以上且有4项为B等的定为良好,余下的定为合格;等级均为C等和D等的定为不合格。

二、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行,以班为单位按照上述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展工作,方式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班级评价工作小组综合评价。评价时要认真查阅有关原始资料,如班主任期末评语,学生个人奖励或处分的原始记录,担任校、班、组干部、参加校内劳动、活动的证据,学习计划、总结、反思、期末质量监测成绩、小论文、小制作和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班级评价工作小组成员要针对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初步结论及其相关事实,通过集体研究,确定所评价的各六个方面内容的等级,再依据六个方面的具体等级决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经过更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决定。

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先将评为优秀的学生予以公示,其余档次的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公示时间为一周,待学生及家长无异议后再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手册。

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

1.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出评语,其中可以包括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列评价要素中未涉及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2.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达到合格即达到毕业标准并具备一般高中、职业高中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录取资格,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具备省级示范高中录取资格。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4

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教育。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在课程改革的召唤下,摈弃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以一纸试卷定乾坤”的局面,建立面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担任的科学教学,谈谈关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看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价,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方式上的不同,传统的评价是单一的,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新课标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在主体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四面”的多元互动的评价。领导是评价者,但不是唯一的评价者;教师是评价者,但也同样是被评价者;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评价的对象,也是能动的评价者;同时家长也是评价者。在评价与被评价中,各种角色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但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社会要和谐,评价也要和谐。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学习档案、各种学习活动的情况记录、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报告、教师观察学生课上各种活动表现的记录表、学生阶段性地对自己在科学动手实验,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认识或评价、学生对自己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关系的评价或认识、同学相互对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关系的评价或认识、阶段测验结果及反思等。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三、四年级科学课的教学,为了使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特意为每个班制作了一个以“比一比,看一看,谁是小小科学家”为标题的课堂评价表格,其内容包括:

1、课前准备充分。

2、听课时注意力集中,纪律良好,表现出持续的兴趣。

3、课中认真进行动手、动脑、认真观察的训练。

4、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能够同他人合作。

5、乐于尝试、自告奋勇、大胆等等。依据这些内容,我在每次课上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进行观察,最后到临下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出各项评价内容中分别表现“最优”的同学,并在其名字后面的相应评价表格内贴上一面小红旗。等到每周末的时候进行一次汇总,看谁的小红旗多,谁就是本周的“科学小明星”。通过这样激励性质的课堂评价,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逐渐养成。有的同学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旗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不仅自己学得好,还把本组的同学带动起来。孩子们的变化,虽然目的都是出于那面小红旗,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却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这应该就是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吧!

建立成长记录袋。使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作品与资料,考查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

科学采蜜集,学生的贴身小本本,把在科学学习中,收集整理到的小资料、想象设计的小方案、对科学课学习的感悟等记录在科学小本本上我们称作“科学采蜜集”,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记录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在科学学习领域中的轨迹,对于学生自己可以陶冶科学情操,愉悦心情。

二、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1、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说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自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师的肯定、赞扬和激励。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很细小的手势都会成为学生树立信心的催化剂。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应多挖掘学生优点,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鼓励同学之间在平等、友好的氛围里一起探讨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讨论,小组拿出解决方法,教师以组为单位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如何对学生学业进行有效的评价 篇5

皮条孙镇中心校 张 永 成

摘要: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价氛围,通过灵活、全面、及时、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仅仅是以掌握知识多少和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的评价,是发展生命的评价。

关键词: 评价氛围 评价全面化 团结协作 教学效益

善引导者

如何对学生学业进行有效的评价

常言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人可能因为一句话倒下,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迸发,评价的言语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受他们接触、学习环境等的制约,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有限,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的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赞扬。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了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一、评价内容要全面。在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过去那种“单一”的评价以成绩论英雄,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事实上,评价的内涵与外延远远丰富于考试,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能促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宽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对自身现在和未来的期望等等,均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每日交往中的全面化评价及其评价信息的传递对学生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不仅

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从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激励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评价方式要灵活

评价的方式不能太单一,“单一”的评价难免有点“武断”。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极力主张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一是让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进行评价,来一个自我定位,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个人,也可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二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也就是让学生的同伴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等进行评价,来一个“对照鉴定”,这样做,既帮助了学习同伴,也在评价中剖析了自己、锻炼了自己,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监督意识,真可谓于公于私、于人于己都大有裨益!三是开展小组评价,也就是借助小组的集体“智慧”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评价,在小组成员的“各抒己见”中对某一成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肯定比“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更科学、更全面,可信度更大——同龄人的评价,起点基本一致。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互帮互助”的良好美德。另外还有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确定个体发展的方向。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使不同层次的

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教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批改作业时,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作业总评写上简短而富有感情的评语“能及时上交作业”、“进步明显”、“学习认真”等等。教师通过课堂交流、作业的形式,从学生的解题思路、学习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学生就会感知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分量”,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评价要多鼓励少批评

综观当今课堂,教师的鼓励从一个默许的点头到一个微笑再到语言的赞扬,这些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教学效益变得提高起来。每个人的工作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扬,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会让我们充满信心,迎接困难,更何况是一群正处于善于表现自己年龄段的学生呢!所以不管学生在课堂上作出回答,可能与答案失之毫厘,亦可能离题万里;可能文不对题,亦可能独出心裁,我们教师都应该给以鼓励。

鼓励是学生获得肯定的一种赞美,鼓励是学生重拾信心的一剂良药。好话和赖话一样的说,我们为什么不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呢?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让失去信心的学生重获勇气,一个温和的眼神可能让学生冰冷的内心得到温暖,一个肯定的默许可能让师生之间的隔阂化为乌有。而这些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又是何等的容易和简单。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

四、评价要及时

对学生的评价其实是多方面的,不管哪个方面,都应作出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尽快地认知到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优点和不足,便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最主要表现在批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和试卷上,无论是对是错,学生总是热切的期待老师的评语。如果只用符号、第等、分数评批,加之又不能及时得到批改结果,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甚至懊恼、埋怨,以至削弱对以后的作业、练习、考试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及时批改后,并能作出引导性的评语和鼓励,不仅能矫正知识上的错误,而且更加推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高涨。同时他们越发珍惜时间,及时了解和懂得如何努力进步。

五、评价要抓住时机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都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有时瞅准时机,借题发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我正在上课,别的同学都听得很认真,只有孙龙腾一会儿手在抽屉里摸,一会盯着桌面得意地笑,我看了他几眼他全然不知。还在那儿不亦乐乎的玩,我轻轻的走过去,他丝毫没有发觉,原来正在玩变形金刚呢!我“吭”了一声,他这才猛地回过神来,第一反应是想把变形金刚收回。但发现的太迟了,所以很难为情的等待我“发落”。

这时我原本很生气的表情变得和蔼起来。是什么原因让我有如此大的转变呢?前面说过,孩子们对新奇的事物都有好奇心,这也许正是《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内容教育了他的缘故吧!于是,我借题发挥,和蔼地说:“这个变形金刚真的很有趣,你已经玩了很久了,知道什么道理了吗?”他难为情的摇摇头。我说:“不知道就要去研究呀!比如:它的外形特点,它为什么能变形?由这些外形特点你想到了哪些?这个变形金刚是谁发明的?是在什么环境下发明的?如果弄不明白,可以问问老师,也可以上网查一查。如果能将你观察到的写一篇观察日记那就更好了。老师很希望能看到你的日记哦!你要像我们今天要学的《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中的小猴子一样,去走进自然、探索自然,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现在是课堂,你就要认真听老师讲,先打好基础,明白吗?”他惭愧的向我使劲点头,看得出他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之后,他这节课听得出奇的认真。谁敢说自己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由于某种原因,或多或少的都会犯一些错误,但是,这也绝非都是坏事,你恰当的引导会让他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事隔不久,孙龙腾果真送来了他的观察日记,并且还真找到了变形金刚的发明人Takara。从这件事中我更加坚定了,换一种方式说话,真的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老师、如果你能抓住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如果你能用豁达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并及时、准确的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那就会给他们注入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新鲜活力,就会

让他们产生更强大的内在动力去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仅仅是让他们知道对与错,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对在哪里,如何才能更全面;错在哪里,如何才能更好的改正。这样,既鼓励了受教育者,又让哪些“失败者”“屡败屡战”,而又不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从一个默许的点头到一个微笑再到语言的赞扬,这些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教学效益变得提高起来。反之,会让你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何来质量效益?所以,作为教师,要做一名善引导者,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总之,评价方法有很多,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只要一心为学生着想,保持一颗爱心,为学生建构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更愿说,让回答不出或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成功”的评价可让“失败”的人“成功”,“失败”的评价可让“成功”的人“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评价时要“三思而后行”,以免因“误人子弟”而成为“千古罪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略谈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改革

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钟 作 慈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6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答评价机制

论文摘要:教师在课堂巾正确恰当地答问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重点阐述如何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及采用的评价形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设置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它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

一、适时评价答问于动态生成中

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计划”的课堂,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以及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答问进行适时评价。对于那些容易得出结论或答案较单一的问题,可以运用即时评价,另外两种情况则应运用延迟评价。

第一,对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要延迟评价。例如,在阅读课《老师领进门》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是l尢心的吗?”有的说是“无心”,有的说是“有心”。这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评价的度。记得,一位学生说:“用老师对每个学生倾注了爱,他能是无心的吗?这样说,只是表现了他的谦虚,更能说明他是位了不起的老师。”分析得多么有深度,教师上接他的话评价:“你能体会到这点,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生!”这既是对答问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更是对学生的肯定。

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当学生有能力自我完善答案时要延迟评价。学生更准确、更完整的答案可能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之后产生。也可能在听老帅的继续讲解或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时产生,适当延迟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陛和深刻性。学生住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二、客观评价答问于体验提升中

在课堂设置问题中,教师考虑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学生所做出的应答也就有差异。有的回答可能比较正确,有的嘲答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论是哪种情况,只要学生运用了语言,体验了语言,教师首先都应该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对于前者,我们除了在学术上做出肯定外,还要给与一定的赞赏,如“回答得非常棒”、“你真的很聪明”等等;对于后者,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并客观地指出其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并启发诱导,帮助其朝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得出正确的答案后,我们仍要表扬学生能进行积极的思考。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应给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尤其是表述的规范性以及文法方面的错误。如果害怕指出学生的错误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只要教帅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一种和谐,即使是指出学生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这样就能培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大胆探索,不怕挫折的学习精神,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探究语言机智,“教师的评价应根据教学进程随机引发,并以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答问于互动共进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评价丰体上,要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看问题的方向不同,对问题认识层次不同,同答也是多方向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要真正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罔,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得到淋漓尽敛地发挥。

课堂答问评价通过教师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达到评价主体的客体化和评价客体的主体化的统一,评价和反馈的统一。它既重视智力因素的评价,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既用分数、等级评判,又用有声语言评价。在课堂巾,帅生应有充分地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学生通过充分地读、冷静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珂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7

一、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审视与思考

对于教学评价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然而,在西方却是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对此产生兴趣,并且在理论技术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估的信度与效度的研究方面逐步深入,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直到80年代末期,国家由对课程标准的基础研究逐步转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支持个性化的学习上来。相比之下,我国对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则起步较晚,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实践的展开,审视和反思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结果等方面都有其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 评价目的不明或错位,过分强调与测试的联系

在新课程理念中,对于学生的素质做了重要的强调,其中指出,教师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做到科学、全面,以此来达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在其指导下,教师以及学校等关心学生的各方面,要做到从以前由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关注,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对于学生所进行的素质评价,应该达到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上来。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上面,都分不清其具体的功能和作用,也更分不清普通的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之间的异同,只是一味地认为考试就可以检测出学生的水平,孰不知,这样对学生一味的考试给学生所带来的往往是片面知识性的发展,缺陷的知识结构。

2. 评价内容片面,偏重对知识的考核,忽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评价

教师培育学生的目的不应该是靠试卷来定,应该把其注意力集中在将所教授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统一。在对于学生的评价上,要注意多方面的结合,以此来达到全方位地评价学生。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学科术语正确表述等学科能力的考核,但这些能力归根到底是应试的能力。目前,纸笔测验的评价技术尚限于对显性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而对于隐性的学习能力进步的评价相对困难,特别是对新课程提倡的兴趣、态度、毅力、价值观等情感领域无从考评,命题人员很难通过一纸试卷对学生的上述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二、学生素质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倾向性,明确学生素质评价运行过程中不协调、不全面的地方,使学生学习行为的某些好的方面得到加强,某些偏差得到纠正,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保证学生素质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 发展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制定需要注意发展,因而就要注意以人为本,一切的出发点都要围绕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注意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持续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的协调发展。

3.发展的基础

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如果能够概括发展需要具备自主学习,从各方面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态度,而这些是学生能够发展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形成和发展,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评价只有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4.可操作性原则

简便才利于操作,才能被师生所接受,这是实施学生素质评价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是评价标准的确定,都要让学生能够较易做出判断,使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能发挥诊断、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

三、学生素质评价策略的改进

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实际,对评价的类型、内容、评价标准的确定、如何发挥其成效,以及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应用评价等诸多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教师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探索评价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并根据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以提高评价应用的更大功效。

综上所述,我们的体会是:第一,单位领导要重视;第二,要有保证机制,即学习的方法措施要得当,特别是注意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具体做法如下:

1. 联系学校实际精选内容,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素质学习的内容,关系到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我们除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还安排了评价专题讲座。这样安排内容,既保证了领导指定学习教材的贯彻实施,又能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形势及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效益。

2.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力求克服从理论到理论、空洞的说教式的陈旧教学方法,不断探索适合教师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我们初步做到了五结合,即:(1)在学习材料运用上把使用指定教材与自选教材相结合;(2)在教学手段上把讲解、讲授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3)在选择教师上把教师边学边讲与听专家讲座相结合;(4)在时间安排上把讲授学习与自学相结合;(5)经验交流与教育考察实践相结合。这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3. 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益

为了使学习转化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收到预期的学习效益,我们通过举办专题研讨活动,推广好经验,传递新信息,探索新路子。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篇8

一、正确认识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改革是现代化小学教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学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计算机普及,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作人员数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传统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改革。

(一)教材改革

1强调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不能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不能过分重视抽象数学概念而忽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计算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核心的基本知识,加强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要增加练习题,而且计算的数目也应适当增加。应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给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数学教学要求,如高年级需要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基本加减法和乘法表的训练。

2删减一些不重要的和小学生难接受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编订教学大纲和编写课本时,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比较弱,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只需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对需要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不作要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强调学生的早期学习和不提倡高速度、高难度,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内容不必过早出现。实践表明,不超出大纲、课本的范围和难度,只要教材组织得当,教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对过于难的内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增加计算机教学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应该采取直观易懂的形式,更多地结合传统的算术内容以渗透的方式来处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在增加计算机教学的同时,一些学校利用计算机让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概念,还能学到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序的方法;一些学校则利用计算机提高学生所学技能,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教编程序,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仍处于基础的教学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同样的内容讲了多次课,做了多次练习,浪费了时间。现代的教学方法讲究注重科学性、有效性,更重视理解和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同时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提倡用探究法、引导法、独立作业法、问题教学法等,对传统的讲解法、谈话法等加以改造,加强启发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用最佳、最合理的教法。在教学组织方面,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这种单向联系的教學模式,而把班级、小组和个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联系,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优等生和学困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3强调通过多种渠道来掌握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除了做练习以外很少有其他活动。现代的教学强调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材料等来组织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数学是以问题开始的,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就是他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答方法的欲望。开放性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保了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探索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认真地归纳总结,会心生顿悟,豁然开朗,由于“跳起来摘到了桃子”,所以欣然自得“我发现了秘密,我找到了规律。”

(二)创设游戏情境

有趣的美的形象能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低年级教学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创设游戏情境,可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把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一些小游戏中,使学生在轻松好玩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如在教学完“7的认识”后,我精心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1、用7根小棒创造图形,然后有选择地把学生摆出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7的组成和分解。2、红花配绿叶。3、请第二排从右边起,7个同学站起来,第7个小朋友举起手来,7个和第7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设计这样的练习,将教学置于生动活泼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

(三)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生是好动的,他们爱动手、动口、爱听富有动作声音色彩的语言。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即学生在进行分析时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或图形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丰富其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

稍加思考后,立即回答:“1/4、1/5、1/9、3/4……”教师目光亲切地环视全班同学,“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分数多?”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积极思考操作起来。一会儿,教师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表示的1/47”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一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我微笑地点了点头。学生的小手高高地举着:“我把一个正方形这样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

三、采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多种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搭建回答问题的平台。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目或上讲台板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当学生的回答只有一部分对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你能想到这步不错”,“你真聪明”等。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可以请他重述别人的答案和分析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如“看来你已理解了”等。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布置批改作业时可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起点不同。批改作业可以不打差号,而是指出错误让其订正后仍打对号。单元测验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允许学生做比原测试题接近的题目,学生做对时,同样可以得分。这样可以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即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又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参与、交流,享受激励带来的愉悦。如教学“简便运算”36×101-36=?时,一名学生板演成:36×101-36=36×(100+1)-36=3600+36-36=3636-36=3600。教师不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能合理评价他认真审题,发现题中数据101的特征,懂得把101化为(100+1),运算结果正确。接着,另一名学生上台改做为:36×101-36=36×(100+1)-36=36×100+36×1-36×1=36×(100+1-1)=36×100=3600,让大家茅塞顿开。另一位学生还提出:可以把第二步3600+36-36中的+36-36直接抵消就行。课堂又响起了掌声。这样的相互配合、参与评价,学生们既都拓宽了思路,又都感觉轻松、信心十足。

四、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强调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会遇到障碍,这时教师应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特别在学生板演遇卡儿时,应耐心地给予引导提示,鼓励其完成。再让学生自己或他人说出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再讲析。学生只有体验解题的成功,学会师生合作,才会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教学中,往往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后,学生都会急着作答,而时间又不可能满足学生倾诉的需求。这时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既能满足每一位学生交流倾诉的愿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心理品质。许多数学问题往往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加快学生的理解掌握。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学生在知道了很多分数的基础上,组织这样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材料:5支小塑管,12枝铅笔,10个作业本,20片圆形硬纸,15枚硬币,8个瓶盖,16根粉笔等分给各小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把它们分开并用分数表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15枚硬币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3枚,当用3/15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15枚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枚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1/5来表示。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决问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的方法,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路,扩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利。通過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生生的交流,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在这样的交往互动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9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其数学学习状况――  进步、现状、发展趋势和需要得到的帮助等,以使得教师能够更科学地从事数学教学;评价绝不只是对不同的学生作横向比较,排名次。我们的评价观应当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转化。

一、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集体意识;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否具有合理性、灵活性、独立性。例如:计算:5+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计算办法和想法(可以利用5个黑色和8个白色的围棋子为实物工具),教师以直观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他们不同的计算过程。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就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的.形式再认自己的行为。进一步,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分别相应写在直观图形的下边,便于对照。如:

(1)8+1+1+1+1+1

(2)5+8=5+(5+3)=(5+5)+3=10+3

(3)5+8=(3+2)+8=3+(2+8)=3+10

肯定每种办法都获得了成功,再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比较和评价不同途径(想法)的数字特征。由于直观表象(图形和数字符号)更容易突现出“凑十”的思想,因其与数数的进位相一致而显得合理和自然,同时增加了对计数的位值制的认识。借助直观表象进行心理操作还为提高心算水平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听来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这一活动的潜在价值还在于,可使儿童有机会感受:(1)存在多种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2)直观感悟到不同的方法产于不同的角度或想法;(3)自己的想法将影响自己的选择倾向;(4)有时需要评价并调整自己的策略。幼儿不可能通过少数几次活动,就能有所领悟。“学者虽无心,教者却有意”,这种长期熏陶与渗透正是基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二、要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阐述如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概念、法则、定理等一些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其实这样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事实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例如:问题: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O。求其中的线段数,如图:

如果只要求学生给出答案数,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而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求解过程(即写出所有的线段)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风格。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以AB,AC,AD,AO:BC,BD,BO;CD,CO;DO;方式来表达解,反映出解题者对分类方法,对“序”观念较为熟悉,或许更长于代数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而以AB,CD;AD,BC;AO,OC;BO,DO;AC,BD;方式来表达解的学生更具有几何直觉和对图形的整体把握,或许他们更适合于几何与建筑的学习;而交替使用两种方式来表达解,或者表达解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风格的学生,则可能是因为对问题(图形)的理解不深刻,或者自我认知水平较为低下等等。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倾向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评价中对同一知识应当允许不同的理解与表达方式并存;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10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呢?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美好!

关键字:感恩意识小学生 知恩图报 行动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渗透着感恩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受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然而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爱的误区”,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他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有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中,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翘起嘴巴大叫:烧的什么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养尊处优,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已经习惯了被

爱,甚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觉得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你对他们有一点点不好他们都能感觉出来,而你对他们有一百个好,他们却表现的麻木不仁。“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全体学生学唱感恩歌曲,如《妈妈的吻》、《母亲》、《感恩的心》等,在歌曲中感知恩情,在歌曲中培养感恩之心。借助班会、队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如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简报”,设计“感恩”的标语,编排“感恩”的节目等。此外,我们还应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这些传统美德,渗透感恩情怀。让学生通过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很好的熏陶学生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还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对一些感恩意识严重缺乏的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家长配合,最好能争取亲友的共同教育。亲友、老师、家长共同教育学生感恩,才会更好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拿教具。关爱理解父母,通过给父母盛一次饭,洗一次碗,端一杯水,说一句感恩的话,写一封感恩的信的方式来表达。我认为从这些生活点滴都可以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深入孩子心中,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以下几项感恩作业。

(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杯水等。

(五)、我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洗衣物等。以上作业,同学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写《感恩活动日记》,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记得那天中午,我回到学校,同学们都在教室门前玩儿,不一会,有两名同学拿了两块一元钱的雪糕放到了我的面前,说给我吃。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我很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我再三的追问下,这两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原因。她们说是因为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能为我们全班同学买雪糕,所以我也要给老师买雪糕。知道了缘由,我非常的感动,也很欣慰。不是因为雪糕,而是因为孩子们学会了感恩…… 我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爱的博大,我的爱感染了孩子们。

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在活动中,学生们主动给父母送礼物、送贺卡,主动拥抱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洗碗,叠被、拖地,有的学生从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小事做起……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恩之举,平平常常的小事,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通过活动,学生们懂得了感恩的意义,明白感恩的道理,知晓感恩的责任,感恩的种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没想到在感恩活动中一下子长大了。”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恩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通过感恩教育,同学们在参与中真正的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家人的关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老师和同学交上了一份份充满感恩的答卷。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

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篇11

由于激励性评价往往是从正面肯定学生合乎规范的良好行为,因而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以及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而这种愉快情绪体验与老师的表扬、激励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和积极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给学生以积极的公正的评价,可以换取学生对教师的积极的评价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既可以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又可以强化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激发教师更加热爱和关心学生,有利于建立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科學课上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呢?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很好的办法。

一、抓住时机,及时评价

激励性评价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我认为选择合理的时机及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发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见解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正确,可能与大多数同学、与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悖的,但是它一定是经过了学生自己的一番思考的,这是最为可贵的。需要老师充分地、甚至是大张旗鼓地表扬和肯定,在表扬的词语上绝不能吝啬。

二、形式灵活,方法多样

对学生激励的方式很多,我常用的方式有这些:(1)语言上郑重其事,像"发言精彩","见解独到"等,让学生有一种被"提升"的感觉,增强他的自豪感。(2)把学生和大科学家比。(3)加分,如在记分册上记两个5分,在他的书上贴两颗智慧星等。(4)让学生象老师那样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演示,或是下位子"指导"其他小组做实验。(5)做老师的 "小助手",如帮助摆放、收拾实验仪器,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等。(6)借他一本科学方面的书,以示鼓励,等等。

三、关注差异,纵向比较

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均有一定的差异,评价应以人为本,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不做简单的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原有水平的进步,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促进自我发展。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 篇12

一、适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特点, 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以往在教学中只是制定一个教学目标, 目标的制定尺度很难把握。特别是在美术专业班级中, 目标制定只适合少数对美术知识、技能有基础的学生, 而大部分的学生难以接受;目标过低, 基础好的学生又“吃不饱”, 使授课教师所讲的知识过于简单, 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新鲜感, 从而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设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以适合每一个学生。例如在美术专业班级教授《中国画———白色花卉设色》中设定了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一是:从理论上理解中国画中工笔白色花头的设色一般规律。这一目标适合一些基础弱的学生。首先使他们从理论上掌握这部分内容, 然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兴趣。目标二是:能够认识和分析白色花头设色中的透视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白色的使用了解中国画石性颜料的性能。这一目标适合接受能力快、基础好的学生。这样在教授本节课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既满足了基础弱的学生能够接受和掌握本节课所应学习的知识点, 也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的教学既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特点, 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使各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得。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肯定自己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从而达到使全体学生受教育的目的。

二、适应素质教育全面性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素质教育

美术课本身应以讲授美术知识为主, 所以只有在完成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才能结合美术学科的学科特点及知识内容的特点, 以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 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寓素质教育于无形之中,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1. 通过美术课的欣赏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素质教育。

美术课欣赏教学是高职师范教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高职师范中的普师班级、幼师班级和美术专业班级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美术课欣赏的内容中选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概念、美术史论、美术欣赏及评价知识的教育外, 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公德、两史一情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例如在讲授《富春山居图》时, 先讲授这幅作品的来历、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绘画史上的地位, 激发学生对此作品的珍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再讲作品如何经火烧成为两半, 一部分在中国大陆, 另一部分在解放前流落台湾, 这样使学生产生希望这一优秀作品早日合二为一、完好如初的渴望之情。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 让学生知道他们正肩负着使祖国统一、山河一体的重任, 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2. 结合美术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

在高职师范教学的美术学科课程中对美术专业学生安排了手工课程, 对幼师学生安排了手工技能课程。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并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也使学生毕业后在所从事的小学、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使受教育者接受不同的动手能力教育, 从而使受教育者提高劳动技能, 启发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同时对于美术学科本身来说其知识、内容就是一种技能, 对学生进行这种技能培养的同时即是在提高学生自身的劳动技能。这样使他们自身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

3. 挖掘美术学科的潜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美术学科虽不能像体育学科、心理学科那样对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产生直接、强烈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程度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书法课的教学中, 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在写字时身体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要做到心平气和、不急不燥。这些都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提出的要求。只要学生认真按要求去做, 不但能写一手好字, 还能养成良好的坐、立姿态, 及平和沉稳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久久为功”就是这个道理美术学科隶属于艺术类学科, 艺术本身就是要求人要具有较高的身心素质, 反过来又会对人的身心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是人所共知的。

三、适应素质教育以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发展, 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因此, 素质教育强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的发展。

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其主动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 才能主动地去接近它, 进而钻研它, 掌握它。而兴趣有先天形成和后天培养两种。先天形成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后天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要想使学生在美术学科上主动的发展, 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培养的方法有很多, 如教授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使学生容易掌握, 增强其信心, 进而培养其兴趣。再如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其发现自己的进步和在这门知识的学习中具有潜力等等。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强更高, 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绘画展览、书法展览等等, 使学生看到美术学科的优势以及在学校中的影响力, 坚定了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

3. 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机会。

美术学科在课余时间里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活动协会。吸纳了美术专业班级能力高的学生和其他班级基础好的学生参与, 美术教研室的老师作为辅助开展活动。协会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给这些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同时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让这些具有美术才能的学生做宣传策划, 使他们学以致用, 从而认识到美术知识的真正价值。

摘要: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种, 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中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通过美术课的欣赏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素质教育;挖掘美术学科的潜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结合美术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寓素质教育于无形之中,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学科,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睢文龙, 廖时人, 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黄润华, 蒋采萍, 姚有多, 等.中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武奎英.美术 (第一册、第二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安全教育范文600字下一篇:某某有限公司员工考勤休假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