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教育事业(精选7篇)
作者:普宁市军埠镇山家小学
王松喻
《教育法》规定,教师要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标志着忠诚于教育事业,已经是全社会对教育者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标志着这已经是教师们的共同意识。忠诚于教育事业,是全体教师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名高尚小学教师的师德的核心。刘延东最近在四川与优秀教师代表见面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她提出“忠诚、勤学、敬业、修养、创新”十个字,与教师们共勉。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业在全国各行业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从事教育事业光荣,当小学老师更光荣。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人民教师艰苦,特别是当一名小学教师更加艰苦、清苦,但却是很神圣的事情。“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作为教师特有的人生追求与人生乐趣。每位有杰出贡献的小学教师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对教学工作有着浓厚的爱心。他们就是凭着这种事业心和这颗爱心去克服重重困难,去征服种种偏见的。
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文明传播的主要渠道,是理想与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道德传承、文化继承、历史传播主要靠教育来实现,这是教育的独有特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用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四有”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所以,只有“对党忠诚,坚定信念,始终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教师的光荣职责”,我们才能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不然,失去“忠诚”,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再好的教育方法,都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走向反面。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是党的呼唤,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师们和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期待。“忠诚”源自于真情,源自于真信,源自于真心。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源自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刻了解,源自于对教育使命的真正认同。“忠诚”不是空有的口号,不是虚幻的道德,更不只是一般的道德表现,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兴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坚贞不渝、甚至贡献出一切的信念和理想追求。
每一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忠诚”,最关键看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程度和工作效果。一个真正把教育事业当作造福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当作人生目标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观的生存方法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肯定会自觉执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义务,并且在“修养、创新、勤学、敬业”上下功夫。有道是“天下攘攘,为利而往,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当一名人民教师,虽然头上的光环不少,但利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当教师的要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不为权所屈,只求工作上的贡献,不要去看重付出后的报酬。
用先进的办学思想,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推动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立足行业, 面向社会, 贴近经济, 服务企业”的办学方向;“立足行业与面向社会并举,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能力为基础、依托行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工作特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以教育经营为重点、加强面向市场能力建设的机制创新特色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办学模式的产教结合特色。这些思想和理念, 在促进学院又快又好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王院长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原则, 他提出了体现石油行业特点的“新时期能干能吃苦”的学校精神, 坚持“以大庆传统立校, 用铁人精神育人”, 使育人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在实践中, 他提出了“把德育纳入规范, 把规范变成习惯”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学院被天津市有关部门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油田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学院管理上, 主持制定并实施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学院实际的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协调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学院管理不断提升为人本管理。几年来, 在他的带领下, 学院设备资产总值翻了两番, 教学设备总值增加了六倍, 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教职工收入水平逐年增加, 全院上下心齐气顺。一支结构合理, 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已经形成, 学院凝聚力有效增强。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他注重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 建立组织、完善机制, 从建院之初就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托行业支持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工业系统石油石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石油大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综合职业技能鉴定站, 被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确定为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为满足中国石油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对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国内同类院校中, 率先主持举办了“中澳合作石油工程专业”, 创新培养模式, 突出培养特色, 探索总结了以培养模式的“三个结合”, 培养过程的“三方介入”, 教学质量的“三方监控”, 教学内容的“双强化”、“双渗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订单方式培养的该专业首批毕业生全部被中石油涉外企业录用, 受到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办学业绩突出, 使学院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在他的带领下, 全院教职工艰苦奋斗, 顽强进取, 全面实现了学院“十五”发展确定的各项目标。在他的组织下, 学院形成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 以石油工程类专业集群为主干, 以石油自动化和石油管理类为依托“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 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年均15000人次;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三十余项技术发明、教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或省部级以上奖励。学院油藏地质研究所、软件开发研究所承担的油气田开发、企业应用软件等项目广泛投入生产应用;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中国石油报》等媒体专题进行了报道。学院建设一年一个台阶, 一年一次跨越, 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王建华同志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石油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和省部级、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宣讲交流。作为主要人员, 参加完成了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九五”重点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规划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并获奖。由他主持完成的《国际化石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天津市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并被天津市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王院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成绩, 在天津市和石油系统内外的同类学校中具有广泛影响, 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 他先后担任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职教委员会副主任、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华职教社学术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库成员, 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聘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中国石油报》、《天津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多次对他的工作成果多次进行专访报道。
“工作扎实的老实人”
从参加工作以来,胡福庭先在西和农村合作银行汉源支行从事外勤人员,2009年12月份又调入赵五分理处任副主任,2012年2月份他又调入西和农村合作银行城关支行始终用爱心和热心对待职工和客户,得到了广大客户和职工的充分肯定。
为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胡福庭曾多次与客户沟通,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不少客户深受感动,将在外地的存款纷纷转存到该支行处,截至目前存款额已达1.56亿元。
有一次,胡福庭听见朋友做生意有一笔货款暂时不用时,他就找车连夜去找他的朋友,不料中途车坏在半道上,他干脆把车寄存在路边委托他人看护,步行30多里找朋友,经过再三劝说,硬是将一笔巨款第二天就存在了他所在的支行里。
就是靠着这样的执着,他的揽储金额越来越大,不仅在本支行位居第一,就是在全省系统内,也是屈指可数。今年初,在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农信系统开展的百日存款先进单位活动中,他被评为“全省百日存款先进标兵”。
胡福庭不仅是个揽储能手,在其他方面,也是个佼佼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作为行长,他处处以身作则。无论是上班期间的衣着打扮还是来客接待,他都力求完美,付诸真情。每天总是佩戴工号牌,穿着洗的干干净净、熨烫笔挺的标志服或站在营业大厅做业务宣传,或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客户,用真诚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每个熟悉他的人都对他有这样的印象:“待人真诚、工作扎实的老实人”。
“支农路上你我同行”
胡钰是西和县汉源镇风山村的村民,由于村里统一规划建造新农村住宅,他苦于缺少资金无法申请。当胡福庭得知情况后,根据新出台的贷款办法,第一时间向胡钰发放信贷资金10万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乡村美,美在农民住房。为深入支持西和县“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胡福庭专门针对农村住房贷款难的问题,继续深化制定了《西和县农村合作银行城关支行贷款管理办法》,为农民建房再送上“源头活水”。
为惠及更多农民,近年来胡福庭带着西和农村合作银行城关支行大力发展诚信信贷业务,搭建起了联系政府、农户、金融机构的彩虹,让诚信成为农民享有信用贷款的资本,畅通农户小额贷信用贷款“绿色通道”,让农民有启动资金创业。农户小额担保贷款根据农户实际进行“一揽子”授信,其中信用授信最高可达5万元,小微企业根据流动资金实际需求,进行综合授信,其中信用授信最高可以达到10万元。截至目前,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千万元。
此外,为更好地发挥农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保障作用,切实解决全县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西和农村合作银行城关支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帮扶解困,贴心服务”活动。
西和农村合作银行城关支行一直以来在金融服务上急企业所急,积极为中小企业贷款谋便利、谋渠道。“我们坚持立足‘三农’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走差异化服务道路,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力推企业转型升级,我们将一直坚持‘支农路上你我同行’的原则,支农惠农,帮助农民朋友共奔小康之路。”胡福庭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胡福庭以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优秀业绩,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合行事业,他的平凡、真诚、务实、执着赢得储户和员工的声声赞许。
一心一意服务好客户才能促进业务长久发展——记贵州修文县农信社小河沟分社主任熊江/段纲 王仁智
他,40多岁,彝家汉子。
他,语言不多,更没有振耳的山盟海誓,有的只是默默的、本本分分的、踏踏实实的工作。
他——就是修文县农村信用联社小河沟分社主任熊江同志。
熊江自参加信用社工作22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工作,多次被修文县信用联社评为先进工作者,获得过中共修文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普遍对他都有很好的评价。
一
2008年初罕见凝冻期间,时任修文县六桶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熊江带病,坚守岗位,连续29天没有回过一次家,三次从家门口过,也没有到家里看一眼年过八旬的母亲和家人,一心赴在抗凝冻、保支付、保民生服务大众第一线。带领全社职工克服困难,不停业不关门,保证了群众正常办理平常业务及领取各种涉农补贴、低保、五保户、救灾等款项,并送款上门,送救灾贷款到农户。使灾民们及时购买了各种御寒物资和日用品,顺利度过了这个少见最寒冷的冬天。在关键时期,为保一方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谱写了一曲信合人为了人民利益高一切的壮歌,深受当地群众和政府好评。因此,在不久后中共修文县委、县政府召开的“抗凝冻、保民生”表彰大会上,熊江同志被中共修文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全县信合唯一一位“抗凝冻、保民生”先进个人称号。
六桶乡离修文县城约六、七十公里,是修文县最边远的一个乡,也是海拔最高、这次凝冻最严重的乡。
由于连续近一个月的凝冻灾害,使六桶乡境内高压铁塔电杆、电线、普通电杆、电线无法承受厚厚的冰冻,被迫多处倒塌、电线断落,造成该乡大面积停电停水,交通、通讯中断,给该乡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困难。面对困难,六桶信用社干部职工同全乡干部群众一样,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熊江一边每天向县联社领导和乡领导汇报有关工作,一边与乡有关部门协商、配合,共同抗灾救灾。及时成立了六桶社抗灾救灾工作小组,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或用手工、或及时运来发电机安装启动电脑办理业务,保证了全乡各种救灾款、低保户款、困难户款等及时支取、兑付到群众手中,保证了各项业务象平常一样正常开展。
2008年1月26日晚上10点多钟,熊江得知全乡100多万元的各种涉农补贴、低保、五保户、救灾等款项票据、回单传递到距六桶10多公里远的大石信用社时,他一晚没有睡好觉,心里想着的是如何尽快把这些灾民急需的款项兑现到灾民手中。第二天天还没有亮,他和职工汪元江就在鞋上拴着防滑绳子,拄着木棍,踏着茫茫、满山遍野厚厚的冰雪,迎着刺骨的冻雨,步行一溜一滑地向大石迈进。来到大石信用社,他们顾不上休息和吃午饭,拿起各种票据和回单,于下午1点多钟又步行赶回了六桶社。一到社里,他就立即组织职工采取手工操作,及时向灾民们兑现了全乡各种涉农补贴、低保、五保户、救灾等款。
nlc202309041415
凝冻期间,六桶社兑付各项资金400多万元,3000多人次,发放救灾贷款70多万元,150多户。其中,送涉农补贴等资金到农户家5万多元,40多户;送救灾贷款上门10多万元,30多户。
由于停电停水20多天,他与职工们在零下6摄氏度左右、在无暖取的条件下办理业务。大家的的手、脚、耳朵被冻起了冻疮,办理一笔业务要比平时花几倍的时间。吃饭靠化冰块和白雪烧开泡方便面吃,这样一吃就是10多天。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熊江由于连续工作,加之无暖可取,他患上了重感冒,但他没有因此休息过一天,只是到乡卫生所打打针、吃些药,又回到单位上班了。
自2008年1月中旬至2月13日,熊江连续工作29天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一天,直到农历正月初七,气温逐渐升高,冰雪逐渐化去,水、电通逐见恢复,他安排好社里的工作后,下午6点过钟才从单位赶回20多公里远的六广家里,看望80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
他推开家门,望着母亲消瘦的脸,知道母亲一定是生病了,母亲没有责怪儿子,她拉着儿子的手说:“只要信用社的工作做好了娘就放心了,娘这点老毛病没大问题,过几天就好了,你安心去工作吧。”
熊江在家陪母亲和家人吃了一顿饭,给母亲买了些药,吩咐妻子照顾好母亲,他又连夜赶回了信用社。
熊江的家就住在六桶乡至六广镇通修文县城的公路边,但在凝冻期间,他几次从家门口过,由于心系全乡老百姓,也没时间到家里看望年过八旬的母亲和家人一眼,他一心想着的是工作、是灾民、是顾客,他这种顾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信合人爱人民、爱信合的祟高精神。
二
熊江参加信用社工作以来,严于律己,坚守职业道德,绝不利用权利“吃、拿、卡、要”,该放的款及时发放,不该放的款耐心向客户说明不放的理由。他在修文县久长信用社任主任时,久长村一位已经贷到款的微企老板李某某,提着好酒高档香烟晚上来到他家对他表示谢意,被熊江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们信用社贷款给你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希望你发展好,继续按期还款,平时把暂时不用的资金随时存入信用社,这就是对我和信用社最大的好和支持……。请你把你的东西提走,否则我给你提出去。”李老板看到熊江说话严肃坚定,也听说过他的个性,不得不有些灰溜气提回烟酒走了。
熊江常常给员工们讲,我自己能做到的,希望你们也能做到,我要求你们做的,希望你们也监督我做到,让我们互相监督,共同把工作做好。职工们非常钦佩熊江的做人和工作作风。他就象位磕睡较少,勤劳善良的父母样,每天早上,他是最先一个到信用社,首先启动有关设备,为办理业务作准备,随后开门迎接客人的到来。下班了,他又是最后一个走在后。等最后一位客户办完业务离开,他关起大门,等柜员扎完账,他将所有电源关闭、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他才放心离去。有时,职工有特殊事请假,他就顶班。
走村串户,他走在最前,不当甩手干部,不当使嘴者。他的包里,长期揣着纸、笔等办公用具。调查了解、清收难收的贷款,他不当缩头乌龟,他勤动脑,第一个与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耐心做工作,最终把不良贷款收了回来。大石乡一家在农村的某村小学教师王某,前些年借信用社贷款5000元逾期多年未还,利息与本金差不多一样大,信用社信贷员多次上门催收,他就过躲。按理说一位正式教师那些年己有一千五左右的工资,一个月还几百块钱,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还清了,可他为什么不还呢?刚调到大石信用社任主任不久的熊江“微服私访”第一次“哨悄”突然来到他家,熊主任不是绷着脸就逼款,对收贷款的事只字不提,而是面带善容,很和气与他及其妻子摆谈调查了解他家的情况。
经过家访、在王老师所在学校、及附近村民中了解,得知王老师家还贷困难的原因是因他家修建新房、又遇罕见天早,庄稼几乎绝收,孩子上学等困难,背上了一万多元的高利贷,每月高利贷利息要付近千元,加上孩子读书的生活费每月400多元等困难,因此无法归还信用社贷款,了解到这位老师的家庭困难后。熊江鼓励他家不要被困难压倒,并给他家出主义、想办法勤劳致富,度过难关,不仅暂时没有催他家还贷款,而且又陆续借贷款帮助他家养起猪、牛,种上了烤烟等。第二年就还清了高利贷,第三年又还清了信用社贷款本息,如今还在信用社有了存款。
由于熊江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处处带头,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同时,他待职工就象亲兄弟、亲姐妹一样关心。因此,当他调离单位要到新的岗位时,绝大分职工都舍不得他走,职工们含泪送别。
正是由于熊江同志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他在六桶、小河沟等四个信用社任职期间,每个信用社的经营指标、其它各项工作都处于较好发展。截止今年10月21日,小河沟分社各项存款今年上升在全县16个信用社营业机构中排列第四名,其它业务发展也较好。熊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普遍得到了客户的好评,上级的肯定。
三圳中心小学张凯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更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材的历史使命。
尊重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敬业精神的首要标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心态。热爱和尊重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只有对教育事业怀有积极的态度,充满敬重的情感,才能维护它和成就它,才能从中找到喜悦和快乐,在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辩证角度来讲,爱岗和敬业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从二者的联系来看,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体现。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更加认真地创造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一个敬业的人会在认真负责其所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进一步热爱教育事业。从二者的区别来看,爱岗更多是一种情感体验,敬业更多是态度和行为体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教师在爱岗敬业的践行中做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一个有工作绩效的人。
要成为一名爱岗敬业的优质老师,我想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学生,要学会宽容,不求全责备;要学会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纯粹以成绩论成败。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完美的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才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二是要有一颗善良包容的心。每一位学生都是心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对知识充满渴求,急需要我们的承认。学生在我们的眼里更没有高低贵贱、贫富差距、优等生和差等生之分。因此,我们不仅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开、公正全面的评价学生,更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指出,让他们有成就感、荣耀感,激发他们向上、向前。同时也要为学生灌输一个思想:上课我们是师生,下课后我们是亲人。只有热爱学生,帮助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学生才把我们当亲人看待,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才敢于给我们说,我们才能共同解决好,使我们的这个“家”更加美好。
三是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个好的教师,除了注重“言传”外,还必须重视“身教”。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灵魂、极具模仿能力的学生、所以教师言行极易影响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人,只有诚实正真,爱岗敬业、工作认真、治学严谨、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令学生敬重,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给学生以楷模、表率的影响,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四是要博学好学,强化自身素质。现代知识社会的特点就是知识爆炸和学科的交叉,信息层出不穷,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学科知识,并努力阅读一些其它学科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作为以传授知识为使命的教师,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只有终生学习,不断进取,强化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才能适应和胜任时代和职业的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理论,高水平的学术造诣,能够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
高安乡中心小学
韦 奔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生活有目的有依据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党90年的奋斗历史证明,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从理想信念这个源头抓起,坚持正本清源,并注重贯穿始终,使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活动真正收到实效。
那么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坚定理想信念,以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培养人格呢?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标,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方向,为坚持群众路线开好局,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教师队伍中大多数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坚定的,理想是崇高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出现了信仰模糊、信仰缺失,甚至信仰倒退的现象。有的思想上左右摇摆,实践中徘徊犹豫,不能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键时刻“站不出来、冲不上去”。这样的党员,群众不服气,百姓看不起。面对一日千里的社会发展现况,给我们的理想信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事物也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去糟求精。我们要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技术、知识、方法、观念,这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鉴别真假优劣,因为教育工作者是接受新知识最前沿的人,也是最活跃的群体。但有的教师在“四风”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求实效,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守纪律,群众感情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理想信念的淡薄,“四风”的存在,是危害教育教学的一大毒瘤,如不割除,必将四处漫延,最终阻碍教育教学的发展。他们走偏了方向,开始逐本求末,金钱至上。他们丢掉了政治情操、专业素养,腐灼我们的学生。在市场经济下,保持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纯洁性是党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职业操守的要求。我们国力的发展是需要一支严谨、稳定、操守高尚、专业素养过硬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这就需要党员教育工作者首先坚定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坚定走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念,使之经得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保证教育路线与实际教学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学习,坚定教育工作者队伍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同时,让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向市场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实行优胜劣汰,确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稳定的、有创造力、有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信念;让“信念”确保教育工作者队伍永远具备青春活力,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发展要求。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重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查找“软骨病、冷漠病、浮躁病、享乐病、梗阻病、懒散病”等“六病”,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集中整治这四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深恶痛绝、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不良之风,去除“六病”。而“四风”的形成,“六病”的存在,正是源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轨道,思想道德滑坡,个人至上、享乐至上占据了头脑。因此,要想解决“四风”、去除“六病”,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理想信念是否缺失和坚定的问题。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解决“四风”、去除“六病”的方法,就是要补足理想信念之‘钙’。高安乡中心小学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十分注重坚定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召开一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开展一次廉洁从教教育、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全体党员观看教育片《四风之害》、进行一次工作作风整顿、开一次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全校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只有牢牢把握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关键,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方能夯实廉洁从教的根基,筑牢防变的道德底线;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增强党性锻炼,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把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矢志不移,振奋精神、克难前行,从而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见实效。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提高教育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需要 坚定理想信念是各项建设事业和一切工作的行动先导、力量源泉和政治保证。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身体、有纪律、有开拓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素质教育而言,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前者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始终为社会主义祖国勤奋工作。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的新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规范行为准则和思想政治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同时,在本职工作中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学习,提升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情操。只有使教育工作者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之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树立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才能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追求,才有动力把自己武装成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育工作者,即有再学习要求、有与学生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是指导者的角色、是科研型的复合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才有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人生境界,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坚定理想信念是转变好教师队伍作风的动力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作风的真正好转,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作风的转变,来源于思想深处的认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要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有效推进教师干部的作风建设,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崇高精神的感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夯实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加强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对事物本质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才能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才能保持理论上的成熟、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大风大浪面前站稳正确立场,在关键时刻经得起检验考验。
二是坚持爱岗敬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个人对本职岗位尽职尽责,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远有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锐意改革的人民公仆,近有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模范践行“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奉献精神,正是源于对党和国家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深情厚爱的理想信念。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和进取精神,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理想和价值,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三是坚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建立促进我们教师队伍里的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廉洁从教的长效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要加强问责,健全监督体系,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要完善各种制度、作出整改责任承诺、创新作风建设体系。制度一旦出台,就要严格遵守,做到令行禁止、不搞例外,严肃查处违反制度、规避制度的各种行为,决不允许打擦边球、搞变通,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同时,建立健全激励先进的制度和机制,大力弘扬清风正气,以创建满意学校,满意人民教师为主要载体,突出正面典型的宣传教育、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全校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营造一个人人比学赶帮、争做典范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教育事业创新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是科学的、现实的、健全的、崇高的信仰。现在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学生是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让学生从小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是学校教育的当代主题。作为教师,要时刻把宣讲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者。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信念不是空洞的,它是有实质内容的,是通过人们的实践工作和言论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们的工作实践是检验和判断信念坚定与否的标准,又是树立和坚定人的理想信念的根源和动力。只有将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扎根于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服务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信念”才能有厚实的滋养土壤,牢固的根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坚定信念,就必须把对自己的崇高理想追求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实践中,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要把今天的劳动与明天的成果相联系起来,因为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是创造未来社会更大生产力的源泉。作为人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的意义,努力学习使自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称职、信念坚定,才能担负起培养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要求的有用人才,为此奋斗终生。
五、坚定理想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走向富强,靠的是人民大众团结一心的奋斗。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一切。因此,要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强国富民信念去团结和组织广泛的人民武装大众持续奋斗。这就需要知识武装,只有知识武装起来的合力大众才是最具有力量的。源源不断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人民寄以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事业是崇高的,是因为我们武装了大众,使我们的国家步向强盛、富饶,因此我们要坚定我们的教育事业信念,服务大众、服务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w w
w.5 Y K J.Com 1
教师爱岗演讲稿:忠诚和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机会日益增多,选择范围日益扩大,中小学教师也有了退职干其他工作的自由。但是无论从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来讲,还是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数量来讲,都十分需要稳定和补充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投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有志青年尤其是已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是一种严峻的验.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现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教,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尊师传统。今天,教师的经济地位虽然并不高,但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从总体上看并不低,而且教师的整体地位从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以来也显示了逐渐提高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的时候,还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服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角度考虑。教师工作确实是艰苦的,但是教师职业不失为一种最愉快的职业,每一位教师都曾有过激动人心的时刻,每一位教师都曾有过当教师的欣喜。人民教师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人是有感情的,教师养育的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人民教师忠诚和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体现在他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热爱学生
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所定的。每一个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当具有这样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培养有道德的人才,而热爱学生是培养和塑造有道德的人才的前提,从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来看也是如此。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是机械地往学生的脑袋中装物品。教师不热爱学生,就不会关心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教师既不会了解学生要学什么,也不会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呼应,就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热爱学生在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作用更明显,学生才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绝不是溺爱,热爱学生包括严格要求学生,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是真正热爱学生。当然,严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才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和接爱。严格要求要建立在善意的基础上,并且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严慈相济,教律相济,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热爱学生包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内容。真正热爱学生,就应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是了解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宽广心胸和宽宏气度的表现;教师要了解学生,这是教师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教师要信任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教师要关心学生,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也关心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表现,这洋才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表现,同时也能从热爱学生中品尝到教育的乐趣,从中汲取力量。
(二)以身作则
教师只有做到以身作则,才能为人表率,教师只有身体力行,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才能使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第一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道德评价能力,第二要求教师有克己为人的毅力,第三要求教师有学而不厌的活力。教师对自己要求愈严格,他在学生面前就愈有威信,而愈有威信的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就愈要严格。教师每一个缺陷和瑕点都可能扩散为一批学生缺陷和瑕点。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教育对象面前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和侧重点。教师的举止稳重,在上课时和课余活动时表现不一样,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举止稳重表现也不一样。总而言之,教师的以身作则是高尚的政治、道德品质的自然流露,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的自觉表现,一个分不清真善美阳假恶丑的教师是不可能懂得用什么样的身教去感染和教育学生的。
(三)诲人不倦
所谓“诲人不倦”,就是要满腔热情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直到学生学会和掌握应当掌握的知识为止。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诲人不倦是教师忠于职守的表现,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表现。
总之,作为人民教师,仅有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认识和情感是不够的,还需要经受毅志的考验。特别是在当前人民教师的经济地位还不够高,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还比较低,教书育人的工作负担比较重,时代对教师的政治、文化、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能不能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对教师是严峻的意志考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是当代教师神圣而崇高的职责,是当代教师优良的政治、道德素质的反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文章来 源w w
1 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问题的提出
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较快,就业形势持续看紧。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2005年为280万,2006年为338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这还不包括往届滞留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以2007年为例,全国劳动力供给达1,400万,高校毕业生只占其中约35%,除此之外还有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以及其它各种职业转换者。而2007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加上自然减员空出的岗位,预计共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1]。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以2006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总计达到413万人,其中约有60%未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由于各种原因有近70%会在一年内有一次以上的工作变动。这群人在求职市场中已经占到30%之多,以往毕业后3年之内转换工作的“合理跳槽期”,已被大量的“一年之痒”所替代[2]。西安某公司对初就职的高校毕业生做了抽样调查,其数据显示,在2,000份抽样调查中,有63%的接受调查者表示有过跳槽经历,其中30%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有过3次或3次以上的跳槽。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李同学可谓打破了跳槽纪录:4个多月时间里跳槽13次,其中最短的一次在一家广告公司呆了4小时[3]。以上数据资料提示: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2 对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问题的解析
2.1 对职业忠诚的解析
职业忠诚主要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愿意为此献身的精神。职业忠诚的本质体现在:①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②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③职业忠诚是一种善良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④职业忠诚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4]。有人因此认为,职业忠诚集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于一身,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发自内心的尊重、是热爱等情感及愿意终生为之献身的精神的有机统一,是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操守观的综合表现,也是人才在职业上走向成功和卓越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源泉[5]。
高校毕业生就业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毕业生作为职场新人的职业忠诚度是相互联系的: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进行二次择业甚至是三次、四次、多次择业的高校毕业生,要为同一个劳动力提供两次、三次甚至是更多的机会,这无疑加重了劳动力市场供给岗位的负担。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在于使各种知识通过人才这个载体为社会所用,而部分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选择职业后,无法安心工作,持续从事一份工作的周期越来越短,目前这种职业漂泊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各用人单位的凝聚与发展,甚至可能会成为其稳定隐患[6],同时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资本和经验积累。现在存在这样一个怪圈,因为不好就业,所以先“屈就”一般的工作,因为现有工作是“屈就”的,所以一有机会就想换更好的,这样,就业困境和职业漂泊两者彼此之间似乎在推波助澜,对此,高校和毕业生自身都难辞其咎。
2.2 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导致岗位供给规模相对缩小。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繁荣,生产力提高推动着经济发展蒸蒸日上,这是可喜的经济现象。高校的适时扩招让社会有了更多更广的人才选择机会。从表面上看,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似乎呈现出双赢的景象。事实上,教育与经济是互相促进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效率的提高使产业结构急速发生变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劳动力资本的节省,以前需要三四个人处理的工作如今只需要一个人甚至直接用机器操作就可以完成。这种反差造成了各个行业,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岗位供应量锐减,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的选择范围缩小竞争却增加,这样获得称心岗位的机率自然大大降低,而高校毕业生得不到理想的工作便不停地寻找不停地跳槽,如此一来,必然造成劳动力市场周转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持续性的囤积,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搜索寻找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职业忠诚缺失的社会原因。
高校就业指导的方向性偏差。生源是高校的生命线。学生进得来出得去高校的生存发展才得以为继。然而,当前就业竞争激烈,不少高校由于自身因素,毕业生就业情况连年下滑。为了维持其生存发展,高校不得不担负起学生就业的重任。目前不少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旨在引导即将毕业的学生如何成功地择业。但是不少高校过于注重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希望以此作为其以后招生的王牌口号,因此急切地将一届届学生推出校门,以致在开展就业指导时未免有些急功近利,一再教育学生,放低要求不要期望一步到位选择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曲线救国,先在第一次就业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就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第一份工作不会是你的终身职业,只要先找到一个跳台,以后再往更好的去处走。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的这种方向性的偏差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的教育性因素。
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与心态因素。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问题中的第一主体,其自身因素在这一话题中自然是不可不提的。刚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存在职业困顿现象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但原因则因人而异,主要有四:①职业意向和兴趣不明,就业心态不稳,存在盲目跟风现象。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的兴趣又不甚了解,不主动寻求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教育,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动力与规划,就业时无法对自身能力进行准确估计,心态飘浮,盲目跟风,不注重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分析和了解。②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知识体系狭隘。排除高校课程设置方面的因素,高校毕业生自身在校期间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不够,不注重对专业外知识的获取,不注重训练自身拓展知识结构的能力。③责任担当意识薄弱,诚信概念缺失。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基本出身于独生子女或两个子女的家庭,一般没有经历过大苦大难,对责任感缺乏必要的认识,对诚信也没很清晰的概念,而我国唯分数是举的传统教育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引导;④基本工作能力较低,自我期待较高。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对就业单位的规模、地点、薪酬、福利、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诸多方面期望较高,自身能力却相对不足,缺乏基本的合作、敬业、创新等工作信念和能力[7]。
3 对策与建议
社会产业结构优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指标,这是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培育人才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不能做“一锤子买卖”,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忠诚缺失现象,主要应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对策。
3.1 纠正就业指导的动机,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如今,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如一村一名高校毕业生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选调生计划、农村教师特岗特设计划等。这些政策无不鼓励学生放低姿态,到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去就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指明了方向,提示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应向学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种观念近似于暗示学生先找一份工作呆着,随后再慢慢挑,挑到更好的就跳槽,就业环境本就糟糕,受这种误导的学生又怎能对第一职业忠诚?相反,高校主要应该教育学生放低就业姿态,大城市的空间固然大,生活固然精彩,但竞争也大,中小城市同样需要人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城市为各种人才提供的成长空间也很广阔,高校可以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这样的典型,通过成功案例激励学生把眼界放开,把目光放远,投身基层也一样能干的精彩。
3.2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持续干同一份工作往往是基于各种原因,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如无法胜任工作、处理不好同事关系、缺乏激情等因素,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因素,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知识的机会。千辛万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新生会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歇”的心态。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轻松缺乏管束的环境,如果学生自律性不够强,也许就会歇出惰性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校应在新生入校时,通过高年级学生成功的经历为新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的氛围,让所有学生在激情中受到积极的感染,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持续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社会活动机会,或鼓励学生自己创设这样的机会,推动学生走出校园,多与社会接触,与社会上的各种人相处,在接触社会、观察社会的过程中基本掌握社会生存方面的非知识性技能。
3.3 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不高是责任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与诚信也有一定联系。责任意识和诚信无法通过书本传授,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高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高校在各种活动中应多发挥学生的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其无形中产生对各种活动的主体意识,忘我地投入其中,这种融入精神就是责任意识的萌芽,不断地对这种主体投入精神加以强化就能寓责任于无形。至于诚信教育,高校有必要抛开其狭隘的追求就业率的思想,切实与企业联手,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是非对错作详实的记录,而企业应公正、公平地将学生每一次工作期间的表现加以记录,这种约束机制必然会使高校毕业生择业时更理性,跳槽时更慎重,这种理性和慎重正是职业忠诚的展示,另一方面也是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节约。
3.4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诱发学生合理的就业期待
不少准高校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设想往往过于理想,觉得坐在办公室,端一杯咖啡,签几个字,朝九晚五……这样的生活才符合其设想。殊不知,随着高校毕业生身份的转变,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如愿得到理想的工作,当高就业期待遇到低就业现实,频繁跳槽乃至长期的职业漂泊就在所难免。对此,高校应改良目前流于形式的实习制度,将实习当成一项长期的紧要的工作来抓。高校目前实行的实习制度每名学生均一次,多安排在大三或大四,时间持续几个月,这种实习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具备应有的实效性。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新生进校开始就持续、渐进地强化其专业意识,在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涉及的领域,熟悉今后可能进入的工作环境,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情,适当诱发学生的职业期待。如果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无法产生兴趣,应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方便,一来避免耽误学生前途,二来避免浪费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程小兵.人才就业机制研究[EB/OL].http://www.gzpi.gov.cn/gz-pi07/zjhy/kfp/200712/t20071213_58954.shtml.
[2]硕士毕业3月已换3城市3单位专家:频跳槽碍发展[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61109/n246292358.shtml.
[3]高校毕业生4个月跳槽13次感觉不理想仍继续跳槽[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60911/n245265922.shtml.
[4]刘红梅.论旅游管理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147.
[5]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74.html.
[6]吴飞.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忠诚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150.
【忠诚教育事业】推荐阅读:
忠诚教育讲义11-15
忠诚教育征文警察09-18
忠诚企业主题教育总结09-19
感恩责任及忠诚教育09-25
人民警察忠诚教育心得体会10-26
小学教师忠诚教育心得体会12-24
2024年小学教师忠诚教育心得体会01-14
“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09-11
忠诚责任服务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