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导学案(推荐10篇)
【教学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教师配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做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习效率高了。《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
课后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 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2.谈谈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全诗分成朗读词和歌词两部分,朗读词可以看出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引出下文颂歌)
4.歌词中那些内容是用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从“啊!黄河!”开始到“发扬滋长。”分别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几个方面进行歌颂的。)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 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合作探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研学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查阅资料, 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 (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 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 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 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 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 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 1913年出生, 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 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 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 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 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 英勇抗敌的战士, 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 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 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狂澜宛转哺育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1) 听读:倾听视屏朗读, 注意节奏与重音。 (2) 练读:反复自由朗读, 读出气势和感情。 (3) 赛读:每组一人参赛, 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 思考下列各题:
(1) 题目《黄河颂》中, 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 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学习、讨论后, 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 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 (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 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下列问题。
(1) 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是“屏障”? (3)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 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 请你列出清单。
(1)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 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
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 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 歌颂我们的民族, 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 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 团结起来, 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 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 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姓名:
班级: 【使用说明】
1、提前预习本课,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读课文三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上课讨论。【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朗读课文 注意方法】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朗读方法:
1、读准字音,断句正确流畅。
2、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处要注意感情的渲泻。
3、控制节奏,语速不要太快。【整体感知
牛刀小试】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齐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答案。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
”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合作,思考讨论问题】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拓展训练】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诗人在文章里写到“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作为一名中学生,对于今天的黄河的环保治理,你有怎样好的建议?
【课堂总结】 你的收获:
你的疑问:
【知识卡片】 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黄河)导学案
【教材信息】课题:中国的河流
课型 课时 总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 实施人 实施时间
【学生信息】班级 姓名 所属小组 编号 学习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重点)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难点)
二、导学过程:
(一)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黄河的源流概况:(读图2—39黄河水系)
1、黄河的长度、形状、发源地和注入的海
2、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
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主要支流
(二)、中国的忧患
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黄土高原),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得出:中游河段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
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因此,下游河段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读下图解释:
7米
①该图表示黄河___________河段,称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河段存在的巨大隐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防止灾害,在该河段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河凌汛:
凌汛是一种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黄河凌汛出现的河段在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下游____________。长江为什么没有凌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凌汛措施:_____________。
4、黄河断流:
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断流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治黄河
1、由于黄河含沙量特别大,所以治黄的关键是___________。黄河泥沙90%来自哪里?_________。
因此治黄的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在上中游_________________,在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课堂检测】
1、发源于________山,流经____.____等9省区,注入____,全长_____千米,是我国第____长河。
2、将黄河划分为上、中、下游的城市是()
A、兰州、河口 B、河口、旧孟津 C、河曲、济南 D、河曲、旧孟津
3、被称为“地上河”的黄河河段是()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中下游
4、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的()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华北平原C地势第一级、第二和第三级阶梯 D青海省和甘肃省
5、有关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第二长河 B、是我国第二大河C、含沙量世界最大 D、有巨大的运输价值
6、读图分析:
黄河中上游分界点A______,中下游分界点B______。
发源地①________,注入的海②______。支流③________④_________。水电站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水利枢纽⑧__________。城市⑨_________⑩__________。地形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________、_________,共同流经的地形区________。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在治理黄河上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提升:
1、建国后,治理黄河主要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
2、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各是什么?
【导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歌词大意。【自学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体魄 滋长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2)屏障:(3)狂澜:
(4)澎湃:
(5)哺育:
(6)体魄:
(7)滋长: 3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研讨学习】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2.课文的第一节是朗诵词,是作品的序曲部分,这部分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请同学们归纳作者歌颂黄河的什么?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3.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5.课文第二节主要是“颂黄河”,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6.“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
管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7.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8.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1)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2)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暗喻),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万里长城。这是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的。
9.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这是一个比喻句(暗喻),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10.《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11.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抒胸臆,风格豪迈,有些诗借物抒情,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属于直抒胸臆,风格豪迈之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强烈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1)雄浑豪迈类:王之涣《登鹳雀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委婉含蓄类:何其芳《秋天》、郭沫若《静夜》
【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哺()育 澎湃()狂澜()山巅()2.三个“啊!朋友!”将歌词分为三层,三层意分别是: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
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D.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4 品读下面诗句,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领会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诗中说“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请列举出发生在黄河身边的英雄故事。至少举两例。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节诗的主要内容。
张新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学习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通过诗歌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1.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 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主要著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但是,中华儿女不甘受屈辱,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同年,光未然在延安途中亲历黄河的险峡怒涛,萌动了为黄河放歌的诗情。后受冼星海之约,写出长诗《黄河吟》。
读准字音
山巅()哺育()
澎湃()狂澜()
赞歌()
发源()
屏障()
滋长()
气魄()劈成()
宛转()
一、整体感知(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怎么读?
三个词读起来气势要层层递进,把重音放在黄河的重读上。4.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疑难解析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1)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2)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3)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3.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堡垒。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黄河的?描绘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三、课堂小结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练习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______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3)白日依山尽,_______________。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指导思想】
“情境体验与反复诵读,合作交流与探究思考”。“感人心者莫乎情”,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课堂上,应通过情境设置、反复诵读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民族感情与爱国热情。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所以我想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而是让学生自身合作交流,探究思考,从而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播放MTV《黄河颂》)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是保护祖国的天然屏障。
„„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想像力真丰富!老师也想说一句:我听到了黄河巨浪在咆哮,我仿佛看到了黄河那恢弘的气势,我感受到了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今天让我们带着满腔的豪情来学习《黄河颂》!
(屏幕出示课题)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孙婉婷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
(师生鼓掌)
师: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
(师朗读课文)
师:在诗歌最开始有一段特殊的文字是什么?
生:朗诵词。(齐声回答)
师:这段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引出下文,是一段序曲。
师:非常正确!
师:从诗歌的题目“黄河颂”上看,整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生:“颂”!
师:大家真是“慧眼识字”,没错。是不是诗歌立即就歌颂黄河了呢?
生:不是。(七嘴八舌)
生:是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写。
师: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直接描写的诗句:“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学生齐读)
师:这么优美的文字是由哪一个字统领的?你能体会出黄河的什么特点呢?
生:“望”统领了这段文字。
生:我从“惊涛澎湃”体会到黄河的汹涌澎湃。
生:我从“浊流宛转”读出了黄河的美丽,从“辟成南北两面”感受到黄河的雄壮。
生: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生:我还感受到了黄河的勇敢坚强、顽强奋斗的精神。
„„
师:很好!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内在精神,难怪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
生:啊,黄河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三个“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
生:(齐):啊,黄河!„„
师:那么它是不是把后面分为三个部分呢?这三个部分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呢?重点从哪一方面?
(学生分组讨论)
师:如果要概括部分的话,是不是应该找每节重点词语?你们发现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你认为这里哪个词是重点?
生:摇篮。
师:为什么?
生: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师:我们的文明是从黄河起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师:第二部分的关键词?
生:屏障。
师:为什么说黄河是“民族的屏障”呢?
生:黄河是天险,起了抵御敌人的作用,它保护了中华民族。
师:对,而且黄河的那伟大坚强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精神屏障”!第三个方面呢?
生:,臂膀、民族精神。
师:我们怎样理解“臂膀下的民族精神”?
生: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师:所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那么就让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我们的朗读中升华吧!请同学们齐读剩下的部分!
(学生充满激情地齐读)
师:这里所说的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生:伟大坚强!(齐声回答)
师:“伟大坚强”究竟是什么呢?你个人的理解呢?
生:坚强不屈。
生:勇往直前。
生:势不可挡,不畏艰险的精神。
师:我想此时此刻,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了各自的诠释。最后让我们用心朗读,来诠释这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吧!老师来分一下角色。万埊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声情并茂。
生:黄河颂,光„„
生: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教学反思】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黄河颂,领略黄河的英雄气魄,感悟黄河伟大而坚强的精神吧!二:首先我们认识本课的作者(生读)三:下面我们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齐读)三:初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风采
3、指名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四:研读课文
读出重音和感情
要想读好这首诗,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师语)
(一)望黄河
1、出示朗读指导(生读)
老师按照这种朗读指导,给大家范读这首诗的望黄河部分(师语)
2、指生评价
3、找出表现黄河气势和力量的词语
4、指生读,生评价(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二)颂黄河
作者怀着忧国忧民之心,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心中不免掀起万丈狂澜。(望
黄河滚滚
板书)在作者眼中,黄河已不再是自然河流,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紧密相连。到底有哪些关联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颂黄河部分,并思考:
哪些词体现了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紧密联系?(课件)
1、生诵读诗词找答案(摇篮
屏障
臂膀)
作者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使我们想起了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对于母亲的歌颂和赞美,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诵读这部分内容?(缓慢温和)那些词表现了对黄河母亲的赞美?对这些词我们要读的舒缓柔和,读出对黄河母亲的赞美和热爱 之情。请同学们酝酿感情,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生读,生评价,齐读
屏障的意思是什么?黄河用什么铸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怎样的英雄体魄?在我们的印象中,巨人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力大无穷)诗中哪些词体现了黄河的力量之美呢?找一找。读这些词语时我们一定要重读,读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师语)
3、指生读,生评价
黄河用英雄的体魄铸成我们民族屏障的作用是什么呢?
同学们,1938年,日本侵略者窥视着我们的家园,践踏着我国的领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黄河以他英雄的体魄出现了,他出现的目的就是保卫我们的家园。所以,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对黄河的感激和有了这个屏障的自豪感。请同学们酝酿感情,试着读一读。(师语)
4、指生读,生评价。齐读
诗中又是怎样写臂膀的?一个铁字突出了臂膀的力量。更彰显了黄河雷霆万钧的力量。哪些词体现了黄河雷霆万钧的力量呢?对于这些词,我们应该怎样读?重读还是轻读?请同学们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出黄河的力量之美。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黄河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所以,我们除了读出力量之美,我们还要读出豪迈乐观之情。
5、指生读、生评价
齐读
黄河以他英雄的体魄和伟大坚强的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这正是作者所要歌颂的黄河精神(颂
黄河精神
板书)
同学们,请不要忘记本诗的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在我们的国土上,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黄河,难道他只是歌颂黄河精神吗?他歌颂黄河精神的目的是什么?请在诗中找出答案。(号召中华儿女
学习黄河精神)
6、指名读那一部分内容。
根据上面的学习,这位同学注意了需要重读的词语并读出了重音,很好。现在请大家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同学们,作者歌颂黄河精神的目的,就是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把黄河精神变成我们的民族之魂(立
民族之魂
板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民族之魂,我们才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同学们,在这首气势恢宏的爱国诗篇中,你认为那一部分集中抒发了作者炽烈的感情呢?我相信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一部分背诵下来。(检查背诵)
同学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还需要学习黄河精神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读、悟、赏
教学媒体:录音机;电视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 以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配以朗颂词引入;
2. 整体感知
(1) 录音范读,学生体验作品语感和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好诗歌基调--热情、悲壮、豪迈)
(3)(配乐)齐读
(4) 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并朗读;
3. 质疑
4. 深入探究(用投影片展示问题)
(1) 第一节歌颂了黄河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 第二节“颂前”哪个系统领诗句?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此诗文坛人仅仅是歌颂黄河吗?
5. 思维拓展:
(1)第二节中“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抽生讲)再放英雄故事的画面,让学生猜,画面中的英雄是谁?最后放《英雄赞歌》来结束对英雄的赞颂?”
(2)仿写:“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你熟悉的事物。
(3)放《黄河颂》的录音,让同学们感受这首诗的悲壮感情。
(4)齐唱《保卫黄河》并配以黄河的画面。
6. 小结:
《黄河颂》这首诗不仅歌颂、赞美了黄河,赞美了黄河,而且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并让我们炎黄子孙学习这种精神。
7.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光未然
序曲(朗诵)--(歌唱)主体---尾声
【《黄河颂》导学案】推荐阅读:
黄河颂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02-08
黄河颂节奏09-19
《黄河颂》说课稿09-28
黄河颂教案设计02-10
黄河颂演讲稿06-02
黄河颂教学设计06-08
黄河颂阅读答案参考12-02
黄河颂教案两课时12-31
语文《黄河颂》教学反思01-27
七年级诗歌《黄河颂》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