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上册课文目录(精选8篇)

初中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篇1

第一组

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4 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识字2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识字3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识字4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15 小柳树和小枣树16 风娃娃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识字5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

语文园地五

识字6窗前的气球假如日记两则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识字7“红领巾”真好27 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29 父亲和鸟语文园地七第八组

识字8我是什么31 回声

太空生活趣事多33 活化石

初中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篇2

一、将课文当做写作的模板

实际上, 课文就是作文的最好的模板。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结构, 并且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就好像建构了一座坚固的桥墩。一般来讲, 文章有四种结构方式:

1. 并列式。

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例如巴尔扎克写作的《葛朗台》一文, 一共写了三件事情, 这三件事就是并列关系, 一起反映了葛朗台的贪婪吝啬。

2. 总分式。

这种结构方式还能以“分-总”或者“总-分-总”的方式出现。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式的结构。一般来讲, 这种结构大多出现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 可是若能够灵活地运用, 在记叙文中也一样可以使用。

3. 对照式。

这种结构形式一般表现为一实一虚、一正一反或一阴一阳;而在内容方面则是通过真假、善恶、美丑等对立的形式来作对比、讨论、抒情或者叙事记人。这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相反的事物处在一起, 往往就是最美丽的和谐。”这种对照的好处也正在于这一点上。

4. 层进式。

这种结构形式也叫做纵式结构, 指的是文章的各个部分是层层深入的, 有的是由浅到深, 有的是由表及里, 有的则是环环相扣, 不论哪种形式, 每一个部分都有固定的位置, 且后面一层必然是以前一层为基础的。这样的结构就会让人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自然而然就能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将课文内容当做写作的素材

屈原博闻强识, 所以能够创立“楚辞”;司马迁博览漫游, 所以能著《史记》。我们很多初中生在写作文时都会抱怨说没有素材, 每次写作文总是那几个陈旧的素材, 缺乏新意。实际上, 我们每天学习的课本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素材的宝藏。在课文中, 有许许多多作文所需要的素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指导学生挖掘这一宝库, 给桥梁架上一个宽广的桥面。

1. 通过学习课文, 可以让初中生掌握作家资料。

比如说,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 有“编三绝”的孔子, 有刻苦读书的范仲淹, 有牛角挂书的李密等等, 这些人就可以成为我们写勤奋学习、有毅力等作文的素材。

2. 课文中出现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例如, 《林冲风雪山神庙》中外柔内刚的林冲,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那个保守而反动的别理科夫, 《阿Q正传》中自欺自慰的阿Q等等, 这些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可以为写作提供非常好的素材。

3. 课本中有大量的诗词, 这些也可以为作文所用。

在生活中, 我们有时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往往一句古诗词就能恰当地表达出一切。在写作时, 如果能够巧妙地嵌入诗词名句, 那么无疑会成为作文的一个亮点。

三、借鉴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有了桥墩和桥面, 还需要对其进行美化。在写作中,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能够让作文更加吸引人。而从课文中来借鉴那些优美的语句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 要善于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与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秀的写作技巧, 并试着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比如说, 有些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 一般只是写一写人物的外貌或者动作, 很少有人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荷花淀》等课文时, 抓住文学形象的细节描写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以及如何来进行细节描写。例如在讲解动作细节描写时, 语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自己地来讲解, 最终让学生明白:要写好动作细节, 一是要注意动词的使用, 二是要用好动词的修饰语。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一写作技巧了。

语文课本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优秀范文, 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且也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良好教材, 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绝佳素材。通过背诵、模仿、扩写、改写、续写等各种灵活的方式, 能够让学生逐渐地掌握写作技巧, 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可以说, 教师的良好的引导是构建语文课文与写作桥梁的重要的纽带。

摘要:语文课文和写作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师对于课文进行充分的把握, 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就如何构建课文和写作之间的联系进行简要阐述。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联系

参考文献

[1]关世民.改变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薄弱状况的有效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 (09) .

[2]陈群, 何爱清.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文学教育 (上) .2009 (07) .

初中语文课文背诵技巧分析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文背诵 技巧分析

课文背诵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也是令很多学生感到头痛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不喜欢背诵课文,因为背诵课文会花费很多时间,且经常背完后还会忘,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背诵课文。其实背诵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死记硬背只是其中一种,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灌输一些背诵技巧,帮助学生迅速背诵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剖析课文内容,理解后尝试背诵

要想更好地背诵课文,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中的大体意思搞清楚,并对课文有较为清晰的评价。当对课文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背诵,学生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比如在讲授课文《老山界》这篇文章时,课后要求背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比较短,但用词用句都比较讲究,因此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分析过,这段文字主要讲得什么内容啊?”学生们思考后回答:“讲的是作者夜间在山谷中休息时的情景,由于山谷中非常冷和静,导致作者一时无法入睡。”教师继续引导:“对,那么晚上在山谷中睡觉,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休息?”学生们思考后回答:“寒冷、星星、黑山、寂静、耳边的声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寒冷时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先是被寒冷冻醒,随后裹下被子仍然感到很冷。”“非常好,那么‘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这句话如何理解?”学生思考后回答:“作者在深山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交杂在一起后,耳朵中的声音已经混淆了。”教师提出这几个问题,当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非常好,下面大家从这几点出发,对课文进行理解后,再尝试着背诵课文试试。”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很快背诵完课文。

理解课文需要学生对课文段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再背诵课文内容,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背诵课文内容。

二、摸清课文结构,明白后尝试背诵

摸通课文结构与理解课文不同,理解课文是在宏观的角度上把握课文内容,而摸通课文结构则是在理清段落书写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再逐个背诵这些内容,最后将这些已经背诵好的内容连成串,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达到背诵目的。

比如在讲授课文《背影》这篇文章时,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内容相对较长,如果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就仍然难以背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掌握段落书写顺序的方式进行记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段,作者一共描述了几个情景。”学生思考后回答:“1.对话;2.去买橘子;3.感动;4.往回走;5.告别后的交流及感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按着这个思路,依次朗读并背诵课文,最后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背诵,这段文字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理清课文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中先后描述的内容进行熟悉,然后将每部分内容拆散开进行记忆,当学生全部记忆清楚后再综合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记忆整段文章。

三、寻找关键词语,记录后尝试背诵

任何一篇需要大家记忆的段落中都有很多关键的词语或者语句,这些词语和语句是组成整个段落的关键内容,如果说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仍不能很好地背诵课文的话,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抄写在一张纸上,再拿着纸进行课文的背诵,通过这种方式背诵,当学生遇到无法记忆的内容时,可以迅速找到提示点,从而更高效地记忆课文。

比如在讲授课文《故乡》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书写顺序记录下来,最后这样引导学生:“大家在背诵课文时留意自己在什么地方容易记不住,将这些你记不住的或者你认为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短句书写出来。”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记录,有的学生这样记录:“潺潺的水声、隔绝、隔膜、不愿意辛苦辗转、麻木而生活、辛苦恣睢、希望、手制的偶像、朦胧中、海边碧绿、没有路。”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将一些自认为难以記忆的内容记录下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合上课本,尝试将课文内容背诵出来,学生按照自己抄写的内容进行背诵,很快就背诵了好几遍,最后合上本子也能将文章背诵出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背诵课文,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翻书的频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看书也能将课文背出来的喜悦之情。同时当学生背诵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提示的方式顺利跨过难关,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背诵课文会更加轻松。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背诵环节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个环节,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背诵这些课文,往往强制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一些学生越背越烦,因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背诵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课文、摸清课文大体结构及书写课文关键词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清.初中语文背诵教学技巧研究[J].赤子,2015,20.

[2]耿淑华.初中语文背诵教学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初中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篇4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新闻阅读

1、消息二则/毛泽东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飞天”凌空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

樊云芳

4、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 蒲海洋任务二

新闻采访 任务三

新闻写作 口语交际 讲述 阅读

5、藤野先生/鲁迅

6、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7*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8*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写作

学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阅读

9、三峡/郦道元

10、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 与朱元思书/吴均

12、唐诗五首

野望/王绩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龟虽寿/曹操

赠从弟(其二)/刘桢

梁甫行/曹植

第四单元

阅读

13、背影/朱自清

14、白杨礼赞/茅盾

15*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6* 昆明的雨/汪曾祺

写作

语言要连贯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阅读

17、中国石拱桥/茅以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 蝉/法布尔

20* 梦回繁华/毛宁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口语交际

复述与转述

名著导读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阅读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列子》

23*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写作

表达要得体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篇5

1、鼎湖山听泉(谢大光)

2、林中小溪(普里什文)

3、飞红滴翠记黄山(柯蓝)

4、画山绣水(杨朔)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六)《温泉》(碧野)(节选自《山泉水暖》)专题“气象物候”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

5、故乡(鲁迅)

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7、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8、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 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9、成功(季羡林)

10、论创造(节录)(罗曼·罗兰)

1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

12、说美(培根)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3、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晓雪

附:白鹭——郭沫若

14、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茅盾

附:百合花——茹志鹃

15、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附: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乡愁(余光中)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结构的调整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李煜)

浣溪沙(晏殊)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

22、绿(朱自清)

23、囚绿记(陆蠡)

25、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宋淑运)

25、一双手(姜孟之)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绿(艾青)

古代诗词三首

龟虽寿(曹操)使至塞上(王维)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专题“广告多棱镜”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简单的会议记录、简单的总结、简单的调查报告、简单的实验报告、说明书)

附录二 名家书法欣赏 附录三 修辞简表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目录 篇6

1 草原 (老舍)

2* 丝绸之路

3 白杨 (袁鹰)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牧童 (吕岩)

舟过安仁 (杨万里)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7* 祖父的园子 (萧红)

8 童年的发现 (费奥多罗夫)

9* 儿童诗两首

我想 (高洪波)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10 杨氏之子 (刘义庆)

11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12* 半截蜡烛

13* 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 再见了,亲人 (魏巍)

15* 金色的鱼钩 (陆定一)

16 桥 (谈歌)

17* 梦想的力量 (江菲)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 将相和 (司马迁)

19 草船借箭 (罗贯中)

20* 景阳冈 (施耐庵)

21* 猴王出世 (吴承恩)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路甬祥)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路甬祥)

网上呼救

把握自己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徐光耀)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吴敬梓)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曹雪芹)

23* 刷子李 (冯骥才)

24* 金钱的魔力 (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26 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27* 与象共舞 (赵丽宏)

28* 彩色的非洲 (彭仁)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1 拉萨古城 (次多)

2 故事两则

加了一句话

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3 一件运动衫 (马克·哈格)

4 丰碑 (李本深)

5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赵明)

6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7 孔明智退司马懿 (罗贯中)

8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冯骥才)

9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字表1

初中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篇7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生:(议论纷纷)这也太差了!改动这么大,全是修改符号!不用读,就知道不怎么样!

师:因为改得多,所以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很差。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作文写于1963年,当时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一等奖。作者是一名初三学生,他的名字叫肖复兴,如今他已经是当代著名作家了。(板书:肖复兴)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生: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呢?

师:仔细读一读原文,你就会发现,文中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我来朗读一部分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师朗读)你们发现什么错误了吗?语言流畅,还挺生动,的确是一篇优秀作文。那么,是谁“鸡蛋里面挑骨头”,找出这么多毛病的呢?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板书: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在为肖复兴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如此认真,有的地方,他对文中的一句话就做了七处修改。现在,就请你们开动脑筋,默读《一张画像》,并对修改之处仔细思考,想一想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改?他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师:(15分钟后)读完了全文,请大家谈一谈收获。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说“站在门口”,修改之后变成了“站在教室门口”,修改之后更准确了。

师:的确如此,只说门口,那谁知道是办公室门口,还是教导处门口呀!何况这段是写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更应该交代清楚地点。

生: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写“上课了”,叶圣陶改成了“上课铃一响”。“上课了”是已经上课的意思,“上课铃一响”是上课前的事,还没上课呢。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同样一句话,有没有“了”,意思绝对不同。我读这篇修改稿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叶圣陶对“了”字的增删。在这篇作文里,有的地方删除了“了”,有的地方又被加上一个“了”。请你们说一说,如果句子里加“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句子有“了”,一般就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肖复兴的作文里,哪些“了”被火眼金睛的叶圣陶先生发现用错了地方。

生: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原来写“画了起来”,叶圣陶把“了”删除了。“画了”就是已经画完了,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在画。

师:说得好!我在同学们的作文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放学回到了家,我立刻翻开了作业本,写了起来”,你们说,这些“了”该不该用呢?

生:不该用,如果用“了”,就表示作业已经完成了。

师:大家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叶圣陶连删三个“了”字。你们仔细想一想,“谈到了国家大事”和“谈到国家大事”,意思是不是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国家大事之后,就不说,已经结束谈话了。如果删掉“了”,就表示正在谈论国家大事。

师:这样的错误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会发现的。你们再来读下面的那句话,这回不是删掉“了”,而是增加“了”。大家说,“长大”和“长大了”,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长大”是一个过程,“长大了”是已经长大。

师:对,你讲得好!文中的王老师是问肖复兴,等他长大了之后做什么,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同学们自己在平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包括平时说话,也要多留心。可不要一张嘴,说出来的都是病句呀!

(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修改,略。)

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叶圣陶先生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他是在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在为肖复兴的作文锦上添花。看到叶圣陶先生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们能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生:(纷纷回答)细心!认真!追求完美!……

师:我带来一本《叶圣陶文集》,这里有他手稿的影印件,你们瞧瞧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在原稿纸上写文章的。(师翻书,向学生展示手稿)这是他65岁时写的文章,题目叫《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作为一位大作家、教育家,完全可以龙飞凤舞地写字了,而他却写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这只是叶圣陶先生一个方面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大作家,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地位很高,时间很宝贵,竟然一丝不苟地帮助一名陌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文发表时,根本没有“叶圣陶”的名字,只有“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肖复兴”的名字,他不图名,不图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大公无私!

师:差不多,但是,“大公无私”应该用在对待国家,对待集体的事情上,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生:无私奉献!

师: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事情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他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红花对绿叶的感恩

师:得到叶圣陶先生的鼓励,肖复兴对写作充满了信心。长大后,他真的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始终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关怀。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他创作了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朗读课文)

师:读过文章,大家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的,不是为了纪念爬山虎,为什么题目要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既然是写叶圣陶的,如果让我起题目,就叫“那位默默奉献的叶圣陶”。有人知道肖复兴为什么不直接提到“叶圣陶”,而把题目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

生:因为他们家养爬山虎。

师:如果他们家养的是牡丹花,就叫“那朵美丽的牡丹花”吗?要是养了一只小狗,就叫“那只可爱的小狗”,是这样吗?

生:不能这样。

师:你想一想,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绿色的叶子,爬满了墙。

师:那好,你再想想叶圣陶,他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为别人做事也那么负责。肖复兴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和叶圣陶没有一点关系,他能为肖复兴付出这么多,这么认真地替他修改作文,这能说明叶圣陶是怎样一个人?

生:(纷纷回答)乐于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师:对,爬山虎也是这样。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炎热的夏天,你站在爬满爬山虎的墙边,会感到一阵阵凉爽,这就是爬山虎的作用:在炎炎夏日默默地为人们送来阵阵清凉。这正是叶圣陶与爬山虎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哪个词儿是作者要突出的关键词呀?

生:“绿绿的”!

师:对,这个“绿”字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一定隐藏着作者的意图。绿色与叶圣陶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时无语,思考。)

师:爬山虎这种植物,只长绿叶,不开红花。叶圣陶先生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么像绿叶呀!他甘当绿叶,不做红花,所以课文中写道:“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板书:绿叶)那么,谁是那朵娇艳的红花呢?

生:肖复兴!

师:(板书:红花)叶圣陶就甘当这样的绿叶,让肖复兴的作文变得完美,让肖复兴和他的作文变成娇艳的红花,博得人们的赞赏,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肖复兴这样感慨道:“我应该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现在,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因为爬山虎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而叶老先生也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题目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你说得虽然没错,不过有点简单,作者要强调的“绿绿的”,没有体现出来。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人们带来阴凉,那样无私,它不会开花,不去炫耀,叶圣陶先生就是如此。一位知名的大作家却用他那宝贵的时间给一位素昧平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成为一朵艳丽的花,而自己却甘当绿叶,不求回报,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你既说出了爬山虎的特点,又说出了叶圣陶的品格。如果说叶圣陶对肖复兴作文的修改是绿叶对红花的关爱,那么,肖复兴的这篇回忆文章就是红花对绿叶的感恩。你们想一想,如果绿叶与红花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请你任选其一,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10分钟后,朗读点评,略。)

师:今天,我们见识了绿叶的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受到了红花那颗永远不变的感恩的心,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希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只绿在肖复兴的眼前,也永远绿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备课笔记

主角和配角

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主角,课后的“资料袋”是配角,这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部电影,大明星当主角,无名小卒当配角,这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一切都不是万古不变的。

我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很熟悉,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这本书中仔细阅读过原文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我一向喜欢阅读作家的手稿,透过他们的修改痕迹,我能发现他们思考的过程,体会到他们字斟句酌的匠心。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真可谓细致入微,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细细对比原文与改后的语句,我不仅受到遣词造句方面的启发,还被老一辈文学家、教育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所震撼。联想到当前许多出版物中可笑又可气的文字错误,许多畅销书作家惊人的创作速度,我们这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晚辈,是不是应该在老一辈面前无地自容呢?

当我翻开人教版语文书,在“资料袋”中,重温叶老先生的修改稿的时候,我再一次受到震撼。我看过叶老先生的照片,那是个憨厚朴实、与世无争的老人,我也见过叶老先生的书法,那是些工工整整、笔锋内敛的字体。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初中学生创造了笔下的完美。这时,我忽然明白了,肖复兴为什么把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甘当绿叶,不做红花,这是爬山虎的特点,更是叶圣陶先生的写照。

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是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一把金钥匙。先把钥匙握在手里,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铁将军,我们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所以,我觉得语文书里的“资料袋”制作得太小了,不足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绿叶全貌。好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把《一张画像》的全文,连同叶老先生写的评语,全都印发给学生。结果,还没正式阅读课文呢,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所以,理解起课文来,就轻而易举了。

品味初中语文课文的两种方法 篇8

一、营造氛围品味,情境相融

我们都知道,身处一曲激昂的音乐声中,我们顿时感到全身充满力量;看到明媚的景致,内心就被一种柔和的阳光所充溢。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作品所蕴含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营造氛围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娓娓道来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故事、人物的传奇人生,也可以展示几幅图片,更可以播放与作品相关的轻音乐等等。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和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相结合。设计和组织手段要能够起到“拉拢”学生情绪的作用,能把学生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带到作品中去。

配乐品读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品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这样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时,尽量不用音乐。重点的部分,就要用讲评书的语气语调,像讲故事一样声情并茂地讲述出人物的喜乐哀愁。读到《荷塘月色》这样的写景抒情散文时,就要选择节奏较慢、旋律舒缓的轻音乐。对于精彩的内容,和学生们一起去赏读,“不厌其烦”地品味,一直达到“情至”。如果读得不到位,学生品不到,课文里的重要内容也就很难理解。

二、放松心境品味,构化场景

上面我们谈到了氛围营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实际上,有许多文章在氛围营造之后,还可以采用闭目倾听的品味方法。

在我们的很多课文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范读(有的是学生代表读)第一遍课文时,常常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文、读文。有时,我们在听课时也会刻意听听教者是否无教学目的而要求学生听读。带着几个问题去听读,固然有了目的性,但我觉得,并不一定是所有的课文品读都要如此,特别是第一次品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第一次听读过程中,由于教者的要求,有了急于寻找答案的心理准备,往往是在读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寻找答案上来。我们要求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感受的同时,也给了学生们压力,使学生们的品读重心发生了偏移。这样一来,一篇好的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景、情、事就不能完美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破坏了文章的美,破坏了学生全身心品味的心情。

我们看一部电影,很少有观众带着问题去电影院,人们大都是怀着一种兴趣、一种欣赏、一种放松的心境去看电影的。可是,对于里面的故事情节却记得一清二楚,感受颇丰。也是依据这样的想法,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和同学们在第一次听读文章时,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要求同学们放松紧张的心理。与此同时,我也充许学生们的坐姿可以有变化,可以坐端正,也可以靠在椅背上。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心境轻松地伴随读者的声音进入到作品中去,发挥好想像能力,构化课文里的场景,细心感觉作品里面的人和事。经过培养,我发现这样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对作品感悟也深得多。

一篇课文学完了,千万不要以为稍稍总结一下就可以了,时间允许的话应重品一下课文重点内容,再感悟一下作品中的人、事、景,适当地渲染一下氛围,这对于深化课文主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是必要的。课尾再次品读做得好,有余音绕梁之感。

上一篇:店员劳动合同【固定期限下一篇:倍数与因数听课评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