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总结(共8篇)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学习型中国论坛”上发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展望明年,恐怕也不会太好。我想现在经济下行,恐怕是三种原因叠加起来造成的:
第一,经济危机之后,世界整个经济在收缩。世界贸易实际是在收缩的。中国也在跟着收缩,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如果世界的贸易在收缩,中国的贸易也在收缩。这样造成了中国经济一个巨大的(转变)。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3,现在这1/3基本上没有了,开始变成负的了。这是我们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第二,从内部来说,国家经济发展到今天,也面临一个结构转型。我们的工业化进行了二三十年,到2010年、2012年的时候,基本上达到了顶峰。经济学上的一条规律,当你工业化发展到顶峰之后,财力物力就会向着比较低的生产力部门转移。我们工业部门是生产力最高的部门,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转向服务业,服务业的劳动价值没有工业高,这样也会使得我们经济增长减速。
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经济周期本身的规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避免这个经济周期,只不过你的经济波动是可以大一点、小一点,中国的经济波动应该来说还是蛮剧烈的。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始,我们基本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周期,两次上升、两次下降。第一次上升是1992-1997年,我们的经济上升非常非常快。1997-2003年我们的经济处于下行,而且是一个空缩的状态。如果大家有记忆的话,那一段时间也是我们国家经济非常非常困难的时期。2004-2012年这段时间,是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间,是有史以来我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几年,得益于外部条件改善,得益于我们工业化往上冲。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有一句话就是“即使是猪站在风口上也会飞起来”,因为那时候风大,所以大家都飞得非常高。但是从2012年之后,我们整个经济开始下行,导火索当然是欧洲的危机,传染到全世界。现在看来,唯一还有一点亮点的地方就是美国经济,这也是为什么美元在升,所有国家的货币相比美元都在贬,中国也不例外,会跟着贬。但是我们这个贬值,会不会贬过7呢?我觉得不太可能,如果真有这样贬值的危机,央行肯定是要干预,尤其是一个心理的关口。
过去的周期基本上是大口径,算起来是每七年一个周期,这样算从2012年开始,我们下次的这个周期才刚刚开始。所以2016年大家要准备过一个苦日子,可能会是这一轮经济调整最困难的一年。
这一年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想第一,会有很多企业会被并购掉,会被重组掉,还有一些企业可能不得已宣布破产。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来的消息,明年也是一个重要的调整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前面三个任务实际上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利好的消息,首先“去产能”,我们这些过剩产能的行业,比如说钢铁、水泥、煤炭都要去产能,与此相关的一些行业也要跟着收缩产能,国家已经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去产能的力度到底有多大?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精神来看,可能这个力度会非常大,大家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第二是去库存,我们一线的房子在暴涨,特别是深圳房价暴涨,这事说明现在投资机会少了。大家有钱,中国人还是有钱,你要投资要到少数地方。深圳是被投资者看到是“价值洼地”,冲上去了。但在广大二三四线城市库存量是非常非常大的,要消化起来是极端的困难。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要加快农民进城,希望农民把多余库存消化掉。
我个人更建议政府发债,政府把这些过剩房子收起来。现在这是绝佳的机会,开发商已经意识到明年日子非常难过,政府把房子拿去,打六折你开发商卖不卖,很多开发商愿意尽快的套现。有这些房源之后怎么办?可以分给这些进城的农民,李克强总理说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住房问题,已经进城的一亿人,还有棚户区改造的一亿人,还有新进城一亿人的住房问题,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第三个方面去杠杆,去杠杆不是说要把我们的M2降下来,M2降下来是不太可能,除非你央行大规模的收缩。去杠杆的意思就是要把我们在经济里面说白了就是三角债清理,任务非常艰巨,也会对我们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利好消息就是后面两句话,降成本,会有一些结构性的减税。这次特别提出来要在我们的传统领域要进行减税,甚至要减增值税,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尽管具体的政策没有出来,但是方向已经确定。
最后一个补短板,就是要把我们的一些供给侧的短板给补上。有些传统的供给还不够,我们要补齐短板。
另外一个利好消息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要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这个是从来没有提出过来的。因为我们国家一直把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2%作为一个关口。明年有可能会突破,突破是个利好消息,意味着政府会以更大的力度来促进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对经济会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
再一个利好消息就是股市,上海的战略新兴板明年一定会开,新三板的转板规则可能会出来,对大家都是个利好消息。我希望注册制改革能够尽快的推出,否则又会像今年一样,本来是很好的一头慢牛最后变成一头疯牛,只有让市场变得更加深厚之后,才能让股市变成一头慢牛。
这种情况下,明年我们企业应该做什么?
在寒冬里面,做企业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呢?保持你的现金流,你不要让你的现金流断掉,投资一定要谨慎,哪怕是明年的股市再出现很大的上升苗头,我也希望大家一定要保证自己的现金流。特别是中小企业,千万不要以为股市的钱好赚,我也赚一把。有现金有血才不会倒下。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金融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美国近阶段将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电动汽车等作为支持发展的重点。
一、美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投入。
2009年2月17日的《复兴法案》, 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以及环境保护为投资的重点领域, 分别投入1200亿美元、1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
在《奥巴马—拜登新能源计划》中, 提出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 重点发展洁净煤技术、下一代生物燃料、混合动力汽车等产业;2009年, 美国众议院通过10亿美元的风能法案, 能源部为风能研究的支持力度, 对3所高校进行了财政投资;为支持海洋发电技术的研发, 美国能源部在2010年投入了4000万美元;对于潜在波浪和潮汐发电项目研究, 计划在未来的15-20年, 提供1720亿美元支持;又如, 为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 美国政府安排了20亿美元用于支持30家电动汽车制造企业。
重视对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奥巴马政府执政后, 就将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到了历史最高值:GDP的3%, 并承诺, 在未来的10年内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将翻一番;2009年12月颁布的《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中, 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计划的财政预算, 从2009年的6000万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亿美元, 将制造业联盟伙伴计划 (MEP) 的专项资金预算也提高一倍, 从2008年的9000万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8亿美元。
(二) 税收政策。
2005年, 美国通过《能源政策法案》的修正案, 就提出了对使用新能源的种种鼓励措施:比如, 为推动太阳能的开发使用, 规定对购买太阳能设施的个人其购买费用30%可用来抵税, 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可获得成本30%或者2000美元的减税, 等等。
在2009年的《复兴法案》中, 其中税收方面的投入共2750亿美元。为鼓励节能设施的使用, 为使用节能设施的家庭提供43亿美元的税收扣除;并提供13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给新能源厂商, 这种优惠可享受到2014年。
美国政府曾规定:对于高技术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 实行快速折旧, 使其折旧期限3年, 在所有设备中折旧年限中最短, 以此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投资, 就目前来说, 美国每年折旧提成占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6%-90%甚至更高的水平。
(三) 政府采购。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的航天航空、计算机、半导体等产业处于发展之初, 政府采购给予了其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有效降低了市场进入风险。1960年集成电路刚问世时, 其产品100%是由联邦政府购买的。IBM、惠普等国际IT巨头在发展之初就受到了这种扶持。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 美国有关法律要求政府必须购买国产高能效产品和绿色产品, 比如要求联邦政府2005年购买10万辆洁净汽车。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比较发达, 借贷市场、主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民间资本市场等构成了完整的体系。金融危机后, 美国政府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措施, 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 在借贷市场方面。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08年, 时任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为250亿美元的“高科技车辆制造激励计划”, 为先进汽车制造商提供低息贷款, 并对汽车商进行严格的审批。2009年6月, 公布了首批名单:福特、日产和特斯拉分别获得59亿美元、16亿美元、4.65亿美元,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柴油车的研发。
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有美国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专门成立的中小企业局, 作为一个政府直接参与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贷款的方式有三种:既可以是中小企业局向中小企业全额发放贷款, 也可以是中小企业局和银行协调贷款, 即共同为企业提供贷款, 另外一种是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额贷款, 中小企业局为企业提供90%的担保。不管是那种贷款方式, 其利率水平均低于市面利率。
(二)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在技术扩散和产业化过程中, 美国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近五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清洁技术从研发走向商业化;甚至规定, 从军事研究预算中每年拿出300亿美元, 从事通信、计算机网络、生物等民用产业的研发, 且要求726个军事研发实验室把现有预算的10%-20%拿出来与工业界合资兴办民用企业, 以帮助高科技成果在民用工业中使用。这些都对社会资金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 为新兴产业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三) 建全交易机制融通资金。
“能源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整个经济体内, 建立碳排放额度的拍卖和交易机制;美国可再生能源使用标准 (RPS, 规定了每个州可再生能源取得的比例) 的实施细则规定了绿色证书制度, 该制度规定合格新能源厂商每生产1KWh电量就可得到一份绿色证书, 这种证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 (每份1.5美分) , 或者可以通过存入银行的方式实现融资。
(四) 风险投资市场非常成熟。
这是美国金融市场最显著的特征。除了主板市场外, 美国还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和为新兴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 特别是Nasdaq市场, 不仅为新兴企业提供了好的融资渠道, 还为风险投资进去和推出新兴产业提供了途径。风险投资市场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亮点, 有着“官助民营”的特点, 政府只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 如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创造宽松稳定的发展环境, 政府则很少干预风险投资市场, 这种运作方式是在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的环境中进行的。美国的风险投资切实为新兴企业融资解决了难题。2011年第四季度, 美国风险投资为364家初期阶段的企业共提供了22.7亿美元的融资, 有23.6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提供给了222家成长阶段的企业。2011年全年, 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额为284.3亿美元, 项目数量为3673个。
三、经验总结
(一) 财税支持投入力度大, 支持方式灵活。
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体现了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根据自身的特点, 创新出了很多支持措施: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了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不仅对企业进行补贴, 还对居民个人使用新能源产品进行补贴, 如:对电动汽车的购买者都提供一定额度的购车款返还和补贴等。
(二) 重视自主研发, 奥巴马执政后将科技研发支出提高到了历史最高值, 甚至将一部分军用支出用来支持研发;
英国规定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可实行150%的税款扣减, 大企业则可全额税前扣除;德国对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追加计提折旧;日本的节能研发项目可减除6%的所得税, 等等。
(三) 重视科技园区的建设。
由于产业集群有着专业分工、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优点, 新兴产业要想取得高效的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是其必经之路。而科技园区往往可以作为产业集群形成的载体。美国的硅谷是成功的代表。新兴产业的兴起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入驻园区成为政府政策制定的目标。
(四) 金融支持途径越来越广。
除了传统的低息贷款和资本市场外, 金融市场衍生出的更为积极有效的途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纳斯达克市场为新兴产业融资和资金的退出提供了保障;美国的“绿色证书制度”为企业生产绿色能源赋予新的价值, 它规定新能源企业每生产1KWh电量就可得到一份绿色证书, 这种证书有一定的价值, 可以交易可以存入银行。
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很成熟, 政府为风险投资提供贷款贴息、向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等, 这些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尤其是信用担保, 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 注重引导需求, 培育市场。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危机 央行 流动性
当前我国CPI与PPI走势持续背离,结构性通缩风险加剧,导致实际利率高企,阻碍了经济内生性复苏。治理通缩已成为现阶段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持续的降准降息后,释放的流动性沉积于银行体系内部,实体融资成本并未明显下行。在全面宽松的同时,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快流动性从银行体系向实体部门传导、引导利率下行,已成为现实之需。本文旨在通过对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以及我国央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梳理和总结,为货币当局提供些许参考。
美联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一)固定期限贴现窗口计划(TDWP)
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首次针对危机调降贴现利率50个基点至5.75%。与此同时,美联储改变贴现窗口规则,对存款性机构推出TDWP,将该贴现窗口项下的融资期限延长到30天。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将该项下的最长融资期限延长至90天。2010年1月14日,该项下最长融资期缩短至28天。2010年2月19日,美联储在危机后首次上调银行贴现率25个基点至0.75%,同时宣布从2010年3月18日起将贴现窗口的贷款期限从28天缩短到隔夜。
(二)期限拍卖工具(TAF)
2008年5月2日,美联储将TAF的规模由500亿美元提高到750 亿美元。2008年7月30日,作为28天期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 天期TAF,以更好地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通过TAF计划,美联储在主要贴现窗口下向符合资格存储机构出借抵押贷款,此时的贴现率则由拍卖过程确定。
(三)短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
TSLF是针对一级交易商的固定期限借贷便利,特点是以抵押证券为担保贷出国债,无需公开市场操作,因此可为持有缺乏流动性商品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周转管道,避免其因资金短缺而面临财务困难。2008年7月30日,美联储将TSLF期限延长至84天,并引入TSLF 期权计划。通过TSLF,一般证券交易商可将证券商品当作抵押并与美联储交换美国政府公债,通过销售美债获取现金。
(四)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
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推出PDCF。一级交易商通过清算银行向美联储申请融资,美联储根据一级交易商的抵押品状况向其提供短期融资。抵押品最初设定为投资级证券,2008年9月14日,PDCF抵押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三方回购市场中两大清算银行下所有可接受的抵押品。如此,一级交易商获得了与存款性机构相同的进入贴现窗口的权利,可以从美联储获得隔夜抵押贷款,获得的资格条件与存款性机构类似。
(五)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
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推出AMLF。储蓄机构和银行可以再贴现率从美联储融资,所获得资金用于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购买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在AMLF下,美国存款性机构、银行控股公司及其经纪自营商、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均可获得无追索权的抵押贷款,用以购买在赎回压力下货币市场基金急于变卖的合格商业票据支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如此,美联储为货币市场基金间接地提供了流动性,从而避免踩踏带来的短期金融产品价格暴跌和收益率飙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吸引力。
(六)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MIFF)
2008年下半年,美国货币市场依然流动性紧张,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资者难以出售各类资产,无法满足赎回请求和调整投资组合的要求。对此,2008年10月21日,美联储宣布创设MMIFF,直接向萎缩的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美联储通过设立5只特殊基金和向特殊目的机构(SPV)注资两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应对了基金赎回潮,为货币市场注入了流动性。
(七)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
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信贷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面临流动性压力,投资者不愿买进商业票据,商业票据发行量剧减,票据发行利率上升。加之每日需再融资的商业票据比例不断升高,商业票据市场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对此,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创设了CPFF,一级交易商购买那些评级较高的资产抵押商业票据和无抵押商业票据。同时,纽约联储为SPV提供3个月的贷款,为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等商业票据发行者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八)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
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设立TALF。由纽约联储为合格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持有者提供2000亿美元的无追索权抵押贷款,抵押品为由家庭和小企业贷款支持的AAA级资产证券化产品,后来将TALF贷款期限由1年扩展至3年,并拓宽了抵押品范围。TALF可刺激商业银行扩大对家庭和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可凭由新近开展的消费贷款或中小型企业贷款所支持的证券向美联储申请贷款。美联储实际上为消费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提供了担保,从而鼓励银行更多发放此类贷款。
(九)政策评述
在第一轮量化宽松(QE)期间,美联储在上述货币政策创新工具的帮助下,向经济体提供了1.75万亿美元的流动性,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平复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缓和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的压力,恢复了金融市场的中介功能,同时也压低了实际利率,刺激了投资需求。美国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快回升至50%以上,GDP增速也恢复至2%的水平。
欧央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欧央行在欧债危机期间于2011年12月9日提出两个3年期的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被称作欧洲版QE。为让更多的欧洲银行能够参与本次借贷,欧央行首先将贷款利息从2%降至1%,随后降低了抵押物标准。固定利率无限额提供流动性是欧央行针对危机做出的重大调整,意味着欧央行不再主动控制向银行体系提供的流动性数额,而是由银行根据资金需求及所持抵押品规模来自行决定。
(二)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创新
1.扩大合格抵押品范围
2008年10月,欧央行将接受抵押资产的评级由A-级降至BBB-级;2011年1月,对BBB+至BBB-级别的资产执行分级折扣,按折扣接受评级较低的资产抵押。2010年5月,欧央行宣布在2011年7月前暂停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实施合格抵押品最低评级要求。2012年2月,欧央行宣布将法、意、澳、葡、西、爱尔兰、塞浦路斯央行的抵押品范围扩大至信贷资产。2012年6月,欧央行进一步放宽欧元体系合格抵押品资格标准。
2.货币互换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满足融资市场需求,欧央行与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提供美元流动性。该操作随着市场形势转好于2010年2月中止。2010年5月,随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欧元区美元短期融资市场紧张,欧央行与美联储、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瑞士央行再次建立临时性美元流动性互换操作。欧央行还与英格兰央行于2010年12月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提供英镑流动性,该协议于2011年9月到期,之后再次展期至2012年9月28日。此外,2011年11月30日,欧央行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瑞士的央行宣布将现有的临时性美元流动性互换安排定价下调50个基点,新利率为美元隔夜指数掉期利率(OIS)加上50个基点,该协议从当年12月5日起执行,互换操作延长至2013 年2月1日。
3.资产担保购买计划(CBPP)
欧央行自2009年7月2日起推行CBPP,截至2010年6月30日,欧央行共购买合格担保债券600亿欧元,买入债券种类422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买入数量占比分别为27%和73%。2011年11月3日,欧央行宣布新的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2),通过欧元体系央行将直接购买400亿欧元区债券,计划从2011年11月开始。
4.证券市场计划(SMP)
2010年5月10日,欧央行推出SMP,买入欧元区主权债受困国的政府债券。该买入操作通过每周进行的定期存款工具对冲注入的流动性,确保不会对现有的以及未来的流动性状况产生影响,也因此不会对短期利率水平产生影响。2011年8月,由于爱尔兰、葡萄牙连遭降级,面临显著金融市场压力,欧央行加大债券购买量。之后,随着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债收益率飙升、融资受困,欧央行开始买入两国政府债券,购买量连续加大。截至2012年1月6日,欧央行买入政府债券数量达2130.51亿欧元。对欧元区公共和私人债务证券市场的干预,旨在确保部分失调的主权债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以恢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最终确保货币政策对中期物价水平的影响。
5.货币直接交易(OMTs)
2012年9月,欧央行推出OMTs债券购买计划。OMTs可不受限制地从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直到欧央行认为达到目的为止,即帮助恢复投资者对目标主权债券市场的信心,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功能。
(三)政策评述
欧元区在金融危机后又陷入债务危机,加之欧元区内各国经济和财政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效果各异。总体来看,虽然欧元区经济增速仍处于低位且下滑趋势尚存,然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阻止了问题国家融资成本的上升,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都出现了下行,债务危机得到一定的缓解。
日本央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互换协议
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美元告急,日本银行与美联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逐步向市场中注入美元流动性,2010年初终止互换协议,这也是美联储新型政策工具的组成部分。工具施行期间,日本银行还专门对其国内的外资银行提供19个工作日的短期融资支持。
(二)放宽回购条件
危机爆发后,日本银行放宽了回购行为的条件,不仅扩大逆回购买入国债的抵押品范围,还增加了浮动利率国债、超长期国债交易品种等。针对短期融资券这一主体,回购的力度和频率逐步加强。在危机期间,金融机构甚至可以将以美、英、法、德本币计价的国债进行抵押,获取流动性资金。
(三)直接救助计划
2008年日本央行开始施行支持企业融资特别操作。与美联储20个特定金融机构的救助计划不同的是,日本将范围拓宽至所有具备条件的民间企业。期间,日本银行在提供担保的民间企业债务价格范围内,不设上限对企业进行支援,利率参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本项政策工具在制定之初,是作为企业财年末特殊资金需求的支持工具,但考虑到现实经济情况,又延长了执行时间和操作力度,直至 2010年初才终止。
(四)为银行提供次级贷款
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日本银行除了对金融机构持有股票、债券进行置换以外,还于2009年实行为银行提供次级贷款的政策。这种手段表面上风险很高,但是这部分资产仅用于增强银行资本充足率,未必会被打包再次流通销售。然而,只有开展国际业务、符合国际资本标准的大型银行才能够获得支持。
(五)互补性存款便利(CDF)
2008年10月末,为改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供给状况并吸收过多的流动性,日本银行推出了CDF,支付的利息等同于日本银行的政策目标利率减去日本银行确定的一个差额,日本银行的付息将直接贷记入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CDF的实施导致日本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活期存款账户规模大幅增加,其中以超额准备金规模增加为主。
(六)政策评述
从整体上来看,日本危机后的工具创新比之前更加专业丰富,整个市场的自由度更为开放,这些支持工具的确能够使金融机构运营状况有所恢复。与美国相比,政策的创新形式有一定区别,这种区别来源于两国经济环境的差异以及金融行业的发达程度。
日本通过运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良好,达到了克服通货紧缩、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长期利率的下降趋势明显。但与美国相比,政策效果显然稍逊一筹。日本连续多年的经济衰退导致金融机构和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中央银行补给的流动性停留在金融体系内部,并未输送到经济体中,制约了货币政策通过信贷途径拉动消费和投资的进一步增加。2012年下半年,日本制造业PMI再度跌到50%这一荣枯分水岭之下,出口额同比大幅回落,经济疲态再现,复苏乏力。
我国央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一)短期流动性调节(SLO)
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我国央行在2013年年初推出SLO工具,通常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央行会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
(二)常备借贷便利(SLF)
SLF是央行在2013年1月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短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以1~3个月为主,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SLF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三)抵押补充贷款(PSL)
2014年7月,国开行从央行获得1万亿元的PSL用于棚改专项贷款,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还款来源是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未来在银行间债市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2014年10月下旬,央行向11家银行投放PSL,总规模在2500亿~3000亿元。PSL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实现央行多方面调控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目的,进而更好地应对当前利率市场化日益加快带来的挑战。
(四)中期借贷便利(MLF)
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MLF。MLF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期限为3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提供MLF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五)政策评述
目前,我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调节市场流动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央行通过降准降息以及各种公开市场操作,对降低短端利率效果显著,但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传导的机制还不是很顺畅。而且,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因此央行需要在降准降息的同时,继续积极运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疏通利率传导途径,降低新经济的融资成本,加快新老经济交替的速度。
作者单位:民生证券研究院
2011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我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和县国元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下,及我镇三农服务站共同努力下,以及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促进我镇农业生产和发展。现将2011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圆满完成年初指标,切实做到了利农惠农
2011年我镇投保了小麦11038.49亩,农户自缴保费22960.1元;油菜投保了8696亩,农户自缴保费17666.17元;水稻投保了21740.6亩,农户自缴保费65221.80元。全年我镇农户上缴保费105848.07元,圆满完成了县里年初下达的指导数。2011年我镇油菜受灾面积7786.49亩,向参保农户理赔了568293.13元。切实保障了广大农户的利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惠农利农性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保证了工作的深入推进 我镇进一步完善了由分管农业的XXX副镇长挂帅,抽调农办等部门精干人员组成三农综合服务站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为保证农业保险顺利实施,全镇10个村配备了10个农业保险协保员。建立了镇三农保险服务站,组建了农险办队伍,村组干部分工协助,进行农业保险的业务拓展和现场查勘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农险专项惠民政策进村入户 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较多,覆盖面广,受益范围宽,政策性强,让广大农民朋友及时了解、认识、接受这项富民惠民的政策,必须切实做好宣传工作。今年我们积极地以向农民朋友发放了XX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的形式,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摸清农村基层情况,从险种宣传,动员投保,到现场赔付,深入细致地宣传与报道政策性农业保险知识,使全镇农民真正体会到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稳定农民收入、分担农业风险的惠农政策。
2012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在县农险办及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下,争取在新的一年,让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一、活动简介
近年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始终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加大惠民政策与“民生工程”的宣传力度,营造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对我校资助政策的认识,本次活动由土木建筑学院团总支组织部主办,旨在帮助大一新生树立经济资助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助学理念,培养大学生励志自强、诚信感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主题
励志 自强 诚信 感恩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1年10月12日晚上7:00---9:30 河南工业大学32601室
四、竞赛前期准备
1、活动宣传
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土木建筑学院各级同学,主要是2011级新生参加此次知识竞赛,统计参赛名单,并对其进行分组及编号。
2、制定竞赛规则及纪律要求: 竞赛规则
(1)、各班自行选拔代表队参加比赛,每个代表队由3名选手组成(可以增加1—2名替补队员)。
(2)、各代表队以答题得分累计各队成绩。遇积分相同无法排出晋级名次时,采取加赛抢答题的办法决出最终排名。
(3)、选手回答问题不能超过限定时间,各参赛队必须严格遵守竞赛规则,服从主持人意见。比赛纪律及要求
(1)、各参赛队应在比赛开始前20分钟入场,逾期视为弃权。(2)、参赛队员不得带任何相关资料参加比赛。(3)、各队不能在比赛进行当中更换队员。
(4)、各队对主持人的评判如有异议不得争执,需通过领队向评委员会提出。(6)、评委对主持人有监督权,当评委发现主持人明显误判时,可以更改评判结果。
(7)、各班观众不得提示本班参赛队员,否则将取消该队此题的答题资格。(8)、各参赛班组织7人左右的啦啦队做为观众在比赛开始前20分钟入场,服从学生会的座位安排,观众在比赛期间应遵守赛场秩序,除加油助威外不得大声喧哗。
3、邀请嘉宾人员:
全体组织部成员分工联系嘉宾。
4、资金来源:
土木建筑学院团总支对本次知识竞赛进行资
5、会场布置:
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土木建筑学院资助政策知识竞赛
6、主持人挑选及台词撰写
7、人员调度:
学生会副主席牛亚良为总指挥;组织部部长郑亚辉为副指挥,副部长悦敢超、贺欢欢、王萌琳协助指挥;宋忆深、吴杰为主持人;贺欢欢负责放映PPT;悦敢超责现场服务。另外,组织部委员贺朝辉、张百忍等为计时计分员。
五、竞赛具体流程:
1、第一环节:大家一起来 A:一起出发
(1)每支参赛队伍一套试卷,由3位参赛选手共同完成,时间15分钟。B:一起奋斗
参赛选手可以进行讨论、集体作答,然后把答案写在题板上,等主持人示意后把题板进行展示。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此环节结束后,选出前十名晋级到第二环节。
2、第二环节:狭路相逢
(1)共设抢答题20题,每题10分。
(2)主持人直接提问,同时题目会在大屏幕上显示,各参赛队员只有在主持人读完题目并宣布“开始抢答”后,才可抢答,违规团队,扣除10分,本题作废,该题由观众作答,并为观众准备小礼品。
(3)参赛选手可以进行讨论,推荐一人回答,其他人可以补充。
(4)抢答题设选择题和简答题,答对加分,答错或未答出扣除相应的分数。
此环节结束后,选出前六名晋级到第三环节。
3、第三环节:知难而上
(1)此项设有10分、20分、30分题,包括选择题(10分)填空题(20分)和简答题(30分),每支队伍给予两次答题机会,分两轮进行。
(2)参赛队伍可自选三类分数题中的一类做答,答对加相应的分,答错扣相应分;
(3)每道题回答限时100秒,参赛队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回答问题,时间到工作人员亮红牌。可以弃权不选,弃权不加分也不扣分。
4、公布比赛最后的获奖情况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三名 优秀奖五名
5、请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奖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6、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合影留念。
六、竞赛后工作
组织部成员打扫会场,向团总支汇报竞赛结果,将竞赛道具还至团总支。
七、活动设备用品及奖品:
多媒体、话筒、胶棒、水、水笔、荣誉证书及其他奖品。
八、活动感想: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
1、宣传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重大意义;
2、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
3、学校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创新作法和好的经验;
4、获资助学生的诚信、感恩及励志教育。
通过本次活动,使全院同学对国家资助政策加强了认识。参赛选手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组织部成员增加了团队合作与分工意识,与记者部等部门加强了联系。在准备此次竞赛的过程中,我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常常进行争论,但最后都得到统一意见。这告诫我们应该以集体的意见来策划活动。另外,此次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基本知识竞赛的全程举办使我们了解了组织活动的艰难,学会了举办活动的大致流程,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
依据区人民政府开展“政策大学习”活动方案的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于1月4日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成立了政策大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并于 1月6日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政策大学习活动动员会,学习了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大学习活动方案,部暑了政策大学习活动的实施步骤和相关内容。现将2个多月来我局开展大学习、大走访、大讨论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开展情况
(一)认真开展政策大学习活动。我局从1月中旬开始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政治理论方面主要是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区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和自治区、桂林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消化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每学习一次都要组织一次学习内容的讨论和交流活动,主要采取集中学、分组讨论;个人阅读、集中交流等灵活形式,总结提炼学习成果。业务知识方面,重点是学习领会〈〈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同时深入开展“市容管理条例”和“城乡规划法”规的学习活动,结合学习开展城管业务培训,提高每个干部职工的业务工作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在搞好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我局干部职工带着课题深入到基层走访人大代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园区项目拆迁户等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干部群众了解情况。收集他们对我区市容工作的意见建议。春节前后,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别走访了云塘、社门岭、莫家等村屯的拆迁户,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做好法规宣传工作以及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同时,对云塘村的贫困党员进行了慰问,给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慰问金等过节用品。此外,我局还在三月上旬组织四个乡镇分管市容工
作领导、城管环卫两个二层机构工作骨干到恭城县考察“城乡清洁工程”和城管环卫业务建设情况,学习恭城“生态城镇”的建设和管理经验。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大家围绕如何做好我区的市容管理工作去找问题,围绕如何加快推进雁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做贡献去思考工作、谋划工作。大家都有了不小的收获,理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为圆满完成大学习活动打好了基础。
(三)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在搞好学习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我局干部职工围绕“如何搞好雁山市容环卫建设,提升我区环境竟争力”、“如何解决违法建设查处难、执行难”、“如何整合行政资源,建立更加合理的综合执法机制和队伍”等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大家都恿跃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对我局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有些意见建议我局己经向区人民政府递交了报告,比如建立我区综合执法大队的建议,改善我区执法环境的建议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政策大学习,岗位当先锋”活动,我局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是我局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一)人员分工比较杂乱,业务工作受到影响。为配合我区项目建设,我局全部在编干部职工都分别分到七个园区建设项目组参与征地拆迁工作,主要业务骨干几乎都在项目组,接受各个项目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但今年我局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工作量大、任务重,必须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才能搞出好成绩。由于抽调人员太多,有些干部职工更是一身兼顾多项工作,局领导调配人员比较困难,使得我局业务力量受到削弱,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市容管理、违法建筑查处等方面的业务工作受到较大影响。
(二)业务装备档次较低,影响工作效率。目前我局城管大队己建成七个中队,至少需要3台以上工作车辆才能勉强满足工作需
要,维持正常运转。但目前只有1台工作车辆,另有两台车辆都己到报费期仍在使用,不利于行车安全。环卫站目前还没有垃圾压缩车,柘木和草坪仍用手推三轮车收运垃圾。由于缺少必备的业务工作车辆,各个分队的机动能力受到了限制,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注重从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方面解决问题。一是我局向区政府申请配齐城管大队管理和业务队伍。我局城管大队成立以后,一直没有配备科级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城管大队管理和业务建设受到影响。二是我局拟向区人民政府建议,对我局人员分工重新进行调配。我局拟将所有人员从各项目组调回,以加强市容管理和违法建筑查处力度,以后而各项目范畴内违法建筑拆除工作由我局专门统筹按排人员实施,各项目组给予配合。三是不断改善我局业务装备状况,促进我局业务建设硬件上台阶,形成完整高效的业务装备体系。希望区人民政府更加注重我局业务能力建设,从人员编制、领导配备、财政保障等方面给予更高的重视。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雁山新城垃圾中转站及配套设施建设步法,形成我区相对独立的环卫工作体系。我区已确定在雁山镇以北1.5公里桂阳公路东侧的良丰村委蒋家坝建设雁山新城垃圾转运系统。项目建设规模拟新建日转运垃圾量为150吨级的垃圾转运站1座,垃圾收集点13处,垃圾压缩间1座、办公综合楼1座、环卫职工休息点1座、环卫车辆停车保养场1个及进场道路等,总投资1657.47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设计和征地前期准备工作,最迟今年8月份启动。
(二)努力开辟“委托执法”新途径,全面提升我局行政执法效能。我市四个城区市容局都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以委托执法的方式,把土地、建规、交通车辆停放、渣土查处等执法项目集中到了城管系统,我区由于城市化水平低,这一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但随着雁山新城开发建设速度的加快,综合执法是必经之途,大势
所趋。综合执法是行政执法工作适应时代需要和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益的根本途径,同时也因为综合了各种行政权力资源,形成了大部门执法机制,统一了执法标准,明确了执法范围,更便于堵塞行政执法漏洞,减少工作失误。我们雁山区市容局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希望区委、区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为我局形成综合执法体系和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协调工作。
一、2007-2010年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基本情况
自2007年起, 内蒙古开始试点推广玉米、小麦、大豆和能繁母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 后来, 油菜籽、葵花籽、马铃薯等农作物和奶牛等牲畜也纳入覆盖范围。2007年, 内蒙古全年共承保农作物种植面积1911.14万亩, 为全区12个盟市、79个旗县区近123万农户粮食作物生产提供了43.4亿元的风险保障, 在全区11个盟市开展了能繁母猪保险, 共承保能繁母猪47万余头, 承担风险责任4.7亿元。全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33亿元, 全年累计赔付支出3.32亿元。
到2010年, 内蒙古增加了温室大棚保险、生猪养殖保险、肉羊养殖保险、肉牛保险、蔬菜种植保险和葡萄种植保险等农业保险品种。政策性种植险承保206万农户各类农作物6466万亩, 为215万户农牧民提供了风险保障195亿元, 承保能繁育母猪、奶牛等牲畜70多万头。农业保险业务经过头3年迅速扩张后进入稳健发展阶段, 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70亿元, 全年累计赔付支出9.72亿元, 156万户次农牧户受益, 充分发挥了支农惠农积极作用。
注:本年度的承保面积占比=本年度的承保面积/上一年度的种植面积;本年度的承保头数占比=本年度的承保头数/上一年度的存栏头数。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 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在保额标准不断提高, 促进了政策性农牧业保险业务的推广。2010年, 内蒙古水浇地玉米、小麦的保险金额由每亩350元提高到了每亩400元, 旱地玉米、小麦的保险金额则分别由每亩200元、210元提高到了每亩220元。同时, 大豆的保险金额也由每亩180元提高至200元, 葵花、油菜的保险金额分别由每亩190元、150元提高至每亩250元、170元。
二、内蒙古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金额及费率情况
内蒙古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 即政府通过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 推动农民自主自愿投保, 主要由保险机构以市场化经营方式来分散风险、分担损失。
在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方面, 全区种植业保险补贴的保障金额原则上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 养殖业保险补贴的保险金额参照投保个体的生理价值 (包括购买价格和饲养成本) 确定, 其中能繁母猪每头1000元, 奶牛每头5000元。种植业的保险费率根据保险责任、保险标的多年平均损失情况、地区水平和招标情况统一确定, 养殖业保险的保险费率为能繁母猪6%、奶牛8%。
在保费补贴比例方面, 为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自治区累计下拨财政资金13.2亿元, 专门用于补贴政策性农牧业保险业务和提高保额标准。种植业保险为财政部补贴35%, 自治区财政安排补贴55% (其中:25%由自治区本级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补贴, 其余30%通过一般转移支付下达给旗县, 由旗县财政予以补贴) , 其余10%保费由农户负担。养殖业保险为能繁母猪由财政部补贴50%, 自治区本级财政补贴20%, 盟市、旗县级财政各补贴10%, 其余10%由农户承担;奶牛保险由财政部补贴30%, 自治区财政安排补贴50%, 其余20%由农户承担。
三、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
(一)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缺位
国外经验表明, 凡是农业保险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制定了农业保险法, 使农业保险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当前, 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作物保险制度。美国早在1938年就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 为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至今未出台专门的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体系比较薄弱。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1995年的《保险法》和2002年新修订的《农业法》对农业保险只是略有涉及, 财政部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 (财金[2007]25号) 属于部门规章, 尚未形成系统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 制度的落后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央对农业保险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我国目前只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列实施细则》第26条第4款规定“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 暂无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 免税税种过于狭窄, 农业保险对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农户吸引力明显不足, 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 补贴品种少, 承保范围有限
目前, 内蒙古列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的农作物品种仅限于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 包括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籽、葵花籽、马铃薯, 养殖业品种限于近两年社会反映强烈的能繁母猪和奶牛, 承保补贴品种只有8个, 农产品数量品种繁多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极小的承保品种形成明显的冲突。而且在实际运作中, 由于各地政府提倡“一乡一品、一村一品”, 各地种植品种和养殖品种差异很大, 一些乡村的主要农作物不在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地方财政也不具备单独补贴能力, 造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中事实上的不公平, 不利于惠农面的拓宽。
很多国家的农业保险范围覆盖主要粮食主产区, 美国、日本、加拿大的承保范围不仅仅覆盖一般的农业风险, 而且还提供农民收入保险, 而当前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仅在试点范围内进行, 承保的范围十分有限。
(三) 保费补贴拨付划转机制不尽合理
内蒙古政策性补贴保费是由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 各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层层下拨, 最后由旗县财政统一划拨给县级保险机构。有些旗县由于资金周转原因, 不能将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划拨保险公司, 影响了资金的正常周转。以2009年为例, 2009年的财政补贴在2010年初才陆续下拨到县级保险机构, 而保险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 收来的农业保险保费又要逐级上划给总公司, 总公司再拨付赔款。这种划拨机制不仅增加了资金流转时间, 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赔款的正常支出, 农业保险的补偿作用不能及时发挥。中央财政资金补贴制度缺乏稳定性, 2009年以前实行的是预付结余滚存制, 2009年又改为实报应付制, 这对基层部门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不利的影响。
(四) 投保人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农业保险中由于农业保险的经营标的在被保险人的控制之下, 受被保险人的行为影响很大, 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保险双方在农业保险商品交易中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加上自然灾害的种类、发生频率及周期难以确定,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使农业损失中的道德风险难以分辨, 逆向选择突出, 保险人难以控制。例如内蒙古2008年农业保险政策出台时间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 正常情况下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每年都会等政府农业保险方案出台后才能开始承保工作。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2008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 (内政办发[2008]44号) 于2008年6月2日下发,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承办区域划分结果、保险条款费率等于2008年7月2日下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各承办公司的承保工作在2008年8月20日左右仓促完成。事实上内蒙古主要农作物播种时间在5月份基本完成, 承保基础材料大多依赖农牧业部门和旗县政府提供, 由此导致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先出险、后签单的现象, 逆向选择现象比较普遍。在农业生产灾害显现的时候, 极少数参保农民就要减少农业生产的正常投入, 使受灾的成数提高, 加大了农业保险理赔资金的额度, 从而出现了道德风险。比如大棚保险, 有些棚户盖大棚时用劣质薄膜, 阵风过后薄膜损坏要求保险赔付, 而阵风等级又不好测定。再如奶牛保险, 当奶牛市场波动, 投保时奶牛市价下跌后, 此时奶牛出现生病、难产等现象时, 主人会选择不给奶牛治疗, 宁愿其死亡从而获得高额赔付。如果赔付就是纵容作假, 不赔付取证又难, 类似的问题已逐渐显现出来。
(五) 承保、理赔不规范
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工作点多面广、时间集中, 旗县保险机构人员较少, 无力自行验标承保, 保险公司主要利用村镇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威信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 并基本依靠村干部填写承保清单并收取保费,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 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首先, 很多农民盲目跟从村镇干部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 自身对赔付条件等并不了解, 在未能达到赔付条件得到赔付时, 造成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 更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 一些乡镇干部为了自身利益和完成任务配额, 出现了在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投保等不规范行为, 更有冒领保费的行为发生。这些不规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在理赔中, 当前主要采取村委会统一报案、旗县农业保险专家小组抽查的方式进行查勘, 由于抽查面所限, 存在定损难和多赔、少赔或平均赔付的不合理现象。
(六) 投保人投保积极性不高,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 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普遍不足。实际承保中, 很多农户都表现出强烈的保险意愿, 但他们只愿意为年年受灾的农田进行选择性投保。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 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二是受传统农业的影响, 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三是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品种单一。内蒙古2008年由于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 奶牛养殖户收益下降, 投保积极性不高。当年拥有300万头奶牛, 但奶牛承保面仅为7%。
(七)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规范制度缺失
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交由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制度漏洞, 如承保时误导农户, 没有对农户就条款费率进行解释说明, 恶性价格竞争现象突出;核算时内控不严, 将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混合以谋取国家财政税收补贴, 借政策性农业保险冲销假账和应收保费;理赔迟缓, 借故推脱等。以上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参保农户的利益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家的信誉, 使得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产生质疑和抵触情绪, 造成进一步开展业务困难。
(八) 巨灾风险转移制度缺失
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如果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损失, 单靠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来赔付完全是杯水车薪, 因此引入农业保险的风险转移机制, 特别是建立国家级的巨灾准备金制度来分散农业经营中的系统性风险十分重要。然而, 我国目前尚无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着手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 也没有建立农业再保险。有部分试验的省、区、市安排了诸如“大灾基金”的区域性风险基金, 但与农业保险需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运作模式上都相去甚远。目前我国的《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规定:经办机构应按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 逐年滚存。实践中, 保险经办机构因为种种原因, 并未提取。内蒙古未建立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农牧业再保险由政策性农业保险承办公司委托总公司与国际、国内再保险公司协商后进行安排。内蒙古作为干旱灾害多发地区, 巨灾风险的不确定性随时可能使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处于尴尬境地, 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我国应着手及早制定出台《农业保险法》, 以立法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范围、经营原则、经营主体、收益主体等事项, 明确政府、公司、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 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逐渐走上长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并充分利用WTO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同时, 农业保险因自身特性, 呈现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双向不足的特点, 难以完全商业化, 因此在发达国家多被当作社会保险和福利措施, 大多数国家在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提高农业保险需求的同时, 也对农业保险的经营实行免税政策。为了提高经办机构的积极性, 应扩大农业保险免税税种直到对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 通过税收优惠减轻农业保险的经营压力, 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降低费率, 加快农业保险基金的积累, 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二) 扩大补贴品种
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的确定不应仅仅着眼于粮食安全, 而应扩大视野, 着眼于农民增收, 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相应地, 在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时也应因地制宜, 以地市为单位, 筛选当地的支柱型农作物, 以此确定补贴品种, 逐步开发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产品, 通过保险形式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
(三) 改进保费补贴拨付划转机制, 强制推行赔款“一卡通”
建议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贴部分, 应由省级财政核准后, 直接划拨省级保险公司, 通过盟市和旗县转移支付补贴部分再分别划拨给相应级别的保险机构, 这种划拨机制能防止各级财政延迟支付保费, 保证农业保险保费及时到位, 从而及早进行赔款发放工作。
理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部分是由于赔款资金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因此, 要杜绝现金流转环节, 使赔款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目前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在农村大力推行银行卡业务, 所有的农业补贴都可通过银行卡发放给农民, 俗称农村“一卡通”业务。保险赔款也必须通过此途径, 保险公司直接将赔款打在农户的银行卡上, 才能减少对村委会及其他中间环节的依赖, 从而避免个人或单位截留赔款行为, 保障农民权益。
(四) 加大政府推动力度, 扩大覆盖面
农业保险自身风险大、社会效益高和经济效益低, 其发展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农业保险。从世界范围看, 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 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农业保险的实施都没有单纯的依靠农户的自愿性投保, 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日本规定只要农作物面积超过0.1公顷, 必须参加农业保险;美国通过取消“巨大灾害救助计划”, 也将农业保险与政府的福利性农业计划联系起来进行强制, 只有参加农业保险才能享受这些福利计划。因此, 为体现农业保险的普惠性和大数法则,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农作物, 应实行法定保险, 以保障较高的承保面;对于其他农作物, 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协同推进、自主自愿”方式, 应在坚持“自主自愿”的前提下, 实行适度强制的原则,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对这项工作进行组织推动。如奶牛保险业务的成功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体现大数法则, 承保数量要上去,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承办公司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鉴于农民风险意识差, 投保积极性不高, 政府要倡导、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广泛宣传引导, 扩大受众面, 提高农户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
(五) 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在金融体系这个大家族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是相互对称、平行和并列的两大金融族类。但政策性金融相对于商业性金融而言,“政策性”是其本质属性,体现政府通过金融手段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以追求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为目标。作为政策性金融具体形式和行为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存在于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经验表明,政策性金融体制虽然在一定阶段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最终失败的案例总是多于成功的案例,多数政策性金融成为政府的包袱和腐败的渊源。
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政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不以盈利为目标,体现政府对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追求。但政策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又必须遵循市场原则才能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政策性”又通常带来腐败、人情项目、低效率等问题。因此,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政策性与商业性,政策意图与效率原则的矛盾统一体。另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必须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因无利可图不愿意做,或自身能力不及而做不了的业务,通常这些业务要求使用资金数额大且期限长,因此,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着比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更高的风险。
成功要素
纵观世界各国政策性金融体制,不同的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命运迵异,这说明政策性金融机构并不具有亏损的必然,与所在国经济制度、发展程度、政府干预动机和程度以及文化氛围、内部运营模式等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德国、日本、韩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和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经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一般说来,政策性金融的成功离不开以下这些要素。
政府大力支持并进行适度干预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是有偿的,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的债券筹资,但为了完成一定的政策目标,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几乎都投向长期项目,如基础设施等高风险、低盈利的事业。所以政策性金融不仅存在资金来源有偿性原则和资金运用低收益原则的内在矛盾,还存在资金来源的短期性和资金运用的长期化甚至超长期化的内在矛盾。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就是实行金融管制或提供政府担保,人为地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的筹资条件,有效降低其筹资成本。德国、日本、韩国的政策性金融之所以比较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较长时期保持金融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另外为了体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和韩国开发银行的国家信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资金困难时,财政随时注资;提供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亏损进行补偿;财政提供贴息和税收减免等。
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不能把政策性金融机构变成“第二财政”和万能的“金质扳手”。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干预,应表现在对政策框架的设计和对实现政策目标的监督上,而不应直接参与项目的选择和具体的贷款业务。过分的干预使政策性金融机构丧失项目选择自主权和经营自主权,就会使其承受巨大的风险。重组前的菲律宾开发银行因受政府干预过多,缺乏经营自主权,濒临倒闭,于1986年被迫改组。
市场化融资,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政策性金融机构特殊的服务对象和业务领域,要求其有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渠道。除资本金和少数机构可以吸收存款外,绝大多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借款和发行债券。但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体现政府的意图,可以通过政府提供担保,将政策性银行的信用度提高到同该国主权同等的水平,因此,这些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都被视为“政府债券”,风险小,易为市场接受,这样更有利于在资本市场上筹集长期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以保证资金运用的长期化和大的现金流需要。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与新的市场形势,越来越多的国家立足于市场融资模式。韩国产业银行从成立之初的主要依赖政府借款,发展到自筹资金,依靠国家信用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融资,由财政提供担保和一定的支持,并且目前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
资本充足率的本质是,银行资产风险程度越高,风险资产的数额越大,产生资产损失的数额和可能性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去冲销坏账。国际银行业高度重视资本充足率监管,由于政策性金融不仅面临着一般商业性金融的风险,同时还面临着由于自身特殊的制度安排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相对于商业性金融而言,政策性金融面临着更高的风险,所以要更加重视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根据国际经验,对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普遍采用巴塞尔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尤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普通商业银行,并且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更高。如韩国产业银行2001年以来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在16%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分别高于十国集团商业银行11.2%的全部资本比率和7.3%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巴西政策银行2002年底的股东权益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为18%,远高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8%的标准。
坚持市场化运作,努力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失败更多地集中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和公共部门占较大比重的国家,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放弃市场作为金融资金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进行市场投资决策和健全的市场金融体系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清醒地认识到,政策性银行并不因为执行政策使命而靠政府财政补贴维持生存,它同任何一个商业银行一样,处于压力之下并按照市场原则办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和韩国开发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尊重市场,弥补市场失灵,而不是试图替代市场或干扰市场。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采取间接融资制度,既分担了银行自身的风险,又充分发挥了作为中介银行的民间银行的作用。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严格按照商业银行的一般原则操作,对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项目都力求能产生利润以保证能够有投资回报,通过严格的内部制度化、程序化的运作管理,建立健全独立的贷款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从而为保证贷款的安全回收奠定了基础。
业务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活动领域和运作模式要适时进行调整。一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业务重点。德国、日本和韩国政府,尤其是日本政府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产业政策的重点,相应调整各自政策性银行的支持重点。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在成立之初的融资重点是加强电力、海运、煤炭和钢铁四大基干产业的生产力;20世纪60年代,融资重点是产业构造高度化的特定机械工业(包括电子工业)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等新兴产业;20世纪70年代,融资的重点转为城市开发、地区开发、公害对策、能源保障、高科技开发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90年代,融资重点是生活、社会基础设施,环境、能源对策,经济结构改革和地域发展等。二是为有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满足市场需要,适时调整运行模式。目前主要發展趋势是:完全商业化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政策型运行模式走向高度专业化,政策业务日益规范透明;综合型运行模式盛行,机构商业化趋向渐浓。1954年韩国开发银行建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为大型工业项目融资来加速韩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而现在,该行的服务对象已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并从事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业务,目标要成为韩国领先的投资银行。
明确的法律保障,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
法律保障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石,是其健康运营的必要条件,更是德国、日本和韩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成功的原因之一,它们的政策性银行都有专门的法律约束。在法律的保障下,明确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独立的法人”,按照法人的框架进行业务操作,对银行的政策、计划、预算等重大经营方针由政府制定和监督,而政策的实施、资金的运作等经营管理则由政策银行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这就规范了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系,防止政府随意和过多地干预政策银行的经营管理而使其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许多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银行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们不能通过竞争机制自主地(在既定政策目标范围内)选择项目。
金融机构因其资产负债特点称之为高风险行业,又因其传染性强、感染速度快被世界各国重视。同样,政策性金融机构决不因自己的政策特征而减轻防范风险的责任。因为一旦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其影响不单纯是导致自身机构的破产或清算,更重要的是政府要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亏损承担责任,必然引起政府财政的负担和恶化。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再贷款以及其它资金支持也因此成为不良资产,削弱其流动风险和调控金融的能力。大量的不良资产,会增加货币供应,诱发通货膨胀,也会引起银行间资金流动的紧张。因此,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失败很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需要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风险委员会着重对总体风险进行描述、判断和控制,同时将资本性风险、市场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的责任落实到不同的责任中心。新巴塞尔协议有关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纪律的内容正是重视风险管理的重大体现。一般情况下,政策性金融机构不直接吸收存款(个别除外),风险的防范重点在贷款项目的审查机制。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和韩国开发银行均采取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和独立的项目决策。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重点对项目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审查,以防贷款风险。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为避免发生不良贷款,建立了严格的贷款审查制度,重点是对贷款的偿还可能性进行判断,以保证债权的安全性,即使是政府推荐的项目,如果审查有不能偿还贷款的可能,可以不予承贷。韩国开发银行审查项目的能力在韩国金融界几乎是最强的,起着导向性作用。金融危机后,为了不再出现新的不良资产,韩国开发银行成立了信贷委员会进行信貸审批,并改革项目的评审程序,建立客户经理与信贷经理分离制度。
中国难题
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独立地承担起国家赋予的职责,标志着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和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形成。经过多年的运作,我国政策性金融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传统职能定位不能满足现代金融需求
国家开发银行虽然已由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但相关职能需要由国家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在市场化筹资、风险管理、贷款项目评审、基金管理、投资业务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需要通过定位和专门立法进一步巩固和明确。目前,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已大大超过成立时章程的规定,而职能定位并未得到及时调整,尤其是在加快开发海外战略资源、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职能尚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1998年以后,专门履行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事实上已成为专营粮棉油收购贷款发放的机构,无法提供新时期服务“三农”所急需的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贷款等中长期贷款服务。
业务领域僵化
国家开发银行在“两基一支”领域的传统业务已经受到商业银行的竞争,而经济社会发展对开发银行又提出了新的融资需求,如“走出去”、社会瓶颈等领域。开发银行应充分发挥开发性的特点和优势,以开发性融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责任,帮助政府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进出口银行传统的政策性业务已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和进出口行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显著提高,不再主要依靠政策性贷款支持;传统政策性金融业务比重大幅下降,以支持“走出去”为主的自主经营业务迅速上升。农发行在成立之初,业务范围涵盖较广,但1998年以后,业务范围大幅收缩。近年来农发行又逐步开展了一些与其职能相关的商业性业务,但业务管理上,并没有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从制度上加以区分,增加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混合经营的道德风险。
资本金补充机制不完善
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对政策性银行定期注入资本金的制度。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注册资本金分别为人民币500亿元、200亿元和50亿元,除进出口银行资本金及时到位以外,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本金到2003年才足额到位,农发行2003年底到位的资本金只有165.46亿元,还缺35亿元。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其中农发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并且农发行和进出口行都没有根据五级分类标准提足呆坏账准备金。2003年,这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7.8%,其中农发行只有3.80%,而其他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4%。
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按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在治理结构的建设方面尚有较大距离,如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备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等。随着定位、资本金补充等问题的明确,能不能建立起既符合政策性银行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结构,对政策性银行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在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实行市场化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业绩水平相对较高,但开发银行还应建立多元化筹资来源、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才能更有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由于资本净额偏低(计入应提足的专项准备46.78亿元和未分配利润后,实际核心资本净额为-1.8亿元)和赢利水平较弱,难以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中,除2003年稍有盈利外,其余年份全是亏损。十年间,国家财政累计补贴42.65亿元。而农业发展银行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不良贷款率高(至2005年末,不良贷款率约为54%),加上历史包袱沉重(目前有3831亿元的历史挂账),而我国财政能力有限,在短期内很难摆脱困境。
改革设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任务和经营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政策性银行开展了很多商业性业务,许多原有政策性业务也逐步成为商业性业务。应加快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逐步改革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机制和方式,促进政策性金融长期健康发展。
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按照国际标准和监管要求,全面摸清国家开发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严格履行银企合作协议,确保国家开发银行债权债务的连续性,防范各类风险。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要深化内部改革,为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政策性总结】推荐阅读: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总结05-30
2024年争取政策工作总结11-01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农村政策的调研)06-07
民政局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总结07-15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06-21
大学生创业补助政策-政策解读和具体流程10-22
民政救助政策05-25
惠民政策05-28
对华政策变化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