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精选10篇)
李庆梅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摘 要: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那么,身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呢?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阅读资源;课外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教学过程,它的任何环节都关乎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这一模块,并对此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争取能使学生掌握各种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为他们日后学习、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做几点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充分利用文本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着具有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所以,身为初中英语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展开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教学。
比如,有的阅读材料中会出现学生从未学过而且新颖、有趣的词汇和句型,这时我们就可借此机会让学生学习新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且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指导和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比如,在阅读一篇材料之前,我们可通过介绍文章背景或者探讨与材料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阅读兴趣,并适当引导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预测、猜想;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对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行为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果发现具有不良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及时的纠正,让他们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阅读完毕后,设计几道阅读练习题,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及思想,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有效掌握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阅读水平也会在此过程中逐渐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光是靠英语教材中几十篇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向他们提供或推荐具有时代特点且内容丰富、健康的阅读材料,如此既能开阔学生眼界,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涉及国外饮食文化、风景名胜、家庭教育、服装礼仪、音乐类型、娱乐、运动等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再与课本上的英文文章相比,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积累了大量有关西方国家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在日后进行英语阅读时,就能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阅读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对此付出长期且艰辛的努力与探索,如果我们急于求成,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课堂教学效果。希望广大英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继续研究和实践阅读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争取研究出更多、更实用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此,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会更加全面和完善,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也会迈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新课标要求就是要确立这种新的现代的阅读理念, 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获得情感体现。为此, 我们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 读活作品, 品出境界, 体验情感。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 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含哲理, 直抒胸臆, 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 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 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在教学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时, 自己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故乡》的主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 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20多年来质变的细节进行描写, 成功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有杨二嫂, 虽说她不是《故乡》里最重要人物, 但她却不是一个不重要的人物。因她的出现和存在, 不但更能显出闰土的忠厚可爱, 而且也更明确了主题。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形象, 这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 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在教学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 追求作品阅读的开放性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 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 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召唤阅读期待, 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 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 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 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 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 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 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阅读自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 我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 通过对文体的解读, 研究捕捉语言文字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联系时代背景, 体味关键性词句。第二抓住故事的细节, 对比观照人物。第三, 透析人物肖像, 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文章中的“我”是作者吗?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义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 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还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思考这两个问题, 并结合课文体味“我”对故乡的感情。问题组合二:“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禁,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阅读上边几段话思考: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是什么?他的那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也使无数的读者伤感, 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们会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悲伤, 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问题组合三:文章中有两段有关闰土20多年前和20多年后的肖像描写, “在我的记忆中, 20多年前的闰土是个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 无所不知, 无所不会的‘少年英雄’”。他“紫色的圆脸, 项带银圈, 会刺猹, 会捕鸟, 会拾海贝, 会看管庄稼”, 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懂得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的许多东西。可是20多年后仅40多岁的闰土, 却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先是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哆嗦着……那手也还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你能通过这些外貌的变化说出记录着闰土怎样的苦难生活的历史, 又显示出闰土怎样的精神变化?3L道出了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组问题是老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 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兴趣
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德国人就注重阅读,如从零到五岁时就在娱乐中培养阅读兴趣,哪怕是在洗澡时也放一本 (书是图案画,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大到小)。当然,现在我国也非常重视读书,把孔子的诞辰作为读书日。
的确,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文为基本方式,以记诵为基本操作,强调意会、感悟和积累,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让学生直接进入“自由王国”去跌打滚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乏可操作性,显得模糊、笼统。而西方的教学理论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极力追求教学效益,强调科学地、逻辑地研究教学过程,认定语言的习得是可控的,主张“书读百遍,其义必见”,让学生先进入必然王国,进行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训练,然后再到自由王国中去翱翔。可惜他们在强调可操作的认知目标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遗憾留给了我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從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 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①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②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③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①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②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三、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在隐含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洪 涛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定势是“教师讲,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显然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大相径庭。革新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古人说得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学习中没有疑问,思维就没有依托和内容,那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学生的“思”和“疑”来自于哪里?不难理解,就来自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课文。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呢?
一、巧拟纲目,知趣而进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
1、观察P100例1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
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二、设疑诱读,读中开窍
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教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数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样就妨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
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三、读后梳理,知识系统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创设情境,触景生情
选入中职语文课本的都是情辞兼美的文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并茂,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我在上《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导入课文时,利用了多媒体播放湘江秋季的美景,在滔滔江水中,朗读声响起,让学生在美景与旋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革命者的壮阔胸怀。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唤起期待,激发兴趣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深入剖析作品。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要求写一篇文章《今天,我站在橘子洲头》。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有历史走到现实,有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能走进文章,产生共鸣,同时又能走出文章,想象迁移,灵活运用。激发其思维,训练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整合资源,彰显个性
讲授情感比较复杂的作品时,教师千万不要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与学生一起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用心钻研教材。在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时,老师可能会问第一个问题:(1)如何从“胡同”中发现“文化”的背景,以及如何认定作者的情感?(2)“大白菜”的内涵是什么?(3)庭院和胡同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了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在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提问学生阐述主要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评价,老师进行评估总结。学生的见解可能不同,但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才能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4.合作学习,生发新知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条件,一般由3~5人组成基本组织形式的学习小组,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试点研究教学活动,通过协调彼此在快乐、和谐和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教学,促进学生达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它的主要奖励依据是学习小组的总成绩。它这一教学策略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以良好的质量,教学效果的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这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中小学的语言教学中适用,并获得了显着效果。例如:中职语文中的《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这是中职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文言文词语课程,虽然文章不长,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讲还是难度很大的。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学生在通过各种形式对全文进行诵读后,各个小组的成员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研究。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同学编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对一些经典文本的特殊含义的话来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通过学习交流掌握精髓后,教师应严格检验,掌控学生的行为,回答学生的提问。最后,各个小组代表组成在整个班级中进行交流发言。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对学习做出评价。
北京大学张祥保教授说过:“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直接听说英语的机会很少,因而阅读是接触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取感性认识的最重要途径。”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对上述观点感同身受。尤其对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讲,通过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才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基于此想法,笔者在阅读课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关注了以下几点,让阅读课的教学成为学生内化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
一、阅读课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现在的阅读课教学往往都是“两课清”的固有传统模式:第一课时安排的教学任务是梳理文章,完成教材中的指定练习;第二课时全力以赴讲解语言点,熟读课文,为背诵课文,做拓展性训练题打基础,同时积累必要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这一传统授课模式虽然在语言知识的学习方面功不可没,但是让学生只能是被动听讲和记录,无法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与美感,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语言的思维训练难以有效进行。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适当地从一些有拓展空间的阅读主题入手,打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和激励手段,让阅读“返璞归真”,更为自然。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A《Unit 7 Seasons》中的诗歌《Seasons of the year》教学为例,该文语法知识及相关的语言点较少,但是诗歌的语言美感较强。摘要如下:
The days of spring are windy and bright.
What a perfect time to fly a kite!
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
Then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
对该文的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在课堂上突出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的视频和图片,结合这些素材,用英语解读相关诗句,不讲语言点,让学生自己熟读成诵,通过自己的语感去体会语言,从根本上淡化语言知识点的枯燥讲解。
从春季开始,讲完四季后,再呈现四幅图片,让学生用完整的诗句来描述四个季节。虽然用的时间比较多,教师也需要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引导,但是课堂上读英语的风味较为浓烈,加上讲英语、欣赏英语的环节,创造出一种“读书沙龙”的味道。
第二课时,可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训练,找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诗歌类作品,韵律、节奏感要强。笔者挑选了本地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100篇》上的《Jingle bells》,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英语诗歌的敏感神经。通过“先听,后读,再唱”的流程,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表现,再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淡化知识点语言点”的“整体感知”的阅读课。
二、阅读课教学的层次性要明显
在初中阶段,班上的学生之间已出现较大的英语水平差距,因此阅读课的教学中应设定不同水平的有层次感的问题。阅读一般会从字面理解开始,然后再通过各种问题的引导进入推断性理解,最后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理解。
例如,在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A《Unit 1 Friends》的Reading中的第二篇短文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这三个层次,设计了以下环节:
1. 先提出两个字面理解的问题:(1)How tall is Max?(2)What kind of person is he?
2. 再拿出推断性的理解问题:
(1)Is he good at playing the piano or playing basketball?Can you guess?(2)Do you think he should join in Xiaoao Jianghu on Dragon TV?
3. 最后安排一些评价性的理解活动:
(1)如果Max在我们班找朋友,你是否愿意与他交朋友?说说原因,并且谈谈你对他的期待。(2)在你认识的的人中,找出一个最像Max的,从looks、personality两方面写出两者的共同之处。
这三块的活动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各有所得,各显神通。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关注第1、2两部分的问题,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聚焦第3部分的活动,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兼顾了全部的学生。
三、阅读课教学的范围要广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四级、五级的阅读技能提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和15万词”的高标准。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理解的有关习题,真正的自由阅读、自主阅读明显偏少。阅读教学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期任务,课堂教学只是起点,重头戏应在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于是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地方读物《美丽扬州》(汉英对照读物),布置学生每周读一节,勤查英汉词典,小组之间多讨论。然后再通过相关的任务型阅读题加以检查,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美丽的风土人情,把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
一、强化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因为阅读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分层次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励学生乐读。学生如果乐于读英语,积极主动地思考,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设法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前用英语简单地讲一个小笑话、小故事、一句名人名言、一首小诗等来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这样再组织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提醒学生记读。“记读”就是在阅读时要做到手到、口到、脑到、眼到。对于新出现的单词短语,要进行反复的阅读记忆,要会说、会读、会写、会用,并且要坚持重复记忆,避免遗忘。对于重点句型要能背诵,最好能背诵下来整段的课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这样积累的多了,语感就出来了,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引导学生善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1)通过略读、速读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2)通过精读、默读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理解课文。
二、突出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英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出讲台,给学生发言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
(一)坚持自主学习。学生每学习一篇短文,都先自作探究,遇到疑难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而教师的任务是教给他一些方法和意见作参考。通常的做法是,课前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再把这些单词和短语放在整篇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另外,教师要先呈现阅读的问题,再放录音,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信息独立的完成问题。显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的效果也不可能一样。但是这种学习的成效是在学生自己在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劳动之后获得的,这远比听老师讲解要清楚得多,头脑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二)注重合作与交流。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进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把需要探讨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发挥学生自由阅读的能动性。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会反复思考,力求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思维过程。教师要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常常会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从而更加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意见时,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提示梳理出正确的观点,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努力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英语阅读课堂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坚持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用好教材中设计的阅读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整体感知、细节领会,以及单词短语的记忆来进行阅读课文。同时英语课是枯燥乏味的、冗长无聊的,在这里有许多不认识的单词短语,还有许多长句的意思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英语阅读课富有生命力呢?做到这一点,不仅能使师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满足。
(一)以问题为主线。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识记课文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并且理解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真正的英语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英语的语言技能,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这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高层次要求。富有生命力的英语阅读课,首先要创设情景,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一种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围绕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从多角度理解课文。
(二)以情趣为动力。在一堂课里学生的情趣不可能是永远高涨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根据课堂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教学安排。另外需要不断地进行刺激和反馈,让学生满怀热情与兴趣参与课堂学习,不时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创造的快乐。
1.生本对话,指学生与阅读课文的对话。将学生的读课文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参与意识,是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使学生的个体感受到与课文意义的交融。
2.师生对话,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而是心灵的相互沟通,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是通过这样的对话逐步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达到情趣共生的目的。
3.生生对话,指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互相出题答题。出题时明确教材的重难点,答题时学生思维活动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
——PEP 7 Unit 2 Read and write 课例分析
语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语篇,更让学生对语篇产生兴趣,在阅读中丰富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段英语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过于注重词句学习,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与理解;提出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缺乏阅读策略指导,忽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下面我以陈贤德老师PEP book7 Unit2 Read and write的课例,谈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高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前设计,直截了当,聚焦文本主题 1.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在整堂课开始,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互动后,自然而然地切入主题: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简洁的导入,避免了以往过多读前活动所带来的琐碎繁杂,使学生能集中注意,聚焦文本。2.巧妙提问,预热新知
在揭示本课主题之后,陈老师没有急于进入语篇教学.而是设计了一连串问题,如:How do you go to school? Are there any other ways to go to school? 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与以往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扫清语言障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
二、读中活动,整体推进,关注思维发展 1.以听入手,了解文本大意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活动的开始,陈老师先采用听力形式,让学生通过听,了解文本内容的梗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索更精细内容的兴趣,学习效果良好。2 有效提问,梳理文本框架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以完成课后问题为目标,为了提问而提问。而在本课中,陈老师的问题设计相互链接,连贯性概括性极强,活动形式各不相同。首先陈老师抛出How do they go to school? 请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圈出文中出现的上学方式,接着提出问题 Where are they from?要求学生划出文中出现的四个地点。而后根据地点和交通方式,请学生进行搭配。以上问题设计,以地点和上学方式为抓手,展现了不同地域孩子们上学的不同方式。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和理解,把握住了文本的布局与框架。3.精读文本,获取具体信息
文本共有四部分构成。陈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均匀受力,而是各有侧重。比如第一段文字简单,学生能够借助书本插图迅速理解其含义。因此陈老师对于这一段的处理用时较少。而其他三段则通过寻读,精读等方式展开充分的阅读活动。对于语篇中存在的阅读障碍,如生词sled和ferry,陈老师请学生借助课文插图以及简笔画形式使学生明确其含义。又如,四个地点的读音是朗读时的难点,陈老师先请小组朗读然后听音模仿跟读,突破教学难点。4.联系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在精读第四部分时,陈老师请各小组自由朗读,找寻Why did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ferry? And 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by plane now? 当学生找到文中相关信息后,陈老师遂问 How do you think about going to school by plane?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并联系自身感受进行表达。再比如,当学生们讨论Children in Jiangxi go to school by ferry时,老师适时插入 In Dongguan, there are many rivers, too.But why don’t you go to school by ferry?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文本内容相结合。
三、读后拓展,突出运用,提升文本价值
读后活动是对于语篇阅读质量的检测评估,也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和运用,陈老师在本课为我们做了良好的示范。本课的拓展活动是通过口头和书面展示,描述某地孩子们的上学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建议。首先陈老师请学生为文本中四个地域的孩子们上学给予出行建议,以选择的形式展开。其次陈老师请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班里坐车上学的同学给出建议。接着老师呈现更多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一,写一写不同地域的上学方式并给出建议。该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利于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多思考、多分析、多反思,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火中学 李荣志
教育专家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 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初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衔接的重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是分开制定,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目标系统呈现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的特点,也呈现出层级性、结构性,每个子目标都与同级或不同级的系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拾级而上,才能取得顺利的进展,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衔接非常重要。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高中后,原本靠教师“提携”式的依赖性逐步放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原来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能够达到优级的,到了高中阶段,相当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滑坡现象,可能只有八、九十分。巨大的心里落差,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假若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出现的过程中,能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 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彼此学段的教材与教学特点。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我强烈感受的一点是语法知识的断接。这几年,中考语文科淡化语法知识,甚至不考语法知识。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初中语文老师没上语法课,或不重视语法知识,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吃力的讲解语法,学生听得是满头雾水。而今年中考又考查了语法知识,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不亦乐乎”,这是一种好苗头吧!
其二,片面性。存在明显的重知识的倾向,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语文重知识的倾向更严重。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然而几张试卷,几份考场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其基础知识,又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初中开始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阅读名着,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几年的坚持,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狭隘性。只关注知识能力等工具性方面,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高中语文应重视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背景的介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领略荷塘月色之美、那片难得的宁静之美。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上,主要是:
1.教材的对接,加快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改革的步伐,让初高中教材更好地接轨。初中语文教材上内容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难度、深度和广度降低了,在教学课时上也相对充足,因此,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 但是高中语文,在教材上,知识性内容比初中内容多得多,没有了初中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分析。因此,在学习知识的难度上,较之初中明显加大。而且高中的教学课时少了,这也加重了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所以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很有必要。
2.教法的对接,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查阅资料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初高中阶段能持之以恒。教法的对接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3.学法的对接,初中的老师逐步放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63-01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在中考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不难看出这是社会的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代对中学生的提出的要求。新教材的不断改进,英语教师应以新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设计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认为英语不好掌握,太难学,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强化语言训练
记得我在英语周报上发现这样一则事例,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时,他与一位女性跳舞时,女士说了一句:Are you pulling my legs? (你在开玩笑吗)。这位男性非常惊奇,并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说明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影响了交际。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的遗憾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以前面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近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本领。
三、注重理性认识
认识事物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表情达意的规律。我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关键出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表明:对学生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这种教学设想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对课文由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学生对这种知识掌握越深刻,教学难度越低,阅读理解能力越强。
四、处理好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仅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情愉快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阅读知识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以平等、同志式的关系与学生相处,从各个角度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信任,使同学们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更加积极,理解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
其次,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之间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和蔼可亲的教师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最后,每天的英语课我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我的良好情绪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任务。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引起师生共鸣、学法和教法的共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五、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因此,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学生英语阅读知识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其次,我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学方法,自学能力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播,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去学习阅读知识,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六、渗透作文教学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11-27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论文09-08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12-09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11-24
电化教学论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论文06-30
初中的政治体验式教学浅议论文09-25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论文09-2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
初中论文1浅谈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