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英汉互译实践
本课程旨在传授翻译基本知识、实用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研究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文化的差异,总结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和表达习惯,从中找出翻译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训练,从翻译实践中掌握翻译规律,获取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加深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初步掌握不同文体的翻译技巧。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实践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将中等难度的汉语篇章或段落译成英语,或将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译文忠实原文,语言通顺。
本课程教材共16讲,但教材的使用主要以学生课后阅读为主,而课堂上教师讲授内容部分地以教材为基础,重点讲授翻译基本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和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介绍各种翻译技巧,介绍各种文体及其翻译,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
本课程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为:
1.掌握严复的翻译理论,并用之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
2.掌握翻译规律,获取翻译技能技巧,并灵活地运用于翻译实践。
3.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语言规律和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个性和共性。
4.根据英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习惯,联系上下文分析原文的词汇含义、句法结构、逻辑关系和交际功能,准确理解原文所表达的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因素,翻译方法,直译,意译
1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 作为一种跨语言的活动, 不仅是语言之间符号和意义的简单转换,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的目的, 首先是要让译语读者能看懂和了解原语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文本语义。因此, 翻译最基本的首要功能就是将原语文本的内容准确无误地通过译入语文本传递给读者, 使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原语文本的语义内容。除此之外, 翻译还有着一项不能被忽略的功能, 就是将原语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准确无误地通过译语文本传递给读者, 使他们清楚地了解原语民族所持有的文化传统。翻译, 其实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
2 在英汉互译中考虑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首先, 从国际形势来看, 之前英美两国在国际上有着无法被撼动的主导地位, 英语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被广泛地学习和使用。而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逐渐提高, 以及中国民族自尊心的加强, 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和中国人想推广中国文化的意愿都变得更强。随着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这些现象都使得人们对英汉互译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就是要正确处理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因素问题。
此外,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和语义方面存在差异。语法上, 如:英语多长句, 汉语多短句;英语多从句, 汉语多分句;英语多主动, 汉语多被动等等。因此在翻译时就要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传达其中的意义。 (浅谈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杨丽萍,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4月。第24卷第2期) 语义上, 英语文字很精确, 表述什么都有确定的词。词的分类比较多, 意多义少。汉语文字则一音多义, 并且很多, 表意模糊, 使得汉语文字的概括性高, 综合性强, 表达简化, 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 如“妙”。
最后, 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的不同, 社会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儒家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刻、久远的影响。“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 要以“谦虚”为荣, 反对过分的表现自我, 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让。而西方国家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崇尚个人主义, 竭力发展表现自我, 因此西方人讲话更加直率。
3 英汉互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办法
3.1 语义基本接近的处理方法
人类在社会经历和感受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加上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习惯用语。这些英汉习语有着相似的字面形象和内涵意义, 且传达了同样的文化信息, 因此可以采用直译。成功的直译可同时传达语义内涵和文化内涵。例如, 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这句话里的“crocodile tears”是西方的谚语, 传说中鳄鱼在吃人之前会流下虚伪的眼泪。但是, 这个西方谚语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 中文的意思是“假情假意”, 所以我们可直译成:在老人的葬礼上他们不过掉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因为没有人真正喜欢他。这样的直译不仅保持了原作民族特色还丰富了汉语的语言宝库, 促进了英汉语间的文化交流。另外还有一些英语和汉语的习惯用语, 虽受文化因素影响, 表达不同, 但内涵意义相同, 也可采取直译。如: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应惠兰278)
3.2 语义空缺的处理方法
在英汉互译中, 某些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恰当表达方式, 如民族文化性较强的人名、地名、术语等。这时可采用音译或直译加注解或直译补偿的方法。如:“sauna”指“桑拿浴”, “blue-collar”指“蓝领 (体力劳动者) ”, “粽子”指“zongzi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英语习语“armed to the teeth”, 直译为“武装到牙齿”, 但是为了让更多读者理解其含义, 加上注解“全副武装”, 就更好了。又如, 中国谚语“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臭皮匠”, 若是译成“Three cobblers combined together equal to ZhugeLiang”, 翻译效果明显不好, 因为, 大多数外国读者不知道谁是Zhugeliang。此时采取直译补偿方法, 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together equal to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加入了“with their wits”就可以让读者明白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加入“the master mind”就可以让读者了解到Zhugeliang这个人在中国代表智慧和谋略。又如中国习语“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若是直译成“picking up sesame seeds while overlooking the watermelons”, 它的内涵是可以被读者理解的, 但如果我们译成“picking up sesame seeds while overlooking the watermelons, concentrating on minor matters while neglecting the major ones”就可以让更多读者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
3.3 语义差异的处理方法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词语语义和文化内涵不同, 此时应采取意译。例如, 在英国, 下雨几乎是家常便饭, 所以在他们的文化里就出现了很多带“雨”字的习语。“rain or shine”这个习语直译就是下雨或天晴, “call me rain or shine”, 若是直译就是“下雨或者天晴都给我来通电话”。这样翻译肯定会让人疑惑, 读者会想“打不打电话和下不下雨有什么关系呢”。此时应该采用意译, 表达出习语的真实含义, 译成“无论如何还是给我来通电话”读者就理解了。
此外, 英语和汉语中有一些表达法, 有相近的字面意义, 但内涵意义却相去甚远甚至截然不同, 这被称作“文化陷阱”, 不能相互替代。这时也要采取意译。如:“pull somebody’s leg”字面意思是“拉后腿”, 但真实含义是“开某人的玩笑”。“eat one’s words”字面意思是“食言”, 真实意思为“承认自己说了错话, 收回前言”。
再者, 在中西文化中, 同一事物表达的意义也许是截然相反的。如, 在中国, 龙是代表尊贵和帝王, 被中国人视为吉祥物, 所以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曾被统称为“亚洲四小龙”。但是, 在西方文化中, 龙是怪物, 代表灾难和凶残, 所以我们在翻译“亚洲四小龙”的时候, 若直译为“Four Asian Dragons”, 就没有把原文中积极的意思表达给读者, 此时应采取归化译法, 向西方文化靠拢, 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很好。另外, 由于文化差异, 不同颜色对不同民族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例如, red与“红色”的意义有时完全对应, 有时完全不同。在中国文化中, 红色是非常吉祥和喜庆的颜色, 中国人除了常把红色应用到服装和装饰上之外, 也会把生意好人气旺形容为用“红火”。但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代表不吉利、愤怒和暴力等消极的意义。“开门红”在译成英文的时候, 为了让读者明白词语含义, 我们可意译为“get success at the very beginning”。
4 结语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 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翻译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所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情形下,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注意文化因素, 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准确地传达出语言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应惠兰.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M].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4]叶阳普.浅谈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 2011 (11) .
【摘 要】 英语表意主要呈静态。汉语表意主要呈动态。英汉互译的静动态转化方法有助于创造出更地道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互译 静动态转化方法
引言
英汉两种文化在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申小龙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1]。
英语句子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动词以外的词类如名词、形容词、副词和省略等其他手段来表达。英语表意主要呈静态。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束缚,汉语不存在谓语和非谓语之分,介词相对英语要少得多,一个句子可以用多个动词,同样的动词也可以重复、重叠。汉语表意主要呈动态。
了解这一点,就可以总结出几种英汉互译时静动态转化的方法,在翻译时创造出地道的译文。
一、英语名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有“名词优先于动词”的倾向。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简化表达方式,使造句灵活,行文自然[2]。相比之下,同样的意思汉语多用动词来表达。如:
1)She is a good swimmer. (静态)
她游泳游得好。(动态)
2)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wife. (静态)
他谋杀了他的妻子。(动态)
这一点更明显地体现在翻译电影片名上,如:the Cider House Rules(1999)(总有骄阳)、Scent of a Woman(1992)(闻香识女人)、Howards End(1992)(此情可问天)。上述影片英文名称都是名词或者名词词组,而它们的中文译名都含动词词组或者动词结构[3]。
二、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介词用法灵活,词义丰富,有时表达的就是动词的意思,在翻译时要注意把英语的介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如:
1)I am with you. 我支持你。
2) A government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3)He declared that for himself he was still for the charter , the details, name, and all.
他声称他本人仍然拥护宪章,拥护它的细则,拥护它的名称,拥护它的一切[4]。
三、英语形容词、副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中有很多形容词短语可以表达动词的含义,在英译汉时要转化成动词。如:
1)He is not aware of the danger. 他没有意识到危险。
2)I am doubtful whether he is telling the truth. 我怀疑他是不是在说真话。
3) He is keen on sports. 他热衷于体育运动。
此外,英语中还有"be+副词"句式,译成汉语时也要转化成动词:
1) We must be off now. 我们得走了。
2) He is out. 他出去了。
四、英语动词省略与汉语动词重复之间的转化
省略是语言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尽量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从而以比较少的力量消耗来传达比较大量的信息[5]。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这种现象,英语更倾向于省略动词,而汉语更倾向于原词重复。如:
1)“Wound you like to come?” “你想来吗?”
“Yes, Id like to.” “是的,我想来。”
2)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F.Bacon: Of Studies)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王佐良译:《谈读书》)
3) The earth attracts the moon, and the moon the earth.
地球吸引着月球,而月球也吸引着地球[6]。
在英译汉时,如果在译文中巧妙地连续重复动词,会使句子流畅,富有节奏,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方式。
结语
英语的静态性和汉语的动态性只是宏观的结论。其实,两种语言都有静态和动态的特征。只不过英语的静态特征更明显,汉语的动态特征更明显。有时同样的概念反而英语更倾向于动态表达,而汉语更倾向于静态表达。因此,英汉翻译的静动态转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句型研究[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196.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05.
[3]陈晓.从电影片名翻译看其静动转化及策略[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4):87-90.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73.
[5]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0.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3、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 toil tears and sweat.
我所能奉献的没有其它,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
4、Better late than never.
迟做总比不做好;晚来总比不来好。
5、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science ,and only those who do not dread the fatiguing climb of gaining its numinous summits.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其崎 岖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
6、Misfortunes tell us what fortune is.
不经灾祸不知福。
7、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8、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9、The world can be changed by mans endeavor, and that this endeavor can lead to something new and better .No man can sever the bonds that unite him to his society simply by averting his eyes . He must ever be receptive and sensitive to the new ; and have sufficient courage and skill to novel facts and to deal with them.
人经过努 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 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
10、To do whatever needs to be done to preserve this last and greatest bastion of freedom.
为了保住这最后的、最伟大的自由堡垒,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
11、Progress is the activity of today and the assurance of tomorrow.
进步是今天的活动、明天的保证。
12、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Unit1
1.弹钢琴
2.善于应付……的 3.擅长于…….4.打鼓
5.help…with…
6.交朋友 7.在周末
8.美术俱乐部
9.跟…说
10.结交朋友
11.在某方面帮助(某人)
12.on the weekend
13.on the weekday
Unit2
1.起床
4.穿衣服
7.take a shower
10.eat quickly
13.散步
Unit 3 1.骑自行车
4.介于……之间
7.十九
Unit 4 1.上课迟到
3.在外面打架
5.穿校服
7.看望朋友
9.学钢琴
11.听音乐
13.练习吉他
15.整理床铺
17.make rules
20.be on time for class
Unit 5 1.长时间走路
4.迷路
water
Unit 6 1.读报纸
4.做汤
7.在游泳池里
10.通过电视
13.read a story to me
2.吃早饭
3.在早晨
5.去上班
6.做家庭作业
8.taste good
9.after breakfast
11.lots of
12.穿上衣服
14.刷牙
15.吃早饭
2.乘地铁
3.认为
5.实现
6.六十八
8.一百零九
9.九十九
2.在教室听音乐
4.在餐厅吃饭
6.出去
8.遵守规则
10.对某人要求严格
12.在走廊里跑
14.放学以后
16.go out in school nights
19.good luck
21.do the dishes
2.拯救大象
3.处于为想之中
5.砍到
6.places with food and 7.(be)made of
8.kind of shy
2.看电视
3.用电脑
5.通过电话交谈
6.洗餐具
8.呆在家
9.足球赛
11.in the library
12.younger brother
14.any other
15.sound good
18.clean the room
16.wash clothes
17.go to the movies
18.tomorrow evening
Unit 7 1.在加拿大
2.在欧洲
3.在下雨天气
4.玩得高兴
5.no problem
6.call sb at+电话号码 7.not too bad
8.right now
9.have a great time 10.summer vacation
11.study hard
Unit 8 1.邮局
4.在……和……之间
7.向左拐
10.在周末
13.on your left
16.police station
19.a noisy street
Unit 9 1.黑发
4.相同的方式
7.short straight hair
Unit 10 1.在不同的国家
4.吹灭
7.bring good luck to sb
Unit 11 1.去散步
4.照一些照片
7.一点也不
10太多人
13.ride a horse
16.last week
Unit 12 1.去电影院
4.打羽毛球
7.熬夜
10.吃惊
13.生火
16.know about
2.投币式电话
5.在……的前面
8.在第一个十字路口
11.enjoy reading
14.excuse me
17.far from here
20.next Sunday
2.金发
5.最后
8.curly black hair
2.……的数量
5.green tea
8.great specials 2.给奶牛挤奶
5.在星期六的上午
8.对……感兴趣
11.play chess
14.play with
17.visit my grandparents
2.去划船
5.抛开
8.高中
11.把……弄醒
14.go to sleep
17.stay up late
3.在……的对面
6.紧靠……的旁边
9.沿着……走
12.look like
15.in town
18.watch sb doing sth
21.have a good trip 3.一张圆脸
6.首先,最重要的是 9.look like 3.许个愿望
6.orange juice
3.喂鸡
6.去钓鱼
9.进行学校旅行
12.all in all
15.show sb around
18.grow apples 3.去海滩 6.大声叫喊 9.搭起 12.两周前 15.look out of 18.up and down
词形转换
1.swim(与人相关的名词)
37.tall
(反义词)2.paint(同义词)3.piano(复数)4.family(同义词)5.also(同义词)6.music(与人相关的名词)7.story(复数)8.teach(与人相关的名词)9.outside(反义词)10.wash(三人称单数)11.noise(形容词)12.relax(形容词)13.luck(形容词)14.study(同义词)15.hallway(复数)16.before(反义词)17.friend(形容词)18.clever(同义词)19.danger(形容词)20.zoo(复数)21.one(序数词)22.twenty-two(序数词)23.forget(反义词)24.wish(三人称单数)25.young(反义词)26.shop(现在分词)27.run(现在分词)28.swim(现在分词)29.study(现在分词)30.child(复数)31.easy(副词)32.there(对应词)33.left(对应词)34.clean(反义词)35.enjoy(三人称单数)36.cross(名词)
1.他长得一表人材,举止彬彬有礼。
2.母亲死得早,她很小就失去了母爱。
3.他心灵手巧,大家认为他是厂里第一把好手。
4.雇主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先生,恭喜他拥有一个这么有价值的奴隶。
5.他突然要求把乔治的工资拿给他,宣布自己打算把乔治带回家去,厂主和在场的工人听了大吃一惊。
阿基尔岛
(二)多么奇特 / 奇异、多么可怜的海岛!可是似乎谁也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上帝把他们安置在四面环海的岩石上,因此上帝有意要 / 上帝的意图是要他们呆在那里!谁敢对上帝的智慧说半个不字? 这里土质坚硬,无钱可赚,但是人们可以到英格兰,苏格兰这些外国去赚钱。这些国家,也好像由天意 / 上帝的意旨决定了似的,坐船只要短短几个小时就到了 / 位于坐船只要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的地方。
男人们到外国农场打工去了,阿基尔就成了女儿岛。她们持家种地,劳累筹划,等候男人们秋天归来。
这些女人和都市里娇滴滴 / 娇气的女子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眼看着在艰苦生活的折磨下,美貌明显地早早凋谢 / 凋零,实在令人痛心。这里的女人三十而老,四十而衰。都市女子领略 / 体验过的舒适和关怀,她们不知(其)为何物 / 根本没有体验过。人到老年,就像船只进港,有了特权,可以叉着双手 / 十指交叉环顾四周享清福了,可是她们一生中似乎没有这样一个阶段 // 她们到了老年,本来就像船只进港,有了特权,可以叉着双手 / 十指交叉环顾四周享清福了,可是实际上她们一生中似乎没有这样一个阶段。你会看到妇女在田间劳动,像骡马一样驮着东西沿路走来,可都是弯腰驼背,满脸皱纹,根本看不出她们多大年纪了。满脸皱纹”。
所谓典故就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 包括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英文解释为:fable from which a saying is derived。可见不管英语和汉语对其的定义是相同的。它的特点是源远流长, 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广为民间使用, 约定俗成。如果说以词、词组、句子形式出现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那么作为语言一个分支的典故多以词组形式而很少以句子形式出现。它虽然结构简单, 但内容丰富, 意义精深。其形式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表明不可随意改变它的结构, 也不可随便将其中的各个词语分割开来。
1 英汉典故的出处对照。
简单地把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中的典进行对照, 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的出处大致上是一致的, 这就是语言的共通性。下面英汉典故的出进行对照。
1.1 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著名历史故事或事件, 后人常用一种简洁说法表达其内容, 沿用久了就成了典故。这是典故最主要的来源, 英语是这样, 汉语中也如此。
英语中这样的典故很多, 比如Sword Damocles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事。精通古希腊历史、文学的罗马杰出作家与政论家西塞罗在其论文《图斯库拉的谈话》中写道:纪元前4世纪西西里岛上叙拉古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世有个亲信的人叫达摩克里斯, 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活, 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狄奥尼修斯为了教训这个想得君位者, 在一次宴会上, 要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当他猛然抬头, 只见头顶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 随时都刺到头顶的危险。他吓得战战兢兢, 如坐针毡, 时刻提心吊胆, 惶惶不安。由此便产生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个成语, 它被用来比喻临头的危险或情况的危急, 类似于汉语的“千钧一发”。又如burn one's boats (bridges) , 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 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 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 不可能后退。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 下定决心干到底”, 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汉语中历史故事或事件的典故更是俯拾皆是, 比如, “破釜沉舟”, “不如虎穴, 焉得虎子”, “背水一战”等等
1.2 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通过一个简明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短小精练的一种形式。英语和汉语大抵相当。
比如, 英语中有的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 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 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借喻只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又如Viper and File出自《伊索寓言》, 说的是一条蝰蛇 (Viper) 发现一把铁锉 (File) , 以为是一顿美餐。但铁锉说, 它的天职是咬别人, 而不是被别人咬。后人借此比喻“骗人者反受人骗”。再如cat's paw, 是出自法国拉丰丹的一则寓言故事, 讲一只猴子利用猫为其从火中取栗子。在现实生活中则常用来指被别人当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汉语中来自寓言的典故也特别多, “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等不胜枚举。
1.3 源于神话故事和传说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典故的由来都是源神话故事或传说。
比如, 英语中有rain cats and dogs, 它源于北欧神话, 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 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师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 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在德国古画中, 风被画成狗头和狼头。因此, 猫被当作暴雨的象征, 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 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是to rain heavily/hard, 汉译为“下倾盆大雨”。又如An althea's horn, 汉译常为“丰饶的羊角”。阿玛尔忒亚 (Am althea) , 希腊祖籍中一位神女, 是宙斯 (Zeus为主神, 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Jupiter) 的保姆。婴儿时宙斯由神女阿玛尔忒亚喂以羊乳。为了感恩, 宙斯敲下一羊角送给她。许诺让羊角主人永远富有。又如swan song, 据传说, 音乐之神阿波罗 (Apollo) 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 相传天鹅 (swan) 在临终前唱的歌最优美动听。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作曲家、演员等的“最后作品”。再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 相传公元前447年波斯奖军马多尼奥斯在希腊的普拉蒂亚兵败被杀后, 留下一大批财宝在军帐里。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搜寻却一无所获, 请示德尔斐神谕后知道要“翻转所有的石头”, 最后找到了财宝。现借此比喻想方设法等, 汉译为“千方百计, 想尽办法”。汉语中的“精卫填海”“井底之蛙”“开天辟地”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1.4 源于民间风俗或谚语
民俗是地方文化的体现, 能反映出一地的风土人情和观念, 谚语是在人们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它们是典故的重要来源。
比如, 英语中有a bird of ill omen, 源出古代占卜风俗, 延至今日, 猫头鹰、鹳则被视为吉祥鸟。渡鸟嗅觉灵敏, 能确定远方死尸和腐尸地点, 因此渡鸟象征死亡, 被称为阴森之鸟。后人以此比喻“不吉利的人, 常带来不幸消息的人”。又如a feather in your cap, 汉译为“值得荣耀的事、荣誉”。源于广泛流行于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当中的一种风俗: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在头饰或帽子上加插一根羽毛。古代吕西亚人和许多其他古人也有类似风俗, 均以此来显示战绩与荣誉。再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即“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转义为“一丘之貉”。汉语中有“老虎的屁股”, “宁为鸡头, 不为牛后”, “老鼠过街”等说法。
1.5 源于某些作品
英语典故则大部分来源于《圣经》、《莎士比亚全集》以及《伊索寓言》。汉语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四书》《五经》和一些典籍里记录了大量的典故。
英语中有较多典故出自某些作品, 有的是原封未动的摘引, 有的是节缩而成。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 可译为“洗手不干……;与……断绝关系”。出自《马太福音》, 犹太巡抚彼拉多主持审判耶稣, 由于他判定耶稣无罪, 一些犹太人不服, 因此他当众宣布洗手辞职并交出了耶稣, 以示自己与此案无关。又如as significant as the shake of Lord Bur Leigh's head, 其汉译为“象拍利勋爵晃脑袋般意味深长”。出自爱尔兰剧作家及政治家谢尼丹在《评论家》中的一幕模拟悲剧《西班牙无敌舰队》。伯利勋爵埋头于国事, 日理万机, 忙得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靠晃脑袋表达思想。普夫则根据这个晃动解释他所表示的意思。再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出自《新约·使徒行传》第十章:“Then Peter opened his mouth, and said, of a truth Iperceive that God 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 ”原指上帝“不偏待人”, 如今该成语在本义的基础上暗含“歧视”之义, 然而在不民的语境中效果却不一样。G·D·H·Cole曾在“Practical Economics”中用此成语来说明墨索里尼“不偏待人”, 其实是对他的讽刺。汉语中以“四书”为例, 可以信手捻来许多典故。比如:
(1)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2) 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3) 逝者如斯夫!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4)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5)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He who finds the proper course has many to assist him, He who loses the proper course has few to assist him.
(6)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If a man takes no thoughts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以上译文都来自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 1814-1897)
1.6 源于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这样一类典故, 它们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经常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 又无法把它们归与上述几类, 就把他们单列出来。
在英语, 如:
(1) shed crocodile tears, 据西方古代传说, 鳄鱼吃人畜, 一边吃, 一边掉眼泪, 比喻坏人假装同情被害者。类似于汉语“猫哭老鼠, 假慈悲”, 且人们常采用此语的前一部分作为其汉语反译。 (2) the apple of discord, 其汉译为“争斗的原因或根源”。传说厄里斯女神未被邀请参加Thetas和Pileups的婚礼, 她就把苹果扔有参加婚礼的神与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三个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这就间接地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 (3) all Dutch/Greek to me, 其汉译为“一窍不通”, 其中Dutch与Greek原为“荷兰语”和“希腊语”。 (4) have the free-simple of May Fair, 其汉译为“不受出身等限制无条件继承取得的不动产”, 其中May Fair乃“伦敦西区贵族住宅区”, 十八世纪时该地区每年五月均有集市, 因而得名。 (5) Jack of all trades汉译为“杂而不精的人”, 出自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其中Jack原为“杰克”, trades指“多种行业”。 (6) spill the beans, 汉译为“泄漏消息 (秘密) ”, bean原为“豆类;豆科植物”等。 (7) be fond of the cup/the bottle, 汉译为“贪杯中之物;好酒”, cup与bottle原为“茶杯”和“瓶子”。 (8) Roman holiday, 汉译为“欣赏别人受苦的娱乐”, 而非“罗马的假日”。 (9) as cool as cucumber, 汉译为“十分冷静”, 其中cucumber原指“黄瓜”。 (10) have a ball at one's foot, 汉译为“有成功的机会”, 源于足球运动。汉语中这类的典故也不胜枚举, 比如, “镜中月, 水中花”, 指无法得到的东西。“狗尿苔”指见不得光的人或事。“东施”指丑女, “西施”指美女, “诸葛亮”指聪明的人等等。
2 典故的英汉互译
以上简要地谈了英语和汉语中典故的来源, 其实还有许多这样的成语, 掌握它们也并不那么容易, 翻译起来更难, 尤其是像“破釜沉舟”等一类成语, 英汉两种语言的彼此巧合, 会使人误以为这两种语言是彼此相通且文化背景一致。这样就错了。那么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2.1 典故翻译理论基础:解构主义的翻译“异化”学说
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 影响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西方诸多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中, 在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福柯 (Michel Foucault) 和罗兰·巴特 (Roland Bathes) 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意义的可译性问题, 或者从翻译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语言的本质问题。罗兰·巴特认为, 文本生成之后, 作者就失却存在的价值, 而文本的意义在读者对语言符号的阅读中产生。解构主义学者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 而是由译者 (读者) 决定的。有趣的是, 在解构主义学者那里, 忠实性原则变得可有可无, 译者用不着担心有人责怪他的译文不忠实, 甚至可以倒打一耙, 责怪原作对译本不够忠实。如此看来, 博尔赫斯 (J.L.Borges) 的幽默 (指他责怪原作对译本的不忠实) 不无道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经典文献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 认为译文与原作之间是一种延续与创生的关系, 本来就无“忠实”可言。文本经过翻译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所以, 在解构主义学者看来, 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 而是原作文本的再生 (afterlife) 。翻译不仅仅是传达原作内容的手段, 而更主要的是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他们以“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这个概念来解释译作与原文之间的关系, 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 从而把译者置于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德里达以“延异” (difference, 是德里达自己创造的词汇, 有区分、延搁、播散三重含义, 有的学者译为“分延”) 的概念来表示意义的不确定性, 显现翻译的异化过程。他认为, 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 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 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
因此, 解构主义学者认为, 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 而在于存异, 一部译作的价值, 不在于它的通顺程度, 而在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
2.2 典故的英汉互译必须“异化”
典故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从上面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结合解构主义的“异化”原则, 对于英汉典故的相互翻译, 必须“异化”。比如, 汉语中的“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流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翻译成英语必须为:burn one's boats (bridges) 。而不能是break one's pot and sank one's boats。又如汉语中的“猫哭老鼠”译为英语就须用crocodile's tears, 如果翻译成“鳄鱼的眼泪”很可能会叫人不知所云, 更无法了解什么含义。再如, 在西方文化中, 狡猾的狐狸是专门要偷吃鹅的, 倘若把鹅给狐狸去看管, 岂不是送羊入虎口, 自找祸患, 我们汉语里没有这样的认识。因此, 英语中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 (让狐狸看鹅) 在中国人来说大家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汉语里有一个接近的习语“引狼入室”, 它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把坏人引入内部”, 恰巧与“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意思对等, 如此对译, 极为传神。
结语
对于学习汉语多年的外国人, 如不了解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 不留心典故之出处, 肯定会弄不清像“请君入瓮”等一类典故性成语的来历。同样对于从事外语工作的中国学者、教师或翻译人更应该熟谙英文典故的出处才能达到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作为高校教师, 利用课堂讲授或已有的园地刊载典故来源的文章, 可以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摘要:典故是语言的精华, 是文化的结晶, 其表现形式固定, 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 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典故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从宏观上分析, 英语的典故和汉语的典故有着相似的源头, 通过对它们出处的对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典故。同时因为典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往往给非母语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特别是翻译工作者更加注意典故的翻译方法。采用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法, 可以使之贴近本民族文化,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关键词:典故,出处,对照,异化,互译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0.
[2]翁凤翔.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丛书: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治奎.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5]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关键词:谚语含义;语言特征;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这两种语言都拥有一种很相似的语言形式——谚语。汉语字典对谚语的定义是这样的: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同时,英语中的谚语还有很多来源于《圣经》中的历史故事,多是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来阐述经验、道理,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所以,英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有相似的特征。
一、英汉谚语同其他语言形式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1.民族、地域特征明显
英汉谚语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定会受到其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必然会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汉谚:(团结就是力量。)Unity is strength.英谚: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2.语言口语化、方便记忆
英汉谚语多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其语言通俗易懂,便于人们记忆。一般采用简短单句或是对仗双句形式。
汉谚:(活到老,学到老。)We a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英谚: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3.语句简单、含义深刻
英汉谚语虽然都采用非常简单的语句,但是大多能表达出很深刻的内涵。汉谚:功夫不负有心人。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英谚: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二、英汉谚语互译基本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翻译不同语言时,要考虑到形成该语言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因素。谚语是其中尤为特殊的一种语言形式,基于以上叙述的谚语的语言特征,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对于谚语的翻译可以采用以下基本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英语和汉语互译过程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格式等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条件下,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使译后的语言在形式、内容、含义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读者也能一目了然。
汉谚: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Wine in,wit out.(酒后吐真言。)英谚: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2.意译法
意译法是在原文与译文直接翻译容易产生歧义或矛盾时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此方法可以用英语或者汉语中读者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事物、典故来翻译和表达对方諺语中深刻的道理和含义。这样,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谚语。
汉谚: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塞翁失马,焉知非福。)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说曹操,曹操到。)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天有不测风云。)英谚: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All roads lead to Rome.(殊途同归。)
3.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英汉谚语是英汉两个民族经历了漫长的文化传承,逐渐形成的自己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完全表述原文的韵味,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采用直译保留原文字面含义,兼用意译作适当的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If I have lost the ring,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英汉谚语汇聚了英汉民族的智慧和哲理,是英汉文化中浓缩的精华,我们在翻译谚语时要采用最合理、最科学的翻译方法。谚语的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简单地译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以语言为载体把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传播,达到文化融合的目的。
(作者单位 辽宁省铁岭市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