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卷“寻常烟火是美景”高考作文(共4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津卷《寻常烟火是美景》高考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天津卷高考作文
作文真题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目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则材料前部分由一组排比句组成,从三个方面列举“烟火气”的表现和意义:“家人团坐”、“国泰民丰”、“温情祥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家爱国的精神血脉,传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精神理念,同时也展现出国家富强的精神面貌。同时“需要珍惜和守护,奉献和担当”,也激发考生思考应该如何通过努力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指导。
后部分有一个总结句——“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即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国,守护“寻常”也是一种伟大。寻常生活即市井百态,中国的广大土地上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千千万万种风景就是真实的中国,“就是最美的风景”。而“最美”一词,将俗和雅相融,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智慧,把国与家与个人紧密相连。最后的观点句对于如今我们创造和谐自然社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材料,结合自身写作,写作任务明确。
写作指导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审题要抓住对“烟火气”这个关键词的理解。本次写作适合写议论文。
可用横向结构写作,正文部分可从传统生活气息特色的温情(如乡村家乡的炊烟袅袅,城市街巷的特色项目,家庭生活一日三餐,传统节日纪念活动等等);到复兴中国和谐环境的美好(神州大地锦绣山河,红旗飘飘迎风起;冬奥会场诗情画意,健儿争锋向未来;广场文化直播文化,小康生活新征程。);再到对时代的审美欣赏(如这三年疫情以来,广大志愿者的忘我奉献是守护;近七十年来,宇航员发扬航天精神,以苦为乐,推进强国梦是守护;每一天,每一个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也是守护等等)本篇作文具有正向引导的积极意义和现实启迪,写出青年对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认知为好。
也可用纵向结构写作,“是什么”:守护烟火气的本质是回归本真,回归生活,烟火气即人,人民,尘世俗;“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另外,写作要立足于实际,结合现实谈使命担当,谈实干主义,如何尊重“烟火气”,如何守护“烟火气”,如何奉献青春来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可以给考生给予思考的空间。
当然,因文体不限,对于感情充沛,有时代气息,且文笔细腻蕴藉的考生,本次写作也可选择抒情散文的文体。针对对“烟火气”这一概念的内涵的延展,可用象征的手法抒发对当代中国生活化,艺术化,时代化的特点的情感,重在抒情。
2022天津卷高考作文:人间最美风景
烟火气是千家炊烟,万家灯火;是孩童的欢快,老者的笑脸;是少年的苦读,成年的奋斗;是久别的重逢,离去的痛楚…是一首承载岁月的歌,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小时候住在农村爷爷奶奶家,每天和小伙伴们奔跑在田埂上,东窜西跳,这家串那家。直到天黑了,看见自家烟囱炊烟升起,才慢悠悠的往家晃。一路上,总能听到各家婶婶们扯着嗓子朝着田边大喊,让田间劳作的人回家吃饭的声音。不知道是田间空旷,还是婶婶们嗓门大,感觉声音传得很远很远。晃悠到家,免不了被爷爷奶奶念叨,一天到晚不着家。一边说,一边张罗着饭菜,还把肉往我碗里夹。我仰起头给奶奶一个调皮的笑,然后大口的扒着碗里的饭。夏日里还会吃个西瓜,浸在冰爽的井水里切开,伴着隔壁院子里飘来的数落孩子的`笑骂声。幼时的烟火气格外的清甜。
上学后回到了城里爸妈家,虽然城市里没有了乡村的邻居亲近,但每当我抬头远望城市的万家灯火,我知道其中有一盏闪亮的灯光是为我而亮的。
记得高三的一个晚自习,因为一道数学难题一直没有做出来,回家晚了。回家路上,一股股秋天的冷风吹得我直哆嗦,我加紧步伐经过一段漆黑的路。正在赶路时,远处一个黑点影影绰绰,正向我走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怎么办,遇到坏人了,怎么办!”我四处张望,都不见有来人。我正想尖叫时,却听到熟悉的声音:“婷婷,是你吗?”“爸爸——”我立刻朝着爸爸飞奔而去,直到挽着爸爸的胳膊,我心里的惊慌才消散。远远地,看见我家的窗户亮着灯,它仿佛寄托着亲人的期待喝盼望,是众多灯火中最亮的,也是最温暖我内心的。妈妈已经在家为我熬好了陈皮水。她把陈皮水端到书桌旁,再三叮嘱:以后晚自习下课就回家,不能再这么晚,让父母担心。”看着她眼中的慈爱,看着她眼角的皱纹,我的心里既愧疚又温暖。平凡人家的烟火气,是心中永远珍惜的亲情和始终陪伴在身边的家人。
林语堂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清晨楼下早点铺子刚出笼包子的喷香,阳光晒过被褥的干燥,雨后草木的清新,以及邻里交谈的温馨……
烟火是大地上最恒久最美丽的风景。有烟火的地方,有安定与温暖。有烟火的地方,便有圆满和幸福。有烟火的地方,还有勇敢、奉献与付出。
小时候,我不懂事,经常在厨房烧火。有一次,我拿了几根湿木头丢了进去,那火好像小了些,我不禁有些着急,连忙跑去找外婆。
“外婆!外婆!我给火吃东西,可那火好像不喜欢吃,你快去看看!那火现在又瘦又小,你快去看看!”
外婆听了,慈祥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好,好,外婆呀,去救救它。”说完便走进了厨房。外婆用火钳拔弄了几下,把我放进去的湿木头弄了出来,慈爱地说:“火这东西,是不能放湿木头的。怪不得它越来越瘦,好家伙,原来是你的祸!不过,现在你可以去看你最喜欢的炊烟了!”我一听,兴奋极了。跑出门,拉着外公就朝对面的小山跑去。
过了一会,我和外公一老一小坐在小山上,抬头望着天空徐徐飘起的炊烟。
“外公你看,这弯弯的炊烟像不像一架通往天上的白玉桥?”
外公点了点头说:“嗯,我估计这桥就是牛郎与织女相会时搭的那个桥吧!”
我一听,生气地摇摇头说:“外公,牛郎与织女是用喜鹊来搭桥的,我都说了好多遍了!”外公一拍脑袋,说:“说的对,说的对,瞧我这记性!”我听了和外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山上充满了笑声。那一年,我六岁。
在菜市场,触摸真正的生活。或许看过很多很多描写生活的文章和佳句,但记忆里最清晰的却是季羡林的《逛菜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擦背,来来往往。
菜市场中的热闹让人不禁觉得很安心,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来来往往的人们甚至只被当作行走的代码,但在菜市场时人们总会有呼呼啦啦的买卖声;总会有噼哩啪啦的油锅声;总会有簌簌刷刷的菜叶声每个人或满心欢喜,或满腔希冀,或忙忙碌碌。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莫明汇聚了一种能量,让你一走进这时便会懂得生活的滋味儿。何志森是广州扉美术馆馆长,__年他带着学生在美术馆所在的广州社区,给四十多个摊贩的手拍了一组照片,并在菜市场举办了摄影展。何志森他们拍了无数双手,让不同处境的人一看到那一双双见证了生活艰辛与酸甜的手便会有莫然的触动。每个人都在拼命努力地生活着,凌晨的早起只为多一份生活的依靠,有多少人也是老茧爬满指间;有多少人也是满手黑白斑点;有多少人也是双手泡到发白但正是这样些酸楚的伤痛让人们更努力地向美好生活进发,这便是人生而具有的生命力,柴米油盐,那每一滴汗水都是生活。
在菜市场,感受人情的温度。如今有一种丧文化像病毒式地传播到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人总是会颓丧甚至放弃未来的无限可能。人们总说这样的人早就心如死灰了,可是在我看来,无论是坚强也好,孤独也罢,浓浓的人情味儿总会成为你生命中最耀眼的救赎,当你步入菜市场的那一刻你甚至会流下几行久违的眼泪,太久了,太久没感受到熟悉的摊主贴心为你送上几棵葱的小惊喜,太久没感受到热情的阿姨悄悄告诉你哪家豆腐最正宗的小欢喜,太久没有感受到一眼见到自己最爱吃的美食的小心动一点一滴,人们虽然陌生但又建立起一种联系,它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温暖,善意。
在菜市场,感味小城的风情。陈晓卿说过:我们去一个城市,一般就会去名胜古迹,所谓的地标建筑。其实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这样,和这个城市才有了肌肤之亲,名胜古迹都是‘西装革履的’,装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场装不了,它想装都装不了。真正的底蕴总是藏在那些个不起眼的角落,最值得我们奔赴的往往不是日月山海,而是一个心灵的澎湖湾。苏州葑门横街最能展现苏州人民市井生活的味道,横街上还有一家旗袍酱香饼,春秋之际,卖饼的女人穿着旗袍,韵味十足。这样的菜市不得不说是市井又风情,人们对于菜市场的倾注早已超过了物质,而是一种精神沉淀,家乡的味道,烟火的气息,小城的特色,所有的美好都汇聚在这里。
一声吆喝,人类从农耕时期到现在的发达社会,就这样被我最钟情的一个汉字”粥“联系了起来。
粥,《说文解字》上解释为”弓米“,意为用水,火扯大米饭。这个注释让我对”粥“这个汉字一见钟情。你瞧,用水,火拉拉米饭就成就了那么甘甜滋润的一小碗;那么喝着粥的人,经过生活,岁月的拉扯,不也会变成湿润宽容的人呢。
粥,融入了简单的水米,融入了家人的期待,融入了绵延不断的乡情。
与乡村同栖的日子里,早早地,独有的米香与柴火的噼啪声便唤醒了整个村子。袅袅炊烟升起,如碗里腾起的雾气,驱散了清晨的薄薄凉意。
粥有百态。
外婆的粥,厚而粘稠。一把秸秆引燃一捧枯桑枝,大火跃动着,滚着,粥咕嘟着,渐渐地火熄了,粥也稠了。
大铁勺将粥盛入青花大碗,米汤泛着淡清色,甜甜的香气在空中盘旋搅动着,整个屋中的空气,声音和人的心情,都如粥一般粘稠起来。那时乡村特有的烟火气,几千年来随着人类的发展传承,未曾断过。
乡村的农民很少会像城里人那么规矩着坐着吃饭,除非家里来了客人,走街串巷才是乡间独有的风景。
一碗热粥在手,提着一双筷子,一边吃着,一边随意的串着门,或倚在自家门槛上与邻里谈笑四方。这时候闻一闻,这家清香里杂着玉米味儿,定是煮着玉米糁儿粥;那家清香里夹着青菜的甘美,定是煮着青菜粥。那些粥的香,串联着喝粥的呼噜声,邻里高声欢喜的笑谈声,家人间温馨愉悦的说笑声,以及刷碗洗锅的哗哗声,这是寻常的早晨,这是生活的早晨,一切都是从一碗粥开始的。
喝完粥该下地干活儿了,滴下的汗与花去的力气又重归土地,滋润着新一代上好的煮粥食材。
城里煮的粥却大不一样,稀薄而惨白。人情味儿淡了的城里,连粥也跟着淡了吗?
翻遍几千字的辞典,最喜欢最钟情的,还是”粥“字。它虽然常常被忽视,因为流传了几千年,已经成了生活中抹不去的烙印。它传承着是活着的历史,是乡间的烟火味儿,是化不开的人情味儿。
正是因为它们,一碗无味的粥从此甘甜起来,笔画间都透露着令人魂牵梦绕的香气。
【天津卷“寻常烟火是美景”高考作文】推荐阅读:
寻常烟火是美景高考作文09-13
天津卷高考语文作文06-28
高考零分作文天津卷02-11
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假如有一款芯片02-26
高考文言文天津卷03-27
当时只道是寻常优秀作文900字06-12
2024年高考文综(天津卷)政治主观试题及答案解析03-19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字12-06
天津卷作文题范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