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精选8篇)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师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法规对教师考核工作的要求,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符合社会与家长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针对“讲质量,创精品,争一流”治校目标,制定我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条例。

二、评估的意义:

1、教学行为符合学校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评估达到:追求工作质量,对工作要求不仅仅是做完,而是要做好,是要精益求精;形成精品意识,教师对每一项周期性的教学常规工作要精细化,向深度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上;力争一流业绩,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争先意识和业绩意识,业绩是教师工作态度的具体反映,是工作能力的明确指标。

2、符合学生的要求和利益。通过评估,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使命,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努力创设有益的环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尽心尽责。

3、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通过评估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结和诊断教师的教学工作便于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获得成功。

4、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评估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尊重教师的劳动,体现教师劳动的价值原则。

5、认真履行教学常规。通过评估,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整体教学实力,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处于白寨镇乃至新密市前茅。

三、评估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评估不是终结性的,而是教师教学工作全程评估,评估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

2、目标性原则。评估要体现学校的治校目标,教学要求。反映学校的工作导向,评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激励性原则。评估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发现教师工作中的成绩,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4、公平性原则。评估要做到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在评估的方法手段上尽可能科学合理。

5、民主性原则。评估要结合教师本人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完善评估方案。

6、可操作原则。评估的指标要明白清晰,设计合理,便于操作统计,同时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四、评估的内容:

(一)、备课。

1、教师备课实行平时抽查与学月检查相结合的原则。每学月检查一次积10分,每学月抽查一次积10分。按教师所担课程周节数减一乘以周数,为验收时应完成节数。

2、积分标准。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2分,缺少一次不计分;课时计划8分,按规定次数缺少一次扣0.5分,缺少三次以上者不计分。教学环节完整,内容具体,过程详细,方法得当,教具准备充分等各项根据学科特点酌情记分。

(二)、作业。

1、作业每学月随同教案检查验收一次积10分。

2、积分标准。

(1)作文。每学月检查少做一篇者本次检查不计分,漏批、代批一篇次扣2分,错批一处扣0.5分;批改认真、细致,有眉批、总批,批语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写作是否能起到指导作用,字迹规范程度等酌情记分。

(2)数学。每学月检查少做一次扣0.5分,错批一处扣0.5分,漏批、代批一次扣0.5分,学生书写格式要求是否统一,错题是否纠正、批语是否规范等酌情记分。

(3)

一、二年级语文作业按标准(2)执行。(4)技能学科作业依据批改情况酌情给分。

(三)、课堂教学。

1、每学月至少举行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估活动。

2、课堂教学评估按百分制。最后按百分比纳入到个人综合考核积分。(10%)

(四)、教学研究。

1、每参加一次听课活动,记录完整,评课认真,发言积极且有合理建议,每次记0.5分。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篇2

综合评价法, 是把影响课堂教学效用价值的因素进行分类, 每类再分成若干个单因素;其次, 对每个单因素进行测量得出数据, 并按每个因素或每类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用价值的影响程度给出一个权数;最后, 再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合成运算, 并对得出的结果加以分析、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课堂教学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的, 课堂教学效用价值的判断,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来判断课堂教学实施结果, 看是否达到或接近所希望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程度。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一般比较抽象, 带有原则性, 这就给对课堂教学过程效果的评价带来困难。因此, 一方面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 另一方面又必须把评价目标具体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评价分解为若干层次, 每个层次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不同水平, 每个层次 (或水平) 都反映着评价目标的一个侧面。我们把这些较为具体的、便于评价的层次 (或水平) 称为评价指标, 能否分解、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使综合评价结论正确的必要条件。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重点坚持以下原则:

1. 相对独立原则。

即避免指标选取时的重复、交叉的原则。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多项具体指标进行评估, 是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独立性原则就是强调各项具体指标之间既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构成有机的整体目标体系, 又要相对独立, 使各项具体指标的评估可以独立进行。

2. 可操作性原则。

即强调指标设计的客观、实践性的原则。指标的设计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指标能够克服定性指标的缺点, 较真实地反映评估情况, 但并非所有指标都可以量化;定性指标的可信度、区分度较弱, 但评估主体的主观因素较明显。因此在对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进行设计时, 要尽量做到细化, 对每项指标的内涵都要求有实事求是的、可提供的材料做依据, 并可客观衡量,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最后使各项具体指标的评估均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测量得到明确的结论, 实现指标的可操作性。

3. 针对性原则。

即不同评估主体选取不同评估指标的原则。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 必须立足于评估主体, 不同的评估主体, 指标体系的范围、内容都必须有所变化, 才能真正起到评估的效果。对于学生评估主体来说, 指标必须围绕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表现展开。如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且各分解指标尽可能地用行为化、操作化、诊断性的语言和符号来表示, 简洁明了, 容易操作, 便于反馈。如果是领导、同行或专家作为评估主体, 通过听一、两节课就要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评价, 为避免偏差, 评估的指标体系应转到影响课堂教学表现的诸多因素上, 如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态度、学术水平等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相关指标。

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才能真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效果进行总体分析, 以此作为指导教学, 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考核、奖励制度的依据。

二、指标体系权数的确定

在综合评价中, 对每一指标赋以权数与建立科学指标体系同等重要。如果说评价的指标系统构成评价的因素集, 那么各项指标 (因素) 的权数便组成权集。因素集说明了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 而每个因素的权数则反映了各因素价值的大小。所以权集不仅指明了各指标 (因素) 之间相对重要性程度, 而且也表明了各指标 (因素) 和评价结果的关系。

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很多。如直接请某位专家给出各项指标的权数, 其结果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 从而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为了弱化主观因素的影响, 宜采用德尔菲法来确定指标权数。如:可以用分发问题表的形式, 让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在彼此隔离的情况下填写, 征询他们各自对权数的估计意见, 然后经过整理、汇总、统计、归纳后, 将权数估计值作为反馈材料, 发给每一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再次征询他们的意见, 如此这般经几轮征询, 最后使他们的意见趋向一致, 从而确立权数。

三、实例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确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数的基础上, 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 以隶属度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线, 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通过多层的复合运算, 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的等级。

设10个评价者对某教师进行评价, 将评价等级分为四等, 分别对应于优、良、中、差, 评价情况 (见附表) 。

表中评价等级的数据表示人数, 如就“治学严谨、备课充分”这一因子而言, 认为是优的有2人, 良的6人, 中的2人, 差的0人, 于是认为该因子分别属于这四个等级的隶属度为2/10、6/10、2/10、0/10。这样, 根据图表就可以得到各因子关于诸等级的隶属度, 进而算出模糊关系矩阵, 最终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下面给出本例的具体运算步骤:

1. 计算各因子的

隶属度, 算法如上所述。

2. 求模糊关系矩阵。

类似地可求出模糊关系矩阵的其他分量, 从而求得

3. 求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AR~= (0.202, 0.487, 0.311) R~= (0.1216, 0.5892, 0.2224

4. 判断评价等级。

评价结果中, 第二个指标值最大, 故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属于第二类, 即良好。若评价者有专家类、领导类、同行类、学生类等, 他们的权值分别为0.5, 0.2, 0.2, 0.1。上面求得的综合评价结果由专家类评价而得, 其他各类的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

则总评价结果为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篇3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独立学院

1013939/jcnkizgsc201520234

1 国内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综述

11 国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在国外,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经历了以直观经验方法为主的经验型方法阶段、以测验型方法为主的测验型方法阶段、以学生和课程为中心、目标模式为主的分析型方法阶段。如今以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他们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价方法,已进入以教育领域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以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全面发挥评价功能的系统型方法阶段。

国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学校内部组织评价;另一种为校外专门评价机构评价。从评价结果的处理情况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质量评价已经基本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的道路,由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及督导专家评价相结合。

12 国内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国内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研究较少。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先后产生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例如天津师范大学的陈洪云等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就引入了层次分析法,并简要介绍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实验室评估体系的过程,他们认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消除了非重要因素所占权重过大的影响,提高了评估的科学性。而昆明理工大学的蔡谦则提出了运用灰色聚类法来对实验室进行评估,他认为针对实验室比较多的高校,利用灰色聚类的思想先对实验室进行“聚类”、然后再进行评估,可以大大提高评估的效率,简化评估的流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西南交通大学的濮德璋副校长则在多年前就将模糊学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实验室评估中,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

目前,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也与实验室整体评估的方法大体类似,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普适性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方式。

2 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評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21 构成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要素与内容

对独立学院实验室是否符合开放、创新的评价要素主要看其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看其在实验教学中是否始终贯彻自主、开放、综合、创新的原则。

(1)实验教学。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论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积极承担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取得的实验教学与研究成果有广泛的辐射作用。(2)实验队伍。实验队伍是影响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室负责人、骨干队伍、专兼职队伍是实验队伍考核的主要标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合理、结构合理,培训制度健全落实,实验教学队伍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实验教学水平高。(3)管理模式。实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在评价体系中,应着重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考核。(4)设备与环境。充足的实验教学设备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独立学院实验室,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和实验教学规模,配置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并保证其保持在较高的完好率,同时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要健全,维护措施得力,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

22 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密不可分,单独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进行评价将很难全面准确地说明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且不利于通过评价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因此在一级指标的设计中,将部分实验室建设的内容纳入进来,但在权重比例设定上还是以实验教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为主。

表1 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二级指标

从表2可以看出,利用上述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实验中心的评价得分是客观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郭剑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篇4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是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家庄市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将切实做好实验区各项工作,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完善我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

二、实验目标与原则

(一)实验目标

1.构建评价体系。以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为蓝本,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实际,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具有区域特色、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提供可靠保障。

2.强化评价导向。坚持育人为本,通过综合考查学生全面发展情况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切实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形成通过评价促进中小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良性机制。

3.促进教育发展。通过全面分析把握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科学运用评价结果,重视学校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为制订教育政策,加强教育管理,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

(二)实验原则

1.坚持点面并行。在5个省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3个市级实验区、4所直属高中和46所项目研究学校启动评价工作,通过区域全面推进和项目研究学校带动,逐步积累改革经验,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改革实施方案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2.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细化评价指标、健全评价标准、研发评价工具、组织实施评价活动、分析诊断评价内容、形成评价报告及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做到评价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评价过程严谨有序,综合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反馈改进落到实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高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3.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动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升学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考查,逐步将5项内容、20项指标纳入升学考试评价。使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各部门和全社会凝聚共识,发挥优势, 形成合力;注重发展性、增值性评价,满足学生、学校多方面的发展需要,鼓励中小学办出特色。

三、主要任务

(一)研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育部指标框架为基础,以实现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目标,从质量概念的内涵分析出发,从历年教育质量调查结果中提炼出相关的因素,逐步归纳不断聚类,对各项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不断拓展、完善,依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办学行为的要求,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和特点,选取一定标本量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通过监测跟踪、积累数据等方式,逐步调整充实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构建特色化的评价标准,组织力量参与研制开发基于实际、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形成符合石家庄市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具有石家庄特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评价政策

根据综合评价的要求,制定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明确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方法、工作要求及保障措施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构建以学业水平为基础、结合学习经历与学习过程评价的多元评价手段,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学科测试、问卷调查和教育统计数据,辅助以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方法,科学设计评价流程,注重客观数据和事实,注重学生进步程度和学校努力程度,积极引入增值性评价,增强学校效能意识。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全市政策,完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政策。

(三)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把评价作为全面了解教育教学状况的手段、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的方法、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在剖析真实情况和水平的基础上,寻求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并进行反馈、诊断和改进,实现“标准-教育过程-评价”的一致性,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循环系统,进一步推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和学校发展等方面的转型。

(四)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字化管理平台

建立并完善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数据库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字化管理平台,包括学生基础信息、教师基础信息、测试工具、测试结果等,实现试题管理、试卷管理、数据分析、报告生成、在线调查、基础信息维护、数据抽样等自动化功能,实现评价工具的智能化和动态化管理,保持评价的公正性。

(五)构建评价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机制

通过向社会发布综合评价结果,引导社会逐步建立全面的、全新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相关改革,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配套政策。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学校督导和教学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规范办学行为等,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引导各县(市)、区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在全市综合评价框架下有重点的建立以校为本的评价方案。

四、实验周期和进度安排

(一)实验周期

根据教育部总体工作安排,实验周期定为3年一轮,即 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二)进度安排

准备阶段(2014年1月-6月):

1.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培训,明确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

2.研究制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推进措施,建立保障机制。

3.成立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团队和工作团队,并开展相关工作。

4.确定省、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和项目研究学校,开展实验研究。5.召开石家庄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启动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6.相关县(市)、区教育局,市属高中和项目研究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机制,启动实验工作。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9月):

7.根据教育部“指标框架”要求,研究制定石家庄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发评价工具。

8.相关县(市)、区教育局,市属高中和项目学校构建起基于自身实际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开发出评价工具。9.组织专家对实验县(市)、区和项目学校进行评价内容、步骤、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10.协同推进课程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等相关改革。11.组织专家对县(市)、区,项目学校进行试测,在试测基础上,召开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调整、补充和完善指标体系及相关评价工具,完善实施方案和操作流程。深化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3月): 12.推广评价工作典型经验。13.组织专家对县(市)、区进行大规模培训。14.网络平台试运行,组织数据填报。15.对各县(市)、区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情况进行督导。

16.组织有关专家及实验区有关人员,共同分析监测数据,共同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形成多个层面的评价报告:评价总报告、分区评价报告、分学段评价报告、分维度分项报告、影响因素分析等。17.反馈评价结果。

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

18.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评价工具;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机制。

19.全面梳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总结改革实验成果。组织召开经验总结交流会议,推广典型经验,形成典型案例,表彰先进单位及个人。20.迎接教育部评估验收。

五、工作机制

(一)分工合作协同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工作的统一规划,重点负责制度机制建设、中小学教育质量标准制订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并实施市级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各县(市)、区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及有关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实验区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重点开展专题性的教育质量监测,针对课程实施、学校均衡发展、学生学业负担状况等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度调查与对策研究;各项目学校要成立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有关评价改革项目,开展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正确运用评价结果,发挥形成性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基于实证改进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基础教育处组织指导、质量监测中心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基础教育处负责宏观调控,统筹组织市级培训,改革中考制度,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协调各项工作顺利发展;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制定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开发学科测试工具、分析学业质量数据、撰写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报告、制定学业质量测试评分标准,同时完成区县测试结果的反馈。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切实负责,并在承担各自职责的同时,加强信息沟通,增强工作合力,逐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建立评价结果报告与反馈机制 对采集评价数据、教育质量综合调研数据、督导和教学视导等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整合其他相关考察材料,形成系列报告。根据报告的评价结果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帮助与指导,利用评价结果分析学情,基于证据改进教学,根据结果组织校长、教导主任开展主题培训和工作会议,反馈学校的教学质量、挖掘其问题,帮助学校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供业务支持。

(三)评价结果的改进和调控机制 充分发挥学业质量评价诊断功能,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监控的结果总结学生学习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激励措施和进行教育问责、并提供区域层面上的政策改进建议。

(四)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支持机制 积极探索和培育第三方评价专业组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运行机制,由政府面向社会和市场,经招标、评标、公示和竞争性谈判等程序,确定独立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由专业机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方法支持,全程参与和监督各项教育改革推进情况和实施成效,及时全面总结各地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有针对性地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预期成果

形成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报告;形成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示范特色案例;建立教育质量综合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数字化评价管理平台;完善区域教育发展监测机制。

七、组织保障

(一)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制定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各县(市)、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研究、解决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实施实验区工作。

市教育局相关处室、直属单位和5个省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3个市级实验区、4所直属高中和46所项目研究学校相关人员组成“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组”(见附件2),负责综合研究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工作,同时协调推进学业发展、品德发展水、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小组的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日常工作。

(二)保障条件

1.资金保障。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所产生的费用由市、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承担。市财政设立“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石家庄实验区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0万元,并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保障评价工具开发、系统引进、测试命题、统一抽样学生的测试和师生问卷、试卷批阅、人员培训、专家指导、平台构建、教育质量评价分析报告、评价日常工作等必要的经费。各县(市)、区设立本地实验专项经费,对实验区及项目学校评价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支持,承担区域内考务和区县教育质量评价分析报告等费用,足额保障各项实验工作顺利推进。

2.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建立与实验区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制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专项督导制度,建立区县、学校教育质量两级评价专项督导制度,根据管理的职能和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在不同层面、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进行督导和调研;二是制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反馈调控制度,对区域教育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改进和解决;三是制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分析报告制度,建立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分析报告为成果呈现形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报告制度;四是制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问责激励制度,市教育督导部门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督导评估范围,避免交叉重复评价加重中小学校负担,暨将区县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工作分别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市教育局对区县教育局、市教科所对区县教研室的目标考核。

3.技术保障。石家庄市将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科院、河北省教科所以及驻石高校的学术力量,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领导组建“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专家委员会”(见附件3),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专业指导,参与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实施办法》、《操作手册》和《应急预案》等,编制培训资料包,对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对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意见及建议。市教科所成立“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由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统计学、教育管理等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力量细化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分析评价数据等。各县(市)、区和学校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教育质量评价、分析、反馈与指导等工作。

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 篇5

中心小学

教育质量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标

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多元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使教师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发展;改进学校管理,以评价促发展,提升全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同时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依据。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是为了促进学校工作和教师个人素质的发展,引导教师通过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激发广大教师扬长避短,促进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和学习当中,进而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所以评价必须关注教师发展的要求,将教师的参与、变化和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终身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成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2、全面性原则,根据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状态、学习状态、研究状态、创新状态,多指标、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评价,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既要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体差异。

3、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准,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途径多样化,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岗位工作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4、导向性原则——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广大教师准确地对自身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做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帮助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凝聚力与战斗力。

三、评价内容

1、师德规范。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对于学校分配的任务,没有拈轻怕重的现象;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状态:主要从四个方面评价

1)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全新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平等,积极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3)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运用小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社会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能合理、有效运用多种课程资源,教学手段先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器材和自制教具,实现现代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逐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提高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3、学习状态: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1)自修研习:每学期都有自我研修和发展的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建立学习型校园的行动,让读书成为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意识、提高意识或超越意识;

2)学习心得:积极参与以读书为载体的学习研讨活动,在职业道德、新课程理念、专业成长等方面有深刻的心得体会,学会自我学习评价和同伴交流合作;

3)集中培训: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积极参与校本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4、研究状态: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1)反思行为:能够对自己或同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有相应的改进措施,善于开展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

2)研究行为: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和课题专题研究,积极参与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行动,教科研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3)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和教革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问题,探索方法,总结经验,把研究成果上升为理论,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

5、创新状态: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价

1)创新实践: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2)评价观念:能够建立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评价方式多样,内容多元开放,贯穿学习全程,富有创造性,为学生喜闻乐见。

6、教学成果 1)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别的考试成绩、以及中考的状况确定。2)学生的学科素养,如参加竞赛获奖情况、参加学科活动的水平,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状况等。

四、评价方式和途径

(一)依据客观考核结果

以所带学生成绩为客观依据(含考试成绩、指导学生获奖等),以教务处、德育处、校长室等的检查结果为客观依据,以教师的各项实际获得的荣誉,取得的各项成果为依据(发表论文,参赛获奖),以教师在基本功方面的真实状况为依据。

(二)依据主观评价

1.教师自评(权重占40%)应用自评量表、数学反思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个案分析或成长记录等自我反思方式,与可比对象比较,调查问卷,调查交流或问题诊断等分析他人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经常地反思,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给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如何,客观地分析别人的评价意见,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实际可持续性发展。

2.同事互评(权重占10%)应用教学人案分析和研讨、说课、听课与评课、述职测评或展示成长记录等交流方式,调查问卷或互评量表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建立教师教学个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组或年段为单位进行互评,互评应持真诚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团结氛围,促进共同成长。

3.领导评价(权重占10%)应用面谈、座谈会、评课或教师述职等交流方式,日常观察、常规检查记录或教师成长记录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领导评价时要实事求是,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和工作特点,体现人关怀,注重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进步,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实现自我发展。

4.学生评价(权重占30%)应用问卷调查或个别征求意见等调查方式,座谈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对话等交流方式进行。要求评价前应让学生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学生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以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为准。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篇6

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小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放羊式”的体育教学在新课标下很适合学校的体育教学。但“放羊式” 体育教学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放任式” 体育教学。所以本文重新审视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内涵,论述其教学方式、方法、特点和作用,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并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引言

体育课放任自由一直被视为“放羊式”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其实,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混淆了“放羊式”和“放任式”这两个概念,我们应该承认放羊的方式方法是很讲科学性的。如果我们能够把科学放羊方法科学合理地转到体育教学领域中,加速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全面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放羊式”教学对体育新课标做出的一大贡献。因此,我们对体育教学中基本概念重新审定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理论中常说常新,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是以传授操作性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是指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所采取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它是一个动态变量体系,所以说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传统现代优劣之分,贵在得法。

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都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点,违背了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都没有很好地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有好的方式方法,达到导与讲、教与练、放与收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它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式方法,就会导致师生消耗精力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出现消极和被动的教学局面。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在教学思想转变的同时,教学方法应该更好地为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服务,更要正确理解、合理选择和科学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是一种教法设计和学习指导,也是指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运用放、养、长、收的方式、途径、手段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现行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都是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技术,组织形式单调,对学生控制太死,学生活动的时空太小,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少考虑到学生人格心理的完善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本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实现新课标了。所以学生对体育课上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普遍没有学会,没有深刻的运动体验。学必然没有兴趣,学必然不悦,最终导致学生厌倦体育课,不愿上体育课,师生关系也就产生了对立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谓“放羊课”的放任课。而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追求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宗旨,集放、养、长、收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教学方法。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确引导。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并通过一个个具体步骤和层次,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情况或教材内容,不断设计、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要注意个别对待,使之积极地探究未知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长:教师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也应大胆放开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和训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训练,努力地提高,充分体验运动的感觉。

收: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来进行。同时,要把好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工作。

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是一个放、养、长、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它既考虑整体又注意到个人,既考虑让学生吃饱又让学生吃好,是追求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体育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开拓进取为主旨的人本化教学方式。

四、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辨析

体育课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是学生最大的精神享受、也是教育意义最深远的一门学科。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厌倦体育课,不愿上体育课,症结何在?原因固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问题,教学方法如果缺乏思想性、针对性、完整性、综合性、灵活性,它就会丧失方法论自己的本质,就是不得法。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无疑在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当体育教学的方法不当,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任务和目标就不能实现,反而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加上有些教师的专制主义、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心理逆反,必然产生负面的作用,肯定破坏了学生求知的自然和谐的审美天性。

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方法就是追求人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通过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属性,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完美健康的发展。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体育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春意昂然。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和谐是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只有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统一互动,才能营造出一块人性的绿洲,只有师生共同拥有这块绿洲,成为他的主人;只有解放所有的学生,才能解放教师自己,师生双方的解放,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和责任感去积极主动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是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实践的深远意义。

五、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法的运用

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法是以教育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来构建的放、养、长、收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真正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教学本质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思想内涵。但是,这一点在实践中并不容易做到,人们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不转变,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转变观念,就必须承认教师和学生除知识、年龄、社会阅历有差别外,人格尊严上是完全平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你不愿锻炼,我来强迫你锻炼。现在应当改为:你不会学习,我来帮助你学习,你不愿意锻炼,我来启发、引导,使你愉快的锻炼。使学生树立学习为快,锻炼为乐的动机,乐意和教师一起参加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产生“我要练,我能练好”的学习锻炼欲望和自信性。在采用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体和整体、点和面之间的关系,要让师生都清楚的认识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是一个点、线、面成一体的立体结构,要使师生都意识到只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课才会有生命力。

六、结束语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模糊数学,评价系统

0 引言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不仅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科学公正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对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最终达到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

目前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大多采用线性评价模型。但实际上, 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其主观性, 很多因素及其评判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因此这些评价系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 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客观现实[3,4]。而模糊综合评价法恰恰擅长处理这类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判断的问题, 它能够用数字来反映评价主体的主观经验, 运用模糊数学与模糊统计的方法, 综合考虑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 进而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为此, 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制约关系进行数学化抽象, 建立一个反映其本质特征的评价模型, 并根据该模型实现了基于B/S模式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1 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模糊数学原理[5,6,7],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建立步骤如下。

1.1 建立评价指标集

本模型设定了如下三级评价指标:

U={U1, U2, U3}, 其中, U1为学生评价;U2为督导评价;U3为同行评价。

Ui={Ui1, Ui2, …, Uij}, (i=1, 2, 3) 。其中, Uij为评价主体选取的各项二级指标。

Uij={uij1, uij2, …, uijk}, (i=1, 2, 3) 。其中, uijk是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各项三级指标, 是相应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

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内容U1j与u1jk详见表1。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因篇幅有限, 暂略。

1.2 确定权重

由于设定了三级评价指标, 顾权重集也分为3个, 分别为:

A={A1, A2, A3}, 其中, A1=0.5, 为学生评价的权重;A2=0.3, 为督导评价的权重;A3=0.2, 为同行评价的权重。

Ai={Ai1, Ai2, …, Aij}, (i=1, 2, 3) 。其中, Aij为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

Aij={aij1, aij2, …, aijk}, (i=1, 2, 3) 。其中, aijk为各项三级指标的权重。

各权重集均须满足归一性与非负性要求。

1.3 建立评语集

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 组成评语集V={v1, v2, v3, v4}, 其中, v1, v2, v3, v4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以及不合格。等级对应的分值分别设为90、80、60、50, 则评语分值集G={90, 80, 60, 50}。

1.4 模糊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信息, 得到各三级指标uijk (i=1, 2, 3) 在评价等级vm (m=1, 2, 3, 4) 上的人数比例, 记为rijkm, 最后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对三级评价指标集作综合评价, 得到一级评价集Bij=Aij·Rij。

对二级指标进行再次综合。此时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i由各一级评价集组成, 可得二级评价集Bi=Ai·Ri。

对一级指标进行最后综合。此时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由各二级评价集组成, 可做出最终的综合评价B=A·R。

1.5 确定定性与定量结果

已计算出最终的综合评价B,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 即可得知教师的教学质量处于何等级。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评语分值集, 可计算出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终得分Y=B·GT。

2 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基于B/S模式, 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从逻辑上可划分为三层:用户层、Web应用服务器层、数据库服务器层[9]。用户可直接通过浏览器与服务器进行交互, 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查询或统计等相关操作。系统采用Java+SQL Server 2008, 并且结合Struts、Hibernate等技术来进行实现[10]。

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大量用到了SQL Server提供的触发器和存储过程技术[11]。系统主要涉及数据表27个, 大致可分为5类[12]:

(1) 用户信息及权限信息:由于系统的用户存在有多种角色, 每种角色的能使用的系统功能也不尽相同, 因此设计了“学生表”、“教师表”、“督导专家表”、“管理人员表”、“院系代码表”、“专业代码表”、“角色权限表”。

(2) 评价参数信息:主要包括“评价指标及权重表”和“评语表”。两个表中均有一“身份”字段, 用来表示该记录行适用哪种评价主体。

(3) 评价基础数据信息:该类信息主要是为了建立各个评价者和待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使不符合要求的用户不能够进行教学评价。例如, 在某学期一位教师可以教授多门课程, 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班可以由不同的教师主讲, 每名学生只能评价该学期教授自己课程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系统主要设计了“待评教师课程表”、“学生评教表”、“同行评教表”和“督导评教表”等。其中“待评教师课程表”和“学生评教表”是利用存储过程技术, 以“学生选课表”、“课程信息表”、“教师授课表”、“学生表”、“教师表”自动生成的。

(4) 评价记录及结果信息:主要包括“评价记录表”、“学生评价结果表”、“同行评价结果表”、“督导评价结果表”和“综合评价表”。“评价记录表”用以记录用户的各份评价表, 利用被评教师编号、课程编号、指标编号、评分等级、用户身份等字段, 对评价对象逐项给分并记录, 其中还有一布尔字段, 用来表示该份评价表是否已经提交。

(5) 论坛留言:主要包括“留言信息表”, 用来存储系统公告、用户交流信息[13]和专家建议留言等。

2.3 系统功能描述

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包括七大功能模块, 具体描述如下。

(1) 安全控制模块:系统采用身份权限的安全控制方式, 该模块主要负责验证登录用户如教师、各种类型评价主体和教务管理人员等的合法性, 并根据不同角色给予相应的操作权限和人机交互界面。

(2) 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用户管理、评价参数设置和其它信息维护, 使用角色为系统管理员或教务管理人员。

●用户管理:主要负责用户添加、删除、用户权限设置等。

●评价参数设置:主要负责当前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集的动态设置。

●其它信息维护:主要负责用户日常交流信息管理、数据备份和还原等。

(3) 个人信息维护模块:该模块主要为各类用户提供自身信息的维护工作, 包括个人资料的更新、密码修改等。

(4) 个人评价数据收集模块:负责用户评价数据的收集, 系统实现了保存、提交两步分离操作。首先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从评价参数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动态生成相应的评价问卷, 然后用户填写该评价问卷, 用户可以选择暂时保存, 等将来对评价数据确认无误后再提交, 也可直接选择提交。该用户可对暂时保存的评价问卷进行浏览、查询或修改, 对于最终提交的评价表数据将不允许修改。

(5) 评价数据模糊综合处理模块:该模块为系统的核心模块, 负责从评价记录数据库中提取评价数据, 按照系统管理员设定的评价方法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计算结果存入评价结果数据库中。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当某一评价主体对某一评价对象的评价出现异常过低或过高时, 该评价记录将不被纳入模糊处理, 但也不从评价记录数据库中删除。该模块可在每学期期末个人评价数据收集完毕后自动执行, 也可根据需要由教务管理员或系统管理员手动执行。

(6) 评价结果查询统计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向各类用户提供评价信息。被评价的教师可以查看各个评价指标上的评判结果, 获得全面综合的反馈信息, 便于其及时改正教学工作方法;教务管理人员可针对个人、课程、院系等方式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就行排序、汇总等, 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提供依据。

(7) 教学评价交流模块:此模块为一个在线交流平台。在此平台, 专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 对评价参数的设置提出建议, 以便实现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完善性。用户还可利用该平台进行协作评价。

3 结束语

综合国土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评价 篇8

关键词:综合国土整治;耕地质量;评价;量化分级;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中图分类号:F293.2;F323.2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333-05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3YJCZH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1654);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编号:KJ130728);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3-56-07)。

作者简介:肖轶(1981—),女,重庆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研究。Tel:(023)62768295;E-mail:xiaoyi999999@yeah.net。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环境3大问题的协调发展[1],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将在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3]。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们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对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农地整理)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的程序[4-5]、规划与设计[6-7]、效益评价[8-9]以及资金来源[10]等方面。重庆市作为国家在西部重点建设的城市,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原因,引起的耕地减少、人地矛盾和土地利用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已经成为重庆市增加耕地的首要途径,是实现区域内土地利用平衡的重要途径。重庆市直辖10年来的实践证明,土地开发整理在维持区域粮食安全、确保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方面为国家或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板。但是随着开发整理的力度逐年加大,开发整理的难度、技术要求也不断增加,并且生态损耗也伴随着整理力度的加强而渐渐凸现。在新形势下,重庆市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劲头猛增,为了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目标,实现国土资源的均衡开发,传统的主要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的的土地开发整理已经不再适用,综合国土整治是符合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的土地开发整理新思路。

“综合国土整治”不再是单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而是在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减少的基础上力求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效率,做好该区域相关产业用地的梯度转移,实现城乡统筹的均衡发展与资源互补;同时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区域农地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友好。本研究选取重庆市综合国土整治的试点区域——璧山县大路镇作为研究对象,评价综合国土整治后对耕地质量产生的影响,以期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其他区域探索土地合理利用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选取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位于璧山县北部,是璧北地区一个重要的交通结点。大路镇位于中部构造平行岭(低山)谷(丘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间1 100~1 300 h,年平均气温17~18 ℃,气温年较差 20 ℃,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左右。全镇2008年年底总户数21 882户,户籍人口61 623人。根据2008年的实际调查数据,大路镇辖区面积11 592.92 hm2,农用地10 045.5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65%,其中耕地4 663.78 hm2,园地 810.68 hm2,林地 3 099.01 hm2,其他农用地1 472.11 hm2;建设用地1 268.6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94%,其中居民点面积及独立工矿用地1 076.41 hm2,交通用地121.10 hm2,水利设施用地71.12 hm2;未利用地278.7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40%,其中未利用土地190.67 hm2,其他土地8804 hm2。

1.2数据来源

分析实施综合国土整治后对研究区耕地质量的影响。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大路镇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详查数据》《大路镇2008年统计年鉴》《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规划(2008—2012年)》以及笔者的实际调查统计,以璧山县规划局、经贸局、农业局等各个部门的数据作为补充。

耕地质量评价从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3个方面考虑,其中自然质量评价指标是采用室内分析地形图、土壤图及土壤报告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根据土壤图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各单元的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砾石含量和土壤侵蚀等,然后对实地调查中可获取的因素进行核实校正;海拔和坡度数据的获取是应用Arcview的3D Analyst模块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再将DEM模型分别转换成“grid”格式的高程、坡度专题地图,再通过Summarize Zone功能实现高程图、坡度图和单元底图的叠加。经济质量指标和生态质量指标是采用相关统计数据结合实地勘探和访问2种方式,以村为单位对每个单元进行调查而获取的。

nlc202309011120

2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国土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对耕地资源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上,而且表现在对耕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造上,进而对耕地资源的自然质量、生态质量与经济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分析综合国土整治的耕地质量不同于分析一般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它是一种综合质量,是对综合国土整治前耕地质量与整治措施作用下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及设施条件变化后的耕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价。综合国土整治中针对耕地的整治包括的主要工程有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防护林工程。因而在实施土地整治后,各工程会对研究区耕地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在选取研究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时应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见表1。表1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工程类型土地整治工程难以

改变的因素土地整治工程可以

局部改变的因素土地整治工程可以

大幅度改变的因素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剖面结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砾石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盐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构、土壤障碍层次深度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渍化程度

根据历年来对耕地自然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和规程,对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在获得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35项评价备选指标。再次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并综合考虑综合国土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区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遵循主导性、差异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及可操作性原则,从35项备选指标中筛选出16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面向综合国土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地形坡度等6项耕地自然质量指标,以及土地利用率、田面平整度、田块规整度、田块连片程度、田间路网密度、灌溉保证率、排涝设施完善率等7项经济质量指标,以及农田防护林覆盖率、沙化及水土流失率、土地污染程度等3项生态质量指标[11],详见表2。

表2中的田块规整度是指田块外形的规整程度,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分维度来表达,描述的是田块镶嵌体的几何形状复杂性,可见田块规整度是对田块边缘复杂性的度量,它的理论范围为1.0~2.0,1.0表示形状最简单的正方形,2.0表示等面积下周边最复杂的嵌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2-13]:

PD=2ln(P/4)ln(A)。(1)

式中:PD为田块规整度,°;P为田块的周长,m;A为田块的面积,hm2。

路网密度反映区域内田间道路、生产路的状况,计算公式为[14]:

D=∑ddmax×100。(2)

式中:D为路网密度分值;d为区域内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和区域面积之比);dmax为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设置的最大路网密度。

2.2评价权重的确定

确定面向综合国土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和综合国土整治措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采用特尔斐法(Delphi)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详见表3。

2.3评价模型的建立

依照上述指标量化分级情况对各评价因素分别判分和赋予权重,最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属性值,并将其属性值根据赋分标准算出相应分值,具体公式如下:表2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类别评价指标评分标准100806040200自然质量A土层厚度A1(cm)≥8060~80(含60)40~60(含40)20~40(含20)10~20(含10)<10土壤质地A2壤土砂壤土壤黏土黏土砾质土砾石土砾石含量A3(%)≤33~5(含5)5~8(含8)8~10(含10)10~15(含15)>15土壤有机质含量A4(%)

灌溉保证率B6(%)≥8060~80(含60)40~60(含40)20~40(含20)10~20(含10)<10排涝设施完善率B7完善较完善一般少较少无生态质量C农田防护林覆盖率C1(%)≥8060~80(含60)40~60(含40)20~40(含20)10~20(含10)<10沙化及水土流失率C2(%)≤55~10(含10)10~20(含20)20~40(含40)40~60(含60)>60土地污染程度C3(%)≤1010~20(含20)20~30(含30)30~40(含40)40~50(含50)>50

表3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名称权重二级指标名称指标涵义权重自然质量A0.44土层厚度A1评价单元内耕作层平均厚度(cm)0.12土壤质地A2指耕作层土壤质地0.12砾石含量A3耕作层砾石等侵入体的容积含量(%)0.05土壤有机质含量A4耕作层有机质含量(%)0.07土壤侵蚀A5耕作层的土壤[t/(km2/年)]0.05地形坡度A6地面相对高差反映(°)0.03经济质量B0.31土地利用率B1评价单元内已利用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0.03田面平整度B2单个田块内部田面相对高差的坡度反映(°)0.05田块规整度B3田块外观规整程度,描述田块镶嵌体的几何形状复杂性0.04田块连片程度B4反映田块集中连片、便于机械耕种的程度0.04路网密度B5耕地交通便利程度,密度越大,生产越方便0.05灌溉保证率B6反映评价单元内水源供应及沟、渠、池、涵配置情况(%)0.07排涝设施完善率B7反映评价单元内防御洪涝灾害的设施和能力0.03生态质量C0.25农田防护林覆盖率C1指防护林对田间道路的覆盖程度(%)0.11沙化及水土流失率C2土地流失及沙化面积/土地总面积×100%0.10土地污染程度C3土地污染面积/土地总面积×100%0.04

C=∑ni=1Si×W。(3)

nlc202309011120

式中:C为评价单元面向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综合分值;Si为第i个指标的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利用上式计算研究区的耕地质量总得分以及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分,得分越高,其耕地质量越高。本研究根据研究区各村社整治前后耕地所占比例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3结果与分析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分别计算得出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耕地自然质量分(CA)、耕地经济质量分(CB)、耕地生态质量分(CC)以及耕地质量总分(CD),并进一步计算整理前后变化幅度(PC)、变化值(ΔC)以进行分析,详见表4。计算公式如下[10]:

ΔCj=Cjp-Cjb;(4)

PCj=(ΔCj/Cjb)×100%。(5)

式(4)(5)中:Cjp、Cjb分别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综合分值,j=

A、B、C、D。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自然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红石区、龙泉村、镇属地,分别增加7.77、7.52、7.49分;增加幅度最大的分别是红石区、镇属地、三担子村,增幅分别达到44.86%、42.34%、42.24%。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经济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东风场、阳河村、六合区,分别增加10.99、9.89、9.31分;增加幅度最大的分别是东风场、四维村、阳河村,增幅分别达到74.36%、6815%、67.01%。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生态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大的前3位分别是大沟村、接龙区、郭家村,分别增加4.89、4.79、4.20分;增加幅度最大的分别是大沟村、接龙区、大竹村,增幅分别达到46.79%、3719%、36.60%;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质量总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大的前3位分别是龙泉村、三担子村、阳河村,分别增加20.05、18.94、18.43分;比较各单位耕地综合质量分值提高幅度可知,前3位分别是:龙泉村(4325%)、三担子村(41.45%)、镇属地(40.79%)。

进一步对耕地自然质量、耕地经济质量和耕地生态质量3个分项指标值分析发现,研究区各村耕地资源经济质量提高的具体数值及提高幅度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的相应数值,说明当前综合国土整治在改善耕地经济质量方面的效果最明显,但在改善耕地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方面尚显不足。

总体来看,研究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在综合国土整治实施前(2008年)是47.92,实施后(2012年)可达到63.85,综合耕地质量指数可提高15.93,整治前后耕地质量总得分的提高幅度为33.25%。由此可见,通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的耕地综合质量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4结论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同时又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城市,人地矛盾、城乡矛盾在该区域都表现得十分显著。综合国土整治是兼容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2种途径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有效补充因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试验区进行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得出的结论为:(1)研究建立了面向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量化标准,提出了以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模型,从而为面向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2)综合国土整治后研究区各村镇耕地自然质量分、经济质量分以及生态质量分等3大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耕地经济质量分提高的数值及幅度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说明当前综合国土整治在改善耕地经济质量方面的效果最明显,但在改善耕地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方面尚显不足;(3)综合国土整治前后耕地质量总得分的提高幅度为3325%,由此可见,通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的耕地综合质量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同时实施综合国土整治是一种强制性和时效性均较强的人为干扰行为,通过农地整理和各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以降低田块破碎度并且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收入、增强农户保护耕地的意愿。

参考文献:

[1]Chen L D,Wang J,Fu B J,et al. Land-use change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northern Loess Plateau,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1,86(2):163-172.

[2]罗明,王军.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3]Zhang T W. Land market forces and government‘s role in sprawl:the case of China[J]. Cities,2000,17(2):123-135.

[4]叶艳妹,吴次芳,吴宇哲.土地整理的涵义、技术及运行模式探讨[J]. 农业工程学报,2000,16(7):36-39.

[5]李展,彭补拙.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J]. 资源科学,2000,22(3):70-73.

[6]王军,傅伯杰,陈利顶.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 资源科学,1999,21(2):71-76.

[7]叶艳妹,吴次芳,黄鸿鸿. 农地整理工程对农田生态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保育型模式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67-171.

[8]萧承勇. 台湾地区的农地重划及其社会经济效益[J].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72-176.

[9]高奇,师学义,王子陵,等. 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391-394.

[10]李东坡,陈定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 中国土地科学,2001,15(1):43-45.

[11]高明秀,李占军,赵庚星. 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S1):128-132.

[12]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5):37-43.

[13]Miller W,Collins W G,Steiner F R,et al. An approach for greenway suitability analysi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2(2/3/4):91-105.

[14]胡渝清,罗卓. 西南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大足县雍溪镇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4.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状下一篇:项目部试验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