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私募信息披露制度(精选8篇)
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私募基金投资者合法权益,规范私募投资基金的信息披露活动,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信息披露义务人,指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以及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具有信息披露义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同一私募基金存在多个信息披露义务人时,应在相关协议中约定信息披露相关事项和责任义务。
信息披露义务人委托第三方机构代为披露信息的,不得免除信息披露义务人法定应承担的信息披露义务。
第三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按照中国基金业协会的规定以及基金合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以下统称基金合同)约定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
第四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五条 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通过中国基金业协会指定的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平台报送信息。
私募基金管理人过往业绩以及私募基金运行情况将以私募基金 管理人向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平台报送的数据为准。
第六条 投资者可以登录中国基金业协会指定的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平台进行信息查询。
第七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投资者及其他相关机构应当依法对所获取的私募基金非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中国基金业协会应当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信息严格保密。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对外披露。
第八条 中国基金业协会依据本办法对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活动进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九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向投资者披露的信息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基金合同;
招募说明书等宣传推介文件;
基金销售协议中的主要权利义务条款(如有); 基金的投资情况; 基金的资产负债情况; 基金的投资收益分配情况; 基金承担的费用和业绩报酬安排; 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基金财产、基金托管业务的重大诉讼、仲裁;
(十)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影响投资者合 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
第十条 私募基金进行托管的,私募基金托管人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的规定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编制的基金资产净值、基金份额净值、基金份额申购赎回价格、基金定期报告和定期更新的招募说明书等向投资者披露的基金相关信息进行复核确认。
第十一条 为:
(一)(二)(三)(四)(五)(六)公开披露或者变相公开披露; 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对投资业绩进行预测; 违规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
诋毁其他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或者基金销售机构; 登载任何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祝贺性、恭维性
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基金信息,不得存在以下行或推荐性的文字;
(七)采用不具有可比性、公平性、准确性、权威性的数据来源和方法进行业绩比较,任意使用“业绩最佳”、“规模最大”等相关措辞;
(八)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向境内投资者募集的基金信息披露文件应当采用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禁止的中文文本,应当尽量采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采用外文文本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保证两种文本内容一致。两种文本发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三章 基金募集期间的信息披露
第十三条
私募基金的宣传推介材料(如招募说明书)内容应当如实披露基金产品的基本信息,与基金合同保持一致。私募基金募集期间,应当在宣传推介材料(如招募说明书)中向投资者披露如下信息:
(一)基金的基本信息:基金名称、基金架构(是否为母子基金、是否有平行基金)、基金类型、基金注册地(如有)、基金募集规模、最低认缴出资额、基金运作方式(封闭式、开放式或者其他方式)、基金的存续期限、基金联系人和联系信息、基金托管人(如有);
(二)基金管理人基本信息:基金管理人名称、注册地/主要经营地址、成立时间、组织形式、基金管理人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情况;
(三)基金的投资信息: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方向、业绩比较基准(如有)、风险收益特征等;
(四)基金的募集期限:应载明基金首轮交割日以及最后交割日事项(如有);
(五)基金估值政策、程序和定价模式;
(六)基金合同的主要条款:出资方式、收益分配和亏损分担方式、管理费标准及计提方式、基金费用承担方式、基金业务报告和财务报告提交制度等;
(七)基金的申购与赎回安排;
(八)基金管理人最近三年的诚信情况说明;
(九)其他事项。
第四章 基金运作期间的信息披露
第十四条
基金合同中应当明确信息披露义务人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的内容、披露频度、披露方式、披露责任以及信息披露渠道等事项。
第十五条
私募基金运行期间,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在半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以内向投资者披露基金净值、主要财务指标以及投资组合情况等信息。
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应当持续在每月结束后5个工作日以内向投资者披露基金净值信息。
第十六条
私募基金运行期间,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在每年结束之日起6个月以内向投资者披露以下信息:
(一)报告期末基金净值和基金份额总额;
(二)基金的财务情况;
(三)基金投资运作情况和运用杠杆情况;
(四)投资者账户信息,包括实缴出资额、未缴出资额以及报告期末所持有基金份额总额等;
(五)投资收益分配和损失承担情况;
(六)基金管理人取得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包括计提基准、计提方式和支付方式;
(七)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信息。第十七条
发生以下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及时向投资者披露:
(一)基金名称、注册地址、组织形式发生变更的;
(二)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变更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的;
(四)管理人的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
(五)触及基金止损线或预警线的;
(六)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发生变化的;
(七)基金收益分配事项发生变更的;
(八)基金触发巨额赎回的;
(九)基金存续期变更或展期的;
(十)基金发生清盘或清算的;
(十一)发生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
(十二)基金管理人、实际控制人、高管人员涉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正在接受监管部门或自律管理部门调查的;
(十三)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基金财产、基金托管业务的重大诉讼、仲裁;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信息披露,投资者利益,法律完善
近年来, 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 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 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募股权基金 (PE) 是“以非公开方式向少数特定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 主要向未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 最终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而获利的一类投资基金”, 存在着发行更具针对性, 发行成本较低, 运作较灵活, 但产品流动性较差, 流动性风险较高等特点。目前我国私募基金的有效监管制度缺失, 出现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威胁到私募市场的前景甚至证券市场的稳定, 由此研究我国PE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保障私募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PE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现状
我国国家法律层面尚未承认私募发行的合法地位, 关于其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形成统一详细的法律文件, 仅存在于《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等分散法规之中。但国家近期就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011年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试点地区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 (2864号文) , 将股权投资企业强制备案制度由试点推至全国, 并就股权投资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规定, 具体如下:
(一) 试图明确“私募发行”的具体内涵
2864号文中对私募发行的规定突破了以往法律规范中“非公开发行”、“私募发行”、“定向发行”等同一含义词汇的原则性规定, 对其内涵试图予以列举式说明, 其中包括禁止采用新兴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推介方式, 并对“变相公开方式”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列举, 试图明确“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的具体界限, 可操作性更强。
(二) 试图建立私募股权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2864号文试图建立我国股权投资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基本确立了发行方应向监管者和投资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双重体系, 在明确披露对象的基础上, 将年度报告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作为向监管部门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将公司章程和合伙协议作为向投资者信息披露的文件依据, 我国PE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框架初具雏形。同时, 在资本募集中明确将充分风险提示作为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一, 为下一步的具体制度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PE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尚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规范私募股权基金的法律法规, 在《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信托法》等一些分散的法律中为私募发行和PE的设立留下了一些法律依据和制定空间。虽然发改委及一些地方立法的一些大胆探索初步为国家立法做下铺垫, 但是效力等级较低, 规定原则化, 难以克服现实中多头监管的混乱现象, 实际执行力不足。
具体到PE的信息披露制度而言, 现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调整内容尚不全面, 法律原则尚未系统化。例如, 2864号文件明确规定募集对象为“合格投资者”, 但何谓“合格投资者”的标准不详, 天津、上海、深圳等地规定的门槛各不相同。再如, 文件仅一笔带过“股权投资企业应当按照公司章程和合伙协议向投资者披露投资运作信息”, 对投资者的披露义务仍停留在有主体、无实质的框架阶段, 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 包括信息披露的时间、载体, 应披露信息的类型、内容, 违反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等。
(二) 披露方式有待明确
之前《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主要集中在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义务上;发改委《关于进一步规范试点地区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确立以公司章程和合伙协议作为信息披露的依据, 4月证监会关于私募发行债的新闻通气会上也表示信息披露将按照发行契约要求私募发行人承担权利责任, 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募信息披露相对自主和灵活的立法导向, 暗示了私募发行人的披露义务有可能突破以往的强制性要求而采用自主协商的方式。但是在确切的法律细则出台之前, 这都只是猜测。我国现有制度对私募的信息披露方式尚不明确, 私募发行人的披露义务究竟是自愿还是强制, 或者针对不同主体或特定内容区别披露, 这些内容均有待明确和细化。
三、完善我国PE发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性建议
(一) 将PE纳入《证券投资基金法》予以规范
目前《证券投资基金法 (草案) 》将私募基金纳入了调整范畴, 并将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纳入监管重点, 表明国家正在加快对私募法律供给的速度和力度。但是PE又有其自身的特性, 基于其私下募集, 投资对象为未上市企业的股权, 应根据其运作特点在《基金法》中单独规范, 而不应简单归纳在私募规制之中。在立法时还应注意与投资企业相关法律的衔接, 如《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 在立法中明确采用差异性信息披露方式
笔者看来, 私募基金作为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发起设立的基金, 有别于公募向社会的披露义务, 但是有义务向投资者和基金监管部门披露信息。借鉴美国私募基金的差异披露原则, 发行人披露应根据私募对象的不同加以区别, 因为PE合格投资者亦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之分, 两类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基金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投资者交易时的信息对称程度而采用差异化披露方式, 可从实质公平意义出发更好地保护不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机构投资者指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具备自行判断投资证券的独立分析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机构。它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一般在投资决策运作、信息搜集分析、上市公司研究等方面配有专业化的人员, 拥有成熟的投资运作经验和规范化的投资管理体系。实践中, 发行人还会向其发送发行信息有关的“发行函”, 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之间还要一对一的磋商谈判。因此, 就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和市场地位而言, 机构投资者们拥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法律没有必要强制发行人对机构投资者承担强制性信息披露义务。
法律规定私募的个人投资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但他们在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分析能力、市场研究水平和投资管理经验等方面较机构投资者仍处弱势, 与发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基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之间的差异化水平, 也基于平衡发行方和投资方市场公平地位的需要, 笔者认为, 法律应规定发行人对个人投资者最低程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 其他信息可通过双方私下协商自愿实现, 既赋予双方一定的灵活性, 又避免基金契约沦为发行方拒绝履行义务的法宝。
(三) 明确PE发行中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发行人的财务、经营信息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判断的基础, 发行人至少应披露以下内容:一是招募文件, 包含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的基本信息情况。如:基金经理人的背景、经历及认购份额;基金期限、投资方向和策略;基金收益及分配方式;转让赎回与交易的条件或限制等。二是风险警示, 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PE的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 提醒投资者做好低回报的准备, 不得向投资者承诺保底性收益等。三是财务信息, 包括财务报表、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 应明确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 防止发行人财务操纵、粉饰业绩。四是重大事件, 可参考2864号文件中针对备案管理部门的重大事件报告内容, 如更换基金管理人、增减基金所持股份、重大投资决策、企业分立或合并等。
(四) 明确发行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
制度经济学认为, 责任机制是衡量一项制度完善程度的重要依据。真实信息披露是发行人的基本义务, 是维护证券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石。明确私募股权基金发行人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机制, 是投资者事后救济的必要途径, 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因此, 如果发行人违反真实信息披露的基本义务, 并因此给投资者造成实际利益损害, 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综上, PE在现代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我国PE中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深入剖析, 寻找投资方和发行方之间信息披露的平衡点, 进而提出完善我国PE发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 对于促进PE的规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 我国PE的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如何具体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仍有待于在金融改革和法律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向聪.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纪晟.证劵私募发行信息披露的监管[J].开发研究, 2007 (5) .
[3]张红梅.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2011-11.
[4]杨为程.我国私募基金发行信息披露法律规制[J].新疆大学学报, 2011.9.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披露;完善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5-02
消费者权益保护到什么程度,是判断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是否完备、市场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消费者权益保护不仅是消费者极度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确保消费者信息权益的实现对于我国网络交易市场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滞后。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总体发展比较滞后,就电子商务信息披露制度而言,主要是对于经营者信息披露的范围划定得不是很准确,并未细化到信息披露的标准、程度、方式等具体问题,以致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可钻的空子较大,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8条没有将经营者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及程度等更多细节牲的问题进行详细规定。又如,《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11条中,列出了一些经营者应当披露的信息,但仍然没有对提供的细节性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规定。[1]
(二)职能部门监管无力。
我国有着众多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着监督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但因为对电子商务交易管辖权划分不明确等因素,在很多方面起着重复的作用,导致了监督管理中的重重漏洞。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难度较大,更因为有的部门过于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作为、选择性作為或不当作为而使消费者遭受损失。另外,政府部门缺少相关的数据信息。在电子商务中,任何人都可以不需要登记程序而在网站上开网店或者登广告,工商、公安、税务等有关部门据此就无法正确掌挖网络交易中经营者的情况,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监管。[2]在传统商务活动中,政府部门可以对经营者出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进行随时检查,但是在电子商务中,监管部门因为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无法辨别真伪,对于在网络交易中出现的商品的监管难度非常大。
(三)经营者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任过轻。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 条规定的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的金额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我认为这种惩罚力度对经营者构成不了威胁,因为经营者违法违规的成本非常小,即使由于欺诈承担了三倍的赔偿责任,也不会对规制这种行为起到明显作用。并且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基数是交易标的本身的费用而不是其具体遭受到的损失,如果其购买了价格便宜的商品或接受了价格低廉的服务遭受了损失,却要因此付出高出此价格无数倍的律师费用,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最终很多消费者都会自认倒霉;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提出要求获得惩罚牲赔偿,对经营者来说惩罚性赔偿就沦为法律条文中的文字而已,并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实际影响。
(四)在线争议解决方式使用率低。
只有极少数的ODR提供商在我国电子商务中为网络购物活动等提供服务,与我国庞大的网络购物群体和交易额度形成鲜明对比。ODR提供商在我国得不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在线调解的最终结果对经营可以说产生不了任何有效的影响;并且,根据《网上仲裁规则》附件二中的内容,在线仲裁国内案件的收费标准是:“争议金额在10万元以内的按争议金额的5%收取,最低不少于4000元”。如此高的收费,足以让交易受害人对在线仲裁望而却步。
二、国外电子商务领域信息披露制度监管经验借鉴
(一)美国。
美国在电子商务信息披露制度领域使用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信息权益的时间较早。各部门为适应全新形势,并满足不断变化的网络消费者对交易信息的新要求,及时变换修改了有关政策文件。经营者必须以准确的语言对包括消费者可以取消交易的所有情形在内的相关交易信息进行全面的披露,与此同时为了便利消费者对交易信息进行查找和询问,还要求交易双方对信息进行保留和存证。此外,美国联邦委员会与OECD 共同制定了《OECD 电子商务保护指南》( 以下简称 《指南》)。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加强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经营者必须披露详细的身份信息、联系信息、争议解决信息等。[3]
(二)德国。
德国并没有单独的 《消费者保护法》,而是在其单行法当中比较分散的存在着与之相关的法律规范。2002 年,德国为了适应联合国和欧盟颁布的新条约和指令进行了法律改革,颁布了同时包含新条约和指令以及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单行法规在内的《德国民法典》。另外《远程销售法》的制定,在法律上增强了经营者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强制信息披露义务,还增添了消费者可以实行解除约定权,以及在交易完成后享有退换货的权利等规定。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对信息披露的规范集中体现在《贸易惯例法》中,无论任何组织都不得对消费者实施诱导性或利用性行为,具有可能性的行为都不行。其内容主要以下两点:第一,这里的“行为”包括误导、吹嘘、蓄意隐瞒相关信息,即经营者不得蓄意玩弄文字欺骗消费者。不得夸大其事实,不得做出不准确的描述,即经营者披露的关键内容如质量、价钱、弥补方式等必须描述准确。第二,违反法规的人将因澳大利亚执法部门所宣告的相关命令而被禁止继续做这些违法的活动,同时澳大利亚执法的部门也将用修正等手段来规范违反法规的人在广告中所使用的误导性词语 。
三、完善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信息披露制度的措施
本文在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
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无法和传统交易一样直接接触到标的物,因此就需要经营者在线披露确切、详尽、完整的信息 ,需要法律以条文方式将经营者的信息强制披露义务确定下来。在交易标的方面,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提到的经营者应当披露的包括价格在内的基本信息由消费者主动询问转变为经营者主动公开,若其没有主动或完整地告知消费者,就属于违法行为。关于披露方式,经营者不得运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对其所应当披露的信息进行部分或全部隐藏,或者人为地影响消费者的正常访问。关于披露程度,要完成对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全面详尽说明,且保证其必须真买。最重要的是要使用简单方便的文字、图片等使消费者容易理解。
(二)加强政府部门监管。
政府应首先加强电子商务中的网络交易市场准入管理。在现阶段网络交易实践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经营者有合格的经营条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权限等方式对设立条件、经营范围等进行筛选,以杜绝在线经营者无照经营的普遍现象。其次,政府人员应当对其管辖区域内的经营者情况,如基本信用情况等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政府针对网络交易中存在的欺诈、发布虚假广告等行为,应当通过增强经营者的信息披露行为监督保障来进行完善。最后笔者认为,为了方便及时了解经营者信息披露情况,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当和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积极的交流互动关系,切实保障经营者适当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三)加大经营者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任力度。
按照我国目前的规定,经营者没有适当进行信息披露时,承担的责任不大,基本构不成什么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在程度上加强经营者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或是民事责任。以第55 条规定为例。以实际受到的损失数额作为惩罚性赔偿的基数,会在消费者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交易标的时,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对经营者形成有力威慑。2009 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将惩罚性赔偿的赔率提高到了十倍。因此可以考虑设立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按照赔率的浮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度,在三倍到十倍的惩罚牲赔率之间自由裁量。
(四)完善网络交易在线争议解决机制。
在线争议解决满足了快捷和方便的特征。它不需要交易双方提供任何书面材料,信息的交换全部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我国的在线争议解决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大规模地增加ODR 提供商,并保证其调解结果的现实实现牲。对此,可以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联络各高校的法学院提供资源支持,建立以地区高校为代表牲的0DR服务网站。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我国ODR 提供商解决争议效果不显著的情况,赋予在线调解书或仲裁结果法律强制执行力,并聘请现职法官或专业律师作为仲裁调解者,若纠纷一方拒绝执行調解书的内容,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最后对于在线仲裁收费昂贵的情况,应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普遍适用现状来降低在线仲裁的收费标准,让消费者能真正接受和认可在线争议解决制度,使ODR 真正成为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力武器。[4]
综上所述,对保护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而言,不仅要完善相关立法,确定经营者的法律责任,更要依靠法律对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进行规制,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更需要由消费者自身、政府相关部门、消费者权益组织等等社会力量予以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学美.论在线商品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D].西南政法大学.2014.
[2]何明珂,阿拉木斯,李安渝,卢丽雪.中国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现状研究及政策建议[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1(2).
[3]赵兴华,马慧.浅析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人民论坛.2015(5).
[4]金红磊,王守宽.WTO背景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8).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基石其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较大、存在问题较多,因此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现状和原因,讲述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充分,不完整和不及时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对策。
【关键词】证券市场 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 制度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准则。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基石。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意义
(一)信息披露制度体现了证券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公平原则的首要要求就是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即所有投资者拥有同质的及时信息。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公正,要求证券监管者公正无私地进行市场管理和对待市场参与者。它是以法律框架实现市场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衡与秩序的关键。公开,要求证券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向市场参与者公开披露,任何市场参与者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从事市场活动。公开原则是实现市场公平和公正的必要条件,也是证券法律的精髓。
(二)保护投资者是信息披露制度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
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行公司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影响其证券价格的一切重要信息,使投资者在平等的条件下获取信息,弥补其弱势地位。这是防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关键。
(三)防治企业不法行为,促进上市公司业务开展
美国著名法学家布兰代斯在其著作《别人的钱》中描述:“公开原则有如太阳,是最佳的防腐剂:有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公司一旦如实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就得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管,而不愿去做那些使自己陷入困境的事。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市公司自身改善经营管理。为了筹资上市和进行市场竞争,发行公司必然要争取以最佳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并时刻受到广大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就促使其全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四)信息披露制度便于证券监管,促进证券市场发展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通过对证券发行人公布的信息资料进行监督和审查,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维护投资者利益,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充满信心,促进证券市场高效运营,更好地发挥证券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功能。信息披露制度也是每一个国家证券监管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制定的一种证券市场游戏规则,是证券产品的发行者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整个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核心。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失实,从招股说明书到临时、定期报告,一直是谎话连篇。1998年在“西藏圣地”的股权纠纷中,投资者才发现西藏圣地的第一大股东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公司自西藏圣地发行设立至今出资未到位(其原定出资1624.2万元,占全部股份的32.57),缺此出资,西藏圣地的资金根本就达不到上市要求,但圣地自上市以来,不但对此一直未作披露,而且企图欲盖弥彰。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更以其1996年报告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而“震惊”股市。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
上市公司应“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报告,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对于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很少有作充分披露的。蓝田股份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作了相应缩减,却一直未公开披嚣这件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后受中国证监会的严厉查处。棱光实业长期隐瞒对关联企业的担保事件,致使投资者损失严重。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大量的信息披露不 但加重报告成本,而且容易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上市公司不愿作充分信息披露的客观原因。所以,证券法律允许上市公司自行决定是否公开那些与商业秘密有关的重大事件,以便在保护公司利益的基础上,保护股东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与此同时,法律也一再强调,上市公司必须披露那些不利于公司股票价格、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重新选择的重大事件,比如上市公司涉及诉讼、仲裁事件,公司领导、高层管理人员违法受制裁的事件,等等。
(三)信息披露不及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理解,在证券市场上,时间就是金钱。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不及时的信息披露,却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并不少见:棱光实业1997年年报、1998年中报与年报均称,“公司无重大诉、仲裁事项”,而在1999年6月11日刊登的公告表明,公司自1997年9月到1999年3月有8起涉诉均未及时披露,涉诉金额近1.9亿元;还有恒泰芒果,对于公司涉诉事项的披露更是缓如“慢郎中”。
三、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的原因
(一)立法形式问题
证券法严格区分证券发行与证券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发行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发行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本来应当分别列入专门规定证券发行、证券交易的章节中,可现行的《证券法》将关于发行披露的第58条、第59条竟然列入第三节持续信息披露之中,把不同性质的两种信息加以混同一并规定。严格说来,这种立法框架是不科学的。
(二)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中对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未做出规范
按照国际惯例,有关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应作为法定的信息公告于投资者。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有关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却很少披露,不少公司为了维持或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关联交易做高或做低企业经营业绩,掩盖真实面目,交易价格往往与市场价格背离,人为提高该企业的获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增加了市场风险。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虽对关联交易做出了一些解释,但管理层对关联交易采取何种态度,如何保证关联交易的公正性,上市公司是否应尽量避免关联交易等问题,始终未有明确的说法,《证券法》也回避了这一问题。
(三))信息披露监管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国已初步形成了个以《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和《注册会计法》为核 tl,,以行政法规和规章配套的多层次监管法律体系。但目前各管理机构制定的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可操作性较差,还存在着缺憾:其一,作为基本法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强制审计没有给予合理关注,《公司法》仅对报告的审计作出规定,而《证券法》则未作出任何有关强制审计的规定:其二,未对民事归责原则做出明确规定。使得针对信息披踞的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对违法者构成实质性制约。
(四)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
《证券法》分别规定了上市公司提交的中期报告、报告的时限,同时对临时报告强调即时性提交。问题在于:中期报告于每个会计前6个月结束后的2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结束后4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在这样长的时间间隔里,极有可能使所披露的消息失去时效,同时也会助长一些小道消息的滋长蔓延。况且在实践中,大多数上市公司到4月中、下旬才迫于无奈公布其报告,其中多数为业绩较差的公司。反观美国市场,经过了12年准备,终于在1996年5月正式实施全国上市公司强制性电子化信息申报制度(EDGAR),它的实行使上市公司做出信息申报与信息生效并得以向公众公布的时间差大大缩短,信息传播更为及时。遗憾的是,《证券法》只字未涉及促进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由国家建立电子系统为上市公司提供证券信息公开服务。尽管证监会曾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通知》,但毕竟属于行政法规,未能上升到法律高度。
(五)违反信息披露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问题
基金运作期间应按时向投资者披露基金信息运作期间,应作如下披露:(一)披露频度要求
1、至少每季度向投资者披露一次。单支规模达到5000万以上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至少每月披露一次
2、季度报告应自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内披露,内容包括基金净值、主要财务指标、投资组合情况等
3、报告应自每年结束之日起6个月内披露。(二)报告披露的内容
1、基金净值和基金份额总额
2、基金的财务情况
金斧子财富:
3、基金投资运作情况和运用杠杆情况
4、投资者账户信息,包括实缴出资额、未缴出资额、报告期末持有基金份额总额等
(三)重大事项披露
以下重大事项变更,应向投资者披露:
1、基金名称、注册地址、组织形式发生变更
2、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
3、变更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
第一条为健全和规范洪雅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本社”的信息披露工作,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促进本社依法规范运作,维护本社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社《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信息披露是指将可能对本社产生重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方式向股东公布的行为。本社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报告,半报告为定期报告,其他报告为临时报告。本社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社《章程》等的要求,披露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监管当局认为有必要披露的信息,也应当予以披露。
第三条信息披露是本社的持续责任,本社应该忠实诚信地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本社信息披露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对待所有股东的原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报送及披露信息,确保没有虚假、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本社将《眉山日报》作为信息披露的指定载体。
向投资者提供本社公开披露过的资料。其他机构及个人不应干预办公室主任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则的要求披露信息的工作。
第十六条理事的责任
⒈本社理事会全体人员必须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就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⒉未经理事会决议或理事长授权,理事不得以个人名义代表本社或理事会向公众发布、披露本社未经公开披露过的信息。
第十七条监事的责任,监事会需要通过媒体对外披露信息时,需将拟披露的监事会决议及说明披露事项的相关附件交由办公室主任办理具体的披露事务。
,监事会全体成员必须保证所提供披露的文件材料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监事会及监事个人不得代表本社向股东和媒体发布和披露本社未经公开披露的信息。
⒋当监事会向股东大会或国家主管机关报告理事、主任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损害本社利益的行为或对涉及检查本社的财务、对理事,主任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章程的行为时,应及时通知理事会,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本社办公室为本社信息披露的常设机构和股东来访的接待机构。除理事长、办公室主任外,任何人不能代表本社回答股东的咨询,更不能披露本社的任何信息。
第十九条如属于监管当局规定的应当披露的某项信息,理事长或其指定的理事不同意披露该信息时,办公室秘书应按照有关规定向监管当局如实汇报,如监管当局认为应披露时,本社应当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承担责任。
第二十条理事长或其指定的理事无论是否同意披露某项信息,均应在信息公告文本上签署同意披露或不同意披露的明确意见。必要时,可在签署意见前征求本社常年法律顾问或其他中介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本社拟披露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临时性商业秘密或者监管当局认可的其他情形,及时披露可能损害本社利益或者误导投资者,并且符合以下条件的,应向监管当局申请暂缓披露,说明暂缓的理由和期限
⒈拟披露的信息尚未泄露;
⒉本社业务经营尚未因该项信息披露所涉及事项发生异常波动。
第二十二条本社拟披露的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监管当局认可的其他情形,披露可能导致本社违反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损害本社的利益可以向监管当局申请豁免披露。
第五章定期报告
第二十三条本社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编制完成报告。报告应当编制成正本和摘要两种形式。其格式和内容包括:
⒈重要提示。内容包括理事会及其理事的承诺、报告编制者及其声明、报告是否审计。
⒉本社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注册地、邮编、联系电话、法人代表、联系人、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
⒊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
⒋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基本情况。
⒌理事会对本报告期整体经营情况的评价。
⒍重要事项说明。包括法人治理情况、分红送配、重大业务活动、重大诉讼等。
⒎备查文件目录。
⒏财务报告及完整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业务状况表》、《利润分配表》。
本社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经具有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二十四条本社应当在报告经理事会审议后的个工作日内向监管当局报告,经审核后,在《眉山日报》上刊登报告摘要,并将报告正文和摘要放存本社办公室备查。
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 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还没有具体的要求。随着1990年上交所的成立以及其后深交所的成立, 我国开始陆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做出了具体的要求。1990年11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证券交易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有关证券交易的地方性法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 许多的法规制度还处于摸索期间, 因此对于披露的内容要求甚少。1993年4月, 我国发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向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供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 其中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系列规定开始形成了强制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1993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则对信息披露制度有了真正的法律规定, 自此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由地方性的规范发展到全国性的法律规定。
在亚洲金融危机越演越烈之际, 酝酿5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终于在1998年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它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1999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这两大举措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具有可操作性。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该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明确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2007年2月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则更加细化的规定了上市公司的会计披露行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逐渐成熟起来, 并且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和规范。
2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披露内容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分为正式的司法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自律性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和行业自律性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目前我国正式的司法制度有三大板块:会计规范;证券规范;审计规范。会计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证券规范有《证券法》、《股份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内容与格式准则》、《编报准则》等。审计规范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等。三大规范相互联系和补充, 形成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则通过对发行和上市新股的初次披露和上市过程中的持续披露进行具体规定。初次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 持续披露中的临时报告和定期报告对应披露会计信息都有规定。发行人编制招股说明书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凡是对投资者投资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均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同时申请证券上市交易的, 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编制上市公告书, 发行方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上市公告书签署书面意见, 保证所披露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定期报告中的年报应当披露:①公司基本情况。②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③公司股票、债券发行及变动情况, 报告期末股票、债券总额, 股东总数, 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④持股5%以上股东,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⑤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情况, 持股变动情况, 年度报酬情况。⑥董事会报告。⑦管理层讨论和分析。⑧报告期内重大事情及对公司的影响。⑨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全文。⑩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它事项。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 而投资者尚未得知时, 上市公司应立即在临时报告中披露, 说明事项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的影响。
3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披露意识不主动。
由于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主要处于一种强制性机制下, 公司的管理层没有主动披露信息的意识。因此, 对于信息的披露管理层可能采取避重就轻的应付式披露。同时对于信息的需求者而言, 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为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政府由于缺乏足够的精力去监管会计信息质量, 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靠投资者和债权人。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基于短期利益而忽视会计信息的披露, 于是使得公司管理层有机会去粉饰经营业绩, 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对此国家有关部门, 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提高审计质量, 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应当由国家出资, 设立一项专门的基金对举报披露虚假者进行奖励, 以调动全民“反假”的积极性。
(2) 法律规章不够详尽。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但由于在相关的条文中对一些问题的规定使用了一些模糊的字眼, 给了管理层可操作的空间。在披露时间上, 由于规定的时间本身就有很长的一段期限, 加上上市公司往往能拖就拖, 使得披露的信息不能及时地传达给信息需求者。其后果是投资者很难及时的根据公司的状况变化自身的投资, 从而遭受巨大损失。因此, 国家应当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对各项披露要求尽可能详细说明,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 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
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是由以前的国企改制而形成的, 比例占绝对优势的国有股东对信息的披露监管不到位, 而小股东的权益又难以保障。同时, 负责内补控制的人员由于利益、压力等影响更多地是维系管理层的意愿, 而不是建立在制度规章的基础上。我国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 没有按国际惯例分设专门委员会, 结果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的内外部审计、薪酬激励机制、投融资决策等没有独立董事监督。内部人或控股股东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基于这种情况, 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保护内部控制人员的利益, 使得内部控制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无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4) 违规处罚力度太轻。
法律法规对虚假的信息披露诉讼和举证的规定也不利于中小股东的维权行为, 因此即使披露虚假信息, 管理层也很少面临被诉讼的风险。我国法律对于披露虚假信息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惩罚远不及于披露虚假信息获得的利益, 往往只是受到行政处罚和极小的民事责任, 刑事处罚力度较轻, 于是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多的选择铤而走险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 我国司法应简化虚假信息披露诉讼的举证程序, 使得中小股东的维权行为更容易。同时应加大对披露虚假信息的刑事处罚力度和民事赔偿责任, 这样对公司的管理层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18-02
引言
信息披露制度在现代资本市场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该制度是衡量证券市场是否成熟及健康的基础性指标之一。同时其也是体现证券市场监管的最基础性环节之一,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资产的价格在资本市场上若能够及时而又准确地出现在公开信息之中,投资资金就可以在其引导下合理而又健康地流动,这就是我们在实践中一般认定的有效证券市场。相反而言,如果上市公司所披露出的公开信息有偏差或有违规虚假之处,投资资金就没有可以找寻的市场风向标,那么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就会有很大的波动并且不合理,这样的证券市场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未来的。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千万不可疏忽。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资本市场,加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是建立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成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监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保护基本投资者利益的需要
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投资者的参与,如何保护市场中投资者的利益和树立投资者的信心是市场发展和培育的重要环节。在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之中个体投资者比例相当之高,这种比例的分布意味着投资资金的分散及抗风险能力的低下。而信息披露监管有利于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使投资者能公平、及时地取得上市公司的信息,抑制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利益保护的基础上投资者对市场就有信心,入市的资金和人数就多,证券市场就能健康发展。
(二)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需要
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其基础是具有充分透明度的信息披露背景,信息披露情况越良好,市场的运作就更为流畅。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披露的情况基本上决定了市场的效率。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的市场,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和缺憾,毫无疑问的是目前的中国股市仍然只是一个低效率的资本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披露监管将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因素,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是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途径。
(三)促进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新发展,权证、股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连连创新,这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证券市场在我国的资本流通环节之中扮演着原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角色,若对其监管不力,那么由此诞生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又怎么能够是健康的,并且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衍生金融工具巨大的投机性,在给证券市场带来了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加强原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信息披露监管,是证券市场的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如前文所述,证券市场的成熟其实质就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流动,和市场信息的准确公开。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计信息的披露会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会计信息披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才能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使投资者在良好的秩序下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国家通过证券市场了解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提供依据。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不足
(一)监管不及时
当证券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时,监管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采取制裁措施,直到造成严重后果后,监管部门才发觉和进行事后的调查处理。一些股票暴涨暴跌,而监管部门往往视而不见,如“杭萧钢构”连续十个涨停后,监管部门才开始调查,这时候操纵市场的主力早已逃之夭夭,持有该类股票不明真相的无辜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二)监管制度体系上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负责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政府机构庞杂,包括全国人大、证监会、相关财政部门及其他相应的政府机构。这些机构间没有清晰的权责界限,亦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各部门间权利交错,管理相对混乱。这种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极易导致监管标准的不统一,影响监管效率及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处罚力度不够
司法意义上的处罚行为其实质即是对法律责任的承担,一定意义上来说,处罚力度可以决定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及对受害者威慑作用的多寡。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证券法》的立法架构之上缺乏法律责任的明晰规定,因而在现实操作当中多以行政处罚的方式结尾。采用行政处罚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惩罚的功能,但不能从实质意义上补偿投资利益的受损者也不能起到对违规者足够的震慑作用。这种处罚力度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放任了违规行为的进一步发生,是现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一大重要缺陷。
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建议及观点
(一)加强监管力量,实行监管多样化
加强监管力量并不是指单纯地增加相应的职能部门,如前文所述我国具有此项监管功能的部门已然很多,现如今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监管力量的权责模糊,造成了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混乱的问题。故而加强监管力量应该要从监管队伍的制度构建层面入手,明晰各部门间的权责分布同时加强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伦理操守。
同时,要注重多元化的监管形式,切记政府相应部门一力独抗的局面。相关监管机构应该主动做到监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邀请外来监督力量的介入,促进自身的监管职能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针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力求在上市公司内部发展自我监管。最后,要加强上市公司的自律意识,加快建设董事会、监事会及其他委员会的发展和建设,督促上市公司完善自身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完善相应的民事赔偿制度
如前文所提及,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在现实处理中均采取行政处罚的方式,缺少了对投资受害者的民事赔偿环节。这种现状既不利于保护受害者追诉合法权益亦不能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虽然现行法律制度下针对证券发行人及发行主体违反信息披露规则的民事赔偿责任都已有明确规定,但不难发现其中仍有很多难以进行操作之处。故而我国应细化相应的法律条款的判断标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同时引进国外资本市场的集团诉讼形式等维权手段,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下的民事赔偿责任,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信息披露的违规成本
在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操作中的违规问题也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这些成熟的资本市场无不建立起了处罚力度惊人的处罚体系,这一点值得我国资本市场借鉴。我国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立体的信息披露制度违规追责制度,不仅仅从行政责任出发,更要对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加以明晰规定,借此以强化每一个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对法律的敬畏感。具体操作建议有:一是对产生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财务或会计负责人着重处罚,例如永远禁止其再涉足证券行业等禁止性条款;二是加大经济赔偿的力度,起到威慑违规者的作用;三是增强处罚过程的公开化及透明化程度,并引入媒体监管体系,对信息披露操作中违规的上市公司进行曝光和报道。将信息披露行为与上市公司的媒体形象、企业信誉等其他方面都结合起来,加大对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约束。
四、结语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直接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及走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问题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但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是,资本市场有其极强的特殊性和流动性,投资主体的成分亦较为复杂,故而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并且,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介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必然还将会出现为数不少的突发性市场现象进而影响制度完善措施的执行。故而,在笔者看来,针对此问题我们还应该要构建起监管制度的风险预测和防控体系,辅助监管制度完成其职能。总而言之,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监管制度是一个全面的、立体化的过程,需要立法、司法、行政、投资主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从而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化、高效化,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金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财会月刊,2006,(2):32.
[2]兰继红.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与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管理[J].环渤海经济■望,2005,(12):31.
[3]王复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齐鲁珠坛,2006,(3):32.
[4]肖小飞.论会计监管效果的实证检验[J].会计之友,2006,(2):86.
[5]郑玲俊.从会计信息监管理论角度谈我国信息监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2).
[6]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魏巍.有效市场理论及对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意义[J].经济论坛,2003,(12).
[8]甘利人.信息物品产权分析[J].理论经济学,2003,(10).
[9]盛明泉.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现实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1,(12).
【我国私募信息披露制度】推荐阅读:
私募股权基金信息披露制度10-10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历程09-24
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思考12-16
私募基金行政管理制度06-01
私募基金内部控制制度07-13
私募基金投资管理制度11-09
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风险揭示制度11-11
私募07-02
私募股权投资流程07-18
私募基金激励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