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推荐10篇)

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篇1

社区是聚居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卫生,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面向新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社区为做好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加强领导,建立建全社区“学习型社区”的组织领导,由社区书记、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社区副书记、副主任、干部等为小组成员,负责工作的全面落实完成。

二、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宣传推进“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意义。

三、建立一支兼职义务教育工者队伍,依托社区人才资源,利用学生进社区进行文化教育工作,利用社区党员和退休教师的特长,聘请他们当教师,组建一支有经验的教育志愿者队伍。

四、建全社区学校的教育设施,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社区学校市民的各项教学计划和工作制度,让社区市民教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篇2

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最本质的区别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地依靠群众的力量把罪犯管理教育好。坚持群众路线为基础, 通过吸收社会力量, 促进公众参与, 运用来自社会的教育资源、岗位资源、纠纷调处资源、法律资源等, 共同构建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机制, 是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实践。

群众路线是我党革命制胜的法宝, 推动着我党在现代非监禁刑罚制度上的探索与尝试。在新中国革命史上,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已有假释的法律规定, 同时在监所工作中大量实行了回村执行、保外服役及战时假释的监外执行措施。 (1)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中,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与完善了体现社区矫正主要内容的缓刑、假释等相关制度。我党在刑事政策上的探索与创新, 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就是我党群众路线在刑事制度设计上的最直接反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各国都在不断进行刑罚制度的创新, 社区矫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面对这一世界刑罚制度发展趋势, 面对我国市民社会尚未成熟、社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重刑”思想浓重等等种种不利因素, 我党坚定选择试点先行逐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并不搬不套、大胆实践创新中国特色, 这一决定的基础之一就是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工作基础。社区矫正发展中的每一步、创新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为民服务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讲, 目前, 社区矫正“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就是我党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以监督管理为例, 我国以维护群众安全为基点建立健全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机制, 包括:推行审前调查制度与假释环境评价制度, 切实提高适用社区矫正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强化“无缝”衔接工作机制, 从源头上防止脱管漏管现象发生;通过重新犯罪风险评估, 科学测评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社区矫正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采用无线网络技术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实时定位监控等。截至2010年底, 全国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为0.22%。 (2) 这些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都是以维护社区安全为基本目标的。

八年的发展历程证明, 正是群众路线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三大步的跨越。2003年7月10日, 我国6个省 (市) 率先试点。2004年司法部提供信息, 公众对社区矫正的支持率逐步提高, 支持者由试点初期的25%上升到80%以上。 (3) 2005年, 河北、内蒙古等十二个省 (区、市) 被列入试点工作, 随后, 又有9个省 (区) 主动加入到试点中。2006年, 北京市司法局委托零点公司调查发现, 67.8%的居民接受社区矫正制度, 40.3%的居民愿意成为志愿者, 85%以上的人认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4) 2009年10月, 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截止10月底, 全国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志愿者320054人, 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下,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底, 全国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9.8万人, 累计解除矫正32万人。 (5)

二、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的原动力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矫正工作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进一步发挥群众工作原动力, 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 完善“网络化”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模式

充分发挥群众原动力必须有一个主体。“十二五”时期,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是经过七年实践初步形成的“县级专门机构—司法所”的“网状化”工作主体。这一工作主体模式是在充分依靠司法所社区组织力与司法体制改革现状之间做出的博弈选择。通过实践证明, 即便司法所全部实行了收编直管, 政法编制配备配齐配足, 仍然不能离开县级社区矫正工作中心为一线工作主体。因为, 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具有自身的特点, 社区矫正奖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均要体现与充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集中化的工作中心来承担司法所所无法承担的职责, 这也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发挥好这一工作主题模式在群众工作的作用, 首先是县级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的规范化。规范化是中心建设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保证。中心一般包括监管、集中教育、心理矫正等多项功能, 规范各项功能的合理、协调运作是规范化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县级中心与司法所之间的职权配置。县级中心承担着集中教育、心理矫正等多项不易在司法所操作的矫正职责。司法所在一些职责上调后, 更多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社区群众上, 吸收、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矫正中, 真正发挥社区凝聚力对服刑人员的矫治作用。另外, 县级工作主体与司法所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是保障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不论司法所是否实现了收编直管, 中心与司法所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应当以有效的平台予以保障, 以此,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单位的整体高效。

(二) 探索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

目前, 我国社区矫正中社会力量参与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社会志愿者大部分停留在登记簿上, 实际参与度不够, 另一个是社会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程度较低。一般认为, 社会志愿者作用未得到发挥的原因, 一方面是大的环境来看, 我国缺乏完善的社会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是从微观上看, 缺乏对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激励机制。对于社会自治组织而言, 大的社会语境来看, 是我国社会自治组织尚未成熟, 市民社会有待进一步培育, 而从微观上看, 是缺乏有效地引导、管理社区自治组织的协调机制。我们认为, 这些原因并不是制约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根本原因, 社会志愿者本身就带有志愿、无偿的工作性质, 近年来, 我国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并没有因为缺乏激烈机制而影响社会志愿者参与其中。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社会志愿者问题, 根本上还是在于对犯罪的认识、对社区矫正的认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 从社区矫正工作自身出发, 解决社会志愿者对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理念认识问题比激励机制更为根本, 也更为长效。至于社会自治组织, 同样不能归结于市民社会的成熟度, 我国社区矫正本身就是在市民社会培育过程中探索发展的, 完善协作机制, 前提是从社区矫正工作本身上下功夫。因此, 我们认为, 当前, 解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迫切问题, 应当是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 将社区矫正工作立足社区, 植根群众的基点打得更为牢固。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 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社区矫正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不是无重点, 相反, 是有重点、有目标, 以重点带全部的系统化工作对象。社区服刑人社会关系人、被害人及社会关系人、社会志愿者、社区自治组织是工作的重点, 也是构建评价机制指标体系的主体内容。其次要建立完善评价机制的运行主体与运作规程。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当对属地社区的资源状况具有系统的掌握。最后, 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还要明确督导奖惩措施, 对于利用资源不足的应当给予严厉的惩处, 确保真正发挥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大优势。

(三) 探索建立社区矫正执行监督制度

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我党工作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依靠群众, 更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工作, 在接受检察院监督等法律监督外, 还应当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执行的群众监督机制, 以此形成较为完善地社区矫正执行监督制度。一是完善社区矫正人大代表联席机制。社区矫正工作应当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 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主动与同级人大机构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应当建立人大代表监督栏, 重要事项应当实行人大代表联席机制。二是建立社区矫正执行监督人制度。“要让亲友、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加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建立社区矫正执行监督人制度。” (6) 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个案应当确定明确的监督人, 以使监督社区矫正过程真正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渠道。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救济机制。救济机制一方面是对社区服刑人员权利的保障, 另一方面也是对监督结果的落实。社区矫正的执行过程, 尤其是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均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救济机制, 确保群众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机遇期。这一时期, 我国社会自治组织、市民社会的培育度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抓住机遇, 完善工作主体模式, 探索社区资源利用工作机制, 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依靠群众, 充分发挥社区矫正自身工作优势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将群众工作真正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之中, 发挥群众工作的原动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必定成为世界刑罚制度中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①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2月, 第一版, 第68页.

②司法部网站:http://www.moj.gov.cn/sqjzbgs/node_24068.htm.

③司法部基层司司长王珏在2004年上海“对轻刑犯的非监禁矫治措施中英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社区矫正制度介绍》。转引自冯卫国等:《社区矫正的中国实践:现状、问题与对策》, 载《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2期, 第138页.

④《郝赤勇同志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载《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第40页.

⑤司法部网站:http://www.moj.gov.cn/sqjzbgs/node_24068.htm.

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篇3

关键词: 中国农村基层 社会工作 制度

为了推进我国农村发展,让我国早日步入现代化进程,党中央制定并推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各方面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够,公共服务扶持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严重束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进建设新农村。建设好新农村基层社区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将政府的关心和人们的爱戴联系在一起,还可以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至今,在中国沿海的发达城市,新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已经步入发展正轨,但是在内地不发达城市,基层建设还没有完全实施开来,需要国家重视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展开,努力推进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促进农村发展。

一、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现状与问题

社会工作,一个起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护制度,是重视社会安全制度的重要成分。社会工作主要是进行社会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帮助解决社会上贫弱者的生存问题,展开社区服务,完善社会的基础功能,用来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需要社会工作协助开展社会新农村基层建设。

上个世纪中期,为了使新中国变得强大,国家实行了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把中国变成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80年代的改革浪潮,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城乡分离面貌被打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管理方面还没有得到提高。

(一)没有完整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

目前,国家实施的农村社保主要围绕农民家庭保障展开。现今社会由于老龄化人口增长,一对年轻夫妇要养活四个老人,还有一个或两个小孩,造成了养小不养老的社会现象。物价的飞涨、薪资的微微调整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生存需求,由于经济有限、能力有限,很多年轻人为了顾家不得不将老人搁置在一边不理不睬。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应该提供专门的社区服务与管理,努力完善社保制度,帮助年轻人解决眼前烦恼,解决老人吃住问题,让老人可以安度晚年。

(二)农村贫富差距问题。

在中国的农村里,有的农民衣食无忧,每天大鱼大肉,优哉游哉地过着生活;而有的人则每天起早贪黑地,只能养家糊口。农村贫富差距是非常严重的,有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丢下家中老母和小孩,去大城市打工,留下家中老小相依为命。有的人勤勤恳恳地一年才赚了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有的人投机取巧靠非法手段发家致富,这种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可以激发仇富心理,越大的贫富差距越不利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开展。

(三)农民知识水平滞后。

基层社区教育一般是面向整个社区群众的,社区中的群众各异,大部分还是农民。这些民众对土地种植非常在行,关于土地之外的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就非常薄弱。除了种植农作物,无法从事其他行业。中国人口一半以上都是农民,这些农民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技术条件限制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因此,社区有必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提高社区知识和技术水平。

(四)基层组织与群众关系不和谐。

在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干部作风不正,做事不公正往往会激发民众的愤怒;群众不听从指挥,擅自主张,目无王法也会激怒干部。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合作意识,遇到冲突时采取极端做法,要么闹事要么逃避。因此,社区组织有必要与群众增进沟通,加强交流。

二、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对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一)完善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

农村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农村基本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系、失业就业扶持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防疫体系。政府要充分发挥好社区社会工作的作用,积极维护服务职责,调动一切社区可用因素,构建村村之间的互助组,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生活问题。当今不少农村中还存在不少困难群众,社区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解决群众的困难,还可以领导群众自力更生,与周围企业合作,将失业群众进入企业基层服务,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二)社区社会工作代表最底层群众的利益。

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要积极倡导公正、开放、合理的工作制度,不能欺压底层劳动人民,将工作重心与底层劳动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社区工作者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和医疗问题。拓宽群众参与要事的渠道,对村社中实施的举措,群众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可行性意见,社区工作者要考虑实施,尽力让基层民众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三)社区工作者要做好政府和农民沟通的桥梁。

基层组织是政府与农民进行管理和沟通的代表人,社区社会工作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努力为群众谋取福利,全面提升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者要将农民遇到的困境及时反馈给政府,反映农民意见,促进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

三、完善基层社区的社会工作制度

(一)加强社区教育,普及社会工作意识。

教育是一国发展之计,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有必要加强教育计划。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一些当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有必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二)对于社区任职人员要提升其专业性。

社区工作者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了解决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设置的岗位。所以社区工作者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热情为人民办事,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政府有必要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鼓励更多群众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

基层社区社会工作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织机构,社区工作者不仅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还要让社区工作者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建设新农村,摆脱落后面貌和水平,让中国农村得到很大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丁伟.新形势下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14(06).

[2]王金荣.中国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2(11).

[3]范宏.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2).

社区党员学习制度版面 篇4

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抓好党员的学习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以党的“___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党章的基本精神,掌握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增强党性观念,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转变工作作风。每位共产党员都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使我支部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特定如下制度:

一、学习内容

按照社区党委的部署,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中有关论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___”重要思想;学习《党章》以及《支部生活》等各种党报党刊中有关党员教育的内容。

二、学习形式——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1、集体学习

每月___日为党员学习日,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一次专门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时间:___小时

2、自学

党员个人要本着上述学习内容进行自学。每周___小时。

三、学习要求

每位共产党员对政治学习必须引起重视,端正态度,认真对待。

1、集体学习时,每位党员必须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学习。

2、集体学习时,不得翻阅其他读物,不得做与该次学习内容无关的事。

3、在宣读学习材料时,当场不得随意议论,干扰他人。

4、每次学习都要带上学习笔记本,记录学习时间,标题及其重要内容。

5、讨论时要积极踊跃发言,要理论联系实际。

6、发言要围绕学习内容,结合社区实际,本着利于提高素质,改进工作的积极态度进行。不得漫无边际、不负责任地神侃或发牢骚。

7、自学要做学习笔记,笔记要清楚。每段笔记后边要标明出处和学习日期,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四、考勤

1、支部和小组分别设考勤记录;

2、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政治学习者,支部大会上公布名单;

五、学习效果

要通过学习,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政策。

2、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

3、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各方面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反映好。

社区党员学习制度版面篇2

为了提高支部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支部决定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正、政策、法律、法规、现代科技、管理知识以及各类专业劳动技能培训等。现指定学习制度如下:

1、每年不定期的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并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实际选用素材。

2、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栏、小广播、张贴画等进行学习。

3、聘请专业讲师,落实良好的师资队伍。

4、学习时间不得缺席、迟到、早退。

5、学习时间要认真作好笔记、心得体会等。

6、学习到的知识要用于工作当中,使工作不断进步和提高。

社区党员学习制度版面篇3

第一条

制定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学习计划,做到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时间保证。集中学习计划由党总支制定下发,每季度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一次,学习时要做好记录,讨论时要踊跃发言,个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自学计划,并落实到位。

第二条

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要有重点,要结合实际,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在学习形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结合工作实际经常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个人自学,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讲求实效,不拘形式。

第三条

除坚持统一规定的学习内容外,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结合形势与任务及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参观、观看录像、调研等活动;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业务知识、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技能。

第四条

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增强对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带头自觉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五条

建立学习考勤和奖惩制度。每次学习都要认真进行考勤,除特殊情况外,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按时参加由党总支(支部)组织的学习及活动,如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参加学习的,必须由本人向所在党支部书记请假,事后必须进行补课。

社区党员学习制度版面篇41、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2、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章》等有关党的基本知识,深刻理解党的性质,严格履行党的义务。

3、党委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起表率作用。

4、党委要根据“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对党员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的实际。

5、党委要制定学习计划和阶段性学习安排,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

6、党员每周集中学习一次,同时自觉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进行自学,及时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篇5

一、培训原则

1.高效和实用的原则。培训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力求在业务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授课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合作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内培和外训的原则。力求通过丰富的培训形式和学习内容,拓展我社区业务范畴,加强与政府工作的结合与衔接。

二、授课形式

采取三个层面:请上级领导上课,各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安排本社区业务骨干发言,既:

1.邀请各级相关业务领导来我社区进行业务辅导培训。

2.邀请各社会团体、知名人士来我社区进行个性化培训。

3.社区内部培训,请各分管领导对其业务知识确定课题,认真准备材料后进行辅导培训。

三、实施方法

各干部根据工作实际上报干部夜校学习需求内容,办公室负责进行汇总梳理,报书记、主任研究通过后进行统一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并围绕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重点调研课题.重点业务工作的研讨,同时注重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为主,个人学习为辅,学习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邀请专家授课、本单位人员发言,其他人员围绕发言内容进行讨论等方法,认真实施星期一夜校培训计划。

四、时间安排

每周星期一晚19:00学习时间。

坚持做到集中培训每月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个学时。

五、有关要求

1.思想上高度重视。全体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星期一夜校”这个学习载体,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使夜校成为我社区的优良学习传统。要把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加强执政能力,提高服务能力上;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风气。

2.行动上积极参与。全体干部都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各分管领导要带好头,结合社区的业务工作参于授课,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目的。学习中要严格遵守各项学习制度,严肃学习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勤做学习笔记。授课人提前认真准备培训内容,务求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四落实。

3.成效上显著提升。每个人要积极配合办公室做好夜校学习课题的选取工作。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注重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创新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为主,个人学习为辅,学习和讨论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培训,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从而提高我社区干部职工的综合能力。

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制度 篇6

(一) 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的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决定、裁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里和行为的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的回归社会的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

英国社区矫正的性质是独立刑种的性质。美国社区矫正具有执行刑罚的性质。而日本则是具有保安处分的性质。而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在理论上存有争议的, 具体包括:保安处分说、非监禁刑罚执行说、多重说等[1]。社区矫正的定性主要应建立在刑罚与保安处分关系的明晰的基础上, 在欧陆法系国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经历的漫长的时间, 从菲力提出的一元论到李斯特的二元论, 各国对其定性的选择也多根据各国国情加以选择, 笔者在这里不主张一元论的看法, 其与刑罚存有本质的区别, 其仅仅是对于犯罪人的矫正, 或预防教育缺少惩治的目的。

(三) 我国社区矫正的基本结构

1.主体:由三部分构成: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社团、社工四部分组成。2.工作机制:政府主导推动, 社区自主运作。即公安和司法机关及公务员, 作为政府力量组织、领导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 社团、社工等自主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运作。3.工作对象:5种人, 即管制、缓刑、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和被裁定假释的犯人。4.工作程序和内容:法院将有关法律文书同时送达街、镇司法所, 受刑人根据刑事裁判要求到司法所登记报到后, 由公安、司法、社团、社工和社区服刑人员共同签订协议, 宣告社区矫正开始。社区矫正期满前, 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进行鉴定, 期满时, 同样按期宣告社区矫正期满。期间主要工作是由社团、社会组织和社工及志愿者与社区服刑人员个别谈话、提供咨询进行教育、组织集中学习和从事非营利性公益劳动等。

二、国外社区矫正的理论概况及发展

(一)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延展

发达国家 (地区) 社区矫正的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了。早在18世纪, 英国监狱改革家约翰.霍华德就提出过反对监狱非人道化刑罚的改革理论, 其后的形事近代学派的代表龙勃罗梭, 用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双重方法, 论证了教育、劳动与社区矫治犯罪心理与行为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引发了李斯特等人对于该制度的发展, 提出的假释、缓刑、不定期性、保安处分等现代刑法制度。二战后社会防卫学派又提出了对犯罪人的社会化及人道主义理念。1995年联大举办会议通过《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1996年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这些文件都在强调社区矫正的重要性。[2]20世纪下半夜以来已形成了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当今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等佣有较为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

(二)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优势的立法评析

国外社区矫正要比国内社区矫正发展的早很多, 该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由轮廓式的提出到发展再到日臻完善的过程, 与中国的社区矫正相比也更为突出刑罚现代化、人道化以及对罪犯人权主义的精神。自十八世纪至今, 通过其发展进程可将其概括为如下特点。首先应该是社区矫正的递进性性与宽泛性;[4]其宽泛性主要指社区矫正的种类繁多, 根据不同的主体及定罪量刑的不同程度可以适用不同的社区矫正的种类。

1.社区矫正立法上的宽泛化

以英国为例, 英国社区矫正的种类包括:缓刑令、假释、社区服务令、宵禁令、毒品的治疗与检验令、出席中心令监督令行为规划令。[3]其具体为如下:1.缓刑令:适用于16周岁以上的犯罪人, 刑期为6个月以上三年以下。缓刑令是一种主刑, 其目的在于保障犯罪人的改造, 可以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间内居住在私人住所, 也可以要求其在指定的监督机构, 特别是对于一些对社会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及一些吸毒犯。2.假释:其主要是指犯罪人执行了一定阶段的刑期, 附条件的将其从社区矫正机构提前释放到社区, 使犯罪人在监督之下完成剩余的刑期。3.社区服务令:其要求犯罪人在社区内无偿劳动的社区矫正刑。其主要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确定其具体的劳动时间, 一般在40小时以上240小时以下。4.宵禁令:其主要要求服刑人员限制其在家里, 防止他们在夜间外出, 从而限制减少某些犯罪的目的。如盗窃及寻衅滋事等。5.毒品的治疗与检验令:是英国政府率先在1998年开始试点并于2000年的立法案中得到了确立的位置。该种社区矫正不具有强制措施, 只有在犯罪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他们进行检测并强制到戒毒中心进行戒毒。6.出席中心令:其主要适用于10周岁以上不满20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对成年人的犯罪。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教师、警察、监狱管理者等志愿者组成并在每周的周六、周日在学校、少年宫举办, 教会这些青少年罪犯怎样学会人际交流, 怎样面对生活、社会等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内容。7.监督令:将青少年交给地方当局或缓刑官员监督。一般对青少年犯采取一些当面会面及准确记录、有效监管的措施, 最长不会超过九十天。8行为规划令:主要也是适用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 其要求犯罪人按照规划令的行为刑事, 接受监督。澳大利亚其社区矫正多达十五种, 其包括:定期监禁、工作释放、家庭监禁、缓刑、罚金、补偿金、没收财产、社区服务令、报告中心、保证金、咨询辅导、法庭警告、限制自由、保释、假释。[4]

2.社区矫正在立法上的规范化

加拿大为例, 在加拿大《刑法典》对刑事犯罪、刑罚和相关的刑事程序有较为详尽的规定, 其中就包括社区矫正的规定。在1992年又进一步颁布《矫正和有条件释放法》成为现今成年犯的主要社区矫正法规。[5]在英国2000年也颁布了《刑事法院量刑权限法案》对社区矫正有了较为完善的规定。而中国的社区矫正也被规定在我国刑法当中。

3.社区矫正标准设立的科学性

科技与法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法律能够规范, 保障科技的发展, 而科技同时又要促进法律的发展。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需要法律对于科技界定明确的界限, 科技能够造福人类, 同样也能毁灭人类。同样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科技的手段来协助法律的实行。在社区矫正的实行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些科学的标准。例如:对于社区矫正的改造评估标准需要一个科学的标准, 对未成年犯罪的心理辅导也需要一套科学的辅导方式使其回归家庭, 回归校园与社会。同样关于毒品的治疗与检验更不能脱离科学检测而武断治疗。

4.社区矫正应体现了人文刑罚的精神

笔者认为这与人道主义精神进入刑法领域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是民权刑法与刑法谦抑性的体现。诚如,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所言:“随着人类心灵在社会状态中的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 如果要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 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6]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矫正也是人类向非监禁刑罚迈出的重要一步, 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刑罚时代的重要标志。

5.社区矫正有较强的程序性

以澳大利亚为例, 进人社区矫正程序来自三个渠道。一是被地方法院直接判非监禁刑的;二是法院判决执行完监禁刑后再执行非监禁的;三是假释委员会决定假释的。经地方法院判决非监禁刑进人社区矫正的一般程序是:警方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设置专门法庭的地方也可直接向法庭起诉。地方法院作出决定后, 移交给相对应的社区矫正工作部门。社区矫正工作部门接受后, 首先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 制定矫正计划, 专人负责执行矫正, 完不成计划的送回法庭。

(三) 对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劣势的警惕

国外矫正制度有其优点, 但他们的不足之处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以防止我国的社区矫正重蹈覆辙。其不足之处概括如下:1.泛人道化倾向削弱了刑法的威慑性。社区矫正在司法实践中的实行, 要求执行者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怎样不失刑法的威慑力又能完好体现刑法的谦抑性, 其量的把握不仅仅给执法者带来挑战, 更给立法者带来挑战。2.过于技术化的倾向是否过于机械, 难以达到矫正的目的。在上文中笔者也提到这一点其科学化的手段应该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 在实践中要是将其绝对作为客观标准或风险评估标准, 可能会导致机械化, 不利于行为人的有效回归。

三、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对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启示

(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 的出台社区矫正已在我国的立法上有了明确的地位, 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后续的保障制度, 特别是对于刑事诉讼法有关社区矫正程序论的规制, 同时关于执行主体的标准也应采用立法形式详明。笔者认为现今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种类过于单一, 在立法条件成熟是有待于扩充。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还很短, 相关立法不能直接域外移植, 在立法上可以统筹兼顾但不是全顾, 还应建立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

(二) 加强社区建设

社区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为了能和社区矫正很好的接轨, 还要不断完善社区矫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配套设施建设。例如, 定期的谈话记录室、社区服务场所、评价罪犯委员会的建立、社区心理辅导站、社区报告中心等。

(三) 完善执行主体的范围与地位

对于社区矫正的主体范围、相关人员的服务事项、主体资格的认证标准, 志愿者的服务期限与任职标准等都应该进行相关的规定。

(四) 建立社区矫正执行人员的监督体制

怎样能过使我们的社区矫正制度不流于形式, 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现今, 我国在法律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监督机制, 不能说我国没有监督机制, 而是我国的监督机制正遭受着严重的挑战。如环境监管制度, 某医药总厂排污严重超标, 我们的监管者在哪里, 福建紫金铜污染事件发生后, 再问监管者在哪里。食品监管也有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虽然已过去, 但这难道不能说明些问题吗只有出现了大事故, 他会引起监管。国外的诸多法律制度在国外实施的很好, 怎么一被引进国内就出现了巨大水土不服, 究其原因, 我们的问题出在那里——监督体制。这是作为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好的植物需要好的土壤;同样好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好的监管体制, 只有这样我们所移植来的域外制度才能更好的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真正的被本土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社区矫正制度也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高铭暄, 陈冉.结合刑法修正案 (八) 谈我国社区矫正本土化发展[J].中国司法, 2008, (5) .

[2]刘晓梅, 英国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对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的启示[J].犯罪研究, 2006, (3) .

[3]刘强.各国 (各地区) 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137-139.

[4]李冰.澳大利亚市区矫正制度[J].犯罪研究, 2006, (6) .

[5]社区矫正考察组, 加拿大社区矫正及评价[J].法治论丛, 2004, (3) .

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篇7

关键词:社区矫正;劳动教养;完善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由来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通过监狱等严格限制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惩罚,使罪犯与社会、家人、亲朋隔离,从而使犯罪人从内心和行为上都受到法律的惩戒,才能对犯罪分子进行惩戒以减少犯罪的发生。但从目前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监狱的刑罚执行的威慑力已不是特别强烈,而且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第一,在监狱关押着因各种原因犯罪的人,他们可能相互沟通各自的犯罪技巧;第二,这些犯罪人长期生活在监狱中,即使出狱也很难再融入社会;第三,随着犯罪人数的增加,各国不得不加大监狱方面的投入,这样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行刑成本也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第四,在监狱行刑,“牢头狱霸”侵犯犯罪人人身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近代监狱学派对在监狱执行刑罚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行刑方式社会化的论断,非监禁刑罚措施在19世纪末迅速传播,社区矫正思想在此时开始产生。到了20世纪50年代,学者又提出了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理论,罪犯再社会化思潮迅速兴起,社区矫正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并逐步由理论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社区矫正制度在在我国从最初试点到最后的立法确认已历经将近十来年的时间,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实际实行过程中显露出来的弊端亦不容忽视。

(一)缺乏相关立法保障

我国并没有适用社区矫正工作的完整的《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一直都是依据两高、两部的相关通知或司法部的规章进行,即使有各省(市)的司法厅(局)相继出台的一些政策规定,但政策不但具有地域性特点,且政策的稳定性、规定性、操作性比起法律要相差很远。具体法律规定的缺失使得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推行时难免遭遇操作难和和执法的权威不够的尴尬。

(二)部分群众对社区矫正的抵触

广大社会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然而重刑主义的刑罚执行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盛行,社会公众不太能接受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如果在社区执行,他们会认为犯罪分子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更有人会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

(三)相关经费、人员不足的限制

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对社区矫正的经费作出明确的保障性规定,尚未成立统领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专门机关,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人员数量与他们所面临的纷繁的工作任务来说也常令其力不从心,且部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也是社区工作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

(四)社会公众参与少

社区矫正工作如果有了社会公众特别是一些诸如律师、心理咨询师的参与,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矫治措施,如心理疏导、法律分析等,从而不但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矫治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可以大大缓解社区矫正专门工作人员的压力。然而,在各地的社区矫正队伍中除了司法所的专门人员,几乎看不到其他成分人员的身影。

三、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借鉴

(一)俄罗斯社区矫正制度

第一,俄罗斯的社区矫正法制体系体现了权责明晰、程序严谨、操作性强的特点。其以《刑事执行法》为主要规制方式,并设立了众多其他社区矫正法律规范作为必要补充形式,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制体系。第二,俄罗斯目前的刑事法律规定,在制定修改社区矫正法规时不但注重对人权的保护,而且在关于刑罚执行和履行程序的序列设定上,也加强了对非监禁刑种的适用,社区矫正制度得到广泛运用。第三,俄罗斯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是在社区矫正机关主导下,注重加强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二)加拿大社区矫正制度

第一,非政府组织与社区矫正相结合。加拿大的社区矫正,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支持大多数相关机构的运转,但也少不了企业性组织或自愿的直接服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除此之外,数量众多的志愿者也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矫正对象,对其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有极大帮助。第二,分工明确,专业化强,实行两级垂直管理的方式。垂直管理减少了地方干预,便于上级机构的业务领导,同时,明确的专业化分工也便于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第三,监狱管理与社区矫正良好衔接。他们把矫正机构分为高、中和低三级,管理模式的设计也充分关注是否有利于罪犯对社会的回归。他们重视犯罪人自身技能的提高,从而使犯罪人更容易回归社会。

四、劳教制度废除后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一)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社区矫正法制体系

总结立法先关经验,在上尽快出台一部系统的《社区矫正法》,以实现对做到两种制度平稳过渡,完善矫正法律法规。首先应该扩充社区矫正对象,把原劳动教养制度中的违反社会治安几类对象涵盖。以弥补废除劳教所造成的社会治理空白,但不能使社区矫正制度成为劳动教养制度的替代品。其次,社区矫正制度是刑罚由传统的监禁刑向非监禁刑在执行方式上的重大发展,其作为劳教制度废除后的承继制度应顺应时代对人权加强保护的潮流,将符合条件的犯人交给社区由社区矫正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并帮助犯人矫正,以利于犯人回归社会。最后,在矫治时间上,以往劳动教养制度过长的劳动教养时间造成对劳教人员人身权利长期侵害,鉴于此,社区矫正制度设计者应在充分论证并结合我国以往试点经验审慎规划矫治时间。

(二)加大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宣传

加大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宣传,加深群众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认识,提高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可度,并与相关组织联合起来,保障社区其他群众的安全。

(三)建立合理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

吸收符合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来,建立满足实践需要的专职队伍。努力建立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在推进社区矫正过程中,可以相应减少对监狱经费的投入,节约下来的这部分经费可以根据各地区社区矫正人数等因素进行拨付,作为社区矫正经费,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继续推进。

(四)确立社区矫正机关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具体的负责机构,厘清各部门相应责任,积极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加强对志愿服务人员的管理。建立以社区矫正机关为主导,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社会化行刑机制,提高社区矫正相关机构工作效能,使其工作更加专业化,刑罚执行效果更好。

总结

综上,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制度在完善时,可以在借鉴劳动教养“扬长避短”,除上述各方面,还应注意加强各部门的互相配合,明确各自权限范围,确立责任追究机制,亦应注重吸收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刑罚替代转处机制、改革假释程序,以使我国劳教制度废除后相关工作平稳过渡。(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吴宗宪,陈志海非监禁刑研究汇[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404.

[2]崔会如.社区矫正实现研究[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203.

[3]何显兵.论社区矫正的根据[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制度 篇8

1、每年撰写个人总结,进行述职。每个专职社区干部根据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对本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基本表现形成主任2000字、社区干部1000字左右的书面述职材料,并向社区成员代表(包括街道考核领导小组参加)述职。接受广大居民代表、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2、组织民主测评。定期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党员群众对每个社区干部按照考核标准进行打分,并对任职情况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把党员居民代表、群众满意率作为衡量社区干部工作好与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3、开展机关领导评议。街道定期组织街道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评议社区工作人员。在评议中,根据各自对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分管的业务工作与平时的配合情况,对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评议打分。

考核内容

(一)基本素质考核

1、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好。

2、具备本职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情况。

3、有良好的工作态度,积极的工作作风,如社区工作者是否有热爱社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否能够热心为居民服务,是否有刻苦的钻研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是否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等。

4、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维护群众利益,为辖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5、廉洁自律,秉公办事,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情况。

6、组织和带领群众开展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

(二)岗位业务考核

1、社区干部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政策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

2、有工作热情,服务态度好,群众满意率高;

3、社区干部要保持在岗率,在岗率要达到90%以上;

4、社区工作人员要求熟悉本职业务,清楚本职工作的各项办事程序,能随时解答居民的疑难问题;

5、社区工作人员要熟悉、掌握社区责任范围内工作职责、居民构成、居民需求的情况;

6、社区工作人员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并做好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档案记录及工作总结;

7、社区工作人员要顾全大局,全力协助、支持相关部门工作,加强团结、有团队合作意识,保持和谐正常的人际关系;

8、社区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

9、社区工作人员要遵守社区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出勤率及在岗率,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不能按时上班必须先请假;

10、社区工作人员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分配工作

不准讲条件,要及时、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具体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各社区要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实施,今后犯有举报和反映问题经调查情况属实的要严肃处理。

社区工作制度 篇9

二、对立社区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的形象。

三、思想统一,作风过硬,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四、社区干部每月集中学习二次。

五、按时上下班(上午8:30分,下午2:30分)工作时间保证通讯畅通,特护期值班必须到岗到位。

六、服从安排,交办工作必须落实,且件件有回音。

七、明确分工,工作中相互支持,不允许推诿、扯皮。

八、上班时间不允许进茶楼打牌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

九、积极主动完成好乡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干部下组了解民意每月不少于8天。

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篇10

关键词:社区矫正;刑罚制度;非监禁刑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分析

社区矫正制度正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执行理论和实践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以非监禁刑逐步取代监禁刑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行刑趋势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变,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国家将部分权力让渡或者归还给社会,由此从政治国家的一元社会结构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社会结构演变。市民社会的建构,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同样,在犯罪惩治与罪犯矫正这一刑事领域,也应该从完全依赖国家到调动更多的社会积极性,吸收公众参与这样一种嬗变。社区矫正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确立,无疑是我国在行刑社会化发展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规定。

社区矫正制度具有以下价值:①有利于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犯罪分子罪犯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环境中进行改造,大大降低人身危险性,避免直接交叉感染,有利于其顺利回归社会。②有利于降低国家行刑成本,缓解监狱拥挤。在社区内进行刑罚大大缩减了对犯罪分子进行羁押的成本,能够起到优化行刑资源配置、提高行刑效益的作用。③有效避免实践中形成放任不管的局面。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监管往往易流于形式,社区矫正如若成功实施则会避免上述弊端。

二、发达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的经验启示

1.社区矫正普遍具有人道性、谦抑性待征

社区矫正不仅是人道主义与刑罚经济理念的产物,而且是刑罚人道化、谦抑性的载体与表现。英国的社区矫正的人道性特点表现在量刑的适用性与行刑的宽容性上。在量刑时要求根据犯罪人的人身情况和社区环境及家庭状况分别适用不同的社区矫正措施;在行刑上对于被执行社区矫正的犯人,尽量减少因执行刑罚而给其带来的痛苦和消极影响。为此,英国法律明确规定每项社区矫正措施不得与罪犯的宗教信仰和他所承受的其他社区令的要求有任何冲突,也不得与罪犯的正常工作、上学或接受其他教育有任何冲突。

2.社区矫正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基于刑罚个别化和标签理论的深入,各国刑事立法日益强调非监禁刑及非监禁刑措施的针对性,同时希望在刑事诉讼全过程尤其是审前就避免人身拘禁的烙印影响,以更好地实现矫正罪犯、保障人权的目的。澳大利亚的社区矫正的种类繁多,大约有15种之多,其多种形式的矫正种类为恰当处理和帮助犯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仅如此,澳大利亚在矫正实践中,还不断地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寻找更好的处理措施。

3.重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

社区矫正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不是一个独立发挥其矫正功能的设施。社区矫正的存在与规模的扩大和缩小,与刑事审判机关适用非监禁刑的政策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行刑与矫正,还必须有检察机关、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保障部门取得联系并赢得帮助,否则社区矫正的教育矫正和帮助服务的任务就实现不了,许多矫正项目便为纸上谈兵。在任何国家,社区矫正都不是一个部门单独完成得了的工作,它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4.落实完善对违法后果的规定

在国外实践中,一般采取定期与罪犯会面和交谈的方式监督是否遵守各类规定,随时掌握其动向。一旦不遵守规定,处罚的制度是现实的且严厉的。对于不遵守社区矫正制度的要予以训诫;对严重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的,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惩罚性服务,比如对该类人员,要求在规定时间到一些公益性单位进行义务劳动等;对于故意逃离社区矫正监控逃避刑罚社区服刑人员,应按照严重违反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相关规定改为监禁刑罚,从而形成轻重渐变的处罚措施,以使社区矫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之建言

1.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

社区矫正的实践发展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通过统一立法、统一分工协调,能够解决目前社区矫正关于概念、性质等不同争议。从目前的社区矫正实践看,我国现行刑罚制度还难以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与社区矫正相关的刑罚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要彻底解决制约社区矫正发展的法律问题,必须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使社区矫正工作有法可依。

2.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从总体来看,我国适用社区矫正人数少、比例偏低、适用范围狭窄。扩大我国的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增加社区矫正适用数量。对短刑犯、未成年犯、过失犯要增加缓刑的适用量,同时扩大重刑犯、长刑犯的假释量;其二,增加社区矫正种类。我国的社区矫正与国外相比,不仅种类少而且执行的手段也少。我国可以增加社区服务令、罚款以及宵禁和电子监控等社区矫正措施和方法,以增加法院裁决及社区矫正适用的灵活性。

3.建立社区矫正适用前的调查评估制度

上一篇:我爱冬天小学生作文300字下一篇:中学教学开放日邀请函